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症】
【纲】仲景曰。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桂枝汤主之。
鳌按。通部中。凡言太阳病。及有表症。或表未罢。皆统表症中。举此二十条。详其正款耳。
非谓表症止于此也。其他各款。亦俱从此例。
【目】朱肱曰。发热恶寒。身体痛而脉浮者。表症也。表症者。恶寒是也。恶寒者。属太阳。
宜汗之。
刘完素曰。伤风表症。头痛项强。肢节烦疼。或目疼肌热。干呕鼻塞。手足温。自汗出。恶风寒。其脉阳浮而缓。阴浮而弱。此为邪热在表。皆宜桂枝汤。或汗出憎风而加项背强痛。宜桂枝加葛根汤。伤风及无汗者。虽已服桂枝。反烦不解而无里症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葛根汤服之。
不若通用双解散。免致有麻黄桂枝之误。
伤寒表症。头项痛。腰脊强。身体拘急。发热恶寒。不烦躁。无汗。或头面目痛。肌热鼻干。
或胸满而喘。手足指末微厥。脉浮数而紧者。邪热在表。皆宜麻黄汤。或天水散之类。甚佳。无使药不中病而益加害也。风寒俱中。头项痛。肢体疼。手足温。为中风也。反无汗。恶风。脉浮紧者。
为阴寒也。或头项痛。腰脊强。身体拘急。肢末微厥。不自汗。为伤寒也。反烦躁而脉缓者。为伤风也。风则伤卫。而寒则伤荣。
陈士铎曰。邪入皮毛腠理。将入荣卫。急宜发散。方用白术三钱。柴胡、荆芥、半夏、苏叶、甘草、苍术、丹皮各一钱。水煎服。此方平和之中有妙理。盖木气之郁。最宜平散。今所用俱是直入肝经之圣药。自然肝木疏通。枝叶条达也。
柯琴曰。六经皆有表症。惟太阳主表。故表症表脉。独得其全。如浮脉为在表。太阳首三阳。
其脉气浮而有力。与阳明之兼长大。少阳之兼弦细。三阴之微浮者。不侔矣。头项主一身之表。太阳经络营于头。会于项。故头连项而强。与阳明头额痛。少阳头角痛者。少间矣。恶寒为病在表。六经虽各恶寒。而太阳应寒水之化。故恶寒特甚。与阳明二日自止。少阳往来寒热。三阴之内恶寒者。悬殊矣。太阳只重在表症表脉。不重在经络主病。
【纲】仲景曰。脉浮者。病在表。可发汗。麻黄汤。脉浮而数者。可发汗。宜麻黄汤。
伤寒发汗。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汗。宜桂枝汤。太阳病十日已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设胸满胁痛者。与小柴胡汤。脉但浮。与麻黄汤。
【目】朱肱曰。脉浮。表阳也。素问云。寸口脉浮而盛。病在外。则知脉浮者。表症也。
张元素曰。伤寒之法。先言表里。及有缓急。三阳表宜急。里宜缓。三阴表宜缓。里宜急。又曰。脉浮当汗。脉沉当下。脉浮汗急而下缓。谓三阳表也。脉沉下急而汗缓。谓三阴里也。麻黄汤谓之急。麻黄附子细辛汤谓之缓。内经云。有渍形以为汗。谓汗之缓。里之表。又云。在皮者汗而发之。谓汗之急。表之表也。急汗者太阳。缓汗者少阴。是脏腑之输应也。假令麻黄附子细辛汤。
是少阴始得。发热脉沉。里和无汗。故渍形无汗。今麻黄汤。是太阳症。头项痛。腰脊强。脉浮无汗。里和是也。在皮者汗而发之可也。经曰。治主以缓。治客以急。此之谓也。
李曰。表病属太阳。凡见头疼发热恶寒。清便自调。腰项脊强。脉浮紧者。即是表症。不拘日数多少。便宜解表。不宜下渗。有汗为表虚。宜解肌。(解肌是轻剂)
无汗为表实。宜发汗。(发汗是重剂)
但发汗亦有轻重。古谓春夏宜汗者。借天时而喻阳邪在外也。其实春月阳气尚微。秋月阳气欲敛。俱不可大汗。夏月天气热。元府开。不必大汗。冬月阳气伏藏。感冒轻者。尤不宜汗。惟伤寒重者。时令严密。皮毛坚致。非大汗无由得散。不得已而从权也。至于阴症。但厥无汗者。妄汗动经则死。或有表邪。辛热微汗以散之可也。
鳌按。首条但言脉浮而不言迟弱。可见其浮而有力矣。然必审其热果在表。乃可用麻黄汤。此篇所举仲景论。
亦非六经无归者。特以伤寒病。宜首辨表里。故不得不列此款以冠于首耳。
【纲】仲景曰。太阳病。项背强ktkt。无汗恶风者。葛根汤主之。
太阳病。项背强ktkt。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目】王好古曰。治伤寒须分表里。若表里不分。汗下差误。岂为上工。且如均是发热。
身热不渴。为表有热。小柴胡加桂枝。厥而脉滑。为里有热。白虎加人参汤。均是水气。干呕微利。
发热而咳。为表有水。小青龙加芫花。体凉。表症罢。咳而胁下痛。为里有水。十枣汤。均是恶寒。
有热而恶寒者。发于阳也。麻黄、桂枝、小柴胡。无热而恶寒者。发于阴也。附子四逆。均是身体痛。脉浮发热头痛身体痛者。为表未解。麻黄汤。脉沉自利身体痛者。为里不和。四逆汤。以此观之。仲景表里之法甚详。学人宜究心焉。
【纲】仲景曰。结胸症。其脉浮大者。不可下。下之则死。
【目】朱震亨曰。矩新书。谓有杂合邪者。当以杂合法治之。譬如恶寒发热。得之感冒。明是外合之邪。已得浮数之脉。而气口又紧盛。明为食所伤。病者又倦怠。脉重按俱有空豁意。而胸膈痞满。间引两胁。其脉轻取又似乎弦。此平昔多怒肝邪之所为也。细取左尺。大而沉弱。此又平时房劳之过也。治法。宜以感冒一节且放后。先视其形色强弱浓薄。且以补中化食行滞。清凉胃火。
而以姜辣行之。则中气稍回。伤滞稍行。津液得和。通体得汗。外感之邪自解。医者不知详审求之。
只顾表散外邪。又不推究兼见之邪脉。亦不穷问所得之病因。如性情之着执。巧施杂合治法。将见正日虚。邪日固。皆拙工之过也。
鳌按。杂合病以亦有表症。故附此。
楼全善曰。凡外伤风寒者。皆先因动作烦劳不已。致内伤体虚。然后外邪得入。故一家之中。
有病者。有不病者。由体虚则邪入。而体不虚则邪无隙可入而不病也。故伤寒为病。属内伤者十居八九。后人泥于伤寒无补法一语。但见寒热。不分虚实。一例汗下。必致夭伤者多矣。
【里症】
【纲】仲景曰。阳明之为病。胃家实也。
【目】朱肱曰。不恶寒。反恶热。手掌心并胁下汗出。胃中干燥结聚。潮热。大便闭。
小便如常。腹满而喘。或谵语。脉浮而滑者。里症也。里症者。内热也。内热属阳明。下之。
李曰。里症。始焉脉浮而大。今则沉而数。始焉惺而静。今则躁而动。始焉头疼发热恶寒。
今则不恶寒反恶热。烦躁倍加。胸连脐腹满痛。胁下掌心自汗。以致胃干。屎燥秘结。小便赤涩。口干。发狂谵语。掀衣揭被。扬手掷足。六脉有力。即是传经热症。又谓阳盛误汗即死。或有初病即见此症者。不拘日数多少。便宜通利。失下。则血气不通而发厥矣。抑又有说。纯乎表而里无一毫病者。当解表时勿攻里。纯乎里而表无一毫病者。当攻里时勿解表。如表里俱见。或表多里少。表急里缓。则先治表。后攻里。或里多表少。里急表缓。则先攻里。后救表。又表虚里实。药宜辛凉。里虚表实。药宜辛热。皆以里为主。内气正而后可以治表。虽莫急于内。表亦不可缓也。
表里虚实。而医之大分明矣。
鳌按。阳明虽亦有表病。其根总在胃家实。提纲是揭其根。非意不在表也。
【纲】仲景曰。伤寒四五日。脉沉而喘满。沉为里。而反发其汗。津液越出。大便为难。表虚里实。久则谵语。
渴欲饮水。无表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伤寒发汗已。身目为黄。所以然者。以寒湿在里。不解故也。不可下。于寒湿中求之。阳明病。谵语。发潮热。脉滑而疾者。小承气汤主之。因与承气汤一升。腹中转失气者。更服一升。若不转失气者。勿更与之。
明日不大便。脉反微涩者。里虚也。为难治。不可更与承气汤也。汗出谵语者。以有燥屎在胃中。
此为风也。须下之。过经乃可下之。下之若早。语言必乱。表虚里实故也。下之则愈。宜大承气汤。
【目】朱肱曰。伤寒始发热恶寒。今汗后不恶寒。但倍发热而躁。始脉浮大。今洪实。或沉细数。始惺静。今狂语。此为胃实阳盛。再汗即死。须下之愈。
发汗后不敢再表者。为脉沉实耳。脉若浮者。须再汗也。发汗后不恶寒。只发热。脉沉实。或狂语。此为胃实阳盛。即不可再汗。须下之。设令下后又不解。表里邪亦衰矣。阳明病。头疼。不恶寒。反恶热。胃实故也。阳明气实。故攻头也。调胃承气汤。病患无表里症。发热。八九日。脉虽浮数。宜大柴胡汤下之。大便秘。加大黄。
亦有始得病。便变阳盛之症。便须下。勿拘日数。
更有心胸连脐腹大段疰闷。腹中疼。坐卧不安。冒闷喘急极者。亦不候他症。便下之。凡大便秘。妨闷。尚有表症者。亦须少少饮小承气汤解之。不可过多。令大泄也。失下。则气血不通。
四肢便厥。医人不知。反认是阴厥。复进热药。祸如反掌。不可不察也。
刘完素曰。凡里症。脉实而不浮。不恶风寒。身不疼。自汗谵语。不大便。或咽干腹满者。可下不可汗也。宜三承气汤选用。又不问风寒暑湿。或表里症俱不见。但无表症而有可下者。三一承气汤。此药虽峻攻。使无表热入里。而无结胸或痞之象也。或热结极深。而诸药数下。毕竟不能通利以致将死者。宜大承气加甘遂一钱下之。病在里。脉沉细者。不问风寒暑湿。或表里症俱不见。
或内外诸邪所伤。有汗无汗。心腹痛满。谵妄烦躁。蓄热内盛。但是脉沉者。皆宜三一承气汤合解毒汤下之。解毒调胃汤及承气汤。皆能泻大热。
魏荔彤曰。脉滑而疾。滑虽热盛于里之兆。而疾则热未成实之征。盖热初传入腑。或由浮而变沉大。兼迟滞。方可攻下。今脉滑疾。是犹带数。热变而传入。尚未坚凝结聚。小承气汤消热调津。
足以已病矣。以下尤斟酌尽善之处。
鳌按。里症。有虚、有实、有寒、有湿、有热。其邪之入里者。皆为里症。不专指邪实阳盛一边说也。
【纲】仲景曰。伤寒脉浮滑者。此表有热。里有邪。白虎汤主之。
【目】张介宾曰。阳邪在表则表热。阴邪在表则表寒。阳邪在里则里热。阴邪在里则里寒。邪在半表半里间而无定处。则寒热往来。邪在表。则心腹不满。邪在里。则心腹胀痛。邪在表。则呻吟不安。邪在里。则躁烦闷乱。邪在表。则能食。邪在里。则不食。邪在半表里。则不欲食。未至于不能食也。邪在表。则不烦不呕。邪在里。则烦满而呕。凡初见心烦喜呕。及胸膈渐生痞闷者。
邪自表方传里也。不可攻下。凡病本在表。外症悉具。脉反沉微者。以元阳不足不能外达也。但当救里。以助阳散阴为上策。
柯琴曰。此论脉而不及症。因有白虎汤症而推及其脉。只据脉而不审其症。虽表里并言。而重在里热。所谓热结在里。表里俱热者也。
鳌按。发热无汗。口燥渴。心烦。舌上干燥。欲饮水数升。大便秘。皆白虎汤症也。皆应得此脉。
【纲】仲景曰。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也。白虎汤主之。
【目】鳌按。脉滑而厥者。阳厥也。所谓阳极似阴也。然必烦渴引饮。能食而大便难。乃为里有热。
【半表半里症】
【纲】仲景曰。伤寒五六日。头痛。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脉沉细者。此为阳微结。必有表复有里也。脉沉。亦在里也。汗出为阳微结。假令纯阴结。不得复有外症。悉入在里矣。此为半在表半在里也。脉虽沉细。不得为少阴病。所以然者。阴不得有汗。今头汗出。故知非少阴也。可与小柴胡汤。设不了了者。得屎而解。
【目】成无己曰。邪之客于表者为寒。邪与阳相争则为寒矣。邪之入于里者为热。邪与阴相争则为热矣。邪在半表里。外与阳争而为寒。内与阴争而为热。是以往来寒热。邪居表多则多寒。邪居里多则多热。邪半在表半在里。则寒热亦半矣。邪在表者。必渍形以为汗。邪在里者。必荡涤以取利。其余不外不内。半表半里。又非发汗所宜。又非吐下所对。是当和解则可矣。小柴胡是也。
戴原礼曰。论中有曰太阳经病者。太阴经病者。有曰伤寒者。中风者。有但曰厥者。下利者。
有但曰病者。有但曰某经者。盖以邪中其经。故以经名之。非特谓伤寒之候。谓兼有杂病也。凡云伤寒而不云经者。故非杂病也。谓六经俱有之症。难以一经拘之。中风亦然。凡云下利及厥。与夫称病患等名症者。谓六经、伤寒、中风、杂病等候。俱有是症也。善治病者。须要详辨。太阳传经之邪。各经直中之邪。曾无汗吐下之症。火逆、水喷之症。结胸、发黄、血滞、痞利、厥逆之症。如中风、伤寒、杂病之候。一切之疾。不拘六经。但分表里。盖六经俱有表里二症。但有表症。即发汗。但有里症。即攻下。或表里症俱见。则宜以攻里发汗之药。分表里病症多少用之。病在半表里。
和解之。此传经之治也。杂病寒症在表者。辛温汗之。寒中里者。大热救之。亦在明其表里而已。
李曰。凡病或渴或不渴。或胸中烦不烦。或呕不呕。或腹胁痛不痛。或咳。或心下悸。或小便不利。少阳所主也。或烦或呕者。邪在表。方传里也。若见耳聋胁痛寒热。呕而口苦。胸胁紧满。
脉弦数。即是半表半里。脉大胸满。多痰。或挟宿食。可吐。百问云。气浮上部。填塞心胸。头痛多涎。此吐症也。经云。其高者因而越之。脉虽大。无甚痰者。不可吐。只宜和解。
【表里俱见症】
【纲】仲景曰。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症。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
【目】朱肱曰。伤寒表症当汗。里症当下。不易之法也。发表攻里。本自不同。桂枝承气。安可并进。然使病患脉浮而大。是表症当汗。其人发热烦渴。小便赤。即当下。此是表里俱见。五苓散主之。若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是里症。当下。其人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发汗。此是两症俱见。即未可下。宜与桂枝汤。若心下满。不欲食。大便硬。脉沉细。是里症当下。
其人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即当汗。此两症俱见。仲景所谓半在表半在里也。小柴胡主之。
若太阳病。表症未除。医数下之。遂挟热而利不止。心下痞硬。仲景谓之表里不解。桂枝人参汤。
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而腹痛。是有表复有里。仲景用桂枝芍药汤。痛甚者。桂枝加大黄。太阳病桂枝症。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汤。烦躁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此阳明症也。则脉反浮而紧。是表里俱见。不可汗下。宜栀子豉汤吐之。此仲景治伤寒有表复有里之法也。
王好古曰。大柴胡汤。治表里内外俱热之症。治有表者。或脉浮。或头痛。或恶风。或恶寒。
四症中有一二尚在者。乃十三日过经不解是也。治有里者。或谵语。或妄见。或掷手扬视。此皆里之急者也。若欲汗。则里症已急。欲下。则表症尚在。通用大柴胡汤。
【无表里症】
【纲】仲景曰。伤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无表里症。大便难。身微热者。此为实也。
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目】朱肱曰。伤寒四五日后。以至过经。无表症。又无里症。未可下者。皆可用小柴胡随症加减治之。以至十余日亦可用。十余日外。用小柴胡不愈者。若大便硬。看症可下。则用大柴胡下之。
以过经。其人稍虚。当下者。用大柴胡则稳。恐承气太紧。病患不禁也。如病患无表里症。发热。
七八日。脉虽浮数。可用大柴胡下之。假令已下。脉数不解。至六七日不大便者。有瘀血也。属抵当汤。
柯琴曰。伤寒七日不愈。阳邪入阴矣。目不了了。晴不和。何以故。身微热。是表症已罢。不烦躁。是里症未见。无表里症也。惟不大便而内实。斯必浊邪上升。阳气闭塞。下之而浊阴出下窍。
清阳走上窍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