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经文句文句记)
永嘉沙门释从义撰
记云:大种所起。
新译诸论,皆云大种,即四大种也。今之音声,即色大种,是故云也。亦如小乘发智论说:如来咽喉微妙大种,从此能生妙语音声。婆沙:问曰:何名大种?答:大而是种,故名大种。如言大地及大王等,能减能增,能损能益,是为种义。体相形量,遍诸方域,能成大事,是为大义。金光明亦云:水火风种,散灭坏时,
难陀持戒,如止观第四记。
前已指引,今更不云。
经云:尽诸苦际。
婆沙问云:苦际为在苦中?为在苦外?若在苦中,不应言苦际;若在苦外,世间现喻云何通耶?犹如金筹,初中后等皆悉是金;苦亦如是,初中后等皆悉是苦,何名苦际耶?答曰:或有说者,阿罗汉最后阴是苦际,或云灭尽涅槃是苦际。最后阴是苦际者,更不生苦故,不与苦相续故,不造苦因故。灭尽涅槃与现喻相违者,此不须通,以三藏中不云此故。
记云:若例声闻,须明行相。
逆顺推见爱十二因缘,具如四念处中。
以小乘中,无十方佛。
若准大论引阿含云:东方世界有无量等。是故小乘亦不言有,亦不言无。若言有者,众生懈怠,不求度故。大论又说:声闻但于一佛身心见十方佛,菩萨乃于无量佛土中念十方佛。若萨婆多云:无十方佛。若僧祇中说:有十方佛。若成实论云:一世界无,多世界有。当知此皆所计不同耳。今以大小对辨,小乘中则无,大乘中则有。
又见佛子,故云见。
准经合云于此悉见,又睹诸佛,故云见矣。
殑伽河。
殑,其升切。经云恒沙,或云恒迦河,又云强伽河,此云天堂来。以西竺外书云,本入摩醯首罗天顶,从耳中流出地上,以此天化身在雪山顶,故作此云。以见从高处来,乃云天堂来也。今且顺彼之说,是故云也。
信度河
亦言辛头河,此云验河也。
缚刍河
亦言博叉河,此云生丹河也。
徙多河
亦言私多,又言悉陀,或言私陀,此云冷河也。
经云:金、银、珊瑚。
大论云:金出山沙石赤铜中,银出烧石中。珊瑚,珠名也。说文云:生海中,其色赤。
真珠摩尼。
大论云:真珠出鱼腹中、竹中、蛇脑中。摩尼,亦云末尼,此翻离垢。
砗磲。码瑙。
砗磲色青白,码瑙色或白或青,如马之脑,故以为名。后人或加石或加玉而作耳。
金刚诸珍
天竺国金生刚中,百炼不销,可以切玉也。
车乘
乘字去声。此方乃夏后氏奚仲所作,即舆轮之都名也。车,齿邪切,舍也,行者所处舍也。又居,音言,以居人也。乘,驾也,载也。
辇舆
辇说文云挽车也,人在前引之也。古者卿大夫所乘,自汉已来天子乘之。天子皇后所乘车曰辇也。舆与庶、与诸二切。说文云车,舆也。有轮曰车,无轮曰舆。今车舆形别,制于古也。或谓玉篇云众也,载也,举也,多也。
栏楯
拦。钓拦也,遮也。楯。拦,槛也。纵曰拦,横曰楯。
华盖
华,胡瓜切。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有五色云气,金枝玉叶,止于帝上,有华葩之象,因而作于华盖焉。华,亦呼瓜切。西竺暑热,人多持盖,皆以华而饰之。诸经或云幢幡华盖,斯之谓也。
轩饰
安车也。以皮物而庄饰之,即轩车也。
记云:具出其相,如止观第二记。
诸大乘经及首楞严、大品、大论,皆明六度。如大品相摄品云:楼那白佛:我今欲说菩萨之行。佛言:随汝意说。楼那于是广明六度,更互相摄,六六三十六度等。故云:或以施为名,说诸波罗蜜,乃至或以般若为名,说诸波罗蜜。又摄大乘论互显章、大璎珞无断品,并与首楞严意同。
经云:而被法服。
被,平义切,服也,覆也。
记云:龙得一缕,牛角一触。
海龙王经:龙王白佛:如此海中,无数种龙,有四金翅,常来食之。愿佛拥护,令得安隐。于是世尊,脱身皂衣,告龙王云:汝取是衣,分与诸龙,皆令周遍。于中有值一缕之者,金翅鸟王,不能触犯。持禁戒者,所愿必得。法苑中引悲华经文。释迦如来,昔于宝藏佛所愿云:成佛之时,袈裟所感五种功德。如今记中引者略同。
文句云:初禅一品,乃至九品。
禅波罗蜜云:修诸禅时,有下中上三品,离三为九品浅深。若细论者,有无量品禅,禅皆然。
修罗琴
大论云:法身菩萨化无量身,度生说法,而菩萨心无所分别。如修罗琴,常自出声,随意而作,无能弹者。又紧那罗所弹之琴,阎浮檀金华叶庄严,善净业报之所造作,弹时声遍三千世界,宣说无生寂灭之法。
记云:四、降魔相,及八魔、十魔等,如止观第八记。
三藏初伏四魔,坐道场破烦恼魔,又得法性身破阴魔,此两共破死魔。树下得不动三昧,破天子魔。通教初得无生忍,至六地得菩提道,如前八地道观双流,是不动三昧破天子魔。两处声闻只破三魔。别教十住已破界内四魔,初地分得菩提破烦恼魔,分得法身破阴魔,分得赤色三昧破天子魔。圆教初住俱破八魔,得菩提道破烦恼魔,乃至妙觉永尽。言四魔者,烦恼魔、阴魔、死魔、天子魔,此约界内而说。若约界外者,分段诸魔悉过,唯有无常等四倒,此是界外烦恼魔。烦恼魔故,即有无等等色,即是界外阴魔。阴魔故,即有死魔。三贤十圣住果报,而无第六天子魔,但以赤色三昧未究竟,名天子魔耳。凡界内名至界外者,并是义立,故赤色三昧观于他化自在天有,破彼天有三惑未尽,故通为天子魔。此谓八魔也。十魔者,华严云:一、阴魔,生诸取故;二、烦恼魔,生杂染故;三、业魔,能障碍故;四、心魔,起高慢故;五、死魔,舍生处故;六、天魔,自憍纵故;七、善根魔,恒执取故;八、三昧魔,久耽味故;九、善知识魔,起着心故;十、菩提法智魔,常不舍故。
经云:处林放光。
处字上声,前独处闲静,常处空闲,皆上声,以至下文,准义思之。
记云华严,如止观第七记引。
旧译华严经云:又放光明名无悭,彼光觉悟除贪惜。又放光明名清凉,彼光觉悟毁禁者。又放光名忍庄严,彼光觉悟嗔恚者。又放光明名转胜,彼光觉悟懈怠者。又放光明名寂静,彼光觉悟乱意者。又放光名慧庄严,彼光觉悟愚痴者。然止观第七记,但引思益蒙光得益之相耳。未见引华严此文,后人请寻辅行。又云:地持六度各九者,六度皆云:一自性,二一切,三难,四一切门,五善人,六一切行,七除恼,八此世他世,九清净。九名虽同,但以施等简之,则成六度各九。却不见说蒙光得益,更请寻之。
未尝睡眠,如止观第四记。
经中既云未尝睡眠,此必须指弃五盖中弃睡眠文也。心神昏昏为睡,六识闇塞、四支倚放为眠。大论云:眠为大闇无所见,日日欺诳夺人明,亦如临阵白刃间,如共毒蛇同室睡。故知不指调五事中调眠之事也。次文云那律等,如第四记者,前通序中已具引彼注之。
经云:恶骂捶打。
捶,之药切。打,音顶,以杖而击之谓也。
记云:五盖,如止观第四卷。
一、贪欲,二、嗔恚,三、睡眠,四、掉悔,五、疑。通称盖者,覆也。盖覆缠绵,心神昏闇,使定慧不明者也。
大乘顿制,何论楞伽前后制耶?
大乘顿制,即梵网云:夫食肉者,断大慈悲性种子;若食肉者,得无量罪。楞伽前制,即鹿苑施小,但开三种净肉耳,余不得食也。楞伽后制,即涅槃所禁也。释签第十引楞伽中,大慧问佛:外道尚遮不许食肉,何况如来大悲含育,而许自他令食肉耶?若大乘中梵网已制,犹作此说,当知楞伽四含之后,为渐制之始。下佛答中,乃云菩萨不应食肉,故知仍存小教中开。今谓释签,其文恐误。何者?楞伽经中,佛答大慧:经文具云:一切诸肉有无量缘,菩萨于中当生悲愍,不应食之。所谓众生从无始来生死轮回,曾作父母、兄弟、眷属,云何于中而取食之?乃至云:我若听许声闻食肉,我则非是住慈心者。大慧,我于诸处说遮千种、许三种者,是渐禁断令其修学。今此经中自死、他杀,凡是肉者,一切悉断。大慧,我不曾许弟子食肉,亦不现许,亦不当许。大慧,凡是肉者,于出家人悉是不净。若有痴人谤言如来听许食肉,亦自食者,当知是人恶业所缠,必当永堕不饶益处。大慧,二乘菩萨尚唯法食,岂况如来?乃至偈中云:食肉无惭愧,生生常颠狂,诸佛及菩萨,二乘所嫌恶。象腋与大云,涅槃胜鬘等,及此楞伽经,我皆制断肉。先说见闻疑,已断一切肉。十卷楞伽,四卷楞伽,与此大同,但是其文有广略耳。故知释签判于楞伽但制菩萨,仍存小教中开者,误矣。大经第四四相品云:从今日始,不听声闻弟子食肉。若受檀越信施之时,应观是肉,如子肉想。迦叶问云:如来何故先听比丘食三净肉?佛言:是三净肉,随事渐制。迦叶又问:若不食肉者,五种牛味乳酪等,亦不应受。佛言:佛所制戒,各有异意。异意故,听食三种净肉。异想故,一切悉断,及自死者。是故我从今日,制诸弟子不得复食一切肉也。若乞食时,得杂肉食,当以水洗,令与肉别,但使无味,然后可食。由是而知,但是大乘咸制,三乘不应食肉。非谓楞伽但制藏通菩萨,而许二乘之开也。然楞伽是方等所收,而文指于涅槃经者,此是后分之意耳。又大经云:佛先听食五种牛味,及以油蜜。又云:我唯听食五种味等,听着革屣憍奢耶衣,我说四大无有寿命。若有经律作此说者,是名佛说。若不尔者,则是魔说。又楞严中断五牛味,故云:若诸比丘不服东方丝绵绢帛、靴履裘毳、乳酪醍醐,如是比丘于世真脱,不游三界。何以故?服其身分,皆为彼缘。又大经云:我灭度后,声闻弟子愚痴破戒,乃云如是大涅槃经非佛所说,是六师说。所以者何?一切诸佛悉说无常无我等法。若言诸法常乐我净,云何当是佛之所说?诸佛菩萨不制弟子断五牛味及以食肉,六师不听食五牛味及以脂血。若断是者,云何当是佛之正典?由是而知涅槃、楞严诸大乘经,并皆不许食五牛味。然楞严经亦是方等之后分耳,如下具辨。此方南岳思大禅师、南山律师,并皆不服丝绵绢帛。南山叹云:唯有南岳慈行可归。言三种净肉者,小乘、毗尼并云:不见为我杀,不闻为我杀,不疑为我杀,皆得食也。若楞严云五种净肉者,于前三上更加自死及以鸟残,是为五也。若涅槃云九种净肉者,于前三中各有根本,前后方便而为九也。况复经云:悉我神力之所化成。斯乃鹿苑诸比丘得三五净肉,悉是如来神力化作,非的食于众生身分矣。良以小根未任顿制,故以方便而接引耳。
迦叶袈裟,直十万两金。
阿含经云:摩诃迦叶欲出家时,选择家中最下衣裳,得一獘衣,其价犹直十万两金,即便取之作僧伽梨。时彼王舍大地中间有罗罗揵陀,罗罗揵陀中间有多子塔,迦叶于此值佛世尊,乃求出家,即以此衣而为其座,持以奉佛,佛即授其𧶜那纳衣。大论亦云:迦叶袈裟直十万两金。袈裟两字既皆梵音,只应作加沙,而并加衣者,人而不思也。袈裟此云染,从色立名耳。复次应知䟦难陀死,衣物直四十万两金,国王大臣及诸亲里各欲收取,佛言:王赐诸臣,比丘不得。又如陈如于空林中入般涅槃,时放牧人送衣上王,王乃评之,只直五钱。更有天须菩提、面王比丘等,因便须知。止观补注具引天须菩提、面王比丘也。
经云:种种教诏。
教诏两字并去声。呼训也,诲也,告也,示也。
云记离合不同,如止观第七记。
如禅,有愿智力开出泥滓波罗蜜,有神通力开出婆罗波罗蜜;如般若,有道种智开出沤和俱舍罗波罗蜜,有一切种智开出阇那波罗蜜。是故离则有十,合但六也。
虽复双泯,而说而照,故云说不可说等。
此与文句少异,学者宜细详之。
以佛舍利。
此顺长行,是故云耳。
俱尸
此云角城,城有三角故也。
经云:纵广正等。
纵,即容切,长也。广,去声,横也。南北曰纵,东西名广。
珠交露幔。
珠交,以珠而交之也。露,不覆也。幔,莫半切,幕也,在傍曰帷,在上曰幕。幕,覆也,交结珠珍,覆露其上也。诸经亦云珠交露盖,珠交露车,同其事也。
宝铃和鸣
音乐调和也。盖以宝为铃,音声和调而鸣者也。诗云和铃央央是也。春秋桓公二年左传云:锡鸾和铃,昭其声也。注云:和在衡,铃在旗,动皆有声焉。锡音羊。
记云:具如释签引大经文。
波利质多罗,此云圆生,其根入地深五由旬,高百由旬,枝叶四布五十由旬,香气周遍五十由旬,光明远照八十由旬、三十三天,夏三月时在下受乐。
文句云仓卒。
仓,茫也,大远不明之貌也。卒,暴也。李陵与苏子卿书云:前书仓卒,未尽所怀。论语云:造次必于是。注云:造次,谓急遽也。正义云:造次,犹草木次。郑玄云:仓卒也。皆急速迫促之义耳。
踟蹰
行不进之貌也。若言踌躇者,即犹豫之貌也。
犹豫之心
颜氏家训云:礼记曰:定犹豫,决嫌疑。离骚曰:心犹豫而狐疑。先儒未有释者。案尸子曰:五尺犬为犹。说文云:陇西谓犬子为犹。吾以为人将行,犬好豫在人前,待人不得,又来迎候,如此往还,至于终日,斯乃豫之所以为未定也。或以尔雅中犹如麂,善登木。犹,兽名也。既闻人声,乃豫登木,如此上下,故云犹豫。或以为兽又多猜疑,故听河水无流水声,然后乃渡。今俗中云狐疑虎卜,则其义矣。犹,平声,亦去声,亦作猷字,亦作冘。冘豫,不定耳。言谦光者,易谦卦云:天道下济而光明,地道卑而上行。乃至云:谦,尊而光,卑而不可逾,君子之终也。
钊师
梁南冥寺慧钊法师也。姓徐氏,次师光宅。如玄签补注中委辨。
记云:支遁
字道林也。
标帜
帜人志切。标头上帜也。通俗文:徽号曰标。私记曰:帜谓以绛帛等书着背上曰徽。广雅云:幡也。墨子云:长丈五,广半幅。标正作幖,或云标识。识音志。
五不男
生剧妒变半,解释如下文。
才堪为受声闻无作一缘等。
将为杀小乘戒,先问十三难。此五不男,即其一矣。十三难者:一、边罪;二、犯比丘尼;三、贼心;四、破内外道;五、非黄门,即五不男是;六、杀父;七、杀母;八、杀罗汉;九、破僧;十、出佛血;十一、非人;十二、畜生;十三、二形。有十三难,不得受小乘戒。若大乘戒,淫男、淫女、黄门,皆得受也。若有七遮逆罪,亦不得受大乘戒。七逆,即杀父、杀母、杀圣人、杀阿阇梨、出佛血、杀和尚、破羯磨、转法轮僧。
经云:无量无边。
偈中又云:无量无数劫。般若经中,须菩提白佛:无量、无数、无边,有何等异?佛言:无数者,名不堕数中,若有为性中,若无为性中。无量者,量不可得,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无边者,诸法边不可得。故新译四十卷,华严第十卷中,具说无量等数,须者应寻经文。
如来应供至世尊。
应字去声,旧作平呼。然此十号下,第二,经文句自释。光明文句引释论云:佛是第九号。辅行云:大经解释为十一句。大论合无上士与调御丈夫以为一句,乃至世尊为第十句。涅槃疏云:成论、阿含以无上士与调御丈夫合为一号,至世尊句,十号方足。涅槃、释论以无上士与调御丈夫开为二号,至佛字,则十号足耳。总结上十号足,故为世所尊,故云世尊。此与光明文句及辅行不同,恐章安误耳。
记云:然释法号,须从法立,如止观第二记。
乘无二智,来契正境,故曰如来。以无二理,遍入诸法,名为应供。了不二智,智体无偏,名正遍知。知无二法,互通法界,虽无来往,遍入三世,名明行足。无二之法,性冥三德,名为善逝。理遍一切,具三世间,解此理故,名世间解。能解此理,无复过上,名无上士。解此理故,能调难调,调十法界,名为调御。了法界法,名为丈夫。契此理故,一切宗仰,过于三教人天之上,名天人师。觉此理故,名之为佛。达此理故,而为三世之所宗敬,名为世尊。智契法身,具法界号,故能垂示应身十号,法应十号,一体无二。又引净名云:若我分别此三句义,穷劫不尽。证十号中,初三号者,此恐讹略。以彼初号,名三藐三佛陀,即第三号也。次号名多陀阿伽度,第一号也。次号名佛陀,即第九号也。彼经但云:佛告阿难,若我广说此三句义,汝以劫寿不能尽受。
十号功德,如育王经,香口比丘,
育王请僧入宫供养,有一比丘名优钵罗,年在盛壮,端正殊特,口中乃作优钵罗华之香。育王自行水次,闻此比丘口香如是,乃作念言:而此比丘端正年少,口中含香,将无不欲动我宫人之心乎?王即语云:以水洗口,洗已倍香。王乃问之:久近含此香耶?答云:过去有佛,号曰迦叶,人寿二万。我于尔时为高座法师,赞叹佛法故,四十九亿岁生于天人,不堕八难,口中恒作如此之香。育王闻已,益加恭敬。
涉法师云:日能破闇等。
慈恩亦云:日有二能:一导明,二成熟。月有二能:一除热,二清凉。灯有二能:一破闇,二传照。此显佛能导迷至觉,成器根,除烦恼热,得涅槃凉,永破愚痴,化生传法。当知此说,稍同涉师。
有人云:初句总,六句别,离七为十。
慈恩云:初、中、后为三。瑜伽论云:四、文巧,此云其语巧妙;五、义妙,此云其义深远;六、纯一,此云纯一无杂;七、圆满,此云具足;八、清净;九、鲜白;十、梵行。又文句中引金光明、前心、如来不思议等,文出真谛,翻金光明,学者寻之。
经云:说应四谛法。
应字平声,当也,称也,法与机相当相称义也。次文准此。记中问云:问:前问中以菩萨为三藏,大乘三藏之后方云种种,即指二酥,今何以将菩萨六度答种种耶?答:凡诸问答,乃至三意。又下文中文句,谓之后引一佛,但举开渐同。记中乃云以中后指前初一佛等,请后学者子细将文句及记对详经文,自见其讹略也,即文句及记有讹略耳。记中又引真谛翻颇罗堕,乃婆罗门之一姓者,若最后佛未出家,有八王子,岂非乃是刹利姓耶?更请思之。
文句云:从今得三菩提去。
今字误也,应云令得。
记云:此八子名作四对释,但得观心,余三全无。
慈恩云:一、大智大悲双,二、了有了空双,三、进善破恶双,四、达伪知真双。如其次第而配对之,故此四双只是四对耳。以今家意,观此四对,义同观心。若乃因缘、约教、本迹,三科则阙,故云全无。记中又引有云金轮必不值佛等者,若俱舍中乃云人寿八万时,轮王出世已后则无者,由身寿减,众恶增故。
华严十种,不出四弘,如止观第一卷。
止观云:或推理发心,或睹佛相发心,或睹神通发心,或闻法发心,或游土发心,或睹众发心,或见修行发心,或见法灭发心,或见种种过发心,或见他受苦发心。故此十种,与彼华严,其相略同。华严云:或见佛相好,或睹神变,或闻佛说法,或听佛教诫等(云云)。
文句云:从六十小下。
越州新板从字误为后字也。
经云多陀阿伽度等。
多陀阿伽度,此云如来。阿罗诃,此云应供。三藐三佛陀,此云正遍知。然今经云灯明如来授德藏菩萨记,次当作佛,与下文云弥勒菩萨释迦牟尼佛之所授记,次后作佛,不亦同乎?况前明时节同,亦将下文五十小劫,谓如半日,例同六十小劫,谓如食顷。又舍利弗成佛,号华光如来,授坚满菩萨记,次当作佛,号华足安行多陀阿伽度阿罗诃三藐三佛陀。故知灯明如来授德藏菩萨记,次当作佛,即是补处成道耳。今文句云昔事已成,故言授菩萨记等者,此由前文对告妙光,乃是菩萨一往相带来此中耳。况龙树释经,每于一文存于众解,敬请详之。
记云:后分虽有,授记事乖。
旧译华严第三十八入法界品,列众云五百声闻,故曰后分虽有也。不曾与记,故曰事乖焉。清凉观师谓华严经亦记二乘,及明如来久成正觉,谓与法华本迹两门,其意无别。破此具如玄签补注。
楞伽乃密对菩萨
楞伽经第六变化品云:大慧菩萨白佛言:世尊,如来何故授阿罗汉三菩提记?何故复说无般涅槃法,众生得成佛道?佛告大慧:我为无余涅槃界故,密劝令彼修菩萨行。此界他土有诸菩萨,心乐求于声闻涅槃,令舍是心进修大行。又变化佛与化声闻而授记莂,非法性佛。大慧当知,授声闻记是秘密记。辅行判云:此有三意:一、为入无余界者,密劝令修菩萨行故;二、为此界他土菩萨乐求声闻涅槃之者,劝舍此心修大行故;三、变化佛授声闻记,非法性佛。初意自为已入灭者,次意乃是斥钝菩萨对彼说记,非关二乘。第三、判非法性佛者,此是以实而隔于权,况法性之佛尚不记菩萨,何独声闻?以此观之,今文中云密对菩萨,正属第二。若据密字,亦兼第一。故楞伽三意并异法华,显露彰灼授声闻记。
方等为斥夺声闻
方等陀罗尼经授记品云:佛告五百大弟子:汝等各各作佛,俱同一号,号宝月王如来。文殊白佛言:昔于王舍大城授声闻记,今复于舍卫国授声闻记,昔于波罗奈授大弟子记。我今少疑,欲有所问,唯佛听许。时舍利弗问文殊言:世尊授我等记,不久得三菩提,各于世界,如今世尊摄诸众生。世尊不虚,所言至诚,故能第二、第三授我等记。文殊师利,于汝意云何?文殊语舍利弗言:于汝意云何?犹如枯树,更生枝不?犹如山水,还本处不?折石还合不?焦种生芽不?舍利弗言:不也。文殊语言:若不可得,云何问我得菩提记,生欢喜心?是授记法,无形、无相、无我、无有言语,如水聚沫,无有实处。如是观者,乃名得记。此之经文,乃是文殊破舍利弗得记之相,亦同弹诃。是故今云方等,乃斥夺声闻也。然金光明文句及以妙玄,判是方等后分,如彼具示。此一段记文,学者虽多诵得,而解义颇疏,故今注之,请加详悉。
经云:名曰然灯。
大论云:然灯,佛生时,一切身边如灯,故曰然灯。太子作佛,亦名然灯也。旧云定光者,定应作锭。锭,都定切。豆有足曰锭,无足曰镫,灯正作镫锭。若作徒径切,锡属耳,非也。然灯即定光是。
八百弟子
以父兄之礼而事于师,故曰弟子。又生在师后,名之曰弟。解从师生,名之曰子。
记云:宿智颇忘。
颇字恐误,应作叵字。不可也,请详之。十住断结经云:慈氏,菩萨积行恒沙数劫,先以誓愿成就正觉,吾方习行而在其后。佛告弥勒,现佛光相,翼从多少。尔时弥勒隐菩萨身,还现佛形,刹土国界,弟子菩萨,不可思议。众会皆见,叹未曾有。菩萨处胎经云:文殊自言:本为能仁师,今乃为弟子。佛道极广大,清净无增减。我欲现佛身,二尊不并立。本迹难思议,其若如是也。
经云:琉璃,颇梨色。
具云吠琉璃,此翻不远山宝,以去波罗奈国不远,有山出此宝故也。颇梨,此云水玉,其色多红也。
记云尚灭至一生等。
灭字恐误,应云减至。
须约别圆,故注云云。
准此,应于现形字下而注云云,文句无者,或恐脱落,或恐指于前文之中注云云耳。
波罗提木叉
四分律钞云:此翻处处解脱也。
波罗奢华
章安云:此是树名,其叶青色,华有三色:日未出时,照则黑色;日正照时,其华赤色;日没照时,其华黄色。今取赤色如血义耳。经音中云赤华树者,失于黑黄之色也。
若我又住。
又应作久释迦牟尼种种诃责等文,出弥勒成佛经也。
经云:多游族姓家。
尚书云:方命圮族。族,类也。周礼:四闾为族。郑玄云:百家也。族亦聚也。
记云:故知上之五句。
合云六句,宜细详之。
文句云联翩。
上连音,下篇音。文选陆仕衡文赋云:浮藻联翩,若翰鸟缨缴而坠,曾云之峻。注云:藻,文也。联翩,鸟飞貌也。谓文思将来,联翩然若翰鸟缨缴而坠自高。云之峻,言速也。缨,缠也。缴,射也。曾,高也。今亦例然。
数百年
三百年也。论语云:子曰:加我数年学易,可以无大过矣。正义云:孔子年四十七时,读易数年,即至五十者也。
记云:当知法护。
西晋时,月支国沙门昙摩罗刹,此云法护,本姓支,解三十六国语。次居炖煌,乃称竺氏。后居长安青门之外,立寺行道,精勤异常。南山经序云炖煌菩萨者,盖美其人云耳。僧祐录及出藏记谓支菩萨及竺法护是二人者,斯乃迷其姓氏先后故也。长安城东出南头名霸城门,俗以其色青,故谓之青门也。
有阿党耶?
论语云: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注云:忠信为周,阿党为比。比,毗至切。正义云:君子行其忠信,而不私相阿党也。
生公天真独秀。
竺道生法师与僧睿、慧严、慧观同学齐名,时人为之语曰:生、睿发天真,严、观洼流得。慧义彭亨进,寇渊于默塞。生、睿二公独标天真独秀之目者,良以悟自天真,秀出群士故也。
此用摄论理量破之。
理即如理智,量即如量智。故摄论云:顺理清净,名如理智。十八空论云:如理智即无分别智,如量智即无分别后智。又如理智是一切种智,如量智是一切智。唯是一智,通真通俗。通真即空义而名如理智,通俗即有义而名如量智。佛性论云:又此二智,有二种相:一者无著,二者无碍。言无著者,见众生界自性清净,是如理智相也。言无碍者,能通达观无量无边诸世界故,是如量智相也。又如理智为因,如量智为果。言为因者,能作生死及涅槃因。言为果者,由此理故,知于如来真俗等法,
文句云:乃至半满四宗。
古立五时,今已叙毕。更有四时三时之说,不能委引。略云:乃至菩提流支立半满,从鹿苑明半,从般若去明满。光统律师立四宗:一因缘宗,指毗昙;二假名宗,指成论;三诳相宗,指大品;四常宗,指涅槃。更有人立五宗,于前四加华严法界宗。复有人立六宗,四如前。更加法华万善同归,名为真宗。大集染净俱融,法界圆普,名为圆宗。言三时者,华严化菩萨为顿,三藏化小乘等为渐,胜鬘、金光明为偏方不定。或于渐自为,三十二年前为有,十二年后为空,最后涅槃为常住。言四时者,三时同前。更于无相之后,常住之前,指法华为万善同归。
记云:亦如三种法轮,殊乖承禀。
嘉祥吉藏法师依法华经第五立三种法轮教:一、始见我身,闻我所说,即皆信入如来之慧,为根本法轮教,即华严经也;二、除先修习学小乘者,为枝末法轮教,即三乘等于所说也;三、我今亦令得闻是经,入如来慧,为摄末归本法轮教,即法华经四十年后回三入一也。嘉祥旧立此三法轮,后师天台须改先说,若不改者,甚乖禀承。清凉观师华严钞中亦许三种法轮之义,故清凉云:于一佛乘分别说三。言一佛乘者,即华严也;会三归一,即摄末归本也;始见我身,闻我所说,即皆信受,入如来慧,即指华严为根本也;除先修习学小乘者,我今亦令得闻是经,入于佛慧,即摄末归本也,是经即法华也,法华摄于余经,归华严也。故天台指为乳教,乳是酪等诸味之本故也。若依难信解义,设将已说该于华严,若比法华,亦为易信。始成正觉,便说一极,上根所受,不对昔权,故比法华成易信耳。已上并是清凉之说,若欲破之,请将记中斥嘉祥之文,例破清凉,则可知矣。今问清凉,法华若摄余经归华严者,何不摄余经归法华,而却归华严耶?况法华部内,实无会入华严之文,何得谬立耶?天台但判顿部在初,喻之乳味,何曾指初为根本邪?是经之言,既云法华,何得谓之归华严邪?言自矛盾,所立如何耶?若云华严便说一极者,圆教可尔,兼别如何?况复法华对于昔权,既兼华严,如何却云法华摄于余经归华严耶?是则最后醍醐上味,还归最初华严之乳,一何可笑也!况将易信立为根本,殊乖经旨。何者?以法华云难信难解,最为第一故也。何故不将法华第一立为根本,却以易信而非第一是根本耶?呜呼清凉,谬之甚矣!
伏膺之说靡施,顶戴之言奚寄。
嘉祥上智者书云:常愿伏膺甘露,顶戴法桥,自顾佣讷,不堪指授。但佛日将沉,群生眼灭,若非大师弘纫,何以克兴?伏愿广布慈云,启发蒙滞。吉藏谨当竭愚,奉禀诲诱,穷此形命,远至来劫。所以荆溪引之而诘也。又复嘉祥亲自疏请智者大师讲法华经,其疏辞曰:吴州会稽县嘉祥寺吉藏稽首和南:伏闻山号㠑嵬,道安登而说法;峰名𭅕岫,慧远栖以安禅。未若兹岭宏丽,接汉连霞,浚壑飞流,冲天灌日。赤城丹水,仙宅隩区;佛陇香炉,圣果福地。复经擅美,孙赋称奇。智者栖凭,二十余载,禅慧门徒,化流遐迩。昔童寿英彦,才解通经;法净后神,正传禅业。若非道参穷学,德侔补处,岂能经论洞明,定慧兼照?至如周且没后,孔丘命世;马鸣化终,龙树继后。如内外不坠,信在人弘,光显大乘,开发秘教,千年之兴五百,实复在于今日。南岳睿圣,天台明哲,昔三业住持,今二尊绍系,岂止洒甘露于震旦,亦当[掘-出+衣]法鼓于天竺。生知妙悟,魏晋以来,典籍风谣,实无连类。释迦教主,童英发疑;卢舍法王,善财访道。敢缘前迹,谛想崇诚,谨共禅众一百余僧,奉请智者大师演畅法华一部。此典众圣之喉襟,诸经之关键。伏愿开佛知见,耀此重昏,示真实道,朗兹玄夜。庶以三千国土,来禀未闻;百劫后生,奉遵大义。筑场戒节,㭊木将临;摇落山庄,玄黄均野。挂岩玉蕊,菊岸华荣,弥切声闻之心,颇伤缘觉之抱。吉藏仰谢前达,俯愧询求,兢惧唯深,但增战悚。谨请。
大乘方便经十种方便未检。
寻之未见。
樔
应作此巢。
不同世人以教为因,佛智为果,亦不同他三四等。
如慈恩云:能诠智慧教门为因,所说诸佛智慧为果。方便有三或四:一进趣方便,谓见道前七方便;二施为方便,谓方便善巧;三集成方便,谓诸法同体,巧相集成;四权巧方便,谓实无此事,应物而说。又上文云三说所无,其言何在者,止观中以三周为三说也。所无者,即三周说中,皆云无有余乘,及无二亦无三等也。又云令释本地者,释字误也,当为识字。
初往成就。
论云:一者,往成就,谓从兜率没,乃至入涅槃。往字,论文不同,或作住字,请详其义焉。
文句云:体同权实。
同字误也,应云体用。
记云:今云悉檀,文恐误也。
文句之中应存旧本,今之文句已依记文改定而说,则令记文于今无用,此是挍勘者擅改也。上下诸文准斯可识。
三、结成四句。
三应作二。
乃至多少广狭准知。
玄义中,问:迹本相望,千界尘则少,增道数则多,本迹法身,浅深异耶?答:法身先满,无增无减,约化缘广狭耳。问:若尔,初住二住,化缘多少,法身亦应浅深?答:菩萨位未穷,约实证判浅深,佛位已满,但约权化,有四句广狭。释签云:三千世界地踊菩萨,是本眷属,若望今时迹中眷属,如分别功德品,增道损生,初六百八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众生,得无生法忍,复千倍得闻持,乃至一四天下,及八界尘等,比于踊出,踊出甚少。又本感广,迹感狭,迹感广,本感狭,俱广俱狭,应亦如是。被多世界为广,少世界为狭,最初垂应,及中间等,亦有广狭,今亦不从广狭以判,但以久成为妙,中间今日为粗,故知但以久近而判本迹,终不以法身深浅,化缘广狭等判也。
有人问云:今方便品以何为体?他答:有人云:以后得智为体。引唯识说后五波罗蜜皆后得智,我今以根本智为体。
此是慈恩法华玄赞作是说也。故彼疏云:方便以智慧为性,无分别智内冥真境,后得智中利他说法,能起方便之妙用故,以后得智为性。唯识等说后五波罗蜜,皆后得智性故也。唯识论云:十波罗蜜:一、布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进,五、静虑,六、般若,七、方便,八、愿,九、力,十、智。此十若论性者,施以无贪及彼所起三业为性,戒以受学菩萨戒时三业为性,忍以无嗔、精进、审慧及彼所起三业为性,静虑但以等持为性,彼五皆以择法为性,说是根本、后得故。此实有十,而说六者,应知后四第六所摄。开为十者,第六唯摄无分别智,后四皆是后得智摄,缘世俗故。应知根本、后得二智,亦是如理、如量二智,亦同今家所立自他权实情智二谛,学者应须辨其粗妙等相。又下文云准南岳意者,误也,应云准南方也。
废会开覆等。
玄文甚广,今略引之。破三显一,约破情显智说。废三显一,约教说之。开三显一,约理而说。住一显一,约佛意说。住三显一,约权智说。住非三非一显一,此约理性,又约人天乘等说。覆三显一,约逗后缘说。住三用一,约弟子本是法身,现为声闻,示住于三,而常显一说。住一用三,此约本愿施三乘说。本中十义,准可思之,但以文多,卒非可具。
又云:发三菩提心。
彼婆沙云:声闻、辟支佛、佛,名为三菩提也。
文句云加趺。
趺,足上也。字书云:大坐也。当知此方未晓加趺,但云大坐。今佛法坐,其相如结,二趺相加,故云加趺也。新婆沙云:以两足趺,加致两䯗,如龙蟠结。又重叠两足,左右交蟠,是故名为结加趺坐。又记中云:现量色者,作释立量。出慈恩宗。瑜伽论云:现量、比量。现量有三:一者非不现见,二者非已思应思,三者非错乱境界。如于阳焰而起水想,名为错乱。比量有五:一相比量,二体比量,三业比量,四法比量,五因果比量。如见幢故,比知有车,是相比量。言作释者,即六释也:一依主,二持业,三有财,四相违,五带数,六邻近。言依主者,谓所依为主。如说眼识,识依眼起,即眼之识,故名眼识。举眼之主,以表于识,亦名依士释云云。
记云:真如究漏。
漏字误也,应云究满。
区区,屈曲貌。
区岂俱切。礼云:草木茂,区萌达。注云:屈生曰区也。
若圆四门,具如止观第五圆教观门,及教智行理。
经论所说,诸门不同。或文字为门,如大品四十二字是也。或观行为门,如释论明菩萨修三三昧,缘诸法实相是也。或智慧为门,如法华云其智慧门是也。或理为门,如大品明无生法忍,无来无去是也。依乎教门,通于观门;依乎观门,通于智门;依乎智门,通于理门。理门复何所通?虽无所通,而能遍通,是妙门也。余门且置,今论教门。何者?止观是行,无生门是教故也。
令二乘人不得记等耶?
此斥北地所计定性,二乘不成佛也。
令佛寿短促等耶?
自古诸师谓今寿量品久成正觉,是神通延寿,故今斥之云尔。
故四意趣中,平等意趣只云诸佛咸然,不可以他佛替此,亦不可以别时意趣释记声闻,意乐意趣释迹本长远等。
此辨慈恩疏钞及以古师释义之失也。彼疏文云:庄严论、摄论、对法论等,皆说四意趣:一、平等意趣,二、别时意趣,三、别义意趣,四、补特伽罗意乐意趣。补特伽罗,此翻数取趣,以数取诸趣故,即是众生之异号耳。诠明法师钞解此云:思量名意,理趣为趣,思量理趣,故云意趣。一、平等意趣者,楞伽经云:一、字平等,过去及我同名佛故;二、语平等,谓三世佛皆有六十四种美妙音声而说法故;三、身平等,我及诸佛法身相好等无有异;四、法平等,我及诸佛皆得三十七种菩提分法,十力、四无所畏故。故依四种,尔乃唱云:我是拘留孙佛等。然胜观、释迦本非一体,经云:彼佛即是我身。道理有乖,故知秘密谈佛意趣。据平等理,言彼是我,以会通其相违故也。二、别时意趣者,言虽说此,意在他时,言说与意时分有异,故曰别时。故无性云:谓观懈怠不能于法精勤学者,故说是言:若称多宝如来名,便得涅槃;若唯发愿生西方等。此意乃是长养先时善根故也。三、别义意趣者,虽谈于此,意在别义,以由言说与义不同,故名别义。摄论云:若以逢事尔所殑伽沙佛,于大乘法方能解义。无性释云:谓证相大乘法义与教相大乘法义皆有差别。意云:解义有二不同:一、证理之时方名解义,即证相大乘在初地已去菩萨;二、闻思时亦名解义,即教相大乘在十信前凡夫所闻。圣凡阶位而不同也。四、补特伽罗意乐意趣者,虽于一法赞毁不同,为对所化意乐故尔。无性释云:先为悭贪赞叹布施,后已乐施毁訾檀那,为欲具修胜品善故,故于一施赞而复毁,自语相违有似乖张,观根授法理合如斯,故名意乐意趣者矣。所以他宗以四意趣释法华者,亦如下文叙旧以西方无量寿佛以合长者等,是以他佛替此而谈平等意趣也。今家破之,谓其闭眼穿凿也。又谓然虽授记声闻意在别时,今家之意既得开权,云何却在别时者哉?又复若谓发愿一念作别时者,此定不可,故云若将临终无间十念猛利善行是别时者,几许误哉?又谓迹本长远是意乐意趣,所以或长及短促等,于今家意未之然也。下去记中有二三处云四意趣,故于此中委而引之,至下临文勿迷此说。余患学者临文多迷,所以博引诸文示之,惑者未知乃生讥诮,诚可悲矣。是故一家三大部文不易弘传,安以浅识废多学哉?
广如止观四门料简,各立事譬。
破法遍中,其文甚广,举其大略。三藏乃以龟毛、兔角为譬,通教乃以如幻等譬,别教乃以币帛裹金、土模内像等譬,圆教乃以一微尘中有大千经卷等譬。
文句云:非但光宅不识实智等。
记云:四教实智,皆无若干。岂圆实智,更有若干?请有眼者,熟读斯文。而四明云:三千皆实,相相宛然。以至云:理体自有差别,法身寂光,有胎狱华池等相。还合智者荆溪之意否?况止观云:第一义中,一法尚不可得,况有三千乎?世谛中尚有无量法,何但三千耶?辅行云:四眼二智,万像森然。佛眼种智,真空冥寂。斯等格言,莫是外道断见耶?岂是小乘顽空耶?且嘉祥云:一者实相,名为无量。二者实相所生,名为无量。荆溪破云:实相之言,应申能生。无量之说,应申所生。虽分能所,俱名无量,则未可也。而四明云:实相理体,法身寂光,相相宛然。岂非嘉祥谓之实相,名为无量?岂非光宅谓之实智,乃有若干?呜呼!四明云何妄认智者荆溪所破之非,执之为是邪?悲哉!
四等
慈、悲、喜、舍,名四无量。华严中说,亦名四等。四等从心,无量从境。境既无量,慈亦无差。等心对四,故云四等。
记云:八音、四辩、力、无所畏,如法界次第等。
一、极好音,二、柔软音,三、和适音,四、尊慧音,五、不女音,六、不误音,七、深远音,八、不竭音。一、义无碍辩,二、法无碍辩,三、辞无碍辩,四、乐说无碍辩。一、是处非处力,二、业力,三、定力,四、根力,五、欲力,六、性力,七、至处道力,八、宿命力,九、天眼力,十、漏尽力。一、一切智无所畏,二、漏尽无所畏,三、说障道无所畏,四、说尽苦道无所畏。上略引其名目而已,若欲消名释义,委在彼中。
亦穷八脱之源。
因时名背舍,果上为解脱。所言八者:一、内有色相分观色,二、内无色相外观色,三、净背舍身作证,四、虚空处背舍,五、识处背舍,六、无所有处背舍,七、非有想非无想背舍,八、灭受想背舍。
若以根本三三昧等而释此中等。
慈恩云:禅谓色界四静虑,定谓四无色定,解脱谓八解脱等。言三三昧者,一有觉有观三昧,二无觉有观三昧,三无觉无观三昧。
近代已来,此义全弃等。
唐朝已来,慈恩等师,菩萨一乘,不分小衍。是则五百应真所集三祇四阶菩萨,须还天竺,以由近代不谓此是三藏故耳。又复所说开权显实,但开二乘,不开菩萨。于二乘中,其定性者,一向趣寂,元无大性。若其然者,经云:菩萨闻法,疑网皆除,虽生灭想,于彼得闻。如何解会耶?
自得四圣
得字误也,应云自位,故下文云若照自位等也。
达磨郁多罗
此云法尚,是阿罗汉佛灭度后八百年出,今家诸文多引用之。
文句云:婆沙第七云:地狱道成就他化天法。
彼婆沙云:地狱众生则应成就他化自在天烦恼、业及善,他化自在天亦成就地狱众生烦恼、业及不善。具在论中,亦如下文辨之。
记云:是知谈法界者,未穷斯妙,致使惑果事而迷因理。
此斥弘华严师不善华严之法界也。以彼诸师,不知众生因理本具诸法,但说果上诸法相即而已。若不谈具,何能相即。故知果上依正融通,并由众生理本者矣。然则一家所谈法门,一曰性体,此当正因。二曰性量,此当了因。三曰性具,此当缘因。具即是假,假即空中。只一法性,有兹三义。虽有三义,会之弥分,派之恒合。虽一一遍,亦无所在。当知他宗谈乎法性,亦同今家性体性量。以彼皆云法性真如与虚空等,但阙第三性具之义,是故今家诸文斥耳。学今家者,或只谈具,或究空寂。此则于其圆宗三法,偏计一隅。是故当知性体量具,三义俱陈,心性方显。一义有隐,圆顿未彰。达斯义者,诤论息矣。
文句云幰盖。
幰虚偃切。以帛张车上,故云幰盖也。
眇目
一目小曰眇。眇,亡沼切。
蒙胧
蒙,细雨也。亦作朦。
秪为
秪,章移切,专辞也,亦可作只。
记云:重释究竟为二,谓释、结。
此文误也。应云重释究竟为三,即先重释三德等三科是也。又次文云重释究竟等又三者,此文亦误也。应云重释究竟等为二,谓释、结、释,又为三也。应以此文在前,移前文来此,乃无妨也。又下文云:岂智明发,仍存先暗,云常在邪?终须破尽,究竟永净,方名常在。而四明云:以反本时,三障宛然,毒害无作,何能符合祖师之教?深愿后德思之详之。然文句中明暗喻文,出璎珞经,学者知之。
论云:五道各有自尔力。
婆沙论云:五道生处,各有自尔之法。如地狱报色,断便还续,生处自尔。畜生中能飞虚空,饿鬼施抟食则到。人中有勇健、念力、梵行。勇健者,不见果而能修因;念力者,久远所作,久远所说,而能忆念;梵行者,能得解脱分,达分善根,得正决定。天中有自然随意所须之物等。
淫祀
礼记云:非其所祭而祭之,名曰淫祀。淫祀无福。注云:妄祭,神不飨也。今亦例然。
又云:诸土各有。
各有字下,合有自尔力三字,恐脱落耳。婆沙论云:方土亦有生处。自尔之法,如罽宾土,秋时牛胭系郁金华鬘,余方贵胜所不能得;如那伽罗国,凡人饮蒲萄酒,东方贵人所不能得;如东方贵胜衣绢,凡人衣毡;如北方人贵胜衣毡,凡人衣绢。故云诸土各有者也。
自尔力如释签。
玄义引婆沙云:六入殊胜,本自尔故。释签云:皆有通用,故云殊胜。自尔之名,通于大小。然小乘中,于一切法立因缘已,皆云自尔。如青叶红华,非染使然,故云自尔。通亦如是,但是得禅自尔有通,虽是作意,即是诸禅自尔力也。
非指权法,名为化他。
若据文句,云正颂上种种因缘,而上文云:四十余年,以三种化他权实,逗会众生,故言种种也。文句又云:化他之权,是实智余助。经中又云:更以异方便,助显第一义,又多仆从而侍卫之。余深法中,示教利喜,与今余法,不亦同乎?而今记云:非指权法,恐是误也。又前文云:故诸佛中,并二智各明叹、释、结。此别仍合无叹等三,更请详之。
经云:尽思共度量。
尽即忍切。思相吏切。任也,穷也。度徒落切。
文句云:毫[氂-未+牛]。
𣯛,正作[氂-未+牛],里之切。十毫曰[氂-未+牛]。若作莫袍切者,[氂-未+牛],牛尾耳。
记云:如意珠,如止观。
如意珠者,天上胜宝,状如芥粟,七宝琳琅,非内畜,非外入,雨宝穰穰。大论中说:如意珠者,出佛舍利。若法灭时,是诸舍利,皆为如意珠矣。色法尚尔,况心神灵妙,而不具法耶?文句中云:实相不生,能生般若者,即方便般若之应用耳。
世人若问,若三俱会等。
此亦慈恩有兹说也。彼之所谈,如今所叙而破者也。又复古来亦有此说。
由闻三伪一真是诸等。
是字应作者字,语势始便,请细详之。
文句云:若至下,除疑中。
除字须作陈字,请寻下文。
记云:得益之者,乃至须辨待时。
此中有三十七字,由文句中云佛知三周得益,前后不俱,故使记中有兹说耳,则不可云记中剩长三十七字,学者详之。
经云:瞻仰两足尊。
他云:佛于二足、多足、无足一切中尊,而云两足尊者,前三类中两足为贵,即人天之谓也。亦如大经释天人师,诸佛虽为一切众生无上大师,而天人中能发阿耨菩提之心,修十善道而证果等,是故称佛为天人师。
如我等比。
比春秋音义作必利切,比辈也。
记云:无以经意雷同。
礼记?曲礼篇云:毋雷同。注云:雷之发声,物无不同时应者。人之言各当由己,不当然也。孟子曰:人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此由北宗坚执定性之人,永无成佛之理。恐他不了论有余义,故今诫之,不可以经与论雷同。况复论中前二未熟,慈恩那忽改未为不而释义耶?所言论涉有余说者,谓彼论中更有余义未说故也。余义则是不在此会及彼土等论中未说,故涉有余,未为究竟尽理故也。故大经中文殊问佛:如佛所说,一切江河必有回曲,一切女人必怀谄曲。非一切河必有回曲,非一切女必怀谄曲。佛所说偈,其义有余。唯愿世尊说有余义,令诸菩萨深信解之。论亦例然,故云有余也。
身子一闻,如止观第六记。
身子初遇頞鞞说云:诸法从缘生,是法说因缘,是法缘及尽,我师如是说。身子闻已,便得初果。及为目连说如上法,目连再闻,方得初果。初句苦谛也,第二句集谛也,第三句灭谛也。由身子根利故,不说道谛。
信法等相,具如止观六十四番。
彼十乘中第三、安心,约信、法行各四悉檀,皆论止、观回转相资,自行、化他成六十四。如信行人以止安心有四悉檀,以观安心有四悉檀,止、观四悉乃成八番。信行既然,法行亦尔,故信、法行有十六番。信行转资法行之人亦有八番,法行转资信行之人又有八番,二八复成一十六番,并前乃成三十二番。又以自行、化他合辨,是则乃有六十四番,准彼又有一百二十八番等说。
文句云:胡文或有,汉略不书。
应云梵文或有,秦略不书耳。今则且取佛法初至,及方言未通,故云胡文汉语也。具在玄签止观补注中辨。
记云:若将永灭权论,用释开会实经。
此责慈恩专用唯识等论定性灭种之文,以通法华,而于彼土得闻之者。故成唯识第三引解深密经:阿陀那识甚深细,一切种子如暴流,我于凡愚不开演,恐彼分别执为我。以能执持诸法种子,及能执受色根依处,亦能执取结生相续,故说此识名阿陀那。无性有情不能穷底,故说甚深。趣寂种性不能通达,故名甚细。是一切法真实种子,缘系便生转识波浪,恒无间断,犹如暴流。凡即无性,愚即趣寂。恐彼于此起分别执,堕诸恶趣,障生圣道,故我世尊不为开演。慈恩引用此文,具如上下委辨。
三、论师意
中论、百论、十二门论,弘此三论之师也。
具如止观第三文末,彼漫引之,以为难辞。
胜鬘云:若不知常住,所有三归皆不成就,此云何通?远寻根本三乘初业,不愚于法。若取四念处闻慧为初者,此初知真谛常住,齐已知也。若古昔为初业者,先发菩提心,早知常住,畏怖生死,退大取小,具在彼文。
矛盾,具如止观记。
盾,文句作楯,误也。楚有卖矛及盾者。有来买矛,语买者言:此矛坏千盾。有来买盾,语买者言:此盾坏千矛。买矛者犹在,买盾者复至。买矛者语卖者言:还与汝矛,而坏汝盾,为得几盾?卖者无答,自语相违故。矛,戈矛也,建于兵车,长二丈。盾,干盾也。
且顺大经诤论之文,故大经皆云不解我意,然彼经中二十三双。
涅槃经中,迦叶菩萨白世尊言:众生于佛灭后作如是说:如来毕竟入于涅槃,或不毕竟入于涅槃;或说有我,或说无我;或说有中阴,或说无中阴;或说有退,或说无退;或言如来身是有为,或言如来身是无为;或有说言十二因缘是有为法,或说是无为法;或说心是有常,或说心是无常;或有说言受五欲乐能障圣道,或说不遮;或说世第一法唯是欲界,或说三界;或有说言施是意业,或有说言即是五阴;或有说言有三无为,或有说言无三无为;或有说言有于造色,或有说言无其造色;或有说言有无作色,或有说言无无作色;或有说言有心数法,或有说言无心数法;或有说言有五种有,或有说言有六种有;或有说言八戒、斋法、优婆塞戒具足受得,或有说言不具受得;或有说言比丘犯四重已,比丘戒在,或说不在;或有说言须陀洹人至阿罗汉皆得佛道,或言不得;或有说言佛性即众生有,或说佛性离众生有;或有说言犯四重禁、作五逆罪、一阐提等皆有佛性,或说言无;或有说言有十方佛,或有说言无十方佛。如是问已,佛皆答之,一一皆云不解我意。如云:我于经中告诸比丘:一乘、一道、一行、一缘,如是一乘乃至一缘,能为众生作大寂静,永断一切系缚愁苦、苦及苦因,令一切众到于一有。我诸弟子不解我意,唱言:如来说须陀洹乃至罗汉皆得佛道。我于经中说须陀洹人间天上七返往来便般涅槃等,我诸弟子不解我意,唱言:如来说须陀洹至阿罗汉不得佛道。乃至结云:如是诤讼是佛境界,非诸声闻、缘觉所知。准此数之,有二十一双。言二十三双者,开善云二十,冶城云二十一,章安云:佛赴缘异说,众生不解,致成诤论,凡二十一条。今云二十三者,误也。开善云二十者,以第二十合第十九为一双,故冶城开之成二十一耳。又下文云二十二双,应改之云其二十双。又云二十三内,应云二十一内也。
若唯引不成以证定性,乃至人不见之,徒援权典,用证实教。
此辨慈恩偏计之失。故彼疏云:法华论说:决定上慢根未熟故,如来不记。菩萨与记者,方便令发心故,即常不轻菩萨也。言未熟者,上慢可尔,趣寂种性毕竟不熟,云何言未?准理应言:趣寂之人不愚于法,信根不熟,佛不与记;非趣寂者,当亦成佛。庄严论云:余人善根涅槃时尽,菩萨善根不尔也。涅槃经中说:须陀洹等皆当成佛,名不解我意。故知趣寂定不作佛矣。
纵二十三内,小部不同。
此辨小乘于前等法所计不同。如萨婆多,据事而明毕竟涅槃;若昙无德及僧祇部,约理而言不毕竟灭。数人宗于萨婆多部,纯明无我,破诸外道,谓之邪我,无假名我;论人所计,同昙无德,明有假我,破诸外道,即阴离阴。婆沙论引育多、提婆,说色界生,定有中阴;毗婆阇婆,说无中阴;萨婆多亦言,定有中阴;论家亦然,举业利钝,恶业强者,直入地狱,善业强者,径生天人,并无中阴;数人所计,无漏有退。如初果位,一向无退,入思惟中,二果用于等智断惑,即有退义;罗汉无漏,理应不退,前两果退,牵罗汉退。举沙井喻,上下有砖,中间有沙,中沙既颓,上去到下;论人所计,无漏不退。但禅定退,修得欲界电光之定,此定难捉,有时退失,名之为退,无漏无退。萨婆多说,佛身有为;僧祇所说,佛身无为;成论所计,亦有亦无。约绝言故,乃是无为;约寄言故,则是有为。应身有为,真身无为。萨婆多宗,所计因缘,则是有为;僧祇所说,乃是无为。萨婆多云,心无相续,即是无常;僧祇所说,心有相续,即是常义;成论复用萨婆提义,心有相续,即是常也。萨婆多说,五欲障道;僧祗所说,五欲不障;成论所计,有障不障。萨婆多云,色界根本四禅,能发世第一法;昙无德云,色欲两界,通能发于五种方便;无有论明无色界发五方便者,唯犊子部,三界屏发。在凡夫时,等智断惑,至无色界;而于后时,更修无漏,以断于惑,至无色界。仍前所断,即发方便,所以得云三界屏发。成论云:唯在意地,以舍财相应思为正体,亦以身、口畅之。毗昙用萨婆多云:施、定二业,但意地善故,身、口亦善。成论所计,无三无为,以三无为非异体故;数人所计,有三无为,以三无为有别体故。毗昙中计,定有造色;成论所说,造色则无。萨婆多计,无作有色;成论并及昙无德云,无作无色。僧祇所计,不可定言有色、无色。萨婆多云:异体心数,一时俱起。僧祇部中,说无心数。佛陀提婆计无异体,起亦相次,前起为心,后起为数。成论同此。余部多说,有于五道;唯犊子部,说有六道。萨婆多具受乃得,成论不具亦得。四卷毗昙,有犯重舍,即是失杂心。毗昙但是薉戒,除法灭尽,及犯重禁,并言不舍。二根生时,不入僧数,又非尼摄。余部多言不失。四卷毗昙,有五时舍:一、邪见增,二、法灭尽,三、命根断,四、犯重,五、罢道。一乘、三乘,诸部之中,并无此计。何者?一、三皆是大乘所说,非其境界,所以无此。佛性即离,诸部亦无,并是近代所计耳。犯重之人,有性、无性,文略不云。萨婆多云,无十方佛;僧祇则云,有十方佛。成论所说,若一界中,无十方佛;若多世界,有十方佛。言小部者,除一乘、三乘,佛性即离二双之外,余即小宗,部执不同也。
文句云:内心了了久知。
越州新板知字误作如字。
觉即舍身,不觉徙之,及彗星等。
徙斯氏切。移也。彗祥岁切。星名也,亦谓之孛,言其形孛孛似扫彗也。华严四十三云:菩萨从兜率将下时,放光照三千大千世界,诸辟支佛觉斯光者即舍寿命,若不觉者光明力故徙置他方余世界中。涅槃第九云:譬如黑月彗星夜现,其明炎炽暂出还没,众生见已生不祥想。诸辟支佛亦复如是,出无佛世,众生见已皆谓如来真实灭度生忧悲想,而如来身实不灭度,如彼日月无有灭没。
记云:愿尚牵来,如眷属妙。
若先值佛,发真见谛,生犹未尽,或在上界,或在他方。今佛分段作佛,或以愿力,或以通力,来生下界,辅佛行化,断余残思,而出三界。若残惑未尽,值佛入灭,亦自能断,或待后佛。慈恩基师,引仁王经,列独觉众。又云:释迦出世,五百独觉,从山中来,至于佛所。如何通之?然婆沙云:问:支佛为如佛独出世,为有俱者?答:或云独出,无俱者,以支佛根利,胜身子故。如身子尚无并出,何况五百功德者俱出?问:若佛不并出,而五百功德,一时出世,何耶?答:此皆本是声闻,以缘悟菩提,故名支佛。若本种支佛行者,独出世,则如佛也。
或二十八,如止观第六记。
楞伽第三云:下者至七,中者三五,上者即生入般涅槃。如亲族法限至七代,如七步蛇四大力故行至七步,蛇毒力故不至八步,惑力至七,道力非八。婆沙云:应有十四,何故云七?答:中有本有数不出七,故但云七。又总论生应云七人七天,十四中有合成二十八生也。
如喜根等,即远益人,如止观第八记。
大论云:文殊白佛言:昔我先世过无量劫,尔时有佛,名师子音王。时有二菩萨比丘:一名喜根,二名胜意。喜根但说诸法实相,一切诸法淫嗔痴相,皆是实相,无所挂碍。胜意持戒清净,毁訾喜根言:是人说法,入邪见中。是时喜根念:此之人为恶业覆,当堕大罪。我今为说甚深之法,虽今无益,作后世因缘。乃说偈云:淫欲即是道,恚痴亦复然,如此三事中,无量诸佛道。说如是等七十余偈时,三万天子得无生忍。胜意是时身陷地狱。喜根今于东方作佛,号曰光逾日明王。胜意比丘,今我身是。
十种大心
发广大心,长养一切善根,究竟不退,心无厌足;见一切佛恭敬供养,心无厌足;正求一切佛法,心无厌足;遍行菩萨波罗蜜,心无厌足;具足一切菩萨三昧,心无厌足;于一切三世流转,心无厌足;严净佛刹充满十方,心无厌足;教化成就一切众生,心无厌足;于一切刹、一切劫中行菩萨行,心无厌足;修习诸波罗蜜度脱众生,心无厌足。
经云:唯然。
礼记曲礼篇云:父召无诺,先生召无诺,唯而起。郑玄注云:应辞唯恭于诺也。唯,以水切。
记云:菩提流支。
流亦作留,此云道希,北天竺三藏也。当后魏时,至于此国。
金轮王出,大海减少,金轮路现,此华乃生。
施设论云:绕赡部洲有转轮王路,广一逾缮那。无轮王时,海水所覆,无能见者。若转轮王出现于世,大海水减一逾缮那,此轮王路尔乃出现,金沙遍布,众宝庄严,栴檀香水以洒其上。转轮圣王巡幸洲渚,与四种军俱游此路。泥洹经云:阎浮提内有尊树王,名优昙钵罗,有实无华。优昙钵树有金华者,世乃有佛。
世云:勤学不如择师。
礼记云:是故择师不可不慎也。杨子云:务学不如务求师。师者,人之模范也。模不模,范不范,为不少矣。
但会二乘,何二乘等?
此辨北宗不知二乘有两教之异,不知菩萨有小衍之殊。
章安云:三十心是初依五恒也,初地已去是第二依等。
涅槃释文云:今明凞连至三恒为初依,一分、八分为二依,十二、十四为三依,十六为四依。又云:今约地前未断别惑是初依,地上断别惑作三依,是别义也。约十信是初依,三十心、十地断别惑,是圆义也。就圆更作通、别而说,通则四十心共作四依,别乃十信为初依,初住至六住为第二依,七住至九住为第三依,十住是第四依。又云:四依通是师位,为世间作依止故;通是弟子位,弘宣佛法故;别则初依是弟子位,第四依是师位,中间二依亦师亦弟。
凞连
章安云:相传凞连只是䟦提,今言不尔。䟦提大,凞连小。或言广四丈,或八丈,在城北。䟦提在城南,相去百里,佛居其间,凞连未见。翻言凞连?河未能信受者,恐误也。经云:若有众生,于凞连?河沙诸如来所,发菩提心,乃能于是恶世,受持如是经典,不生诽谤。
俱尸
此方翻为角城,城有三角也。更有诸说,具如涅槃疏。
摄大乘等位,如释签引。
摄大乘第七释第四因果胜相中,亦但明欢喜等十地而已,十地论唯释华严经十地品耳。
文句云十七地论五,凡夫记云:恐是十地论,剩七字。
尝捡十地经论,未见具列五凡夫名,然他人引用,今不测之。后人更寻记文之中,乃云恐是十地论剩七字者。尝看群录、开元录云:真谛三藏,梁朝太清二年八月届于都邑,后与沙门宝琼等二十余人译十七地论,适得五卷,而国有难,于是遂辍。此与唐译瑜伽师地论论本是同也。今恐文句云十七地论,即是此论矣。其十七地论,今阙本焉。瑜伽论云:一、五识身相应地,二、意地,三、有寻有伺地,四、无寻唯伺地,五、无寻无伺地,六、三摩呬多地,七、非三摩呬多地,八、有心地,九、无心地,十、闻所成地,十一、思所成地,十二、修所成地,十三、声闻地,十四、独觉地,十五、菩萨地,十六、有余依地,十七、无余依地。此十七地,如论具明。净名疏引五凡夫论,十地名为圣慧凡夫,是则降佛已下皆是凡夫。若然,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是五凡夫耶?
大论四智因果总别
大论明四智有多解,或言因中总别,果上总别。言总别者,直语道慧及一切智,故名为总;因果之上,各加种故,故名为别。又云尽智等者,毗昙云:我知苦,乃至我知道。无生智者,谓我知苦已,不复更知,乃至我知道已,不复更知。
逦迤
相连接貌。
记云:当非不故,不得云无。
此由慈恩改法华论,决定上慢根未熟故,佛不与记,未应言不即根不熟也,故今斥之。
疑通会别,理不应然,乃至而苦不许,公违论文。
此亦慈恩谓法华经俱会二乘,不开菩萨,故今斥之。余在此地,曾问彼宗人云:法华若不开菩萨,何以经云诸求三乘人,若有疑悔者等?彼乃答云:疑通三乘人,会别在二乘。余又问云:若会别在二乘,而菩萨不会者,经何故云声闻若菩萨,皆成佛无疑?若不会之,岂曰成佛及无疑耶?若菩萨有疑不会,则菩萨之疑永不除耶?
引证除位
除字应作住字。
如字,平呼。
平字应作去字。李陵与苏武书云:主客之形,既不相如。注中作而去切。今记主准此,以去声呼之,而传写者误改去字作平字耳。更请详之。亦如下文云:故别知见信,经劫数颇到故也。颇字亦是后人妄改,应作叵字。如前序中宿智颇忘,颇字亦是后人妄改。
未必全尔,如止观第三记:
若通途说,智只是慧,俱通权实及以因果。如云:般若翻为智慧。如大论云:因名般若,果名萨婆若。又复智慧俱在于因。如云:止观为因,眼智为果,如来智慧,诸佛智慧等。此则智慧俱在于果。若云方便智慧,此则俱在于权。如云智慧甚深,此则俱在于实。
如大经中释别五味,亦寄三乘判菩萨位。
妙玄止观皆引大经第九云:声闻如乳,缘觉如酪,菩萨如生熟酥,佛如醍醐。即别教五味也。
读者皆云等。
此斥弘华严人不解华严经意。又上文云:华严更加三世说平等句,合为十句。十种三世等者,新旧华严皆云:有十种说三世,所谓过去世说过去世,过去世说未来世,过去世说现在世,未来世说过去世,未来世说现在世,未来世说无尽,现在世说过去世,现在世说未来世,现在世说平等,现在世说三世即一念,是为十也。非谓华严有十种三世矣。
文句云:父具四一。
父字误也,应云文具。越州新本则云文具。
记云:诸释甚广,于今非要。
如慈恩疏,五门分别五浊之义:一、释名,二、出体,三、对治,四、废立,五、相摄。于是广说,文有四、五纸余。
隙
正作隙。绮戟切。
虮。
居岂切。
虱
所乙切。
俱卢舍者。
即二里也。
逾缮那者。
亦言由旬,此云合也,应也,计合尔许之量也,同此方之驿耳,自古圣王一日行量也。然有大小,或八俱卢舍,或四俱卢舍,或四十里等。
刹那怛刹那腊缚等者。
法苑中翻刹那为一念也,翻怛刹那为一瞬也。腊缚亦言罗婆,虽未见翻,准上乃是六十一瞬故也。
搅
古巧切。
挠
奴巧切。
憀。
力雕切。憀赖也。
藤
徒登切。
肤
甫无切。
记云:十六知见,如法界次第。
一、我,二、众生,三、寿者,四、命者,五、生者,六、养育,七、众数,八、人,九、作者,十、使作者,十一、起者,十二、使起者,十三、受者,十四、使受者,十五、知者,十六、见者。
若作三世五阴,各计四句,谓过去、如去等。
大论云:如去等者,如人来此间生,去至后世,亦如是也。有云:先世无所从来,灭亦无所去。有云:身神和合为人,死后神去身不去,是名如去不如去。非如去非不如去者,见去不去有失,故说非去非不去,是人不能舍神而着非去非不去。有云:国土世间,八方有边,上下无边,总上二法,是名有边无边。有人见有边无边俱有过,故不说有边无边,故云非有边非无边。神及世间常等者,外道说神有二种:一常,二无常。若计常者,常修福德,后受果报故,或由行道故,神得解脱。若计无常者,为今世名利故有所作。若计常无常者,有人谓神有二种:一者细微常住,二者现有所作。现有所作者,身死时无常,细神是常。若计非常非无常者,若常则无罪福,若无常亦无罪福。何者?若常则苦乐不异,譬如虚空,雨不湿,风日不能干。若无常则苦乐变异,譬如风雨在牛皮中则烂坏。以我心故,说必有神,但非常非无常。佛言:四种皆是邪见。
若本劫、本见等六十二。
长阿含十三云:佛告善念梵志:此本末见,不出六十二。本劫本见一十八,末劫末见四十四,合六十二也。言十八者,有四四句,并根本二,成十八也。初四句者,一见二十劫成败,二见四十劫,三见八十劫,四以捷疾智说。一一句皆云神及世间常也。第二四句者,一我及世间半常半无常,二计由戏笑,三计失意生,四以捷疾智说。第三四句者,一神及世间有边,二无边,三上下方有边,四方无边,四以捷疾智说。第四四句者,一我不知不见善恶有报无报耶,二我不知不见有他世无他世耶,三我不知不见何者善何者恶耶,四愚痴闇钝随他问答。根本二句者,一定意知众生未来无因缘而有,二以捷疾智说。其次末劫末见四十四句者,于中第一有四四句。初四句者,一有想四句也。一我此终后生有色有想,二生无色有想,三生有色无色有想,四非有色非无色有想。二四句者,以有边无边对有想作四句。三四句者,以有乐无乐对有想作四句。四四句者:一、有想,二、若干想,三、少想,四、无量想。第二有二四句:初四句者,以有色无色对无想作四句。次四句者,以有边无边对无想作四句。第三有二四句:初四句者,以有色无色对非有想非无想为四句。次四句者,以有边无边对非有想非无想为四句。此两二四,并前四四,合三十二。复有断见七句:一、若沙门、婆罗门作如是论:我身从父母而生,终归磨灭。二、欲界诸天生,具足断灭。三、色界诸天生,具足断灭。四、空处,五、识处,六、不用处,七、非想非非想处。次常见有五句:一、计现在五欲自恣得涅槃,二、初禅,三、二禅,四、三禅,五、四禅,并计得涅槃。断常有十二句:并前三十二句,合四十四句;并前十八句,合六十二句也。具释如经。
文句云稠林。
观法师云:难知曰稠,多故名林。
宕。
徒浪切。过也。
殒
为闵切。没也。
记云:先断。
断,都管切。
两医如止观第三记。
大经云:譬如旧医纯用乳药,如彼外道唯说邪常。客医如来初令制乳,如说无常以破邪常。成无常已,还用真常以破无常。新旧二乳,乳名虽同,邪正义别。
应云:四法一时。
今文句中,已依记文改定而说,据理应须存旧文句,方见记文而有用也。旧本文句,但云一时,阙于四法,但是略耳。
委释,具如止观第五记。
论云:三假施设。止观云:法假如因成,受假如相续,名假如相待。五众和合是法假,既云和合,与因成同也。如根、茎、枝、叶,故有树名,是受假。受谓领纳,由根、茎故,树可领纳,领纳树故,有树始终,即相续假也。用是名字,取二法相,说是二种,是名假。用于树名及枝、叶名,取二名下二种之法:树名之下,枝、叶为法;枝、叶名下,四大为法。二名、二法,若待非树,有树名生,即相待假也。
初禅劫命等,二禅已去,劫短命长等。
初禅初天寿二十中劫,二天寿四十中劫,三天寿六十中劫,此则名为劫命等也。二禅初天寿二大劫,二天寿四大劫,三天寿八大劫,此则名为劫短命长。三禅已去,准说可知。
命是不相应行法
百法疏云:行即行蕴。行蕴有二:一、相应行,即心所法;二、不相应行,亦言心不相应行,不与心相应故,非心法故,简相应行也。亦言非色不相应行。准百法论,不相应行有二十四:一、得,二、命,三、众同分,四、异生性,五、无想定,六、灭尽定,七、无想报,八、名,九、句,十、文,十一、生,十二、老,十三、住,十四、无常,十五、流转,十六、定异,十七、相应,十八、势速,十九、次第,二十、时,二十一、方,二十二、数,二十三、和合性,二十四、不和合性。若准俱舍颂云:心不相应行,得非得同分,无想二定命,相名身等类。论云:如是诸法,心不相应,非色等性,行蕴所收。
俱舍中,明五道寿别。
等活等上六,如次以欲天,寿为一昼夜,寿量亦同彼。极热半中劫,无间中劫全,鬼日月五百,傍生极中劫。人间五十年,下天一昼夜,乘斯寿五百,上五增倍倍,唯无云减三。什法师云:将来世劫尽时,刀兵起,人寿十岁。婆须蜜从忉利天下,生王家作太子,教众人言:我等祖父寿命极长,今人嗔恚,无慈心故,其寿乃短,是故汝等应行慈心。众人从命,恶心渐薄,其后生子,寿二十岁。如其转续,至于八万四千岁也。因文句中辨大小劫,故引此云。当以此文,用通诸说。
如阿閦国,亦有女人,而无邪欲,
悲华经云:阿閦菩萨愿云:所有女人,成就一切诸妙功德,犹如兜术天上天女,无有妇女诸不净事。若诸男子,发淫欲心,至女人所,以爱心视,须臾之间,便得离欲。如是女人,若见男子有爱欲心,便得妊身,亦得离于淫欲之想。禅波罗蜜明三种瞋:一非理瞋,二顺理瞋,三诤论瞋。无事生怒,是非理瞋,名为邪瞋。因人来恼而生怒者,名顺理瞋,即正瞋也。乃引摩诃衍论说清净佛土中,虽无邪三毒,而有正三毒为例。今言顺理正瞋者,即其人也。
博地之言,无教可准;余国之义,出自他人。
此文未知斥何人也。或恐斥瑶师,如下文中是也。慈恩亦云:于我有缘,以神通力接引,于彼遇我,得闻是经。或是凡夫,若是无学,求有余、无余涅槃,将此涅槃谓实灭度之想,求入证此二种涅槃,修二乘行,种性所排,慈悲所引,生彼遇我,求佛智慧。或虽于余佛有缘,生彼平等意趣,故亦说是我也。授记品记云:但以灭想作凡夫释,曲会经文,令成己义。若准此说,验知今斥乃慈恩耳。
学不师安,义不中难。
秦时,蓝田县得一大鼎,容二十七斛,边有篆铭,人莫能识。乃以此篆示道安法师,安师云:此古篆书,云鲁襄公所铸。乃写为隶文。又有一人持一铜斛于市卖之,其形正圆,下向为斗,横梁昂者为升,低者为合,梁一头籥,籥同黄钟,容半合,边有篆铭。坚以问安师,安云:此王莽自言,出自帝舜,龙集戊辰,改正即位,以同律量,布之四方,欲小大器均,令天下取平焉。安公多闻广识,为若此也。坚敕学士内外群臣,凡有疑滞,皆师于安。所以京兆为之语曰:学不师安,义不中难矣。
而生五道之言。
维摩经云:而生五道,以现其身,为大医王,善疗众病,应病与药,令得服行。
却入生死之说
宝积经云:文殊师利言:吾又恣心入诸尘劳生死之内。
惊入火宅之喻
此经云:惊入火宅,方宜救济。
非涅槃一百之文。
止观云:释论有二文,初以二乘为四百,后以二乘为一百,今通之。论明通意,通家以真谛为极,过三百已,未破化城,但入涅槃,即指涅槃为四百耳。而复以二乘为一百者,更明出假菩萨从空出假,非涅槃为一百,入三界为三百耳。
小乘之中,诸部不同,亦有信,有十方佛。
萨婆多部云:无十方佛。僧祇部云:有十方佛。成实论云:一世界则无,多世界则有。又大论云:声闻法中,有十方佛,汝自不解。如杂阿含说:譬如大雨连注,渧渧无间,不可知数。是诸世界,亦复如是。我见东方无量世界,有成有住,其数甚多,不可分别。如是乃至十方亦然。长阿含云:有鬼神王请佛偈云:大精进人我归命,佛二足中最尊上。智慧眼人能知见,诸天不解此慧事。过去未来今诸佛,一切咸皆稽首礼。如是我今归命佛,亦如恭敬三世尊。如是偈中,有十方佛。若佛于声闻法中,言有十方佛者,众生当言:佛易可遇,不勤脱苦。若不遇此佛,当遇彼佛。因此懈怠,不勤求度。以是故,于声闻法中,不言有十方佛,亦不言无十方佛也。
凡夫有反复。
复应作覆。
此直是异解等九字,恐须作白字书之。
或云:白字即写白也。古本文句,此之九字,注于文下。记主意谓此之九字,不可注于文下,须作大书,即是写白也。今之文句,已依记文改定而示,乃令记文无用,后人更请详之。
文句云:今不颂顺,但颂拣诫等。
此一段文,恐是讹略。若对上文,此中应云:今不颂顺诫,但颂拣许。拣复为二:初三行半,颂上五千退;次二句,颂上众已清净;次一句,颂许。又下释中云舍利弗善听,即颂上诫许。诫令善听者,亦恐误也。但是颂于拣许之许耳,非诫许也。故长行云:汝今善听,当为汝说。又下文云诸佛所得下三十三行三句者,亦误也,应云三十四行三句也。又云从未来世诸佛下者,亦误也,应云从未来诸世尊下也。
记云:凡夫上慢,有五不同等。
大婆沙云:异生有五,谓有漏善及以四果。初果起四,除第一;一来起三,除前二;不还起二,除前三;罗汉无慢。故知四善根但为一,四果为四,名五不同矣。委如论中辨之。
各有其意如释签。
大论十戒者:一、不缺,二、不破,三、不穿,四、不杂,五、随道,六、无著,七、智所赞,八、自在,九、随定,十、具足。不缺戒,是性重四波罗夷也。不破戒,是十三僧残也。不穿戒,是波逸等也。不杂戒,是定共戒也。随道戒,是顺理见真也。无著戒,是于思惑无染也。智赞、自在,约俗谛辨。随定、具足,就中道明。大经十戒者:一、禁戒,二、清净戒,三、善戒,四、不缺戒,五、不析戒,六、大乘戒,七、不退戒,八、随顺戒,九、毕竟戒,十、具足诸波罗蜜戒。论中前四戒,与大经前四,次第对之。至其第四而不同者,论不杂戒,即大经不缺戒,与论不缺,名同义别。论取缺坏不任,故对四重;经取微有缺损,故对不杂也。论随道、无著戒,即大经不析戒。论智所赞戒,即大经大乘戒。论自在戒,即大经不退戒、随顺戒。论随定戒,即大经毕竟戒。论具足戒,即大经具足诸波罗蜜戒。但依此对,不须改也。
今且依大经,以不缺等三,
上文云:若依大论,即不缺第三;若依大经,则不缺居首。此恐误矣。大论、大经,十戒列名,如向已示。妙玄又将不破戒首列,请以向列为准。
并定共道,共即六戒。
须并无著戒,方成六戒也。又云道共定共,判在三藏四果者,亦是误也。
随自意中,通途善恶。
夫善恶无定,如诸蔽为恶,事度为善;人天报尽,还堕三途,已复是恶。二乘出苦,名之为善;二乘虽善,但是自度,当知生死涅槃,俱复是恶。六度菩萨,慈悲兼济,此乃为善;虽能兼济,如毒器贮食,食则杀人,已复是恶。三乘同断,此乃称妙,而不见别理,已复是恶;别教为善,犹带方便,岂非是恶?唯圆名善,善顺实相,如此善恶,其义则通。
文句云:九部、十二部,如玄义说。
小乘九部,以小乘中灰断,无如意珠身,故无方广部。又无天鼓自鸣,故无无问自说部。虽有授记,以其少故,复无授记部。此且从别作如是说。若乃通途大小两乘,皆论十二部也。一修多罗,此云法本。二祇夜,此云重颂。三和伽罗那,此云授记。四伽陀,此云不重颂。五优陀那,此云无问自说。六尼陀那,此云因缘。七阿波陀那,此云譬喻。八伊帝曰多伽,此云本事。九阇陀伽,此云本生。十毗佛略,此云方广。十一阿浮陀达磨,此云未曾有。十二优波提舍,此云论议。部者,别也,类也。以此十二,其类别也。新译恐滥部帙,故乃谓之十二分教也。
经云:无二亦无三。
余于京国见慈恩宗人云:三藏奘师准梵本中,应云无其第二及以第三。以是之故,但会二乘,不会菩萨。乃引下文密遣二人,无有二乘说二涅槃等文作证。当知他宗如斯释经,与夫天台大义相违。所以记中斥云:此是极圣诚说,而不肯信也。具如上下辨之可知。
文句云:本誓既普,今众生等。
越州新板今字误作令字。又下文约三义释众生者,众字去呼,故汉书中亦作去呼。然则常读多依平呼,解义乃是去呼耳。
凶。
许容切。恶也。
栾
此字是木名也。正作圞,圆也。
从痴有爱,则我病生。
下句相带来耳。
坏
此字是未烧瓦也。若作衃,即凝血也。若作胚,即怀胎一月也。恐正作胚。
疱
薄教切。
膊
普各切,字应作髆,补各切,肩胛也。
腕
乌贯切。
筋
字应从竹。
记云:声嘶忽急。
嘶,先奚切,声散也,亦悲声也。
略如止观第四记,引入胎经,及三十八、七日,并俱舍五位等。
佛为难陀广说胎相六趣不同,兼辨六趣中阴等相,乃至父母精血不净相等。初入如风雨入舍,或在母腹而命终者。又母有患而不入胎,若不坏者,七日一变。初七如薄酪,二七如厚酪,三七如短小药杵,四七如温石,五七五疱开张。乃至第三十八七,风力所转,头向产门,申两臂出。每于一七,各有一风,吹令变异,如经广说也。俱舍五位,即是五七之梵音耳。次第对之,可以知矣。又复应知,羯剌蓝,亦言歌罗逻。又羯逻蓝,此翻和合,又云凝滑。父母不净,和合凝滑,如薄酪也。頞部陀,此翻疱结,于凝酪中,生一疱结也。闭尸,亦言闭手。又卑尸,此翻肉团,结聚成团也。羯男,亦言键南。又伽诃那,此翻坚,肉团坚实也。钵罗奢佉,此云枝,五七之时,有形相之枝故也。
有人具立受胎章门,并世人云:法华亦明三乘。
他宗章疏,率多如此。宋咸云:凡坦然明白之条,则五行俱下而诠释;洎卓尔难明之意,则一辞不措而阙亡。其斯之谓欤?然受胎事,亦可知之。故婆沙云:若是男子,于母生爱,于父生恚。彼作是念:若无此男子者,我当与此女人而共交会。父母合会,所有精气,见是已有,见已生喜。生喜之后,便乃迷闷。以迷闷故,中有转重,更不移动。是时自见己身在母右胁,面向母背而坐。若是女人,反此可知。广说中有及受胎相。请读婆沙、慈恩宗说。法华明一佛乘,是顿教摄;说其三车,是渐教收;妙庄严王品八万四千得法眼净,是初果等;他人或以普门品后现三乘身,是说三乘等。
若菩萨不开,何须引昔?
此斥他宗云不开菩萨之失也,具如上辨。次文中云四衢者,尔雅云:四达谓之衢。注云:交道四出也。又云:碌碌者,多石貌也。
支佛五级
五字误也。经云:辟支佛塔,应十一层。
阿难问佛:何故尔等?
此文讹略。经云:阿难,一切四众起佛舍利七宝塔已,应当更起三塔供养,所谓支佛、罗汉、轮王。阿难白佛:如来出世,悲悯众生,灭后起塔,得大功德。其余三塔,于诸众生得何等利?佛言:支佛悟法因缘,入深法性,能为人天而作福田。罗汉生分已尽,能为世间福田。轮王以十善化物,以是应当起塔供养。如来塔高一十三层,辟支佛塔应十一层,罗汉四层,轮王无级。何以故?未脱三界诸有苦故。
天台三大部补注卷第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