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书楼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第六章 主动出击,放开手脚向前奔跑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1.打破一切权威

对外在权威的盲目接受,无异于是对自心真实想法的盲目否定,从禅的角度来看,任何一种理论学说、任何一种观念习惯都自有其合理之处和不合理之处,我们要做的是用理论指导生活,让生活变得更好;但如果你觉得这些理论已经对自己的生活造成了干扰,那就顺从自己的内心吧,毕竟,生活的创造者是每个人自己。

丹霞禅师初次来到马祖道一的禅院就骑在圣像上。其他人看到,就说:“哪里来的疯子,竟敢如此大逆不道!”大家就把这事告诉马祖道一。没想到,马祖道一反而很欢喜,他认为,这个人能够不顾权威,敢于随心做自己的事,必然不会被其他的人言论牵着鼻子走。大凡是真正有所建树的人,便大概都是如此的吧。

在很多时候,我们奋力地冲向人们的某一个目标,但由于条件不成熟,所以只能扑空。所以,适时地创造机会很重要,适时地等待机会也很重要。只要在等待的时候,我们要不断地充实自己,为未来做好准备,这就不算是虚度光阴。

“平和”绝不是无所作为,所说“沉默”也不是木讷呆滞,所说的“等待”更不是要人们无所事事。而是说,人们在生活中总要保持着平和的内心,留一分谦逊静默的态度,在做事情不具备条件时就先蓄积力量、充实自己。等待的过程也是一种身心的修持,人总要活得慢热些,才能待时机成熟时有心力追赶自己的梦想。

在很多时候,禅是肯定人们的沉默姿态的。这种沉默,并非是死者的毫无声息,也不是荒漠一般的沉寂。这种沉默的姿态是在我们面对自己不了解、不明白的问题时应有的一种谦逊。懂得适时沉默的人,通常都不喜欢张扬,性情比较内敛,但内在的生活爆发力却很强,因为在其他人浅薄地谈论问题时,沉默的人却在不断地学习、吸收、接纳,因而他的内心世界才是如此充实。

真正有生命境界的人,一般来说都不会特别多话,但他说的每一句话,都非常有哲理、非常有份量;同时,他也不会一下子包揽很多事情做,但他做的每一件事,都不是别人随随便便就能完成的。如果你的身边有这样的人,请一定多多地亲近他们,和这样的人在一起,自己的生命境界也会得到提升。

古代的藕益禅师说过,如果自己的话语不能给他人带来帮助,那么就不要说了,把这种禅学思想拿到现代社会里看也是很适用的。如果我们说出来的每一句话都不能给人帮助、带来团结、力量和启示,或者予人欢喜、勉励,那还是闭上嘴巴,埋头工作吧。至少这样,你还能落下个“寡言少语但工作踏实”的评价。

在现代化工业社会里,人们活得不仅功利,而且急躁。曾经有个企业家说他无论如何也静不下来,更体会不到什么叫作禅意。对此他感到很苦恼。而我觉得,如果你能慢下来,那么你的心必然能静下来,如果你能放下更多的功利,只是对自己的工作抱以一个单纯的目的,那么你必然不会感觉到工作很忙很累。生活要慢慢地经营,才能从中感受到意义。

在生活里,并不是谁跑得快谁就是赢家,当你拼命地向前奔跑时,如果错过了沿途的风景那该多遗憾啊。如果你只是为了追求物质才跑得那么快,那么,你在得到了物质之后却只感受到内心的空虚和人生的无意义,这种生活还有什么快乐可言呢?

只有内心产生了坚定的力量,才能在欲望横飞的世界里坚持自己的想法不动摇。但这说来容易做来却难,坚定的内心力量在平日里就要一点一点积蓄起来。但看看我们周围的那些人,只是毫无目的地占有一切、向前奔跑,这就不奇怪,为何每个人看起来都很拼命,但真正能够做成事业的人却寥寥无几。

你有什么理想,那就勇敢地追求;你对自己的工作有着怎样的要求,那就努力而为;你心中有所愿,就要有所行动。这是一种最痛快的活法,也是最务实的生活态度。

不要欺骗自己的心,如果违背自心选择了不喜欢的生活和工作,那便是对生命的浪费。但是禅也说过,我们可以把不喜欢的,转变为自己喜欢的,只是这个过程比较漫长,相对来说也比较痛苦。但我们可以在这个过程中体验到生命的不同面貌。世间并没有绝对的对与错,有的只是内心的经验感受以及生命的过程。

只有在生活的每个瞬间都对自己的言行有所反省,言行才能得到净化;对自己的念头进行观照,才能及时停止那些负面的想法,力求每一个心念都符合正道。

在生活中,我们总是被习惯、观念、概念等束缚,但事实证明,即便你遵从了习惯和观念,但事情最后的结果还是要由你自己来承担,与其如此,倒不如最初就按照自己的本意来做决定。禅认为,人生最重要的意义就是发挥个体的自主性,开发出对自己生命的自觉性。

一切语言文字,一切外部力量,都会成为个人主观能动性的障碍。这也是为何禅家经常说“要打破一切权威”。

在一个禅门故事里说,有个人来来往往地跑了好几次,每次都很着急,每次都慌慌张张。他的这一举动引起了一位禅僧的注意。他问这个人,为何这样着急忙慌地跑了好几趟。这个人说:“要去某地办事,走到一半路,忘记了带某物;然后回家去取,又着急赶路。但走到一半,又发现忘记了别的东西。如是就往返了多次。”看看我们自己有时候像不像这个人,每次都很着急,我们想的是要快快走路,但却忘了应带必备的东西,结果因为贪图“快”,反而浪费了时间。

古时候有个禅僧希望能早日开悟,便再三问禅师,何日才能有所证悟。禅师说:“你且看院中这棵树,当它叶子黄了又绿了,绿了又黄了,如是三回,便有证悟。”在半夜,禅师听到院中有声音,便起身去看,竟是这个禅僧用颜料在涂抹树叶。他说再涂抹一遍,就大功告成了。正高兴间,不留神从树上摔了下来,一条腿当场断了。为了“速成”,付出如此惨重代价。再看看追求速成的现代人,不也是在步这个禅僧的后尘吗?

林中起火,一只鸟儿展开翅膀,飞去林外一条溪水里用翅膀沾水来灭火。如是往返多次才终于把火扑灭。不怕个体的力量小,就怕我们没有这种锲而不舍的精神。大家做事急于求成,只想着赶紧达成某个目的,却缺少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这也是为何,着急赶路的人并不一定能走到终点,因为他在半路就有可能放弃了。

我们应该用喜悦和满足来对治内心的贪求和欲望,从而实现内心的清净平和,保持心理平衡,开启生命潜能,这才是生活禅的理念在现实生活中的终极落实。

一个禅师在临终前对弟子们说,自己有一块空地,上面长满了杂草,他问大家有什么好主意没有,能够完全地铲除这些杂草。弟子们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最后禅师笑了:“如果是我,我就在那块地上种上粮食,或者栽种鲜花。我们的内心总有无数的邪念,就好比杂草,而清净的善念就是粮食,就是鲜花。”

在日本德川时代,有人找到盘珪大师,说:“我脾气十分暴躁,请大师指点我,怎样才能控制脾气呢?”盘珪道:“你这个性格很奇怪,你现在表现一下,发发脾气,让我看看,这样我才能给你指点啊!”这个人说:“可是现在我没脾气可发啊。”

“既然如此,那么这坏脾气就不是先天带来的,所以,这是可以控制的。”盘珪大师笑着说。

——摘选自铃木大拙《通向禅学之路》

2.世界如此之大,可你却专门盯着没有阳光的地方看,这难道不是你错了吗

铁舟和尚对独园和尚说自己已然四大皆空,步入了禅境。独园便举起禅杖打了铁舟一下。铁舟很生气地要和独园理论一番。可独园却说:“你都四大皆空了,又何来这么大的火气呢?”很多时候我们也是这个样子,自以为是,只有遇到挫折时才知道自己的能力根本不够。但能够认识到自己能力不足,也不失为一种收获。就怕有些人因此而沮丧,以致生出烦恼。能力不够,再去努力便是了,沮丧烦恼又不可能使自己有所提高,如果大家都能明白这个道理,心头闲事惹来的烦恼便也会少些了。

真正能裹住人们内心自由的都是一些琐碎的闲事。人们在大风大浪面前或许能被激起大无畏之心,但在面对生活琐事时就欠缺一种智慧。听到不入耳的话就开始记恨起别人,看到看不惯的事就大发雷霆。这些闲事每个人都躲不掉,但与其“躲”,倒不如把目光转向有趣的事物上,正如禅家所说:“世界如此之大,可你却专门盯着没有阳光的地方看,这难道不是你错了吗?”

如果从一个全新的角度、以全新的方式去看待生活中的诸多闲事,那也是乐趣一桩。比如,有人对你咆哮、给你制造麻烦、让你陷入争端、让你难堪,如果你把这些当作是他人恶意针对自己,那么肯定会气恼万分。但如果你把这些看作是内心烦恼之人的一种宣泄烦恼的方式,那么你就会对他陡然生起怜悯之心。因为你从另一种方式看待伤害,于是伤害的人,反而成了最可怜的人。

人们看不到活生生的世界,却偏爱在逻辑、理论、观念,等等之中作茧自缚。你选择乏味枯燥的工作,是因为传统观念里认为这个工作待遇优厚;你违心地做出选择,却说是牺牲个人、成全他人的必要条件。能让自己开心的工作比待遇优厚更重要,要成全他人也不一定完全牺牲自己,总会有其他方法可行。世界展示给我们的就是:完全被观念、逻辑、理论束缚,人生就是僵死的,只有跳脱出来,人生才是鲜活的,你的生活才能称之为是“你的”。

每天的喜乐与愁闷、平和与焦灼、宁静与烦恼,这些心理状态都是需要我们切实体验的。从禅的眼光来看,不论你今天的感受是喜是忧,那都是生命的收获;但如果有谁说他对今日的心理状态没有任何感受,那么他这一天便是白活了。即便明天到来,人生还有崭新的开始,今天也已经是过去的了。

最好的生命状态,就是让生活的一切都以它们的本来面貌呈现在心灵的镜子上。别人说了些什么话,你觉得那是针对你,因而就生气烦恼,但这也只是“你以为”的。世人常用臆想出来的虚幻事情来折磨自心,就好比给本来光洁的镜子上涂抹了污物。

一旦在心中萌生出“有所为”的念头,马上就会陷入命运的牢网里,整个身心都被缠缚,时刻都感觉到一种压迫性,心灵也失去了独立和自由。比如说,你本着善意帮助了别人,但考虑最多的却是自己能有个怎样的结果,一旦结果没有达到预期,你就会觉得痛苦万分,让原本的善行成为了一种枷锁。而如果你用禅来指导善行,就不会对善行的结果特别执着,你就会享受着帮助他人的乐趣,他人也不会有心理压力。

有很多人在选择职业时挑三拣四,往往是工作没有落实,青春年华却荒废了。他们十分苦恼焦灼,但如果有人介绍工作,他们马上又会变成挑三拣四的样子。假如人们不对生活过于挑剔,那么生活得都不会太差,但过于挑剔又没有改变生活的能力,就难免让自己烦恼了。再看另一些人,他们要么选择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勤劳努力地生活;要么通过改变自身,让生活变得更好。这类人的烦恼就相对少些,因为这类人的“闲事”“闲心”没那么多。

不要试图去当什么“好人”,只要你带着美好的心愿服务众生就可以了。如果带着企图心去做善事,那么善事就会成为“闲事”,而闲事是会引发身心苦恼的。

对事情认真可以,但如果较真的话,那就是自己太愚痴了!人们对事情较真,往往是因为掉进了语言文字的陷阱中。开始是因为几句话才起争执,后来就形成了“必须与他人对抗到底”的心念,但到了最后,却变成了自己和自己过不去、自己给自己找烦恼。基本上,长期如此的人,都可以称得上是“闲人”。

生活中那些心怀喜悦地忙于安排自己生活的人,他们是不可能产生那么多烦恼的,因为他们没有那么多闲事,更没有那么多的闲心。只有一个终日无所事事、不求上进、不懂生活的人才会陷进烦恼的漩涡中。因为他除了在闲事、琐事里给自己找点烦恼之外,就没有什么能够做的事情了。“劳作能让心灵和生活都充实”,一旦你自心变得充实了,哪里还有时间为闲事烦恼呢?

花开就开,花落便落,我们要做的不是牵愁动恨,而是欣赏这个自然过程。同样,生活中的其他事情也是如此,事情发生或者结束,都不是为了给我们增添烦恼的,而是要我们在这个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才能。所以,愚者常为此而烦恼、忧愁,禅者却在自然界的变化过程中全心地感受、在事情的发展过程中努力地创造,他没有烦恼可生起,因为他根本顾不上。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是平等的,所有人的关系都是融洽的,充满了慈悲、喜悦的。但这有个前提,那便是我们有一个不卑不亢的处世态度,并且有着积极努力的价值取向。如果你自己都轻视自己、都甘愿堕落,那么还有谁愿意以平等和欣赏的眼光来看待你呢?

生活禅是极为重视生命的,它告诉人们光阴是如此的短暂而可贵,人应当积极努力地生活,争取有所作为,这种进取精神也是一种禅意。

在人生步入低谷的时候,我们总觉得自己走投无路,山穷水尽,看来人生注定是霉运相伴,幸福无望了。可是你有没有想过,正是因为自己过于纠结外境的好坏,因此才错过了人生中的精彩呢?正因为关注错了方向,所以才觉得自己生活得不幸福。可见,心不被外境所迷乱,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

大智向佛光禅师说:“跟随您二十年了,您老每天都是这样忙碌。您已经上了年纪,不应该这样辛苦。难道您从不觉得老吗?”佛光禅师听后答道:“我实在没有时间觉得自己老啊!”没时间觉得自己老,这是一种人生境界,勤奋的人就应该有这样的人生观,当自己的精力都放在了如何做有益的事情上,自然就不会感觉疲乏劳累了。

——摘选自铃木大拙《通向禅学之路》

3.在被生活暂时否定的时候,别忘记要对自己做出肯定

生活中一些自找的烦恼尚没有彻底清理干净,马上又投入到忙碌之中。带着满心的烦恼去忙碌,工作效率也不见得能有多高效,于是又惹出了一肚子的烦恼。如果我们的人生就是在这样的恶性循环中度过,我们又哪里会有底气来面对生活呢?

虽然在生活中,有些结果我们无法改变,但至少我们应该勇敢面对,然后,尽力创造积极向上的条件,使不好的结果得以推迟,使好的结果成为可能。

那些凡是有一颗禅心的人,他们在生活面前总是一副天真又乐观的姿态,就像一个不懂世事的小孩童,对未来有美好的期待,对过去的伤痛轻松忘怀。他们说话做事直截了当,敢于展现自己的真实个性,因为他们不怕别人的异样目光,也不畏惧自己的与众不同。总有一天你会发现,以这种方式来生活,那生命质量真是会不断地提升。

从前有个人向禅师请教,禅是如何对治心病的。禅师告诉他:“当你的心柔软了,你就能包容下世界了,那时候,不论什么心病便都能自愈了。”禅让我们把心灵从紧绷僵硬的状态中放松下来,这首先要做的就是放下自己。当心中没有了自己,心的空间也就变大了,也会变得柔软许多。当心中没有了“自我”,但又保持着作为一个人的独立自主性,这便是符合禅意的心灵状态,此时心才能容得下世界、装得下众生。

当你因为失去而心痛时,要知道有得、有失才是人生常态;当你尝尽失败的痛苦时,真正的强者在于能否坚持不懈而不是在意一时的成败。凡是你在日常生活里遇到的问题,你只要看到生活中的光明面就好,在被生活暂时否定的时候,别忘记要对自己做出肯定。

昔日有个禅师喜欢画画,而且尤其喜欢画马。但他的师兄弟们却觉得他的画技很糟糕,有人说这是驴,有人说是鹿,但即便如此,这个禅师每日还是喜滋滋地画马,只是年复一年,禅师的画技并没有长进,依然不被人看好。一个禅僧不明白,为何师父画得这么差,他还能这么开心。另一个禅僧则说:“因为师父只是在画画,所以他不需要听别人的议论。”当我们能像这位禅师那样,只是过着自己的生活,只是做自己喜欢的事,至于别人如何议论都不会干扰自己,那么便也在过着一种禅意的生活了。

同样的生活,有人就能在其中感受到欢喜多于忧愁,有人就只能看到忧愁。这不仅是因为观察者的心境不同,而且看待生活的角度也不同。那些时刻都能以柔软之心面对生活的人,他们在生活中感受到的也是柔软一片。你以怎样的心态面对生活,便会收到生活怎样的回报。因为它也是有生命力的,它只会根据人们的心境来进行反馈。

“如果向前走没有路的话,那么该如何做呢?”

“这很简单啊,退后一步就可以了。退后一步再找到新的去路,也依然是向前在走啊,只是路途不同了而已。”

有些时候我们处理问题,只需要拐个弯,或者换一种方式,便能得到更好的效果。

禅门有言“退步原来是向前”,这并不是要人们不求进取,而是根据具体条件有选择性地后退几步,再选其他的路。这就好比,你非常渴望成功,但你在设计方面一窍不通,却在金融方面十分精通,你也一样能在事业上取得成就。人为什么要硬着头皮和自己作对呢?变通一下,人生便是另一番景象。

每个人的人生境界自然各有高下,但这与每个人的心境密不可分。所以,别人的生活我们体会不到,因为我们和他人本来就不可能有同样的心境。你的心境是怎样的,你经历的生活便是怎样的。

只要你的心中有慈悲、有温暖,你在生活中到处都能遇到随心的事物:路边绽放的花朵、友人亲切的鼓励、一个微不足道的好消息。而在这些微细的小事中,你发现的是拥有更多美好感受的可能。于是,你对这些人生的瞬间和琐细的小事不住地感恩,然后,你收到的惊喜就将更多。

快乐如果不能从自心中产生,那么就等同于是向别人借来的时尚衣装,根本不可能成为自己生命的拥有物。

一个总是抱怨生活很累的人随着禅师去登山。禅师给了他一个大口袋,吩咐他把沿途看到的漂亮石头都装进口袋里。这个人于是照做了,但在登山的半途他就要停下来休息,不然实在不能再行走了。禅师就说:“你背着这样多的石头登山,确实很累。那么,你背负着过去那么多的经验、感受、回忆继续生活,不也是很累吗?”于是,这个人彻底放下了心头的负累。他终于明白,生命是一个过程,有些东西只有留在过去,才能让自己在未来生活得更好。

从前,曾有人问一位白发苍苍的老翁:“您高寿?”老翁仰面答道:“我四岁。”老翁说他过去的七十年都过着自私、自利的生活,而这四年来,他因为接触禅法,找到了人生的意义,因此,他才觉得活了四岁。人,一旦接触到真正有意义的东西,他便等于是获得了新生。

一个弟子经常说自己焦躁不安,恳请老师给予指点。他的老师却要他找到自己的住处之后再来说话。所谓“自己的住处”,不外是安顿好自己的内心而已。你想安稳,就要两眼朝前看,一心在生活,不要让自己的心时刻被欲望牵引着走,那么你的生活就是踏实安稳而快乐的。

我们在自己的妄念之海中拼命挣扎,以为自己就要没命了,可假如大着胆子站起来,就会发现,原来海水才到自己的膝盖。可如果没有当初勇敢站起来的决心,我们也许真的会沉溺在妄念的海水中,葬送了自己的性命。

——摘取自铃木大拙《通向禅学之路》

4.生命中的一切,皆是在变化之中

在人生中把握人生,就是不论外境如何变化,也不论是否能得到外部力量的支持,人们都能在自己的现实生活中寻找到意义,在身与心、精神与物质上都得到满足。正是因为世事无常,人们才需要通过努力来改变自己的人生,扭转自己的命运。

法演禅师在弟子们面前伸出一双手问:“这是谁的手?”弟子们都不知该如何回答。法演禅师其实是想通过最简单的方法告诉大家:双手长在自己的身上,就是因为自己的命运只有自己才能掌握。

人们只有过一种适度的生活才能让身心保持在最佳状态:吃饭要适量,工作要适度,不要太过贪睡,但也不要为了玩乐或工作而影响休息。在紧张压力之中学着舒展自己的身体,学做深呼吸;在困境面前挺直脊背,静静地呼吸,保持信心。哪怕听到了不好的消息,也能相信,世事的变化、迁流总会把属于自己的东西,带到自己身边。

变化没有绝对的好坏之分,而人们在变化面前之所以有不同的感受,那是因为有人在变化中看到的是机遇,有人在变化中看到的却是灰暗的人生前景。不可否认,变化之后带来的结果谁都不能确定,正是因为结果未知,人的能力才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我们真应该感谢这个变化无常的世界,正是因为有了变化,我们发挥自己的能力、改变自己的人生才成为了可能。

世间荣辱、得失都不会长久,它们好比空中的浮云一般,都是变化无定的,世事皆是如此。一些人事物,不论你多么喜爱,不论你多么痛恨,当你离开这个世界时它们都不会跟着你。人生最紧要的便是在荣辱、得失之外,集中心力来体验生活,只有安心生活是真实的,所有的得失都是刹那间变化的、留不住的。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善恶不同的心念,而不同的心念就会让我们体验到不同的人生,所以,必须要对这些心念进行认为的干预,绝对不能任由坏的心念自由地滋长。此时的人为干预便是对自己人生的拯救。我们在每一个时刻都要保持着内心的清醒,能够分清心念中的善与恶,而对待不那么美好良善的心念时,我们必须要及时停止它,就像用刀斩去花园里的毒草一般。

昔日,有位禅师为了引导一个缺乏自信的笨弟子,就让他先从最基本、最简单的事情开始做。每次这个弟子完成任务,禅师都要大大地夸赞一番。久而久之,这个弟子开始变得眼明心亮,做事也很有信心、很果断了。我们不要只是艳羡那些所谓的社会精英,他们也是一点一滴磨炼出来的,从能力到自信,都需要在现实生活中不断地磨炼。

我很想不明白,为什么有些人为了积累财富可以不顾疲劳甚至不择手段,不论有多少财富,最终都不太可能跟随我们一辈子。更何况,只要有出众的知识、技能、本领在身上,你不论走到哪里都不必发愁生活啊。

很多时候,并不是某个特定的人、某种特别的观念锁紧了我们的人生,而是我们不愿意敞开心扉去接纳不同于自己的观念、不同于自己的人。这种对“异类”的排斥就成为心灵的枷锁,使我们只看得到生命中有限的一片天地。一旦某天,我们让心灵摆脱枷锁,以包容的眼光看待这个世界、看待与自己不同的人,我们将收获更多的乐趣,这些乐趣被人们称为“见识”。

人们之所以时刻生活在残缺的感受中,并不是他们真的特别缺少什么,而是他们学不会以满足的眼光看待这个世界、看待自己的人生。就好比在那个曾经物质匮乏的年代,有人总是在叹息缺少的那些东西,而有人却乐呵呵地用手头拥有的东西搭建起自己的生活。你关注的是什么,你如何利用手头现有的东西,决定了你的日子到底是悲还是喜。

我们都很容易犯一个普遍性的错误,就是一旦想要解决某个问题、认识某种事物,就恨不能每时每刻都去想着它。这种态度竟然还被人称为是一种“敬业精神”,可是这并不符合禅的精神。以禅的角度来说,要想更深刻地认识某个问题而不至偏颇,最好的办法就是和它保持一定的距离。其实,不论是做事情还是与人交往,都保留一个适当的距离才更好。一旦距离太近,就很难以公正的视角来看待它了。

每个人的心中有有一块十分难以接近的领域,不仅对他人来说这是个“禁区”,而且对自己来说,同样如此。这块心灵的禁区恰恰就是阻止我们的生命有进一步发展的原因。而禅的可贵之处就在于,它不仅让我们有正视心灵禁区的勇气,更告诉我们,这个过程确实很痛,但正好比是把身上的毒瘤给切除之后身体才能恢复健康一样,心灵上的禁区也需要我们去关注、去挖掘。

你羡慕别人在变化之中能够泰然自若,更羡慕别人在风浪过后能以更坚强的姿态生活。但你看到的永远是一个外相,这对你来说没有任何意义。因为你只是停留在“羡慕”的阶段,还没有从内心生出足以应对变化和风浪的勇气、信念以及决心。而正是这些,才将能力相当的人引领至不同的人生层次上。

人内心的痛苦与纠葛,是会通过人际关系反映出来的,从这个意义来说,通过人际交往中出现的问题,人是可以看到自己内心最易产生哪些问题的。面对这些问题,禅者想的是如何医治它,而我们想的却是怎样逃避它。如果你的身体上患了某种病症,你不论去哪里,都无法摆脱身体上的病痛,而内心的问题也是这样。

变化无常就是一个人生的试验场。如果你想要找到对人生变化的各种抱怨,你总能找到的,然而,外界的变化并不是你不满的真正原因。这个真实的原因,乃是在你的自心,不论人生中是否有变化,你都不会满意,因为你看到的永远是不够完美、对自己有所损害的生活内容。这也是禅家所说的“片面地看待生命变化”的态度。变化带来的不只有负面结果,但如果你满心都是负面的念头,就难怪会对人生产生抱怨了。

以往,人的心灵相对单纯,物质欲望也比较少,因此人们尚能够全身心地沉浸在生活中,而不是对着生活挑三拣四。现在,虽说工业化发展到了一定的阶段,物质生活比以往提高了许多,但人们的心却不似以往那般单纯了。人们开始攀比,于是产生了不满和抱怨,然后就开始对人生挑挑拣拣。于是,你越抱怨、越挑拣,生活就越是过得难堪。禅家说,一切问题的源头都在自心,当我们遇到生活问题时,就该静下来去反省自心上的缺陷。一个禅僧愁眉苦脸地看着院子里,他说每到冬季,院子里就一片光秃。师父却说:“若你心中无景,哪里都是一片枯寂;若你心中有景,何处不是花香满径?”只要我们内心还有信念,还有对生活的热情,那么不论何时、何地,我们都能感受到生命的善意。

为了消除弟子的骄傲心,禅师对正在打坐的弟子说:“看你打坐的这个样子,好像驴子一般。”这个弟子一听就生气了。禅师笑着说:“看看你,别人的一句玩笑就能把你激怒,那么你有什么资本自傲呢?”弟子听后十分羞愧,从此便十分精进地修学。当我们陷入到自骄、自傲中时,不妨多问问自己:有什么资本,生起这自高、自傲的心呢?

——摘取自铃木大拙《通向禅学之路》

5.先接受一切,才能无碍地生活

有人经常因为无法控制情绪而苦恼。但在我看来,生活中的那些多余的情绪,都是我们根据自己的臆想制造出来的。比如,某个人对你说话时声音稍微大了些,你想的就是这个人对你很不满,继而又联想到日常生活里他针对你的言行,如果再要想,那么就是日后他对你的刁难了。而实际上,这些都是你自己臆想出来的场景,但我们错就错在把臆想出来的当作了现实,又因此而产生痛苦的情绪,这可真是愚痴啊!

在人生路途上,我们的心中总会装着许多疑惑,在这些疑惑没有通达前,心中千万个烦恼丛生。但这许多疑惑并不能靠着别人来给我们解释,我们要在生活中自己做出解释。如果不去切实地体验生活,那么疑惑还是得不到解决,这也就是我所强调的“到生活实处去找答案”,有了这样的启示,你就不会轻易地放弃生活里的微小瞬间,也不会轻易放过生命中刹那间而过的微妙感觉。当你在细微之处解决了疑惑,内心便好比拨云见青天,心是一片朗朗晴空。

真正了无牵挂的心境应该是这样的:闻到花香就不要纠结这花是不是开放在自家的院子里;看到皎洁的月光就不要执迷地想在水中打捞它;曾经有过成就,能够证明那段岁月的努力就可以了,没必要试图把这成就带到身死之后。我看过、我感受过、我经验过、我感动过、我享受过,这就足够了。任何执迷都不过是徒增痛苦,任何执着皆是因为我们的心量和眼界都不够阔大。

如果缺少坚定的信念和不间断的努力,那么我们取得的事业也好,积累下的财富也罢,都不过如同泡沫一般随起随散。名利、财富都只不过是一个阶段的成果,如果因为一个阶段的成果而放弃在余下的光阴里继续创造生活,那么这样的人生又有什么意思呢?不过是半途而废罢了。

贪婪的人们紧紧地抓住那些根本不会永远存在的东西,陷入执着的泥淖无法自拔。如果有人告诉他们,世上没有什么是能够永久存在的,即便自己抓得再牢也不可能留住必然会迁变的东西,与其因为执着而带来痛苦,倒不如只是去感受、享用、创造世间的一切。可是这些执着成性的人才不肯听从这样的劝告呢!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何有人把生命活得如诗如画、快乐自在,而有些人则痛苦不堪、烦恼不断。

有些人虽然每天都忙忙碌碌地生活,但他们的内心却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知道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可以做的。他们的脸上常有笑容,心内一片美好。这样的人,是生活着的禅者。但再看另一些人,他们尽管也很忙,但却忙不出成效来,因为他们的内心纠结而昏暗,他们不知道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也不清楚什么样的心境才是最和谐、平定的,因为他们从来就没有安安静静地感受过生活,他们眼中只有忙,但却从没有品尝过生活的滋味。

古时候的一个皇帝,请来一位高僧在宫里讲经,但他又觉得高僧对自己的态度并不是十分恭顺,于是就非常不高兴。高僧说:“刚才您问我为何您总是心神恍惚。贫僧觉得,如果您没有计较得那么多,身心就能专注守一了。”这个故事给我们的警示便是,不要把精力耗费在莫须有的猜想上,不然,那就是对生命的浪费。

真正的自在无碍便是,不过问任何东西,当哭时就哭,当笑时就笑,只有先接受了一切,才能谈得上无碍地生活。

——摘取自铃木大拙《通向禅学之路》

6.无分别,便无牵绊

心灵与身体的不和谐,会造成生命的不和谐,比如内心对事业有着强烈的渴求,但身体上就是不行动,心头被焦急之火灼伤,而身体却懒散得如同一摊烂泥。内心的想法要通过身体来实践,这就如同禅门中的教导,在静坐、冥想时得来的觉醒要落实到生活中。如此,才不至于造成心灵和身体的不和谐。

让身体和心灵都活动起来,生命才能是新鲜的,人生才能是健全的,对于生活的感受力才会永远保持着敏锐性。心里想的多,但什么都不做,这和只是一味做事但不用心思的人一样,都处于身心失衡状态。

人与人的那点差异不过是表相的差异,而我们选择是亲近一个人还是远离一个人,应该更多地是看其内在本质。但很可惜,大部分人还停留在表相上打转。

禅师们在参禅的过程中免不了受到师父的责骂,这看似冷漠严酷、缺少温情的方式,其实深含着一种慈爱。只看到冷漠严酷的人会认为禅是不近人情的,但通过这种“不近人情”的方式而有所领悟和成就的人却明白,如果生活在虚伪和妄想的包围下,那么永远也无法触摸到自己的心灵。生活就好比这不近人情的严师,看起来它给我们制造了许多难题,但在克服了这些难题之后我们再去看便不难发现,正是生活的严酷造就了我们的坚强。

每个人的天赋、秉性都不同,但在禅家来看,具有一般能力,但能够不断努力、不断下功夫的人,也能在细微之处体味到禅的意趣。这个道理放在现实生活中也是如此,成功往往都属于锲而不舍的人,而那些自恃聪明却不肯努力的人,最后恐怕只能仰头望着别人的成就了。

生命中所接触到的一切事物,都应当充分地加以活用,而不是对它们视而不见,从而造成浪费。当然,这需要我们保持着心灵的敏锐,也就意味着我们要从过度的欲望、无休止的抱怨、不间断的执着、妄念和偏见中走出来。

一个真正对自己生命负责的人,必然是一个有禅心的人,他以最虔诚的心对待生活里接触到的每一个人,他用最深刻的体验来面对每一个转瞬即逝的当下。他选择无差别地对待自己要做的每一件事,力求尽心尽力,而不求诸事完美。他不思任何回报地做善事,但越是这样,他便越是得到种种回报,虽然这不是他本心所求。

不向命运有所企求的人都是有智慧的人。因为他们知道心有所求,心就必定会有苦恼。倒不如凭借自己的力量去创造,可以在脑中给未来的生活画一幅美好的图景,但也有勇气接受图景无法变成现实的残酷。这既需要相当的生活热情,也需要足够的人生勇气。

生活的意义,只能在生活中寻找,如果逃离生活,要去别处另寻一个人生,那么不论你逃去哪里都不可能过得太好。真正能把苦日子都过得有滋味的人,没有一个不是从改变自心,再进而改变命运开始做起的。因为他们心上的转变,生活也开始在改变,这种体验是真切实在的,是人人皆可享受到的。

假如我们对现前的生活感到不满,那就再去创造一种新的生活便好。虽说生活中充满了压力、苦痛和不公平,似乎是没有什么值得快乐的地方。但一味地抱怨就能解决问题吗?愁眉苦脸就真的能改变生活吗?既然这些都没什么用,那就把时间用在更有意义的地方吧。

如果对自己的心念无法明白、自主,就会长期被外界所影响。他人的一句批评就引发了嗔恨;他人的一句赞美就洋洋自得。一个人如果他经常被外界影响喜怒哀乐,被外界左右自己的情绪心念,那么他就完全丧失了对生命的自主权。

如果我们想把自己从受外界左右、干扰的境地中解放出来,就应该做一个既对自己有信心、同时又不封闭自己的“观察者”。你看那些对你议论纷纷的人,他们把时间都花在了评判别人上了,但他们自己的生活却一塌糊涂,甚至他们都没有自己的人生方向呢。而你却坚定地朝着目标行进,或早或迟,你总能走到理想实现的那一天。

人类虽然创造了潮流时尚的现代化生活,但这种生活却并没有真正地利益人们。当人们沉溺在周而复始的享乐中时,不过是为了填补内心的空虚。在享乐之后,人们身心疲倦,根本提不起生活的斗志,甚至还会产生孤独无依的苦闷。所以,生活禅倡导人们过一种轻松、充实但却充满斗志的生活。这样的生活里不需要有太多的物质,如果生活有所保障,每天都忙于自己认为有意义的事情,累了就倾听大自然的声音,人们之间保持简单的关系,这岂不是比无节制的享乐更有趣吗?

一个满心烦恼的年轻人找到南隐禅师,禅师很慈悲地给他开解烦恼。但这个年轻人却说:“这些大道理,我早就听过了,看来,禅师并不能帮助我啊。”那些自满、傲慢、对他人怀着成见的人,就算天降甘露,也无法流入他的心中,别人的智慧也不会给他们带来任何益处。

有个性格暴躁的人找到昭引禅师,他说:“我的脾气很大,如何来改我的脾气呢?”昭引禅师就说:“这都是从嗔心而起;我跟你化个缘,你把嗔心给我吧。”这个人说:“禅师说笑了,嗔心长在我自己身上,怎么给你。”昭引禅师说:“哦,那就请你自己想办法解决它吧。”

——摘取自铃木大拙《通向禅学之路》

7.真正的生活不是看谁跑得最快,而是看谁在烦恼面前能够不为所动

既然人生是一个需要长期努力的过程,那么在向前奔跑感到累了的时候就该停下歇一歇,能跑起来但也能慢下来,从从容容地努力奋进,这正是禅者的活法。

当人的内在精神与外在行动和谐统一时,人就会尊重自己的真实想法去做事情,他不会过分地期待有所成就,但却非常享受忙碌的过程。他不会刻意地向往快乐无忧的日子,因为对他来说生命里天天是好日子,没有哪一天是不快乐的,因此就不必刻意向往。只是,现代人习惯了自欺欺人,总是做着别人期待的事、别人认可的事,却很少听从内心的声音。这也就难怪会有那么多人身心不协调、生活不快乐了。

要踏实而勤奋地工作,只有身体动起来了,筋骨才能舒展,而内心的压力才不至于特别大。生活总是动静相宜的,生活也应当是快慢相依的。

生活中的苦乐、好坏,都是内因、外缘的聚成,有时候我们本无选择余地,也没有办法逃避。既然如此,那就要养成适应环境的能力,禅为我们提供的方法就是,尽可能地慢一些去适应。因为快速适应追求的只是一个结果,却对平衡身心没有什么作用。而慢慢地适应,则更注重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里,人能真正地了解自己,也能真正地了解生活。

各个地方的人在对待生活境遇时并没有什么不同:面对顺境,总免不了贪欲无厌;身在逆境,绝对会怨天尤人。在顺境中应当好好把握,趁时机得当时再多做一些有意义的事;在逆境中,应当创造条件、安稳自心,以期能平稳度过逆境,并借助种种条件来扭转逆境。

如果我们总是想着怎样才能得到更多,那么我们永远也不会真正欢喜地生活。禅者的做法是,时刻都想着应该丢掉些什么,比如嗔恨、贪婪、负面情绪、对某个人的抱怨、对生命的冷漠……当我们每时每刻想到的是如何丢下这些东西时,我们才会真正地有所得到。

如果你和别人总是互相仇视,那么日子久了必然会各自痛苦、两败俱伤。但如果大家放下成见、放下仇视,试着互相接受,继而互相欣赏,最好再生出友爱之心。这样大家才能在和谐的关系中实现共同成就。

尽管生活中有些内容不是那么充满善意,但我们没必要执着在这些不善的方面。如果说禅的真义是要体验生命,那么这个说法同样也适合我们的生活。我们但去体验就好,不论是苦是乐,还是不苦不乐,那都是一个过程,说不定你在体验过苦痛之后还会感谢它呢,如果没有它,哪里能成就自己那顽强的生命力。

生活里的觉悟,是以肯定自心、实现自我为根本目的的,这并非是夸大个人的力量,或者说个人意志凌驾于一切人的意志之上,而是我们要肯定自己的生命能够得到不断的净化、完善,同时这也是肯定一切生命都有这种能力。而实现自我,就是要实现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这主要表现在你是否懂得感恩奉献,是否真的做到了利益他人也成就自己。

与其把幸福的实现寄托在别人身上,倒不如自己努力去实现。或许他人决定了你是否能加薪、是否能步入婚姻、是否能得到工作上的肯定,但幸福这种内在的感受,又怎么能任由外部来干预呢?

真正的觉醒不是要求别人,而是要求自己;真正的生活不是看谁跑得最快,而是看谁在烦恼面前能够不为所动;而真正的禅者,则是张弛有道地安排自己的生活。

尽管生命前行的速度很慢,但在前行过程中看到的美景却最多。有些人只是一味地向前飞奔,却忘记了享受沿途的风光,直到他跑到了目的地才想起来自己错过了什么,可是后悔也不能换回生命的倒流了。

我们只有对自己充满信心,才能对人生前景充满希望,对现实人生充满爱。于是,才能对自己从事的工作保持着投入的状态。因为我们相信,无论自己目前做的是什么,只要信念在、信心在,就一定会看到生命之花绽开。

有人专程来找到铁舟禅师,请他来讲说禅法。铁舟便说:“你先来讲讲你的心得吧。”这个人便洋洋自得地讲了许久。铁舟哈哈一笑:“原来不过是鹦鹉学舌,人云亦云。”人贵有自己的见解,即便不十分准确,但也是独属于自己的见解。正好比,做人要有自己的生活,或许不非常成功,但这生活却是他人无法复制的。

对于每一个人来说,生活中要做的事情不仅包括打扫庭院的垃圾,也包括清理内心的垃圾;不仅要时常剪除花园里的杂草,也要时刻留意内心的杂草。所以,生活中的这些杂事,也是一种心灵的劳作!

——摘取自铃木大拙《通向禅学之路》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