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书楼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涅槃经疏私记卷第九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释高贵德王品

广前三行主对相应者。此释与前但增减有异。语势相似。今谓不然。何者五行约修。十功约证。何得相应。故云全不相应略破也。

光宅云同是因善者。为是何教因善。为复二乘因菩萨因。今以大涅槃修证得之果。何故名因也。

感后习果者。究竟涅槃即是报果。现世酬因名为习果报。论隔世义不相关故也。

第六功德以金心为体者。谓取金刚三昧为体。若尔若论分体何不取初功德为体。若取金心何不至第十功德而云第六耶。五行是涅槃因。犹有少理。仍不明结分果故也。

乃菩萨之位不关佛乘者。别教菩萨证道犹同佛乘。佛乘即是报果故也。

㢡劝则通者。前诸文中处处有劝。何独十德始云劝耶。

研其遗文者。谓古人所释多分疏失。故云不与经会也。

前三行乃至其文则少等者。且约三之与十。多少而论。互有修证。约其功德。同是初地故也。

后十功德非不明修者。此之功德从初地去地地明修。今且从证说。故云功德也。

一佛明十功德者。此之功德皆约佛说。唯有少多问答。约菩萨明耳。

高贵是法身者。出九界之上。故云高。为七方便人之所敬。故言贵也。

解脱摄法故如王者。分身百界散影垂形。为主为导。示善示恶。转变自在义之如王也。

经云修行如是大涅槃经者。则指上文五行也。

得十事者。得只是证耳。

直唱十数不别列名者。此约证说初地功德。皆具诸地。故不可定列十名。随有功德而立名字。名之为十也。

钝根少智者。钝根约菩萨。小智约二乘。通别菩萨未入圆常皆约钝说。利根犹有接义。亦节节得入故也深无底故惊者。于一一法皆彻实相之极。名之为深。横周法界。名为广也。

分别智所知非难者。此约菩萨不思议出假之智。二乘以之为难。菩萨以知。故云非难也。

泥涅智所不洎者。二乘之智望菩萨为不及。即不思议分别智也。今双非之。故云非易等也。

无色故非相者。非俗谛也。

无心故非非相者。非真也。

无去来今故非世法者。非谓菩提有去来今。但以世俗文字说去来今耳。

无边无中者。今既双非显于中道云何无。谓即边而中中边双寂。故云无也。

绝四离百者。约圆不思议为离也。

初功德不闻而闻等者。谓地前为不闻最浅。初地已去为闻。故云至深。今谓不尔。不闻约证。而闻二地已去乃至十地。具诸功德也。

第七第八为二周者。谓始发心为浅故也。

谓从善友生者。复为浅也。即是第九等为一周也。

今之功德名义永异者。略斥古人立周说故。失言。周者一体之上从始至终以为一周。如法华中为三根人三度而说。岂同十德。名义各别。故云异也。

经云所不闻者而能得闻者。即是初地已上二地功德为得闻也。

初一闻慧者。他人意意见有闻字便作闻思释之。今约证说。更作三慧释之。如下广破也。

中间二是闻思功用者。谓见有能断慧心之言。故云用也。

初一是本者。意谓一切功德皆从闻得。故云本也。

尚不得以别真道释者。意斥他人且作与夺。夺而言之。别教初地犹名功用。不与圆同与而言之。证道同耳。故云不得真道释也。

文明证得而作修解等者。今引十文。广破他释。作闻思修等。浅深不同故也。

而作共解者。闻思等三共三乘故。

从他闻解者。谓从地前方便位闻故也。

作思议解者。谓从地前偏真而说也。

作显露解者。地前闻思说皆显露故也。

作寻常解者。闻思等语小乘常谈也。

作差别解者。不闻闻等差别不故也。

作边穷解者。前方便教。皆约二边而有穷尽故也。

若依文者者。文谓现文五事之说。自免诸过也。

私咨下是先师重述经恐学者。逐语生迷故以出其文旨。犹参因相正在证位。以因闻故文犹监因。若知果上修因于理无失故也。

初既多立果名者。第一功德五名同是证得。故云果也。

章安置多少之言者。如前料简五行证少十德证多五行约修故云果少。十功约证故果多。二文中皆有修证。故以多少言之。故云意亦如是也。

细寻九句之文者。下九功德皆约修证也。

若寻文取义等者。文若是证义。须依文义。若是圆文随义释。故云判文也。

细像者。不实之貌也。

妙悟发解者。即是证初地。后功德自然而发。不由他悟名之为妙。法界依正尘刹互冥。菩萨于兹得自在用也。

若从他闻下。略斥他人所解也。

三谛三法等者。谛谓谛境。法是境上。所观之法也。

亦不证俗者。此不思议俗二乘不知故也。

不知真之秘藏者。此真全是毕竟空体。故名为密也。

正叹于此者。叹此界闻闻等。具于三体五法也。

经云三宝性相者。三宝之性即是一体三宝之相。即是别体。故云性相也。

如来涅槃者。如来约来即不来而来。涅槃约去即不去而去。来无其始。去无其终。故云常住无变也。

经云非有非无等者。此约真俗释双非显于中道也。

非有为无为下约二谛释。

非有漏无漏下约四谛释。

非色不色下约五阴释。不色是心即是四阴也。

非名不名下约假实释也。

非相非不相下约四相释。不为四相所迁。故言非也。

有非不有下约三有释。亦是二十五有不同也。

非物非不物下约空有释。非物即空物谓诸尘是有也。

非因非果下约世出世释。因即世间果即出世间也。

非待非不待下终相待释。以俗待真双非即是绝待也。

非明非闇下约愚智释。

非出非不出下约三界释。

非常非不常下约凡圣释。凡夫谓无常圣人是常也。

非断非不断下约凡小释。

非始非终下约生死释。

非过去下约三世释。乃至十二日缘等。皆约中道。深观三道。即是三德故也。

余亦如是者。不闻闻一句既二十句释。无非中道下之四法。乃至九种功德。皆是中道故也。

经云如是等经者。一切外道经书来至。今经皆是秘密之义也。

经云除毗佛略者。真谛小乘除方广大乘故也。

非是思慧之益者。略斥他人三慧消文。故云非也。

先提缘由者。听受为缘。真为由故也。

经具知一切乃至甚深义味者。谓开权显实世间文字无不甚深也。

假智照事者。化他之行如炬照物自了了他。功归于己。亦复如是也。

令人易解者。大论云。三智实在一心中得令易解。故分对三人耳。

是广明利益者。以明四法望前为广。今此四法有其二种四法。先约四法。后将四法转释。还成于四故也。

经二乘人远见佛道。谓开权显实汝等所行是菩萨道等也。

疑是外论者。论谓往复折微令疑得断。断即是离故云离也。

明生闇灭者。前约明生。后约闇灭。亦是智断。前后互论故也。

将三单对一双者。谓常无常为一双。三单即是乐净我等。具足应云无乐不净无我等三即成八倒。故云文略也。

涅槃四倒总别之殊者。前明定涅槃不此是总名。后云是常住不别名四倒故也。

今但互现者。如经但云。众生有佛性不云三乘。三乘佛与众生同。故云互耳。

经云若命非命等者。约十六知见命。即是见我人众生寿者等也。

十二因缘轮转无际者。谓过去无明。复由未来现在。故云无际也。

无明一念者。故起信论云。一念无明迷真之始。故云其始也。

即便得离者。谓离界内外之疑也。

经云一切众生悉有佛性者。从此已下不简阐提。但令回心皆得菩提。有佛性故也。

寄无而言有者。一切诸法犹如幻化。但有其名而无有实。由如病者见于空华。但除其病不用除华。故云无也。

寄有而言无者。虽诸法皆从缘生而无实体。善恶之业亦不败亡。故云有也。

寄非有非无而言有无等者。重释上二约有约无皆具三谛。不思议之有无也。

不可思议不可思议复不可思议玄而复玄等者。一不思议约上来不闻闻等。言语道断名为一玄。二不可思议约其五法心行处灭。三复不可思议约于现方而四论秘密。故云复玄。重重三谛重重涅槃重重依正皆不可说故着。复言若非一圆家用义消文。十德之证还同他见耳。

初领旨抑非者。谓领不闻闻等义名之为旨。其义未了故以立非难。亦是为末代示同不解也。

初文夺分便成两者。如经法若有者即是其闻法。若无者即是不闻。世尊何故说闻不闻也。

遮生灭不得作一者。恐转无是有转有是无只是一体。故以遮之也。

结定不应一者。如经闻所不闻正是二云何是一也。

至是住相者。转释闻即是住。去既未到者。转释不闻生已是生故。故不更生等者。唯至不至转释闻所不闻也。

譬中无不一譬者。谓至不至等。今但合为一。三譬不同合中。闻已不闻不闻不闻等。故云开合互现也。

一纵徴者。如经云。何复言等。意难纵云。众生未见菩萨云见。云何未了既是未了。即同不见不见即是不闻。云何说言闻所不闻也。

经云如来往昔从谁得闻者。既有于闻。闻必有师。故云谁也。

经云于阿含等者。反徴无师。既云无师。云何复言闻不闻也。

细不可见者。如极微色神鬼等色。故不可见也。

质柱一边见者。如人柱东西则不见故也。

声亦类尔者。大声远则不闻。小乘及近亦不得闻也。

经云闻已声灭者。夫言闻者皆约句义可诠表故。一字不成闻。若唤后字前字已灭故。故云何得闻也。

是为叹答者。先叹后答。如经善知一切诸法如幻等。不闻闻等岂有定耶。

非青见青等乃至瑞答者。皆是不定之相。不来而来显于中道。不闻闻涅槃之相。故云瑞也。

凡此三答三根释然者。初明叹答从此更有二答。故云三也。

答别答者。即是见光琉璃之问等兼答前闻。故云别也。

是光体者。即是中道之光为体也。

是光用者。谓非青见青等答前德王之问。闻所不闻等得益之用也。

一显诸法无言者。此光是理体之本。故四菩萨展转无言。如净名杜口等。皆显不思议也。

二寄言明本者。前第一义谛故以无言。此世俗文字故言也。

经云光明者即是念佛者。此是一体三宝。故云常住也。

经云亦有因缘者即不思议感应之因缘。涅槃之体宝不可说。为众生故。亦可得说也。

是破是立者。谓遍破遍立也。

彼菩萨是佛者。此师意如文殊等皆是古佛。示为菩萨辅佛行化。故云有光也。或云初住菩萨分证法身。亦有常光之本也。

不佛道同者。即四悉意彼此土别即世界也。但生此正善为人灭此土恶对治。令见性得道第一义也。

此佛举彼菩萨者。如经是大众中有此光明等。问此光明。即是举彼也。

迦叶亦尔者。谓亦逗常机为其生善入第一义。不说对治扶律之当耳。

上文对佛者。谓纯陀对佛与文殊论也。

而法不傍者。纯陀约无为法正论常住也。

有去来故来者。约俗谛来也。

无去来故来者。约真谛来也。

经云诸行若常者。谓理无去来。若无常者。念念生灭亦无去来也。

后八番者。一约众生即有去来。二约憍慢。三约取着。四约如来涅槃。五约见性。六约二乘涅槃。七约声闻四德。八约如来四德也。

兼答高贵不闻而闻者。谓本即不闻迹而闻。即迹而本即不闻。不闻即本而迹。即是同同不来而来。利后如是。即迹而本来即不来。即本而迹。不来而来。迷悟准此故也。

经云既蒙听许兼被诫敕者。此是经家叙意诫文。犹在下答文之中也。

一德王问广者。如上有夺纵等三双也。

二德王问证者。不闻闻等不闻是证也。

琉光问修者。既云问所不闻闻即是修也。琉光在本。本谓本土。问彼佛不闻闻等义也。

众既问广等者。有其二义故略。一者此中大众已闻德王问竟流光故略。二者随流光来大众彼已闻竟。故但略闻也。

天行任运增明者。初证住后。念念入法流。故增明也。

似如六度者。佛法幽微何能测度。今但比似约六度释之也。

此约精进许者。如经。汝今欲尽如是大乘等。即是精进也。

经云大涅槃海者。涅槃之体深而后广喻之如海。大乘即是能乘之人。从因至果。名大涅槃也。

经云正复值我能善解说者。自此之前非不善解。此约流光机未会故时未至。故今机已会。说时已至。是名善解也。

经云汝今所有疑网者。自此经前权实皆疑法华。虽破犹有未了。我今为拔文执之毒出权疑也。

经云汝于佛性犹未明了者。初地分破于究竟性犹未了也。

经云汝今欲度生死大河者。即是度于二死之河。我能作于究竟船师也。

经云汝于我所生父母想者。为是正因之子。天性相关由如父母。亦是中间处处结缘为缘因。故我于汝生赤子心也。

经云值我多有能相慧施者。此之法实由如金藏。还是子有我以施汝。故云能相。多有者如法华云。我以七宝大车其数无量等赐诸子。诸子不一车亦无量。故云多有也。又由大涅槃海故能断疑网。由疑断故见于佛性。由见性故能度二死之河得本父母。由得父母作大船师。由得父母能示正法得大实车。得大车故游于四方。从因至果直至道场。若不得车即随处而住也。

即广佛性者。谓三佛性也。

悟解一句半句得见佛性者。即约缘了二因同资正因。故云见性也。三句云何不徴起不闻不闻等三句也。

不闻闻是了因者。重释约其四句。论于三因五种佛性等。不闻是智德。故云了因。

闻不闻是缘因者。此约修德。由闻故为缘。同资正因。不闻不闻等也。

闻闻是境界性者。谓是生死恶五阴也。

又是因性者。境界性通于善恶因性也。

闻不闻是因因性者。约闻为缘因。不闻为了因。故云因因性。亦应云果性果果性等。不闻是果性不闻。果不闻果性也。

例来不来生不生至不至等者。取得不得皆约闻不闻。四句对于三因及五种佛性释之故也。

作船师此约忍度者。若不能安忍违顺二边。何能作于种智。船师化他度于二死之河也。

此约禅度者。即是首楞严定。种种示现作主作道等。观众生如赤子也。

慧施此约檀度许者。谓无作六度具足檀波罗蜜也。

谛听令不覆等者。约闻思修三慧为诫。闻若不谛由如覆器。法水不立故也。闻若不思犹如漏器。水则不住也。闻思不修犹如污器。不堪受用。故以试之。广如前引大论释之故也。

经云先自度身者。四弘释若无四弘不能化他。若生憍慢漏落生死。故以诫也。

若作别体即不能尊师者。今约一体以法为师。师即是佛法僧具也。

凡行十法结是至心者。先覆中有三。次漏中后二污中有五。故云十法也。

南方旧解者。即是南朝齐梁之时。盛弘此经也。

后两四句是譬说者。即是至不至不生生等四句。今意总是法说。夫言譬者为法作譬。何得将法譬法。故不用之也。

初四句是教相者。谓不闻不闻即是教也。

次二是证相者。此语犹略。应云行证何者不至至即是约行。不生生即是约证。以对教行证三也。

为逗三根者。此解与今家意同也。

经于见闻者。但云真谛何教中真此约中道之理。故云不闻不闻也。

摄应还真者。谓闻是应不问还真也。

闻闻应迹者。闻见常应众生也。

若能修道则闻不闻者。谓生死纷纠为闻。能断生死则是不闻也。

常是闻闻者。谓俗谛生死是常故也。

不生生是涅槃无始而始者。谓不生是无始生即是始。故云而始也。

生不生是涅槃无终而终者。谓不生即无终生即有终。故云而终也。

次约生死上云不生生是无始而始者。无明无始全是法性名为不生。还约法性而生无明。故云而始无终而终。准释可解也。

靡不该通者。始自阿鼻终乎等觉。皆有不闻闻等四句之分。取其正因皆有可生之义。非之佛性也。

安得漏作若教行证等者。总斥前诸师约法譬等说也。

非但方不会圆者。方犹法也。诸师各作一法。方则定方仍犹会得。今家三谛不思议圆理也。

兼复屠割伤体者。如前分于教证法譬等说。皆伤涅槃常住中道正体也。

又一师依于一谛以释四句者。单约真释也。

弥益疏远者。理逾远义之如疏复不摄俗。名之为远也。又如来常依二谛说法。故云疏远也。

况作二谛疣累转多者。谓汝依教二谛。今以七重二谛依经解释。故云转多也。

况作生生等三句者。如前将生生转释闻闻。但约生死涅槃无始无终。非今无生之理皆不可说。故云深也。

况作互无者。如前涅槃中无生死。生死中无涅槃。将不闻闻判于始终无始终等也。

小乘少分意耳者。但得藏教偏真涅槃。犹不得通中即空之义。故云少也。

又此十事者。谓十功德也。

而同问证者。德王从证发闻。故云不闻闻等。琉光从修入证。故云闻所不闻等证义是同故。故问证也。

千途万辙者。十事功德由如千途。咸会一证由如万辙故也。

蓬飞野外萍流海表者。谓前诸师各随已释去。理逾远俞之如蓬分飞不息云野外也。但作二边之解。喻之萍遂生死流。故云海远也。

意在通修者。谓通于地前次第之行及知常住小果之人也。

修道忽谢无所可有者。从于地前证于初地一念相应。名之为忽。证得法身。故云无所可有也。

证起惑灭者。惑即是闻。灭即不闻。故云闻不闻也。

名曰闻闻者。上闻字是常照。下闻字是随扣机生则应。故云常也。

初句明证智者。谓不生生即诸法。不生而般若生。故云智也。

次句明证理者。理谓不生。不生名大涅槃也。

第三明证断者。谓生不生。不生即是断也。

第四明证应者。谓生生。生即是应故也。

四句皆云证者。转前不闻闻等四。故引佛解兼他释以为明证也。

若事若理智断自他等者。事即是应化他为事。理是涅槃自行之果。智断一双是果家之用也。

于初证中约初功德不生生等四句。自行化他因果具足。故云无缺也。

尽涅槃海者。三德遍收也。

释二人疑者。德王流光六只一只之问。飒然自启也。

复次不闻闻是证圣行者。上释圣行皆约初地。故云不闻闻也。

闻不闻证梵行者。梵以慈悲约事。故云闻。同证初地。故云不闻也。证天行约理不闻。不闻易知也。

证婴儿病行者。谓从理起用。故云闻闻也。

闻闻是证境界者。此之境界与前稍别。前约因论。此约证论。是所观境故也。

复次不闻闻是证圆净者。约三涅槃证。初地能诤一切。故云圆也。

闻不闻闻闻等者。皆约化他应用。故云方便也。

若得此意者。若得今家不闻闻等四句。约证之意遍通自行化他之说。故云应广也。云何名如是不异意释同也。谓与不闻闻等四句。同证一理。故云彼此不可异也。

通于本有今无雪山割肉等偈者。雪山与割肉二偈前后不同。如下文云如来证涅槃等。是割肉偈与皇此释犹通今家存用也。

不生生是本今有者。谓本无烦恼故云不生。今有涅槃故云生也。

不生是本今无者。谓本无涅槃今无烦恼。故云不生也。

生不生是诸行无常者。谓生即诸行不生即无常也。

不生生是是生灭法者。谓烦恼灭智慧生也。

生生即是生灭灭已者。谓智断二生皆不能生。故云生灭已已。此约说说故也。

不生生是如来证涅槃者。不生是涅槃生即如来证得也。

生死即是生生者。此约化他能人生死故云生生也。

不生生是诸善奉行者。诸善是止善故云不生。奉行是行善故云也。

若了不闻等者。约上根之人。已入位者。即不重研。不生生等今为未了中下之流。故重研耳。

托圣胎者。初从兜率下圣人示入。故云圣胎也。

修习方便者。观行五品名为方便。相似位中通。或不生名为安住。初托圣胎初住出胎。故云闻也。

亦是涅槃无始而言于始者。已初证得义之如始也。

亦是生死无终而终者。生已尽故。名之为终也。

他有六住义者。即是十地经或云地持论。地前为四住。登地已上在二住。故云六住四住。与今意同也。

未之与不各随义便者。内约烦恼。名之为本。外约种子等。名之为末。故云便也。

于三四中者。谓三种四句不闻闻等。但难第二四句第四句生生句也。

广解诸句者。谓余三句及二四句。皆以生生遍在诸句也。

为常故生者。应一一句皆云生生也。

生若是常者。谓是真常也。

生若无常者。生相灭故。应是常者。此意云有漏是所生生是能能。生既无常所生是常也。

望自俱他者。望能生自以漏无漏俱他也。则皆不可说也。此之六句皆约理。以证得故。故云不可说也。

故言不生不生不可说者。一不生字非能生他。一不生字非于无漏。俱不可说也。

本有之难者。生无生性故也。

本无之难者。虚空不能生故也。

有因缘故亦可得说者。约不思议感应之因缘也。

事相乖者。生乖于不生。不生乖生。故不可说也。

生若无常则生复生生者。无常是灭。灭已复生。故云生生也。

复为灭者。为灭相之所灭也。

举体皆灭者。能灭所灭皆不生故也。

生不自生本取生死者。从烦恼故云生不自生。烦恼取于生生死灭故。故云不生也。

此生即常者。涅槃真常不同有漏自性常也。

经云以修道得故者。结二不生。一谓涅槃本自不生。二修道得故不生。亦智断二不生也。

未生已是有者。生尚无有自性况未生耶。故不可说也。

而复有于可得之事者。以假因缘还有于生可不无生之。故不可说。

前十为生而作因缘者。此之十因是所化之境。生机之处。除后二支者未来未起故。何者过去无明润行成业。此或业体通于四句。若是生灭之机宜作生生等。说无生无量无作等。例之可知也。

止观中释四句稍广者。彼约无生观门。大师先释佛经。后自解佛经义与经合。故云广也。

咸契涅槃无生之门者。今约四门皆是无生。故四句皆不可说也。

不解空定者。空定约理故云不解也。

具于一句作四句者。前约琉光。所问四句中问于生生一句。为难何生者。生名同故。如来释六句非之。皆不可说。今约不生生一句具于四句。不可作生生而说。乃至不生不生不可说后之三句。亦复如是也。

何可偏作一二三说者。不可单约生不生生不生生不生等。说一句即四句。故云不可说也。

若知如来常不说法是名多闻者。若具足论说十二部未为多闻。于十二部中说方等典乃至不闻闻等。诸句亦未是多闻。何者多闻即是常。嘿理含一切故。故不可说。于一念中具足三千。不可定作空假中说。亦名多闻也。

一往而言非无此义者。与而言之证义是同故也。

似如单复别通惑解者。今对他释未为定准。故是似。谓通惑别惑通解别解。约四句配之。

不生生是别或单者。约迷理无明为单也。

生生是通惑复者。具于界内外见思无明通别二。或名之为复也。

生不生是通解单者。即是界内二十五有不生。名之为解也。

不生不生是别解复者。一约见思不生。二约无明不生。具二不生。故云复也。

如此单复惑解皆不可说者。惑即三道解即三德。今观三道即三德故不可说。又约思议。通惑即界内思议之惑。别惑即界外不思议惑。通解即界内思议之解。别解即界外不思议解。故生句即结思议不思议惑。不生句结思议不思议解。不可定作思议说不思议说。故皆不可说也。

经云善男子有为之法生亦是常者。谓本于常何故无常。四相所迁故。何者以住住生。如经以住无常生亦无常也。

经云住亦无常者。住合是常独有生来异住。如经以生生故住亦无常。

经云异亦无常者。由生住法异异即无常。

经云坏无常者。谓本无坏名今有坏名。即是生生即无常亦名为灭。灭约灭尽。坏约散坏如物被坏。亦云怪。音用功之时名之为怪。用了之时。名之为坏也(丁泪反)。

其分部者。四相名常名之为分。生即常故。故云自性。如世人各自五十百年等分。名之为常。被往来迁。即是无常四相之中。皆约常无常也。

本有今无复是无常者。本有于坏今生灭坏。故云无常也。

本有生理者。谓理是可生之性犹未足。故云今方方犹当也。

兼答第六者。即是本无如经未生之时。即是无生不同虚空。虚空本无生性不得有生。今难未有生故也。

兼答两意者。谓能生他生自二意也。

各有其性者。如火有热性眼有见性。皆须遇缘火。须人绳以之为缘。眼须色识分别以之为故。得可见可生。即是破性义。意先约六难之中破其自他。共无因性。四执已竟。然举譬立。其能生故也。

是则无爽者。如前六先破皆不可说。后立因缘亦可得说。若于诸句随生着。是则有过。今已破于自他四性之过。故云无爽也。

初经家叙相。如经踊在虚空者。表证法身不着由如虚空也。

经云如来殷勤教诲者。如前说不闻闻及不生生等。六重解释广论破立。故云殷勤也。

经云始得悟解闻所不闻者。即是不闻不闻闻不闻不闻闻等故也。

陈其得解之门者。谓不生生等皆是无生之理。故云得解门。谓能通从因至果。证初住位。分得名解也。

只为不至至四句有未解者。谓中根之人犹未解也。

经云我今已解断诸疑网者。由见佛性。名之已解。故以疑网皆除。如法华。去菩萨闻具法疑网皆已除也。

次同彼利根者。合具论三根不同。今论利者。即是上根也。

此两相成者。此修净土同无畏问故令修净土。彼菩萨复同此土得闻。故能知彼土利也。

土菩萨互有胜负者。思益经云。诸余净土菩萨百千万劫持于净戒。不如此土。从旦至食无嗔碍心即此土胜。又如香积世界诸菩萨等。在香树下各各获得德藏三昧。即净土为胜。若入实净土胜者。如香积各在香树下闻香得道也。若入权秽土胜者。如香世界诸菩萨等。此举双流行故云胜也。

兼遣后问者。若能行此止行二善。于彼圆即得利根开大涅槃。故云兼答第二问也。

初十行是止善者。具对十恶。止恶即善。经中身三口四意三次第对之也。判后十一行明行善中。约约施忍戒精进等四度如经可见也。

经见他得利者。即是止贪次止瞋。如经不恼众生等。三可见等也。

乃是总别不异者。总谓菩提心。上求佛道化众生不出四弘。名之为总。别者如今品中诸行不同。于一一上皆具以四弘。故不异也。

上中已解为未悟者者。上根于不闻闻已悟竟故无畏。更问净土之行。中根以解今为下根。德王更请问至不至。令下根得悟。遍被三根。故有斯请也。

有三种六种者。上约三双六双之问纵夺不同。故云三六种也。

佛说六喻者。如下文善知一切诸法。如幻𦦨如乾闼婆城等。

及光瑞答者。非青见青等也。

前后间出者。上约列不至至句在不生生前。今在后释。故云问耳。法无浅深也。

答为缘单复者。此约下根凡夫至于生死。若能修道至于涅槃但单耳。前约上根名不生不生。二约智断为不生不生。故云复也。

不至至于生死互举一边者。前约智生此约不至生死。意云生死之处即有于智犹能观故。不至生死约智之处亦有生死。是所断故。故云互耳。

至不至乃至亦是互举者。前生不生约无生死。此论至生死。如经云现在中亦名为至。亦是有生死即不生死。故云互也。

经云阿那含烦恼因缘故名至至者。谓烦恼未尽犹同凡夫未离二十五有。故云至至也。

他人别分教行证浅深之异者。谓不闻闻是教。不生生是行。至不至等是证。故云之异也。

只是缘宜宜作三说者。约上中下三根。宜闻不同。故作三说也。

于第三问中复作四章者。从四闻可见故。无常下乃有名字。故无常为四章也。

不者直作七问者。通前三问为七也。

略问者。如经。云何复言常乐我净。此问从前。答文所谓常乐等。生既云不闻。复云何闻也。

即兼余四者。谓四者谓四问皆作无常之难。今举五因。复简生因。同于了因。故外无常也。

似四缘三因者。与成论六因四缘有同有异。名之为似。此之名数复不相当也。

善恶自然相似者。谓与心相应似同类因也。

但无次第缘者。及等无简缘同也。

先六度即是问因者。犹前佛答布施是涅槃因。外大涅槃因。故有此问也。

经云不闻布施下乃至不见大涅槃者。此是圆修之人始从名字观行相似已来皆悉不着。以无相心修也。经又从知见法界解了实去。即初住菩萨之位也。

经云唯闻十二部经名字不闻其义者。谓二乘之人初但闻涅槃之名。而不得三德佛性之义故也。

不生不生故为深䆳者。谓深之极故名之为邃。前方便教但论其深而不言邃。此经深而复邃物莫能随也。

亦是即有不有者。前方便教不有而有。此经即有而不有。即非有非不有三谛具足。即空不空例之故也。

○释德王品之二

佛性不持者。意难若有佛性不合作恶堕狱。今既退落则无佛性。佛性无力也。

云何复无常乐我净者。佛性具四德。一切众生总有之也。

云何复言常我乐净者。谓阐提若断佛性。云何起修之时复得常乐我净。今意但断出世之善。佛性不断。是故当得也。

佛无四德者。同凡夫故。阐提亦无成佛之义者。佛性既是不定阐提。当来亦不发心也。

难一切人悉令皆转者。谓未得令得得者令退。若论佛退示入三途似有斯义。必定不作五逆凡夫也。

一叹现德者。为令现发心菩萨令其增长故也。

经云一切世间若天若人乃至无有能咨问者。此之佛性是出世深甚之法。非世间人天能咨问也。

本取断已名一阐提者。谓断已还生也。

既非定有者。现善未生不能遮也。

若非定有者。未有四德也。

今性非已得亦遣第四问者。前问不断佛性不名阐提。今答性虽不断亦名阐提。何者断已得善故也。

即恶人不定也者。如经终不能得菩提故。今能得菩提。故名不定也。

色与色相者。相谓青黄赤白等长短之相。色谓可见也。

无定之中亦有定相者。一切诸法皆悉不定。如来不定即是于定。故云有也。

方便道中者。约于示迹权说入于涅槃等。名为不定也。

经儭身者。儭(且厷左又觐二反)儭至也。亦近也。

此二不灭者。本地譬法身在外譬无常。无常即常。故二不灭也。

还是定义者。谓法身自是法身。应自是应不相即故。故云定也。

今明鬼即非鬼亦即非鬼非非鬼者。约三谛相即释。即是所非鬼之一字三谛具足。何者鬼即俗谛。非鬼即真谛。亦即非鬼非非鬼即是中道。三谛是能非也。

经云为瞿师长者示三尺身者。谓长者机熟如来欲度为现子身令知此身。非是己有能得道果也。

非漏非无漏是第十二章者。即依前列双非文当十二文。今解即是第十六章门。故云最在后释也。

前两是漏体者。见思二惑是烦恼体也。

后五是漏缘者。以外缘助内烦恼即成于漏。如律中之由如痴人开诸漏门等。是也。

应具十使者。苦下具一切等也。

但疑见相关者。由疑心不了。复起见执。故云相闻耳。

一于假我计有真我者。趣横计我也。

此苦最通。谓通凡圣故也。

不得为一者。即是三苦八苦不同也。

油譬戒者。戒以色心为体。如器中盛油也。

拔刀在后譬于无常者。谓念念不住故也。

从治道名离者。谓与注家释名同也。

即生生不堕者。释妨也。

止得少益者。且约缘因种子云七劫耳。前约了因。故云生生也。

有人评之此大近𢩁者。谓同凡夫世间之乐果也。

但此一句亦得两望者。一体三宝具足也。何者至期何处即是求佛。佛之所师所谓法。能求之人即是于僧也。常得无量乐即是苦谛。达此苦故全是法身。故云乐也。

永断下即解脱德者。既能断于二死离九界身。故云永也。

至心听般若德者。由有智故。即能至心。故云般若。即种智相应也。

更须一一释之者。次引诸文释也。

今明人法皆常者。谓是常人证得常法师弟皆常。亦是其义也。

无我谁听者。谁谓宰主若无真我宰主亦无。故云谁也。

今不复释注(云云)者。此略对之。如来证涅槃即不生不生。永断于生死即生不生。若能至心听即不生生。诸法不生而般若生。故常得无量乐。即是生生应用无尽故也。

文小加须善分别者。将彼下半释此上半。其中互无。故云交加也。

有时说涅槃为第一义者。即大论中文意也。

若能至心听即是世界者。谓能所不同心即五阴差别。故云我无我等也。

各各为人者。谓四悉中各得生善究竟之乐也。

论中云一法分为两种说之者。亦是对治为人之意证。此对治中亦有生善之意也。

若非因缘即成性义者。谓涅槃之体离于四性非自他共等故也。

若有假我者。以名假我从名得为假也。

岂因因者。十二因缘烦恼为因。能观此烦恼复是于因。故云因因也。

聊尔思惟者。聊谓略也。意云略尔而述。文不厝言。十义说深。名之为大。是知其理无量。岂与他释同乎耶。

旧解云只是浅深(云云)者。谓前梵行文中女人施实供病。此比丘其境劣。故令受苦痛。此偈是如来因地为供养涅槃经。故境胜不令受苦。其福又深。故云浅深也。

敬言言拆遇者。道书云。重门系拆。以待暴客人也。谓打更唱号之流也。

谓恶象恶马诸恶兽者。如如金光明中十地菩萨父母生身。犹不免虎狼师子之难。故佛说十番陀罗尼护之。彼经一生有超登十地之义。故云生身也。

觉即受也者。谓三受也。

○释德王品之三

行心邪念者。余之四心非不造漏。以行心细故。名之为念。能造诸漏也。

经云作种种恶者。谓起十恶业道也。

经云趣向善道者。即是菩萨怖于生死。能修八正道也。

初六譬道缘。谓为修道之强缘。观于四大五阴等。以为空聚为被末代。从于凡夫修于事观。皆以涅槃心修二鸟双游。能知常无常理。故云缘也。

次一譬修道者。以无作四十七品依之而得。以为其因因能趣果。故云到岸也。

无明能构众生者。谓无明为王。四大喻四蛇也。

品有轻重者。或破初戒为重。余三为轻。四重为重。已下为轻等也。

若得真解者。初住之位也。

经瓨器瓨字(下江反)说文似罂长颈受十升也。

安心空境者。用四念处观也。

今初伏惑故言逃走者。善根微弱烦恼惑强。喻之如逃也。

厌生死为回顾者。非谓境本生死为回。以怖故回。回而复顾也。

藏刀者。谓藏正慧之刀。说于邪我。故云覆于无我。无我即空慧也。

五根即是识所栖托者。以清净四大为识所托也。

六贼譬于六尘者。六尘非贼。迪内六根。六尘得入。名之为贼也。

经云复舍而去者。恐为六尘所染。即修八正。故云而去也。

能劫善财者。世出世之善财也。

经云路值一河者。以惑多故常在生死。今修八正被生死碍。故云值也。

运手动足譬道用者。以戒定慧等正是修观功能。名之为用也。

经云无有般筏者。筏字(𥄑目反)论语乘桴浮于海马。融曰桴编竹木也。大者曰筏。小者曰桴。桴音(返于反)江南名潬(文佳反)。经文从木𪲘作非体也。

筏不可依者。正修道品未到彼岸。犹在中流。恐不得过也。

两手譬权实二智者。以俗谛为权智。真谛为实智。即是圆一体权实也。

但前三心者。色等粗故未能生染行。心细故念念生着。名之为爱也。

比至进不见都不见有者。谓观慧故也。

六根亦名六情等者。此且一往通论。若依法相。根约能生。情约染着。识约了别。故是不同也。

经云涉路而去者。譬修八正从因至果到于彼岸也。

生三种法者。谓四事五事六事等法也。

名为四微者。约能生得名也。

所生者粗故名四大者。此言应到能告粗也。

四大各四亦不具四者。如风大无色及触等二。又约强弱论四三二等也。

五事者足一声尘者。前四微成五事也。

但此开二河者。即是烦恼生死二河相关也。

六河不暇并述者。文中具列五河。生死涅槃烦恼等三。各有所出也。

经云驶河者。驶字(山家反)三苍古文使字苍颉篇驶疾也。字从吏经文作史作駃(古穴反)驶騠骏马也。列女传曰。生三日超其母。是駃非字义也。

譬常乐涅槃者。譬别圆四德也。

心不成漏者。以心无漏也。

故知是二十五有境为名者。即是如来权应入二十五有生死。示作有漏故也。

乃明如来无复诸漏者。此通论前后诸文明无漏也。

何曾云是有漏有漏者。责前数论二师各执有无也。

既经长时者。文中述意时亦不长。只是一问答耳。因中隔越两卷经文义为长也。

多有所含者。不出权实因果事理之说故叹能持也。

毕陵伽等注(云云)者。广释如法华中疏。各出经缘起故也。

与其常净者。约真谛之理为常净也。

大城等也者。等取大地。如经。住处处即是地也。

经云以多因缘之所得故故名为大者。上文中举于种大以对于小。故云多也。

一云前开宗广明常竟者。意指纯陀品广明常也。

涅槃是常故者。此师意以明常竟不得更明无常也。

无喧无诤静者。谓无凡夫六道之喧。无二乘真谛之静。名大寂静也。

经云名为迦迦罗者。迦字(脚法反)是乌声。迦迦此云乌。究究罗者。究字(居求反)此是鸡声。鸠鸠吒此云鸡。呾咀罗者。咀字(都达反)此是雉声。或言鹆也。

天台涅槃疏私记卷第九(三末)

于双溪道场夏五月五日抄毕

满记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