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书楼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佛说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经疏卷下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没有了](快捷键→)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陈隋天台智者大师疏

闽建州后学沙门道霈合

第三,辨大众得益。

时,诸大众闻月光王叹十四王无量功德藏得大法利,即于座中,有十恒河沙天王、十恒河沙梵王、十恒河沙鬼神王,乃至三趣,得无生法忍;八部阿须轮王,现转鬼身,天上受道;三生入正位者,或四生、五生,乃至十生,得入正位,证圣人性,得一切无量报。

文三:一、天及三趣得益;二、八部得益;三、得道赊促。初中言无生忍者,通教三地已上,别教初地已上,圆教初住已上矣。问:云何恶道得无生忍?答:大经云: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必当成佛,今遇佛善知识故得道也。又戒乘缓急前已具明,以三品戒缓生恶道,大乘急故以恶道身见佛闻法。八部下,二、八部得益也。三、生入正位者下,三、得道赊促,由根有利钝、悟有浅深也。正位二义:一、人空,别教十解圆、十信得;二、法空,别教初地、圆教初住得。闻法已后,一生乃至十生得正位也。例如法华中损生(云云)。月光偈赞竟。

大章第三,如来述成。文二:初赞能说,后赞所说。初文二:先正赞,后述赞。今初。

佛告诸得道果实大众:善男子,是月光王已于过去十千劫中,龙光王佛法中为四住开士,我为八住菩萨,今于我前大师子吼。

文二:一、告众而告实。得道果者,以权行自知月光本迹,实则不知,故告之也。善男子,是月光下,二、发迹。昔于龙光所,为第四住炎慧开士;我为第八等观菩萨;我今成佛,则月光为法云菩萨。何以知然?师子吼者,名决定说,若非十地不能堪也。又净名叹十地菩萨云:能师子吼,名闻十方也。

二述赞

如是,如是,如汝所解,得真义说不可思议、不可度量,惟佛与佛乃知斯事。

先赞胜解。王所说教,称所诠理,教理相称,故再言如是。自九地已下,心口不能思,不能议也。次明解。般若云:唯佛与佛,乃知斯事。经有作以佛,非也。唯汝解此,乃同佛地,不为菩萨发问如是也。

第二、赞所说法。文三:初、正赞,二、劝修,后、大众供养。初文三:初、释不可思议,次、释不可度量,后、释唯佛乃知。初更三:一、略说,次、假徴,二、藏,后、广释。今初。

善男子,其所说十四般若波罗蜜、三忍、地地上中下、三十忍、一切行藏、一切佛藏不可思议。

文四:一、标数,谓十四般若也。三忍下,二、配位三忍,谓伏忍三品,十信、十止、十坚心也。地地上中下三十忍者,从初地至十地,各有上中下十地,成三十忍也。一切行藏下,三藏摄一切行藏,谓十三忍。一切佛藏,即上品寂灭。此二摄诸功德,故名藏。不可思议者,四、结不可思议也。

二、假徴二藏。

何以故?

即徴行佛二藏也。

三、依义广释,文三:初、就佛明不可思议,二、合释二藏明不可思议,后、双结二藏明不可思议。今初。

一切诸佛是中生,是中灭,是中化,无生无灭无化,无自无他,第一无二,非化非不化,非无无相,无来去如虚空故。

文二:先就化身明无生灭,二、逐难重释。今初,文二:一、立,二、荡。今初,法身无相,为物故形,王宫生,双林灭,以生灭化众生也。而无生下,二、荡。其用弥广,其体弥寂,故无生灭化也。无自他下,逐难重释,先法后喻。今初,彼我两亡,故无自他;境智俱绝,故无二;中道最上,故第一。即动是寂,故非化;即寂是动,故非不化。非无无相者,释其潜疑。恐人闻无生死化等,即谓无有出世无相之法,故释其疑云:非无无相,无去来等。但求去来不可得,故云无去来耳。如虚空者,二、举喻也。

二、合释二藏明不可思议,文二:先释,后结。释中二:初人、法相对,辨不思议;后境、智相对,辨不思议。初中更二:一、明人空,二、明法空。今初。

一切众生无生灭、无缚解、非因非果非不因果、烦恼、我、人、知见、受者、我所者,一切苦受行空故。

文二:初以三义辨众生空,后就众名辨我人空。今初也。言三义者:一、无生灭,二、无缚解,三、非因果非不因果。众生义无所得,离苦故无生无灭,离集故无缚无脱。离集则非因,离苦则非果。虽非因果,而因果宛然,故云非不因果。又大品云:色空,受、想、行、识空。以五阴空故,将何受生?故无生。既无生,何有灭?故无灭。无缚无解者,大论五十一云:五众无缚无脱。若毕竟空,无有作者,谁缚谁解?凡夫人法虚假不可得,故非缚;圣人毕竟不可得,故非解;乃至菩萨住是道中,诸烦恼不牵堕凡夫中,故言不缚;不以诸无漏法破烦恼,故言不解。具如彼说。卫世师计我为作者名因,僧佉计我为受者名果。今我既空,故非因果。真谛则无,俗谛则有,故言非不因果烦恼。我人下,二、就我众名以辨我人空。文二:一、正明我空,二、明我所空。今初,有五:一、我,二、人,三、知者,四、见者,五、受者。我所者下,次、明我所空。一切苦受者,苦受名苦苦,乐受名坏苦,舍受名行苦。此三者皆有为行,同是我所等法,故言一切苦受行空故也。

二、明法空。

一切法集,幻化五阴,无合无散,法同法性,寂然空故。

一切法集者,谓因缘共成,此名假也。幻化五阴者,五阴无实,此为法假也。无合无散者,此受假也。因缘共生故无散,因缘即空故无合也。法同法性者,一切诸法皆同真如之性,以其本来寂然空故。

二、境智相对辨不思议二:初辨境空,后释智空。今初

法境界空,空无相,不转不颠倒,不顺幻化,无三宝,无圣人,六道如虚空故。

文二:先法,后喻。法中言法境界空者,明总空,谓一切法无不是空者。空无相下,二、明别空。文三:初、明法空。言空者,是空定。无相者,是无相定。不转者,以苦集染法,不可转为无漏净法。又实相门中,无相不相,故云空无相。相不能动,故云不转。离惑,故无颠倒。离解,故名不顺。知诸法空,故名幻化。无三宝者,二、双显人、法二空。无圣人六道者,三、明人空。如虚空者,二、举况也。

二、释智空

般若无知无见,不行不缘,不因不受,不得一切照相故行道相,斯行道相如虚空故;法相如是,何可有心得、无心得?

文三:法、喻、合。今初。知无故言无知,见无故言无见。不行生灭法,不染无明缘。又观缘并寂,故云不行不缘。不从因生,故云不因。无法可受,故云不受。不得一切照相故者,岂是无心不知、无因不见?但以理观照不可得故也。斯行道相下,二、举况。法相如是下,三、合。心境俱空,何可有心得?心境俱假,何可无心得?

二、结

是以般若功德,不可众生中行而行,不可五阴法中行而行,不可境中行而行,不可解中行而行。

上四义,文即为四:不可众生中行,结人空;不可法中行,结法空;不可境中行,结境空;不可解中行,结智空也。

第三,双结二藏不可思议。

是故般若不可思议,而一切诸菩萨于中行故亦不可思议,一切诸如来于幻化无住法中化亦不可思议。

文二:初、依智总结;而一切诸下,二、约人别结。文二:初、明菩萨不行而行不思议;一切诸如来下,二、明诸佛无化而化不思议。

第二,释上不可度量。

善男子,此功德藏,假使无量恒河沙第十二灌顶开士说是功德,百千亿分中,如王所说,如海一滴。

十地菩萨所说如海一渧,月光所说如大海。又如王所说如海一渧,十地所说如大海。问:何意王说胜菩萨?答:王本无地,云何可知?

第三、释上唯佛能知

我今略述分义功德,有大利益一切众生,亦为过去来今无量诸如来之所述可,三贤十圣赞叹无量,是月光王分义功德。

月光之德无量,略述即尽,故言分义。

第二,劝修。文三:初、正叹劝修,二、徴,后、广释。今初。

善男子,是十四法门,三世一切众生、一切三乘、一切诸佛之所修习,未来诸佛亦复如是。若一切诸佛菩萨,不由此门得萨婆若者,无有是处。

先明凡圣自修也;若一切下,正劝修也。

二徴

何以故?

三、广释

一切诸佛及菩萨无异路故。是故一切诸善男子,若有人闻诸忍法门,信忍、止忍、坚忍、善觉忍、离达忍、明慧忍、𦦨慧忍、胜慧忍、法现忍、远达忍、等觉忍、慧光忍、灌顶忍、圆觉忍者,是人超过百劫、千劫无量恒河沙生生苦难,入此法门,现身得报。

文三:一、标正路。前言门者,以无滞故。今言路者,以能通故。是故一切下,二乘正路,当依十四忍修学也。是人超过下,三、举果叹胜,有二利益:一、离苦,二、得乐。

第三、大众供养

时,诸众中十亿同名虚空藏海菩萨,欢喜法乐,各各散华于虚空中,变成无量华台,上有无量大众说十四正行;十八梵、六欲天王亦散宝华,各坐虚空台上说十四正行,受持读诵,解其理义;无量诸鬼神现身修行般若波罗蜜。

文三:先菩萨供养功德,次天供养,后鬼神修行,从胜至劣也。上来答第一、第二问,自利利他行竟。

大章第二,答所化众生之相。文三:一、牒前问,次、正答,后、得益。今初。

佛告大王汝先言:云何众生相可化?

重牒前问,何相众生可化也。

二、正答,文二:一、略,二、广。今初。

若以幻化身见幻化者,是菩萨真行化众生。

能化所化,皆因缘生故,俱是幻化。能如是者,真是行化众生。净名云:譬如幻士,为幻人说法也。

二、广答。文二:初明所化如幻,后明能化如幻。初文二:先释,后结。初中,六假为六别。第一,释法假。文二:一、正明法假,二、明凡圣境差。初文更二:一、明本识能生色心;

众生识,初一念识异木石,生得善,生得恶,恶为无量恶识本,善为无量善识本。初一念金刚,终一念于中生不可说不可说识,成众生色心。

本识者,即正因佛性,不同木石,非有非无,不知不忘。如水湿性、火热性、黄石金性等,但随境界而有差殊,得善境生善,得恶境生恶,乃至成地狱等身。但最初一念,乃至金刚,于其中间,生不可说善恶身心。大经云:如雪山药,唯是一味,随其流处,有种种名。其味真正,停留在山,药果丛林,不能覆没也。问:诸众生等,有本际不?若言有者,何故中阿含云众生本际不可得者?答:略为二说:一、理中,不可说烦恼与身有前后;二、事说,即有一念识生之文。

二、明色心成阴界等。文二:初、成五阴。

众生根本色名色盖,心名识盖、想盖、受盖、行盖。盖者,阴覆为用,身名积聚。

初一点赤白名色盖,业行力故,识托其中,名识盖。即是开心为四盖,盖即阴也。阴者,阴覆为义,盖亦如是。身名积聚者,三十六物共成此身也。

二、明成十二处。

大王,此一色法生无量色,眼所得为色,耳所得为声,鼻所得为香,舌得为味,身得为触,坚持名地,水名润,火名热,轻动名风,生五识处名根。如是一色一心,有不可思议色心。

文三:初、明一色生无量色,谓五尘、四大等生五识处名根者;二、明能成五根,谓四大所造能生五识,故名为根也。如是一色下,三、总结一色生五尘、五根、四大,不明法入色也。一心动十二入中能生意根,于十八界中能生六识及与空界,释中略不说也。

二、明凡圣境差

大王,凡夫六识粗故,得假名青、黄、方、圆等无量假色法;圣人六识净故,得实法色、香、味、触一切实色法。

文二:先明凡境并假,次明圣境真实。初文可见。圣人六识下,次明圣境。假名虽一,见则不同。凡夫妄见,执着圣人灭无常色,获得常色别圆之意也。

第二,明受假。

众生者,世谛之名也。若有若无,但生众生忆念,名为世谛。世谛假诳,幻化故有。乃至六道幻化,众生见幻化,幻化见幻化,婆罗门、刹利、毗舍、首陀神,我等色心,名为幻谛。

文四:一、约二谛,二、明有无,三、约六道,四、约四姓。今初也。上明五阴是法假,计有众生即受假也。世谛则有,真谛则无也。若有若无下,二、明有无。外道以实有为有,豁达为无,此六十二见之本也。但生众生忆念下,释有所以。凡夫妄计谓有受者,圣人见受犹幻化,此皆以圣对凡也。乃至六道下,三、约六道明受假也。幻化见幻化下,四、约四姓。所言见者照真幻,化人化实幻者,真幻即别教人也。此就能化所化明受假也。

三、释名假,文二:一、明佛前无名,二、明佛为立名。今初。

幻谛法无,佛出世前无名字、无义名,幻法幻化无名字、无体相、无三界名字、无善恶果报六道名字。

文三:一、明无义名。为佛未出世,无大圣,不说名是假也。幻法幻化下,二、明无名体。肇云:名无得物之功,物无当名之实也。无三界下,三、明无三界六道也。

二、明佛为立名

大王,是故佛佛出现于世,为众生故说作三界六道名字,是名无量名字,如空法、四大法、心法、色法。

文二:一、佛立名,具知识假也;是名无量下,二、结名,非一也。

四、明相续。

相续假法,非一非异,一亦不续,异亦不续,非一非异,故名续谛。

文三:一、标宗。一亦不续下,二、释。一亦不续,以其一故;异亦不续,以其别故。非一非异下,三、顺结。此如芽、茎,不可言一、异也。

五、释相待假

相待假法,一切名相待,亦名不定相待。如五色等法,有无一切等法,一切法皆缘成假成众生。

文中有二意:一切相待,是相避待。中论云:若法有待成,是法还成待。如五色等法,即是相对待。相对,如眼见色、耳闻声等。若长短相待者,此是相形待也。一切法皆缘成假,五阴等法为缘假成众生也。

六、释因生假

俱时因果。异时因果。三世善恶

如五果三因是俱时因果,过去二因、现在五果是异时因果;又缘见是俱时,观因是异时;又梁椽成舍是俱时,十二时为日是异时;又灯及明是俱时,闇与明是异时也。

二、结假文。

一切幻化,是幻谛众生。

即先结所化如幻也。

第二、明能化如幻。

大王,若菩萨如上所见众生幻化,皆已假诳如空中华,十住菩萨、诸佛五眼如幻谛而见,菩萨化众生为若此。

以菩萨见众生不实,犹如病眼见空华,众生不知,故为宣说,皆是假菩萨之力用也。

第三时,众得益。

时,诸有无量天子及诸大众,得伏忍者,得空、无生忍,乃至一地、十地不可说德行。

文二:一、明得忍,谓地前地上,乃至一地下;二、明地上德行。

佛说护国般若波罗蜜经二谛品第四

上内护中,文有三别。今二谛品,即是第三明二护所依。言二谛者,是佛教之大宗,有实有幻,有别入通、圆入通、别教、圆入别、圆教等七种,广如法华玄义(云云)。但以凡夫见浅名俗,圣人见深名真,审实故名谛。又上观空品,明实智、方便智皆空,而护诸未达,事须行化,化必有由,所谓二谛,故于此明也。

品文二:一、问答,二、劝持。初文三:一、明二谛不二,二、明说法不二,三、明法门不二。初文二:先问,次答。今初。

尔时,波斯匿王言:第一义谛中有世谛否?若言无者,智不应二;若言有者,智不应一。一二之义,其事云何?

问中有三:初、双标;尔时下,将欲设难,故作两徴;二、若言无者下,双难。有人云:若言无者,凡夫智不应有二,谓真俗二谛也;若言有者,圣人智不应一,一即第一义也。今谓若言有者,不应言有无皆空;若言无者,不应二见差别。一二之义下,三、双结也。

二、答,文三:一、正答,二、引证,三、释成。今初。

佛告大王:汝于过去七佛已问一义、二义,汝今无听,我今无说,无听、无说即为一义、二义故。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如法修行。

文三。初、叹月光往因,可解。汝今无听下,二、正答。听说皆空即不二,听说宛然即不一。故谛听下,三、诫听劝修三慧也。

第二、引证。

颂有八行半,分为三别:初三行正伸二谛;次三行释义,正是答问;后二行半结成上义。今初。

七佛偈如是。

无相第一义,无自无佗作,因缘本自有,无自无佗作。法性本无性,第一义空如,诸有本有法,三假集假有。无无谛实无,寂灭第一空,诸法因缘有,有无义如是。

文三。初一行,明别教二谛。上半明真,谛即有空;下半明俗,谛即空有。大论云:十二因缘是谁所作?佛言:非佛、非菩萨,乃至非一切圣人作。故云无自无佗作也。法性本无性下,二一行,明通教二谛。上半明真,下半明俗。三假者,法受名也。无无谛实无下,三一行,明圆教二谛。无别俗是一无,无别真是一无,故云无无谛也。上二句明真,次句明俗,下句总结。

第二,正答难,明不一不二。

有无本自二,譬若牛二角,照解见无二,二谛常不即。解心见不二,求二不可得,非谓二谛一,非二何可得?于解常自一,于谛常自二,通达此无二,真入第一义。

文三:初、一行,智理相对遣一异。上半明一二,下半明不一不二(云云)。解心是不二下,二、一行,智理相对以遣执。上半明解心求二不可得,下半明遣着。所谓解者,见二谛皆空,便着此空。二尚叵得,非二何可得也?于解常自一下,三、一行,理智相对赞入真义也。

第三、结成上义。

世谛幻化起,譬如虚空华,如影三手无,因缘故诳有。幻化见幻化,众生名幻谛,幻师见幻法,谛实则皆无。名为诸佛观,菩萨观亦然,

初一行,明世谛有无三喻:一、举空华;二、举影;三、举三手皆无实,虽无实而不无也。幻化见幻化下,二一行,明圣见有无也。名为诸佛观下半行,三、结正观也。

第三、释成,文二:先明二义,后明一义。今初。

大王,菩萨摩诃萨于一义中,常照二谛化众生。

照俗化凡夫,照真化二乘。

二、明一义,文三:初、能所相对明一义。

佛及众生一而无二。何以故?以众生空故得置菩提空,以菩提空故得置众生空。

有三,谓标、徴、释。今初,标也。何以故?二,徴也。以众生下,释也。以众生空得置菩提空,释佛能化也。以菩提空故得置众生空,释所化也。又众生空是人空,菩提空是法空也。

二、境智相对明一义

以一切法空故空空。何以故?般若无相,二谛虚空。般若空,于无明乃至萨婆若,无自相、无他相故。五眼成就时,见无所见,行亦不受,不行亦不受,非行非不行亦不受,乃至一切法亦不受。

文三:谓标、徴、释也。今初。以一切法者,谓境、智二此皆空,故言空空。何以故者,二、徴也。般若无相下,释中文二:初、正释一义,可解;次、般若空于无明下,二、逐难重释。何者?一切空相,事显可知。般若之空,有何差别?故今释云:从于无明至于佛果,以明别也。文二:初、约迷悟;次、位明空相,可解;二、五眼成就时下,约佛果显空相。文二:初、明无见而见。肉、天等四眼,在佛名佛五眼也。行亦不受下,二、明无行而行。方离五非,

第三,染净相对明一义。

菩萨未成佛时,以菩提为烦恼;菩萨成佛时,以烦恼为菩提。何以故?于第一义而不二故,诸佛如来乃至一切法如故。

文中三,谓标、徴、释。初标可见。何以故?徴也。于第一义而不二下,三、释也。生死菩提其如明暗,虽二空不二也。

第二、明说法不二,文二:先问,次答。今初。

白佛言:云何十方诸如来、一切菩萨,不离文字而行诸法相?

问意云:若诸空如如,即无文字,何故圣人以此教化?

二、答,文二:一、明说空,二、明修空。今初。

大王,法轮者,法本如、重诵如、受记如、不诵偈如、无问而自说如、戒经如、譬喻如、法界如、本事如、方广如、未曾有如、论义如,是名味、句、音声、果、文字、记句一切如。若取文字者,不行空也。

文三:一、明名空。言法轮者,凡有二种:一、行,二、教。法本者,修多罗经也。重诵者,祗夜经也。受记者,和伽那经也。不诵偈者,伽陀经也。无问而自说者,优陀那经也。戒经者,尼陀那经也。譬喻者,阿婆陀那经也。法界者,伊帝目多伽经也,大经云戒经。本事者,阇多伽经也。方广者,毗佛略经也。未曾有者,阿浮陀达摩经也。论议者,优婆提舍经也。此十二皆空,即如也。是名味句下,二、明教空。以此土音声为佛事,文字性离,故皆如也。若取文字者下,三、明不行空。行空则非王观也。

第二、明修空。文三:初、辨修习。

大王,如如文字修诸佛智母,一切众生性根本智母,即为萨婆若体。诸佛未成佛,以当佛为智母;未得为性,已得萨婆若。

文二:初、明因位。因教生智,教为智母。又空如文字,文字如空,故云如如。因此如如能生佛智,故云智母也。一切众生下,二、明果位。在众生身为佛性,在佛身名一切种智。未成佛时当必得成,当能成故名当为母。未得道时名佛性,已得道时名一切种智也。

二、逐难重释

三乘般若,不生不灭,自性常住,一切众生以此为觉性故。若菩萨无受、无文字、离文字、非非文字修、无修为修、为修文字者,得般若真性、般若波罗蜜。

谓前云佛智母,又云性根本智母,恐人难解,故今重释。文二:一、理性释,二、行性释。理即如如智母。今初,理性释前根本智母也。若菩萨无下,二、行性释如如智母也。若菩萨无文字而学,无修而修,即得真智般若也。

三、结修成。

大王,若菩萨护佛、护化众生、护十地行,为若此。

第三、明法门不二:先问,后答。今初。

白佛言:无量品众生,根亦无量,行亦无量,法门为一、为二、为无量耶?

问中三:初、是问根也;行亦无量,二、问行也;法门为一下,三、问法门也。又问意云:众生根性志怀不同,所说观门为一为二?

二、答,文三:一、略答;二、广答,后结答。

大王,一切法观门非一非二,乃有无量一切法亦非有相、非非无相。

文二:初明观门,后明所观法。今初,文可解也。乃有无下,二、明所观法。非有相,相不实故;非无相,离空过故。

二、广答

若菩萨见众生见一见二,即不见一不见二。一二者,第一义谛也。大王,若有若无者,即世谛也。以三谛摄一切法,空谛、色谛、心谛故,我说一切法不出三谛,我、人、知见、五受阴空乃至一切法空。

文三:初、约二谛显。若菩萨观众生下,二、是俗谛。不见一二是真谛,即俗即空,故言不二是第一义谛。若有若无,即诸见本,名世谛也。以三谛下,二、约三谛显诸法。有人言:空即真也,色即五根,心即六识。今云一切法者,则理事俱该。空则始从虚空,乃至般若,亦有真俗;色则始从实色,乃至真色,亦有真俗;心则始从生灭,乃至无作,亦有真俗。摄法实广也。五种三谛,如法华玄义说。我人知见下,三、约三假显法。我人知见是名假,五阴是受假,一切法是法假也。

三、结答。

众生品品根行不同,故非一非二法门。

问答竟

大章第二,劝持。文二:一、叹教,二、举名劝持。今初。

大王,七佛说摩诃般若波罗蜜,我今说般若波罗蜜,无二无别。汝等大众,受持、读诵、解说是经,功德有无量不可说。不可说诸佛,一一佛教化无量不可说众生,一一众生皆得成佛,是佛复教化无量不可说众生皆得成佛。是上三佛说般若波罗蜜经八万亿偈,于一偈中复分为千分,于一分中说一分句义不可穷尽,况复于此经中起一念信!是诸众生超百劫、千劫、十地等功德,何况受持、读诵、解说者功德!即十方诸佛等无有异,当知是人即是如来,得佛不久。时,诸大众闻说是经,十亿人得三空忍,百万亿人得大空忍、十地性。

文为五:一、明说同七佛,可解。汝等大众下,二、举益劝持也。况复于此下,第三、明胜信。能信此经成就三智,即超通教十地功德。何况受持下,四、明得入圆教初住成佛,能百佛世界化众生也。时诸大众下,五、明得益也。

二、举名劝持

大王,此经名为仁王问般若波罗蜜经。汝等受持般若波罗蜜经,是经复有无量功德,名为护国土功德,亦名一切国王法药服行无不大用护舍宅功德,亦护一切众生身。即此般若波罗蜜是护国土,如城堑、墙壁、刀剑、鉾楯,汝应受持般若波罗蜜亦复如是。

文二:先举名,可解;亦名一切下,二、明用,可见。

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经护国品第五

正说有四:初、三品明内护竟;今护国品是第二、明外护也。国土有二:一、世间二乘凡夫;二、出世间十信至十地。贼有二:一、外劫盗等;二、内烦恼结使。护亦有二:一、外,即百步鬼神;二、内,所谓智慧。若内若外,悉是诸佛菩萨神力,能护人之国土,故名护国品。约观,观生灭法,护同居土;观无生灭法,护有余土;观无量法,护果报土;观无作法,护寂光土。又百步鬼神,护依报国;修行般若,护正报国。又鬼神,护护命等。

品文为三:一、诫听劝持,二、广释,三、明众得益。今初。

尔时,佛告大王:汝等善听!吾今正说护国土法用,汝当受持般若波罗蜜。

可解。

二、广释。文三:一、广释护法,二、引古证今,三、结示劝持。初文三:一、护国,二、护福,三、护难。初文四:一、护时,二、护法,三、护体,四、显所护难。今初。

当国土欲乱破坏,劫烧贼来破国时,

以无难时,王心不怖,有难方怖,故明时也。亦以实害为烧,未必火灾之时。

二、明护法,文三:初明福田,次明供养,后明说时。今初。

当请百佛像、百菩萨像、百罗汉像、百比丘众、四大众、七众,共听请百法师讲般若波罗蜜。

文三:一、请贤圣。以实身难见,故置形像以表敬仪。百比丘众下,二、明听众。天、龙、人、鬼为四众,又当机结缘,发起影响等四众也。七众者,出家五众: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式叉摩那;在家二众:清信士女也。请百法师下,三、请师讲说也。

二、明供养。

百师子吼高座前,然百灯,烧百和香,百种色华以用供养三宝,三衣什物供养法师,小饭中食亦复以时。

文三:一、供养方法有三,谓灯、华、香也;三衣下,二、供养法师什物者,三衣、三钵、四坐具、五剃刀、六刀子、七漉水囊、八钵袋、九针筒十也;小饭下,三、供养饭食也。

三、明说时。

大王一日,二时讲经,

第三、明能护(即是护体也)。

汝国土中有百部鬼神,是一一部复有百部,乐闻是经,此诸鬼神护汝国土。

外国有金眼仙人义,经中说根本鬼神有十,各开十为百。一大神,二童子神,三母神,四梵神,五雁头神,六龙神,七修罗,八沙神,九夜叉神,十罗神也。

第四,明所护难。

大王,国土乱时先鬼神乱,鬼神乱故万民乱,贼来劫国,百姓亡丧,君臣、太子、王子、百官共生是非,天地怪异,二十八宿、星道、日月失时失度,多有贼起。大王,若火难、水难、风难一切诸难,亦应讲此经法,用如上说。

文三:一、明鬼。人难有八:一、鬼乱,二、民乱,三、贼来,四、百姓亡丧,五、君臣是非,六、天地怪异,七、星辰失度,八、日月失度。二十八宿者,大集摄受品云:东方七星:角、亢、底、房、星、尾、箕。南方七宿:井、鬼、柳、星、张、翼、轸。西方七宿:奎、娄、胃、卯、毕、嘴、参。北方七宿:斗、牛、女、虚、危、室、壁也。大王若火难下二,三灾难也。一切诸难下三,对难明护。

二、明护福。

大王,不但护国,亦有护福,求富贵、官位、七宝、如意行来,求男女,求慧解名闻,求六天果报、人中九品果报,亦讲此经,法用如上说。

问:富贵者应得办百座,贫贱者云何?答:若准此文,即以讲为正。

三、明护诸难

大王,不但护福,亦禳众难。若疾病苦难,杻械枷锁检系其身,破四重罪,作五逆因,作八难罪,行六道事,一切无量苦难,亦讲此经,法用如上说。

四重者,淫、盗、杀、妄。五逆者,杀父、杀母、破僧、杀阿罗汉、出佛身血。八难者,一、地狱,二、畜生,三、饿鬼,四、长寿天,五、边地,六、诸根不具,七、邪见,八、不见佛。

第二、引古证今。文二:先引天证护国,次引人证护身。今初:

大王,昔日有王释提桓因,为顶生王来上天欲灭其国。时,帝释天王即如七佛法用,敷百高座,请百法师讲般若波罗蜜,顶生即退,如灭罪经中说。

贤愚经云:于过去世,有大国王,名善住。时顶上歘生一胞,其形如茧,撤亦不痛。后转转大,便得童子,甚为端正,头发绀青,身紫金色。即召(相师占)有德,必为圣王,统领四域,因立名字。顶生年遂长大,其德遂着。父王既崩,诸王臣等,愿付国位。顶生答言:吾有福应为王者,要令四王乃帝释来相迎,尔乃登位。立誓已竟,四天王下,各持宝瓶,盛满香水,以灌其顶。时天帝释,复持宝冠,来与盖之。于阎浮提,五欲自恣,经八万四千岁。时夜叉神,从地涌出,请游东洲。经八亿岁,复请西洲。经十四亿岁,上四天王天。经十四亿岁,意中复念,升忉利天。五百仙人,扶车共飞天上,遥睹王城。城有千二百门,诸天怖畏,悉闭诸门,以着重关。顶生兵众,直趣不碍,吹贝扣弹,千二百门,一时自开。帝释寻出,与共相见,自请入宫,与共分座。天上受欲,顶生复出,吹贝扣弹,恶心既发,因而堕落。后患恶病,即便命终。尔时帝释者,迦叶佛是也。言顶生者,今我身是也。若依此经,尔时天帝,如七佛法,敷百高座,请百法师,讲诵此经,顶生即退也。

二、引人王证护身,文二:一、明难事,二、明能护难。今初。

大王,昔有天罗国王,有一太子欲登王位,一名班足。太子为外道罗陀师,受教应取千王头以祭家神,自登其位已得九百九十九王,少一王即北行万里,即得一王名普明王。

贤愚经云:昔波罗摩达王得四种兵,入山游猎,逢牸师子,与王从欲。师子得胎,日月满足,生一男儿,遍身似人,班足似母。师子含子来归王所,王取为子,立名班足。是王常供一仙人,恒奉净食。仙人一日不来王所,即有天神化作仙人,即入王宫,求鱼肉食。旧仙凌辰依时还来,王奉肉食。仙人嗔怪,因起诫誓,令王后当十二年中,恒食人肉。仙人语竟,还往山中。是后厨监竟不办顺,出外不见肉,见死小儿,急取其肉,作食奉王。王食甚美,即问由来,厨人具答。王言:自今以后,当用此肉。厨人常捕小儿,杀以为食,日日供王。国人失儿,处处趣觅,乃见厨人捕佗小儿,捉缚厨人。国人告王,王言:我教国人,皆言是大贼,伺王池浴,伏兵捉王。王既被捉,即告国人:愿见一恕,后更不杀。国人不许,王即起愿:愿我生来所修诸善,回令今日返成罗刹,飞行食人。语已即隐,空中唱言:自今以后,当食汝等所爱妻子。人闻急走,多有罗刹附著相从,徒众渐多,所害转广。后诸罗刹言:我等为从今王敕令,当为我等辈捉取千王设一大会。班足言:好!一一往取,已得九百九十九王,唯少一王不得作会。诸王各言:我等今日无所归告,若当捕得须陀素王,有大方便能救我今。作是计已,白班足言:王欲作会,须陀素王有大名德,若得彼王来,会当圆满。时罗刹王即急往取。时须陀素王出城向园,入池欲洗浴,见乞人从王,王言:且待洗还施与。王始入池,罗刹王从空隐下,捉须陀素而愁悲泣。班足王言:闻汝名德第一丈夫,云何悲啼?须陀王言:我不爱身命,朝出见乞许施,值王得来不行,以是悲耳!愿王放我七日布施道人。班足许王还七日布施道人。时婆罗门为王说偈同此经,王闻欢喜,即立太子代位,相别就死。班足王言:汝今就死,何以欢喜?须陀答曰:大王恩广,放我七日布施道人,闻微妙法心自开解,我愿即满。班足问言:汝闻何法?须陀即为宣说妙法,并更为说杀生罪报。班足闻已,即放须陀及诸王等各还本国。时须陀王者,今我身是。班足王者,殃掘摩罗是也。

二、明能护难。文三:一、请修福,二、听许,三、正明护难。今初。

其普明王白班足王言:愿听一日饭食沙门,顶礼三宝。

可解。

二、听许

其班足。王许之。一日,

三、正明护难,文二:初、长行依教请护,二、说偈加护。今初。

时,普明王即依过去七佛法,请百法师,敷百高座,一日二时讲般若波罗蜜八千亿偈竟。

二、说偈加护。文二:一、说偈,二、护益。初偈八行,为四:初、说无常理。

其第一法师为王即说偈言:劫烧终讫,乾坤洞然。须弥巨海,都为灰飏。天龙福尽,于中凋丧。二仪尚殒,国有何常?

干训天,天行健,健不息也。坤训顺也,坤顺四时二仪,即天地也。

二、说苦理

生老病死,轮转无际。事与愿违,忧悲为害。欲深祸重,疮疣无外。三界皆苦,国有何赖。

欲是集,祸是苦,苦集是疮疣,即是自身与心,岂在外也?

三、说空理

有本自无,因缘成诸。盛者必衰,实者必虚。众生蠢蠢,都如幻居。声响俱空,国土亦如。

四、说无我理

识神无形,假乘四蛇,无明保养,以为乐车。形无常主,神无常家,形神尚离,岂有国耶?

二、明闻者护益。

尔时,法师说此偈已,时普明王眷属得法眼空。王自证得虚空等定,闻法悟解,还至天罗国班足王所众中,即告九百九十九王言:就命时到,人人皆应诵过去七佛仁王问般若波罗蜜经中偈句。时,班足王问诸王言:皆诵何法?普明王即以上偈答王。王闻是法,得空三昧;九百九十九王亦闻法已,皆证三空门。是时,班足王极大欢喜,告诸王言:我为外道邪师所误,非君等过。汝可还本国,各各请法师讲般若波罗蜜名味句。时,班足王以国付弟,出家为道,证无生法忍。

文三:初、闻法益。法眼空,即是人空也。虚空等定,即法空也。闻法悟解下,二、明王转教时班足。王问下,三、诸王悟道。文二:先明得道,后明放舍。初文二:先明班足得道;九百九十九下,次、诸王得道时班足。王极大下,二、放舍诸王。文三:一、放舍;各各下,二、劝修时班足;王以下,三、入道也。

第三,结示劝持。

如十王经中说:五千国王常诵是经,现世生报。大王,十六大国王修护国之法,应亦如是,汝当受持。天上人中六道众生,皆应受持七佛名味句。未来世中有无量小国王,欲赞国土亦复尔者,应请法师说般若波罗蜜。

文二:初结示。次大王下,劝持三:初、劝月光;天上人中下,二、劝六道也;未来世中下,三、劝诸小王也。

第三时,众得益。

尔时,释迦牟尼佛说般若波罗蜜时,众中五百亿人得入初地,复有六欲诸天子八十万人得性空地,复有十八梵得无生忍、得无生法乐忍,复有先已学菩萨者证一地、二地、三地乃至十地,复有八部阿须轮王得一三昧门、得二三昧门、得转鬼身天上正受。在此会者,皆得自性信乃至无量空信。吾今略说,天等功德不可具尽。

文二:初、六益;二、略结。得入初地者,即圆教十信。初心地性空,则十住、一心、三观,观无明性空也。无生法忍,即十行也。无生法乐忍,十回向也。十三昧,即十一切入也。三三昧,即真、俗、中三谛三昧也,亦空、无相等也。自性信,通教声闻也。无量空信,通教支佛也。吾今略说下,第二、略结也。

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经散华品第六

大章第三,报恩供养,故有散华品。华表因,散佛表行,因至果也。

品。文三:一、散华供养,二、现通利益,三、叹教劝持。初文三:一、闻经劝持,二、散华供养,后、诸王发愿。今初。

尔时,十六大国王闻佛说十万亿偈般若波罗蜜,欢喜无量。

文三:初、闻经人,可解。闻佛所说下,二、所闻法。此经三处说偈不同:一、二谛品中说八百万亿偈,二、护国品末说八千亿偈,今散华品说十万亿偈。初二谛品即合说三时教,次护国品别引过去佛说,今此品中明今佛说。阿难观机略结如此。欢喜无量者,三、结欢喜也。

二、散华供养。文三:初、行华,二、般若华,三、妙觉华。此三,表别教地位。初行华,表三贤位;次般若华,表十地位;后妙觉华,表佛地位。今初。

即散百万亿行华,于虚空中变为一座;十方诸佛共坐一座,说般若波罗蜜;无量大众共坐一座,持金罗华散释迦牟尼佛上,成万轮华盖盖大众上。

文四:一者、王散华;于虚空中下,二、华变为座;十方诸佛下,三、化佛说法;无量大众下,四、化众散华。

第二,散般若华。

复散八万四千般若波罗蜜华,于虚空中变成白云台,台中光明王佛共无量大众说般若波罗蜜,台中大众持雷吼华散释迦牟尼佛及诸大众。

文四:初、明散华;于虚空中下,二、华变为台;台中光明下,三、化佛说法;台中大众下,四、化众散华。

第三、散妙觉华

复散妙觉华于虚空中,变作金刚城。城中师子吼王佛,共十方佛大菩萨,论第一义谛。时城中菩萨,持光明华,散释迦牟尼佛上,成一华台。台中十方佛及诸天人,散天华于释迦牟尼佛上。虚空中成紫云盖,覆三千大千世界。盖中天人,散恒河沙华,如云而下。

文四:一、散华。于虚空中下,二、华变为城,城即涅槃也。城中师子吼下,三、化佛说法,即圆教中菩萨于别中说法也。时城中菩萨下,四、化菩萨散华。

第三,诸王发愿。

时,诸国王散华供养已,愿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常说般若波罗蜜,愿一切受持者,比丘、比丘尼、信男、信女所求如意,常行般若波罗蜜。佛告大王:如是,如是,如王所说,般若波罗蜜应说应受,是诸佛母、诸菩萨母神通生处。

文二:先、王发愿,可知;佛告大王下,二、如来述成。诸佛母即实相般若,菩萨母即观照般若,神通即文字般若。文字能发智慧,智慧生即神通发也。金刚云:一切诸佛及诸佛法,皆从般若经生也。

第二、佛现神变,令众得益。文二:先现变,后得益。今初。

时,佛为王现五不思议神变:一华入无量华,无量华入一华;一佛土入无量佛土,无量佛土入一佛土;无量佛土入一毛孔土,一毛孔土入无量毛孔土;无量须弥、无量大海入芥子中;一佛身入无量众生身,无量众生身入一佛身;入六道身,入地、水、火、风身;佛身不可思议,众生身不可思议,世界不可思议。

文三:先标章举数。阴阳不测谓之神,转易常相谓之变。心不能思,口不能说,佛之神力也。一华入无量华下,二、别叙:一、华;二、佛土;三、须弥;四、佛身;五、入;四、大。文相可见。问:山大芥小,云何能入?答:有人言:佛之神力故入。又有人言:山、芥二如,如故相入。又有人言:三界唯心,心喻芥子,山喻三界,心能造界,故名入。有人云:山、芥皆无法无性故空,空故相入。今谓若以空释,一空一切空,山乃芥俱空,空故能相入;一假一切假,山、芥俱假,假故论相入;一中一切中,山、芥俱中,中故论相入。空除见思即般若,假除无知即解脱,中除无明即法身。即一而三,即三而一,如天三目,不纵不横,名不思议。佛身不可思议下,三、结赞。

二、时众得益

佛现神足时,十方诸天人得佛华三昧,十恒河沙菩萨现身成佛,三恒河沙八部王成菩萨道,十千女人现身得神通三昧。

文中四益:一、得佛华定,即华藏法界定;十、恒河下,二、得成佛益也;三、恒河沙下,三、得成菩萨益也;十千下,四、得神通三昧也。

第三,叹教劝修。

善男子,是般若波罗蜜有三世利益,过去已说,现在、今说,未来、当说。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如法修行。

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经受持品第七

大章第四,示弘经相貌。言受持者,大论云:信力故,闻而奉行,为受;念力故,久久不失,为持。此品中正明十三法师受持般若,又令他人受持,故名受持品。

品文三:初、问答须受持,二、劝诸王受持,后时众得益。初文二:一、月光请,二、如来答。今初。

尔时,日光王心念口言:见释迦牟尼佛现无量神力;亦见千华台上宝满佛,是一切佛化身主;复见千华叶世界上佛,其中诸佛各各说般若波罗蜜。白佛言:如是无量般若波罗蜜,不可说,不可解,不可以识识。云何诸善男子,于此经中明了觉解,如法为一切众生开空法道?

文二:一、疑念;二、正请。疑念中三佛:一、见释迦现身,即法身;二、现宝满,即报身;三、见千华上佛,即化身。问:何以知然?答:普贤观云:释迦牟尼佛,名毗卢遮那。华严云:亦名释迦,亦名舍那。大经云:我今此身,即是法身。卢舍那,此云净满,净即宝也。问:梵网云:舍那为本。今何言释迦为本?答:梵网明迹本,此经明本迹,本迹虽殊,不思议一也。问:此经于法华宝塔品何异?答:有同有异。同者,同明释迦为本;异者,此经带方便,法华正直舍方便也。白佛言:如是下,第二、正问。文二:先、赞不可以口说智解识,识此法门也。云何诸下,二、请也。空者,即般若智慧也。由此智慧,能得神通,变化一切,众生不知,请佛开发也。

二、如来答

答意:但以菩萨上求下化为言解说,方得此道。开空甚多,略说三种:若色即是空,开一切智;空即是色,开道种智;色空不二,开一切种智。色若不空,则见思惑;空若不色,即无知惑;不得中道,则无明惑。三皆是门。如是三观,即三智开,大略如是也。文三:初总标,次别释,后总结。今初。

大牟尼言:有修行十三观门诸善男子,为大法王,从习忍至金刚顶,皆为法师,依持建立。汝等大众,应如佛供养而供养之,应持百万亿天华、天香而以奉上。

文三:一、标文,可见。从习忍下,二、别叙。依谓依止,持谓摄持。言此法师为众生依止,建立正法也。汝等大众下,三、劝供养。

二、别释(十三法师即为尔别)。今初。第一,习种性法师。文为五别:一、标位,二、辨差,三、行业,四、举劣明胜,五、入位时节。今初。

善男子,其法师者,是习种性菩萨。

习、种、性、标,位也。

二、辨差

若在家婆蹉、优婆蹉,若出家比丘、比丘尼,

婆蹉即优婆塞也,优婆蹉即优婆夷也。

三、明行业。

修行十善,自观己身,地、水、火、风、空、识,分分不净。复观十四根,所谓五情、五受、男、女、意、命等根,有无量罪过故,即发无上善根心。常修三界一切念念皆不净故,得不净忍观门。住在佛家,修六和敬,所谓三业,同戒、同见、同学,行八万四千波罗蜜道。

文三。初、修十善行,谓十善即十信心也。自观己身下,二、修不净行。初观六大,次观诸根,后观三界。五情即五识,五受即苦、乐、忧、喜、舍也。住在佛家,行六和敬也。

四、举劣况胜,文二:先举劣,次况胜。今初。

善男子,习忍以前,行十善菩萨有退有进。譬如轻毛,随风东西;是诸菩萨亦复如是,虽以十千劫行十正道,发三菩提心,乃当入习忍位,亦常学三伏忍法,而不可字名是不定人。

文二:先、释劣位法。喻、合可知。虽以十千劫下,二、通伏难。文二:初、徴伏难。三、伏忍法。云何向言有退有进而不可名字下,二、释通有三,而不可名字故有退。

二、显胜位

是定人者,入生空位,圣人性故,必不起五逆、六重、二十八轻。佛法经书作反逆罪,言非佛说,无有是处。

文二:初、明得者,谓十住菩萨初证生空理,得圣人性,故名为定。异前十信不定,以十信未解,纯修假入空观也。必不起五逆下,二、明离过。文四:一、不起五逆,二、不作大重,三、不作二十八轻,四、不谤佛法经典。初文可见。六重者,如优婆塞戒经第四卷受戒品说:一、杀,二、盗,三、淫,四、妄语,五、沽酒,六、说出家、在家四众过失。二十八轻者,亦如优婆塞经说:一、不供养父母师长;二、专饮酒;三、不能瞻病苦;四、不能多少舍施;五、见四众不起承迎礼拜;六、见四众毁戒,心生憍慢;七、每月不能受持八戒,供养三宝;八、四十里中有讲不听;九、受招提僧卧具床座;十、疑水有虫故饮;十一、险处独行;十二、独宿尼寺;十三、为财命打骂奴婢等;十四、以残食施四众;十五、畜猫狸;十六、畜象马等一切畜生,不作净施未受戒者;十七、储畜长衣钵等;十八、为身田作;十九、市卖斗秤不平;二十、非时行欲;二十一、不输王税;二十二、犯国戒;二十三、得新果菜,不奉三宝;二十四、僧若不听说法,而辄自作;二十五、道路上在一切出家人前行;二十六、僧中时食,偏为师长;二十七、养蚕;二十八、行逢病人,不住瞻视付嘱所在,而便舍去。佛法经书下,四、不谤佛法经典,言非佛说也。

五、入位时节

能以一阿僧祇劫修伏道忍行,始得入僧伽临位。

日月岁数所不能知,故云阿僧祇僧伽陀位,此云离着也。

第二、明性种性法师。

复次,性种性行十慧观,灭十颠倒,乃我人知见分分假伪,但有名,但有受,但有法,不可得,无定相,无自他相故。修护空观,亦常行百万波罗蜜,念念不去心,以二阿僧祇劫行十正道法,住波罗陀位。

文三。初、标位。初学名习,习已成性,故名性种性也。行十慧观下,二、辨差。十慧观者,四念处四,三善根七,三世观十,如教化品中说。灭十颠倒者,四念除四倒,三善除三毒,三世观除三世定执也。我人知见,是法上假立而非实也。无定相者,我法无定住处相。无自他相者,我自无体,相上亦无也。以二阿僧下,三、入位时节。波罗陀位者,此云守护。十行菩萨,其行坚牢,不失自性,以能从空入假,不为假染,能守自行故。

第三、明十回向菩萨。

复次,道种性住坚忍中,观一切法无生、无住、无灭,所谓五受、三界、二谛,无自他相,如实性不可得故,而常入第十、第一义谛,心心寂灭而受生三界。何以故?业习果报未坏尽故顺道生。复以三阿僧祇劫修八万亿波罗蜜,当得平等圣人地故,住阿毗䟦致正位。

文三:一、标位。以其修中道正观,故云道种性也。住坚忍中下,二、辨差。文二:先、明观差别。观受五阴,得五分法身;观三界,得三空;观二谛,得无常、无生二忍。第十第一义谛,即无生中道空也。而受生三界下,二、受报殊胜。文三:初、标,可解。何以故?二、徴。己心寂灭,云何受生也。业习果报下,三、释。由未登初地,不断无明所薰,见爱犹在,故得生也。复以三阿僧下,三、入位时节。尔许时修,方得初地双照二谛,故云平等圣人也。此地不退,故云䟦致正者,即证初地此因中说果也。

第四,法师文五:初标位。

复次,善觉摩诃萨!

文可见。

二、辨修行差别。文二:初明二智为相,后显二智同异。初文二:先标章,次别释。今初。

住平等忍,修行四摄,念念不去心。

平等忍者,即标实智,双照有无而不染也。四摄等,标方便智也。

二、别释,文二:先释实相智,后释方便智。今初。

入无相,舍灭三界贪烦恼,于第一义谛而不二。为法性无为,缘理而灭一切相故。为智缘灭无相无为,住初忍时未来无量生死不由智缘而灭故。非智缘灭无相无为,无自佗相无无无相故。

文三:一、总举,二、别释,后明离相。今初,文可见。于第一义谛下,二、别释。文三:一、法性无为,亦名虚空无为。缘理而灭下,二、择灭无为,佛真智灭一切结无相无为。住初忍时下,三、非择灭无为,谓无相等法也。无相无为下,三、明离有无二相。

二、显方便智。

无量方便皆现前:观实相方便者,于第一义谛不沈、不出、不转、不颠倒;遍学方便者,非证、非不证而一切学;回向方便者,非住果、非不住果而向萨婆若;魔自在方便者,于非道而行佛道,四魔所不动;一乘方便者,于不二相通达众生一切行故;变化方便者,以愿力自在生一切净佛国土。

文二:初、标,可解;实相方便者下,二、释,有六种方便。今初、明实相方便,次、遍学方便,次、回向方便,次、自在方便,次、一乘方便,次、变化方便(云云)。

第二,释二智同异。

如是,善男子,是初觉智,于有无相而不二,是实智照;巧用不证、不沈、不出、不到,是方便观。譬如水之与波不一不异,乃至一切行波罗蜜、禅定、陀罗尼,不一不二故而一一行成就。

文三:初、结上异相者,先明实智相。初觉中道,故云初觉智也。巧用不证下,是方便智相也。譬如下,二、举喻显非。明不一不二而一一行成就者,三、明行成就。以得即空、即假、即中,一行无量行,无量行一行,故云成就也。

第三。明时节

以四阿僧祇劫行行故,入此功德藏门。

证初地施成就,故云入功德藏门也。

第四,明生净土。

无三界业习生故,毕故不造新,以愿力故变化生一切净土。

即方便有余,及实报等土也。

第五登位

常修舍观故,登鸠摩罗伽位,以四大宝藏常授与人。

以修舍故,得施度满。鸠摩罗伽,此云胜怨,以离三界及二乘恐也。四宝藏者,有人云:三藏及杂藏也。今但依胜鬘经:一者、无价藏,菩萨乘也;二者、上价藏,缘觉乘也;三者、中价藏,声闻乘也;四者、下价藏,人天乘也。又亦四摄为四藏也。

第五法师

复次,德慧,菩萨以四无量心,灭三有嗔等烦恼,住中忍中,行一切功德故,以五阿僧祇劫行大慈观,心心常现在前,入无相阇陀波罗,化一切众生。

文三:一、标位者,谓尸罗清净,与慧俱生,住于三德,故名德慧也。以四无量心下,二、辨观差别。文三:初、显地别行,为欲对治嗔等烦恼,故修四等灭。三、有嗔下,二、明除障。依萨婆多宗,嗔惟欲界;依成实宗,嗔通三界;依法华?譬喻品中,上亦有嗔也。住中忍中,下三位分齐,顺忍中品也。以五阿僧下,三、入位时节。阇陀波罗,此云满足,亦名无畏,尸罗圆满故。

第六法师

复次,明慧道人,常以无相忍中行三明观,知三世法无来、无去、无住处,心心寂灭,尽三界痴烦恼。得三明一切功德观故,常以六阿僧祇劫,集无量明波罗蜜故,入伽罗陀位无相行,受持一切法。

文三:初、标位也。得忍成就,故名明慧。常以无相下,二、辨观。文三:一、明地别行。知三世空,为三明观也。尽三界痴烦恼者,二、明除障也。得三明下,三、明位满足。常以六阿僧下,三、明入位时节。伽罗陀者,此云度边,度度等边也。

第七法师

复次,尔𦦨圣觉达菩萨,修行顺法忍,逆五见流,集无量功德,住须陀洹位。常以天眼、天耳、宿命、他心、身通,于念念中,灭三界一切见。亦以七阿僧祇劫,行五神通,恒河沙波罗蜜,常不离心。

文三:一、标。言尔𦦨者,此云智母。谓此地中能生禅智,故云智母也。修行顺法忍下,二、明地别行。文三:一、标住位。言须陀洹者,借小名大。五见,即五利便也。常以天眼下,二、起通。未具漏尽,故但言五也。于念念中下,三、灭障。谓此位配初果,故灭五见。又亦是别入通意也。亦以七阿下,三、入位时节。

第八法师

复次,胜达,菩萨于顺道忍,以四无畏观那由佗谛内道论、外道论、药方、工巧、咒术故,我见一切智人灭三界疑等烦恼故,我相已尽;知地地有所出故名出道,有所不出故名障道;逆三界疑修集无量功德故,即入斯陀含位;复集行八阿僧祇劫中行诸陀罗尼门故,常行无畏观不去心。

文三:初、标位。深修禅定,故得神通;达色、心、法,故名胜达。于顺道忍下,二、明地中别行。文三:初、明得无畏观。通达五相,即一切智无畏;灭三界疑等烦恼,即漏尽无畏;知地地有所出等,即说尽苦道无畏;有所不出等,即说鄣道无畏也。逆三界疑者,二、除障也。修习无量功德下,三、入位分齐,亦是借小说大。复集行入阿僧祇下,三、修行分齐。

第九法师

复次,常现真实住顺忍中,作中道观,尽三界集因集业一切烦恼故,观非有非无、一相无相而无二。证阿那含位后,是九阿僧祇劫,习照明中道故,乐力生一切佛国土。

文三:初、标位中道。真明般若实,故常现真实。住顺忍中下,二、别行。一切烦恼为集因,苦等名集业,此地中并尽也。诸法本空故非有,建立诸法故非无,无有俱实故一相,实相亦如故无相。复于九阿僧下,三、入位时节。乐力,即愿力也。

第十法师

复次,玄达菩萨,十阿僧祇劫中,修无生法乐忍,灭三界习因业果,住后身中,无量功德皆成就,无生智、尽智、五分法身皆满足,住第十地阿罗汉梵天位,常行三空门,观百千万三昧,具足弘化法藏。

文三:初、标位。玄,远也。达,通也。此位得无生忍,无功用心,故云玄达也。十阿僧下,二、入位时分,灭三界习烦恼也。住第十地者,即十三法师下,第、十法师地,非谓十地菩萨也。常行三空门中,三、辨观差别,行三空观,弘佛三法藏故也。

第十一法师

复次,等觉者,住无生忍中,观心心寂灭而无相相、无身身、无知知,而用心乘于群方之方,惔怕住于无住,方住在有,常修空处,空常万化,双照一切法故,知是处、非是处;乃至一切智、十力观故,而能摩诃罗伽位化一切国土众生,千阿僧祇劫行十力法,心心相应,常入见佛三昧。

文三:初、标位。此地中真俗双照名等觉者,亦非第十一地之等觉也。住无生下,二、明观差别。文三:一、明有无观。又二:先、配位也。观心心下,二、正辨有无观。文三:初、别释。文二:先、明寂而常用。心心寂灭者,念念空也,即明寂义。虽无相而相,虽无身而身,虽无知而知,此明用义。而用心下,二、明用而常寂。在有常修空下,二、合释有无。在有修空,释上用而常寂。处空常万化,释上寂而常用。双照一切法故者,三、双结也。知是处非是处下,二、明十力观。但明后一,余行略之。而登摩诃罗伽位,化一切国土众生,第三、登位差别。摩诃罗伽,此云大得,或云龙象等。千阿僧下,三、明修行时节。

第十二法师

复次,慧光神变者,住上上无生忍,灭心心相法眼,见一切法三昧色空见,以大愿力常生一切净土,万阿僧祇劫集无量佛光三昧,而能现百万恒河沙诸佛神力,住婆伽梵位,亦常入佛华三昧。

文三。初、标位。以此地菩萨得无碍智,化诸众生,现诸神通,名为慧光神变也。住上上下,二、明观差别。文四。今初、配位。灭心心相者,二、明灭心。灭意等名灭心,灭心数名灭相。法眼见下,三、明见境。法眼见一切法即别明,三眼色空见即总明。三眼者,佛、法、慧也。慧眼见色空,法眼见色假,佛眼见中道。空假不二而二,二而不二,双照即不二而二,双亡即二而不二。举三眼对色二境见之一字,总明三见之差别也。见色空即空谛,见色假即有谛,双照即第一义谛。此三约教有五:一、别入通,以幻色为有,见空为真,非有非空为第一义;二、圆入通,三谛同前,加一切法趣;三、别教,以幻有即空为俗,不空为真,不有不空为中道;四、圆入别中,加一切法趣;五、圆教三谛,皆云一切法趣也。问:菩萨地云何言佛眼?答:法华云开佛知见,即别教初地、圆教初住。发三种智:一、正因理心发用,中道观开一切种智;二、了因智心发用,即空观开一切智;三、缘因善心发用,即假观开道种智。初地尚得,况九地耶?此但分得,非具得也。以大愿力下,四、生净土。万阿僧下,三、明入位时节。薄伽梵,此云世尊,非真佛世尊,是补处世尊也。

第十三,法师。文四:一、标位,二、明证时分,三、对位辨别,四、明入定位。今初。

复次,观佛菩萨。

观佛菩萨者,若开妙觉,此是等觉,犹名菩萨。来至此地,保为究竟,乃是未极,更须观察。别佛犹有三十二品无明智,去圆佛尚远,故云观也。通佛即有四十二品无明,此更远矣。

二、明证时分。

住寂灭忍者,从始发心至今,经百万阿僧祇劫,修百万阿僧祇劫功德故,证一切法解脱,住金刚台。

文四:一、配位。第五、寂灭忍,自有二别:一下,二上。今第十地,即是寂灭忍下品也。从如发心下,二、经时多少,谓从习种性至灌顶忍,经百万阿僧祇劫也。修百万下,三、辨修证。证一切法下,四、明登位。一切法解脱者,真脱也。金刚台,即金刚三昧。

三、对位辨别。文五:一、伏断差别。

善男子,从习忍至顶三昧,皆名为伏一切烦恼而无相信,灭一切烦恼,生解脱智,照第一义谛。

从习至顶三昧,先明伏忍也。而无相信下,明断灭一切烦恼,即大涅槃也。生解脱即解脱,智照即般若,第一义即法身位。

二、信见异

不名为见,所谓见者是萨婆若。是故我从昔以来,常说惟佛所知见觉,顶三昧以下至于习忍,所不知不见不觉。

先明不见也。所谓见者是萨婆若,次明见也。是故我从昔以来下,引证也。

三、渐顿差别

惟佛顿解,不名为信。渐渐伏者,

四、常无常异

慧虽起灭,以能无生无灭;此心若灭,则累无不灭,无生无灭。

无生则累无不遣,无灭则德无不圆。无生则断德,无灭则智德也。

五、等无等异

入理尽金刚三昧,同真际,等法性,而未能等无等等。譬如有人登大高台,下观一切,无不斯了;住理尽三昧,亦复如是。

文中法、喻、合,可解。

四、明入定位。

常修一切行满功德藏,入婆伽度位,亦复常住佛慧三昧。

此中一切行满、智慧满,名功德藏婆伽度位,此云世尊。亦复常住佛慧三昧者,必应受修,义言亦复在别利物,故云常住。

第三,结叹。

善男子,如是诸菩萨,皆能一切十方诸如来国土中化众生,正说正义,受持读诵,解达实相,如我今日等无有异。

明其施化,与佛无异。一、问答须受持已竟。

第二,劝诸王受持。文四:一、赞用劝持,二、赞名付劝持,三、释劝所由,四、称名付嘱。初文二:一、略叹,二、广叹。今初。

佛告波斯匿王:我当灭度后,法灭尽时,受持般若波罗蜜,大作佛事。一切国土安立,万姓快乐,皆由此般若波罗蜜。是故付嘱诸国王,不付嘱比丘、比丘尼、清信男、清信女。何以故?无王力故,故不付嘱。汝当受持读诵,解其义理。

文四:一、举灭劝持。一切国土下,二、明般若之力。是故付嘱下,三、释付嘱所以。以无王威力故,故不付嘱也。汝当受持下,四、别付月光也。

二、广叹劝持,文二:初、标除难福生,二、问答分别。今初。

大王,吾今所化百亿须弥、百亿日月,一切须弥有四天下,其南阎浮提有十六大国、五百中国、十千小国,其国土中有七灾难,一切国王为是难故讲读般若波罗蜜,七难即灭,七福即生,万姓安乐,帝王欢喜。

文可解。

二、问答分别

云何为难?日月失度,时节反逆,或赤日出、黑日出、二三四五日出,或日蚀无光,或日轮一重、二三四五重轮现,当变怪时,读说此经,为一难也。二十八宿失度,金星、彗星、轮星、鬼星、火星、水星、风星、刀星、南斗、北斗、五镇大星、一切国主星、三公星、百官星,如是等星各各变现,亦讲说此经,为二难也。大火烧国,万姓烧尽,或鬼火、龙火、天火、山神火、人火、树木火、贼火,如是变怪,亦读说此经,为三难也。大水漂没百姓,时节反逆,冬雨夏雪,冬时雷电霹雳,六月雨冰霜雹,雨赤水、黑水、青水,雨土山、石山,雨砂砾石,江河逆流,浮山流石,如是变时,亦读说此经,为四难也。大风吹杀万姓,国土、山河、树木一时灭没,非时大风、黑风、赤风、青风、天风、地风、火风,如是变时,亦读说此经,为五难也。天地国土亢阳,炎火洞然,百草亢旱,五谷不登,土地赫然,万姓灭尽,如是变时,亦读说此经,为六难也。四方贼来侵国,内外贼起,火贼、水贼、风贼、鬼贼,百姓荒乱,刀兵劫起,如是怪时,亦读诵此经,为七难也。

先问可解。日月失度下,二、答七难为七。第一、日月失度难,谓时节变易多饥馑,数量变易多刀兵,色相变易多疫病也。二十八下,二、星宿失度难也。大火烧国下,三、灾火难也。大水漂没下,四、雨水变易难也。大风吹杀万姓下,五、恶风难也。天地国土下,六、亢阳难也。四方贼来下,七、恶贼难也。并如文可见。

第二、赞名劝持,文二:先赞名胜,后劝供养。今初。

大王,是般若波罗蜜,是诸佛、菩萨、一切众生心识之神本也,一切国王之父母也,亦名神符,亦名辟鬼珠,亦名如意珠,亦名护国珠,亦名天地镜,亦名龙宝神王。

辨三般若。心识之本,即实相般若。王之父母,即观照般若,以能生王慧解心故。下六名,即文字般若也。

二、劝供养

佛告大王:应作九色幡长九丈,九色华高二丈,千支灯高五丈,九玉箱、九玉巾,亦作七宝案,以经置上。若王行时,常施其前足一百步,是经常放千光明,令千里内七难不起,罪过不生。若王住时,作七宝帐,帐中七宝高座,以经卷置上,日日供养,散华烧香,如事父母,如事帝释。

文二:先示供养法,后别明行住供养。初中皆言九者,九、表众生苦。幡者,标显行得胜,明九苦之内建解脱胜幡也。九色华,表九苦众生行般若因也。青、黄、赤、白、黑五尘华,地、水、火、风四大华也。二丈,表二谛。千灯,表十善功德,各以般若展转相资,成千智慧,高五丈,明照五道也。九玉箱,表九苦居清净为法器。九玉巾,表九苦居众生得般若巾。案者,平喻实相。般若以经置上者,文字能令实理显也。七宝者,表七方便人皆为人宝也。若王行时下,二、别明行住供养。先明行供养;若王住时下,是明住供养也。

第三,释劝所由。

大王,我今五眼明见三世一切国王,皆由过去侍五百佛得为帝王主,是为一切圣人罗汉,而为来生彼国作大利益。若王福尽时,一切圣人皆为舍去;若一切圣人去时,七难必起。大王,若未来世国王受持三宝者,我使五大力菩萨往护其国:一、金刚吼菩萨,手持千宝相轮往护彼国;二、龙王吼菩萨,手持金轮灯往护彼国;三、无畏十力吼菩萨,手持金刚杵往护彼国;四、雷电吼菩萨,手持一宝罗网往护彼国;五、无量力吼菩萨,手持五十剑轮往护彼国。五大士、五千大神王,于汝国中大作利益,当立像形而供养之。

文二:初、明王福尽,文可解;大王!若未来世下,二、明来世利益。文三:一、举数,可解;一、金刚吼菩萨下,二、别释,可见;是五大士下,三、结释也。

四、称名付嘱

大王,吾今三宝付嘱汝等一切诸王,憍萨罗国、毗舍离国、舍卫国、摩竭提国、波罗奈国、迦夷罗卫国、鸠尸那国、鸠睒弥国、鸠留国、罽宾国、伽罗干国、乾陀卫国、沙陀国、僧伽陀国、揵拏掘阇国、波提国,如是一切国受持般若波罗蜜。

文三:初、总明付嘱,可解;憍萨罗国下,二、称名;如是一切下,三、结劝;二、劝诸王受持已竟。

第三,时众得益。文五。一、修罗益。

时,诸大众阿须轮王,闻佛说未来世七可畏,身毛为竖,呼声大叫而言:愿不生彼国!

二人:王益。

时,十六大国王即以国事付弟,出家修道,观四大、四色胜出相,四大、四色不用识空入行相,三十忍初地相,第一义谛九地相,是为大王舍凡夫身入六住身,舍七报身入八法身,证一切行般若波罗密。

益中,初明八胜处,地、水、火、风能造;四大,青、黄、赤、白所造。出离贪欲,故名胜出。四大下,次明十一切处,地、水、火、风、青、黄、赤、白、空处、识处,所缘觉广,无处不入故也。三十忍是初地方便,名初地相。第一义谛即初地,初地是九地相。故摄论颂云:如竹破初节,余节速能破;得初地真智,诸地疾当成。舍凡身,得六住身;舍七地分段报身,得八地变易法身。故智论云:七舍生身、肉身。此通教益也。

三天益

十八梵天、阿须轮王,得三乘观同无生境,复散华供养空华、法性华、圣人华、顺华、无生华、法乐华、金刚华、缘观中道华、三十七品华,而散佛上及九百亿大菩萨众。

修罗及天,皆同益也。空华表人空,法性华表法空,此显伏忍。圣人华表信忍,顺华表顺忍,无生华表无生忍。四辨自在说法,即法乐华,下品寂灭忍也。金刚三昧,能断结使,即上品寂灭忍。

四、大众益

其余一切众证道迹果,散心空华、心树华、六波罗蜜华、妙觉华,而散佛上及一切众。

心空华者,定于三学之中,名为心学。心树华者,观十二因缘生也。六度华者,十地行也。妙觉华,果行也。

五、菩萨益

十千菩萨念来世众生,即证妙觉三昧、圆明三昧、金刚三昧、世谛三昧、真谛三昧、第一义谛三昧,此三谛三昧是一切三昧王三昧,亦得无量三昧、七财三昧、二十五有三昧、一切行三昧,复有十亿菩萨登金刚顶现成正觉。

文二:先明十千益,可解;次复有十亿下,明成佛益,此中成别教佛也。大科正说分已竟。

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经嘱累品第八

大章第三、流通分。嘱谓付嘱,累谓凭累。将此法付嘱国王,凭其宣演,故云嘱累品。又付国王,若有灾难,凭此救度,故云嘱累。又付嘱此经,令累代流行,故名嘱累品。问:何不如大品付嘱声闻,法华付嘱菩萨,而乃付嘱国王耶?答:此佛随病设药,以王国有灾厄,弘宣得益,故付嘱。又百事大,供养深广,自非王力,谁所能办?故付嘱也。又王若不信,法即不行,行法在王,故付之也。

品文二:先付嘱诫敕,后依教奉持。初更二:先略,二、广。今初。

佛告波斯匿王:我诫敕汝。

诫谓诫劝,敕谓教敕。

二、广文二:初、明付嘱,二、明诫敕。初更二:先付时,后正明付人法。今初。

吾灭度后,八十年、八百年、八千年中,无佛、无法、无僧、无信男信女时。

八十年者,佛去百年内,五人住持:一、迦叶,二、阿难,三、末田地。三人见佛在世相,次住持经六十年,法行不灭。次商那和修、优婆鞠多,此二人不见佛相,次住持经四十年,威仪法灭。故于此时,言无佛、法、僧也。言八百年者,正法年内,二十师住持佛法,并是圣人,法不灭。第六百年马鸣菩萨,第七百年龙树,皆是菩萨,法亦不灭。八百年中,邪宗极盛,故于此时,付嘱国王提婆菩萨、声王鼓申法是也。八千年者,像法尽,末法时,众生信邪,故法灭。

二、明付人法。

此经三宝,付嘱诸国王、四部弟子,受持、读诵、解义,为三界众生开空慧道,修七贤行、十善行,化一切众生。

文二:初、付法,可解;为三界众生下,二、付人也。今教三行:一、空行;二、七贤行;三、十善行。空即圣行,七贤即七方便,十善即凡行,从深至浅也。

第二,诫敕。文七:一、诫诸灭法过,二、诫坏四众行,三、诫禁不依法,四、诫自毁,五、诫使役,六、诫自咎,七、诫谬信。今第一,诫诸灭法过。文三:初明灭法人,次辨灭法过,后结成过。今初。

后五浊世,比丘、比丘尼、四部弟子、天龙八部、一切神王、国王、大臣、太子、王子,自恃高贵,灭破吾法。

文二。先明灭法时,即五浊也:一、命浊,二、劫浊,三、烦恼浊,四、见浊,五、众生浊。文殊问经云:十岁众生,乃至千岁,有短长,为命浊;饥馑、疫病、刀兵,为劫浊;多有贪、嗔、痴,名烦恼浊;邪见、戒取见、取边见,为见浊;不孝、不义、讥师长等,是众生浊。比丘下,二、灭法人也。

二、辨灭法过。

明作制法,制我弟子比丘、比丘尼不听出家行道,亦复不听造作佛像形、佛塔形,立统官、制众、安籍、记僧,比丘地立白衣高座,兵奴为比丘受别请法,知识比丘共为一心,亲善比丘为作斋会求福,如外道法,都非吾法。

文中,先明制四正,后明立四邪。制四正者:一、不听出家,二、不听行道,三、不听造像,四、不听造塔。立四邪者:一、立统制众,二、比丘地立白衣高座,三、兵奴为比丘,四、受别请也。

三、结成过。

当知尔时,正法将灭不久。

二、诫坏四众行

大王,坏乱吾道,是汝等作。自恃威力,制我四部弟子,百姓疾病,无不苦难。是破国因缘,说五浊罪过,穷劫不尽。

为王不行正法,则佛道坏也。

三、诫禁不依法

大王,法末世时,有诸比丘四部弟子,国王多作非法之行,横与佛、法、众僧作大非法,作诸罪过非法非律,系缚比丘如狱囚法。当尔之时,法灭不久。

四、诫自毁,文三:初自段,二起恶,后招报。今初。

大王,我灭度后,未来世中四部弟子,诸小国王、太子、王子,乃是住持护三宝者,转更灭破三宝;如师子身中虫,自食师子,非外道也。

文二:先法,后喻。今初,文可见。如师子下,二、明喻也。此喻如莲华面经,佛告阿难:譬如师子命终身死,若空、若地、若水、若陆,所有众生不敢食肉,惟师子身生诸虫,还自食师子之肉。阿难!我佛法中非余破坏,是比丘破我三大阿僧祇法。彼经但喻出家,此经通喻道俗。

二、起恶

多坏我佛法,得大罪过。正教衰薄,民无正行,以渐为恶,其寿日减,至于百岁。

三、招报

人坏佛教,无复孝子,六亲不和,天神不祐,疾疫恶鬼,日来侵害,灾怪首尾,连祸纵横,死入地狱、饿鬼、畜生,若出为人,兵奴果报,如影如响。如人夜书,火灭字存,三界果报,亦复如是。

文中法、喻、合,可见。六亲,谓父母、兄弟、夫妻。喻有三:初二喻现报,后一喻生报、后报也。

五、诫使役

大王,未来世中,一切国王、太子、王子、四部弟子,横与佛弟子书记制戒,如白衣法,如兵奴法。若我弟子比丘、比丘尼,立籍为官所使,都非我弟子,是兵奴法。立统官,摄僧典,主僧籍,大小僧统共相摄缚,如狱囚法、兵奴之法。当尔之时,佛法不久。

六诫自咎

大王,未来世中诸小国王四部弟子自作此罪,破国因缘身自受之,非佛法僧。

七诫谬信

大王,未来世中流通此经,七佛法器,十方诸佛常所行道。诸恶比丘多求名利,于国王、太子、王子前,自说破佛法因缘、破国因缘。其王不别,信听此语,横作法制,不依佛戒,是为破佛、破国因缘。当尔之时,正法不久。

文中为四:初、示善。不坏正教曰流,开空法道曰通,能盛福智曰器也。诸恶比丘下,二、示恶也。其王不别下,三、谬信也。是为破佛下,四、示过。

第二、大众奉持。文二:先奉持,次奉行。今初。

尔时,十六大国王,闻佛七诫所说未来世事,悲啼涕出,声动三千,日、月、五星、二十八宿失光不现。时,诸王等各各至心受持佛语,不制四部弟子出家,当如佛教。尔时,大众、十八梵天王、六欲诸天子叹言:当尔之时,世间空虚,是无佛世。

文二:先、伤感,二、嗟叹。初文二:先、正明伤感;时,诸国王下,二、受持也;尔时,大众下,二、嗟叹,伤此时也。

二、奉行

尔时,无量大众中,百亿菩萨弥勒、师子月等,百亿舍利弗、须菩提等,五百亿十八梵、六欲诸天,三界六道阿须轮王,闻佛说护佛因缘、护国因缘,欢喜无量,为佛作礼,受持般若波罗蜜。

文五:先、列大众;闻佛所说下,二、明闻佛法义;欢喜无量者,三、明欢喜也;为佛作礼者,四、礼佛也;受持般若波罗蜜者,五、奉行也。

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经疏卷下(终)

性漖海,极督刻。

兴课较对

兴理录藁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