天下书楼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随念三宝经浅说

(快捷键←)[没有了]  [回目录]  [没有了](快捷键→)

大藏经补编 第07册 no.20

【法尊口述 云根记】

随念三宝经

(从藏文经藏译出)

法尊译

圣随念佛经

佛、薄伽梵者,谓:如来、应、正等觉、明行圆满、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薄伽梵。

诸如来者,是福等流,善根无尽。安忍庄严,福藏根本,妙好间饰,众相花敷,行境相顺,见无违逆。信解欢喜,慧无能胜,力无能屈。诸有情师,诸菩萨父,众圣者王,往湼盘城者之商主。妙智无量;辩才难思,语言清净,音声和美;观身无厌,身无与等。不染诸欲,不染众色,不染无色。解脱众苦,善脱诸蕴,不成诸界,防护诸处。永断诸结,脱离热恼,解脱爱染,越众暴流。妙智圆满;住去、来、今诸佛世尊所有妙智;不住湼盘,住真实际。安住遍现一切有情之地。是为如来正智殊胜功德。

随念法经

正法者,谓:善说梵行。初善、中善、後善。义妙、文巧。纯一、圆满,清净、鲜白。佛、薄伽梵,善说法律。正得,无病,时无间断。极善安立,见者不空,智者各别内证。法律善显,决定出离,趣大菩提。无有违逆,成就和顺;具足依止,断流转道。

随念僧经

圣僧者,谓:正行、应理行、和敬行、质直行。所应礼敬,所应合掌。清净功德,净诸信施,所应惠施,普应惠施。

序言

凡是佛陀的弟子,当随时忆念所归依的三宝功德,培养自己对三宝的虔诚信敬心,从而展转地、深刻地对三宝功德加深了解和体会,引生滋长自己善法之欲,从而发起精进勇猛之行。由忆念三宝功德生善法欲、起精进行故,行者也能如实学习佛陀断除一切过失、证得一切功德,是谓发菩提心,行菩萨道。忆念三宝功德是佛陀弟子纯洁信仰、修学佛法的基本法门。

现从我国藏文经典中检出(随念三宝经)译成汉文,并加以浅说,裨初学佛法的人能够初步地了解到三宝功德,树坚信幢,起饶益行。此经是西藏僧众中每天进食前必诵之经典,大似汉地僧众之诵念『供养文』。

在藏文中有两种:一保存在大藏经中,一别行流通,而词句间稍有出入。今从大藏经中译出。原译不着译师之名。

随念三宝经浅说

法尊法师口说

弟子云根记

一、圣随念佛经

佛、薄伽梵者,谓:如来、应、正等觉、明行圆满、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薄伽梵。

这是称颂忆念如来具足十种功德名号。佛、薄伽梵是总标,以下是别列十号『瑜伽师地论』(以下简名瑜伽)把无上士与调御丈夫合为一号,将佛与薄伽梵离而为二号;而『大智度论』则把前者离之为二,不加薄伽梵;也有经论开无上士、调御丈夫为二,而合佛世尊为一的。开合虽有不同,通称为十号则一。

「佛」,完整的古印度语音应为「佛陀」,是「觉悟」或「增广」的意思。由于佛已「断尽烦恼障和所知障,觉慧增广」(引文未出经名,均见藏文世亲菩萨『随念佛经释』,下同),故得是称号。又由于佛「为救护彼无知睡眠所昏迷之有情,令其醒悟」,故得是称号。又由于佛「对于一切所知境界,妙智增广」,故得是称号。一是约断德圆满,二是约悲德圆满,三是约智德圆满,是三种德具足圆满,号称「佛陀」。

「薄伽梵」,也是古印度语音译,有「破坏」、「具有」二义。显示佛能破除四魔,于破四魔中尤以破除天魔为最。谓佛在菩提树下,破除魔军而成正觉,号薄伽梵。又薄伽梵具有自在、炽盛、端严、名称、吉祥、尊贵六义而得名。汉文经典专就尊贵一义译称「世尊」。六义广如『佛地经』说;『瑜伽』就破与具二义而说,即「能破诸大力军众,具多功德,名薄伽梵」。

梵语多陀阿伽陀,汉文译「如来」,藏文也有译如去的,是「如实无倒宣说正法」之意。『瑜伽』说:「言无虚妄,故名如来」。正是显诸佛如实说法的德号。

「应」,是梵语阿罗汉的意译,古译为「应供」。谓佛已断尽一切烦恼,应受人天供养而无愧德。阿罗汉原具三义,曰杀贼,曰无生,曰应供。阿罗是贼义,汉是杀义,佛已能断尽损害有情一切烦恼怨贼故。又阿罗是生义,汉是无义,阿罗汉于五趣四生等生死法中不复生故。又译为「应」者,如『成唯识论』释,谓应永害烦恼怨贼,应受世间微妙供养,应不复受分段生死,故得「应」名;也即是『瑜伽』说的:「已得一切所应得义,应作世间无上福田,应为一切恭敬供养,是故名应」。阿罗汉三义虽为声闻乘人极果所共有,在佛的十号中以应永害一切烦恼怨贼的断德圆满而立称,二乘人虽断烦恼而尚余习气故。

「正等觉」是梵语三藐三菩提的意译,谓佛能真正无倒遍觉诸法;有些译师译为「正遍觉知」或「正等正觉」等等。『瑜伽』称为「如其胜义觉诸法故,名正等觉」,则是显诸佛智德圆满以立号。

梵语鞞侈遮罗那三般那,意译「明行圆满」或「明行足」。明,指智证;行指实践修行;佛于二者圆满具足,故得是称号。若就法门具体内容来说,八圣支道中的正见为明,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为行;佛果菩提的大道,以八圣道为目为足才能到达究竟涅盘。明如目,行如足,目足并运,直入宝所。约三增上学说,慧是明,戒定是行,三学圆满,方能成佛。更广泛的来说,宿命明(宿住随念智通),天眼明(生死智通)、漏尽明(漏尽智通)的三明为明,明前之「戒圆满、行圆满、防护圆满及现法乐住之增上心学」为行。一般佛经中有如下的叙述,谓佛于菩提树下最後夜思惟证得三明的过程是:初夜分观察前际,得宿住随念智证通,能遍见一切有情过去无量生事;中夜分遍观一切所应断法,所应证法,所应觉法,即能永断、证得、现正等觉;後夜分得漏尽证通;如是成一切智,圆满三明。于三明前所应修习之行:第一是戒圆满,谓具六支,即善受尸罗(戒)、安住别解脱律仪、轨则圆满、行境圆满、于诸小罪见大怖畏、受学学处(『瑜伽论,声闻地』广说此法。)六支圆满,戒才清净;为得清净三摩地故应修正行圆满,谓于一切威仪中安住正知。第二是防护圆满,谓使眼耳等根于见色闻声等境时不取行相,不取随好,防护诸根故,即能修习妙三摩地。这里指的妙三摩地,就是现法乐住四种静虑增上心学,是中以第四静虑修诸功德力量为最胜。由修得清净三摩地,即能修习六种神通,谓神境通,天耳通、他心通、加上三明,总称三明六通。从清净戒、四静虑到证得三明,是为「明行圆满」。佛为人天大师,明行圆满功德之因唯佛究竟,故立是果号。

「善逝」是梵语修伽陀的意译,也有译为「好去」、「好说」等。逝,是去或到义;善,是有不退转或究竟无余义。由不退转义,安隐而逝,说名善逝。外道异学虽也有得定得通,但其功德定会退失,不名善逝;二乘有学无学所得功德虽不退失,然非圆满通达一切所知境,也不名善逝。于此二义唯佛为最,故立是号。

「世间解」是梵语路伽惫的意译,也有译为「知世间」的。佛化世间以二事显:一是洞解世间有情谁于佛有缘,谁于佛无缘;二是调伏世间有缘有情。谓佛世尊昼夜六时,常以佛眼洞察世间诸有情类,升沉诸趣,谁陷欲泥,谁乐善净,于能受化,方便济拔令出苦轮。谓于无善根者令种善根,于已种善根者令得增长,置人天路,趣湼盘城。故佛于世间,不唯洞解有情世间,亦能洞解非情的器世间,以是智德号世间解。故『瑜伽』说,佛是「善知世界及有情界,一切品类染净相故,名世间解。」

「无上士调御丈夫」,是显示佛教化有缘有情世间的功德。梵语阿耨多罗,意译「无上」,富楼沙昙藐菩罗提,意译「调御丈夫」。佛于有情中最上第一,犹如涅盘于法中最上第一。此号具四义:一、谓于难调伏有情中具用殊胜调御方便法门,如贪烦恼重的难陀,瞋烦恼重的指鬘,痴烦恼重的优楼频罗迦叶等,诸难调者悉能调伏故;二、显佛所说调伏法门殊胜易行,谓以远离欲乐、远离无益苦行二边之八圣支道的中道教调伏有情故;三、以最胜大涅盘果调伏有情故;四令所调伏有情毕竟不退故。具足四义,唯佛得号「无上士调御丈夫」。佛不仅于有缘有情、即无缘有情也能普令饶益。云何无缘有情?谓无三乘解脱种姓。佛于辈是以五戒、十善方便法门,安置人天善趣。云何有缘有情?谓具三乘解脱种姓。佛于是辈以声闻、缘觉、菩萨之法,安置三乘三种菩提。复于不定种姓有情,佛终令其趣入无住大般涅盘。『瑜伽』言:「一切世间唯一丈夫,善知调心最胜方便,是故名无上士调御丈夫。」正是显示出佛化有情随机设教的殊胜功德。

梵语舍多提婆魔[少/兔]舍喃,意译为「天人师」。谓佛说法利生事业所依止处,唯天与人二趣。谓五趣中唯这二趣是五种姓中无姓天人与三乘种姓所共同受生之处,诸佛唯现生人间,于人间天上说法教诏,等益有情,令趣善趣与安隐涅盘。有情诸趣中唯人与天是能堪受佛法的法器,也唯佛能教导令其受益,故佛称天人之师。『瑜伽』说佛:「能正教诫,教授天人,令其离一切众苦,是故说佛名人天师。」(释十号中引『瑜伽』文,均见卷三八)。

「佛、薄伽梵」,即「佛、世尊」的译音。具足所有功德圆满无缺,曰佛世尊。

诸如来者,是福等流,善根无尽。

这是称颂忆念佛是福德大河,等流不绝,是善根源,吸之不竭。缘凡夫异生所修福业,感异熟果,报尽福销;定性二乘所修善根,入无余依涅盘;唯佛在累刧修菩萨诸福德行,不因感胜异熟果而销亡,佛之本身即是福德之等流,相续不断故。缘大乘菩萨修福德行,但为利益有情,回向有情,不为自己获福德之胜异熟果的正报、依报故,而有情世间即为佛之无穷无尽福德等流因,能引生无穷无尽之福德等流果,称为「福德等流无尽」,从而更能为无量无尽的有情而起无边广大利益的事业,成为摄化有情之福德大河。同时,佛永远不入无余依涅盘,其所增长之圆满善根也永远不会灰灭,故「善根无尽」。因此,经论称赞佛身常住,正是由于佛的往昔修集福德愿力弘深,福果等流不绝;而且尽未来际随诸有情,不加功用成为有情福德的大河、善根的源泉。

安忍庄严,福藏根本,妙好间饰,众相花敷,行境相顺,见无违逆

这是称颂忆念佛于有情利乐事业所显示之微妙色身。佛身德相具五圆满:一、「安忍庄严」句,是颂佛身的根本因圆满。谓佛色身端严之果由根本因圆满故。经言,「丑恶之道谓忿与恨」。即指有情丑恶之身原于忿恨;而佛在因地修行中于诸极违逆境而修习安忍自性,不动忿恨,断除安忍障碍,「由安忍故当得端严」妙好色身。佛身一一相好,虽各有不同功德,而根本主因则在安忍。二、「福藏根本」句,是颂佛身差别因圆满。谓佛色身之一一支节、一毛一发的相好都由於修习无尽福德之因以成之。如『无尽慧经』说精进无尽、福德无尽中举出佛相好差别之因有如下的不同:由十倍一切有情的福聚才能感得如来一毛孔;百倍全身毛孔的福聚才能感得如来一种随好;千倍一切随好的福聚才能感得除白毫相、顶髻相、法螺相以外的其它二十九种妙相中之一相。感得眉间白毫相要由万倍二十九相福聚;感得顶髻相要由十万倍白毫相福聚;而如来法螺相的感得,则要具有十万俱胝顶髻相的福聚。故佛身者是无尽福德之宝藏,是无尽福德之根本总聚。三、「妙好间饰,众相花敷」二句,是颂佛身自体圆满。谓佛色身是以三十二相、八十随好圆满端严为自体,一般称为「相好庄严」。八十随好是三十二相的伴属庄严,曰妙好间饰;三十二相是八十随好的主体庄严,曰众相花敷。四、「行境相顺」句,是显示佛身分位圆满。谓佛于行住坐卧、动静语默一切威仪中最为端严故。五、「见无违逆」句,是颂佛身所作圆满。谓佛身所起一切动作,垂手扬眉、顾视謦[声-耳+亥],等等;有情若见若闻无不发起虔敬净信,生长功德。

信解欢喜,慧无能胜,力无能屈。

这三句是称颂忆念佛陀利生事业圆满成就。利生事业所被益之机是统指一切有情,而以人为主。在人中能往佛所而见佛闻法的有两种人:一是有着信仰心情的人,一是挟着好胜心要与佛较量一下智力的人。在有信心人中,有的原是闻佛美德称誉,也带着闻名不如见面的怀疑心情而往佛所,一见佛後,心开意解;有的是一闻佛名即生欢喜心而往佛所,一见佛後,净信倍增;前者是处中有情,後者是具信有情。故佛是这两种信解有情欢喜之因。在挟着好胜心情往到佛所的有情中,有的自恃智力,有的自恃威力而往佛所。而佛是具足殊胜慧者,使自恃智力者折骄幔幢;佛是成就殊胜胜他业者,使自恃威力者失其气焰;故称佛是「慧无能胜,力无能屈」。

诸有情师,诸菩萨父,众圣者王,徃涅盘城者之商主。

这四句是称颂忆念佛为一切有情以平等慈作饶益事业。谓有情种姓虽有差别,而同在佛的平等饶益的慈悲心中所摄受。如佛为恶趣受苦有情放光现身,令起净信置于善趣。佛为虽生善趣无解脱缘的有情(如上说的以好胜心而往佛所的两种有情),佛以方便调伏其心,令行布施等世间乐道。佛为具有净信(即前说有信心的两种有情)、有解脱缘的有情,未种善根者令种,已种善根者令熟,已熟者如其种姓安置于声闻菩提、缘觉菩提、佛果菩提而得解脱。以佛能如是为一切有情遍作饶益事业,故称「诸有情师」。有情种姓有已转位和当转位的差别,今显示佛对他们所作饶益事业方面也有所不同。如对已转位的佛种姓的菩萨,由于他们累刧修大乘行,德阶极地,法得自在,佛即为之授记付以佛位,佛为法王,菩萨为法王子或法臣,故称「诸菩萨父」。再如对已转位的声闻、缘觉种姓,依佛教法各自证得圣果,以未能荷担法王家业故,佛不与以授记作佛,只是法王的庶民、羣众,就此称佛为「众圣者王」。复次如对当转位的三乘种姓有情,佛为他们广设方便导引令趣涅盘;犹如商队从近至远而往宝所,佛为队主领导三乘商队渐次前进趣涅盘城;故称佛为「往涅盘城者之商主」。

妙智无量;辩才难思,语言清净,音声和美;观身无厌,身无与等。

这六句是称颂忆念诸佛为饶益有情故显示殊胜方便。所谓方便,是指佛从三业殊胜自体而转法轮。初句显佛意业;中间三句显佛语业;後二句显佛身业。佛之妙智与意业俱行,故佛意业永离颠倒,以佛妙智恒现起故,因此说智为佛意业。缘所知境无有限量,佛所成就能知妙智亦无限量,「妙智无量」,概称佛之意业。佛所教化有情无量,有情所要求之义利亦有无量,佛能为无量有情从自己身业、语业施设无量义利之方便而无障碍。龙象交参、人天海会之大会上,佛能以辩才无碍之圆满语业,以适有情不同之机而能满足其不同之要求与利益。佛的殊胜辩才有二:一依文句,二依义理。文句无量,辩才无碍;有情无量,分析疑义无碍。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故称「辩才难思」。如来说法,远离虚诳不实等语业过失,远离(闻者)身毛竖立等言说过失,远离声音不美等音韵过失,以「语言清净」故。由佛语业远离一切过失,其所发出说法的声音能悦可众心,故称「声音和美」。佛的语言功德,圆满具足五支梵音及六十种音声等,具如『瑜伽』所说。佛之身业具有所依殊胜与自体殊胜。云何所依殊胜?谓佛世尊一一身分殊妙端严,纵令久久瞻仰犹如初观,曰「观身无厌」。云何自体殊胜?谓佛世尊为调伏三界五趣有情,随处现同所调伏有情之身色身行,以共同语而为说法,随类现身故,曰「身无与等」。

不染诸欲,不染众色,不杂无色。

显佛为三界有情作饶益事,和其光而不同其尘的功德。佛有时住于欲界,面对诸欲而不起欲界所摄贪欲等烦恼,也不被欲界所摄有情之邪行所染污,故曰「不染诸欲」。佛有时住于色界,宣说色界禅定及禅定乐,称扬色界有情生处功德,然佛心不味着四禅之乐,不爱着四禅生处与四禅功德,故曰「不染众色」。欲界色界有情有身业,有语业,而无色界有情既无身业亦无语业,故佛不住无色界,曰「不杂无色」。

解脱众苦,善脱诸蕴,不成诸界,防护诸处。

这四句是显佛世尊唯为饶益有情而于有情所摄诸法都无所着。三界一切有漏法皆以苦为性,佛已断尽有漏苦法,故名「解脱众苦」。有情心身内外诸法,总摄为五蕴、十八界、十二处三科,是一切有漏有情所爱着处。诸蕴以再生为相,佛已无生,故曰「善脱诸蕴」。有情依六根而生六识,分别六境而起爱着;佛已远离诸界杂染,无复爱着,故曰「不成诸界」。有情于六根六境见色闻声等法上易起贪爱情欲杂染,而佛世尊已善防护,故曰「防护诸处」。

永断诸结,脱离热恼,解脱爱染,越众暴流。

究竟佛位的正遍觉者,能成就断德和智德。这四句是显佛的断德圆满,为所教化有情示以规范。「解脱爱染」别行本作「解脱诸有」。结,即是烦恼。烦恼不断是生死有情,烦恼永断是正遍觉者。未遇境界之烦恼是结缚相,已遇境界之烦恼是热恼相;烦恼之生门曰爱染,烦恼之起门曰暴流。在未遇境界者于追求行相之爱染门中而成结缚;在已遇境界者于增上行为门,为热海暴流所漂而成热恼。唯佛世尊,永断烦恼诸结生门之爱染,永越烦恼暴流起门之热恼,以如是忆念念佛断德。

妙智圆满;住去、来、今诸佛世尊所有妙智;不住涅盘,住真实际。

这四句是显佛的智德圆满,为所教化有情示以规范。佛具三智,曰一切种智,曰无差别智,曰无所住智。谓佛妙智遍一切所知境,遍一切所知种相,是为「妙智圆满」,即指诸佛一切种智。三世诸佛的寿量、身形、国土等事虽有差别,然诸佛法身常住、周遍法界、证平等性都无差别,故称「住去、来、今诸佛世尊所有妙智」,即指诸佛无差别智。诸佛世尊,不住异生之生死,「不住」二乘之「涅盘」,以无住为住,住于诸法平等法性;「真实际」者,指诸法法性清净真如,佛以是为住故。

安住遍现一切有情之地。

这一句是总结诸佛世尊饶益有情功德事业。谓佛世尊安住三身遍观有情,因机施教而利益之。佛之报身住色究竟天,为十地菩萨宣说大乘法门;佛之化身示现欲界,为二乘种姓,随其意乐差别为说声闻、缘觉法门;为人天有情说五戒十善等法。而佛之法身则不说法,是报身、化身之根本,亦即二身之正因。由证得法身故,二身圆满成就;三身圆满成就,才能遍观一切有情,于一切有情地现身说法。

是为如来正智殊胜功德。

如来功德殊胜,难以言表,福慧两足,而以正智为归,此是总结佛德。

随念法经浅说

正法者,谓:善说梵行。初善、中善、後善、妙义、文巧。纯一、圆满、清净、鲜白。

「正法」是标指佛所说圆满教法。别行本缺「善说梵行」句。「善说」是总赞佛所说法之功德。谓佛如所证理说如实法,以无倒句义显示正理,能令所化有情离妄证真,故名善说。『瑜伽』(卷八三)谓佛说法,一文句圆满,二于圆满文句中能善现等觉义,称为善说。「梵行」是指佛所说正法,即八圣支道。佛说八圣道法,有被称为佛的「根本法轮」,有情闻者依之修习,能引生戒定慧,断除烦恼,是能趣入无上涅盘之方便大行,故名「梵行」。故『瑜伽』亦着重言,「梵行者,谓八圣支道」;并指出于八圣支道外的三十七道品法为「余梵行」。

「初善」到「文巧」是显佛所说教法之种种功德。戒是一切功德之根本,佛所说法无一不与戒蕴相应,故曰「初善」;又『瑜伽』称「初善者,谓听闻时生欢喜故」。复次佛所说法无一不与定蕴相应,以定蕴是引发毗钵舍那之所依止,是处于戒慧二蕴之中间,故曰「中善」。『瑜伽』称「中善者,谓修行时,无有艰苦,远离二边,依止中道故」。复次佛所说法无一不与慧蕴相应,慧蕴从戒定二蕴生,它是对治烦恼及烦恼习气,能断除烦恼及烦恼习气之利剑,故曰「後善」。『瑜伽』称「後善者,谓极究竟离诸垢故,及一切究竟离欲为後边故」。佛运用说法言教于中所诠显之义理是圆满无倒,能引发闻者惑断智生获得利益安乐,故名「义妙」,如『瑜伽』说「义妙者,谓能引发利益安乐故」。「文巧」谓佛说法所运用的文句语言,圆满无缺,即本经中称为具足「语言清净,音声和美」的语言功德,以是说法,其文自巧。『瑜伽』谓「善缉缀名身等故,及语具圆满故」,曰文巧。

「纯一、圆满、清净、鲜白」者,『瑜伽』称八圣支道是由此「纯一等四妙相之所显说」;在藏文译世亲菩萨(庄严经论释)中称此四妙相为梵行四德。云何称「纯一」?谓佛所说法与外道偏执苦乐、断常等邪见而起无义邪说不相同;佛是恒说中道,显示正理,利乐有情的。是以『瑜伽』说:「纯一者,谓不与一切外道共故。」也是说,八圣支道是佛教三乘共法,对外道邪说则是不共法。云何称「圆满」?谓佛说八圣支道法,是能概括对治一切烦恼之法门,亦能总摄一切法门中之最胜义理,故『瑜伽』说:「圆满者,谓(于文字)无限量故,(于义)最胜故。」云何称「清净、鲜白」?谓依佛法八圣支道修习而生起戒蕴防护六根,从而生起定蕴能伏诸地烦恼,慧蕴能断除诸地相应烦恼及随眠。解脱自地烦恼的曰清净,解脱上地烦恼的曰鲜白。又『瑜伽』(卷九八)指有学声闻见道、修道断惑逮得无漏曰清净,无学声闻生死漏尽不受後身曰鲜白。故『瑜伽』(卷八三)说「清净者,谓自性解脱;鲜白者,谓相续解脱」。

佛,薄伽梵 善说法律。正得,无病,时无间断。

「善说法律」等句,是重牒显示佛所说正法,为诸有情作饶益功德。在别行本无「佛薄伽梵,善说法律」句,并把「正得」作「正见」。谓三乘行者依佛所说正法勤行修习,能成圣道,能得圣果,能证涅盘,是为「正得」。从现见四圣谛言,则称「正见」。佛说正法如药,能总对治行者烦恼及随眠诸热恼病;行者善顺正法教导,药到病除,故曰「无病」。其所应断烦恼及随眠,已断之後不复更断,故名「时无间断」。『瑜伽』(卷八四)说:「善说者,文义巧妙故;现见者,于现法中可证得故;无热者,离烦恼故;无时者,出三世故。」似正解释此段经文。

极善安立,见者不空,智者各别内证。

由佛世尊是最初成等觉者,其所说法善顺众机,于具有三乘菩提种姓有情,各使获得一一菩提涅盘之果,于无种姓有情亦使获得人天安乐,故曰「极善安立」。一闻正法,终为道种,闭恶趣门,开涅盘路,乃至举手低头,得殊胜利益,故曰「见者不空」。至于二乘有学无学与大乘诸地菩萨,以根本无分别智各别现证二无我理;如是正理由内慧之所触证,故曰「智者各别内证」。『瑜伽』说言:「内自所证者,唯信他等不能证故。「此拣别唯依从他闻法而不自修证的人是不能触证正理。

法律善显,决定出离,趣大菩提。无有违逆,成就和顺;具足依止,断流转道。

如来说法无有与等,以无倒语显自内证觉知之教,故曰「法律善显」。别行本中此句作「世尊善说,法律中善显」,其义不异。佛说自觉教言,能令闻者智生惑断,决不与异生外道生死法共,故曰「决定出离」。是法真实有,能令行者趣一佛乘,如佛所自觉之无上果证,故曰「趣大菩提」。『瑜伽』(卷八七)有言:「由三因缘如来所说教无与等:一者宣说不共法故;二者宣说无倒法故;三者宣说自觉法故。」

又佛所说一切经教虽有大乘、小乘不同,然其所阐显皆不违如实之理,其所诠义皆极和顺同一意趣,故曰「无有违逆,成就和顺」。佛以正法对所教化之机虽千差万别,然就其所依止的施教之机,不外就其本性住种姓上说的五种。谓佛于无性人天外则以三乘正法,使具有三乘菩提种姓之机,教以如实修习诸道。于彼彼「自乘种姓为依止」而说「彼自乘种性」之法,堪任修习自乘之道(意见『瑜伽』卷三五),故曰「具足依止」。别行本作有所依止」,其所依止亦同指本性住种姓。佛随顺三乘菩提种姓为所依止之机,施设三乘十二分教正法,令闻薰修习,永断一切烦恼流转之因,不再受有漏生死流转之果,故曰「断流转道」。

随念僧经浅说

圣僧者,谓:正行、应理行、和敬行、质直行。

「圣僧者」,标出三宝中具足种种功德的僧宝。僧而称圣,拣别凡夫僧,是指出家比丘、比丘尼已证有学或无学声闻与初地以上菩萨。见理断惑,乃名为圣。以包括菩萨僧故,别行本此句作,「大乘僧者」。以下,即畧举圣僧所应具之功德:云何为「正行」?谓总括三乘圣者善能修习戒定慧三增上学之德。『瑜伽』(卷九四)说,「若于三学起正行时,即能超越(当来)如是三事」,所谓三事,是指于「三学起邪行时,便不堪任超越疾病、衰老、夭殁」。诸圣僧者,已住修道位故,能于三学中时起正行。云何为「应理行」?谓初果声闻、初地菩萨,已断见所断惑,已证入真如空理;从是于修道位中所修诸行,皆应于理。『瑜伽』(卷八四)说言,「应理行者,住果有学者」;又言「应理行者」,是其正道及果灭行」。云何为「和敬行」?谓三乘圣者和合共处所修之「六和敬法」,即慈身业、慈语业、慈意业、利共受用、戒共受持、见共修学。『集异门论』(卷一五)名此为六可憘法,指出一一行皆「能发可爱,能发尊重,能发可意;能引可爱、尊重、可意悦意,摄受欢喜,无违无诤,一趣」。『瑜伽』(卷八四)说「和敬行者,是其无学;由彼唯于大师(指佛)正法及学处等深恭敬故」;而且说「与六坚法而共相应」。云何「质直行」?谓修习八圣支道是质直行。见道以上圣人,与内自所证之理相应而修正见等行,无不质直故。『瑜伽』说言:「质直行者,如其圣教而正修行,无謟无诳,如实显现。」

所应礼敬,所应合掌。

谓诸圣僧是依佛正法成就正智诸福德业故,堪受众生之所敬礼,之所合掌;是众生之广大福田故,是人天众生「所应敬礼」处,「所应合掌」处。

清净功德,净诸信施,所应惠施,普应惠施

别行本作:「是福德田,大净信施,应惠施处,大普施处。」谓成就三明八解脱功德之三乘圣者,以能成就无量妙善果报故,成为大福德田,堪受人天大众惠施供养,令行施者心净庄严,资益瑜伽,趣向上义,故曰「清净功德」。复次三乘圣者、学无学果,谓由成就三明八解脱功德故,随受施主几许供施不成障碍,能使施者获得尔许广大利益,故曰「净诸信施」。初果声闻僧,即能永断见所断惑而预入圣人之流,永不退堕于异生凡夫,具如是功德故,成为一切世间所应供养布施修福之处,故曰「所应惠施」。学、无学果圣僧,能分断、断尽一切修所断惑,不再受生死之身故,普于一切时、一切处堪为一切世间众生作大福田,是一切众生福德业应行惠施之处,故曰「普应惠施」。至于十地菩萨出家圣僧,其所成「清净功德,净诸信施」更为殊妙;更是大福德田,「所应惠施,普应惠施」处。

『瑜伽』(卷二五)关于惠施具体内容有详细的说明。首先对惠施的意义与行惠施的施主等等作如下说明:要动机纯正,即「其性无罪,为庄严心」,是谓「惠施」;爱好布施,欣乐无厌是名「施主」。次举「所施者」即惠施的对象,谓「一有苦者,二有恩者,三亲爱者,四尊胜者」,本经所说大福田处的圣僧,当是属「尊胜者」。关于「所施物」,包括无情物与有情物,乃至自己的生命。行惠施时,于所施人心不望报而舍所施物,是为「施相」。行施者要有净信、正见、殷重心,恭敬心等「如法平等,不以凶暴积集财物而行惠施」,行施时用最好的东西而无後悔心,这才叫做「施」。为什行施?即对上举四种人中有的为慈悲故,有的为报恩故,有的为爱敬信顺故,有的为希求世出世间殊胜功德故。论说具上诸义「而行布施,由此因缘施性无罪,是名惠施」。

『瑜伽』(卷八四)又说于「法僧」应延请礼敬而行奉施,大体上与本经忆念僧宝功德文不违,录之如下,以供参考。其文云:「应延招者,约舍世财;应奉请者,约尽贪爱。欲求果报,是故延招;欲求解脱,是故奉请。应合掌者,即为二事而延请时。应和敬者,应设礼拜问讯等故,应可与彼戒见同故。无上福田世应奉施者,于彼惠施果无量故。」

随念三宝经浅说 〔终〕

法尊法师于佛历二五零六年农历二月从藏文经典中译出『随念三宝经』後,为少数弟子加以口说,三月二十一日圆满。法师年来虽患眼疾,仍以大法为重,未忘灵山咐嘱,绍佛法化,真法门之轨范师也。四月末,师为眼疾赴上海就医,临行时,出『随念三宝经』讲稿,嘱我整理,并说此只是三经「浅说」,所说内容的依据,如『念佛经』主要是依世亲菩萨的『随念佛经释』,『念法』、『念僧』二经主要依札迦大师(寂于一九二九年)『念三宝经畧注』,并参考『瑜伽师地论』,也间及其它经论。自惟障深智浅,勉力从事,遇有艰深语句处畧为疏通,为初入佛门者尽绵薄之劳。然法师此释虽曰『浅说』,在文义上仍甚深邃,望读者勿以「浅说」而忽畧之也。自惧在伧促整理中,句义错误在所难免,并望读者惠予指正。

佛历二五〇六年中秋既望,於双柏轩。云根识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