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书楼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卷之四十三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孙真人备急千金要方卷之四十三

宋朝奉郎守太常少卿充秘阁校理林亿等校正

小肠腑方

小肠腑脉论第一

论曰:小肠腑者,主心也,舌是其候也。心合於小肠,小肠者,受盛之腑也,号监仓吏。重二斤十四两,长二丈四尺,广二寸四分。《难经》、《甲乙》云长三#1丈二尺,大二寸半,径八分分之少半也。後附脊,左回叠积,其注於回肠者,外傅脐上,回运环反十六曲,常留水谷二斗四升,其一斗二升是水,一斗二升是谷,应主二十四气也。《难经》云十六曲,盛谷二斗四升,水六升三合合之大半。《甲乙》云受三斗三合合之大半。唇厚,人中长,以候小肠。

小肠病者,小腹痛,腰脊控睾而痛,时窘之,复耳前热。若寒甚,独肩上热,及手小指次指之间热。若脉滑者,《脉经》作陷,《甲乙》亦同此其候也。

小腹控睾,引腰脊上冲心,邪在小肠者,连睾系,属於脊,贯肝肺,络心系。气盛则厥逆上冲肠胃,动肝肺,散於肓,结於脐。故取之肓原以散之,刺太阴以与之,取厥阴以下之,取巨虚下廉以去之,按其所过之经以调之。

左手关前寸口阳绝者,无小肠脉也,苦脐痹,小腹中有疝瘕,王#2月即冷上抢心,刺手心主,治阴,心主在掌後横文中入一分。

左手关前寸口阳实者,小肠实也,苦心下急,热痹,小肠内热,小便赤黄,刺手太阳治阳,手太阳在手小指外侧本节陷中。

小肠有寒,其人#3下重,便脓血;有热,必痔。

小肠有宿食,常暮发热,明日复止。

小肠胀者,少腹瞋胀,引腹痛。

心前受病,移於小肠,心咳不已,则气与咳俱出。

厥气客於小肠,梦聚邑街衢。

心应皮,皮厚者脉厚,脉厚者小肠厚;皮薄者脉薄,脉薄者小肠薄;皮缓者脉缓,脉缓者小肠大而长;皮薄而脉冲小者,小肠小而短;诸阳经脉皆多纡屈者,小肠结。

扁鹊云:手少阴与太阳为表裹,所以表清裹浊,清实浊虚,故食下肠实而胃虚,故腑实而不满。实则伤热,热则口张,口为之生疮;虚则伤寒,寒则便泄脓血,或发裹水,其根在小肠,先从腹起。方见治水篇中。

小肠绝不治,六日死,何以知之?发直如乾麻,不得屈伸,白汗不止。

手太阳之脉,是动则嗌痛,颔肿,不可以顾,肩似拔,臛似折。是主液所生病者,耳聋目黄,颊颔肿,颈肩臛肘臂外後廉痛。经脉支别已见心脏部中。

小肠虚实第二脉方 灸法

小肠实热

左手寸口人迎以前脉阳实者,手太阳经也。病苦身热,来去汗不出,心中烦满,身重,口中生疮,名曰小肠实热也。

柴胡泽泻汤,治小肠热胀,口疮方:

柴胡 泽泻 橘皮一用桔梗 黄苓 旋复花 枳实 升麻 芒硝各二两#4生地黄切,一升

右九味,□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下芒硝,分三服。

大黄圆,治小肠热结满不通方:

大黄 芍药 葶苈各二两 大戟 朴消各三两 杏仁五十枚 巴豆七枚

右七味,为末,蜜和丸如梧子大,饮服,大人七丸,小儿二三丸,日二,热去,日一服。

灸法:

小肠热满,灸阴都随年壮,穴侠中管两边相去一寸是也。

小肠泄痢脓血,灸魂会一百壮,小儿减之。穴在侠脐两边相去各一寸。《翼》云相去一寸。

又,灸小肠输七壮。

小肠虚寒

左手寸口人迎以前脉阳虚者,手太阳经也,病苦颅际偏头痛,耳颊痛,名曰小肠虚寒也。

治小肠虚寒痛,下赤白,肠滑,肠中懊憹,补之方:

乾姜三两 当归 黄檗 地愉各四两 黄连 阿胶各二两 石榴皮三枚

右七味,□咀,以水七升,煮取二升五合,去滓下胶煮,取胶烊尽,分三日服。

舌论第三

论曰:凡舌者,心主小肠之候也。舌重十两,长七寸,广二寸半,善用机衡,能调五味也。凡有所啖,若多食咸则舌脉凝而变色,多食苦则舌皮槁而外毛焦枯,多食辛则舌饬急而爪枯乾,多食酸则舌肉肥而唇揭,多食甘则舌根痛而外发落。又曰:心欲苦,肺欲辛,肝欲酸,脾欲甘,肾欲咸,此五味内合五脏之气也。若脏热则舌生疮,引唇揭赤;若腑寒则舌本缩,口噤唇青,寒宜补之,热宜泻之,不寒不热,依脏腑调之。舌缩口噤唇青,升麻煎主之。方见别卷。

风眩第四叙 论 方 灸禁法

前卷既有头面风方,风眩不当分出,思邈盖以此是徐嗣伯方,不可以余方相杂,故此特立风眩方条,专出徐氏方焉。

徐嗣伯曰:余少承家业,颇习经方,名医要治,备闻之矣。自谓风眩多途,诸家未能必验,至於此术,鄙意偏所究也,少来用之,百无遗策。今年将衰暮,恐奄忽不追,故显明证论,以贻於後云尔。

夫风眩之病,起於心气不定,胸上蓄实,故有高风面热之所为也。痰热相感而动风,风心相乱则闷瞀,故谓之风眩。大人曰癫,小儿则为痫,其实则一。此方疗治,万无不愈,但恐证候不审,或致差违。大都忌食十丰属肉。而贲豚为患,发多气急,气急则死,不可救。故此一汤是轻重之宜,勿因此便谓非患所治。风眩汤散丸煎,凡有十方。凡人初发,宜急与续命汤也。因急时但度灸穴,便火针针之,无不瘥者。初得针竟便灸,最良。灸法列次於後。余业之以来,三十余年,所救活者救十百人,无不瘥矣。後人能晓此方,幸勿参以余术焉。

续命汤,治风眩发,则烦闷无知,口沫出,四体角弓,目反上,口噤不得言方:

竹沥一升二合 生地黄汁一升 龙齿四两 生姜 防风 麻黄各四两 防己三两 附子三分 石膏七两 桂心二两

右十味,□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有气加附子作一两,紫苏子五合,橘皮半两。已服续命汤,口开,四肢尚未好定,而心中尚不除者,紫石汤主之。方见後紫石煮伞是也。

贲豚场,治气奔急欲绝方:

吴茱萸一升 石膏 人参 半夏 芎藭 芍药 生姜各四分 生葛根 茯苓各十分#5当归四两 李根皮一斤

右十二味,□咀,以水七升清酒八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防已地黄汤,治言语狂错,眼目霍霍,或言见鬼,精神昏乱:

防已 甘草各二两 桂心 防风各三两生地黄五斤,别切,勿合药渍,疾小轻用二斤

右五味,□咀,以水一升渍一宿,纹汁,着一面,取滓,着竹箦上一以地黄着药滓上,於五斗米下蒸之,以铜器承取汁,饭熟,以向前药汁合绞取之,分再服。

薯蓣汤,治心中惊悸而四肢缓,头面热,心胸痰满,头目眩冒如欲摇动方:

薯蓣 麦门冬 人参各四两 生地黄 前胡 芍药各八分 枳实 远志 生姜各三分 茯苓 茯神各六分 半夏五分 甘草 黄苓 竹叶各二分#6 秫米三合

右十六味,□咀,取江水,高举手扬三百九十下,量取三斗煮米,减一斗,内半夏,复减九升,去滓下药,煮取四升,分四服。无江水处,以千里东流水代之,校手令上头也。秦中无江水,泾渭水可用。诸葛灌剑由上取之。

防风汤,服前汤後,四体尚不凉冷,头目眩转者服之。此汤大胜,宜长将服,但药中小小消息,随冷暖耳,仍不除瘥者,依此方:

防风 石膏 人参 赤石脂 白石脂 生姜 龙骨 寒水石 茯苓各三分 桂心二分 紫石一分

右十一味,□咀,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三服。凡用井花水者,取清净也。今用江水,无泥又无砂秽。源泉远涉,顺势归海,不逆上流,用以治头,必归於下故也。

薯蓣煎方:

薯蓣二+分 甘草十四分 泽泻 人参 黄苓各四分 当归 白敛 桂心 防风 麦门冬各三分 山茱萸 桔梗 芍药 紫菀 大豆黄卷 乾地黄 白术 芎藭 乾姜 蜀椒各二分,已上二+味并用捣筛 生地黄十八斤,捣绞取汁,煎令余半 獐鹿杂髓 鹿角胶各八两 大枣八十枚 麻子仁研 蜜各三升 桑根皮五升,忌冈上自出土者,大毒,大忌近篱屋垣墙下沟渎边者,皆不中用也

右二十七味,以清酒二斗四升,煮桑白皮、麻子、枣得一斗,去滓,次下地黄汁、胶、髓、蜜,煎减半,内前诸末并煎令可丸,如鷄子黄大。饮服一枚,日三,稍加至三丸。

薯蓣圆,治头目眩冒,心中烦郁,惊悸狂癫方:

薯蓣二十八分 甘草二十分 鹿角 大豆黄卷 桂心各七分 乾地黄 神麯 当归 人参各十分 麦门冬 防风 黄苓 芍药 白术各六分 柴胡 桔梗 茯苓 杏仁 芎藭各五分 白敛 乾姜各三分 大枣一百枚,取膏

右二十二味,为末,合白蜜、枣膏,丸如弹丸。先食服一丸,日三。

天雄散,治头目眩运屋转旋倒方:

天雄 防风 芎藭 人参 独活 桂心 葛根各三分 莽草四分 白术 远志 薯蓣 茯神 山茱萸各六分

右十三味#7,治下筛,先食,以菊花酒服方寸匕,日二,渐加至三匕,以知为度。菊花酒法:九月九日,取邓州甘菊花曝乾作末,以米锁中蒸作酒。

人参圆,治心中时恍惚不定方:

上党人参 鬼臼 铁精 牛黄 丹砂 雄黄 大黄 菖蒲 防风各一两 蜥蜴 赤足蜈蚣各一枚#8

右十一味,为末,蜜丸如梧子大。用前菊花酒服七丸,日三夜一,稍加。合药勿用青纸,己心见妇人、青衣、丧孝、不具足人及浊秽、六畜、鷄、鼠等。

灸法:

其法以绳横度口至两边,既得口度之寸数,便以其绳一头更度鼻,尽其两边两孔间,得鼻度之寸数中屈之,取半,合於口之全度中屈之,先觅头上回发,当回发灸之,以度度四边左右前後,当绳端而灸,前以面为正,并依年壮多少,一年凡三灸,皆须疮瘥又灸,壮数如前。若连灸,火气引上,其数处回发者,则灸其近当鼻也。若回发近额者,亦宜灸。若指面为瘢则阙其面处,然病重者亦不得计此也。

食禁:

虎、兔、龙、蛇、牛、马、猪、羊、鷄、犬、猴、鼠。

右十二相属肉物,皆不得食,及以为药。牛黄、龙骨齿用不可废#9。

孙真人备急千金要方卷之四十三竟

#1三:影宋刻本作『二』。

#2王:影宋刻本作『主』。

#3人:原作『心』,据影宋刻本改。

#4各三两:影宋刻本作『各二两』。

#5各十分:影宋刻本作『各六分』。

#6各二分:影宋刻本作『各一分』。

#7右十三味:原作『右十九味』,据影宋刻本改,与方中药味合。

#8各一枚:此三字原脱,据影宋刻本补。

#9用不可废:影宋刻本此下有『嗣伯启:嗣伯於方术岂有效益,但风眩最是愚衷(遇患)小瘥者,常自宝秘,誓不出手,而为作治,亦不令委曲得法。凡有此病,是嗣伯所治未有不瘥者,若有病此而死,不逢嗣伯故也。伏愿问人,立知非嗣伯之自夸。殿下既须此方,谨封上呈。嗣伯鄙志尚存,谨自书写,年老目暗,多不成字,伏愿恕亮。谨启』一节。

四四小肠腑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