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书楼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毗尼止持会集卷第十三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金陵宝华山弘律沙门 读体 集

第七十一拒谏难问戒

若比丘。余比丘如法谏时。如是语。我今不学此戒。当难问余智慧持律比丘者。波逸提。若为知为学故。应难问。

缘起 佛在拘睒弥国瞿师罗园中。时阐陀比丘。余比丘如法谏时。作如是语(按僧祇律云。我今不随汝语。我若见余长老寂根多闻持法深解。我当从咨问。彼若有所说。我当受行)。诸比丘闻。中有乐学戒者。嫌责阐陀。白佛结戒。由违谏事不忍烦恼。制斯学处。

释义 文分二节。若比丘下明其所犯。若为知下明实学随开。律云。如法谏者。如法如律如佛所教(此谓吐语。皆如法律。存心本为利人)。作是语我今不学此戒者(然非实不学戒。而作抗逆语者。意欲拒彼之谏言。先缄其口也)。难问者(谓以巧言诘问于他)。智慧者(智即是慧。若分别说。智知也。慧见也。又决定审理曰智。造心分别曰慧)。持律者(谓严持佛制善闲律藏)。为知为学者(谓欲广博深义。乐修梵行者。斯则应当难问。通达明了以便习行可免无罪)。

结罪 是中犯者。若说而了了。波逸提 说不了了。突吉罗。

此戒具三缘。方成本罪。一心存违谏。二口出抗言。三说解了了。

兼制 比丘尼波逸提(同制同学)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是为犯。

随开 不犯者。彼比丘痴不解故。此比丘作如是语。汝还问汝和尚阿阇黎可更学问诵经。若戏笑语。若独语。或梦中语。或欲说此而错说彼。及最初未制戒等。是为不犯。

此戒大乘同制。

附考 律摄云。有五种人。不应为说毗柰耶藏。谓性无所知。强生异问。或不为除疑而问。或试弄故问。或恼他故问。或求过失故问。

第七十二轻诃说戒戒

若比丘说戒时。作是语。大德。何用说是杂碎戒为。说是戒时。令人恼愧怀疑。轻诃戒故。波逸提。

缘起 佛在舍卫国给孤独园。有众多比丘。集在一处。诵正法毗尼。时六群自相谓言。彼诵律通利。必当数举我等罪。乃往语言。长老何用此杂碎戒为。若必诵者。当诵四事及十三事。余者不应诵。若诵者使人怀疑忧恼。诸比丘闻。中有惭愧乐学戒者。嫌责六群。白佛结戒。此是性罪。因轻毁事不忍可烦恼。制斯学处。

释义 律云。说戒时者。若自说戒时。若他说时。若诵时(自他说戒。谓布萨之时。诵戒乃读学之时)。杂碎戒者(善见律云。从二不定乃至众学。是名杂碎 萨婆多论云。结此戒者。为尊重波罗提木叉。为长养戒故。为灭恶故。以十二年前佛常说一偈。今说五篇。名为杂碎戒。又有云。除前二篇。后三篇名杂碎戒也)。说是戒者令人恼愧等者(此乃叙述其情。彰忧恼状。由自犯过故。闻他说戒。情生不喜。由不喜故。恼闷交胸。名之为恼。追悔所犯。名之为愧。不能自决其忧恼。名之怀疑。何用说此杂碎为一句。正是轻诃戒相也)。

结罪 是中犯者。若说而了了者。波逸提 说不了了者。突吉罗 若毁呰阿毗昙。及余契经者。突吉罗。

此戒具四缘。方成本罪。一自欲覆罪。二令他废学毗尼。三所毁是比丘戒。四说而了了。

兼制 比丘尼波逸提(同制同学)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是为犯。

随开 不犯者。若语言。先诵阿毗昙或契经。然后诵律。若有病者须差。然后当诵律语。令先勤求方便。于佛法中得果证。后当诵律。不欲灭法。故作是语。或戏笑语。或梦中语。或独语。欲说此乃错说彼。及最初未制戒等。是为不犯。

会采 五分云。若欲令人远离毗尼。不读不诵。而毁呰者。波逸提 若欲令波罗提木叉不得久住。而毁呰者。偷兰遮(此摄上品独头偷兰。与破法轮僧同科。应于一切僧中求悔)。

毁呰经。亦如是 毁呰余四众。及在家二众戒。突吉罗 比丘尼毁呰二部戒。波逸提。毁呰五众戒。突吉罗 若恐新受戒人生疑废退心。教未可诵戒。不犯(本律毁呰经论结突吉罗。五分结偷兰者。在存心灭法之差别也)。

此戒大乘同制。菩萨戒本经云。若菩萨如是见。如是说言。菩萨不应听声闻经法。不应受。不应学。菩萨何用声闻法为。是名为犯众多犯。

引证 萨婆多论云。何以诃戒经罪重。余经罪轻。以戒是佛法之平地。万善由之生。又一切佛弟子皆依而住。若无戒则无所依。又入佛法之初门。若无戒者。无由入泥洹城。又是佛法之璎珞。庄严佛法。是故诃毁罪重。

善见律云。若学毗尼者。一身自护戒。二能断他疑。三入众无畏。四能伏怨家。五令正法久住。下至五比丘解律在世。能令正法久住。若中天竺佛法灭。边地有五人受戒。满十人。往中天竺。得与人具足是名令正法久住。如是乃至二十人得出罪。是名令正法久住 又持律有六德。一者守领波罗提木叉。二者知布萨。三者知自恣。四者知授人具足戒。五者受人依止。六者得畜沙弥。若不解律。但知修多罗阿毗昙。不得度沙弥。受人依止。以律师持律故。佛法住世五千年。

第七十三无知戒

若比丘说戒时。作如是语。我今始知此法。戒经所载。半月半月说戒经中来。余比丘知是比丘。若二若三说戒中坐。何况多。彼比丘无知无解。若犯罪。应如法治。更重增无知罪。语言长老汝无利。不善得。汝说戒时。不用心念。不一心摄耳听法。彼无知故。波逸提。

缘起 佛在舍卫国给孤独园。六群中有一人犯罪。当说戒时。自知罪障。恐清净比丘发举。便先诣诸比丘所语言。我今始知此法。乃至戒经中来。诸比丘察知其故。白佛结戒。由不敬事乱心烦恼。制斯学处。

释义 文分三节。若比丘下明诈言逃过。余比丘下是证其虚诈。彼比丘无知无解下明无益结犯。我今始知此法戒经所载者(由其自有所犯故。作如是不实之语。诈言云。今日始知四弃。乃至七灭诤法。是戒经所载。半月半月一说。皆从戒经中来。意谓一往不知。或免其过耳)。余比丘知是比丘。若二若三。说戒中坐。何况多者(谓清众之中。知彼于布萨日。共集说戒。曾经二三次者。应当知其戒相持犯。何况尔等过二三次。多经布萨而云今日始知。其言诈矣)。无知无解者(不识戒相。名曰无知。不别罪义。名曰无解)。若犯罪应如法治。更重增无知罪者(谓不以不知故获免。当如所犯罪治之。复更重增一不学戒无知罪)。长老汝无利不善得者(此是劝诫之言。谓不精攻止作。不得持戒之利益也)。汝说戒时不用心念者(谓不善作意思惟也)。不一心摄耳听法者(谓由不善作意故。不一其心。以不一其心故。耳缘他境。由缘他境故。不能采听法音也)。彼无知故者(此句结明所犯。谓由轻慢心。不学毗尼。是故重增此一无知堕罪 萨婆多论云。实先知。言始知。犯妄语堕。此中正结不专心听法罪也)。

结罪 是中犯者。若自说戒时。若他说时。若诵戒时作是语者。波逸提(诵戒时。拣非布萨日乃闻众学诵时也) 若不与彼罪者。突吉罗(此治清净作法比丘也)。

此戒具三缘。方成本罪。一多次在座而轻戒不听。二自知犯罪而复讳不露。三诈言始知。

兼制 比丘尼波逸提(同制同学)。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是为犯。

随开 不犯者。未曾闻说戒。今始闻。若未曾闻。广说。今始闻。若戏笑语。若独语。若梦中语。欲说此错说彼。及最初未制戒等。是为不犯。

会采 律摄云。长净时作不知语。或由烦恼。或由忘念。若睡眠。若乱意。随一一戒不听闻者。皆得堕罪 若闻苾刍尼不共学处。作如是语。得恶作罪。若共学处。便得本罪 若老耄无所识知。依实说者。无犯 长净之时。应令纯熟善诵戒经者。为众诵之。先鸣犍椎时。诸苾刍应自忆罪。如法说悔。然后赴集。

僧祗律云。受具足已。应诵二部毗尼。若不能者。当诵一部。乃至若复不能。当诵初篇戒及偈。布萨时应广说五篇。乃至若复不能。当诵初篇及偈。余者僧常闻不诵者。越毗尼罪 僧中应使利者说。余人专心听。不得坐禅及作余业。若于四事。乃至七灭诤法中间。随不听。随得越毗尼罪 一切不听。波逸提 此罪不得趣向人悔。当众中持戒有威德人所敬难者。于前悔。前人应诃言。长老汝失善利。半月说波罗提木叉时。汝不尊重。不一心念。不摄耳听法。诃已波逸提悔过(此中制意为呵一人。以警策众人。治一人无知不学戒。而令众人敬信毗尼。乐学戒故。所以必在众中。向戒德威严敬近难者前悔过也)。

此戒大乘同学。

第七十四违反羯磨戒

若比丘共同羯磨已。后如是言。诸比丘随亲厚以众僧物与者。波逸提。

缘起 佛在罗阅城耆阇崛山中。尊者沓婆摩罗子众中差。令典知僧事。彼以僧事塔事故。有人初立寺。初立房。初作井。而檀越设会布施。不暇往赴。衣服破坏。异时有施僧贵价衣。众僧共议。白二羯磨与之。六群亦在众中。后乃更作如是悔言谤僧。佛为结戒。因斗乱事不忍烦恼。制斯学处(僧祇律云。典知有九事。一典次付床座。二典次差请会。三典次分房舍。四典次分衣物。五典次分香华。六典次分果蔬。七典次知暖水。八典次分杂饼食。九典知随意与堪事人 典者主也)。

释义 文分二节。若比丘共同羯磨已明一众和合所作事竟。后如是言下明自违情反悔谤僧。律云。亲厚者同和尚阿阇黎坐起言语亲厚者。是。

僧物者。为僧故作已与僧。已许僧物。谓衣钵坐具针筒下至饮水器。与者(谓以僧物𢌞施一人也。此白二羯磨与衣法。作持中明)。

结罪 是中犯者。先共众中。作羯磨已。后悔言。说而了了。波逸提 不了了。突吉罗。

此戒具五缘。方成本罪。一自有贪心。二前人当与。三同众羯磨。四与后反遮。五言说了了。

兼制 比丘尼波逸提(同制同学)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是为犯(沙弥等不得同僧羯磨。若私讥议大僧故亦也)。

随开 不犯者。其事实尔。或戏笑语。乃至欲说此错说彼。及最初未制戒等。是为不犯。

会采 僧祗律云。若僧中一切应分物来。当次应取。若意不欲者。听过不取。若人问言。汝何不取。应答言。此非我所须。欲取余物。后来须者。应取无罪 若行物者。言随意恣取。须者自取。无罪 遮有三种。与时遮。得越毗尼罪 未与时遮。得越毗尼心悔 与已遮者。得波逸提。

萨婆多论云。凡僧中执劳苦人。若大德其贫匮者。僧和合与尽得与之。但言不应与。尽犯。

此戒大乘同学。

第七十五不与欲戒

若比丘。众僧断事未竟。不与欲而起去。波逸提。

缘起 此戒有二制。佛在舍卫国给孤独园。众僧集一处。共论法毗尼。时六群自相谓言。看此诸比丘共集一处。似欲为我等作羯磨。即从座起而去。众语言。有僧事。汝等且住勿去。而彼故去。其中有乐学戒者。嫌责白佛。此初结戒也。时诸比丘或营僧事塔事。或瞻病事疑。佛言自今已去听与欲。故有不与欲而起之语。此第二结戒也。由论法事不寂静烦恼。制斯学处。

释义 律云。僧者。一说戒。一羯磨 断者(谓评论也)。事者。有十八破僧事。法非法。律非律。犯非犯。若轻若重。有残无残。粗恶非粗恶。常所行非常所行。制非制说非说。与欲者(于作持中详明。此一开三)。

结罪 是中犯者。若起出户外。波逸提 一足在户内。一足在户外。方便欲去而不去 若期欲去而不去。一切突吉罗。

此戒具三缘。方成本罪。一是羯磨事同众已集。二不与欲而辄去。三两脚出户。

兼制 比丘尼波逸提(同制同学)。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是为犯(下三众无断事同僧与欲之理。其所犯者。准后五分律同制也)。

随开 不犯者。有三宝及瞻病事与欲。若口噤不能与欲。若非法非毗尼羯磨。或为塔僧二师亲友作损减无利益。如是不与欲去。及最初未制戒等是为不犯。

会采 五分律云。若屋下羯磨随几过出。一一出。波逸提 若露地羯磨。出去僧面一寻。波逸提 若神通人离地四指。波逸提 若僧不羯磨断事出去。突吉罗 若私房断事来而去。突吉罗 若僧不羯磨断事。及私房断事。沙弥得在其中起去。突吉罗。式叉摩那沙弥尼亦如是。

僧祗律云。若大小便须臾还。不废僧事。无罪 若说法说毗尼。听多比丘诵经。听他受经。听他诵经。尽应白去。不白去者。越毗尼罪 若诵经者止诵。作余语。去者无罪 (若听他受诵经典。不白而去。亦结罪者。一由轻心鲜信无敬教之念。次以威仪卤莽缺随喜之缘)。

此戒大乘同学。

第七十六与欲后悔戒

若比丘与欲已。后悔。波逸提。

缘起 佛在舍卫国给孤独园。六群中有犯事者。恐僧弹举。于一切时。六人相随不离。使僧不得与作羯磨。异时六群作衣。僧知得便。即遣唤之。报言我等作衣不得往。僧言。若不得来。可令一二比丘持欲来。彼即令一比丘持欲来。僧即与此比丘作羯磨。此比丘还语六群。六群悔言。彼作羯磨者。非为羯磨。羯磨不成。我以彼事故与欲。不以此事。诸比丘嫌责六群。遂往白世尊。佛故结戒。由悔恨烦恼。制斯学处。

释义 与欲已者(谓僧有如法事。先心乐欲许可已)。后悔者(谓与欲后心生悔恨也。此戒与前戒大同。中有少别者。前以先知其事。共许羯磨。而后悔诽僧。此据不知。后悔遮欲。二戒俱欲毁破羯磨。使先事不成也)。

结罪 是中犯者。与欲已后悔言。说而了了者。波逸提 不了了者。突吉罗。

此戒具四缘。方成本罪。一是如法僧事。二与欲羯磨。三心生悔恨。四悔言了了。

兼制 比丘尼波逸提(同制同学)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是为犯(随制沙弥等。如前五分)。

随开 不犯者。其事实尔非羯磨。羯磨不成。作如是言。非羯磨。羯磨不成。若戏笑语。独语。梦语。欲说此错说彼。及最初未制戒等。是为不犯。

会采 律摄云。已与他欲。后生悔恨。烦恼既生。心无惭耻。于可对境作苾刍想言。告彼时便得堕罪萨婆多论云。除僧羯磨事。僧凡所断事。和合作已。后悔讥诃。突吉罗 若僧如法作一切羯磨已。后诃言不可。波逸提 除僧羯磨。一切非羯磨事(谓不用单二白四羯磨法所办之事也)。众僧和合。共断决之。后更诃者若顺法顺毗尼者。波逸提 若虽见王制。僧制不顺毗尼者。突吉罗 若僧作一切羯磨事。作不如法。当时力不能转易。故默然而不诃。后言不可。无犯。

此戒大乘同学。

第七十七屏听诤后语戒

若比丘。比丘共斗诤已。听此语向彼说。波逸提。

缘起 佛在舍卫国给孤独园。时诸比丘斗诤。六群听此语。向彼说。令僧未有诤事而有。已有而不能灭。诸比丘察知其故。白佛结戒。此是性罪。由恼乱事不忍烦恼。制斯学处。

释义 律云。斗诤有四种。言诤觅诤犯诤事诤。听此语向彼说者(谓于屏隐处。窃听他言。求觅过失。而更相递说。令生忿兢。致小事始与。而成大诤。大诤既成。而不能息也)。

结罪 是中犯者。若听他诤语。从道至道。从道至非道。从非道至道。从高至下。从下至高。往而闻。波逸提 不闻。突吉罗 若方便欲去而不去 若共期去而不去。一切突吉罗 若二人共在闇地语。或隐处语。或在前行语。当弹指若謦咳惊之。若不尔者。尽突吉罗。

此戒具三缘。方成本罪。一知他比丘斗诤。二屏处往听。三闻说明了。

兼制 比丘尼波逸提(同制同学)。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是为犯。

随开 不犯者。若欲作非法非毗尼羯磨。若为塔僧二师亲友作损减无利益事。欲得知之往听。及最初未制戒等。是为不犯。

会采 萨婆多论云。往听斗诤犯者。以能破佛法令僧为二部。是故制听者犯。所以在高下处听犯者。以诤事重故。不同说戒布萨羯磨等也。此中诤人及余不诤人来听。及向人说不说。皆犯。

五分律云。默听余四众语。突吉罗。

十诵律云。为和合故往听。不犯。

善见律云。往去步步。突吉罗 至闻处。波逸提 为欲自改往听。不犯。

僧祗律云。二比丘在堂里私语。若比丘欲入。应弹指动脚作声。若前人默然者。应还出。若故语不止者。入无罪 一比丘先在堂内坐。二比丘私语。从外来。先坐比丘应作声。若彼默然者。堂内比丘应出。前后行亦尔 若比丘共余比丘斗诤结恨。作是骂詈。我要当杀此恶人。比丘闻已得语。彼好自警备。我闻有恶声 若有客比丘。作是言。我等当盗某库藏某塔物某僧净厨某人衣钵。知事人闻已默然。应还僧中唱言。诸大德。某库藏某塔物某僧净厨某人衣钵。当警备。我闻恶声。使前知 若比丘多有弟子。日暮按行。诸房知如法不。若闻说世俗语。不得便入诃责。待自来已。然后诃责言。汝等信心出家。食人信施。应坐禅诵经。云何论说世俗非法事。此非出家随顺善法 若闻论经说义。问难答对。不得便入赞叹。待自来已。然后赞美。汝等能共论经说义。讲佛法事。如世尊说。比丘集时。当行二法。一者贤圣默然。二者讲论法义。

此戒大乘同制。

第七十八瞋打比丘戒

若比丘瞋恚故不喜。打比丘者。波逸提。

缘起 佛在舍卫国给孤独园。六群中有一比丘。瞋恚打十七群比丘。其被打人高声大唤。诸比丘闻知嫌责。白佛结戒。由伴属事不忍烦恼。制斯学处。乃初篇杀根本种类。

释义 不喜者(谓忿恚缠心。情生不悦也)。律云。打者。若手若石若杖(僧祗律云。打者。若身身分身方便。身者。一切身是。身分者。若手若脚若肘若膝若齿若爪甲。是名身分。身分方便者。若捉杖木瓦石等打。若遥掷。是名身方便)。

结罪 是中犯者。若以手石杖打比丘者。一切波逸提 除杖手石。若余户𨷲曲钩拂柄香炉柄挃者。一切尽突吉罗。

此戒具三缘。方成本罪。一要有瞋恚心。二自身行打。三前人是比丘。

兼制 比丘尼波逸提(同制同学)。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是为犯。

随开 不犯者。若有病须人椎打。若食噎须椎脊。若共语不闻。而触令闻。若睡时以身委他上(委者弃置也)。若来往经行时共相触。若扫地时杖头误触。及最初未制戒等。是为不犯。

会采 萨婆多论云。打得戒沙弥(即学悔沙弥也)盲瞎聋哑波利婆沙摩那埵比丘。尽波逸提(失双目名。盲失一目为瞎。若先有如是病者。摄十六轻遮中。不得受比丘戒。若已近圆。后有此病者。仍是比丘。如是之辈。宜当怜愍可也)。

摩得勒伽云。打三种人。突吉罗。谓贼住(即贼心入道也)。本不和合(无师憎也)。本犯戒(犯四弃失比丘性者)若以把沙把豆等物掷众比丘。随所著。随得尔所波逸提 不着。突吉罗。

律摄云。若持戒。若破戒有苾刍相。起苾刍想。或复生疑打者。皆得堕罪 若非苾刍作苾刍想疑。或于柱壁。或于余事。作掉乱心。而打拍者。咸得恶作 不以瞋心为利益事。无犯。

五分律云。打余三众。乃至畜生。突吉罗。

善见律云。若欲心打女人。僧残罪。

僧祗律云。打尼偷兰遮。打三众越毗尼罪。下至俗人。越毗尼心悔 若恶象马牛羊猪狗等来不得打。得捉杖木瓦石等打地。作恐怖相 若畜生来入塔寺。触突形像。坏华果树。亦得以杖木瓦石打地。恐怖令去。

此戒大乘同制。若以打报打者。罪结轻垢。若无端起瞋。及忿恨上品缠。他人求悔而不受忏者。此则犯重。其为菩萨。应与一切众生乐。岂反瞋打之。

第七十九瞋搏比丘戒

若比丘瞋恚不喜。以手搏比丘者。波逸提(抟音博)。

缘起 佛在舍卫国给孤独园。六群以手搏十七群。其被搏人高声大唤。诸比丘闻。问其所以。白佛结戒。由伴属事不忍烦恼。制斯学处。乃初篇杀根本种类。

释义 搏者(拟也。拟乃形像也。谓举手相向。以现其打相。而令他人恐怖也 前戒本心实欲打之。打不着身。不得本罪。此戒心本无念。直以掌拟。拟便得本罪。所以两戒有异。故别制之)。

结罪 是中犯者。瞋恚不喜。以手搏比丘者。波逸提 除手已。若户𨷲拂柄香炉柄挃。一切突吉罗此戒具三缘。方成本罪。一有瞋他心。二前人是比丘。三以手脚掌搏及彼身。

兼制 比丘尼波逸提(同制同学)。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是为犯。

随开 不犯者。若他欲打举手遮。若恶兽盗贼来。若持刺来举手遮。乃至一切不故作。及最初未制戒等。是为不犯。

会采 十诵律云。以手脚掌向他。波逸提 举余身分向他。突吉罗。

五分律云。手拟及。波逸提 不及。突吉罗。

律摄云。作打心而拟其手。初举时。便得本罪 若一举手向多苾刍。随其多少。准人得罪 若与苾刍相瞋恨时。应往诣彼求其忏摩。不应瞋心未歇往求辞谢。彼亦不得同师子行为坚鞭心。不相容恕(鞭字该是硬字。恐写之误。坚硬人心瞋心难解)。若不肯忍。应遣智人方便和解。速令诤息。小者到彼瞋苾刍边。至势分时。即应礼拜彼云无病 若见苾刍斗诤之时。无朋党心。而为挥解 俗人斗处。不应往看。恐引为证故。如上所说。不顺行者。咸得恶作。

此戒大乘轻重如上。

第八十无根僧残瞋谤戒

若比丘瞋恚故以无根僧伽婆尸沙谤者。波逸提。

缘起 佛在舍卫国给孤独园。六群瞋恚故。以无根僧残。谤十七群。诸比丘闻知。白佛结戒。此是性罪。由同梵行事不忍烦恼。制斯学处。乃初篇妄根本种类。

释义 律云。根者有三。谓见闻疑。如十三事中释(其间异者。彼以四弃无根诽之。此唯以十三事中一一事行谤也)。

结罪 是中犯者。说而了了者。波逸提 不了了者。突吉罗。

此戒具四缘。方成本罪。一彼是比丘。二自有瞋心。三以无根僧残谤。四说而了了。

兼制 比丘尼波逸提(同制同学)。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是为犯。

随开 不犯者。见闻疑根。若说其实。欲令改悔。而不诽谤。若戏笑语。独语。梦中语。欲说此错说彼。及最初未制戒等。是为不犯。

会采 僧祗律云。谤比丘。波逸提 谤比丘尼。偷兰遮(此偷兰轻于波逸提)。谤余三众。越毗尼 谤俗人。越毗尼心悔。

此戒大乘同制。向同法者说犯轻。若向外人说法重。

第八十一辄入宫阈戒

若比丘刹利水浇头王种。王未出。未藏宝而入。若过宫门阈者。波逸提。

缘起 佛在舍卫国给孤独园。时末利夫人礼佛闻法。得果证已。劝喻波斯匿王。令得信乐。听诸比丘入出宫閤无有障碍。迦留陀夷乞食。次入王宫。时王与夫人昼日共卧。夫人遥见彼来。即起披衣。以所披衣。拂座令坐。夫人失衣露形。惭愧而蹲。尊者还僧伽蓝。语诸比丘。波斯匿王第一宝者。我今悉见。诸比丘诘知嫌责尊者。白佛结戒。由诣王宫并讥染烦恼。制斯学处(律摄云。乌陀夷有缘。须诣摩利迦夫人所。侵早入宫)。

释义 若比丘下明所行之处。若过下结成所犯之罪。律云。刹利水浇头王种者。王绍位时。取四大海水。取白牛右角。收拾一切种子盛满中。置金辇上。使诸小王舆王。与第一夫人共坐辇上。大婆罗门以水灌王顶。若是刹利种水灌顶上。作如是立王。故名为刹利王水。灌顶种(刹利此云田主。是劫初时。有德之人。众立彼为众处分田土。以其尊贵自在故。相承以为姓也)。若是婆罗门种。毗舍首陀罗种。以水灌顶。作如是立王。亦名为刹利王水浇头种。未出者。王未出。婇女未还本处。未藏宝者。金银真珠砗磲码瑙水精琉璃贝玉一切众宝璎珞。而未藏举(十诵律云。诸夫人次第直宿于王。时末利夫人。下着珠网衣。上着磨贝衣。内身外露现。如共王宿时。即着是衣。未藏宝者。未藏此庄严具 萨婆多论云。王已出外。夫人未起。其进御时。所著宝衣。轻明照彻。内身外现。以发欲意。未藏此衣。名未藏宝。又女为男宝。夫人未以余衣覆身。亦名未藏宝 五分律云。宝者所重之物。及诸女色。皆名为宝)。

结罪 是中犯者。王未出。宝未藏。若过门阈者。波逸提 若一足在外。一足在内。发意欲去。若共期而不去者。一切突吉罗。

除王刹利种。若入余粟散小王豪贵长者家。过门阈者。一切突吉罗。

此戒具四缘。方成本罪。一必是大王宫。二王未出宝未藏。三须是内宫门。四两脚入内。

兼制 比丘尼波逸提(同制同学)。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是为犯。

随开 不犯者。若王已出。若婇女还本处。所有珍宝已举藏。若有所奏白。若被请唤。若为势力所执去。若命难。梵行难。及最初未制戒等。是为不犯。

会采 律摄云。门阃有其三种。一城门阃。二王家门阃。三内宫门阃。入初二门。得恶作罪 入内宫门。便得堕罪(阃者门橛也。谓门两旁挟门之短限也。此与阈义同也)。

此戒大乘同制。末世尤所当慎。设令唤请。亦不应辄入。若具大神通威德。不犯。

附考 根本律云。入王宫者。有十种过失。一者王与夫人在一处住。苾刍入时。夫人便笑。王即生疑。岂非苾刍于私屏处行鄙恶事。若不尔者。何因见笑。或可有心将为恶事 二者苾刍入宫。夫人有娠。王生是念。岂非苾刍共为恶行令其有娠 三者苾刍入宫。王失珍宝及诸宝类。王作是念。岂非苾刍偷窃我物 四者王有密语。闻彻于外。王作是念。岂非苾刍传通密语 五者苾刍入宫。王瞋太子。迁移职位。太子念曰。岂非苾刍于王谗构。令我今时致此忧戚 六者苾刍入宫。太子于父为不义事。诸人闻已。岂非苾刍传通密语。令失孝义 七者苾刍入宫。王之所重尊胜大臣。被黜职位。便作是念。岂非苾刍于王谗说。令我堕在不如意处 八者卑位大臣。王与重赏。诸人议曰。岂非苾刍为其荐达 九者王数出师。征伐余国。人皆议曰。岂非苾刍共王论说。数令我等征伐疲劳 十者苾刍入宫。王出征伐。告战士曰。其所得者。悉皆自属。后既平殄。王便却夺。诸人议曰。此是苾刍教王夺我。佛告诸苾刍。以此因缘。不应辄入宫内。或令四兵不得安隐。此非苾刍之所应作。

第八十二捉宝物戒

若比丘若宝及宝庄饰。自捉若教人捉。除僧伽蓝中及寄宿处。波逸提。若比丘在僧伽蓝中。若寄宿处捉宝。若以宝庄饰。自捉教人捉。当作是意。若有主识者。当取。作如是因缘非余。

缘起 此戒有三制。佛在舍卫国给孤独园。有外道弟子。在路行止息道边。忘千金囊而去。时有众多比丘后来。亦于道边止息。见此金囊。自相谓言。为且持去。若有主识者当还。彼行数里。乃忆疾还。即出囊与之。彼反谓少。往启波斯匿王。王审知其伪。即税其家财并金入官。有乐学戒惭愧者。闻知嫌责诸比丘。云何自手捉金银。使居士为官治罪。并税家财。因是白佛。此初结戒也。时毗舍佉母入祗桓精舍。脱身璎珞。置于树下。往礼世尊。佛为说法。心存于法。忘取还家。比丘见已。畏恐犯戒。不取白佛。佛听在僧伽蓝内见有遗物。为不失故。当取举之。复加除僧伽蓝中之语。此第二结戒也。又众多比丘途路行次。至一无住处村。寄宿巧师空舍。时彼巧师有已成未成金银。置舍而去。诸比丘为守护故。竟夜不眠。诸比丘以此因缘。具白世尊。佛听在他家止宿时。若屋中有物。为不失故应收举。复加及寄宿处之语。乃第三结戒也。此是遮罪。由珍宝事止贪烦恼。制斯学处。

释义 文分二节。若比丘下明其创制。除僧伽蓝等明其随开。律云。宝者。金银真珠琥珀砗磲码瑙琉璃贝玉生像金宝。庄饰者。铜铁铅锡白镴。以诸宝庄饰也(根本律云。宝类者。谓诸兵器弓刀之属。及音乐鼓笛之流)。僧伽蓝者(此言众园如上。又翻为众院。院是顺此方之称。乃舍宅庭馆之名。今称僧住处为寺者。寺亦此方公院之名。诸侯所止之处。昔西僧初来。权止鸿胪寺。后造白马精舍。而请居之。居止虽迁。以不忘其本。还标寺号。自此以来皆称曰寺)。寄宿处者(谓寓宿白衣之舍也)。当作是念等者(正明随开之义。谓在僧寺中及寄宿处。虽听自捉教人捉金银七宝。必要先存其念。豪无贪爱之心。若有主来识认者。我便与之。然后当取也)。作如是因缘非余者(谓除如是作念还主因缘。更无余方便得捉也)。

结罪 是中犯者。若自捉教人捉。波逸提 若在僧寺中。若在俗舍内。若宝若宝庄饰自捉。若教人捉当。识囊器相。识裹相。识系相。应解囊器看。知几连缀。几未连缀。几方几圆。几故几新。若有求索者。应问汝物何似。若相应应还。若不相应。语言我不见如是物。若二人俱来索。亦如是问答。若二人语俱相应。应持物着前语言。是汝等物各取。若不尔者。一切突吉罗。

此戒具三缘。方成本罪。一是真七宝及宝庄严具。二无开缘。三自捉教他捉。

兼制 比丘尼波逸提(同制同学)。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是为犯。

随开 不犯者。若是供养塔寺庄严具。为坚牢故收举。乃至最初未制戒等。是为不犯。

会采 根本律云。若自手使人捉诸宝物。已磨治者。皆得堕罪。未磨治者。皆得恶作。乃至捉假琉璃。亦恶作 若捉严身璎珞之具。皆得堕罪。乃至麦莛结为鬘者。捉亦恶作 若捉琵琶等诸杂乐贝。有弦柱者。便得堕罪。乃至竹筒作一弦琴。执亦恶作 若诸螺贝。是堪吹者。捉得堕罪不堪吹者。亦得恶作。诸鼓乐具堪与不堪。得罪轻重亦同 若执弓时。有弦𭛆者。便得堕罪。无者恶作 若刀有刃箭有镞头。皆得本罪。异斯恶作。

十诵律云。捉伪珠。突吉罗 若人间金银宝地床座。比丘不应行坐用。天上金银宝地床座。比丘应坐用。

根本杂事云。不应于宝器中食。或往天上。或至龙宫。无余杂器者。设金宝器。亦应取用(若果证无漏。方能天上海中。随意赴供。以其无余杂器故开。若在人间。器多磁瓦。是故全遮。纵得无漏真圣。必须遵守佛制。以凡圣同轨故)。

律摄云。若月光珠及日光珠。为出水火。触亦无犯。

此戒大乘为众生故。不问处所。但约机缘。

引证 律摄云。佛在鹫峰。入城乞食。遇大雨。水荡崖崩。有伏藏现。告阿难陀。汝应观此是大害毒。阿难言。实是可畏毒。有一采根果人。闻而往观。见是伏藏。念言。愿此害毒恒螫于我。父母妻子眷属。亦不辞痛。遂尽持归。随意受用。未生怨王见其富盛。遣使往问。汝于何处。得王伏藏。报言不得。捉以送王。王自问之。亦云不得。王即准法。系其眷属。将付屠人。彼人悲泣。随屠者去。高声大唤。阿难陀此是害毒。此是害毒。将刑有言。法须返奏。王便唤返问之。彼人具答昔缘。王时初信佛法。不觉流泪。告曰。汝缘世尊。获斯珍宝。罪虽合死。我今释汝并及眷属。应将此物。供养佛僧。既蒙释免。遂办上供。奉请佛僧。佛为说法。便获初果。缘此不听比丘捉宝。

附考 律摄云。若于寺外见他物时。以叶草等盖覆令密。不应以此为轻弃心。无主来索。收归住处。私自举掌。经七八日。无人索者。收贮僧库。经五六月。又无索者。应供僧伽。买坚牢器具。若后主索。应劝谕彼令施僧伽。若不肯施。应酬本直。若索利者。应告之曰。由佛制戒。还汝本物。更索其利。是所不应。

僧祗律云。比丘见宝物。若无人识者。应停至三月已。若塔园中得者。即作塔用。若僧园中得者。当作四方僧用。若来索者问答相应。应集众人。出宝示言。长寿。此是汝物不。若言是。应教言。汝归依佛法僧。若世尊不制戒者。汝眼见犹不可得。若云更有余物。应言。长寿。我止得此。更不见余。汝是恶人。汝但得此已为过多。云何方便妄索余物谤人。若世尊不制戒者。汝尚不能见此物。而况得耶。若如是犹复不了者。应将至优婆塞边语言。我本止得此物。尽以还归。而今方见诬谤。尔时优婆塞应骂言。子汝得此物已为过多。而今反谤比丘。汝但去。我当与汝作对断理此事。若是贵重宝物。无人来索者。至三年如上。随所得处。当界用之 若故坏僧房塔院。欲更修治。掘地得宝藏者。净人不可信。应白王。王若须应与。若施应用。设已用。王知索者。应乞塔物僧物还。若有净人可信者得取。停至三年已。用作塔事僧事如上 若宝藏上有铁券姓名。亦应如实答。作新僧房得物亦尔。

善见律云。若寺内得遗宝。为掌护故。若去时。应付与知法畏罪者。嘱言。有主来索。当还。若久无主。得僧舍用。后主来索。应将示僧房言。此是檀越物。若不允施。欲得本者。应语信心居士。及广教化之。

第八十三非时入聚落戒

若比丘非时入聚落。不嘱比丘者。波逸提。

缘起 此戒二制。佛在舍卫国给孤独园。时䟦难陀非时入村。与诸居士共摴蒲(赙戏也)。居士不胜以悭嫉故。便言。比丘晨朝入村。为乞食故。非时入村。为何事耶。诸比丘闻嫌责䟦难陀。具白世尊。此初结戒也。复因比丘中或有僧事塔寺事或瞻病事等。佛听有事缘嘱授已入聚落。故加不嘱比丘之语。此第二结戒也。由入村事招俗讥谤。制斯学处。

释义 律云。时者。从明相出至中。非时者。从中后至明相未出(律摄云。非时有二种分齐。一过午。二明相未出)。聚落者。有四种村如上。不嘱比丘者(谓不告知余比丘也)。若有僧事塔事瞻病等事。当嘱授余比丘而去。若独处一房。当嘱授比房。应作如是嘱。至一比丘所。具仪云。大德一心念。我某甲比丘非时入聚落。至某城邑聚落某甲舍。前人答言可尔。

结罪 是中犯者。若非时入村。不嘱授。动足初入村门。波逸提 一足在门内。一足在门外。方便欲去而不去。若期不去。一切突吉罗。

此戒具四缘方成本罪。一心存放逸。二时已过午。三无缘不白。四已入聚落。

兼制 比丘尼波逸提(同制同学)。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是为犯。

随开 不犯者。若道由村过。若有所启白。若为唤。若受请。若为势力所执。或被系缚将去。或命难。梵行难。及最初未制戒等。是为不犯。

会采 十诵律云。余比丘者。谓眼所见(诸凡告白。应与前人面对方成。故云眼所见也)若白已入聚落。还所住处。即已先白。复至聚落。波逸提 若不白入聚落。随所经过大小巷。随得尔所突吉罗 随入白衣家。一一波逸提 若八难中。一一难起。不犯。

萨婆多论云。若寺在聚落外。不白出寺。至城门。犯突吉罗。

僧祗律云。若二比丘在阿练若住。欲行。展转相告。若一人说已行。后人复欲行。应白余比丘。若无余比丘。应作是念。若道中。若门。若聚落边见比丘。当白。白已然后入。

摩得勒伽云。若无比丘。应白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此谓或遇尼三众白之。非是特往尼寺中白也)。

律摄云。若无苾刍。嘱余俗人者。无犯(谓寺家净人也)。

此戒大乘同学。

第八十四作高床戒

若比丘作绳床木床。足应高如来八指。除入陛孔上截竟。若过者。波逸提。

缘起 佛在舍卫国给孤独园。时迦留陀夷预知世尊必从此道来。即于道中。敷高好床座。请佛观看。佛集诸比丘告云。此痴人。内怀弊恶。敷高广大床。但自为己。诃责迦留陀夷。与众结戒。由卧具事憍恣烦恼。制斯学处。

释义 律云。床者有五种。旋脚床。直脚床。曲脚床。插脚床。无脚床。如来八指者(萨婆多论云。八指者。如来一指二寸也)。除入陛孔上者(谓除床脚。上入陛木。下高八指也)。截竟者(谓量过八指。应须截却已。方受用也)。若过者(谓高过八指。即非应制也)。

结罪 是中犯者。自作教人作成者。尽波逸提 自作教人不成。尽突吉罗。

此戒具三缘。方成本罪。一慢敖憍恣。二过量爱好。三作床已成。

兼制 比丘尼波逸提(同制同学)。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是为犯。

随开 不犯者。若足高八指。若减八指。若他施已成者。截而用之。若脱却脚。及最初未制戒等。是为不犯。

第三分云。除宝床。余在白衣舍应坐(西域国风无诸椅凳。唯以小床。于上趺坐。床言宝者。乃王及大臣长者所用)。

会采 十诵律云。应截已悔过。若未截。僧应敕令截。不敕不听。皆突吉罗。

五分律云。得高床施。应作是念。此床不如法。我当更截。不作是念受。波逸提。

僧祗律云。若自作终日坐上。一波逸提 起已还坐。一一波逸提 他床而坐上。越毗尼罪 若客比丘来。次第付得过量床。应语知事言。借我锯来。问作何等。答言。此床过量。欲截如法。若言莫截。檀越见或不喜。若不久住。凿地埋脚。齐量止。若久住。应齐埋处。木筒盛脚。勿使坏 若檀越家坐床脚高。不得悬脚坐。应索承机。或索砖木承足。若福德舍中床高坐者。无犯(福德舍即施一食处。此以护他心故。尔随开也)。

萨婆多论云。此所以不入舍堕者。以截断故。截使应量。入僧中悔。

此戒大乘同学。

第八十五兜罗绵贮褥戒

若比丘作兜罗绵贮绳床木床大小褥成者。波逸提。

缘起 佛在舍卫国祗桓精舍。时六群作兜罗绵贮绳木床大小褥。诸居士见讥。谓无慈心断众生命。亦如王臣。诸比丘闻。白佛结戒。亦由卧具事憍恣烦恼。制斯学处。

释义 律云。兜罗绵者。白杨树华。杨柳树华。蒲台华(兜罗绵或云妒罗绵。妒罗是树名。绵从树生。因而立称。如云柳絮也 萨婆多论云。兜罗绵者。是草木华绵之总名也。所以本律以白杨华等释之)。贮者(律摄云。谓于床上散布其绵。便用布褝。随时掩覆)。大褥者为坐卧故。小褥者为坐故(萨婆多论云。兜罗绵以是贵人所畜故。人所嫌故。喜生虫故。又若卧软暖上后得寒。及粗硬不堪忍故。所以制之不听)。

结罪 是中犯者。若自作教他作成者。尽波逸提 自他作不成。尽突吉罗 若为他作成不成。一切突吉罗。

此戒具四缘。方成本罪。一有憍贪慢敖心。二是兜罗绵。三自他作贮已成。

兼制 比丘尼波逸提(同制同学)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是为犯。

随开 不犯者。若鸠罗耶草。文若草。娑婆草。若以毳劫贝碎弊物。若用作支肩物。及最初未制戒等。是为不犯。

会采 五分律云。若坐。坐坐波逸提 若卧。卧卧波逸提 若他与受。波逸提。要先弃。然后悔过。若不尔。罪亦深。

十诵律云。摘破却之。然后悔过。若未破。僧应敕令破。

根本律云。若僧私床座。以木绵等散。贮者皆得堕罪 絮应撤去。罪应说悔。对说罪者。应可问言。絮撤去未。若不问者。得恶作罪。

僧祗律云。若贮枕枕头支足。越毗尼罪 若病无罪。

此戒大乘同学。

毗尼止持会集卷第十三

音义

音质。撞也。谓手指触挃也。

音域。门限也。谓门下横木。为内门之限也。

音蛤。内中之小门也。

连上声。人步挽车。驾人以行曰辇。

车也。

音出。贬斥也。

音亭。草茎也。

𭛆

音赞。弓弦也。

音赎。利也。今为箭镞。

白杨树华

杨树略有四种。白杨叶圆。如梨皮。白木似杨。故名白杨。其青杨叶长。赤杨霜降则叶赤。材理亦赤。黄杨木性坚致难长。

杨柳华

是垂条细柳也。本草云。直木高丈余许。秋瘁春荣。初生有黄蕊者。是华华渐干絮方出。谓之柳絮。人收取之。以为裀褥。絮之下有黑子。随絮而飞。得水湿处便生。飞入池沼。于阴暗处。即为浮萍。人常以器盛水。置絮其中。数日覆之。即成多积。亦可以捍作毡。以代羊毛也。极柔软清凉之甚。宜与小儿卧。加以性凉也。

蒲台华

或云蒲梨华。蒲应作蒱。台应作薹。是夫须草也。

音单。衣无里也。

鸠罗那草

未见翻。

文若草

十诵律云文阇草。五分律云文柔草。皆一也。

娑婆草

或云婆婆草。此草甚柔软。翻云腻。

支肩

支犹荐也。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