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书楼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当前位置:天下书楼 > 马氏文通

实字卷之三 论比三之八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论比三之八

【4.5】凡色相之丽于体也,至不齐也。同一静字,以所肖者浅深不能一律,页律其不一,所谓比也。象静为比有三:曰「平比」,曰「差比」,曰「极比」。

【4.5.1】平比者,凡象静字以比两端无轩轾而适相等者也。等之之字,为「如」「若」「犹」「由」诸字,参诸所比两端以准其更平。

[372]庄山水:且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淡」,「甘」两象静也,附诸名后,所以比也。其所比之两端,一则「君子之交」与「水」,一则「小人之交」与「醴」也。今以「淡若」二字参诸「君子之交」与「水」之间,犹云「君子相交之淡与水之淡无轩轾」也。又以「甘若」二字参于「小人之交」与「醴」之间,犹云「小人相交之甘与醴之甘适相等」也,此所谓平比,两端无轩轾而适相等者也。

[373]荀子议兵:而其民之亲我,欢若父母,其好我,芬若椒兰。——犹云「民亲我之欢与亲父母之欢同,民好我之芬与椒兰同」也。余同上。

[374]后汉冯衍传:冯子以为夫人之德,不碌碌如玉,落落如石。——「碌碌」「落落」两重言,用如静字,1「如」同「若」,解同上。

[375]后汉黄宪传:叔度汪汪若千顷陂。——皆同上。

[376]韩送杨少尹序:至今照人耳目,赫赫若前日事。——「赫赫」用如静字,2余同上。

[377]史项羽本纪:猛如虎,很如羊,贪如狼,强不可使者,皆斩之。——犹云「其人如虎之猛,如羊之狠,如狼之贪」云云。

[378]韩王君墓志铭:我得一卷书粗若告身者。——两端者,「一卷」与「告身」也,「粗若」二字,所以平比也。

[379]又董府君墓志铭:宾接门下,推举人士,侍侧无虚口。退而见其人,淡若与之无情者。——「淡」以像「退见」之情,犹云「退见其人淡漠之容一若与其人未曾用情者」也。故所比两端皆豆也,「淡若」参之,即以连焉。

静字有位于两端之后者,则静字惟肖第二端耳。

[380]史魏其列传:上察宗室诸窦,毋如窦婴贤。——「贤」静字,所以比也;所比两端,即「毋」与「窦婴」也。今「贤」字置于「窦婴」后,所谓后于两端也。而仍以「如」字参于「毋」与「窦婴」之间。「贤」字后于「窦婴」者,惟以肖「窦婴」,即所比之第二端也。犹云「察宗室诸窦之中无有人如窦婴之贤」也。若从前式,应云「无人有贤如窦婴者」,则「贤」字惟肖第一端也。凡两端相比,其所以比者,必有一隐而不出者,此也。

[381]韩上郑相公启:顾失大君子纤芥意如丘山重。——犹云「重如丘山」也。

12[374]的「碌碌」「落落」,[376]的「赫赫」诸重言,在马氏的字类体系中属状字,所以这里说是‘用如静字’。

【4.5.2】有「若」「如」「犹」诸字以等两端,而无象静以此者,则所比之情,必隐寓于两端矣。如下端为豆,则此事理者助以「也」字,比人者助以「者」字,比容者,助以「然」字,此大较也。

[382]庄逍遥游:肌肤若冰雪,淖约若处之1。——「肌肤」「冰雪」「淖约」「处子」各为两端,等以「若」字,犹云「肌肤之白若冰雪,淖约之态若处子」也。不言「白」与「态」者,盖「肌肤」尚「白」,而「冰雪」为最;「淖约」言「态」,而「处子」独多。故「白」与「态」隐寓于所比之端,不待显言而自明矣。

[383]又列御寇:故其就义若渴者,其去义若热。——犹云「故有勇于为义急若渴而不可特之人,即他日弃速若热之不可向迩」也。故「其就义」之于「渴」与「去义」之于「热」,已隐寓「急」「速」诸字,可不必明言矣。

[384]孟公下: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不如」者,「不等」也,犹云「天时不如地利之为可恃」也。其可恃之情,不言自明。

[385]汉高帝纪:相人多矣,无如季相。——犹云「予相人多矣,未见人有如季相贵者」也。不言「贵」而上下两端已隐言之矣。

[386]韩许国公神道碑:今见在人莫如韩甥。——犹云「见在人中无如韩甥之贤者」也。

下端为读,助以「也」。

[387]孟公下:以齐王由反手也。——犹云「以齐国之大而行王道,易如人之反手」也。此言大国易王之理,「反手」为豆,故助以「也」字。至相比极易之意,隐寓于上下两豆,不言自明。

[388]论为政: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此言所以不若之理,且为长豆,故助「也」字。

[389]史匈奴列传:其得汉绘絮,以驰草棘中,衣袴皆裂敝,以示不如旃裘之完善也,得汉食物皆去之,以示不如湩酪之便美也。——此言所比之理也。

[390]蜀志诸葛亮传: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此比其相需之理。

[391]史韩王信列传:仆之思归,如痿人不忘起,盲者不忘视也。——此言不得不思之情理也。凡煞「也」字,虽指一事,必其事为常有者,无有今昔之限,是则事与理相同矣。

[392]韩送王秀才序:道于杨墨老庄佛之学,而欲之圣人之道,犹航断港绝潢以望至于海也。——此比由邪道而不得至正道之理也。

[393]又送石处士:与之语道理,辨古今事当否,论人高下,事后当成败,若河决下流而东注,若驷马驾轻东就熟路,而王良造父为之先后也,若烛照数计而龟卜也。——三「若」字后三豆,以譬其言理论事评人之不失也。

下端为读,助以「者」。

[394]汉万石君传:至廷见,如不能言者。——犹云「至廷见时,其嗫嚅之情,一若不能言之人」也。「如」后之豆助以「者」字,以比如是之人也;所谓嗫嚅之情,乃所以比两端者,今隐寓句中,不言可明。

[395]史信陵君列传:于是公子立自责,似若无所容者。——犹云「公子自责,其愧悔之状,一如无地以自容之人」也。

下端为读,助以「然」。

[396]礼大学: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犹云「人视己之明,可达隐微,一若见其内藏之肺肝」也。譬豆后煞以「然」字者,以比明见之状也,其实即以状豆内之「视」字也。

[397]庄达生:善养生者,若牧羊然;视其后者而鞭之。——「若牧羊然」以状其养生之善也。

[398]史魏其列传:其游如父子然。——「如父子然」,比同游之状也。

有煞以「耳」字者,以言所为比者如是而已也。

[399]史汲郑列传:至如说丞相弘,如发蒙振落耳。——「如」后煞「耳」字,言「说丞相弘之易,不过如发蒙振落而已」也。

[400]又封禅书:吾诚得如黄帝,吾视去妻子如脱躧耳。——犹云「去妻子易如脱—而已」也。

[401]又汲黯列传:陛下用羣臣如积薪耳。——犹云「用人之法不过如积薪而已。」

有时以「比」附于一端之后,一若助字者然。

[402]韩为人求荐书:今幸赖天子每岁诏公卿大夫贡士,若某等比。——「若某等比」即比如某等也。「比」字后者,以足文气也。

[403]又柳子厚墓志铭:一旦临小利害,仅如毛发比。——若云「比如毛发」,或云「仅如毛发」,皆不文也。学者当细玩之。

1[382]「淖约」是象静,不应列入‘无象静以比者’,应列入【4.5.1】节,与[372]「淡若水」同。马氏以「淖约之态」与「肌肤之白」相提并论,忘了「态」是名字,不是静字。

【4.5.3】差比者,两端相较有差也。差之之字,概为「于」字,「于」「乎」两字亦间用焉。其所以为较者,则象静字表之。

[404]论先进:季氏富于周公。——「季氏」「周公」,相较之两端也;其所以为较者,「富」也。「富」,象静字;差其所较者,「于」字也。犹云「季氏与周公较富,则此差于彼」也。

[405]孟子上:德之流行,速于置邮而传命。——此以「邮传」较「德行之速」也。凡差比一如平比,必有隐含之字在。此句如字字言明,当云「德之流行速于置邮而传命之速」也。下「速」字不言者,可不言也。前句当云「富于周公之富」也。平比如「君子之交淡若水」,当云「淡若水之淡」也。盖所以为平者,非「周公」也,非「水」也,乃「周公之富」与「水之淡」也。姑记于此,以俟反隅。

孟子比句不一而足。

[406]梁上: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407]公上:且王者之不作,未有疏于此时者也,民之憔悴于虐政,未有甚于此时者也。

[408]又:以予观于夫子,贤于尧舜远矣。

[409]离上: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

[410]告上:人人有贵于己者。

[411]告下:方寸之木,可使高于岑楼。

[412]公上: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

[413]公下:其心曰:是何足与言仁义也云尔,则不敬莫大乎是。

[414]滕下:胁肩谄笑,病于夏晆。——等句,皆有静字为较,而有「于」字为差,不以「于」而以「乎」者二,以「于」者一。

[415]庄列御寇:凡人心险于山川,难于知天。天犹有春秋冬夏旦暮之期,人者厚貌深情。——曰「险于」「难于」,皆以为较胜之辞也。

[416]左哀十一:我不如颜羽而贤于邴泄。

[417]史酷吏列工作:王温舒等后起,治酷于禹。

[418]左庄九:管夷吾治于高徯,使相可也。

[419]史淮阴侯列传:今足下欲行忠信以交于汉王,必不能固于二君之相与也,而事多大于张黡陈泽。

[420]左襄二十八:聚其族焉而居之,富于其旧。

[421]史张释之列传:且下之化上,疾于景响。

[422]又平原君列传: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423]赵策: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

[424]庄庚桑楚:兵莫憯于志,镆鎁为下,寇莫大于阴阳,无所逃于天地之间。

[425]又齐物论: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太山为小;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

[426]汉外戚传:此乃孝成皇帝至思所以万万于众臣。

[427]韩上于相公书:夫马之智不贤于夷吾,农之能不圣于仲尼。

[428]又许国公神道碑:人得一笑语,重于金帛之赐。—以上所引,皆静字为比,而缀以「于」字。

[429]荀子荣辱:故与人善言,愋于布帛,伤人之言,深于矛戟。

[430]礼中庸:莫见乎隐,莫显乎微。——以上两引,一以「于」字,一以「乎」字为差也。

[431]吕氏春秋爱士:人之困穷,甚如饥寒。——此「如」代「于」,盖不多见。

[432]史大宛列传:然以畏匈奴于汉使。——犹云「畏匈奴甚于汉使焉。」不言「甚」字意自明也。

【4.5.4】「焉」有「于此」之解,故差比率用「焉」字为煞以代之。然必有「有」「无」「莫」等字为首端乃可,孟子习用之。

[433]孟尽上: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乐莫大焉」者,「乐莫大于此」也,「此」指「反身而诚」之一读也。「求仁莫近焉」仿此。

[434]又梁上:晋国,天下莫强焉。——「莫强焉」者,「莫强于此」也,「此」指「晋国」。

[435]又:殆有甚焉。——即「甚于此」也,「此」指「缘木求鱼」也。

[436]又滕上: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甚焉」者,即「甚于此」也,「此」指上之「好」也。

[437]又离上:离则不祥莫大焉。——犹云「则不祥莫有大于是者。」诸所引,其首端非「莫」字即「有」字也。

【4.5.5】差比有不用「于」字者,则首端大概为「无」「莫」等字;而简炼短句,即无「无」「莫」等字,「于」字亦从删矣。

有「无」「莫」等。

[438]秦策:敝邑之王所说甚者无大大王,惟仪之所甚愿为臣者亦无大大王。——「无大大王」者,即「无大于王者」也。

[439]史孝文本纪:宗室将相王列侯以为莫宜寡人。——「莫直寡人」者,「莫宜于寡人」也。以上两引,其所比之首端一为「无」,一为「莫」,皆代字也。

[440]汉王吉传:诸侯骨肉莫亲大王。

[441]又贾捐之传:人情莫亲父子,莫乐夫妇。

[442]魏策:吾所贤者无过尧舜,尧舜名;吾所大者无大天地,天地名;今母贤不过尧舜,母大不过天地,是以名母也。

[443]荀子议兵:是亡国之兵也,兵莫若是矣。——皆解如前。

无「无」「莫」等。

[444]后汉班固传:二班怀文,裁成帝坟。比良迁董,兼丽卿云。——犹云「比良于迁董,兼丽于卿云。」夫然则不句矣,故删「于」字。

[445]史廉颇列传:退而禅颇,名重太山。——犹云「重于太山」也。

[446]又游侠列传:专趋人之急,甚己之私。——犹云「甚于己之私」也。

[447]韩送温处士序:夫冀北马多天下。——即「多于天下」也。诸所引皆去「于」字,此炼句之法也。

【4.5.6】极比者,说将所以比之象推至于其极也。其式有二:一,于所比之中而路为极者。极之之字,「最」字最习用,或先象静,或先动字,皆可。独用则或冠句首,或殿句尾,用如表词者然。或不言所与比者,必其可以意会者也。

[448]史酷吏列传:然由居二千石中,最为暴酷骄恣。——「暴酷骄恣」静字,即所以比之象也;今以「最」字先于「为」字,以言其短。犹云「由于二千石之中最暴酷最骄恣」也。即所谓于所比之中而见为极也。故所比之后,往往缀以「中」「间」诸字者此也。

[449]又万石君列传:庆于诸子中最为简易矣。——解同上。

[450]又平原君列传:诸子中胜最贤。——此「最」字先于静字。

[451]韩南海神庙碑:海于天地间为物最巨。——犹云「海于天地万物之间最为巨物」也。

[452]又与华州李尚书书:愈于久故游从之中,伏蒙恩奖知待,最深最厚,无有比者。——犹云「愈比诸旧游之中恩待最为深厚」也。

[453]史封禅书:其在秦中最小鬼之神者。——犹云「在秦地诸小鬼之中彼为最神」也。

[454]又货殖列传:七十之徒,赐最为饶益。——不言「七十子之徒中」者,可自明也。余同上。

[455]又万石君列传:诸子孙咸孝,然建最甚,甚于万石君。——「然建最甚」一句,不言所比者,上文「诸子孙」可意会也。

[456]又留侯世家:上平生所憎,羣臣所共知,谁最甚者?——犹云「于羣臣所共知上平生所憎者之中谁最甚者」也。

[457]韩与郑相公书:郑氏兄弟,惟最小者在东都。——犹云「郑氏兄弟之中」也。

[458]又送湖南李正字序:愈于太傅府年最少。——犹云「于太傅府诸人之中」也。

[459]史五帝纪:诸侯咸来宾从,而蚩尤最为暴。——犹云「诸侯之中,蚩尤最暴,故不宾从」也。

[460]汉郑吉传:‘吉于是中西域而立莫府。’师古云:‘「中西域」者,言最处诸国之中,近远均也。’——犹云「处诸国最中之处」也,与诸国相较,适处最中之地。故凡言「最」者,必有与比者而后见其为最也。无与比者,盖不必言传,可以意会也。师古以「最」字冠乎句首,以表起词所处之位也。

[461]韩毛颖传:战国时有毛公毛遂,独中山之族,不知其本所出,子孙最为蕃昌。——犹云「诸姓毛者惟中山之族最蕃昌」也。

[462]又送殷员外序:四方万国,惟回鹘于唐最亲,奉职尤谨。——犹云「方外诸国中,回鹘国最亲于唐」也。

[463]史贾谊列传:是时贾生年二十余,最为少。——犹云「贾生在诸臣中年最少」也。不言与比者,可意会也。

[464]榖文十一:叔孙得臣最善射者。——犹云「叔孙得臣于射者富最为善射者」也。

[465]韩送孟东野序:汉之时,司马迁相如掦雄最其善鸣者也。——犹云「汉之时,诸善鸣者之中三人为最」也。故「最」在句首,用如表词,必如此解,「其」「者」二字乃有着落。1

[466]晏子雑篇:婴最不肖,故直使楚矣。——犹云「诸臣中婴最不肖」也。不言与比者,意自明也。

[467]史封禅书:成山斗入海,最居齐东北阳,以迎日出式。——犹云「诸山中成山斗入海,居齐最东北方向阳,以迎日出云。」「最」先动字,亦用如表词也。2

[468]史卫将军列传:最,大将军青,凡七出击匈奴……云云。——「最」一字句,上文云「左右两大将军及诸裨将名」,下接此句,犹云「诸大将军裨中,惟大将军青七出击斩无算为最」也。故「最」冠句首,用若表词然。3

[469]汉韩延寿传:断狱大减,为天下最。——「最」殿句尾,表词也,犹云「为天下守之最」也。

[470]韩太原王公神道碑:政成为天下守之最。——同上。

[471]又刘正夫书:汉朝人莫不能为文,独司马相如太史公刘向掦雄为之最。——「为之最」者,为诸人中之最也。「之」字用为分母,前言之矣。前引三句同义,「最」殿句尾,皆表词也。4

○1此说费解,如以「最」为表词,则「其善鸣者」无着落,而马氏却说:‘必如此解,「其」「者」二字乃有着落。’杨云:「最」乃状字,马氏认为表词,是以为静字矣,非也。古人文字之用状字,往往不紧接其被状之字,如此文本可云「其最善鸣者也」,而韩文却将「最」字先置,其义相同。

○2前边许多例句「最」居「为」前,马氏不说是表词,[467]「最」在「居」前,却说是‘用如表享服’,不可解。

○3此「最」字用法特别,索隐说是「凡计」这意。马氏之说难通。

○4[469]至[471]三例中的「最」是名词,与上边的「最」不同,说它们是表词是说得过去的。

【4.5.7】二,泛称夫极者。即用「至」「甚」「极」等字,或先名字,或先静字,以极其所至,而无与比者相提并论也。

用「至」。

[472]论泰伯: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注云:‘至德,谓德之至极,无以复加者也。’「德」字,名也,「至」字先之,以推言德之至极也,然未言何者与比而见为如此也,此即所谓泛称夫极也。

[473]庄秋水:又何以知毫末之足以定至细之倪,又何以知天地之足以穷至大之域?

[474]又:至精无形,至大不可围。

[475]又庚桑楚:故曰至礼有不人,至义不物,至知不谋,至仁无亲,至信辟金。——引秋水句,「至」先静字,引庚桑楚句,「至」先名字,皆泛称其极而并未言及与比者也。

[476]汉贾谊传:至孝也|至仁也|至明也|日夜念此至孰也|材之不逮至远也|德至渥也。

[477]又:夫俗至大不敬也,至亡等也。

[478]又:而礼之所为至难知也。——等语,皆以「至」字或先名字,或先静字,以极言之也。凡纵横家语多极辞者,所以铺张也。

用「甚」。

[479]左襄二十九:虽甚盛德,其蔑以加于此矣。——「甚」字所以甚言其德之盛也。

汉书淮南王传薄昭予王书:一言「甚盛」,四言「甚辱」,皆以「甚」字先乎静字,以泛言其极也。

用「极」「至」。

[480]史刺客列传:且吾所为者极难耳。——「极」字先静字,同上。

[481]韩禘祫义:又常祭甚众,合祭甚寡,则是太祖所屈之祭至少,所伸之祭至多。——两「甚」字,两「至」字,皆先静字,同上。

或动字,或名字,后续以「之至」「之极」「之盛」诸语者,凡以推极其至也。

[482]孟公上: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寡助之至」者,推言助者之寡至于其极也。「多助之至」者,推说助者之多至于其极也。「助」动字也,「之至」二字续于其后,所加之义有如此者。

[483]史留侯世家:此布衣之极,于良足矣。——「布衣」名也,「之极」二字续之,犹云「一布衣之贱而荣至于此极,良愿足矣。」

[484]老子:至治之极,邻国相望。——犹云「至治而至于其极也,则邻国相望」矣。

[485]史匈奴列传:而室屋之极,生力必屈。——犹云「室屋之工而至于其极也,则生力必屈」矣。

[486]汉贾损之传:臣闻尧舜圣之盛也。——「圣」名也,「之盛」二字续之,犹云「圣之无可圣」也。

[487]又人间世:是以夫事其亲者,不择地而安之,孝之至也。夫事其君者,不择事而安之,忠之盛也。——「孝之至」「忠之盛」,皆推言忠孝以至于其极也。

【4.5.8】不言「极」「至」而言「尤」「甚」。亦有二式:一,有所比而见其尤者,二,泛言夫尤者,要概以「尤」「甚」等字以发明之。

用「尤」。

[489]史酷吏列传:于故人子弟为吏及贫昆弟,调护之尤厚。——「调护之尤厚」者,待之较他人更厚也,不言所比而自明也。

[490]史大宛列传:乃案言伐宛尤不便者邓光等。——「言伐宛尤不便者」,所言不便较他人更甚也,此亦不明言所比也。

[491]又伯夷列传:此其尤大彰明较著者也。——同上。

[492]汉张禹传:禹成就弟子尤著者,淮阳彭宣,至大司空,沛郡戴崇,至少府九卿。——「尤著者」亦同上。以上所引「尤」字,皆先静字,有单用者,则或助以「者」字,或先以「其」字,要以明所尤耳。

[493]左昭元:况不信之尤者乎!——犹云「最为不信之尤」也,「者」字指不信之人。

[494]韩与陆员外书:文章之尤者有侯喜。——「尤者」同上。

[495]又送孟东野序:李翶张籍其尤也。——「其」字指「从吾游者」,犹云「于从吾游者之中李张为最」也。

[496]又送温处士序:朝取一人焉拔其尤,暮取一人焉拔其尤。——「其」字亦指上文,解同前。

用「益」。

[497]孟梁上:如水益深,如火益热。

[498]史李斯列传:法今诛罚,日益刻深。——「益」字先乎静字,不过泛言更甚之意耳。

有两句各有「益」「甚」等字以明其相关之义者。1

[499]庄徐无鬼:不亦去人滋久,思人滋深乎!——「滋」字解同「益」字,犹云「离人之时愈久,则思人之念愈深」也。故「滋」字重用,以明其相关之义也。

「最」字亦然。

[500]汉贾谊列传:淮阴王列传:淮阴王楚最强,则最先反。——犹云「其国最强者则反时亦最先」也。

至静字于一句中用两次者,亦有极比之意。

[501]韩读荀子:孟氏醇乎醇者也。——「醇」字句中间用两次,犹云「孟氏乃醇中之最醇者」也。

[502]汉赵充国传:战而百胜,非善之善者也。——犹云「非善中之最善者」也。以上所引有模拟焉,故附引焉。

○1下所举例有「滋」「最」,无「益」「甚」。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