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书楼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涅槃疏卷第三私记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释哀叹品第三

广而言之者。四悉不同。故云广也。

已生善讹故哀者。如来灭后。法转浇讹也。具如经说。

未生善翳故叹者。令不生故翳也。

独以秘法者。三德涅槃之法也。故结第一义悉也。

前品对俗者。一往言之。非不对道。五十二众。亦有道故也。

今品对道者。即下文劣修比丘也。

今品无供者。三修比丘也。

前品双请者。请受供。请住世也。

今品单请者。请新伊之法也。

前品因人者。因大众叹。纯陀腾众请故。此品率自者。无大众。只三修故也。

前品略明佛性者。只论常住五果。故略也。

前品论今教者。广举常身法身等。以破昔也。此品具今昔以胜斥劣。劣即是昔也。

前品二人论者。文殊纯陀也。

今品对佛论者。三修比丘。广举譬对佛也。

前品动执生疑者。动二乘之执。生今品之疑也。

备有通别者。别论前品对俗等。若通论者。前品对于文殊。亦是于道。今品既因纯陀明常。即是于俗下之九文各有其义。通别之说也。

谓三请者。一哀请。二祈请。三机请也。

非全不教者。意云上因纯陀论常。已略闻意。此当广说耳。故云终今汝等也。

我等毒身者。阿罗汉人。未断无明。故云毒身。能煞慧令故也。

去而恒住者。无常即常故。住而恒去者。常即无常故。汝不解者。不解双游去住。同入秘密藏也。

汝病有前后者。先病邪。常后病无常。无常教兴。邪常教废。常等教兴。无常教废。广论五时兴废。具如法华玄文说也。

纡回如来等者。一代化仪。五时随逐也。

早晚自汝者。若于华严中悟。名之为早。汝今前悟无常。至今方入。名之为晚。故身子领解云。不停待于前不停待于后。是我等咎。非世尊也。故云及咎如来耳。

不离因缘者。第四句亦假因缘。取于破立意。同于诸注不自生等(云云)。

宁有作者者。意云无有寄主也。

亦佛体力者。法身之体也。

亦是纯陀文殊等者。发起之众法身大士。亦具三力也。

致地动缘其义无量者。即是如得三身四悉主伴不同。五十二众。机感因缘。故云无量也。故引净名。以四悉。证成也。

佛以四事止华氏之悲者。如上经文纯陀汝不应思惟诸佛长寿短寿乃至如来境界。二如来方便若长若短等。三如来涅槃成汝檀因克不动果等。四我为良田汝克因果自是良田自利利他。何所可悲也。

腷臆者。符逼反不泄貌也。

亦皆震摇者。佛神力也。

有顶文宽者。上作三顶释之又表三谛等义。故云宽也。

一四天下者。一二即二三。三即四天。为动等三也。十方亦为三意也。

正明如来八相者。一升兜率。二降母胎。三出生四出。家五成道。六降魔。七转法轮。八入涅槃如文也。

纯陀大众皆是动缘者。献供以之。为缘也。

叙语者。闻是语已及地动等是故哀泣也。

略举三事者。谓主亲师三也。调御师也。人仙主也。犊母亲也。经云贫穷无救护一句失上三事故请也。

高圆明譬主益者。统居万民之上。故云高。鉴临四海之内。故云明。有俯育之心。故云主益也。

深入水底譬亲益者。山形依地而立地能生于万物。故云亲益也。

水色同山譬师益者。如师所解。能顺于师。如说修行。故云同也。

言略意兼矣者。能宣之言。即是于师。亦兼。主亲等也。

佛有智能自照者。一切种智也。

光宅云佛果无有自反照智者。意意佛证果已后。更无有智得果智。息也。

广如下难。

此是光宅四失者。自古相传也。亦名四可㕹一樏隔真谛者。以真樏俗。二谛不相即。真俗相隔也。二牛粪净土者。牛粪如净。娑婆是秽。秽上有净意不广也。亦如身子见秽。梵王见净等也。又教。其土本秽。释迦能净。如牛粪安上。若除其粪。其土复秽。不如净名。以足指案地。皆如自在天宫。即秽而净也。三指端种觉者。意云佛智由如指端。不知远也。四无记如来者。既无反照智亦不同知善能知他恶等。犹如无记也。

是则无穷者。反照智复须智照。智照复须反照智等。展转相照故也。

即害两家者。云佛无反即害开善。开善有故只自有智。即害光宅。故云两也。

可难光宅者。斥无能自照复。照他故也。

可难开善者。无别有反照智。免无穷过也。

可难观师者。一不定一。三不定三。不同观师。执自有智能反照也。

注云云令释之。

祈佛留光者。祈求也。求光益也。

先述旧解者。他释无过。以今用之依旧五譬。束为三。谓主亲师等也。云讥请者。讥判如来无有始终。慈悲教诲等。

广下譬文也。

巨有所妨者。斥他解。自法华前。处处说大。菩萨节节得入亦有破无明者。何得判至法华。付栴陀罗等。故云妨也。今取二乘即是正解。亦习气也者。大乘习气也。只是无明之别名。故云亦也。

不尽余惑者。未破无明也。

官事起应者。弘法化人。此非私务。故云官事也。

譬入生死者。同众生受苦。犹如囹圄也。

今以机为傍人者者。机来如佛义之如问也。

得佛法分者。如法华中身子领解文。即是大乘初住之法分也。此既譬二乘亦是少分为法分。从佛口生。即是似子未得真子也。

学人者思惟烦恼也。

民有生业者。修无学也。

民无聊生无明未破也。

一在予人者。借有德王。以喻法王。众生有罪。在予一人也。

举类文殊者。比丘意云文殊纯陀。皆证常乐。独教我等。而证无常也。

而耻行险路者。不示我平坦道也。平坦只是涅槃八正之路也。

凡夫八风者。违顺等四也。

失不可愁忧追者。如来去世也。

喜不可愁恼得者。不入涅槃也。凡夫于二盈之际。而怀忧喜。失法身。无此得也。

谁臣子弟等者。至理无念。谁是主之臣。谁亲之子。谁是师之弟也。

谁去谁度者。上约应。下约机。皆云谁者。意无宰主也。

寂然无朕朕者者。迹也。亦云我也。谓无踪迹也。

还得正路者。涅槃之路也。

近慧者。正念之慧者也。

经云是故当嘿然者。一莫请佛住故嘿。二止莫啼哭故云嘿。故云诸佛法皆尔也。

不可一向者。犹止悲故欢喜。犹欢喜故止悲也。

明解二用者。去住只是涅槃体。体上常无常用也。

经云远离诸非法者。俗谛即生死因果之非法。真谛即二边之非法也。

对圣呵凡者。止人天之悲。令修正念也。

叹请者。叹祈请中。将日将山能喻于佛。佛以酬叹也。

汝同无目不流等者。如来法身常在涅槃。二乘之人法眼未开。未归涅槃大海。不见不入请住何益。是故。

经云不入巨海不能得无价宝珠。即其义也。开其问端如经。空不空等十五双也。

为说甘露者。即是不死之药。三德秘藏也。

兼显菩萨之德者。显下文迦叶菩萨三十四问。皆因此起。故云兼开众问等也。

谓空是药不空是病等者。古人意昔教无常之药。治于耶常之病。乃至二不二等皆此对治也。

兴皇云下文具有此意者。不许前一向约昔第二一问约今。今昔相对释之。故云始终也。

兼开众问者。下文三十四问。及师子吼等。通收一部。为其问端也。

诸释无咎者。今家引文约昔约今。及双非等。皆不失理。故云种种法中我当随顺等也。

今更约三种者。前以释竟。故云更耳。即是三谛之释也。

又约四种者。取双照义。通收今昔故也。

广分别之注云云者。意令释出五味四教。悉同此释也。

三门四门者。三门即三谛。四门空有等。四教之中教教皆四门也。

兴皇云此为八阶者。阶谓阶级。次第不同也。

次示者。今昔因果也。

后与者。显新伊也。

无戒是慧者。无大乘究竟十戒。首楞严定。一心之慧也。

则非出家者。非出二死家也。

身是法性身云何存者。意以偏真为法性。故身子云我等同入法性也。

同是一意者。得五难。即离八难也。

文义具足者。束八阶以为三。主亲师等义足也。

能离者。谓得五难。离八难也。

不叹出家割爱者。如经能忍难忍等文也。

不叹最后檀者。出家戒易施难。俗人施易戒难也。

次举金沙昙华譬也者。金沙体净。譬持戒比丘。证罗汉果。离于八难。昙华譬得人身难也。

不应空过者。令得新伊秘藏也。

不应以亲认佛者。意斥其比丘。未识佛故也。

何者下释其认之意。

其不识佛者。不识自身一体之佛。亦非菩萨佛之真子。何得以亲认佛。同于世间王子邪。

我甘之如荠者不敢辞苦也。荠甜茶苦故以引之也。

无上方便者。如来同体之方便。三德涅槃之门。故云不小也。于华严中。不受。鹿苑已来。皆不行也。

不肯作务者。不修无作戒定慧也。

指山指地者。我所舍。身骨如比富罗山等。

指海指江者。所饮母乳。如四大海等。皆是其事也。

放逸无惭者。二乘望大。名为放逸。犹放逸故。不惭第一义天。系在变易之中。名为囹圄。犹未出故。不得大乘解脱。自是汝过。非我无恩也。

众魔群盗等者。即是界内四魔。界外四魔等。不敢为害也。

深广波澜等者。首楞严定名三昧王。一切三昧皆在其中。名之为广。彻至实相之底。名之为深。波澜一切定水之异名也。

睥睨者。上(普末反)下(五计反)广雅云。俾倪蝶女墙婢。苍云城上小垣也。释名云。言于孔中俾倪。非常事也。私言俾助城之高也。

博达今古者。涅槃之城。本自有之非适今也。故云识远。三智具足。即是明了。故我城如是也。

何所不威何所可畏者。内敌烦恼。名之为威。外伏诸魔。名之为畏也。

表里皆宝者。即是大乘无作三十七道。以为庄严。名之为宝。内充外溢。自行化他。遍法界用。为焕烂也。

复无遮阙者。一法具一切法也。

执持伪砾者。如下文春池之喻二乘人也。

汝下心知足者。如法华中譬如贫穷人。得少便为足。更不愿好者。故云少住。行于少法。故云下止也。

不厌粪扫者。尘沙无明也。

不欣璎珞者。大乘戒定。庄严法身也。

多处乞食者。此是历法求食。小家观行。具历阴入界中也。

不欣上味者。三德涅槃醍醐为上味也。

不欣大明者。一心三智也。

盘桓隘路者。大品斥二乘人。犹如隘路不容二人并行。盘桓是不进之貌也。

略明不得不离者。不得大乘秘藏。不离小乘无常也。

不入众数者。事与理和。一体三宝。名之为僧。僧即是众。今约理论故云不入也。

不得无难者。虽离界内。不得无二乘界外之难。见修无学等三。二乘之人。作意出入观为佛前佛后难。真谛之理。即长寿天难。未具十种六根。即诸根不具难。偏真灭谛。即是北洲难。唯一切智。即世智辨聪难。广如净名疏(云云)。

不得真果者。大涅槃果也。

道前方便者。此约小乘未证果前。名为道前。不同大乘论。道前道后等。若通论者。法华已前。皆是道前。中间二味。皆有道前道后等也。

道前是圆因者。开前方便。皆是圆因。即约大乘。论其道前。地住已前也。初住已上。名为道后也。道后是圆用。约体论用也。

真善妙色者。约体出生妙善者约行也。

甘露圆满者。常住不死之药。三德具足。故云圆满无决等也。

本以因果功德名僧者。大乘因者。诸法实相。大乘果者。亦诸法实相。皆是一体三宝。名僧也。故斥云汝之因果。小乘之法。非究竟也。

非煞贼者。界外无明。以之为贼也。

不生者。即变易不生。非字冠下。不出于伪。佛法相者。丈六之身。生灭之法。皆是伪也。

不到即解脱者。能破常无常等八到。即是解脱也。

佛僧例然者。一宝之中皆具三德也。如僧有法性常等。即是如来三德具足。佛名为觉。觉不觉和合为僧。三亦具足也。

亦不生而生者。法性之地。理本无生。又能生五乘七善药草等也。

药草所生不离能生者。能生之地。是其坚性。所生药草。亦是坚性。故云不离也。

业招大地者。非漏非无漏业也。

福感药草者。戒定之福也。

三种宛转者。大地药草众生等三。故法华云。皆一地所生。一雨所润等。故云不得相离也。宛者边下中高名之为宛也。

具一切物者。一切不出五乘七善。八万四千法门。亦云八万四千尘劳之门。亦云八万四千诸三昧门等。含藏诸法。名之为藏也。

举三法身等者。具如法华玄文止观文中。广释十种三也。

超合者。将后合前也。

咸见佛性者。始自发心。终乎妙觉。其中一一。皆得见于三因佛性。故云咸也。

六位分别注云云者。意令释出有理入名字观等入不同。今准文意。即分真究意入者。名之为见也。

地人云阿梨耶识在妄惑内称秘密藏者。明善恶种子。含藏在中也。

成论人云当来佛果等者。小乘释。迢然别也。

众生即是故名为密者。经云众生身中有如来结跏趺坐。即约性德。理即如来。三因具足。故云是也。

为此论破者。皆不相即故。又此论是其涅槃之名耳。

如形残人如外道论等等。者不令人。见义之如藏也。

如月处空者。真常性月。为云所覆。今经开显。指此烦恼即是菩提。如云开见月。独处于空也。

众生不解等者。约未开也。法界包含者。百界千如。三千世间。依正不二。无不称尽。故名为藏也。

大风卷雾清汉昞然者。重氛翳于泰清。为长风之一扫。三德秘藏昞如日前。昞亦明也。

经云云者。亦是斥于他人如前。

三合以三德者。合上二譬也。

是从事入理者。前二约事。后一约理也。此约修行。眼属于智。智即眼也。外道事天。亦能福他。即是行摄。三德是佛师者。诸佛所师。所谓法也。

印于教行者。大乘实相。以之为印。印于教行。同成三德也。

凡有言说等者。如下文字品。世间文字及出世法。无非常住。故云相应也。

修习相应者。如下文是人若闻常住二字七劫不堕等。即是相应也。

证得相应者。住地已上。得法身理也。

法身即照亦即自在者。照即般若。自在即解脱。三一不别也。

而三而一而一而三者。以互融故。三若定三。一亦定一。还同昔教纵横之说也。

广立问答者。师子吼菩萨六重问答。广论佛性之义。只是今兹三德。新伊三点等无有异也。

洋洋无尽者。水之貌也。佛性如海何可言哉。

将何指归者。涅槃以三德为指归。故止观发心文后约六即显。是中亦用三身三德。为指归。指归亦即三德。指归何处。同入秘密藏中等(云云)。

能严天颜作世界主者。由此三日能照大千。若纵若横。皆非其用。内合如来法王之主。能具三德以为庄严。取能照边即是般若。取断恶边。即是解脱。以定慧力一切皆成。如天见者。一切皆成也。

举略兼诸者。此之三法。摄一切法。无不尽也。法身亦三。般若亦三。解脱亦三。三三成九。九只是一。一不定一。故云亦非涅槃也。

巨细相容者。十方为巨。色等为细。色等为巨。十方为细皆不狭也。

如来色无尽等者。等取智慧亦复然。即般若也。一切法常住。即法身也。色即解脱故也。三德具足。故以引之。证法身三也。

非知非字者。非知即观照非字即文字。般若即实相也。

非知故不可动虑分别者。观昭之体。不为烦恼所动。不可凡情思虑也。

不可言说书绅者。绅大带也。如夫子每一言一事。子张隔壁闻之。皆书于衣带以讫之。此之文字皆离言说不可以书绅也。

不同遍空者。无诠表也。

凡圣并明者。六凡四圣。遍于十界。故云并明也。

世间出世间者。半字也。

出世间上上者。满字也。又约化义。皆具半满。小乘为半。大乘为满。若纯说大。即是满中之满。若约五时。中间二苏。对半明满。带半明满。法华唯满。等(云云)又约三种世间。对于四土。同居对世间。方便对出世。实报寂光对出世上上等也。

法界流注者。如上文中纯陀品云。无上法雨雨汝身田。即流注义也。

悬河海涌者。教法被下如悬河。慈悲外化。如海别圆音普演。故曰无穷也。

非喧非寂等者。非界内之喧。非界外之寂。非凡夫之缚。非二乘之脱也。

十智不能虚者。即小乘十智名数。如法华玄智妙中广释也。

外道所缚等者。于非缚中。方便示缚。如净名居士等。诸魔外道。皆吾侍也。乃至先同后异等。即此意也。

虽鄙必施者。施字平声呼。施谓施化。入诸淫舍。示欲之过等。皆鄙秽之处也。

无染无著者。如华不染。始医不着。如来亦尔。为大医王。虽疗众病。应病与药。犹如天月。但有于水随器方圆。无不现也。

佛口业至般若则摄者。般若是智。智由于说。说即口也。

意业至解脱则摄者。意只是心。心能善恶。如来能用。故名解脱也。

如来庄严者。即是证得法身。用定慧力庄严以此度众生也。

六根清净者。初住已上。具足六根如华严十种六根。一根具十。皆能互用。证不思议解脱德也。般若如前大品中明色净等也。

包含总别至事理等者。涅槃为总。三德为别。事即解脱。理则法身也。

以略收广不逾三德者。略则一德具三。广则一中无量故也。

欲学须请者。即方等般若弹斥之时。名为欲学也。

何故一伪一真者。昔教若非。昔不应说。今教若真昔何不说。

经云皆悉忧愁者。有二义故愁。一闻佛入涅槃故愁。二闻斥其伪故愁。故文中云了不思惟安住之义等也。

而生去此住彼之解者。去此是无常。住彼偏真涅槃之理也。

上未曾说者。意斥古人。自法华已来。佛何处说无常等教。云述闻法也。

壮之言快者。执此无常等教。唯称唯我意也。

行是进趣中胜者。方等般若。弹斥渐进也。

想是智之初门者。四念处观。故云初也。

不言前耳者。不言见惑也。先断见。后断思尽。故云惑去智亡也。

此理中适者。偏真双非。即断常中也。

能断诸惑者。意云。虽是于理断惑由之而得。我与如来。同证此理。何得斥言是伪。故云岂于此也。

观文难见者。意但不及中适双非也。

叹上三执者。教行理也。四讥请中多作亲譬者。上文五譬。古人纯作亲释。故云多耳。今作主亲师三。分其五譬二三亦依古作亲释。亦是多也。

佛斥非真者。斥其不识一体三宝。皆回过还之故也。

正是统训者。统主训师也。

既举别惑者。无知无明也。

五五盖者。释上五耳。只是五之与十及七等。成五十七烦恼也。多在思惑也。

通心七使七漏者。下文广释七偏也。

论人者。成论小乘师释也。

并无明者。只习气也。

一一有三倒者。谓五门观。所治之三倒也。不望大乘。名三倒也。

经云病未除愈者。阿罗汉人。犹有习气无明病也。

见谛四思惟一者。四谛各有见等烦恼为四。并思惟一成五亦云五部烦恼等。五行者。行谓斥相也。

行三业恶者。如经。迷荒淫乱即意业。言语放逸即口业。卧不净中即身业。醉通凡圣。无明粗细不同。服药吐或轻重亦异也。

芭蕉等譬者。皆不实也。滓无味药无香。皆通无我。若有我者。皆应有实也。

无有是处者。执同外道。横计我也。

说言有我者。即是胜修真我也。

上有三意者。教行理等。各执不同也。

问答法尔者。问答相称。法尔称善。是以赞之。亦是四悉适时。是故赞也。四悉如文次第对之。

无有实义者。只今胜三修。名之为实也。

此非实语者。语只是教也。

一倒乱者。无常谓常。名之为倒如醉乱。二乖善者。乖真善也。

不知其义者。意斥汝但得无常无我等名。不知是今常家之用为义也。

亦自有语者。犹如醉人。但有其语。无有实录。但说无常无有于实也。

闻他流转者。谓洗常教。名为流转。常等非醉。云何流转故云他不也。

经云流转生死者。即界内外。二种之生死也。

即是众生者。未破无明。同于众生也。到佛果犹名众生也。

汝之所非则不非者。谓常为非。无常为是。故云乃非其所是也。

涅槃无受者。无苦乐等三受也。

法即无染者。无二边等染也。

或作十门八倒六行等不同者。十门如第一卷优婆娆章十三对治。今略言十也。六行。胜三劣三。不同为六也。今但对三者。只说三为略。十门为广。故云义有广略也。

是双明八倒者。即凡夫二乘。相对以说。故云双明。又四倒取空者。大乘无我观。更无别义。只论于空。故不破也。又三修中不取不净者。不净非理观故不取。若小乘真谛即是其初门故取也。

正修诸法者。一色一香无非常等四德也。

彼若救云若是到者。者救意既斥无常是同于世界。云何名为常等也。

今通难意者。只缘。执者成到。汝不知世出世皆是常乐我净故也。

是故非德者。无四德也。

无其义者。三德涅槃之义也。

识心是倒者。第六识。数家义也。

识心无倒者。八识初故也。

又凡有心下通明也。

通能分别者。最明了也。

妄谓心尽者。能断智所断烦恼尽也。无漏空心即心到。想即是想到。见即见倒也。

一到具四者。无常等四也。

无上方便。者果地以常无常用为众生故。即是出世间无上方便也。

问有名无义。注(云云)者。世间出世间。少大偏圆。有名有义等皆作四句释之。有名无义者。即是世间凡夫二乘等。有名有义即出世间如来乐等。亦名亦义者。世间起应用等。无名无义者。涅槃之理不当名之与义故也。

并应四句分别者。例上。世间即到非德。出世即德非到。世间亦德亦到二乘名到应用名德。出世非德非到约理明之。胜劣亦尔。故云并作也。

是世倒之德者。即是双论不到成德。以不执故。起方便用者常无常用。故云出世也。

单修者。劣谓无常等四也。

双修者。胜谓常无常等双用也。

又非二偏圆者。约极理说也。

与谁分别者。斥他不当不约其人也。

单胜修者。是现次第人者。发心知常也。

双胜是不定人者。或胜或劣也。

备有诸过者。于无我中。且约生死具论皆有缚着苦等。故云偏破甚者也。下破例然也。

声闻更进趣者。于方等中。被弹般若洮汰皆是进趣之义也。如法华不入更须洮汰来良已涅槃亦是进趣也。

净即无为者。无作性净涅槃之理。故标法界摄一切也。

经云不应作如是语者。不应说今我亦堕去。我为众生云有去住。汝去无益。云何随我入般涅槃也。

不能知佛往来者。为众生故来。众生机息故去。去住之法非尔境界。故云宁得随去等。

起惑之始者。由季初物新于境起或也。

又因惑生解者。解生或断。亦因此时也。

没深水中者。佛性在众生身内。贪爱为水。故云中也。

非永失者。后有智人还取得之。故非永也。

瓦石即伤害譬苦者。瓦石是粗重之物。如人被害为苦也。虚将不实故无我也。

分分离散者。念念无常也。

偏修之末者。从渐良圆。亦是终穷之说。名为末也。

二由佛性力者。一者内薰之力。二假胜修之力也。

令众生悟者。由佛性力水皆澄清。以有澄义非即悟也。

喻之如见者。此以机中论见法华中遥见其子等。故云而未得取也。

处在生死如在涅槃者。能远生死即涅槃也。

此中经文是留心处者。新伊三德。斥伪谈真。佛性秘藏。二鸟双游等。皆是行人留心之处。故以欢之。除此之外竟何所云。若不留心。还同瓦砾。未得其真也。

未信佛常者。一体三宝故也。

口虽请新等者。方等弹斥。即是请新。般若付财。意犹存旧。故法华云。犹居本处。即其文也。

此中下释伏难也。

各各为缘三一者。劣即三胜只一也。

改迷生信者。汝先所说。还是自迷。云见日月生回转想。故须改也。

真法不染者。若无于信法不染神。信为道源功德母。一切诸法由兹生。故令生信也。

放逸之徒者。通譬凡夫二乘人也。

乘诸业者。漏业无漏业也。

着可爱果者。凡夫着生死。二乘着涅槃故也。

譬无解者。本来有珠。为缘云失。故无解也。

因于放荡下释上失珠之意也。

破行失为便者。由于放荡即无行也。

非先解后失者。且约中间退大已后流转之时。若据大通结缘还是先解。今言中忘者。生死乐故。云义言失耳也。

向佛称叹者。自呈己证。快修无我等也。

共消求得之文者。不取失宝之意也。本有之珠。故意共释也。

拙观推求者。三修比丘未闻圆理也。

知字知义者。字即能诠之教。义即所诠之理。闻此圆乘。能顺此理也。能顺此理也。

能诠如所诠者。文字解脱故也。

所诠如能诠者。从教契理。若知如来常不说法。即则多闻。即其义也。

月圆譬相似乐者。团圆无缺更无所受。故云乐也。

月光譬净者。自在月在于空。珠在于水月。喻于珠珠形如月。上下无碍故譬我也。

以一名人人得其门者。天得一以宁。地得一以清。君王得一以治天下。故以一名人。即是分证一道清净之人。故云人得其门。门者能通为义。通至实相之理。能破一品无明也。亦如法华玄记。十不二门。亦是一义也。

道前圆修者。五品六根初住之前也。安徐同古释也。

不昏教水不动心波等者。不昏教水。教即心故。不动心波全心是水故。波水不二。故云与理相应也。

遍历诸法者。不出阴入界等。教味不同。皆具胜劣也。

在在处处者。谓遍诸大小偏圆渐顿一期化意。故云岂独今经等也。

非止一境者。始自色心。终乎种智。历胜对境。无非中道。又约六位不明究竟者。一家教门不同诸释。教证二道在于初心。入无功用。任运通达。故大师止观云。将送行者。到于彼菩云。菩云即初住分真位也。与此境同或顺经文故作此释。恐惑等者。寻其起尽。于兹致疑。略述大猷。未当深见。悉论余未详。

离我慢等用也者。即是行家之用。我谓我见等。慢思惟烦恼也。

语势相成者。行理前已破竟。今引来为成此教。云正意在教也。

不早说下注(云云)者。前广明昔教若非佛不应说。昔教若是佛不应非等。此且举一边。以对今昔也。

就破为两者。答只是破也。

初倒病者。者谓宰主王是执邪之徒。不明邪法名内闇也。

外举我威者。王得自在威以引之。恣意造非。故云取乐即邪乐也。

经云顽嚚者(上吴鱞下鱼巾反)。广雅顽钝也。苍颉篇嚣恶也。左传云。心不测德义之经为顽。口不道忠信之言曰嚚是也。

信邪术者。以四倒为术也。

腻润为我者。著于有无。以自在故也。

经云不知病起根源者。述于常乐之解。纯信邪常也。

经云知乳好丑善恶等者。正常乐为好为善。邪常乐为丑为恶也。

王者主领为义者。譬众生禀受邪教之。后自领徒属也。

众生强请者。佛未出世。诸外道者。各化众生也。

内无真解者。一切种智也。

外无巧说者。佛四辨也。

药少者。邪常等也。

病多者。世间出世间等病也。

由于取相等者。见思无明等。是其相也。就中着见我最强。亦名为相也。

是不知药者。虽知其名。而不知义也。

青白等下注(云云)者。广如下释也。

逗药失所者。常病不用无常药。无常病不用真常药。皆名失所也。

二治病缘者。先同后异。为缘也。

佛知八正道者。即是大乘无作八正道。能治八倒。能用前两教无常。后两教常等。为八术也。

十中第一。

空见外道者。拨无一切因果。广造诸恶也。

慧命亦死者。即是无常常无漏之慧命也。

常见外道者。谓生天及非想等处也。

断结外道者。用世智。断下八地也。

虽能兼遍者。六度菩萨。约用四门为遍。化他为兼。无巧述者。未断烦恼。行其事檀也。

治难愈病者。破无明也。

治无痛恼者。体法即空也。

不能治必死者。二乘未破无明也。

不能令复本者。未入证也。

不能令过本者。未入二住已去。故云过。初住为本。至等觉菩萨。不能过妙觉之本也。若作四句。本下迹高。有高义也。

讲武等者。讲演也。如太子把文王弓。躬九重铁围山等。脱冠遣马者。即是太子游城四门。厌世出家。奴名车匿。马名干陟。发遣还宫也。

唯明此身成佛者。丈六身也。

所余二年者。从法华至涅槃也。

各有六行者。约观明也。

经云从远方来者。从真起应义之言远也。

无观机之智者。今昔之机也。

即是神通者。有漏通耳。

文鳞三归者。即是龙王初度三归也。

经云今正是时者。虽云初教。意在于大机中论之。故云时也。

根缘冥对者。机中冥有小大称之事也。

余界譬诸惑者。即初教之人。具足见思尘沙无明等惑也。放害事多者。能生一切界内外烦恼故也。

此名横死者。邪惑障于正解。令慧命不生名之为死也。

即上中下皆得悟者。此约小乘三根人也。上根阿若憍陈如为首。

众生不解者。不解权教无常。意在于实也。

而执无为马者。谓道无是马。何处复有者却责也。

此病易见者。佛果本是常。横谓无常。若说是常。见生死无常也。

此病难见者。本是真常。今说无常。执无常病不知是常。故云难也。

根缘扣佛者。大机欲生也。

遣使命医者。以机为使也。

经云应服乳者。正真常之乳也。

开权者。如经是非实语。语只是教。昔非实说也。

无常譬大者。如上文。是苦咸等药皆能发热。执之成病也。

能烧世间者。即烧界外之世间也。

以昔讥今者。如经汝先言毒今云何服。即是讥今真常也。

今既令服等者。还服今日真常之乳。讥昔之毒。今昔相望。故为一双也。

还成上意者。成前双惊之意也。

此中通体是譬者。上文开为四譬。此当第四用四德之药。故云道体也。

而非解理者。理是常下之义也。

麦䴬(夷识反)麦糠也。按诸书所无。唯赵书有人姓姚名䴬。作此字耳。

次除是乳已下。古人分章门也。

二鸟双游是行得所者。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故云得所。如下文俱藏俱息是也。

符经合义者。经即今经。义即常乐之义。自相符合也。

即上根人者。如法华身子之流为上根。法说同得悟也。

经云是药非药者。乳名虽同。外道非药。如来是药。能治无常也。

涅槃经疏私记卷第三(一末)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