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书楼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当前位置:天下书楼 > 国学常识

九七 王阳明之学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阳明名守仁,浙江余姚人,因曾筑书屋于阳明洞讲学,被称为阳明先生,其学派称为姚江学派。他曾学朱晦庵格物,因格竹子的理,想出病来,至三十七岁时,因得罪宦官刘瑾,被贬到贵州龙场驿。一夜夜半,忽然大悟格物致知的方法,原不应在事物上面去探求,因为“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于是以“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三种学说教人,而良知说尤其是根本。

阳明的著作,有《王文成公全书》三十八卷,其中一至三卷的《传习录》,系门人所记,为其哲学思想的结晶所在。

阳明的(一)心即理说,是继承陆象山的主张,他说“心外无理,心外无事”,所以反对在心外“即物穷理”。

(二)知行合一说,是由“心即理”说推演而来,他说“求理于吾心,此圣门知行合一之教”。又说“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夫人必有欲食之心,然后知食,欲食之心即是意,即是行之始矣”;“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知行工夫本不可离,只为后世学者分作两截用功,失却知行本体,故有合一并进之说”。

(三)致良知说,是将《大学》上的“致知”,同《孟子》上的“良知”,拉在一起,他说“知是心之本体,心自然会知……此便是良知……常人不能无私意障碍,所以须用致知格物之功,胜私复礼,即心之良知,更无障碍”,“良知之在人心,无间于圣愚”,“但惟圣人能致其良知,而愚夫愚妇不能致,此圣愚之所由分也”。又说,“天地无人的良知,不可以为天地矣”。可见阳明所说的“良知”,一方面是先验的知识,一方面又是宇宙的本体。

阳明所谓良知,是直觉,有时又是本能或反射,所以知与行是一体。至于心即理,也就是以良知为本体的心,包含了万物的理,这和佛说“三界唯心,万法唯识”相似;尤其和禅宗的“顿悟”相似,他曾对一看花的人说:“此花不在尔的心外”,很明显地表现着主观的唯心论思想。

晦庵哲学中本来包含了唯心论要素,阳明将晦庵著作中这一部分的言论搜集起来,强指为晦庵晚年成熟的见解,辑成《朱子晚年定论》,以证其与自己思想的一致。有人说阳明修正晦庵的学说,正和新康德派修正康德哲学一样,因晦庵与康德同为二元论者,阳明与新康德派都是唯心一元论者。与阳明同时有罗整庵(名钦顺)者,著《困知记》,指出阳明《朱子晚年定论》的曲解,认朱陆之学,实不相同。整庵自己主张气一元论,他说天地间“无非一气而已”,气的变化规律就是理。他的见解很高,可惜没有大加发挥。

王阳明之学,后来分为左右两派。右派以王龙谿(名畿)为代表,公然引用佛教禅宗的思想,主张无念无知,达到生死轮回的解脱,又认为儒、释、道三教可以贯通,儒家排斥异端为不合理,他把宋学以来的根本立场完全取消了。左派以王心斋(名艮,泰州人)为代表,他讲所谓“淮南格物说”,以己心为使天下国家方正的格式,心正则天下国家亦正。心斋将哲学常识化,以求实用,其行动颇不守一般礼法,喜在民间活动。他的门徒颜山农、何心隐都有游侠风,心隐最终因反严嵩事被害注e。左派王学的空想浪漫色彩,至李卓吾而达到极点,他曾为文反对儒者,斥名教累人,又说是非本无一定。他被人们指为名教罪人,著作数次被焚,本身也被杀害。

王学末流太近于禅,又多狷狂不守礼法,所以引起一般人的不满。明末东林学派高攀龙、顾宪成等,也研究理学,讲求静坐,但对王学有所批评。又有刘宗周(号念台)讲学于蕺山书院,虽出自阳明的传统,而兼主程朱之说。

注e 编者按:何心隐因“讥议时政”之罪名被害。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