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书楼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卷四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刘安

【题解】

刘安(前179—前122),西汉皇族,汉高祖刘邦之孙,淮南厉王刘长之子,其父死后,受封淮南王,事迹主要见于西汉司马迁《史记》和东汉班固《汉书》。刘安奉汉武帝之命所著《离骚传》是最早对屈原及其《离骚》作高度评价的著作。他曾组织门客编写《淮南鸿烈》(亦称《淮南子》)一书。这部书的思想内容以道家思想为主,同时夹杂着先秦各家的学说,是汇聚战国至汉初黄老之学理论体系的代表作。《淮南子》一书在阐明哲理时,旁涉奇物异类、鬼神灵怪,保存了一部分神话材料,像“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共工怒触不周山”“嫦娥奔月”“大禹治水”“塞翁失马”等古代神话,主要靠本书得以流传,《汉书·艺文志》将之列为杂家类。《汉书·淮南衡山济北王传》中说,刘安“作为《内书》二十一篇,《外书》甚众,又有《中篇》八卷,言神仙黄白之术,亦二十余万言”,但现在流传下来的《淮南子》仅为其中的《内书》,《外书》《中篇》都已失传,胡适曾评价这本书:“道家集古代思想的大成,而淮南书又集道家的大成。”

刘安也是豆腐的创始人。豆腐本名菽乳(即豆汁),据传是刘安在炼丹时,用泉水磨制豆汁,又用豆汁培育丹苗,意外的将盐卤(一说石膏)混到豆汁中而形成,现每年9月15日,在安徽淮南都会举办一年一度的豆腐文化节。

历史上刘安正处于汉武帝想要削藩的时候,刘安不能顺应历史大势,想通过谋反来自保,最后事不成,被迫自杀身亡。

本篇是在历史基础上糅合传说,把刘安说成是最后得道成仙去了,这可能是刘安死后一些同情他的人所编造的故事。刘安当时为了谋反,曾广泛结交各界人士,《汉书》中说他“招致宾客方术之士数千人”,这其中既有当时的社会名流,也有一些方士,这些人受他的恩惠较多。其次刘安组织编写的《淮南鸿烈》中就有不少篇章“言神仙黄白之术”,说明他本人对神仙之术也很有研究。另外,刘安还组织炼丹实践活动,豆腐就是炼制丹药过程中一个偶然发现,这些都是对刘安进行神化的基础。所以,他死之后即有关于其得道成仙的传说。东汉王充在《论衡·道虚篇》里引儒书说:“淮南王学道,招会天下有道之人,倾一国之尊,下道术之士,是以道术之士,并会淮南,奇方异术,莫不争出。王遂得道,举家升天。畜产皆仙,犬吠于天上,鸡鸣于云中。此言仙药有余,犬鸡食之,并随王而升天也。”其后,东汉的《风俗通义》中也简略记载了刘安成仙的事迹。葛洪在《神仙传》序言中说《神仙传》的创作是“抄集古之仙者,见于仙经服食方,及百家之书,先师所说,耆儒所论”,可见“刘安”的故事是葛洪从前人的书中抄录增改而来。另外,与葛洪同时代的干宝《搜神记》中记有八公见淮南王的故事,并录有刘安所歌《淮南操》。

汉淮南王刘安者,汉高帝之孙也 (1) 。其父厉王长,得罪徙蜀,道死,文帝哀之,而裂其地尽以封长子,故安得封淮南王 (2) 。

时诸王子贵侈 (3) ,莫不以声色游猎犬马为事,唯安独折节下士。笃好儒学 (4) ,兼占候方术 (5) ,养士数千人,皆天下俊士 (6) 。

作《内书》二十二篇,又《中篇》八章,言神仙黄白之事。名为《鸿宝万毕》三章,论变化之道,凡十万言 (7) 。

武帝以安辩博有才,属为诸父 (8) ,甚重尊之,特诏及报书,常使司马相如等共定草 (9) ,乃遣使召安入朝。尝诏使为《离骚经传》 (10) ,受诏,食时便成 (11) ,奏之。安每宴见 (12) ,谈说得失,及献诸赋颂 (13) ,晨入夜出。

【注释】

(1) 汉高帝:即汉太祖高皇帝刘邦(前256—前195),汉代开国皇帝。 (2) “其父厉王长”几句:刘安的父亲刘长,是汉高祖刘邦与赵王的美人赵姬所生,也是汉文帝刘恒的异母兄弟。在公元前196年被封为淮南王,曾击杀辟阳侯审食其为其母报仇。后因受汉文帝宠爱,骄纵跋扈,并于公元前174年,与匈奴、闽越首领联络,图谋叛乱,事泄被拘。朝臣议以死罪,文帝赦之,废王号,谪徙蜀郡严道邛邮(严道县,今四川雅安),途中绝食而死,谥号厉王。后汉文帝怜悯其子,将厉王原封地分为三处,各封其三子为王。刘安为厉王长子,袭封为淮南王。 (3) 侈(chi):浪费,夸大。 (4) 儒学:即儒家学说,由孔子(前551—前479)创立,以提倡德政、礼治和人治为主的政治学说,是中国影响最大的哲学流派,也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形态。它强调用礼制来稳定社会的尊卑等级秩序,但是又以“仁”为核心,提倡当政者用仁政管理国家,它同时也强调个人的道德进化和提升能力,提倡从“修身”上完善自我,推崇贤人政治,即一种理想化、道德化的人治社会。 (5) 占候:古代星占家通过观察天象及自然变化以附会人事、预言吉凶的一种方法。古代科技不发达,古人认识水平有限,他们用“天人合一”的思想,去解释天象变化和社会变动的关系,认为自然的变动,包括星象、地动等,可以预言社会的政事变动。 (6) 俊士:周代把选取入太学的人称为俊士,唐代为取士科目之一,宋代为读书人学位之一。此处指才智杰出的人。 (7) “作《内书》二十二篇”几句:《汉书》中说刘安“作为《内书》二十一篇,《外书》甚众,又有《中篇》八卷,言神仙黄白之术,亦二十余万言”。《鸿宝万毕》,刘安集结门下方士所编的方术类书,是汉以前方术的一次大汇编。该书本名《枕中鸿宝苑秘书》,后又名《淮南苑秘书》《淮南鸿宝万毕》《万毕方》《鸿宝万毕术》《淮南变化术》《万毕术》《鸿宝枕中书》等,该书除主要介绍古代所谓与修仙相关的炼丹、养生延年知识外,还有一些古代的科学技术知识,主要涉及秦汉时的光学、力学、热学等物理学领域,如在夏天造冰、用冰透镜取火、用艾火让空鸡蛋壳飞起来等。另外用其他金属炼制黄金的所谓黄白术,也是书中的重要内容。原书已散佚,清人有辑本。依《汉书》所说,《鸿宝万毕》的内容可能是包含在《中篇》之中。葛洪《抱朴子·内篇·论仙》载:“夫作金皆在神仙集中,淮南王抄出,以作《鸿宝枕中书》,虽有其文,然皆秘其要文,必须口诀,临文指解,然后可为耳。” (8) 诸父:古代天子对同姓诸侯、诸侯对同姓大夫,皆尊称为“父”,人数多时就称为“诸父”。 (9) 司马相如(约前179—前118):字长卿,巴郡安汉县(今四川南充蓬安)人,一说是蜀郡(今四川成都)人。司马相如以文学才能著称,汉景帝时曾为武骑常侍,因病免。其代表作品为《子虚赋》。《汉书·艺文志》著录司马相如赋二十九篇,现存六篇,另有几篇散文传世。唐房玄龄等《隋书·经籍志》有《司马相如集》一卷,已散佚。明人张溥辑有《司马文园集》,收入明代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他的作品辞藻富丽,结构宏大,并有明显的道家及神仙思想,为汉赋的代表作家,后人称之为赋圣和“辞宗”。他与卓文君的爱情故事也在后世广为流传。 (10) 《离骚经传》:《汉书·淮南衡山济北王传》中作《离骚传》。《离骚经》即战国时期楚国著名诗人、政治家屈原所创作的“骚”体诗歌《离骚》,《离骚经传》即是对屈原所作《离骚》的注解。但清代学者王念孙认为,此处“传”可能为“傅”字,古代“傅”同“赋”,所以《离骚传》应为《离骚赋》,是对《离骚》的主要思想进行提炼归纳后的一种再创作。 (11) 受诏,食时便成:《汉书·淮南衡山济北王传》中为“使为《离骚传》,旦受诏,日食时上”。诏,帝王所发的文书命令。食时,古时把一日分为“十二时”,分别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食时即古人“朝食”之时,为上午七时至九时。 (12) 宴见:在皇帝公余时被召见,有别于朝见。 (13) 赋颂:两种文体。赋,我国古代的一种有韵文体,其特点是“铺采摛文,体物写志”。最早出现于诸子散文中,叫“短赋”;以屈原为代表的“骚赋”是诗向赋的过渡;汉代正式确立了赋的体例,称为“辞赋”;魏晋以后,日益向骈对方向发展,叫作“骈赋”;唐代又由骈体转入律体叫“律赋”;宋代以散文形式写赋,称为“文赋”。颂,由《诗经》中的颂歌发展而来,本是古人用于祭祀先祖功业的唱词,如诗经中的《周颂》三十一篇,《鲁颂》四篇,《商颂》五篇,以情调激扬、文字精练、诗行长短不一和诗节形式的复杂为标志。颂在汉代有所发展,在表现对象及题材内容上较先秦颂体自由宽和,既具祭祀神明、沟通“德性”的本体用途,又具维护汉庭统治的德化、政教功能,并逐渐变成呈显描容、叙事与述意兼具的文体。

【译文】

汉代的淮南王刘安是汉高帝刘邦的孙子。他的父亲厉王刘长,因为获罪被流放到蜀地,在路上就死了,汉文帝哀怜他,就把他的封地分成几块封给了他的儿子们,所以刘安得以被封为淮南王。

当时的王子们都崇尚奢侈,过着沉溺音乐和美色,带着猎狗骑马打猎的日子,只有刘安一个人能自降身份,尊重那些有见识有能力的人。刘安极其爱好儒学,同时喜欢占候术等各种方术,供养了几千个能人异士,都是天下才智杰出的人。

刘安又组织编写了《内书》二十二篇,《中篇》八个章节,说的都是如何修炼成仙和炼制黄金白银的方法。名叫《鸿宝万毕》的书共有三章,是专门讲变化的道术,大概有十万多字。

汉武帝因为刘安知识广博,善辩有才,把他当作诸父之一,十分重视尊敬他,对自己发出的重要命令或书信,常常让他和司马相如等人一起拟定草稿,需要时就派遣使者宣召他入朝。武帝曾令他作《离骚经传》,他天亮时接到命令,到早饭时间就完成了,上报给了武帝。刘安经常在武帝闲暇时被召见,有时与武帝谈论历史人物,评点他们的得失,有时会给武帝献上自己所创作的赋、颂等文章,常常是早晨进宫,交谈到半夜才出来。

乃天下道书,及方术之士,不远千里,卑辞重币,请致之。

于是乃有八公诣门 (1) ,皆须眉皓白 (2) 。门吏先密以白王,王使阍人自以意难 (3) ,问之曰:“我王上欲求延年长生不老之道,中欲得博物精义入妙之大儒 (4) ,下欲得勇敢武力、扛鼎暴虎横行之壮士。今先生年已耆矣 (5) ,似无驻衰之术,又无贲育之气 (6) ,岂能究于《三坟》《五典》《八索》《九丘》 (7) ,钩深致远,穷理尽性乎?三者既乏,余不敢通。”

八公笑曰:“我闻王尊礼贤士,吐握不倦 (8) ,苟有一介之善,莫不毕至。古人贵九九之学 (9) ,养鸣吠之技 (10) 。诚欲市马骨以致骐骥 (11) ,师郭生以招群英 (12) 。吾年虽鄙陋,不合所求,故远致其身,且欲一见王,虽使无益,亦岂有损,何以年老而逆见嫌耶?王必若见年少,则谓之有道,皓首则谓之庸叟,恐非发石采玉,探渊索珠之谓也 (13) 。薄吾老,今则少矣。”言未竟,八公皆变为童子,年可十四五,角髻青丝 (14) ,色如桃花。门吏大惊,走以白王。王闻之,足不履,跣而迎 (15) 。

【注释】

(1) 八公诣(yì)门:八公,原是刘安门下所招募的方士中八个才能突出者,一般认为他们是苏飞、李尚、田由、雷被、伍被、晋昌、毛被、左吴八人,传说此八人和刘安一起炼丹,最后成仙飞升走了,今安徽淮南的八公山传说即是他们成仙飞升之地,《淮南鸿烈》一书据说也主要由此八人领导编写。本篇中的八公则被说成是特意来拜会刘安的八个仙人。诣,晋谒,造访。 (2) 皓(hào)白:雪白,洁白。 (3) 阍(hun)人:旧时宫门晨昏按时启闭,故称守宫门的人为“阍人”。后泛指守门人。 (4) 大儒:精通儒学的大家之士。 (5) 耆(qí):古称六十岁的人。此指年老。 (6) 贲(bēn)育:指古代勇士孟贲和夏育,比喻勇士。孟贲为战国时期卫国人,是古代著名的武士,传说其力过于牛。夏育为周代时著名勇士,卫国人,传说能力举千钧。 (7) 《三坟》《五典》《八索》《九丘》:都是古书名,是中国最古老的典籍。其名称最早见于《左传》,也有人认为《三坟》指上古三皇伏羲、神农、黄帝的书,《五典》是上古五帝少昊、颛顼、高辛(喾)、唐(尧)、虞(舜)的书。至于《八索》与《九丘》是指“八卦”与“九州之志”,一说是《河图》《洛书》。 (8) 吐握不倦:典出《史记·鲁周公世家》,说的是周公旦(周文王的儿子,周武王的弟弟)在辅佐年幼的周成王(周代第三代国君,周武王之子)时,为了能收揽人才,常常在洗头时,要多次握起头发接见客人,吃饭时多次把口中饭吐出来去接见客人,表明其礼贤下士,急于招收人才的心情。今成语“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即指此意。吐,指吐出口里的饭。握,指洗头时把头发挽起握住。 (9) 九九之学:有版本作“九九之好”。“九九”可能指以《河图》《洛书》《易经》等代表的术数之学,如《黄帝内经·灵柩·九针论》中说:“夫圣人之起天地之数也,一而九之,故以立九野;九而九之,九九八十一,以起黄钟数焉。”也可能指各家学术。《汉书·艺文志》中将天下学说分为九流十家,九流分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名家、杂家、农家、纵横家、阴阳家。十家,是在九流以外加上小说家。三国时,又提出“儒”、“释”、“道”三教,发展成三教九流之说,九流中又分上、中、下三等,故“九九”此处似指代三教九流各种学问。 (10) 鸣吠之技:典出《史记·孟尝君传》。齐孟尝君出使秦国被秦昭王扣留,孟尝君一食客学狗钻入秦宫偷出狐白裘献给昭王一姬妾,让其说情放了孟尝君。孟尝君逃至函谷关时昭王又下令追捕。另一食客学鸡叫引众鸡齐鸣骗开城门,孟尝君得以逃回齐国,成语“鸡鸣狗盗”即出于此。此处指微不足道的本领。鸣,指鸡鸣。吠,指犬吠。 (11) 诚欲市马骨以致骐骥:典出西汉刘向《战国策·燕策一》,大意为燕昭王为了能招纳天下有才能的人,振兴燕国,就请教燕国大臣郭隗,郭隗就跟他讲了一个“千金市马骨”的故事:说是古代一位国君想要用一千两黄金去购买千里马,但是三年过去了,还是没有买到。国君的一个侍臣就说愿意去给国君办这件事,他花了三个月时间打听到有一匹千里马,但是那匹马已经死了,他就花了五百两金子把那匹马的头买了下来,交给了国君。国君很生气,侍臣就对国君说:“您买一匹死马都花了五百两黄金,何况买活马了,所以天下的人从此就都知道大王您是真心想买千里马,千里马也会很快到来。”果然不到一年,就来了三匹千里马。这里八公用这个典故劝说淮南王,如果想招纳贤才,就应该做一些表明诚心的事。 (12) 师郭生以招群英:战国时,燕昭王被燕国人拥立为君,当时燕国被齐国所破,国家衰败,他为了复兴燕国,向齐国报仇,就去拜访郭隗,求计问策。郭隗就跟他讲了“千金市马骨”的故事,然后郭隗对他说:“今王诚欲致士,先从隗始。”于是,燕昭王为郭隗建造宫殿,并放下君王的架子,把他当老师来尊重对待,这样燕昭王礼贤下士的名声就传开了,终于招来了当时的贤能之士乐毅、邹衍、剧辛等人,在他们的帮助下,燕国最终强大起来。郭生,即郭隗,战国中期燕国人,历史上有名的贤者,燕国大臣。 (13) 探渊索珠:典出《庄子·列御寇》,意即到深渊里去取得骊龙(传说中黑色的龙)的宝珠。比喻勇于探求事物的真义。 (14) 角髻(jì):古代儿童梳的发髻,状如牛角。髻,盘在头顶或脑后的发结。 (15) 跣(xiǎn):光着脚,不穿鞋袜。

【译文】

至于天下与修道相关的书,还有会方术的人士,哪怕在千里之外也不嫌远,或用谦卑诚恳的话把人请来,或用大量的钱把书买到。

这样就有八个老者又称八公的上门来拜会,他们的胡须眉毛都雪白雪白的。门卫先悄悄通知了淮南王,淮南王让门卫先为难一下他们,于是门卫问他们说:“我们家王爷最想找可以延年益寿长生不老的道术,其次是想得到那些博学多才、精通义理的大儒,再次是想得到那种勇敢有力,能举起千斤之鼎,能在老虎群中横行的壮士。现在看各位先生年龄已经很老了,好像没有什么延缓衰老的方法,又没有像孟贲和夏育那样的勇猛之力,难道你们能通晓《三坟》《五典》《八索》《九丘》这些经典著作,能探讨其中深奥的道理,能穷究天下万物的根本原理,能彻底洞明人的心体自性吗?如果这三样本领一样都没有,我是不敢为你们通报的。”

八公笑着说:“我们听说你家大王礼贤下士,像周公那样正吃着饭也要吐出来、正洗着头发也要马上握住,去迎见有才能的人,所以即使有一点技能的人,都会来投靠他。古人崇尚百家学问,即使是会学鸡鸣狗叫的人也会收留。正所谓想要得到骐骥那样的千里马得先要诚心花重金去买一匹死的千里马,燕昭王自降身份把郭隗当老师才招揽到天下英才。我们虽然年龄衰老,不符合你家大王的要求,但是大老远的过来,就是想见你们大王一面,即使不一定能带给他什么好处,但也不会对他有什么损害,你怎么能因为我们年老而嫌弃我们呢?你家大王要是只接见年轻人,说那才是有道之士,见到白头发的老人就认为是一无是处的老头,这恐怕就不是开凿石头去采玉,像去深渊中取龙珠那样努力搜求人才的意思了。你既然嫌我们年老,现在我们就能变年轻。”话还没说完,八公都变成了少年,年龄大概有十四五岁的样子,黑头发在头顶梳着像牛角一样的发结,脸色也像桃花一样红润。门卫大吃一惊,跑着去禀报淮南王。淮南王听说后,鞋子都来不及穿,光着脚就跑出来迎接。

登思仙之台 (1) ,张锦绮之帷 (2) ,设象牙之床,烧百和之香 (3) ,进金玉之几 (4) ,执弟子之礼,北面叩首而言曰:“安以凡才,少好道德,羁锁世务 (5) ,沉沦流俗,不能遣累,负笈山林 (6) 。然夙夜饥渴,思愿神明,沐浴滓浊 (7) ,精诚浅薄,怀情不畅,邈若云汉 (8) 。不期厚幸,道君降屈,是安禄命 (9) ,当蒙拔擢 (10) 。喜惧屏营 (11) ,不知所措。唯愿道君哀而教之,则螟蛉假翼于鸿鹄 (12) ,可冲天矣。”

【注释】

(1) 思仙之台:今安徽淮南八公山上有一座山峰名“思仙台”。 (2) 绮(qi):有文彩的丝织品。帷(wéi):围在四周的帐幕。 (3) 百和之香:古人在室中燃香,取其芳香除秽。为使香味浓郁经久,又选择多种香料加以配制,故称为“百和香”。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中载有名为“百合香”的配方。 (4) 几:小或矮的桌子。 (5) 羁(ji):原指马笼头。引申为受束缚,拘束。 (6) 笈(jí):书箱。 (7) 滓(zi):渣子,沉淀物。 (8) 邈(miǎo):遥远。云汉:指银河。 (9) 禄命:命运,指人生的贫富荣辱、吉凶祸福。 (10) 擢(zhuó):提拔,提升。 (11) 屏(bing)营:一般作谦词用于信札中,意为惶恐。 (12) 则螟(míng)蛉假翼于鸿鹄(hú):螟蛉,幼虫时为绿色小虫,成虫为飞蛾,又称双带夜蛾,以水稻、高粱、玉米、甘蔗、茭白等植物的叶为食。鸿鹄,即天鹅,也指体型较大的鸟。

【译文】

淮南王把他们请到思仙台,用锦绣丝绸围成帐幕,铺设好象牙床,点上百和香,搬来用金玉制成的小桌,对他们行弟子之礼,向着北面他们站立的地方磕头说道:“我刘安是个平庸的人,年轻时喜欢修行道德学问,但是因为被世俗事务缠身,一直陷在俗世生活之中,不能去除这份拖累,带着书箱去山林中学习。但是我日日夜夜渴求学道,希望能有神明来指点我,洗净我身上的渣滓和污浊,但是可能我的诚心还不够,心中的愿望一直没有实现,似乎像银河一样遥不可及。但是没想到上天眷顾我,让你们这些有道之士屈尊降临,这是我刘安命中注定的安排吧,应当要蒙受各位教导点拨。我真是又惊又喜惶恐不安,不知道做什么好了。只希望各位有道之士能哀怜并教导我,那么我就像飞蛾借上了天鹅的翅膀,可一飞冲天了。”

八童子乃复为老人,告王曰:“余虽复浅识,备为先学,闻王好士,故来相从,未审王意有何所欲。吾一人能坐致风雨,立起云雾,画地为江河,撮土为山岳 (1) ;一人能崩高山,塞深泉,收束虎豹,召致蛟龙 (2) ,使役鬼神;一人能分形易貌,坐存立亡,隐蔽六军 (3) ,白日为暝 (4) ;一人能乘云步虚,越海凌波,出入无间,呼吸千里;一人能入火不灼 (5) ,入水不濡 (6) ,刃射不中,冬冻不寒,夏曝不汗 (7) ;一人能千变万化,恣意所为 (8) ,禽兽草木,万物立成。移山驻流,行宫易室;一人能防灾度厄 (9) ,辟却众害 (10) ,延年益寿,长生久视 (11) ;一人能煎泥成金,凝铅为银,水炼八石 (12) ,飞腾流珠 (13) ,乘云驾龙,浮于太清之上 (14) 。在王所欲。”

【注释】

(1) 撮(cuo):聚起,多指用簸箕状的器具铲起东西。 (2) 蛟(jiāo)龙:传说中能使洪水泛滥的一种龙。 (3) 六军:周代制度,一军为一万二千五百人,周天子有六军,诸侯大国设三军,次国二军,小国一军。此处代指军队。 (4) 暝(míng):日落,天黑。 (5) 灼(zhuó):烧,炙。 (6) 濡(rú):沾湿,润泽。 (7) 曝(pù):晒。 (8) 恣(zì)意:放纵,不加限制,任意。 (9) 一人能防灾度厄(è):原句少“一”字,据前后文补。厄,困苦,灾难。 (10) 辟(bì):古同“避”。躲,设法躲开。 (11) 长生久视:出《老子·五十九章》:“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意为生命长久存活。 (12) 八石:八种与炼丹有关的矿物。见《老子》篇注。 (13) 流珠:道家指炼制出的丹药。 (14) 太清:天空,道家也指仙境。东晋葛洪《抱朴子·内篇·杂应》中说:“上升四十里,名为太清。太清之中,其气甚刚,能胜人也。”

【译文】

八个少年这时候又恢复成老人的样子,告诉淮南王说:“我们虽然也见识浅陋,但是因为先学习了一些神仙之术,听说大王你喜欢异士,所以特地过来想跟随你,还不知道你到底想学什么。我们其中一人能坐在那里呼风唤雨,立刻就能生起云雾,在地上画画就能变成流动的江河,堆起泥土就可以变成高大的山岳;还有一人能崩开高山,再用山去堵塞很深的泉眼,能驯服虎狼豺豹等野兽,能召唤出蛟龙,让鬼神听从派遣;另一人会分身术、易容术,坐在那里立刻就消失不见,在军队中能隐身,把白天变成黑夜;另一人能驾着云飞行,在虚空中行走,在大海的波浪上穿行,来去任何一个地方都没有阻隔,呼吸之间就能到千里之外;另一人能在大火中不被烧伤,进入水中不会被沾湿,利箭射不中他,在寒冷的冬天里不感到寒冷,夏天在太阳下曝晒也不会流汗;另一人有成千上万种变化,可以随心所欲变身,能立刻变成禽兽、草木和世间的万物。他能把山移开,挡住河水的流动,把宫殿和房屋移换到别的地方去;另一人能预防灾害,化解厄运,消除会对人造成伤害的各种隐患,有延年益寿的方法和长生不老的道术;另一人能把泥土烧炼成金子,把铅熔化后再凝结变成银子,用水炼制八石,变成能让人飞升成仙的丹药,他还能驾着龙在云中飞行,浮在天空之上。看大王想学哪样了。”

安乃日夕朝拜,供进酒脯 (1) ,各试其向所言。千变万化,种种异术,无有不效。遂授王丹经三十六卷,药成,未及服。

而太子迁好剑 (2) ,自以人莫及也。于时郎中雷被 (3) ,召与之戏,而被误中迁,迁大怒,被怖,恐为迁所杀,乃求击匈奴 (4) ,以赎罪。

安闻不听,被大惧,乃上书于天子云:“汉法,诸侯壅阏不与击匈奴 (5) ,其罪入死,安合当诛。”武帝素重王,不咎 (6) ,但削安二县耳。安怒被,被恐死。与伍被素为交亲 (7) ,伍被曾以干私得罪于安,安怒之未发,二人恐为安所诛,乃共诬告,称安谋反,天子使宗正持节治之 (8) 。

八公谓安曰:“可以去矣,此乃是天之发遣王。”王若无此事,日复一日,未能去世也。

八公使安登山,大祭,埋金地中,即白日升天。八公与安所踏山上石 (9) ,皆陷成迹,至今人马迹犹存。

八公告安曰:“夫有籍之人,被人诬告者,其诬人当即死灭,伍被等今当复诛矣。”

于是宗正以失安所在,推问云:“王仙去矣。”天子怅然。

乃讽使廷尉张汤 (10) ,奏伍被云:“为画讨。”乃诛二被九族 (11) ,一如八公之言也。

【注释】

(1) 脯(fu):水果蜜渍后晾干的成品。 (2) 太子迁:指刘安的儿子刘迁,是刘安与王后荼所生。刘安谋反事发自杀后,太子刘迁与一干谋反人员也都被杀。 (3) 郎中:掌管门户、车骑、侍卫等职事的官职。详见《刘根》篇注。雷被:西汉时期淮南王刘安手下门客,曾任郎中一职,参与过编纂《淮南子》的工作。据说他剑艺精湛,素有“淮南第一剑客”之称。 (4) 匈奴:我国秦汉时北方的游牧民族。夏朝时称为“獯鬻”。周朝时称为猃狁、 狁。战国时,分布于秦、赵、燕以北的地区。秦朝时,为大将军蒙恬所败而北徙。楚汉之际,统治大漠南北。东汉时,分为南、北二匈奴。南北朝后,匈奴之名不复见于中国史籍。 (5) 壅阏(yong è):堵塞,此处指拥兵自重。 (6) 咎(jiù):怪罪。 (7) 伍被(pi):楚国人,因才能出众,为视为刘安门客中的冠首,曾任中郎一职。史载他曾劝谏刘安不要谋反,但劝谏失败后,又为其出谋划策,终因刘安事发而被杀。 (8) 宗正:职官名,秦设置,掌管皇族亲属的事务,历代多沿用其制,明清时称为“宗人府”。节:指符节,古代出入城门关卡的一种凭证,一般用竹、木、玉、铜等制成,刻上文字,分成两半,各取其一,使用时相合以为凭。后指朝廷派遣使者或调兵时使用的凭证。 (9) 八公与安所踏山上石:传说此石在今安徽淮南八公山上。 (10) 张汤(?—前116):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因为处理陈皇后、淮南、衡山谋反之事,得到汉武帝的赏识,先后晋升为太中大夫、廷尉、御史大夫,与赵禹编定《越宫律》《朝律》等法律著作。历史上以他为酷吏的代表人物,但他也是位廉吏,后遭仇家陷害自杀。 (11) 九族:九代直系亲属,即高祖、曾祖、祖父、父亲、自己、儿子、孙子、曾孙、玄孙。

【译文】

刘安于是早晚都过来参拜他们,用酒和果脯供养他们,又一一试验了他们所说的话。八公所说的那些千变万化,种种奇异道术,都真实有效。于是八公就传授给了淮南王如何炼丹的经书三十六卷。药炼成,刘安一直没去服用。

太子刘迁喜欢剑术,自以为没人能比得过他。当时的郎中雷被,被召去与他比试,雷被失手刺中刘迁,刘迁大怒,雷被很害怕,怕被刘迁杀害,于是向刘安请求跟随军队去讨伐匈奴,用来赎罪。

刘安听说后没有答应,雷被十分恐惧,于是向皇帝上书说:“依据汉朝的法律,诸侯拥兵不去讨伐匈奴,该入死罪,刘安应该被处死。”汉武帝一向敬重刘安,就没有怪罪下去,只是削去了刘安两个县的封地。刘安十分恼怒,雷被非常害怕被刘安杀死。雷被与伍被一向亲近交好,伍被曾经因为犯过损公肥私的事而得罪刘安,刘安对他很生气但一直没有处理,他们两人怕被刘安杀掉,于是一起向上诬告,说刘安要谋反,于是汉武帝让宗正拿着符节来处理这件事。

八公对刘安说:“你可以离去了,这是上天要打发你走啊。”淮南王像没有这件事一样,一天又一天,并没有脱离世俗事务。

于是八公让刘安登山,举行盛大的祭祀,把金子都埋在地里,就在白天升天了。八公跟刘安在山上所踩的那块石头,都陷下去而留有脚印,到今天那些人和马的足迹都在。

八公对刘安说:“仙籍上有名的人,被人诬告,那些诬告的人立即就会灭亡死去,伍被等人现在应该就要被杀掉了。”

因为宗正找不到刘安在哪里,被皇帝追问就说道:“淮南王成仙而去了。”皇帝听了很是闷闷不乐。

于是负责劝谏的廷尉张汤,上奏章说伍被:“曾经为刘安谋反出谋划策。”于是雷被、伍被的九族都被杀掉了,跟八公所说的情况一模一样。

汉史秘之,不言安得神仙之道,恐后世人主,当废万机而竞求于安道,乃言安得罪后自杀,非得仙也。

按左吴记云 (1) ,安临去,欲诛二被,八公谏曰:“不可,仙去不欲害行虫,况于人乎。”安乃止。又问八公曰:“可得将素所交亲,俱至彼,便遣还否。”公曰:“何不得尔,但不得过五人。”安即以左吴、王眷、傅生等五人 (2) ,至玄洲 (3) ,便遣还。吴记具说云,安未得上天。遇诸仙伯,安少习尊贵,稀为卑下之礼,坐起不恭,语声高亮,或误称寡人 (4) 。于是仙伯主者奏安云:不敬,应斥遣去。八公为之谢过,乃见赦,谪守都厕 (5) ,三年后为散仙人,不得处职,但得不死而已。

武帝闻左吴等随王仙去,更还。乃诏之,亲问其由。吴具以对,帝大懊恨。乃叹曰:“使朕得为淮南王者,视天下如脱屣耳 (6) 。”遂便招募贤士,亦冀遇八公 (7) ,不能得,而为公孙卿、栾大等所欺 (8) 。意犹不已,庶获其真者 (9) ,以安仙去分明,方知天下实有神仙也。

时人传八公、安临去时,余药器置在中庭 (10) ,鸡犬舐啄之,尽得升天,故鸡鸣天上,犬吠云中也 (11) 。

【注释】

(1) 左吴:刘安门客,为历史上所称淮南王门下八公之一。 (2) 王眷、傅生:人名,生平无考。 (3) 玄洲:虚构的仙境之地,出自托名西汉东方朔撰《海内十洲记》:“在北海之中,戌亥之地,地方七千二百里,去南岸三十六万里。上有太玄都,仙伯真公所治,多丘山,又有风山,声响如雷电。对天西北门,上多太玄仙官,仙官宫室各异,饶金芝玉草。又是三天君下治之处,甚肃肃也。” (4) 寡人:即寡德之人,意为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是古代君主、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 (5) 谪(zhé):特指官吏降职,调往边外地方。 (6) 使朕得为淮南王者,视天下如脱屣(xi)耳:屣,鞋。《史记·封禅书》载汉武帝闻黄帝乘龙升天之事感叹:“嗟乎!吾诚得如黄帝,吾视去妻子如脱 (xi,草鞋)耳。”此句是化用了《史记》中的这句话。 (7) 冀(jì):希望。 (8) 公孙卿:西汉时期齐人,汉武帝时方士。他自称见到神仙,被汉武帝封为中大夫,后不断欺骗武帝,被武帝发觉,曾一度要处死他,他央求大将军卫青说情而得免。栾(luán)大(?—前112):汉武帝时期胶东王刘寄宫中的尚方(主掌管方药),身材高大,长相俊美,和方士李少翁拜同一个老师学习方术,经乐成侯丁义推荐至汉武帝处,武帝以为栾大能通神仙,对其委以重任,封他为五利将军,又拜为天士将军、地士将军、大通将军、天道将军,后又封为乐通侯,佩六印。武帝又把孀居的卫长公主嫁给了他,后武帝发觉栾大的方术大多不验,愤怒之下将其腰斩。 (9) 庶(shù):表示希望发生或出现某事。 (10) 中庭:此处指住宅中间的露天庭院。 (11) 故鸡鸣天上,犬吠云中也:成语“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即来源于此。

【译文】

刘安得道成仙的事,汉代的史官保密不说,是他们担心后世的君主,不去管理国家大事而一心寻求刘安的成仙之道,于是就说刘安是获罪后自杀了,并没有成仙。

按照左吴所说,刘安临走的时候,想要把雷被、伍被杀掉,八公劝阻说:“不可以,想成仙而去的人连路上的虫子都不愿伤害,何况是人了。”刘安于是作罢。刘安又问八公:“能不能把那些平时交好的朋友,都请来这里,然后再送回去。”八公说:“这有什么不行的,只是不要超过五个人。”刘安就把左吴、王眷、傅生等五个人,请来玄洲,然后又把他们送了回去。左吴说了具体情况,他说刘安没能上天。因为刘安年轻时就养成了过贵人生活的习惯,遇到天上的各位神仙前辈时,他很少向他们谦卑行礼,落座起身也不是很恭敬,说话很大声,有时还失口称自己为“寡人”。于是老神仙们的主管者就向上奏告刘安,说他不知敬重,应该被遣送走。八公替他道歉,他才被赦免,但是被降职为守卫天都厕所的人,三年后转为散仙,不得担任任何官职,只是能长生不死而已。

武帝听说左吴等人跟着淮南王成仙走后,又回来了。就下诏让他们过来,亲自询问事情的经过。左吴把知道的都说了,武帝听了十分懊恼悔恨。于是叹息说:“要是我能像淮南王那样,这天下在我眼里也就是只脱掉的鞋啊。”于是武帝也开始招募贤明之士,也希望能遇到八公,但一直都没碰到,反而被公孙卿、栾大等人所骗。但是武帝还是意犹未尽,希望能得到真有道术的人,因为他看到刘安分明成仙走了,知道天下是真有神仙的。

当时的人传说八公和刘安临走的时候,炼丹的器皿被丢在院中,鸡来啄食,狗来舔吃,鸡狗也一起都得以升天,所以才会听到鸡在天上鸣,狗在云中叫。

阴长生

【题解】

据文中所述,阴长生原是官宦人家子弟,但他不贪恋富贵,离家跟随马鸣生(见《马鸣生》篇)学习道术,后得到神丹炼制之法而成仙。北宋张君房《云笈七签·阴真君传》也收录了阴长生传记,文字与本篇有异,但所述内容大致相当。

葛洪在其所著《抱朴子·内篇·金丹》中曾提到阴长生:“近代汉末新野阴君,合此太清丹得仙。其人本儒生,有才思,善著诗及丹经赞并序,述初学道随师本末,列己知识之得仙者四十余人,甚分明也。”另外,葛洪和阴长生有间接师承关系,葛洪的岳父兼老师鲍靓曾从学于阴长生。唐房玄龄等《晋书·鲍靓传》中提到鲍靓从阴长生得道诀,《云笈七签·鲍靓真人传》中说阴长生教给鲍靓尸解法,所以葛洪的道术也来源于马鸣生、阴长生一系。

阴长生曾跟随马鸣生去蜀地青城山炼丹修道,后对当地道教的兴盛影响甚深。他得道后曾周游天下,救济贫困,在今武当山五龙峰后的“长生岩”上也留有遗迹。今道书中有不下十种题阴长生修撰或加注的道书,如今本《太清金液神丹经》卷中、《金碧五相类参同契》《周易参同契注》《忠州仙都观阴真君金丹诀》《阴真君五精论》《阴真君金木火丹论》等。

阴长生者,新野人也 (1) ,汉皇后之亲属 (2) 。少生富贵之门,而不好荣贵,唯专务道术 (3) 。

闻马鸣生得度世之道 (4) ,乃寻求之,遂得相见。便执奴仆之役,亲运履之劳,鸣生不教其度世之法,但日夕别与之高谈,论当世之事,治农田之业,如此十余年,长生不懈。

同时共事鸣生者十二人,皆悉归去,唯长生执礼弥肃,鸣生告之曰:“子真能得道矣。”乃将入青城山中,煮黄土为金以示之,立坛西面,乃以《太清神丹经》授之 (5) 。

鸣生别去,长生乃归合之,丹成,服半剂,不即升天 (6) 。乃大作黄金十数万斤,以布惠天下贫乏,不问识与不识者。周行天下,与妻子相随,一门皆寿而不老。在民间三百余年,后于平都山东白日升天而去 (7) 。

【注释】

(1) 新野:今河南南阳下辖县,历史悠久,商、周时属邓国,春秋时属楚国,战国时曾被韩国占领,秦时属南阳郡穰县。西汉初年置县,始名新野,属南阳郡,曾是东汉光武中兴的策源地和蜀汉政权的发祥地。 (2) 汉皇后:即东汉光烈皇后阴丽华(前5—64),南阳郡新野县(今属河南)人,东汉光武帝刘秀第二任皇后。她是春秋时期名相管仲后裔,汉明帝刘庄的生母,生性仁爱孝顺,并以美貌著称。 (3) 道术:各种道家法术。见《老子》篇注。 (4) 度世:脱离人间而成仙。 (5) 《太清神丹经》:又名《太清金液神丹经》《上清金液神丹经》《金液神丹经》,分上中下三卷,分别题为张道陵、阴长生、抱朴子撰述。正文为七言韵语,主要讲述炼丹之法,但文字难解,学者陈国符推测为西汉末东汉初作品,文末介绍说:“此《太清金液神丹经》文,本上古书,不可解,阴君作汉字显出之。”明《道藏》收入众神部众术类。 (6) 不即升天:原文为“不尽即升天”,《云笈七签·阴真君传》所附“阴真君自叙附”中为“不即升天”。因后文有“阴君已服神药,虽未即升天”,说明“尽”为衍文,故删除。 (7) 平都山:位于重庆丰都县城东北,据《云笈七签·洞天福地》记载,为道教七十二福地,亦称丰都名山,又作酆都名山。丰都也是有名的鬼城,其来历之一据传就是阴长生和王方平(见《王远》篇)都在此山修炼过,唐朝时有人把他们称为“阴王”,后讹传成“阴间之王”,故使丰都成了有名的“鬼城”。

【译文】

阴长生是河南新野县人,属于汉光烈皇后阴丽华的亲戚。他虽然从小就生长在富贵人家,但是却不喜欢荣华富贵的生活,只是专心研究道术。

他听说马鸣生获得了成仙的道法,就去寻访,最终得以相见。他给马鸣生做仆人才做的活,甚至亲自给他提鞋,但马鸣生一直都不教给他成仙的方法,只是早晚拉他一起高谈阔论,讨论当时的国家大事,带他一起耕田种地,这样过了十几年,阴长生求道之心依然没有松懈。

跟阴长生一起在马鸣生那里做事求道的有十二个人,都一个个走了,只有阴长生一直尽心地守着弟子之礼,马鸣生于是对他说:“你才是能得道的人啊。”于是把他带到青城山,给他演示怎么把黄土煮炼成金子,在西方立好祭坛,把《太清神丹经》传授给了他。

马鸣生告别而去,阴长生就回来配药炼丹,丹药炼成,他只吃了半剂,因为还不想马上升天。于是他炼制黄金十几万斤,用来布施给天下穷苦之人,不管是认识的还是不认识的。他此后与妻子儿女一起周游天下,一家都长寿不老。他在民间待了三百多年,后来在平都山的东边,在白天飞升上天走了。

著书九篇云:上古仙者多矣,不可尽论。但汉兴以来,得仙者四十五人,连余为六矣。二十人尸解 (1) ,余并白日升天。

抱朴子曰 (2) :洪闻谚书有之曰:“子不夜行,则安知道上有夜行人。”今不得仙者,亦安知天下山林间,不有学道得仙者?阴君已服神药,虽未即升天,然方以类聚,同声相应,便自与仙人相集,寻索闻见,故知此近世诸仙人数耳。而俗民谓为不然,以己所不闻,则谓无有,不亦悲哉!

夫草泽间士 (3) ,以隐逸得志,以经籍自娱,不耀文彩,不扬声名,不修求进,不营闻达,人犹不能识之,况仙人。亦何急急令闻达朝阙之徒 (4) ,知其所云为哉!

【注释】

(1) 尸解:道家指修道者元神离开肉体而成仙。见《王远》篇注。 (2) 抱朴子:葛洪自号抱朴子。 (3) 草泽:长满野草的大片积水洼地。这里指乡间或荒野、偏僻的地方。 (4) 朝阙(què):宫阙,借指朝廷。阙,皇宫门前两边供瞭望的楼。

【译文】

阴长生写了一本书,共分九篇,其中说道:上古时,成仙的人有很多,不能一一说明。但是从汉代兴起之后,修炼成仙的只有四十五个人,加上我是四十六个。其中有二十个人通过尸解成仙,其余的都是白日飞升成仙。

抱朴子说:葛洪听说谚语中有句话:“你不走夜路,怎么知道路上没有夜里走路的人。”现在那些未成仙的人,怎么能知道天下深山老林之中,没有学道成仙的人呢?阴长生已经服用神药,虽然没有马上飞升上天,但是同类的人会聚到一起,相同的人也能相互感应,所以他自然能跟仙人们相聚一处,加上他在寻找搜索仙人们时听到和看到的,所以他才知道近世仙人们的数目。但是普通人说不是这样,因为他们自己从来没听说过,就说没有成仙这回事,不是很可悲吗!

那些在乡野里的读书人,以隐居为志向,以阅读经典书籍为快乐的事,写文章不炫耀文采,也不对外传播自己的名声,不刻苦攻读以求进步,也不追求高官显位,人们对这些人都不能认识清楚,更何况仙人了。那些急于想在朝廷中飞黄腾达的人,怎么能知道阴长生所说的修仙的事呢!

阴君自叙云:汉延光元年 (1) ,新野山北,予受仙君神丹要诀 (2) :道成去世,付之名山,如有得者,列为真人 (3) 。行乎去来,何为俗间?不死之要,道在神丹。行气导引 (4) ,俯仰屈伸;服食草木,可得延年,不能度世,以至乎仙。子欲闻道,此是要言。积学所致,无为合神 (5) 。上士为之,勉力加勤,下愚大笑,以为不然 (6) 。能知神丹,久视长安 (7) 。

于是阴君裂黄素 (8) ,写丹经,一通封一文石之函 (9) ,置嵩高山 (10) ;一通黄栌之简 (11) ,漆书之,封以青玉之函,置太华山 (12) ;一通黄金之简,刻而书之,封以白银之函,置蜀绥山 (13) 。一封缣书 (14) ,合为十篇 (15) ,付弟子,使世世当有所传付。又著诗三篇,以示将来。

【注释】

(1) 延光:东汉皇帝汉安帝刘祜的第五个年号(122—125)。 (2) 仙君:指马鸣生。 (3) 真人:道家指修真得道的人。《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黄帝曰:余闻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 (4) 行气导引:指行气术和导引术。分别见《老子》篇注和《彭祖》篇注。 (5) 无为合神:指抛却杂念,让形体和精神高度和谐。《广成子》篇中说“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即此意。 (6) “上士为之”几句:语出《老子·四十一章》:“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7) 久视:即长生之意。语出老子“长生久视”。见《彭祖》篇注。 (8) 黄素:黄色的绢布。 (9) 文石:碳酸盐矿物,又称霰石。通常呈白色、黄白色,有玻璃光泽,断口为油脂光泽。良质文石颜色较深,硬度高,花纹多变化,具有同心圆构造。 (10) 嵩高山:即嵩山。见《刘根》篇注。 (11) 黄栌(lú):别名红叶、红叶黄栌、黄道栌,是中国重要的观赏红叶树种,木材黄色,可制家具,亦可做染料。简:战国至魏晋时代的书写材料,是削制成的狭长竹片或木片,竹片称“简”,木片称“札”或“牍”,统称为“简”。 (12) 太华山:即华山。见《伯山甫》篇注。 (13) 绥(suí)山:今四川峨眉山市与乐山市沙湾区交界处的二峨山,是道教仙山,传说为西周仙人葛由升天之处,道教称之为第七洞天“太妙零陵之天”或“虚灵洞天”。 (14) 缣(jiān)书:即帛书,是在特制的丝织品“缯”或“缣”上书写的作品。 (15) 合为十篇:因上文说阴长生“著书九篇”,加上这里的丹经一篇,所以“合为十篇”。

【译文】

阴长生的自叙里说:汉延光元年,在新野县大山的北边,我接受了仙人的神丹要诀:你修道成功离开世间时,要把这要诀藏在名山之中,如果被人得到,那他就是真人。人生来去一场,为何要为俗世间的事奔忙呢?不死的秘诀,主要在炼制神丹。练习行气和导引,俯仰屈伸身体而已;服食花草树木之类的药物,也只能延长寿命,这些都不能超脱尘世,成为神仙。你想学习仙道,这才是关键的话。学道需要慢慢累积,通过修无为法而让自己形神合一。上等人不断勉励自己去勤奋修行,下等愚人则嘲笑修道,以为没有这回事。能知道神丹的秘诀,才能真正长生不老。

于是阴长生把黄绢布撕开,写上丹经,一份封藏在一个文石盒子里,放在嵩高山上;一份是用黄栌木做成的简书,用漆写上,封藏在青玉做的盒子里,放在华山;一份用黄金做的简书,刻写好,封藏在白银做的盒子里,放到蜀地绥山。他又在丝帛上把丹经写了一遍,合起之前的九篇文章共十篇,阴长生把这十篇交付给弟子,好让世世代代都能传承下去。他又写了三篇诗,用来明示未来的人。

其一曰:惟余之先,佐命唐虞 (1) ,爰逮汉世 (2) ,紫艾重纡 (3) ,予独好道,而为匹夫。高尚素志,不仕王侯,贪生得生,亦又何求?超迹苍霄,乘龙驾浮,青云乘翼,与我为仇 (4) 。入火不灼 (5) ,蹈波不濡 (6) ,逍遥太极 (7) ,何虑何忧。傲戏仙都,顾悯群愚 (8) 。年命之逝,如彼川流 (9) ,奄忽未几,泥土为俦 (10) ,奔驰索死,不肯暂休。

其二章曰:予之圣师,体道之真,升降变化,乔松为邻 (11) 。唯余同学,十有二人,寒苦求道,历二十年,中多怠堕 (12) ,志行不坚。痛乎诸子,命也自天,天不妄授,道必归贤。身没幽壤 (13) ,何时可还,嗟尔将来 (14) ,勤加精研,勿为流俗,富贵所牵,神道一成,升彼九天 (15) ,寿同三光 (16) ,何但亿千。

其三章曰:惟余束发 (17) ,少好道德,弃家随师,东西南北,委放五浊 (18) 。避世自匿 (19) ,三十余年,名山之侧。寒不遑衣 (20) ,饥不暇食 (21) ,思不敢归,劳不敢息,奉事圣师,承欢悦色。面垢足胝 (22) ,乃见哀识,遂受要诀,恩深不测。妻子延年,咸享无极。黄白已成 (23) ,货财十亿 (24) 。使役鬼神,玉女侍侧。今得度世,神丹之力。

阴君处民间百七十年 (25) ,色如童子 (26) ,白日升天而去。

【注释】

(1) 唐虞(yú):唐尧与虞舜的并称,都是上古君王,也是传说中的贤王,传说尧帝年老时把王位禅让给了舜帝。因尧帝被封在唐邑,统治区域主要在今河北唐县、望都、顺平、曲阳等地,古称唐国,故称他为唐尧。传说舜号有虞氏,国名为虞,故又称他为虞舜。 (2) 爰(yuán):改易,更换。 (3) 紫艾重纡(yu):意思是他和皇亲国戚有关系,因为他是皇后阴丽华的亲属。紫艾,即紫艾绶,绶是一种丝质带子,古代常用来拴在印纽上。东汉刘珍等《东观汉纪》中记载:“建武元年,复设诸侯王金玺綟绶。”綟,苍绿色,跟艾草颜色相似,所以把诸侯王的金印又称“艾绶”。纡,弯曲,绕弯。 (4) 仇(qiú):匹配。 (5) 灼(zhuó):被火烧烤。 (6) 濡(rú):沾湿,润泽。 (7) 太极:此处指天宫,仙界。 (8) 悯(min):哀怜。 (9) 年命之逝,如彼川流:意为时间像流水一样向前奔腾不止。出自《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0) 俦(chóu):同辈,伴侣。 (11) 乔松:王子乔和赤松子的并称。两人均为传说中的仙人。 (12) 怠堕:懒惰,懈怠。堕,通“惰”。 (13) 幽壤:指地下,九泉之下,即人死后所去的幽冥界。唐房玄龄等《晋书·礼志上》:“若埋之幽壤,于情理未必咸尽。” (14) 嗟(jiē):叹息。 (15) 九天:古人按方位把天空划分九处,战国楚屈原《楚辞·天问》“九天之际”句下汉王逸注:“九天:东方皞天,东南方阳天,南方赤天,西南方朱天,西方成天,西北方幽天,北方玄天,东北方变天,中央钧天。”此处指天宫。 (16) 三光:古时指日、月、星,东汉班固《白虎通·封公侯》:“天有三光,日、月、星;地有三形,高、下、平;人有三等,君、父、师。” (17) 束发:古代汉族男孩十五岁时束发为髻,成童;二十岁时行冠礼,成年。因此用束发指代成童的年龄,即十五至二十岁。 (18) 五浊:即佛教术语“五浊恶世”,见《法华经·方便品》:“诸佛出于五浊恶世,所谓劫浊、烦恼浊、众生浊、见浊、命浊。”分别指五种众生恶化的生存状态。此处指人世间。 (19) 匿(nì):隐藏,躲藏。 (20) 遑(huáng):闲暇,空闲。 (21) 暇(xiá):空闲,没有事的时候。 (22) 垢(gòu),污秽,脏东西。胝(zhi):即胼胝,指手脚因长期劳动摩擦而生的厚茧。 (23) 黄白:指黄金、白银。 (24) 十亿:原为“子亿”,据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改。 (25) 阴君处民间百七十年:此处与前文“在民间三百余年”说法冲突,有学者认为可能是因为最后几段关于阴长生的自序文字并非葛洪《神仙传》原文所有,而是由后人补入的(参见丁宏武《〈汉武帝内传〉非葛洪之作补证》,《文史哲》2011年第4期)。 (26) 童子:原为“女子”,据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改。童子,古人指十五至二十岁之间的年龄。

【译文】

第一篇说:我的前世,曾为官辅佐过尧舜二帝,等到了汉朝,又成了皇亲国戚,但是我喜欢修道,因此一直做平民百姓。我一向立志高远,不愿为君王诸侯所用,我向往长生而获得了长生,还有什么其他可追求的呢?我现在成仙来到天宫,可以驾着龙浮在虚空中行进,青色的云成了我的两翼,与我相伴。我进到火中不会被烧伤,踏着波浪不会被弄湿,在天宫中逍遥自在,无忧无虑。我现在在神仙的都城遨游嬉戏,看着那些世间的愚痴众生真是可怜。生命在一年一年地流逝,就像那大河奔流昼夜不息,忽然之间就可能死去,死后就会与泥土相伴,但众生还在奔波劳碌地走向死亡,都不肯让生命暂时休息一下。

第二篇说:我最神圣的老师,真正体悟了大道,他可以上天入地、自由变化,和王子乔和赤松子他们相邻为友。我的同学,有十二个人,我们一起忍受寒冷辛苦学道,度过了二十年,其中很多人中途懈怠偷懒,志向和修行都不够坚定。好可惜啊这些人,大概也是他们的天命吧,上天是不会胡乱传授大道的,必须要传给那些贤能的人。人一旦死去就要投奔幽冥界,什么时候能回到人间就不知道了,奉劝将来的那些人啊,一定要勤奋地精心钻研,不要被世俗偏见所干扰,也不要受荣华富贵的诱惑,神仙之道一旦修成,就可以升到九天之上,和日月星辰同寿,到时寿命又何止千亿年呢。

第三篇说:我从十五岁开始束发的年纪,就一直喜欢修养道德,后来离家拜访老师,东南西北地奔走,把自己流放在世俗之外。我躲避世人把自己隐藏了起来,这样住在名山之旁度过了三十多年。天冷了没空加衣服,饿了没空吃饭,想家了也不敢回去,疲劳了也不敢休息,只一心侍奉圣师,才得到老师的欢心。我干活干得脸上脏兮兮,脚上长出厚茧,才受到老师的垂怜,这才传授给我得道的要诀,老师的恩情是无法测量的啊。我的妻子儿女也得以长生,跟我一起享受无限的寿命。炼制黄金白银的法术也已学成,家中有上亿的财富。还能调动鬼神去办事,有仙女在一旁伺候我们。我现在得以超脱凡尘而成仙,都是因为服用神丹的功效。

阴长生待在民间有一百七十年,脸色一直像少年一样,最后在白天升天走了。

张道陵

【题解】

张道陵,原名张陵,后改为“张道陵”,字辅汉,东汉时沛国丰(今江苏徐州丰县)人。其四十二代传人张正常撰《汉天师世家》称他是汉留侯张良的第九代孙,生于汉建武十年(34),在汉桓帝永寿二年(156),以盟威都功诸品经箓、玉册、剑印交付给他的儿子张衡,然后在渠亭山(在今四川蓬溪赤城)升仙而去,时年123岁。

张道陵是东汉时期正一盟威道(简称正一道,又称天师道)的创始人,传说他在汉顺帝汉安元年(142),遇老子降临,传授其《太平洞极经》《正一盟威二十四品法箓》等,并被老子“授以三天正法,命为天师”,自称“三天法师正一真人”,并撰道书二十四篇。正一道上承黄老下启道教诸派,所以道教徒称他为“老祖天师”,即天师张氏之始祖,他也被奉为道教三祖(黄帝为始祖,老子为道祖,张道陵为教祖)之一,又称正一真人、张天师、泰玄上相、降魔护道天尊。唐天宝七载(748),载册赠“太师”,僖宗中和四年(884),封为“三天扶教太法师”,宋理宗加封“正一静应显佑真君”。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刘焉传》和东晋陈寿《三国志·魏书·张鲁传》中曾提及他,但十分简略,后世道教兴起,对他的塑造开始向神化方向发展,迷信色彩也越来越浓。道书中说他七岁就读老子《道德经》并解其意,又说老子亲传其道法,又说他能降妖伏魔,曾帅八部鬼帅,大战众鬼,制伏外道恶魔。

张道陵曾为老子《道德经》作注,名为《老子想尔注》(也有说该书为其孙张鲁所作),这本书的最大特点是将哲学著作《道德经》改造成宗教经典。他把《道德经》中哲学概念的“道”人格化、神格化,解释为第一人称的“吾”“我”,使抽象的“道”具体为有欲有言,有喜怒哀乐,对人有教导、遣使、诫禁、主人生死、赏善惩恶、镇邪制顽的人格神。《老子想尔注》将“道”等同于“一”,认为“一”散形为气,聚形为太上老君,“或言虚无,或言自然,或言无名,皆同一耳。今布道诫教人,守诫不违,即为守一矣;不行其诫,即为失一也”。通过这样的理论转化,把道或一,说成既是宇宙本源,又是太上老君,从而把哲学家老子变成五斗米道所信奉的神。

张道陵早年招收信徒时,因对每位入道者都要求出五斗米,所以他的教派当时又被人称为五斗米道,也被一些人蔑称为“米贼”。张道陵除为人治病、驱邪禳灾以外,在巴蜀地区又建立起二十四个宗教活动中心,即二十四治,道民须定期赴治学道,进行祭祀祈祷等活动。至其孙张鲁,在东汉末三国时期,在陕西汉中一带建立了一个政教合一的政权,并维系了长达三十多年,后归顺曹操才告结束。曹操后来把他们迁到北方长安、洛阳一带,使得五斗米道在北方传播壮大,很多士族也成了它的信徒,从而奠定了后世道教的正统地位。

张道陵者,字辅汉,沛国丰人也 (1) 。本太学书生 (2) ,博通五经 (3) ,晚乃叹曰“此无益于年命”,遂学长生之道。得黄帝九鼎丹法 (4) ,欲合之,用药皆糜费钱帛 (5) 。陵家素贫,欲治生,营田牧畜,非己所长,乃不就。

闻蜀人多纯厚,易可教化,且多名山,乃与弟子入蜀。住鹄鸣山 (6) ,著作道书二十四篇,乃精思炼志 (7) 。忽有天人下,千乘万骑,金车羽盖,骖龙驾虎 (8) ,不可胜数。或自称柱下史 (9) ,或称东海小童 (10) ,乃授陵以新出正一盟威之道 (11) 。

陵受之,能治病,于是百姓翕然奉事之以为师 (12) ,弟子户至数万。即立祭酒 (13) ,分领其户,有如官长。并立条制,使诸弟子,随事输出米、绢、器物、纸笔、樵薪什物等 (14) 。领人修复道路,不修复者,皆使疾病。

【注释】

(1) 沛(pèi)国丰人也:在今江苏徐州丰县人。沛国,即沛侯国,公元前196年,汉高祖刘邦封其侄刘濞为沛侯,建立沛侯国,属沛郡所领侯国。次年,刘濞被封为吴王,沛侯国被撤除。沛侯国国都在今江苏淮北相山区,和沛县即小沛是不同的概念。 (2) 太学:中国古代的国立大学。太学之名始于西周。夏、商、周,大学的称谓各有不同,五帝时期的大学名为成均,在夏为东序,在商为右学,周代的大学名为上庠,在洛邑王城西郊。汉武帝时,采纳董仲舒“天人三策”,“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的建议,于京师长安设立太学。王莽时天下大乱,太学零落。至东汉光武帝刘秀称帝后,再度兴盛。汉顺帝永建六年(131),太学规模达到了“凡所造构二百四十房,千八百五十室”。至汉质帝时,太学生人数已有三万余人。其后,经曹魏、西晋,洛阳太学至北朝末衰落,历时六七百年。 (3) 五经:即《诗》《书》《易》《礼》《春秋》,儒生必修的五种经典。 (4) 黄帝九鼎丹法:又称九鼎丹法,相传为黄帝所用的炼丹法,北宋张君房《云笈七签·轩辕本纪》中说:“黄帝炼九鼎丹。”明《正统道藏》洞神部众术类收有《黄帝九鼎神丹经诀》,但据考证,可能为唐代成书。 (5) 糜(mí):奢侈浪费。钱帛:金钱和布帛。帛,丝织品的总称。 (6) 鹄鸣山:即鹤鸣山,在四川崇庆西北。鹄,通“鹤”。南宋陆游《书寓舍壁其二》诗:“鹄鸣山谷曾游处,剩欲扶犁学老农。”自注:“鹄鸣,一名鹤鸣,在邛之大邑县。”山上有道观最早建于汉晋之际,后世道士杜光庭、陈抟、张三丰等都曾在此修炼。 (7) 精思:一种道家内修方法。见《伯山甫》篇注。 (8) 骖(cān):古代驾在车前两侧的马,这里指驾着龙。 (9) 柱下史:老子的别称。见《老子》篇注。 (10) 东海小童:东海小童为上清派尊神,葛洪《抱朴子·内篇·登涉》中有“东海小童符”,属护身符,可以防水中百害。魏晋时期的《太上灵宝五符序》中曾提及东海小童授张道陵《灵宝五符》事。 (11) 正一盟威:原为“明威”,据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改。本为与神盟誓之意,这里指具有消灾解难、降魔除妖功能的道教符箓,明《正统道藏》正一部有《太上正一盟威法箓》一书,是正一天师门下法箓的总汇集。关于正一盟威的意义,道教《正一修真略仪》中说:“人禀阴阳正气,三元五运万象,必全由心而正,心正则神精不亏,与我为一,然后全日月之明,合五灵之本,故能死生无变,于己何邪异之所能干。由是焕照群阴,威伏六贼,是谓正一盟威学道之士。”《正一经》云:“正一者,真一为宗,太上所说。”《崆峒问答》曰:“何谓正一?正者不邪,一者不杂。正一之心则万法归一,故曰正一。” (12) 翕(xi)然:形容一致。 (13) 祭酒:本为官名。古礼,祭祀宴飨时,由最年长者举酒以祭于地,故祭酒为尊称。战国时齐国稷下学官尊长亦称祭酒。这里指正一教在组织上的设置,正一教里初入者称“鬼卒”,管理这些“鬼卒”的称祭酒,如果管理的人非常多,则又称“治头大祭酒”。祭酒既是宗教骨干,又是内部行政官吏,祭酒之外不再设置其他官职。 (14) 樵(qiáo)薪:木材和柴禾。

【译文】

张道陵,字辅汉,是沛国丰县人。本来是个太学的学生,通晓五经,晚年叹息道“这些对延长寿命都没有用”,于是就去学长生不老的道术。他学到了黄帝的九鼎丹法,想要炼制此丹,但是要用的药都太耗费钱财。张道陵家里一向贫困,他想要经营家业,饲养牲畜,但自己又不擅长,于是就没有实施。

他听说蜀地的人很单纯朴实,容易被教育引导,而且当地有很多名山,就带着弟子们入蜀。他住在鹄鸣山,写了二十四篇道书,然后开始通过练习精思来锻炼心志。有一天忽然有无数天人下来,他们的坐骑成千上万,车子都是金子做的,车顶也用羽毛装饰,拉车的是龙或虎,多得不可胜数。有的天人自称柱下史,有的自称东海小童,他们传授给了张道陵新出的正一盟威的道法。

张道陵学了道法后,能给人治病,于是老百姓一起都来找他,把他当天师供奉,他收的弟子达到好几万户。张道陵于是设立了祭酒的职位,分别来管理各户弟子,就像官府的官员一样。同时他还订立了规章制度,让弟子们根据需要轮流供奉大米、布匹、用具、纸笔、木材木炭等东西。他还带领众人去修复道路,那些不参加修复的人,就让他们得病。

县有应治桥道,于是百姓斩草除溷 (1) ,无所不为,皆出其意,而愚者不知是陵所造,将为此文从天上下也。

陵又欲以廉耻治人,不喜施刑罚,乃立条制,使有疾病者,皆疏记生身已来所犯之罪,乃手书投水中,与神明共盟约,不得复犯法,当以身死为约,于是百姓计愈。

邂逅疾病 (2) ,辄当首过 (3) ,一则得愈,二使羞惭,不敢重犯,且畏天地而改,从此之后,所违犯者,皆改为善矣。

陵乃多得财物,以市其药合丹,丹成,服半剂,不愿即升天也。

乃能分形,作数十人。其所居门前水池,陵常乘舟戏其中,而诸道士宾客,往来盈庭,盖座上常有一陵,与宾客对谈,共食饮,而真陵故在池中也。

其治病事,皆采取玄素 (4) ,但改易其大较,转其首尾,而大途犹同归也。行气、服食 (5) ,故用仙法,亦无以易。

故陵语诸人曰:“尔辈多俗态未除,不能弃世,正可得吾行气、导引、房中之事,或可得服食草木数百岁之方耳。其有九鼎大要 (6) ,唯付王长,而后合有一人,从东方来,当得之,此人必以正月七日日中到。”具说长短形状。至时,果有赵昇者,恰从东方来,生平原,相见,其形貌亦如陵所说。

【注释】

(1) 溷(hùn):肮脏,混浊。 (2) 邂逅(xiè hòu):不期而遇,偶然相遇。 (3) 辄(zhé):总是,就。首过:磕头忏悔自己的过错。见《彭祖》篇注。 (4) 玄素:指玄女和素女,传说她们以房中术授道教始祖黄帝。东晋葛洪《抱朴子·内篇·微旨》:“知玄素之术者,则曰唯房中之术,可以度世矣。”此处代指房中术。 (5) 行气:是一种道家内修方法。见《老子》篇注。服食:按照一定的方法,进食一些药物或炼制的丹药等,道家以为可以通过长期的服食达到长生不老的功效。见《伯山甫》篇注。 (6) 九鼎大要:指前文黄帝九鼎丹法。

【译文】

县里有需要修理的路桥,老百姓们就会砍树锄草,清理垃圾,什么活都干,这都是出于张道陵的命令,而一些愚昧的人不知道是张道陵发布的命令,还以为那些让人们做事的告示是从天上下来的。

张道陵又想用礼义廉耻治理人们,他不喜欢用刑罚,于是就订立制度,让有病的人,把自己从出生以来所犯的罪过都一条条记下来,亲笔写好扔到水中,向神明宣誓约定,不能再犯法,再犯就按照约定去死,于是老百姓的病一个个都好了。

那些偶尔遭遇疾病的人,就让他们忏悔自己的过错,这样一方面能让疾病痊愈,另一方面让病人感到羞耻和惭愧,不敢再犯同样的过错,同时也会畏惧天地的神明而改正自己,从这之后,所有违法犯罪的人,都改过向善了。

张道陵于是获得了很多的财物,就用来买药炼制丹药,丹药炼成,他服了半剂,因为还不想马上就升天而去。

服丹后张道陵就会了分身术,可以化作几十个人。他居住的房屋门前有个水池,他经常坐船在其中娱乐,而很多道士和宾客,来来往往把他院子都挤满了,而屋子里一直也有一个张道陵,与来宾交谈,一起吃喝,而真正的张道陵却在水池里。

张道陵为人治病,都是用的房中术,但他把房中术的主要内容更改了,保留了起始和结尾,但是大致意思还是没有变。他所教授的行气、服食等方法,还是按以前仙家的方法施行,也没有什么变化。

张道陵有次对众人说:“你们这些人还是有很多俗世的心态没有去掉,不能完全弃绝尘世,只能学我行气、导引、房中术之类的方法,有人大概也能得到服用草木之类的药活几百岁的方子。但是黄帝的九鼎丹法秘诀,只能传授给王长,之后应该还有一个人,从东方过来,也应当能得到,这个人必定在正月初七的中午来到。”然后把他的高矮相貌都说了一遍。到那天,果然有个叫赵昇的人,恰好从东方过来,他出生在平原地区,跟众人一见面,相貌跟张道陵说的丝毫不差。

陵乃七度试,昇皆过,乃受昇丹经。

七试者:

第一试:昇到门,不为通,使人骂辱四十余日,露宿不去,乃纳之;

第二试:使昇于草中守黍驱兽 (1) ,暮遣美女非常,托言远行过,寄宿,与昇接床,明日,又称脚痛不去,遂留数日,亦复调戏,升终不失正;

第三试:昇行道,忽见遗金三十饼,昇乃走过,不取;

第四试:令昇入山采薪,三虎交前,咬昇衣服,唯不伤身。昇不恐,颜色不变,谓虎曰:“我道士耳,少年不为非,故不远千里,来事神师,求长生之道,汝何以尔也?岂非山鬼,使汝来试我乎?”须臾,虎乃起去;

第五试:昇于市买十余匹绢,付直讫 (2) ,而绢主诬之,云未得。昇乃脱己衣,买绢而偿之,殊无吝色 (3) ;

第六试:昇守田谷,有一人往,叩头乞食。衣裳破弊 (4) ,面目尘垢,身体疮脓,臭秽可憎。昇怆然为之动容 (5) ,解衣衣之,以私粮设食,又以私米遗之;

【注释】

(1) 黍(shu):一年生草本植物,叶线形,子实淡黄色,去皮后称黄米,比小米稍大,煮熟后有黏性。亦称稷、糜子。 (2) 直:通“值”。讫(qì):完结,终了。 (3) 吝(lìn):当用的财物舍不得用,过分爱惜。 (4) 弊(bì):破败。 (5) 怆(chuàng)然:悲伤的样子。

【译文】

张道陵考验了赵昇七次,赵昇都通过了,于是才传授给他丹经。

这七次考验是:

第一次:赵昇来到门前,看门人不给他向里通报,另外还故意让人辱骂他四十多天,但他一直在门前露宿不走,这才接纳了他;

第二次:让赵昇在草丛中守护黍子,驱赶野兽,傍晚派个很美丽的女子过去,谎称自己走远路路过,要在这里寄宿,晚上挨着赵昇睡在一张床上,第二天,又说自己脚疼不能走了,就留下来住了几天,还不断挑逗他,赵昇始终没有丧失正念;

第三次:赵昇走在路上,忽然看见路上有人掉落的三十个金饼,但赵昇从旁边走了过去,没有拾取;

第四次:让赵昇去山里打柴,三只老虎跑到他面前,撕咬他的衣服,只是不伤害他的身体。赵昇一点也不害怕,脸色都不变,他对老虎说:“我是个道士,从年轻时就没做过坏事,所以不怕行走千里远的路来侍奉老师,求学长生不老的道术,你们怎么能这样对我?难道是山中鬼魅,派你们来试我的吗?”过了一会儿,老虎就起身离开了;

第五次:赵昇在集市里买了十几匹绢布,付完费用,店主却诬陷他,说没拿他的钱。赵昇就把自己的衣服脱掉,买来绢布作为补偿,一点也没有舍不得的样子;

第六次:赵昇在田里守护稻谷,有个人过来,磕头要吃的。那个人衣服破败,脸上脏兮兮的,身上还长着疮流着脓,恶臭难闻令人不敢靠近。赵昇脸上显得很难过悲伤,他把自己的衣服脱了下来给他穿上,用自己的那份粮食给他做吃的,又把自己的米都送给了他;

第七试:陵将诸弟子,登云台绝岩之上。下有一桃树,如人臂,旁生石壁,下临不测之渊,桃大有实。陵谓诸弟子曰:“有人能得此桃实,当告以道要。”于时伏而窥之者,二百余人,股战流汗,无敢久临。视之者,莫不却退而还,谢不能得。昇一人曰:“神之所护,何险之有,圣师在此,终不使吾死于谷中耳。师有教者,必是此桃有可得之理故耳。”乃从上自掷,投树上,足不蹉跌 (1) 。取桃实满怀,而石壁险峻,无所攀缘,不能得返。于是乃以桃一一掷上,正得二百二颗,陵得而分赐诸弟子各一,陵自食一,留一以待昇。

陵乃以手引昇,众视之,见陵臂加长三二丈,引昇,昇忽然来还,乃以向所留桃与之,昇食桃毕。陵乃临谷上,戏笑而言曰:“赵昇心自正,能投树上,足不蹉跌,吾今欲自试,投下,当应得大桃也。”众人皆谏,唯昇与王长嘿然 (2) 。陵遂投空,不落桃上,失陵所在。四方皆仰,上则连天,下则无底,往无道路,莫不惊叹悲涕,唯昇、长二人,默然无声。

【注释】

(1) 蹉(cuo)跌:失足跌倒。 (2) 嘿:同“默”。

【译文】

第七次:张道陵带着弟子们,登上高耸入云的悬崖之上。悬崖下有一棵桃树,树干跟人手臂差不多粗,在石壁上侧生出来,桃树下是不知道有多深的深渊,桃树上结了不少桃子。张道陵对众弟子说:“要是有人能摘到这棵桃树的桃子,我就会把得道的秘诀告诉他。”当时趴在地上向下探望的,有二百多人,都是大腿直抖,虚汗直冒,不敢靠近太久。看过的人,都转身退了回来,推脱说桃子没法摘到。只有赵昇一个人说:“有神在这里保护,哪有什么危险,圣师在这里,必定不会让我死在这山谷中。老师既然这么说了,必定是这个桃子有应该得到的道理。”于是他就自己从上面跳了下来,正好落到树上,也没有失足跌倒。他摘了一堆桃子放在胸前,但石崖很陡很危险,也没有可以攀爬的东西,这样赵昇就无法回去了。于是赵昇把桃子一个个的扔了上去,正好二百零二个,张道陵拿到后分别赐给弟子们每人一个,然后自己吃一个,留一个准备给赵昇。

张道陵准备用手拉赵昇上来,众人看时,只见张道陵的手臂伸长了两三丈,拉着赵昇,一下子就把他拉回来了,然后把刚才留的那个桃子给了他,赵昇就把桃子吃了。张道陵走到悬崖边,开玩笑说:“赵昇的内心很正,所以能跳到树上,不失足跌倒,我现在也想亲自试一试,要是跳下去,应该能摘到大桃。”众人都劝说他不要跳,只有赵昇和王长两个不说话。张道陵于是向空中跳了出去,但是却没有落在桃树上,也不知道他掉到哪里去了。众人向四面看了看,山顶向上连着天空,向下深不见底,往前走又没有路,就都在那里惊慌痛哭,只有赵昇和王长两个人,默不作声。

良久,乃相谓曰:“师则父也,自投于不测之崖,吾何以自安?”乃俱投身而下。正堕陵前,见陵坐局脚床斗帐中 (1) 。见昇、长二人,笑曰:“吾知汝来。”乃授二人道要,三日乃还。归治旧舍,诸弟子惊悲不息。

后陵与昇、长三人,皆白日冲天而去,众弟子仰视之,久而乃没于云霄也。

初,陵入蜀山,合丹半剂,虽未冲举,已成地仙,故欲化作七试,以度赵昇,乃如其志也。

【注释】

(1) 局:同“曲”。斗帐:小帐子,形状像倒置的斗,所以叫斗帐。

【译文】

过了好久,他俩相互说道:“老师就像父亲,他跳到这深不见底的悬崖下了,我们又怎么能安心地活着呢?”于是也一起跳了下去。他们正好落在了张道陵的面前,看见张道陵正坐在曲脚床上斗帐之中。张道陵看到赵昇、王长二人,笑着说:“我就知道你们会来。”于是就传授给了他们二人道法的秘要,三天后才回来。他们回到原来的住处,众弟子看到了,又惊又喜。

后来张道陵和赵昇、王长三个人,都在白天升天走了,众弟子抬头看着他们,好久才见他们消失在天空之中。

一开始的时候,张道陵进入蜀地的山中,配制了半剂丹药服用,虽然没有立即飞升而去,但是已经成了地仙,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他想变化七次考验度化赵昇成仙,最终他完成了心愿。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