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秦罽宾三藏佛陀耶舍竺佛念等共译。四分戒本(一卷)
佛陀耶舍译。四分戒本(一卷)比丘尼戒本(一卷)
唐西太原寺沙门怀素依律集出。昙无德律杂羯磨(一卷)
前魏天竺三藏康僧铠译。羯磨
曹魏沙门昙谛集。四分比丘尼羯磨法(一卷)
刘宋罽宾三藏求那䟦摩译。四分律删补随机羯磨(二卷)
京兆崇义寺沙门道宣撰。四分僧羯磨(三卷)尼羯磨(三卷)
唐西太原寺沙门怀素依律集出。摩诃僧祇律(四十卷)
东晋三藏法师佛陀䟦陀罗共沙门法显译。波罗提木叉僧祇戒本(一卷)
佛陀䟦陀罗译。比丘尼僧祇律波罗提木叉戒经(一卷)
东晋平阳沙门法显共觉贤译。弥沙塞五分律(三十卷)
宋罽宾三藏佛陀什竺道生共译。五分戒本(一卷)比丘尼戒本(一卷)
梁建初寺沙门明徽集。五分律羯磨本(一卷)
大唐开业寺沙门爱同录。十诵律(五十八卷)
姚秦三藏弗若多罗鸠摩罗什共译。十诵毗尼序(三卷)
东晋三藏卑摩罗叉续译。十诵律比丘戒本(一卷)
鸠摩罗什译。十诵律比丘尼戒本(一卷)
宋长干寺沙门法颖集出。萨婆多毗尼毗婆沙(八卷)续(一卷)
失译人名今附三秦录。萨婆多毗尼摩得勒伽(十卷)
宋三藏法师僧伽䟦摩。大沙门百一羯磨法(一卷)
失译人名今附宋录。十诵羯磨比丘要用(一卷)
刘宋释僧璩依律撰出。根本说一切有部毗柰耶(五十卷)根本说一切有部苾刍尼毗柰耶(二十卷)根本说一切有部毗柰耶杂事(四十卷)根本说一切有部毗柰耶破僧事(二十卷)根本说一切有部尼陀那(五卷)目得迦(五卷)根本说一切有部百一羯磨(十卷)根本说一切有部戒经(一卷)苾刍尼戒经(一卷)尼陀那目得迦摄颂杂事摄颂(一卷)
唐三藏法师义净奉 制译。根本萨婆多部律摄(十四卷)
尊者胜友造 义净法师译。根本说一切有部毗柰耶颂
尊者毗舍佉造 义净法师译。根本说一切有部出家授近圆羯磨仪范(一卷)苾刍习略法(一卷)
元帝师苾刍拔合思巴集。戒因缘经(十卷)
姚秦三藏竺佛念译。解脱戒本经(一卷) 出迦叶毗部
元魏婆罗门瞿昙般若流支译。善见毗婆沙律(十八卷)
萧齐外国沙门僧祇䟦陀罗译。毗尼母经(八卷)
失译人名今附秦录。佛阿毗昙经(二卷)
陈世三藏法师真谛译。舍利弗问经
东晋失译人名。优波离问经(一卷)
刘宋元嘉年求那䟦摩译。迦叶禁戒经
宋居士沮渠京声译。佛说犯戒罪轻重经
后汉安息三藏安世高译。佛说目连所问经 与上经同
西天译经三藏朝散大夫试鸿胪少卿传教大师法天奉诏译。
按此二译。皆即世传五百问经中之首一品耳。意五百问一书。乃后人因此而增益附会者与。曾细玩之。不惟与四分律相违。实与五部及诸律论俱多矛盾。虽云圣意未可妄测。经典不宜轻议。然设欲从此。则大违众律。岂应舍通途之轨式。取疑似之法门。不知近代律主。偏流通此经者。亦曾参考全律否耶。今既遍探五律之源。不得不列在疑似之科矣。律二十二明了论(一卷)
正量部佛陀多罗多法师造
陈三藏法师真谛译。大比丘三千威仪(二卷)
后汉安世高译僧佑云失译人名。沙弥十戒法并威仪(一卷)
失译人名今附东晋录。沙弥威仪
宋天竺三藏求那䟦摩译。沙弥尼戒经
失译人名今在汉录。沙弥尼离戒文
失译人名。优婆塞五戒相经(一卷)
宋天竺三藏求那䟦摩译。戒消灾经
吴月支优婆塞支谦译。南海寄归内法传(四卷)受用三水要行法护命放生仪轨法说罪要行法(三法合卷)
唐三藏沙门义净撰。
四分律藏品目第一分(二十一卷)比丘戒第二分(十五卷)比丘尼戒受戒犍度说戒犍度第三分(十三卷)安居犍度自恣犍度皮革犍度衣犍度药犍度迦絺那衣犍度拘睒弥犍度瞻波犍度诃责犍度人犍度覆藏犍度遮犍度破僧犍度灭诤犍度比丘尼犍度法犍度第四分(十一卷)房舍犍度杂犍度五百结集法七百结集毗尼调部毗尼毗尼增一
旁引诸经论目大般涅槃经 谢灵运重治大般若经 玄奘法师译菩萨善戒经 求那䟦摩等译优婆塞戒经 昙无谶译法界次第初门 智者大师撰观心论疏 章安尊者撰缁门警训 未详集人
重治毗尼事义集要卷首。
音义
原序
鸡园
西土有鸡头摩寺。去鹿苑不远。故大佛顶经云。我在鹿苑及于鸡园。观见如来最初成道。
召善来而戒体斯成
佛见根熟之人。发心出家。以无畏口召云。善来比丘。于我法中快修梵行。彼人即时须发自落。袈裟着身。手中有钵。威仪进止如百腊比丘。即名得比丘戒。
鹤树潜晖
佛入涅槃。双树皆悉变白。犹如鹤色。故名鹤树。潜。藏也。晖。日光也。佛光如日。从此永藏。
顾命
周书有顾命一篇。乃成王将崩而遗诫康王者。顾。回视也。法王示灭。谆谆付嘱。亦犹人王之顾命。故宏传序云金河顾命也。木叉是重者。大涅槃经云。我灭度后。诸比丘依戒而住。以戒为师。遗教经云。应当珍敬波罗提木叉。即是众等大师。若佛住世。无异此也。
因犯乃遮。缘开。随制
二百五十戒。皆因犯缘乃结。其三篇以下。或因病等诸缘开听。又因更起犯缘。则亦随犯更制。如谷还贱。不听入事之类也。
能师受具
六祖名慧能。本是岭南卖柴人。偶闻客诵金刚经。心即开悟。乃诣黄梅见五祖。密传衣钵。隐于猎人队中十五年。后至广州法性寺。值印宗法师讲涅槃经。时有风吹幡动。一曰风动。一曰幡动。议论不已。祖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法师异之。讯知是传衣钵者。乃为剃发。集三师七证登坛受具。然后于菩提树下开唱大法。
观师十誓
五台山。亦名五顶。亦名清凉山。澄观国师阐华严法门于此。十誓者。体不损沙门之表。心不违如来之制。坐不背法界之经。性不染情碍之境。足不履尼寺之尘。胁不触居士之榻。目不视非仪之彩。舌不味过午之肴。手不释圆明之珠。宿不离衣钵之侧。
大雄御极
世尊于三界中。最为勇猛丈夫。故称大雄。御。治也。统也。用也。易曰。乘龙御天。极。宝位也。又中也。至也。要会也。书曰。惟皇作极。御极者。处于法王尊位。用中道设化。统治大千世界也。
善逝藏机
善逝者。如来十号之一。藏机者。众生缘尽。则应化机息。
但除地狱
地狱苦重。不能发心受戒。故梵网经不列其名。或问阎罗王亦地狱道。胡得在护法位中。既为护法。宁不受戒。答。若准他处经说。则阎罗亦可属鬼神道。又是大权示现。若准梵网。并不列之。
隙驹莫挽
古人云。人生如白驹过隙耳。言其迅速。
无量光塔
即云栖莲池大师肉身塔也。护法居士以其专宏净土。题为无量光塔。
原䟦
鲁鱼滋长
鲁字与鱼字相类。易于差讹。亦如亥豕之类。及乌焉成马之类也。滋长者。以喻佛法差误。日甚一日。犹如鲁鱼不辨也。
真丹
或云震旦。或云旃丹。以日初出曜于东隅。故得名也。
曹魏铠公
按此方如法受戒。始于昙摩迦罗。及沙门昙谛。而康僧铠。同在嘉平年间。出昙无德律杂羯磨一卷。故云肇兴于铠公耳。肇。始也。
怀素律师
俗姓范氏。京兆人。唐贞观九年出家。依道成师学律。先居宏济。后住太原。集四分僧尼戒本各一卷。僧尼羯磨各三卷。每每翻宣律师之案。致不足之意焉。非今相传善书能饮之怀素也。彼与颜鲁公同时。与今律师相去近百年。
矛盾
矛以刺人。盾以自卫。昔有一人。兼鬻二器。售矛。则曰可以破坚盾。售盾。则曰可以御利矛。故名自相矛盾。以喻五百问一书。与律藏自相反也。
亡羊
语云。多岐亡羊。以喻不明律学纲宗。则异说纷纷。不能致一也。
忾
音慨。太息也。
繄
音衣。又音意。发语辞。又惟也。
总问辩
用前四戒通为观境。以六观之。事理相即
大经一禁戒。即智论不缺戒。指初篇戒也。大经二清净戒。即智论不破戒。指二篇戒也。大经三善戒。即智论不穿戒。指三篇以下也。大经四不缺戒。即智论不杂戒。指定共戒也。此四并是事戒。故通为所观境也。大经五不析戒。即智论随道戒及无著戒。此是空观相应戒也。大经六大乘戒。即智论智所赞戒。大经七不退戒。八随顺戒。即智论自在戒。此是假观相应戒也。大经九毕竟戒。即智论随定戒。大经十具足波罗蜜戒。即智论具足戒。此是中观相应戒也。并以五篇七聚为所观境。故云篇聚一不可亏。
凡例
南山意旨
道宣律师住终南山。故世称律学为南山一宗。宣师虽宗四分律藏。每每采集众部之长。
性罪遮罪
虽未制戒之前。约世法中亦自有罪。名为性罪。如杀盗邪淫口四恶业之类也。世尊为出家人护世讥嫌。制立戒法。名为遮罪。如长衣宿食掘地损草之类也。佛制所遮。犯者得罪。故名遮罪。亦名制罪。谓从佛制边得罪也。
声闻遮罪大士悉皆同学
菩萨戒本经云。毗尼建立遮罪。护众生故。令不信者信。信者增广。同声闻学。何以故。声闻自度。尚不离护他。何况菩萨。
为众生故善巧权开
菩萨戒本经云。又复遮罪住少利少作少方便者。菩萨不同学此戒。今按比丘二百五十戒中。但有舍堕六事。是菩萨戒所开。余皆不妄开也。六事者。一从非亲乞衣。二过受自恣与衣。三畜长钵。四令非亲里织师织衣。五畜蚕绵卧具。六受金银。皆是为众生故。非许自受用也。
天台义疏
智者大师于梵网经心地品中。独揭十重四十八轻戒法行之。名为义疏。每戒之下。必对小乘料简同异。
提纲
三无漏学以戒为首
佛顶经云。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斯则名为三无漏学。又云。纵有禅定多智现前。若不断淫。必落魔道。若不断杀。必落神道等。
式叉
此翻为学。
五净肉
不见杀。不闻杀。不疑为己杀。自死。鸟残。
十二法人
即十二头陀行也。
耶舍
恐即佛陀耶舍。与竺佛念同译四分律者。
人可使由之不可使知
此言本出论语。今借用之。谓初受戒人。但可使其依律行持。未可使阅律藏。知其所从结戒之由。盖六群比丘等。皆是大权示现。曲为末世而示犯缘。诚恐愚者不达。认为实事。将谓佛世尚尔。何况今时。则反开放恣之心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