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关于空间-时间-事件诸概念(我们将把这些概念螽称为“类空”概念,以有别于心理学方面的要领的心理起源方面,我们还要作一些必要的补充。我们曾经利用箱子以及在箱子里面排列物质客体的例子把空间概念与经验联系起来。因此,此种概念的形成就已经以物质客体(例如“箱子”)的概念为前提。同样,对于客观的时间要领的形成人也起着物质客体的作用。所以,依我看来,物质客体概念的形成必须先于我们的时差空概念。
所有这些类空概念,与心理学方面的痛若、目标和目的等一类的概念一样,同属于现代科学兴起以前的思想。目前物理思想的特点,和整个自然科学思想的特点一样,是在原则上力求完全用“类空”概念来说明问题,力求借助于这些概念来表述一切具有定律形式的关系。物理学家设法把颜色和音调归之于振动;生理学家设法把思想和痉归之于神经作用。这样就从事件存在的因果关系中消除了心理因素,这种心理因素从而在任何情况下都不构成因果关系中的一个独立环节。目前“唯物主义”一词无疑正是指的这种观点,亦即认为完全用“类空”要领来理解一切关系在原则上是可能的。(因为“物质”已失去了作为基本概念的地位。)
为什么必须把自然科学思想中的基本观念从柏拉图的奥林巴斯天界上[希腊神话传说奥林巴斯山(在希腊北部)是太古时代希腊诸神居住之处,这里指很大的架势而言。——译者注]拖下来并设法把它们的世俗血统揭发出来呢?答曰为了使这些观念摆脱与世隔绝的禁令,从而能够在构成观念或要领方面获得更大的自由。休谟和马赫首先提出这种中肯的想法,他们在这方面具有不配的功劳。
科学从科学发展前的思想中将空间、时间和物质客体(其中重要的特例是“固体”)的概念接收过来,加以修正,使之更加确切。在这方面第一个重要的成就是欧几里得几何学的发展。我们决不应该只看到欧几里得几何学的公理体系而看不到它的经验起源(把固体铺展开来或拼靠在一起的可能性)。具体说来三维性和欧几里得特性都是起源于经验的(空间可以完全用结构相同的“立方体”充满)。
由于发现了刚性的物体是不存在的,使得空间概念更加微秒了。一切物体都弹性形变,它们的体积随着温度的变化而改变。因此,几何结构(其全等的可能性由欧几里得几何学来描述)的表示不能脱离物理概念。但是由于物理学毕竟还须假手于几何学始能建立其中的一些概念,因而几何学的经验性内容只能就整个物理学的体制来陈述和检验。
关于这个空间概念还不能忘却原子论及其对物质的有限的可分割性的概念;因为比原子还小的空间是无法量度的。原子论还迫使我们在原则上放弃认为可以清楚地和静止地划定固体界面的这种观念。严格说来,甚至在宏观领域中,对于相互接触的固体的可能位形而言,精确的定律也是不可能有的。
尽管如此,还是没有人想放弃空间概念。因为在自然科学的最圆满的整个体系,中,空间概念看来是不可缺少的,在十九世纪,惟有马赫曾经认真地考虑过舍弃空间概念,而用所有质点之间的瞬时距离的总和的要领来代替它。(他这样做是为了试图求得对惯性的满意的理解。
(1)场。
在牛顿力学中,空间和时间起着双重作用。第一,空间和时间起着所发生的物理事件的载体或框架的作用,相对于此载体或框架,事件是由其空间坐标和时间来描述的。原则上物质被看作是由“质点”所组成,质点的运动构成物理事件。倘若我们要把物质看作是连续的,我们只能在人们不愿意或不能够描述物质的分立结构的情况下暂时作这样的假定,在这种情况下,物质的微小部分(体积元)同样可以当作质点来处理;至少我们可以在只考运动而不考虑此刻不可能或者没有必要归之于运动的那些事件(例如温度变化、化学过程)的范围内照这样来处理。空间和时间的第二个作用是当作一种“惯性系”。在可以设想的所有参考系中,惯性系被认为具有这样的好处,就是惯性定律对于惯性系是有效的。
这里,主要之点是:人们曾设想,不依赖于主观认识的“物理实在”是由空时(为一方)以及与空时作相对运动的永远存在的质点(为另一方)所构成(至少在原则上是这样)。这个关于空时独立存在的观点,可以用这种断然的说法来表达,如果物质消失了,空时本身(作为表演物理事件的一种舞台)仍将依然存在。
理论的发展打破了这种观点。这个发展最初似乎与空时问题毫下相干。这个发展就是再现了场的概念以及最后在原则上要用这个概念来取代粒子(质点)观念的趋势。在经典的体制中,场的概念是在物质被看作连续体的情况中作为一种辅助性的概念而出来的。命名如,在考虑固体的热传导时,物体的状态是由物体每一点在每一个确定时刻的温度来描述的。在数学方法上,这就是意味着将温度t表示为温度场,亦即表示为空间坐标的时间t的一个数学表示式(或函数)。热传导定律被表述为一种局部关系(微分方程),基中包括热传导的所有特殊情况。这里,温度就是场的概念的一个简单的例子。这是一个量(或量的复合),是坐标和时间的函数。另一个例子就是对液体运动的描述。在每一个点上每一时刻都有一个速度,其值即由该速度对于一个坐标系的轴的三个“分量”来加以描述(矢量)。这里,在每一个点的速度的各个分量(场分量)也是坐标(x,y,z)和时间(t)的函数。
上面所提到的场的特性是它们只存在于有质之中;它们仅仅用来描述这种物质的状态。按照场概念的历史发展看来,没有物质的地方就不可能有场存在。但是,在十九世纪的头二十五年中,人们证明,如果把光看作一种波动场——与弹性固件的机械振动场完全相似,那么光的士涉和运动现象就能够解释得极为清楚。因此人们就感到有必要引进一种在没有有质物质的情况下也能存在于“一无所有的空间”中的场。
这一情况产生了一个自相矛盾的局面。因为,按照其起源,场概念似乎仅限于描述有质全内部的状态。由于人们确信每一种场都应看作此场概念只应限于描述有质体内部的状态这一点就显得更加确切了。因此人们感到不得不假定,甚至在一向被认为是一无所有的空间中也到处存在着某种形式的物质,这种物质称为“以太”。
将场概念从场必须有一个机械载体与之相联系的假定中解放出来,这在物理思想发展中是在心理方面最令人感到兴趣的事件之一。十九世纪下半叶,从法拉第和麦克斯韦的研究成果中越来越清楚地看到,用场描述电磁过程大大胜过了以质点的力学概念为基础的处理方法。由于在电动力学中引进场的概念,麦克斯韦成功地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由于电磁波与光波在传播速度方面是相等的,它们在本质上的同一性也是无可怀疑的了。因此、光学在原则上就成为电动力学的一部分,这个巨大成就的一个心理效果是,与经典物理学的机械唯物论体制相对立的场概念逐渐赢得了更大的独立性。
但是最初人们还是认为理所当然地必须把电磁场解释为以大的状态,并且极力设法把这种状态解释为机械性的状态。由于这种努力总是遭到失败,科学界才逐渐接受了放弃此种机械解释的主张。然而人们仍然确信电磁场必然是以大的状态,十九世纪和二十世纪之交,情况就是这样。
以太学说带来了一个问题:相对于有质体而言,以大的行为从力学观点看来是怎样的呢?以太参与物体的运动呢、还是以太各个部分彼此相对地保持静止状态呢?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人们曾经做了许多巧妙的实验,这方面应提到下列两个重要事实:由于地球周年运动而产生的恒星的“光行差”和“多普勒效应”——即恒星相对运动对其发射到地球上的光的频率上的影响、(对已知的发射频率而言)。对于所有这些事实和实验的结果,除了迈克耳孙上莫雷实验以外,洛沦兹根据下述假定都作出了解释。这个假定就是以太不参与有质体的运动,以太各个部分相互之间完全没有相对运动。这样,以大看来好象就体现一个绝对静止的空间。但是洛伦兹的研究工作还取得了更多的成就。洛伦兹根据下述假定解释了当时所知道的在有质体内部发生的所有电磁和光学过程。这就是,有质物质对于电场的影响一以及电场对于有质物质的影响一完全是由于:物质的组成粒子带有电荷,而这些电荷也参与了粒子的运动,洛伦兹证明了,迈克耳孙-莫雷实验所得出的结果至少与以太处于静止状态的学说并不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