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书楼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卷一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周易

题解

《周易》是我国一部古老而深邃的经典,是华夏五千年智慧与文化的结晶,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

关于“周”的解释,东汉郑玄《易论》认为“周”是“周普”的意思,即无所不备,周而复始。而唐代孔颖达《周易正义》认为“周”是指岐阳地名,是周朝的代称。有人认为《易经》流行于周朝,故称《周易》。亦有人依据《史记》的记载“文王拘而演周易”,认同《易经》乃周文王所著。

“周易”一词,最早记载于《左传·庄公二十二年》:“(敬仲)其少也,周史有以《周易》见陈侯者,陈侯使筮之,遇观之否。”“其少也”指敬仲年幼的时候,敬仲出生于公元前705年,可知在公元前8世纪初已有《周易》之名矣。

据说,伏羲时代的易学是《连山易》,首先以“艮卦”开始,象征“山之出云,连绵不绝”。黄帝时代的易学是《归藏易》,首先以“坤卦”开始,象征“万物莫不归藏于其中”,意思是指人类的文化和文明,都以大地为主,万物皆生于地,终又归藏于地。但东汉的大儒郑玄则认为夏代的易学是《连山》,殷代的易学是《归藏》。当然,周代的易学便是 《周易》了。《周易》首先以“乾卦”开始,乾象征天,天始创万物,故乾卦代表一种刚健进取的精神。

对于“易”的解释,有以下几种说法:

一、《说文》:“易,蜥易、蝘蜓、守宫也。象形。”即“易”为蜥蜴之类,主取“变”之义。《说文》又引秘书说“日月为易”,象征阴阳。

二、《系辞传》说:“生生之谓易。”《温公易说》序言中说:“易者道也。”“易”即是“道”,即恒常的真理,即使事物随着时空变幻,恒常的道不会变化。

三、“易”也有变易、变化的意思。《周易程氏传》的序言中说:“易,变易也,随时变易以从道也。”

这几种说法都各有道理,并不矛盾,说明《周易》是一本教人顺从大道、适应变化之书。

《周易》的内容包括经、传两个部分。经分为《上经》和《下经》。《上经》三十卦,《下经》三十四卦,一共六十四卦。六十四卦是由乾、坎、艮、震、巽、离、坤、兑这八卦重叠演变而来的。每一卦由卦名、卦画、卦辞、爻辞组成。每个卦画都有六爻,爻又分为阳爻和阴爻。阳性称为“九”,用“—”表示,阴性称为“六”,用“- -”表示。爻从下向上排列成六行,依次叫做初、二、三、四、五、上。六十四个卦画共有三百八十四爻。

传一共七种十篇,分别是:《彖》上下、《象》上下、《文言》《系辞》上下、《说卦》《杂卦》和《序卦》。古人把这十篇传叫做“十翼”,意思是说传是附属于经的羽翼,即用来解说经的内容的。

最初经和传是分开的。东汉郑玄将《彖》和《象》分附到相关各卦下,魏王弼又将《文言》分附到乾、坤二卦下,南宋朱熹《周易本义》恢复郑玄以前的经、传分开的原始排序,明代官方刊行时再次采用郑玄和王弼的方法,只将《系辞》《说卦》《杂卦》和《序卦》四篇单列。

魏徵等人在编纂《群书治要》时,节录了《周易》的精华内容,主 要着眼于修德。如节录“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君子以俭德避难,不可荣以禄”“君子以多识前往,以畜其德”“不恒其德,或承之羞”“不恒其德,无所容也”“君子进德修业”等均说明德为人之本。实际上,《周易》六十四卦,均是教人进德修业,正如孔颖达《周易正义》所云:“六十四卦悉为修德防患之事。”纪晓岚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易类》中说:“易之为书,推天道以明人事者也。”意思是说,易学这类书是干什么的呢?一言以蔽之,都是通过探索推演大自然运行变化的客观规律,从而让人明白人类社会发展和个人生存变化的规律。而近代大德印光法师更是指出:“一部《易经》,无非示人趋吉避凶、战兢惕励、克念修持之道”。可见,《易经》的主旨,在于让人明了天道、修德防患、趋吉避凶。从《群书治要》整体的节选思路不难看出,魏徵等人将“德”视为治国最重要的因素。不仅君主要以修德为本,臣子、民众也要以修德为本。国家以伦理道德教化民众,万民以修德进业为本,国家才能大治。

唐太宗读《易经》后,颇有收获。贞观八年,他引用《周易》的话向侍臣说:“言语者,君子之枢机。一言不善,则人记之,成其耻累。”从隋炀帝命令群众捉萤火虫给宫中照夜的故事中,太宗领悟到“万乘之主,出言不可有所乖失”的有益教训。事实上,《周易》这些理论,此后就成为魏徵辅佐唐太宗创建“贞观”盛世政治主张的总纲领。

作为“群经之首”,《周易》的思想在中华典籍中随处可见。在《群书治要》其他各卷,也有多处引用《周易》的内容。《群书治要》节录的《周易》内容,堪称《周易》之精华,为领导干部和普通读者学习《周易》提供了方便,并能让人明了《周易》的要旨。

作者介绍

对于《周易》的成书和作者,《汉书·艺文志》曰:“《易》道深矣,人更三圣,世历三古。”此说最为汉儒接受。《周易乾凿度》有云:“垂皇策者羲,益卦德者文,成名者孔也。”“三圣”“三 古”之说简而言之,即:上古时代,黄河现神兽“龙马”,背上布满神奇的图案,圣人伏羲将其临摹下来,并仰观天文、俯察地理,而做“八卦”;中古时代,姬昌被纣囚禁于羑里,遂体察天道人伦阴阳消息之理,重八卦为六十四卦,并作卦辞,即“文王拘而演《周易》”,之后,文王的儿子周公又作爻辞;下古时代,孔子喜“易”,感叹礼崩乐坏,故撰写《易传》十篇。

明代著名的高僧蕅益大师在《周易禅解》里则认为:“六十四卦皆伏羲所画。夏经以艮居首,名曰连山。商经以坤居首,名曰归藏。各有繇(爻)辞以断吉凶。文王囚羑里时,系今彖辞,以乾坤二卦居首,名之曰《易》。周公被流言时,复系爻辞,孔子又为之传以辅翊之,故名《周易》。”

伏羲,伏羲氏是我国古籍中记载的最早的“三皇”之一,所处时代约为新石器时代中晚期,他根据天地万物的变化,发明创造了八卦,成了中国古文字的发端,也结束了“结绳记事”的历史。他又结绳为网,用来捕鸟打猎,并教会了人们渔猎的方法,发明了瑟,创作了《驾辨》曲子。历史上留下了大量关于伏羲的神话传说。

周文王(公元前1152年—公元前1056年):即殷商西伯,又称周侯,周季历(周朝建立后,尊为王季)之子,姬姓,名昌。传在羑里(今河南境内)根据伏羲氏的研究成果继续演绎易经。

周公,姓姬名旦(约公元前1100年),亦称叔旦,周文王姬昌第四子。因封地在周(今陕西岐山北),故称周公或周公旦。是西周初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思想家,被尊为儒学奠基人,孔子一生最崇敬的古代圣人之一。

孔子,名丘(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被誉为“大成至圣先师”,是中华文化的集大成者,古人云:“天不生仲尼,则万古如长夜”。

乾卦

【卦旨】乾卦是《周易》六十四卦之第一卦。这个卦是同卦相叠(下乾上乾)。象征天,喻龙(有德才的君子),又象征纯粹的阳和健,表明兴盛强健。乾卦是根据万物变通的道理,以“元、亨、利、贞”为卦辞,来说明宇宙万事万物的变化规律。勉励人要效法天道,自强不息,努力向上。

乾 [1] :元、亨、利、贞 [2] 。文言备也。

译文

乾卦象征着天:具有元始、通达、和谐有利、贞正坚固的德性(《文言》中有详细的说明)。

象曰 [3] :天行健 [4] ,君子以自强不息 [5] 。

译文

《象传》说:天道广而无私、生养万物、运行不息,君子应该效法天道,努力自强,不停止地追求进步,永不止息地去努力。

九三 [6] :君子 [7] 终日乾乾 [8] ,夕惕若厉,无咎 [9] 。处下体之极,居上体之下,纯修下道,则居上之德废,纯修上道,则处下之礼旷。故终日乾乾,至于夕,惕犹若厉也。

译文

乾卦的第三爻九三,象征着一个才德出众的君子,应当自强自立,勇猛精进,终日不懈,连到了夜晚,也要和白天一样警醒自己。假如能够朝夕戒惧,如临危境,不敢有丝毫的松懈,哪怕遇到危难,最终也会没有灾祸和过失。(这是说九三处在下卦的最高处,又在上卦之下,君子悟此卦象,如果纯粹只修习居下位之道,则居上位的德行就会废除,如果纯粹只修习居上位之道,则居下位的礼节就会荒废。因此终日不懈,连到了夜晚,也要和白天一样警醒自己。朝夕戒惧,如临危境,不敢有丝毫的松懈。)

九五 [10] :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11] 。不行不跃,而在乎天,故曰飞龙也。龙德在天,则大人之路亨也,夫位以德兴,德以位叙,以至德而处盛位,万物之睹,不亦宜乎。

译文

乾卦的第五爻,象征着飞在天空中的龙,天下人利于见到有君德又居君位的圣人。(不需要行走,也不需要跳跃,已经在天上飞了,所以称作飞龙。圣人有龙德,飞腾而居于天位,则大人的道路就能得以亨通。圣位因至德而兴起,至德因圣位而彰显,以至德而处于圣位,为天下万物所瞻睹,不是很合宜吗。)

上九 [12] :亢龙有悔 [13] 。

译文

乾卦的第六爻上九,象征着处在极高点的龙,知进而忘退,就会有悔闷的后果。

彖 [14] 曰: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 [15] 。云行雨施,品物流形 [16] ,大明终始。六位时成 [17] ,时乘六龙以御天 [18] 。乾道变化,各正性命 [19] 。大明乎终始之道,故六位不失其时而成也,升降无常,随时而用,处则乘潜龙,出则乘飞龙,故曰时乘六龙也。保合大和,乃利贞 [20] 。不和而刚暴也。首出庶物,万国咸宁 [21] 。万物所以宁,各以有君也。

译文

《彖传》说:伟大的乾元啊!万物资之于它而生发,它是天地万物的统率。云彩运行后,雨水普施大地,万事万物都不断变化出各种形状。彻底明了万事万物的终始之道,就会明白六位无一不是应时而成,不论开始和结束,都要依靠六爻的时势,这就是天的运行之道。明白这一道理后,就要驾驭乾之道,推行于人事。乾道逐渐变化,从渐变到质变,万物都开始走向成熟,各自有各自的性命、各自有各自的价值、各自有各自的位置,各得其正(意思是说圣人彻底明了宇宙万物周而复始的变化真相,无非是一理以贯之,然后按照万物的不同,因缘时节而成就万事万物。升降无常变化,只是随着万事万物的因缘变化而妙用。潜伏的时候就乘潜龙,出来的时候则乘飞龙,所以称“时乘六龙”)。万事万物如果能够保持它的太和之气不断地运行,永远融洽无偏,就能实现 最终的和谐贞正(如果没有和顺,纯阳刚暴,那么万物就会失去其利,不得其正)。圣人从普通的百姓中首先显现出来,而不自为天下人之首,让天下万国各得其所,各安其事,这样(依乾道而行)万国自然和谐相安,无侵无争,都得到了安宁(万物都能得到安宁,在于各自有贤德的人来担任领导之位。圣人效法乾德,生养万物,作为万物之尊,分别任命贤德之君引领万国,所以万国皆得安宁也)!

文言 [22] 曰:元者善之长也 [23] ,亨者嘉之会也 [24] ,利者义之和也 [25] ,贞者事之干也 [26] 。君子体仁,足以长人,嘉会足以合礼,利物足以和义,贞固足以干事 [27] 。君子行此四德者,故曰,乾:元、亨、利、贞 [28] 。

译文

《文言传》说:元始,是众善的初发;通达,是美好的会聚;有利,是事物的和谐;正固,是办事的根本。君子体察仁道,处处行仁,就足以领导众人,寻求美好的事物就会处处合乎礼,施利于他物就会处处合乎众义,坚守正道就可以办好事情。君子就是能够施行此四种德行的人,所以说:“乾卦,象征元始、通达、和谐有利、贞正坚固。”

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何谓也?子曰: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 [29] ,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 [30] 。是故居上位而不骄,在下位而不忧 [31] 。居下体之上,在上体之下,明夫终敝,故不骄也。知夫至至,故不忧也。故乾乾因其时而惕,虽危无咎矣 [32] 。惕,怵惕之谓也。

译文

君子应当自强自立,勇猛精进,终日不懈,连到了夜晚,也要和白天一样警醒自己。假如能够朝夕戒惧,如临危境,不敢稍懈,哪怕遇到危难,最终也不会有灾祸和过失。为什么要这么说呢?孔子说:这是君子修德立业的根本道理啊。推忠于人,以信待物,德行就能够得到提升。修理文教,内心诚实,就是立业的根基。处在上位的时候不敢心怀骄慢,处在下位的时候心也不会忧闷(九三爻处在下卦之最上,在上卦之下,比喻君子处于人臣之极,已经明显地显示出君主的美德,因此而更加努力地增进自己的道德和修养,他明白万事万物都会有终点和衰败,所以不会骄慢;知道事物圆满的结局即将到来,所以不会忧闷)。能够终日自强不息,随时警惕谨行,即使面临危机,也就不会有什么过失和患难了(惕,戒惧、惊惧的意思)。

飞龙在天,利见大人。何谓也?子曰: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 [33] 。

译文

乾卦第五爻,象征飞在天空中的龙,可以见到有君德又居于君位的圣人了。为什么这么说呢?孔子说:这是比喻同样的声音能够产生共鸣,同样的气味会相互融合,水总是流到湿地上,火总是先烧干燥处,龙吟然后景云就会腾升,虎啸之处就会有谷风相随,圣人兴起,万民都来仰望他、亲近他,接受他的引导和教化。

亢龙有悔,何谓也。子曰:贵而无位,高而无民 [34] ,下无阴也。贤人在下位而无辅 [35] ,贤人虽在下而当位,不为之助。是以动而有悔也 [36] 。

译文

乾卦第六爻,象征着处在极高点的龙,就会有悔闷的后果。这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这是比喻某种人尊贵失正而没有实位,居高而无民(指乾卦第六爻下无阴爻,五个爻都是阳爻,代表没有人民,没有人辅助),贤明的人处在下位而没有人辅助他(贤明的人虽然处在下位,也不去辅助他),这种人一旦轻举妄动,就会有悔闷的后果。

君子学以聚之,问以辨之,以君德而处下体,资纳于物者也。

宽以居之,仁以行之 [37] 。

译文

君子通过学习来蓄养其德行,学习后还有不明了的,就详细地询问考究来明辨决疑(有君主的美德而处在下位,是因为有所依靠和接受他物的帮助),以宽厚的态度来对待他人,以仁爱之心来行事接物。

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 [38] ,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 [39] 。天且弗违,而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 [40] ?

译文

九五爻辞所说的“大人”,圣明德备,他的道德和天地一样覆载万物,他的圣明如同日月一样普照万物,他施理政事像四时一样井然有序,他示人的吉凶祸福如同鬼神一样奥妙无穷。他若在天时之前行事,天不违背他,若在天时之后行事,也能奉顺天道运行的规律。天都不会违背他,何况人呢?何况鬼神呢?

亢之为言也,知进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丧。其唯圣人乎!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圣人乎 [41] !

译文

上九爻辞所说的“亢”,是讲某种人只知道进取而不懂得引退,只知道现在的存在而不懂得现在的存在必将衰亡,只知道获得利益而不明白有所得必有所失。只有圣人才能深知进取与引退、生存和灭亡的道理,行为不偏失正道。大概只有圣人才能如此吧!

坤卦

【卦旨】坤卦是《周易》六十四卦之第二卦。这个卦是同卦相叠(下坤上坤),阴性。象征地(与乾卦相反),顺从天。坤卦表明地道生育抚养万物,而又依天顺时,性情温顺。坤卦紧随在乾卦之后,体现了天地尊卑、阴阳和合的思想。依随“乾”,才能把握正确方向,遵循正道,获取吉利。

象曰:地势坤 [42] ,君子以厚德载物 [43] 。

译文

《象传》说:大地的气势宽厚和顺,这是坤卦的象征。君子应效法坤卦的精神,深厚自己的德行来容载天下万物。

彖曰: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坤厚载物,德合无疆,含弘光大,品物咸亨 [44] 。

译文

《彖传》说:美德至极的坤元啊,她配合上天开创万物,万物依靠她而得以资生,她柔顺地承接天道。坤德纯厚而能够普载万物,德性包容万有而广无边界。她含育一切并使其光大,万物亨通畅达,普遍受到她的滋养。

文言曰:坤至柔而动也刚,至静而德方,含万物而化光。坤道其顺乎,承天而时行 [45] 。

译文

《文言》说:坤卦六爻皆阴,至柔,但在变动时却也显示出无比刚。地体不动,极为安静,但生物不邪,德能方正,含养万物而德化光大。坤道至柔,承载于天而依照四时运行得当。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46] 。

译文

修积善行的家族,必定能够积累许多庆祥(能够庇佑子孙);累积恶行的家族,必定会留下许多祸殃(必将贻害子孙)。

君子敬以直内,义以方外,敬义立而德不孤 [47] 。

译文

君子恭敬一切,以使内心正直;行为处处循礼,以此方正外物。能够做到恭敬一切、处处循礼(人们就会恭敬于他,以义应之),就能够使美德广布,得到众人的回应。

屯卦

【卦旨】屯卦是《周易》六十四卦之第三卦。这个卦是异卦相叠(下震上坎)。震为雷,喻动;坎为雨,喻险。雷雨交加,险象丛生,环境恶劣。“屯”原指植物萌生大地,象征万物初生之时,充满艰难险阻,然而顺时应运,一定会欣欣向荣。屯卦的意义在于说明初创之难,事物初创之时,应坚定意志,才能大有可为。

象曰:云雷 [48] 屯 [49] ,君子以经纶 [50] 。君子经纶之时。

译文

《象传》说:乌云和雷声交动,象征着“初生”,君子在时局创建之初努力筹画经略天下大事。(屯卦之时正是君子努力筹画经略天下大事的时候。)

彖曰:天造草昧,宜建侯而不宁 [51] 。屯体不宁。故利建诸侯

也。屯者。天地造始之时也。造物之始。始于冥昧。故曰草昧也。处造始之时。所宜之善。莫善于建侯。

译文

《彖传》说:万物草创、冥昧之时,王者应该封立诸侯来治理天下,但不可认为封立诸侯后就没有事情了,思想上还要忧勤戒慎,不遑宁处。(屯卦象征着不定和变化,所以有利于封立诸侯来管理天下。屯卦,是天地初生的时候,是万物产生的开始,是起于天地未形成时的混沌状态,所以叫“草昧”。在万物初生之时,最适合做的事情莫过于封立诸侯了。)

蒙卦

【卦旨】蒙卦是《周易》六十四卦之第四卦。这个卦是异卦,下坎上艮相叠。艮是山的形象,喻止;坎是水的形象,喻险。卦形为山下有险,仍不停止前进,是为蒙昧,故称蒙卦。蒙卦强调的是如何启蒙、如何教育的问题。古人说,屯卦取建侯之义,“作之君”;蒙卦取求我之义,“作之师”。蒙卦的一些思想,成为我国古代儿童教育思想和教育原则的重要源头。《大象传》从“山下有泉”引出“果行育德”的意义,说明启发蒙稚需要坚定的毅力和长久的过程。

象曰。山下出泉,蒙 [52] 。君子以果行育德 [53] 。

译文

《象传》说:高山下流出泉水,象征着“蒙稚”渐启。君子效法蒙卦的精神,行动时如水之必行,果决不疑,修德时隐默怀藏,不自彰显。

彖曰: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志应也 [54] 。我,谓非童蒙者。

暗者求明者,明者不咨暗,故蒙之为义。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也,童蒙之来求我,志应故也。蒙以养正,圣功也 [55] 。

译文

《彖传》说:并不是我有求于幼童来启发蒙稚,而是幼童需要启蒙而有求于我,这样双方的志向就能够相应(我,指明白大道的圣人,不是童蒙者。暗者向明者求教,明者不向暗者谘询,象征“蒙”的含义,并不是我有求于幼童来启发蒙稚,而是幼童需要启蒙而求问于我,问者有感通的心意,然后才可以与之相应)。童蒙的时候就能够培养其纯正无邪的品质,这就是至圣之功了。

师卦

【卦旨】师卦是《周易》六十四卦之第七卦。这个卦是异卦,下坎上坤相叠。“师”指军队。坎为水、为险,坤为地、为顺,喻寓兵于农。师卦,阐释由争讼终于演变成战争的用兵原则。战争是凶恶的工具,关系着人民的生命、国家的存亡,所以用兵必须慎重。军队必须是正义之师,统帅必须中庸、公正,老成持重,不可好战喜功。战争必须得到人民的支援,才能战无不胜。这是师卦的主要精神。卦辞强调两大原则:一、用兵的前提在于“正”;二、出师的关键在于任用将领,用“贤人”才能吉,小人勿用。初六强调律法的重要性,上六强调不可任用小人。

师:象曰:地中有水,师 [56] 。君子以容民畜众 [57] 。

译文

《象传》说:地中有水,水聚集在地中,象征着“兵众”。君子观察此卦象,因此包容、保护其民众,积聚其民众。

初六:师出以律,否臧凶 [58] 。为师之始。齐师者也。失令有功。法所不赦。故师出不以律。否臧皆凶也。

译文

初六:兵众出发要依照律法,如果不依照律法和号令行事,即使胜了也会有凶险。(建立军队,一开始就要整顿军纪。士兵如果违反了军纪,就算侥幸立了大功,也是军法所不容的,所以军队出征不依照律法,即使胜利了也是很危险的。)

上六:大君有命,开国承家,小人勿用 [59] 。处师之极。师之终也。大君之命。不失功也。开国承家。以宁邦也。小人勿用。非其道也。

译文

上六:天子颁布命令,封赏功臣为诸侯、为大夫,小人不能够启用。(上六处在师卦的终极,是师卦的终竟。天子对功臣的封爵,不能离开了他们的实际功劳,根据功劳大小封赏他们,功劳大的封为诸侯,功劳小的封为卿大夫,为的是使国家安定。小人不能任用,这不符合治国平天下的正道。)

象曰:大君有命,以正功也,小人勿用,必乱邦也 [60] 。

译文

《象传》说:“天子颁布命令”,是为了评定功绩,进行封赏;“小人不可任用”,是说明用小人必将危乱国家。

比卦

【卦旨】比卦是《周易》六十四卦之第八卦。这个卦是异卦相叠(下坤上坎)。坤为地,坎为水。水附大地,地纳河海,相互依赖,亲密无间。此卦与师卦完全相反,互为综卦。比卦强调的是上下之间、君臣之间应该亲密相依,相亲相辅,宽宏无私,精诚团结。

象曰:地上有水,比 [61] 。先王以建万国,亲诸侯 [62] 。万国以比建,诸侯以比亲。

译文

《象传》说:地上有水(水和地亲密无间),这是比卦的象征。先王效法比卦的精神而封建万国、亲近诸侯(割土封国要效法比卦的精神来分封建立,爵赏诸侯要依据比卦的精神来亲密和谐)。

履卦

【卦旨】履卦是《周易》六十四卦之第十卦。《说文》云:“履,足所依也。”也就是说,履是实践、行动的意思。履卦的上卦是乾,是刚健之君,而下卦是泽,是恩泽的意思。履卦也就是指这种行为一定要有礼,更要有理,只有做到这一点,才是真正的刚健。意在启迪领导者自身要循礼,更要教导民众循礼。

象曰:上天下泽,履 [63] 。君子以辩上下,定民志 [64] 。

译文

《象传》说:天下有泽(上是天,下是泽,这是上下的正常状态,人的行为也应当如此),象征循礼。君子观察履卦的卦象,要辨清上下的位分,以安定百姓的心志。

泰卦

【卦旨】泰卦是《周易》六十四卦之第十一卦。这个卦是异卦,下乾上坤相叠。乾为天,为阳;坤为地,为阴。天地二气相交,万物因而发育成长,顺遂和畅,表通泰的意思。由天之道而察民,道理也是一样的,君是阳,臣是阴,君子是阳,小人是阴。如同阴阳二气可以交感一样,君臣之间也可以推诚而志通。君子居内,小人居外,君子小人各得其所。泰卦同时也说明物极必反、否极泰来的哲理。

象曰:天地交 [65] ,泰。后以财成天地之道 [66] ,辅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 [67] 。上下大通,则物失其节,故财成而辅相,以左右民也。

译文

《象传》说:天地互相交合,象征顺畅通达,君主应在此时体会天地交泰的道理,制定裁节调理的施政方法,以成就天地交合之道,促成天地化生万物之机宜,护佑天下黎民百姓,使他们安居乐业。(当天地上下通泰之时,万物之化生将失去节制,因此君主要制定裁节调理的施政策略,此时要通过裁节调理以辅助天地交合之宜,来护佑百姓。)

彖曰:天地交而万物通也 [68] ,上下交而其志同也 [69] 。内君子而外小人 [70] ,君子道长,小人道消也 [71] 。

译文

《彖传》说:天地阴阳交合,万物生养之道就通畅无阻;君臣上下交心感应,人们的思想意识就会协同起来。此时,君子在内(健于行事),小人在外(顺以听命),君子之道就能渐长,小人之道就会渐消。

否卦

【卦旨】否卦是《周易》六十四卦之第十二卦。这个卦是异卦,下坤上乾相叠。坤为地,为阴;乾为天,为阳。否卦阐释上下不交、阴阳不合,事物处于由安泰到混乱、由通畅到闭塞的黑暗时期,君子应当努力修习德行,以防患于未然。当小人势力显露衰败迹象时,也不可轻举妄动,必须谨慎。更应当特别防范小人穷凶恶极的反击。否极必然泰来,黑暗不会长久,君子应当坚定信心,不可动摇。

象曰:天地不交,否 [72] 。君子以俭德避难,不可荣以禄 [73] 。

译文

《象传》说:否卦的卦象为坤(地)下乾(天)上,为天在地上之表象。天在极高处,地在极低处,天地阴阳之间因此不能够互相交合,所以时世闭塞不通。这个时候君子必须隐藏、俭约,有德而不 显,这样才能避开危险与灾难,不可以谋取高官厚利、享受荣华富贵。

彖曰:天地不交而万物不通,上下不交而天下无邦也 [74] 。内阴而外阳,内柔而外刚 [75] ,内小人而外君子,小人道长,君子道消也 [76] 。

译文

《彖传》说:天地之气互不交感,万物就会堵塞不通;君臣之间互不沟通,国家就会衰败灭亡。此卦内卦坤体阴,外卦乾体阳,表示内柔而外刚,小人在位而君子在野。这样,小人之道就会日渐增长,君子之道就会日渐消亡。

九五:休否 [77] ,大人吉 [78] 。其亡其亡,系于苞桑 [79] 。居否之世,能全其身者,唯大人耳。巽为木,木莫善于桑,人虽欲有亡之者,众根坚固,弗能拔之也。

译文

九五:能于危难之际而修善行,只有德行高尚者可以做到,这样会获得吉祥。但要懂得居安思危,常常以“不久将要灭亡,不久将要灭亡”这样的警句来提醒自己,以自戒慎,才能像系结在一大片丛生的桑树上那样牢固,安然无事(处在否卦之时,能够保全自身的只有德行高尚的大人。巽为木,木最好的莫过于桑树了,虽然有想要灭亡它的,但是桑树的众多根系,让它变得坚固,因此不能拔除它)。

同人卦

【卦旨】同人卦是《周易》六十四卦之第十三卦。这个卦是异卦,下卦为离,上卦为乾。同人卦意为和同于人。同人卦的主要精神是首先应当破除个人之私见,重视大同,不计较小异,大公无私,遵循道义,于异中求同,积极地广泛与人和同,才能实现大同世界的理想。同人卦中的道理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大同世界”的理想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

象曰:天与火,同人 [80] 。天体于上,而火炎上,同人之义。君子以类族辩物 [81] 。君子小人,各得所同。

译文

《象传》说:同人卦的卦象是离(火)下乾(天)上,为天下有火之表象。天在高处,火势熊熊而上,天与火亲和相处(天高高在上,上面又有大火燃烧,这是同人卦的含义)。君子得到此卦的启迪,要明白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道理,懂得明辨事物,求同存异,团结众人,以实现天下太平(让君子和小人各同其党,使他们各自和相同的人在一起)。

彖曰:文明以健,中正而应,君子正也 [82] 。行健不以武而以文明用之,相应不以邪而以中正应之,君子正也。唯君子为能通天下之志 [83] 。君子以文明为德者也。

译文

《彖辞》说:君子以文明之德而显现刚健,以中正之道与万物相应,这才是君子的正道(君子行为刚健不用武力而使用文明,表现出来的不是奸邪而是与中正相应,这才是君子所行的正道),只有君子能够以正道感通而聚合天下人的意志(君子用文明来作为自己修习德行的标准)。

大有卦

【卦旨】大有卦是《周易》六十四卦之第十四卦。这个卦是异卦,下乾上离相叠。上卦为离,为火;下卦为乾,为天。火在天上,普照万物,万民归顺,顺天依时,大有所成。大有卦,在气候上就是晴天丽日,在人事上是蒸蒸日上之象。是阳气(正气)发扬而阴气(邪气)消散之象。大有,意思就是大大的有,象征力量、物资、气运都十分充沛。

大有:象曰,火在天上,大有 [84] 。君子以遏恶扬善,顺天休命 [85] 。大有,包容之象也,故遏恶扬善,成物之美,顺奉天德,休物之命也。

译文

《象传》说:火焰高悬于天上,无处不照,象征“大获所有”。君子以此卦象所兆,应当遏阻奸邪,称扬善良,以奉承顺应上天的德性,美善万物的性命(大有卦,是包容的象征。所以君子因此要遏恶扬善,成就万物的美善,尊顺奉行上天的德性,美善万物的性命)。

彖曰:柔得尊位,大中,而上下应之,曰大有 [86] 。处尊以柔,居中以大,上下应之,靡所不纳,大有之义也。其德刚健而文明,应乎天而时行,是以元亨 [87] 。德应于天,则行不失时矣,刚健不滞,文明不犯,应天则大,时行无违,是以元亨也。

译文

《彖传》说:按照大有的卦象,柔顺厚德者得居尊位,博大而能保持中道,上下就能应和,所以称“大有”(这是说君子要效法大有的卦象,处在尊位时要柔顺,使自己能博大而保持中道,上下都能相互应和,可以无所不收,万事万物都能够接受,这是大有卦象之义)。此时君子秉持刚健而又文明的美德,顺应天地的规律,万事按时施行,这样前景必然至为亨通(德行顺应天道,那么行为就不会与天时相违背。刚健而又不会壅滞,懂得变通,照耀万物而又不会毁坏万物,能顺应天道以至于盛大,万事按照因缘时节的规律进行而不违逆,这样就会事事亨通了)。

上九:自天佑之,吉无不利 [88] 。居大有之上,而不累于位,志尚于贤者也。

译文

上九:有来自于上天的护佑,凡事吉庆,无不顺利(意思是此爻象征处在大有之时,君子没有被物系累其心,是因为他能清静高洁,志在圣贤)。

谦卦

【卦旨】谦卦是《周易》六十四卦之第十五卦。这个卦是异卦,下艮上坤相叠。上卦为坤为地,下卦为艮为山,为地中有山之象。山本高大,但处于地下,高大显示不出来,此在人则象征一个人德行很高,但能自觉地不显扬,表谦虚卑退之意。有谦德的君子万事皆能亨通,而且行谦有始有终。六十四卦中,唯独谦卦六爻皆吉。谦卦教导君子立身处世应该处处谦虚礼让,才能获得吉祥。

谦。象曰:地中有山,谦 [89] 。君子以裒多益寡,称物平施 [90] 。多者用谦以为裒,少者用谦以为益,随物而与,施不失平也。

译文

《象传》说:高山深藏在地中,象征着谦虚。君子效法谦卦的精神,多者谦虚就能积聚更多,少者谦虚也能增益更多,无论是多者还是少者,都能从谦卦中平等地得到受益(多者谦虚能够积聚更多,少者谦虚也能增益更多。君子根据物品的多少给予,施予不失公平)。

彖曰:谦。亨。天道下济而光明,地道卑而上行 [91] ,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 [92] 。谦,尊而光,卑而不可逾,君子之终也 [93] 。

译文

《彖传》说:保持谦逊就能得到亨通。比如天的规律是下降济物,天体就能愈显光明;地的规律是所处卑微,而地气源源上升。天的规律是亏损盈满者,补益谦虚者;地的规律是变易盈满者,充实谦虚者;鬼神的规律是危害盈满者,施福谦虚者,人道的规律是憎恶盈满者,喜爱谦虚者。谦虚的人处在尊高之位,道德会更加光明,处在卑下之位,其德行人们也难以超越。只有君子才能够保持谦德至终啊!

初六:谦谦君子,用涉大川,吉 [94] 。能体谦谦,其唯君子,用涉大难,物无害也。象曰:谦谦君子,卑以自牧也 [95] 。牧,养也。

译文

初六:谦而又谦的君子(因为有无比谦逊的美德),即使涉大险、过大河,也将是吉利的(唯有君子有谦而又谦的美德,以此来处理异常的艰难,万物都不会有损害)。《象传》说:“谦而又谦的君子”,是说用谦卑来养成其恒久的美德(牧,养的意思)。

九三:劳谦,君子有终,吉 [96] 。劳谦匪懈,是以吉也。象曰:劳谦君子,万民服也 [97] 。

译文

九三:有功劳而且懂得谦虚的君子,能够保持谦德至终,凡事都会吉利(有功劳且能保持谦恭而不懈怠,所以能够获得吉祥)。《象传》说:有功劳还保持谦虚的君子,万民都会敬服于他。

豫卦

【卦旨】豫卦是《周易》六十四卦之第十六卦。这个卦是异卦,下坤上震相叠。坤为地,为顺;震为雷,为动。雷依时出,预示大地回春。因顺而动,乃和乐之源,意为悦逸安乐。说明乐须众乐,不能独乐。此卦与谦卦互为综卦,交互作用。豫卦为什么在谦卦之后呢?《序卦传》说:“有大而能谦必豫,故受之以豫。”内心充实而能谦逊自处的人,必定有安逸和乐的结果。

象曰:雷出地奋,豫 [98] 。

译文

《象传》说:雷声震震,大地震动,万物得气而生,这是逸豫之象。

彖曰:豫,顺以动 [99] ,故天地如之 [100] ,天地以顺动,故日月不过而四时不忒 [101] ,圣人以顺动,则刑罚清而民服 [102] ,豫之时义大矣哉 [103] 。

译文

《彖传》说:逸豫,表示顺天时而行动,所以天地能够随顺其意。天地能够顺时而动,所以日月运行不会有过,四季轮转没有误差;圣人能够沿顺民情而动,则刑罚清楚简单,万民服从。豫卦所蕴含的“顺时而动”的义理是多么的深远广大啊!

随卦

【卦旨】随卦是《周易》六十四卦之第十七卦。这个卦是异卦,下震上兑相叠。震为雷、为动,兑为悦。动而悦就是“随”。“随”的意义为随顺、随从。随必依时顺势,有原则和条件,要以坚持正道为前提。天下的万事万物都要随时而动,这是随卦的本质含义。

象曰:泽中有雷,随 [104] 。君子以向晦入宴息 [105] 。泽中有雷,动悦之象也,物皆悦随,可以无为,不劳明鉴,故君子向晦入宴息也。

译文

《象传》说:大泽中响着雷声,泽随顺雷声而震动,这是随顺之象。君子因此而随天应时,早出晚入,于向晚按时休息(泽中有雷,是震动和喜悦之象,万物都喜悦地随顺,君子可以无为,不需要凡事明察,所以说君子可以早出晚入,于向晚按时休息)。

彖曰:随时之义大矣哉 [106] 。得时则天下随之矣,随之所施,唯 在于时。时异而不随,否之道也,故随时之义大矣哉。

译文

彖传说:随顺天时的意义是多么的宏大啊(君子随顺天时则天下都会随顺于他。随顺之道,关键在于随顺时机而行动。如果不在天时,就不能使物相随,不能使物相随,则是否塞之道。因此要可随则随,逐时而用,所以说随顺天时的意义是多么的宏大啊)!

观卦

【卦旨】观卦是《周易》六十四卦之第二十卦。这个卦是异卦,下坤上巽相叠。风行地上,比喻德教遍施,意为观察瞻仰。在上者以道义观天下,在下者以敬仰瞻君上。在上者的一举一动,都是民众注意的焦点,不能轻举妄动,必须以道义展示于天下,才能得到大众的敬仰。在上位者更要懂得视察民情疾苦,同时懂得自我观察、自我反省,不断提高自身道德修养,才能有所作为。

象曰:风行地上,观 [107] 。先王以省方,观民设教 [108] 。

译文

《象传》说:观卦的卦象是坤(地)下巽(风)上,为风吹拂于地上而遍及万物之象,象征瞻仰。先代君王仿效风吹拂于地而遍及万物的精神,设立省方之礼,视察四方,考察民风民俗,设立政教。

彖曰:顺而巽,中正以观天下 [109] ,观天之神道,而四时不忒 [110] 。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 [111] 。

译文

《彖传》说:具备温顺谦逊的美德,居中得正位,从而考察天下民风。观察四季运转丝毫不差就能懂得其中存在着大自然神妙的作用。圣人能够效法天道而设教于天下(自己修积善德,身体力行,做大众的榜样,不需要通过言语教诫和威刑恐逼),万民就会自然服从于他,天下实现垂拱而治。

六四: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 [112] 。居观之时,最近至尊,观国之光者也,居近得位,明习国仪者也,故曰利用宾于王也。

译文

六四:观仰国家大治的光辉景象,适宜以宾客的身份入朝辅佐君王(在观仰之时,能够最容易接近君王的,是能够观仰国家大治光辉景象的人。接近君王并因此得到官位的,是那些明白和学习国家礼仪的人。所以说“利用宾于王”)。

九五:观我生,君子无咎 [113] 。上之化下,犹风靡草,故观民之俗,以察己道。百姓有罪,在余一人,君子风著,己乃无咎。上为化主,将欲自观,乃观民也。

译文

九五:君王经常巡视国家,看民风淳正与否,如果天下有君子之风著,这样就不会有过错了(在上位的教化在下位的,如同风吹草木,草木顺风而倒,所以,观察民众的风俗,就可以体察自己所施行的是否合道。百姓如果有罪,罪责在我君主一人。天下有君子之风,自己就没有过错 了。在上位的人是教化的主导者,要观察自己所施行的是否合道,观察民风就可以知道了)。

噬嗑卦

【卦旨】噬嗑卦是《周易》六十四卦之第二十一卦。这个卦是异卦,下震上离相叠。离为阴卦,震为阳卦。这一卦的占断,是亨通。凡事不能亨通,必然中间有障碍。如果将中间的障碍咬碎,当然就亨通了。这一含义,象征刑罚。刑罚,就是要铲除构成障碍的不良份子。噬嗑卦阐释了刑罚的原则:法治是政治的保障,为排除障碍,保障善良,建立及保持秩序,往往不得不采取刑罚手段。噬嗑卦启迪领导者对于罪恶必须及早加以阻止,以防止蔓延,实现“小惩大戒”。

象曰:雷电噬嗑 [114] ,先王以明罚敕法 [115] 。

译文

《象传》说:噬嗑卦的卦象是震(雷)下离(火)上,为雷电交击之象。雷电交击,就像咬合一样。雷有威慑力,电能放光明。古代帝王效法这一卦象,严明刑罚,整饬法令。

彖曰:刚柔分,动而明,雷电合而彰 [116] 。刚柔分动,不溷乃 明,雷电并合,不乱乃章,皆利用狱之义也。

译文

《彖传》说:刚柔上下先各分开,然后交相运动而不杂乱,使啮合之义显明,震雷闪电交击互合而啮合之理昭彰(刚柔分开而动,不混杂而能显明。雷电混合而不会错乱,不错乱而得以彰显。这都是有利于断狱的含义啊)。

贲卦

【卦旨】贲卦是《周易》六十四卦之第二十二卦。这个卦是异卦,下离上艮相叠。离为火为明,艮为山为止。意为文饰。贲卦,阐释的是礼仪的原则。一切文饰,应该恰如其分,要充分重视内涵,不可只关注外在形式。有内涵、重实质的文饰,才是文饰的极致。

象曰:山下有火,贲 [117] 。君子以明庶政,无敢折狱 [118] 。处贲之时,止物以文明,不可以威刑,故君子以明庶政,而无敢折狱也。

译文

《象传》说:山下燃烧着火焰,象征着“文饰”,君子因此修明政事,不敢以威刑断狱(出现贲卦卦象之时,火照着山,山因为火而被照明,不可以采用严厉的刑罚来治理政事,所以君子一般采用文明来理政,而不会通过武断判决案件来治理天下,甚至让民众无讼)。

彖曰:观乎天文,以察时变 [119] ,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120] 。

译文

彖传说:观察天象,可以知晓四季的变化规律;观察社会的人文现象,可以推行教化而实现天下大治。

六五:贲于丘园,束帛戋戋 [121] ,吝,终吉。为饰之主,饰之盛者也,施饰于物,其道害矣。施饰丘园,盛莫大焉。故曰:贲于丘园,束帛乃戋戋。用莫过俭,泰而能约,故必吝焉,乃得终吉也。

译文

六五:以质朴的野外丘园为饰,系一束微薄的丝帛。虽然俭吝,终能获得吉祥(六五为文饰之主,装饰都十分美盛。拿奢华的财物来作为外饰,将损害大道。如果以朴素的山丘园林来作为修饰,将获得莫大好 处。所以说:“以朴素的山丘园林来作为修饰,勤俭节约,就会财物更多。”用度要一切从俭,大方而又能够节约,表面看上去是吝啬,最终会得到吉祥)。

大畜卦

【卦旨】大畜卦是《周易》六十四卦之第二十六卦。这个卦是异卦,下乾上艮相叠。乾为天,刚健;艮为山,笃实。畜的意思是畜止,又是畜聚,“止”就能够“聚”,选取天在山中的卦象,就是畜聚的意思。“止”后才能有积累,所以将止作为畜的意义。揭示君子应该蓄养才能和美德,努力修习德行,才能成就大业。

象曰:天在山中,大畜 [122] 。君子以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 [123] 。物之可畜于怀,令德不散,尽于此也。

译文

《象传》说:天包含在山中,这是宽广包容之象,君子感此卦象,应该牢记古圣先贤的的嘉言善行,来培养自己的德行(万事万物 中,唯有贮藏前言往行于怀,才能让道德不会散弃)。

彖曰:大畜,刚健笃实,辉光日新其德 [124] 。凡物能晖光日新其德者,唯刚健笃实者也。

译文

《彖传》说:大畜卦,其性刚健笃实,君子感此卦象,得以藉天地之晖光,不断使自己的品德光辉显曜,日新又新(只有刚健笃实的事物,才能不断使自己的品德光辉显曜,日新又新)。

颐卦

【卦旨】颐卦是《周易》六十四卦之第二十七卦。这个卦是异卦,上卦为艮,艮为山,下卦为震,震为雷。雷出山中,颐卦之时正是春暖之际,天地养育万物之时。比喻圣人君子当求修养德行,力求养人、养贤,进而养育天下万民。所以卦名曰颐。颐,《尔雅·释诂》:“颐,养也。”

象曰:山下有雷,颐 [125] 。君子以慎言语,节饮食 [126] 。言语饮食,犹慎而节之,而况其余乎。

译文

《象传》说:山下响动着震雷,象征着颐养,君子感此,谨慎言语以培养德行,节制饮食以养护身体(言语和饮食,都能够谨慎、节制,更何况其他呢)。

彖曰。颐。贞吉。养正则吉也 [127] 。天地养万物。圣人养贤以及万民 [128] 。颐之时大矣哉 [129] 。

译文

《彖传》说:颐养,固守正道才能吉祥。这是说以正道颐养才能够获得吉祥。天地养育着万物,圣人颐养贤德之人以造福万民。颐养的济时之义是多么宏大呀!

习坎卦

【卦旨】习坎卦是《周易》六十四卦之第二十九卦。习坎卦与屯卦、蹇卦、困卦并称四大难卦,预示着危机、困难、凶险。这个卦是同卦,下坎上坎相叠。坎为水、为险,两坎相重,险上加险,险阻重重。“坎”作坎坷困难解,“习”乃学习之意,“习坎”即从困难中学习修习德行,迎接挑战。习坎卦说明在险难之时应该努力修习德行才能化解困难,并说明应善用险阻以守其国的道理。

象曰:水洊至,习坎 [130] 。君子以常德行,习教事 [131] 。至险未夷,教不可废,故以常德行而习教事也。习于坎,然后能不以险难为困,而德行不失常。

译文

《象传》说:水一至再至,长流不滞,象征着重重险陷。君子感此卦象,而恒久保持修习自身德行,反复熟习政教之事(至险没有 消除,教化就不能够废除,因此要恒久地保持修习自己的德行,熟习政教之事,在重重险难中修习德行,然后才能不被险难所困,而德行才能够长久保持)。

彖曰:习坎,重险也 [132] 。天险不可升也 [133] ,不可得升,故得保其威尊。地险,山川丘陵也 [134] 。有山川丘陵。故物得保以全也。王公设险以守其国 [135] 。国之为卫。恃于险也,言自天地以下。莫不须险也。险之时用大矣哉 [136] 。非用之常,用有时也。

译文

《彖传》说:习坎是表示重重危险之意。天之险处,在于无阶可登(无阶可登,故能够保全其至高的威尊);地之险处,在于有山川和丘陵(有山川和丘陵,所以大地承载的万物得以保守其全)。天子和公侯因此而效法天地,设立险隘以保卫其国家(国家的防卫,需要凭借险陷,所以说天地以下,无一不需要险)。可见“险陷”的时用是多么的大啊(不是 时常需要用险,若天下和谐大治,则不需要用险,若家国有难,则需要设险防难,所以说“用以时”)!

离卦

【卦旨】离卦是《周易》六十四卦之第三十卦。这个卦是同卦,下离上离相叠。离为火,意为附和依托。离卦阐释的是依附的原则。处在险难中,必然就要有所依附,才能安全。但是,依附应当遵循正道,把握中正的原则。

象曰:明两作,离 [137] 。大人以继明,照于四方 [138] 。继,谓不绝。

译文

《象传》说:光明两次升起,这是离卦的象征。道德高尚之人以相继不绝的光明品德照耀于四方(继,就是相继不绝的意思)。

彖曰:离,丽也 [139] 。丽犹著也,各得所著之宜者也。日月丽乎天,百谷草木丽乎土,重明以丽乎正,乃化成天下 [140] 。

译文

《彖传》说:离,就是依附的意思(丽就是附着,各自依附于适合自己的物体之上)。日月依附于天,百谷草木依附于地。以双重的光明依附于正道(圣人能够依附于性德之正),就可以教化天下,成就文明的风俗了。

咸卦

【卦旨】咸卦是《周易》六十四卦之第三十一卦,为下经首卦。这个卦是异卦,下艮上兑相叠。艮为山,泽为水。兑柔在上,艮刚在下,水向下渗,柔上而刚下,交相感应,感则成。咸卦象征感应,揭示男女感应的不同情状,以及天地感应而万物化生、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太平的道理。

象曰:山上有泽,咸 [141] 。君子以虚受人 [142] 。以虚受人,物乃感应也。

译文

《象传》说:山上有大泽,山泽相通(交感),这是咸卦的象征。看到此象,君子因此虚怀若谷,广泛容纳感化众人(君子能够以虚怀若谷来感,万物都会与之相应)。

彖曰:咸,感也。柔上而刚下,二气感应以相与 [143] ,天地感而万物化生。二气相与,乃化生也。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 [144] ,观其所感,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 [145] 。天地万物之情,见于所感也。

译文

《彖传》说:咸,就是“感应”之意。阴柔居上而阳刚在下,阴阳二气感应而又相互交融。天与地相互感应,因而万物得以化生(阴阳二气相互感应,这是化生生命啊);圣人设立道德教化,与民心相感应,因而天下和平。通过观察其感应的情状,天地万物的情状便可以窥见了(天地万物的情状,就体现在天地万物以气类共相感应的过程中)。

恒卦

【卦旨】恒卦是《周易》六十四卦之第三十二卦。本卦为异卦,下巽上震相叠。上卦为震,震为雷;下卦为巽,巽为风。意为恒久。《说文》:“恒,常也。”“君子”应该坚守此道,持之以恒,所以卦名曰“恒”。揭示君子应该坚守正道,凡事要持之以恒,不能急于求成的道理。尤其说明君子立身处世要恒久地修习德行。

象曰:雷风,恒 [146] 。长阳长阴,合而相与,可久之道也,君子以立不易方 [147] 。得其所久,故不易也。

译文

《象传》说:雷发风行,刚柔相济,这是恒久之象(上卦为震,震为长子,故称“长阳”;下卦为巽,巽为长女,故称“长阴”。长阳和长阴常相交助,刚柔相济,这是能够长期存在之道啊)。君子因此做人做事有 所树立,有卓然不可移易之方(因为得到了长期存在的道,所以不会轻易放弃和改变)。

彖曰:天地之道,恒久而不已也 [148] 。得其所久,故不已也。日月得天而能久照,四时变化而能久成,圣人久于其道而天下化成 [149] 。言各得所恒,故皆能久长也。观其所恒,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 [150] 。天地万物之情,见于所恒也。

译文

《彖传》说:天地的运行规律是永恒运行,没有停息(因为天地运行规律是永恒的,所以不会停止)。日月得到天的承载,而能长久照耀天下;四季往复变化,所以能永久生成万物;圣人长久地推行其道义,所以能教化天下(这是说各自得到所以长久的东西,所以都能够长期存在)。观察其所以长久之理,天地万物的性情便可以知道了(天地万物的性情就表现在其所行的“恒久”之道上)。

九三:不恒其德,或承之羞 [151] 。德行无恒,自相违错,不可致诘,故或承之羞也。

译文

九三:如果不能长久地保持自己的德行,就有可能会招致别人的羞辱(不能长久保持美德,自己就会违背美德、产生过失,产生过失则不足以向其问明事理,所以说就会蒙受他人的羞辱)。

不恒其德,无所容也 [152] 。

译文

如果不能长久地保持德行,将无容身之地。

遯卦

【卦旨】遯卦是《周易》六十四卦之第三十三卦。这个卦是异卦,下艮上乾相叠。乾为天,艮为山。天下有山,山高天退,阴长阳消,小人得势,君子退隐,明哲保身,伺机救天下。遯卦阐释的是隐遁、退避的道理。揭示君子在动荡之时应该懂得隐忍退避,明哲保身,以等待最有利的时机再进行行动。作为君子,应当觉悟和明白,当小人道长、君子道消的时期来临时,选择对抗、抗争是徒劳无益的,只能给自己造成伤害。

象曰:天下有山,遯 [153] 。天下有山,阴长之象也。君子以远小人,不恶而严 [154] 。

译文

《象传》说:高天之下立着大山,这是退避之意(高天之下立着大山,这是表示阴盛的卦象)。君子因此而远避小人,并不憎恶小人,但亦自具威严,使其不敢冒犯。

九五:嘉遁,贞吉 [155] 。遁而得正,反制于内,小人应命,率正其 志,不恶而严,得正之吉,遁之嘉者也。象曰:嘉遁贞吉,以正志也 [156] 。

译文

九五:嘉美地遁去,是贞正而且吉利的(有德之人退避而能自正其志,可反而控制内部,使小人听其命,遵循其志。不厌恶小人,而是显其威严教化小人。九五以阳刚居中得正,以中正自处,时止时行,从认识到行动都能对遁的问题作出最好的处理,所以获得贞吉)。《象传》说:“嘉美地遁去,守持贞正可以获得吉祥”,是因为其能端正心志啊。

上九:肥遯,无不利 [157] 。最处外极,无应于内,超然绝志,心无疑顾,忧患不能累,矰缴不能及,是以肥遯无不利也。象曰:肥遯无不利,无所疑也 [158] 。

译文

上九:飘然远逝,无所疑滞,退隐山林,没有什么不利的(上九处在遯卦之极,比喻君子处在最边远的地方,没有在朝廷中的应酬,超然物外,卓绝其志,心里没有任何顾虑,没有什么忧患让其牵累,阴谋诡计 不能加于其身,所以说“肥遯无不利”)。《象传》说:“遁世隐居,没有什么不利的”,这是说没有什么可以疑虑的啊。

大壮卦

【卦旨】大壮卦是《周易》六十四卦之第三十四卦。这个卦是异卦,下乾上震相叠。上震为雷,下乾为天,乾刚震动,天鸣雷,云雷滚,声势宏大,阳气盛壮,万物生长。刚壮有力,故曰壮。大而且壮,故名大壮。壮的意思是强盛,事物衰则必盛,消则必长,所以遁卦之后是大壮卦。说明即使在事物强盛之时,也要坚守正道。

象曰:雷在天上,大壮 [159] 。君子以非礼弗履 [160] 。壮而违礼则凶,凶则失壮矣,故君子以大壮而顺礼也。

译文

《象传》说:震雷响彻天上,刚强威盛,这是大壮的象征。君子因此效法此卦的精神,克己复礼,不施行不符合礼的事情(如果强盛但是行为不符合礼,那就是凶象了,是凶象的话就不能够继续保有其强盛了。所以君子不仅刚强威盛,而又顺应于礼)。

彖曰:大壮利贞,大者正也 [161] ,正大而天地之情可见矣 [162] 。天地之情,正大而已,弘正极大,则天地之情可见矣。

译文

《彖传》说:大壮卦,“大”得已经达到了强盛,此时守持正固最为有利。“大”是“正大”。君子体认“正大”之理,那么就能知晓天地的性情了(天地的性情,就是“正大”而已。弘扬“正大”,那么天地的性情就都明白了)。

晋卦

【卦旨】晋卦是《周易》六十四卦之第三十五卦。此卦是异卦,下坤上离相叠。上离为明,下坤为地。晋的含义为进长,说明了在前进寻求发展之时,必须保持自身光明的美德,坚守柔顺中正,不可进长过甚的道理。晋不名为进,在于晋还有明盛的意思。

象曰:明出地上,晋 [163] ,君子以自昭明德 [164] 。以顺著明,自显之道。

译文

《象传》说:太阳升起,照耀大地,是显升之象,这是晋卦的特征。君子看到此象,应自己把自身本有的光明德性显现出来(随顺自然之道显明其德,才是自我显明之道)。

明夷卦

【卦旨】明夷卦是《周易》六十四卦之第三十六卦。这个卦是异卦,下离上坤相叠。离为明,坤为顺;离为日,坤为地。意为光明殒伤。明夷卦揭示当日没入地,光明受损,前途不明,环境困难之时,君子宜遵时养晦,坚守正道,外愚内慧,韬光养晦。如果施于人事,则为暗主在上,明臣在下,而不敢显其明智之意。故当明夷之时,利于以艰困自处,不轻易用事,并能谨守正道,以避小人之害。

象曰:明入地中,明夷 [165] 。君子以莅众。莅众显明,蔽伪百姓者也,故以蒙养正,以明夷莅众矣。用晦而明 [166] 。藏明于内,乃得明也,显明于外,乃所避也。

译文

《象传》说:太阳落入地中,是光明伏踞之象,这是明夷卦 的象征。受此卦象启迪,君子治理众人(治理民众,太过于显示自己的机巧智慧,就会让百姓有被蒙蔽和欺骗之感,百姓就会丧失质朴,变得诈伪。因此要用大智若愚的方式来培养百姓纯正的民风,用自隐其慧的方式来使众人得到治理),能够自我晦藏其明智,这样反而能更加显示其道德光明(把自己明察的智慧掩藏起来,才是真正的明察之道。把自己明察的智慧显明于外,是君子应该避免的事情)。

彖曰:内文明而外柔顺,以蒙大难,文王以之 [167] 。利艰贞。晦其明也,内难而能正其志,箕子以之 [168] 。

译文

《彖传》说:内藏光明之德而外显软弱顺服,以此来躲避大难,周文王采用此道。利用困境坚贞守正,隐藏其贤德之能,当内难之时,能端正其志向,箕子就是采用的这种方法。

家人卦

【卦旨】家人卦是《周易》六十四卦之第三十七卦。这个卦是异卦,离下巽上,象征家庭。家人,即是一家之人。家人卦说明,一家之内,夫妇关系是最重要的关系。此卦特别注重女人在家庭中的作用,如果她能够坚守正道,始终如一,将会非常有利。并从齐家引申出治国平天下应遵循的普遍原则。

象曰:风自火出,家人 [169] 。由内相成,炽也。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恒 [170] 。家人之道,修于近小而不妄者也,故君子言必有物,而口无择言;行必有恒,而身无择行也。

译文

《象传》说:风从火中生出,这是家人卦的象征(风从火的内部生成,是因为火的温度高的缘故,这是说明家人卦巽在离外,是风从火 出。火刚生起的时候,因为有风,会更加炽盛。火炽盛后又会形成风。这样内外互相作用,有似家人之义。所以说“风自火出,家人”)。君子因此应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说话要有根据和内容,行动要有准则和规矩,不能朝三暮四和半途而废(居家行事的道理,要从身边的人和日常小事着手,不可轻忽随意。因此君子说话一定有根有据,这样话一出口就会合乎道理而无需选择;做事一定遵循规律和法则,这样一做事情就会符合大道而无需选择)。

彖曰:家人,女正位乎内,男正位乎外,天地之大义也 [171] 。家人有严君焉,父母之谓也。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而家道正,正家而天下定矣 [172] 。

译文

《彖传》说:家人卦是说,女子应当居家主内,而男人应当以处理外部事务为主,这样才符合天地阴阳的大道。家中有严正的主人,这是指父母而言的。父亲尽父亲的责任,儿子尽儿子的责任,兄长尽兄长的责任,弟弟尽弟弟的责任,丈夫尽丈夫的责任,妻子尽妻子的责任,这样家道就能端正了。家道端正了,那么天下也就能安定了。

睽卦

【卦旨】睽卦是《周易》六十四卦之第三十八卦。这个卦是异卦,下兑上离相叠。离为火,兑为泽。上火下泽,相违不相济。克则生,往复无穷。万物有所不同,必有所异,相互矛盾,睽即矛盾,有乖背之意。睽卦揭示的是在乖背违逆的情况下,君子应当柔和大度、求同存异,以消除隔阂,实现和谐一致。

象曰:上火下泽,睽 [173] 。君子以同而异 [174] 。同于通理,异于职事。

译文

《象传》说:上为火而下有泽,两相乖违,这是睽卦的象征。看到此卦象,君子处于世上,应该求同存异,保持自己的个性和特色(认同共通的道理,各自做好不同的事情)。

彖曰:睽,火动而上,泽动而下 [175] ,天地睽而其事同也,男女睽而其志通也,万物睽而其事类也,睽之时用大矣哉 [176] 。睽离之时,非小人之所能用也。

译文

《彖传》说:睽卦火起而腾升向上,水动而流泻向下。天与地一高一低两相乖违,但其化育万物的事是相同的;男与女,男外女内,分位有别,但其成家理事的心意是相通的;世间万物,各具风姿,互相乖违,但其发展变化的规律是类似的。睽卦异中有同,同中有异,异同并存的施用范围是很大的(事物睽离之时,只有大德之人能建其用,于异中求同,睽卦的时用不是小人所用的)!

蹇卦

【卦旨】蹇卦是《周易》六十四卦之第三十九卦。这个卦是异卦,下艮上坎相叠。坎为水,艮为山。山高水深,困难重重,意为行走险难。蹇卦阐明涉济艰难的道理,揭示在险难之时,君子要反求诸己、修习德行,柔顺待时,进退宜当。同时强调上下应同心协力、和衷同济。

象曰:山上有水,蹇 [177] 。君子以反身修德 [178] 。除难莫若反身修德也。

译文

《象传》说:山上流水,跌宕曲折而下,行动艰难,这是蹇卦的象征。君子效法此卦,在困难之时应该反省自身,修养自身德行(解除困难最好的方法,莫过于自我反省,修习德行)。

彖曰:蹇,难也,险在前也,见险而能止,智矣哉 [179] 。

译文

《彖传》说:蹇卦,象征着艰难,就是前面有危险的意思。看到险情能够停止,这是明智之举啊。

六二:王臣蹇蹇,匪躬之故 [180] 。处难之时,履当其位,执心不回,志匡王室者也,故曰“王臣蹇蹇,匪躬之故”也。履中行义,以存其上,处蹇以此,未见其尤也。

译文

六二:君王的臣仆忠诚正直,不是为了自身的私事啊(处在危难时,能够坚守岗位,履行自己的职责,做到坚定不移,这才是真正的为君王效忠,所以说“王臣蹇蹇,匪躬之故”。臣子在艰难困苦时还能履行职责,坚持王臣之道,使君王得以保全,用这种行为来处蹇,看不到他有什么过失)。

象曰。王臣蹇蹇。终无尤也 [181] 。

译文

六二《象传》说:君王的臣仆忠诚正直,虽屡陷艰难,但这样做始终不会有过失。

解卦

【卦旨】解卦是《周易》六十四卦之第四十卦。这个卦是异卦,下坎上震相叠。震为雷、为动,坎为水、为险。险在内,动在外,意为解除险难。说明发生困难,就应当设法解除。解除险难应该遵循迅速及时、坚持诚信、杜绝后患的原则。

象曰:雷雨作,解 [182] 。君子以赦过宥罪 [183] 。

译文

《象传》说:雷雨并作,化育万物,是解困通达的象征。君子因此赦免人之过失,宽恕有罪之人。

彖曰:天地解而雷雨作,雷雨作而百果草木皆甲坼 [184] 。天地否结,则雷雨不作,交通感散,雷雨乃作也。雷雨之作,则险厄者亨,否结者散,故百果草木皆甲坼也。解之时大矣哉 [185] 。无所而不释也。

译文

《彖传》说:天地舒解时雷雨兴起,雷雨兴起后百果草木的种子舒展发芽,绽开外皮(天地之气否结,雷雨不会兴起。当天地交相感应而解散时,雷雨于是兴起了。当雷雨兴起时,那些身处危险困难境地而能奋发的事物将会吉祥,阻滞的事物将会消散,所以百果草木种子都破壳而出)。解之时的功效是多么宏大呀(处解之时,没有什么是不可以舒解的)!

六三:负且乘,致寇至,贞吝 [186] 。处非其位,履非其正,以附于四,用夫柔邪以自媚者也。乘二负四,以容其身,寇之来也。自己所致矣,虽幸而免,正之所贱也。

译文

六三:背负重物而身乘大车,必招致强盗来抢夺,虽正,也是很鄙吝的(六三处在九四之下、九二之上,比喻处在自己不应处的位置,做着自己不该做的事。依附于九四,采用奸邪伪善的手段谄媚巴结。乘凌九二阳刚之上而攀附于九四,来容纳自身。强盗之所以来抢夺,是自己造成的啊!哪怕侥幸免除了灾难,但这仍是君子所鄙视的行为)。

损卦

【卦旨】损卦是《周易》六十四卦之第四十一卦,这个卦是异卦相叠(下兑上艮)。艮为山,兑为泽。上山下泽,大泽浸蚀山根,损益相间,损中有益,益中有损。二者之间,不可不慎重对待。损为减损之意。最好的损是减损自己的欲望,以增益自己的德行。

象曰:山下有泽,损 [187] 。君子以惩忿窒欲 [188] 。可损之善,莫善损忿欲也。

译文

《象传》说:山下有泽,是减损的象征。效法损卦的精神,君子要控制自己的愤怒、克制自己的欲望(最好的减损,莫过于惩忿窒欲)。

彖曰:损益盈虚,与时偕行 [189] 。自然之质,各定其分,损益将 何加焉。非道之常。故必与时偕行也。

译文

《彖传》说:事物的减损增益、盈满亏虚,一定要依照时节的要求而进行(自然所生之万物,各自有自己特定的定位分工,减损增益又怎么能随意加其于上呢!这是不符合正常规律的,所以凡事一定要顺应时节的要求而进行)。

益卦

【卦旨】益卦是《周易》六十四卦之第四十二卦。这个卦是异卦,下震上巽相叠。巽为风,震为雷。风雷激荡,其势愈强,风雷相助互长,交相助益。此卦与损卦相反。损的后面是益,损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必定会转变为益,所以益卦在损卦之后。损卦是损下以益上,所以叫做损。益卦是损上以益下。损上益下,实际是下益上也益,所以叫做益卦。君子观此卦,能够迁善改过,则善莫大焉。

象曰:风雷,益 [190] 。君子以见善则迁,有过则改矣 [191] 。从善改过,益莫大焉。

译文

《象传》说:风起雷动,交相助益,象征“增益”。君子观此卦象,从而见善举则仿效从之,有过错则主动改正(依从善道,改正过失,这样得到的好处很大啊)。

彖曰:益,损上益下,民悦无疆,自上下下,其道大光 [192] 。利 有攸往,中正有庆 [193] 。五处中正,自上下下,故有庆也,以中正有庆之德,有攸往也,何适而不利哉。

译文

《彖传》说:增益,就是损抑尊贵,增益下民,这样民众喜悦无限;尊贵者礼贤下士,损上利民,其道必能大放光芒。利有所往,以中正之道让天下人受益,天下都能得到其福报和喜庆(九五刚中居正而能损上益下,所以有祥庆之象。以九五尊位和祥庆的德行,可以前往任何地方,无论前往何处皆是有利的)。

升卦

【卦旨】升卦是《周易》六十四卦之第四十六卦。这个卦是异卦,下巽上坤相叠。坤为地、为顺,巽为木、为逊。大地生长树木,逐步成长,日渐高大成材,喻事业步步高升,前程远大,故名“升”。升为前进而上之意。升卦说明的是君子处于上升之时,应注重修德,坚持诚信贞正,依靠正道寻求发展。

象曰:地中生木,升 [194] 。君子以慎德(通行本慎作顺),积小以成高大 [195] 。

译文

《象传》说:苗木生于地中,是成长上升的象征。君子因此慎重修德,从积累小善做起,以至修成高行大德。

革卦

【卦旨】革卦是《周易》六十四卦之第四十九卦。这个卦是异卦,下离上兑相叠。离为火,兑为泽,泽内有水。水在上而下浇,火在下而上升。火旺水干,水大火熄。二者相生亦相克,必然出现变革。革就是改革、变革的意思。本卦是论述如何变革之卦,说明变革是宇宙的基本规律,揭示变革应顺应天时,顺乎人心,要取信于人,既要坚决果断,又要审时度势,不可妄行。

象曰:泽中有火,革 [196] 。

译文

《象传》说:水泽中有烈火(两性相违,必生变故)象征着变革。

彖曰:革,水火相息 [197] 。凡不合而后变生,火欲上,泽欲下,水火相战,而后变生者也。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革之时大矣哉 [198] 。

译文

《彖传》说:变革,就像水火相长交互更革,火盛则水可涸,水盛则火可灭(凡是有不相融的事物相接触就会发生变革。火在下面想要向上,水在上面想要下来,水火双方交战,而后必然会出现变革而生成新的事物)。天地变革而四季成。商汤革命而夏桀灭,周武革命而商纣亡,这既顺从天意而又应和人心。变革的时代意义多么大呀!

上六:君子豹变,小人革面 [199] 。居变之终,变道已成,君子处之,能成其文,小人乐成,则变面以顺上也。

译文

上六:变革的大业已成,君子像斑豹一样助成变革,小人纷纷改变旧日倾向(上六处于变革之末,此时变革已经完成。君子当此之时,能成就他的美德。百姓喜欢这种美德,于是就慢慢改变原来面貌形成顺上的风气)。

鼎卦

【卦旨】鼎卦是《周易》六十四卦之第五十卦。这个卦是异卦,下巽上离相叠。巽为木,离为火,下木上火,燃木煮食,化生为熟,有除旧布新的意思。鼎为重宝大器,三足呈稳重之象。煮食,喻食物充足,不再有困难和困扰。在此基础上宜变革,发展事业。鼎卦与革卦的意义相对应,革是去故,鼎是取新。鼎卦揭示了除旧布新时如何调和各种力量、如何任事执权的道理。鼎,不仅是一种炊具,也是一种政权的象征,自古每有“问鼎”“定鼎”之说,《周易》把鼎卦列为改革之卦,更能说明其意义的深远。

象曰:木上有火,鼎 [200] 。

译文

《象传》说:木上烧着烈火,这是鼎卦的象征。

彖曰:鼎,象也。以木巽火,亨饪也 [201] ,圣人亨以享上帝,而大亨以养圣贤 [202] 亨者。鼎之所为也。革去故而鼎成新。故为亨饪调和之器 也。去故取新。圣贤不可失也。饪。熟也。天下莫不用之。而圣人用之。乃上以亨上帝。下以大亨养圣贤焉。

译文

《彖传》说:鼎卦,取鼎作为卦象。木跟从火,就是烹饪的景象。圣人烹饪以祭祀天帝,又用“大”的烹饪来养圣贤(烹饪,是鼎的功能。革是去故,鼎是成新,所以鼎是烹饪调和的器具。除旧布新,是圣贤之人不可缺失的思想。饪,就是把食物煮熟。天下人没有不用鼎烹饪食物的。而圣人用鼎烹饪食物,对上是用来祭祀天帝,对下是用来广泛供养圣贤的)。

震卦

【卦旨】震卦是《周易》六十四卦之第五十一卦。这个卦是同卦,下震上震相叠。震为雷,两震相叠,反响巨大,可消除沉闷之气,亨通畅达。震为震动之义。震卦说明了施政当严明法令,使天下警惕而久安,立身要戒惧谨慎,勤修德行而无危的道理。取法震卦,君子平日应居安思危,怀恐惧心理,努力修德,不敢有所怠慢,遇到突发事变,也能安然自若,谈笑如常。同时,震不仅有动而惊惧之义,且有雷的震奋之象。

震:震惊百里,不丧匕鬯 [203] 。威震惊乎百里,则足可以不丧匕鬯矣。匕所以载鼎实,鬯,香酒,奉宗庙之盛者也。

译文

震:巨雷震惊百里,主祭之人却能镇定自若,手拿盛酒的勺子,也没有洒出一滴酒(巨雷的威力震惊百里,让人小心谨慎,那么足够可以使匕、鬯不丢失了。匕是用来盛鼎中之物的。鬯是香酒,是祭祀宗庙时所盛的用品)。

象曰:洊雷,震 [204] 。君子以恐惧修省 [205] 。

译文

《象传》说:接连而响的巨雷,使人震动。君子因此心生敬畏恐惧之感,自我修身省过。

彖曰:震,亨 [206] 。震来虩虩,恐致福也 [207] 。

译文

《彖传》说:巨雷震动,可以亨通。震雷响起,使万物感到恐惧,因恐惧而戒慎,反而会因此而得福。

震惊百里,惊远而惧迩也 [208] 。威震惊乎百里,则惰者惧于近矣。出,可以守宗庙社稷,以为祭主也 [209] 。明所以堪长子之义也,不丧匕鬯,则已出可以守宗庙也。

译文

雷造成的震动震惊百里,让在远处的人为之震惊、在近处的人为之恐惧(君主的政令如巨雷震惊百里,那么懒惰的人就害怕接近了)。这样即使君主外出,也能够有长子留守宗庙社稷,担当主持祭祀的重任(说明之所以委任长子的道理。只要长子能不丢失匕鬯,那么君王外出后长子留守,也可以担当主持祭祀的重任)。

艮卦

【卦旨】艮卦是《周易》六十四卦之第五十二卦。这个卦是同卦,下艮上艮相叠。艮为山,二山相重,喻静止,意为“抑止”。它和震卦相反。高潮过后,必然出现低潮,进入事物的相对静止阶段。艮卦说明人应当自我节制,抑止自己的言行,静止如山,宜止则止,宜行则行。行止即动和静,都不可失机,应恰到好处,动静得宜,适可而止。

象曰:兼山,艮 [210] 。君子以思不出其位 [211] 。各止其所,不侵官也。

译文

《象传》说:两座山重叠,是抑止之象。君子因此自我抑制内心的欲望,不敢超越其位分(各自做好自己的事情,不要超越自己的位分)。

彖曰:艮,止也。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 [212] 。止道不可常用,必施于不可以行,适于其时,道乃光明。

译文

《彖传》说:“艮”,抑止之意。观察时势,当止则止,宜行则行,只要行止不失其时机,其前途将会更加光明(抑止之道不可以经常用,只有在不得不实施的情况下才采用。只有在适合的时机用,才能显现抑止之道的好处)。

丰卦

【卦旨】丰卦是《周易》六十四卦之第五十五卦。这个卦是异卦相叠(下离上震)。离为火,震为雷,电闪雷鸣,成就巨大,喻达到顶峰,如日中天。意为“丰大”。说明丰沛盛大之时,应当更加注重修德慎行,以保安泰。同时也说明了盛极必衰的必然规律。

丰:亨,王假之 [213] 。大而亨者,王之所至也。勿忧,宜日中 [214] 。丰之为义,阐弘微细,通夫隐滞者也。为天下之主,而令微隐者不亨,忧未已也,故至丰亨,乃得勿忧也。用夫丰亨不忧之德,宜处天中以遍照者也,故曰宜日中也。

译文

丰卦象征丰盈硕大,亨通,只有圣王可以达到这个境界(硕大而亨通的境界,是只有圣王才能够达到的)。不用忧虑,圣王行事如日在中天,照耀无所不及(丰卦的含义,在于让微细之物也能够发扬光大,能够通达隐居之人。作为天下的君主,而让微小事物、隐居之人不能够亨通,这样会忧患不停啊!所以只有当达到了丰盈亨通时,才能够不担忧啊。而有丰盈亨通不担忧的德行,适合像太阳位居中天一样遍照四方,所以说“宜日中”)。

象曰:雷电皆至,丰 [215] 。君子以折狱致刑 [216] 。文明以动,不失情理。

译文

《象辞》说:雷声和电光一起到来,有威有明,象征丰盈硕大。君子取此象之意,明断案件,按律量刑(一举一动都要文明,不能够违背情理)。

彖曰:日中则昃,月盈则食,天地盈虚,与时消息,而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 [217] 。丰之为用。困于昃食者也。施于未足则尚丰。施于已盈 则方溢。不可以为常。故具陈消息之道也。

译文

《彖传》说:日至中天必将西斜,月亮圆满盈盛必将亏蚀。天地间万物的盈满与亏缺都随着天时变化而消长,盛衰无常,又何况于人的事业呢?何况于鬼神的享祭呢?(丰卦的应用,受困于日至中天必将西斜和月亮圆满盈盛必将亏蚀,在尚未满的情况下还能使之变得丰盈,在运用于已经满了的情况下就会溢出,所以不可以作为常用手段,因此这里具体说明万物消长、增减、盛衰的道理。)

兑卦

【卦旨】兑卦是《周易》六十四卦之第五十八卦。这个卦是同卦,下泽上泽相叠。泽为水。两泽相连,两水交流,上下相和,团结一致,朋友相助,欢欣喜悦。兑即“说”,为欣悦之意,说明人与人之间应当和悦相处的道理。但不能谄媚取悦,应当以诚信为本,力求内刚外柔,和而不同。

象曰:丽泽,兑 [218] 。君子以朋友讲习 [219] 。

译文

《象传》说:两泽相连,互有补益,是相互受益的象征。君子得此启迪,常与良朋益友互相讲习切磋,互相补益。

彖曰:兑,悦也,刚中而柔外,悦以利贞 [220] 。说而违刚则谄,刚而违悦则暴,刚中而柔外,所以说以利贞也。是以顺乎天而应乎人 [221] ,天 刚而不失悦者也。

译文

《彖传》说:兑,就是喜悦的意思。君子内秉刚健之德,外显柔和之态,以相互喜悦的关系相处,有利于坚贞守正(因为喜悦而违背刚健之德就是谄了,因为刚健而让人不高兴就成暴了。兑卦内里刚健而外显柔和,所以说悦以利贞),因此顺乎天道而合乎人心(只有天道刚健却又不失于让人愉悦)。

悦以先民,民忘其劳,悦以犯难,民忘其死 [222] 。悦之大,民劝矣哉 [223] 。

译文

君子大人若能先悦豫百姓(注意百姓的饱食、暖衣、养生),让百姓做事情,百姓就会任劳忘苦;若能先悦豫百姓,危难之时让百姓趋赴危难,百姓也会不避艰险,舍生忘死。悦民作用之大,就在于能使百姓自我勉励呀!

涣卦

【卦旨】涣卦是《周易》六十四卦之第五十九卦。这个卦是异卦,下坎上巽相叠。坎为水,巽为风,风在水上行,推波助澜,四方流溢。涣即涣散之意,说明事物发展过程中当散则散,当聚则聚,力求散而不乱,聚而有序,聚散均需循理而行。当组织和人心涣散之时,必须用积极的手段和方法挽救涣散,转危为安。

象曰:风行水上,涣 [224] 。

译文

《象传》说:风行水面,象征着涣散。

九五:涣汗其大号,涣。王居无咎 [225] 。处尊履正,居巽之中,散汗大号,以汤险扼者也。为涣之主,唯王居之,乃得无咎也。

译文

九五:君王能如汗从体出一样发布盛大的号令,令出必行,在涣散之时,能这样做就可以没有祸害。这样做,只有由圣明的君王来担当才会没有咎害(九五处在上卦巽卦之中,居中履正,比喻君王处在尊位而能履行中正之道,置身于动荡的局势中,因惊怖而流汗,及时发布施行仁德的号令以挽救危机,作为危难之际的主宰,只有圣明的君王在位,才能免于灾祸)。

节卦

【卦旨】节卦是《周易》六十四卦之第六十卦。这个卦是异卦,下兑上坎相叠。兑为泽,坎为水。泽有水而流有限,多必溢于泽外。因此要有节度,故称“节”。说明恰当适中的节制有利于事物的发展,同时也说明节制不当或者过分节制则导致凶咎,因此节制必须符合自然、恰如其分。节卦与涣卦相反,互为综卦,交相使用。天地有节度才能常新,国家有节度才能安稳,个人有节度才能完美。

象曰:泽上有水,节 [226] 。君子以制度数,议德行 [227] 。

译文

《象传》说:大泽上有水(水位升高,应加高堤防),当予以节制。君子观此象,从而制订法度礼数作为准则,考察商议德行以期任用得宜。

彖曰:苦节不可贞,其道穷 [228] 。为节过苦,则物不能堪也,物不能堪,则不可复正也。

译文

《彖传》说:过分节俭不可以为中正,因为它难以持久,必然会变(为了节俭而太过艰苦,那是事物不能够承受的。不能承受,那么就不能够继续坚持正道了)。

悦以行险,当位以节,中正以通 [229] 。无悦而行险,过中而为节,则道穷也。

译文

心甘情愿地去节制,处在九五的尊位而能够懂得节制,就 能居中得正,通天下之志(没有高兴的心情而去节制,为了节制而超过中和之度,这样其道就会困窘)。

天地节而四时成,节以制度,不伤财,不害民 [230] 。

译文

天地有节制(遵从运行规则),四季才能形成。国家应当以典章制度作为节制准则,就能做到既不浪费财物,又不伤害百姓。

中孚卦

【卦旨】中孚卦是《周易》六十四卦之第六十一卦。这个卦是异卦,下兑上巽相叠。孚,本义孵。孵卵出壳的日期非常准确,有信的意思。中孚意为心中诚信,说明立身处世应该心怀诚信、取信于人。中孚卦进一步论述的是如何取信于民的问题。对于国君来说,能否取信于民,将涉及到其政权的存亡。所以,在《周易》中,信用被看得特别重要,除了一些常用的“吉”“凶”“咎”“悔”“吝”“贞”“亨”之类辞外,可以说,“孚”变成了一个被常用的字眼。

象曰:泽上有风,中孚 [231] 。君子以议狱缓死 [232] 。信发于中,虽过可亮。

译文

《象传》说:大泽上吹拂着和风(如广施信德),无所不周,诚信之象。君子因此懂得了诚信感化的重要,在判决案件之前进行充 分的讨论,把所有可疑的或者不能据以定罪的东西都查出来。在判决死刑后,尽量缓期执行,尽量在犯人必死的罪行中找出可以不死的依据。(如果诚信是发自于内心的,即使过了也是可以相信的。)

彖曰:中孚,柔在内而刚得中,悦而巽。孚 [233] 。有上四德,然后乃孚。乃化邦也 [234] 。信立而后邦乃化也。柔在内而刚得中,各当其所也。刚得中,则直而正,柔在内,则静而顺,悦而以巽,则乖争不作,如此,则物无巧竞,敦实之行著,而笃信发乎其中矣。豚鱼吉,信及豚鱼? [235] 。鱼者,虫之潜隐者也;豚者,兽之微贱者也。争竞之道不兴,忠信之德淳著,则虽微隐之物,信皆及之也。中孚以利贞,乃应天 [236] 。盛之至也。

译文

《彖传》说:中孚卦,阴柔在内且谦虚至诚,阳刚居外又能忠实有信,是诚信的象征。在上位者以至诚顺应于在下位者,在下位者有诚信地、喜悦地服从在上位者(有以上四种美德,然后才能使人信服),诚信如此,才能教化兴邦(诚信确立以后,教化的作用自然能够普及全国。中孚卦柔处于内,而上下二体都以刚居外,各自承担其责。阳刚居外得 正位,就会正直而中正;阴柔处内,就会平静而柔顺。如果在上位者以至诚顺应于在下位者,在下位者有诚信地、喜悦地服从在上位者,诚信如此,那么乖戾和争斗就不会有了。这样,万物就不会取巧竞争了。敦厚诚实的风气就会盛行,这样忠实诚信就会从心中生起)。诚信能够感化小猪小鱼,可以获得吉祥,是说诚信到了极点了,连对小猪小鱼也变现出诚信(小鱼,是潜藏的虫类。小猪,是微贱的兽类。如果争夺竞赛的风气不盛行,忠信的美德朴实盛行,那么即使是微隐的事物,都能用诚信来感化)。中心诚信而又能守持正道,那么就可以和天道相应了(盛大达到了顶点)。

小过卦

【卦旨】小过卦是《周易》六十四卦之第六十二卦。这个卦是异卦,下艮上震相叠。艮为山,震为雷。过山雷鸣,不可不畏惧。阳为大,阴为小,卦外四阴超过卦中二阳,故称“小过”,即小有越过。有了诚信,君子就会有所行动,有所行动就会有所过失。小过卦说明了在修德立身及一些特殊的事情上,必须稍有过度,但又不能太为过甚,应当守住谦恭的道理。

象曰:山上有雷,小过 [237] 。君子以行过乎恭,丧过乎哀,用过乎俭 [238] 。

译文

《象传》说:山顶上响动着震雷(山大雷小),小有越过之象。君子悟此象,从而行为稍过于恭谦,居丧稍过于哀伤,用度稍过于 节俭。

彖曰:小过,小者过而亨也。小者,谓凡诸小事也,过于小事而通者也。过以利贞,与时行也 [239] 。过而得以利贞,应时宜也,施过于恭俭,利贞者也。柔得中,是以小事吉,刚失位而不中,是以不可大事 [240] 。成大事者,必在刚也,柔而侵大,剥之道也。

译文

《彖传》说:小过是指在上述小事上稍有越过,反而会亨通(小,是指所有的小事。在小事上稍有越过反而能够亨通)。持稍有越过之态反而有利于保持操守,这是因为适时而行的缘故(稍稍越过而有利于守持正道,是因为行动符合时宜。在恭让节俭上略有所过,就会和谐贞正),阴柔居中而不偏,因此在小事情上会获得吉祥。阳刚失其正位而不持中,因此,大事不可用“小过”之法(成就大事业的人,一定是阳刚之才。以阴柔济大事,是衰败的做法)。

既济卦

【卦旨】既济卦是《周易》六十四卦之第六十三卦。这个卦是异卦,下离上坎相叠。坎为水,离为火。水火相交,水在火上,水势压倒火势,救火大功告成。既,已经;济,成也。既济就是事情已经成功,但终将发生变故。既济卦说明的是事成之时,必须坚守中正,节制戒惧,不可忘形骄纵,而要有居安思危、艰难玉成的忧患意识。

象曰:水在火上,既济 [241] 。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 [242] 。存不忘亡,既济不忘未济也。

译文

《象传》说:水在火上,象征事情已经成功。君子观此卦象,想到火可烧水以为饮,水或倾覆而灭火,于是考虑事成之后可能出现的祸患而采取措施,防范于未然(存在而不忘记灭亡,已经成功但不忘记还将发生变故)。

彖曰:既济,亨,利贞,刚柔正而位当 [243] 。刚柔正而位当,则 邪不可以行矣,故唯正乃利贞也。

译文

《彖传》说:处在既济的时候,无所不亨,利于守正,是因为阳爻阴爻各得其正,各居阴阳的正位(刚柔并济而且处位得当,那么邪道就不能盛行了。所以只有守持正道才能利贞)。

九五:东邻之杀牛,不如西邻之禴祭,实受其福 [244] 。牛,祭之盛者也;禴,祭之薄者也。居既济之时,而处尊位,物皆济矣。将何为焉,其所务者,祭祀而已,祭祀之盛,莫盛修德,故沼沚之毛,苹蘩之荣,可羞之于鬼神。黍稷非馨,明德惟馨,是以东邻杀牛,不如西邻之禴祭,实受其福也。

译文

九五:东邻(此指殷人)杀牛厚祭鬼神,不如西邻(此指周人)之薄祭(因东邻恃其财大,重奢华而不修德;西邻敬重修德,礼天而不奢侈),实际上西邻更能得到鬼神的福佑(用牛祭祀,表明祭祀用的物资十分丰盛。禴是指祭祀用的东西很少。在既济之时,已经身处尊位,万物各得其所,这时将做什么呢?其所应致力的,仅仅是祭祀而已。祭祀之盛,莫过于蓄积深厚的道德,所以水坑里的草、茂盛的苹和蘩是可以用来祭祀鬼神的。“谷物祭祀本身没有馨香,惟有高尚的品德才有远处可闻的馨香。”所以说“东邻杀牛厚祭,不如西邻以诚敬之心薄祭而更实得福泽”)。

系辞(上)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 [245] 。卑高以陈,贵贱位矣 [246] 。动静有常,刚柔断矣 [247] 。刚动而柔止也,动止得其常体,则刚柔之分著矣。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 [248] 。方有类,物有群,则有同有异,有聚有分也,顺其所同则吉,乖其所趣则凶,故吉凶生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 [249] 。象,况日月星辰。形,况山川草木也。悬象运转以成昏明,山泽通气而云行雨施,故变化见也。

【段旨】这一节节录自《系辞传·上》第一章。《系辞传·上》第一章对《周易》产生的基本原理作了全面的、纲领性的介绍和说明,揭示出在《周易》中包含着天道、地道和人道,也就是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这一节说明乾坤的定位和其他的相关问题。

译文

天尊贵而高高在上,地卑微而在人们脚下,《易经》中乾为天为高为阳、坤为地为低为阴的象征就确定了。天下间的万事万物都是由卑贱到高大而排列,《易经》中六爻贵贱的位置也依序而排定了。天地间的万事万物,动极必静,静极必动,运动与静止都有一定的规律,《易经》中阳刚阴柔、阳极生阴、阴极生阳的道理也就确定了。(阳刚主动,阴柔主静。行动和静止都有规律,这样刚柔的区分就很明显了。)天下人各行其道而以类聚集,物各有其群而以类相分,同于善同于君子的就吉,同于恶同于小人的就凶,这样,吉祥与凶险也就产生了。(法术性行有不同的种类,物色群党有不同的群体,这样就有了同和异、有了聚和分。顺着其所同的,就会吉利;违背其所趣的,就会凶险。所以说吉凶就产生了。)在天成就日月星辰昼夜晦冥的现象,在地成就山川河岳动植草木的形 态,世间万事万物错综复杂的变化就体现出来了。(象比喻日月星辰,形比喻山川草木。日月星辰的运转形成了昏暗和明亮,山川河岳动植草木互通气息而形成了云朵和雨水,所以说万事万物的变化就显现出来了。)

是故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日月运行,一寒一暑 [250] 。乾知大始,坤作成物 [251] 。

【段旨】此一节节录自《系辞传·上》第一章,说明阴阳变化生成万物之理。

译文

因此,天下万物靠雷霆的鼓动(而产生),靠风雨的滋润(而成长)。日月不停地运转交替,形成了有寒冷有暑热的季节变化。乾开创万物,坤作成万物。

乾以易知,坤以简能 [252] 。天地之道,不为而善始,不劳而善成,故曰易简。易则易知,简则易从 [253] 。易知则有亲,易从则有功 [254] 。有亲则可久,有功则可大 [255] 。有易简之德,则能成可久可大之功。可久则贤人之德,可大则贤人之业 [256] 。天地易简,万物久载其形,圣人不为,群方各遂其业。德业既成,则入于形器,故以贤人目其德业也。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

【段旨】此一节节录自《系辞传·上》第一章,是说明乾坤易简之理,并将此一思想广泛用于社会,强调成就德业都要遵循“易简”原则。

译文

乾以平易来知,坤以简单去做。(天地之道,不需要做什么却善于创始,不需要做什么却善于形成,所以称为“易和简”。)平易则易于了解,简易则容易遵从。容易了解就能得到他人的理解和亲近,容易 让人遵从就可以用来建立事业。得到理解和亲近就能长久,能够建立事业就能更加宏大。(有易简这样的德行,就能成就恒久而伟大的功业。)能够长久就是贤德的人所应有的品德,能够宏大就是贤德的人应该建立的事业。(天地有着易简之德,万物因此能够永久地保持其形;圣人没有任何作为,万方都各自成功顺利地把各自的事情做好了。德业成就之后,就成为有形象之物,需要有一定的名称,因此就根据其成就的德业称其为“贤人”了。)秉承易简之德,则天下的道理就都懂得了。

易与天地准 [257] ,作易以准天地也。故能弥纶天地之道 [258] 。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知幽明之故 [259] ,知死生之说也 [260] 。幽明者,有形无形之象;死生者,始终之数也。知鬼神之情状 [261] 。

【段旨】此一节节录自《系辞传·上》第四章,说明《易经》与天地的规律相应。圣人作《易经》完全效仿天地自然。通晓易理,就能通晓天下万事万物之理。

译文

《易经》和天地相准(指圣人作《易经》完全效仿天地之道),所以天地的规律都包含在里面了。抬头来观察上天的各种现象,低头来观察大地的各种情况,因此能够知道幽隐难见的和显而易见的事情,能够知道万物消亡与生长的规律(幽隐难见的和显而易见的,是有形的事物和无形的事物的现象;消亡和生长,是始终逃不掉的定数)。能够知道万物精微变化的情况和状态。

与天地相似 [262] 。德合天地,故曰相似也。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 [263] 。知周万物,则能以道济天下也。乐天知命,故不忧 [264] 。顺天之化。故曰乐也。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范围者,拟范天地而周备其理也。曲成万物而不遗 [265] ,曲成者,乘变应物,不系一方者也,则物得宜矣。故神无方,而易无体 [266] 。神则阴阳不测,易则唯变所适,不可以一方一体明也。

【段旨】此一节节录自《系辞传·上》第四章,是说明《易经》中的道理涵盖天下万物,明了易道就能周济天下万物,以善巧方便帮助一切人、事、物。

译文

《易经》之理和天地的规律相似(圣人的德行能够和天地相合,所以说相似)。能了解《易经》所包容的万物的规律,就能够按照它所反映出来的规律来解决天下的问题(圣人彻底明白万物的道理,所以能够周济天下万物)。能够乐观地对待自然趋势、明了人生宇宙的真相和规律,所以没有忧愁苦闷(圣人明白天道的常数,从而能够顺应它,所以没有忧虑)。《易经》效法天地之间的一切变化规律而没有错失(范围者,指圣人效法天地之道而周备其理),多方设法成就万物而没有遗漏(曲成者,指随变而应,多方设法而使物成就,而不局限于单一的方术,则物各得其所宜,连细小之物都没有被遗弃而不成就的)。因此它神妙而没有固定的方所,变化无穷而没有具体的形态(因其神妙,所以不能测定其物类,因其善变,所以能适应于一切事物,不能够用一方一体来说明)。

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 [267] 。君子体道以为用者也,体斯道者,不亦鲜乎。

【段旨】此一节节录自《系辞传·上》第五章,是说明易道为万物之本,却鲜有人真正明了通达。

译文

仁者见到道就将它叫做“仁”,智者见到道就将它叫做“智”,百姓每天运用道却不知道它的存在,所以真正懂得圣人之道的人很少了(圣人是能够体悟道,依照道来修身的人。能体悟道的人,不是也很少吗)。

显诸仁,藏诸用 [268] 。衣被万物,故曰显诸仁。日用而不知,故曰藏诸用也。盛德大业至矣哉。富有之谓大业,广大悉备,故曰富有。日新之谓盛德 [269] ,体化合变,故曰日新。生生之谓易,阴阳转易,以成化生。阴阳不测之谓神 [270] 。神也者,变化之极也,妙万物而为言,不可以形诘者也,故曰阴阳不测也。

【段旨】此一节节录自《系辞传·上》第五章,这一节是说明阴阳化生之功和变化之理。

译文

《易经》所体现的道显露出来就表现为仁德,又隐藏在一切日常所用的事物之中(养惠、加护于万物,所以叫做“显诸仁”;每日在用而没有察觉,所以叫“藏诸用”)。天地的盛德大业可以说到了极点。富有就叫做“大业”(天地辽阔广大,拥有一切,所以叫做“富有”),一天比一天进步就叫做“盛德”(圣人能够体察时运迁化而与之相合,日日增新,所以叫做“日新”)。使万物生长并再生就是易(阴阳不断地变化,以成就和化生万物),阴与阳的变化无法使人预测叫做神(神是变化到了极点的意思。万物的变化无形无体,不能够用物来形容而穷语,所以说“阴阳不测”)。

夫易,广矣大矣,以言乎天地之间则备矣 [271] 。广大配天地,变通配四时,阴阳之义配日月,易简之善配至德 [272] 。易之所载,配此四义也。子曰:易其至矣乎。夫易,圣人所以崇德而广业也 [273] 。穷理入神,其德崇也,兼济万物,其业广也。天地设位,而易行乎其中矣 [274] 。

【段旨】此一节节录自《系辞传·上》第六、七章,这一节是赞美《易经》之理的宽广、伟大。

译文

《易经》所包含的内容实在是太广泛博大了!从天地之间来看,它无比的完备,什么都包括在内,什么都有。它的广博、伟大与天地相一致,它的变化通达与四季运行相一致,它的阴柔与刚健的道理与日月的形象相一致,它的易简之善可以与至高无上的德性相配合(《易经》所承载的道理,就是这四个含义)。孔子说:“《易》大概完善完美到 极点了吧!《易》,圣人用来使人们品德越来越高尚、事业越来越广大(穷究事物的道理到了入神的地步,其德也可以说是无比的崇高了;能够使得天下万物都得到其恩惠,其事业可以说是无比的广大了)。天高和地卑的地位一经设定,《易》所体现的规律就运行在天地之中了。”

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 [275] ,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 [276] 。乾刚坤柔,各有其体,故曰拟诸其形容也。拟之而后言,议之而后动,拟议以成其变化 [277] 。拟议以动,则尽变化之道也。

【段旨】此一节节录自《系辞传·上》第八章,说明圣人通过物象和文辞揭示事理的方法。

译文

圣人因为看到天下万物复杂多样,便用八卦模拟出它们的形态,用合适的物来进行取象(乾道刚健,坤道柔顺,各自有它的体,所以说模拟出它们的形态)。先模拟好物象然后再揭示其中的道理,先讨论事物的情形然后揭示其中变动的规律,通过模拟和讨论而确定万 事万物的变化规律(通过模拟和讨论而确定万事万物的变化规律,就能够彻底明白变化之道了)。

鸣鹤在阴,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与尔縻之 [278] 。鹤鸣则子和,修诚则物应,我有好爵,与物散之,物亦以善应也。鹤鸣乎阴,气同则和,出言户庭,千里应之,出言犹然,况其大者乎,千里或应,况其迩者乎。子曰: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则千里之外应之,况其迩者乎。居其室,出其言,不善则千里之外违之,况其迩者乎。言出乎身,加乎民,行发乎迩,见乎远。言行,君子之枢机,枢机,制动之主。枢机之发,荣辱之主也。言行,君子之所以动天地,可不慎乎 [279] 。

【段旨】此一节节录自《系辞传·上》第八章。这是孔子读《易》的实例,从卦中抽出一条爻辞解释,作为学《易》的示范。此一节是对中孚卦九二爻辞的解释。

译文

“鹤在树荫中鸣叫,其子就会和它共鸣。我有好酒,好朋友来了就与其一起享用。”(鹤一鸣叫,其子就会与之应和,君子修诚,万物就会与之感应。我有美酒,就弥散施予万物,万物也会以善与我感应。鹤在树荫下鸣叫,它的同类就会与之应和。君子在自家庭院中说话,千里之外都会有人应和。出言都如此,何况其他的大事呢?千里之外都能够与之感应,何况近处呢?)孔子说:“君子处在自家的庭院中,发出言论之后,如果言论是美好的,那么千里之外都能得到回应,何况是近处的呢?处在自家的庭院中,发出言论之后,如果不是美好的,那么千里之外也会背弃它,何况那近处的呢?言论从他本身发出来,影响到民众;行动发生在近处,却显现在远处。言论和行动,对君子来说好比是门户的转轴或弓箭上的机关一样(枢机,制动的主要组成部分)。门轴和机关的发动,关系到得到的是称赞还是羞辱。言论和行为,是君子能够影响天地万物的因素,怎能不慎重呢?”

同人,先号咷而后笑 [280] 。子曰:君子之道,或出或处,或默或语。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人终获后笑者,以有同心之应也。夫所况同者,岂系乎一方哉。君子出处默语,不违其中,则其迹虽异,道同则应也。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281] 。

【段旨】此一节节录自《系辞传·上》第八章,是孔子对同人卦九五爻辞的解释,说明《易》象之例。

译文

同人卦九五爻辞说,“先会嚎啕大哭,然后会欢笑”。孔子说:“君子之道,可以体现于在外做官,也可以体现于在家闲居;可以体现为沉默不语,也可以体现为言谈议论。两个人能够心志相同,就像锋利的刀剑可以斩断金属(同人卦之所以最后能够获得欢笑,是因为有同心之人的相应。要知道比喻同者的方式,怎么能够只有一个方面呢?君子无论在外为官还是在家闲居,无论沉默不语还是言谈议论,都不违背中道,则其形迹虽然各异,但只要与道相符,就会相互感应)。心志相同的话语,犹如兰花一样芳香。

籍用白茅,无咎 [282] 。子曰:苟错诸地而可矣,藉之用白茅,何咎之有,慎之至也 [283] 。

【段旨】此一节节录自《系辞传·上》第八章,是孔子对大过卦初六爻辞的解释,说明《易》象之例。

译文

“大过卦的初六爻辞说,用白色的茅草垫着来放祭品,没有灾难。”孔子说:“随便地把祭品放置在地上就可以了,却还要用白色茅草垫在下面作席子,还有什么灾难呢?因为已经做到谨慎之至了啊!”

劳谦,君子有终,吉 [284] 。子曰:劳而不伐,有功而不德,厚之至也,语以其功下人者也 [285] 。德言盛,礼言恭,谦也者,致恭以存其位者也 [286] 。

【段旨】此一节节录自《系辞传·上》第八章,是孔子对谦卦九三爻辞的解释,说明《易》象之例。

译文

“(谦卦九三爻辞说)有功劳而无比谦逊,君子能够一直 这样做,就能获得吉祥。”孔子说:“有劳苦不自我夸耀,有功绩而不自己认为有功,这是敦厚到了极点啊!这是告诉君子,立了功也要甘于人下。道德以盛大为根本,礼节以恭谨为根本。所谓谦逊,就是使自己达到恭谨而保持地位啊。”

不出户庭,无咎 [287] 。子曰:乱之所生也,则言语以为阶 [288] ,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身,机事不密则害成,是以君子慎密而不出也 [289] 。

【段旨】此一节节录自《系辞传·上》第八章,是孔子对节卦初九爻辞的解释,说明《易》象之例。

译文

“(节卦初九爻辞说)不走出门户庭院,没有灾难。”孔子说:“一切混乱的产生,就是由于言语不谨慎而一步步发展而来的。君王言语不慎重而周密,就会失去臣子;臣子言语不慎重而周密,就会失去 生命;事情初始之时不能慎重而周密地考虑,就会形成灾害。因此君子谨慎守密,言语不轻易出口。”

子曰:为易者,其知盗乎 [290] 。言盗亦乘衅而至也。易曰:负且乘,致寇至。负也者,小人之事也。乘也者,君子之器也。小人而乘君子之器,盗思夺之矣。上慢下暴,盗思伐之矣。慢藏诲盗,冶容诲淫 [291] 。易曰:负且乘,致寇至。盗之招也 [292] 。

【段旨】此一节节录自《系辞传·上》第八章,是孔子对解卦六三爻辞的解释,说明《易》象之例。

译文

孔子说:“创作《易经》的人大概知道招致盗贼的原因吧(是说盗贼也会趁机而至)。《易经》(解卦六三爻辞)说:‘背着东西并且乘着车子,招致盗寇前来。’背东西是一般百姓的事情,一般百姓却乘坐着君子才能拥有的车子,因此盗贼才想到要夺取。在上位的人轻慢,在下位的人暴虐,因此盗贼才想到要侵犯他!在藏敛财物上轻慢就会引人为盗,在容貌上打扮太妖冶就会引人淫乱。《易经》解卦说:‘背着东西并且乘着车子,必然招致盗寇前来。’这就说出了导致盗贼的原因。”

子曰:易有圣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辞,以动者尚其变,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 [293] 。此四存乎器象,可得而用者也。

【段旨】此一节节录自《系辞传·上》第十章,这一章是说明易道变化、功用之神。此一节是说明易之用有辞、变、象、占四个方面。

译文

孔子说:《易经》中包含有圣人之道的四个方面:圣人通过发言而施政教,则看重其爻卦之辞;圣人有所行动作为时,就效法其阴阳变化之律;圣人用来指导制作器物时,就效法其卦爻之象;圣人用来占问决疑时,则崇尚它的占筮之理(这四个方面存在于爻辞和卦象之中,可以从中获取并且使用)。

是以君子将有为也,将有行也,问焉而以言,其受命也如响。无有远近幽深,遂知来物,非天下之至精,其孰能与于此 [294] 。参伍以变,错综其数,通其变,遂成天下之文,极其数,遂定天下之象,非天下之至变,其孰能与于此 [295] 。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与于此 [296] 。

【段旨】此一节节录自《系辞传·上》第十章,说明《易》有至精、至变、至神之性。

译文

因此,君子将要有所作为,将要有所行动,就会用《易经》的卦爻辞来询问吉凶趋向,他所得到的吉凶答复好比敲击物体必然会有回声一样灵验,不管是远是近,还是幽隐精深的事情,都能知道事物未来的吉凶趋势。如果不是天下最为精深的道理,哪一种能够达到这种程度!三和五以相参合以相改变,将这些数字交错综聚,就能够与自然阴阳变化的规律相通,于是就形成了能够体现天地变化的文辞。穷极这些数字的变化,于是就确定了能够体现天下万事万物的卦象。如果不是天下最精妙的变化,哪一种能够达到这种程度!《易经》所体现的道理,不是思考得来的,更不是人为地创造出来的,它寂静不动,无思无为,却能有感必应,万事皆通。如果不是天下最神妙的道理,哪一种能够达到这种程度!

夫易,圣人之所以极深而研几也。唯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唯几也,故能成天下之务。极未形之理则曰深,适动微之会则曰几也。唯神也,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 [297] 。子曰易有圣人之道四焉者,此之谓也 [298] 。四者由圣道以成,故曰圣人之道也。

【段旨】此一节节录自《系辞传·上》第十章,说明易理之深奥、缜密和神妙。

译文

《易经》是圣人用来深入探求研究事物微妙之理的书。正因为深入,所以能够与天下人的心志贯通;正因为微妙,所以能够成就天下的一切事务(能够深入探究无形的道理叫做“深”,能够洞察精微的变化叫做“几”);正因为神妙,所以能够不急于求成却自然而然地很快成就,不用主观地去做什么却顺从自然而达到理想的目的。孔子说“《易经》涵有的圣人之道表现在四个方面”,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这四个 方面是用圣人探求研究事物微妙之理的方式来完成的,所以叫“圣人之道”)。

夫易,开物成务,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也。冒,覆也。言易通万物之志,成天下之务,其道可以覆冒天下也。是故圣人以通天下之志,以定天下之业,以断天下之疑 [299] 。其孰能与于此哉,古之聪明睿智,神武而不杀者夫。服万物而不以威刑者也。是以明于天之道,而察于民之故,以神明其德 [300] 。一阖一辟谓之变,往来不穷谓之通,见乃谓之象,兆见曰象。形乃谓之器,成形曰器。制而用之谓之法,利用出入,民咸用之谓之神 [301] 。

【段旨】此一节节录自《系辞传·上》第十一章,这一章主要是说明《易经》有通志、定业、断疑的功用,圣人可用易理治民修德。

译文

孔子说:“《易经》是一部揭示万物的道理、成就天下的事业、覆盖天下万事万物规律的书,如此而已(冒,是覆盖的意思。是说《易经》的道理能通达天下万物的心志,成就天下之务,《易经》中的道理可以覆盖天下万事万物)。”因此,圣人用它来通晓天下人的心志,用它来确定天下的大业,用它来决断天下的一切疑难问题。谁能够达到这种程度呢?大概是古代那种耳聪目明、心智聪慧、神妙勇武而又不杀伐人的人吧(圣人用易道来使天下人敬服,而不需用刑杀使民众畏服)?因为他们(通过《易经》来)明晓天地之道,通晓社会规律,从而加强修养,使自己的德行更加神妙圣明!一开一合叫做“变”,有往有来而不穷尽叫做“通”。呈现出来而有物象可观叫做“象”(征兆显现叫象),转变成有形有质的就叫做“器”(具备形体叫器)。制造物品使用,让人效法,叫做“法”。利用它来出出入入,往来不穷,百姓在日常生活中都应用它却不知晓,叫做“神”。

法象莫大乎天地,变通莫大乎四时,悬象著明莫大乎日 月,崇高莫大乎富贵 [302] 。位,所以一天下之动而济万物也。备物致用,立成器以为天下利,莫大乎圣人。探赜索隐,钩深致远,以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亹亹者,莫善乎蓍龟 [303] 。

【段旨】此一节节录自《系辞传·上》第十一章,主要是说明圣人作《易》效仿天地、四时、日月,以利天下,有着索隐钩深、定吉凶、成功业的作用。

译文

使人取法的现象没有比天地更大的,变化贯通没有比四季更大的,悬挂物象显示光明没有比日月更显著的,尊崇高贵没有比富有和尊贵更高的了(因处在九五尊位,凭借其能力只要有所行动就能帮助 到天下万物)。完备地研究出万物的道理而能使人们应用,创立造成各种器具来给天下人带来利益,没有比圣人更伟大的了。探求万事万物的复杂情况,探索隐含着的道理,挖掘深刻的哲理,搜罗幽远的事物,用来确定天下万事万物的吉凶,鼓励天下之人勤勉追求,没有比“蓍草”和“龟甲”更伟大的了。

子曰:天之所助者,顺也。人之所助者,信也。履信思乎顺,是以自天佑之,吉无不利 [304] 。

【段旨】此一节节录自《系辞传·上》第十二章,是引孔子之语解释大有卦上九的爻辞。

译文

孔子说:“上天所辅助的是能够顺从天地之道的人,人们所扶助的是讲究诚信的人。按照诚信的要求去做事而时刻不忘记顺从天地之道的人,能够从上天得到保佑,吉祥而无不利。”

系辞(下)

天地之道,贞观者也。明夫天地万物,莫不保其贞以全其用也。日月之道,贞明者也。天下之动,贞夫一者也 [305] 。

【段旨】此一节节录自《系辞传·下》第一章,说明天地、日月、天下万事都要坚守贞正。

译文

天地之道,是因守正才能为人们所观仰(天地万物,无一不是保有其贞正之体以全其用途的);日月之道,是因守正才能发出光明普照万物。天下万事万物的一切变化,都必须坚守贞正而精诚专一啊。

天地之大德曰生,圣人之大宝曰位 [306] 。何以守位,曰仁。 何以聚人,曰财。财所以资物生也。理财正辞,禁民为非,曰义 [307] 。

【段旨】此一节节录自《系辞传·下》第一章,说明圣人守位治民的要旨。

译文

天地最大的功德在生养万物,圣人最宝贵的东西在于有崇高的地位。何以保全名位?要靠“仁爱”的德行。何以聚集人民?那就要有财物(有了财,才能资助万物使之生长)。理好财物,节约用度,端正辞令,出之以理,教化民众不要为非作歹,不让他们作恶,这就是“义”。

易曰:困于石,据于蒺藜 [308] 。子曰:非所困而困焉,名必辱,非所据而据焉,身必危 [309] 。

【段旨】此一节节录自《系辞传·下》第五章。这一章是孔子的读 《易》示范,抽出困、噬嗑等卦的爻辞进行解释,从而教导人们如何学《易》。此一节是引孔子语解释困卦六三爻辞的含义。

译文

《周易》(困卦六三爻辞)说:“前进则受困于坚硬的巨石,后退则又依据于多刺的蒺藜上面,异常痛苦。”孔子说:“本不是自己所应经历的困境,却为了欲望而受困,必遭致声名俱裂的恶果。本不是自己所应凭据的据点,却后退以安身,必遭致身家危殆的恶果。”

子曰:小人不耻不仁,不畏不义,不见利不劝,不威不惩,小惩而大诫,此小人之福也 [310] 。易曰:屦校灭趾,无咎 [311] 。此之谓也。

【段旨】此一节节录自《系辞传·下》第五章,此一节是引孔子语解释噬嗑卦初九爻辞的含义。

译文

孔子说:“小人行不仁之事却不以为羞耻,做了不义的事也不害怕,不见到功利就不努力去做,不用刑威就不能使他得到惩戒。小的惩罚使他受到大的戒惧,以致不犯大罪,这是小人之福。《周易》(噬嗑卦初九爻辞)说:最初犯有轻微刑法的人,被加上脚镣的刑具,将他的脚趾纳入刑具里,把足趾都灭没了,虽受刑,但过失尚小,能从此改过自新,也就无咎了。”

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小人以小善为无益而弗为也,以小恶为无伤而弗去也,故恶积而不可掩,罪大而不可解也。易曰:何校灭耳,凶 [312] 。

【段旨】此一节节录自《系辞传·下》第五章,此一节是引孔子语解释噬嗑卦上九爻辞的含义。

译文

善行不积累,就不足以成名于天下;罪恶不累积,也不足以 自灭其身。小人做事,完全以利害关系为出发点,以为做出小小善事,不会得到什么好处,便索性不去做了;以为做些小的恶事,无伤大体,便不改过。因此日积月累,罪恶便盈满天下,以致到了无法掩盖和不可解救的地步。《周易》(噬嗑卦上九爻辞)说:“罪恶深重,刑具已负荷在头部,两耳都看不见了,这是凶险之象。”

子曰:危者,安其位者也。亡者,保其存者也。乱者,有其治者也 [313] 。是故君子安不忘危,存不忘亡,治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易曰:其亡其亡,系于苞桑 [314] 。

【段旨】此一节节录自《系辞传·下》第五章,此一节是引孔子语解释否卦九五爻辞的含义。

译文

孔子说:“今日处境危险的人,是因为他先前安逸于他的 职位上,自以为安逸,没有畏惧之心,所以导致今日之危;今日灭亡的人,是因为先前自以为自身可以长存,不存忧虑和恐惧,所以导致今日的灭亡;今日有祸乱的人,是因为自恃之前已经将国家治理好,以为就会长治久安,不存忧虑和恐惧,所以导致今日的祸乱。所以君子必须在安定的时候不要忘记危险,在存在的时候不忘记灭亡,在大治的时候不忘记祸乱,以如此的谨慎之心,因而可以使自己身安而国家可以保存。《周易》说:常常以‘不久将要灭亡,不久将要灭亡’这样的警句来提醒自己,以自戒慎,才能像系结在一大片丛生的桑树上那样牢固,安然无事。”

子曰:德薄而位尊,知小而谋大,力少而任重,鲜不及 [315] 矣。易曰:鼎折足,覆公餗,其形渥,凶 [316] 。言不胜其任也。

【段旨】此一节节录自《系辞传·下》第五章,此一节是引孔子语解释鼎卦九四爻辞的含义。

译文

孔子说:“德行浅薄而身居尊位,智慧狭小而图谋大事,力量薄弱却担当重任,很少没有灾祸的。《周易》说:‘鼎足折断,倾覆了公爵的美食,象征着倾覆家园,身遭刑辱,是非常凶险的。’这是说才 力不足以胜任其事啊!”

子曰:知几其神乎。君子上交不谄,下交不渎,其知几乎 [317] 。几者,动之微,君子见几而作,不俟终日 [318] 。易曰:介于石,不终日,贞吉 [319] 。定之于始,故不待终日。君子知微知彰,知柔知刚,万夫之望 [320] 。此知几其神者也。

【段旨】此一节节录自《系辞传·下》第五章,此一节是引孔子语解释豫卦六二爻辞的含义。

译文

孔子说:“能预先觉察出事物的苗头和趋势,大概可以称得上知几了吧?君子对上不谄媚阿谀,对下不轻慢无礼,大概可以说能预先觉察出事物的苗头和趋势了吧?几是事情微妙的苗头和趋势。君子能见于未然,所以能够见几就行动,不必等到事情终结。《周易》说:‘被坚硬的石头所阻隔,不必等到一天过完才离开,要想到当下脱离此境,这是贞固而吉利的(在事物刚开始萌芽之初就能看出吉凶,因此不需要等到事情终结之时)。’君子见微知彰,见柔知刚,能知几如是,必定能够得到天下万民的景仰(这可以说是知几如神的人了)。”

子曰:颜氏之子,其殆庶几乎,有不善未尝不知,知之未尝复行也 [321] 。易曰:不远复,无只悔,元吉 [322] 。

【段旨】此一节节录自《系辞传·下》第五章,此一节是引孔子语解释复卦初九爻辞的含义。

译文

孔子赞赏他的学生颜回说:“颜家的这位子弟,差不多算是知几通达的君子了吧!心里有了不好的念头,没有自己不知道的,一经觉察以后,立即回头,不会付诸于行动。《周易》(复卦初九爻辞)说:‘迷途了,走到未远的地方,就能适时回头猛省,便不至于有太大的悔吝,经此警觉,则有大吉。’”

子曰:君子安其身而后动,易其心而后语,定其交而后求,君子修此三者,故全也 [323] 。危以动,则民不与也;惧以语,则民不应也;无交而求,则民不与也。莫之与,则伤之者至矣 [324] 。

【段旨】此一节节录自《系辞传·下》第五章,此一节是引孔子语解释益卦上九爻辞的含义。

译文

孔子说:“君子必先安定其身心,然后才可以有所行动;要 先平心静气,然后说话;先建立友谊,然后向对方提出要求。君子有了这三项基本修养,自己和人民都会得到利益。相反,如果是冒险的举动,人们不会拥护你的。如果内心惶恐而发表议论,别人就不会回应。如果没有建立友谊就向对方求助,别人也不会帮助。不仅无人给予帮助,还或许会受到伤害。”

子曰:履,德之基 [325] 也。基所蹈也。谦,德之柄也 [326] 。复,德之本也 [327] 。恒,德之固也 [328] 。固,不倾移也。损,德之修也 [329] 。益,德之裕也 [330] 。能益物者,其德宽大也。困,德之辨也 [331] 。困而益明。

【段旨】此一节节录自《系辞传·下》第七章,是著名的三陈九卦,《群书治要》仅节录其中七卦,说明这七个卦在修养道德过程中的意义。

译文

孔子说:履卦教人小心谨慎,循礼而行,它是修德的基础(基,就是所应该遵循的);谦卦教人谦虚礼让,屈己下人,它是修德的柯柄;复卦教人回归正道,趋向仁善,是修德的根本;恒卦教人始终如一,持之以恒,它是巩固道德的保证(固,就是不会偏移的意思);损卦教人克损物欲,减少过失,是修德的重要表现;益卦教人施益于外,充裕己德,它是道德的余裕(能够利益万物,其德可以说是宽大了);困卦教人身处困境,守正不乱,是分辨道德的考验(在困境中更能显明其德)。

夫乾,天下之至健也,德行恒易以知险 [332] 。夫坤,天下之至顺也,德行恒简以知阻 [333] 。

【段旨】此一节节录自《系辞传·下》第十二章,这是《系辞传》的最后一章,和第一章遥相对应,讲述乾坤至健至顺之性和易简之德。

译文

乾象是天下最刚健的,它的德性表现在恒久平易,所以可以照出天下危险的事情。坤象是天下最柔顺的,它的德性表现在恒久简静,所以可以明察天下困阻之事的原因。

能悦诸心,能研诸侯之虑。诸侯,物主有为者也,能悦万物之心,能精为者之务也。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亹亹者 [334] 。

【段旨】此一节节录自《系辞传·下》第十二章,说明《易经》可以使人心情喜悦、精于思虑,判定天下万事的吉凶。

译文

易学的道理,能使人身心和悦,能精妙诸侯的思虑(诸侯,是万物之主和养育万物的人。能让万物之心喜悦,能精通有为者的事务)。能断定天下之吉凶,促使天下之人勤勉不息。

凡易之情,近而不相得,则凶 [335] 。近,况比爻也。

【段旨】此一节节录自《系辞传·下》第十二章,此一节说明《周易》所拟喻的事物情态,指出若“近而不相得”则必凶。

译文

凡是《易经》所说的情况,如果相互交接的两爻不相合,就必定会凶险(近,比喻两爻相近而不相得)。

将叛者其辞惭,中心疑者其辞枝,吉人之辞寡,躁人之辞多,诬善之人其辞游,失其守者其辞屈 [336] 。

【段旨】此一节节录自《系辞传·下》第十二章,说明内心不同的人,其言辞也不一样。

译文

将要反叛的人,他的言辞一定惭愧不安。心中疑虑的人,他的言辞必定散乱枝蔓。善良吉祥的人,他的言辞必定少而精练。性情烦躁的人,他的言辞必定杂乱繁多。诬陷好人的人,他的言辞必定游移不定。丧失操守的人,他的言辞必定屈曲不直。

说卦传

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也,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 [337] 。

【段旨】此一节节录自《说卦传》第二章,说明《易经》讲的就是天、地、人三才之道。

译文

从前圣人之所以作《易经》,是要用它来顺和性命的道理的。所以用阴与阳来阐明天道,用柔与刚来阐明地道,用仁与义来阐明人道。

注释

[1] 乾:卦名。《周易》以卦为单位,全书共六十四卦。每卦由四个部分组成。即卦画、卦名、卦辞、爻辞。易卦的结构分为三个层次,最小的单位是爻,基本单位是经卦,每卦由两个经卦,或者说由六爻组成。经卦有八个,即乾、坤、坎、离、巽、震、艮、兑。它们分别代表八种类别的自然物质,如乾代表天文之事,坤代表地理之事,卦象是比较单纯的。八个经卦互相重叠构成六十四卦。经卦两两相重就产生了具有内部关系的复合卦象。根据八个经卦所代表事物的物理属性,从而形成了相制相克、相和相应的一系列矛盾,用以象征性地概括表示自然、社会的种种现象。卦辞、爻辞,以及《彖》《象》,即是从不同角度对这些矛盾进行解说,从而判定物象人事的凶吉。组成各卦的两个经卦,又依其位置称为上卦与下卦。上卦又称为外卦,下卦又称为内卦。这种位置区分与卦象、爻位联系起来,也是分析卦、爻意义的重要的结构关系。本卦是同卦相叠(乾下乾上)。六画都是阳爻,用以象天,喻龙,比喻有才德的君子。 ​​​​​​​​​

[2] 元、亨、利、贞:《子夏易传》曰:元,始也。亨,通也。利,和也。贞,正也。言乾禀纯阳之性,故能首出庶物,各得元始、开通、和谐、贞固,不失其宜。是以君子法乾而行四德,故曰“元、亨、利、贞”矣。《周易正义》:“元、亨、利、贞”者,是乾之四德也。《子夏传》云:“元,始也。亨,通也。利,和也。贞,正也。”言此卦之德,有纯阳之性,自然能以阳气始生万物而得元始亨通,能使物性和谐,各有其利,又能使物坚固贞正得终。此卦自然令物有此四种,使得其所,故谓之四德。言圣人亦当法此卦而行善道,以长万物,物得生存而为“元”也。又当以嘉美之事,会合万物,令使开通而为“亨”也。又当以义协和万物,使物各得其理而为“利”也。又当以贞固干事,使物各得其正而为“贞”也。是以圣人法乾而行此四德,故曰“元、亨、利、贞”。​​​​​​​​​

[3] 象曰:象有卦象和爻象,就是一个卦或者一个卦的某个爻的象。解卦,一般是把一个卦列出来,分析这个卦的象是什么、所表达的谶语是什么。所以说这个卦或者爻所说的,就是“象曰”。​​​​​​​​​

[4] 天行健:《周易正义》:“天行健”者,谓天体之行,昼夜不息,周而复始,无时亏退,故云“天行健”。此谓天之自然之象。《周易禅解》云:六十四卦大象传,皆是约观心释,所谓无有一事一物而不会归于即心自性也。本由法性不息,所以天行常健。​​​​​​​​​

[5] 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正义》云:“君子以自强不息”,此以人事法天所行,言君子之人,用此卦象,自强勉力,不有止息。言“君子”者,谓君临上位,子爱下民,通天子诸侯,兼公卿大夫有地者。《周易集解》:干宝曰:言君子通之于贤也。凡勉强以进德,不必须在位也。故尧舜一日万机,文王日昃不暇食,仲尼终夜不寝,颜子欲罢不能。自此以下,莫敢淫心舍力。故曰“自强不息”矣。《周易禅 解》云:今法天行之健而自强不息,则以修合性矣。​​​​​​​​​

[6] 九三:《周易》每卦六爻,第三爻为阳爻者,称为“九三”。​​​​​​​​​

[7] 君子:《周易正义》:以阳居三位,故称“九三”;以居不得中,故不称“大人”;阳而得位,故称“君子”。​​​​​​​​​

[8] 乾乾:自强不息貌。孔颖达疏:“言每恒终竟此日,健健自强,勉力不有止息。”《周易禅解》云:在下之上则地危。纯刚之德则望重。故必终日乾乾。​​​​​​​​​

[9] 夕惕若厉,无咎:惕:小心谨慎的意思。厉,严谨而危正的德行。咎,灾祸和过失的意思。《周易正义》云:“夕惕犹若厉也”者,言虽至于夕,恒怀惕惧,犹如未夕之前,当若厉也。案:此卦九三所居之处,实有危厉。又《文言》云:“虽危无咎。”是实有危也。《周易禅解》云:虽至于夕,而犹惕若,所谓安而不忘危。危者,安其位者也。此如大舜摄政时,亦如王臣蹇蹇匪躬者乎。其静为泰为谦,其变为履,皆有乾乾惕厉之义焉。​​​​​​​​​

[10] 九五:《易》卦爻位名。九,谓阳爻;五,第五爻,指卦象自下而上的第五位。孔颖达疏:“言九五,阳气盛至于天,故云飞龙在天。此自然之象,犹若圣人有龙德,飞腾而居天位。”后因以“九五”指帝位。中国古代把数字分为阳数和阴数,奇数为阳,偶数为阴。阳数中九为最高,五居正中,因而以“九”和“五”象征帝王的权威,称之为“九五之尊”。​​​​​​​​​

[11] 飞龙在天,利见大人:《周易正义》:此自然之象,犹若圣人有龙德飞腾而居天位,德备天下,为万物所瞻睹,故天下利见此居王位之大人。《周易禅解》:今之飞者,即昔之或跃或惕或见或潜者也。不如此,安所称大人哉。我为大人,则所见无非大人矣。此如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亦如一切圣王之御极者乎。其静为夬为比,其变为大有,皆有利见之义焉。​​​​​​​​​

[12] 上九:指乾卦的第六爻。上就是至高无上的意思。​​​​​​​​​

[13] 亢龙有悔:亢:极,达到最高的境界。《周易集解》引王肃曰:穷高曰亢,知进忘退,故“悔”也。《周易正义》:圣人至极,终始无亏,故《文言》云:“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圣人乎?”是知大圣之人,本无此悔。但九五天位,有大圣而 居者,亦有非大圣而居者,不能不有骄亢,故圣人设法以戒之也。​​​​​​​​​

[14] 彖:音团,去声。指《彖传》,为《易传》中的一部分,是解释六十四卦卦辞的,为孔子所作。​​​​​​​​​

[15] 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乾元,就是乾之元。乾是天,元是始,乾元即是天道之始。蓬勃盛大的乾元之气,是万物所赖以创始化生的动力资源,这种刚健有力、生生不息的动力资源是统贯于天道运行的整个过程之中的。乃统天:统,率领的意思,《周易正义》:“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者,此三句总释乾与元也。“乾”是卦名,“元”是乾德之首,故以元德配乾释之。“大哉乾元”者,阳气昊大,乾体广远,又以元大始生万物,故曰“大哉乾元”。“万物资始”者,释其“乾元”称“大”之义,以万象之物,皆资取“乾元”,而各得始生,不失其宜,所以称“大”也。“乃统天”者,以其至健而为物始,以此乃能统领于天,天是有形之物,以其至健,能总统有形,是“乾元”之德也。​​​​​​​​​

[16] 云行雨施,品物流形:《周易正义》:“云行雨施,品物流形”者,此二句释“亨”之德也,言乾能用天之德,使云气流行,雨泽施布,故品类之物,流布成形,各得亨通,无所壅蔽,是其“亨”也。​​​​​​​​​

[17] 大明终始,六位时成:《周易正义》:“大明终始,六位时成”者,此二句总结乾卦之德也。以乾之为德,大明晓乎万物终始之道,始则潜伏,终则飞跃,可潜则潜,可飞则飞,是明达乎始终之道,故六爻之位,依时而成。若其不明终始之道,应潜而飞,应飞 而潜,应生而杀,应杀而生,六位不以时而成也。​​​​​​​​​

[18] 时乘六龙,以御天:《周易正义》:“时乘六龙,以御天”者,此二句申明“乾元”“乃统天”之义,言乾之为德,以依时乘驾六爻之阳气,以控御于天体。六龙,即六位之龙也。以所居上下言之,谓之六位也;阳气升降,谓之六龙也。​​​​​​​​​

[19] 乾道变化,各正性命:《周易正义》:“乾道变化,各正性命”者,此二句更申明乾元资始之义。道体无形,自然使物开通,谓之为“道”。言乾卦之德,自然通物,故云“乾道”也。“变”谓后来改前,以渐移改,谓之变也。“化”谓一有一无,忽然而改,谓之为化。言乾之为道,使物渐变者,使物卒化者,各能正定物之性命。性者天生之质,若刚柔迟速之别;命者人所禀受,若贵贱夭寿之属是也。​​​​​​​​​

[20] 保合大和,乃利贞:大和,亦称太和,均衡和合适的状态。《周易正义》:此二句释“利贞”也。纯阳刚暴,若无和顺,则物不得利,又失其正。以能保安合会大利之道,乃能利贞于万物,言万物得利而贞正也。​​​​​​​​​

[21] 首出庶物,万国咸宁:庶物,众物、万物。《周易正义》:此二句论圣人上法乾德,生养万物,言圣人为君在众物之上,最尊高于物,以头首出于众物之上,各置君长以领万国,故万国皆得宁也。人君位实尊高,故于此云首出于庶物者也。​​​​​​​​​

[22] 《文言》:《文言》是《易传》中专门用以解说乾、坤两卦的。解乾卦的卦辞与爻辞部分通称《乾文言》,解坤卦的卦辞与爻辞部分通称《坤文言》,相传为孔子所作。​​​​​​​​​

[23] “元”者,善之长也:《周易正义》:庄氏云:“元者善之长”者,谓天之体性,生养万物,善之大者,莫善施生,元为施生之宗,故言“元者善之长”也。​​​​​​​​​

[24] “亨”者,嘉之会也:《周易正义》:“亨者嘉之会”者,嘉,美也。言天能通畅万物,使物嘉美之会聚,故云“嘉之会”也。​​​​​​​​​

[25] “利”者,义之和也:《周易正义》:“利者义之和”者,言天能利益庶物,使物各得其宜而和同也。​​​​​​​​​

[26] “贞”者,事之干也:《周易正义》“贞者事之干”者,言天能以中正之气,成就万物,使物皆得干济。”​​​​​​​​​

[27] 君子体仁足以长人,嘉会足以合礼,利物足以和义,贞固足以干事:《周易正义》:“君子体仁足以长人”者,自此已下,明人法天之行此“四德”,言君子之人,体包仁道,泛爱施生,足以尊长于人也。仁则善也,谓行仁德,法天之“元”德也。“嘉会足以合礼”者,言君子能使万物嘉美集会,足以配合于礼,谓法天之“亨”也。“利物足以和义”者,言君子利益万物,使物各得其宜,足以和合于义,法天之“利”也。“贞固足以干事”者,言君子能坚固贞正,令物得成,使事皆干济,此法天之“贞”也。施于王事言之,元则仁也,亨则礼也,利则义也,贞则信也。《周易禅解》:此一节明修德也。​​​​​​​​​

[28] 君子 行此四德者,故曰“乾,元、亨、利、贞”:《周易正义》:以君子之人,当行此四种之德。是以文王作《易》,称“元亨利贞”之德,欲使君子法之。但行此“四德”,则与天同功,非圣人不可。唯云“君子”者,但易之为道,广为垂法,若限局圣人,恐不逮余下。故总云“君子”,使诸侯公卿之等,悉皆行之。但圣人行此“四德”,能尽其极也。君子行此“四德”,各量力而为,多少各有其分。《周易禅解》:此一节结显以修合性也。非君子之妙修,何能显乾健之本性哉。​​​​​​​​​

[29] 子曰至所以进德也:《周易正义》:“子曰:君子进德修业”者,德谓德行,业谓功业。九三所以“终日乾乾”者,欲进益道德,修营功业,故“终日乾乾”匪懈也。“进德”则“知至”,将进也;“修业”则“知终”,存义也。“忠信所以进德”者,复解进德之事,推忠于人,以信待物,人则亲而尊之,其德日进,是“进德”也。《周易禅解》:忠信是存心之要,而正所以进德。​​​​​​​​​

[30] 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周易正义》:“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者,辞谓文教,诚谓诚实也。外则修理文教,内则立其诚实,内外相成,则有功业可居,故云“居业”也。《周易禅解》:修辞立诚,是进修之功,而正所以居业。此合外内之道也。 ​​​​​​​​​

[31] 是故居上位而不骄,在下位而不忧:《周易正义》:“是故居上位而不骄”者,谓居下体之上位而不骄也,以其“知终”,故不敢怀骄慢。“在下位而不忧”者,处上卦之下,故称“下位”,以其知事将至,务几欲进,故不可忧也。《周易禅解》:止观双行,定慧具足,则能上合诸佛慈力而不骄,下合众生悲仰而不忧矣。​​​​​​​​​

[32] 故乾乾因其时而惕,虽危无咎矣:《周易正义》:惕,怵惕之谓也。处事之极,失时则废,懈怠则旷,故“因其时而惕,虽危无咎”。孔颖达疏:“处事之极,失时则废”者,谓三在下卦之上体,是处事之极至也。至失时不进,则几务废阙,所以“乾乾”须进也。“懈怠则旷”者,既处事极,极则终也,当保守已终之业,若懈怠骄逸,则功业空旷,所以“乾乾”也。“失时则废”,解“知至”也。“懈怠则旷”,解“知终”也。​​​​​​​​​

[33] “同声相应”至“圣人作而万物睹”: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指 同类的事物相互感应。《周易正义》:因大人与众物感应,故广陈众物相感应,以明圣人之作而万物瞻睹以结之也。“同声相应”者,若弹宫而宫应、弹角而角动是也。“同气相求”者,若天欲雨而柱础润是也。此二者声气相感也。“水流湿,火就燥”者,此二者以形象相感。水流于地,先就湿处;火焚其薪,先就燥处。此同气水火,皆无识而相感,先明自然之物,故发初言之也。“云从龙,风从虎”者,龙是水畜,云是水气。故龙吟则景云出,是“云从龙”也。虎是威猛之兽,风是震动之气,此亦是同类相感。故虎啸则谷风生,是“风从虎”也。此二句明有识之物感无识,故以次言之,渐就有识而言也。“圣人作而万物睹”者,此二句正释“飞龙在天,利见大人”之义。“圣人作”则“飞龙在天”也,“万物睹”则“利见大人”也。陈上数事之名,本明于此,是有识感有识也。此亦同类相感,圣人有生养之德,万物有生养之情,故相感应也。《周易禅解》:此明圣人垂衣裳而天下治,初非有意有造作也。​​​​​​​​​

[34] 子曰至高而无民:《周易正义》:“子曰贵而无位”者,以上九非位而上九居之,是无位也。“高而无民”者,六爻皆无阴,是无民也。《周易集解》引荀爽曰:在上,故“贵”;失正,故“无位”。何妥曰:既不处九五帝王之位,故“无民”也。夫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既非王位,则民不隶属也。​​​​​​​​​

[35] 贤人 在下位而无辅:贤人,指下卦的九三。此以三、上两阳不应,喻上九不得“贤人辅助”。​​​​​​​​​

[36] 是以动而有悔也:《周易正义》:处上卦之极而不当位,故尽陈其阙也。独立而动,物莫之与矣。《周易禅解》:天下极重难反之局,止在圣人一反掌间。​​​​​​​​​

[37] 君子学以聚之,问以辨之,宽以居之,仁以行之:《周易正义》:“君子学以聚之”者,九二从微而进,未在君位,故且习学以畜其德。“问以辨之”者,学有未了,更详问其事,以辨决于疑也。“宽以居之”者,当用宽裕之道,居处其位也。“仁以行之”者,以仁恩之心,行之被物。《周易禅解》:学问是闻慧,宽居是思慧,仁行是修慧。从三慧而入圆住,开佛知见,即名为佛。故云君德。​​​​​​​​​

[38] 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合是符合、相通的意思。这四句通过比拟来赞扬“大人”。《周易正义》:此论大人之德,无所不合,广言所合之事。“与天地合其德”者,庄氏云:“谓覆载也。”“与日月合其明”者,谓照临也。“与四时合其序”者,若赏以春夏、刑以秋冬之类也。“与鬼神合其吉凶”者,若福善祸淫也。​​​​​​​​​

[39] 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周易正义》:“先天而天弗违”者,若在天时之先行事,天乃在后不违,是天合大人也。“后天而奉天时”者,若在天时之后行事,能奉顺上天,是大人合天也。​​​​​​​​​

[40] 天且弗违,而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周易正义》:“天且弗违,而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者,夫子以天且不违,遂明大人之德,言尊而远者尚不违,况小而近者可有违乎?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

[41] “亢”之为言也,至其唯圣人乎:《周易正义》:此明上九之义也。“知进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丧”者,言此上九所以亢极有悔者,正由有此三事。若能三事备知,虽居上位,不至于“亢”也。此设诫辞。庄氏云:“进退据心,存亡据身,得丧据位。”“其唯圣人乎,知进退存亡”者,言唯圣人乃能“知进退存亡”也。何不云得丧者?得丧轻于存亡,举重略轻也。“而不失其正者,其唯圣人乎”者,圣人非但只知进退存亡,又能不失其正道,其唯圣人乎!此经再称“其唯圣人乎”者,上称“圣人”为“知进退存亡”发文, 下称“其唯圣人乎”者,为“不失其正”发文,言“圣人”非但“知进退存亡”,又能“不失其正”,故再发“圣人”之文也。《周易禅解》:惟圣人能知进退存亡。​​​​​​​​​

[42] 地势坤:《周易集解》:王弼曰:地形不顺,其势顺。宋衷曰:地有上下九等之差,故以形势言其性也。​​​​​​​​​

[43] 君子以厚德载物:《周易正义》:君子用此地之厚德容载万物。言“君子”者,亦包公卿诸侯之等,但“厚德载物”,随分多少,非如至圣载物之极也。​​​​​​​​​

[44] “至哉坤元”至“品物咸亨”:《周易正义》:“至哉坤元”者, 叹美坤德,故云“至哉”。“至”谓至极也,言地能生养至极,与天同也。但天亦至极,包笼于地,非但至极,又大于地。故乾言“大哉”,坤言“至哉”。“万物资生”者,言万物资地而生。初禀其气谓之始,成形谓之生。“乾”本气初,故云“资始”;“坤”据成形,故云“资生”。“乃顺承天”者,“乾”是刚健能统领于天,“坤”是阴柔以和顺承平于天。“坤厚载物,德合无疆”者,以其广厚,故能载物,有此生长之德,合会无疆。凡言“无疆”者,其有二义,一是广博无疆,二是长久无疆也。自此已上,论“坤元”之气也。“含弘光大,品物咸亨”者,包含以厚,光着盛大,故品类之物,皆得亨通。但“坤”比“元”,即不得大名,若比众物,其实大也,故曰“含弘光大”者也。此二句释“亨”也。​​​​​​​​​

[45] 坤至柔而动也刚至承天而时行:《周易正义》:“坤至柔而动也刚”者,六爻皆阴,是至柔也。“至静而德方”者,地体不动,是至静。生物不邪,是德能方正。“含万物而化光”者,自明彖辞含弘光大,言含养万物而德化光大也。“坤道其顺乎,承天而时行”者,言“坤”道柔顺,承奉于天,以量时而行,即不敢为物之先,恒相时而动。​​​​​​​​​

[46]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余庆,指留给子孙后辈的德泽。余殃,留下祸害、后患。《周易正义》:“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者,欲明初六其恶有渐,故先明其所行善恶事,由久而积渐,故致后之吉凶。​​​​​​​​​

[47] 君子敬以直内,义以方外,敬义立而德不孤:《周易正义》:“君子敬以直内”者,言君子用敬以直内。“内”谓心也,用此恭敬以直内理。“义以方外”者,用此义事,以方正外物。言君子法地正直而生万物,皆得所宜,各以方正。“敬义立而德不孤”者,身有敬义,以接于人,则人亦敬,义以应之,是德不孤也。​​​​​​​​​

[48] 云雷:释屯卦上坎为云、下震为雷之象。案:云在雷上,将雨未成,故坎震为屯。若水在雷下,则雨已降,故震坎为解。两卦象、义均相反。​​​​​​​​​

[49] 屯:音谆。《说文》:“屯,难也,象草木之初生,屯然而难。”屯卦,《周易》中即乾坤二卦后的第三卦,是由八卦中的坎震二卦组合而成。内卦为震,一阳动于二阴之下,其德为能为动,其象为雷。外卦为坎,一阳陷于二阴之间,故其德为陷为险,其象为云为雨为水。震雷动能鼓动发育万物,坎水可滋养润化万物。春雷萌动,万物始生。万物初生,屯然而难。内欲动而险在外,此卦意在突出事物初生时的艰难之象,然而顺应时运突破艰难的必欣欣向荣,故取名为“屯”。​​​​​​​​​

[50] 君子以经纶:经纶,整理丝缕、理出丝绪和编丝成绳,统称经纶,引申为筹画治理国家大事。《周易正义》:“经”谓经纬,“纶”谓纲纶。言君子法此屯象有为之时,以经纶天下,约束于物。” ​​​​​​​​​

[51] 天造草昧,宜建侯而不宁:草,草创;昧,冥昧。天造草昧,比喻事物初生的状态。建侯:封立诸侯,封侯建国。立功封侯。不宁:不可安宁无事。《周易正义》:草谓草创,昧谓冥昧。言天造万物于草创之始,如在冥昧之时也。于此草昧之时,王者当法此屯卦,宜建立诸侯以抚恤万方之物,而不得安居于事。​​​​​​​​​

[52] 山下出泉,蒙:释《蒙》卦上艮为山、下坎为水之象。泉水流出山必渐汇成江河,正如“蒙稚”渐启。《周易正义》:山下出泉,未有所适之处,是险而止,故蒙昧之象也。​​​​​​​​​

[53] 君子以果行育德:《周易正义》:“果行”者,初筮之义也。“育德”者,养正之功也。孔颖达疏:君子当发此蒙道,以果决其行,告示蒙者,则“初筮之义”。“育德”谓隐默怀藏,不自彰显,以育养其德。“果行”“育德”者,自相违错。若童蒙来问则果行也,寻常处众则育德,是不相须也。​​​​​​​​​

[54] 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志应也:《周易正义》:“我”谓非“童蒙”者也。非“童蒙”者,即阳也。凡不识者求问识者,识者不求所告;暗者求明,明者不谘于暗。故蒙之为义,“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也。童蒙之来求我,志应故也。《周易禅解》:虽有善教,必待童蒙求我者。彼有感通之志然后可应,如水清方可印月也。​​​​​​​​​

[55] 蒙以养正,圣功也:《周易正义》:“蒙以养正,圣功也”者,能以蒙昧隐默自养正道,乃成至圣之功。《周易集解》:干宝曰:武王之崩,年九十三矣,而成王八岁。言天后成王之年,将以养公正之道,而成三圣之功。《周易禅解》:及其蒙时,即以正道养之,此圣人教化之功,令彼亦得成圣者也。​​​​​​​​​

[56] 地中有水,师:释师卦上坤为地、下坎为水之象。​​​​​​​​​

[57] 君子以容民畜众:君子,容纳畜养民众。《周易正义》:“君子以容民畜众”者,言君子法此师卦,容纳其民,畜养其众。若为人除害,使众得宁,此则“容民畜众”也。又为师之,主虽尚威严,当赦其小过,不可纯用威猛于军师之中,亦是容民畜众之义。《周易禅解》:地中有水,水载地也。君子之德犹如水,故能容阴民而畜坤众。容民即所以畜众,未有戕民以养兵者也。为君将者奈何弗深思哉。​​​​​​​​​

[58] 师出以律,否臧凶:否,音匹。《周易正义》:“初六师出以律”者,律,法也。初六为师之始,是整齐师众者也。既齐整师众,使师出之时,当须以其法制整齐之,故云“师出以律”也。“否臧凶”者,若其失律行师,无问否之与臧,皆为凶也。“否”谓破败,“臧”谓有功。然“否”为破败,即是凶也。何须更云“否臧凶”者,本意所明,虽臧亦凶。《周易集解》:凡首率师出必以律,若不以律,虽臧亦凶,故曰“师出以律,失律凶也”。《周易禅解》:大司马九伐之法名之为律。师出苟不以律,纵令徼幸成功,然其利近,其祸远,其获小,其丧大,故凶。孟子所谓一战胜齐遂有南阳然且不可也。​​​​​​​​​

[59] 大君有命,开国承家,小人勿用:这三句说明师卦之终,时当班师告捷,有开国承家之赏,不可任用小人。《周易正义》:“大君有命”者,上六处师之极,是师之终竟也。“大君”谓天子也。言天子爵命此上六,若其功大,使之开国为诸侯;若其功小,使之承家为卿大夫。“小人勿用”者,言开国承家,须用君子,勿用小人也。《周易禅解》:方师之始,即以失律凶为诫矣。今师终定功,又诫小人勿用。夫小人必徼幸以取功者耳。苏氏云:圣人用师,其始不求苟胜,故其终可以正功。 ​​​​​​​​​

[60] 大君有命至必乱邦也:正,评定。《周易正义》:“大君有命,以正功也”者,正此上六之功也。“小人勿用,必乱邦也”者,若用小人,必乱邦国,故不得用小人也。​​​​​​​​​

[61] 地上有水,比:比,读去声。释比卦上坎为水、下坤为地之象。​​​​​​​​​

[62] 建万国,亲诸侯:说明“先王”效法“比”卦卦象,建国封侯以相亲比。《周易正义》:“建万国亲诸侯”,非诸侯以下之所为,故特云“先王”也。“建万国”,谓割土而封建之。“亲诸侯”,谓爵赏恩泽而亲友之。万国据其境域,故曰“建”也。“诸侯”谓其君身,故云“亲”也。地上有水,犹域中有万国,使之各相亲比,犹地上有水,流通相润及物,故云“地上有水,比”也。《周易禅解》:建万国亲诸侯,即所谓开国承家者也。​​​​​​​​​

[63] 上天下泽,履:释履卦兑下乾上之卦象。​​​​​​​​​

[64] 辩上下,定民志:辩,通“辨”。定,规定端正的意思。《周易正义》:天尊在上,泽卑处下,君子法此履卦之象,以分辨上下尊卑,以定正民之志意,使尊卑有序也。​​​​​​​​​

[65] 天地交:释泰卦下乾为天、上坤为地之象。天是最大的阳,地是最大的阴。“天地交”是说阴阳二气交通往来,双向互动,由此而促使万物生长发育,调适畅达,永葆蓬勃的生机,这是宇宙自然所遵循的普遍规律,称之为“天地之道”“天地之宜”。​​​​​​​​​

[66] 后以财成天地之道:《周易正义》:“后以财成天地之道”者,由物皆通泰,则上下失节。后,君也。于此之时,君当翦财,成就天地之道。“天地之道”者,谓四时也,冬寒、夏暑、春生、秋杀之道。若气相交通,则物失其节。物失其节,则冬温、夏寒、秋生、春杀。君当财节成就,使寒暑得其常,生杀依其节,此天地自然之气,故云“天地之道”也。《周易本义》:“财裁同”,犹言裁节调理。​​​​​​​​​

[67] 辅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左右,即佐佑,犹言保佑。《周易正义》:“以左右民”者,左右,助也,以助养其人也。“天地之宜” 者,谓天地所生之物各有其宜。​​​​​​​​​

[68] 天地交而万物通也:此据卦象,说明天地阴阳交合、万物生养畅通之理。​​​​​​​​​

[69] 上下交而其志同也:《周易正义》:“上下交而其志同”者,此以人事象天地之交。上谓君也,下谓臣也,君臣交好,故志意和同。​​​​​​​​​

[70] 内君子而外小人:内、外指内卦和外卦,君子指三阳爻,小人指三阴爻。《周易集解》:崔觐曰:此明人事也。阳为君子,在内,健于行事。阴为小人,在外,顺以听命。​​​​​​​​​

[71] 君子道长,小人道消也:《周易禅解》:君子道长,则六爻皆有君子之道。小人道消,则六爻皆有保泰防否之功也。​​​​​​​​​

[72] 天地不交,否:否,音匹。此释上乾为天、下坤为地之象。《周易集解》:宋衷曰:天地不交,犹君臣不接。天气上升,而不下降;地气沉下,又不上升。二气特隔,故云“否”也。​​​​​​​​​

[73] 君子以俭德避难,不可荣以禄:俭德,俭约的品德。《周易正义》:“君子以俭德避难”者,言君子于此否塞之时,以节俭为德,避其危难,不可荣华其身,以居禄位。此若据诸侯公卿言之,避其群小之难,不可重受官赏;若据王者言之,谓节俭为德,避其阴阳已运之难,不可重自荣华而骄逸也。​​​​​​​​​

[74] 天地不交而万物不通,上下不交而天下无邦也:《周易正义》:“上下不交而天下无邦”者,与泰卦反也。泰卦云“上下交而其志同”,此应云“上下不交则其志不同”也。非但其志不同,上下乖隔,则邦国灭亡,故变云“天下无邦”也。《周易集解》:何妥曰:此明人事否也。泰中言志同,否中云无邦者,言人志不同,必致离散,而乱邦国。崔觐曰:君臣乖阻,取乱之道,故言“无邦”。​​​​​​​​​

[75] 内阴而外阳,内柔而外刚:《周易集解》:崔觐曰:阴、柔,谓坤。阳、刚,谓乾也。​​​​​​​​​

[76] 内小人而外君子至君子道消也:《周易集解》:崔觐曰:君子在野、小人在位之义也。​​​​​​​​​

[77] 休否:《周易正义》:“休否”者,休,美也,谓能行休美之事于否塞之时。能施此否闭之道,遏绝小人,则是“否”之休美者也,故云“休否”。​​​​​​​​​

[78] 大人吉:大人,指德行高尚的人。《周易正义》:“大人吉”者,唯大人乃能如此而得吉也,若其凡人,则不能。​​​​​​​​​

[79] 其亡其亡,系于苞桑:苞桑,桑树之本。《周 易正义》:“其亡其亡,系于苞桑”者,在道消之世,居于尊位而遏小人,必近危难,须恒自戒慎其意,常惧其危亡,言丁宁戒慎如此也。“系于苞桑”者,苞,本也,凡物系于桑之苞本则牢固也。若能“其亡其亡”,以自戒慎,则有“系于苞桑”之固,无倾危也。《周易禅解》:存不忘亡,治不忘乱。如系物于苞桑之上,使其坚不可拔。此非大人,其孰能之。​​​​​​​​​

[80] 天与火,同人:《周易正义》:天体在上,火又炎上,取其性同,故云“天与火,同人”。​​​​​​​​​

[81] 君子以类族辩物:《周易正义》:族,聚也。言君子法此同人,以类而聚也。“辨物”谓分辨事物,各同其党,使自相同,不间杂也。《周易禅解》:不有其异,安显其同。使异者不失其为异,则同乃得安于大同矣。​​​​​​​​​

[82] 文明以健,中正而应,君子正也:《周易集解》:何妥曰:离为文明,乾为刚健。健非尚武,乃以文明。应不以邪,乃以中正。故曰“利君子贞”也。《周易禅解》:文明以健,中正而应。如日月丽天,清水则影自印现。乃君子之正也。​​​​​​​​​

[83] 唯君子为能通天下之志:《周易集解》:虞翻曰:唯,独也。崔觐曰:君子谓九五,能舍己同人,以通天下之志。《周易禅解》:惟君子已断无明,得法身中道,应本具二十五王三昧,故能通天下之志,而下合一切众生,与诸众生同悲仰耳。​​​​​​​​​

[84] 火在天上,大有:释“大有卦上离为火、下乾为天之象。《程氏易传》:“火高在天上,照见万物之众多,故为大有。”大有,就是大大的有,是力量、物资、气运充沛的意象。​​​​​​​​​

[85] 君子以遏恶扬善,顺天休命:遏恶扬善,意为遏阻奸邪,称扬善良。休,用如动词,犹言“休美”。《周易正义》:“君子以遏恶扬善”者,“大有”包容之义,故君子象之。亦当包含遏匿其恶,褒扬其善,顺奉天德,休美物之性命,巽顺含容之义也。​​​​​​​​​

[86] 柔得尊位,大中,而上下应之,曰大有:柔,指六五;上下,指上下五阳爻。此一卦中,一阴获五阳之应,释卦名“大有”之义。​​​​​​​​​

[87] 其德刚健而文明,应乎天而时行,是以元亨:刚健,指下乾为健;文明,指上离为火。此以上下卦象释卦辞“元亨”之义。​​​​​​​​​

[88] 自天佑之,吉无不利:此谓上九以阳刚之德居大有卦终,超然安处于“无位”之地,犹如获“天祐”长保富有,故“吉无不利”。《周易集解》:虞翻曰:谓乾也。右,助也。大有通比,坤为自,乾为天,兑为右,故“自天右之”。比坤为顺,乾为信。天之所助者顺,人之所助者信。履信思顺,又以尚贤,故“自天右之,吉无不利”。《周易禅解》:苏眉山曰:曰佑,曰吉,曰无不利,其为福也 多矣,而终不言其所以致福之由。岂真无说也哉,盖其所以致福者远矣。孔子曰:天之所助者顺也,人之所助者信也。履信思乎顺,又以尚贤也。是以自天佑之,吉无不利。信也,顺也,尚贤也,此三者,皆六五之德也。易而无备,六五之顺也。厥孚交如,六五之信也。群阳归之,六五之尚贤也。上九特履之尔。我之能履者,能顺且信,又以尚贤,则天人之助将安归哉。故曰:圣人无功,神人无名。​​​​​​​​​

[89] 地中有山,谦:释谦卦上坤为地、下艮为山之象。​​​​​​​​​

[90] 君子以裒多益寡,称物平施:裒,音剖,念二声。《周易正义》:“裒多”者,君子若能用此谦道,则裒益其多,言多者得谦,物更裒聚,弥益多也,故云“裒多”,即谦尊而光也,是尊者得谦而光大也。“益寡”者,谓寡者得谦而更进益,即卑而不可逾也,是卑者得谦而更增益,不可逾越也。“称物平施”者,称此物之多少,均平而施,物之先多者而得其施也,物之先寡者而亦得其施也。故云:“称物平施”也。此谦卦之象以山为主,是于山为谦,于地为不谦,应言“山在地中”。今乃云“地中有山”者,意取多之与少皆得其益,似“地中有山”,以包取其物以与于人,故变其文也。按:“裒”字也有削减之意,宋儒注解《周易》时,“裒多益寡”多解释为削减多余,补益不足。此处白话翻译时取《周易正义》之义。 ​​​​​​​​​

[91] 彖曰至地道卑而上行:《周易正义》:“谦亨,天道下济而光明,地道卑而上行”者,释“亨”义也。欲明天地上下交通,坤体在上,故言“地道卑而上行”也。其地道既上行,天地相对,则“天道下济”也。且艮为阳卦,又为山。天之高明,今在下体,亦是天道下济之义也。“下济”者,谓降下济生万物也。而“光明”者,谓三光垂耀而显明也。“地道卑而上行”者,地体卑柔而气上行,交通于天以生万物也。​​​​​​​​​

[92] 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周易正义》:“天道亏盈而益谦”者,从此已下,广说谦德之美,以结君子能终之义也。“亏”谓减损,减损盈满而增益谦退。若日中则昃,月盈则食,是亏减其盈。盈者亏减,则谦者受益也。“地道变盈而流谦”者,丘陵川谷之属,高者渐下,下者益高,是改变“盈”者,流布“谦”者也。“鬼神害盈而福谦”者,骄盈者被害,谦退者受福,是“害盈而福谦”也。“人道恶盈而好谦”者,盈溢骄慢,皆以恶之,谦退恭巽,悉皆好之。《周易禅解》:世出世法,从来无有盈满之日。苟有盈满之心,则天亏之,地变之,鬼神害之,人恶之矣。​​​​​​​​​

[93] 谦,尊而光,卑而不可逾:此谓谦虚者无论地位高低,都可以受益。君子之终:此句归结前两句之义,说明只有“君子”处“尊”“卑”均不改其谦,并释卦辞“君子有终”。《周易正义》:“谦尊而光,卑而不可逾”者,尊者有谦而更光明盛大,卑谦而不可逾越,是君子之所终也。言君子能终其谦之善事,又获谦之终福,故云“君子之终”也。《周易禅解》:吴幼清曰:谦者,尊崇他人以居 己上,而己亦光显。卑抑自己以居人下,而人亦不可逾越之。此君子之所以有终也。​​​​​​​​​

[94] 谦谦君子,用涉大川,吉:《周易正义》:谦谦,犹言“谦而又谦”。此谓初六阴柔谦逊,低处下卦之下,有“谦谦”之象,以此涉难,所往必吉。​​​​​​​​​

[95] 谦谦君子,卑以自牧也:《周易正义》:“卑以自牧”者,牧,养也,解“谦谦君子”之义,恒以谦卑自养其德也。《周易禅解》:苏眉山曰:此最处下,是谦之过也。是道也,无所用之,用于涉川而已。有大难,不深自屈折,则不足以致其用。牧者,养之以待用云尔。​​​​​​​​​

[96] 劳谦,君子有终,吉:《周易正义》:“劳谦君子”者,处下体之极,履得其位,上下无阳以分其民,上承下接,劳倦于谦也。唯君子能终而得吉也。《周易禅解》:其谦至矣。劳而不伐,有功而不德,是得谦之全者也。故彖曰君子有终。《程氏易传》:有功劳而持谦德者也,故曰劳谦。​​​​​​​​​

[97] 劳谦君子,万民服也:万民服,指九三居下卦高位,以“劳谦”服众。《周易正义》:“万民服”者,释所以劳谦之义。以上下群阴,象万民皆来归服,事须引接,故疲劳也。​​​​​​​​​

[98] 雷出地奋,豫:释豫卦上震为雷、下坤为地之象。郑玄曰:奋,动也。雷动于地上,而万物乃豫也。《周易正义》:案诸卦之象,或云“云上于天”,或云“风行天上”,以类言之,今此应云“雷出地上”,乃云“雷出地奋,豫”者,雷是阳气之声,奋是震动之状。雷既出,地震动,万物被阳气而生,各皆逸豫,故曰“雷出地奋,豫”也。​​​​​​​​​

[99] 豫,顺以动:顺指上坤,动指下震。此谓上下卦象含“顺动”致“豫”之义。《周易集解》:引崔觐曰:坤下震上,顺以动也。​​​​​​​​​

[100] 故天地如之:《周易正义》:若圣人和顺而动,合天地之德,故天地亦如圣人而为之也。​​​​​​​​​

[101] 天地以顺动,故日月不过,而四时不忒:忒,意为误差、差错。《周易正义》:自此以下,广明天地圣人顺动之功也。若天地以顺而动,则日月不有过差,依其晷度,四时不有忒变,寒暑以时。​​​​​​​​​

[102] 圣人以顺动,则刑罚清而民服:《周易正义》:“圣人以顺动,则刑罚清而民服”者,圣人能以理顺而动,则不赦有罪,不滥无辜,故“刑罚清”也。刑罚当理,故人服也。​​​​​​​​​

[103] 豫之时义大矣哉:这是《彖传》作者对本卦含义深广的叹美之辞。​​​​​​​​​

[104] 泽中有雷,随:释随卦上兑为泽、下震为雷之象。​​​​​​​​​

[105] 君子以向晦入宴息:“向晦”犹言“向晚”。“宴”,安也。“宴息”即休息。这是说明君子观随卦之象,悟知凡事“随时”的道理,故早出晚入,于向晚按时休息。《周易正义》:“君子以向晦入宴息”者,明物皆说豫相随,不劳明鉴,故君子象之。郑玄云:“晦,宴也。犹人君既夕之后,入于宴寝而止息。”​​​​​​​​​

[106] 随时之义大矣哉:《周易正义》:“随时之义大矣哉”,若以“元亨利贞”,则天下随从,即随之义意广大矣哉。谓随之初始,其道未弘,终久义意而美大者。特云“随时”者,谓随其时节之义,谓此时宜行“元亨利贞”,故云“随时”也。​​​​​​​​​

[107] 风行地上,观:释观卦上巽为风、下坤为地之象。《周易正义》:“风行地上”者,风主号令,行于地上,犹如先王设教在于民上,故云“风行地上,观”也。​​​​​​​​​

[108] 先王以省方,观民设教:这是说明“先王”效法观卦“风行地上”之象,省视万方,示民以教,使百姓有所瞻仰而顺从教化。《周易正义》:“先王以省方,观民设教”者,以省视万方,观看民之风俗,以设于教。非诸侯以下之所为,故云“先王”也。​​​​​​​​​

[109] 顺而巽,中正以观天下:巽,古同“逊”,谦让恭顺之意。《周易正义》:顺而和巽,居中得正,以观于天下,谓之“观”也。此释观卦之名。​​​​​​​​​

[110] 观天之神道,而四时不忒:神道,犹言“神妙的自然规律”。不忒,指没有变更、没有差错。《周易正义》:“观天之神道而四时不忒”者,此盛名观卦之美,言“观盥”与天之神道相合,观此天之神道而四时不有差忒。“神道”者,微妙无方,理不可知,目不可见,不知所以然而然,谓之“神道”,而四时之节气见矣。岂见天之所为,不知从何而来邪?盖四时流行,不有差忒,故云“观天之神道而四时不忒”也。《周易禅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天何言哉,四时行焉。不可测知,故名神道。​​​​​​​​​

[111] 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原本有“矣”字,《群书治要》删去。《周易正义》:“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矣”者,此明圣人用此天之神道,以“观”设教而天下服矣。天既不言而行、不为而成,圣人法则天之神道,本身自行善,垂化于人,不假言语教戒,不须威刑恐逼,在下自然观化服从,故云“天下服矣”。《周易禅解》:圣人设为纲常礼乐之教,民皆由之。而莫知其所以然,独非神道乎哉。神者,诚也。诚者,孚也。孚者,人之心也。人心本顺本巽本中本正,以心印心,所以不假荐物而自服矣。​​​​​​​​​

[112] 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光,指国家大治而呈现的光辉景象。宾,用于动词,犹作“作宾”。此谓六四柔顺得正,亲比九五,犹如贤者观光于盛治之国,故称有利于成为君王的座上宾,即言可以效用于贤君,其吉可知。《程氏易传》:“四既观见人君之德,国家之治,光华盛美,所宜宾于王朝,效其智力,上辅于君,以施泽天下,故云利用宾于王也。古者有贤德之人,则人君宾礼之,故士人之仕进于王朝则谓之宾。”西周的“观国之光”礼仪,其政治动机在于,一方面显示国力强盛,另一方面借此吸引人才。​​​​​​​​​

[113] 观我生,君子无咎:观我生,指既受人瞻仰又自观其道。咎,指过失、罪过。《周易正义》:九五居尊,为观之主。四海之内,由我而观。而教化善,则天下有君子之风;教化不善,则天下著小人之俗。故则民以察我道,有君子之风著,则无咎也。故曰“观我生,君子无咎”也。《周易禅解》云:修己以敬。万方有罪,罪在朕躬。此君子之道也。​​​​​​​​​

[114] 雷电噬嗑:噬嗑,音市喝。释噬嗑卦下震为雷、上离为电之象。​​​​​​​​​

[115] 明罚敕法:明,动词,严明敕,犹言“正”。《周易集解》:侯果曰:雷所以动物,电所以照物。雷电震照,则万物不能怀邪。故先王则之,明罚敕法,以示万物,欲万方一心也。​​​​​​​​​

[116] 刚柔分,动而明,雷电合而彰:刚、动、雷均指下震,柔、明、电均指上离。此举上下卦象,说明刚柔上下分处、交动而“噬嗑”之义明,雷电相随兴作、交合而“噬嗑”之理彰。《周易正义》:“雷电并合,不乱乃章”者,《彖》文唯云“雷电合”,注云“不乱乃章”者,不乱之文,以其上云“刚柔分”。“刚柔分”则是不乱,故云“雷电并合,不乱乃章”也。​​​​​​​​​

[117] 山下有火,贲:贲,音必。释本卦上卦为艮(艮为山)、下卦为离(离为火)之象。《周易集解》引王廙曰:山下有火,文相照也。夫山之为体,层峰峻岭,峭崄参差。直置其形,已如雕饰。复加火照,弥见文章。贲之象也。​​​​​​​​​

[118] 以明庶政,无敢折狱:这是说明“君子”观贲卦之象,悟知当以“文明”理政,但不可以文饰“断狱”。《周易正义》:“以明庶政”者,用此文章明达以治理庶政也。“无敢折狱”者,勿得直用果敢,折断讼狱。《周易禅解》:贲非折狱之时也。庶政苟明,则可以使民无讼矣。​​​​​​​​​

[119]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此谓观察天象,可以知道四季的变化规律。《周易正义》:“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者,言圣人当观视天文,刚柔交错,相饰成文,以察四时变化。若四月纯阳用事,阴在其中,靡草死也。十月纯阴用事,阳在其中,荠麦生也。是观刚柔而察时变也。​​​​​​​​​

[120] 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此谓观察社会的人文现象,可以教化天下,促成大治。《周易正义》:“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者,言圣人观察人文,则诗、书、礼、乐之谓,当法此教而“化成天下”也。​​​​​​​​​

[121] 贲于丘园,束帛戋戋:丘园,喻朴素自然。束帛,一束丝帛,喻微薄无华之物。王肃注:“失位无应,隐处丘园。”孔颖达疏:“丘谓丘墟,园谓园圃。唯草木所生,是质素之所。”后以“丘园”指隐居之处。《周易正义》:“贲于丘园”者,丘园是质素之处。六五“处得尊位,为饰之主”,若能施饰在于质素之处,不华侈费用,则所束之帛,“戋戋”众多也。“吝,终吉”者,初时俭约,故是其“吝”也。必俭约之“吝”,乃得“终吉”。​​​​​​​​​

[122] 天在山中,大畜:释大畜卦下乾为天、上艮为山之象。​​​​​​​​​

[123] 君子以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识,音帜。前言往行,指前代圣贤的言行。这两句说明“君子”效法《大畜》卦象,多记“前言往行”以畜美德。《周易正义》:“君子以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者,君子则此“大畜”,物既“大畜”,德亦“大畜”,故多记识前代之言、往贤之行,使多闻多见,以畜积己德,故云“以畜其德”也。《周易禅解》:吴幼清曰:识,谓记之于心。德大于前言往行,犹天之大于山也。以外之所闻所见。而涵养其中至大之德。犹山在外,而藏畜至大之天于中也。前言往行,象山中宝藏之多。德,象天之大。​​​​​​​​​

[124] 刚健笃实,辉光日新其德:刚健指下乾刚劲强健,笃实指上艮静止充实,此举上下卦象,说明“大畜”之时,畜物者“刚健笃实”,所畜者“光辉美德”,极称卦义之佳。《周易正义》:言“大畜刚健笃实”者,此释大畜之义。“刚健”谓乾也。乾体刚性健,故言“刚健”也。“笃实”,谓艮也。艮体静止,故称“笃实”也。“辉光日新其德”者,以其刚健笃实之故,故能辉耀光荣,日日增新其德。若无刚健,则劣弱也,必既厌而退。若无笃实,则虚薄也,必既荣而陨。何能久有辉光,日新其德乎?​​​​​​​​​

[125] 山下有雷,颐:释颐卦上艮为山、下震为雷之象。颐者,养也。《周易集解》引刘表曰:山止于上,雷动于下,颐之象也。​​​​​​​​​

[126] 君子以慎言语,节饮食:这是说明“君子”效法颐卦“养正”之道,“慎言”以养德行,“节事”以养身体。《周易正义》:人之开发言语、咀嚼、饮食,皆动颐之事,故君子观此颐象,以谨慎言语,裁节饮食。先儒云:“祸从口出,患从口入。”故于颐养而慎节也。《周易禅解》:言语饮食,皆动之象也。慎之节之,不失其止也。故知养正莫善于知止。​​​​​​​​​

[127] 养正则吉也:此是解释卦名及卦辞“颐,贞吉”。《周易正义》:“颐,贞吉,养正则吉”者,释“颐贞吉”之义。颐,养也。贞,正也。所养得正,则有吉也。其养正之言,乃兼二义:一者养此贤人,是其“养正”,故下云“圣人养贤以及万民”;二者谓养身得正,故《象》云“慎言语,节饮食”。​​​​​​​​​

[128] 天地养万物,圣人养贤以及万民:《周易正义》:“天地养万物”者,自此已下,广言《颐卦》所养事大,故云“天地养万物”也。“圣人养贤以及万民”者,先须养贤,乃得养民,故云“养贤以及万民”也。圣人但养贤人使治众,众皆获安,有如虞舜五人、周武十人、汉帝张良、齐君管仲,此皆养得贤人以为辅佐,政治世康,兆庶咸说,此则“圣人养贤以及万民”之养也。《周易禅解》:天地全体太极之德以自养,即能普养万物。圣人养贤辅成己德,即可以及万民。​​​​​​​​​

[129] 颐之时大矣哉:《周易集解》:天地养物,圣人养贤以及万民,人非颐不生,故大矣。​​​​​​​​​

[130] 水洊至,习坎:洊,音荐。古同“荐”,再、屡次、接连之意。此释上下坎均为水之象。​​​​​​​​​

[131] 常德行,习教事:常,动词,当读为“尚”,意味着恒久保持。习,动词,犹言“熟习”。教事,《周易正义》曰:“政教之事。”这是说明君子观此象,当知恒守德行当如水之长流不息,行教事当如两坎相受,时时熟习。《周易禅解》:常德行,即学而不厌也。习教事,即诲人不倦也。习坎之象,乃万古圣贤心法,奚险之可畏哉。​​​​​​​​​

[132] 习坎,重险也:意谓上下坎两险相重。《周易正义》:释“习坎”之义。言“习坎”者,习行重险。险,难也。若险难不重,不为至险,不须便习,亦可济也。今险难既重,是险之甚者,若不便习,不可济也,故注云“习坎者,习重险也”。​​​​​​​​​

[133] 天险不可升也:《周易正义》:言天之为险,悬邈高远,不可升上,此天之险也。若其可升,不得保其威尊,故以“不可升”为“险”也。​​​​​​​​​

[134] 地险,山川丘陵也:《周易正义》:言地以山川丘陵而为险也,故使地之所载之物保守其全。若无山川丘陵,则地之所载之物失其性也。故地以山川丘陵而为险也。​​​​​​​​​

[135] 王公设险以守其国:《周易正义》:言王公法象天地,固其城池,严其法令,以保其国也。​​​​​​​​​

[136] 险之时用大矣哉:此句从“用险”的角度叹美“坎险”之时的宏大功用。《周易禅解》:天不可升,天非险乎。山川丘陵,地不险乎。城池之险以守其国,王公何尝不用险乎。惟在吾人善用险,而不为险所用,则以此治世,以此出世,以此观心,无不可矣。​​​​​​​​​

[137] 明两作,离:此释离卦之象。《周易正义》:“明两作,离”者,离为日,日为明。今有上下二体,故云:“明两作,离”也。​​​​​​​​​

[138] 大人以继明照于四方:《周易正义》:若一明暂绝,其离未久,必取两明前后相续,乃得作离卦之美,故云:“大人以继明,照于四方”。《周易禅解》:明而又明,相续不息。自既克明其德,便足以照四方矣。​​​​​​​​​

[139] 离,丽也:丽,依附、附着。《周易正义》:释离卦之名。丽谓附 着也。以阴柔之质,附着中正之位,得所著之宜,故云“丽”也。​​​​​​​​​

[140] 日月丽乎天,百谷草木丽乎土,重明以丽乎正,乃化成天下:《周易正义》:“日月丽乎天,百谷草木丽乎土”者,此广明附着之义。以柔附着中正,是附得宜,故广言所附得宜之事也。“重明以丽乎正,乃化成天下”者,此以卦象,说离之功德也,并明“利贞”之义也。《周易禅解》:如日月必丽天,如百榖草木必丽土。吾人重明智慧,亦必丽乎性德之正,则自利既成,便可以化天下矣。​​​​​​​​​

[141] 山上有泽,咸:《周易正义》:“山上有泽,咸”,泽性下流,能润于下;山体上承,能受其润。以山感泽,所以为“咸”。​​​​​​​​​

[142] 君子以虚受人:受,犹言容纳。此句说明君子效法咸象,虚怀接物,以成“感应”之道。《周易正义》:“君子以虚受人”者,君子法此咸卦,下山上泽,故能空虚其怀,不自有实,受纳于物,无所弃遗。​​​​​​​​​

[143] 柔上而刚下,二气感应以相与:柔指上兑阴卦,刚指下艮阳卦。这两句以上下象有刚柔交感之义来释卦名“咸”。《周易正义》:“柔上而刚下,二气感应以相与”者,此因上下二体,释“咸亨”之义也。​​​​​​​​​

[144] 天地感而万物化生,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周易正义》:“天地感而万物化生”者,以下广明感之义也。天地二气,若不感应相与,则万物无由得应化而生。“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者,圣人设教,感动人心,使变恶从善,然后天下和平。​​​​​​​​​

[145] 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此句合前句,广举天地、圣人、万物相感为例,深层次阐述咸卦大义。《周易正义》:“观其所感,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者,结叹咸道之广,大则包天地,小则该万物。感物而动,谓之情也。天地万物皆以气类共相感应,故“观其所感,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

[146] 雷风,恒:释恒卦上卦为震(震为雷)、下卦为巽(巽为风)之象。​​​​​​​​​

[147] 君子以立不易方:方,道也,此处犹言“正确的思想”。这是说明君子效法恒卦象,立身于恒久不变之道。《周易正义》:君子立身得其恒久之道,故不改易其方。方犹道也。举天地以为证喻,言天地得其恒久之道,故久而不已也。《周易禅解》:方者,至定而至变、至变而至定者也。东看则西,南观成北,不亦变乎?南决非北,东决非西,不亦定乎?立不易方,亦立于至变至定、至定至变之道而已。​​​​​​​​​

[148] 天地之道,恒久而不已也:《周易正义》:举天地以为证喻,言天地得其恒久之道,故久而不已也。​​​​​​​​​

[149] 日月得天而能久照,四时变化而能久成,圣人久于其道而天下化成:《周易正义》:“日月得天而能久照”者,以下广明恒义。上言天地之道,恒久而不已也,故日月得天,所以亦能久照。“四时变化而能久成”者,四时更代,寒暑相变,所以能久主成万物。“圣人久于其道而天下化成”者,圣人应变随时,得其长久之道,所以能“光宅天下”,使万物从化而成也。​​​​​​​​​

[150] 观其所恒,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周易正义》:“观其所恒,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天地万物之情,见于“所恒”也。总结恒义也。​​​​​​​​​

[151] 不恒其德,或承之羞:《周易正义》:执心不定,德行无恒,故曰“不恒其德”。德既无恒,自相违错,则为羞辱承之,所羞非一,故曰“或承之羞”也。“不可致诘”者,诘,问也。违错处多,不足问其事理,所以明其羞辱之深,如《论语》云“于予与何诛”。​​​​​​​​​

[152] 不恒其德,无所容也:《周易正义》:“无所容”者,谓不恒之人,所往之处,皆不纳之,故“无所容”也。​​​​​​​​​

[153] 天下有山,遯:《周易集解》:崔觐曰:天喻君子,山比小人。小人浸长,若山之侵天。君子遯避,若天之远山,故言“天下有山,遯”也。​​​​​​​​​

[154] 君子以远小人,不恶而严:恶,憎恶、怨恨。《周易正义》:君子当此遯避之时,小人进长,理须远避,力不能讨,故不可为恶,复不可与之亵渎,故曰“不恶而严”。​​​​​​​​​

[155] 嘉遁,贞吉:嘉,嘉勉、嘉美。《周易正义》:“嘉遯贞吉”者,嘉,美也。五居于外,得位居中,是“遯而得正”。二为己应,不敢违拒,从五之命,率正其志,“遯而得正,反制于内”,“不恶而严,得正之吉”,为遯之美,故曰“嘉遯贞吉”也。​​​​​​​​​

[156] 嘉遁贞吉,以正志也:《周易禅解》:当此遯时,虽有英明神武作略,不自露其才华。遯之嘉美,贞而且吉者也。此如汤王。​​​​​​​​​

[157] 肥遯,无不利:肥遯,遁世隐居。《周易禅解》:刚而不过,尊居师保之位,望隆于天下,而不自伐其德,故为肥遯而无不利。此如太公。​​​​​​​​​

[158] 肥遯无不利,无所疑也:《周易集解》:侯果曰:最处外极,无应于内。心无疑恋,超世高举。果行育德,安时无闷。遁之肥也。故曰“肥遯无不利”。则颍滨巢许当此爻矣。​​​​​​​​​

[159] 雷在天上,大壮:释大壮卦上震为雷、下乾为天之象。《周易正义》:震雷为威动,乾天主刚健,雷在天上,是“刚以动”,所以为“大壮”。​​​​​​​​​

[160] 君子以非礼弗履:履,践行。这是说明君子观察大壮卦象,悟知于强盛之时必须守正履礼,善葆其“壮”。《周易正义》:盛极之时,好生骄溢,故于“大壮”诚以非礼勿履也。​​​​​​​​​

[161] 大壮利贞,大者正也:《周易正义》:大壮利贞,大者正也”者,就爻释卦德。大者获正,故得“利贞”。​​​​​​​​​

[162] 正大而天地之情可见矣:古人以为“天地”既大且正,生生万物而无偏私,故谓“正大”即可见“天地之情”。此句承前文阐发《大壮》卦所含“大者正也”之义。《周易正义》:“正大而天地之情可见矣”者,因大获正,遂广美正人之义。天地之道,弘正极大,故正大则见天地之情。《周易禅解》:夫人一体之中,有大者,有小者,从其大体为大人,从其小体为小人。今言大壮,乃是大者壮也。言利贞者,以大者本自正也。不正何以称大?故正大而天地之情可见矣。​​​​​​​​​

[163] 明出地上,晋:释晋卦上离为明、下坤为地之象。​​​​​​​​​

[164] 君子以自昭明德:昭,作动词,显示、显扬。明德,即“光辉的道德”。郑玄曰:地虽生万物,日出于上,其功乃著,故君子法之,而“以明自昭其德”。《周易正义》:“自昭明德”者,昭亦明也,谓自显明其德也。周氏等为“照”以为自照己身。《老子》曰:“自知者明。”用明以自照为明德。《周易禅解》:本觉之性名为明德,始觉之功名之为昭,心外无法名之为自。自昭明德,则新民止至善在其中矣。​​​​​​​​​

[165] 明入地中,明夷:释明夷卦下离为明、上坤为地之象。​​​​​​​​​

[166] 君子以莅众,用晦而明:莅,临也,“莅众”犹言“治众”。《周易正义》:莅众显明,蔽伪百姓者也。所以君子能用此“明夷”之道,以临于众,冕旒垂目,黈纩塞耳,无为清静,民化不欺。若运其聪明,显其智慧,民即逃其密网,奸诈愈生,岂非藏明用晦,反得其明也?故曰“君子以莅众,用晦而明”也。《周易禅解》:宁武子之愚不可及,兵法之以逸待劳、以静制动、以暗伺明,皆明夷之用也。圣学则暗然而日章。​​​​​​​​​

[167] 内文明而外柔顺,以蒙大难,文王以之:蒙,遮蔽、覆盖。文王,姓姬名昌,季历之子,西周奠基人。季历死后由他继承西伯侯之位,又称伯昌。在位五十年。曾被商纣王囚于羑里,后得释归。其子武王得天下后,追尊为文王。《周易正义》:“内文明而外柔顺,以蒙大难,文王以之”者,既释明夷之义,又须出能用“明夷”之人,内怀文明之德,抚教六州,外执柔顺之能,三分事纣,以此蒙犯大难,身得保全,惟文王能用之,故云“文王以之”。​​​​​​​​​

[168] 利艰贞至箕子以之:箕子,名胥余,封号“箕”,爵位“子”,世称“箕子”。文丁的儿子,帝乙的弟弟,纣王的叔父,官太师,封于箕(今山西太谷、榆社一带)。其思想上承大禹,下开周公“明德保民”和孔子的“仁”。在商周政权交替与历史大动荡的时代中,因其道之不得行、其志之不得遂,“违衰殷之运,走之朝鲜”,建立“箕氏侯国”。这个国家在汉朝时被燕国人卫满所灭。《周易正义》:“利艰贞晦其明也”者,此又就二体释卦之德。明在地中,是“晦其明”也。既处“明夷”之世,外晦其明,恐陷于邪道,故利在艰固其贞,不失其正,言所以“利艰贞”者,用“晦其明”也。“内难而能正其志,箕子以之”者,既释艰贞之义,又须出能用艰贞之人,内有险难,殷祚将倾,而能自正其志,不为而邪干,惟箕子能用之,故云:“箕子以之”。 ​​​​​​​​​

[169] 风自火出,家人:释家人卦上巽为风、下离为火之象。​​​​​​​​​

[170] 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恒:恒,规律、法则。《周易正义》:物,事也。言必有事,即口无择言。行必有常,即身无择行。正家之义,修于近小。言之与行,君子枢机。出身加人,发迩化远,故举言行以为之诫。言既称物,而行称“恒”者,发言立行,皆须合于可常之事,互而相足也。《周易禅解》:火因风鼓,而今风自火出,犹家以德化。而今德从家播也,有物则非无实之言,有恒则非设饰之行,所以能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耳。​​​​​​​​​

[171] 女正位乎内,男正位乎外,天地之大义也:女,指六二;男,指九五。这是以二、五两爻得正于内外卦之象,说明女主家内事,男主家外事,以此来释卦名。《周易正义》:此因二、五得正以释“家人”之义,并明女贞之旨。家人之道,必须女主于内,男主于外,然后家道乃立。今此卦六二柔而得位,是女正位乎内也。九五刚而得位,是男正位乎外也。家人以内为本,故先说女也。“男女正,天地之大义也”者,因正位之言,广明家人之义乃道均二仪,故曰“天地之大义也”。​​​​​​​​​

[172] “家人有严君焉”至“正家而天下定矣”:《周易正义》:“家人有严君焉,父母之谓”者,上明义均天地,此又言道齐邦国。父母一家之主,家人尊事,同于国有严君,故曰“家人有严君焉,父母之谓”也。“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而家道正,正家而天下定矣”者,此叹美正家之功,可以定于天下,申成道齐邦国。既家有严君,即父不失父道,乃至妇不失妇道,尊卑有序,上下不失,而后为家道之正。各正其家,无家不正,即天下之治定矣。《周易集解》:陆绩曰:圣人教先从家始,家正而天下化之,修己以安百姓者也。 ​​​​​​​​​

[173] 上火下泽,睽:释睽卦上离为火、下兑为泽之象。​​​​​​​​​

[174] 君子以同而异:求同存异。这是说君子看到睽卦卦象后,明白了“合睽”的道理,寻求事物的“大同”,接受不同观点的“小异”。《周易正义》:“君子以同而异”者,佐王治民,其意则同,各有司存,职掌则异,故曰“君子以同而异”也。​​​​​​​​​

[175] 火动而上,泽动而下:火,指上离;泽,指下兑。此谓上下象含“乖睽”之义。​​​​​​​​​

[176] “天地睽而其事同也”至“睽之时用大矣哉”:《周易正义》:“天地睽而其事同”,此以下历就天地男女万物,广明睽义体乖而用合也。天高地卑,其体悬隔,是“天地睽”也。而生成品物,其事则同也。“男女睽而其志通”者,男外女内,分位有别,是男女睽也。而成家理事,其志则通也。万物殊形,各自为象,是“万物睽”也。而均于生长,其事即类,故曰“天地睽而其事同也,男女睽而其志通也,万物睽而其事类也。睽之时用大矣哉,既明睽理合同之大,又叹能用睽之人,其德不小,睽离之时,能建其用使合其通理,非大德之人,则不可也,故曰“睽之时用大矣哉”也。​​​​​​​​​

[177] 山上有水,蹇:蹇,音剪。释下艮为山、上坎为水之象。阐明涉济艰难的道理。蹇,跋行艰难。​​​​​​​​​

[178] 君子以反身修德:反身,反求自身。这是说君子看到此象后,遇到困难时要“反身修德”,才能济蹇涉难。《周易正义》:山者是岩险,水是阻难。水积山上,弥益危难,故曰“山上有水,蹇”。蹇难之时,未可以进,惟宜反求诸身,自修其德,道成德立,方能济险,故曰“君子以反身修德”也。陆绩曰:“水在山上,失流通之性,故曰蹇。”通水流下,今在山上,不得下流,蹇之象。陆绩又曰:“水本应山下,今在山上,终应反下,故曰反身。”处难之世,不可以行,只可反省察,修己德用,乃除难。君子通达道畅之时,并济天下,处穷之时则独善其身也。《周易禅解》:山本毓泉,宜涵而不宜泛,今水流于上,使人不能厝足,此乃山有缺陷,非水之过也。君子知一切险难境界,惟吾心自造自现,故不敢怨天尤人,但反身以修其德。如治山者,培其缺陷,则水归涧壑,而不复横流矣。 ​​​​​​​​​

[179] 彖曰至智矣哉:险,指上坎;止,指下艮。此以上下卦象来解释“蹇”之义。《周易正义》:“蹇,难也,险在前也。见险而能止,知矣哉”者,释卦名也。蹇者,有难而不进,能止而不犯,故就二体,有险有止,以释蹇名。坎在其外,是“险在前也”。有险在前,所以为难。若冒险而行,或罹其害。艮居其内,止而不往,相时而动,非知不能,故曰“见险而能止,知矣哉”也。《周易禅解》:愚者汨于情欲之私,虽有不测之险临其前,盲无见也,况能止哉。能止,不惟不陷于险,从此必求出险之良策矣。安得非智?​​​​​​​​​

[180] 王臣蹇蹇,匪躬之故:臣,臣仆。蹇蹇,高亨注:“言王臣謇謇忠告直谏者,非其身之事,乃君国之事也。”后因以“蹇蹇匪躬”谓为君国而忠直谏诤。匪,同“非”。躬,自身。《周易正义》:“王”谓五也。“臣”谓二也。九五居于王位而在难中,六二是五之臣,往应于五,履正居中,志匡王室,能涉蹇难,而往济蹇,故曰“王臣蹇蹇”也。尽忠于君,匪以私身之故而不往济君,故曰“匪躬之故”。《周易禅解》:阴柔中正,反躬无怍,而上应九五阳刚中正之君。 方居险地,安得不蹇其蹇以相从事。然诸爻皆以能止为知,而此独不然者,正所谓事君能致其身,公尔忘私。​​​​​​​​​

[181] 王臣蹇蹇,终无尤也:《周易正义》:“终无尤”者,处难以斯,岂有过尤也?《周易禅解》:所谓事君能致其身,公而忘私。故虽似冒险,终无尤也。​​​​​​​​​

[182] 雷雨作,解:释解卦上震为雷、下坎为水之象。解,音谢。​​​​​​​​​

[183] 君子以赦过宥罪:宥,音又。宽恕、赦免。这是说明君子效法解卦卦象,以“赦过宥罪”体现开释、舒缓的“仁政”。《周易正义》:赦谓放免,过谓误失,宥谓宽宥,罪谓故犯。过轻则赦,罪重则宥,皆解缓之义也。​​​​​​​​​

[184] 天地解而雷雨作,雷雨作而百果草木皆甲坼:雷指上卦震,雨指 下卦坎。甲,此处指种子的外壳;坼,破裂。此句以雷雨之象释“解”之义。​​​​​​​​​

[185] 解之时大矣哉:归结上文,叹美“舒解”之时的宏大功效。​​​​​​​​​

[186] 负且乘,致寇至,贞吝:此谓六三处“解”之时,阴柔失正,乘凌九二阳刚之上而攀附于九四,犹如“小人”窃居高位,故以负重而乘车,招致强盗来抢夺为喻,明其处于非份之位,不能长久。但爻辞又发规劝“小人”改邪向善之意。《周易正义》:“负且乘,致寇至”者,六三失正无应,下乘于二,上附于四,即是用夫邪佞以自说媚者也。乘者,君子之器也。负者,小人之事也。施之于人,即在车骑之上,而负于物也。故寇盗知其非己所有,于是竞欲夺之,故曰“负且乘,致寇至”也。“贞吝”者,负乘之人,正其所鄙,故曰“贞吝”也。​​​​​​​​​

[187] 山下有泽,损:释损卦上艮为山、下兑为泽之象。​​​​​​​​​

[188] 君子以惩忿窒欲:《周易正义》:泽在山下,泽卑山高,似泽之自损以崇山之象也。君子以法此损道,以惩止忿怒,窒塞情欲。夫人之情也,感物而动,境有顺逆,故情有忿欲。惩者息其既往,窒者闭其将来。忿欲皆有往来,惩窒互文而相足也。《周易禅解》:山下有泽,则山必日损。君子以为吾心之当损者莫若忿欲,故惩忿则如摧山,窒欲则如填壑,俾复于平地而后已也。​​​​​​​​​

[189] 损益盈虚,与时偕行:总结“损益”之道重在适时。《周易正义》:“盈虚”者,凫足短而任性,鹤胫长而自然。此又云“与时偕行”者,上既言“损刚益柔”,不可常用,此又泛明损益之事,体非恒理,自然之质,各定其分。凫足非短,鹤胫非长,何须损我以益人。虚此以盈彼,但有时宜用,故应时而行,故曰“损益盈虚,与时偕行”也。《周易禅解》:下济为益,上行为损。此圣贤观于天下万世不易之道而立此名也。上必有孚,乃可损下而元吉无咎。下必可贞,乃利有攸往以益上。虽二簋亦可用享。盖不过各论其时,但贵与时偕行而已。​​​​​​​​​

[190] 风雷,益:释益卦上巽为风、下震为雷之象。​​​​​​​​​

[191] 君子以见善则迁,有过则改矣:迁,犹言“向往”。这是说君子观“益”象,能迁善改过,以此交相增益己德。《周易正义》:迁谓迁徙慕尚,改谓改更惩止。迁善改过,益莫大焉,故君子求益,以“见善则迁,有过则改”也。​​​​​​​​​

[192] 损上益下至其道大光:前“下”为动词,后“下”为方位名词。这四句以上下卦象来释卦名“益”,谓巽阴居上,震阳居下,巽顺不违震,故有“损上益下”之象。能“损上益下”,“自上下下”,自然民众欣悦,道义生光。​​​​​​​​​

[193] 利有攸往,中正有庆:《周易正义》:此就九五之爻,释“利有攸往,中正有庆”也。五处中正,能“自上下下”,则其道光大,为天下之所庆顺也。“以中正有庆之德”,故所往无不利焉。益之所以“利有攸往”者,正谓中正有庆故也。​​​​​​​​​

[194] 地中生木,升:释升卦下巽为木、上坤为地之象。​​​​​​​​​

[195] 君子以慎德,积小以成高大:“慎德”,通行本作“顺德”,这是说明君子效法此卦“地中生木”之象,顺行其美德,积“小善”以成就其高大的名望、事业。《周易正义》:“君子以顺德,积小以高大”者,地中生木,始于毫末,终至合抱。君子象之,以顺行其德,积其小善,以成大名,故《系辞》云:“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是也。​​​​​​​​​

[196] 泽中有火,革:释革卦上离为火、下兑为泽之象。​​​​​​​​​

[197] 革,水火相息:《周易正义》:此就二体释卦名也。水火相息,先就二象明革。息,生也。火本干燥,泽本润湿。燥湿殊性,不可共处。若其共 处,必相侵克。既相侵克,其变乃生,变生则本性改矣。水热而成汤,火灭而气冷,是谓“革”也。​​​​​​​​​

[198] 天地革而四时成至革之时大矣哉:汤武革命,指商汤灭夏桀、周武王伐殷纣。以此来赞扬变革之时功效弘大。《周易正义》:“天地革而四时成”者,以下广明革义。此先明“天地革”者,天地之道,阴阳升降,温暑凉寒,迭相变革,然后四时之序皆有成也。“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者,以明人革也。夏桀、殷纣,凶狂无度,天既震怒,人亦叛亡。殷汤、周武,聪明睿智,上顺天命,下应人心,放桀鸣条,诛纣牧野,革其王命,改其恶俗,故曰“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计王者相承,改正易服,皆有变革,而独举汤、武者,盖舜、禹禅让,犹或因循,汤、武干戈,极其损益,故取相变甚者,以明人革也。“革之时大矣哉”者,备论革道之广讫,总结叹其大,故曰“大矣哉”也。《周易禅解》:革而信之,明未革则人不信也。革而当,乃使人信,其悔乃亡,明不当则悔不亡也。须如天地之革时、汤武之革命,方可取信于人耳。革何容易。​​​​​​​​​

[199] 君子豹变,小人革面:面,朝向。革面,犹言“改变倾向”。此谓上六处革之终,“革”道大成,犹如斑豹一样协助“大人”变革,从而建功立勋。此时大局已定,故小人纷纷顺应,改变倾向。《周易正义》:上六居革之终,变道已成,君子处之,虽不能同九五革命创制,如虎文之彪炳,然亦润色鸿业,如豹文之蔚缛,故曰“君子豹变”也。“小人革面”者,小人处之,但能变其颜 面,容色顺上而已,故曰“小人革面”也。​​​​​​​​​

[200] 木上有火,鼎:释鼎卦上离为火、下巽为木之象。《周易禅解》:鼎者,国之重宝,君位之所寄也。得其道以正其位,则命可凝。德不称位,则命去而鼎随去矣。约象明之,德如木,命如火,有木则有火。木尽则火亡。有德以正其位则命凝,德亡则命亡。故曰惟命不于常也。​​​​​​​​​

[201] 彖曰至亨饪也:木,指下巽为木,巽,顺从;火,指上离为火;亨,通“烹”。此句以上下卦象来解释鼎卦之义,谓二体犹如以木顺火,含用鼎烹饪之象。​​​​​​​​​

[202] 圣人以享上帝,而大亨以养圣贤:享,祭也;上帝,指天帝。这两句极称“鼎”具有烹物以祭天帝、奉养贤人的两大功用。《周易正义》:此明鼎用之美。亨饪所须,不出二种,一供祭祀,二当宾客。若祭祀则天神为大,宾客则圣贤为重。故举其重大,则轻小可知。享帝直言“亨”,养人则言“大亨”者,享帝尚质,特性而已,故直言“亨”。圣贤既多,养须饱饫,故“亨”上加“大”字也。​​​​​​​​​

[203] 震惊百里,不丧匕鬯:百里,喻地域广阔,古代诸侯国以“百里”为封地。荀悦《汉纪·哀帝纪论》:“古者诸侯之国,百里而已,故《易》曰‘震惊百里’以象诸侯之国也。匕,勺、匙之类盛食物的器具,古代祭祀时用以盛“鼎实”;鬯,音畅,祭祀时所用的酒名,句中“匕鬯”借指祭祀。《周易正义》:先儒皆云:雷之发声,闻乎百里。故古帝王制国,公侯地方百里,故以象焉。窃谓天之震雷,不应止闻百里,盖以古之启土,百里为极。文王作《爻》在殷时,明长子威震于一国,故以“百里”言之也。“匕所以载鼎实,鬯香酒”者,陆绩云:“匕者棘匕,桡鼎之器。”先儒皆云:匕形似毕,但不两岐耳。以棘木为之,长三尺,刊柄与末。《诗》云“有救棘匕”是也。用棘者,取其赤心之义。祭祀之礼,先烹牢于镬,既纳诸鼎而加幂焉。将荐乃举幂,而以匕出之,升于俎上,故曰“匕所 以载鼎实”也。鬯者,郑玄之义,则为秬黍之酒,其气调畅,故谓之“鬯”。《诗传》则为鬯是香草。案:王度《记》云:“天子鬯,诸侯熏,大夫兰。”以例而言之,则鬯是草明矣。今特言“匕鬯”者,郑玄云:“人君于祭祀之礼,尚牲荐鬯而已,其余不足观也。”​​​​​​​​​

[204] 洊雷,震:洊,同“荐”,再、屡次、接连之意,释震卦上下都是震雷之象。​​​​​​​​​

[205] 君子以恐惧修省:说明君子观震卦之象,悟知应当恐惧“天威”,自我修省。《周易正义》:“君子以恐惧修省”者,君子恒自战战兢兢,不敢懈惰,今见天之怒,畏雷之威,弥自修身省察己过,故曰“君子以恐惧修省”也。《周易禅解》:君子不忧不惧,岂俟雷洊震而后恐惧修省哉。恐惧修省,正指平日不睹不闻慎独功夫。平日功夫能使善长恶消,犹如洊雷能使阳舒阴散也。惟其恐惧修省惯于平日,故虽遇洊雷,亦复不忧不惧矣。问曰:孔子迅雷风烈必变,复云何通?答曰:此是与天地合德,变则同变,亦非忧惧。​​​​​​​​​

[206] 震,亨:这是用卦辞“亨”来释卦名“震”。​​​​​​​​​

[207] 震来虩虩,恐致 福也:虩虩,音细细,形容恐惧的样子。《周易正义》:“震来虩虩,恐致福也”者,威震之来,初虽恐惧,能因惧自修,所以致福也。”《周易禅解》:恐惧乃能致福。福不可以幸邀,所谓生于忧患也。​​​​​​​​​

[208] 震惊百里,惊远而惧迩也:迩,近也。本句是解释卦辞“震惊百里”。《周易正义》:“震惊百里,惊远而惧迩”者,言威震惊于百里之远,则惰者恐惧于近也。​​​​​​​​​

[209] 出,可以守宗庙社稷,以为祭主也:出,指君主外出。守宗庙、为祭主,指震有“长子”之象,故当君主外出时可以留守执掌国政。《周易正义》:出,谓君出巡狩等事也。君出,则长子留守宗庙社稷,摄祭主之礼事也。​​​​​​​​​

[210] 兼山,艮:释艮卦上下卦均为艮之象。兼,“重”之意。因为艮卦上下卦均为艮,艮为山,所以这里“兼山”指两山重叠。​​​​​​​​​

[211] 君子以思不出其位:位,本位,指本分所守之位。这是说明君子观艮象,悟知“抑止”邪欲的道理,所以思想不敢逾越本位。《周易正义》:“君子以思不出其位”者,止之为义,各止其所。故君子于此之时,思虑所及,不出其已位也。​​​​​​​​​

[212] 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这四句旨在进一步阐述“抑止”之道要适时而用,才能动静得宜,而“抑止”的道理也因此而“光明”。《周易正义》:“艮,止也”者,训其名也。“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者,将释施止有所光明,施止有时,凡物之动息,自各有时运。​​​​​​​​​

[213] 亨,王假之:假,达到之意。这是说明物“丰”可亨通,但至丰之道,必须有德者才能获得,所以用“王假之”作比喻。《周易正义》:“丰,亨”者,“丰”,卦名也,《彖》及《序卦》,皆以“大”训“丰”也。然则丰者,多大之名,盈足之义。财多德大,故谓之为丰。德大则无所不容,财多则无所不齐。无所拥碍谓之为“亨”,故曰“丰,亨”。“王假之”者,假,至也。丰亨之道,王之所尚,非有王者之德,不能至之,故曰“王假之”也。​​​​​​​​​

[214] 勿忧,宜日中:日中指太阳正中,比喻保持丰德。《周易正义》:勿,无也。王能至于丰亨,乃得无复忧虑,故曰“勿忧也”。用夫丰亨无忧之德,然后可以君临万国,遍照四方,如日中之时,遍照天下,故曰“宜日中”也。《周易禅解》:家有妻妾则丰,国有多士则丰,观心有事禅助道则丰,丰则必亨。然非王不足以致丰。丰则可忧,而勿徒忧,但 宜如日之明照万汇可也。​​​​​​​​​

[215] 雷电皆至,丰:释丰卦上震为雷、下离为火之象。​​​​​​​​​

[216] 君子以折狱致刑:折狱,判决诉讼案件。致刑,动用刑罚的意思。这是说明君子效法雷之威动以“折狱”、电之光明以“致刑”,那么刑狱之事就不会违背实情了。《周易正义》:“君子以折狱致刑”者,君子法象天威而用刑罚,亦当文明以动,折狱断决也。断决狱讼,须得虚实之情;致用刑罚,必得轻重之中。若动而不明,则淫滥斯及。故君子象于此卦而折狱致刑。《周易禅解》:折狱如电之照,致刑如雷之威。天之雷电,偶一至焉,常至则物必坏。君子之用刑狱,不得已尔,轻用则民必伤。天之雷电必在盛夏,君子之用刑狱必于丰乐康阜之时。​​​​​​​​​

[217] “日中则昃”至“况于鬼神乎”:昃,音则,去声,音太阳偏西之意。此句至终,引天地、日月盛盈必亏的现象,发卦辞的言外之意,说明“丰”极必贫,不可过中。《周易正义》:此孔子因丰设戒,以上言王者以丰大之德,照临天下,同于日中。然盛必有衰,自然常理。日中至盛,过中则昃;月满则盈,过盈则食。天之寒暑往来,地之陵谷迁贸,盈则与时而息,虚则与时而消。天地日月,尚不能久,况于人与鬼神,而能长保其盈盛乎?勉令及时修德,仍戒居存虑亡也。此辞先陈天地,后言人、鬼、神者,欲以轻譬重,亦先尊后卑也。而日月先天地者,承上“宜日中”之下,遂言其昃食,因举日月以对之,然后并陈天地,作文之体也。​​​​​​​​​

[218] 丽泽,兑:释兑卦下泽上泽之象。​​​​​​​​​

[219] 君子以朋友讲习:讲习,指学问之道,即讲其所未明,学其所未熟。《周易正义》:“君子以朋友讲习”者,同门曰朋,同志曰友,朋友聚居,讲习道义,相说之盛,莫过于此也,故君子象之以朋友讲习也。《周易禅解》:泽相丽则不枯竭,学有朋则不孤陋。以文会友,讲也。以友辅仁,习也。讲而不习则罔,习而不讲则殆。讲则有言不背于无言,习则无言证契于有言。又讲则即无言为有言,习则即有言成无言矣。​​​​​​​​​

[220] 刚中而柔外,悦以利贞:刚中,指九二、九五阳刚居中;柔外,指六三、上六阴柔处外。这里是以卦中二、三、五、上诸爻之象来释卦辞“亨,利贞”,说明柔悦不失内刚,刚正不失外悦,内外刚柔兼济,不谄媚、不暴戾,由此可见处“悦”而能亨通、守正之旨。《周易禅解》:“刚中则无情欲偏倚之私,柔外则无暴戾粗浮之气。此说之至正。天地同此一德者也。”​​​​​​​​​

[221] 是以顺乎天而应乎人:此句说明“喜悦”的意义应合“天”之道与“人”之情。​​​​​​​​​

[222] 悦以先民,民忘其劳;悦以犯难,民忘其死:《周易正义》:“说以先民,民忘其劳”,以下叹美说之所致,亦申明应人之法,先以说豫抚民,然后使之从事,则民皆竭力忘其从事之劳,故曰“说以先民,民忘其劳”也。“说以犯难,民忘其死”者,先以说豫劳民,然后使之犯难,则民皆授命,忘其犯难之死,故曰“说以犯难,民忘其死”也。​​​​​​​​​

[223] 悦之大,民劝矣哉:劝,劝勉,此为自我勉励之意。这两句总结前文,说明“悦”的义理宏大。《周易正义》:施说于人,所致如此,岂非说义之大,能使民劝勉矣哉!故曰“说之大,民劝矣哉”。《周易禅解》:以此德而先民,民自忘劳。以此德而犯难,民自忘死。即此是说之大。民自劝而胥化于善,非以我劝民也。 ​​​​​​​​​

[224] 风行水上,涣:此释涣卦下坎为水、上巽为风之象。涣,水流流散之意。​​​​​​​​​

[225] 涣汗其大号,涣,王居无咎:这三句说明九五尊居君位,阳刚中正,处涣之时,所发号令当如“发汗”一样出而不返。又须散发聚积,收聚民心,则可“无咎”。《周易正义》:“涣汗其大号”者,人遇险厄,惊怖而劳,则汗从体出,故以汗喻险厄也。九五处尊履正,在号令之中,能行号令,以散险厄者 也,故曰“涣汗其大号”也。“涣,王居无咎”者,为涣之主,名位不可假人,惟王居之,乃得无咎,故曰“涣,王居无咎”。《周易禅解》:发大号以与民同悦,如汗之发于中而浃于四体。盖四之涣群,由五为王而居于正位,四乃得上同之,是故大号如汗涣于外。王居正位常在中,故无咎也。​​​​​​​​​

[226] 泽上有水,节:此释节卦下兑为泽、上坎为水之象。泽有水而流有限,多必溢于泽外,象征“节制”。​​​​​​​​​

[227] 君子以制度数,议德行:度数,指礼数、法度;议,评议、商度。此句指君子效法节卦之象,制定礼法作为节制的准则,评议人的德行优劣作为任用条件。《周易正义》:“君子以制数度,议德行”者,数度,谓尊卑礼命之多少;德行,谓人才堪任之优劣。君子象节以制其礼数等差,皆使有度,议人之德行任用,皆使得宜。《周易禅解》:若冕旒,若宗庙,若乐舞,若阶陛,若蓍龟,若爵禄等,皆有其数以为度。制使各得其节,则无过与不及,而不奢不俭。若见君,若事亲,若接宾,若居丧等,皆根乎德以成行。议使各当其节,则无过与不及。而可继可传。如泽节水,称其大小浅深,要使不溃不涸而已。 ​​​​​​​​​

[228] 苦节不可贞,其道穷:《周易正义》,为节过苦,不可为正。若以苦节为正,则其道困穷,故曰“苦节不可贞,其道穷”也。《周易禅解》:苦则穷,穷则不可以处常,不苦则说。​​​​​​​​​

[229] 悦以行险,当位以节,中正以通:险,通“俭”。此三句进一步申明“节制”必须不违“悦”、适当而不过“中”之理。《周易正义》:“行险以悦”,则为节得中。“当位以节”,则可以为正。良由中而能正,所以得通,故曰“中正以通”,此其所以为亨也。《周易禅解》:得中则不苦。苦则穷,穷则不可以处常。不苦则说,说则并可以行险。惟节而当位,斯为中正。惟中正故通而不穷。按:金景芳《周易全解》认为:“说以行险”是就卦体而言,“当位以节,中正以通”则是专指九五一爻。​​​​​​​​​

[230] “天地节而四时成”至“不害民”:《周易正义》:“天地节而四时成”者,此下就天地与人广明节义。天地以气序为节,使寒暑往来,各以其序,则四时功成之也。王者以制度为节,使用之有道,役之有时,则不伤财、不害民也。《周易禅解》:天有四时,王有制度,皆所谓中正以通者也。​​​​​​​​​

[231] 泽上有风,中孚:此释中孚卦下兑为泽、上巽为风之象。​​​​​​​​​

[232] 君子以议狱缓死:指君子效法“中孚”之象,广施信德,乃至慎议刑狱,宽缓死刑。《周易正义》:“君子以议狱缓死”者,中信之世,必非故犯过失为辜,情在可恕,故君子以议其过失之狱,缓舍当死之刑也。《周易禅解》:君子知民之为恶也,盖有出于不得已者焉。如得其情,则哀矜而勿喜。故于狱则议之,功疑惟重,罪疑惟轻也。于死则缓之,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也。如此,则杀一人而天下服,虽死不怨杀者矣。​​​​​​​​​

[233] 柔在内而刚得中,悦而巽,孚:柔,指六三、六四;刚,指九二、九五。这是用中间四爻的结构来解释中孚。从全卦整体看,两阴正居其内,就如“中虚”至诚;从上下卦看,两阳分处其中,就像“中实”有信。所以叫“中孚”。《周易正义》:柔内刚中,各当其所,悦而以巽,乖争不作,所以信发于内,谓之“中孚”,故曰“柔在内而刚得中,悦而巽,孚”也。​​​​​​​​​

[234] 乃化邦也:《周易禅解》:兑悦则感人以和,巽顺则入人必洽。故邦不祈化而自化也。​​​​​​​​​

[235] 豚鱼吉,信及豚鱼:豚,小猪。此句为解释卦辞“豚鱼吉”。《周易正义》:“豚鱼吉,信及豚鱼也”,释所以得吉,由信及豚鱼故也。​​​​​​​​​

[236] 中孚以利贞,乃应天:《周易正义》:“中孚以利贞,乃应天”,释中孚所以利贞者,天德刚正而气序不差,是正而信也。今信不失正,乃得应于天,是中孚之盛故须济以利贞也。​​​​​​​​​

[237] 山上有雷,小过:此释小过卦下艮为山、上震为雷之象。“小过”,小有越过。象征行动有度。​​​​​​​​​

[238] 君子以行过乎恭,丧过乎哀,用过乎俭:此三句指君子效法小过之象,在行止之恭、丧事之哀、用费之俭这些寻常小事上,稍能过越,以正俗弊。《周易正义》:小人过差,失在慢易奢侈,故君子矫之,以行过乎恭、丧过乎哀、用过乎俭也。《周易禅解》:吴草庐曰:恭以救傲,哀以救易,俭以救奢。救其过以补其不足,趣于平而已,所谓时中也。项氏曰:曰行曰丧曰用,皆见于动,以象震也;曰恭曰哀曰俭,皆当止之节,以象艮也。​​​​​​​​​

[239] “小者过而亨也”至“与时行也”:此句解释卦辞“利贞”,讲小过之首应行于正当之时,不可任意妄为。《周易禅解》:小者即小事。小事有过,故仍不失其亨。设大者过,则必利有攸往乃亨矣。惟与时行,故虽过,不失其贞。彖但言贞,传特点出时行二字,正显时当有过,则过乃所以为贞。倘不与时行,虽强欲藏身于无过之地,亦不名为贞也。​​​​​​​​​

[240] 柔得中,是以小事吉;刚失位而不中,是以不可大事:柔,指六二、六五;刚,指九三、九四。这四句用卦中柔爻和刚爻的居位特点来释“可小事,不可大事”。《周易正义》:柔顺之人,惟能行小事,柔而得中,是行小中时,故曰“小事吉”也。刚健之人,乃能行大事,失位不中,是行大不中时,故曰“不可大事”也。《周易禅解》:人有刚柔二德,任大事则宜用刚,处小事则宜用柔。今此卦柔得其中,得中则能与时行,故小事吉。刚失位而不中,不中则不能与时行,故不可以大事。​​​​​​​​​

[241] 水在火上,既济:释既济卦下离为火、上坎为水之象。​​​​​​​​​

[242] 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豫,即“预”。此指君子观“既济”之象,知“初吉终乱”之理,所以能考虑其后患而预为防备。《周易禅解》:方其既济,似未有患,患必随至。故君子深思而豫防。​​​​​​​​​

[243] 彖曰至刚柔正而位当:《周易正义》:此释卦名德,既济之亨,必小者皆亨也,但举小者,则大者可知,所以为既济也。具足为文,当更有一“小”字,但既叠经文,略足以见,故从省也。“利贞,刚柔正而位当也”,此就二、三、四、五并皆得正,以释“利贞”也。刚柔皆正,则邪不可行,故惟正乃利贞也。《周易禅解》:小者尚亨,则大者不待言矣。六十四卦,惟此卦刚柔皆当其位,故贞。​​​​​​​​​

[244] 东邻之杀牛,不如西邻之禴祭,实受其福:禴,音悦。此处东邻指殷人,西邻指周人。杀牛,指举行盛大祭祀。此句是说九五居“既济”尊位,阳刚中正,事成物盛,所以取东、西邻祭祀之象设诫,勉励其敬慎修德,以免“受福”遭害。《周易正义》:牛,祭之盛者也。禴,殷春祭之名,祭之薄者也。九五居既济之时,而处尊位,物既济矣,将何为焉?其所务者,祭祀而已。祭祀之盛,莫盛修德。九五履正居中,动不为妄,修德者也。苟能修德,虽薄可飨。假有东邻不能修德,虽复杀牛至盛,不为鬼神歆飨,不如我西邻禴祭虽薄,能修其德,故神明降福,故曰“东邻杀牛,不如西邻之禴祭,实受其福”也。 ​​​​​​​​​

[245]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尊,高也;卑,下也。乾为天,坤为地,天尊地卑,则乾尊坤卑因之以定。《周易》以阴阳为本,乾坤为纯阳纯阴之卦,因此《系辞传》先总说乾坤性质。《周易禅解》:此先明由天地万物而为易书也。易之乾坤,即象天地。​​​​​​​​​

[246] 卑高以陈,贵贱位矣:以,与“已”同;陈,陈列;位,立也。天高为贵,地卑为贱,天高地卑之势既陈,则天贵地贱之位因之以立。《周易正义》:卑,谓地体卑下;高,谓天体高上。卑高既以陈列,则物之贵贱得其位矣。若卑不处卑,谓地在上,高不处高,谓天在下。上下既乱,则万物贵贱则不得其位矣。此经明天地之体,此虽明天地之体,亦涉乎万物之形。此“贵贱”总 兼万物,不唯天地而已。先云“卑”者,便文尔。《周易禅解》:易之贵贱,即法高卑。​​​​​​​​​

[247] 动静有常,刚柔断矣:常,指“一定的规律”;断,分也,言判然分明。这是说明阴阳动静、刚柔的不同特点。《周易正义》:天阳为动,地阴为静,各有常度,则刚柔断定矣。动而有常则成刚,静而有常则成柔,所以刚柔可断定矣。若动而无常,则刚道不成;静而无常,则柔道不立。是刚柔杂乱,动静无常,则刚柔不可断定也。此经论天地之性也。《周易禅解》:易之刚柔,即法动静。​​​​​​​​​

[248] 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方,品类;物,指具体的事物。这三句说明宇宙间各种事物、现象,无论是抽象的观念,还是具体的形态,均以群、类相分合,而吉凶就在同、异的矛盾中产生。《周易正义》:方,谓法术性行,以类共聚,固方者则同聚也。物,谓物色群党,共在一处,而与他物相分别。若顺其所同,则吉也;若乖其所趣,则凶也。故曰“吉凶生矣”。《周易禅解》:易之吉凶,即法方物。​​​​​​​​​

[249] 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见,同“现”。这是说明天上之“象”、地上之“形”,都显现着阴阳变化的道理。《周易正义》:“象”谓悬象,日月星辰也。“形”谓山川草木也。悬象运转而成昏明,山泽通气而云行雨施,故变化见也。《周易禅解》:易之变化,即法形象。​​​​​​​​​

[250] 是故鼓之以雷霆至一寒一暑:这是举雷霆、风雨、日月、寒暑为例,说明天上物象的阴阳变化。《周易禅解》:犹天地之有雷霆风雨、日月寒暑,而万物皆备。盖无有一文一字是圣人所杜撰也。​​​​​​​​​

[251] 乾知大始,坤作成物:知,犹“为”,与下句“作”意近,为互文;大,同“太”。这两句说明乾坤的作为,前者是最初开创万物的要素,后者是承前者而生成万物。《周易禅解》:此明由易书而成易学。由易学而契易理也。万物虽多,不外天地。易卦虽多,不出乾坤。​​​​​​​​​

[252] 乾以易知,坤以简能:易,平易;知,知晓;简,简约。这两句承上文,说明乾的太初创始纯发于自然,无所艰难;坤的生成万物静承于乾阳,不须繁劳。因此前者以平易为人所知,后者以简约见其功能。《周易正义》:“乾以易知”者,易谓易略,无所造为,以此为知,故曰“乾以易知”也。“坤以简能”者,简谓简省凝静,不须繁劳,以此为能,故曰“坤以简能”也。若于物艰难,则不可以知,故以易而得知也。若于事繁劳,则不可能也,必简省而后可能也。​​​​​​​​​

[253] 易则易知,简则易从:《周易正义》:“易则易知”者,此覆说上“乾以易知”也。乾德既能说易,若求而行之,则易可知也。“简则易从”者,覆说上“坤以简能”也。于事简省,若求而行之,则易可从也。上“乾以易知,坤以简能”,论乾坤之体性也。“易则易知,简则易从”者,此论乾坤既有此性,人则易可仿效也。​​​​​​​​​

[254] 易知则有亲,易从则有功:天道易知,故人能适应而亲依之。地道易从,故人能利用而有生产物质之功。《周易正义》:“易知则有亲”者,性意易知,心无险难,则相和亲,故云“易知则有亲”也。“易从则有功”者,于事易从,不有繁劳,其功易就,故曰:“易从则有功”。此二句,论圣人法此乾坤易简,则有所益也。​​​​​​​​​

[255] 有亲则可久,有功则可大:天道为人所亲依,故能成为永恒规律。地道有生产物质之功,则可以增大其生产。《周易正义》:“有亲则可久”者,物既和亲,无相残害,故可久也。“有功则可大”者,事业有功,则积渐可大。此二句,论人法乾坤,久而益大。​​​​​​​​​

[256] 可久则贤人之德,可大则贤人之业:《周易正义》:“可久则贤人之德”者,使物长久,是贤人之德,能养万物,故云“可久则贤人之德”也。“可大则贤人之业”者,功劳既大,则是贤人事业。​​​​​​​​​

[257] 《易》与天地准:准,相同。此句说明《周易》的创作与天地规律相应。如乾健以法天、坤顺以法地之类。《周易正义》:言圣人作《易》,与天地相准。​​​​​​​​​

[258] 故能弥纶天地之道:弥纶,统率、统摄、包括。此句紧承上文,说明《易经》能够包罗万物,无一不备。《周易正义》:“故能弥纶天地之道”者,以《易》与天地相准,为此之故圣人用《易》,能弥纶天地之道。弥谓弥缝补合,纶谓经纶牵引。能补合牵引天地之道,用此易道也。《周易禅解》:以圣人作易,本自与天地准,故能弥合经纶天地之道也。​​​​​​​​​

[259] 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知幽明之故:天文,指天象,如日月星辰;地理,指地形,如山川原野;幽明,指无形和有形。句末“故”指“事”。这三句说明用《周易》的法则观“天文”、察“地理”,可知有形、无形的事理。《周易正义》:“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者,天有悬象而成文章,故称文也。地有山川原隰,各有条理,故称 理也。“是故知幽明之故”者,故谓事也。故以用易道,仰观俯察,知无形之幽、有形之明,义理事故也。《周易禅解》:圣人之作《易》也,仰观天文,俯察地理,知天文地理之可见者,皆是形下之器,其事甚明。而天文地理所以然之故,皆不出于自心一念之妄动妄静。​​​​​​​​​

[260] 知死生之说:这句说明用易理可知事物的死生规律。《周易正义》:“原始反终,故知生死之说”者,言用易理,原穷事物之初始,反复事物之终末,始终吉凶,皆悉包罗,以此之故,知死生之数也。正谓用易道参其逆顺,则祸福可知;用蓍策求其吉凶,则死生可识也。​​​​​​​​​

[261] 知鬼神之情状:鬼神,指万物精微变化的状态。《周易集解》:虞翻曰:乾神似天,坤鬼似地。圣人与天地合德、鬼神合吉凶。​​​​​​​​​

[262] 与天地相似:《周易正义》:天地能知鬼神,任其变化。圣人亦穷神尽性,能知鬼神,是与天地相似,所为所作,故不违于天地,能与天地合也。​​​​​​​​​

[263] 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周,包容、包括;济,周济、帮助。这是说明通《易经》者知识广备,可兼济天下。《周易正义》:“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者,圣人无物不知,是知周于万物;天下皆养,是道济天下也。​​​​​​​​​

[264] 乐天知命,故不忧:《周易正义》:顺天之化,故曰乐也。顺天施化,是欢乐于天;识物始终,是自知性命。顺天道之常数,知性命之始终,任自然之理,故不忧也。​​​​​​​​​

[265] 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曲成,多方设法使有成就、委曲成全。这两句从“天地”“万物”的角度,重申易道广大,足以见“范围”“曲成”之功。《周易正义》: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范围者,拟范天地,而周备其理也。范谓模范,围谓周围。言圣人所为所作,模范周围天地之化养,言法则天地以施其化,而不有过失违天地者也。曲成万物而不遗。曲成者,乘变以应物,不系一方者也,则物宜得矣。言圣人随变而应,屈曲委细,成就万物,而不有遗弃细小而不成也。​​​​​​​​​

[266] 故神无方,而易无体:《周易正义》:神则寂然虚无,阴阳深远,不可求难,是无一方可明也。易则随物改变,应变而往,无一体可定也。​​​​​​​​​

[267] 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周易集解》: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侯果曰:仁者见道,谓道有仁。知者见道,谓道有知也。《周易正义》:“百姓日用而不知”者,言万方百姓,恒日日赖用此道而得生,而不知道之功力也。言道冥昧不以功为功,故百姓日用而不能知也。“故君子之道鲜矣”者,君子谓圣人也。仁知则各滞于所见,百姓则日用不知,明体道君子,不亦少乎?​​​​​​​​​

[268] 显诸仁,藏诸用:这两句说明“道”显现于仁德,而潜藏于日用,即上文“见仁”及“日用而不知”之义。《周易正义》:“显诸仁”者,言道之为体,显见仁功,衣被万物,是“显诸仁”也。“藏诸用”者,谓潜藏功用,不使物知,是“藏诸用”也。​​​​​​​​​

[269] “盛德大业至矣哉”至“日新之谓盛德”:此释“大业”“盛德”之义,说明“圣人”之“业”在于广泛获得万物的归附,其“德”在于日日增新、不断更善。《周易正义》:圣人为功用之母,体同于道,万物由之而通,众事以之而理,是圣人极盛之德、广大之业,至极矣哉!于行谓之德,于事谓之业。​​​​​​​​​

[270] 生生之谓易,阴阳不测之谓神:《周易正义》:生生,不绝之辞。阴阳变转,后生次于前生,是万物恒生,谓之易也。前后之生,变化改易。生必有死,易主劝戒,奖人为善,故云生不云死也。阴阳不测之谓神。神也者,变化之极,妙万物而为言,不可以形诘者也,故曰“阴阳不测”。​​​​​​​​​

[271] 以言乎天地之间则备矣:《周易正义》:“以言乎天地之间则备矣”者,变通之道,遍满天地之内,是则备矣。​​​​​​​​​

[272] 广大配天地,变通配四时,阴阳之义配日月,易简之善配至德:此四句说明乾大坤广、变化交通,阳刚阴柔、平易简约等意义,可以与“天地”“四时”“日月”“至德”相配合,极赞《易》理,正与首章“《易》广矣大矣”的叹美相呼应。《周易正义》:“广大配天地”者,此经申明易之德,以易道广大,配合天地,大以配天,广以配地。“变通配四时”者,四时变通,易理亦能变通,故云“变通配四时”也。“阴阳之义配日月,易简之善配至德”者,案初章论乾坤易简,可久可大,配至极微妙之德也。然《易》初章易为贤人之德,简为贤人之业,今总云“至德”者,对则德业别,散则业由德而来,俱为德也。​​​​​​​​​

[273] 子曰至圣人所以崇德而广业也:《周易正义》:“子曰:易其至矣乎”者,更美易之至极,是语之别端,故言“子曰”。“夫易,圣人所以崇德而广业”者,言易道至极,圣人用之,增崇其德,广大其业,故云“崇德而广业也”。《周易禅解》:夫圣人依易理而作易书,易书之配天道人事也如此。故孔子作传至此,不觉深为之叹赏曰:夫易,乃圣人所以崇德而广业也。​​​​​​​​​

[274] 天地设位,而易行乎其中矣:《周易正义》:天地陈设于位,谓知之与礼,而效法天地也。“而易行乎其中矣”者,变易之道,行乎知礼之中,言知礼与易而并行也。若以实象言之,天在上,地在下,是天地设位;天地之间,万物变化,是易行乎天地之中也。​​​​​​​​​

[275] 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赜,幽深难见,此处指事物深奥的道理。句中说明“圣人”作《易》之初,发现事理有幽隐深奥者,故取常见的形象来比拟说明。《周易正义》:“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者,赜谓幽深难见,圣人有其神妙,以能见天下深赜之至理也。​​​​​​​​​

[276] 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象,动词,象征;宜,适宜恰当。这是说明“圣人”所拟取的象征形象必切合于特定事物的意义。《周易正义》:“而拟诸其形容”者,以此深赜之理,拟度诸物形容也。​​​​​​​​​

[277] 拟之而后言,议之而后动,拟议以成其变化:拟,比拟、模拟;言,指言说易理;议,审议物情;动,指揭示变动规律。这三句说明《周易》的创作原则是先比拟物象然后言其义理,先审议物情然后明其变动,合“比拟”“审议”两端,则形成《周易》特殊的变化哲学。​​​​​​​​​

[278] “鸣鹤在阴”至“吾与尔縻之”:《周易正义》:“鸣鹤在阴”者,上既明拟议而动,若拟议于善,则善来应之;若拟于恶,则恶亦随之。故引鸣鹤在阴,取同类相应以证之。此引《中孚》九二爻辞也。鸣鹤在幽阴之处,虽在幽阴而鸣,其子则在远而和之,以其同类相感召故也。“我有好爵”者,言我有美好之爵,而在我身。“吾与尔靡之”者,言我虽有好爵,不自独有,吾与汝外物共靡散之。谓我既有好爵,能靡散以施于物,物则有感我之恩,亦来归从于我。是善往则善者来,皆证明拟议之事。我拟议于善以及物,物亦以善而应我也。​​​​​​​​​

[279] “子曰”至“可不慎乎”:枢,户枢,即门户的转轴;机,门橛。“枢机”合称,犹言门户开阖的“机要”,文中借喻“君子”言行的重要性。《周易正义》:“子曰君子居其室”者,既引《易》辞,前语已绝,故言“子曰”。“况其迩者乎”者,出其言善,远尚应之,则近应可知,故曰“况其迩者乎”。此证明拟议而动之事。言身有善恶,无问远近,皆应之也。“言行,君子之枢机”者,枢谓户枢,机谓弩 牙。言户枢之转,或明或暗;弩牙之发,或中或否。犹言行之动,从身而发,以及于物,或是或非也。​​​​​​​​​

[280] 同人,先号咷而后笑:号咷,咷,音啕。叠韵联绵词,形容大声痛哭。此为同人九五的爻辞。​​​​​​​​​

[281] “子曰”至“其臭如兰”:臭,音秀。《周易正义》 “子曰君子之道”者,各引《易》之后,其文势已绝,故言“子曰”。“或出或处,或默或语”者,言同类相应,本在于心,不必共同一事。或此物而出,或彼物而处;或此物而默,或彼物而语。出处默语,其时虽异,其感应之事,其意则同,或处应于出,或默应于语。“二人同心,其利断金”者,二人若同齐其心,其纤利能断截于金。金是坚刚之物,能断而截之,盛言利之甚也。此谓二人心行同也。“同心之言,其臭如兰”,言二人同齐其心,吐发言语,氤氲臭气,香馥如兰也。此谓二人言同也。​​​​​​​​​

[282] “借用白茅,无咎”:藉,衬垫,即用物垫于下以承物。白茅,洁白的茅草。这两句是大过卦初六的爻辞,说明初六当“大过”之时,一阴在下,应当极为敬慎承事上之阳刚,才能免“咎”,故爻辞拟白茅衬地承物以奉上为喻。​​​​​​​​​

[283] “子曰”至“慎之至也”:《周易正义》:“子曰苟错诸地而可矣”者,苟, 且也;错,置也。凡荐献之物,且置于地,其理可矣。言今乃谨慎,荐藉此物而用洁白之茅,可置于地。“藉之用茅,何咎之有”者,何愆咎之有,是谨慎之至也。​​​​​​​​​

[284] 劳谦,君子有终,吉:这是谦卦九三的爻辞。此谓九三为卦中唯一的阳爻,居下卦之终,以刚健承应于上,故以“有终”获“吉”。​​​​​​​​​

[285] “子曰”至“语以其功下人者也”:伐,自夸、炫耀。语,此处指用劳谦的行为告诉人们。下,此处指要自谦于人。《周易正义》:“子曰劳而不伐”者,以引卦之后,故言“子曰”。“劳而不伐”者,虽谦退疲劳,而不自伐其善也。“有功而不德,厚之至”者,虽有其功,而不自以为恩德,是笃厚之至极。“语以其功下人”者,言《易》之所言者,语说其谦卦九三,能以其有功卑下于人者也。​​​​​​​​​

[286] 德言盛至致恭以存其位者也:《周易正义》:“德言盛,礼言恭”者,谓德以盛为本,礼以恭为主,德贵盛新,礼尚恭敬,故曰“德言盛,礼言恭”。“谦也者,致恭以存其位”者,言谦退致其恭敬,以存其位者也。言由恭德,保其禄位也。​​​​​​​​​

[287] “不出户庭,无咎”:此为节卦初九的爻辞。户庭,门户庭院。此言初九居节卦之始,上应六四,但前路被九二阻塞,故节制慎守,遂以“不出户庭”免“咎”。​​​​​​​​​

[288] 子曰:乱之所生也,则言语以为阶:阶,阶梯,此处指导引。《周易正义》:“子曰:乱之所生,则言语以为阶”者,阶谓梯也。言乱之所生,则由言语以为乱之阶梯也。​​​​​​​​​

[289] “君不密则失臣”至“是以君子慎密而不出也”:密,慎重而周密;机,通行本作几,几,事之初,“几事”即“办事之始”。《周易正义》:“君不密则失臣”者,臣既尽忠,不避危难,为君谋事,君不慎密,乃彰露臣之所为,使在下闻之,众共嫉怒,害此臣而杀之,是失臣也。“臣不密则失身”者,言臣之言行,既有亏失,则失身也。“几事不密则害成”者,几谓几微之事,当须密慎,预防祸害。若其不密而漏泄,祸害交起,是害成也。“是以君子慎密而不出”者,于《易》言之,是身慎密不出户庭,于此义言之,亦谓不妄出言语也。​​​​​​​​​

[290] “为易者,其知盗乎”:《周易正义》:此结上不密失身之事。事若不密,人则乘此机危而害之,犹若财之不密,盗则乘此机危而窃之。易者,爱恶相攻,远近相取,盛衰相变,若此爻有衅隙衰弱,则彼爻乘变而夺之。故云作《易》者,其知盗乎。​​​​​​​​​

[291] “《易》曰”至“冶容诲淫”:负,背着、扛着;乘,乘坐。此谓六三处“解”之时,阴柔失正,乘凌九二阳刚之上而攀附于九四,犹如“小人”窃据高位,故以负重而乘车招致强寇来夺为喻,明其居于非分之位,不能长久。但爻辞又发规劝“小人”改邪向善之意,故特诫其趋正自守,以防憾惜。《周易正义》:“《易》曰:负且乘,致寇至”者,此又明拟议之道,当量身而行,不可以小处大,以贱贪贵,故引解卦六三以明之也。“负也者,小人之事也”,负者,担负于物,合是小人所为也。“乘也者,君子之器”者,言乘车者,君子之器物。言君子合乘车,今应负之人而乘车,是小人乘君子之器也,则盗窃之人,思欲夺之矣。“上慢下暴,盗思伐之矣”者,小人居上位必骄慢,而在下必暴虐。为政如此,大盗思欲伐之矣。“慢藏诲盗,冶容诲淫”者,若慢藏财物,守掌不谨,则教诲于盗者,使来取此物;女子妖冶其容,身不精悫,是教诲淫者,使来淫己也。以此小人而居贵位,骄矜而不谨慎,而致寇至也。​​​​​​​​​

[292] “《易》曰:负且乘,致寇至。盗之招也”:招,诱导、招致。《周易正义》:又引《易》之所云,是盗之招来 也,言自招来于盗。以慎重其事,故首尾皆称“《易》曰”,而载《易》之爻辞也。​​​​​​​​​

[293] 《易》有圣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辞,以动者尚其变,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周易正义》:“《易》有圣人之道四焉”者,言《易》之为书,有圣人所用之道者凡有四事焉。“以言者尚其辞”者,谓圣人发言而施政教者,贵尚其爻卦之辞,发其言辞,出言而施政教也。“以动者尚其变”者,谓圣人有所兴动营为,故法其阴阳变化。变有吉凶,圣人之动,取吉不取凶也。“以制器者尚其象”者,谓造制形器,法其爻卦之象。若造弧矢,法睽之象,若造杵臼,法小过之象也。“以卜筮者尚其占”者,策是筮之所用,并言卜者,卜虽龟之见兆,亦有阴阳行变动之状。故卜之与筮,尚其爻卦变动之占也。《周易禅解》:前文云君子观象玩辞、观变玩占,今言此四即易所有圣人之道也。夫玩辞则能言,观变则能动,观象则可以制器,玩占则可以卜筮决疑。言 也,动也,制器也,卜筮也,圣人修身治人之事,岂有外于此四者哉。​​​​​​​​​

[294] “是以君子将有为也”至“其孰能与于此”:《周易正义》:“是以君子将有为也,将有行也,问焉而以言”者,既易道有四,是以君子将欲有所施为,将欲有所行,往占问其吉凶,而以言命蓍也。“其受命也如响”者,谓蓍受人命,报人吉凶,如响之应声也。“无有远近幽深”者,言易之告人吉凶,无问远之与近,及幽遂深远之处,悉皆告之也。“遂知来物”者,物,事也。然易以万事告人,人因此遂知将来之事也。“非天下之至精,其孰能与于此”者,言易之功深如此,若非天下万事之内,至极精妙,谁能参与于此,与易道同也。此已上论易道功深,告人吉凶,使豫知来事,故以此结之也。《周易禅解》:君子,学圣人者也。学圣人者必学易。善学易者,举凡有为有行,必玩辞而玩占,果能玩辞玩占。则易之至精,遂为我之至精矣。​​​​​​​​​

[295] 参伍以变至其孰能与于此:《周易正义》: “参伍以变”者,参,三也。伍,五也。或三或五,以相参合,以相改变。略举三五,诸数皆然也。“错综其数”者,错谓交错,综谓总聚,交错裛聚其阴阳之数也。“通其变”者,由交错总聚,通极其阴阳相变也。“遂成天地之文”者,以其相变,故能遂成就天地之文。若青赤相杂,故称文也。“极其数,遂定天下之象”者,谓穷极其阴阳之数,以定天下万物之象。犹若极二百一十六策,以定乾之老阳之象,穷一百四十四策,以定坤之老阴之象,举此余可知也。“非天下之至变,其孰能与于此”者,言此易之理,若非天下万事至极之变化,谁能与于此者,言皆不能也。此结成易之变化之道,故更言“与于此”也。前经论易理深,故云“非天下之至精”。此经论极数变通,故云“非天下之至变”也。​​​​​​​​​

[296] “《易》无思也”至“其孰能与于此”:《周易正义》:“易无思也,无为也”者,任运自然,不关心虑,是无思也;任运自动,不须营造,是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者,既无思无为,故“寂然不动”。有感必应,万事皆通,是“感而遂通天下之故”也。故谓事故,言通天下万事也。“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与于此”者,言易理神功不测,非天下万事之中,至极神妙,其孰能与于此也。此经明易理神妙不测,故云“非天下之至神”,若非天下之至神,谁能与于此也。​​​​​​​​​

[297] “夫《易》”至“不行而至”:《周易正义》:“夫《易》,圣人之所以极深而研几也”者,言易道弘大,故圣人用之,所以穷极幽深,而研覆几微也。“唯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务”者,圣人用易道以极深,故圣人德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意。“唯几也,故能成天下之务”者,圣人用易道以研几,故圣人知事之几微。几者离无入有,是有初之微。以能知有初之微,则能兴行其事,故能成天下之事务也。《周易禅解》:由此观之,则易之为书,乃圣人所以极深而研几者也。苟极其深,则至精者在我,而能通天下之志。苟研其几,则至变者在我,而能成天下之务。苟从极深研几处悟其无思无为寂然不二之体,则至神者在我,故能不疾而速不行而至矣。谓圣人之道不全寄诠于易书中可乎?今有读《易》而不知圣人之道者,何异舍醇醲而味糟粕也。​​​​​​​​​

[298] 子曰“《易》有圣人之道四焉”者,此之谓也:《周易集解》:侯果曰:言《易》唯深唯神,蕴此四道,因圣人以章,故曰“圣人之道”矣。​​​​​​​​​

[299] “夫《易》”至“以断天下之疑”:《周易正义》:“夫《易》,开物成务,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此夫子还自释《易》之体,用之状言《易》能开通万物之志,成就天下之务,有覆冒天下之道。斯,此也,《易》之体用如此而已。“是故圣人以通天下之志”者,言易道如此,是故圣人以其易道通达天下之志,极其幽深也。“以定天下之业”者,以此易道定天下之业,由能研几成务,故定天下之业也。“以断天下之疑”者,以此易道决断天下之疑,用其蓍龟占卜,定天下疑危也。《周易禅解》:此欲明易书之妙,而先示易理之大也。夫所谓易;果何义哉。盖是开一切物,成一切务,包尽天下之道者也。是故圣人依易理而成易书。以通天下之志,使人即物而悟理;以定天下之业,使人素位而务本;以断天下之疑,使人不泣歧而徼幸。​​​​​​​​​

[300] “其孰能与于此哉”至“以神明其德”:《周易正义》:“其孰能与此哉”者,言谁能同此也,盖是古之聪明睿知神武而不杀者夫。易道深远,以吉凶祸福,威服万物。故古之聪明睿知神武之君,谓伏牺等,用此易道,能威服天下,而不用刑杀而畏服之也。“是以明于天之 道”者,言圣人能明天道也。“而察于民之故”者,故,事也。易穷变化而察知民之事也。以“神明其德夫”者,言圣人既以易道自斋戒,又以易道神明其己之德化也。​​​​​​​​​

[301] “一阖一辟谓之变”至“民咸用之谓之神”:《周易正义》:“一阖一辟谓之变”者,开闭相循,阴阳递至,或阳变为阴,或开而更闭,或阴变为阳,或闭而还开,是谓之变也。“往来不穷谓之通”者,须往则变来为往,须来则变往为来,随须改变,不有穷已,恒得通流,是“谓之通”也。“见乃谓之象”者,前往来不穷,据其气也。气渐积聚,露见萌兆,乃谓之象。言物体尚微也。形乃谓之器,成形曰器。体质成器,是谓器物。故曰“形乃谓之器”,言其著也。“制而用之谓之法”者,言圣人裁制其物而施用之,垂为模范,故云“谓之法”。“利用出入,民咸用之谓之神”者,言圣人以利而用,或出或入,使民咸用之,是圣德微妙,故云“谓之神”。​​​​​​​​​

[302] 法象莫大乎天地,变通莫大乎四时,悬象着明莫大乎日月,崇高莫大乎富贵:《周易正义》:“法象莫大乎天地”者,言天地最大也。“变通莫大乎四时”者,谓四时以变得通,是变中最大也。“悬象着明莫大乎日月”者,谓日月中时,遍照天下,无幽不烛,故云“著明莫大乎日月”也。“崇高莫大乎富贵”者,以王者居九五富贵之位,力能齐一天下之动,而道济万物,是崇高之极,故云“莫大乎富贵”。​​​​​​​​​

[303] 备物致用,立成器以为天下利,莫大乎圣人;探赜索隐,钩深致远,以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亹亹者,莫善乎蓍龟:亹,音伟。蓍,音湿。备物,指的就是“洗心”,即做好心理准备。致用,利益社会、人群。成器,成就道德学问。《周易正义》:备物致用,立成器以为天下利,莫大乎圣人。谓备天下之物,招致天下所用,建立成就天下之器,以为天下之利,唯圣人能然,故云“莫大乎圣人也”。探赜索隐,钩深致远,以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亹亹者,莫大乎蓍龟。探,谓窥探求取。赜,谓幽深难见。卜筮则能窥探幽昧之理,故云探赜也。索,谓求索。隐,谓隐藏。卜筮能求索隐藏之处,故云索隐也。物在深处,能钩取之;物在远方,能招致之。卜筮能然,故云“钩深致远”也。以此诸事,正定天下之吉凶,成就天下之亹亹者,唯卜筮能然,故云“莫大乎蓍龟”也。​​​​​​​​​

[304] “天之所助者”至“吉无不利。”:《周易正义》:“天之所助者,顺也;人之所助者,信也。履信思乎顺”者,人之所助,唯在于信,此上九能履践于信也;天之所助,唯在于顺,此上九恒思于顺。既有信思顺,又能尊尚贤人,是以从天已下,皆佑助之,而得其吉,无所不利也。《周易禅解》:夫天无私情,所助者不过顺理而已。人亦无私好,所助者不过信自心本具之易理而已。诚能真操实履,信自心本具之易理,思顺乎上天所助,则便真能崇尚圣贤之书矣,安得不为天所佑,而吉无不利哉。​​​​​​​​​

[305] 天地之道,贞观者也;日月之道,贞明者也;天下之动,贞夫一者也:《周易正义》:“天地之道,贞观者也”,谓天覆地载之道,以贞正得一,故其功可为物之所观也。“日月之道,贞明者也”,言日月照临之道,以贞正得一而为明也。若天覆地载,不以贞正而有二心,则天不能普覆,地不能兼载,则不可以观,由贞乃得观见也。日月照临,若不以贞正,有二之心,则照不普及,不为明也,故以贞而为明也。“天下之动,贞夫一者也”,言天地日月之外,天下万事之动,皆正乎纯一也。若得于纯一,则所动遂其性;若失于纯一,则所动乖其理。是天下之动,得正在一也。​​​​​​​​​

[306] 天地之大德曰生,圣人之大宝曰位:《周易正义》:“天地之大德曰生”,言天地之盛德,在乎无常生,故言曰生。不常生,则德之不大。以其常生万物,故云大德也。“圣人之大宝曰位,言圣人大宝者在于位耳。位是有用之地,宝是有用之物。若以居盛位,能广用无疆,故称大宝也。​​​​​​​​​

[307] “何以守位”至“曰义”:《周易正义》:“何以守位曰仁”者,言圣人何以保守其位,必信仁爱,故言“曰仁”也。“何以聚人曰财”者,言何以聚集人众,必须财物,故言“曰财”也。“理财正辞,禁民为非曰义”,言圣人治理其财,用之有节,正定号令之辞,出之以理,禁约其民为非僻之事,勿使行恶,是谓之义。义,宜也。言以此行之,而得其宜也。《周易禅解》:何以守位?则必全体天地之德,纯一不已之仁耳,仁则物我一体矣。庶必加之以富,故曰财。富必加之以教,故曰义。此内圣外王之学,一取法于天地事物者也。​​​​​​​​​

[308] “困于石,据于蒺藜”:此为困卦六三的爻辞。《周易正义》:《困》之六三,履非其地,欲上乾于四,四自应初,不纳于己,是困于九四之石也。三又乘二,二是刚阳,非已所乘,是下向据于九二之蒺藜也。六三又无应,是入其宫,不见其妻,死期将至,所以凶也。​​​​​​​​​

[309] “子曰”至“身必危”:《周易正义》:“子曰:非所困而困焉”者,夫子既引《易》文,又释其义,故云“子曰”。“非所困”,谓九四。若六三不往犯之,非六三之所困,而六三强往干之,而取困焉。“名必辱”者,以向上而进取,故以声名言之,云“名必辱”也。“非所据而据焉”者,谓九二也。若六三能卑下九二,则九三不为其害,是非所据也。今六三强往陵之,是非所据而据焉。“身必危”者,下向安身之处,故以身言之,云“身必危”也。​​​​​​​​​

[310] “小人不耻不仁,不畏不义,不见利不劝,不威不惩。小惩而大诫,此小人之福也”:《周易正义》:此章第三节也。明小人之道,不能恒善,若 因惩诫而得福也,故引《易·噬嗑》初九以证之。​​​​​​​​​

[311] 屦校灭趾,无咎:此为噬嗑卦初九的爻辞。屦,动词,戴着。校,木制刑具,此处指“脚桎”之类的木械。灭,犹言“伤灭”。此谓初九处“噬嗑”之始,犹如初触刑法,其过尚微,故仅受着足械、伤脚趾的小惩。因其质本阳刚,有受“小惩”而能“大诫”之象,不致重犯大过,故“无咎”。​​​​​​​​​

[312] 何校灭耳,凶:此为噬嗑卦上九的爻辞。何,通“荷”,动词,用肩扛或担、背负;校,此处指“木枷”之类的项械。此言上九以穷亢之阳居噬嗑卦之极,犹积恶不改,触犯刑法,被套上枷锁,上灭耳朵,其凶至甚。《周易禅解》:勿轻小罪以为无殃,惩之于小则无咎。酿之于终则必凶。修心者所宜时时自省自改也。​​​​​​​​​

[313] 危者,安其位者也;亡者,保其存者也;乱者,有其治者也:这是说明“危”“亡”“乱”,均来自于昔日自恃其“安”“存”“治”。《周易正义》:“危者,安其位者也”,言所以今有倾危者,由往前安乐于其位,自以为安,不有畏慎,故致今日危也。“亡者,保其存”者,所以今日灭亡者,由往前保有其存,恒以为存,不有忧惧,故今致灭亡也。“乱者,有其治”者,所以今有祸乱者,由往前自恃有其治理也,谓恒以为治,不有忧虑,故今致祸乱也。是故君子今虽复安,心恒不忘倾危之事;国之虽存,心恒不忘灭亡之事;政之虽治,心恒不忘祸乱之事。​​​​​​​​​

[314] 其亡其亡,系于苞桑:此为否卦九五的爻辞。苞,此处指草木丛生。此句诫九五之“君”要“心存将危乃得固”。《周易正义》:“其亡其亡,系于苞桑”者,言心恒畏慎:其将灭亡!其将灭亡!乃系于苞桑之固也。《周易禅解》:自有因过而憬悟以进德者,自有无过而托大以退道者。故君子虽未必有过,尤宜乾乾惕厉,如否之九五可也。安其位是德,保其存是知,有其治是力。​​​​​​​​​

[315] “德薄而位尊”至“鲜不及”:鲜不及,指很少有不及祸的。《周易禅解》:欲居尊位,莫若培德。欲作大谋,莫若拓知。欲任重事,莫若充力。德是法身,知是般若,力是解脱。三者缺一,决不可以自利利他。​​​​​​​​​

[316] 鼎折足,覆公餗,其形渥,凶:此为鼎卦九四爻辞。餗,鼎中的食物,泛指佳肴美味;形,指鼎身;渥,沾濡之貌。此言九四上承六五,所任已重,但又下应初六,且失正不中,有行事不自量力之象,犹如鼎器难承重荷,必致“折足”“覆餗”,其体亦遭沾渥,故“凶”。​​​​​​​​​

[317] “知几其神”至“其知几乎”:几,苗头、预兆。渎,轻慢,对人不恭敬。《周易正义》:“知几其神乎”者,神道微妙,寂然不测。人若能豫知事之几微,则能与其神道合会也。“君子上交不谄,下交不渎”者,上谓道也,下谓器也。若圣人知几穷理,冥于道,绝于器,故能上交不谄,下交不渎。若于道不冥而有求焉,未能离于谄也;于器不绝而有交焉,未能免于渎也。能无谄、渎,知几穷理者乎?​​​​​​​​​

[318] 几者,动之微:《周易正义》:此释“几”之义也。几,微也。是已动之微,动谓心动、事动。初动之时,其理未著,唯纤微而已。若其已著之后,则心事显露,不得为几。若未动之前,又寂然顿无,兼亦不得称几也。几是离无入有,在有无之际,故云“动之微”也。“君子见几而作,不俟终日”者,言君子既见事之几微,则须动作而应之,不得待终其日。言赴几之速也。​​​​​​​​​

[319] 介于石,不终日,贞吉:此为豫卦六二爻辞。介,耿介正直之状;于,介词,犹“如”。这两句比喻六二柔顺中正、耿介如石,当“豫”之时,能不苟且求豫,“不终日”即“知几”速悟“豫”理。如此守正必吉,故称“贞吉”。​​​​​​​​​

[320] 君子知微知彰,知柔知刚,万夫之望:万夫,万人,指很多人;望,瞻望景仰。《周易正义》:“君子知微知彰”者,初见是几,是知其微;既见其几,逆知事之祸福,是知其彰著也。“知柔知刚”者,刚柔是变化之道,既知初时之柔,则逆知在后之刚。言凡物之体,从柔以至刚,凡事之理,从微以至彰,知几之人,既知其始,又知其末,是合于 神道,故为万夫所瞻望也。万夫举大略而言。若知几合神,则为天下之主,何直只云万夫而已,此知几其神乎者也。​​​​​​​​​

[321] “颜氏之子”至“未尝复行也”:颜氏之子即颜渊,名回,字子渊,孔子的学生。殆,大概。庶几,接近、差不多,此处指道德接近完美。《周易正义》:此节论贤人唯庶于几,虽未能知几,故引颜氏之子以明之也。“其殆庶几乎”者,言圣人知几,颜子亚圣,未能知几,但殆近庶慕而已,故云“其殆庶几乎”,又以“殆”为辞。“有不善未尝不知”者,若知几之人,本无不善。以颜子未能知几,故有不善。不近于几之人,既有不善,不能自知于恶。此颜子以其近几,若有不善,未尝不自知也。“知之未尝复行”者,以颜子通几,既知不善之事,见过则改,未尝复更行之,但颜子于几理暗昧,故有不善之事,于形器显著,乃自觉悟,所有不善,未尝复行。​​​​​​​​​

[322] 不远复,无只悔,元吉:此为复卦初九爻 辞。不远复:指初九以一阳居群阴之下,为“复”之始,最得“复”道,故有“不远”即“复”之象。只,形容词,很大的。这两句极言初九“不远复”的好处:既可无灾无悔,又获致大吉祥。《周易禅解》:此所谓知大而谋自远者也。欲证知几之神,须修不远之复。​​​​​​​​​

[323] “子曰”至“故全也”:《周易正义》:“子曰:君子安其身而后动”者,此明致一之道。致一者,在身之谓。若己之为得,则万事得;若己之为失,则万事失也。欲行于天下,先在其身之一,故先须安静其身而后动,和易其心而后语,先以心选定其交而后求。若其不然,则伤之者至矣。《周易禅解》:惟仁可以安身,惟知可以易语,惟力可以定交。仁是断德,知是智德,力是利他恩德。有此三者,不求益而自益。​​​​​​​​​

[324] 危以动,则民不与也。惧以语则伤之者至矣:《周易禅解》:今危以动则德薄,惧以语则知小,无交而求则力小。不亦伤乎?​​​​​​​​​

[325] 履,德之基:履,六十四卦之一,象征“小心行走”,含有遵循礼制而行的意义。人能遵循履道,则可防范而不违礼,故为“立德之基”。《周易正义》:以为忧患,行德为本也。六十四卦悉为修德防患之事,但于此九卦,最是修德之甚,故特举以言焉,以防忧患之事。故履卦为德之初基。故为德之时,先须履践其礼,敬事于上,故履为德之初基也。​​​​​​​​​

[326] 谦,德之柄也:谦,六十四卦之一,象征“谦虚”。人能行谦虚,犹如把握道德有了“柯柄”,故谓“德之柄”。《周易正义》:“谦,德之柄也”者,言为德之时,以谦为用,若行德不用谦,则德不施用,是谦为德之柄,犹斧刃以柯柄为用也。​​​​​​​​​

[327] 复,德之本也:复,六十四卦之一,象征“回复”,含有“归复阳刚正道”的意义。人能归复善道,则为进道的根本。《周易正义》:“复,德之本”者,言为德之时,先从静默而来,复是静默,故为德之根本也。​​​​​​​​​

[328] 恒,德之固也:恒,六十四卦之一,象征“恒久”,含有“恒久守正”的意义。人以恒心守持正道,则道德能固。《周易正义》:言为德之时,恒能执守,始终不变,则德之坚固,故为德之固也。​​​​​​​​​

[329] 损,德之修也:损,六十四卦之一,象征“减损”,含有“自损不善”的意义。人能自损不善、减 抑忿欲,必可修美道德。《周易正义》:“损,德之修”者,行德之时,恒自降损,则其德自益而增新,故云“损,德之修”也。谦者,论其退下于人;损者,能自减损于己。故谦、损别言也。​​​​​​​​​

[330] 益,德之裕也:益,六十四卦之一,象征“增益”,含有“施益于人”的意义。人能施益于外,则可充裕己德。《周易正义》:“益,德之裕”者,裕,宽大也。能以利益于物,则德更宽大也。​​​​​​​​​

[331] 困,德之辨也:困,六十四卦之一,象征“困穷”,含有“处困守正”的意义。人于困穷之时,适可分辨、检验其是否固守道德,故云“德之辨”。郑玄曰:辨,别也。遭困之时,君子固穷,小人穷则滥,德于是别也。《周易正义》:若遭困之时,守操不移,德乃可分辨也。《周易禅解》:心慈而力健,故为德基。内止而外顺,故为德柄。天君为主,故是德本。动而深入,故德可固。譬如为山,故为德修。鼓舞振作,故为德裕。积而能流,故为德辨。​​​​​​​​​

[332] 夫乾,天下之至健也,德行恒易以知险:此举说明乾德至健,其行既能恒久平易,又能知见艰险,义与《系辞传·上》第一章“乾以易知”相应。《周易正义》:“德行恒易以知险”者,谓乾之德行,恒易略,不有艰难,以此之故,能知险之所兴。若不有易略,则为险也,故行易以知险也。​​​​​​​​​

[333] 夫坤,天下之至顺也,德行恒简以知阻:此举说明坤德至顺,其行既能恒久简约,又能知见难阻,义与《系辞传·上》第一章“坤以简能”相应。《周易正义》:“德行恒简以知阻”者,言坤之德行,恒为简静,不有烦乱,以此之故,知阻之所兴也。若不简则为阻难,故行简静,以知阻也。​​​​​​​​​

[334] 能悦诸心,能研诸侯之虑,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亹亹者:悦,通行本作“说”,内心愉悦;侯之,说为衍字;亹亹,勤勉的样子。这四句承上文,说明领会乾坤“简易”而“知险阻”的意义,可以“悦心”“研虑”、定“吉凶”之事、成“勉勉”之功。《周易正义》:“能说诸心”者,万物之心,皆患险阻。今以阻险逆告于人,则万物之心,无不喜说,故曰“能说诸心”也。“能研诸侯之虑”者,研,精也。诸侯既有为于万物,育养万物,使令得所,《易》既能说诸物之心,则能精妙诸侯之虑。谓诸侯以此易之道,思虑诸物,转益精粹,故云“研诸侯之虑”也。“定天下之吉凶”者,言易道备载诸物得失,依之则吉,逆 之则凶,是《易》能定天下之吉凶也。“成天下之亹亹”者,亹亹,勉也。天下有所营为,皆勉勉不息。若依此易道,则所为得成,故云“成天下之亹亹”也。​​​​​​​​​

[335] 凡《易》之情,近而不相得则凶:《周易正义》:“近,谓两爻相近而不相得,以各无外应,则致凶咎。若各有应,虽近不相得,不必皆凶也。”​​​​​​​​​

[336] 将叛者其辞惭,中心疑者其辞枝,吉人之辞寡,躁人之辞多,诬善之人其辞游,失其守者其辞屈:枝,分枝,指言辞散乱不一。游,指言辞虚漫浮游。屈,指言辞亏屈不展。《周易正义》:“将叛者其辞惭”者,此已下说人情 不同,其辞各异。将欲违叛己者,貌虽相亲,辞不以实,故其辞惭也。“中心疑者其辞枝”者,枝,谓树枝也。中心于事疑惑,则其心不定,其辞分散若闲枝也。“吉人之辞寡”者,以其吉善辞直,故辞寡也。“躁人之辞多”者,以其烦躁,故其辞多也。“诬善之人其辞游”者,游,谓浮游。诬罔善人,其辞虚漫,故言其辞游也。“失其守者其辞屈”者,居不值时,失其所守之志,故其辞屈挠不能申也。凡此辞者,皆论《易经》之中有此六种之辞,谓作《易》之人,述此六人之意,各准望其意而制其辞也。​​​​​​​​​

[337] 将以顺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周易禅解》:“吾人自无始以来,迷性命而顺生死,所以从一生二,从二生四,乃至万有之不同。今圣人作易,将以逆生死流,而顺性命之理。是以即彼自心妄现之天,立其道曰阴与阳,可见天不偏于阳,还具易之全理,所谓随缘不变也。即彼自心妄现之地,立其道曰柔与刚。可见地不偏于柔,亦具易之全理,亦随缘不变也。即彼自心妄计之人,立其道曰仁与义。仁则同地。义则同天。可见人非天地所生,亦具易之全理,而随缘常不变也。”​​​​​​​​​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