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书楼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佛说梵网经菩萨心地品下略疏卷四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姚秦三藏法师 鸠摩罗什 译

广州宝象林沙门 弘赞 述

○二四十八轻(分三) 初总标 二别列 三总结。

○初总标。

佛告诸菩萨言。已说十波罗提木叉竟。四十八轻今当说。

轻垢者。谓此罪虽轻于十重。而能染污本源心地。若不急求忏悔。即为心地作障。难成圣果。然须识其罪相。根本。从生。独头之别。若依前十重中。欲作而未成。故未结重。而有作前方便轻垢。是名从生。若所作不从十重中生而孤起者。名为独头轻垢。今此根本轻垢中。复有从生故误等罪。若于四十八戒根本中故作者。犯应忏轻垢。当作突吉罗恶作罪忏。以故作故。复犯作前方便非威仪恶作。若误作者。但犯责心恶作。故戒本经云。是犯染污起。是犯非染污起。应作恶作罪忏。不忏障菩萨戒。忏时须咨知法者。罪方除灭。故菩萨优婆塞五戒威仪经云。若有所犯。即如法悔。当作恶作罪应问大小乘人。能解说。能受悔者。如法忏悔。如丘比突吉罗罪。忏悔法说。以下一一戒中。自须分辩。不繁条出(突吉罗。此云恶作)。

○二别列。

○第一不敬师友戒。

师乃人天慈范。出世良模。生我戒身。长我慧命。皆师之力。故当敬顺无违。而反为慠慢。得无罪深巨海耶。友能品藻人物。辅德助修。众善由之而成。万行因斯而进。如渡大海。要藉帆柁相须。忽之即自取漂溺。是故如来教令敬重。如视世尊。

若佛子。欲受国王位时。受转轮王位时。百官受位时。应先受菩萨戒。

此令受戒在先。受位在后者。俾先自立其德。以感天龙鬼神呵护。而王臣安。则一国安。王臣福。则一国福矣。然十重戒前劝受。以国王为首。后总结亦以国王为先。今此轻垢。复以国王为始终。良由王正则天下正。王善则士庶善。故王有教化之力。劝善之功。王若不受斯戒。即自失救护之利。复恃高贵。则有破灭佛法之害。制诸弟子。不听出家修道。既受戒已。犹恐其憍慠。不敬有德。故如来特偏劝之。出家五众。各遵律行。自知敬顺之礼。故此略之。

一切鬼神。救护王身。百官之身。诸佛欢喜。

由王臣崇敬三宝而受戒。则鬼神拥卫而身康。国界安宁。三灾渐息。风雨常调。万民受益。故心地观经云。若有人王成就正见。如法化世。名为天主。以天善法。化世间故。诸天善神。及四天王。常来加护。守王宫故。虽处人间。修行天业。赏罚之心。无偏党故。如是圣主。名正法王。大金光明经偈云。由诸天护持。亦得名天子。三十三天主。分力助人王。众星依位行。日月无乖度。和风常应节。甘雨顺时行。一切诸天众。充满于自宫。是故汝人王。忘身弘正法。以法化众生。恒令得安隐。令彼一切人。修行于十善。率土常安乐。国界得安宁。言诸佛欢喜者。此心地大戒。乃千佛流传。本期授受不绝。今王臣敬奉。则率土效持。人人行善。个个佛子。宁不欢喜耶。

既得戒已。生孝顺心。恭敬心。见上座。和尚。阿阇黎。大德。同学。同见。同行者。应起承迎。礼拜问讯。

上座有二。一是众僧中上座。以上更无有人尊于彼者。故居我和尚阇黎之上。二是在我前受戒。乃至先一时一影者。是为上座。瓶沙王。称佛弟子为上人。谓在王臣士庶之上。般若经。佛言。菩萨一心行无上菩提。心不散乱。是名上人。和尚如后释。阿阇黎。此云轨范。轨范即是师义。谓能教弟子法则故也。若出家五众。则有五阇黎。一为授十戒。二受大戒时。为作羯磨。三为作教授。四为依止。五为授经。大德。是尊称。以其修行有德故也。同学。同一师学大乘法也。同见。心同一大乘正解也。同行。身同修一大乘行业也。彼将至。即应起承迎。迎已礼拜。礼者理也。亦履也。以恭敬谦逊。进退有度。为大理也。拜者服也。俗礼两拜。取法两仪。四拜。取法四象也。释礼三拜。表三业致敬。而归依三宝。得离三毒也。讯者。以言询问也。礼已。当舒颜和色。平视正念。问讯云。不审少病少恼。起居安乐不。地持经云。道路清泰。四大调适。卧觉安不。如是随时应问。事无一定。斯皆尊崇戒法。奉行孝敬之道也。

而菩萨反生憍心。慢心。痴心。瞋心。不起承迎礼拜。一一不如法供养。以自卖身。国城男女。七宝百物。而供给之。若不尔者。犯轻垢罪。

憍者放恣身心。慢者恃己轻人。痴者不别尊卑。瞋者忿疾于他。如此四心。若内怀其一。故外现不敬之相。遂不起承迎。接见礼拜也。供养者。进修财行名供。有所摄资名养。又下荐上为供。卑资尊曰养。自卖身者。是敬人尊法之至。竭诚尽供之极。如昔常啼菩萨。为闻般若故。自卖心肝骨髓。以供养昙无竭大士。释迦如来因地中。为贫人时。为听大涅槃经故。日割身肉三两。卖与病者疗疾。满足一月。取钱供佛。今人虽贫。宁无少物。亦未至卖身男女等。由重财轻法。故得罪也。七宝者。金。银。琉璃。砗磲。玻黎。玛瑙。赤珍珠也。百物者。乃供身资具之大数也。若不尔者。谓若不如上恭敬供给。即得轻垢罪。如菩萨优婆塞五戒威仪经云。设有言语余谈不听。若有所问。不如实答者。犯重垢罪。若无慢瞋恚痴之意。直以懒惰。无记。散心。犯轻垢罪。若病。若听法。说法。若先共他语。乃至护多人意。是名不犯。

○第二饮酒戒。

前戒制货卖。今戒制自饮。

若佛子。故饮酒。而酒生过失无量。若自身手过酒器与人饮酒者。五百世无手。何况自饮。

酒生过失。非止三十六事。故曰无量。若过瓶杯酒器与人饮。尚获五百世无手之报。况自饮不感重报乎。若堕畜生中。则为无知痴蛆。乃至水蛭。蚯蚓。鳅鳝等。无手之类也。鬼问目连经云。一鬼问言。我一生来。顽痴无知。何罪所致。目连答言。汝为人时。以酒施人。复强劝饮。令其颠倒。今受华报。果在地狱。正法念经云。若以酒与会僧众。及受戒人。寂静人。寂灭心人。得禅定者。以浊乱彼人故。堕叫唤地狱。问曰。论中谓菩萨行檀波罗蜜。有乞酒者。亦施与之。何也。答曰。大士修六度万行。施度将满。凡有乞者。不违其意。以欲满足。檀波罗蜜故。如最上授所问经云。菩萨行布施波罗蜜时。若有人求乞所须物。应言。当依我作。而给与之。若乐酒者。使生正念。即与俱饮。后复令断。如是菩萨清净。方便摄受众生。若其内心爱乐不舍。菩萨即为种种呵毁酒之过失。如利刀剑。决定远离。不令相续。如是施者。则无过咎。此是菩萨见机得作。异于声闻。如菩萨五戒威仪经云。菩萨为他人故。所可受衣。乃至百千。从非亲里居士。尽力所求。如衣。钵亦如是。为他人故。及应乞缕。教织师织。畜憍奢耶衣。受取金银。乃至百千。如是之事。与声闻异。故决定毗尼经云。持声闻戒。是破菩萨戒。持菩萨戒是破声闻戒。是也。或以私心仿大士行权之多积。乃自惜分文而不施。拟学行檀将满。不逆他意。而妄为。其犹猕猴效佩珠璎。诚自取败。而况能免顽痴叫唤之报耶。

亦不得教一切人饮。及一切众生饮酒。况自饮酒。一切酒不得饮。若故自饮。教人饮者。犯轻垢罪。

一切人者。男女老少在家出家。他邦异国之人也一切众生者。非人异类。鬼神畜生等。教人。非人。自饮。三皆得轻垢。一切酒如前重戒中释。律云。啖麹及糟能醉者。随咽咽得罪。若有重病。余药莫治。必须以酒调和方瘥。如来为病故开。如比丘律。及舍利弗问经等明也。问。既生过失无量。云何义疏言。不为过患悉许。答。既云生过无量。而能免斯过者。故许也。如昔波斯匿王夫人末利。从佛受戒已。遇王欲杀厨官。夫人以酒宴王。共相欢劝。王喜夫人饮酒。乐已忘杀。其刑遂寝。夫人诣佛忏悔。佛言。如是饮者。获大善利。不犯戒也。倘才闻此语。而无末利权行善用。妄效其迹。则果报诚难逃也。又如齐僧昙显。醉中与黄冠角法。能使无量道士归降。佛法由此大兴。饮酖毒而遗尿。石尽碎裂。饱酒肉而讽华严。一夜已终六帙。若能如此。则不生过失。苟无斯能。为害非小。今有狂禅。诽律为执相放恣身心。食无昼夜。宁分鬼畜啖䬸。谤戒为小乘。饮谓无过。奚畏沸屎痴蛆。至使无智之徒仿效。自瞎瞎人。获罪感报。如经所明。宁不惧哉(晋译华严经。作六十卷。故为六帙)。

○第三食肉戒。

一切肉。皆从断命中来。然菩萨以慈悲为本。利济为怀。慈悲则拔苦与乐。利济则广行饶益。食肉则二行皆违。更有何法名为大士哉。

若佛子。故食肉。一切众生肉不得食。夫食肉者。断大慈悲。佛性种子。一切众生见而舍去。

故食者。非误食也。一切众生肉者。不出水。陆。空行。之禽兽。乃至蚝蚬蚌蛤海蜥等。凡有命者。皆是也。大慈悲者。无上菩提心是。断此心。即是断佛性种子。种子既断。则以何为成无上正觉之根本耶。众生见而舍去者。杀习未除。生犹恐怖。如鸽投鹙子之影。战栗不息。况食其肉。形色气息。见者闻者。能无惊慑远离。故楞伽经云。猎师屠儿。捕鱼网鸟。诸恶人等。狗见惊吠。兽见奔走。空飞水陆。一切众生见之。咸作是念。此人气息。犹如罗刹。今来至此。必当杀我。为护命故。悉皆走避。故云见而舍去也。

是故一切菩萨。不得食一切众生肉。食肉得无量罪。若故食者。犯轻垢罪。

一切菩萨者。从初受戒。至未得地。其已登地菩萨。自知持戒。食肉之过。楞严经云。佛告阿难。食肉之人。纵得心开。似三摩地。皆大罗刹。报终必沉生死苦海。云何是人。得出三界。楞伽经云。佛告大慧。一切众生。从无始来。常为六亲眷属。易生而受禽兽等身。云何取之而食。菩萨见诸众生。皆是亲属。乃至慈念。如一子想。一切诸肉。皆是精血污秽所成。求清净人。云何取食。若修慈心。或持咒术。或求解脱。或趣大乘。以食肉故。一切不得成就。诸天远离。睡梦不安。罗刹恶鬼。夺其精神。增长疾病。生诸罪恶。败诸功德。偈曰。生死不解脱。为利杀众生。以财网取肉。二俱是恶业。死堕叫唤狱。故云得无量罪也。一鬼问目连云。我一生来。多有儿子。皆端正可喜。而皆早死。念之断绝。痛不可言。何罪所致。目连答言。汝为人时。见儿杀生。助喜啖肉。杀故短命。喜故痛毒。今受华报。果入地狱。见作随喜。得报如是。况自作乎。

○第四食五辛戒。

凡物有荤臭。而非辛。阿魏等是也。有辛而非荤臭。姜芥等是也。有荤而复辛。五辛是也。

若佛子。不得食五辛。大蒜。茖葱。慈葱。兰葱。兴渠。是五辛。一切食中。不得食。若故食者。犯轻垢罪。

五辛。经律互出。名种不同。多云葱蒜韭薤兴渠。今本经。以葱开三成五。亦由方土名异。古今呼别也。大蒜。一名葫。张骞使大宛国持回。今人常食者是。有云即胡葱。谓由从胡地持来故。本草云。胡葱。类食葱。茎叶细微短。如金灯似大蒜。而形小。如此则非大蒜也。茖葱。一名山葱。生山泽中。茎细叶大。亦名茖山葱。有云即薤也。慈葱。冬夏衰。春盛生。兰葱。即小蒜。一名野生。有云即韭也。然葱之种类颇多。故有木葱。大官葱。水葱。楼葱。亦名龙用葱。由其叶上有八角。如龙角。亦名龙爪葱。冬葱。即冻葱。冬夏常有。汉葱。叶实俱梗。冬则叶枯。春末开花。结实可种。春葱。即[卄/糾]葱。有云纠是慈葱。以其茎叶慈柔故也。兴渠。是梵语。亦云兴宜。此云少。此方无有。叶似芜菁。根似萝卜。冬则苗叶俱落。出土辛臭。凡是荤辛臭者。皆不得食。道家以芸薹胡荽为荤。非也。一切食中不得食者。谓以五辛。杂于一切食中。亦不得食。西域记。谓西域。家有食者。驱令出郭。若有重病。医人教服。律开在外别居一室。过七日后。沐浴更衣。方听入众。楞严经云。食有五失。一者。熟食。发淫。生啖增瞋。二者纵能宣说十二部经。十方天仙。嫌其臭秽。咸皆远离。三者。诸饥鬼等。䑛其唇吻。常与鬼住。四者。福德日消。长无利益。五者。十方菩萨诸天善神。不来守护。大力魔王。得其方便。现作佛身。来为说法。非毁禁戒。赞淫瞋痴。命终自为魔王眷属。受魔福尽。堕无间狱。今由其发淫增瞋。染污心地。贤圣远离。故结轻垢。若其感报。终堕阿鼻。

○第五不教悔罪戒。

匿藏他罪。染污佛法。声闻尚制。况大士护持正法。过于声闻。百千万倍。又专以利生为行。岂见他过姑而不举。不教忏悔。令恶增长。殃及自他。实乖菩萨教化之道。大士护法之心也。

若佛子。见一切众生。犯八戒。五戒。十戒。毁禁。七逆。八难。一切犯戒罪。应教忏悔。

一切众生者。谓天龙八部。人非人等。但受佛大小乘戒者是也。纵不受戒。而有作恶行。行非法事。能谏谕者。即当方便诃谏令止悔过也。八戒者。即八关斋法。及地持经中八重。杀。盗。淫。妄。毁。恼。瞋。谤也。五戒。即近事男女五戒也。十戒。即沙弥十戒。及身三口四意三之十善戒也。毁禁者。毁谓毁犯。禁谓防禁。如来制戒。为防禁众生根门。诫约身口。故禁即戒。戒品虽多。不出大小两乘。大乘即三聚正戒。小乘即白四羯磨戒也。七逆如后出。八难者。一地狱。二畜生。三饿鬼。四长寿天。五北俱卢州。六盲聋喑哑。七世智辩聪。八生在佛前佛后。此八皆为障道。不得见佛闻法。故名为难。然此八事。或由前生犯戒。故致斯难。应教忏悔。以免再报。或今生犯戒作罪。当来必感此八难之报。故当教令忏悔。如作杀盗淫等。必感地狱饿鬼畜生报。修外道无想定则感长寿天五百劫报。不识三宝。作世间福。则感北州报。心生邪见。闻法不喜。感盲聋报。不信三宝。毁谤法师。感喑哑报。不信有出世法。耽味世教。故感邪智辩聪报。业重缘薄。故不值佛。而生在佛前佛后。经云。诽谤三宝。轻毁圣道。论他好恶。求人长短。强诬良善。憎嫉贤人。得让吃喑哑报。问地狱经云。父母及师长。唤之不应。堕哑鬼地狱。常烧铁篦。烙其舌。经二百岁。后生为人哑。是故应教忏悔。以免来报也。一切者。所犯若轻若重。若性若遮。悉教令惭愧。如法忏悔。无致罪恶日增。后堕三途。并辱法门。有违大士利生护法之弘愿也。

而菩萨不教忏悔。同住。同僧利养。而共布萨。一众说戒。而不举其罪。不教悔过者。犯轻垢罪。

同住。谓同一大界内住。同利养。谓同僧一施利也。布萨。具云布洒陀。布洒是长养义。陀是净除义。谓由半月半月集众说戒。便能长养善法。清净自心。除诸不善也。一众说戒者。谓同一界内。众僧半月半月共布萨诵戒也。或一大界内。有二住处。同一说戒。而别利养。今非彼故。故云同利养。一众说戒也。不举其罪者。但有见闻疑三根。即当举其所犯。教令悔过。不举不教。同僧利养。滥受信施。至令获罪弥深。复违慈心悲心护心。故自得罪也。涅槃经云。有持戒护正法比丘。见坏正法者。即能驱遣。诃责徴治。当知是人。得福无量。不可称计。若置而不诃责驱遣举罪。当知是人。佛法中怨。若能驱遣诃责。是我弟子。菩萨优婆塞五戒威仪经云。菩萨为多人头首。见诸眷属。不如法事。应呵应𢷤。若瞋心恶心。舍不呵治者。犯重垢罪。若懒惰放逸。不教呵者。犯轻垢罪。优婆塞戒经云。宁受恶戒一日。断无量众生命根。终不畜养獘恶弟子。不能调伏。何以故。是恶律仪。殃齐自身。不能教诲恶弟子。乃令无量众生作恶。能谤无量妙法。又善戒经云。旃陀罗等。及以屠儿。虽行恶业。不能破坏如来正法。不必定堕三恶道中。为师不能教诃弟子。则破佛法。必堕地狱。然举他罪时。不得仓卒。须先向有德持戒人前举。律中比丘。欲举他罪。犹先从彼求听。大士当以慈心。软语教诲。令其惭愧心伏。若非如此。趋向他说。同前第六重。故僧祗律云。举罪时。不得趋向人举。当向善比丘说。若彼罪比丘凶暴。或依王臣力。凶恶人力。或起夺命因缘。伤自梵行者。应作是念。彼罪行业。必自有报。彼自应知。喻如失火。但自救身。焉知余事。尔时但护根相应无罪。地持经云。若菩萨见众生。造今世后世恶业。以嫌恨心。不为正说。是名为犯。若自无智。若无力。若使有力者说。若方便令彼调伏。若为正说。于我嫌恨。若出恶言颠倒受。若无爱敬。若彼人性𢤱悷。不犯。若见有应诃责者。应治罚者。应摈者。而不诃责。不罚。不摈。是名为犯。若彼不可治。不可与语。不可教诲。多起嫌恨。若恐起诤事。若相言讼。若坏僧等。应观时。不犯。

○第六不供给请法戒。

初戒令敬师友。此中兼请说法。为别也。

若佛子。见大乘法师。大乘同学同见同行。来入僧坊。舍宅城邑。若百里千里来者。即起迎来送去。礼拜供养。日日三时供养。日食三两金。百味饮食。床座医药。供事法师。一切所须。尽给与之。

先标大乘法师。次标大乘同学见行三友。以拣小乘师友也。法师者。通达大乘经律性相。乃至能化导众生令入佛地者是也。百里千里。是言其远以摄其近。谓远尚当供请。况其近者乎。三时供养者。谓日初出时。辰末巳初。及日中时也。三两金。及百味者。言其敬事之极。而无悭惜怠慢之心。其受供者。应生惭愧。方消信施。宗镜云。若学大乘佛法者。受施主食。如须弥山。受施主衣。可敷大地。如不学者。未堕僧数。十方无唾地处。永嘉云。若得不思议解脱力。妙用恒沙也无极。四事供养敢辞劳。万两黄金亦消得。粉骨碎身未足酬。一句了然超百亿。虽然如是。犹当知足受用。始得无过也。尽给与之者。上是自发心供养。犹恐未足。今随师友所须。勿违其念。当尽与之。此明供事殷勤。下明请法不懈。

常请法师三时说法。日日三时礼拜。不生瞋心。患恼之心。为法灭身。请法不懈。若不尔者。犯轻垢罪。

常请者。明非一日一时也。三时者。中前。中后。及入夜时而请益也。三时礼拜。是乐法服勤之不懈也。不可见师有小所失。而生瞋心。复不应厌患费财而生恼心。身尚可舍可灭。岂以惮劳供给。而生退心。如来因地。舍全身以求半偈。剜身千疮然灯。而请说法。施妻子与夜叉食。欲闻法要。故普贤菩萨告善财言。我此法海中。无有一文一句。非是舍施转轮王位。及一切所有。而求得者。况其身外之者乎。若惜身吝财。非大士忘身为法之行愿。复乖恭敬孝顺之本心故犯。圆觉经云。末世众生。欲修行者。应当尽命供养善友。事善知识。彼善知识欲来亲近。应断憍慢。若复远离。应断瞋恨。现逆顺境。犹如虚空。了知自心。毕竟平等。与诸众生。同体无异。如此修行。方入圆觉。疏云。夫善友度人。种种方便师徒心契。法意方传。是以俯物就机。相亲相近。愚者无识。憍慢便生。慢既翳心。即不入道。故云应断憍慢。或遇异缘相去相离。便生瞋恨。乃云疏我亲彼。说爱说憎。既一念瞋。百万障起。非论失道。亦堕三途。故云应断瞋恨。按譬喻等经。阿难尊者。过去世时。曾为卖香童子。见一沙弥行乞。口诵经偈。因问其故。沙弥答言。我师山中学道。令我日输米一升。兼诵一偈。故耳。复问。若不输米。日可诵得几偈。答言。可诵十偈。童子曰。今后勿复行乞。吾代输米。沙弥欢喜。得静坐学问。至代输米九斛。试沙弥经。悉皆通利。由此福报。后生为佛弟子多闻第一。具足三明六通。传佛心印。是知供给持经沙弥。尚感如是胜报。况供养大乘师友。能说法者。所得胜报。孰能思议哉。

○第七懈怠不听法戒。

前戒彼来。我当请益。今戒彼在他处。我应往听。惟此为异也。

若佛子。一切处。有讲法毗尼经律。大宅舍中。有讲法处。

讲法者。说法论义之总称也。梵语毗尼。此云灭。谓灭身口意恶也。亦云善治。谓善能自治淫怒痴。亦能治众生之恶。此皆从功能为名。然非正译。正译为律。律者法也。此从教为名。谓处断轻重。开遮持犯。非法不定也。又云毗。此言去。尼。此言真。谓去若干非。而就真。真即本源心地也。经律并称毗尼者。经即梵网戒经。律即心地法律。及诸菩萨戒藏。又一切大乘经。有灭恶生善义。故亦同称毗尼也。

是新学菩萨。应持经律卷。至法师所。听受咨问。若山林树下。僧地房中。一切说法处。悉至听受。若不至彼听受咨问者。犯轻垢罪。

新学者。谓初受心地戒之大士。学业未成。不知重法。自生慢怠。失大法利。日无胜进。终退心地。故特此勉励。若不往。则日日犯轻垢。按地持经。不说远近。优婆塞戒经。谓相去一由旬。不犯。以彼在家。俗务拘身。不能远听。出家无累。专以习法为事。畏远不往。即是自怠慢法。故犯也。听受咨问者。听是以耳识专闻。受是以心纳受。即闻思二慧也。咨是启问。谓闻而深思。思而未达。复启问所疑。疑释即依之修进。悟入大乘心地法门也。上言一切处。是泛举僧俗处所。次言大宅舍中。专指王宫。官宅俗舍。檀越。请讲也。今言一切说法处。谓出家者所居山林树下。寂静兰若。僧伽蓝处也。如是诸处。不往听受。非慢人慢法。即懈怠惮劳。故得罪。不犯者。如菩萨戒本经云。若病。若无气力。若知彼人倒说。若知彼所说。是数所常闻。若自多闻。若具闻持。若修禅定。不欲暂废等。不往皆无犯。

○第八背大向小戒。

心谓大乘教劣故背也。言二乘外道法胜故向也。一是背大欲向二乘。二是背大欲向外道。

若佛子。心背大乘常住经律。言非佛说。

大乘经律。从舍那心地流出。性本常住。不生不灭。不变不易。乃如来顿说一实之教。非方便权小随事渐制之法。若凡夫初学菩萨。不辨大小邪正。故疑大乘经律。谓非佛说。言心者。盖心欲背。而念未决。口欲言。而辞未播。尚怀犹豫。故犯轻垢。若背向已成。即失戒。若谤声已出。言辞外彰。害及他人。即属第十重戒。

而受持二乘声闻。外道恶见。一切禁戒。邪见经律者。犯轻垢罪。

二乘。即声闻。缘觉。由闻如来四谛声教。证无生果。故曰声闻。观十二因缘法。无师自悟。是曰缘觉。即梵云辟支佛是也。问。既从如来声教得道。何名恶见。答。如来观彼根劣。未堪授与大法。故暂示之小教。彼即厌苦断集。欣灭修道。而证得人空偏理。独出三界。无利人心。遂失本源心地正体。非恶见如何。若不知大乘常住之法。舍此心地大戒。而受持声闻禁戒道法。亦不得圆满具足。故涅槃经云。阿罗汉。不知三宝常住不变者。所有禁戒。亦不得具足。不能得声闻之道。是则背向乖旨。大小俱失矣。大论云。宁起恶癞野干心。不生声闻辟支佛意。心凶为恶。身病曰癞。乍起三途之心。不生二乘之念。所谓宁堕恶道得闻佛名。不愿依老得长时生天是也。一切禁戒者。或持牛马鸡狗等戒。由外道见牛马等生天。不知彼前生已种生天之福。便效啖水草。甘食粪秽。或事火服风。或吸气咽津。或翘一足。或五热炙身。或自焚躯。或涂灰。卧𣗥。裸露身形等。皆自言精进。苦尽得乐。至于末世服水斋。自谓涤除五浊。或饿七日。自谓空寂四大。或隆冬赤脚。盛夏髼发。自言寒暑不侵。如斯邪见自禁。非愚痴即诳惑他人。复有起诸妄计。造立种种典籍。是曰邪见经律。此中制意。诫大士不得背心地正因。失成佛之极果。而反学二乘断见思惑。证灰身灭智之涅槃。永无利他之大用。故佛诃之为恶见恶人。非诃声闻戒不可持。论心。则大小须分。故云若起一念二乘心者。犯轻垢罪。言戒。则大小双持。故涅槃经。谓五篇七聚。并是出家菩萨律仪。辅行云。出家菩萨。六和十利。与声闻同。六度四弘。异于小行。若在家菩萨。三归五戒。咸趣菩提。况复梵网八万威仪。七众并资。五道通被。岂容破戒。称为佛乘。菩萨戒本经云。若作如是言。菩萨不应听声闻经法。不应受。不应学。菩萨何用声闻法为。是名为犯。何以故。菩萨尚学。外道异论。况复佛语。不犯者。专学菩萨藏。未能周及。地藏十轮经云。三乘皆应修学。不应憍慠。妄号大乘。谤毁声闻缘觉乘法。我先惟为大乘法器。坚修行者。说如是言。惟修大乘。能得究竟。是故今昔。说不相违。如经所说。为䇿彼坚修行者。恐其弃大习小。复令一向习小法者。趣向大乘。非谓声闻戒。可轻可忽。有惭有愧者。惟恐持之不逮。是以五天竺国。凡出家者。皆先学小。然后习大。俾知罪福因果。则不拨有谈空。识其位次。始无妄修谬证。兹恐初学浅识无知。不达如来秘密之意。才闻此即舍彼。取舍乖方。妄符经旨。悖佛言教。自取累于长劫。若屑声闻戒不受。则不应剃发染衣。作沙门之相。自当带发长髭。而为俗士。行菩萨道。未尝不可。苟欣其相。而弃其戒。冒入法门。与僧同事。羯磨布萨。名为贼住。罪与五逆同科。后永不得受具戒。为害非小。切宜思之。摩诃迦叶。是佛声闻弟子。受持二百五十大戒。复行十二头陀行。自至终身不舍。如来以正法眼藏付之。而不付弥勒文殊。何也。正以菩萨随类利生。化现无定。声闻是世间住持僧宝。佛法二宝。赖之弘扬。为人天依仗。故知戒德。任重非轻。若废声闻戒不持。则僧宝失。而佛法二宝亦失。况戒有止恶生善之功能。持一戒则去一恶。生无量善。是故二万五千福河常注。又复须知。心大则戒大。心小则戒小。故涅槃经。及十住婆沙论。皆指篇聚云。菩萨摩诃萨持是禁戒。当知戒无大小。由受者心期。唯除外道邪见。则世间无有一法。不是佛法。故云尽大地无非是药。况如来金口亲宣者。故圆觉经云。一切众生。皆证圆觉。逢善知识。依彼所作。因地法行。尔时修习。便有顿渐。若遇如来无上菩提。正修行路。根无大小。皆成佛果。如经所说。即当疑惑冰消矣(余如二十四戒所明)。

○第九不看病戒。

迷菩萨慈悲利济之心。故不看。失大士恭敬孝顺之行。故不供也。

若佛子。见一切疾病人。常应供养。如佛无异。八福田中。看病福田。是第一福田。若父母师僧弟子病。诸根不具。百种病苦恼。皆供养令差。

一切疾病人者。上则三乘贤圣。师僧父母。中则兄弟朋友亲属。下则弟子俗众。老幼贵贱。他乡异国人等。乃至禽兽畜生。悉皆供给调治也。如佛无异者。如来本为救度一切众生。生老病死苦。故出现于世。今供病人令安。即称佛本怀。况一切众生。同一心源。当成正觉。故云如佛无异。如来在昔躬自与病比丘洗濯垢秽。然后为说法要。即证道果。遂令凡诸寺院病堂中。画如来躬自看病像。而受大士戒者。不供不看。实违菩萨慈心愍心也。八福田者。一诸佛田。二圣人田(菩萨。缘觉。声闻)。三众僧田(是佛弟子。修出世行人)。四和尚田。五阿阇黎田。六父田。七母田。八病田。诸佛圣人众僧三种。名敬田。和尚阇黎父母四种。名恩田。供养病人。施诸众生。名悲田。若于此八中。供施。能生诸福善。如植嘉苗。秋获成实。故名为田。八田之中。诸佛最胜。供养即获世出世间诸福善果。灭除无量诸恶罪业。今以看病为第一者。谓大士以利生为首要。拔苦与乐为先务。故不择亲疏贵贱。惟以救济为心。故云。地狱未空。誓不成佛。又云。如有一众生未成佛。终不于此取泥洹。所以大士历事诸佛。求一切法门。皆为利益一切众生。是故菩萨。以悲田为第一也。诸根不具者。六根之中。随有一坏。即受苦恼。况其四大违和。百病交煎之苦恼。百病者。四大为身。共有四百四十种病。今言百者。是略举四之一耳。然诸病苦。痛乱心神。不能暂安。故云苦恼也。供养令差者。指上受病之人。当随自力给与诸饮食衣服卧具医药。若自无力。应乞化供之。四分律云。看病得五功德。一知病人可食。不可食。可食便与。二不恶贱病人大小便利。唾吐。三有慈愍心。不为衣食。故看。四能经理汤药。乃至差。若命终。五能为病人说法欢喜。彼身善法增长(差字去声病瘳也)。

而菩萨以瞋恨心不看。乃至僧坊。城邑。旷野。山林。道路中。见病不救济者。犯轻垢罪。

瞋恨心者。或日前与病人有仇隙。或病人嫌供给不如意。由此瞋恨故不看。乖大士怨亲平等之心。不舍众生之念。故得罪也。不但上之父母师僧亲人不看得罪。即城邑乃至道路中疏人。不看亦犯。若自身有病。或无力能脱彼苦。当起慈念。祝令安乐。或转托余人看。或劝化他人看。或彼自有亲属。皆不犯(经明多病短命者。皆由前生杀业余报未央。然亦有别缘能招于病。如佛弟子中。多病无过舍利弗尊者。佛谓其多生轻慢师长父母。故感斯报。是知父母师僧。特宜尊敬供养。毗尼母经云。若父母贫苦。应先受三归。五戒。十善。然后施与。若不贫。虽受归戒。不中施与。若施病者。及牢狱系缚人。妊妇婴儿。当以慈心随宜施之。若错误与。为施所堕。此谓出家凡所有物。皆是檀越信心所施。非田。不堪受。在家菩萨。则任意而施。婆沙论云。若有孝子。能劝父母。于三宝因果等法。令信向及令修戒施禅慧。以自调伏。乃名真实报父母恩)。

○第十畜杀众生具戒。

害物伤慈。乖心地之戒体。违利生之行愿也。

若佛子。不得畜一切刀杖。弓箭矛斧。斗战之具。及恶网罗罥杀生之器。一切不得畜。

矛如铤。而有三廉也。酋矛长二丈。夷矛长二丈四尺。刀杖等。皆兵器。故云斗战之具。网罗。或用绳线作。或以丝结成。是渔猎之器也。罥。以羁绊禽兽之足。亦罟也。斗战具。则伤人。杀生器。则害物。凡是伤生害物之器具。悉不应藏贮。故云一切不得畜。

而菩萨。乃至杀父母。尚不加报。况杀一切众生。不得畜杀众生具。若故畜者。犯轻垢罪。

杀父之仇不共戴天。而大士修出世行。行平等慈。视一切众生犹己父母。而无有异。故不报复。若畜杀具。是杀生之渐。违孝顺心也。网罗罥等。本为伤害禽兽。在家出家皆制。刀杖弓箭等。是卫国兵器。旧开国王王子将士。不在制限。余人无国。故不听畜。故畜即犯。

如是十戒。应当学。敬心奉持。下六品中广明。

此文总结上十戒相。令勤习学。敬心奉持。不得暂时有忘也。若欲其详。当如大本下六品中广发明之。今所说者。是略耳。

○第十一国使戒。

大士当作如来使。以普安群生为愿。而反为敌国使命。起窥伺长短之心。生奸伪谋䇿之计。邀合战阵。杀伐众生。大违慈心善心。安慰众生心也。

若佛子。不得为利养恶心故。通国使命。军阵合会。兴师相伐。杀无量众生。

菩萨损己利他。慈念一切。而反为利养。起于恶心。作两国之通使。为二君之命令。为害不浅也。阵者。两军行列也。师者。众也。五旅为师。共二千五百人也。凡行军多。则谓之军。次则谓之师。少则谓之旅也。为利恶心会合二军布阵。两师相伐。损国非轻。伤杀无量生命。殃民不少。若夫说听两国。罢兵息争。安邦恤众。正大士之权宜。生多功德也。

而菩萨尚不得入军中往来。况故作国贼。若故作者。犯轻垢罪。

贼者害也。损国灾民。非贼如何。军中惟论攻伐杀法。大士闻之何忍。暄闹膻秽。佛子履之奚安。声闻自利犹制不听。况大士慈悲利物为心乎。若教他征伐。或喜彼相战。悉属初重随死结罪多寡。

○第十二贩卖戒。

贪财害物。失本慈心。深伤法门。非大士行。

若佛子。故贩卖良人奴婢六畜。市易棺材板木。盛死之具。

顺世俗言。故云六畜。元总该一切禽兽也。作成者名棺材。未成者名板木。乃至函瓷。瓦缸等。载尸骨器。皆曰盛死之具。贩者。贱买贵卖也。市易者。市井中贸易也。贩人。则有眷属别离之苦恼。复受下贱驱役打骂鞭挞之楚痛。贩畜。便有汤火生剥杀害之惨毒。卖棺。遂生希望多死之恶心。故僧俗皆制。若寻常贸易。不损人害物。在家不遮。优婆塞戒经。谓如法得财。分作三分。一分供三宝。一分供给父母己身妻子眷属。一分作如法贩转。萨婆多论云。宁作屠儿。不为贩卖。何以故。屠儿正害畜生。贩卖一切欺害。不问道俗贤愚。持戒毁戒。无往不欺。又常怀恶心。设若贩谷。心恒希望。使世荒饿。设若贩盐。及贮积物。意常企望。四远反乱。王路塞隔。贩卖有如是恶心。虽不制俗。必无希望欺伪。公心不犯。律摄云。不依实说。或伪滥斗秤。欺诳于他。得妄语罪获物之时。犯盗。

尚不应自作。况教人作。若故自作。教人作者。犯轻垢罪。

教人有二。或教他代我作。或教他自为。俱犯。若卖畜生令杀。若速欲卖棺咒人令死。皆犯初重。非轻垢也。若代人买畜。私匿他直。五钱。即犯杀盗二罪。若代买棺。私匿五钱。及诱他奴婢卖。悉得盗罪。若以棺材木施贫人。获福无量。由慈济他心。无希望故也。

○第十三谤毁戒。

兴恶念。辱他人。无孝顺心。失慈悲行。非菩萨利物之弘怀。护持正法之大愿也。

若佛子。以恶心故。无事谤他良人。善人。法师。师僧。国王。贵人。言犯七逆十重。

恶心者。显非善心有益前人。本为贪瞋。欲坏彼人名利功德故也。无事者。正谓前人无有犯戒之实事。亦无见闻疑之三根。而妄生诽谤也。良人。即贤良厚德有道之士。善人。是淳善慈爱万物之者。法师。是宣扬如来三藏圣教之师。师僧者。师即自己和尚。阇黎。下至依止一宿。或受一咒。一偈。闻一法言。皆名阿阇黎。僧是众僧也。贵人。是三公百寮也。已上皆是曾受佛戒之人。若向受戒法中人谤。故犯轻垢。若向未受大戒人谤。无问有根无根。同说四众过戒。犯重。经云。天下善友。莫过师长。若能终身行道。正可自利。非报师恩。父母虽复生育训诲。而不能使离三途。师长诱进。离生死苦。得涅槃乐。师或教诲。不肯信受。乃至恶言。起于诽谤。横生是非。使佛法衰落。如是等人。谤师毁师。憎师嫉师。法中大魔。地狱种子。善恭敬经云。佛言。若于师所不起恭敬。说于师僧长短之者。彼愚痴人。应如法治。师实有过。尚不得说。况当无也。若于师边不恭敬者。别有一地狱。名为推朴。当堕是中。一身四头。身体俱然。状如火聚。出大猛𦦨。炽然不息。复有钩觜毒虫。常𠯗舌根。从地狱出。生畜生中。恒食屎尿。舍彼身已。虽生人间。常生边地。皮不似人。恒被轻贱。诽谤凌辱。离佛法僧。无有智慧。从彼死已。还堕地狱。更得无量无边苦患之法。神变经云。佛告文殊师利。设若有人。于恒河沙等诸佛塔庙。悉皆焚毁。若于信解大乘菩萨起瞋恚心。加诸骂辱。或增诽谤。是罪过前焚毁诸佛塔庙。无量阿僧祗数。菩萨学论云。佛言。若于菩萨起陵蔑者。我说是人。住于地狱。不知限量。所以者何。若菩萨于说法师起诽谤者。即是远离诸佛。毁谤正法。及比丘僧。又若轻贱诸说法师。不起尊重者。即是于佛如来。不生尊重。又按发觉净心经。有六十初发心菩萨。来礼佛足已。悲涕雨泪。白佛言。我等业障。愿世尊为分别说。令我等辈。勿复更造。佛言。汝等过去于拘留孙如来教中出家学道。于禁戒。多闻。头陀功德。放逸损减。时有二法师比丘。汝于彼所。诽谤淫欲。乃至于法师亲友檀越。汝复破坏离散。两舌毁辱。令生疑惑。不生信心。时所有敬信随顺法师之者。令彼断诸善根。作诸障碍。汝等以此业障故。于六十二百千岁。堕阿鼻大地狱中。复于四万岁。堕等活地狱。复于三万岁。堕黑绳地狱。复于八百千岁。堕热地狱。后得人身。于五百世中。生盲无目。所生之处。一切暗钝。忘失本心。善根闭塞。恒被欺陵。为人憎恶。毁訾诽谤。常生边地贫贱之处。汝等从此舍命已。于后百岁中。正法灭时。还生于恶国恶人之处。贫穷下贱。被他诽谤。忘失本心。五百岁后。一切业障。尔乃灭尽(云云)。时六十菩萨闻已。扪泪。恐怖毛竖。向佛忏悔。立大誓愿。于一切所。不起诸过。尔时世尊而说偈言。莫于他边见过失。勿说他人是与非。不着他家净活命。诸所恶言当弃舍。弃舍众闹极远离。无法比丘勿亲近。当修兰若佛所赞。不着利故得涅槃。

于父母兄弟六亲中。应生孝顺心。慈悲心。而反更加于逆害。堕不如意处者。犯轻垢罪。

六亲有二。一是实己父母。伯叔兄弟之六亲。二谓大士常念一切众生如己六亲。以孝顺心。故无逆谤之事。以慈悲心。故无令堕不如意处之恼害。不如意处者。彰扬前人之过失。令彼心生羞耻。昼夜不安。甚至自害。陷没其人之名利。事不称心。时怀懊恼。故云堕不如意处也。前自赞毁他。及谤三宝戒。由其毁他兼自赞。故犯重罪。今单毁他。乃犯轻垢。前兼谤佛法。故犯重罪。今止谤僧。乃犯轻垢。罪虽轻垢。感报实重。谤一比丘。尚得苦报无穷。况谤恩人德人。昔有七岁之女。轻笑一比丘如乌。当五百世受瞎乌身。母闻佛说。诣佛求忏。犹不能免。以此毁谤。是性罪故。无问受戒不受戒。但谤皆招恶报。故经云。守口如瓶。防意如城。报恩经云。人生世间。祸从口生。甚于猛火。猛火惟烧一世。恶口能烧无数世。猛火但烧世间财。恶口能烧七圣财。是故一切众生。常当护口。口中之舌。凿身之斧。灭身之祸。是以古人谓唇如弓。心如弦。声如箭。长夜虚发。何能伤人。惟自加涂炭。故瞿波离。生身陷于地狱。皆由出其恶言。普告诸人。若僧若俗。时当猛省。缄口慎心。无致遗殃长劫。悔之不及也。

○第十四放火焚烧戒。

楞严经云。清净比丘。及诸菩萨。于岐路行。不蹋生草。况复以火焚烧。害及情与无情。过非小也。

若佛子。以恶心故。放大火。烧山林旷野。四月乃至九月放火。

恶心者。以不善心。瞋嫉他人。及与山林禽兽。故放火焚烧也。四月至九月。蜫虫鸟兽孳生多故。元此为北方之地而言也。若东南温土。冬春之初。虫类不蛰。惟腊月严寒。稍无虫蚁耳。

若烧他人家屋宅。城邑。僧坊。田木。及鬼神宫物。一切有生物。不得故烧。若故烧者。犯轻垢罪。

前言山林。旷野。明其总。今言屋宅城邑等。明其别。由总而祸及于别。谓其始无烧宅等之恶心。因焚山林。殃及人家等也。田者生植百谷之所。鬼神宫物。一本作官物。若论官物。应有王物。然城邑等。已该王官物矣。律名一切草木为鬼神村。以诸鬼神皆依之居住。而为宫殿舍宅。故制比丘不得坏也。或旷野山林中。有鬼神祠庙。及树木供具之类皆鬼神物。如䢼亭湖庙竹木。若乞而未许。辄斫。舟即覆没。一切有生物者。如墙壁。篱栅。生地。腐薪。俱有虫蚁依止也。若为除虎狼毒蛇之害。旧开在家不禁。由须观时。慎心细察。无致伤生。始得无过。然亦有坏鬼神物之失。孰若不烧为当。此戒为烧林木。无心伤生。故犯轻垢。若以瞋心恶心害生而烧者。随物死。一一结重。经云。焚烧山泽。决撤陂池。火炮鸡子。堕火域中。煻煨齐心。东西驰走。不能得出。为火烧尽。一鬼问目连言。我一生已来。恒患热渴。行见恒河冀入其中。以除热渴。方入其中。身体焦烂。肌肉离骨。渴欲饮之。一口入腹。五腊焦烂。痛不可言。何罪所致。目连答言。汝为人时。喜焚烧山泽。残害众生。今受华报。果在地狱。过去劫时。有一樵夫。见火焚山。救之令灭。后身感报为梵天王。寿命住过一劫。救火尚得如是胜报。其焚烧者。罪当如何。

○第十五僻教戒。

僻谓偏僻邪教。二乘为偏。外道为邪。菩萨学大乘心地法门。而不以自所受法教人。反教以外道邪因。二乘自利偏见。永堕邪途。弃舍利他之行。非大士慈善心。大乘心也。

若佛子。自佛弟子。及外道恶人。六亲。一切善知识。应一一教受持大乘经律。应教解义理。使发菩提心。十发趣心。十长养心。十金刚心。于三十心中。一一解其次第法用。

自者。从也。佛弟子。是内众。由学佛内教故。外道是外众。以学习外教故。六亲知识。兼于内外。由彼有学内教外教故也。恶人。谓外道以不善法。拨无因果之教教人。致令误堕三途。及一阐提。永无出期。故经云。众生无邪。因师故邪。是故因恶师而误堕恶道也。善知识。是熟识良朋。非法门师范也。一一者。指上内外等众。当教彼受持读诵。次教解义理。后教发菩提心。不受持。焉知大乘之义味妙理。不达义理。而所发心非正。不发菩提心。而所解者虚解。行解相应。方有证悟。此三十心。是入圣位之始行。故须先为开示。次第者。始从发心。乃至金刚心。一一为彼解说。令知次第进修功用。履践三贤之果位也。

而菩萨以恶心瞋心。横教二乘声闻经律。外道邪见论等。犯轻垢罪。

恶心者。自立不善之念。欲人入于偏邪也。瞋心者。或因其人有所触恼。而生瞋怒。故教之令入偏邪也。横者。非正直。应教而不教。不应教而教。彼欲学大。而反教之以小。故名横也。由瞋恶心故。不以正理开导。而横教与二乘四阿含等经。五篇七聚之律。外道妄计邪见僧佉论等。故大智度论云。西域外道经论。大者有十八种。所谓弊迦兰那。僧佉。韦陀等是也。金刚菩提心论云。行人知一切有情。皆含如来藏性。皆堪任安住无上菩提。是故不与二乘之法而令得度。声闻执四谛法。缘觉执十二因缘。知四大五阴毕竟磨灭。深起厌离。破众生执。勤修本法。克证其果。趣本涅槃。已为究竟。二乘之人。虽破人执。犹有法执。但静意识。不知其他。久久成果。以灰身灭智。趣其涅槃。如太虚空。湛然常寂。有定性者。难可发生。要待劫限等满。方可发生。不定性者。无论劫限。遇缘便回心向大。从化城起。为以超三界。谓宿信佛故。乃蒙诸佛菩萨。面以方便。遂发大心。从初十信。遍历诸位。经三无数劫。难行苦行。乃得成佛。既知声闻。缘觉智慧狭劣。亦不可乐。又诸外道等。恋其身命。或助药物。得仙宫。住寿。或复生天。以为究竟。行人应观彼等。业力若尽。未离三界。烦恼尚存。宿殃未殄。恶念旋起。当彼之时。沉沦苦海。难可出离。当知外道之法。亦同幻梦。阳𦦨也。是故非恶心。亦不应教以偏邪也。不犯者。以善心。就其所好所欲。权诱入小。后令向大。或以外教令入内教。所谓先以欲钩牵。后以智拔拔。故华严五地菩萨。学百工技艺。而诱入佛道。斯皆大士善权利物。以四摄法。而摄受众生。非恶瞋心横教之也。璎珞经云。菩萨亦以善权方便之力。入诸外道异学之中。随彼法则。顺从祠祀。观其志趣。使得度脱。令诸外道兴福无量。若反生乐着。即属背大向小戒。

佛说梵网经菩萨心地品下略疏卷四

音义

憍奢那

此云野蚕绵。

波斯匿

此云胜军。舍卫国王。

僧昙显

一名佛㑺。不知何许人。游无定方。饮啖同俗。时有放言。标悟宏远。时齐高祖文帝。天保六年九月下敕。召诸沙门。与道士陆修静。学徒者十人。亲目对较。时道士咒诸沙门衣钵。或飞或转。咒诸梁木。或横或竖。沙门曾不学术。默无所对。士女欢闹。贵贱移心。皆以静徒为胜。诸道士等。踊跃腾倚。高谈自矜。夸炫道术。仍唱曰。神通权设。抑挫强御。沙门现一。我当现二。沙门现二。我当现四。今薄示小术。并辞退屈。事亦可见。帝命上统法师。与道士角试。上曰。方术小伎。俗儒耻之。况出家人也。虽然天命难拒。岂得无言。可令最下座僧对之。有司寻觅。于时名僧盛集。昙显居于末座。酣酒大醉。昂兀而坐。有司不敢召之。以事告于上统。上曰。道士祭酒。秪可与饮酒道人共言耳。可扶辇将来。合众皆惮。而怯上统威权。不敢有谏。乃两人扶显。令上高座。显便立。而含笑曰。我饮酒大醉。耳中闻云。沙门现一。我当现二。此言虚实。道士言。是实。显即翘一足而立。云我已现一。卿可现二。道士各无对之。显曰。向闻咒诸衣梁飞扬。即命取稠禅师衣钵咒之。诸道士一时奋发共咒。一无动摇。帝命取衣。乃至十人。牵举不动。显令以衣置于粱木。又令咒之。都无一验。相顾失色。犹强言曰。佛家自号为内。内则小也。说吾道家为外。外则大也。显应声曰。然则天子处内。定小于百官耶。静等道众。缄口无言。帝目验藏否。便下诏曰。法门不二。真宗在一。求之正路。寂泊为本。祭酒道者。世中假妄。俗人未悟。宁有只崇麹[麩-夫+薛]为味。清虚焉在。瞿脯斯甜。慈悲永隔。上异仁祠。下乖祭典。皆宜禁绝。不复遵事。颁敕远近。咸使知闻。其道士归伏者。并付照玄大统上法师。度令出家。其未发心者。可令染剃。尔日斩首者非一。自谓神仙者。可上三爵台。令其投身飞逝。诸道士等皆碎尸涂地。伪妄斯绝。致使齐境国无两信矣。道士。旧自号为鬼卒道。又改号祭酒道。后窃佛经沙门名道士。故改为道士。

饱酒肉讽华严

京兆延兴寺。苑律师。贞观年初。旅宿他舍。忽有一僧后至。主人别房安止。命取淳醪良肉。快意饮啖。苑师恶之。其僧食已。乃漱以灰水。闭户而诵华严。俄终一轴。苑乃束身抱愧。侧听玄音。未至五更。便终六帙。苑深自悔责。悲泣交怀。入房礼忏。因而分袂。不告名字。莫知所之。

饮酖毒

酖。直禁切。音鸩。鸩鸟毛羽有毒。以羽画于酒中。饮者即死。隋泸州。等行寺。僧童进。昔周出家。不拘礼度。唯乐饮酒。来去酣醉。遗尿臭秽。众共非之。有识者曰。此贤愚难测。会周武东征。云须毒药。敕泸州营造。置监吏。使獠采药。蝮头。铁猩。鬵根。大蜂。野葛。鸩羽等。数十种。酿以铁瓮。药成。人畜着药。肉穿便死。童进闻之。至监官所。官弄曰。能饮一杯。岂非酒士。进曰。得一升解酲亦要。官曰。任饮多少。何论一升。便取铁杓。于毒瓮中。取一杓饮之。言谑自若。都不为患。道士等闻。皆来看进。又举一杓劝之。皆远走避。进乃噫曰。今日得一醉。卧方石上。俄尔遗尿。所著石皆碎。良久醒觉。精爽如常。尔后饮酒更多。食亦逾倍。年九十余。终于本寺。

猕猴效佩珠璎

波斯匿王宫中。失宝珠璎。王苦责宫人。无有窃者。毗舍佉母言。必猕猴所作。当令妃嫔尽着珠璎。于猕猴前戏舞。时猕猴即取所藏珠璎着出同戏。由是自露丧命也。

三摩地

此云定慧等持也。

鸽投鹙子之影

梵语舍利弗。此云鹙子。昔佛在祗洹经行。有鸽为鹰所逐。投避于鹙子影覆之。犹颤栗不已。趣向佛影。即安隐无怖。由鹙子杀习未尽故也。

韭薤

上音九。下音械。韭者久也。一种永生。久刈不乏。故以韭名。字画因之亦合九数也。薤似韭。而叶阔。有赤白二种。春分莳之。至冬叶枯。又一种山薤。与薤同。而根长叶大。似鹿[葸-十+夕]。薤音薤。一名鸿荟。

[卄/糾][葸-十+夕]

上骄去声。音叫。似食[葸-十+夕]。而茎长。有棱五辛中。凡中空。皆属[葸-十+夕]类。或作藠。草名。出卢山。非[卄/糾]也。有云。藠亦山薤之类。非也。[卄/糾][葸-十+夕]。本草不载。以[卄/糾]属[葸-十+夕]收。故不别出。藠亦不载。由无功用故也。

北俱卢州

或云郁单越。此云胜处。

𧮈吃

上九辇切。音謇。口吃也。下激质切。音吉。口不能言也。

旃陀罗

此云屠者。即杀人首。

三明

一宿命。二天眼。三漏尽。此三超过六通。故云明。

六通

一天眼。二天耳。三知他心。四知宿命。五神足。六漏尽。

六和

一戒和同修。二见和同解。三利和同均。四身和同住。五口和无诤。六意和同悦。

十利

受功德衣。得十事利益。一畜长衣得过十日。二畜长衣得过一月。三离衣宿。四得上下衣。随处游行。五得多畜三衣。六得别众食。七得数数食。八不受请。得自往食。九得非时入村。不嘱授。十得学家随意受食。

六度

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以此六波罗蜜。自度。度人也。

四弘

一众生无边誓愿度。二烦恼无尽誓愿断。三无量法门誓愿学。四佛道无上誓愿成。

音咨。口上毛也。口下毛曰须也。

舍身求偈

过去世。如来为菩萨时。在雪山修道。天帝欲试之。化为罗刹。口说半偈。云诸行无常。是生灭法。菩萨求说后半偈。罗刹云。我腹饥饿。不暇为说。菩萨曰。欲得何食。答云。欲食生人血肉。菩萨曰。愿为我说。舍身供养。菩萨即敷座请说。罗刹云。生灭灭已。寂灭为乐。菩萨遂以偈遍书于山石树木之间。即登树投身而下。罗刹即手接之。时天帝释还复本形。赞叹礼足而去。涅槃经云。佛言。为半偈舍身因缘。超十二劫。在弥勒前成无上道。

施妻子与夜叉食

佛往昔无数劫时。作阎浮提大国王。名修楼婆。为众生求法故。舍可爱妻子。与夜叉鬼。鬼尽取食之。为说一偈曰。一切行无常。生者皆有苦。五阴空无相。无有我我所。

剜身然灯

世尊过去无数劫时。作大国王。为闻法故。剜身然千灯。供养劳度差婆罗门。彼乃为说偈曰。常者皆尽。高者必堕。合会有离。生者有死。王闻心大欢喜。而立誓言。我今求法。为成佛道。当以智慧光明。照悟众生。作是誓已。天地大动。

师长

为人之长。训物之规。名为师长。或云师父。父矩也。以规矩法则。教弟子故也。

三公

太尉。司徒。司空。

百寮

众臣也。

七众

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优婆塞。优婆夷。

五道

六道。除地狱道。不得戒。

一阐提

此云不具信。焚烧善根义。罪重过阿鼻也。

七圣财

信。戒。闻。舍。慧。惭。愧。

䢼亭湖庙

庙神。前生出家。与天竺安世高法师为友。性多瞋怒。命终报为䢼亭大蟒神。威灵异常。商旅祈祷。乃分风上下。各无留滞。曾有乞神竹者。未许辄伐。舟即覆没。竹还本处。后世高至庙。蟒于床后出头。与语。悲泣流泪。不久舍命。当堕地狱。即授绢百疋与高。为修塔寺。高咒愿受之。蟒遂死于山西泽中。头尾相去数里。至暮有一少年。上船长跪高前。忽然不见。高谓舟人曰。䢼亭神。得离恶形矣。

四摄法

一布施摄。谓大士以财法二种。摄化众生。令彼生亲爱心。依附受道也。二爱语摄。谓大士以善言慰喻众生。令彼乐闻善言。生亲爱心。依附受道也。三利行摄。谓大士以身口意善行。利益众生。令彼生亲爱心。依附受道也。四同事摄。谓大士观众生根性。随其所乐。即分形示现。同其所作。令彼利益。因生亲爱心。依附受道也。

○蝮音福。至毒蛇也。鬵音寻。酲音呈。酒未醒也。一日醉而觉也。谑音学。戏也。䢼音恭。

瞎乌

比丘大哥罗。常往尸林取祭尸食。有妇人与女送夫尸至林。女见比丘。告母言。此比丘犹如瞎乌。守尸而住。诸比丘白佛。佛言此女恶言轻毁。于五百生中。常为瞎乌。母闻将女诣佛所。白言。恕此小女无识。非毒害心。辄出此言。佛言。岂我为恶咒。令彼苦耶。由此女子。轻心粗语。堕畜生中。若重恶心。当堕地狱。

泥洹

即涅槃。

见闻疑三根

见谓实见彼犯戒。闻谓闻彼犯戒。或从他边闻。疑有二种。或从见生疑。或从闻生疑。若有此三。是为有根。若无此三。是为无根。

力展切。连上声。人步挽车也。

由旬

一由旬四十里。

和尚

尚或作上。此云力生。谓由师力生长我戒身慧命也。正梵音名邬波䭾耶。此云亲教师。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