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书楼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玄签备捡卷第一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缘起序

君山

今岳州博物志云:洞庭君山,帝之二女居之,曰湘夫人。又荆州图语曰:湘君所游,故曰君山。

除馑男

分别功德论云:世人饥馑,色欲比丘除此爱馑之想,故云除馑。

普门子

普门,乃名也。下文只书普之一字,人或云云,今疑是脱却门字也。据阳羡蒋防为普门作文集序云:普门姓何氏,魏吏部尚书晏之后,其胃世孙,常州仪兴县尉玠之子。公尝战文于场,后抽簪朝廷,谢去尘俗。居岳州南岳寺,方丈之中,唯儒书、佛经、铜瓶、锡杖、麻衣、葛屦而已。贞元八年季冬六日,示灭于君山僧馆,春秋八十有四,僧腊四十五。有门人昙环,得公遗文二百余篇,勒成十卷云。

属辞

属,音祝。礼记经解云:属辞比事,春秋教也。

成列。

谓罗列。

开合之旨

诸法章段,皆有开合,亦无出于四教也。今且明五章十妙开合之相。五章开合,如玄文第一。三种开合,谓五种、十种譬喻等。若十妙开合者,如心、佛、众生三法名合,各具十妙名开。又十妙名合,一百二十重妙名开。又境妙名合,七科谛境名开。智妙名合,二十番智名开。乃至利益妙名合,十番利益名开。余妙准知。又迹门十妙,开因合果。本门十妙,开果合因。

十子既往。

灌顶多闻法,慎发持寂照,顺真智韬定,发智操履俗,智晞习静道,势慧开普明,摄众净辩强,记慧普现像。

幽赞

周易说卦云: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幽赞神明而生蓍。幽赞者,韩康伯云:幽,深也;赞,明也。谓伏牺作易,深明性命之理也。普门以荆溪深明于智者之道,与圣人作易同。

方绝

唯圣人述作,方绝人之疑。

三转遂周。

昔于波罗奈,转四谛法轮,

一乘载导

今复转无上,最大法轮也。

蒙求

周易蒙卦云:匪我求童蒙,童蒙来求我。谓儿童不知所从而多蒙蔽,故来求我。击去蒙昧之情,故曰初六发蒙。

不远而复。

章安多闻,十子既往。圣人之道,不远而再复者,有荆溪师在焉。复卦云:初九,不远复,无祇悔。

志学

礼云:有志于学。

振于

振,举也。谓举起于先达者之上。

无适

适音的,亲也。论语云:无适也,无莫也,君子无亲疏。

以虚受人

易咸卦曰:君子以虚受人。说者谓夫欲感人之心者,必须空虚其心,受纳于物,无所弃遗。何妥云:虚心受人,不间不拒,物皆归己,君子之志也。荆溪禅师慈心接物若是。

岛夷作难

作难者,安禄山也。禄山本胡人,自范阳举兵犯阙,玄宗避难幸蜀,禄山僭称大燕王,据洛,为安庆绪所杀。后广平王率兵一十五万讨贼,斩首六十万级。退至代宗,又西蕃侵京,万姓劳苦,天下丧乱也。

辞润切。以身从物曰徇。

僶俯

上音泯,下音免,谓俯仰也。

暴露

暴,音仆。谓无屋以庇风雨。孟子云:秋阳以暴之。又薄报切。

思逸功倍。

神思逸豫,而功业多矣。礼云:师逸而功倍。

洋洋乎!

深广貌。

肯綮未尝。

綮,苦挺切。庄子云:庖丁谓文惠君曰:臣之所好者,道也。始臣解牛之时,所见无非全牛,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臣以神遇,不以目视,技经肯綮之未尝。郭象注云:技之妙也,常游刃于空,未尝经概于微碍也。释音云:肯者,着骨之肉也;綮者,牛之骨肉交结处也。此引庄子一句,以比登门之徒有利根也。

耻躬不逮

逮,及也。论语孔子云: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注云:古人之言,不妄出口,为身行之不及也。此比登门之徒,望涯退者,有钝根也。

大科不举

玄中大科之意,先德往往有失提纲。

观象得意

周易画卦,皆以象言,如乾龙坤马之类是也。易曰: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乃至得意在忘象,得象在忘言。佛教亦尔。

击其大节。

古人作咏歌,皆击竹而和之。文选云:汉女击节。今普门法师作序,击扬发挥,释签之大义,如击节而和。

天王!

孔子修春秋,得正统者书天王,谓天子法天行道,故号天王,今谓玄宗也。

陕郛

陕,谓西蜀也。郛,郭也。玄宗避禄山之祸幸蜀,年则癸卯岁也。次年丙辰,

月贞于相

尔雅:六月为且,七月为相,八月为牡。贞,正也,谓正当七月也。

释签卷第一

句逗。

逗亦句义,圆其语耳,解在笺难。旧引古诗二月轻霜春逗遛以释句逗,非矣。逗遛本稽留之义耳,如云逗遛不进、逗遛蛮落是也。

迦竺

一姓迦摄,名摩腾;一姓竺,名法兰也。

台衡

天台智者,衡阳南岳。

纵有第一

如蒲州泰法师不曾听学,自解经论,时人语云:蒲州不听泰。

推众不受

推,吐回切。大师谢遣门徒曰:初瓦官四十人共坐,二十人得法;次年百余人共坐,二十人得法;次年二百人共坐,减十人得法。徒众转多,得法转少,妨我自行化道。可知群贤各随所安,吾欲从吾志也。

王制:

礼记篇名也。汉文帝博士所集井田。方里为井者,孟子云方里而井,井九百亩是也。十井为乘等者,包以古之大国不过百里,以百里赋千乘计之,每十井为一乘,是方一里者十为一乘,方一里者百为十乘。开方之法,方百里者一为十里者百,每方十里者一为方一里者百,其赋十乘,方十里者百则赋千乘,地与数适相当,故曰适千乘也。此乃夏之公侯,殷之国也。

托胎灵瑞

母氏梦香烟五彩,轻若雾,萦回在怀,欲拂去之。闻人语曰:宿世因缘,寄托王道,福德自至,何以去之?又梦吞白鼠等也。

诞育徴祥。

诞生之夜,神光满室,兼辉邻里。

髫龀

髫音条,始生发也。龀音嚫,毁齿也。礼云男子八月而生齿,八岁而毁齿也。

精诚

尝于长沙像前发愿,誓作沙门,荷负正法,为己重任。精诚感通,梦佛像授金色臂,摩其顶焉。

从师访道

始依慧旷律师,兼通方等。后寻南岳之时,属陈、齐边境,兵刃所衡,轻生重法,涉险而去也。

临终示相

见观音来迎,言:他方华整,相望甚久,缘毕应时,吾等相送。又自言:吾位居五品,

灭后应验

或见放光,或闻弹指,或跛者拜起,足乃自伸。

叹恨不闻。

止观十境见境毕,后分弗宣次第。禅门开为十章,一大章,二释名,三明门,四诠次,五心法,六方便,七修证,八果报,九起教,十归趣。果报等三,亦不复说。释净名经,只至佛道品而已。后诸品亦不复秉笔。

宫墙

论语,子贡曰: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也。

钻之弥觉其坚高。

论语:颜渊爱孔子之道,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然在后。弥,益也。谓孔子之道,高坚不可穷尽,恍惚不可形像,仰而求之则益高,钻研求之则益坚,瞻之似若在前,忽然又复在后耳。

如饮大河。

大品云:如渴者饮河,不过自足。又庄子云:偃鼠饮河,但知饱腹。

【玄】或引经论诚言,符此深妙。

如标体大师引一经二论毕,章安又引身子同入法性名同,及大经声闻但见于空等诚言,以符深妙之旨。

【玄】或标诸师异解,验彼非圆。

如下文释宗中,有师用权智为宗,权应明三,三是今经所弃,云何取所弃为宗?又有师万善中取无漏为宗,斥云此太局,又滥小涅槃,并非圆义之例。

中间迭废,唯废无开。

如华严废二,鹿苑废三之类。

具如下说。

文在位妙,废位中明。

留逗后缘

下玄文云:四阿含经成前人事善,逗后人事善,释签云:结集已留被末代。

如后,如前。

如莲华前后也。今废迹立本,乃是约机,华前而莲后耳。

若辨同异。

第七云:通论本迹,只是权实;别论高下,宜用本迹;横论真伪,宜用权实。本迹约身约位,权实约智约教等。

开废会三

玄云:开三显一,正就约理,傍论约教;废三显一,此正废教,若不废教,树、想还生;会三显一,正就于行,人、法俱会耳。

三根互转,得利钝名。

疏云:先世值佛闻法,自有转下中为上,俱于法说得悟;自有转下为中,闻譬喻得解;下者不转,三周乃了。

【玄】发众圣之权巧。

记主合引涌出菩萨以释之。如下方诸菩萨,各带无数眷属,说种种法,心无所畏,此权巧也。又云:我从久远来,教化是等众。此名为发,却不用此而指迹门。富楼那等,拂迹中弟子之迹。谓之显本者,寄昔迹而显今本耳。更详。

𧂐,聚。

𧂐,应作积。

不论粗妙,及以广狭,

不以迹中粗狭,本中妙广,以判二用。

接近废偏

近远约喻,偏圆约法,二义同。

大师序意,一往似局。

通于六尘,局于音声。

章安一往似通。

局在音声,称之为经。

诸法诸经等体

诸法体者,下文云:毗卢遮那遍一切处,不出四谛,悉用实相为体。净名云:从无住本,立一切法。诸经异名,或真善妙色,或毕竟空,或如来藏,或中道等。诸行体者,有信行、法行及十乘体。

别序具五。

集众现瑞疑,念发问答问,

六瑞

说法入定,雨华地动,众喜放光,

四种,阿难。

欢喜贤典藏海

以小准大,亦应可知。

小者,大论云:道品开三脱,三脱开涅槃,涅槃是无漏。又云:声闻缘空修三脱,菩萨缘诸法实相修三脱。城有三门,若入此,即发真无漏。伏道名三三昧,断道名三解脱。大者,伏道空,三昧即空观,无相即假观,无愿即中观;断道三解脱,即是三德耳。

以圆斥三。

如弥勒为兜率天王等说不退转行,乃至为净名诃云:无以此法诱诸天子。又云:当令此诸天子舍于分别菩提之见。疏云:方便菩提,无人有教,若执不舍,障入一实。故大经云:自此已前,皆名邪见,是故须舍等。

以圆斥藏。

如舍利弗于林中宴坐,净名诃云:夫宴坐者,不于三界现身意,是为宴坐。疏云:身子不以趣佛慧,入上诸禅,必静处端身敛念,方得入定。身如木石,心如死灰等。真宴坐者,以趣佛慧,于九大禅及三乘定,随意即入,是名不于三界现身意也。经又云:不起灭定,现诸威仪,是为宴坐。疏云:不思议定,有体有用,故能不起灭定,现十界威仪。如阿修罗琴,随人吐韵。

以三教斥藏

如目连为居士说法,净名诃云:不当如仁者所说。疏云:是用衍门三教,别破目连三不当。一者,外如法相说,内如法相解,是用通教即空,斥不即空,破说法不当道理。二者,外当了根缘,内善知见,得无挂碍,是用别教,破不当根缘,不得四无碍也。三者,外慈念众生,内念报佛恩,是用圆教,破不当佛心,能用三教说法,即是如法说也。

若历七重,及以四教,

七重,乃二谛也。有通者,是泛示谛耳。随情者,情性不同,说随情异。如顺盲情,种种示乳。随情智者,情谓二谛,二皆是俗。若悟谛理,乃可为真,真则唯一。世人所见名世谛,圣人所见名真谛。随智者,圣人悟理,非但见真,亦乃了俗。有别者,以随情等三历四教,成七二谛,合二十一谛,具如二谛境中所用。

礼记第七

孔子曰:大道之行也,与三代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大道,五帝时也。英,俊选之光者。逮,及也。)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公,共也。禅圣授圣,[不]家之睦亲也。)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慈孝之道广也。)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皆有所养。(无匮乏也。)今大道既隐,(隐犹去也。)天下为家,(传位于子。传,文专反。)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俗狭啬。为,于伪反。啬音色。)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乱赋繁多,为此以服人也。大人,诸侯也。)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而兵由此起。(以其违大道敦朴之本,教令之稠,其弊则然。老子曰:法令滋章,盗贼多有。)

【玄】甚微智。

经云:自体本来空,有不二不尽。又云:离念及心道,智起佛境界。论云:自体本来空,智自空故。此自体空,有不二不尽。如是取句,显离三种空摄:一、离谤摄,二、离异摄,三、离尽灭谤摄。又甚微义者,经云:自性常寂灭,不灭亦不生。论云:常寂灭者,自性离烦恼故,非先有染,后时离故;不灭者,非一往灭,为不舍利益众生故;不生者,出世间故。如是此智,不住涅槃世间中故。如是观行甚微,依止甚微,清净甚微,功德甚微。

通简迹中一切因果横竖等。

因谓六度万行等之因,果谓燃灯佛与记等果,横谓十方分身等,竖谓华台受职等。

【玄】自行二智。

如疏中云:一切种智名实智,道种智名权智。又自行之权道,前方便约诸法门是权智,无若干者是实智。

掷象

经云:太子与弟难陀、调达出园捔力已,调达前行,见一大象,以手搏之而毙。次难陀出,见象当途,拽之道旁。后太子出,见象用左手提起,右手托而掷之,象堕林外,地为之作坑也。

见净如梵天。

净名经云:螺髻梵王语舍利弗:我见释迦牟尼佛土,清净如自在天宫。舍利弗言:我见此土,丘陵坈坎,荆棘砂砾,土石诸山,秽恶充满。

巨身

经云:彼时佛与无量百千之众生,恭敬围达而为说法,譬如须弥山显于大海等。

细身

偈云:始在佛树力降魔,得甘露灭觉道成也。

【玄】恐畏,欢喜,厌离,断疑。

经云:佛以一音演说法,或有恐畏或欢喜,或生厌离或断疑,斯则神力不共法。疏云:畏苦,喜灭,厌集,断道。又畏苦世界,欢喜厌离,为人对治,断疑第一义也。

二处引楞伽经。

第三云:经云无位,唯此一文。上下诸文,尽明位次。然多辨通、别,少明藏、圆。若论智、行,通其四教,验知方等明矣。又云:楞伽人云:此经开权。若尔,何故此斥二乘?

土圭

周公居摄四年,欲求地中而营王城,于是建都,用圭长尺有五寸,夏至日中半,立八尺之表,北得影尺有五寸,影与土圭等,此为地中。郑司农云:凡日影于地,千里而差一寸。

见土复秽,得法眼净。

经中,佛以足指按地,即时大千世界珍宝严饰等。舍利弗言:本所不见,本所不闻,今佛国土严净悉现。后摄神足,于是世界还复如故,求声闻乘三万二千人得法眼净。

及俗众室外,为说无常。

经云:以方便故,现身有疾。以其疾故,国王、大臣、长者、居士、王子、宰官等,无数千人,皆往问疾。居士因以身疾,广为说法云:诸仁者,是身无常无强,无力无贤,速朽之法,不可信也。为苦为恼,众病所集,智者所不怙也。

【玄】三道四果。

三道,三乘也。四果,三乘加佛,如下文释。

【玄】寂场

灵裕法师寺诰云:祇园有莲华藏世界,以七宝庄严,谓之寂灭道场,卢舍那佛说华严经于此。

此与方等恐畏等。

向引经及疏已注。

不定者,即指胜鬘等。

古师谓别有经非渐顿摄,而明佛性常住者,胜鬘、金光明是也。此名偏方不定教。玄文斥云:殃掘之经,六年所说,列次第众。委悉余经弹斥明常,分明余教应同入次第。今判作偏方不定,净名亦弹斥,那得引同次第?

举一以例。

前但云于此是显,于彼是密,若是后文一、多为例,亦可前文中云于一是密,于多是显,或于多是密,于一是显。

问者加说,名字咸同。

般若时,十方问者悉名憍尸迦,说者皆号须菩提。

大遒

疾由切。误也。字应作猷。猷者,美也。尚书云:以阐大猷。

时世念

过、现、未世,初、中、后时,前、次、后念,再言之者,谓多时多念。

即指法身地。

签下文云:法身地者,自本地真因初住已来,远鉴今日乃至未来大小众机,故云我本行菩萨道时。又文句记云:法身本意者,若望十方,无时不应。今准此方,未设化前,乃至久远未结缘来,并名法身地。

直述所解。

经云:善说如来真实功德,诚如所言等。

领所不及。

经又云:如来复有无量无边功德,汝等若于无量亿劫,说不能尽。

故互说之。

本时既有长久短近,迹时亦有长久短近,但迹中久近与本时有异耳。玄文近近,近须兼远,此迹中近远也。又云远远,远须兼近,此本中远近也。故云互说。

自是一边。

或作途。

弥勒初以伏疑潜难

疏云:难因请生,请云:佛子文殊,愿决众疑。文殊难云:若疑应问,众既不疑,我何所答?弥勒释云:四众欣仰,瞻仁及我。今云弥勒难,文殊释,知是写误也,本是文殊难耳。

文殊释云:我见等。

疏云:文殊广引先佛曾说法华,弥勒疑云:诸佛赴缘,人时各异,古佛虽名法华,今佛何必如此?文殊断云:我见灯明佛,乃至欲说法华经。此文乃是弥勒疑,文殊释。

正证

多正。

十山

雪山、香山、轲梨罗山,乃至苏迷卢山。

【玄】开示悟入,【玄】亦约行次第。

与前释不同者,以开等四摄诸义故。

只由宗用。

名体教相,大略是同,唯宗与用,于五双中,一一各别。

新旧医如余文说

旧医外道,新医释迦,文出涅槃,具如笺难中具引。

父去留药是施权,其父还来是显实。

此二句旧签元无,越本中增加也。况父之来去,本喻圣人,垂应生灭,且非留药。药必偏圆并留,来须胜劣俱应,又何尝留药唯权,还来显实?若喻权实者,如疏云:过未各有形声、权实二益。形二益者,经云:自说名字不同,年纪大小。大即胜应,小即劣应。声二益者,经云:种种方便,说微妙法。方便,权也;微妙,实也。若要句类,当云:形声劣小是施权,形声胜妙是显实。

如前所用。

前文云既不会正体,摄属何法,乃至云并他经所说,非今经体。

十界三道,以下文分别约十界故。

玄引正法念云:𦘕人分别五彩,图一切形,端正丑陋,不可称计。原其根本,从𦘕手出。六道差别,非自在等作,悉从一念无明心出。无明与上品恶行业合,即起地狱因缘,如𦘕出黑色。乃至无明与上品善行合,即起天因缘,如𦘕出白白色等。

释签卷第二

【玄】墨印

墨谓文墨,用结集故。如佛弟子从佛闻法,亦旋书于贝叶。故分别功德论云:迦旃延撰集众经,最妙要慧,呈佛印可是也。又十住婆沙云:佛欲灭度,告阿难云:汝从今后,依契经,莫依人。或有比丘言:我现从佛闻等,应捡经律印之。如国家墨诏、墨敕、墨旨同。

【玄】一切行苦,一切行无常,一切法无我。

般若经云:有诸天人,多贪着乐,为破彼故,说一切行苦。沙门婆罗门等,乃长寿天,多起常见,为破彼执,说行无常。外道邪见,执身有我,为破彼故,说身无我耳。

教行两文不同

玄云无二者,谓有无皆楷定故。

更立苦为四印。

净名疏云:三法印,印声闻经。何者?若苦、无常、空,合无我及以寂灭。空、无我,即空解脱门;寂灭、涅槃,即无相解脱门;无常、苦,即无愿解脱门。又俱舍疏云:声闻经理弱,故须三印:治破爱,观无常;治破见,观无我。若入苦忍、真明,俱得寂灭。又无常等三,是能趣行;寂灭、涅槃,是趣果。

【玄】择精进喜治之。

善别真伪为择,不缪行无益之行为进,得真法喜为喜。

【玄】除舍定治之。

善断烦恼之境,为除不忆虚伪之境,名舍。于禅不起见爱,名定。

【玄】随依一觉。

辅行云:定慧各三,随用一,得益使止,无假遍修。

【玄】若十因缘。

语出大经,谓十二因缘中,除未来老死二也,过去善种在无明等中可受道故。

【玄】记鸽

祇桓寺有鹰逐鸽,佛谓舍利弗言:此鸽于恒沙大劫中,常作鸽罪讫,得出轮回,后得人身,经五百世乃得利根,乃至三阿僧祇劫,行六度,行十地,具足作佛度众生。

仰覆世界。

华严经中说世界多种,有净世界、垢世界、仰世界、覆世界等。天亲十地论释云:倒住者,不造舍宅住故;正住者,造舍宅住故耳。

孔子四德

论语云:子以四教:文、行、忠、信。正义曰:文谓先王之遗文,行谓德行,在心为德,施之为行,中心无隐谓之忠,人言不欺谓之信。此四者有形质,可举以教天下,故孔子必先之。

【玄】赏延于世,刑故无小。

二句并尚书大禹谟第三文也。延世者,谓人谪罚不可延及后世之子孙,唯赏功可及耳。刑无小者,天子法天行道,凡刑戮不可以辄小。

更有不同之相。

若云八万四千法藏即苦谛,八万四千尘劳即集谛,八万对治门即道谛,八万六波罗蜜即灭谛。

通教六地,与罗汉齐。

止观云:但六地名离垢,只可与阿含齐,不得与罗汉齐。第七方便般若,出假化他,用此名目为便。若取七地齐罗汉,约诸地对果向,七地正与第四果齐。对果向者,下玄文云:铁轮位于通是干慧地,三十心是性地,八人见地是欢喜地。薄地向果,向即离垢,果即明地。离欲向果,向即𦦨地,果即难胜地。已办地向,果即现前地,果即远行地。

从别以明别。

上一别字恐误,应云从通以明别,以法宝即通验之,知是通尔。

小乘

疏云:语诸作人,即示念处,能破四倒,勤断二恶,生二善。咄!男子,是警觉勤作纷动,令舍散入静,修如意足,入顶位也。当加汝价,暖法观中不能发真,如意观中能发无漏也。好自安意,得五根安固难坏,入忍位也。所以者何?我老汝少,佛具智断名老,汝居道始名少,入世第一也。更与作字,即八正入见道中。虽欣此遇者,思惟未尽,犹居学位,未得无难,故二十年中常令除粪。

能得神通。

能字恐是如字耳。以疏云:能履深水如神通。

有本无第三句。

谓无于诸世间一句。

【玄】教那忽是第四时。

光宅谓涅槃是第五时,法华是第四时。若言是者,法华与般若同味。

大品习应品,二乘如萤火虫。

经云:菩萨能作是念:我当行六波罗蜜,乃至十八不共法,成阿耨菩提,度脱众生,令得菩提。譬如萤火虫,不能作是念:我力能阎浮提普令大明。声闻、支佛亦尔,不作是念:我行六度等。

验知音破

破应作有。

【玄】法不住法。

禅波罗蜜中解观心无心法,不住法中,云知心数为法,心王为心,受想行三阴为法,识阴为心,所缘为法,能缘为心,能生为法,所生为心,所观之境为法,能观之智为心。

彼佛法界,亦兼于果,

彼止观约心明佛十如,故今签云:寄果明理性。彼云:缘因为相,了因为性,正因为体,四弘为力,六度万行为作,智慧庄严为因,福德庄严为缘,三菩提为果,大涅槃为报,并寄果耳。

诸佛尚亦不说。

佛尚三止,岂可自辄云十界各具权实?今以九界为权,且依显耳。

广释十如。

广,恐应作通字。

彼叙外人而执定计。

计因中有果也。经云:有诸外道作如是言:因缘和合,则有果生。若众缘中本无生性而能生者,虚空不生,亦应生果。虚空不生,非是因故。以众缘中本有果性,是故合集而得生果。所以者何?如堤婆达欲造墙壁,则取泥土,不取彩色;欲造𦘕像,则集彩色,不取草木;作衣取缕,不取泥木;作舍取泥,不取缕线。以人取故,当知是中各能生果;以能生果故,当知因中必先有性。

譬中,譬、合。

多譬合二字。

尽智无生智

辅行第十引毗昙云:尽智者,谓我知苦,乃至知道。无生智者,谓我知苦已,不复更知,乃至修道已,不复更修。真位究竟,名为解脱。证真之后,能为他说,名为知见。

中含二十七。

二十七人者,学人有十八,谓四向、三果、信行、法行、信解、见得、家家、一无间、五那含、为中生、行不行、上流。无学九人,谓退分、护分、思分、住分、达分、不动分、不退分、慧解脱、俱解脱,共二十七人。

三、果下,疑。

疑上脱释字。

若生实报,则不取小乘无漏为因,如余文。

下玄第二云:断别惑生变易者,如初地初住断惑是也。以顺道法爱为因,无明为缘,生变易土。又云:地地皆有万行,福德为因,无明为缘。

因缘,如止观第五文。

彼云:因缘有逆顺,顺生死者,有漏业为因,爱取等为缘;逆生死者,以无漏正慧为因,行行为缘,俱损生破惑。顺界外生死,亦以无漏慧为因,无明等为缘;若逆生死,即以中道慧为因,万行为缘,俱变损易生死故。

不心轻畜生

不慢心。

以下后文。

多一下。

因缘生死

因缘生死,即初地已上;有后生死,即第十地;无后生死,即金刚心。

慧眼菩萨

问云:如来相好,为有报也?为无报耶?文殊言:如来色身有报,法身无报。复问云:去贪欲,内心净,获大果,六度之法,非无报相,如何得成法身耶?文殊言:如来法身,有耶?无耶?慧眼曰:色身是有,法身是无。如我观察如来身者,非报非无报。

【玄】借三种为譬。

上观第五不思议境末,具有三譬,谓如意珠、雨宝、三毒惑心及眠中梦事。

寰中。

法界为城,法王所都。法王无偏,理性无外。

此中多意,不复委释。

阿含中,佛告比丘:有四马:一、见鞭影即便惊悚,二者、触毛乃惊,三者、触肉乃惊,四者、彻骨方觉。经中,初合闻他聚落无常即惊,次合闻己聚落无常生厌,三者、合闻己亲无常生厌,四者、合己病苦方厌。大经亦以四马喻生、老、病、死,故知二经并喻三藏中意。今借喻四教,快马喻圆,如贪欲即是道等,已上并辅之。

释签卷第三(玄二余)

或存或没。

存则境妙中二,谓谛、缘也,洎感应、说法、眷属、利益等也;没则智行、三法、神通等也。

三仙

一、迦毗罗,明二十五谛,谈因中有果。一者,从其冥初生觉,过八万劫前,冥然不知,但见最初中阴初起也。亦云世性,谓世间众生,由冥初而有,即世间本性也。余二十四谛,具如彼。二、优楼僧伽。三、勒沙婆。

二天

一、毗纽天外人,计梵天生四姓:口生婆罗门,臂生刹帝利。摩醯首罗天,此云大自在,能倾覆世界,如是仙天外人俱事之。

从无明至老死有十一番,但十个中间一一皆生十二支,故十中间有一百二十。

彼经过行比丘白佛:如我所学十二因缘甚深之法,我今当说。无明缘行便生十二,行缘识便生十二,识缘名色便生十二,名色缘更乐生十二,更乐缘六入便生十二,六入缘爱便生十二,爱缘受便生十二,受缘有便生十二,有缘生老病死忧悲苦恼便生十二。皆是捡印本官经因缘品中作如是说也。常途云名色缘六入,而彼文云更乐,恐更乐只是名色耳。又合云受生爱,而彼云从爱生受,又阙触取,况只说八支十二耳。若销今文,从无明至老死,须云十二番。若十个中间,应云无明生行,十二行生识,十二识生名色,十二名色生六入,十二六入生触,十二触生受,十二受生爱,十二爱生取,十二取生有,十二有生生十二,则有十中间一百二十支也。圣意难量,或经本中误,学者更详。

正是今文第二解。

第二、是亦有差别,因是缘起故。

三者、不生苦爱;

似多一者字。

连缚等四

婆沙委论,具有四种十二因缘:一者、刹那,二者、连缚,三者、分位,四者、远续。后三只是三世十二因缘,以约能顺生后等受名也。言一念者,非谓极促一刹那时,谓善恶业成,名为一念也。

色界、无色界、无名色。

若欲界中名者,即初托胎时之妄念也。色者,初认父母二滴以为己有也。上二界无此故耳。

还生色者,入无余界。

上流般

欲有三法随逐。

淫眠食

余二句可见。

无色续无色,色续色。

亦可喻圆门本有。

有应作无。

【玄】破此,如止观中说。

只是不思议境中,非纵横并别,及横竖八句,推捡情计,以显无耳。

前二指前竟。

似多前二两字。

三种意生身。

楞严经中,意生三种:一、入三昧乐意成身,则三、四、五地心寂不动故也;二、觉法自性意成身,即八地中普入佛刹,故以法为自性;三、种类俱生无作意成身,谓了佛证法。成之与生,并从果说。此约通教及以别接,竖判次位。初文虽云五地,亦兼七地,即入空位也;八地,即当入假位也。种类俱生,云了佛证法,即是入中,属佛种类,未必自证。若接入别,七地已前,入别十住;八地已去,接入十行。知佛证法,是入回向,并非证道,故名意生。仍本为名,兼不接者,共结此位,故并云地。辅行中释此,更开五、七、九种之相。

向是生死,背是涅槃。

若据来者向义,则不痴是来义也,应须云向是涅槃也。又云去是背义者,则痴是去义也,应须云背是生死。今此二句,向背可疑。若据二乘,则以背生死向涅槃为义,菩萨则以背涅槃向生死为义。今非辨二乘菩萨向背,且以背涅槃向生死是俗,背生死向涅槃是真,以明中道耳。尝略捡宝箧经,未见其文,请后贤更委捡之。

故成无三智。

多一无字。

【玄】从三生二,从二生七等。

释云:烦恼生业,烦恼有三,谓无明、爱、取,以生行、有,此乃三生二也。行生名色五,并生老死等,此乃二生七也。七生三可见。

【玄】盆器米面

疏释云:禅体含支林如盆器,生空粗如米,法空细如面。

十住菩萨但见其终,不见其始。

此大经二十五文也。净名疏八释云:当知无明无本,故十住见终,不见其始;诸佛如来,见终见始。记释云:十住见终者,但以最后得名为终。由断一分,见一分终,故云见终,其实无明不可云终。佛断最后,后相如初,故云见始,其实无明不可云始。若定终始,何名无住?若计无明有始终者,是谓法性有始终也。以全法性定无明故,亦全无明体是法性。问:若尔,过在大经。答曰:不然。有事有理。若从事说,若见法性始,即见无明终;佛见法性终,名见无明始。无始之始,名无明始;无终之终,名法性终。若从理说,应知二法俱始并终,况此二法自无二法,俱无始终。若从事理相待以说,从理故即,从事故离。始终亦尔。约非事理而论事理,于无始终而云始终。大经之文,带别论圆,从事相待,故作此说。

八相虽异

涅槃云:八相名苦,所谓生老病死,乃至五阴盛生。如是八苦法者,是名集;无八法处,名灭;十力、四无畏等,名道。

抟等四食

段食入腹则消。触食对前根、境、识三和合为相。思食希可意境时,有资盛义,此通三界。识食者,由前三食势力盛故,势方增长。

譬喻者(毗昙师名),阿毗昙中正量部异师为譬喻者,毗婆阇婆提说八苦。

今未暇捡毗昙,且依婆沙出之。论云:分别论者,作如是说:若有八苦相,是苦,是苦谛;余有漏法,是苦,非苦谛。招后有爱,是集,是集谛;余爱及余有漏因,是集,非集谛。招后爱尽,是灭谛;余爱尽及余有漏因尽,是灭,非灭谛。学八支道,是道,是道谛;余学法及一切无学法,是道,非道谛。若作是说,诸阿罗汉但成就苦、灭二谛,不成就集、道二谛。所以者何?招后有爱,诸阿罗汉已断尽故;学八支道,得阿罗汉果时,皆已舍故。然论中不释余有漏法非苦谛等,今诚消之。既云阿罗汉,恐是对自他言之。阿罗汉谛,若必谛真。若他有漏法,是他之苦,非我谛苦,及乃至道谛,皆以自他相对而辩。学

眼智明觉

文句释云:若法忍为眼,法智为智,比忍为明,比智为觉,余三谛亦尔,故成十六心。三根人各得十六,成四十八行。

知诸入为门,至余如苦谛等。

经云:知诸入为门,亦名为苦,是名中智;分别诸入有无量相,悉是诸苦,非诸声闻、缘觉所知,是名上智。乃至知识分别相,是名中智;分别是识有无量相,非诸声闻、缘觉所知,是名上智。如是等义,我于彼经亦不说之。(中间知界,知色、受、想、行皆结,是名中智;分别诸界有无量相等,是名上智等语,例前后可知。)又知爱因缘能生五阴,是名中智;一人起受无量无边,声闻、缘觉所不能知,能知一切众生所起如是等爱,是名上智。如是等义,我于彼经亦不说之,故今注余如苦谛。是灭谛中不可称计,与道谛中亦无量无边,两句之下皆云:非诸声闻、缘觉所知,是名上智。如是等义,我于彼经亦不说之,其义与苦谛是同,故但注云如苦谛。

世谛,即第一义谛。

世谛即苦集,第一义谛即道灭。第十二云:五阴和合称言某甲,凡夫众生随其所称,是名世谛。解阴无有某甲名字,离阴亦无某甲名字,出世之人如其性相而能知之,是名第一义谛(云云)。文殊白佛:若以真实为实谛者,真实之法即是如来、虚空、佛性。若如是者,如来、虚空及与佛性无有差别。佛言:文殊,有苦有谛有实,乃至有道有谛有实。善男子,如来非苦非谛是实,虚空非苦非谛是实,佛性非苦非谛是实(云云)。非苦非谛是实者,下智妙中用对四种四谛。

广释释世谛

多一释字

圆破通等。

通应作别。

经文不次

空假中次也。彼云:一切法趣假,色尚不可得,空趣不趣中。

诸文用义,以初证藏。

因缘所生法之一句。

下文自有两品属藏。

十二因缘品破邪见品

实语是虚语

下文云:起语见故,生死浩然。签释云:教本是实,凡情执之成见,见即烦恼为因,故苦果浩然不息。又云:实谛虽妙,执故成粗,如执中异边,执空异有。

前是废权观。

签中先以次第三观,竖对四四谛竟。次以一心三观,总对四四谛。则前之废观为粗,次之开观为妙。开废同时,谛观体一也。

【玄】妙胜定经

佛言:我昔共文殊师利共诤二谛,死堕三途经无量劫,吞铁丸从地狱出,值迦叶佛,为我解说有无二谛。迦叶佛言:一切诸法皆无定性,汝言有无,是义不然。一切诸法皆悉空寂,此二谛者亦有亦无,汝但知文不解其义。

【玄】二生菩萨。

今玄文判二生属三藏菩萨。若辅行中明大乘二生者,引大经佛说观因缘智,四种不同,得菩提异。说是语时,十千菩萨得一生实相,五千菩萨得二生法界。章安释云:三乘同观第一义谛,智解不同。一生、二生,乃是破无明一品、二品。实相是别理,法界是圆理,即是利根接入别、圆。破无明已,八相作佛,是佛果出外义也。但观诸经,会末得道,即识所说共、别之意。小、大二生,学者辨之。

齐初僧祇,初皆名尔前,故容有堕。

常途论:初阿僧祇,即离五障,在外凡位;第二阿僧祇,在暖位;第三阿僧祇,在顶位。初祇在外凡,尚容有堕,况复尔前乎?

何必第三阿僧祇末始恶道出?

记主意云:第三,僧祇之始,已离五障,何必至末耶?离障之义,三说不同。小四教中,云是初祇;今此签文,云三祇始。若俱舍中,百劫修相业时,方离五障。故论云:从修业菩萨得定,名生善趣贵家,具男念坚固也。

观于恶友,及恶知识,

友字误。经云:观于恶象。

恶知识者,坏无量身。

经中云:坏无量善身。

臭身、净身等。

恶象能坏不净身,恶知识能坏净身;恶象能坏肉身,恶知识能坏法身;

【玄】旻据佛果,出二谛外。

辅行云:庄严云出,开善云不出,由三乘共学菩萨有但不但。古人不晓利钝两根,但诤佛果出与不出,终未见今开合之意。故知二家各得今文利钝一边,仍不知出外别照中道之境,用中道智进破无明故也。若不能知钝根依教与二乘人同证真谛,当知二师各得片意。若得今意,出与不出,义皆悉成。

【玄】进不成三,退不成二。

通利根人,受别圆接。若只云二谛外无别理可照者,是进非通别圆之三也。设照别理,又退非藏通果佛之二法进退之失也。

【玄】约四假明二谛。

大论但论三假。言四者,有人云:法假未见所出。若二十三家者,即光宅、敬脱、慧超并诸王侯,各咨二谛于昭明,而昭明悉答之。

根欲

十力中,有根力、欲力。根力者,佛知他众生诸根上下相,如实遍知;欲力者,佛知他众生种种欲,如实遍知,无能坏,无能胜也。

如世第一,邻近于真,尚有多品。

如身子上,目连中,余皆下。

【玄】小云发障,大云发障。

云能翳月,譬惑能障真;云开见月,障灭智净。发者,开也。

始自迦罗。

外道,名也。为初教所破者,皆见惑阴入也,故曰长阿含破外道。

世情多种

疏:第九、作多想经,在圣行品中。

名世、句世、缚世等。

经云:云何名世?男女瓶衣,车乘屋舍等。云何句世?四句一偈等。云何缚世?卷合系结,束缚合掌等。云何法世?如鸣椎集僧,严鼓戒兵,吹角知时。云何执着世?如望远人有染衣者,生想执着,言是沙门,非婆罗门。见有结绳横佩身上者,便生念言:是婆罗门,非沙门也。

五种世法,名与前异。

与人、我、众生、兔角等异。

【玄】如缘灭生使。

四谛中灭本非使,因缘谛遂生于七使。

西方经何量

彼疏云:外国经多度者,少何量者,记主易其语耳。

业即金等。

经云:我今多有金银等。疏云:金即别教理,银即通教理。大品所谈真谛,不出此二。

如三周中,各有异名。

疏云:初周名法说,通则具三:如优昙钵罗华,时一现耳,即譬说;若我遇众生,尽教以佛道,即因缘说。中周别名譬喻,通亦具三:我先不言皆为化菩萨,即法说也;于二万佛所,常教化汝,即因缘说也。下周通亦具三:众又清净,令入佛慧,是法说;有一导师,是譬喻说。而作三周者,从多从正,欲令名字不滥,各据一意耳。

【玄】自是一边。

有本作一途。

止观中,判三假文。

以三藏判为随事三假,衍门三教为随理三假。

彭城寺嵩法师

徐州彭城寺嵩云:佛不应常住,临终时其舌先烂。

畜八不净

经云:诫畜不过八种,皆名不净:一、田宅园林,二、种植,三、贮积谷帛,四、畜养人仆,五、系养禽兽,六、钱宝贵物,七、毡褥釜镬,八、象金饰床耳。

摄大乘明十种胜相,分为十品。

一、依止胜相净不净法,即依止阿梨耶识。二、应知胜相,谓应知自性惑。三、应知入胜相,谓知三性能成入及所入,即唯识也。四、入因果胜相,谓入唯识因,是六度在通达位中入果,即是通达位中转成果也。五、入因果修差别胜相,即六度四德,在欢喜等十地中地地差别。六、于修差别依戒胜相,谓十地中一切戒诸恶不作。七、依止心学胜相,谓依止修习妙定。八、依慧学胜相,谓以慧为依止,即无分别知。九、学果寂灭胜相,谓灭差别智,即是无住涅槃。十、智差别胜相,即是如来智,离一切随眠障等(云云)。本论三卷,无著菩萨造。论中将十胜相分作十品,一一解释。又世亲菩萨作论释之,为十二卷。又义疏八卷,共二十三卷,并是明十胜相之义。前言三性者,一、依他起自性,二、遍计所执自性,三、圆成实自性。依他性者,谓依他起自性,实唯有识似义显现之所依止。云何依他起?何因缘名依他起?从自熏种子所生,依他缘起,故名依他起。生刹那后,无有功能,自然住故,名依他起也。二、遍计性,谓执诸行相生颠倒,缘何境界?取何相貌?由何缘成实?二者、清净圆成实。已上并论中文。

【玄】不思议四句,破执。

前云无明之心,不自、不他、不共、不无因,四句皆不思议,若有四悉檀因缘,亦可得说。

一三三一。

彼云:以止缘于谛,则一谛而三谛;以谛系于止,则一止而三止。譬如三相在一念心,虽一念心而有三相。止谛亦如是,所止之法,虽一而三;能止之心,虽三而一。以观观于境,则一境而三境;以境发于观,则一观而三观。

即是如来,虚空佛性。

佛告文殊:言实谛者,名曰真法,又名无有虚妄,又名大乘,又名一道清净,无有二也。有常乐我净,名为实谛。文殊难言:若以真实为真谛,真实之法即是如来、虚空、佛性。若如是者,如来、虚空及与佛性无有差别。佛云:有苦有谛有实,有集有谛有实,有灭有谛有实,有道有谛有实。善男子,如来非苦非谛是实,虚空非苦非谛是实,佛性非苦非谛是实。文殊言:所言苦者,为无常相,是可断相,是为实谛。如来之性,非苦、非无常、非可断相,是故为实。虚空、佛性非复如是。

婆沙中,尊者波奢说四谛。

世谛、第一义谛,亦难明了,今依婆沙出之。七十七云:胁尊者曰:一谛者,谓四圣谛各唯有一,唯一苦谛无第二苦,乃至道唯一道无第二道,故说一谛不违说四。复次言一谛者,谓一灭谛,为欲遮遣余解脱故。以诸外道说四解脱,即四空处也。复次言一谛者,谓一道谛,为欲遮遣余道谛故。以诸外道说多道谛,谓自饿为道,卧灰为道,饮风饮水、食果食菜、露形卧棘、或执不卧、或着弊衣、或服药、或断食等为道,如是非道。若佛说真道者,谓正见等八支圣道也。复次言一谛者,谓一灭谛,永舍一切生死苦故。又一谛者,谓一道谛,能断一切生死因故。余契经中说有二谛:一世俗谛,二胜义谛。其义云何?有作是说:于四谛中,前二是世俗谛,男女行住及瓶衣等是世俗事,入苦集二谛中;后二谛是胜义谛,诸出间真实功德皆入道灭二谛中。复有说:前三谛是世俗谛,苦集中有世俗事故。佛说灭谛如城如宫如彼岸,诸如是等世俗施设,灭谛中有,是故灭谛亦名世俗。唯一道谛是胜义,世俗施设此中无故。评者曰:四谛皆有世俗、胜义。苦集中有世俗者,义如前说。苦中有胜义者,谓苦、空、无常、无我理。集中有胜义者,谓集因缘生理。灭中有世俗者,佛说灭谛,如园、如林、如彼岸等。灭中有胜义者,谓灭、静、妙、离。道有世俗者,佛说道谛,如船、如筏、如石、如山、如梯、如凳、如台、如观、如华、如水。道中有胜义者,谓道如行出。乃至云:尊者世友作如是说:能显名是世俗,所显法是胜义。复作是说:随顺世间所说,名是世俗。随顺圣贤所说,名是胜义。又大德说曰:宣说有情瓶衣等事,不虚妄心所起言说,是世俗谛。宣说缘性缘起等理,不虚妄心所起言说,是胜义谛。(已上正文)论文甚广,诸尊者说四谛,各各不同,今亦略节耳。本为不识灭如园林,道如船筏,及捡论文,而论中不释。今曲释云:城宫园林,可以栖止,如涅槃可住。船筏可以度人,如道谛可以出生死。

三界利钝,一十九使。

见利有十,谓身见等;思钝有九,谓上上等;且约一九见思,共论十九。

居在界外,莫不皆有十二支,如止观摄法中。

止观云:若迷权理,则有界内相应独头等无明(云云)。若迷实理,则有界外相应独头等无明。故宝性论云:二乘之人,虽有无常、苦、空、无我对治,于佛法身,犹是颠倒,即是无明。独头无漏智业,为行三种意生身,亦是五种意生身。意即是识,身即名色、六入、触、受。无明细惑戏论未究竟灭,即是爱、取。烦恼染、业染、生染未究竟,即是有三种意。因移即是生,其果变易即是老死。辅行第五,文末销释。

故云空不空边,则分对两处道灭。

故云者,指下文五三谛中也,空对界内道灭,不空对界外道灭。

苦、集例此。

但俗是界内苦集,中俗是界外苦集。

【玄】圆俗意通。

言云云者,具六凡、二乘、菩萨、十如之异。

释签卷第四(玄三六纸)

至非想者,语其所依,乃至初禅。

此定不缘识处,故名非想;不缘不用处,故名非非想。三界顶禅,世为极妙,外道计之以为涅槃。四禅各有支林、喜、乐等,外人亦计之为涅槃。今略四、三二禅,故云乃至耳。

【玄】六艺

礼、乐、射、御、书、数,具如笺,难中解。

【玄】毗尼生信爱。

论云:若于正法毗奈耶中,有少信爱,即信名爱,故名信爱。于正法中,有信爱者,说缘道谛信。于毗奈耶中,有信爱者,说缘灭谛信。问:此暖善根,具十六行,缘四圣谛,何故此中,但缘道灭谛,非苦集耶?答:依胜说故。谓四谛中,道灭胜故,出生死苦。

【玄】正法是三谛,毗尼是灭。

论云:有说于正法中有信爱者,说缘三谛信;于毗尼中有信爱者,说缘灭谛信。

【玄】如佛为满宿。

论中满宿,本二人也。谓马师满宿文云:如佛为马师并宿二比丘说:此二愚人,离我正法及毗奈耶,譬如大地去虚空远。佛告马师井宿言:吾当为汝说四句法,汝欲知不?(云云)此中何者是四句法?有说四圣谛是。所以者何?彼不见谛,造恶行故。有说四念处是。所以者何?彼由颠倒,造恶行故。有说四正勤是。所以者何?彼懈怠,造恶行故。乃至四沙门果、四静虑等,此二人于正法毗尼中,无少分暖。毗尼多种,谓时毗尼、方毗尼、种性毗尼、家毗尼、明毗尼、罚毗尼、犯毗尼、圣毗尼、贪毗尼、嗔毗尼。痴毗尼中,何毗尼耶?答:有说是罚罪毗尼,有说是犯毗尼,有说是贪嗔痴毗尼。(已上正文)毗尼律中,亦翻为灭。若说是贪嗔痴毗尼者,乃是三毒灭矣。大经亦云:马师满宿,无有暖法。何以故?于三宝所无信心。论作井宿、井满,二音少殊。

【玄】是其意趣。

论中问云:暖有何意趣?答:先所修习一切善根,谓从布施,乃至七处善,皆以回向解脱,是其意趣。问:暖依何而起?答:依自地起。问:暖依何为因?答:前生自地同类善根。问:谁为所缘?答:四圣谛。问:以何为果?答:顶以暖为近功用果。问:谁为等流?答:后生自地同类善根。问:谁为异熟?答:色界五蕴。问:有何胜利?答:能与涅槃作决定因,有说得暖定。问:不断善,有几行相?答:十六行相。问:为缘名,为缘义?答:名义俱缘。问:为闻所成,为思所成,为修所成?答:唯修所成。为欲界系,为色界系?答:唯色界系。为有寻有伺,为无寻有伺,为无寻无伺?答:具三种(签云有觉有观等三,名别义同)。为乐根相应,为善根相应,为舍根相应?答:三根相应(玄加随所说)。为一心,为多心?答:多心。为可退,为不可退?答:可退。

并一具缚人,合七十三人。

具缚者,先时未以世道断修惑,此名具缚人也。更有断修惑一品至五品者,此五人兼前具缚为六人也。至见道中名初果向。颂云:断次三向二者,第二向也。谓于凡位断第六品或七八品,名断次三。此有三人,至见道中名第二向,趣一来果也。又云:离八地向三者,第三向也。谓先凡位断欲修惑第九品尽,或断初禅乃至无所有处惑尽者,名离八地。此有六十四人,谓断欲九品为一断,上地各九为九人,七九六十三,兼前一人成六十四人。此六十四人至见道中第三向,趣不还果也。是则六十四人并前断五品五人,又断六七八为三人,并具缚一人,共七十二人。俱舍、婆沙说同。

【玄】三三昧。

签云:有觉有观等,但是名耳。若其义者,修证中云:有觉有观三昧,谓根本禅,乃至特胜、通明、背舍、胜处,各有相应心数,及诸功德等,名有觉有观三昧。无觉有观三昧者,谓诸禅中间,乃至特胜、通明、背舍、胜处,各有中间与观相应心数,及诸功德,名无觉有观三昧。无觉无观三昧者,谓从根本二禅,乃至有顶,及灭受想定相应诸功德,名无觉无观三昧。此三三昧,更无别法,但是总诸禅以为三分耳。

例前九品,亦越次故。

前暖三顶三次,师以暖之下,上越入顶位,以顶之中,上越入忍位,根性不同,故记主云耳。

言离界地,自下升上。

舍义者,如下引俱舍,释圣由失地舍。

此等只是判四善根。

论云:四种皆色系,云何差别?答:四善根虽同色界,而有可动、不可动,有有留难、有无留难,有可断、有不可断,有可虑、有不可虑,有可退、有不可退。诸可动、有留难、可断、可虑、可退中下者,名暖;上者,名为顶。诸不可动、无留难、无断、无虑、不可退中下者,名忍;上者,名世第一(云云)。以玄文只略说顶法,签中既云判四善根,故更出论文,以广其义。

不动等是后二善根,准此可知。

谓不为外尘所动,久住忍位,并世第一中,无难不断,善根不退,为五逆。

【玄】生下小信,此法不久停,故言下小。

论第六:问:云何名顶?答:于佛法僧,生小量信。又问:何故名顶?答:如山顶,谓如山人不久住,若无诸难,便过此山,更至余山,若无诸难,便进至忍,若有诸难,便退住暖。问:何故此信,名为小量?尊者妙音,作如是说,欲界名小,以下劣故,此在欲界,故名小量。又此顶位,于佛法僧,生小量信者,说缘道谛信,于法生小量信,有缘灭谛信。问:缘道灭谛可尔,是可信事,是生信处,故不说缘苦集者,烦恼恶行,及所得果,犹如粪秽,深可厌患,不应于中而生信乐也。

但不信三宝。

论云:世尊为波罗衍拏摩纳婆说偈云:若于佛法僧,生起微小信,儒童应知彼,名已得顶法。问:此顶善根,十六行相,观四圣谛,何故世尊为摩纳婆说信三宝?答:彼于三宝,愚惑不信,然三宝希有,难可值遇,欲令信解,故为说之。有说:彼摩纳婆,为苦所逼,欲求出要,来诣佛所,说是颂言:为苦所逼诸众生,不知出要来诣佛所,唯愿为说除众患,如热所逼入凉池。出苦之要,无过三宝,故佛为说,于三宝信。有说:欲令所化,于佛法中,深生信重,故佛为说,于佛法僧,生微小信。若佛为说四圣谛者,所化有情,便作是念:我等何用信重如是烦恼恶行,颠倒见趣,及所得果,苦集谛为?若佛为说佛法僧宝,彼便踊跃,深生信重。(已上正文)言不信者,岂有暖位,不信三宝?若不信三宝,何以禀教而位至暖耶?此或是语未禀教前,若以深生信重之言验之,或多一不字,以凡愚时,不信重苦集,但言三宝耳。摩纳婆,梵音,此云少年净行,亦云儒童。儒者,仁也。

【玄】若世尊说苦、集是可信敬,即受化者。

此一句,下文略依论加便作是念一句,则使义易解。论云:若佛为说苦、集,便作是念:我无始来,为此鄙劣烦恼恶行及所得果,扰乱逼迫,宁可信乐?若说道灭,便深信乐,不欲舍离。故于此中,偏论道灭也。

【玄】尽信四谛。

论云:信有二种:一信可,二者信乐。于道灭谛具二种信,于苦集谛虽无信乐而有信可,故苦集谛亦生于信。故胁尊者言:为厌患苦集故,称赞道灭,谓此道灭寂静、美妙、止息,对治下劣鄙秽苦集法故。

【玄】于此三时,多诸留难。

论云:于三时中,诸业烦恼,极与行者而作留难。一、从顶忍入时,能感恶趣诸业烦恼,极为留难。义言行者,若入忍位,不复受诸恶趣生,我于谁身受异熟果。二、圣者离欲染时,能感欲界诸业烦恼,极为留难。义言行者,若离欲染,于欲界生,定不复受,我于谁身受异熟果。三、得阿罗汉果时,能感后有诸业烦恼,极为留难。义言行者,若得阿罗汉果,定不复受一切生死,我于谁身受异熟果等耳。

亦不得起。

疏云:亦不起得修。

以观苦故起能得,得修彼苦下等。

疏云:以观苦故,故能起得。修彼苦下,四、行相也。今文多一得字。

皆慧为体。

论云:皆慧五除得者,出体也。此暖等四念住性,皆慧为体。若并助伴,皆五蕴性。(彼疏云:有定共戒为色蕴,余四可知。)此暖等四,有能得、得助伴体中得,非暖等四善根体,故言除得等。余同签文耳。

从苦谛起,一忍一智,

观于欲界苦谛境,有无漏生,断苦下十使,名苦法忍,第一心也。次起一刹那,名苦法智,择灭无为,第二心也。次观上界苦类忍,名第三心。断上二界烦恼,证择灭理,名苦类智,第四心也。次观欲界集,名集法忍,名第五心。得集法智,名第六心。次观上界集类忍,名第七心。得集类智,第八心。次观欲界灭法忍,名第九心。得灭法智,名第十心。次观上界灭,名灭类忍,第十一心也。得灭类智,名十二心。次观欲界道,名道法忍,名第十三心。得道法智,名第十四心。次观上界道类忍,名第十五心。次起一刹那,名道类智,名第十六心。

【玄】除灭一切道。

总灭之也。上下二道,缘行俱除。

【玄】见谛眷属不相离。

从不胜见谛已下,至何况有漏,并说见道功德,谓世第一不能胜也。见谛眷属者,论云:现观边所修世俗智,是见道眷属,随属见道慧力殊胜,此法不尔(此法指世第一,下同)。又岂能胜杂修静虑,然彼等至(彼指见道)及所感生不共异生,此法不尔。又岂能胜初尽智时所修善根,然彼修时离一切障所依清净,此法不尔。又岂能胜空空、无愿、无愿、无相、无相三摩地,然彼尚能厌恶圣道,况于有漏,此法不尔。

熏禅

第四禅先修得已,更以多念无漏,相续现起,从此引生多念有漏,从此复生多念无漏,如是渐渐减少,乃至最后二念无漏,次后引生二念有漏无间,复生二念无漏,夹熏加行成就相,次唯一念无漏,次复唯有一念有漏无间,复生一念无漏,名根本成。俱舍云:成由一念杂(云云)。夹熏者,谓前后无漏,中间有漏,使多念等漏,俱成一念无漏,故言夹熏。生五含者,由熏禅有阶差,谓下、中、上、上胜、上极等。

前诸位义。

多一位字。

【玄】不净安般

数息观也。经云:安之言生,般之言灭。根本诸禅,从数息起。

【玄】依未至为最,依初禅为胜,中间为长。

未到定者,欲界定后,泯然一转,不见欲界定中身首、衣服、床铺,犹如虚空。身是事障,障去身空,未来得发,名未到定也。依禅门中,二、三禅后,皆有中间。今此文中,初禅之后,二禅之前,有禅定者,名中间也。

妙音师说:或七加欲界,依欲界身。

疏云:妙音师说:暖、顶通依七地。于前六地者,未生、中间及四静虑,更加欲界。依欲界身九者(休论文),谓暖等四,依欲界人、天身起,除北俱卢、人趣、三洲及六欲天也。九处身起,唯依欲者,能厌苦故。前三善根,三洲初起;后生六天,亦续现前。第四善根,天亦初起,谓四善根唯一念故,故人、天趣皆得初起。三界女得二者(牒论),此四善根,唯依男、女,非扇搋等(扇搋者,黄门也)。前三善根,男、女得二。且男得二者,谓男得男善根及得女善根;女得二者,谓女得女善根及得男善根,故名得二。以暖等三,男转形为女,女转形为男,故暖等三女,男得二。第四女亦尔者(牒论),第四善根,女得二种,同前暖等,谓女得女善根及得男善根,以女形转为男。若第四善根,男唯得一,谓男唯得男善根而不得女也。已得女身,非决择故耳。

圣由失地舍,异生由命终,

明舍义也。圣舍暖等四善根者,由失地舍。谓此地善根,若迁上地,此便有失。失此地时,善根方舍。若此地死,还生此地,不失地故,故暖等不舍。若异生舍,异生无见道资,故命终舍。(已上俱舍疏中正文。)今更引婆沙论释之。论云:若得忍已,便违恶趣。彼扇搋等,身形鄙陋,是人中恶趣。若得忍等殊胜善根,必更不受彼类身故。问:得忍异生,于命终位,既舍众同分,亦舍忍否?设尔,何失?若舍者,应堕恶趣,故乃言不堕恶趣。又若舍者,何故异生命终时舍?圣者不然。若不舍者,何故业蕴及六种蕴,俱不说耶?如说:异生住胎藏等,俱成就身业。答:此应言舍(云云)。异生命终,定舍于忍,善根劣故。异生依此地,起此类善根。若有命终,还生此地,舍同分故,上决定舍。况此善根,是色界法,经欲界生,而当不舍?

暖必至涅。

脱一槃字。

第一。入离生

疏云:离生者,见道名也。

【玄】欲委知,向彼寻。

初对诸善根亦有差别:对闻所成名最,对思所成名胜,对不净观持息名长,对暖名尊,对顶名上,对忍名妙。次对与今玄文同。又论云:此至边顶名最,上品摄故,故名胜;作吉祥故名长,体此进故名尊;性坚牢故名上,满所愿故名妙。又能作苦法忍无间缘名最,超过一切异生善根名胜;映夺一切世俗善根名长,能逮胜德名尊;无二分故名上,似无漏故名妙。又异生最后心故名最,能开圣道门故名胜;根猛利故名长,以于一切顺决择分此最上故名尊;折伏一切烦恼怨故名上,引爱果故名妙。

玄签备捡卷第一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