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书楼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佛说梵网经初津卷二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清 古杭昭庆万寿戒坛传律沙门书玉述

△二释迦弘传二。初总举诸界多佛。二别显此界一佛。初中又四。初受法将辞。二旋归本界。三遵敕利生。四例结余佛。今初。

尔时千华上佛。千百亿释迦。从莲华藏世界。赫赫师子座起。各各辞退。举身放不可思议光。光光皆化无量佛。一时以无量青黄赤白华。供养卢舍那佛。受持上所说心地法门品竟。

千华上佛。从座而起者。受法之事毕矣。各各礼辞舍那而退者。师资之礼尽矣。举身放不可思议光者。报本之心显矣然诸佛之光。有其二种。一。常光二。放光。常光。即本觉圆明。遍照法界。放光。即所起神通。变现非一。皆不离本源心地戒体而出也。今言不可思议者。谓此光非权小之所知。繇迹光与本光无异。同是三德秘藏。微妙智明。不可以心思。不可以言论。故云不可思议也。光光皆化无量佛者。以显此智是诸佛之母。诸佛繇此而出生故。是则舍那心地。化为千佛。千佛化为千百亿佛。千百亿佛化为无量佛也。又表十无尽藏戒品。皆由光明金刚宝戒之所出故。青黄赤白。表住。行。向。地。华表万行妙因。供表一乘佛果。而妙因从果德起。故还用庄严果德也。前舍那以光告。今诸佛以光酬。表此心地法门。本非言念。佛性戒体。非色非心。惟此般若一光。本不离迹。迹不离本。本迹同照。供养卢舍那佛。以酬法乳也。

△二旋归本界。

各各从此莲华台藏世界而没。没已。入体性虚空华光三昧。还本源世界阎浮提。菩提树下。从体性虚空华光三昧出。

初隐为没。终没为已。然虽出没隐显。诸佛悟心。自在无碍故。体性虚空华光三昧者。谓彻照本来如虚空之体性。则华光任运自现。体性表法身德。华表解脱德。光表般若德。三德圆融。故曰三昧也。又体性是法。生佛共有。即常住真心之体性也。华光是喻。此喻心体广大虚寂。而无边表。故曰虚空。心体虽空。本来具足恒沙性德智光妙用。不妨千枝万叶。俱能烁破情尘。故曰体性华光。寂不离照。动即是定。故曰三昧。三昧。通名也。此云等持。亦云正心行处。亦云正受。然三味名体甚多。修证不一。如一切禅定。亦名三昧。今言体性华光。是拣余三昧也。然如来三昧本非出入。故曰。那伽常在定。无有不定时。又云。不起灭定。现诸威仪示十法界像。导利诸众生。今言入者。以体用冥一故。出者。体用全彰故。所谓百千定门。同归一寂。无边智海。不离本源。圭峰云。息诸分别。智与理冥。故名为入。是也。若融前三观。空即不生观。观无为法界心。华即不灭观。观有为法界心。性即一心观。观无障碍法界心。三一圆通自在。名曰体性虚空华光三昧也。还本源世界阎浮提。菩提树下者。谓释迦牟尼佛在摩醯首罗天宫。与无量梵王。不可说菩萨众。说卢舍那佛所说心地法门品竟。复擎此世界大众。还至台藏世界。礼敬问法。今来南洲。故云还也。又华藏。乃本师受业之本界。南洲。是自己行化之本界。故曰还本源世界也。然还去还来。不离一回本源自性界故。若约理而言。则体性虚空华光三昧。便是诸佛本源世界。约事而说。则千佛。千百亿佛。皆先各有本土因听戒故。俱来至舍那所。今受法已毕故又各还本有之报土也。阎浮。树名。此云胜金。提洲也。谓此南洲之北有大树。名曰阎浮。枝叶皆金滴水入土。皆为赤金。胜于他金故。或曰树下有河。阎浮果汁点物成金。因流入河。沙成金色。斯则树因河为名。洲从树得称。故云胜金洲。即南赡部洲也。菩提树者。西域记云。毕钵罗树。高数百尺。佛坐其下。成等正觉。故名菩提此翻觉道。乃道之极者。故又云道树。茎干黄白。枝叶青翠。冬夏不凋。光鲜无变。每至二月十五。佛涅槃日。叶皆凋落。顷即复故。华严经云。菩提树高显殊特。金刚为身。琉璃为干。众杂妙宝。以为枝条。宝叶扶疏。垂荫如云。宝华杂色。分枝布影。复以摩尼宝珠。而为其果。此是舍那他受用身。十地菩萨境界。非凡夫二乘所能及见。然亦表佛。三昧神通。智光影现。庄严心地。还同体性华光也。释迦由此修道。故曰还本源世界菩提树下也。从体性虚空华光三昧出者。返源自性为入。从本起照为出。先入者。示自受用三昧故。今出者。欲令众生。亦受用此三昧故。又受业进业曰入。赴感起化曰出。此有三义。一。观实际理地。无出入相。方便说出入。二。观说法时。有当说不当说时节之别。故有出入。三。观机逗教。应病与药。则有出入之相。然虽示出入。动静一源。往复无二定也。

△三遵敕利生分十。今第一处。

出已方坐金刚千光王座。及妙光堂。说十世界法门海。

离念曰出。事毕曰已。前明千释迦。与千百亿释迦。皆先于舍那前受菩萨戒藏已。乃入三昧。还本源世界。今明出三昧。现身十处说法也。方坐金刚千光王座者。方。犹正也。安住正法。故曰方坐。究竟坚固名为金刚。千佛放光得道之座。故曰千光王座也按略疏云。此座在中天竺。摩竭陀国。王舍城之西南二百余里。菩提树下。昔此世界初成。座与大地俱起。据三千世界之中。下极金轮。上侵地际。金刚所成。周百余步。贤劫千佛。皆坐此座。而入金刚定。放大光明。成无上觉。故曰金刚千光王座。是如来修证理道之所。亦曰道场。华严经云。尔时世尊。处于此座于一切法。成最正觉。是也。所言成者。法身无成。出障名成。报身四智。创圆名成。化身八相。坐菩提树下。断结为成。然事虽有异。其理一也。及妙光堂者。及。相继之辞。谓从彼树下。至此处说法也。众宝庄严。故称曰妙。宝辉互照。故名曰光。圣凡聚集之处故曰堂也。亦名普光堂。此堂在菩提树西不远。昔乃如来初成正觉时。梵王以七宝建立此堂。帝释建立七宝之座。放异光明。照菩提树。请佛升座。转大法轮。佛坐其座。七日放光。演扬妙法。亦名普光明殿。华严经云。尔时如来。于普光明殿。坐莲华藏师子之座。是也。说十世界法门海者。海以深广为义。谓如来所说一切诸法。此十摄无不尽也。一世界海。二众生海。三法界安立海。四佛海。五佛波罗蜜海。六佛解脱海。七佛变化海。八佛演说海。九佛名号海。十佛寿量海。璎珞经云。佛初得道。在此树下。说十世界海法门时。有八万无垢菩萨(即等觉位菩萨)现身得佛。有九十亿人。入六入明门。然华藏庄严十世界海。一真如心。乃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自觉圣智。受用境界。诸佛乘此法门。倒驾慈航。广度群品。一切菩萨修此法门。以至究竟果海。一切众生。迷此心故。生死海中。流转无尽。不言众生。而言世界者。举依报。以该正报也。又华严大疏云。十世界海。即十信法门也。信者以顺从为义。谓顺从佛性之理不疑故。以十数而言者。正明十信法门。住行向等。与华严大同小异也。初地菩萨功德积感。乘本愿力。寄位人乘。作阎浮提王。修十善业。以化众生。行檀度法。而严妙果统摄南洲。一切国土。故如来始成正觉。初转法轮。先于此处。说十世界法门海以为菩萨。真修方便。以此种种世界。皆是众生同别二妄所成。故自妙光堂。至四禅天。凡有十处。前六处。为六会。第七后四禅通为一会。则第七会总更说前三十心十地。前六会。别说此心地法门。皆以信为本也。据华严第七会定。通忍等。亦合说三十心十地。清凉疏云。定通忍。当等觉法。余当妙觉法。取彼例此。亦可前三禅金。忍。愿明等觉法。第四禅心地。明妙觉法。然与华严不同而同。华严遮那即释迦。诸会说法。不动而周。地前圆融。地上行布。今经舍那坐华台。释迦据千叶。起座至余。地前行布。地上圆融。应知十无尽戒。总一心地。是行布不碍圆融也。此二无碍。方称圆教。故世亲以六相圆融。举一全收。随机宜见。说有异耳。今明次第。是故先说十信。后说十住。使已发大心众生。得入圆十信位。方得圆十住也。

△第二处。

复从座起。至帝释宫。说十住。

帝释宫者。梵语具云释提桓因。此云能天主。谓能作三十三天之主也。杂阿含经有一比丘问佛。何故名释提桓因。答。本为人时。行于顿施。堪能作主。故名释提桓因。其宫名殊胜殿。即欲界第二忉利天也。繇单修上品十善。得生其中。故离垢地菩萨。修行功行。多作忉利天王。是故世尊。第二于此处说十住也。菩萨约位进修。从浅至深。以妙觉为极果。而始必以十信为先导。故妙觉由信而入。入则能住矣。十住者。一发心住。二治地住。三修行住。四生贵住。五方便具足住。六正心住。七不退住。八童真住。九法王子住。十灌顶住也。谓住法信位。自修断证故。说此十住者。令已入十信菩萨天王。得入圆十住法门也。华严经云。尔时如来。威神力故。十方一切世界。一一四天下。阎浮提中。悉见如来。坐于树下。各有菩萨。承佛神力。而演说法靡不自谓恒对于佛。尔时世尊。不离一切菩提树下。而上升须弥山顶。向帝释殿。其余一一上升。皆亦如是。疏云。如来不动觉树。而升释天。体用无方。赴于物欲。其由澄江一月。三舟共观。一舟停住。二舟南北。南者见月千里随南。北者见月千里随北。停者见月不移。是谓此月。不离中流。而往南北。如来应现。类此可知。即体之用无不普周。去住在缘。佛无动静。不动而遍。以赴彼机。故经云。佛身充满于法界。普现一切群生前。随缘赴感靡不周。而恒处此菩提座。是故如来不起真际。而普利群生也。

△第三处。

复从座起。至𦦨天中。说十行。

𦦨天者。梵语𦦨摩。亦云夜摩。此云时分。谓时时快乐。不假日月光明。惟以莲华开合。乃分昼夜故。是欲界第三天也。此天依空而居。其殿名曰宝堂。繇修上品十善。兼坐未到定禅。得生其中。故发光地菩萨。修行功行。多作夜摩天王。寄位天乘。是故世尊。第三于此处说十行也。繇前十住。进修功满。已成佛子。自得己利。而利他之行未成。是故广行饶益。随顺众生。令其欢喜。然行有浅深。故成十种。一欢喜行。二饶益行。三无瞋恨行。四无尽行。五离痴乱行。六善现行。七无著行八尊重行。九善法行。十真实行。谓行教化行。利益众生故。说此十行法门者为令已入十住菩萨天王。得入圆十行法门也。

△第四处。

复从座起。至第四天中。说十回向。

第四天者。是欲界兜率陀天也。梵语兜率。此云知足。谓于五欲知止足故。此天依空而居。所修同前。中有内院。为一生补处菩萨所居。亦云后身菩萨住处。故𦦨慧地菩萨。修行功行。多作兜率天王。能除众生身见。观于道品。同于初果预流位也。是故世尊。第四于此处说十回向。回。即回转。向。即趣向。谓起大悲心。救度众生故。又回十行之善。向于三处。一真如宝际。是所证。二。无上菩提。是所求。三。一切众生。是所度。以能回之心。及所回善行。向彼万类。等入法界也一救度一切众生。离众生相回向。二不坏回向。三等一切佛回向。四至一切处回向。五无尽功德藏回向。六随顺平等善根回向。七随顺等观一切众生回向。八真如相回向。九无缚解。脱回向。十法界无量回向。说此十回向者。为令已入十行菩萨天王。得入圆十回向法门也。

△第五处。

复从座起。至化乐天。说十禅定。

化乐天者。是欲界第五天也。谓自化五欲。而娱乐故。故难胜地菩萨。修行功行。多作化乐天王。寄位阿罗汉乘。观四谛行既终。同于四果无学位也。是故世尊。第五于此处说十禅定门为令已入十回向位。诸大菩萨天王。得圆知诸佛禅定。圆入诸佛刹土。圆证法身境界也。十禅定者亦名十大三昧。诸大菩萨乃能善入。入此三昧。得法界力。无有穷尽。得法王位。无量自在。生如来家。示现种种广大神通。一普光三昧。二妙光三昧。三次第遍往诸佛国土三昧。四清净深心行三昧。五知过去庄严藏三昧。六智光明藏三昧。七了知一切世界佛庄严三昧。八众生差别身三昧。九法界自在三昧。十无碍轮三昧。详见华严十定品。然华严在十地后出。余经所云。三贤行满。修四加行。方登十地是也。

△第六处。

复从座起。至他化天。说十地。

他化天者。是欲界顶天也。其殿名摩尼宝藏。此有二种。一者。偏修十善。假他所化。以成己乐。即魔王天也。二者。正修上品十善。兼坐未到定禅假此得成。自然受乐。故现前地菩萨修行功行。多作自在天王。统摄欲界。寄缘觉乘。谓此菩萨修十二因缘观。同于缘觉。是故世尊。第六于此处说十地法门。为令已入十定菩萨天王。得圆证十地法门也。十地者谓菩萨所证之位。犹如大地。一切佛法皆依此发生故。璎珞经云。地名持。谓持一切百万阿僧祇功德。亦名生。谓生一切因果。故名地也。一欢喜地。二离垢地。三发光地。四𦦨慧地。五难胜地。六现前地。七远行地。八不动地。九善慧地。十法云地。谓智悲等运生佛依持故若依今经。始从平等地。终至入佛界地也。已上六处。所说法门。正为初地菩萨起。乃至六地。寄位人天二乘。同彼断惑。是故世尊。在此六处。说十信起。乃至十地法门令彼凡夫天人。声闻缘觉回向大乘。而证十地也。下说金忍愿者以七。八。九地菩萨。寄位一乘。修菩萨行。为令发起自在。任运现身说法。令永断俱生我法。二执。生相无明。得入如来。妙觉果海也。

△第七处。

复至一禅中。说十金刚。

复至一禅中者。色界初禅。离生喜乐地也。谓此天已离下界欲恶。忻上妙定。故远行地菩萨修行功行。多作初禅天王。寄菩萨乘。以自证法门。摄化众生。是故世尊。第七于此处说十金刚。谓菩萨愿心坚固不动。犹如金刚一觉了诸法。二灭度众生。三庄严世界。四善根回向。五供养诸佛。六实证诸法。七广行忍辱。八长时行化。九自行满足。十令他愿满。若依今经。谓信等十心。说十金刚者。为令已登七地菩萨天王得证金刚观智入妙觉果海也。

△第八处。

复至二禅中。说十忍。

复至二禅中者。色界二禅。定生喜乐地也。谓此天已离初禅之喜。摄心在定。淡然凝静。而生胜定。七地已前。未离有作登第八地始号不动。故不动地菩萨。修行功德多作二禅天王。主小千界。寄一乘位说自证法门教化众生。是故世尊。第八于此处说十忍也。忍。即安忍。谓菩萨即断无明之惑。证无生理了达诸法本来寂灭。是故见色闻声。如幻如化不起妄念。而分别也。得此忍已。则得到于一切菩萨无碍忍地证一切佛法。无碍无尽。此乃等觉菩萨后心。断尽微细无明所证也。一音声忍。二柔顺忍。三无生法忍。四如幻忍。五如𦦨忍。六如梦忍。七如响忍。八如影忍。九如化忍。十如空忍。说此十忍者。令彼已得真无生忍。菩萨天王修行十忍法门入妙觉果海也。

△第九处。

复至三禅中。说十愿。

复至三禅中者。色界三禅离喜妙乐地也。此天已离初禅。二禅。喜踊之动。泯然入定。而得胜妙之乐。故善慧地菩萨。修行功德。多作三禅天王。主中千界。寄一乘位。以自证法门。为诸众生。演说开示。是故世尊。第九于此处说十愿也。一愿成熟众生无有疲倦。二愿具行众善。净诸世界。三愿承事如来。常生尊重。四愿护持正法。不惜躯命。五愿以智观察。入诸佛土。六愿与诸菩萨。同一体性。七愿入如来门。了一切法。八愿见者生信。无不获益。九愿神力住世。尽未来劫。十愿具普贤行。净治一切种智之门。说此十大愿者。令彼已证善慧地菩萨天王。更得十大愿力。得入如来。妙觉果海也。前九处。乃圆融中说行布。此后一处。是行布中。说圆融也。

△第十处。

复至四禅中摩醯首罗天王宫。说我本源莲华台藏世界。卢舍那佛所说心地法门品。

复至四禅中者。色界四禅。舍念清净地也。此天已舍二禅之喜。三禅之乐。心无憎爱一念平等清净无杂。住于此禅。空明寂静万象皆现。故法云地菩萨。修行功德多作四禅天王。主大千界。而位寄佛乘。于诸声闻。缘觉。菩萨天王。说自证法门。摩醯首罗。此云大力。三目八臂。手执白拂。有大威力故亦云大自在。谓得八自在。欲乐解脱。光明胜于一切。居色界顶。是故世尊。第十于此处。顿说心地四十行位法门品。令彼圆证十地菩萨。入妙觉果海也。前佛在四禅下。说住行向等诸法门。今最后在四禅。说心地法门者。谓本从四禅中放光发起。接至华藏世界。秉受此法。故今仍于四禅。说此心地法门。而安慰之。亦表万法总归一心之至极。最尊无上。更无有法上于心者。今此本源无为无相之法。非下地凡夫心识所测。惟佛与佛。乃能知之。又此第四禅。是色界最极之顶。此天王宫过五净居上。更无有天。上于此者。故三乘教中。立此为净土是报身佛。所居之处密部云。过五净居天。有毗卢遮那宫殿。是也。又帝释宫等。分说此心地法四禅宫中。合说此心地法。分说。表于行布。合说。表于圆融。谓显此心地法。虽位位差别。而总趣舍那之极果也。又说十忍。十愿。及心地法门者。为令断等觉生相无明。得入如来妙觉果海也。

△四例结余佛。

其余千百亿释迦。亦复如是。无二无别。如贤劫品中说。

其余千百亿释迦者。此结佛佛所说皆同也。谓千华上一佛所说心地法门既尔。千佛所说皆然。千佛所说既尔。千百亿佛所说皆然。一百亿世界佛所说既尔。如是覆述说法。推例千百亿世界佛说法皆然。故云无二无别也。已上经文。是结品上之末词。古疏著于品下之初。以彰释迦之本迹。令人了如指掌。故今仍存其旧。贤劫品句。出大本经中。是什师引证之语。非佛言也。

△次别显此界一佛二。初正明心地利物。二转说戒法摄生。初中又二。初横指处会。二竖详往复。初中四。初天上降魔。二人间成道。三十处转法。四取喻教界。今初。

尔时释迦牟尼佛。从初现莲华台藏世界。东方来入天宫中。说魔受化经已。

尔时释迦牟尼佛者。谓从体起用之时也。前叙千佛。及千百亿释迦。于千百亿世界说法。今叙此一日月界中之一释迦。降生国土。父母姓字。出家修道。成佛利生之大略也。从初现莲华台藏世界者。指上卷初于四禅天中放光彻照。乃至擎接。还归事也。华藏是来处。天宫是止处。初。谓座起辞退舍那。现。谓放光化佛也。东方来入者。谓此一日月世界。在华藏界中之东故。东有二义。一。震动义。谓震伏一切恶魔故。二。生长义。谓发起众生戒善故。然既秉心也法门入体性虚空华光三昧。即于三昧之中。还来此土也。璎珞经云。于一切法界中。有一界报。于一切有为法。若凡。若圣。若见着。若因果法。不出法界。惟佛一人。在法界外。然后为复来入法界藏中。为无明众生。示一切善恶道果报。差别无量是也。天宫中者。凡佛佛出世。皆先在兜率天宫。教化诸天子已。方乃降生阎浮提也。说魔受化经者。梵语魔罗。秦言杀者。谓常欲断人慧命故。华严经云。所谓蕴魔。生诸取故。烦恼魔。恒杂染故。业魔。生障碍故。心魔。起高慢故。死魔。舍生处故。天魔。自憍纵故。善根魔。多执取故。三昧魔。久耽味故。善知识魔。起着心故。菩提法智魔。不愿舍离故。瑜伽论云。利养恭敬。称誉。放逸。悭吝。希欲。忿恨。恼覆憍诈等皆魔也。是以如来先调伏已。然后方下生也。盖兜率无魔。彼诸天子常修喜足定故。摩醯首罗天王宫。在四禅天上。色界之顶。四禅共有九天。上五天。皆三果阿那含圣人所居。色界顶有毗卢遮那宫殿。诸大菩萨。常集其中。亦必无魔或在他化天上魔王宫中说法。令魔受化已。方至兜率。或魔自至兜率受化也。集注云。兜率在六欲。梵世。七天之中。以佛常居中道故。是则魔宫包括其中也。又或别为利根示现说法。于第四禅天降魔已竟。方更下生。不同钝根所见。直至树下方降魔也。

△二人间成道。

下生南阎浮提。迦𢑱罗国。母名摩耶。父字白净。吾名悉达。七岁出家。三十成道。号吾为释迦牟尼佛。

下生者。佛本行经云。护明菩萨。住兜率天。满四千岁观下界苦。为欲拔济。故下生也。大报恩经云。如来出世必为五事。一。为转法轮。利众生故。二。为度多生父母。报其恩故。三。为无信人。立信地故。四。为未发菩萨意者。令发意故。五。为授现前当来。成佛记故。为此五事。故出世也。南阎浮提者。大论云南洲三事。尚胜诸天。况余三洲。一。能断淫。二。识念力。三。能精进。所以诸佛。惟出南洲也。迦𢑱罗或名迦毗罗。此云黄色。谓上古有黄发仙人。依此修道。故以为名。是中天竺境。中天竺共有一十二国。迦𢑱罗。在赡部洲地之中央也。又名婆兜释翅搜。此云能仁住处。梵语摩诃摩耶。此云大幻术。亦云大智母。谓成就菩萨大愿智幻解脱门。以大幻术。常为诸佛之母也。经云。护明菩萨。七月八日。自兜率下生之时。小机之人。见乘六牙白象。无量诸天。作众技乐。从母右胁而入。身映于外。如处琉璃。大机之人。见菩萨乘旃檀楼阁等住于胎中也。瑞应经云。摩耶夫人。胎月将满。思游园中。即举右手。攀无忧树枝。从右胁而生太子。天帝以天妙衣。里手承接。天神将金柄伞盖。诸天龙神。散香花。鼓音乐。大地六种震动。阿含经云。菩萨生时。从右胁出。专念不乱。时菩萨母。手攀树枝。不坐不卧。四天王手捧香水。于母前立言。唯然天母。今生圣子。勿怀忧蹙。太子堕地。周行七步。举手而言。天上天下。惟吾独尊。梵语阅头檀。此云净饭。今云白净。二义一也。悉达此云顿吉。谓佛四月八日降诞时。诸吉祥瑞。顿然出现故。亦云一切义成。是佛小时字也。七岁出家者。犹言出家七年也。谓十九岁。二月十五日。夜半乘天马逾城。入山先学不用处定。不久得证。知非究竟。次学非非想定。又不久得证。知其亦非究竟。次复游历诸国五年。非出家事。故所不言。又为降伏诸外道故。示苦行六年。至三十岁。方成正觉。七岁出家明矣。号吾为释迦牟尼佛者。显迹与本。名各不同也。由古佛授记。得斯圣号。经云如来往昔为陶师时。供养古释迦佛。自发诚愿愿同彼佛姓号故也。齐此以前。皆是体性虚空。华光三昧中事。示成佛已。名为从三昧出也。

△三十处转法。

于寂灭道场。坐金刚华光王座。乃至摩醯首罗天王宫其中次第十住处所说。

寂灭道场者。如来得道之处也。寂。谓寂五住烦恼。灭。谓灭二种生死。道即菩提场即处也。菩提是智。寂灭是理。繇坐此处。以菩提智。证寂灭理。则生死大患永绝。一切佛法现前。故曰寂灭道场。亦名菩提场。坐金刚华光王座。乃至摩醯首罗天王宫者。正明说法之处也。谓其心坚固。安住不动。故曰金刚。心宝如莲。宝辉发𦦨。故曰华光。从体起用。自在无碍。故名曰。王。住持一切佛法。故名座也。又千佛说法。皆悉出于华光三昧。而坐此座。然大地震动。此座不变。是表实相心地戒体。犹如金刚。能摧诸烦恼。不为烦恼所动。故名华光王座也。前千光王。是证道之座。此乃说法之座也。坐此座已。从妙光堂。次第说法。乃至四禅。其中共有十个住处。说于十种法门。故云。次第十住处所说也。

△四取喻教界。

时佛观诸大梵天王网罗幢。因为说无量世界。犹如网孔。一一世界。各各不同。别异无量。佛教门亦复如是。

佛观等句。是发起此经正宗之处也。准上文意。即从台藏东来。入四禅天。观察梵网。说化魔经等是华光三昧观也。下八千返。亦不离此三昧。但入出异耳。大梵。此云净身。亦云净行。净名经云。梵是西音。此云离欲。是娑婆世界主。住初禅中间。统上摄下。故名为大。法华疏云。除下地系。上升色界。故名离欲。而言诸大梵天王者。谓此娑婆三千大千世界。有万亿大梵天王。如来说法。俱来集会。故总举也。今所言者。非初禅天之大梵天王。乃第四禅天之大自在梵天王也。网罗幢者。具云因陀罗网。此云天赤珠。时佛在摩醯首罗大梵天王宫殿上。见此珠幢。以无量百千万亿摩尼宝珠共成。而一一宝珠。光色文彩。各各别异不同。互相映射。互相摄入。不相妨碍。一大梵王珠幢如是。诸大梵王珠幢皆然。故佛因之为说。无量世界。犹如网孔。一一世界。各各不同。佛说教门。亦复如是也。言无量世界者。竖三际而莫穷。横十方而无间。然十方世界。安立无量。诸佛教门。施设无量。菩萨修证。参差无量也。然世界。即所被之机。佛教门。是能被之法。繇观梵网。万目重重。因知世界教门。别异无量。故千百亿国土中。有千百亿释迦宣扬教化也。

△次竖详往复。

吾今来此世界八千返。为此娑婆世界。坐金刚华光王座。乃至摩醯首罗天王宫。为是中一切大众。略开心地法门竟。

八千返者。往还一周曰返返。转也。谓如来成佛度生之事。去来约八千转也。舍那本。释迦迹。千之百亿。横开本迹远近也。台藏没。阎浮出。经八千返竖开本迹远近也。娑婆八千。为开心地岂。非开显数数成觉事耶。然如来法身。体若湛虚。本离能所生灭去来动静之相。故般若经云。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今云八千返者。乃如来利生悲智之大用也。华严经云。如来无身。为众生故。示现其身。斯即法身。无生。无所不生。无相。无所不相。以化身法身。无异体故。由众生缘感。则见佛兴世。缘尽故见佛灭度。如云笼日。愚蒙便为日灭。云开日现。谓复重来。众生亦尔。障重。不睹佛日。业轻。见佛出世。实因众生机感。非佛而有来去。出世灭度。无非利益众生。故涅槃经云。诸佛如来。为令众生。生欣乐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生恋慕故。示现涅槃。是也。若据余经。百千。犹是随俗大数而言。又如涅槃经云我虽在阎浮提中。数数示现入于涅槃。然我实不涅槃。而诸众生。皆谓如来。真实灭尽。而如来性实不灭。是故当知。是常住法。不变易法。大涅槃者。即是诸佛如来法界。众生皆谓我始成佛。然我已于无量劫中。所作已办。随顺世间法故。复示现阎浮提。出家成道。故法华经云。我实成佛已来。无量无边。百千万亿。那由他劫。我常在此娑婆世界。说法教化。亦于余处。百千那由他阿僧祇国。导利众生。我寿命无量阿僧祇劫。常住不灭。非实灭度。而便唱言。当取灭度。如来以方便教化众生故。问曰。如来既成佛久远。何不直现身说法。而假父母降生。出家修道耶。答曰。若不如是。凡夫无智。疑佛是化人。或谓无父母妻子。方能得道。不肯效修。此即如来示现。方便利生之妙用也。娑婆此云能忍。亦云堪忍。谓此世界众生。能堪忍受贪瞋痴三毒。及诸烦恼之苦。而不生厌离。以求解脱也。乃至者。谓十处说法。今初举金刚座。后举天王宫。余之八处。包括其中故也。为是中一切大众者。为十住处之大众。略说百千恒河沙法门中心地。如毛头许已。然后乃为地上凡夫。说重轻戒法也。

△二转说戒法摄生二。初标戒源。

复从天王宫。下至阎浮提。菩提树下。为此地上一切众生。凡夫痴暗之人。说我本卢舍那佛心地中。初发心中。常所诵一戒。光明金刚宝戒。是一切佛本源。一切菩萨本源。佛性种子。

复从天王宫者。上而又下曰复。地上。五趣杂居地也。一切众生者。除佛一人。该通九界。八部。四众等。先为菩萨天众说。今为地上凡夫说也。行不正法。妄生邪见。故名为痴。无明烦恼。闭自心地。故名为暗。如来愍此。故八千返。传说舍那正戒。以三世诸佛。皆先受此戒为成佛初因。故云初发心中。常所诵此一戒也。然此一戒。即光明金刚宝戒。是十重四十八轻戒之体也。又十会既毕。随说戒品者。以此住。行。向地等。一切微妙法门。虽人人性具。而沉迷日久。方坐痴暗之地。何繇得入耶。然要入不难。自有方便。只恐不肯发心耳。如卢舍那佛。本亦曾为痴暗凡夫。但初始发心。便受戒品。受戒之后。便常诵习。所以克证心地法门。直至成佛。皆以此一戒。为最胜因缘也。但沉迷不觉。名凡夫人。舍那为本。说。是传说。正显释迦为迹也。心地者。有二。一。本源心地。性也。二。三十心。十地。修也。发。是开发。始觉也。谓舍那从痴暗凡夫时。最初开迷发心。时常诵此一戒。光明金刚宝戒。本觉也。此有二义。先以事释。此戒能破痴暗。故曰光明。能摧烦恼。名为金刚。具足无量功德法财。故云如宝。又此戒最上第一。故言一戒。三世诸佛。皆先受此戒为初因。故云初发心也。次以理明。此戒照一切法。名为光明。摄善戒也。体是无漏。名为金刚。律仪戒也。济物利用。名之为宝摄生戒也。律仪戒。谓无恶不止。断德当证法身佛果。然止即是持。作便是犯。善法戒。谓无善不修。智德。当证报身佛果。然作即是持。止便是犯。摄生戒。谓无生不度。恩德。当证应化佛果。然作即是持。止便是犯。诸佛萨婆若海。以此戒为源。菩萨六度万行。以此戒为本。不惟舍那繇此戒而成。即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亦无不以此戒而成。一切菩萨。亦无不以此戒为本而修起。故云。是一切佛本源。一切菩萨本源也。若离此戒修行。则三十心十地法门。皆不成就故。乃至佛地一切功德。皆不发生也。佛性种子者。戒是佛性之种子。谓佛性虽含灵普具。由戒发生。可称种子。如佛种从缘起是也。故此戒本以正因佛性为种子。然正因佛性。性也。谓一切众生。皆具此性。但背觉合尘。常为烦恼之所覆障。若顺佛性而修。则能超脱生死。悟入涅槃。与佛同证心地法门也。故起信论云。以知法信无染污。随顺修行尸罗波罗蜜。而缘了佛性。又无不以此戒为种子。修也。涅槃经云。一切众生虽有佛性。要因持戒。然后乃见。因见佛性。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也。

△二释法益。

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一切意识色心。是情是心。皆入佛性戒中。当当常有因故。当当常住法身。

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者。犹言一切众生皆当作佛也。此一句最亲切。为此一大部经之正宗。故华严经云。一切众生身中。具有如来智慧德相。但因最初一念不觉。而起无明。成于痴暗。自为闭障。故令受此正戒。而闭障自除。佛性自现。以见佛性无偏遍一切法。若意。若识。若色。若心。是情是心。无不摄入佛性戒中也。一切意识色心者。本为一真法界之体。以不守真如。故有心意识名。然名虽分三。体本无二也。又意识。乃心之次名。谓凡夫妄念。倏然集起名心。次心思量名意。后心了别名识。色是色质。即四大色身也。情是妄情。乃意识之别名也。是情是心。皆入佛性戒中者。谓正发明一切色心众生。俱有佛性也。除此心外。更无别有佛性可得。故云阿赖耶识。即如来藏。是也。今言是情。拣非无情。是心。拣非无心。无情无心。如同木石。则不堪受戒。既有佛性。当入佛性戒中也。当当常有因故。当当常住法身者。当当。犹言的的确确也。谓此心地妙戒。全依佛性理体所起。的是常有真因。复开显佛性而庄严之。确是常住法身妙果复指示戒法而证明之也。又决决定定。谓之当当。常有。拣非忽有忽无。常住。拣非或来或去。戒是佛性种子。故受者永为成佛正因。不堕邪因。永住清净法身。不为欲染。如金出矿。不复还为矿矣。心地观经云。众生本有菩提种悉在赖耶藏识中。若遇善友发大心。三种炼磨修妙行。永断烦恼。所知障证得如来常住身。是也。

△三劝信受持。

如是十波罗提木叉出于世界。是法戒。是三世一切众生。顶戴受持。吾今当为此大众。重说十无尽藏戒品。是一切众生戒。本源自性清净。

如是者。总结上文而言。十者。举重而摄轻也。波罗提木叉。此翻保解脱。谓受此戒者。如来保任。决定得解脱无明烦恼惑业。而获证清净法身故。在因能持。名波罗提木叉。在果所得。名清净法身也。出于世界者。谓此心地大戒。世所难值。如来出世。故今出焉。当生庆幸。毋轻忽也。是法戒者。拣非二乘木叉。乃是成佛之正法戒也。顶戴者。尊重之至。受持者秉执之固也。如是成佛种子。应当尊重秉执。不可暂时忘失。故曰是三世一切众生顶戴受持也。吾今当为此大众者。将来曰当。重说者。重宣此戒也。谓上已略说。今复再宣。或先为菩萨天人。今为凡夫。故言重也。然戒为成道之本。不厌频宣。故如来半月半月自诵。南山宣祖。以十遍为期。今言重说。未为多也。十无尽藏戒品者。谓此戒品。虽云是十。而包罗无尽菩萨戒法。具足无量法门也。璎珞经云。菩萨一切凡圣戒。尽心为体。心若有尽戒亦有尽心无尽故。戒亦无尽。故云十无尽藏戒品也。是一切众生戒者。谓此戒法。上则千佛所传。下则群机普被。僧俗人天共禀。神鬼畜类同受。非如声闻戒之局也。本源自性清净者。一尘不立也。谓此戒乃生佛同源。性本清净。在诸佛。则已还其源。在众生。则要秉受。方复其本。然本源之性。性本清净。非源外别有自性。亦非性外更有清净可得也。又此十无尽藏戒法。繇本源自性清净为所依体。故今受持此戒。乃复其本净之体也。

△二偈颂三。初舍那始授。二释迦转授。三劝众信受。初中二。初明本迹。次明人法。初又三。初本佛土。二迹佛土。三结本迹。今初。

我今卢舍那。方坐莲华台。

我者乃如来自显说法之主。拣非千华上佛。及千百亿释迦也。卢舍那者。无明尘垢永尽。智慧功德悉圆。如净满月。以名表德也。又卢舍那身是戒果。正报。莲华台是戒德。依报。千佛。百亿佛。是正报。千华百亿国。是依报也。舍那是本。千佛是迹。又千佛为本百亿佛为迹。非本。无以垂迹。非迹。无以显本。本迹虽殊。果德无二也。其中有四料简。一。本中本。二。本中迹。三。迹中本。四。迹中迹。正归法性曰方。安住不动曰坐。莲华台者。谓华藏世界形似莲华也。华在下擎。故名曰台。台居正中。以表戒为中道之正因。能起中道之佛果。舍那身称华台。亦是依正无差也。又舍那本佛。坐华台为诸佛之主者。正表戒法是众德之本也。色心不二。依正重重。此繇众生心性显现。还依众生心性安住。众生心性。犹如莲华。在尘不染。因果同时。繇此心性妙莲华故。乃使世界。亦如莲华。即此心性。第一中道。如是究竟契合。故云方坐莲华台也。

△二迹佛土。

周匝千华上。复现千释迦。一华百亿国。一。国一释迦。各坐菩提树。一时成佛道。

周匝千华上者。周匝。围绕义。千华。谓华具千叶也。华瓣曰叶。人间华。祇有十余叶。天上华有百余叶。诸佛菩萨华。乃有千叶也。复现千释迦者。诸此千佛。皆从舍那一佛出故。先现依报。后现正报。故曰复也。佛身具四种。一。毗卢遍耀。正法为身。二。舍那行满。报果为身。三。释迦应迹。赴感为身。此又开二。一。应身。受纯陀供。二。化身。受大众供。今云千释迦者应身佛也。百亿释迦者。化身佛也。千叶千释迦者。谓一叶有一佛世界。故有千佛净土。表十地。十波罗蜜。圆因起应果之本地也。一华百亿国。一国一释迦者。此显化佛之境也。上明一华叶。为一世界。故有千释迦。今明一叶上。复有百亿国土。故有百亿释迦。千叶故成千百亿释迦。此谓舍那才坐华台。即现千释迦围绕。每一释迦。复化千佛围绕每一化佛。又有千佛围绕。如是一佛。坐千叶莲华。一叶有千佛。十叶有万佛。百叶有十万佛。千叶则有百万佛。一释迦有百万。十释迦有千万。名为一亿。百释迦十亿。千释迦共为百亿佛。此百亿佛。皆是舍。那一叶所出。然一叶有一净土。即是一佛世界。起圆应身。如是一叶一世界。有百亿国土。百亿释迦。娑婆百亿国。是一叶之上。故曰一华百亿国。一国一释迦也。此上释迦。即大化也。总该百亿。此百亿释迦。即小化也。惟一四部洲耳。各坐菩提树。一时成佛道者。谓国土虽分。而成佛同时。体用无二道故也。然一一华叶。各各为一三千大千世界。各有百亿山王。及四大洲。诸赡部洲。有金刚座。菩提树王。大小化佛。各于树下。破魔军已。一时证得阿耨菩提。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为诸资粮。及四善根菩萨。二乘凡夫。说三乘法及人天教者。正显生佛觉体。无有高下。本佛迹佛。不分前后。故曰各坐菩提树。一时成佛道也。

△三结本迹。

如是千百亿。卢舍那本身。

前八句。明从本起末。亦是从体起用。此二句。显摄末归本。亦是摄用归体也。如是千百亿。卢舍那本身者。谓千百亿释迦。是千释迦所化。千释迦。是舍那一佛所化也。然用虽千百亿。而体本是一也。言千百亿者。谓亿之一数有四。一。以十万为一亿。二。以百万为一亿。三。以千万为一亿。四。以万万为一亿。然此娑婆三千大千世界。共有万亿日月。皆一佛化身所主。故同时成道也。其台周遍有千叶。一叶一世界。为千世界。我化为千释迦。据千世界。后就一叶世界。复有百亿须弥山。百亿日月。百亿四天下。百亿南阎浮提。百亿菩萨释迦。坐百亿菩提树下。其余九百九十九释迦。各各现百亿释迦。亦复如是。千华上佛。是吾化身。千百亿释迦。是千释迦化身。吾以为本源。名为卢舍那佛。是知千佛。千百亿佛。不出。一舍那本源。本源。即心地实相戒体。故云如是千百亿。卢舍那本身也。

△次明人法。

千百亿释迦。各接微尘众。俱来至我所。听我诵佛戒。甘露门即开。

千百亿。是能接之人。微尘众。乃所接有缘也。俱来至我所者。谓俱至我舍那所听戒。此结能接所接之事也。按品上下。千释迦。与千百亿释迦各接有缘。皆至舍那前受菩萨戒藏已。然后各坐道场。示成正觉。传诵舍那戒藏也。言微尘者。谓所来之众甚多。不可举数。故喻如微尘也。各接者。谓千百亿佛。各各接取千百亿世界。微尘听众惟除无缘者。繇佛有三不能。一。不能。度无缘众。二。不能空众生界。三。不能除定业故也。俱来至我所者。我是舍那自称。是则能化所化。俱会一处。正表体用同归本源心地也。听我诵佛戒者。是诫所来听众。以此心地大戒。乃诸佛所传。非舍那自创。故不言说。而言诵佛戒也。甘露门即开者。以喻表法也。谓甘露有起死回生之功。净戒具转凡成圣之德故。瑞应图经云。甘露。神灵之精也。其凝如脂。其美如饴。鲜洁润泽。是以经中。或喻实相。或况涅槃则知至妙之物。无以加于此也。古云。天上有丹。名曰甘露。人得服之。长生不老。然听诵佛性妙戒。烦恼因此清凉。法身即得常住。而生死苦海永离。便如服甘露之妙药也。又此佛性妙戒。虽则人人本具。奈因情尘久蔽。不自觉知。今听舍那口诵。耳门一透。心地顿开。即见本源自性。故云甘露门即开也。

△二释迦转授二。初叙戒源。二示法益。初中又二。初显授缘由。次赞戒体用。今初。

是时千百亿。还至本道场。各坐菩提树。诵我本师戒。十重四十八。

上四句。显从体起用。下一句。摄全部戒法。以明奉持之要也。还至本道场。各坐菩提树者。约事而言。即菩提树下。是本得道之场也。约理而释。本道场。表本源心地。菩提树。表所证觉体也。本师者。千百亿释迦。皆于舍那前受戒。故称舍那为本师也。十重四十八。是总标。戒相。乃别列。今迹传本戒。本为迹师。以迹诵本。故云诵我本师戒。十重四十八也。

△次赞戒体用。

戒如明日月。亦如璎珞珠。

戒喻日月璎珠者。是赞其体用功能也。谓此戒能除罪雾。譬之如日。能除昏暗。喻之如月。庄严法身。譬之如璎。能济贫穷。故喻如珠。律仪义也。又日能生万物。戒能生万善。月得清凉。戒除热恼。璎障形丑。戒除忧戚。珠富世财。戒富法财。善法义也。又日月丽天。无不瞻仰。戒品沾身。人所恭敬。璎珠严身。人所爱乐。戒善威仪。增长信心。摄生义也。戒体虽一。功用无穷。故以喻表也。

△二示法益二。初明得益。

微尘菩萨众。由是成正觉。

正觉者。说法无差。故云正。出生死梦。故云觉。微尘者指无数中之有数也。菩萨众。指三十心。十地及一切听众也。由是。指受戒之法益。因也。正觉。指持戒之功德。果也。如是因果昭彰。皆繇戒之力用。故云微尘菩萨众。由是成正觉也。

△次示传持。

是卢舍那诵。我亦如是诵。汝新学菩萨。顶戴受持戒受持是戒已。转授诸众生。

是卢舍那诵者。上行也。我亦如是诵者。下效也。又我者。释迦自举以告众。发起劝诫之意也。如是诵者谓如法。如律。如佛所教。而诵也。汝新学菩萨。顶戴受持戒者。新学。是初闻戒法之大士。顶戴属身。受持属心。谓闻此戒法。应当身心恭敬。如法诵持。不可轻忽忘失。所谓后觉者。必效先觉之所为也受持是戒已。转授诸众生者。嘱令师资传受。毋断续也。诸众生者。乃大乘凡夫也。舍那为本。授释迦为迹。释迦得此戒为本。复传诸菩萨为迹。菩萨得此戒为本。复授诸凡夫众生为迹。既受须持。既持须诵。欲使灯灯相续。化化无尽者。必须受持此戒。流传后世。故云受持是戒已。转授诸众生也。

△三劝众信受二。初劝信。

谛听我正诵。佛法中戒藏。波罗提木叉大众心谛信。汝是当成佛。我是已成佛。常作如是信。戒品已具足。

谛听我正诵者。此示因也。至心真实曰谛。耳根发识曰听。正。当也。谓正当诵戒之时。不得心驰外境。有妨听法也。佛法中戒藏。波罗提木叉者。指实戒法之言也。谓如来所说法藏有三。此是大乘毗尼藏。拣非小乘律法。轮王十善。治世语言。及外道牛狗等戒也。梵语毗尼。此云善住。由毗尼住世。正法得以久住也。汝等要着实用心而听。始知我释迦一佛所诵之戒。乃是千百亿佛共诵之戒法也。不但拣异外道等戒。亦复拣异声闻缘觉等戒也。此是诸戒之源。五戒十戒。及二百五十戒等。无不从此流出。亦无不摄入此大戒之中。故曰佛法中戒藏。波罗提木叉也。毗尼方广经云。菩萨毗尼。犹如大海。一切毗尼。无不纳受。是也。大众心谛信者。大众。指听众而言。心谛信者。谓谛信自心是佛。自心作佛也。汝是当成佛者。此指因也。谓汝信此戒。定得成佛故。我是已成佛者。此示果也。谓我已成佛。由信此戒故。大论云。信为能入。我持此戒。得成等正觉。汝亦应尔。汝今受此戒。能至解脱处。我今授此戒。保汝得解脱。汝虽始觉初心。为具佛性戒故。当必成佛。我虽妙觉果地。为悟佛性戒故。先已成佛。犹如稻种。复发萌芽。故华严经云。信为入道之源。功德之母。欲求大乘戒法。必须起大信心。方令佛种不断。若不信自身决得成佛。则所有戒品。不能牢固矣。所以如来叮咛谆嘱。要须如是念念相继。保守家珍。故云常作如是信。戒品已具足也。又戒品具足。全由深信于理。而心地增进。全由精修于事。故曰由戒净。故慧净。由慧净。故戒净。如两手互洗。不分先后。事理无碍。是名具足义也。

△次劝受。

一切有心者。皆应摄佛戒。众生受佛戒。即入诸佛位。位同大觉已。真是诸佛子。大众皆恭敬。至心听我诵。

一切有心者谓前既谛信此戒。故今劝令受也。一切是普利之语有心。拣非无心。无心。即同木石。非是戒器。则不堪受。然既有心。皆当作佛。盖心外无佛。故此心地大戒。还须从心所得也。引入曰摄。夫欲求无上妙道。务须先受菩萨大戒。以为根本。则本立道生。直至成佛。故云一切有心者。皆应摄佛戒也。众生受佛戒。即入诸佛位者。顿也。谓住是戒者。以身语意。合而为一故。位同大觉已。真是诸佛子者。圆也。谓分证觉。与究竟觉同故。亦具授记之语。即字。乃是一经之大旨。名为开权。同字。又为取证之极果。是为显实。佛子者。以绍继为义。三乘圣人。皆从佛生解。从法所化。尽是子义。今发大乘心。受大乘戒。故名曰真。佛子有三。如凡夫修行。未曾入道。绍隆佛种。名外佛子。声闻秉小乘教。生长法身。名庶佛子。菩萨受大乘戒。生佛法身。名真佛子。位者。圣人之大宝也。然才受佛戒。即位同大觉者。良由生佛同源。心性无二也。背觉合尘。名为众生。背尘合觉。名为诸佛。今受佛性戒。顿复本心源。岂不位同诸佛耶。问。然既位同诸佛。犹名佛子者。何也。答。大位虽同。于佛功德未圆。故受子称。喻如东宫王子。已受灌顶。终绍王位。今但名王子。未名王也。大众皆恭敬。结劝也。至心听我诵。诫听也。若不至心听。则妄念壅闭心地。戒法无由得入。不久。则不能复其本源也。夫欲听戒。先当外肃形仪。内起敬意。恭敬。外仪肃也。至心。内仪敬也。内外一如。大法当施矣。

佛说梵网经初津卷二

音释

师资

师者。授道之人。资。助也。谓助发己身之行业也。又云。师有匠成之功。弟子具资禀之德也。

摩竭陀国

亦云摩伽陀。此翻善胜。或云摩竭提。摩者。大也。竭提。体也。谓五印度中。此国最大。统摄诸国。故名大体。或云摩。遍也。竭提。聪慧也。言聪慧之人。遍其国内故。又云无害。言此国法。不行刑戮。其有死罪者。送至寒林。或言无恼。或言不害。皆谓劫初已来。无恼害故。至瓶沙王。截指为刑。后自啮指痛。复息此刑。佛当生其地故。吉兆预彰。所以先置不害之名也。

王舍城

即罗阅祇也。是摩竭国城名。萨婆多论云。此国本有恶龙作种种灾害。破坏人民舍宅。惟王宫舍不坏。因此为名。又云千王共居。故名王舍城也。

八相

八相者。法华经中明释迦如来。无量劫前已成正觉。因大悲愿力。利益众生。数数于十方国土。示生示灭。处处不同。岂但于此南阎浮提。一方出现而已。今论出现本末。则具有八相。皆所以示同人法也。一降生兜率相。二托胎相。三出胎相。四出家相。五降魔相。六成道相。七说法相。八入涅槃相。

同别二妄

一。别业妄见。谓诸众生。迷失真性。自起妄见。见有一切虚妄境界。或苦。或乐。譬如病目。夜见灯光。别有圆影二。同分妄见。谓诸众生。迷失真性。同见一切虚妄境界。同受苦乐。同业所感。譬如一国之人。同见瘴恶不祥之事故。

六相圆融

六相者。谓一真法界之体。而有六种名义之相也。然法界体同。本无异相。由法入于义。遂有六名。名虽有六。不离一体。交彻融通。一多无碍。故曰圆融。一总相。二别相。三同相。四异相。五成相。六坏相。

忉利

此云三十三天。居须弥山顶。离人间八万由旬。四方各有八天。帝释居中。净名疏云。昔迦叶佛灭度后。有一女人。发心修塔。复有三十二人。发心助修。修塔功德。为忉利天主。其助修者。而作辅臣。君臣合之。共为三十三天也。

五欲

色。声。香。味。触。为五。希须名欲。止观云。五尘非欲。而其中有味。能生行人须欲之心。故也。

众生身见

谓妄计为身。强立主宰故。

一生补处

谓犹有一品无明。故有一生。过此一生。即补妙觉位也。

四加行

言四加行者。暖。顶。忍。世第一。为四。工夫增进。故曰加行。暖者。从喻得名。如人以木钻火。火虽未出。先得暖相。譬如加行位中。以智慧火。烧烦恼薪。虽未得无漏之智。而已得智火之前相故。顶者。谓观行转明。在暖之上。如登山顶。观瞩四方。悉皆明了故。忍有二义。一者印可义。谓于此位中。即能印可。四谛之理。谓苦谛实是苦。乃至道谛。实是道也。二者。决定义。谓此善根决定无退故。世第一者。谓此位中。观四谛理。虽未能证。而于世间最胜故。

未到定禅

未入根本禅也。谓于欲界。修色界定。身虽未到于彼。而心已先证彼也。

俱生。我法。二执

一俱生我执。谓于五阴等法中。强立主宰。妄执为我与身俱生。是名俱生我执。二俱生法执。谓无始时来。虚妄熏习。于一切法。妄生执着。恒与身俱。故名俱生法执。

生相无明

谓等觉后一品生相无明惑也。无明。即不觉义。以不觉故。而生三细。此无明至金刚后心方断。

五不还天

阿那含。华言不来。不来。即不还义。谓断欲界九品思惑尽。生色。无色界。于彼漏尽。不复还来受生故也。亦名五净居天。谓无烦。无热。善见。善现。色究竟也。

出家

谓出生死家。入如来家也。

五住烦恼

三界见惑为一住。三界思惑分为三。为欲爱。色爱。有爱也。尘沙无明惑。合为一住。共成五住由此五惑能令众生。住着生死故。

二种生死

一分段生死。谓六道众生。随业感报。身之形段。则有长有短。命之分限。则有寿有夭故。二变易生死。谓声闻。缘觉。菩萨。虽无分段生死。而有因移。果易之生死。如初位为因。后位为果。又后位为因。后后位为果。故名变易也。

住持

谓安住道德。执持教化。令法久住故。又云住于真理。持而不失故。

地系烦恼

谓住系缚。烦恼偏重故。

五趣杂居地

五趣者。即欲界六天。人。饿鬼。畜生。地狱也。本该六趣。以修罗通于诸趣。故但言五。杂居者。五趣虽果报苦乐不同。总居于欲界故也。

九界

谓三乘。六道。感报界分不同。故有九界也。

八部

佛之垂化。道济百灵。法之传世。慈育万有。三乘贤圣。既肃尔以归依。八部鬼神。亦森然而翊卫。故诸经中多列八部之众也。八部者。谓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是也。

四众

一发起众。谓开端发起之众也。谓激扬发动。使如来有所说。使大众有闻。乃至发起问答等是也。二当机众。谓当座之机众也。谓宿植德本。缘合时熟。不起于座。闻即得道也。三影响众。谓古往诸佛菩萨。隐其圆极之果。示同机众。匡辅。法王。如影之随形。响之应声。又如众星绕月。虽无作为。而有大益也。四结缘众。谓结闻法因缘之众也。盖由过去根浅。三慧不生。现世虽见佛闻法。而未能获益但作未来得度因缘也。

真如实际

真如者。如空合空。似水投水。性非妄迁。故名真如。实际者。即佛性理地也。

十遍为期

南山宣祖。凡授经律。必以十遍为期。少则恐茫昧故。

四种资粮

亦名四善根。一福德资粮。谓由宿世修诸福德。而于今生。丰饶财宝。遇善知识。离诸障碍。能勤修行。是名福德资粮。二智慧资粮。谓于宿世修习智慧。而于今生。聪慧明敏。解了法义。是名智慧资粮。三先世资粮。谓由宿世积集善根。而于今生。诸根完具。家财富足。是名先世资粮。四现法资粮。谓于今世有善法故。善根成熟。具戒律仪。是名现法资粮。

四善根

一乐住林间。二四事摄物。三舍身求法。四勤行精进。

毗卢遮那

此云遍照。亦云大日。谓如来色身法身。普周法界。十方世界。悉皆照耀。若人称名。归命礼拜。则得法界一切诸佛菩萨贤圣。乃至八部加持卫护。

波罗蜜

翻到彼岸。谓菩萨修此法。化度众生。超生死海。到涅槃彼岸故。

轮王十善

轮王有四。一金轮王。主领四大部洲。二银轮王。主领三州。除北州。三铜轮王。主领东南二大部州。四铁轮王。主领南州。四皆有轮宝。现于虚空。随轮飞行。故名飞行皇帝也。十善者。一身三。谓不杀。盗。邪淫。口四。谓不妄言。绮语。两舌。恶口。意三。谓不起贪。瞋。邪见也以此十法治世。故曰轮王十善也。

治世语言

谓以孝悌。忠信。仁义。礼智之言。而劝化也。

牛狗等戒

涅槃经中。有六苦行外道。一自饿。谓不进饮食。长忍饥虚。二投渊。谓寒投深渊。忍受冻苦。三赴火。谓常热炙身。及熏鼻等。四自坐。谓常自裸形。不拘寒暑。露地而坐。五寂默。谓于尸林冢间。以为住处。寂然不语。六牛狗。自谓前世。从牛狗中来。即持牛狗戒。食草。啖污。唯望生天。如上六种外道。执此苦行。以为得果之因故。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