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书楼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当前位置:天下书楼 > 寂寞

故都乡情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北平城,历元、明、清以至民初,都是首都所在地。辇下人文荟萃,其间风土人情可记之处自不在少。明刘侗、于奕正合撰《帝京景物略》,清乾隆敕撰《日下旧闻考》都是翔实的记载;晚清的《燕京岁时记》以及抗战前北平研究院编《北平风俗类征》更是取材广博,巨细靡遗。寓居台湾人士每多故乡之思,而怀念北平者尤多,实因北平风物多彩多姿,令人低回留恋而不能自已。在这方面杰出的著作,我有缘拜读过的有陈鸿年的《故都风物》,郭立诚的《故都忆往》,唐鲁孙的《故园情》《中国吃》《南北看》《天下味》,皆笔触细腻,亲切动人。而最新出版的要数喜乐先生、小民女士贤伉俪所作之《故都乡情》,搜集北平的技艺、小贩、劳工、小吃,形形色色,一一加以介绍。其中资料全是作者亲身经验,以清末民初的北平社会实况为蓝本。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喜乐、小民对北平各阶层有深入的了解,有许多情形不是一般北平土著都能洞晓的。而喜乐先生雅擅绘笔,力求传真不遗细节,小民的文笔活泼文雅,图文并茂,相得益彰。

我有一点感想。大概人都爱他的故乡,离乡背井一向被认为是一件苦事。英国浪漫诗人拜伦因为行为不检不容于清议,愤而去国,客死海外。他临行时说:“不是我不配居住在英国,便是英国不配让我来居住。”其言虽激,其情可悯。其实一个人远离家乡,无论是由于任何缘故,日久必有一股乡愁。我是北平人,我生长在北平,祖宗坟墓在北平,然而一去三十余年,“春秋迭年,必有去故之悲”。如今读到这部大著,乃有重涉故园之感。

人于其家乡往往有所偏爱,觉得家乡一切都比外乡的好。曾见有人怀念故乡之文,始终不说明其家乡之所在,动辄曰“我家乡的桃是如何肥美”或“我家乡的梨是如何嫩甜”,一似他的家乡所产的水果可以独步天下。其实肥城桃莱阳梨才是真正的美味,无与伦比,其他各地所产相形之下直培娄耳。我们并不讥评他的见识不广,我们宁愿欣赏他的爱乡之殷。我也曾见人为文,夸赏他的家乡的时候,引用杜工部的诗句“月是故乡明”以表达他的情思。“外国的月亮圆”,固然是语无伦次,若说故乡之月较他处为明,岂不同样可嗤。按:九家注杜诗,师民瞻注云:“江淹《别赋》‘隔千里兮共明月’。子美工于用字,析而倒言之,故其语势尤健。”是工部乃在说故乡之月此时亦正明也,何尝有比较之意?妄引杜诗,也是由于爱乡情切,不无可原。喜乐、小民之书没有这种偏颇的毛病,北方风物之简陋处于有意无意之间毫无隐讳。

时代转移,北平也跟着变化。辛亥革命是一变,首都南迁是一变,日寇入侵是一变,而最近三十余年又是彻底翻腾的一大变。北平的社会面貌有了变化,北平的风土人情也跟着有了变化。三十多年前,乃至五六十年前北平风物的老样子,现在已经不可复睹了。喜乐、小民这部书是当年北平风物的实录,令人读后无限神往。我相信,有不少读者,会像我一样,觉得时光倒流,又复置身于那个既古老、又有趣、“无风三尺土,有雨一街泥”、喝豆汁、吃灌肠、放风筝、逛厂甸的北平城。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