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书楼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当前位置:天下书楼 > 医法圆通

卷三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伤寒溯源解

仲景为医林之祖,著《伤寒》一书,以开渡世津梁,揭出三阳三阴,包含乾坤二气之妙,后贤始有步趋。无奈相沿日久,注家日多,纷纷聚讼,各逞已见,舍本逐末,已至于今,故读《伤寒》书者寡矣。亦并不知"伤寒"何所取义也。取注《伤寒》者,亦只是照原文敷衍几句,并未道及《伤寒》宗旨,与万病不出《伤寒》宗旨,教后人何由得入仲景之门。予特直解之。夫曰伤寒者,邪伤于寒水之经也。太阳为三阳三阴之首,居于寒水这地,其卦为坎。阳为阴根[]。坎中一阳,即人身立极真种子,至尊无二,故称之曰太阳。[眉批]考之即在六合之中。卷之即在坎中一点,以坎中一点示气在血中,皆喻言也。如天之日也,太阳从水中而出,子时一阳发动,真机运行,自下而上,自内而外,散水精之气于周身,无时无刻无息不运行也。故《经》云: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二字乃《伤寒》书一部的真机。要知气化行于外,从皮肤毛窍而出水气,水即阴,气即阳,外出是气上而水亦上也。气化行于内,从溺管而出水气。内出是水降而气亦降也。外出者,轻清之气,如天之雾露也。内出者,重浊之气,如沟渠之流水也。

太阳之气也无乖,一切外邪无由得入。太阳之气偶衰,无论何节何候中,不正之气干之,一年六气,即风、寒、暑、湿、燥、火。六气乃是正气,六气中不正之气,才是客气。六气,每司六十日有

[]根原本作"恨",据文义改。

零,一年中三百六十日,而一年之事毕,循环之理寓矣。必先从毛窍而入,闭其太阳运行外出之气机,而太阳之经症即作,故曰伤寒。

今人只知冬月为伤寒,不知一年三百六十日,日日皆有伤寒,只要见得是太阳经证的面目[],即是伤寒也。太阳为六经之首,初为外邪所侵,邪尚未盛,正未大衰,比际但奶按定太阳经施治,邪可立去,正可立复。

因近来不按经施治,用药不当,邪不即去,正气日衰,邪气日盛,势必渐渐入内,故有传经不传腑,传腑不传经,二阳并病,三阳并病,两感为病,渐入厥阴,邪苟未罢,又复传至太阳。迁延日久,变证百出,邪盛正衰,酿成阴阳脱绝种种危候。

仲景立三百九十七法,一百一十三方,以匡其失而辅其正,邪在太阳经腑,则以太阳经腑之法治之。邪在阳明经腑,则以阳明经腑之法治之。邪在少阳经腑,则以少阳经腑之法治之。邪在[]太阴、少阴、厥阴,或从本化,或从中化,或从标化,按定标本中法治之。举伤寒而万病已具,揭六经,明六气,而一年节候已该。论客邪由外入内,剥尽元气,能令人死,步步立法,扶危为安,似与内伤无涉。不知外邪入内,剥削元气,乃是六。七情由内而戕,剥削元气,毋乃非六经乎?不过外邪之感,有传经之分,七情之伤,无经腑之变。由外入内固有提纲,由内出外,亦有考据。不过未一一指陈,未明明道破,总在学者深思而自得之。[眉批]客邪由外入内,以升散清解,不使入内为要。元气由内出外,以温固而收纳,不使外出为要。只此两法,诚为度世金针。

[]目原本作"日",据文义改。

[]在原本脱,据文义补。

予谓一元真气即太阳。太阳进一步不同,又进一步不同,退一步不同,退两步又不同。移步换形,移步更名,其中许多旨归。外感内伤,皆本此一元有损耳。最可鄙者,今人云仲景之方,是为冬月伤寒立法,并非为内伤与杂证立法。试问内伤失血肺痿,有服甘草干姜汤而愈者否?呕吐泄泻,有服理中汤而愈者否?抑郁肝气不舒,两胁胀痛,有服小柴胡而愈者否?夜梦遗精,有服桂枝龙牡汤而愈者否?肾脏不温,水泛为痰,有服真武汤而愈者否?寒湿腰痛,有服麻黄附子细辛汤而愈者否?少气懒言,困倦嗜卧,咳嗽潮热,有服建中汤而愈者否?温病初起,有服麻杏石甘汤、鸡子黄连汤、四逆汤而愈者否?痢证,有服白头翁汤、桃花汤而愈者否?腹痛吐泻霍乱,有服理中汤、吴茱萸汤而愈者否?妇人经期、妊娠,有服桂枝汤而愈者否?痘证初起,有服桂枝汤、升麻葛根汤而愈者否?老人便艰涩,有服麻仁丸而愈者否?阳虚大便下血,有服四逆汤而愈者否?阴虚大便脓血,有服鸡子黄连汤而愈者否中?今人不体贴,只记时行几个通套方子,某病用某方,倍其味,某病用某方,减某味,如此而已。究其阴阳至理,全然莫晓,六经变化,罕有得知,愈趋愈下,不堪问矣。

附七绝一首:

伤寒二字立津梁,六气循环妙理藏,不是长沙留一线,而今焉有作医郎。

问曰冬伤于寒,春必病温,其故何也?

夫曰冬伤于寒者,伤于太阳寒水之气也。冬令乃阳气潜藏,正天一生水之际。少年无知,不能节欲。[眉批]节欲二字。不专指房劳,兼一切耗神耗气之事。耗散元精,元精即天一。元精一耗,冬不藏精也。不能化生真水,即不能克制燥金之气,故当春之际,

温病立作。二月属卯、卯酉阳明,燥金主事。苟能封固严密,指冬能藏精者。元精即能化生真水,而燥金自不敢横行无忌,春即不病温矣。此刻辛温固本之药,未可遽施,当从二日传经之法治之,未为不可。虽然如此,又当细求,而清凉之品亦不可妄用。病人虽现大热口渴饮冷,谵语,又当于脉息,声音之有神无神,[眉批]无神非温,有神乃是。饮冷之多寡,大便之实与不实,小便之利与不利。有神者,可与麻杏石甘汤,无神者,可用回阳收纳之法治之,庶不致误人性命也。

辩温约言

今人于春令偶感外邪,发热,身疼,口渴饮冷,汗出谵语,便闭,恶热等情。举世皆云温病,动用达原饮、三消饮、升解散、三黄石膏、大小承气、普济消毒散,种种方法。予思此等施治,皆是治客邪。[眉批]客邪二字,春为风客,夏为火客,夏为湿客,按六气候可。由太阳而趋至阳明,伏而不传,渐入阳明之里,以此等法治之,实属妥贴。切切不可言温,但言风邪伤了太阳,由太阳趋至阳明。风为阳邪,合阳明之燥热,化为一团热邪,热盛则伤阴,故现气实、脉实、身轻气粗,只宜清凉滋阴攻下等法。至于温病,乃冬不藏精,根本先坏,这点元气随木气发泄,病情近似外感,粗工不察,治以发散清凉,十个九死。予业斯道三十余年,今始认得病情形状,与用药治法,一并叙陈。病人初得病,便觉头昏,周身无力,发热而身不痛,口不渴,昏昏欲睡,舌上无苔,满口津液,而舌上青光隐隐;即或口渴,而却喜滚,即或饮冷,而竟一二口;即或谵语,而人安静闭目。即或欲行走如狂,其身轻飘无力;即或二便不利,倦卧,不言不语;即或汗出,而声

低息短;即或面红,而口气温和;六脉洪大,究竟无力;即或目赤咽干,全不饮冷,大便不实,小便自利。即服清凉,即服攻下,即服升解,热总不退,神总不清,只宜回阳收纳,方能有济。

予经验多人,一见便知,重者非十余剂不效,轻者一二剂可了。惜乎世多畏姜、附,而信任不笃。独不思前贤云,甘温能除大热,即是为元气外越立法,即是为温病立法。今人不分阴阳病情相似处理会,一见发热,便云外感,便用升解。一见发热不退,便用清凉滋阴、攻下。一见二便不利,便去通利。把人治死尚不觉悟,亦由其学识之未到也。兹再将阴虚、阳虚病情录数十条,以与将来。

辩认邪盛热炽血伤病情

干呕不止

病人二三日,发热不退,脉息、声音一切有神,干呕不止者,此热壅于阳明也。法宜解肌清热。

张目谵语

病人四五日,发热恶热,烦躁不宁,张目不眠,时而妄言,脉健者,此热邪气盛,气主上升,故张目不眠,谵语频临,属邪热乘心,而神昏也。法宜清热。热清而正复,张目谵语自己。若瞑目谵诘,脉空无神,又当回阳,不可养阴。

口渴饮冷不止

病人六七日,发热不退,脉洪有力,饮冷不止者,此邪

热太甚,伤及津液也。法宜灭火存阴为主。

大汗如雨

病人或六七日,发热汗出如雨,脉大有力,口臭气粗,声音洪亮,口渴饮冷,此乃热蒸于内,胃火旺极也。法宜急清肌热。此有余之候,并非久病亡阳可比。

舌苔干黄烦躁不宁

病人或七八日,发热不退,舌苔干黄,烦躁不宁,脉健身轻,肠胃已实。此胃火太甚,津液将枯,急宜滋阴攻下为主。

狂叫不避亲疏

病人或八九日,发热不退,气粗身轻,脉健,狂叫,目无亲疏,弃衣奔走。此邪火旺极,乱其神明,神无所主也。急宜清凉攻下,灭云邪火,不可迟延。

二便不利

病人或七八日,发热恶热,烦躁不宁,口渴饮冷,脉健身轻,二便不利。此邪热伤阴,血液不能滋润沟渠,通体皆是一团邪火,急宜攻下,不可迟延。

鼻如煤烟

病人或八九日,发热不退,烦躁饮冷,胸满不食,口臭气粗,忽现鼻如煤烟。此由邪火旺极,炎薰于上也。急宜坆下。

肛门似烙

病人或十余日,发热不退,脉健气粗,烦躁不宁,饮水不已,自觉肛门似烙。此邪热下攻于大肠,真阴有立亡之势[]。急宜攻下,不可因循姑惜。

小便涓滴作痛

病人或八九日,发热恶热,烦渴饮冷,舌黄而芒刺满口,脉健身轻,小便涓滴痛者。此邪热下趋小肠,结于膀胱也。急宜清热利水。

食入即吐

病人发热恶热,口臭气粗,脉健,食入即吐者。此是邪热伏于胃口,阻其下行之机,热主上升,此刻邪热为崇,升多降少,故食入即吐。急宜攻其邪火,邪火一灭,食自能下矣。

昏沉不省人事

病人或八九日,身[]热不退,气粗舌干,小便短赤,大便极黄而溏,或清水、血水,脉健有力,或脉细如丝,或四[]肢厥逆[],人虽昏沉,其口气蒸手,舌根必红活,即舌黑起刺。此是邪热入里,伏于其内。急宜攻下清里,切不可妄用辛温。

日晡发热饮冷妄言鬼神

病人或八九日,十余日,外邪未解,入于里分,身虽发

[]势原本作"热",据文义改。

[]身原本作"鼻",据文义改。

[]四原本作"曰",据文义改。

[]逆原本作"立",据文义改。

热,日晡更甚,饮冷不已,妄方言鬼神。此是热甚伤血,神昏无主。急宜养血滋阴。并非阴火上腾,元气外越可比。

呃逆不止

病人或八九日,发热不退,口渴转增,饮水不辍,忽见呃逆连声。此由邪热隔中,阻其交通之气机也。法宜攻下。

鼻血如注

病人发热烦燥,二便不利,口臭气粗,忽见鼻血如注,发热更甚者。此由邪火太甚,逼血妄行也。法宜清热攻下,苟血出而热退便通,又是解病佳兆。

斑疹频发

病人发热不退,烦燥不宁,饮冷气粗,脉健声洪,烦渴饮冷,人时恍惚,干咳不已,吐涎胶粘。此乃火旺津枯,热逼于肺,宜润燥清金泻火为要。

喉痛厥逆

病人或八九日,发热不退,或不身热,脉健身轻,品气极热,小便短赤,神气衰减,肌肤干粗,忽见喉痛厥逆。此邪入厥阴,热深厥深,上攻而为喉痹是也。急宜清润泻火养阴为主。

脓血下行不止

病人或八九日,身热不退,或身不热,时而烦渴,时而厥逆,烦躁不宁。此厥阴邪热,下攻于肠也。法宜清火养阴为主。

皮毛干粗

病人或七八日,发热不退,或身不热,必烦气衰,小便短而咽中干,忽见皮肤干粗,毛发枯槁。此邪火伤阴,血液失运,急宜泻火养阴为主。

筋挛拘急

病人或七八日,或十余日,发热不退,或不身热,烦渴咽干,小便短赤,恶热喜冷,忽然四肢拘急不仁。此由邪火伤阴,血液不荣于筋,故见拘急。法宜滋阴泻火为主。

阴囊如斗

病人或十余日,身热未退,或不身热,脉健身轻,心烦口渴,声音洪亮,忽见阴囊红肿,其大如斗,疼痛异常。此热邪下攻宗筋,宗筋之脉,贯于阴囊,急宜泻火养阴滋肝为主。

周身红块

病人身热脉健,烦躁不宁,忽现周身红块,痛痒异常。此是邪热壅于肌肉也。宜解肌清热泻火为主。

身冷如冰形如死人

病人八九日,初发热口渴饮冷,二便不利,烦躁谵语,

忽见身冷如水,形如死人。此是热极内伏,阳气不达于外,证似纯阴。此刻审治,不可粗心,当于气口中求之,二便处求之。予经验多人,口气虽微,极其蒸手,舌根红而不青,小便短赤,急宜攻下,不可因循姑惜,切切不可妄用姜、附。

头面肿痛

病人二三日,头面肿痛,此邪热壅于三阳也。急宜散清热为主。

以上数十条,略言其概,其中尚有许多火证情形。有当用甘寒养阴法者,有当用苦寒攻下存阴法者,有当用清凉滋阴法者,有当用利水育阴法者,有当用润躁救阴法者,有当用甘温回阳救阴法者。种种不一,全在临时变通。总之正气生人,邪气死人,用养阴等法,皆为阳证邪火立说,而非为阴气上腾之阴火立说。当知阳证邪火,其人脉息、声音一切有神。若阴气上腾之阴火,脉息,起居一切无神,阴象全具。此乃认证关健,不可不知。

辩认阴盛阳衰及阳脱病情

头痛如劈

素禀阳虚之人,身无他苦,忽然头痛如劈,多见唇青爪甲青黑,或气上喘,或脉浮空,或劲如石。此阳竭于上,急宜回阳收纳,十中可救四五。

目痛如裂

察非外感,非邪火上攻,或脉象与上条同,病情有一二

同者,急宜回阳。若滋阴解散则死。

耳痒欲死

审无口若咽干,寒热往来,即非肝胆为病。此是肾气上腾,欲从耳脱也,必有阴象足征,急宜回阳收纳。

印堂如镜

久病虚极之人,忽然印堂光明如镜,此是阳竭于上,旦夕死亡之征。若不思而救之,急宜大剂回阳收纳,光敛而饮食渐加,过七日而精神更健者,即有生机。否则未敢遽许。

唇赤如朱

久病虚极之人,无邪火可征,忽见唇赤如朱。此真阳从唇而脱,旦夕死亡之征。急服回阳,十中可救二三。

两颧发赤

久病与秉不足之人,两颧发赤。此真元竭于上也。急宜回阳收纳,误治则死。

鼻涕如注

久病虚极之人,忽然鼻涕如注。此元气将脱,旦夕死亡之征。急宜回阳收纳,或救一二。

口张气出

久病虚极之人,忽见口张气出。此元气将绝,旦夕死亡之征。法在不治,若欲救之,急宜回阳收纳,以尽人事。

眼胞下陷

久病之人,忽见眼胞下陷。此五藏元气竭于下也,旦夕即死。法在不治。若欲将之,急宜大剂回阳,十中或可救一二。

白眼轮青

久病虚损之人,忽见白晴青而人无神。此真阳衰极,死亡之征。急宜回阳,十中可救五六。

目肿如桃

久病与素秉不足之人,忽见目肿如桃,满身纯阴,并无一点邪火风热可险。此是元气从目脱出,急宜回阳收纳,可保无虞。

目常直视

久病虚极之人,忽见目常直视。此真气将绝,不能运动,法在死例。若欲救之,急宜回阳,或可十中救一二。

目光如华

久病与素秉不足之人,目前常见五彩光华。此五脏精气外越,阳气不藏,亦在死例。急宜回阳收纳,十中可救五六。

面色光彩

久病虚损之人,忽见面色鲜艳,如无病之人,此是真阳已竭于上,旦夕死亡之客。若欲救之,急宜回阳,光敛而神稍健,过七日不变者,方有生机。否则不救。

面如枯骨

久病虚极之人,忽见面如枯骨。此真元已绝,精气全无,旦夕死亡之征,可预为办理后事,急服回阳,十中或可救得一二。

面赤沭如朱面赤如瘀,面白如纸,面黑如煤,面青如枯草。

久病虚极之人,并无邪火足征,忽见面赤如朱者。此真阳已竭于上也。法在不治,惟回阳一法,或可十中救一二。更有如瘀、如纸、如煤、如枯草之类,皆在死例,不可勉强施治。

齿牙血出

素秉阳虚之人,并无邪火足征,阴象全具,忽见满口齿牙血出。此是肾中之阳虚,不能统摄血液,阴血个溢,只有扶阳收纳一法最妥。若以滋阴之六味地黄汤治之,是速其危也。

牙肿如茄

凡牙肿之人,察其非胃火风热,各部有阴象足征。此是元气浮于上而不潜藏,急宜回阳收纳封固为要。若以养阴清火治之,是速其亡也。

耳肿不痛

凡耳肿之人,其皮色必定如常,即或微红,多含青色,各部定有阴象足征,急宜大剂回阳。切勿谓肝胆风热,照常法外感治之,是速其死也。

喉痛饮滚

凡喉痛饮滚之人,必非风热上攻,定见脉息、声音一切无神,阴象毕露,急宜回阳之药冷服以救之,其效甚速。此是阳浮于上,不安其宅,今得同气之物以引之,必返其舍。若照风热法治之,是速其危矣。

咳嗽不已

久病与素秉不足之人,或过服清凉发散之人,忽然咳嗽异常,无时休息,阴象全具。此是阴邪上干清道,元阳有从肺脱之势[],急宜回阳祛阴,阳旺阴消,咳嗽自止。切不可仍照滋阴与通套治咳嗽之上方治之。若畏而不回阳,是自寻其意也。

气喘唇青

久病与素秉不足之人,忽见气喘唇青,乃是元气上浮,脱绝之征,法在难治。急宜回阳降逆收纳。俟气喘不作,唇色转红,方有生机。苟信任不专,听之而已。

心痛欲死

凡忽然心痛欲死之人,或面赤,或唇青,察定阴阳,不或苟且。如心痛面赤,饮冷,稍安一刻者,此是邪热犯于心也,急宜清火。若面赤而饮滚,兼见唇舌青光,此是寒邪犯于心也,急宜扶阳。

[]势原本作"热",据文义改。

腹痛欲绝

凡腹痛欲死之人,细察各部情形,如唇舌青黑,此是阴寒凝滞,阳不运行也,急宜回阳。如舌黄气粗,二便不利,周身冰冷,此是热邪内攻,闭其清道,急宜宣散通滞,如今之万应灵通丸,又名兑金丸,又名灵宝如意丸,又名川督普济丸,又名玉枢万灵丹。一半吹鼻,一半服,立刻见效,不可不知也。

肠鸣泻泄

凡久病与素秉不足之人,有肠鸣如雷,泄泻不止者,此乃命门火衰,脏寒之极,急宜大剂回阳,若以利水之药治这,必不见效。予曾经验多人。

大便下血

凡久病与素秉不足之人,忽然大便下血不止,此是下焦无火,不能统摄,有下脱之势,急宜大剂回阳,如附子理中、回阳饮之类。

小便下血

此条与上大便下血同。予曾经验多人,皆是重在回阳,其妙莫测,由其无邪热足征也。

精滴不已

大凡好色之人,与素秉不足之人,精常自出,此是元阳大耗,封锁不密,急宜大剂回阳,交通水火为主。予尝以白通汤治此病,百发百中。

午后面赤

凡午后面赤,或发烧,举世皆谓阴虚,不知久病与素秉不足之人,阳气日衰,不能镇纳其阴,阴邪日盛,上浮于外,况午后正阴盛时,阳气欲下潜藏于阴中,而阴盛不纳,逼阳于外,元气升多降少,故或现面赤,或现夜烧。此皆阴盛之候。若按阴虚治之,其病必剧。予常以回阳收纳,交通上下之法治之,百发百中。

身痒欲死

久病与素秉不足之人,身忽痒极,或通身发红点,形似风疹,其实非风疹。风疹之为病,必不痒极欲死,多见发热身疼,恶寒恶风。若久病、素不足之人,其来者骤,多不发热身疼,即或大热,而小便必清,口渴饮滚,各部必有阴象足征,脉亦有浮空、劲急如绳可据,此病急宜大剂回阳收纳为要。若作风疹治之,速其亡也。

大 汗 如 雨

久病与素秉不足之人,忽然大汗如雨,此亡阳之候也。然亦有非亡阳者。夫大汗如雨,骤然而出,片刻即汗止者,此非亡阳,乃阴邪从窍而出,则为解病之兆。若其人气息奄奄,旋出而身冷者,真亡阳也,法则不治。若欲救之,亦只回阳一法。然阳明热极,热蒸于外,亦有大汗如雨一条,须有阳症病情足征。此则阴象全具,一一可考。

大 汗 呃 逆

久病与素秉不足之人,与过服克伐清凉之人,忽然大汗

呃逆,此阳亡于外,脾肾之气绝于内,旦夕死亡之征也。急宜回阳降逆。服药后,如汗止呃逆不作,即有生机。若仍用时派止汗之麻黄根、浮小麦,止呃之丁香、杮蒂,未有不立见其死者也。

身热无神

久病与素秉不足之人,或偶劳心,忽见身大热而不疼,并无所苦,只是人困无神,不渴不食。此是元气发外,宜回阳收纳,一剂可愈。若以为发热,即照外感之法治之,是速其危也,世多不识。

吐血身热

凡吐血之人,多属气衰,不能摄血。吐则气机向外,元气亦与之向外,故身热,急宜回阳收纳为主。以不可见吐血而即谓之火,以凉剂施之。

大吐身热

《经》云:吐则亡阳。吐属太阴,大吐之人,多缘中宫或寒或热,或食阻滞。若既吐已,而见周身大热,并无三阳表证足征。此属脾胃之元气发外,急宜收纳中宫元气为主。切不可仍照藿香正气散之法治之。予于此证,每以甘草干姜汤加砂仁,十治十效。

大泄身热

久病与素秉不足之人,忽然大泄,渐而身大热者,此属阳脱之候。大热者,阳竭于上。大泄者,阴脱于下。急宜温中收纳为主。切不可一见身热,便云外感,一见大泄,便云

饮食。若用解表、消导、利水,其祸立至,不可不知。

午后身热

《经》云:阴虚生内热。是指邪气旺而血衰,并非专指午后、夜间发热为阴虚也。今人全不在阴阳至理处探取盈缩消息,一见午后、夜间发热,便云阴虚,便云滋水。推其意,以为午后属阴,即为阴虚,就不知午后、夜间正阴盛之时,并非阴虚之候。即有发热,多属阴盛隔阳于外,阳气不得潜藏、阳浮于外,故见身热。何也?人身真气从子时一阳发动,历丑寅卯辰已,阳气旺极,至午未申酉戌亥,阳衰而下潜藏。今为阴隔拒,不得下降,故多发热。此乃阴阳盛衰,元气出入消息,不可不知也。

予于此证,无论夜间、午后发烧热,或面赤,或唇赤,脉空,饮滚,无神,即以白通汤治之,屡治屡效。

皮 毛 出 血

久病与素秉不足之人,忽见皮毛出血,此乃卫外之阳不足,急宜回阳收纳,不可迟延。

阴 囊 缩 入

久病与素秉不足之人,忽然囊缩腹痛,此厥阴阴寒太甚,阳气虚极也,急宜回阳。或用艾火烧丹田,或脐中;或以胡椒末裹塞脐中,用有力人口气吹入腹中,痛止即止,亦是救急妙法。

两 脚 大 烧

久病与素秉不足之人,或夜卧,或午后两脚大烧,欲踏

石上,人困无神。此元气发腾,有亡阳之势,急宜加阳收纳为主。切不可妄云阴虚,而用滋阴之药。

两 手 肿 热

凡素秉不足之人,忽然两手肿大如盂,微痛微红,夜间、午后便烧热难忍。此阴盛逼阳,从手脱也,急宜回阳收纳为主。

两 乳 忽 肿

凡素秉不足之人,忽然两乳肿大,皮色如常,此是元气从两乳脱出,切勿当作疮治,当以回阳收纳为主。

疮 口 不 敛

凡疮口久而不敛,多属元气大伤,不能化毒生肌,只宜大剂回阳。阳回气旺,其毒自消,其口自敛。切忌养阴清凉,见疮治疮。

痘 疮 平 塌

凡痘疮平塌,总原无火,只宜大剂回阳,切不可兼用滋阴。

肛 脱 不 收

凡素秉不足之人,或因大泄,或因过痢,以致肛脱不收。此是下元无火,不能收束,法宜回阳,收纳肾气。或灸百会穴,亦是良法。

小 便 不 止

久病与素秉不足之人,忽见小便日数十次,每来清长而

多。此是下元无火也,急宜回阳,收纳肾气,切不可妄行利水。

腹 痛 即 泄

久病与素秉不足之人,多有小腹一痛,立即泄泻,或溏粪,日十余次。此属下焦火衰,阴寒气滞,急宜回阳。切不可专以理气分利为事。

身 疼 无 热

久病与素秉不足之人,忽见身疼,而却不发热者,是里有寒也,法宜温里。但服温里之药,多有见大热身疼甚者,此是阴邪渍散,即愈之征,切不可妄用清凉以止之。

身 热 无 疼

久病与素秉不足之人,与服克代宣散太过之人,忽见身热,而却无痛苦,并见各部阴象足征。此是阳越于外也,急宜回阳收纳,不可妄用滋阴、升散。

身 冷 内 热

久病与素秉不足之人,身外冷而觉内热难当,欲得清凉方快。清凉入口,却又不受,舌青滑而人无神,二便自利。此是阴气发潮,切不可妄用滋阴清凉之品,急宜大剂回阳,阳回则阴潮自灭。若果系时疫外冷内热之候,其人必烦燥,口渴饮冷,二便不利,人必有神,又当攻下,回阳则危。

身 热 内 冷

久病之人,忽见身大热而内冷亦甚,叠褥数重。此是阳

越于外,寒隔于内,急宜回阳,阳气复藏,外自不热,内自不冷。切不可认作表邪,若与之解表,则元气立亡。此等证多无外感足征,即或有太阳表证,仍宜大剂回阳药中加桂、麻几分,即可无虞。

身 重 畏 冷

久病与素秉不足之人,忽见身重畏冷者,此是阴盛而阳微也,急宜回阳。

身 强 不 用

久病与素秉不足之人,与过服克伐宣散之人,忽然身强不用。此是真阳衰极,阳气不充,君令不行,阴气旺甚,阻滞经脉,宜大剂回阳,阳旺阴消,正气复充,君令复行,其病自己。世人不识,多以中风目之,其用多以祛风,每每酿成坏证,不可不知也。

脚 轻 头 重

久病与素秉不足之人,人忽见脚轻头重。此是阴乘于上,阳衰于内也。急宜回阳,收纳真气,阳旺阴消,头重不作,便是生机。

脚 麻 身 软

久病与素秉不足之人,多有脚麻身软者。此是阳气虚甚,不能充周,急宜甘温扶阳。阳气充足,其病自己。

气 喘 脉 劲

久病之人,忽见气喘脉劲,此阳竭于上,旦夕死亡之候,

急急回阳,十中可救一二。但非至亲,切切不可主方,即主方亦必须批明,以免生怨。切不可见脉劲而云火大,便去滋阴降火。

吐 血 脉 大

凡吐血之人,忽见脉来洪大[]。此阳竭于上,危亡之候也。今人动云:吐血属火,脉大属火,皆是认不明阴阳之过也。[眉批]人能知得血是水,气是火,便知得滋阴之误,姜、附之效也。

虚 劳 脉 动

凡虚损已极之人,脉象只宜沉细。若见洪大细数,或弦,或紧,或劲,或如击石,或如粗绳,或如雀啄、釜沸,皆死亡之候。切切不可出方。果系至亲至友,情迫不已,只宜大甘大温以扶之。苟能脉气和平,即有生机。切切不可妄用滋阴。要知虚损之人,多属气虚,所现证形,多有近似阴虚,其实非阴虚也。

予尝见虚损之人,每每少气懒言,身重嗜卧,潮热而口不渴,饮食减少,起居动静,一切无神,明明阳虚,并未见一分火旺阴虚的面目。

近阅市习,一见此等病情,每称为阴虚,所用药品,多半甘寒养阴。并未见几个胆大用辛温者,故一成虚劳,十个九死。非死于病,实死于药,非死于药,实死于医。皆由医家不明阴阳至理,病家深畏辛温,故罕有几个得生,真大憾也。

以上数十条,揭出元气离根,阳虚将脱危候,情状虽异,病源则一。学者苟能细心体会,胸中即有定据,一见便知,

[]大原本作"太",据文义改。

用药自不错乱。虽不能十救十全,亦不致误人性命。但病有万端,亦非数十条可尽,学者即在这点元气上探求盈虚出入消息,虽千万病情,亦不能出其范围。予更一言奉告,夫人身三百六十骨节,节节皆有神,节节皆有鬼,神者,阳之灵,气之主也。此言节节,皆正气布护。鬼者,阴之灵,血之主也。此言节节,皆真阴布护。故前贤云。鬼神塞满宇宙。宇宙指天地,指人身也。无论何节出现鬼象,即阴邪也。即以神治之。神,阳也,火也,气也。以阳治阴,即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即扶南泻北之意,即补火治水义。用药即桂、附、姜、砂,一承是也。无论何节现出邪神为殃,言邪神者,明非即正气之盛,指邪气之盛,邪气即邪火也。乾坤以正气充塞,正气不能害人,气始能害人,故曰邪神。又可以鬼伏之。鬼,阴也,血也,水也。邪神,邪火也。鬼伏神,即以水治火,滋阴降火。用药即三黄石膏、大小承气一派是也。今人动云滋阴降火,皆是为邪火伤阴立说,并未有真正阴虚。即谓阴虚,皆阳虚也。何则?阴阳本是一气,不可分也。故《经》云:气旺则血旺。气衰则血衰,气升则血升,气降则血降,气在则血在,气亡则血亡。明得此理,便知天一生水之旨归,甘温、辛温回阳之妙谛。学者不必他处猜想,即于鬼神一语,领会通身阴阳,用药从阴从阳法度,认得邪正关键,识得诸家错误,便可超人[]上乘,臻于神化。

辩 脉 切 要

浮脉主风、洪脉主火、实脉主热、数脉主热、紧脉主寒、滑脉主痰、沉脉属阴、迟脉属寒、细脉不足、微脉不足、虚脉不足、弱脉不足。

以上脉象,诸书言:浮主风也,洪与实、数、紧、滑主火、主热、主寒、主痰也。予谓浮脉未可遽为风。洪、大、实、数、紧、滑未可遽慨为火、为热、为寒、为痰也。沉、迟、细、微与虚、弱,亦未

[]人原本作"入",据文义改。

可遽概为阴、为寒、为不足、为虚损也。要知外感脉浮,而病现头疼身痛,发热恶风、自汗、鼻筑流清,始可以言风也。若内伤已久,元气将脱之候,脉象亦浮,犹得以风言之乎。洪、大、实、数之脉,而病现发热恶热,烦躁,口渴饮冷,谵语,口臭气粗,二便闭塞之类,始可以言火、言热也。若内伤已久,元气将脱之候,脉象有极洪、极长、极实、极数、极劲之类,又尚得以时行火热证言之乎?紧寒、滑痰之脉,而病现身疼,发热畏寒,与吐痰不体之类,始可言寒邪痰湿也。若内伤已久,元气将脱之候,脉象亦有极紧、极滑之形,又尚得以寒痰目之乎?沉、迟、细、微、虚、弱之脉,而病现面白唇青,少气懒言,困倦嗜卧之类,乃可以言不足,言虚寒,言阴阳两伤。若外邪深入,协火而动,闭其清道,热伏于中,阳气不达于四末,四肢冰冷,惟口气蒸手,小便短赤而痛,此为阳极似阴,又尚得以气血虚损言之乎?总之,脉无定体,认证为要,阴阳内外,辩察宜清。虽二十八脉之详分,亦不过资顾问已耳。学者苟能识得此中变化,便不为脉所囿矣。

切 脉 金 针

夫脉者,气与血浑而为一者也。其要在寸口,百脉皆会于此。其妙在散于周身,随邪之浅深、脏腑之盛衰,人性之刚柔、身体之长短、肌肉之肥瘦、老幼男女之不同,变化万端。其纲在浮、沉、迟、数,其妙在有神、无神。即有力、无力也。有神无神者,即盈缩机关,内外秘决。他如浮、洪、长、大、数、实,皆为盈,为有余之候。果病情相符,则为脉与病合,当从有余立法施治。如脉虽具以上等象,而病现不足已极,则为脉不合病,当舍脉从病,急宜扶其不足,培其本源。切

勿惑于浮风、洪火之说。若按浮风、洪火治去,则为害非浅。沉迟、细、微虚、弱皆为缩,为不足。果病情相符,则为脉与病合,当照不足立法施治。如脉虽具以上等象,而病现有余以极,又当舍脉从病。切勿惑于沉、迟、细、微为虚损。若按虚损治去,则为祸不浅。予恒曰:一盈一缩,即阴阳旨归,万病绳墨。切脉知此,但易认证,庶不为脉所囿矣。

相 舌 切 要

舌上白苔

病人虽舌现白苔,并未见头疼身痛,发热恶寒,恶热等情,切不可认为表证,认为瘟证。当于脉息,声音、起居动静,有神无神处探求病情,自有着落。切切不可猛浪。如果有表证足征,始可照解表法施治。

舌上黄苔

病人虽舌现黄苔,无论干黄色、润黄色、老黄色、黑黄色,并未见口渴饮冷,烦躁,恶热,便闭等情,切不可便谓大旺热极,当于阳虚,真气不上升处理会,病情上理会,治法即在其中。如果见便闭,口臭气粗,身轻恶热,必烦饮冷,精神有余等情,便当攻下,不可迟延。

舌上黑苔

病人虽舌现黑苔,无论干黑色、青黑色、润黑色、虽现阴象,切不可即作阴证施治。如其人烦躁,口渴饮冷,恶热

身轻,气粗口臭,二便闭结,即当攻下,不可迟延。如其人安静懒言,困倦,不渴不食,二便自利,即当回阳,不可迟延。

舌上红黑色 舌上润白苔 舌根独黄色 舌上白黄色 舌上黄芒刺 舌尖独青色 舌上黑黄色 舌上黑芒刺 舌根独黑色 舌上青黄色 舌上白芒刺 舌尖惨红色 舌上粉白苔 舌上青红色 舌心独黄色 舌上干白苔 舌上淡黄色 舌边独白色 舌裂而开瓣 舌如猪腰色

舌之分辩,实属繁冗,亦难尽举。姑无论其舌之青、黄、赤、白、黑、干润、燥裂、芒刺满口、红白相间、黄黑相兼,统以阴阳两字尽之矣。是阴证则有阴象足征,是阳证则有阳证可凭。识得此旨,则不专以舌论矣。诸书纷纷论舌,言某舌当某药,某舌当某方,皆是刻舟求剑之流,不可为法。学者务于平日,先将阴阳病情,真真假假,熟悉胸中,自然一见便知,亦是认证要着。

万病一气说

病有万端,发于一元。一元者,二气浑为一气者也。一气盈缩,病即生焉。有余即火,不足即寒。他如脉来洪大,气之盈也,脉来数实,脉来浮滑,气之盈也。间亦不足。脉来洪大数实浮滑,乃邪实火盛,此为有余。久病暴脱,亦有此脉象,不可不知。脉来迟细,气之缩也,脉来短小,脉来虚弱,气之缩也。间亦有余。脉来迟细短小虚弱,皆为不足。若温病热极脉伏,亦有此脉,不可不知。脉来劈石,脉来鱼尾,脉来雀啄,脉来釜沸,脉来掉尾,脉来散乱,气之绝也。

推之面色如珠,气盈之验。亦有缩者。素乎面赤,不作病看。新病面赤恶热,则为邪实火旺。久病无神,虚极之人而面赤,则为阳竭于上,脱绝

之候,色如鸡冠者吉,色如瘀血者死。面青有神,气盈之验。亦有缩者。素平面青有神,不作病看。有病而始面青,则为肝病。有神主肝旺、无神主肝虚。色如翠羽者吉,色如枯草者凶。面白有神、气盈之验。亦有缩者。素乎面白,不作病看。有病而始见面白者,方以病论。白而有神,肺气尝旺。白而无神,肺虚之征。自如猪膏者吉,色如枯骨者危。面黄有神,气盈之验。亦有缩者。素乎面黄,不作病看。有病而始面黄,方以病论。黄而有神,胃积之盛。黄而无神,气弱之征。黄而鲜明者吉,黄如尘埃色者凶。面黑有神,气盈之验。亦有缩者。素乎面黑,不作病看。有病而始面黑,方以病论。黑而有神,肾气尚旺。黑而无神,肾气衰弱。黑如鸟羽者吉,色如炭煤者危。此论五色之盛衰,其中尚有生克。额属心,而黑气可畏。鼻属土,而青色堪惊。骸下黄而水病,腮左白而肝伤,腮右赤兮火灼,唇上黑兮水泱。气色之变化多端,明暗之机关可据。

至若审音察理,五音细详。五音指宫、商、角、微、羽,以应人身五脏也。声如洪钟,指邪火之旺极。素来音洪,不作病看。有病而始见声洪,则为邪实火旺,法宜泻火为主。语柔而细,属正气之大伤。素来声细,不作病看,有病而始见声低息短,则为不足。忽笑忽歌,心脾之邪热已现。笑主心旺,歌主脾旺。或狂或叫,阳明之气实方张。狂叫乃胃热极。瞑目而言语重重,曰神曰鬼。瞑目而妄言鬼神,是正气虚极,神不守舍也。张目而呼骂叨叨,最烈最横。肝火与心胃邪旺,其势其不可扑灭。

曰饮食,曰起居也,须考证。食健力健,言气之盈,食少力少,本气之缩。饮冷饮滚兮,阴阳之形踪已判。好动好卧兮,虚实之病机毕陈。

至于身体,更宜详辩。肌肉丰隆,定见胃气之旺。形瘦如柴,已知正气之微。皮肤干润,判乎吉凶。毛发脱落,知其正败。

要知风气为殃,春温之名已播。火气作崇,暑热之号已工。湿气时行,霍乱之病偏多。燥气行秋,疟痢之病不少。又乃冬布严寒,伤寒名著。一年节令,病气之变化无穷,六气循环,各令之机关可据。六气,即是六经,六经仍是一经。五行分为五气,五气仍是一气。揭太阳以言气之始,论厥阴以言气之终,昼夜循环,周而复始。病也者,病此气也。周身骨节、经络。皆是后天有形之质。全赖一气贯注。虽各处发病,形势不同,总在一气之中,神为气之宰,气伤则神不安,故曰病。气也者,周身躯壳之大用也。身中无气则无神,故曰死。用药以治病,实以治气也。气之旺者宜平。正气不易旺,惟邪气易旺,须当细分。气之衰者宜助,衰有邪衰、正衰之虽,当知。气之升者宜降,泻其亢盛。气之陷者宜举,气之滞者宜行,气之郁者宜解,气之脱者宜固,气之散者宜敛。知其气之平,知其气之变,用药不失宜,匡救不失道,医之事毕矣。

胎 元 图

胎 元 图 说

今以一大圈,喻人一身之真气,中有一小圈,喻人身受胎之始基。始基之谓,胎元之消息也,称为祖气,号曰先天。先天,即父母精血中一点真气。[眉批]阳精阴血。各具真气,故曰真气寓于凡精凡血之中。二气浑为一气,一气中含五气,五气,即青黄赤白黑,秉天也。五气即金木水火土,秉地也。在人即心肝脾肺肾。《经》云:二五之精妙合二凝是也。五气发生万物。阴阳配合,迭相运用,化生五脏六腑,百脉经络,天地所有,人身皆具。然未生以前,五行在乾坤之中。既生以后,乾坤即在五行之内。五气生万物,一物一太极,一物一阴阳。阳之用从昼,阴之用从夜,此坎离之功用所由分,而万物之功用所由出,由一而万理攸分,由万而一元合聚。故曰:一粒粟藏大千世界,即此之谓也。孟子云:万物皆备于我,皆是由明善复初,以知得个中这一点机关,这一点胎元消息也。其中这一点真消息,逐日运行,无刻休息。子时发动,由下而中而上,阳根于阴,故由下而发土。由上而中而下,阴根于阳,故由上而趋下,此阴阳互为其根,一元之消息也。循环不已。然由下而中而上,三阳已分,下中上为三部,阳主上升,一气分为三部,即太阳、阳明、少阳也。由上而中而下,三阴已定,上中下为三部。阴主下降,阳从背面,阴从腹面。三阴即太阴、少阴、厥阴是也。合之二三如六,故曰六步而成位。六爻之义于此分,六气六经之所由判,亦无非这一点胎元,流行充周之所化育也。

仲景知得六步之精义,移步换形,移步更名,变化万端,不出范围。予初业斯道,即闻诸师云,万病不出六经,不出阴阳。终不了了。冥心之余,忽得此胎元消息,始识师言之不谬,仲景之骨髓如见矣。

用 药 须 知

外感风寒忌收纳也

凡一切外邪初入,切不可攻下,攻下则引邪入里,变证百出。切不可妄用温固收纳,收纳为关门捉贼,延祸匪轻。切不可妄用滋阴,滋阴则留恋阴邪,病根难除。只宜按定六经提纲病情施治,庶不误人。

内伤虚损忌发散也

凡内伤之人,多半咳嗽,由清阳不升,浊阴不降,闭塞清道而成,只宜辛甘化阳之品,荡去阴邪,清升浊降,咳嗽自己。昧者不识,称为陈寒入脱,纯用一派搜寒宣散之品,每每酿成脱证。不知病既内伤,正虚无疑,而更用此宣散,则一线之正气,又为大伤,岂能久延时刻,而不脱绝者乎。

凡内伤之人,多半胸满不食,痰多。由中宫气衰,转输失职,阴邪痰水堵塞胸中,只宜温中醒脾助正,胸满、痰水自去也。昧者不察,多用一派推荡破滞之品,每每酿成腹胀不治之病,不可不知。

凡内伤之人,多有身热而却不疼,虽然内热,而口不渴。如此等病情,近似外感,近似火症,只宜回阳收纳。收纳则阳不外越,而身热自己。阳回则镇纳阴邪,而阴潮不作。诸书称内热由阴虚,不知阳衰而阴鬼立出,即昼夜亦可知也。昧者不识,一见发热,称为外感,便以发散投之必危;一见内热,称为阴虚,滋阴降火必殆。

阳虚吐备忌滋阴也

凡吐血之人,由正气已衰,中宫不运,阴邪僭居阳位,久久积聚,阳无力以施运行之权,阳无力以申乾刚之令,一触即发,血所以出也。只宜甘温扶阳,以申其正气,正气日申,阴血自降,一定之理。昧者不察,一见吐血,便以滋阴止血之品,希图速效,究意酿成死证。含糊有年,真憾事也。

阴虚吐血忌温补也

凡阴虚吐血之人,多半精神有余,火伏于中,逼血妄行。吐后人不困倦,此乃有余之候,百中仅见一二。只宜清凉,平其有余。若照阳虚吐血治之必殆,不可不知。

阳虚一切病证忌滋阴也

凡阳虚之人,多属气衰血盛,无论发何疾病,多缘阴邪为殃,切不可再滋其阴。若更滋其阴,则阴愈盛而阳愈消,每每酿出真阳外越之候,不知不知。

阴虚一切病证忌温补也

凡阴虚之人,多属气盛血衰,无论何部发病,多缘火邪为殃,切不可再扶其阳。若扶其阳,则阳愈旺而阴愈消,每每酿出亢龙有悔之候,不可不知。

病有宜汗者

太阳病,发热身疼,自汗,恶风者,当发汗。太阳病外症未解,脉浮弱者,当微发汗。太阳病表症未罢,发汗未过,脉浮数者,仍可发汗。阳明病脉迟汗出多,微恶寒者,表未

解也,可发汗。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太阴病汗后不解,仍发热,脉浮者,当复汗之。伤寒发汗本无体,随邪之浅深,本气之盛衰,有大发汗,复发汗,微发汗,更有和解,亦得汗而解,温经亦得汗而解,回阳亦得汗而解,不可不知。

病有不宜汗者

仲景云:阳盛阴虚,下之则愈,汗之则死。发热身疼,脉浮紧者,当发汗。假令尺脉迟弱者,不可发汗,以营弱血少故也。咽燥喉痹者,不可发汗,津液现已伤也。咳而小便利,若失小便者,不可发汗,下元虚也。下利,虽有表证,不可发汗,发汗则水湿必散于周身,而成浮肿胀满。淋家不可发汗,发汗则津液内亡,客热更增。衄血亡血家,不可发汗,以其血液虚也。疮家不可发汗,发汗则痉。表虚热盛故生疮,汗之则表愈虚而热愈炽,热则伤血,热则生风,故变为痉。少阴病,脉沉细数。沉为在里,不可发汗。大便素难便者,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以其血液既少,而复夺之,表虚里实,故谵语。汗家不可重发汗,发汗则心神恍惚,盖以汗为血液也,心液大耗,神无所主,故见恍惚。虚人发热,无身疼者,不可发汗,发汗则阳亡。盖以发热乃阳越于外,收之唯恐不及,今误汗之,阳必亡。血气欲绝,手足厥冷,引衣踡卧,不可发汗,发汗则殆。厥证脉紧,不可发汗,汗则声绝咽嘶舌萎。要知阳厥宜下,即热深厥深是也。阴厥宜回阳,即四逆汤法之也。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宜和解,不宜发汗,发汗则变证百出。太阳与少阳并病,头项[]强痛,或眩冒,时加结胸,心下痞硬者,

[]项原本作"顶",据文义改。

不可发汗。风温证不可发汗,汗之则热盛,汗则血伤也。湿温证不可发汗,汗之卫阳虚,津液竭,热必盛也。 虚烦证不可发汗,汗之则心血虚,而烦愈盛也。午后热,不可发汗,汗之则阳亡。久病阳虚阴虚,一切诸证,不可擅发汗。

病有宜吐者

病如桂枝证,头不疼,项不强,寸脉微浮,胸中痞硬,气上冲咽喉,不和息者,此为有寒。一云内有久痰,宜吐之。病人胸中菀菀而痛,不能食,欲使人按之,而反有涏唾,下利日十余行,其脉反迟,寸口微滑。此宜吐之,吐之则利止。少阳病,饮食入口即吐,心下温温欲吐,复不能吐者,宜吐之。宿食在上脘者,当吐之。病手足逆冷,脉乍结,以客气在胸中,心下满而烦,欲食不能,病在胸中,当吐之。凡病在膈上,脉大胸满多痰者,食在胃口,脉滑者,俱宜吐之。

病有不宜吐者

脉虚、脉微者,不可吐。太阳病干呕,呕逆者,不可吐。吐之则伤胃。 四肢厥逆者,不可吐。膈上有寒饮干呕者,不宜吐,当温之。凡中下二部之病,切不可吐,吐则为逆。

病有宜下者

发汗不解,腹满痛者,急下之。 下利,三部脉皆平,按之心下硬者,急下之。 下利,脉迟滑者,内实也,利未欲止,当下之。 脉滑而数者,有宿食也,宜下之。 寸脉浮大,按之反涩,尺中亦微而涩,知有宿食也,宜下之。下

利,不欲食者,以有宿食故了,当下之。不利,见谵语者,有屎燥也,宜下之。 下利瘥,至其年月日时复发者,病不尽故也,当下之。伤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晴不合,无表里证,大便难,身微热者,此为实也。急下之。阳明病,发热汗出多者,急下之。二阳并病,太阳证罢,但发潮热,手足漐漐汗出,大便难而谵语者,下之则愈。少阴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干者,急下之,此邪未深入,便作口燥,肾水将干,宜急下之,以救欲绝之水也。少阴证六七日,腹胀不大便者,急下之,此少阴邪热入胃府也,土胜则水干,宜急下以救肾水。 少阴病,自利清水,色纯青,心中必痛,口中燥者,急下之。青为肝色,肝邪乘肾,故下利。阳邪上攻,故口燥,此亦少阴传阳明腑证也。厥阴证,舌卷囊缩,宜急下之。此证有寒极而缩者,宜温。此由阳明之热,陷入厥阴,阳明主润宗筋,宗筋为热所功,弗荣而急引舌睾丸,故舌卷囊缩,此为热极,故宜急下以存阴也。

须知胃为五脏之大源,凡胃受热,处处皆可传及。总之,土燥则水易亏,故阳明与厥阴皆有急下法。法虽不同,其入腑之理则一也。

病有不宜下者

仲景云:阳盛阳虚,汗之则愈,下之则死。 太阳病外证未解者,不可下。下之则引邪入里也。 脉浮大者,不可下。浮大为在表也。 恶寒者,不可下。邪尚在表也。 呕多,虽有阳明证,不可下。邪在上焦也。阳明病不能食,攻其热必哕,胃中虚冷故也。 阳明病应发汗,反下之,则为大逆。太阳阳明合病,喘而胸满,不可下,宜麻黄汤。寒散肺清,胃邪亦自散也。 脉细数者,不可下。细数为血虚

有热,下之热邪入里,恐亡阴。 恶水者,不可下,下之则内冷,不嗜食,完谷出。 头痛目黄者,不可下,邪在上也。阳微者,不可下,下之痞硬,阴盛而阳不宣也。 寒厥者,不可下,下之则死。 腹胀可按而减者,不可下,里虚而邪未实也。咽中秘塞者,不可下,邪未上也。 阳明病,面赤,心下虽微满,不可下,邪未实也。 腹中上下左右有动气者,不可下。结胸证,脉浮大者,不可下,邪在表也。脏结无阳证,舌上苔滑,安静不渴者,不可下。 大便硬,小便数者,不可下,乃脾约丸证也。 阳明病,自汗出,若发汗小便自利者,不可下,此为津液内竭,虽硬不可攻,宜蜜煎导之。

凡病之当汗与不当汗,当吐与不当吐,当下与不当下,浅深各有定据,不得砐行妄为。务宜详察病情,诊视脉象有神无神,声音微厉,饮热饮冷,喜按畏按,各处搜求,自然有下手处也。

服 药 须 知

大凡阳虚阴盛之人,满身纯阴,虽现一切证形,如气喘气短,痰多咳嗽,不食嗜卧,面白唇青、午后、夜间发热,咽痛,腹痛泄泻,无故目赤,牙疼,腰痛膝冷,足软手弱,声低息微,脉时大时劲,或浮或空,或沉或细,种种不一。皆宜扶阳,驱逐阴邪,阳旺阴消,邪尽正复,方可了扶阳之品。但初服辛温,有胸中烦燥者,有昏死一二时者,有鼻血出者,有满口起泡者,有喉干痛、目赤者。此是阳药运行,阴邪化去,从上窍而出也。以不思冷水吃为准,即吃一二口冷水,皆无妨。服辛浊温四五剂,或七八剂,忽咳嗽痰多,日夜不辍。此是肺胃之阴邪,从上出也,切不可清润。服辛温

十余剂后,忽然周身面目浮肿,或发现斑点,痛痒异常,或汗出,此是阳药运行,阴邪化去,从七窍而出也,以饮食渐加为准。服辛温十余剂,或二十余剂,或腹痛泄泻。此是阳药运行,阴邪化去,从下窍而出也。但人必困倦数日,饮食懒餐,三五日自己。其中尚有辛温回阳,而击身反见大痛大热者,阴陷于内,得阳运而外解也,半日即愈。

凡服此等热药,总要服至周身、腹中发热难安时、然后与以一剂滋阴,此乃全身阴邪化去,真阳已复,即与以一剂滋阴之品,以敛其所复之阳,阳得阴敛,而阳有所依,自然互根相济,而体健身轻矣。虽然邪之情形,万变莫测。以上所论,不过略陈大意耳,学者须知。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