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书楼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昙无德部四分律删补随机羯磨卷第三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唐京兆崇义寺沙门 道宣 撰集

金陵华山后学比丘 读体 续释

●诸界结解篇第二

释 于首篇中。前举纲领。略明缘集。后辩缘成坏。广引教相。是非既彰。理应作办。律云。若作羯磨。必先结界。故第二篇复明诸界结解。俾作法有依。而界言诸者。文中详列十二种结法十一解法故。

界别有三摄。僧界摄人。以同处令无别众罪。

释 此明结界之宗意也。初句总标。向下分释。第一摄僧界者。初始登坛。羯磨成就。即名得处所。比丘谓得与僧同一界住同诵戒羯磨也。若不结界。以收摄之。则西竺五天沙门难共。东土九州比丘焉同。故制结界。集僧界外不摄。故别众罪者。若同一界违和不集。得越毗尼罪。若一界内别作羯磨诵戒。得偷兰遮罪。是破僧方便故。

摄衣界。摄衣以属人。令无离宿罪。

释 第二摄衣界者。佛言比丘护衣如己皮。护钵如眼目。三衣一钵恒随其身。犹鸟二翼。飞往无碍。故制摄衣界。为令人住衣。随不得离宿。若三衣中离一一衣。以舍堕罪治。若离钵。以突吉罗罪治。

摄食界。摄食以障僧。令无宿煮罪。宗意如此。

释 第三摄食界者。食乃资生。饮食是助道要缘。即二五食等。并羹粥之类。律制比丘不得界内共残食宿。及自烧煮。后因病缘。圣愍开听。于僧界中别结净地。令看病人并病者共宿煮。若无病比丘共宿煮者。犯波逸提罪。故云障僧。然审结界宗意。大约如此。

○僧界结解法第一

有三种僧界。一者大界。二者戒场。三者小界。今就大界内又有三种。谓人法二同。法食二同。法同食别。初准本制。后随缘别开。

△结初大界法

时四方僧集会疲极。佛言。听随所住处结界。应尽集不得受欲。是中旧住比丘应唱大界四方相。若有山树林池城堑村舍。随有称之。应须义设方法。如前僧法中。具七缘已。一比丘告僧云。

释 此引说戒揵度。明其本制之缘也。时佛在鹫岭山中。听诸比丘诣罗阅城说戒。在诸方闻者来集疲极。诸比丘白佛。佛言。自今已去。听随所住处。若村若城邑境说戒。听白二羯磨结界。当唱四方相。因是发起。文云应须义设方法。如前僧法中。具七缘者。谓初篇僧法称量前事等。十缘中除法起托处僧集。约界及说欲也。由始结大界无处可托。无界可约。既无界限。故不说欲。所以凡初结界。除其二四七。唯具七缘也。文云一比丘告僧者。此处仪式不显。作法失次。今准根本部百一羯磨加仪。彼云结大界法。旧住苾刍先共观大界四方相。既知相已。鸣揵槌。作前方便。众皆尽集。旧苾刍称大界四方标相。众知相已。令一苾刍作白羯磨。(文)故今采效。若依城邑村落境内僧伽蓝住。欲行僧法。创结大界者。随此境内比丘若干应须往约结期。先共观其标相。各须明记无忘。俾临时闻唱告之声。心中忆想标相随现。至期鸣槌尽集。不得不来受欲。若有沙弥及净人等。应遣离见不闻处。众中能唱大界四方相。一旧住比丘出众。向上座作礼一拜。告白云。

大德僧听。我旧住比丘为僧唱四方大界相(此句立白已。转身至东南面。向大众云)。从东南角(某)处标(大众俱随方。转面向彼方。忆想标相。俨然在前。下皆准此。唱者转身至西南立。面向大众云)。至西南角(某)处标(转身至西北立。向大众云)。从此至西北角(某)处标(唱已至西北立。向大众云)。从此至东北角(某)处标(唱已至东北立。面向大众云)。从此还至东南角(某)处标(唱已至东南立。合掌向大众云)。此是大界外相一周讫(第二第三亦如是唱)。

释 唱者三讫。向上座一拜。仍复本位立。下皆准此。然唱相但言隅者。易就地故。若唱正方难取便故。善见律中明五种界相。一方。二圆。三鼓形。四半月。五三角。盖谓此也。

必有屈曲随事称之。并须别指分齐尺寸处所。由不知制限。结既不成。羯磨虚设。受戒等法俱是空作。故须如上分明唱相三遍已。佛言。众中应差羯磨人。若上座若次座若诵律堪能作羯磨者问答已。如是白。

释 凡秉羯磨。必听僧差。若非量宜。委任不得。众中秉宣。上座者。谓上更无人。故名僧中上座。母论云。从无夏至九夏是下座。自十夏至十九夏名中座。自二十夏至四十夏名上座。事钞以十夏为上座。五夏为次座。由随时寿故。诵律者。谓广诵二部毗尼。堪能者。谓精彻作持也。无论座之上下。但堪能者应差羯磨。受差人作前方便问已。一知僧事比丘合掌答云。结大界羯磨。羯摩者出众立前。合掌作白(下仪皆准此)。

大德僧听。此住处比丘唱四方大界相。若僧时到。僧忍听。僧今于此四方相内结大界。同一住处。同一说戒。白如是。

大德僧听。此住处比丘唱四方大界相。僧今于此四方相内结大界。同一住处。同一说戒。谁诸长老。忍僧今于此四方相内结大界。同一住处。同一说戒者默然。谁不忍者说(至此少停。待僧称量。凡秉羯磨。皆准此)。僧已忍于此四方相内。同一住处。同一说戒。结大界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释 此一羯磨。为僧居一切法事所托故作。是属公也。

非 一人非。遥想与欲。集离见闻。余众不遣。犯者秉法。

二法非。方唱四正。前无问答。秉白错遗。言句不明。

三事非。标相非恒。众不先观。

四人法非。五人事非。六法事非。七具三非。准三例四。互合可知。

解大界法。

时诸比丘意欲广作者狭作者。佛言。欲改作者先解前界。然后广狭作从意。当如是解。

释 当如是解者。谓鸣槌集众。差羯磨人。作前方便。答云。解界羯磨。堪能羯磨者仪准上。作如是白。

大德僧听。此住处比丘同一住处。同一说戒。若僧时到僧忍听。解界。白如是。

大德僧听。此住处比丘同一住处。同一说戒。今解界。谁诸长老。忍僧同一住处。同一说戒。解界者默然。谁不忍者说。僧已忍听同一住处。同一说戒。解界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此一羯磨通解有戒场大界者。由文无偏局故得。

非 一人非。反和集少。现前呵人。余足满数。异僧不遣。

二法非。不问集和。解结双答。白秉互错。说不明了。

三事非。缘无舒缩。弃处任解。

四人法非。乃至七具三非。准上合显。

结同法利界法。

尔时有二住处。别说戒。别利养。欲得共说戒同利养。佛言。听各自解界。应尽集一处。不得受欲。当唱方相结之。结文与前略同。唯有僧于此彼二处。结大界。同说戒利养异。

续 此但引制缘。略明结义。今依说戒揵度续入。免致类取。各解本界。白二羯磨法如上。若结界者。佛言。应唱界方相。如东方。若有阿兰若树下空处山谷岩窟冢间河侧荆棘渠池村舍等。随有称之。余方亦尔。此法唱相。但堪能者。不论彼此。仍准根本部。应二界中同住之僧。先约共观彼此所立标相。各各明了齐畔。至期鸣槌。二界比丘尽集一处。无受欲法。一能唱相旧比丘。出众礼仪。并唱相旋转皆如上。合掌告僧云。

大德僧听。我(某甲)比丘为僧唱法利二同。四方大界相。从东南角(某)处标。至西南角(某)处标。从此至西北角(某)处标。从此至东北角(某)处标。从此还至东南角(某)处标。此是法利二同大界外相一周讫(二三亦如是说)。

堪能羯磨者。作前方便。知僧事者答云。结法利二同界羯磨。羯磨者具仪。作如是白。

大德僧听。如所说界相。若僧时到僧忍听。于此处彼处。结同一利养。同一说戒。白如是。

大德僧听。如所说界相。今僧于此处彼处。结同一说戒。同一利养。谁诸长老。忍僧于此处彼处。结同一说戒。同一利养结界者默然。谁不忍者说。僧已忍于此处彼处。同一说戒。同一利养。结界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释 此结二同界羯磨。为法事作。是属公也。

非 一人非。二僧欠集。受欲乖体。犯者为众。秉宣异僧。故容视听。

二法非。答办相错。白唱增减。文涩脱遗。不周言音。含吐未明。

三事非。八隅唱相。标非恒久。

四人法非。乃至七具三非。取上联络。合具为四。

结同法别利界法。

尔时有二住处。别说戒。别利养。欲同说戒别利养。佛言。当各解通。结文略同前。

续 此略引开缘无法。今依说戒揵度续入。欲同说戒。谓自界众中。少诵毗尼者。难于布萨。欲共他界半月集听。渐学精通。揵度中佛言。听彼此各解界然后结。白二羯磨。解法如上。若结应集一处。不得受欲。当唱方相。若阿兰若乃至村舍随有称之。众中应差堪能羯磨者秉法。今准义加仪。应先共约往观二界。方相明了。至结期鸣槌。集二界僧。众中一旧住能唱相比丘。如前唱相三周已。羯磨者作前方便答云。结法同利别大界。羯磨秉法者。作如是白。

大德僧听。如所说界方相。若僧时到僧忍听。于此彼处。结同一说戒别利养。白如是。

大德僧听。如所说界方相。今僧于此彼处。结同一说戒别利养。谁诸长老。忍僧于此彼四方相内。结同一说戒别利养者默然。谁不忍者说。僧已忍于此彼四方相内。结同一说戒别利养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释 此一羯磨。二界通结成一。为法事故作。皆属公也。

非 准义立非。七皆如上。

结法别利同界法。

又有二住处。欲别说戒同利养。为守护住处故。佛言。听之。此四方僧物和合。

续 此法今依说戒揵度续入。本律缘未详。今引根本部云。因时世饥馑。处处比丘皆集王舍城。所住僧房俱空。无人守护。诸比丘欲得别说戒同利养。为守护僧房故。佛听。此是四方僧物应和合。各解本界已。白二羯磨结之。所言四方僧物者。谓四方僧所住之房。应同四方僧利均以守护也。解法如上。若结者准律无唱相。不遮受欲。虽解二共结。莫过和合集僧通白。利均之故。应鸣槌集二界僧会一处。羯磨者作前方便。答云。结法别利同大界羯磨。羯磨者如是白。

大德僧听。若僧时到僧忍听。于此彼住处。结别说戒同一利养。为欲守护住处故。白如是。

大德僧听。今僧于此彼住处。结别说戒同一利养。为守护住处故。谁诸长老。忍僧于此彼住处。结别说戒同一利养。为守护住处故者默然。谁不忍者说。僧已忍于此彼住处。结别说戒同一利养。为守护住处故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释 此一羯磨为守护物事故作。是属公也。

非 一人非。身心不集。现前呵人。离见闻等。

二法非。效余唱方。秉白错忘。说不明了等。

三事非。彼此界畔互乱。标相不显。

四人法非。乃至七具三非。贯前成后。

△结戒场法

时诸比丘有须四人众羯磨事起。五比丘众十人众二十人众羯磨事起。是中大众集会疲极。佛言。听结戒场。称四方界相。若安橛。若石。若标。畔作齐限已。毗尼母云。必以大界围绕。五分等律须在大界前结。

释 此法本部译文遗略。不明结之何所大界。并此孰为前后。故引律论。以明场处。在内结之于前也。场者。除地为场。于中受戒。故曰戒场。后因楼至比丘请佛立坛受戒。佛听建坛于场。自后通遵。所以受具。谓曰登坛也。

若欲作者。先安三重标相。内里一重名戒场外相。中间一重名大界内相。最外一重名大界外相。立三相已。尽自然界内僧集。在戒场标内。先令一比丘唱戒场外相。作如是言。

释 应集当处僧已。先观三相明了。并在戒场相内。不得出标畔外。众中令一如法旧比丘。唱戒场相。其出众具仪。唱相立旋。并准上。合掌作如是唱言。

大德僧听。我此住处比丘为僧称四方小界相。从此住处东南角(某)标。至西南角(某)标。从此北回至西北角(某)标。从此东回至东北角(某)标。从此南回还至东南角(某)标。此是戒场外相一周讫([如是三说])。

若有曲斜。随事称之。羯磨者如上应知已。白言。

释 如上应知者。谓准唱秉白。先作前方便。答云结界羯磨。不必分别戒场大界。唯此总答。由后结有戒场大界亦通此故。作白云。

大德僧听。此住处比丘称四方小界相。若僧时到僧忍听。僧今于此四方小界相内。结作戒场。白如是。

大德僧听。此住处比丘称四方小界相。僧今于此四方小界相内结戒场。谁诸长老。忍僧于此四方相内。结戒场者默然。谁不忍于者说。僧已忍于此四方相内。结戒场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结已。榜示显处。令后来者知诸界分齐。余条准此也。

释 此谓结已。应书榜示。明三相方隅二界内外。令后来住此者知。于同中取别而云显处。谓不可示之屏处也。

此一羯磨发起。如上大界。是属公也。

非 一人非。集立二重标内传心。应法不临。余人不简。犯重足僧。

二法非。不先唱相。唱错方隅。多白二三羯磨僧减。

三事非。标相交互。中不显通。

四人法非。乃至七具三非。取单合具。后四了然。

解戒场法。

律无正文。准诸解界。翻结即得。今亦例出。理通文顺。应作是言。

释 意谓结由缘故开。后有缘必解。所以例之备用也。羯磨者应作前方便。答云解戒场羯磨。应作是言。

大德僧听。僧今集此住处解戒场。若僧时到僧忍听。解戒场。白如是。

大德僧听。僧今集此住处解戒场。谁诸长老。忍僧集此住处。解戒场者默然。谁不忍者说。僧已忍僧集解戒场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非 此中非相。准前解界无异。

结有戒场大界法。

佛言。不得合河水结。除常有船桥梁。又不得二界相接。应留中间。从戒场外相东南角标外二尺许。某标者。此约当时有者言之。不必诵文。若欲唱相。应将四五比丘出戒场外。尽标相内集僧。然后唱二重标相也。五分云。不唱方相。结界不成。律文少略。应如是唱相也。

释 准根本部。佛言。结大界者。得齐两逾膳那半。净律师云。逾膳那无正翻。义当东夏一驿。可三十余里。旧云由旬者。讹略尔。本律中因诸比丘隔河水结同法大界。时暴雨河水大涨。不得往集布萨。佛言。不得合河水结。除常有船桥济度许结。根本律云。桥梁若破。齐七日不作舍心。我当料理。此桥不失界。若不尔者。其界便失。又时诸比丘相接而结。故制不得二界相接。当作标式。又时有结界。共相错涉。故制应留中间。从戒场外相东南角标二尺许。至大界内相东南角标止。余方亦尔。而云某标者。不必依文诵句。此约当时有者。随事唱之。此先引开遮。分别成坏。文云。欲唱相者。此句义摄上结戒场法。谓先结戒场。三重标相已立。白二僧忍结戒场竟。今欲结大界。唱内外相者。不须更作前方便。众僧仍集戒场相内。不得四散而立。谛听唱大界内外二重标相。若往来有路。通标相者。僧中方便差四五比丘。出戒场外。于标相路口守之。倘有比丘来者。令暂停待。作法毕入。恐羯磨不和事无成济。故云尽标。相内集僧。然后唱二重标相也。复引五分律者。为证明唱相。必不可无。亦不可紊。此唱相比丘即前唱者。律本文略。准义加仪。如是合掌唱言(此中唱相与前小异。故复释之)。

大德僧听。我比丘为僧唱四方大界内外相。先唱内相(此句立唱已。转身至内相东南背方面内云)。此是大界内相东南角(某)标。从此西回至西南角(某)标(余比丘随方面转。下皆准此。唱者至西南背方面内立云)。从此北回至西北角(某)标(至西北背方面内立云)。从此东回至东北角(某)标(至东北背方面内立云)。从此南回还至东南角(某)标(至东南背方面内立云)。次唱外相(唱已转身背内相面东南立云)。从此住处东南角(某)处标。西回至西南角(某)处标(唱此外相时。诸比丘各应忆想先所观相。身虽未到于彼。其标相如对目前。唱者至西南背内面外相立云)。从此北回至西北角(某)处标(至西北背内面外相立云)。从此东回至东北角(某)处标(至东北背内面外相立云)。从此南回还至东南角(某)处标(至东南转面向众立云)。彼为内相。此为外相。此是大界内外相一周讫。

如是三唱已。僧中加羯磨。其文如初结大界法无异。故不出之。

释 此一羯磨为一切僧事故作。与夫显非。并同上戒场。是属公也。

△结三小界法

释 此三小界结法。彼时行律者。仿佛未明。自谓如法。故宣祖显正辩讹。以示将来。文中先引开缘。次明界体。后出非相。

此三小界并为难事故与。律云。不同意者未出界。听在界外疾一处集结小界受戒。又言若布萨日。于无村旷野中行。众僧不得和合者。随同师善友。下道各集一处。结小界说戒。又言若自恣日。于非村阿兰若道路行。若不得和合者。随同师亲友。移异处。结小界自恣。故知非难无缘辄结类诸难开。若违制犯。

释 此文先引开缘也。谓如结受戒小界者。是就作法大界中开允。如结说戒自恣二小界者。是就道行自然界中开听。据律所明。若非大界内之难缘。有碍无途。道中之行伴不和。设有师心立法。比类开缘。执以为是。辄结如是小界者。此则违佛制意。干犯禁章。故今引律为证。须善攻持。

又皆无外相。即身所坐处。以为界体。故受戒中云。此僧一处集结小界。说戒中云。今尔许比丘集结小界。自恣中云。诸比丘坐处已满。齐如是比丘坐处。僧于中结小界等。故知俱无外相。为遮呵人。即小界受戒法云。界外呵不成呵也。此文释无外相明矣。

释 此明界体也。谓结三小界。即以当时若干比丘。行立坐处为体。不假标相。表显内外分齐。纵有不同意人来。呵遮羯磨。彼在界外呵。不成呵。此准律文释成。无外相明矣。

今有立界相房院。于中结者。羯磨不成。以大界立相。不唱非法。小界无相。若立非法故。大界别人唱相。羯磨文中牒之。小界既无唱法。羯磨自显标相。故重委明示。庶无疑滥。脱随而结。则成多犯。一非是开缘。二辄立相。三处留久固。文云。不应不解而去等。四妄通余法。即非制而制。其羯磨文如常云。

释 此出非相也。有立界相房院于中结者。非云结戒场建坛。垂永遗范。此谓结三小界立相存房故。所羯磨不成。何也。以大界立标相。不唱白者非法。其结小界无相。若立相唱非法故尔。结大界别令一人唱相。秉白羯磨文中牒云。此住处比丘唱四方界相。小界既无唱相之轨。羯磨自显标相。如后三法所云者是。故重委明示庶无疑滥。此二句乃结诫之词。谓羯磨功能成济殊胜。片乖佛旨。无益反损。是故重重引证。委曲详明。则示之极矣。幸无复疑。仍滥正制。若轻易随心而任结者。则成多犯。故出四过。文云。不应不解而去等。等者谓小三界俱有解法。其羯磨文如常云者。此句唯示大略。羯磨如常。白二未明全法。故今续以备用。

结受戒小界法并解。

续 此二法准白二纲目。今依受戒犍度续入。如开缘。须约十同意清净比丘。(若边国期五人)将欲受戒人出界外。安离闻所。众僧速至一处。结小界。作前方便。答云结小界。受戒羯磨。作如是白言。

大德僧听。此僧集一处。结小界。若僧时到僧忍听。结小界。白如是。

大德僧听。此僧集一处。结小界。谁诸长老。忍僧集结小界者默然。谁不忍者说。僧已忍僧集结小界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此一羯磨为人故作。是属私也。

非 一人非。师僧不足。受干难遮。

二法非。秉白错脱。

三事非。无缘不解。

后四准知。

解受戒小界法。

作办已竟。随即应解。更作方便。答云解界羯磨。虽众未散。以结解不同。其文改结为解。余词不异。下解二小界。准例可知。

结说戒小界法并解。

续 此二法准白二纲目。今依说戒犍度续入。开缘如上文。应作前方便。答云结小界说戒羯磨。如是白云。

大德僧听。今有尔许比丘集。若僧时到僧忍听。结小界。白如是。

大德僧听。尔许比丘集结小界。谁诸长老。忍尔许比丘集。结小界者默然。谁不忍者说。僧已忍尔许比丘集结小界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此一羯磨为法故作。是属公也。

非 人非。谓不和糅集等。

余坏同上。

若解此界者。更文秉法准上。

结自恣小界法并解。

续 此二法准白二纲目。今依自恣揵度续入。开缘亦如文说。应作前方便答云。结小界自恣羯磨作如是白。

大德僧听。诸比丘坐处已满。齐如是比丘坐处。若僧时到僧忍听。僧于此坐处结小界。白如是。

大德僧听。诸比丘坐处已满。僧今于此坐处结小界。谁诸长老。忍僧于此坐处结小界者默然。谁不忍者说。僧已忍于此坐处结小界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释 此一羯磨为法故作。是属公也。

其中显非同上。

结说戒堂法并解。

续 此二法准白二纲目。今依说戒揵度续入。律本云。佛听诸比丘一处说戒。或在山中相待。或在林中。或在冢间。或在大堂食堂经行堂河边。乃至软草处相待。而众疲倦。以此白佛。佛言。若大堂。若阁上。若经行堂。乃至草处。当称处所名。听白二羯磨。众中差堪能者秉法。应作前方便答云。结说戒堂羯磨。羯磨人作如是白言。

大德僧听。若僧时到僧忍听。在(某)处作说戒堂。白如是。

大德僧听。今众僧在(某)处。作说戒堂。谁诸长老。忍僧在(某)处。作说戒堂者默然。谁不忍者说。僧已忍听在(某)处。作说戒堂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释 此一羯磨为法故作。是属公也。

其中显非同上。

解说戒堂法。

续 时诸比丘于耆阇崛山中。先结说戒堂。后欲在迦兰陀竹园结。以此因缘白佛。故听解前更结白二羯磨。众中应差堪能者。作前方便答云。解戒堂羯磨问答已。如是白。

大德僧听。若僧时到僧忍听。解(某)处说戒堂。白如是。

大德僧听。今解(某)处说戒堂。谁诸长老。忍僧解(某)处说戒堂者默然。谁不忍者。说僧已忍听解(某)处说戒堂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释 拣过出非。七皆准前。

又据律云。时有住处。布萨日众集。而说戒堂小。不相容受。诸比丘具白世尊。佛言。僧得自在。若结不结得说戒。

释 此谓在作法界内。不须更结。纲目所列。为不遗僧法故。今亦续法。为知其开听故。

○结解衣界法第二

有三种僧伽蓝若大界共伽蓝等。或界小于伽蓝。并不须结。若界大于伽蓝者。依法结之。则随界摄衣也。

释 此谓僧伽蓝或大或小。建造于先已定。倘日后结界限齐不等。故有三异。若随伽蓝基址。立标结界者。是名界共伽蓝等。若一大寺内有多小庵。人各异居者。各随住基。立标结界。是名界小于伽蓝。此二并不须结。若伽蓝之外。宽博无碍。或有相降静室。及俗家村落任结。于界内者。随其远近。立标通结。是名界大于伽蓝。当依法结之。则随界摄衣也。

然有羯磨立无村结者。若准律文。先结衣界村内摄衣。后因事起。方乃除村。今通立一法。不问有村无村。法尔须除。

释 上明伽蓝有三。此引律证。以定法式也。有羯磨立无村结者。乃曹魏昙谛律师所集羯磨云。若有村须除村。若无村不须唱除村村外界。若准律文。先结衣界村内摄衣。后因事起。方乃除村。本律云。听诸比丘先结不摄衣界。村内摄衣。后因比丘脱衣置白衣舍。着脱衣时。形露招讥。以此白佛。佛言。自今已去。听诸比丘结不失衣界。除村村外界。白二羯磨。故今通会诸部。立定一法。不问结时。有村无村。法尔须除。法尔者。谓理自然也。

萨婆多论正立此义。以有村来。五意故除。

释 此引论证明。所立之法不无据也。五意者。一聚落散乱不定衣界是定。二为除讥谤故。三谓除斗诤故。四为护梵行故。五为除嫌疑故。下文准论详示有村故除之制意。

若先无村。作法结已。净人住处。外村来入。随所及处。皆非衣界。

释 此明先无后有之义也。谓僧结界已。后有白衣。发心愿为大众执劳。入界依栖。初起房舍。随彼住居所及之处。皆非比丘衣界摄故。此义准论文云。王来入界内施帐围住。近左右作食处。尽非衣界。若本村还出衣界仍摄。

释 此明先有后无之义也。准论文云。若本有聚落。结衣界已。移出界去。即此空地。名不离衣界。

若先有村。在非摄。村去地空。衣界还满。

释 此明先有后增减之义也。上句准论文云。若先结衣界。有聚落。本小。后转大。随聚落所及处。尽非衣界。下句准论文云。若聚落先大。结界已聚落转小。随有空地。尽是衣界。

由村去来。非结解故。五分律中咸有斯意。

释 此结上论义也。谓村落之有无大小。由村来去。增减不定。非结已复解。解而复结。衣界是定故。末引五分律者。五分羯磨。是唐开业寺爱同律师所录。彼文云。四分十诵并悉除村。今不除者。宗旨有殊故。此则从不除。而反证有除结之制。既云宗旨各殊。今立除村村外。复何疑哉。

△结摄衣界法

时有厌离比丘。见阿兰若处。有一好窟。自念言。我若得离衣宿者。可即依此窟住。佛言。听结不失衣。除驶流水。

释 此先明制缘也。厌离者。谓观五蕴无我。身世非常乐。是苦因。厌离不着。远众独栖。摄心坐禅。以期正定。乃头陀行者。窟谓岩石之孔穴也。窟言好者。准律云。起不碍头。坐趣容膝。亦足障水雨。方可于中坐。如是窟者佛听结不失衣界。然此摄衣界方相。即准大界外相。更无增减。根本部结衣界文云。若僧伽时至听者。僧伽今于此大界上。结作苾刍不失衣界。与本律云此处同一住处同一说戒无异。但彼此显顺文故。驶流者。谓疾流也。律中有隔驶流河水外。结不失衣界。时比丘往取衣。为水所漂。佛知故不听隔流水结。除常有桥也。结时集众羯磨人。作前方便答云。结不失衣界羯磨。若与大界同时结者。准前问答。不须更作方便。羯磨人如是白云。

大德僧听。此处同一住处。同一说戒。若僧时到僧忍听。结不失衣界。除村村外界。白如是。

大德僧听。此处同一住处。同一说戒。僧今结不失衣界。除村村外界。谁诸长老。忍僧于此处同一住处。同一说戒。结不失衣界。除村村外界者默然。谁不忍者说。僧已忍此处同一住处。同一说戒。结不失衣界。除村村外界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结已准上榜示显处。

释 此一羯磨虽摄衣为事。衣不离人。准义应为人事故作。是属公也。

非 七非。唯异事非。谓别立标相驶流在中。

△解摄衣界法

佛言。应先解不失衣界。却解大界。应作如是解。

释 初结时先戒场。次大界。后摄衣界。若解时先摄衣界。次大界。后戒场。羯磨者应作前方便答云。解界羯磨。应作如是白。

大德僧听。此住处同一住处。同一说戒。若僧时到僧忍听。僧今解不失衣界。白如是。

大德僧听。此住处同一住处。同一说戒。僧今解不失衣界。谁诸长老。忍僧同一住处。同一说戒。解不失衣界者默然。谁不忍者说。僧已忍同一住处。同一说戒。解不失衣界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非 此法非相。唯异事非。谓解同结。次标相。仍存余非同前。

○结解食界法第三

佛言有四种净地。一者檀越净。若为僧作伽蓝。未施与僧。二者院相不周净。若僧住处半有篱障。多无篱障。都无篱障。若垣若墙。若堑若栅亦如是。三者处分净。初作僧伽蓝时。檀越若经营人分处。如是言(某)处为僧作净地。四者作白二羯磨疑结。若疑先有净地。应解已更结。

释 文引药揵度中四种净地。皆为摄食。障僧而立。令僧不犯内煮内宿二过。故名净地。一檀越净者。彼虽建寺已成。未施与僧。既未施僧。处所属他。于中煮宿。皆由檀越自作。众僧非主无犯。故名为净。二院相不周净者。由其不周。与外相通。以无阻隔。是故名净。若院相周。则有内外。不结净地。便名不净。三处分净者。由初作伽蓝时处分净地基址已定故。不须更秉羯磨结也。四作白二羯磨疑结者。若无上三种缘。应作法结之。若疑先有净地。应解已更结。

△结摄食界法

时有吐下病比丘。未及得粥便死。佛言。听在伽蓝内边房静处结净厨。应唱房。若温室。若经行堂处若出家五众房得作。除去比丘。

释 此先明制缘也。律云。时有吐下病比丘。使舍卫城中人煮粥。突有因缘。城门晚开。未及得粥。便死。佛知。故听结净厨。律中但言净地。文云净厨。厨者伺食之所。既听结净地。本为粥食。随病所伺。故云厨也。温室即暖室。经行堂谓禅思昏沉。必经行审谛故。僧舍别有经行堂。出家五众房俱得作净厨。若比丘所住者人去房空方得。若不别居。则无病犯宿煮。若沙弥房亦尔。约罪有异。此以僧界论之。如尼界中。例准僧界可知。故云五众房也。

五分云。若于一房一角半房半角。或中庭。或通结僧坊内。作净地并得。

释 本部但云温室若经行堂处结净地。然以温室及经行处。恐事难久远。未便众故。复引五分。或一或半或中。则彼此无妨也。或通结僧坊内者。坊乃邑里之名。今以僧房多故借称。谓随僧寺内无碍之处。量度而结。须知法勿违制。处不一定。

律令唱相。令结法时。僧在院外。遥唱遥结。应唱相言。

释 遥唱遥结者。若结作法界。原为摄僧。故集界内。今结净地。本为障僧。故集院外。令其遥唱遥结也。

一知僧事比丘。应具仪唱相言。

大德僧听我比丘为僧唱净地处所。此僧伽蓝内东厢厨院中。若诸果树下。并作净地(如是三[说])。

若更唱余处。住时据量。随事通局。羯磨处作是白言。

释 文中但举东厢有果树处唱相。若更唱余处。应住立少时。据处量度。或是果树。或树无果。或树果俱无。或一房一角。半房半角。并须随事晓了通局之相。于羯磨处。先作前方便答云。结净地羯磨。羯磨者作是白言。

大德僧听。若僧时到僧忍听。僧今结东厢厨院中。若诸果树下作净地。白如是。

大德僧听。僧今结东厢厨院中。及诸果树下作净地。谁诸长老。忍僧结东厢厨院中。及诸果树下作净地者默然。谁不忍者说。僧已忍结东厢厨院。及果树下作净地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释 律云。若树根在不净地生。枝叶阴覆净地。不得安净物在上。若树上果自堕。风吹雨打。诸鸟触堕。若不作意净。若作意使堕不净。若树根在净地生。枝叶阴覆不净地。得安物在上。果堕亦净。

此一羯磨。因病者药食事故作。乃属一人之私。若为久存。以待僧病者。是属公也。

非 其法非。谓依文牒秉。实处相乖等。

事非。谓唱相聚内。立标分畔。

余非准常。

△解净地法

律云。若有缘者。解已更结。不出解文。例准解法。应言。

释 结制遥结。解应遥解。众集院外已。羯磨者作前方便答云。解净地羯磨。应如是言。

大德僧听。若僧时到僧忍听。僧今解(某)处净地。白如是。

大德僧听。僧今解(某)处净地。谁诸长老。忍僧解(某)处净地者默然。谁不忍者说。僧已忍解(某)处净地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非 此中唯异法事。法非。谓说乖先结等。

事非。谓院内集解也。

余俱如前。

释 按十诵律中。佛在舍卫国。诸比丘作净地羯磨。佛言。从今不应结净地。若作者突吉罗。盖佛智彻知末世比丘受僧常食者多。净地难奉烟厨不免故尔。佛自遮止。一绝白衣之讥。次决缁流之疑。而令僧徒安乐进道也。宣祖依法集列。为明结界三种宗意。故今续释引律开条。为就时宜。行用有据故。

△结库藏法 差人守库藏法

续 此二法准白二纲目。今依衣揵度续入。律云。时诸比丘大得可分衣物。各相推倚。不肯藏举。遂失。佛言。及有见者应收举。又客比丘来。移衣物。着余房。不坚牢。故听别房结作库藏。白二羯磨。唱房名。若温室。若重楼。若经行屋。集僧作前方便答云。结库藏羯磨。秉法者作如是白云。

大德僧听。若僧时到僧忍听。僧结(某)房作库藏屋。白如是。

大德僧听。僧结(某)房作库藏屋。谁诸长老。忍僧结库藏屋者默然。谁不忍者说。僧已忍结(某)房作库藏屋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此一羯磨为事故作。是属公也。

非 唯异法事。法非。谓房名错唱等。

事非。谓处不坚牢。风雨易入等。

余非准前。

时彼库藏无人守。不坚牢。听差守库藏人。白二羯磨。作前方便答云。差守库藏羯磨。作如是白言。

大德僧听。若僧时到僧忍听。僧差(某甲)比丘。作守物人。白如是。

大德僧听。僧差(某甲)比丘。作守物人。谁诸长老。忍僧差(某甲)比丘。作守物人者默然。谁不忍者。说僧已忍差(某甲)比丘作守物人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此一羯磨亦为事作。是属公也。

非 人非。谓所差乏德等。

余非同上。

第二诸界结解篇竟。

毗尼作持续释卷三

音义

九州

禹贡治水分九州也。谓荆。梁。雍。豫。徐。扬。青。兖。冀。

整块煮熟不和汁者是。

罗阅城

即王舍城也。

劳力乏倦也。

签去声。坑堑也。又绕城水也。

凡有宗庙先君之主曰都。无曰邑。古以四井为邑也。

始造也。

音吉。尽也。

饥馑

谷不熟曰饥。菜不熟曰馑。

音掘。杙也。即木段。

水泛溢也。

音慑。擅专自是也。

檀越

或云檀那。译云施主。由行檀舍。自可越度贫穷苦故。

垣墙

音员。低者垣。高者墙。

音折。编木而成。

经营

纵广曰经。回旋曰营。

音四。侦候也。侦音称。探伺食也。

音湘。庑也。廊也。东西室也。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