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书楼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卷之五十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没有了](快捷键→)

道德真经广圣义卷之五十

唐广成先生杜光庭述

小国寡民章第八十

疏:前章明法令则生弊,必育余怨之迹。此章明淳朴则至理,自无矜徇之求。初标无为之风以劝。次示人从君化则理。后明家给人足无所企求。○义曰:以司契立法,胜负有殊。此乃重死化醇,朴素为本,将复结绳之理,自无兵乘之兴,甘食美衣,各全其分,安居乐俗,无丧其和。虽云鸡犬相闻,岂尚往来为礼,美信双遣,知博亦忘,无事无劳,洞达圣人之道尔。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

注:什,伍也。伯,长也。此明君含淳和,什伍伯长无所求,及适有人,材器堪为什伍伯长者,亦无所用之矣。

疏:寡,少也。什,伍也。伯,长也。器,材器也。此论淳古之代也。言国小者,明不求大。言人少者,明不求多。不求大则心无贪竞,不求多则事必易简。易简之道立,则淳朴之风着。适使有出人材器,堪为什伍之伯长以统於人者,亦无所用之矣。

义曰:国小则易理,民寡则易宁。虽设官司亦无宰执,君臣循分,外无贪益之求,人庶怀淳,俱臻易简之道。若大国能徇斯法,自然天下无为矣。

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注:少私寡欲,不轻用其生,敦本无求,故不远迁徙。

疏:徙,迁移也。化归淳朴,政不烦苛,人怀其生,所以重死。敦本乐业,无所外求,各安其居,故不远迁移也。

义曰:易理之境,易宁之民,怀淳素之风,各全其性命,无贪求之志,肯慕於播迁乎?所谓安其居,乐其俗,人至老死不相往来。斯大道云至矣。

虽有舟舆,无所乘之。

疏:舟舆之设,本以水通陆济有无。既无往来,则舟舆弃舍,无所乘用矣。庄子云:至德之代,山无蹊隧,泽无舟梁。

义曰:刳木为舟,以济於水,斲轮为舆,以通於陆。盖适远之所用也。国小地狭,既无乘泛之劳,遂性端居,岂有盘游之事,固无所乘之矣。山无蹊隧者,蹊,径也,隧,穴道也。《庄子□马蹄篇》曰:至德之世,其行填填,其视颠颠,山无蹊隧,泽无舟梁。万物群生,连属其乡,禽兽成群,草木遂长。是故禽兽可系羁而游,鸟鹊之巢可攀而窥。恶乎知君子小人哉?是谓素朴之代矣。

虽有甲兵,无所陈之。

疏:甲兵所陈,本以讨不服,御寇敌。上行道德,下无离异。既却攻战之事,甲兵韬戢而无所陈也。

义曰:君既无为,臣惟朴素,内无离叛,外绝寇雠,虽有甲兵,复何陈用?行人心通玄默,道合正真,嗜好不惑於心,繁华不乱於目。虽有科戒,讵假研寻。斯固洞达生知,不在修而后得。亦犹民化淳和,无烦武备尔。

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注:舟舆所以利迁徙,甲兵所以徇攻战。两者无欲,故无所乘所陈。反朴迁淳,归复三皇,结绳之用矣。

疏:古者书契未兴,结绳纪事,故《系辞》云:上古结绳而理,后代圣人易之以书契。欲明结绳之代,人人淳朴,文字既兴,是生诈伪。今将使民忘情去欲,归於淳古,故云使人复结绳而用之。

义曰:以道德之主,牧淳素之人,无水陆迁徙之劳,无甲兵攻取之事,则结绳之理,犹谓其烦。《系辞》之文,具如疏解。夫上古未有书契,先於结绳。书契既兴,结绳遂息。今使有为之代多事之民,怀道赛和,却归淳素,故云复络绳尔。

甘其食,

注:不贪滋味,故所食尝甘。

美其服,

注:不事文绣,故所服皆美。

疏:食之甘者在於适,适则所食皆甘。服之美者在於当,当则所服皆美。苟不适当,虽玉食锦衣,不足称甘美也。

义曰:充身适口,不尚珍华也。《尚书》天子王公皆有玉食。夫锦者,五彩相鲜,女工精巧,服之则过当,制之则劳人。况衣在蔽形,所以御寒燠也;食则充口,所以济饥乏也。温饱既适,冻馁不侵,足以安其身而乐其性,何在绮丽珍羞乎?

安其居,

注:不余栋宇,故所居则安。

乐其俗。

注:不浇淳朴,故其俗可乐。

疏:无欲所居则安化淳,故其俗可乐。若逐欲无节,将自不安其居,苛政且烦焉,得复乐其俗尔。

义曰:普洽淳和,故安其居而乐其俗也。

邻国相望,鸡犬之音相闻。

注:言其近也。

使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注:无求之至也。

疏:列国相望,鸡犬相闻,盖言其近也。人至老死不相往来,由彼此俱足,无所求及故尔。

义曰:君无境上之会,民无身外之求,虽接风烟,何岭来往?在身则各安其分,外绝贪求;於国则各畅其生,民无劳役。乐道顺性,道之至乎。

信言不美章第八十一

疏:上下二篇通明道德,始标宗旨以开众妙之门,终结会归。将通得意之路,故寄信美以彰言教,论辩善以戒修行,书知博以示迷悟,陈不积以教忘遗,假有多以畅法性,结不争以明圣人。将令学者造精微於言象之中,道筌蹄於性命之外,悟教而能忘教,何必杜口於毗耶。因言以明无言,自可了心於柱下尔。○义曰:此章首目结二经之终始也。自可道可名之始,讫不害不争之终,八十一章配天法地。其此篇美信辩善之理,较华实之可忘,知博有多之词,定文质之可舍,忘言忘象,得玄遣玄,深入兼忘之枢,混融至道之域矣。众妙之门者,上经第一章之词也。言象者,《易□系》云得意而忘象,得象而忘言也。筌蹄者,《易□系》云得兔而忘蹄,得鱼而忘筌也。并具经中已解。若彼毗耶杜口,自昧於真宗,灵山拂席,竟迷於正见。岂若兹文演畅,体用兼明。语之修身理家,则百关和而六亲睦;奠邦御寓,率土静而九有清。弈代宗师,百王规禀者矣。柱下者,老君当周武王之时,居於岐,佐武王为柱下史,即今之御史也。

信言不美,

注:信言者,圣教也。信实之言,不韵於俗,故不美也。

疏:信言者,圣教信实之言也。老君欲以自明所演言教,化导众生,实为精信,故与俗相违。代人以为不美。

义曰:大圣垂训,以畅道为先,无华词可悦於人,无曲说可诬於众。真理直致,质而不文,故代俗所窥以为不美。然而循理属念,依经宅心,不唯霸国和民,抑乃长生轻举,可谓精信矣。

美言不信。

注:美言者,代教也。甘美之言,动合於俗,故不信也。

疏:美言谓代教,甘美之言也。言多浮华,动合於俗,既非信实,不可化人,所以不美。正以代教美言不信故尔。

义曰:代问教旨,以华藻为先。无至理可依,无玄谭可采,但以绮美为富赡,烦博为奇能,俗耳所乐闻,常情所甘爱,不可行化於世,但可娱适於情。故美而不信也。

善者不辩,

注:善者在行,无辩说也。

疏:悟教之善在於修行,行而忘之,曾不执滞,故不辩说也。

义曰:知道能行,不劳言辩,故经曰知者不言是也。夫辩者理阔而词烦,虚多而实寡,但可夸诞於俗,不能径了於玄。故善言於道者,臻乎无言,非假辩说。《西升经》曰道在勤行,不在能言是也。

辩者不善。

注:空滞辩说,故不善也。

疏:但能辩说言教,曾不悟了修行。惑滞既多,故为不善。

义曰:夫悬河纵辩,炙輠与词,其於言也亦以富矣,但夫滞言则迷於了悟,执理则瞢於真修。词多惑人,故非善矣,经曰言者不知是也。能辩而不能行者,《西升经》云言出飞龙前,行在跛鳖后是也。

知者不博,

疏:知,了悟也。博,多闻也。言体道了悟之人,在乎精一,不在多闻。故庄子云博溺心者。

义曰:道在乎知,不在乎博。知而行之者,至道不烦,一言了悟,悟而勤久,久而弥坚,则得道矣。知而求博,博而不修,言之於前,行之不逮,则失道矣。博溺心者,《庄子□缮性篇》云:古者淳朴既散,德又下衰,唐虞之世,智不足以定天下,然后附之以文,益之以博。文灭质,博溺心,然后民始惑乱,无能以反其性而复其初。由是观之,世丧道矣,道丧世矣,世与道交相丧也。道之人何由兴乎世,世亦何由兴乎道哉?此疾其舍无为循有作也。所以锺鼓作荒淫之具,玉帛为倾夺之资,乱生於此矣。人君理国,若能去调琢,息奢淫,削繁文,薄礼乐,化以真素,无事无为,岂患其溺心之博也?

博者不知。

注:知,了悟也。博,多闻也。

疏:夫多闻则滞於言教,滞教则终日言而尽物。既非了悟,故曰不知。

义曰:道之要者,在乎得言而忘言,知道而行道。行之既得,教亦俱忘。守一则不烦,无为则不乱。故博於言教者,去道远矣。岂能得玄妙之道哉。

圣人不积。

注:积者,执言滞教,有所积聚也。圣人了言忘言,悟教遣教,一无执滞,故云不积。

疏:积,滞聚也。圣人达妙理源,深明法性,悟文字虚假,了言教空无。所说之理既明,能说之言亦遣,则於彼言教一无积滞,故云圣人不积尔。

义曰:圣人无为,无为之为亦遣;圣人忘教,滞言之教俱忘。了达希微,宗尚虚漠,故不积滞於俗教矣。修真之士,亦当悟此忘言,了兹妙道也。

既已与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

注:此明法性无尽也。言圣人虽不积滞言教,然以法味诱导凡愚,尽以与人,於圣人清浄法性曾无减耗,唯益明了,故云愈有愈多。有明自性,多明外益。

疏:既,尽也。言圣人虽不积滞言教,然众生发明慧心,必资圣人诱导,故圣人以清净理性尽与凡愚,而教导之。於圣人慧解之性,曾不减耗,故云愈有愈多。注云有明自性,多明外益者,悟理之性既非他有,故云自性;因教之益不自中来,故云外益,明圣人教导凡愚,心弥慧解,故云愈有。惟斆学半,理益精畅,故云愈多尔。

义曰:圣人清静,理性光明,慧心外无所因,内无所滞,和之愈响,如锺在悬矣。夫天地之生化不穷,而天地之用未尝倦矣;日月之照灼而不息,而日月之明未尝竭矣;江海之注不极,而江海之流未尝耗矣;薪火之传不绝,而薪火之力未尝尽矣。亦犹圣人之慧解浩荡而无涯,随悟立言,随方设教,因机诱导,称彼物情。物情高下,俱得法味,而言教塞於天下,而理性慧解愈有愈多矣。惟斆学半者,《尚书□说命下篇》云:斆,教也,教然后知所困。是学之半也。终始常念学,则其德之修无能自觉,其惟学乎。

天之道,利而不害。

疏:天道施生,长养万物,利也。无所宰割,不害也。此举喻欲明圣人之道弘益也。

义曰:举天道以喻圣人之道利於万物,物遂其生,而无所害也。

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注:举天道利物不害者,将明圣人之道施为弘益,常以与人,故不争也。

疏:圣人之道,凡所作为而与物不争者,为圣人无所积滞,与人愈有,是以不争尔。

义曰:天授圣人之道以利於万物,圣人体道应天以济於群生。泽愈广而志愈谦,化愈彰而功愈晦,故利物而不害,应物而不争。且夫上下二经论道叙德,首明可道常道,为设教之宗源。次标有德无德,述因时之浇朴。此陈愈多愈有,表圣泽之无穷。信可以垂表万天,程式千古,革漓败而复朴,涤邪弊而归真,贯天地而烛幽明。斯二经之大旨也。

道德真经广圣义卷之五十竟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