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书楼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当前位置:天下书楼 > 庄子补正

刻意第十五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释文〕以义名篇。

刻意尚行,离世异俗,高论怨诽,为亢而已矣,此山谷之士,非世之人,枯槁赴渊者之所好也。

〔疏〕刻,削也。意,志也。亢,穷也。言偏滞之人,未能会理,刻励身心,高尚其行,离世异俗,卓尔不羣,清谈五帝之风,高论三皇之教,怨有才而不遇,诽无道而荒淫,亢志林籁之中,削迹岩崖之下,斯乃隐处山谷之士,非毁时世之人。枯槁则鲍焦、介推之流,赴渊则申狄、卞随之类,盖是一曲之士,何足以语至道哉!已,止也。其术止于此矣。

〇典案:「非」,御览五百一引作「诽」,义较长。

〔释文〕刻意司马云:刻,削也,峻其意也。案谓削意令峻也。广雅云:意,志也。尚行下孟反。离世力智反。高论力困反。怨诽非谓反。徐音非。李云:非世无道,怨己不遇也。为亢苦浪反。李云:穷高曰亢。枯槁苦老反。赴渊司马云:枯槁,若鲍焦、介推;赴渊,若申徒狄。语仁义忠信,恭俭推让,为修而已矣,此平世之士,教诲之人,游居学者之所好也。

〔疏〕发辞吐气,则语及仁义,用兹等法为修身之本,此乃平时治世之士,施教诲物之人。斯乃子夏之在西河,宣尼之居洙、泗,或游行而议论,或安居而讲说,盖是学人之所好,良非道士之所先。

〇典案:炖唐写本无「矣」字。又「人」下有「也」字。

〔释文〕所好呼报反。下及注皆同。语大功,立大名,礼君臣,正上下,为治而已矣,此朝廷之士,尊主强国之人,致功并兼者之所好也。

〔疏〕建海内之功绩,立今古之鸿名,致君臣之盛礼,主上下之大义,宁安社稷,缉熙常道,既而尊君主而服遐荒,强本邦而兼并敌国,岂非朝廷之士,廊庙之臣乎?即皋陶、伊尹、吕望之徒是也。

〇典案:炖唐写本「人」下有「也」字。

〔释文〕为治直吏反。下同。此朝直遥反。就薮泽,处闲旷,钓鱼闲处,无为而已矣,此江海之士,避世之人,闲暇者之所好也。

〔疏〕栖隐山薮,放旷皋泽,闲居而事纶钓,避世而处无为,天子不得臣,诸侯不得友,斯乃从容闲暇之人,即巢父、许由、公阅休之类。

〇典案:炖唐写本「人」下有「也」字。文选沈休文学省愁卧诗注引亦有「也」字。

〔释文〕薮素口反。处闲音闲。下同。魡鱼本亦作「钓」,同。彫叫反。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已矣,此道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

〔注〕此数子者,所好不同。恣其所好,各之其方,亦所以为逍遥也。然此仅各自得,焉能靡所不树哉!若夫使万物各得其分而不自失者,故当付之无所执为也。

〔疏〕吹冷呼而吐故,呴暖吸而纳新,如熊攀树而自经,类鸟飞空而伸脚。斯皆导引神气,以养形魂,延年之道,驻形之术,故彭祖八百岁,白石三千年,寿考之人,即此之类。以前数子,志尚不同,各滞一方,未为通美。自不刻意而下,方会玄玄之妙致也。

〇典案:(炖)[敦]唐写本「人」下有「也」字。

〔释文〕吹呴况于反,字亦作「喣」。

〇典案:「呴」,炖唐写本作「喣」,与藏本合。呼吸许及反。吐故纳新李云:吐故气,纳新气也。熊经如字。李古定反。司马云:若熊之攀树而引气也。鸟申如字。郭音信。司马云:若鸟之嚬呻也。道引音导。下同。李云:导气令和,引体令柔。

〇典案:「道」,炖唐写本作「导」,与藏本合。此数所主反。仅其靳反。焉能如虔反。

若夫不刻意而高,无仁义而修,无功名而治,无江海而闲,不道引而寿。

〔注〕所谓自然也。无不忘也,无不有也。

〔注〕忘,故能有。若有之,则不能救其忘矣。故有者,非有之而有也,忘而有之也。

〔疏〕夫玄通合变之士,冥真契理之人,不刻意而其道弥高,无仁义而恒自修习,忘功名而天下大治,去江海而淡尔清闲,不导引而寿命无极者,故能唯物与我,无不尽忘,而万物归之,故无不有也。斯乃忘而有之,非有之而有也。

〇典案:「道」,炖唐写本作「导」,与藏本合。澹然无极,而衆美从之。

〔注〕若厉己以为之,则不能无极而衆恶生。

〔疏〕心不滞于一方,迹冥符于五行,是以澹然虚旷而其道无穷,万德之美皆从于己也。

〇典案:炖唐写本注「衆恶生」作「衆恶至矣」。

〔释文〕澹大暂反。徐音谈。然一本作「澹而」。此天地之道,圣人之德也。

〔注〕不为万物,而万物自生者,天地也;不为百行,而百行自成者,圣人也。

〔疏〕天地无心于亭毒而万物生,圣人无心于化育而百行成。是以天地以无生生而为道,圣人以无为为而成德。故老经云「天地不仁」、「圣人不仁」。

〔释文〕百行下孟反。下及篇末「百行」同。无为,故慇忧患累不能入其灵台,邪气妖氛不能袭其藏府。袭,犹入也,互其文也。

〇典案:二「也」字旧敚,据唐写本增,注同。

〔释文〕邪气似嗟反。下同。故其德全而神不亏矣。

〔注〕夫不平不惔者,岂唯伤其形哉?神德并丧于内也。

〔疏〕夫恬惔无为者,岂唯外形无毁,亦乃内德圆全。形德既安,则精神无损亏矣。

〇典案:「矣」字旧敚,据唐写本补。

故曰,圣人之生也天行。

〔注〕任自然而运动。其死也物化。

〔注〕蜕然无所系。

〔疏〕圣人体劳息之不二,达去来之为一,故其生也如天道之运行,其死也类万物之变化,任鑪冶之陶铸,无纤介于胸中也。

〔释文〕蜕然音帨,又始锐反。静而与阴同德,动而与阳同波。

〔注〕动静无心,而付之阴阳也。

〔疏〕凝神静虑,与大阴同其盛德;应感而动,与阳气同其波澜。动静顺时,无心者也。不为福先,不为祸始,感而后应。

〔注〕无所唱也。

〔疏〕夫善为福先,恶为祸始。既善恶双遣,亦祸福两忘,感而后应,岂为先始者也!迫而后动。

〔注〕会至乃动也。

〔疏〕迫,至也,逼也。动,应也。和而不唱,赴机而应。不得已而后起。

〔注〕任理而起,吾不得已也。

〔疏〕已,止也。机感通至,事不得止而后起应,非预谋。

〇典案:注,唐写本作:「任理而理已起,吾得已乎?」去知与故,循天之理。

〔注〕天理自然,知故无为乎其闲也。

〔疏〕循,顺也。内去心知,外忘事故,如混沌之无为,顺自然之妙理也。

〇马叙伦曰:说文曰:故,使为之也。引申为诈伪之义。故吕氏春秋论人篇「去巧故」,注:巧故,伪诈也。淮南主术训「上多故则下多诈」,注:故,巧也。典案:马说是也。

〔释文〕去知起吕反。故无天灾。

〔注〕灾生于违天也。

〔疏〕合天,故无灾也。

〇典案:「灾」,唐写本作「灾」,同字。无物累。

〔注〕累生于逆物也。

〔疏〕顺物,故无累也。无人非。

〔注〕与人同者,衆必是焉。

〔疏〕同人,故无非也。无鬼责。

〔注〕同于自得,故无责。其生若浮,其死若休。

〔注〕汎然无所惜也。

〔疏〕夫圣人动静无心,死生一贯。故其生也如浮沤之蹔起,变化俄然;其死也若疲劳休息,曾无系恋也。不思虑。

〔注〕付之天理。

〔疏〕心若死灰,绝于缘念。不豫谋。

〔注〕理至而应耳。

〔疏〕譬悬镜高堂,物来斯照,终不预前谋度,而待机务者也。光矣而不燿。

〔注〕用天下之自光,非吾燿也。

〔疏〕智照之光,明逾日月,而韬光晦迹,故不炫燿于物也。

〇典案:唐写本无「矣」字。信矣而不期。

〔注〕用天下之自信,非吾期也。

〔疏〕逗机赴感,如影随形,信若四时,必无差忒,机来方应,不预期也。其寝不梦,其觉无忧。

〔疏〕契真,故凝寂而不梦;累尽,故常适而无忧也。

〔释文〕其觉古孝反。其神纯粹。

〔注〕一无所欲。

〔疏〕纯粹者,不杂也。既无梦无忧,契真合道,故其心神纯粹,而无闲杂也。

〔释文〕粹虽遂反。其魂不罢。

〔注〕有欲,乃疲耳。

〔疏〕恬惔无为,心神闲逸,故其精魂应用,终不疲劳。

〔释文〕不罢音皮。虚无恬惔,乃合天德。

〔注〕乃与天地合其恬惔之德也。

〔疏〕叹此虚无,与天地合其德。

〇典案:唐写本「惔」作「淡」,注同。「德」下有「也」字。高,不交于物,无所须待,恬惔之至也。

〇典案:「交」疑当为「爻」,借为「殽」字,谓不与物相杂乱也。说文曰:殽,相杂错也。广雅:殽,杂也。不与物相杂乱,故为惔之至也。淮南子原道篇作「不与物散,粹之至也」,王引之校云:「散」当为「殽」。文子道原篇作「不与物杂」,「杂」犹「殽」也。又案:「惔」,唐写本作「淡」。「一也」二字旧敚同,今依唐写本补。无所于逆,粹之至也。

〔注〕若杂乎浊欲,则有所不顺。

〔疏〕智照精明,至纯无杂,故能混同万物,大顺苍生。至论忤之与逆,厥理不殊,显虚粹两义,故再言耳。故曰,形劳而不休则弊,精用而不已则劳,劳则竭。

〔注〕物皆有当,不可失也。

〔疏〕夫形体精神,禀之有限,而役用无涯,必之死地。故分外劳形,不知休息,则困弊斯生;精神逐物,而不知止,必当劳损,损则精气枯竭矣。应,不守一方,故不可以形象而域之也。其名为同帝。

〔注〕同天帝之不为。

〔疏〕帝,审也。总结以前,名为审实之道也。亦言:同天帝之不为也已。

〇典案:唐写本无「同」字。

纯素之道,唯神是守;守而勿失,与神为一;

〔注〕常以纯素守乎至寂,而不荡于外,则冥也。

〔疏〕纯精素质之道,唯在守神。守神而不丧,则精神凝静,既而形同枯木,心若死灰,物我两忘,身神为一也。一之精通,合于天伦。

〔注〕精者,物之真者也。

〔疏〕伦,理也。既与神为一,则精智无碍,故冥乎自然之理。野语有之曰:「衆人重利,廉士重名,贤人尚志,圣人贵精。」

〔注〕与神为一,非守神也;不远其精,非贵精也;然其迹则贵守之也。

〔疏〕庄生欲格量人物志尚不同,故汎举大纲,略为四品,仍寄野逸之人,以明言无的当。且世俗衆多之人咸重财利,则盗跖之徒是也;贞廉纯素之士皆重声名,则伯夷、介推是也;贤人君子高尚志节,不屈于世,则许由、子州支伯是也。唯体道圣人无所偏滞,故能寳贵精神,不荡于物,虽复应变随时,而不丧其纯素也。

〇典案:唐写本无「曰」字。「贤人」作「贤士」。故素也者,谓其无所与杂也;纯也者,谓其不亏其神也。

〔注〕苟以不亏为纯,则虽百行同举,万变参备,乃至纯也;苟以不杂为素,则虽龙章凤姿,倩乎有非常之观,乃至素也。若不能保其自然之质而杂乎外饰,则虽犬羊之鞹,庸得谓之纯素哉!

〔疏〕夫混迹世物之中,而与物无杂者,至素者也;参变嚣尘之内,而其神不亏者,至纯者也。岂复独立于高山之顶,拱手于林籁之间而称纯素哉?盖不然乎。此结释前纯素之道义也。

〔释文〕倩乎七练反。之观古唤反。鞹苦郭反。能体纯素,谓之真人。

〔疏〕体,悟解也。妙契纯素之理,则所在皆真道也,故可谓之得真道之人也。

【校记】夷,南华真经注疏从辑要本作「易」,据改。种,南华真经注疏从辑要本作「本」,据改。忘,南华真经注疏从辑要本作「本」,据改。确尽,南华真经注疏从辑要本作「至虚」,据改。情,南华真经注疏从道藏成疏本、辑要本作「清」,据改。南华真经注疏从道藏褚伯秀本、焦竑本补「是」字,据补。南华真经注疏从辑要本删「中」字,据删。俯,南华真经注疏从辑要本作「顺」,据改。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