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书楼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当前位置:天下书楼 > 王家营志

王家营志卷四礼俗宗教学校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礼俗第七古今习尚婚丧诸礼义行方言

营之为镇,当冲而近贾,三百年来,谣俗所蒸,无虑二变,自万历河决,镇始有水患。灾伤之余,民数东徙,至弗能安其居。骖游之客,往往闵伤见于题咏。查慎行《秋杪重至王家营》诗:“十日征程滞故乡,大河西北又严装。千家转徙留三户,万柳荣枯在一霜。断岸无桥频待渡,涸沙有犊尚犁荒。惊心八月归舟路,夜下萑苻百里黄。”康熙《府志》述清河乡镇不及王营,其凋瘵可知也。顾祖禹《方舆纪要》亦未及王营。于斯时也,其俗必媮而不振。乾、嘉以降,河患浸革,又得贤有司劳来而安集之,隐隐展展,乃盛往时。然五方杂厝,为俗至不纯,是以咸丰《志》纪之曰:其民流寓者多,羊裘羶冠,千里驰驱,欢呼吭慨,有尘沙广漠之气。又曰:或南北使节经过,供顿照耀,数里不绝,小民耳目染习为夸大,虽舆台贱隶,能为京师音,呜呜执手问生平,相取下,人莫能测也。余征之故老,斯时盖有豪侈之习。骡马街诸逆旅,皆崇丽而疏明,列宅相竞,拟于官邸。其人大都乘坚曳缟,交通贵势,常挟所藉下倾令史。重以县治左移,邮亭是设,于是轺车之使、裨牙之守、草土之官,纷纭辐辏。或淮、黄涨嗌,少府发帑治减水坝,累巨万,万目睒睒,缘为利窦。闾巷年少,则各负伎勇以相嚣逐,亦有不避法禁,仰机利而食,虽蠹木断薪,过市者必责取十一,有代中山之遗焉。亦缘牙侩贩籴之徒众也。时有胡士魁者,黠诈好陵人,立标通衢,曰“木植”,板片杂草行,诛索无厌,官不敢治。

逮黄河北上,俗又殊变,豪侈之习渐移而西,货殖既衰,儒素颇出。兼遭逢丧乱,公私耗斁,馆舍为烽,遗构零落,是以其民多治壤开渠,蔬布自恣,虽崇圩四固,乃若林莽。要其敦尚本业,志不外慕,固非若他肆之骤富而骤贫也。乃者天方荐瘥,民莫之惩,虽未甚给足,而享用乃比城市。每有纨绮少年,沉沦不反,高曾规矩,堕于一朝。值贪黩之吏,弃位以嬉,遂至博塞喧于里门,罂粟陈于邸舍,败德乱俗,君子惜之。然而密迩城闉,风气不囿,里耻嚣凌,士重友助。又妇功而外,女教渐兴,朝弦夜绩,各劝其业,观人风者,宜有取焉。

礼本乎俗,王营之俗无冠礼。子生三日,洗儿解暗,外家以绣褓来。或幼弱多疾,延巫解厄,左衽、偏剃,记名为僧,时亦有之。满十二龄,衣冠始如成人。

婚礼重门户,茅茨之家,或责财物,媒妁奔命,亦有计奁论直,求十一之报,名为“敬纪”,虽素封时复不免。亲宾贺者以钱,近物力不胜,多辞不受贺。其尤简者,以汽车载妇,亲迎庙见,一日而毕。反马亦即日行之。宾客以媒氏为重,又重“全福”,仪注必咨焉。甚者与大宾抗礼,然拘忌实多。惟馈餪飨妇,有古之道。馈餪此云“孝顺菜”,飨妇曰“站菜”。

丧礼不三日而敛。祖饯之夕,亲知毕会,卜兆安厝,无淹岁时。七七至百日皆有奠,断七之日,出嫁女有换饭之俗。叔世尚奢溢,酒食鼓吹,称贷相高,礼意浸亡矣。未葬立主,葬之后,每忌日祭于寝,累世不祧。周年冥寿则祭于墓。清明、七月望、十月朝、冬至、除夕,以时供物。清明、除夕,并展墓燔纸钱焉。别有谄佛之家,非鬼而祭。俗有奉三堂画象者,曰观音、关帝、财神。祖考龛椟,仅同陪列,准以古义,亦在厘革之科。

营俗好义,多义行,观故事可知也。乾隆《志》载全邑漏泽园十余,皆出捐建,而王营、大河口皆有之。王家营义冢地八亩,杨九谊捐。大河口义冢地九亩,孙戚捐。今并失所在。同、光之间,长官好善,则有盐分司徐绍垣之立粥所,设文昌阁内。守备汤怀仁之散米券,怀仁去后,里中每冬犹踵行之。参将章宗瀚之捐置修冢义田。光绪二十六年置,有碑在城隍庙,多剥蚀。

士民则有李克勤、阮启焜之资建卡房。在荷花汪。克勤又舍田为丛葬地。在今东门外撑堤东。近十余年,疏水作桥,为者不倦,盖里有善人,数世赖之矣。事具“河渠”、“交通”等篇。其贫无力者,或执役于水龙局。王营四所,小营一所。又有力善堂、锚斧会,与水龙局为左右手。其人皆运斤操镘之流,

然闻金而出,事毕而还,不取人一钱。邻镇富室失火,有袖金锚手尽先抢救之法,营俗则贫富一视,事毕无取酬者。夫岂有期会敦迫使之然耶?尔来合作之义渐昌,营镇则有助丧合作社,民国十九年,里人倪德彰创立,社员四十人,社址在城隍庙前。俭德会,十八年,里人孙如墉创立,入会者有二十余户,亦专以助丧为宗旨。葬埋之事,不假役夫,合于百姓亲穆之训。故贫家单族,深资其力,归之如水,亦其所也。

旧邑志称,王营盛时,虽舆台贱隶,能为京师音。地接徐方,欲为朔响,诚未甚难。然非营民之常言也。王营方音,盖与清淮为近,辜陈其略:

若发声,无齿头正齿之别,如:“咨”与“支”、“私”与“师”。“泥”、“娘”与“来”,并归一读。如“泥”与“尼”,与“离”。收声则东、冬、江、阳、青、蒸诸部,其音相混,元、寒、删等部,声势亦未较若画一。其小变而近本株者,则有“湿”之为“赤”,“蹲”之为“登”,“枢”之为“鱼”,齿音之变。“环”之为“宽”,明平。“鸦”之为“袜”,喉音之变。“芒”之为“亡”。唇音之变。

或韵部相邻,偶有出入,若“都”为“兜”,鱼、侯旁转。“谜”为“命”,支、青对转。“殷”为“恩”。青、真旁转。“还”为“孩”,寒、泰对转。其例至广,难可悉陈也。以上变声转韵之例,皆操语云尔,非指读书正音。

而方言之中,虽畔谚杂出,亦有冥合雅故者,若夸大其说曰“訏”,郑玄曰:訏,夸也。由此达彼曰“徂”,《尔雅》:徂,往也,引申为至。与其事曰搅,《说文》:搅,乱也,引中为和同义。超乘而前曰“迈”,《诗小雅》:后予迈焉。俯首曰“磬”,用磬折义。物不鲜曰“蔫”,《说文》:蔫,菸也;菸,郁也。里有谚曰:“一代蔫,一代鲜。”路赊难至曰“淹”,《尔雅》:淹,留久也。床前横木曰“杠”,《说文》旧训如此。鼠穴四旁之土曰“坟”,《左传》:公祭之地。地,坟。背肉曰“脢”,市牛肉者云,然与《说文》合。小儿自称曰某之类,皆是。

又有假借旧文,别传新义,其造辞乃益巧,若罢休曰“海”,物相比曰“映”,露头角曰“漏”,力作曰“活”,以力受直曰“苦”,玉成之曰“挑”,损直赎产曰“烂”,出其所得曰“吐”,买非其肆曰“回”,两囊相为注曰“脱”,言非实曰“水”,仪文朴野曰“土”,狡于逃责曰“皮”,中无实际曰“充”,能人所难曰“猴”,事险曰“悬”,见几曰“亮”,标榜声势曰“架”。欲备举之,亦不能尽也。其或故为反语,如谓杯空曰“满”。巧作歇后,如谓险巧曰促,乃促寿义。则邻于市井,不悉书焉。

宗教第八僧徒巫术回教耶稣教在理教

王营缁流,称临济宗。然滹沱家法,不闻于代,直假群庙以自养而已。故志宗教,宁志群庙。

盖庙莫著于城隍。先是康熙二十四年,僧如行始徙自渔沟,结庵曰“新祥”。乾隆《府志》图作“兴祥”。而乾隆《志》又有忠佑行宫,原注:王营堤北。不知所自始,盖厉坛之类。乾隆十八年,今城隍象随黄流漂至,止于渡口,庵僧普正感焉。遂募营新宇,舁象祀之,仪如邑庙,加护黄字。三十年,以新祥庵并入,自是远近奔赴,清明箫鼓称盛。道光中,僧照华募建戏台。光绪二十九年,今住持心诚更辟建内宫以容姏姆,行香之众,为河北冠矣。民国十七年秋,王营小学迁内宫之象以充校舍,惟东偏存。殿庑诸塑象,是年亦毁于驻军。

城隍庙之东为彤华宫,地藏庵故址也。庵建康熙时,沦于黄水,改建年未详。光绪五年,大风拔屋,庙祝老刁被压死。宝应许氏募而新之,更增建堂斋。后十余年,行户有倡为太阳会者,盐运分司徐绍垣应其请,捐金塑象,即彤华宫东斋以祀。别辟门西向,是为太阳宫。每岁三月十九日,有赛会之俗焉,或曰哀思陵也。里中粮行有事,恒聚议于此,十八年,尝借办民众茶园一次。

又东为文昌阁,康熙五十九年,张家楼张氏私建。光绪《志》则为十五年,恐误。咸丰中,士人募修。阁东倚圩墙,一望荒阔,日即圮废。近又改署其门为关帝庙。

彤华宫直北为东岳庙。道光中,魏氏女桂成建。领袖僧众,颇殚心力。女盖巫师之流云。光绪十七年,髪徒施沈氏等有碑,略谓:女带髪清修,初建庙宇三十间,又捐赔奁田六十余亩。女幼而好道,长适王门,夫故,挈子在庙修行,子愿为僧,法名绪东。同治八年,绪东故,女为尼终身。

其西为马明王庙,盖车骡商私祀之神也。乾隆《志》有马神庙,在王营堤上,殆亦即此。志称雍正六年立义学于此,其源最古。乾隆五十四年,车骡商姜进公捐资修建,其前有戏台。值嘉、道之交,市廛殷实,歌吹无时休。改国后,其裔秉衡重修,里人张廷臣三修。民国十八年,县设农民教育馆于王营,秉衡之子道立舍庙及田以入焉。详见“学校”。

渡盐河而北为月光庵,明观音庵也。清初河官建大王庙于此,继有僧月光者,戒行高洁,实重建是庵,及功成而化去。或曰僧盖未死,说荒奇不可信,然庵名由是显。

自彤华宫至此,独马王庙无住持,余兴替不一,皆新祥传法弟子也。自民国以降,军旅寄栖,庙貌多不如昔,僧徒六七,待经忏而食。

往者诸庙率有赛会,一岁三举。城隍庙以清明,太阳宫以三月十九,东岳庙以五月初一。好事者踵事增华,歌踊眄睐,媟谩成俗,费财已甚。大都巫婆尸祝,因缘为利而已。尔来县官年有谕禁,迎神之举渐希。

别有操巫术者,猥奉多神,为人酬愿,谓之“香火”。其术盖出于傩。营俗:凡患病者,或延女巫许愿,及期,其家招端公结坛酬神,一日而毕,谓之“神门法事”。此辈在昔谓之“香火端公”,其通称也。亦有呼以“童子”者,则因疏文,常有过关童子,而误其坛之所祀文昌、壮缪、观音、财神、老子、三官、城隍、社公,不一而足。而秘奉于家者,则为“鬼倉神”。收鬼倉之日,礼请同道,然后应赴,如释之受戒。往者清河香火二十四家,隶阴阳学,称神会司逐疫科。王营有杨氏、创氏,共为一家。春秋祈赛,磔鸡击豕,社鼓相闻,犹然楚风。里中每春有土地会,神弦歌舞,醉饱永日。秋而有年,亦有报赛之俗曰“青苗会”。又有为村农串演小戏,谓之“外坛”,则出其暇日以歌唱鬻钱者。今官府有禁,所业已微矣。

王营为户千三百九十,奉回教者凡六十五。十七年,查合镇回民:东街九户,南街五户,西街二十三户,北街二十八户。咸尊金积马氏,阿衡(今译作阿訇,下同)由其除授,三年一更。其礼诵之所曰“清真寺”,在北门东偏。雍正中旧建者也。咸丰庚申之乱,寺毁于火。同治六年,阿衡戴静斋重建,而旧观未复。光绪十年以后,教众共输金踵成之,轮奂乃加赫焉。近百年来,此教犹多笃信谨守之士,访道求师,薪火不绝。《淮阴风土记》曰:王营清真寺,科仪戒律一准于经,视清江、马头为顓笃。道光时,阿衡常廷璋有道行,一时北自济南府台儿庄,南讫宁、镇、杭州,皆属其范围。后继者懒不走(坊)[访],远人遂不至。今所能及者,仅沭阳、宿迁、泗阳各集镇与县城之金、常、周、葛四姓而已。然在营之回人,犹知唪经致斋,不敢堕其宗风,选幼年颖异入金积留学,近常常有之。他镇回民多好斗,此邦独守礼法,务谦退,操业除宰牲、鬻皮外,有开行为大商者,而乞丐则所绝无。

耶稣教。当清季年,美国长老会教士初设福音堂于粮食街。民国十四年,更僦宅西街而迁焉,然信徒或寡。

在理教。不知所自出。或曰:即墨杨氏所倡。杨,明季人。在理者奉佛教之法,修道教之行,习儒教之礼也。民国十年,始建理堂于马王庙侧,曰“从善堂”。有当家一人,如僧寺之住持。其教主断烟酒,故一称戒烟酒分会。亦施方药。奉教者五十余家,机户为多。

学校第九义学小学宣讲所阅报社民众学校农民教育馆

尝读邑志《贡举表》,览王营先辈著籍之数而叹之曰:异哉!三百年来何其寥寥也!夫学校不足以得真士,固已。然真士不恒得,而谨敕近名之士必此焉求之。今谨敕近名之士不恒见,则所余者市里之众人耳,不亦殆哉!

初,清时经制之学,独府厅州县有之,王营乡镇也,值兴文之吏,时一设学,然不甚可考。乾隆《志》:古社学十七所,吴城乡有其五,然未加析别,未知王营尝立学否。雍正六年,知县李必成立义学于马王庙,其事始见于志。署县戴昕继之,为加考究立课程焉。岁余去官,学亦随废。乾隆《志》。废百三十年,同治九年。镇人秦大同、杜学浔等倡议兴复,总漕张之万以官帑重建,是为漕义学。自黎培敬以下,督漕大吏举加意振导之,考校既勤,绩效颇著。培敬榜义学曰“存性”,颁书籍三十部,简里人孙乃煊为之师。陆元鼎继之,遣官按视诸学,别其勤惰,至王营褒勉有加。光绪二十八年,漕督张人骏更聚义学师傅而按试之,王营列最优等,谓有先正典刑。凡此皆昔时义学也。

光绪之末,变法令下,乃废义学,立学堂。接乎民国,易置者屡。今本其终始,撮记以备故实。

稽古初等小学堂。校址马王庙。光绪二十九年,知县洪槃谕办,历任堂长彭永年、孙乃煊、费瑶、王义和。改国后为第三初级小学校。

蔚文初等小学堂。校址西街北首张宅,后迁粮食街,又迁参署西院。宣统元年,麦厘董事张旭初禀办。历任堂长张旭初、杜廷栋。改国后为第二初级小学校。

达材初等小学堂。校址小营月光庵。原为义学,宣统二年,小营油商筹办,堂长赵鸣琮。改国后为第十九初级小学校。

萃英初等小学堂。校址清真寺。宣统二年,王营皮商筹办,初为简易识字学堂,未几更名,寻又改称蔚文第二小学,堂长杨葆身。改国后停办。

右清季小学四所。

区立第二初级小学校。校址旧参署,后迁城隍庙西,又迁清真寺。民国元年以蔚文小学改建。历任校长张炳华、秦兆鋆、戈寿彭。

区立第三初级小学校。校址太阳宫,后迁清真寺,又迁城隍庙西。民国元年以稽古小学改建。历任校长马家腾、张丙元。民国十七年七月与第二小学并为王营小学校。

私立文蔚初级小学校。校址旧参署李宅。民国六年二月,里人赵钧、孙如墉倡办。校长赵钧。七年七月并于第三初级小学。

区(五)[立]第十九初级小学校。校址小营月光庵。民国元年以达材小学改建。校长唐正沂。十七年七月改为县立小营初级小学。

右改组前小学四所。

县立王营小学校。校址城隍庙西。民国十七年七月,教育局循里人秦国铨等之请开办,以原设第二、第三两初级小学并入,旧校舍六间,里人捐款重建。校长杨广生更以城隍内宫客堂、财神殿等处画入。今校长为张秀生。

县立小营初级小学校。校址月光庵。民国十七年七月以区立第十九小学改建。历任校长邵本焕、周慕云、唐正沂、张丙元。

右见存小学二所。

呜呼!吾志学校而叹营人之后时也。夫世之不幸非一,而无教为大。以营民之众,岁输多额之捐,而当道不之重,局局于两初级小学者十余年。虽复升学有志,而贫者难之。末俗梗而不迁,天才阏而莫遂,皆此之由。今虽幸而有成,而待教之众,拯者几何?扩而充之,是所望于当局者矣。学龄儿童数,王营凡千零四十八人,小营凡四百六十七人,今但有完小一所、初小一所,待教仍众。

社会教育。亦起于清末,先是光绪三十二年,劝学所区董张旭初、宣讲员刘文波,尝倡立王营自治宣讲所及阅报社于新祥禅院。先文学公时为劝学员,亦与发起并草简章六条禀县通详立案。简章录下:一宗旨。以开通民智、培养公德、正人心厚风俗为宗旨,无论何人,皆可听讲,惟不得喧哗骚扰。宣讲书籍,拟以《咨议局章程》及《选举法》、《公民必读初编》、《地方自治纲要》、《地方行政制度》、《直隶自治讲演集》及关于地方自治之部颁章程;二讲员。暂由某等担任,俟筹有经费,再议续办自治研究所;三讲期。每星期日下午二时至六时;四讲所。暂设王营新祥禅院,俟择有适中处所,再行迁移;五报纸。计《预备立宪公会报》、《时报》、《神州日报》、《中外日报》、《舆论日报》凡六种;六报费。现已商明提宪,设立之阅报社,由清江间日转送六分到营,送资由本社发给,不取报费;附则。监督责任在城,应归警察局,王营距离较远,临时请本镇汛官到所监督。一时听者填门,颇易旧俗。改国以后,兹事遂废。民国十三年六月,镇人于锦涛尝捐金设平民学校一所于第二初级小学,未久废辍。十七年十月,淮阴农业学校推广部又设第一民众学校于王营小学,向隅者犹众。其十二月,市中粮商李孔嘉等又集资自办一班,毕业者各数十人,后皆停办。

民国十八年,县教育局将设农民教育馆,其四月,镇人姜道立以先世捐建之马明王庙及田四亩,舍为馆基。五月,局聘镇人罗青来为筹备主任。筹备员为黄世英、杨广生、孙如墉、秦兆鋆、韩道立、张廷臣六人。土木髹漆,次第兴办。又作钟楼于戏台之上,拓其前以为竞技之场,圈购庙东田八亩有奇,以供扩充,共用银三千三百七十元。十九年四月,馆成。历任馆长纪国永、杨屏辅。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