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书楼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大明三藏法数卷第十五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大明三藏法数卷第十五     池七

上天竺前住持沙门一如等奉 来集注

五摄论(出法宝标目)

摄论者即摄大乘论也谓收摄一切大乘圣教法门要义集而辨之也此论乃无着菩萨所造天亲无性二菩萨各作论释申通其义梁真谛唐玄奘二法师翻译不同故通名五摄论也。

【一无着摄论】谓无着菩萨造大乘摄论三卷成文是为无着摄论。

【二天亲摄论】谓天亲菩萨因无着菩萨造大乘摄论复造论释申明论议名大乘摄论释一十五卷成文是为天亲摄论。

【三无性摄论】谓无性菩萨因无着摄论亦造论释申通其义为摄大乘论释十卷成文是为无性摄论。

【四梁摄论】谓梁朝真谛三藏法师译天亲所造之论释流传此土是为梁摄论。

【五唐摄论】谓唐朝玄奘法师译无着菩萨论及无性菩萨所造论释是为唐摄论。

五藏(出六波罗密经)

藏即含藏之义谓经律论等皆能含藏无量法义故也。

【一素呾缆藏】梵语素呾缆即修多罗华言契经谓上契诸佛之理下契众生之机也经者法也常也十界同遵之谓法三世不易之谓常经云若彼有情乐处山林常居闲寂修静虑者而为彼说素呾缆藏是也(十界者佛界菩萨界缘觉界声闻界天界人界修罗界饿鬼界畜生界地狱界也三世者过去现在未来也)。

【二毗柰耶藏】梵语毗柰耶华言律律者法也谓能断决重轻之罪也经云若彼有情乐习威仪护持正法一味和合令得久住而为彼说毗柰耶藏是也。

【三阿毗达磨藏】梵语阿毗达磨华言无比法即论藏也谓圣人智慧分别法义最胜无比经云若彼有情乐说正法分别性相循环研核究竟甚深而为彼说阿毗达磨藏是也。

【四般若波罗密多藏】梵语般若华言智慧梵语波罗密华言到彼岸即慧藏也谓诸众生由迷般若居生死名此岸菩萨由修般若到涅盘名彼岸经云若彼有情乐习大乘真实智慧离于我法执着分别而为彼说般若波罗密多藏是也(梵语涅盘华言灭度)。

【五陀罗尼藏】梵语陀罗尼华言能持亦云咒即秘藏也谓集种种善法持令不失经云若彼有情不能受持契经调伏对治或复有情造诸恶业种种重罪使得消灭速疾解脱顿悟涅盘而为彼说诸陀罗尼藏是也。

五种藏(出华严经随?演义钞)

【一如来藏】藏即含藏也谓真如法性之体不离一切众生色心具足圆满染净诸法是名如来藏。

【二自性清净藏】谓一切众生自性清净心从无始已来三智四德具足无缺烦恼垢缠不能染污是名自性清净藏(三智者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也四德者常德乐德我德净德也)。

【三法身藏】谓圣人自性清净法身为无上菩提河沙功德之所依止是名法身藏(梵语菩提华言道)。

【四出世间十法藏】谓圣人已得无量胜妙功德圆满无上菩提显示一切总持法门而能超过二乘及诸菩萨是名出世间上上藏(总持者谓持善不失持恶不生也二乘者声闻乘缘觉乘也)。

【五法界藏】谓法界之理通因彻果外持一切染净有为内含一切恒沙性德是名法界藏。

五觉(出起信论)

【一本觉】本即直性觉即智慧论云所言觉义者谓心体离念离念相者等虚空界无所不遍即是如来平等法身依此法身说名本觉(心体离念者谓本觉心源之体离于妄念也等虚空界无不遍者虚空无边以譬本觉之性体量充廓也平等法身者诸佛悟之不为高众生迷之不为下生佛不二也)。

【二始觉】始觉者谓本觉心源之体从真起妄而成不觉若能返妄归真本觉体显说名始觉。

【三相似觉】谓十信位人以舍粗分别执着相故无明之惑将破本觉之体将显虽未真证而似于真是名相似觉(十信者信心念心精进心慧心定心不退心护法心回向心戒心愿心也舍粗分别执着相者谓于色声香味触法六尘之境不分别好恶不起贪嗔等执着之相也)。

【四随分觉】谓初住菩萨乃至等觉位中各破一品无明之惑随觉一分法性之理觉道未圆是名随分觉。

【五究竟觉】谓妙觉佛菩萨地尽满足方便觉心初起心无初相以远离微细念故得见心性心性即常住是名究竟觉(觉心初起者谓觉知第八识心初起无明之妄惑也心无初相者至此究竟位中达法性之底穷无明之源离念寂静则心无初动之相也得见心性者妄既穷源则见本觉真心之性矣心即常住者心源既极了无起灭湛然常住也)。

五行(出涅盘经)

【一圣行】圣即正也谓菩萨依戒定慧所修之行故名圣行(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

【二梵行】梵即净也谓菩萨无空有二边爱着之染名之为净以此净心运于慈悲与众生乐?众生苦故名梵行。

【三天行】天即是第一义天谓菩萨由天然之理而成妙行故名天行。

【四婴儿行】婴儿以喻人天小乘也谓菩萨以慈悲之心示同人天声闻缘觉小善之行故名婴儿行。

【五病行】谓菩萨以平等心运无缘大悲示同众生同有烦恼同有病苦故名病行。

五种菩提(出大智度论)

【一发心菩提】梵语菩提华言道谓十信菩萨于无量生死中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而发大心名为发心菩提(十信者信心念心精进心慧心定心不退心护法心回向心戒心愿心也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梵语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华言无上正等正觉)。

【二伏心菩提】谓十住十行十回向位菩萨折诸烦恼降伏其心行诸波罗蜜利益众生是名伏心菩提(十住者发心住治地生修行住生贵住方便具足住正心住不退住童真住法王子住灌顶住也十行者欢喜行饶益行无嗔恨行无尽行离痴乱行善现行无着行尊重行善法行真实行也十回向者救护众生离众生相回向不坏回向等一切佛回向至一切处回向无尽功德藏回向随顺平等善根回向随顺等观一切众生回向真如相回向无缚解脱回向法界无量回向也梵语波罗蜜华言到彼岸)。

【三明心菩提】谓登地菩萨观三世诸法本末总相别相分别筹量得诸法实相清净明了与般若波罗蜜相应是名明心菩提(登地菩萨者即登初欢喜地菩萨也三世者过去现在未来也梵语般若华言智慧)。

【四出到菩提】谓第八不动地第九善慧地第十法云地三位菩萨于般若波罗蜜中得方便力故亦不着般若波罗蜜灭一切烦恼见一切十方诸佛得无生法忍出离三界到萨婆若是名出到菩提(无生法忍者谓忍可一切诸法性相本空毕竟无生也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梵语萨婆若华言一切智)。

【五无上菩提】谓等觉妙觉坐于道场断诸烦恼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名无上菩提(等觉者去后妙觉佛位犹有一等胜前诸位得称为觉妙觉者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也)。

五种性(出四教仪)

种者能生之义性者不改之义性有三种不同有理性之性有性分之性有数习之性此之五种乃数习性分之性也以由菩萨修观断惑证理历位从十住至于等觉次第浅深不同故有五种之性也(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十住者发心住治地住修行住生贵住方便具足住正心住不退住童真住法王子住灌顶住也)。

【一习种性】谓十住菩萨研习空观破见思惑是名习种性(见思惑者谓意根对法尘起诸分别曰见眼耳鼻舌身五根对色声香味触五尘起诸贪爱曰思以其迷惑不了故皆称惑也)。

【二性种性】谓十行菩萨不住于空而能教化众生分别一切法性故名性种性(十行者欢喜行饶益行无嗔恨行无尽行离痴乱行善现行无着行尊重行善法行真实行也)。

【三道种性】谓十回向菩萨因修中道妙观通达一切佛法是名道种性(十回向者救一切众生离众生相回向不坏回向等一切佛回向至一切处回向无尽功德藏回向随顺平等善根回向随顺等观一切众生回向真如相回向无缚解脱回向法界无量回向也)。

【四圣种性】谓前之十住十行十回向皆名为贤此是十地菩萨由修中道妙观破无明惑证入圣位故名圣种性(十地者欢喜地离垢地发光地??慧地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也)。

【五等觉性】谓此位菩萨望后妙觉犹有一等胜前诸位得称为觉是名等觉性。

五性成佛(出华严经?)

【一不定性半成佛】不定性者根性不定也谓若近声闻则习声闻法若近缘觉则习缘觉法若近菩萨则习菩萨道习声闻缘觉之法者沉滞小果不乐度生不求佛道故不成佛习菩萨利生之行者取证菩提而得成佛故名不定性半成佛。

【二无种性不成佛】谓无有正信善根拨无因果不受化度甘溺生死不求解脱故名无种性不成佛。

【三声闻性不成佛】声闻者闻佛声教而悟道之人也谓声闻根性惟习生灭四谛之法而证真空涅盘之果乐着空寂怖畏生死不能起行度生进求佛道故名声闻性不成佛(四谛者苦谛集谛灭谛道谛也梵语涅盘华言灭度)。

【四缘觉性不成佛】缘觉者由观因缘觉悟真理也谓缘觉根性唯观十二因缘之法而证真空涅盘之果固执偏空不求佛道故名缘觉性不成佛(十二因缘者一无明二行三识四名色五六入六触七受八爱九取十有十一生十二老死也)。

【五菩萨性全成佛】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谓菩萨能自觉己复能觉诸众生也菩萨悲智双运冤亲等观广集众因证菩提果故名菩萨性全成佛。

寄位五相(出华严经随?演义钞)

【一寄位修行相】谓善财初见文殊寄十信之位智明生信发菩提心依此而起净行参诸善友修远离法见诸法空顿圆自性发足南行顺智光明是名寄位修行相(文殊梵语具云文殊师利华言妙德十信者信心念心精进心慧心定心不退心护法心回向心戒心愿心也)。

【二会缘入实相】缘即一切事法也实即一真之理也谓善财见摩耶至弥勒善知识寄等觉之位现大愿身等于虚空一切众生三世诸佛而各住自法安住不动不余本量会众事缘归于实理是名会缘入实相(摩耶梵语具云摩诃摩耶华言大术梵语弥勒华言慈氏三世者过去现在未来也不余本量者本体之量广大无外一切含摄而无所遗余也)。

【三摄德成因相】德即果德因即修因谓善财见德云至瞿波寄三贤十圣之位显不可思议摄三世圣贤事行之德成一念悉具之因是名摄德成因相(梵语瞿波华言女三贤者即十住十行十回向诸位菩萨也十圣者即十地菩萨也)。

【四智照无二相】智即实智照即照了谓善财初见文殊后历百一十城参诸善知识信自己心一切善法悉得成就复见文殊不异初心智与理??始终不二是名智照无二相。

【五显因广大相】谓善财见普贤菩萨在如来前于一一毛孔中现无边光明云即摩顶言我法海中微尘诸法一文一句未有不是舍转轮王位而求得者善财住自位已与诸佛所证同等是名显因广大相。

五品(出法华文句)

品者次序之义谓于圆教外凡位中而有浅深次序之别故分五品也(外凡者因未登圣位心居理外也)。

【一随喜品】随喜者随他修善喜他得成也谓佛转法轮众生得益我助彼喜是名随喜品经云若闻是经而不毁訾起随喜心是也。

【二读诵品】看文曰读背文曰诵谓内修圆观更加读诵如膏助火心观益明是名读诵品经云何况读诵受持之者是也。

【三说法品】(亦名解说品)说法者宣传圣言也谓由读诵故内解转胜而复外资讲说导利于人化功归己心倍胜前是名说法品经云若有受持读诵为他人说是也(化功归己者谓以说法广济于他其功则归于己矣)。

【四兼行六度品】六度者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也谓前观心虽熟未遑涉事今正观稍明旁兼利物福德力故倍增观心是名兼行六度经云况复有人能持是经兼行布施等是也。

【五正行六度品】正行六度者谓圆观稍熟事理将融涉事不妨于理在理不隔于事自行化他事理具足观心无碍转胜于前是名正行六度品经云若人读诵为他人说复能清净持戒等是也。

五停心(出天台四教仪)

停者止也谓修此五法以止其五种过失之心也。

【一多贪众生不净观】谓多贪欲之人于男女身分互相染着须假作九想不净之观治之令其贪着之心不起故云多贪众生不净观(九想者胖胀想青瘀想坏想血涂漫想脓烂想虫啖想散想骨想烧想也)。

【二多嗔众生慈悲观】谓多嗔恚之人于诸违情之境辄生忿怒当用慈悲观治之爱念愍伤一切众生不于彼而起嗔心故云多嗔众生慈悲观。

【三多散众生数息观】谓心多散乱之人当用数息观治之数息者以鼻中出入之息或数出息或数入息端心正念从一至十不多不少周而复始令心不散乱故云多散众生数息观。

【四愚痴众生因缘观】谓愚痴不了之人当以因缘观治之因缘观者即观十二因缘也以其迷倒拨无因果执着断常二见故令观此十二因缘三世相续不断不常以破愚痴之心故云愚痴众生因缘观(十二因缘者一无明二行三识四名色五六入六触七受八爱九取十有十一生十二老死也三世者过去未来现在也)。

【五多障众生念佛观】谓障重之人当用念佛观治之障有三种一昏沉暗塞障当想念应身佛三十二相相相分明以治于昏沉也二恶念思惟障当想念报身佛十力四无所畏治之三境界逼迫障当想念法身佛空寂无为治之故云多障众生念佛观(三十二相者足安平相千辐轮相手指纤长相手足柔软相手足缦网相足跟满足相足趺高好相腨如鹿王相手过膝相马阴藏相身纵广相毛孔生青色相身毛上靡相身金色相身光面各一丈相皮肤细滑相七处平满相两腋满相身如师子相身端直相肩圆满相四十齿相齿白齐密相牙白净相颊车如师子相咽中津液得上味相广长舌相梵音深远相眼色如金精相眼睫如牛王相眉间白毫相顶肉髻成相也十力者知是处非处智力知过现未来业报智力知诸禅解脱三昧智力知诸根胜劣智力知种种解智力知种种界智力知一切至处道智力知天眼无碍智力知宿命无漏智力知永断习气智力也四无所畏者一切智无所畏漏尽无所畏说障道无所畏说尽苦道无所畏也境界逼迫者谓火焚水溺之类也)。

五忍(出仁王护国经)

【一伏忍】伏即隐伏忍即忍可又安忍也谓地前三贤之人未得无漏未能证果但有智故能伏烦恼而不能断故名伏忍(三贤者十住十行十回向诸菩萨也无漏者不漏落生死也)。

【二信忍】信者随顺不疑也谓初地二地三地菩萨得无漏信故名信忍(初地即十地中初欢喜地二地即离垢地三地即发光地)。

【三顺忍】顺即随顺亦从也谓四地五地六地菩萨顺菩提道趣向无生之果故名顺忍(四地即??慧地五地即难胜地六地即现行地)。

【四无生忍】谓七地八地九地菩萨妄惑已尽了知诸法悉皆不生故名无生忍(七地即远行地八地即不动地九地即善慧地)。

【五寂灭忍】谓第十法云地等觉菩萨妙觉果佛诸惑断尽清净无为湛然寂灭故名寂灭忍(等觉者以去后佛位犹有一等胜前诸位得称为觉也妙觉者智照圆明不可思议也若论四十二位则开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各为一位今但论四十位则以等觉妙觉摄于法云地也)。

观身五种不净(出析玄记)

【一种子不净】种子不净有二一者内种谓观此身从昔烦恼业生二者外种谓揽父母遗体而成此身以是观之此身内外因种实为不净大智度论云是身种不净非余妙宝物不从白净生但从秽中出是也。

【二住处不净】住处不净者谓观此身十月在于母胎生藏之下熟藏之上臭秽中住实为不净大智度论云是身如臭秽不从华间生不因瞻卜有又不出宝山是也(梵语瞻卜华言黄华)。

【三自体不净】自体不净者谓观此身以四大不净所成犹如世间饮食不可久停终成不净设以四大海水倾洗此身终无香洁大智度论云地水火风质能变成不净倾海洗此身不能令香洁是也(四大者地大水大火大风大也)。

【四外相不净】外相不净者谓观此身现见外相皆是不净九孔常流种种秽恶如眼出眵泪耳出结聍鼻出脓涕口出涎唾大小便道不净常流如破皮囊满盛不净大智度论云种种不净物充满于身中常流出不止如漏囊盛物是也。

【五究竟不净】究竟不净者谓观此身非唯现在不净审实思惟至于死后捐弃冢间烂坏臭秽尤极不净大智度论云审谛观此身必归于死处是也。

五蕴(出大乘广五蕴论)

蕴者积聚之义谓众生由此五法积聚成身复因此身积聚有为烦恼等法能受无量生死也亦名五阴者阴即盖覆之义谓能盖覆真性也翻译名义云积集有为盖覆真性是也。

【一色蕴】色即质碍之义谓眼耳鼻舌身诸根和合积聚故名色蕴。

【二受蕴】受即领纳之义谓六识与六尘相应而有六受和合积聚故名受蕴(六识六尘六受者眼识受色尘耳识受声尘鼻识受香尘舌识受味尘身识受触尘意识受法尘也)。

【三想蕴】想即思想之义谓意识与六尘相应而成六想和合积聚故名想蕴(六想者谓意识着色想色着声想声着香想香着味想味着触想触着法想法也)。

【四行蕴】行即迁流造作之义谓因意识思想诸尘造作善恶诸行和合积聚故名行蕴。

【五识蕴】识即了别之义谓以眼耳鼻舌身意六种之识于诸尘境上照了分别和合积聚故名识蕴。

五蕴实相(出大般若经)

五蕴即色受想行识也蕴者积聚之义谓由积聚色等五法以成色身也实相者真如无妄之理也即此五蕴而是实相之理故名五蕴实相也。

【一色蕴实相】色即质碍之义谓色是质碍幻色实是般若真空即幻色而明真空是名色蕴实相(梵语般若华言智慧)。

【二受蕴实相】受即领纳之义谓受是六根幻受实是般若真空即幻受而明真空是名受蕴实相(六根者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也)。

【三想蕴实相】想即思想之义谓想是缘思幻想实是般若真空即幻想而明真空是名想蕴实相。

【四行蕴实相】行即造作之义谓行是造作幻行实是般若真空即幻行而明真空是名行蕴实相。

【五识蕴实相】识即分别之义谓识是分别幻识实是般若真空即幻识而明真空是名识蕴实相。

五蕴喻(出大庄严经)

五蕴色受想行识也蕴以积聚为义谓一切众生皆由此五法积聚而成身也故佛为瓶沙王说世间诸法皆非坚实而以此五种为喻焉(梵语瓶沙亦名频婆娑罗华言模实谓身模充实也)。

【一色如聚沫喻】色即众生色身沫即水沫谓沫因风吹水成聚虚有相状体本不实以譬众生色身亦如聚沫虚假不实也。

【二受如水泡喻】受即领受之义水泡即浮沤也谓水因风动或因物系忽尔成泡须?即没以譬众生所受苦乐之事亦如水泡起灭无常也。

【三想如阳??喻】想即想念之义阳??即日光也谓远望旷野日光发??如水溶漾而实非水渴者想为水故以譬众生妄想亦如阳??本无实体因念成想皆是虚妄也。

【四行如芭蕉喻】行即造作之义谓芭蕉体是危脆之物无有坚实以譬众生造作诸行亦如芭蕉之虚脆而无坚实也。

【五识如幻事喻】识即分别之义幻事即幻术之事也谓如幻巾为马幻草木为人皆幻力所成本无实体以譬众生识心分别诸法皆随境生灭亦无有实也。

转五蕴成五分法身(出请观音经?)

蕴即积聚之义五蕴即色受想行识也五分法身身赤聚集之义即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也谓众生若能持戒修习定慧行诸净业则能转此五蕴色身而为五分法身也涅盘经云因灭是色获得常色乃至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是也。

【一转色蕴成戒身】色蕴者即眼耳鼻舌身诸根积聚之名戒防止身三口四之法谓众生若能持戒坚固得身清净则戒体成就无持无犯此即转色蕴而成戒身也(身三者杀盗[淫-壬+(工/山)]也口四者妄言绮语恶口两舌也)。

【二转受蕴成定身】受蕴者即六识领纳六尘积聚之名定即正定也谓众生若能修习无漏禅定则根尘泯净离诸散乱此即转受蕴而成定身也(六识者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也六尘者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也无漏者谓不漏落三界生死也)。

【三转想蕴成慧身】想蕴者即意识思想六尘积聚之名慧即智慧也谓众生若能悟诸妄想皆是虚妄生灭则意地明净照了无碍此即转想蕴而成慧身也。

【四转行蕴成解脱身】行蕴者即造作种种诸业积聚之名因此业行而有累缚也解脱即自在之义谓众生若能不作诸业则脱其累缚而得自在此即转行蕴而成解脱身也。

【五转识蕴成解脱知见身】识蕴者即和合积聚之名解脱知见者知属智知见属眼见即无生智眼自在照了也谓众生若能照了识心皆是虚妄分别则无生之智眼自在明了此即转识蕴而成解脱知见身也。

转五蕴成三德(出摄大乘论)

五蕴者色受想行识也三德者法身般若解脱也法身即真如之理般若即会真之智解脱即自在之用此之三德皆由转五蕴而成也(五蕴者蕴乃积聚之义谓众生积聚色等五法而成身也梵语般若华言智慧解脱即自在之义谓解脱业惑之缚也)。

【一转色蕴成法身】色即质碍之义谓佛身相好无边音声无见顶相悉由转色蕴而成故云转色蕴成法身也。

【二转受蕴成解脱】受即领受之义谓佛无量广大自在法乐悉由转受蕴而成故云转受蕴成解脱也。

【三转想蕴成解脱】想即想念之义谓如来以无碍智辩说一切诸法之相无不自在悉由转想蕴而成故云转想蕴成解脱也。

【四转行蕴成解脱】行以迁流生灭为义谓如来神通变现以清净法摄化大众生令得自在悉由转行蕴而成故云转行蕴成解脱也。

【五转识蕴成般若】识即了别之义梵语般若华言智慧谓如来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无不自在以由转识蕴而成故云转识蕴成般若也(大圆镜智者如来真智犹大圆镜也平等性智者如来性智观法平等也妙观察智者如来妙智善观诸法也成所作智者如来真智成所作事也)。

色蕴有五种相(出显扬圣教论)

【一自相】自相者即色身诸法自相谓坚是地相湿是水相暖是火相动是风相各别不同故也。

【二共相】共相者即色身诸法和合之相也谓此色身皆从地水火风和合为相也。

【三所依能依相】所依能依相者谓色身四大种子是所依相四大造色是能依相也(四大者地大水大火大风大也造色者即眼耳鼻舌身诸根也)。

【四受用相】受用相者谓眼等诸根有增上力故而外诸色尘境界得生即有苦乐逆顺受用之相也。

【五业相】业相者即业行之相谓色身能作种种业行之相故一切业行皆依色身摄受增长也。

五受(出析玄记)

受者领纳也谓六根之识领受六尘之境也(六根者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也六尘者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也)。

【一忧受】谓心于违情之境而受煎逼之忧是名忧受。

【二喜受】谓心于顺情之境而受忻悦之喜是名喜受。

【三苦受】谓身于违情之境而受逼迫之苦是名苦受。

【四乐受】谓身于顺情之境而受安逸之乐是名乐受。

【五舍受】谓心于不违不顺之境而受无苦无乐无憎无爱之舍是名舍受。

五根(出法界次第)

谓修行之人修四念处观虽善萌微发根犹未生根未生故善萌易坏今修五法使善根生故以根为名也(四念处者一观处不净二观受是苦三观心无常四观法无我也)。

【一信根】谓信于正道及助道法则能出生一切无漏禅定解脱是名信根(正道者即四念处观也助道者即五停心之观也无漏者因修禅定不落生死也)。

【二精进根】谓既信四念处正观及诸助道善法倍策精进勤求不息是名精进根。

【三念根】谓但念正道及诸助道一心观想不令邪妄得入是名念根。

【四定根】谓摄心正道及诸助道一心寂定相应不散是名定根。

【五慧根】谓四念处之慧为定法所摄内性自照不从他知是名慧根。

五力(出法界次第)

止观辅行问云名何于根何须更立答善根虽生恶犹未破更须修习令根增长根成恶破复名为力。

【一信力】谓信正道及助道法若信根增长则能遮诸烦恼不为偏小诸疑所动故名信力。

【二精进力】谓行此正道及助道法时若精进根增长则能除身心懈怠成办出世之法是为精进力。

【三念力】谓念正道及助道法若念根增长则能破诸邪想则能成就一切出世功德是为念力。

【四定力】谓摄心正道及助道法若定根增长则能破诸乱想发诸事理禅定是为定力(事理禅定者事即色界无色界禅定也理即声闻等依理修习所发禅定是也)。

【五慧力】谓四念处之慧照了一切诸法若慧根增长则能除一切邪妄之执破一切偏小之慧故名慧力。

五识(出法界次第)

【一眼识】谓眼根由对色尘即生其识此识生时但能见色是名眼识。

【二耳识】谓耳根由对声尘即生其识此识生时但能闻声是名耳识。

【三鼻识】谓鼻根田对香尘即生其识此识生时但能嗅香是名鼻识。

【四舌识】谓舌根由对味尘即生其识此识生时但能尝味是名舌识。

【五身识】谓身根由对触尘即生识此识生时但能觉触是名身识。

又五识(出起信论?)

【一业识】业识者即根本无明之惑也谓本觉心源初无动相以不觉故动为业识论云以依不觉故心动说名为业是也。

【二转识】转识者亦名见相谓依前业识初动之相转成能见即此能见初动之相是名转识论云以依动故能见不动则无见是也。

【三现识】谓有能见则一切境界妄现此之境界如镜之明能现色像是名现识论云以依能见故境界妄现是也。

【四智识】谓于前现识之相不了自心所现故起分别染净之智是名智识论云依于境界心起分别是也。

【五相续识】谓依前分别境界起念相续无有间断是名相续识论云依于智故生其苦乐觉心起念相应不断是也。

五通(出大智度论)

【一天耳通】天耳通者谓于世间一切众生苦乐忧喜种种音声悉能闻也。

【二天眼通】天眼通者谓于世间一切种种形色及诸众生死此生彼苦乐之相悉能见也。

【三宿命通】宿命通者谓于自身他身多生所行之事悉能知也。

【四他心通】他心通者谓于他人心中思惟种种善恶之事悉能了知也。

【五神足通】(亦名如意通)神足通者谓随意变现飞行自在一切所为无有障碍也。

五种通(出宗镜录)

【一道通】道即道理谓证中道之理而能起用无心应物缘化万有犹如影像水月空华无有定体是名道通。

【二神通】神即心神谓静心照物宿命记持种种分明皆随定力无有障碍是名神通。

【三依通】依即依凭谓依凭术法任意无碍如乘符往来药饵灵变之类是名依通(乘符往来药饵灵变皆神仙之术也)。

【四报通】谓鬼神先知诸天变化中阴了生神龙隐变是名报通(中阴了生者谓人死之后未曾托生于中阴中即能了知托生之处也)。

【五妖通】谓狐狸老变木石精化附傍人神聪慧奇异是名妖通。

五神通(出菩萨处胎经)

神名天心通名慧性天然之心彻照无碍故名神通经云妙胜菩萨白佛言世尊菩萨修习何法得神通道佛遂为说欲界中之五通焉。

【一足不履地】谓身能飞行履空如地是为足不履地。

【二知人心命】谓能知他人之心行善行恶生善处恶处是为知人心命。

【三回眼千里】谓于天下众生之??若好若丑城郭屋舍山岩树木回眼之时无有远近皆悉能见是为回眼千里。

【四呼名即至】谓于天下男女及象马巨细等声无不能闻若有呼其名者或远或近随即而至是为呼名即至。

【五石壁无碍】谓于天下周旋往来山河石壁无所障碍是为石壁无碍。

五后得智(出摄大乘论释)

后得智者菩萨行满化他之智也谓菩萨起行度生分别显示而能觉了通达诸法忆持不失建立正教令他修行观一切法随缘和合随意所欲无不满足故有五种之别也。

【一通达】通达者谓菩萨由此后得智而能于观心中所知所见境界一切诸法皆悉无碍也。

【二随念】随念者亦名忆持谓菩萨由后得智于前观心中通达诸法境界之相出观之后皆能随念忆持不失也。

【三安立】安立亦名成立谓菩萨由后得智于所通达诸法境界能立正教令他修行也。

【四和合】和合亦名相杂谓菩萨由后得智于先所缘一切诸法和合相杂境界而能观察照了由此观察即得转一切烦恼而依菩提也。

【五如意】如意者谓菩萨由后得智既得转烦恼依菩提故于一切所欲皆悉随意如转大地作黄金等是也(转犹变也)。

五轮三昧(出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

轮有运转摧碾之义梵语三昧华言正定谓行者修习禅定三昧亦必勇猛精进摧破或业从浅至深从凡入圣亦犹轮之义也。

【一地轮三昧】地有二义一住持不动二出生万物谓行者修习禅定三昧若证未到地定顿觉身心相空泯然入定定法持心如地不动由未到地出生初禅种种功德亦犹地之能生物也是名地轮三昧(未到地定者谓于欲界中修禅身虽未到初禅而已得初禅定也)。

【二水轮三昧】水有二义一润渍生长二体性柔软谓行者修习禅定三昧于地轮中若证水轮三昧即发诸禅种种功德定水润心善根增长即润渍之义由得定故身心濡软折伏高慢随顺善法即柔软之义是名水轮三昧。

【三风轮三昧】风有三义一游空无碍二鼓动万物三能破坏谓行者修习禅定三昧发相似智慧无碍方便如风游空一切无碍既得智慧无碍方便即能击发种种出世善根功德生长如风之鼓动万物由此之智慧无碍方便即能摧破一切诸见烦恼亦由风之破坏于物是名风轮三昧(相似智慧者谓于初果已上所得智慧由未真证故名相似)。

【四金沙轮三昧】金则譬真沙喻无着谓行者修习禅定三昧若破见思惑明发真慧无染无着则得道果若是菩萨即能破一切尘沙烦恼是名金沙轮三昧(果即初果二果三果也)。

【五金刚轮三昧】金刚体坚用利能摧碎诸物谓行者修习禅定三昧不为妄惑所侵能断一切结使成阿罗汉若在菩萨即能破无明惑证一切种智是名金刚轮三昧(结使即三界见思惑也梵语阿罗汉华言无学一切种智即佛智也)。

五因(出涅盘经)

【一生因】生因者即业惑也谓诸众生因业惑而生此身如诸草木种子依地而生也。

【二和合因】和合因者如善法与善心和合不善法与不善心和合无记法与无记心和合也(无记法即不善不恶之法也)。

【三住因】住因者谓如屋有柱则不倾堕山河树木因大地故而得住立盖谓一切众生皆依四大烦恼而住也(四大者地大水大火大风大也)。

【四增长因】增长因者谓众生因衣服饮食等能令身根增长如外草木种子火所不烧鸟所不食则得增长又如因父母故子得增长也。

【五远因】远因者谓如人因咒力鬼不能伤毒不能中依凭国王无有盗贼如水钻人为酥远因如名色等为识远因父母精血为众生远因也(水钻人者谓取酥时以水和乳而人用钻搅之三事备具然后成酥也)。

五种果(出显扬圣教论)

【一异熟果】谓诸众生现世作不善业则招来世恶趣之果若作有漏善业则招来世善趣之果以其异世成熟是名异熟果(不善法者杀盗[淫-壬+(工/山)]妄也恶趣者修罗饿鬼畜生地狱也有漏善法者漏即三界之惑虽修人天之善未能断惑故也善趣者人天二道也)。

【二等流果】等即同等流即流类谓诸众生由修不善故乐住不善则不善之业转多若修善法故乐住善法则善法增长果随业转业与果同业果相似是名等流果。

【三离系果】离系者远离系缚也谓诸众生因修八正道而远离烦恼不受果报是名离系果(八正道者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也)。

【四士用果】士用者士夫所用也谓于世间诸法随依一种起士夫用如营农商贾书算计数等事由依此故农者因稼而成熟商者因货而获利是名士用果。

【五增上果】增上者谓根身有增上胜力也如眼根虽有见性若无眼识缘境则无照用之力是故根识和合而成一切事果耳鼻舌身意诸根识亦由和合照境而成诸事是故诸根各有增上胜力是名增上果。

现在五果(出华严经?并演义钞)

谓以十二因缘分为三世因果无明与行二者是过去之因爱取有三者是现在之因生老死二者是未来之果识与名色六入触受五者是现在五阴之身故名现在五果也(五阴者色阴受阴想阴行阴识阴也)。

【一识】识者谓初入胎阿赖耶现行之识种也以由过去无明业行为因而此识与父母三缘和合乃有色身增长是为胎中现在果也(梵语阿赖耶华言藏识)。

【二名色】名即识心色即羯逻蓝也此之名色是胎中初七日之形位诸根未成之称即五蕴肉团之体是为胎中现在果也(梵语羯逻蓝华言凝滑五蕴者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也)。

【三六入】六入者即六根也谓四七日后六根渐渐增长满足此之六根能入诸尘故名为入是为胎中现在果也(六根者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也)。

【四触】谓六根成就十月满足而出于胎身根触风而知寒热故名为触是为出胎现在果也。

【五受】谓出胎之后诸根领纳前境好恶等事故名为受是为出胎现在果也。

解脱有五义(出华严经随?演义钞)

【一生死不能缚】生死即五阴起灭轮转之相也众生为生死所缚菩萨不为生死所缚故云生死不能缚。

【二境相不能缚】境相即一切境界之相也菩萨离凡虽见一切境界而不生着故云境相不能缚。

【三现惑不能缚】现惑即现前分别之见也菩萨于所见之境不着而能见之心亦无故云现惑不能缚。

【四有不能缚】有即一切有为之法皆所见之相也菩萨离凡所见皆空而无所着故云有不能缚。

【五惑不能缚】惑即无明烦恼也菩萨了妄即真无明即是菩提无着无不着故云惑不能缚(梵语菩提华言道)。

贤首五教(出华严经?)

贤首国师唐则天时于王宫讲华严经感五云凝空四华垂地因赐以贤首之号师以如来所说之法而有浅深不同乃约义立此五种之教以华严一经是佛称性宣扬圆融法界之性判为一乘圆教余经律论判属小始终顿四教故名贤首五教(五云者五色之云也四华者四色之华也)。

【一小教】此教以随机故但说人空不明法空纵少说法空亦不明显但依六识三毒建立染净根本未尽法源唯论小乘名为小教(六识者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也三毒者贪毒瞋毒痴毒也)。

【二始教】(亦名分教)此教未尽大乘法理名之为始不言定性声闻无性阐提作佛故亦名分于中广说法相少说法性决择分明是大乘之初名为始教(定性声闻者其性决定不乐大乘也阐提梵语具云一阐提华言信不具)。

【三终教】(亦名实教)此教言定性声闻无性阐提悉当成佛方尽大乘至极之说名之为终以称实理亦名为实于中少说法相多说法性虽说法相亦会归性是大乘之终极名为终教。

【四顿教】此教明一念不生即名为佛不依地位渐次而说名之为顿于中不说法相唯明真性一切所有唯是妄想一切法界唯是绝言名为顿教。

【五圆教】此教所说唯是无尽法界性海圆融缘起无碍相即相入如帝网珠重重无尽于中明一位即一切位一切位即一位故十信满心即成正觉名为圆教(帝网珠者谓帝释殿前千珠宝网光相交映互摄无碍也十信者信心念心精进心慧心定心不退心护法心回向心戒心愿心也)。

慧观五教(出华严经?并演义钞)

上元道场寺僧慧观以如来所说一代圣教约施化次第而立此五种之教是为慧观五教也。

【一有相教】谓如来于十二年前广制众戒皆是因果实有之法小乘于此得道是名有相教(十二年前者即说阿含等经之时也)。

【二无相教】谓如来说四阿含经后即说般若空慧法门空诸有相小乘解空得道是名无相教(梵语般若华言智慧)。

【三抑扬教】谓如来说净名思益等经抑挫小果声闻褒扬大乘菩萨是名抑扬教。

【四同归教】谓如来说般若之后涅盘之前说法华经以会三归一万善悉向菩提是名同归教(会三归一者会合声闻缘觉菩萨三乘而归于一佛乘也梵语菩提华言道)。

【五常住教】谓如来说涅盘经明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一阐提辈皆得作佛广谈佛性剩演圆常是名常住教(阐提梵语具云一阐提华言信不具)。

波颇五教(出华严经?)

波颇梵语具云波颇蜜多华言明支中天竺三藏沙门也唐贞观年间于大兴善寺译星陀罗尼经等以如来所说诸经圣教约其义趣浅深不同令众生修行有序而立五教故名波颇五教(中天竺即西土之国名也三藏者经藏律藏论藏也梵语沙门华言勤息)。

【一四谛教】谓佛于阿含经说苦集灭道四谛之法为令声闻之人修此而悟真空涅盘之理是名四谛教(梵语涅盘华言灭度)。

【二无相教】谓佛于般若经中说诸空慧法门空诸有相为令二乘悟大乘法空是名无相教(二乘者声闻乘缘觉乘也)。

【三观行教】谓佛于华严经中说诸观行法门行列排布种种修因证果之理为令众生观察修行是名观行教。

【四安乐教】谓佛于涅盘经中说常乐我净四德常住寂灭之理为令众生得大安乐是名安乐教。

【五守护教】谓佛于大集经中说守护正法为令众生保持不失是名守护教。

刘虬五教(出华严经?)

齐朝隐士刘虬以如来所说一代圣教始自成道终至涅盘亦约其渐顿浅深次第立为五教故名刘虬五教(梵语涅盘华言灭度)。

【一人天教】谓如来始初成道先为提谓长者说人天戒善乃是因缘果报实有之法是名人天教。

【二有相教】谓如来说阿含经时广制众戒皆是因果实有之法小乘之人持之而得道果是名有相教。

【三无相教】谓如来说四阿含经后谈般若空慧法门空诸有相为令小乘之人解空得道是名无相教(四阿含者长阿含中阿含增壹阿含杂阿含也)。

【四同归教】谓如来于般若之后涅盘之前说法华经以会三归一万善悉向菩提是名同归教(会三归一者会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同归佛乘也梵语菩提华言道)。

【五常住教】谓如来说涅盘经明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一阐提辈皆得作佛广谈佛性剩演圆常是名常住教(梵语一阐提华言信不具)。

不分教五意(出华严经?)

不分教五意者唐清凉国师推原佛教有此五种意也。

【一理本一味殊途同归】谓佛所说诸法理本无二随机异解故有殊途机见虽殊终归一实故不分也。

【二一音普应一雨普滋】谓佛一音说法平等普应大小机器皆得利益如大地草木一雨普滋故不分也。

【三原佛本意为一事故】谓佛本为大事因缘出现于世开示众生咸得作佛法华经云我此九部法随顺众生说入大乘为本佛意如斯故不分也(九部者一契经二重颂三讽颂四因缘五本事六本生七希有八譬喻九论议也)。

【四随一一文众解不同】谓如佛说无常法或以生灭为无常或以不生不灭为无常法本是一机解不同故不分也。

【五多种说法成枝流故】谓法欲灭时有多种异说恐混纯源之一味成差别之枝流故不分也。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