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书楼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华严经问答上卷

(快捷键←)[没有了]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沙门法藏撰

问。三乘事理。普法事理云何别。答。三乘中事者心缘色碍等。理者平等真如。虽理事不同而相即相融不相妨碍。亦不相妨而事义非理义也。普法中事理者。理即事事即理。理中事事中理。即中中恣。虽事理不参而冥。无二随言全尽。全尽而全不尽。如理事事理亦尔。以心言一切法而无非心。以色言一切法而无非色。余一切人法教义等差别法门皆尔。所以者何。缘起陀罗尼无障碍法。随举一法尽摄一切。无碍自在故。一无一切无故。三乘即不尔。废理但事言一向不杂事。事中不自在故。一相教门随情安立不尽理故。

问。言尽不尽者。约一法者云何尔。答。其一法若一法是者岂尔。而一乘中一法。即一切法是一法。一法是一切法。一切法是一法故。一法言者即一切尽。一法即一切法。是故一法言不可尽。虽不可尽而一言无残。虽无残而全不尽。

问。此言尽不尽。但言以是耶。有所尽不尽法耶。答。亦得云但言以是。言以外何有法乎。亦得有尽不尽法。尽不尽之言即当法故。法言能所不参。而冥无二相。随意得为也。

问。尽即不尽不尽即尽者。何义耶。答。随缘生智之义。谓以尽生智即须之尽。以不尽生智即须不尽。所以其法不在于尽不尽。即不在于自故随须即恣。何物不成乎。其犹虚空无自相。故一切中无妨。随至即是。谓尺中至即是尺。步中至即步。何物非虚空。是所以无障碍故。缘起之法亦尔。准可思也。

问。普法中何义事。何义理乎。答。且前方便约一色中。五尺义事。此无碍义理等。若正观中五尺义理。无碍义事。亦得。此反亦得。约事中碍义是心。缘义是色亦得。此反亦得。随须缘恣言。所以正观智于法得善巧方便。能见机益故。

问。若缘义色时中。缘义心坏耶。缘心义不坏缘义色是耶。答。坏亦得。不坏亦得。所以者何。缘心义不坏终不得缘色故坏。又心缘义坏亦即无缘色义。故亦得不坏。坏全不坏。不坏全坏。非坏不非坏。不非坏非坏。余一切亦尔。准思也。

问。若坏者即不坏义不成。若不坏者坏义不成。云何得言坏故不坏不坏故坏耶。答。汝坏言即闻坏不见不坏。坏亦言不坏即闻不坏。不得闻坏不坏故。自分别情无由息。入理无日。正闻人即不尔。若闻坏时即能解不坏。坏闻不坏时即能解坏不坏。由解坏不坏故得不坏。而不舍坏。由解不坏坏故得坏而无舍不坏。得坏而无舍不坏故非存坏。由得不坏而非舍坏故不存不坏。非舍非存故能入中道。既入中道无所不为。能随顺于无碍自在法。修诸行德。契会自原圣人发教意趣。益其尔为也。如色心一双法尔。余一切法界法门亦尔。准思用心也。又梦喻可解(云云)。又疏中释文前约八教互成。约三教辨三次第意何耶。答。大意者为显此经内一切教义等无不摄故。谓佛始第二七日道树中临大人说大法时。一切虚空法界一切微尘处。一切微尘处一切十世九世前后时中。一切五乘三乘一乘无量乘机中。顿应说一切法门。所临机众生各各随应闻解行证。如是一切教义等。十十法门顿同时显现中。大机人如是法。门见闻解行证。一处一切处中。一时一切时中。一根一切根。一行一切行。顿顿修行。乃至三界六道四生等因果法。皆无所残此经内在。为显此义故疏家先显八教互成三教逆顺次第法门也。

问。如是三乘一乘教等皆此经内在者。皆十佛说耶。三身佛说耶。答。亦得皆十佛说。十佛外无别三身故。三身者十佛用故。三乘即一乘故。此约一乘说。亦得随教宗。三乘教三身说。一乘教十佛说。见机不同故。一处一时如来善巧无所不应故。

三途众生所闻教三途佛说。人天所闻教人天佛说。小乘所闻教小乘佛说。三乘所闻教三乘佛说。一乘所闻教一乘佛说。各各能化所化相当不乖违故。然如是能化所化。能说所说随在不动自位。而全全摄无所残。可思也。

问。疏云。五种教体五教云何今当耶。答。初实音声等当小乘萨婆多等宗教。第二可似音声等初从成实宗至初教始。成实者破萨婆多因缘实法。以立假用教。而犹不明心似音等显现道理。故同小乘教。初教大乘中。因缘假有法识变似显现不离识。而但生灭妄识中明。非真唯识。第三不可以似似音等者。当初教终空以去所至熟教始。谓初教终一切法皆空故。熟教始一切法皆虚妄无可似故。第四唯识音等者。远者有初教位等正熟教终以去。一切法但一如来藏真识作故。第五真如音声者。熟教终以去极当圆教位。一切法皆如故。

问。余可尔。顿教中一切皆绝为宗。云何唯识及音声等乎。答。顿教三乘中极处故。终教中真识以默为极。现不无法故。又音等者凡此界佛教以声为体故。所作佛事默言皆得为音。不谓发音声故为音声。维摩以以默现不二法门。岂非教。既教亦得从方说为音声也。又三乘中以理即事事而无非理。既理即言默说皆理。理无二故默亦音声。余法亦尔。此义玄可思也。

问。十佛相貌云何。答。一无著佛经云。安住世间成正觉故。严师释云。所有功德无住著故。解云。教义等乃至逆顺一切世法门。皆佛功德无障无碍。离住著义以为无著佛。二愿佛经云。出生故。法师释云。所有功德随愿皆成故。解云。一切功德皆随佛愿。随众生愿无所不成义为愿佛。三业报佛者。经云。信故。释云。所有功德随业应成故。解云。一切功德法及众生一切业中果应故。决定能生信。若违者不决定义故曰信故。四持佛经云。随顺故。释云。所有功德住持一切解行故。解云。一切功德皆一切行者解行中契。若佛以者即佛随顺德。若众生以者。即所起解行佛非随持。即不得自解行故。如是任持义以为持佛。故曰随顺故。五涅槃佛经云。永度故。释云。所有功德常寂静故。解云。一切功德寂灭义为涅槃佛。六法界佛经云。无处不至故。释云。所有功德与法性相应无尽故。解云。一切功德皆与法性相应。即一切法是十方三世一切处中。无尽义以为法界佛故。七心佛经云。安住故。释云。所有功德种种相故。解云。此宗中心种种义。释谓。功德一切种种相各各自是。以不坏义以为心佛。故曰安住故。八三昧佛经云。无量无著故。释云。所有功德与定相应故。解云。一切功德与定相应故。无尽故无量。亦寂静无喧动无著。九性佛经云。决定故。释云。所有功德即法性故。解云。一切功德即法性。余缘不所动。故如其性。譬如印所印法故决定故。十如意佛经云。普覆故。释云。所有功德随意增微现前故。解云一切功德随意随机。弱强深浅等事皆现前无所不为。故曰普覆故。如是十皆别义不参一切功德。一一德每具十义无尽。经第六卷明难品一切诸佛身唯是一法身。一心一智慧力无恐亦尔。自在功德无所不知故为佛。此十佛即诸法尽穷之原。十即表无尽。此十亦相即相入无碍自在。重重无尽义可思也。

问。此十佛说法其相云何。答。总言三种世间皆实有三业皆能作利益众生事。名为十佛说法。

问。此十佛成佛经云念念新新断烦恼成佛。而不云住学地者。其义云何。答。若三乘教中三身佛成者。因时中住学地修诸行。至果时中住无学地无修学。一向果位。一乘中佛自他并同成故。已成以去非唯住果地不修因行。或成佛与一切众生前前已成。后后亦成。十世九世无不成时。同一缘起因果故。

问。三乘教中亦有此义。何故但是十佛乎。答。三乘教中但约一真如法身一体无二义以说耳。未明别别相续事事门中如是义。是故分齐不同也。

问。若佛与众生同一缘起者。以佛者全佛无众生。以众生者全众生无佛。若尔云何有能化所化之义乎。答。全佛不舍全众生。全众生时不舍全佛义。非全佛无众生。非全众生无佛。虽冥无二而不相参。岂得无能化所化之义。虽非无能所而非有能所。

问。佛全觉人。众生全惑。若佛与众生一者俱惑是耳。何有能化佛。以众生与佛一者俱全觉人是耳。何有所化乎。答。有二义。全作众生故无能化亦得。全佛是故无所化亦得。全全作二故有能所亦得。无障无碍法不有于一故随须皆得。其犹如虚空化虚空。在于圣说也。莫为缘起法中随分别情所计见。

问。佛见惑众生时中。惑见耶觉见耶。若惑见者惑不见惑。何能见惑。若觉见者觉非惑。故即不及见。云何能见众生乎。答。二俱得。二俱不得。所以者何。言二俱得者。若非惑不得见惑故。得以惑见。以他非自知故。既云自惑见故。见者即非惑。故亦得以觉见。是故佛言我与汝不异汝自为别此意。佛见众生全吾身是。而自佛是汝不知。徒自受诸苦故。永劫起同体大悲不舍众生故。同修同成同苦同乐。暂时无舍离时也。是故经云大悲牛也。此以疏况亲也。

问。一人修行一切人皆成佛。其义云何。答。此约缘起之人说故。一人即一切人。一切人即一人故。修言亦尔。一修一切修。一切修一修故同云也。

问。现一人修而余不修。亦一人非余人。何得为尔也。答。汝所见但是遍计耳。不关缘起之法不足言也。

问。一人作恶余人生天者亦何为耶。答。此约善恶相是之义说。谓此恶非彼善即失。既彼善即是恶故。得由此恶生天。由善生地狱之义准可思也。

问。若尔恶即善是义生天。非善即恶是义生天耶。答。尔亦得然。尔义不难。而善即恶义故。恶以生天亦得。

问。但善恶顺生逆生耶。亦不生耶。答。亦得不生生随顺缘故皆得。为无碍故亦皆不得。以有著处故也。

问。解行位至得一法时。一切分别识障减耶。余法门未得故。余障未除耶。答。得一法门时一切障灭亦得。未得余法门故余障未除亦得。所以者何。此一法门即尽余法门故。此一障即余障故。得一法时无余门非得。断一障时无不断余障故。又得一门未得余门故。断一障时未断余障故。无量劫中次第新新断惑障。新新得法门。而此即一时一门。所以此一门非彼余门即无故。此一时无彼无量劫即无故。

问。得一法门时中。余门无非尽者。余门何须乎。答。无须何有余门乎。

问。若尔得一门时即尽。岂无尽法门乎。答。得一门故余门为尽。非得余门故余门尽。何得尽余门也。

问。余门不得者即非得一门。一门即余故。答。尔。不得一门以非余不一门故。然得一门时余无残。何得不得一门也。

问。何义为尔乎。答。一多相是前后相是相入故。是故善财者无量劫中。仕无量知识得无量法门。而不过第二七日一时。可思也。

问。三乘教中立诸位地令生信解者。不为如衍立要至自究竟果耶。有要至自究竟果人耶。答。不定。泛三乘教大意为欲生信解。随众生意安立。受此教人有多重。若利根人始闻方便教。即知方便之意即入一乘。又有闻教不知方便之意如教修行人。此中有多品类。随根熟处入一乘位。最钝根人如所闻教至自究竟果。方回入一乘见闻位。

问。见闻位不定位者。其退相云何。答。闻大法而即不得如闻自在故。细有违教。有堕三途人也。

问。以何知是。答如小相品云。以佛小相光照阿鼻地狱人等。彼光即生兜率天。闻空声即得十眼十耳等大功德。若无前大善根云何能得尔许大功德乎。

问。此等人可权。往利众生岂取为退人乎。答。既空声中教。汝所受地狱之苦无来去处。但汝恶业所感。何不为退乎。

问。若实恶业所受者。凡夫位自所造之业受地狱苦。由佛光大故令出得大功德。何有取退大人等乎。答。若尔何人令不出苦。而其中有限苦者。必有深善根人等令出苦也。

问。如是退人等住下位中。回入一乘。有惑业人等耶。设三乘自究竟果位中。至成佛人等是耶。答。此义实难解。然教品玄差者自宗中虽至究竟。而为不闻一乘教。始闻同故。随位判并同有退不退也。

问。彼上果人既业烦恼尽。岂得有业烦恼为主以大悲助往恶趣乎。答。自宗虽尽有一乘障不断。岂不往乎。

问。此一乘障前自宗所断之惑耶。更有别耶。答。义不定。所障不同故别亦得。又前断为。而此乘以者全不断故。乃至亦得。惑法无自。随处故。

问。前所得智此中障耶不耶。答。亦得障。亦得不障。何为虽彼宗智而不知一乘无障碍法故为障。复虽不知而顺于一乘进故不障。可思。

问。何知三乘极为佛而还入一乘也。答。如法华经云。既至三车处方又索车故。佛乃与一车故。彼三车处即三乘果喻故。不可不尔也。

问。三乘大乘教中。盛明三净土。诸众生令为不退处。三乘行者等必至八地上者。定生他受用土。成佛者定在自受用土。岂至不退处而有退堕恶趣乎。答。自宗如问。然而望一乘普法法门不关何妨有退也。又彼教中云。三贤十圣住果报。唯佛一人居净土。何八地上定生净土乎。十地下位唯在自异熟识所变果报土。然就增上缘故为净土耳。断惑亦尔。彼经云。至金刚三昧以无想信伏诸烦恼不断。唯佛断也。

问。若尔彼宗佛既在净土。亦断惑。何不入一乘乎。答。彼教中一乘隐于极处。故作如是说。若约教分齐。约行分齐者。彼佛亦有自报土。或复不永断。以至三车处方便索故。

问。若尔生净土得无生忍者。约何无生忍乎。答。不定。若生变化净土人闻一乘。根熟闻一乘法人得一乘中真实无生忍。若乃在三乘分齐人得自宗定慧相应无生忍。以一乘望者相似无生忍也。余二三等土亦尔。又三乘教所明净土等者。此一乘教中世界海中摄。非十佛在十种净土门摄。种种身等十种净土但十佛在处。一切法之本原虽不别而非余众生分齐。窃欲现此义故。仁王经云。唯佛一人居净土也。

问。若十种净土但佛在不余分齐者。与三乘教中自受用土有何差别乎。答。不似。何以故。三乘自受用土但成人所感。自识中因所生五尘等土最胜故。不余所及。今一乘净土虽但在佛在而非舍众生业身等法。虽不舍而不同分齐。虽不同而即是其也。犹如梦所见等物唯觉心量。虽觉心量而不如梦计。虽不如梦计而不舍梦所见法。彼中道理应知。亦尔也。

问。若尔与终教中法性土何有别乎。答。彼亦不同。所以何者。彼教所明但修人所证。寂照照寂。能所平等一实如为佛土。非随众生妄识所生等种种法即为。其故唯自定慧等智所识之分齐。在此一乘中即其事法不坏。全摄为佛土故也。

问。经云。欲知至大有小相者。大因缘成大即为小相耶不耶。答。得大因缘成即有小相。此大全小。因缘成故。

问。若尔因缘全别。云何即为其乎。答。以因缘别故。无关而非他故即为其。

问。若所成即是者。能成因缘亦尔。答。亦得即是。随须无妨故。即中中自在。能成因缘既尔。所成之法亦尔。一切因缘法皆如是可知。

问。如梦中所见法。唯心量是者三教中唯识门中有何别乎。答。少不同。唯识门者虽所见法多。而唯一识作无外别法也。今所取者此心随睡眠因缘。作种种法时是诸法皆因缘之法。无住无我法。故无自住。无不时所是之义。此义随因缘无住。不随作心故不同也。

问。此因缘无住即是所喻之缘起法。云何为能喻法乎。答。即是因缘非别喻然。而迷人此梦因缘法。随分可解故。取喻诸因缘法耳。

问。一乘中三处回向之义何为。答。谓回向众生菩提实际三处中无所回向。是名为回向。

问。既三处中向。云何无所向乎。答。菩萨起行中即为众生故。又菩萨行无众生不起故。众生所与由此二义故。菩萨行古以众生物非适今回向。解如是义。即无能所二中入。名为回向。又菩提回向者。菩萨行从菩提生。为成菩提故。古以是菩提具无更所回向处故。又菩萨行即如实法。为显如实古以实际具。无别所回向。如是三义故。一切菩萨行无不尔。解如是名为回向。此义深趣缘起中道理。三乘回向者。有随事别回向之义。可知。

问。或有文云。菩萨发心。一切众生已度以后成佛。或云。为欲度众生故修行菩提。若未得菩提者不能度众生故。菩萨言行相应。若如前者何故众生未尽。而菩萨已成佛。若如后文。先成佛者云何与前相应行乎。答。此处实难解。然自所证之理智无障碍故随机缘。教何有相违。谓众生即菩萨故。菩萨成时无不成众生故。永度众生方成佛亦得。以菩萨即众生故。菩萨永无成佛时亦得。菩萨众生不乱故。先自成方能度众生。自无德能度他者。无有是处故亦得。菩萨与众生不相知故。菩萨非能度。众生非所度亦得。如是四句遮过遣非显德等中自在也。

问。菩萨代受众生苦时中。众生恶业为因。所生苦为自为果受耶。以众生业所生苦令舍。以自业所感苦受。若如前者云何他作业自受。若如后者但受自苦不代众生。答。并得。随须处自在故。非如三乘教义。深可思也(云云)。

问。起信论以真如熏无明。无明熏真如。其相云何。答。不他故。不相知故。谓真如平等义。无明迷自。义非真如无无明。非无明无真如。是故互熏也。此义即显事理明闇相即相融义。入无分别理也。

问。五门论者等约自体缘起中。明圆明具德无碍自在义。与严师别教一乘普法有何别乎。答。此义难别。然少有方便。谓彼师等约相融离性自体门。明无凝自在义。非即约相事明如如无碍义故。在于同教分齐。此师等即约相明无障碍义故。当别教分齐耳。

问。如来藏自体中。明无碍自在即是熟教等义。何故为同教分齐乎。答。此师等不别教分齐故。一乘别教义在于藏相明也。此义但在于藏体。同一乘。是义故同教分齐耳。若约圣教临机说分齐别者。其相炳别。何得不别。谓涅槃等约如来无二义门。临根熟二乘等机说。说处时亦别。华严教者成道第二七日十世九世时中。约一中多多中一一即多多即一等一切事理等法界法门。临普贤等一向大机说。机教既别其宗岂同乎。可准解也。疏云。九种阿含证十地为宗者。一者行教相对。谓一切言教为阿含。即能诠教此教所诠一切行德等为证。下论云如字藏义藏是也。二者位地相对。谓地前一切行德依教修故为阿含。地上一切行德教义等但依证位修行故皆名为证也。此下论地前异生众为阿含净。地上同生众为证净等也。三者修成相对者。地上诸地闻思修等方便行及地前加行。以所生自类报生识智别相可说为阿含。真无流证真如智等为证。以不可说相故。此即下论闻思修等可说。地智离文不可说事也。四者真伪相对者。约真证智从前后方便说。彼智现示等为阿含。舍方便当真证智不可说为证。此下论义大不可说说大可说。说大者因成就。谓慈悲愿力也。因渐渐成就大闻思修等也。教说修成熟大。谓观修满足等。言观修者从前方便说。彼真证智除障自照之义。满足修者从彼方便说。彼真证恒沙德具足现也。义大者舍诠谈自证智。唯证智乃知。不可示说故。义大为证也。五者相实相对者。以前方便际中显现彼证相为阿含。即此舍现相入契实证为证。此下论如增上妙光明法门等。言增上妙法者证之。增前相故为增上。离相细体故为妙法也。光明法门者。阿含以能照显彼证法故也。六者体德相对者。约离相真证中如自体明显名为证。即此体随顺方便修能成诸德名为阿含。从彼教修行。行成德故。下论如金体庄严所况等也。七者体用相对者。彼前体德含为证。依彼证随机缘所起教智用为阿含。如后得智中起教用等也。此下论如珠光等所况等也。八者自分胜进相对者。前体德用以自分所得名为证。上地所未得中明解为阿含。此下论赞金刚藏德中有证阿含二净也。九者诠实相对者。无住大虚空为证。于虚空中所尽十地教义等诸法门。虽与虚空无异相。而非全无为阿含也。此下论虚空处鸟迹所况义等也。

问。是但约十地耶。通地前耶。答。说十地即尽前位摄。以六相说十入故。可知也。

问。乃不知其相何乎。答。约十地者。加分中根本入本分中愿善决定。说分中发菩提心即是。是约实为论。然而法门作不同。加分中十入合体相说。本分中开体相。六决定为十地体。即是体中有总别相等。说十地名为相。说分中但约相门广现行德相。不同如是。然即其相门中十十句等总别相等说者。为欲显示其诸行德即是缘起无障碍普法行德。然即是相无非体。体无非相。可知也。

问。何故十入合体相说乎。答。经云。一切菩萨不思议诸佛法门说令入智慧地故。诸佛法门者。佛证智大虚空也。智慧地者。十地智。入者即是十地智入于佛智虚空。若已入者即是一味无别体明入。是故约一味入说十入为别以示现。若体门以十入全体。若以相者十入全相。若总别者九入全总根本入。根本入全九入故。非谓根本入体九入相也。是故体相合说也。本分中如是十入开体门为六决定。前相门为十地名也。

问。何故十地名为相乎。答。对十障施设十地行德分别可见之相说故为相。彼证体中无障可对故自在无碍。诸行德具足非情可见故非相也。

问。依位示现。普法中地前解行等中已满显示。何用十地中复显乎。答。虽所显普法随位无残现。而随位增胜门别非无。谓前举随分显满。约初发心一念等显满故。今十地中举满现随分。谓举佛证智虚空以说十尽故。法门不同也。

问。约所显法虽随位全现。而约行人进修得证者。解行时劣。证时胜之义为有耶不耶。答。随行位言此义不无。然而证时前劣无异证胜法。以前劣自胜名为证故。若证时至有前劣者。非为劣胜故。又非劣位动。无劣无胜故。是故不动胜劣位。即是无二。不移无二即是二也。缘起无住法法尔故也。

问。请分经云。解脱月菩萨赞诸众以请中。此众有阿含行五证净四。证净四中乃至第十地位。得证不随他教净等。既得证十地者何用亦说十地请乎。答。有二义。又一义其所得十地约前解行门所得证十地以赞。今所请十地约证门十地以请说。又一义既请言中云为十力净心。论释曰。已入证者令得佛十力。未证入者令入证。故明知已得十地人。欲为成佛故请也。

问。若尔者但请说佛地。何故请说十地乎。答。十地即佛智慧无十地以外佛地。然佛地即为果故。故不可说。十地因行故。可说示故。请说十地。不请说佛地也。

问。若尔既得十地。已因即满。即入佛果。何用请十地乎。答。欲为现示十地无尽故。初地中十地。二地中十地。乃至第十地中十地无尽。无尽十地虽得下地十地。而未得上地十地故请说。何有妨乎。

问。若十地无尽者即无十地满时。即无成佛时。何以为成佛故请说十地乎。答修如无尽十地已入无尽佛地。何有妨也。

问。十地论通四果有何别耶。答。一者调柔果者约行以说。谓由自地离障故。自行之行离强健故。名为调柔果。二者发趣果者。有初地时中。能解于十地所行诸事。约闻思慧说也。三者摄报果者。由得初地等故。能得胜自在报。依此报能修自他利利之义。四者愿智果者。由自地诸行熟故即入证自体无住实。相成行用与体无异之义也。是故诸地中愿智果。虽增胜而无别增。即是虽去而不动。调柔等果虽不动而去之义。

问。今所说之诸地。地每各各有所作之障所行之行所得之果等不同。即此依行位等示现普法无障碍之法。是故普法中行者。即依此法而为修行耶。为此别耶。答。即依此法门以修行也。

问。若尔者虽不同所依行位。而亦不坏其法门。即为普法无障碍果行修行矣。一位一切位。一行一切行。一断一切断。一得一切得故。修德数断惑数皆同齐。何故亦云普法中解行移返一切识分别。自此以去无分别心中修功德乎。答。实皆同齐。然而未得一法门时中。全迷不知自是本不迷。已得一分无生忍以去。全知自不迷。又知普法始终一相。此知时中无后际迷不所断。亦无不所修德故。更无复所修断之法。而法门不得故亦不尽修。是故此以去所如是无分别心中。入法流具诸功德。修修无尽而不动初门。不动初门而念念断修增。修增修断而不修断。以本无不修断故。故第八地中云。证实性不成佛。以修功德成佛。然莫舍此忍门也。忍门。谓。自体本来空寂灭忍。不动此忍修诸功德。虽修功德而不动寂灭忍。是故无边增修而毛毫不增。如是方实增亦实不增。实不增故立愿智果。实增故说调柔等果。此四果虽十地中方说而盖十地。即信解行回向矣。彼即此。此即彼乎。可思也。

问。此言增不增之相如何乎。答。经论中如所喻也。诸虚空中画迹等事也。得一相无二故无增减之义。即是为愿智果行体。若能画入言即其画有增微之义。即是调柔果等行用虽对体用而不有二法。虽无二法而非一法。一切诸行皆如是知。可思也。

问。约九世十世法。得摄诸法尽耶不耶。答。约此门尽不尽之义具足。以尽门尽以不尽门。不尽同体异体等门。可知得且约一人相续以作九世等者。过去中畜生。现在中人。未来中作佛如是三世。明难品云。一切众生心普在三世中。又云。一念无量劫等中。过去中有三。谓一者过去过去。谓即自当体是畜生。二者过去现在。谓即其畜生。是现在人。三者过去未来。谓即其畜生。是未来佛。此为过去三世也。约现在有三。谓一者现在过去。谓即现在人。是过去畜生。二者现在现在。谓即是人自当时人。三者现在未来。谓即现在人是未来佛。此现在三世也。约未来世有三。谓一者未来未来。谓即其未来佛自当时佛。二者未来现在。谓即其佛是现在人。三者未来过去。谓即其佛是过去畜生。此未来三世也。如是九世法即是一念。故为第十世。合总别为十世。此即约即门而说也。经第三十四卷普贤行品云。过去是未来。未来是过去。现在是去来。菩萨悉了知。又偈云。三世即一念说也。中门准可知也。若一相续一切相续亦尔。如一法一切法亦尔。一切即一故。人法相即故。

问。现在吾身成未来世佛者。彼佛化今吾身令修行耶不耶。答。化令修行也。

问。彼佛今日吾以修行得。云何能化今吾令修行乎。答。彼佛不化者今吾身不得作佛故。彼佛化。方吾能修行成彼佛。

问。此义何为也。答。若约缘起道理者。非彼佛即无今吾。非今吾即无彼佛。故知尔也。如对今乃至尽过去际亦尔。

问。未来佛即过去等者。为成佛时即昔成之义耶不耶。答。是也。

问。若尔但自是。何用为化。答。非他故化。若他者不得化。所以者何。自以外有故。非自所化也。

问。自既佛何用为化。答。是佛故化。若非是佛终日化不得成佛。本以成佛而不知自是。以化令知自是。以化令知自佛。是名化也。故实化无所化。实成无所成也。

问。若尔但自以乃化。都无化他之义耶。答。亦得化他。非他无自故。以自他缘成无分别故。是故佛能见自全他故。无摄物也。化非化等四句。自他等四句。设分别遣非显德。随应可知也。

问。自未来佛还化自现在者。以何文知乎。答。璎珞经中第八地菩萨云。自见己身当果。诸佛摩顶说法故。已其说灼然。可知。又既诸经经每云。三世佛拜故诸罪业灭。未来诸佛者何为乎也。

问。此他已成佛拜。何为自未成佛乎。答。拜他佛之义非无。而远缘非近缘。所以者何。泛诸佛为众生说佛德。意为欲令众生自亦得彼果故令修行。是故众生证自当来所得之果德。为欲得彼故不惜身命修行。非为得他佛果故修行。是故正今吾令发心修行。佛但吾当果。已成佛非他佛也。此义不疑怪也。又有他已成佛。即是自当果佛。所以者何。他成佛时即得三世佛平等果故。又吾当果佛即是他今成佛。所以者何。吾得当佛时即得三世佛平等法故。如是展转更互平等。平等无差别果德皆化今吾令修行。其义亦非无故也。或今吾身全体如来藏佛等是也。今吾即缘吾性佛。以即是而不知故悲怪发。至心修行欲返迷。是故其观化吾佛即是吾体佛非。远求他佛。此义其正观行者大要也。又此吾性佛者。即于一切法界有情非情中全全即在。无非一物吾体佛故。若能拜自体佛者无物不所拜。此亦甚大要也。常可思惟之。若行者如是思得者。一切时一切处中。无一处一时起三毒烦恼之义。此即入一乘之观方便。三世佛无非此行修成佛者也。

问。第六地中明不住道行胜文。十番十二因缘观相云何。答。此观甚难解。然少少开其门为思所趣也。第一因缘有分次第观者。释名因缘有分者。即十二因缘三有之因故为因缘有分。言次第者。此因缘法因缘渐次以义为次第也。观者能见通之义也。此观以何为所治。即以人我执为所治。谓外人计十二但我作。即此身见邪见为体。即以三空所治。无实我计为我故。此实即空故。以空门所治。又缘起体非我生计有我生。以妄生故即无生门所治。或以生及实法相更无所愿故。无愿门通治彼二执也。若论观体者。即显因缘理次第生义以实空。及以并实性等三性为顺观体。逆观即成一缘起无性性观。即用缘起次第理为此观体也。

第二依止一心观者。释名者依止即十二因缘。此为能依止。以梨耶一心为所依。故名为依止一心观。观如前释也。若论所治者。治彼外境自性执。所谓一切境别治。然但自性差别积聚等三通治。可知。若能治所依观体以空。以实等三空门为顺观体。即以二种唯识为顺观体。谓一梨耶唯识。即以真识为体。二意识唯识。即以妄识为体也。逆观同前。成一缘起无性性观也。此观合论但以十二因缘即一如来藏。真识无别法。为应云云。

第三自业助成。论名自因观。谓即非他外道自性因等故。以自四缘等理为此观体。同三性门为顺观体。以三空门为逆观体。

问其相云何。答。遣外执以施设。所执实即空。分别性从缘似有为依他性。依他性所诧之一实为真实性。如是为随情安立三性十二因缘法。见如此理事名为顺观也。若以三空门见意所计。实空本来空。非适今空名为空门。既实空非今方空。故此空计似我相非适今似。古非似之似。如是观为无相门。此无相是无生无相。非无实相无相也。又此似既非今方似故。此似所依实性即非有所愿证法故。如是观名为无愿门。此名为逆观也。

第四不相舍离观者。无别时生果义。治因灭果生执。因果同时互生理为此观体。谓无明缘行者。同时互因果非前后义也。论云。子时无明果时无明者。以二种义缘事现示。谓一因义。二果义。以因义取时为子时无明。以果义取时为果时无明。以无明令行生不断名为子时。即尔时以所生行果者为果时无明。非别二时。偈曰。众缘所生法是即不即因。亦复不异因。非断亦非常。此偈显因果各非断常义。谓行是无明果。故即不是无明因。以是果故不异无明因。因反此可知。非断常者。行因是果非断。此果无力非常。即此时中无明是因故非断。是果因故非常。如是同时因果显中道也。

第五三道摄观者。三道者烦恼业生为三道。道通生义。谓三道互生如束竹。此观所治即废事执理执。如言若因缘生一切法一时生。名为理通因执。废事别因计如一自性等。一切因执等同分此所治。若因缘事理相应齐生。而事理别故皆不一时生。以烦恼业等善不善等不同故。六道差别故也。三性为顺观体等同上观也。

第六三际观者。三时因果理事为此观体。所治无因执。无因生果即常见。又无未来老死等执即断见。即三际因果以为所对治。三性等观同上。

第七三苦观者。十二因缘皆苦。苦治净乐倒。即戒取等见也。能治观者。约实十二因缘通三苦。随增说无明乃至六入为行苦。渐增相显故。触受二为苦苦。以对苦具起故。爱等为坏苦。能坏现身相故。

第八因缘生观者。此即显因缘有力能故果法得生义。为此观体。治但因生果执。顺逆观同上可知。此观等无自生义故空。虽有此义而俗有义增空义微也。

第九因缘生灭转观者。此观以三空门为顺观体。成一生转无别观为逆观。所治者因缘有力能生果执等。即法我我所执。能治观者生灭转转顺转。谓行果生时中因缘二法非能生。有力故。即其果自体空故不自在。不自在故随因缘生。随因缘生故即不生。此名为转此转果空义增。成平等俗果故。即以三空所见三无性为顺观体。既不当生不生故。其心无所见处。即成无分别故。逆观成一生转无分别观也。

第十随顺无所有尽观者。此观有无一相不相妨碍。如阳炎水湿干。并显顺观随顺有观即以三空门。逆观随顺无所有。尽观无所有即空理。所随顺尽即能顺俗尽。于空更无摄法。全即是空理故为尽。此即因缘法尽于自如也。即俗事离分别之际。自此去所即是移众庶尽痴颠倒。即此甚深法。随举一尽摄一切。无尽自在缘起法。正十数所显普法。缘起道理也。十番十二因缘观略示如是。广说如论中三番说(云云)。

问。三乘缘起一乘缘起有何别耶。答。三乘缘起者。缘集有。缘散即无。一乘缘起即不尔。缘合不有。缘散不无故。

华严经问答上卷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