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书楼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当前位置:天下书楼 > 医学入门

痹风(附麻木)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五痹皮脉肌筋骨,

痹者,气闭塞不通流也,或痛痒,或麻痹,或手足缓弱,与痿相类。但痿属内因,血虚火盛,肺焦而成;痹属风寒湿三气侵入而成,然外邪非气血虚则不入,此所以痹久亦能成痿。又痹为中风之一,但纯乎中风则阳受之,痹兼风寒湿三气,则阴受之,所以为病更重。观宋明医钱仲阳,自患周痹偏废,不能全愈可见。

上多风湿下寒湿。

经言:春为筋痹,夏为脉痹,仲夏为肌肉痹,秋为皮痹,冬为骨痹。言皮、脉、肌、筋、骨,各以时而受风寒湿之邪也。大概风湿多侵乎上,肩背麻木,手腕硬痛;寒湿多侵乎下,脚腿木重;若上下俱得,身如板挟,脚如石坠。须分风寒湿多少治之。风多,痛走不定;寒多,掣痛周身拘急,手足冷痹,与痛风无异;湿多,浮肿,重着一外不移。风多,乌药顺气散、三痹汤、越婢汤、单 丸。

寒多,五积散,加天麻、附子,或蠲痹汤。寒湿,五积交加散。湿多,川芎茯苓汤、当归拈痛汤、防己黄汤、羌活胜湿汤、续断丸。又冷痹,身寒不热,腰脚沉冷,即寒痹之甚者,三痹汤合三五七散,或舒经汤、附子理中汤。又热痹,或湿生热,或风寒郁热,身上发鼠走,唇口反纵,肌肉变色,宣明升麻汤。风寒湿热痹,二炒苍柏散等分,加虎胫骨、防风减半,水煎服。

皮顽脉涩证多烦,肌肉不仁筋骨屈。

风寒湿三邪交侵,在皮则顽不自觉,遇寒则急,遇热则纵,应乎肺,其证气喘烦满;在脉则血滞,六脉涩而紧,面无色,应乎心,其证心烦上气,嗌干善噫;在肌肉则四肢不仁,应乎脾,其证怠惰呕吐;在筋则屈而不伸,应乎肝,其证夜卧多惊,溺涩,小腹痛。在骨则重不能举,尻以代踵,脊以代头,应乎肾,其证心腹胀满。初入皮肤血脉,邪轻易治;留连筋骨,久而不痛不仁者难治;久久不愈,五痹复感三邪,入五脏,卧不起床,泻多食少,亦如中风入脏者死。

祛邪后分气血痰,

初起强硬作痛者,宜疏风豁痰;沉重者,宜流湿行气。久病,须分气血虚实,痰瘀多少治之。气虚痹者,关节不充,一身如从水中出,阳虚阴盛也,四君子汤加肉桂、生附,或川附丸。血虚痹者,皮肤不仁,济生防风汤,或黄 建中汤去饴加桂枝。挟瘀血者,四物汤加桃仁、红花、竹沥、姜汁。挟痰者,手足痹麻,多睡眩晕,济生茯苓汤,或二陈汤加竹沥、姜汁。肾脂枯涸不行,髓少筋弱,冻栗挛急者,十全大补汤、地仙丹。通用五痹汤,擦痹法。

补早反令经络郁。

初病骤用参、 、归、地,则气血滞而邪郁经络不散。虚者,乌头粥、行湿流气散主之。

麻属气虚木痰瘀,

此概言之耳。有因虚而风寒湿三气乘之,麻木并作者;有气血俱虚,但麻而不木者。盖麻犹痹也,虽不知痛痒,尚觉气微流行,在手多兼风湿,在足多兼寒湿。木则非惟不知痛痒,气亦不觉流行,常木为瘀血碍气,间木为湿痰。总皆经络凝滞,血脉不贯,谓之不仁,或兼虚火,则肌肉 动,不可误作风治。周身掣痛麻木者,谓之周痹,乃肝气不行也,宜先汗后补,黄 汤。开目麻木暂退,闭目甚者,升阳和中汤。皮肤麻木者,补气汤。手足麻,气虚者,补中益气汤去当归、陈皮,加五味子、白芍、生甘草。虚甚挟风者,补中益气汤正料,加乌药、附子、羌活、防风、天麻。十指麻木,胃有湿痰死血者,二陈汤加二术、红花、桃仁,少加附子以行经。左手脚腿偏麻疼痛,右口角并眼牵引侧视者,表有风也,宜天麻黄 汤。两腿麻木者,导气汤。两脚麻木如火热者,三妙丸。

治同痹风戒酒醋。

凡味酸伤筋则缓,味咸伤骨则痿,令人发热,变为痛痹、麻木等证。慎疾者,须戒鱼腥、面酱、酒醋。肉属阳助火,但可量吃,若浓味过多,下必遗溺,上必痞闷,先用二陈汤加芍药、黄连降火,然后用本证药。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