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学英文的时候,看见有“潘匿克”(panic)一个字,查字典只说是“过度的恐慌”,不知道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后来亲身经历过几件事,这才明白他的意思了。有一回是一九一一年秋天,革命潮流到了东南,我们的县城也已光复,忽然一天下午大家四面奔逃,只说“来了来了!”推测起来大约是说杭州的驻防杀来了,但是大家都说不清楚。今年四月北京的恐慌也很厉害,异于寻常,这也可为“潘匿克”之一例。
“潘匿克”这个字的来源说来很有趣味,虽然实际的经验是不大舒服。据语源字典说,潘匿克源出希腊语to panikon,系to panikon deima之略,意云潘的恐怖。潘(pan)为牧神,人身羊足,头上有羊耳羊角,好吹编箫,见希腊神话,文学及美术作品中多有之。但他又好午睡,如有人惊动了他,他便将使羊群或人突然惊怖狂奔,发生灾祸。这是牧神的恐怖一语成立的源因。谛阿克列多思(theokritos)《牧歌》第一章云,
《旧约·诗篇》第九十一首第六章原有这样的两句,(照官话译本)
“不,牧人,我们日中不当吹箫。我们怕那牧神(to pana dedoikames),因为在这时候他打猎困倦了正在休息。”
“也不怕黑夜行的瘟疫,或是午间灭人的毒病。”末句在七十人译希腊文本作“日中的鬼祸”,据洛孙(j.c.lawson)在《现代希腊民俗与古代宗教》中说,即是牧神之恐怖的迷信之遗留。大抵在希腊正午是很热的,最适于午睡,但是又容易梦魇或得病,所以人们觉得这个时辰有点古怪,不但要得罪老潘,就是见舍伦(《雨天的书》里有一篇是讲她的)也大都是这样的时候。中国最丰富于此种经验而没有通用的名称,不知是怎的。因此我想到编字典之难,注一句说明不算什么,要对译一个字(或词)那可就不容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