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书楼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卷六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伤暑

夏日炎炎,耗伤元气。故病必体倦脉弱,身热自汗,烦躁,面垢唇青。李东垣以动而得之为中热,静而得之为伤暑,热阳而暑阴也。其实未确。盖以暑字从日,暑即热也,何必分名。但动静二字,是阴阳分别。兹仍分动以得之、静以得之,以为此症提纲。

何谓动以得之?长途赤日,荷重作劳,因而致病。如大热(伤暑而发热头痛与伤寒症同,但伤寒脉浮而紧,伤暑脉洪而虚,以此为辨。香薷是解表却暑之药,夏日之用香薷与冬日之用麻黄同义也。)大渴,脉浮自汗,以白虎人参汤主之。更加身体重着,是暑而挟湿,宜苍术白虎汤主之。若有吐泻腹痛,此方不可轻用也。若前症发热身疼,口燥咽干,或吐或泻,宜黄连香薷饮主之。又有暑风症,因暑气鼓激痰火,塞碍心窍,以致卒倒不省人事,宜吐之,或以《千金》消暑丸灌之。

白虎汤(见《伤寒》)

一加人参二钱,名白虎人参汤。治汗出恶热、身热大渴等症;一加苍术二钱,名苍术白虎汤,治汗出身热足冷等症。

黄连香薷饮(方见《时方》)

去黄连,名香薷饮。治同。

暑风发搐,加羌活、秦艽各一钱;泻利,加白术、茯苓各一钱五分;虚汗不止,加白术一钱五分、炙黄 三钱;心烦,加栀子、朱砂各一钱;呕吐,加半夏二钱,藿香、陈皮各八分,姜汁少许。

何谓静以得之?避暑于深堂大厦,为阴寒所遏,暑不得越。手足厥逆者,大顺散主之;霍乱吐泻口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理中汤主之。亦有以二汤送下六一散三钱者,巧法不可言传也。

大顺散干姜(一钱,炒) 甘草(八分,炒) 杏仁(六分,去皮尖,炒) 肉桂(六分)

共为末,每服五钱。水一盅,煎七分服。如烦躁,井花水调下三四五钱。

又有遇夏即病,秋后即愈,是暑伤元气。如草木遇盛日则痿,得雨露则挺,名曰疰夏症。宜补中益气汤,照《薛氏医案》,去升麻、柴胡,加麦冬一钱五分,五味、黄柏各五分,炮姜三分,服三四剂。

又生脉散、清暑益气汤、六一散,皆却暑之良方。一切暑病,不可须臾离之。学人当于三方求其奥旨,难以缕陈。

卷六 伤暑

脉法

伤暑,脉洪而虚。

大蒜新汲水方治中暑法。

大蒜一把,同新黄土研烂。以新汲水和之,滤去渣,灌入即活。凡中暑伤者,不可便与冷物。俟稍苏,方可投冷物,则中气运动无患也。

田中干泥圈脐方治中暑昏眩,烦闷欲绝,急救法。

取田中干泥,做一圈,堆在病患肚上。使少壮人撒尿于泥圈肚脐中,片时即得生苏矣。

后不可饮冷汤,须进温米汤。

丝瓜白梅方治中暑霍乱。

丝瓜叶(一片) 白霜梅(一枚,并核中仁)

上同研极烂,将新汲水调服。入口立瘥,切不可饮热汤。

陈皮藿香汤治伤暑急暴霍乱吐泻方。

陈皮(五钱) 藿香(五钱)

上用土澄清水二杯,煎一杯,服之立愈。

扁豆饮治伤暑。

取扁豆叶捣汁一碗,饮之立愈。

盐姜汤治伤暑霍乱,上不得吐,下不得泻,身出冷汗,危在顷刻者。

食盐(一两) 生姜(五钱,切片)

同炒变色,以水一大碗煎服,吐出自愈。不可热服,好后切不可遽吃饭食,俟饿极后,方可吃稀粥。

取新汲水法(俱见《种福堂》)

治中暑昏眩,烦闷欲绝。急救,挖地深三尺,取新汲水倾入坑内,搅浊,饮数瓯即愈。

卷六

肿症

(肿者,肿于外,胀者,胀于内。二症宜分看。然二症相因亦宜合看。)

肿者,皮肤肿大。古人有气水之分,其实气滞则水不行,水不行则气愈滞,二者相因为病。水胀篇,以按其腹 而不起者,为气肿;按其腹随手而起,如囊裹水之状者,为水肿。景岳反其说,以水症按之 而不起,此水在肉中,如糟如泥之象,未必如水囊之比;按之随起,惟虚无之气,其速乃然。余阅历之久,知二说亦不必拘。大抵肿微则按之随起,肿甚则按之不起。两胁及转动之处,按之即起;足面及膝股内侧,按之不起。辨症不必以此为凭。当于小便之利与不利,以分阴阳。身之多热与多寒,脉之洪大与细微,以分寒热。病之起于骤然,与成于积渐,及年高多病,与少壮无病之人,分其虚实。以先腹而后四肢,或先四肢而后及于腹,分其顺逆。景岳云:水气本为同类。治水者当兼理气,盖气化水自化也;治气者亦当兼行水,以气行而水亦行也。此症当与癃闭症参看。

初患肿病,气喘不得卧,以五皮饮为第一方。盖此方以皮治皮,不伤中气,所以为妙。

若肿而兼胀,小水不利,宜胃苓汤主之。或以四苓散,以半熟蒜捣丸服,极妙。

五皮散按上身肿,宜发汗,加苏叶、荆芥、秦艽各一钱五分;下体肿,宜利水,加赤小豆、木通各一钱五分,防己一钱。

口渴多热,小便不利,为阳水,加滑石、木通、车前子、麦冬各一钱五分,木香五分;不渴,小便自利,多寒,为阴水,加白术、苍术各二钱,附子、干姜、木香各一钱。

脉滑实,腹胀胁满,加生菔子一钱五分、白芥子八分、枳实一钱、半夏二钱。

妇人经水不调而肿,是血化为水,名水分,加红花八分,桃仁、香附各一钱五分;妇人经水适断即肿,是水化为血,名气分,加当归三钱、五灵脂醋炒一钱五分、香附一钱五分。

按服此方愈后,必加减肾气丸及六君子汤之类收功。

胃苓散(俱见《妙用》)

四苓散加味为丸白术(一两,炒) 茯苓(二两) 猪苓(一两) 泽泻(一两)

研末,以半熟蒜为丸,如绿豆大,开水送下三五钱。

肿症,积渐而成,及久而不愈。气喘口渴,不卧,腹胀,小便短少,大便微溏,一切危症,不外薛氏加减肾气丸主之。

张景岳曰:《内经》云:肾为胃关,开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然关门而何以不利也?《经》曰: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夫所谓气化者,即肾中之气也,即阴中之火也。阴中无阳,则气不能化,所以水道不通,溢而为肿。故凡治气者,必先治水;治水者,必先治气。若气不能化,则水必不利。惟下焦之真气得行,始能传化。惟下焦之真水得位,始能厘清。求之古法,惟薛立斋先生加味肾气丸,诚对症之方也。余屡用之,无不见效。

薛氏加减肾气丸熟地(四两) 茯苓(三两) 牛茱肉 山药 丹皮 牛膝 泽泻 车前 肉桂(各一两) 附子(五钱)

炼蜜丸如桐子大。每服三钱,开水送下,一日两服。如素禀阳盛,三焦多火,烦渴,面赤喘嗽,脉滑实,此湿热相因,阴虚之证,去桂、附,加麦冬主之。

《医学心悟》云:下焦湿热,去桂、附,加黄柏、蛤蜊粉最妙。

麻黄附子汤(方见《金匮》)

去附子加杏子、石膏,名杏子汤。

又《明医指掌》云:肿势太盛,内而膀胱,外而阴囊,相连紧急,阻塞道路。虽加利水之剂,苦无一线之通,病何由去。必开大便以逐其水,随下而随补,则病已去而脾无恙。

渐为调理,庶可得生。慎毋守利水之旧规也。如肿势未盛,还以利水为上策。

按:此法惟少年体壮,可以偶用,否则不可轻试。

卷六 肿症

脉色

脉沉迟,大便滑,小便利,口不渴,面青白,为阴;脉沉数,大便燥,小便赤,口渴面赤,为阳。大抵脉喜浮大,忌迟细。

仲景云:水肿脉浮者死,谓肿盛皮肤甚浓,脉浮于皮毛之外,轻扪之如隔一纸,是死脉。

卷六 肿症

肿胀危候

大凡水肿,先起于腹而后散四肢者,可治;先起于四肢,而后归于腹者,难治。掌肿无纹者死。大便滑泄,水肿不消者死。唇黑、唇肿、齿焦者死。脐肿突出者死。缺盆平者死。

阴囊及茎俱肿者死。脉绝、口张、足肿者死。足跗肿,膝如斗者死。肚上青筋见,泻后腹肿者死。

灯草萝卜汤(《种福堂》)

治肿胀。

灯草(一大把,先将水四碗煎至三大碗) 萝卜子(一两,微炒) 砂仁(二钱,微炒)

将二味研末,倾入灯草汤内。略滚,即盛入壶内。慢慢吃下,吃尽不见效,如前再煎一服,俟腹响放屁,小便长,而肿即退。

卷六

胀症(宜参看肿症)

胀者,心腹胀满。实者胀起于骤然,便实,脉滑而实,宜散之,消导之,攻下之;虚者胀成于积渐,小便利,大便滑,脉涩小虚微,病在中焦,以参、术补之;病在下焦,以桂、附、吴萸温之,或兼行滞之品,而标本并治,亦有与肿症相兼者,当参看肿症辨症法。

胀而属热,脉实而滑者,廓清饮主之。

廓清饮枳壳(二钱) 姜朴(一钱五分) 大腹皮(一钱) 茯苓(二钱) 白芥子(五七分或一二钱)

莱菔子(生捣一钱,如中不甚胀,能食者,不必用) 泽泻(一二钱) 陈皮(一钱)

水煎服。

胀而属寒者,胃苓汤主之。兼小便不利者,四苓散以蒜为丸主之。(二方见肿症)

胀而属七情所致者,宜四七汤主之,逍遥散亦主之。

四七汤半夏(三钱) 茯苓(三钱) 浓朴(二钱) 苏叶(一钱) 生姜(三片)

水煎服。

此方妙在紫苏叶一味。辛以散结,香以醒脾,而顺气消胀行水,乃其余事。

逍遥散(方见《时方》)

此症宜加半夏二钱,以降逆气;加生麦芽二钱,以达肝气。盖麦先春而萌芽,得春生之气最早也。

胀而属虚者,脉微弱细小,喜摩按,二便利,气衰言微,宜六君子汤、理中汤合八味丸服之。

单腹胀,死症也。或青年壮健,起于骤然,若心下坚大如盘者,以《金匮》桂枝去芍药加麻黄附子细辛汤,直捣其痰水气血之巢穴。嗣以枳术散消补并施,可救十中之一。然此犹实症也。若虚症难治,攻之则速其危,补之愈增其胀。

余家传有消鼓丹,加白术一两,试用四五剂,不增胀,方可议治。但消鼓丹方中阳起石无真,硫黄非从倭来,亦不能效,故方亦不列。又名鼓胀,以外实中空,其状如鼓也。又名蛊胀,《易》曰,蛊,坏极而有事也。人病蛊者,脾土败坏,身不即死,复有事也,事犹病也。

桂枝去芍药加麻黄附子细辛汤(方见《金匮》)

枳术散(方见《金匮》)

白术(四两) 枳实(二两)

研末,每服三钱,谷芽汤送下。

卷六 胀症(宜参看肿症)

脉象

喜浮大,忌虚小。余参看肿症脉。

萝卜牙皂散治五臌神方。

萝卜子(四两,用巴豆十六粒同炒) 牙皂(一两五钱,煨,去弦) 沉香(五钱) 枳壳(四两,火酒煮,切片,炒) 大黄(一两,酒,焙) 琥珀(一两)

上共为末,每服一钱。随病轻重加减,鸡鸣时温酒送下。姜汤下亦可,后服《金匮》肾气丸,调理收功。

蕉扇千金滑石散治水臌。

陈巴蕉扇(去筋,烧灰存性,五分) 千金子(去油,壳,一分五厘) 滑石(二分)

共为细末。以腐皮包,滚水送下,一服痊愈。

黄牛粪散治臌胀。

用四五月时黄牛粪阴干,微炒黄香,为末,每服一两。煎半时,滤清服之,不过三服即愈。

葫芦糯米酒散治中满臌胀。

陈葫芦(一个,要三四年者佳) 糯米(一斗)

作酒待熟,用葫芦瓢于炭上炙热,入酒浸之,如此五六次。将瓢烧灰存性,为细末,每服三钱酒下。

猪肚大蒜汤治臌胀。

雄猪肚子(一个) 大蒜(四两) 槟榔(研末) 砂仁(研末,各三钱) 木香(二钱)

砂锅内用河水煮熟,空心服猪肚,立效。

橘叶青盐汤治肝气胀。

乌梅(三个) 鲜橘叶(三钱) 青盐(三分) 川椒(二钱)

水煎,空心服。

蛤蟆砂仁散治气臌。

将大蛤蟆一只破开,用大砂仁填满腹中,黄泥封固,炭上 红,冷定去泥研末。陈皮汤调服,放屁即愈。

萝卜砂仁散治气臌气胀。

萝卜子二两捣研,以水滤汁。用砂仁一两,浸一夜,炒干。又浸又晒,凡七次,为末。

每米汤送下一钱。

田螺解胀敷脐方(俱见《种福堂》)

治一切臌胀,肚饱发虚。

大田螺(一个) 雄黄(一钱) 甘遂末(一钱) 麝香(一分)

先将药末用田螺捣如泥,以麝置脐,放药脐上,以物覆之,束好。待小便大通,去之。重者用此相兼,小便大通,病即解矣。

卷六

消渴

伤寒太阳症消渴,小便不利,宜五苓散;厥阴症消渴,宜大承气汤之类。与杂病之消渴,名同而病异。宜分别之。

《经》云:心移热于肺,传为鬲消。昔医名为上消,以白虎汤加人参治之。又云:大肠移热于胃,善食而瘦,昔医谓为中消,以调胃承气汤下之;下消者,烦躁引饮,耳叶焦干,小便如膏,或饮一升尿一升,饮一斗尿一斗,以肾气丸主之。

赵氏曰:治消之法,无分上中下,先治肾为急。惟六味、八味及加减八味丸,随症而服。降其心火,滋其肾水,则渴自止矣。白虎、承气,皆非所治也。或曰,人有服地黄汤而渴仍不止者,何也?曰:此方士不能废其绳墨,而更其道也。盖心肺位近,宜制小其服;肝肾位远,宜制大其服。如上消中消,可以前丸缓而治之;若下消已极,大渴大燥,须加减大八味丸料一斤、纳肉桂一两,水煎六七碗,恣意冰冷冻饮料之,睡熟而渴如失矣。处方之制,存乎人之变通耳。

或问下消无水,用六味丸以滋少阴肾水矣,又加附子、肉桂者何?盖因命门火衰,不能蒸腐水谷,水谷之气,不能熏蒸上润乎肺,如釜底无薪,锅盖干燥,故渴。至于肺亦无所禀,不能四布水精,并行五经,其所饮之水,未经火化,直入膀胱,正谓饮一升尿一升,饮一斗尿一斗,观其尿味甘而不咸可知矣。故用桂、附之辛热,壮其少阴之火。灶底加薪,枯笼蒸溽,槁苗得雨,生意维新,惟明者知之,昧者鲜不以为迂也。

张隐庵(讳志聪,本朝人,着《本草崇原》并《侣山堂类辨》)曰:有脾不能为胃行其津液,肺不能通调水道,而为消渴者,人但知以清凉药治消,而不知脾喜燥而肺恶寒。诚观泄泻者必渴,此因水津不能上输而惟下泄,故而以燥脾之药治之,水液上升,即不渴矣。

故以凉润治渴,人皆知之;以燥热治渴,人所不知也。

卷六 消渴

附案

辛亥岁,到义溪,有一妇人,产后一年,口渴不止。服药不效,予用四君子汤,加麦冬、乌梅、生干姜。蜜丸弹子大。令其噙化,三日知,十日痊愈。方中妙在白术之苦燥,干姜之辛热,所以鼓胃气而升其水液也。

玉泉散治消渴白甘葛 天花粉 麦冬 生地 五味子 甘草各等分,水煎服。

还津丸止渴生津。

酸梅 乌梅(各二十五枚,枚俱去核) 薄荷末(一两) 冰片(一分五厘) 硼砂(一钱五分)

共研极细末,为丸,每含一丸。

消渴润燥方白蜜 人乳酥(各一斤)

上溶化一处,每日不拘时服。

缫丝汤治消渴。

用缫丝汤饮之。

麻仁丸(方见《伤寒》)

肾气丸(方见《金匮》)

六味丸(方见《时方》)

炙甘草汤(方见《伤寒》) 三方俱见虚劳

卷六

腰痛

《经》曰:太阳所至为腰痛。太阳、膀胱也,主外感而言。如五积散及桂枝汤加白术附子之类,皆可治之。又曰:腰者肾之府,转摇不动,肾将惫矣。主内伤而言,水虚用六味丸,火衰用八味丸,如牛膝、杜仲、鹿茸、羊肾、人参、当归、枸杞之类,无不可以随宜加入。此恒法也,业医者无不共晓。用而不效,则束手无策,而不知肝脾胃及督脉带脉,皆有此病,须当细心分别。《经》云:肝,足厥阴也,是动则病腰痛,不可以俯仰,宜当归四逆汤治之。(方中细辛能遂肝性,木通能通络脉,以久痛必入络。)又曰:从腰以下者,足太阴阳明皆主之。病在腰者,取 中。

余遇此症,每以白术为君者,取之太阴;有时用苡仁为君,取之阳明,人第曰二药利湿,湿去而重着遂已。孰知白术营运土气于肌肉,外通皮肤,内通经络,风寒湿三气为痹,一药可以兼治;苡仁为阳明正药,明阳主润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故二药分用合用,或加一二味引经,辄收奇效。又有瘀血作痛,以一味鹿角为末,酒调服甚效。或因挫跌,外伤肿痛,或败血凝滞而不去,痛止而又作者,以桃仁承气汤,加附子、穿山甲,甚效。至于督脉为病,尺寸中央俱浮(三部俱浮),直上直下(弦长之象),主腰强痛;带脉为病,关部左右弹,主腰溶溶如坐水中,须用针灸之法。《李濒湖奇经考》极有发明,宜熟读之。

当归四逆汤 桂枝汤(俱见《伤寒》)

六味丸 八味丸(俱见《时方》)

新定白术汤治腰痛而重,诸药不效者。

白术(生用,五钱至一两) 杜仲(生用,五钱或一两) 附子(二三钱)

水煎,空心服。脉沉而微,口中和,加肉桂一钱;脉沉而数,口中热,去附子,加黄柏一钱。

新定薏仁汤治腰痛筋挛,难以屈伸者。

薏仁(一两) 附子(一二钱) 木瓜(一钱五分) 牛膝(二三钱)

水煎,空心服。如脉洪重按有力,口中热,去附子,加白术五钱。

鹿角散以鹿角切片,酒拌焙黄勿焦。研末,空心老黄酒送下三四钱。以此药入督脉,兼能拓散瘀血也。

卷六 腰痛

备方

青娥丸治肾虚感寒湿之气。

胡桃(三十个,去壳膜) 故纸(六两,酒炒) 杜仲(十六两,姜汁炒) 蒜(四两,炊为膏)

共研末,丸桐子奇效方胡桃肉 补骨脂 杜仲(各一钱)

水三盅,煎一盅服。(按:骨脂宜减半)

甘姜苓术汤(《金匮》)

按:此汤去茯苓,以四味各等分,名肾着汤,治同。

摩腰膏(《种福堂》)

治老人虚人腰痛,妇人带下清水不臭者、虚寒者宜之。

附子 川乌 南星(各二钱五分) 川椒 雄黄 樟脑 丁香(各一钱五分) 干姜(二钱) 麝香(二分)

上为末,炼蜜丸如弹子大。用生姜自然汁化开,如糜,蘸于掌上烘热,摩腰中痛处,即以暖帛扎之,少顷,其热如火,每日饮后用一丸。

卷六

自汗盗汗

自汗者,汗自出,属阳虚,宜玉屏风散加牡蛎、浮小麦之类,以实表补阳;盗汗者,睡而汗出,醒而汗收,属阴虚,宜当归六黄汤,以补阴清火。

然阴阳有互根之理,有阳虚而治其阴者,阴虚而治其阳者,不可不知。又汗为心液,宜补其心,以人参养荣汤主之。液主于肾,宜补其肾,以左右归饮、六八味丸主之。

总之,汗以元气为枢机,苟大汗身冷,必以六味回阳饮,人参加至两许,方可挽回;伤寒误发其汗,上焦津液干枯,必引肾水上泛外溢,如水涌出,名曰亡阳,必以真武汤救之。

盖以此汤君茯苓以镇水,佐附子以回阳也。

卷六 自汗盗汗

汗出不治症

汗出而喘,汗出而脉绝,汗出而身痛,汗出发润至巅,汗出如油,汗出如珠,凡见此类,皆不得妄药。

卷六 自汗盗汗

脉息

宜阴脉,若渐缓者吉;忌阳脉,兼短涩促结代散革者,难治。

卷六 自汗盗汗

方药

玉屏风散白术(二钱,炒) 黄 (二钱,炙) 防风(五分)

水煎服。

按:宜以黄 为君,可加至五七钱。

当归六黄汤治发热盗汗如神。

当归 熟地 生地 黄柏 黄连 黄芩(各一钱) 黄 (二钱,炙)

水一盅半,煎六七分服。加浮小麦、牡蛎各一钱,更效。

六味回阳汤治阴阳俱脱,汗出不止。

熟地(四五钱或一两) 当归(二三钱) 干姜(一二钱,炮) 附子(二三四钱) 人参(二三钱至一两)

炙草(一二三钱)

水煎服。

按:汗出亡阳者,以茯苓换当归,再加乌梅二枚。

真武汤(方见《伤寒》)

外治法用五倍子研末,口水为丸,贴脐中。(男用女津,女用男津)外以膏药封之,不走气,隔宿即止。又以龙骨、牡蛎 研为末,包稀布内擦汗,粉自出,以实毛窍。

卷六 自汗盗汗

备方

参附汤 术附汤 附汤(俱见《时方》、俱见气喘)

喻氏曰:卫外之阳不固而自汗,则用 附汤;脾中之阳遏郁而自汗,则用术附汤;肾中之阳净游而自汗,则用参附汤。凡属阳虚自汗,不能舍三方为治。又曰: 、附可以治风虚,术、附可以治寒湿,参、附可以壮元神。三者亦交相为用。

按:用方之妙,得其性味化合,如珠之走盘,不拘成法。

莲枣麦豆汤治盗汗方。

莲子(七粒) 黑枣(七个) 浮麦(一合) 马料豆(一合)

用水一大碗,煎八分,服三剂。

黄 豆汤黄 马料豆二味同煎服,半月愈。

五倍子膏用五倍子去蛀末,炙干研末,男用女唾,女用男唾,调浓糊,填脐中。外用旧膏药贴之,勿令泄气,两次愈。

黑豆枣梅汤(俱见《种福堂》)

黑豆(三钱) 浮麦(一钱) 乌梅(三个)

水煎服。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