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书楼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卷二十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没有了](快捷键→)

【题解】

本卷收录的都是因果报应故事。在这些故事中,动物和人一样有灵性,不同的人也因为对动物采取不同的态度而得到不同的结果。如“苏易助虎产”,就讲述了一个因为帮助老虎产子而得到老虎报答,“再三送野肉于门内”的故事。“义犬救主”则把人犬之间的深厚感情描述得十分动人。著名的“隋侯珠”,也来自于一条被隋侯救活的大蛇。除了龙、虎、龟、蛇、犬这一类在传统观念中就具有灵性的动物之外,像蚂蚁、蝼蛄这样的小虫,也因人的善念而能救人于危难。除了动物报恩的故事,报仇也是本卷的主题之一。虐杀猿子致使猿母肝肠寸断的人全家遭瘟疫而死,杀死大蛇的陈甲也没有逃脱大蛇的复仇。而只有未食鱼肉的古巢老姥在县城沦陷时得以独活。这些故事,通过动物对人类恩怨分明的回报,宣扬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朴素因果报应观念。

病龙求医

晋魏郡亢阳(1),农夫祷于龙洞,得雨,将祭谢之。孙登见曰(2):“此病龙雨,安能苏禾稼乎?如弗信,请嗅之。”水果腥秽。龙时背生大疽,闻登言,变为一翁,求治,曰:“疾痊,当有报。”不数日,果大雨。见大石中裂开一井,其水湛然。龙盖穿此井以报也。

【注释】

(1)魏郡:郡名。汉置,郡治邺,其故城在今河北临漳县城西南。亢阳:旱灾。

(2)孙登:晋代的隐士。

【译文】

晋朝时魏郡大旱,农夫在龙洞祈祷,果然求到了雨,准备祭祀来感谢龙。孙登见了说:“这是有病的龙降下的雨,怎么能救活庄稼呢?如果不相信,请闻闻看。”雨水果然是腥臭的。龙当时背上长了大疮,听了孙登的话,变成一个老人来求医,说:“病治好了,会有报答。”不几天,果然下起大雨。只见大石头中间裂开一口井,井水十分清澈。龙大概是穿凿这口井作为报答的。

苏易助虎产

苏易者,庐陵妇人(1),善看产。夜忽为虎所取,行六七里,至大圹(2)。厝易置地(3),蹲而守。见有牝虎当产,不得解,匍匐欲死,辄仰视。易怪之,乃为探出之,有三子。生毕,牝虎负易还。再三送野肉于门内。

【注释】

(1)庐陵:郡名。东汉兴平元年(194),孙策分豫章郡置庐陵郡,治所西昌县(在今江西泰和县城西北)。

(2)圹(kuàng):墓坑。

(3)厝(cuò):放置。

【译文】

苏易,是庐陵郡的一个妇人,善于接生孩子。一天晚上她忽然被老虎抓取,走了六七里,来到一个大墓坑。把苏易放到地上,蹲在旁边守候。苏易看见有一只母老虎要产仔,生不下来,趴在地上几乎死去,总是向上看着。苏易觉得奇怪,于是给它摸取出来,有三只虎仔。生完虎仔,雌虎驮着苏易回家。还两三次送野兽的肉到苏易家。

玄鹤衔珠

哙参养母至孝(1)。曾有玄鹤为弋人所射(2),穷而归参。参收养,疗治其疮,愈而放之。后鹤夜到门外,参执烛视之,见鹤雌雄双至,各衔明珠以报参焉。

【注释】

(1)哙参:人名。因至孝闻名。

(2)玄鹤:黑鹤。弋人:射鸟的人。

【译文】

哙参奉养母亲非常孝顺。曾经有一只玄鹤被射鸟的人射伤,飞不动了到哙参家来。哙参收养了它,给它治伤,伤好之后放它走了。后来玄鹤晚上来到哙参家门外,哙参拿着灯烛去看它,发现雌鹤雄鹤双双到来,各衔一颗明珠用以报答哙参。

黄鸟报恩

汉时弘农杨宝(1),年九岁时,至华阴山北(2),见一黄雀为鸱枭所搏,坠于树下,为蝼蚁所困。宝见,愍之,取归,置巾箱中(3),食以黄花。百余日,毛羽成,朝去,暮还。一夕三更,宝读书未卧,有黄衣童子,向宝再拜曰:“我西王母使者,使蓬莱,不慎为鸱枭所搏。君仁爱见拯,实感盛德。”乃以白环四枚与宝,曰:“令君子孙洁白,位登三事,当如此环。”

【注释】

(1)弘农:郡名。治所在今河南灵宝东北。

(2)华阴山:应指华山。

(3)巾箱:古时放置头巾的小箱子,后亦用以存放书卷、文件等物品。

【译文】

汉代时弘农郡的杨宝,九岁时,到华阴山北,看见一只黄雀被鸱枭搏击,掉在树下,受到蝼蚁围困。杨宝看见,怜悯它,把它带回来放在小箱子里,用菊花喂养它。过了一百多天,黄雀的羽毛长全了,每天早上飞出去,傍晚飞回来。有一天半夜三更,杨宝读书还没有休息,有一个穿黄衣的童子,向杨宝拜了两拜,说:“我是西王母的使者,出使蓬莱,不小心被鸱枭搏击。你仁爱救我,实在感谢您的大德。”于是把白环四枚送给杨宝,说:“让您的子孙品德高洁,官至三公,会像这玉环一样。”

隋侯珠

隋县溠水侧(1),有断蛇丘。隋侯出行(2),见大蛇被伤,中断。疑其灵异,使人以药封之,蛇乃能走。因号其处断蛇丘。岁余,蛇衔明珠以报之。珠盈径寸,纯白,而夜有光明,如月之照,可以烛室。故谓之“隋侯珠”,亦曰“灵蛇珠”,又曰“明月珠”。

【注释】

(1)溠(zhā)水:水名。又名扶恭河。在湖北随州西北。

(2)隋侯:西周时所封诸侯国隋国的国君。其封国在今湖北随州。

【译文】

隋县溠水旁,有个断蛇丘。隋侯出行,看见一条大蛇被砍伤,从中间断开。隋侯疑心这条蛇灵异,派人用药给它包扎,蛇才能爬走,于是就称那个地方为断蛇丘。过了一年,蛇衔着一颗明珠来报答隋侯。明珠的直径超过一寸,纯白色,晚上有光,像月亮一样明,可以照亮屋子。因此称它叫“隋侯珠”,又叫“灵蛇珠”,又叫“明月珠”。

龟报孔愉

孔愉字敬康,会稽山阴人(1)。元帝时以讨华轶功封侯(2)。愉少时尝经行余不亭(3),见笼龟于路者。愉买之,放于余不溪中(4)。龟中流左顾者数过。及后,以功封余不亭侯。铸印,而龟钮左顾,三铸如初。印工以闻,愉乃悟其为龟之报,遂取佩焉。累迁尚书左仆射(5),赠车骑将军(6)。

【注释】

(1)会(kuài)稽:古郡名。秦置,因会稽山而得名,故地在今江苏东部及浙江西部。郡治吴县(今江苏苏州),东汉分置吴郡后,会稽郡治移至山阴(今江苏绍兴越城区)。山阴:古县名。秦置,因位于会稽山北面得名,后更名绍兴。

(2)华轶:字颜夏,平原郡人。晋永嘉中任江州刺史。后不服晋元帝命令,被讨伐斩首。

(3)余不亭:亭名,在浙江吴兴北。

(4)余不溪:即东苕溪的下游。

(5)尚书左仆射:职官名。汉成帝时,初置尚书五人,一人为仆射,位仅次尚书令,职权渐重。至汉献帝时,置左右仆射。唐宋左右仆射为宰相之职。宋以后废。

(6)赠:赐死者以爵位或荣誉称号。车骑将军:将军的名号。西汉文帝时始置,掌管京师及皇宫兵卫。

【译文】

孔愉字敬康,会稽郡山阴县人,晋元帝时因为讨伐华轶有功封侯。孔愉年轻时曾经行经余不亭,看到有人把龟装在笼子里卖。孔愉把它买下来,把它放生到余不溪中。乌龟在溪水中从左边回头看了好几次。等后来,孔愉因功被封为余不亭侯。铸官印时,龟形印钮成往左看的样子,改铸了三次都还是原来的样子。铸印的工匠把这事告诉孔愉,他才明白这是乌龟报恩,于是拿来佩带上。孔愉后来官职连续升迁至尚书左仆射,死后被追封为车骑将军。

古巢老姥

古巢一日江水暴涨(1),寻复故道。港有巨鱼,重万斤,三日乃死。合郡皆食之,一老姥独不食(2)。忽有老叟曰:“此吾子也,不幸罹此祸。汝独不食,吾厚报汝。若东门石龟目赤,城当陷。”姥日往视。有稚子讶之,姥以实告。稚子欺之,以朱傅龟目。姥见,急出城。有青衣童子曰:“吾龙之子。”乃引姥登山,而城陷为湖。

【注释】

(1)古巢:古县名。故城在今安徽巢湖东北。

(2)姥(mu):老妇的通称。

【译文】

古巢县有一天江水猛涨,不久又退回原来的河道。小河沟里留下一条大鱼,重万斤,三天才死。全郡的人都来分吃大鱼,只有一个老妇人没有吃。忽然有一个老头说:“这是我的儿子。不幸遭遇到这样的灾祸。只有你没有吃它,我要重重地报答你。如果县城东门的石龟眼睛变成红色,县城就会沦陷为湖。”老妇人每天都去看那石龟,有个小孩子感到奇怪,老妇人把实话告诉他。小孩子欺骗老妇人,用红色涂抹石龟的眼睛。老妇人看见石龟眼睛变红,急忙出城。有一个穿青衣的童子说:“我是龙的儿子。”他领着老妇人登上高山,县城陷落成为湖泊。

蚁王报恩

吴富阳县董昭之(1),尝乘船过钱塘江,中央,见有一蚁,着一短芦,走一头回,复向一头,甚惶遽。昭之曰:“此畏死也。”欲取着船。船中人骂:“此是毒螫物,不可长。我当蹹杀之(2)。”昭意甚怜此蚁,因以绳系芦着船。船至岸,蚁得出。其夜梦一人,乌衣,从百许人来谢云:“仆是蚁中之王。不慎堕江,惭君济活。若有急难,当见告语。”历十余年,时所在劫盗,昭之被横录为劫主,系狱余杭。昭之忽思蚁王梦,缓急当告,今何处告之?结念之际,同被禁者问之,昭之具以实告。其人曰:“但取两三蚁着掌中,语之。”昭之如其言。夜果梦乌衣人云:“可急投余杭山中。天下既乱,赦令不久也。”于是便觉,蚁啮械已尽,因得出狱。过江,投余杭山(3)。旋遇赦,得免。

【注释】

(1)富阳:县名。秦置富春县,属会稽郡。东汉分置吴郡,富春属吴郡。东晋更名富阳,沿用至今,属浙江。

(2)蹹(tà):同“踏”。

(3)余杭山:山名,又称秦余杭山、万安山。相传吴王夫差兵败自杀后葬于此。

【译文】

吴郡富阳县人董昭之,曾经乘船过钱塘江,到了河中央,看见有一只蚂蚁,爬在一根短芦苇上,走完一头回头,又走向另一头,十分惊慌害怕。董昭之说:“这是害怕被淹死。”想把它取到船上来。船上的人骂道:“这是有毒螫人的东西,不能救它。我要踩死它。”董昭之心里很可怜这只蚂蚁,于是用绳子把芦苇系在船上。船到岸后,蚂蚁得以从江中出来。那天夜里他梦见一个人,穿着黑衣,带着一百多人来感谢他说:“我是蚂蚁之王。不小心落到江里,感谢您救活我。如果遇到急难事,就告诉我。”过了十多年,当时地方上有盗贼,董昭之被横加罪名判为盗贼首领,关押在余杭。董昭之忽然想起蚁王托梦,有急难就告诉他,现在到哪里去告诉他呢?当他念叨这件事时,一同被关押的人问他怎么回事,董昭之一一告诉他实情。那个人说:“只需拿两三只蚂蚁在手掌中,说给它们。”董昭之按他说的做了。夜里果然梦见乌衣人说:“可以赶快逃到余杭山中。天下已经乱了,赦令不久会到来。”于是就醒了,蚂蚁已经把枷锁咬坏了,因此得以逃出监狱。渡过江逃进了余杭山。不久遇到大赦,得以免罪。

义犬救主

孙权时李信纯,襄阳纪南人也(1)。家养一狗,字曰黑龙,爱之尤甚,行坐相随,饮馔之间,皆分与食。忽一日,于城外饮酒大醉,归家不及,卧于草中。遇太守郑瑕出猎,见田草深,遣人纵火爇之(2)。信纯卧处,恰当顺风。犬见火来,乃以口拽纯衣,纯亦不动。卧处比有一溪,相去三五十步。犬即奔往,入水湿身,走来卧处。周回以身洒之,获免主人大难。犬运水困乏,致毙于侧。俄尔信纯醒来,见犬已死,遍身毛湿,甚讶其事。睹火踪迹,因尔恸哭。闻于太守。太守悯之曰:“犬之报恩,甚于人。人不知恩,岂如犬乎?”即命具棺椁衣衾葬之。今纪南有义犬冢,高十余丈。

【注释】

(1)纪南:即郢都,春秋战国时楚国的国都。因地处纪山之南,故又名纪南。在今湖北荆州江陵区北。

(2)爇(ruò):烧,焚烧。

【译文】

孙权时有个李信纯,是襄阳纪南人。他家养了一条狗,名叫黑龙,他非常喜欢它,这条狗走路停歇都跟着他,吃喝的时候,都要分食物给它。忽然有一天,李信纯在城外喝酒大醉,没来得及回家,睡倒在草丛里。碰上太守郑瑕出城打猎,看见田野里荒草很深,派人放火烧草。李信纯睡着的地方,正好是顺风的方向。狗看见大火烧来,就用嘴扯李信纯的衣服,李信纯还是不动。他睡的地方旁边有一条小溪,相距三五十步。狗立刻跑过去,到水里弄湿身子,又回到李信纯睡着的地方。来回用身上的水洒在周围,使主人得免大难。狗来回运水困乏,以致累死在主人身边。一会儿李信纯醒来,看见狗已经死了,全身的毛都是湿的,对此很惊诧。他看到火烧的踪迹,于是明白了,失声痛哭。这件事传到太守那里。太守很怜悯这条狗,说:“狗的报恩,超过人。人不知道报恩,怎么比得上狗呢?”立即下令准备棺材衣服把狗埋葬了。如今纪南有一座义犬冢,高十多丈。

快犬救主

太兴中(1),吴民华隆养一快犬,号的尾,常将自随。隆后至江边伐荻(2),为大蛇盘绕,犬奋咋蛇。蛇死,隆僵仆无知。犬彷徨涕泣,走还舟,复反草中。徒伴怪之,随往,见隆闷绝,将归家。犬为不食,比隆复苏,始食。隆愈爱惜,同于亲戚。

【注释】

(1)太兴:晋元帝司马睿的第二个年号,318—321年。

(2)荻:多年生草本植物,与芦同类。生长在水边。根茎都有节似竹,叶抱茎生,秋天生紫色或白色、草黄色花穗,茎可以编席箔。

【译文】

晋元帝太兴年间,吴地百姓华隆家养了一条跑得很快的狗,名叫的尾,常带着它跟随自己。华隆后来到江边割荻,被大蛇缠住,狗奋力咬蛇。蛇死了,华隆僵倒在地上失去知觉。狗绕着他哭,跑回船上,又返回草丛中。华隆的同伴觉得奇怪,跟着它去,看见华隆闷气昏死,把他抬回家。狗不吃东西,等到华隆苏醒,才开始吃。华隆更加爱惜它,把它当成亲戚一样。

蝼蛄神

庐陵太守太原庞企(1),字子及。自言其远祖不知几何世也,坐事系狱,而非其罪,不堪拷掠,自诬服之。及狱将上,有蝼蛄虫行其左右(2),乃谓之曰:“使尔有神,能活我死,不当善乎。”因投饭与之。蝼蛄食饭尽,去,顷复来,形体稍大。意每异之,乃复与食。如此去来,至数十日间,其大如豚。及竟报,当行刑,蝼蛄夜掘壁根为大孔,乃破械,从之出。去久,时遇赦,得活。于是庞氏世世常以四节祠祀之于都衢处(3)。后世稍怠,不能复特为馔,乃投祭祀之余以祀之,至今犹然。

【注释】

(1)庐陵:郡名。东汉兴平元年(194),孙策分豫章郡置庐陵郡,治所西昌县(在今江西泰和县城西北)。

(2)蝼蛄:昆虫名。生活在泥土中,昼伏夜出,吃农作物嫩茎。通称“蝲蝲蛄”,有的地区叫“土狗子”。

(3)都:建有宗宙的城邑。衢(qú):大路。

【译文】

庐陵太守太原人庞企,字子及。自己说他的远祖不知是哪一世,因为犯事被拘押在牢,却并没有犯所定的罪,受不了严刑拷打,被迫招供。等他的罪案报送上去时,有一只蝼蛄虫在他的左右爬行,就对它说:“假使你有神灵,能救我免死,不是很好吗?”于是把饭扔给它吃。蝼蛄吃完饭走了。不久它又来了,形体渐渐长大。远祖总觉得奇怪,于是又给它食物。就这样来来去去,几十多天之间,它有小猪那么大了。等到最终判决下来,要行刑时,蝼蛄晚上在墙角挖了个大洞,就打破枷锁,跟着它逃了出去。逃出后过了很久,遇上大赦,得免死罪。于是庞家世世代代常于春夏秋冬四季在宗庙外的大路上祭祀蝼蛄神。到后世逐渐懈怠,不再特意准备食物,就拿祭祀祖庙剩下的食物去祭祀蝼蛄神,至今还是这样。

猿母哀子

临川东兴有人入山(1),得猿子,便将归,猿母自后逐至家。此人缚猿子于庭中树上以示之。其母便搏颊向人,若乞哀状,直是口不能言耳。此人既不能放,竟击杀之。猿母悲唤,自掷而死。此人破肠视之,寸寸断裂。未半年,其家疫死,灭门。

【注释】

(1)临川:古郡名。三国时吴置,郡治临汝(今江西临川)。东兴:古县名。属临川郡,故城在今江西黎川。

【译文】

临川郡东兴县有人到山里,抓到一只猿仔,就带回家,猿母从后面追到他家。这个人把猿仔绑在院子的树上给猿母看。猿母就对着人自打脸颊,好像是哀求的样子,只是口不能说出来罢了。这个人不仅没有放了猿仔,竟然打死了它。猿母悲哀地叫唤,自己跳起来后死了。这个人剖开猿母的肚子,看到它的肠子一寸一寸地断了。不到半年,他家遭瘟疫,人都死光了。

虞荡猎麈

冯乘虞荡夜猎(1),见一大麈(2),射之。麈便云:“虞荡,汝射杀我耶。”明晨,得一麈而入,实时荡死。

【注释】

(1)冯乘:古县名。西汉置,故城在今湖南江华瑶族自治县涛圩镇。

(2)麈(zhu):鹿类。亦名驼鹿。俗称四不像。

【译文】

冯乘县人虞荡晚上去打猎,看见一只大麈,用箭射它。麈就说:“虞荡,你射死我了。”第二天早晨,猎得一只麈回到家,当时虞荡就死了。

华亭大蛇

吴郡海盐县北乡亭里有士人陈甲(1),本下邳人(2)。晋元帝时,寓居华亭(3),猎于东野大薮。欻见大蛇(4),长六七丈,形如百斛船,玄黄五色,卧冈下。陈即射杀之,不敢说。三年,与乡人共猎,至故见蛇处,语同行曰:“昔在此杀大蛇。”其夜梦见一人,乌衣,黑帻,来至其家,问曰:“我昔昏醉,汝无状杀我。我昔醉,不识汝面,故三年不相知。今日来就死。”其人即惊觉。明日,腹痛而卒。

【注释】

(1)吴郡:古郡名,郡治吴县(今江苏苏州)。海盐:古县名,故地在今浙江平湖东南。

(2)下邳:地名。秦时置县,东汉时置国,南朝改国为郡。故城在今江苏睢宁西北古邳镇。

(3)华亭:地名。唐时置县,民国时改称松江县,即今上海松江区。

(4)欻(xu):忽然。

【译文】

吴郡海盐县北乡亭里有个士人叫陈甲,他本来是下邳人。晋元帝时,他客居华亭,在东边野外的大沼泽中打猎。忽然看见一条蛇,长六七丈,形状像一条能装百斛的大船,身上有黑黄五色的花纹,睡在土冈下。陈甲立刻射死了它,没有敢给人说。三年后,他和同乡一起打猎,到过去看见蛇的地方,对同行的人说:“过去在这里杀了一条大蛇。”那天夜里他梦见一个人,穿着黑衣,戴着黑头巾,来到他家,问他说:“我原先昏醉,你无缘无故杀了我。我原先醉了,没能认识你的面目,所以三年来不知道是你。今天你来找死。”陈甲立刻吓醒了。第二天,他肚子疼就死了。

邛都老姥

邛都县下有一老姥(1),家贫,孤独,每食,辄有小蛇,头上戴角,在床间,姥怜而饴之食。后稍长大,遂长丈余。令有骏马,蛇遂吸杀之。令因大忿恨,责姥出蛇。姥云在床下。令即掘地,愈深愈大,而无所见。令又迁怒,杀姥。蛇乃感人以灵言,瞋令(2):“何杀我母?当为母报仇。”此后每夜辄闻若雷若风,四十许日。百姓相见,咸惊语:“汝头那忽戴鱼?”是夜,方四十里与城一时俱陷为湖。土人谓之为“陷湖”。唯姥宅无恙,至今犹存。渔人采捕,必依止宿。每有风浪,辄居宅侧,恬静无他。风静水清,犹见城郭楼橹畟然(3)。今水浅时,彼土人没水,取得旧木,坚贞光黑如漆。今好事人以为枕,相赠。

【注释】

(1)邛都:古县名。县治在今四川西昌东南。

(2)瞋:通“嗔”。责怪。

(3)楼橹:古代军中用以瞭望、攻守的无顶盖的高台。建于地面或车、船之上。畟(cè)然:清晰的样子。

【译文】

邛都县有一个老妇人,家境贫穷,孤身一人,每天吃饭,总有一条小蛇,头上长着角,出现在床边。老妇人可怜它,给它食吃。后来渐渐长大,就有一丈多长。县令有一匹骏马,蛇把它吞食了。县令因此非常愤恨,责令老妇人交出蛇来。老妇人说蛇在床下,县令就叫人挖地,越挖蛇洞就越深越大,却什么也没有发现。县令又迁怒于老妇人,把她杀了。蛇于是用神灵附在人身上说话,怒责县令:“为什么杀我的母亲?我要为我的母亲报仇。”此后每天晚上总是听到像是打雷刮风的声音,一连四十多天。老百姓相互见面,都惊讶地说:“你头上怎么忽然戴着鱼?”那天夜里,方圆四十里和县城一下子都陷落成湖。当地人称它“陷湖”。只有老妇人的屋子平安无事,至今还保存着。渔夫采集捕捞,一定要到那里住宿。每当发生风浪,总是停靠在宅院旁,便风平浪静没有危险。风静水清的时候,还能看见城墙楼台清清楚楚的样子。现在水浅的时候,那些当地人潜入水中,取出旧的木料,木质坚硬光亮黝黑像漆一样。现在有些好事的人把它做成枕头相互赠送。

建业妇人

建业有妇人(1),背生一瘤,大如数斗囊,中有物如茧栗(2),甚众,行即有声。恒乞于市。自言:“村妇也。常与姊姒辈分养蚕(3),己独频年损耗。因窃其姒一囊茧焚之。顷之,背患此疮,渐成此瘤,以衣覆之,即气闭闷,常露之,乃可。而重如负囊。”

【注释】

(1)建业:都城名。即今江苏南京。东汉末年吴孙权移治秣陵,改称建业,西晋时改称建邺。

(2)茧栗:言其形小如茧似栗。常用以形容牛角初生的样子。

(3)姒(sì):古代妯娌间,以兄妻为姒,弟妻为娣。相谓亦曰姒。

【译文】

建业有一个妇女,后背上长了一个瘤子,像几斗的口袋那么大,里面有东西如茧似栗,非常多,走起路来就发出响声。她总是在集市上乞讨。她自己说:“是乡村的妇女。曾经和姐妹妯娌们分别养蚕,自己一个人的蚕连年损耗,于是偷嫂嫂的一袋蚕茧烧了。不一会儿,背上就长了这种疮,逐渐变成了这个瘤子。用衣服盖上,立刻觉得气闷,经常露在外面才行,并且沉重得就像背着口袋。”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