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书楼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第五章 南宋前期文学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北宋末年,女真贵族所建立的金政权逐渐强大。金统治者在覆灭了契丹族的辽政权以后,又占领了北宋王朝统治的北方广大地区,扩大了割据的范围,造成了我国多民族统一国家的严重分裂。他们实行残酷的民族压迫,弄得北方许多人家破人亡,有些人则随着宋政权南迁,过着流亡的生活。这种分裂混乱局面和民族压迫状况严重妨碍了国家经济、文化的发展,破坏了人民的幸福。南宋初期,金统治者继续挥兵南下,进一步威胁祖国的统一和南方人民的安全。广大人民从反抗民族压迫、维护国家统一的爱国主义精神出发,坚决要求抗金;地主阶级中的有识之士,也发出了强烈的爱国呼声。而以宋高宗、秦桧为首的投降派,却只希望通过对女真贵族的屈膝求和来换取东南半壁的偷安。这样,和战之争就代替了长期以来的新旧党争;爱国主义就突破了江西诗人、大晟词人的形式主义作风,成为许多进步作家的共同倾向。张元干、张孝祥、辛弃疾的词,陆游、范成大的诗,陈亮、叶适的散文,共同把我国文学史上的爱国主义传统向前推进了一大步。而象向来比较推崇晏几道、秦观的李清照,受黄庭坚、陈师道影响较深的陈与义,在新的时代影响之下,也改变作风,写出了富有爱国思想的诗篇。

第一节 李清照

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父亲李格非以文章受知于苏轼,母亲王氏也知书能文。李清照自少便有诗名。她和太学生赵明诚结婚后,双方共同校勘古书,唱和诗词,或鉴赏书画鼎彝,生活比较美满。靖康二年,她和赵明诚相继避兵江南,丧失了向来珍藏的大部分金石书画。后来赵明诚又病死建康,她就辗转漂流于杭州、越州、金华一带,在孤苦生活中度过了晚年。

李清照是诗、词、散文都有成就的作家,但最擅长的还是词。她早年写的《词论》批评了从柳永、苏轼到秦观、黄庭坚等一系列作家。她认为"词别是一家",在艺术上有它的特点,要求协音律,有情致,这是对的。问题在她看不到欧阳修、苏轼等在词创作上的革新精神,这就未免保守,而且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她的创作成就。

李清照在宋代刊行的《漱玉词》已经失传,现在辑录的只有七十多首,其中还有些不可靠。她的词可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二期。前期词描写她在少女、少妇时期的生活,如〈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词里描绘的藉花深处的归舟和滩头惊飞的鸥鹭,活泼而富有生趣。〈怨王孙〉的"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也在轻快的节拍中传达出作者开朗愉快的心情。又如〈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委婉而含蓄地表达了闺中的寂寞和离情,同她的〈凤凰台上忆吹箫〉、〈一剪梅〉等小词,都是抒写闺情的名篇。作为一个妇女作家,她在词里揭示了自己的内心世界,流露她对爱情生活的向往和对大自然的喜爱,这就违反了封建社会为妇女所规定的教条,因此她的词在当时就被斥为"无顾藉"、"无检操"(注:引语见王灼《碧鸡漫志》及晁公武《郡斋读书志》。)。今天看来,这却正是她前期词思想价值之所在;虽然这些词的题材还比较单调,情绪也偏于感伤。

从靖康元年起,李清照连续遭到国破、家亡、夫死的苦难,过着长期的流亡生活,写出了更其动人的词篇,如〈菩萨蛮〉、〈念奴娇〉、〈声声慢〉等。这些词主要是表达她个人的不幸遭遇,情绪比较消沉。但其中如"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菩萨蛮〉),"征鸿过尽,万千心事难寄"(〈念奴娇〉),"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添字采桑子〉)等句,是表达了南渡初期许多离乡背井、骨肉分散的人的共同感受的,在当时有它的现实意义。〈永遇乐〉更含蓄而深沉地表现她对现实的不满和关心。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弟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雾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在元宵佳节的融和天气中,她想到的却是可能到来的风雨;因为她是经历了中州的盛日,也尝到了如今的憔悴的。这就正好说明她在经过兵火之后对现实所怀有的深忧,使作品里这位女词人的形象同那些在东南半壁江山里香车宝马、寻欢作乐的人物有所不同。她还有一首值得注意的〈渔家傲〉词: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从词里"梦魂归帝所"的幻想和"路长嗟日暮"的感慨看,可能是她的晚期词。这词用《离骚》"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及苏词"我欲乘风归去"语意,流露了她无家可归的痛苦心情,同时表达她要求摆脱现实的苦闷和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充满了浪漫主义精神。

李清照是我国文学史上杰出的女作家。在士大夫大力提倡封建礼教、控制妇女思想、扼杀妇女才能的宋代,她并没有被驯服。她不仅掌握了广博的文化知识,而且敢于干预闺房以外的事情。在早年,她献诗赵明诚的父亲,那当权的赵丞相,说他"炙手可热心可寒"。南渡后,她更以"南渡衣冠思王导,北来消息少刘琨"(注:见俞正燮《易安居士事辑》引《诗说隽永》。),"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夏日绝句》)等诗句鞭挞了南宋统治集团里那些见了敌人就只知逃跑的人物。在文艺上,她也没有一般封建社会妇女的自卑感。她敢于利用当时各种文学形式表情达意,甚至还批评了许多久负盛名的作家。正是这种精神,使她在词创作中表现较多的独创性。〈武陵春〉以舴艋轻舟反衬心情的沉重,〈永遇乐〉以别人的笑语烘托自己的抑郁寡欢,〈声声慢〉一开始连用十四个叠字形容她孤寂无依的处境,都是明显的例子。她词的语言大都明白如话,较少粉饰;又流转如珠,富有声调美。

李清照的词主要继承婉约派词家的道路发展。由于她一生经历比晏几道、秦观等更艰苦曲折,加以她对艺术的力求专精(注:李清照《打马图经自序》:"专则精,精则无所不妙。")和在文艺上的多方面才能,词的成就也超过了他们。她后期的词有时还兼有豪放派之长,使她能够在两宋词坛上独树一帜,对后世的影响也较大。

李清照遗留下来的少数诗文,大都是南渡以后的作品。《金石录后序》介绍了《金石录》的内容与成书过程,同时回忆了她婚后三十四年间的忧患得失,是一篇优美动人的散文。她的《打马赋乱辞》、《上兵部尚书胡公》等诗,强烈表现她希望收复失地的思想和关心现实政治的积极精神,风格刚健清新,同她的词不大相同,可见她是有意用诗来表现另一方面的思想内容的。

第二节 张孝祥及其他爱国词人

南宋初期,有的词人积极投身于要求反抗民族压迫、恢复北方疆土的政治斗争,他们的词也突破了北宋末年平庸浮靡的作风,上承苏轼的思想、艺术传统,下开辛弃疾爱国词派的先河。这里,首先利用词作武器,直接参加当时抗战派的政治斗争的是著有《芦川词》的张元干。

张元干(1091-1175?)(注:张元干生卒年梁廷灿《历代名人生卒年表》定为1067-1143,现据近人考证更定。),字仲宗,长乐(福建闽侯)人。绍兴八年(1138),宋高宗要向金拜表称臣,李纲上书反对无效,张元干写了一首〈贺新郎〉词寄给他,支持他的抗金主张。后来胡铨上书请斩秦桧,除名编管新州,他又写了一首〈贺新郎〉词送他。

梦绕神州路,怅秋风、连营画角,故宫离黍。底事昆仑倾砥柱,九地黄流乱注,聚万落千村狐兔?天意从来高难问,况人情易老悲难诉;更南浦,送君去。凉生岸柳催残暑,耿斜河,疏星淡月,断云微度。万里江山知何处,回首对床夜语。雁不到书成谁与?目尽青天怀今古,肯儿曹恩怨相尔汝?举大白,听金缕。

这词上半写出了北方在金兵占领下的荒凉混乱情景,表现他对民族压迫者的仇恨和对南宋投降派的愤慨。下半表示他对胡铨的同情与支持,要他以豪迈乐观的态度答复投降派的打击,而不要因一时的挫折消沉下去。当时投降派正当权,张元干就因这首词得罪除名。

和张元干同时的主战派士大夫或将领,如李纲、岳飞、胡铨等,都不是以词知名,但由于他们主张抗金的态度最坚决,他们词里所表现的爱国思想和奋发有为的精神,往往为一般词家所不及。其中传诵千古的岳飞〈满江红〉词,是这方面最有代表性的作品。

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词里所表现的对个人功名富贵的轻视、对抗战胜利的信心,以及发愤自强的精神,今天对我们都还有一定的教育意义。但下片仍然流露狭隘的民族意识和尽忠南宋王朝的思想,这是当时爱国词人的共同局限。

比张元干稍后的张孝祥是前期爱国词人里影响较大的作家。张孝祥(1132?-1169?),字安国,历阳乌江(安徽和县)人。高宗时举进士第一,曾因事忤秦桧下狱。后历任建康留守等官,做了些对人民有利的事情。绍兴三十一年(1161),金主完颜亮领兵南侵,被宋将虞允文击溃。张孝祥听到这消息,写了一首热情横溢的〈水调歌头〉,并表示自己也要乘风破浪,击楫中流,誓师北伐。到了隆兴元年(1163),张浚的北伐军在符离溃败,南宋统治集团又重新走向妥协投降的道路,他在建康写了首〈六州歌头〉词。

长淮望断,关塞莽然平。征尘暗,霜风劲,悄边声,黯销凝。追想当年事,殆天数,非人力;洙泗上,弦歌地,亦膳腥。隔水毡乡,落日牛羊下,区脱纵横。看名王宵猎,骑火一川明,笳鼓悲鸣,遣人惊。念腰间箭,匣中剑,空埃蠹,竟何成!时易失,心徒壮,岁将零。渺神京,干羽方怀远,静烽燧,且休兵。冠盖使,纷驰骛,若为情。闻道中原遗老,常南望翠葆霓旌。使行人到此,忠愤气填膺,有泪如倾。

全词在急促的节拍中传达出奔迸的激情,并通过关塞苍茫、名王宵猎、壮士抚剑悲慨、中原遗老南望等一幕幕鲜明的场景,反映出时代的特征,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量。相传张浚那时正招集山东、两淮忠义之士于建康,上书反对和议。张孝祥在建康留守席上赋此词,张浚为之罢席。

张孝祥词学苏轼,部分即景抒怀的作品,意境和苏词更近。象他的〈念奴娇〉《过洞庭》,就俨然是一篇小型的《赤壁赋》。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应念岭表经年,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溟空阔。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由于这些词人的阶级地位,他们当民族危机紧迫、生存受到威胁时,虽也能激昂慷慨,唱出一些振奋人心的歌声;但当形势渐趋稳定、对现实感到无能为力时,就转而在园林、山水中寄托他们的精神生活,在词里表现了萧然自得的态度。这在张元干、张孝祥的词里已有所不免;在朱敦儒的《樵歌》、叶梦得的《石林词》里就表现得更明显了。

朱敦儒,字希真,洛阳人。南渡后避乱到岭南。绍兴二年(1132),被召入朝,以好立异论,与主战派大臣李光交通,被劾罢官。后来又一度被秦桧笼络,任鸿胪少卿,为时论所不满。他少年时在洛阳过着"换酒春壶碧,脱帽醉青楼"的生活,词也沾染了流连光景的习气。到南渡初期,国破家亡的现实教训,使他一度唱出了苍凉激越的悲歌,象下面这首〈相见欢〉: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中原乱,冠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可是在宋金对峙局面稳定后,他在嘉兴城南一带经营了别墅,过着世外桃源的生活,就又用词描摹自然景色,表现他萧然世外的闲散心情。象下面的〈好事近〉《渔父词》就是比较典型的例子。

摇首出红尘,醒醉更无时节。活计绿蓑青笠,惯披霜冲雪。

晚来风定钓丝闲,上下是明月。千里水天一色,看孤鸿明灭。

叶梦得(1077-1148),字少蕴,号石林居士,苏州人。南渡初,两任建康知府,俱能分兵守险,阻截金兵。晚年退居湖州,以读书吟咏自遣。他们词受苏轼影响较深,但缺乏自己的特色。下面这首〈水调歌头〉可略见他的风格。

秋色渐将晚,霜信报黄花。小窗低户深映,微路绕欹斜。为问山公何事,坐看流年轻度,拚却鬓双华。徒倚望沧海,天净水明霞。念平昔,空飘荡,遍天涯。归来三径重扫,松竹本吾家。却恨悲风时起,冉冉云间新雁,边马怨胡笳。谁似东山老,谈笑净胡沙!

作者在消遥三径之中,仍感慨于流年的轻度和边马的悲鸣,希望有人能谈笑却敌,较朱敦儒后期的作品为有风骨。这种词风和后来辛弃疾退居带湖、瓢泉时的作品比较接近。

第三节 陈与义和南渡初期诗人

南渡初期,由于民族矛盾的剧烈,爱国思想也是诗坛上的主要倾向。虽然江西诗派的影响还弥漫一时,但面对这一时代的巨变,诗人们已能突破它的束缚,进而从内容上汲取杜诗的爱国精神,写出一些较好的作品。

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号简斋,洛阳人。北宋徽宗时,他做过太学博士、符宝郎,后谪监陈留酒税。靖康之难,金人入汴,他自陈留避乱南奔,经商水、襄阳至湖南,转徒岳阳、长沙、衡阳间。高宗绍兴元年,复经广东、福建抵临安,任吏部侍郎,累官至参知政事。

陈与义是南北宋之交杰出的诗人,也是江西诗派后期的代表作家。和黄庭坚、陈师道一样,他也尊杜学杜。但在南渡以前,他对黄、陈学杜的偏差还不能有所察觉和纠正,写了不少表现个人生活情趣的流连光景之作。如以"红绿扶春上远林"写春光,以"一凉恩到骨"写秋雨,以"微波喜摇人,小立待其定"写池水,以"墙头语鹊衣犹湿,楼外残雷气未平"写新晴,虽清新可喜,但也表现了诗人对现实的冷漠,而这正是江西诗派的共同倾向。

南渡以后,国破家亡,颠沛流离,他比较广泛地接触了社会现实,激发了他的爱国感情,对于杜诗的精神实质也有了深入的体会,所以他说:"但恨平生意,轻了少陵诗"(《避虏入南山》)!并认识到"要必识苏、黄之所不为,然后可以涉老杜之涯矣"(《简斋诗集引》)。从此,他的诗风才有了转变,趋向沉郁悲壮,写了不少感怀家国的诗篇。有的痛恨金人的侵扰,慨叹国中之无人,以至皇帝也到处逃窜,如《次韵尹潜感怀》:

胡儿又看绕淮春,叹息犹为国有人?可使翠华周宇县?谁持白羽静风尘?五年天地无穷事,万里江湖见在身。共说金陵龙虎气,放臣迷路感烟津。

有的则追咎北宋末年朝臣的误国,对宋高宗的只知一味逃跑也给予幽默而辛辣的讽刺。如《伤春》:

庙堂无策可平戎,坐使甘泉照夕烽。初怪上都闻战马,岂知穷海看飞龙!孤臣霜发三千丈,每岁烟花一万重。稍喜长沙向延阁,疲兵敢犯犬羊锋。

史言建炎三年十二月,金人陷常州,高宗"航海避兵";又次年二月,金人攻长沙,向子甄"率军民死守",便是这首诗所反映的史实。这些诗,苍凉悲壮,从思想风格到句法声调,都很象杜甫的《诸将》,杨万里说他"诗风已上少陵坛"(《跋陈简斋奏章》),是不错的。此外,如《感事》、《牡丹》等也都是伤时抚事之作。但由于诗人并没有完全改变对社会现实的消极态度,同时也没有象杜甫那样深入广泛地接近人民,因而他的爱国诗篇为数并不多,也不及杜甫的深刻、沉挚,且多缺乏积极奋发和为国牺牲的精神。但在当时已是难能可贵的了。

曾几(1084-1166),字吉甫,江西赣县人。徽宗时,作过校书郎。高宗时,历任江西、浙洒提刑。绍兴八年,因与兄曾开力排和议,忤秦桧,罢官,寓居上饶茶山寺,自号茶山居士。秦桧死后,复为秘书少监。曾几是陆游所师事的爱国诗人,他在赠陆游的诗中曾说:"问我居家谁暖眼?为言忧国只寒心!"陆游在《跋曾文清公奏议稿》中也说:"绍兴末,先生居会稽禹迹精舍,某自敕局归,无三日不进见,见必闻忧国之言。时先生年过七十,聚族百口,未尝以为忧,忧国而已!"可见他的为人和对陆游的影响。在诗歌上,他最推重杜甫,但同时也推重黄庭坚。他说:"工部百世祖,涪翁一灯传。"又说:"老杜诗家初祖,涪翁句法曹溪。"他和年辈较长的江西派诗人韩驹、吕本中也有师友的关系。但他并没有墨守江西诗派那套理论。他也讲句法,但不流于生硬;也好用事,但力避冷僻,所以他的诗,风格大都明快活泼。他南渡后写的一些关心国事的七言律诗也具有这种特色。如《寓居吴兴》:

相对真成泣楚囚,遂无末策到神州。但知绕树如飞鹊,不解营巢似拙鸠。江北江南犹断绝,秋风秋雨敢淹留?低回又作荆州梦,落日孤云始欲愁。

诗的主题和陈与义的《伤春》正复相似,也是愤慨朝中无人,统治者只知一味逃跑的,但艺术表现上不及《伤春》的浑成。他还有一些关心人民生活的诗,《苏秀道中自七月二十五日夜大雨三日,秋苗以苏,喜而有作》一首写得最真挚、酣畅:

一夕骄阳转作霖,梦回凉冷润衣襟。不愁屋漏床床湿,且喜溪流岸岸深。千里稻花应秀色,五更桐叶最佳音。无田似我犹欣舞,何况田间望岁心!

三四化用杜句,十分自然。秋雨梧桐,一般都觉得愁人,作者却说是最美妙的声音,这也表明了他对人民的关切心情。孝宗隆兴元年,诗人已八十岁,这年中秋赏月,他还唱出了这样悲愤的诗句:"凉月风光三夜好,老夫怀抱一生休!""京洛胡尘满人眼,不知能似浙江不?"(《癸未八月十四日至十六日月色皆佳》)可见他始终不忘恢复中原。这种爱国精神显然也教育了陆游。

和陈与义一样,他对山林丘壑也有着浓厚的兴趣,甚至在逃难中还说:"不因深避地,何得饱看山?"因此,他写得更多的还是流连光景的闲适诗,如《三衢道中》等。赵庚父评他的诗"新于月出初三夜,淡比汤煎第一泉"(《梅间诗话》),主要是就这类作品的风格说的。

陈、曾以外,南渡初期,还有不少诗人写了一些抒发爱国情思和反映动乱现实的作品。如吕本中的《兵乱后杂诗》、刘子恽的《汴京纪事》等。而王庭圭的《送胡邦衡之新州贬所》七律二首,尤富有战斗性。录第二首如下:

大厦原非一木支,欲将独力拄倾危。痴儿不了公家事,男子要为天下奇。当日奸谀皆胆落,平生忠义只心知。端能饱吃新州饭,在处江山足护持。

这两首诗痛斥卖国权奸,甚至把他们比作"虎豹"(第一首),为小人告发,流放夜郎,这时他已是七十岁了。由于这两首诗表现了广大人民的爱国意志,因而"人争传诵,一日满四海"(杨万里《王叔雅墓志铭》)。

第四节 杨万里和范成大

杨万里、范成大、陆游和尤袤号称"中兴四大诗人"。当时杨、陆的声名尤著。尤袤流传下的作品很少,成就也不高;杨、范虽比不上陆游,但都能摆脱江西诗派的牢笼,思想、艺术各有特色,不愧为南宋杰出的诗人。

杨万里(1127-1206)(注:按《杨文节公文集》卷末附录杨万里之子杨长孺所撰《杨公墓志》云:"先君于建炎元年丁未岁九月二十二日子时生......开禧二年丙寅五月八日无疾薨,享年八十。"其言甚明,与杨氏本人在《浩斋记》、《秋衣》等诗文中所自纪之年岁,亦均吻合无间。据此,则杨氏当生于建炎元年(1127)。旧说多从《宋史·杨万里传》"卒年八十三"的记载,因推定杨氏生于宣和六年(1124),实误。),字廷秀,号诚斋,江西吉水人。绍兴二十四年进士,历任漳州、常州诸地方官,入为东宫侍读,官至宝谟阁学士。他曾屡次上疏指摘朝政,忤权相韩托胄,因此罢官家居十五年,忧愤而死。

杨万里和江西诗派的主要不同是直接从自然景物吸收题材,而不是从书本文字上翻新出奇,所以他说"不听陈言只听天"。他对于自然界有着特别浓厚的兴趣,自然界的一切,大而高山流水,小而游蜂戏蝶,无不收拾入诗。他认为"山中物物是诗题","无山安得诗"?并且说:"不是风烟好,何缘句子新?"而对于自然,他又观察得细致,领会得深刻,描写得生动逼真,以至姜夔有"处处山川怕见君"的戏言。因此在题材上,他的诗以描写自然景物的为最多,也最能体现他的诗歌的艺术特色。杨万里无论在继承和创作上,都是个善于变化的诗人。他早年从江西派入手,中年以后,转而批判江西派的弊病,尽焚少作"江西体"千余首,而自出机杼。他在《荆溪集自序》里曾说到这种转变过程:"予之诗,始学江西诸君子,既又学后山五字律,既又学半山老人七字绝句,晚乃学绝句于唐人。......戊戌作诗,忽若有悟,于是辞谢唐人及王、陈、江西诸君子皆不敢学,而后欣如也。"于是他便走上了师法自然的创作道路,认为"学诗须透脱,信手自孤高"(《和李天麟》);他不再模拟古人,而是要超出古人:"黄陈篱下休安脚,陶谢行前更出头。"(《跋徐恭仲省干近诗》)因而形成了他自己的独特风格。这就是严羽《沧浪诗话》所称的"杨诚斋体"。

"诚斋体"的特点之一,是富于幽默诙谐的风趣。这主要是继承了陶潜的《责子》、杜甫的《漫兴》,苏轼、黄庭坚的诙谐打诨的作风,而加以发展。只如《嘲蜂》、《嘲蜻蜓》、《嘲稚子》、《戏嘲星月》这类诗题,在一般诗集里便绝少见。但他往往也寓感愤和讽刺于诙谐嘲笑之中,如《嘲淮风》:"不去扫清天北雾,只来卷起浪头山!"又如《观蚁》:"微躯所馔能多少?一猎归来满后车!"第二,是丰富新颖的想象。他善于捕捉自然景物的特征和变态,并用拟人的手法加以突出,使之生动而饶有风趣。比如他用"一峰忽被云偷去"来写流云,用"拜杀芦花未肯休"来写狂风,用"两堤杨柳当防夫"来联想边疆的将士。第三,是自然活泼的语言。他继承了古代和当代的民歌,以及白居易、张籍和杜荀鹤等人的传统,语言力求平易浅近,并大量汲取俚语谣谚入诗。诸如"拖泥带水"、"手忙脚乱",甚至"连吃数刀"之类也在所不避。这比起江西派的搜僻典、用生词、押险韵、造拗句,可以说是一个解放。这三个特点往往是交织在一起的,且看以下诸诗:

野菊荒苔各铸钱,金黄铜绿两争妍。天公支与穷诗客,只买清愁不买田。

--《戏笔》

篙师只管信船流,不作前滩水石谋。却被惊湍旋三转,倒将船尾作船头。

--《下横山滩望金华山》

峭壁呀呀虎擘口,恶滩汹汹雷出吼。沂流更着打头风,如撑铁船上牛头。"风伯劝尔一杯酒,何须恶剧惊诗叟!端能为我霁威否?"--岸柳掉头荻摇手!

--《檄风伯》

第一首写眼前景物,第二首写日常生活,都不无寓意,却没有穷酸气、迂腐气。第三首更集中地表现了"诚斋体"的独特风格。他自言"老子平生不解愁",又说"自古诗人磨不倒",我们正应从这种诗风中领会诗人对生活的乐观态度。

杨万里还是一个比较关心国家命运的诗人。"谁言咽月餐云客,中有忧时致主心"(《题刘高士看云图》),正是他的自道。因此他也有一些直接抒写爱国感情的作品,如《初入淮河四绝句》:

船离洪泽岸头沙,人到淮河意不佳:何必桑乾方是远,中流以北即天涯!

两岸舟船各背驰,波痕交涉亦难为。只余鸥鹭无拘管,北去南来自在飞。

这两首诗是淳熙元年(1190)杨万里奉命迎接金使时所作。作者看到了本是祖国心腹之地的淮河,而今却成为金宋双方的疆界,两岸的人民也失去了来往的自由,形成敌国,所以心情异常沉痛。由于结合眼前景物,故能"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这也说明他在绝句方面的造诣。此外,如《雪霁晓登金山》的"大江端的替人羞,金山端的替人愁",《题盱眙军东南第一山》的"白沟旧在鸿沟外,易水今移淮水边"等句,也都流露了他的爱国心情。

杨万里还写了一些反映农民劳动生活的诗,如《插秧歌》、《竹枝词》等,对农民的痛苦也深表同情:"荒山半寸无遗土,田父何曾一饱来!"(《发孔镇晨炊漆桥道中纪行》)但这类作品在他现存的四千多首诗中是太少了,而且缺乏陆游那样激昂慷慨的热情,揭露也不及范成大那样具体、深刻。这可能和他的艺术观点有关,他尝说:"诗已尽而味方永,乃善之善也。"(《诚斋诗话》)

总的来说,杨万里不失为南宋一位自具面目的作家。他的主要成就和贡献是在艺术风格方面。他吸收民歌的白描手法,一反江西诗派的生硬槎桠,创立了活泼自然的"诚斋体",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和江西诗派差不多,尽管他也推崇杜甫,但对杜甫的现实主义精神并未能着重继承。他心爱的乃是陶、谢、王、孟、韦、柳一路的山水田园诗,尤其是王维的《辋川集》,并片面地认为"只是征行自有诗"。因此,他的诗大都是"斧藻江山,追琢风月",很少反映社会现实,和他所处的万方多难的时代显得很不相称。而这也就使他不可能从思想内容、创作方向上对江西诗派作彻底的变革。由于题材的细碎,他的风趣也往往流于庸俗无聊,而那种一味师法自然和滥用口语的"信手""走笔"的创作态度,也使他写了不少粗率的作品。象"一杯至三杯,一二三四五"这类诗句,却实在不高明。

范成大(1126-1193),字致能,平江吴郡(江苏苏州市)人。他早年境况比较贫寒,为衣食奔走,故有"若有一廛供闭户,肯将篾舫换柴扉"之叹。绍兴二十四年中进士后,仕途上却比较顺利,也为国家人民作了一些好事。乾道四年,孝宗为索取河南"陵寝"地,派他出使金国。在金主面前,他"词气慷慨","全节而归",为朝野所称道。此后他由中书舍人,累官至四川制置使、参知政事,在南宋诗人中最为显达。淳熙九年,因疾退居石湖,自号石湖居士。

范成大是个爱国者,也比较关心人民疾苦,退居后也没有完全忘却人民。他虽也受过江西诗派的影响,但主要还是继承白居易、张籍、王建的新乐府传统的现实主义精神,如《乐神曲》等四首,便明言"效王建"。因此,他的诗数量虽不及杨万里多,内容却较充实,有不少即事名篇的现实主义作品。

由于生活关系,范成大年轻时便写了一些揭露残酷剥削、同情农民疾苦的诗。《催租行》和《后催租行》可为代表。在《催租行》里作者通过官府的爪牙--里正无耻勒索农民的典型事件,概括地反映了当时政治的黑暗。只"我亦来营醉归耳"一句,便画出了里正的丑恶嘴脸,手法也非常经济。《后催租行》更写出农民被迫出卖女儿以输租的惨状:

老父田荒秋雨里,旧时高岸今江水。佣耕犹自抱长饥,的知无力输租米。自从乡官新上来,黄纸放尽白纸催。卖衣得钱都纳却,病骨虽寒聊免缚。去年衣尽到家口,大女临歧两分首。今年次女已行媒,亦复驱将换升斗。室中更有第三女,明年不怕催租苦!

这是农民的血泪控诉。末句是反语,中含无穷仇恨。"况闻处处鬻男女,割慈忍爱还租庸"(杜甫《岁晏行》),这种惨象,在封建社会原极普遍,但很少写得如此具体深刻。此后在帅蜀期间,作者在《劳畲耕》里还揭露了那种"食者定游手,种者长流涎"的阶级的不平。

还在少年时期,诗人便写出了"莫把江山夸北客,冷烟寒水更荒凉"(《秋日二绝》)的名句,对于南宋统治者向金使炫耀半壁江山的无耻行为作了尖锐的批评。他最有价值的爱国诗篇,是一一七年使金时写的七十二首绝句。这组诗不仅描写了北方的山川文物,表现了诗人自己的爱国思想;而且反映了中原人民的悲惨生活和他们的民族感情。有时又通过凭吊先烈谴责宋代统治者的昏庸误国。如以下诸作:

州桥南北是天街,父老年年等驾回。忍泪失声询使者:"几时真有六军来?"

--《州桥》

女僮流汗逐毡并,云在淮乡有父兄。屠婢杀奴官不问,大书黥面罚犹轻。

--《清远店》

平地孤城寇若林,两公犹解障妖侵。大梁襟带洪河险,谁遣神州陆地沉?

--《双庙》

关于这次出使,作者谦言是"许国无功浪著鞭,天教饱识汉山川"。其实无论从政治还是从创作来说,诗人都完成了他的使命。

范诗的另一成就是田园诗。他晚年写的《四时田园杂兴》和《腊月村田乐府》,描述了江南农村生活的各个方面,象一长卷生动的农村风俗画,展示了丰富多采的宋代风土人情,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这是他以前的诗人所很少着墨的。尤其可贵的是其中还有不少篇章把农村自然景色的描写和对封建剥削的揭露结合起来,赋予以闲适为其特征的传统的田园诗以更深刻的内容,这和他早期写作乐府诗的精神正是一致的。如《四时田园杂兴》: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停桑阴学种瓜。

采菱辛苦废犁锄,血指流丹鬼质枯。无力买田聊种水,近来湖面亦收租!

垂成穑事苦艰难;忌雨嫌风更怯寒。笺诉天公休掠剩:半偿私债半输官。

新筑场泥镜面平,家家打稻趁霜晴,笑歌声里轻雷动,一夜连枷响到明。

这里,诗人通过深入的观察和亲切的体验领略了农民勤劳、淳朴的品质和他们生活的苦乐,流露了诗人的同情和共鸣。当然,其中也不免有美化农村的描写,表现了士大夫的情趣。他晚年还写了一些反映人民悲苦生活的小诗,如《夜坐有感》、《咏河市歌者》、《雪中闻墙外鬻鱼菜者,求售之声甚苦,有感三绝》等。

由于内容较丰富,同时他不仅学白居易、王建,也学孟郊、李贺,还有"玉台体",因此范诗的风格也比较多样。杨万里评他的诗"清新妩媚"、"奔逸隽伟"(《石湖诗序》),主要是指"点缀湖山"一类作品而言。其实范诗还有"婉峭"、"浅切"的一面。杨万里还说:"今海内诗人,不过三四,而公皆过之,无不及者",这评价也欠公允。范是不能和陆游相比的。他深受佛、道影响,诗中消极颓废的东西还是不少的。

第五节 胡铨、陈亮、叶适及其他散文家

北宋的古文运动,经过"宣政之末"的一度低沉,到南宋继续发生广泛的影响。以奇句单行为特征的欧曾王苏的古文,逐渐成为文坛的统治形式和无施不可的应用工具,因而产生了"散句"或"散文"的概念(注:叶适《水心集·播芳集序》:"昔人谓......黄鲁直短于散句";罗大经《鹤林玉露·文章有体》条:"山谷诗骚妙天下,而散文颇觉琐碎"。)。南渡前后,民族危机严重,抗金爱国成为诗词等文学作品的重要主题,散文更成为打击投降派、力主报仇雪耻的直接武器。在北宋诸大家的影响下,一部分上书言事的政论文,表现了作者对现实政治的深刻认识和鲜明态度,胡铨、陈亮、叶适是这方面的代表作家。

胡铨(1102-1180),字邦衡,号澹庵,庐陵芗城(江西吉安县南)人。高宗建炎二年(1128)进士;绍兴七年(1137)为枢密院编修官。八年秦桧决策主和,铨愤而上书,直斥统治者"竭民膏血而不恤,忘国大仇而不报,含垢忍耻,举天下而臣之甘心焉";并决然表示"义不与桧等共戴天","愿断三人头竿之藁街";主张"羁留金使,责以无礼,徐兴问罪之师":"不然,臣有赴东海而死耳,宁能处小朝廷求活耶!"这篇《戊午上高宗封事》义正辞严,不仅使"当日奸谀皆胆落"(王庭圭《送胡邦衡之新州贬所》),而且也鼓舞了广大人民抗敌爱国的斗争力量,使"勇者服,怯者奋"(周必大《......胡忠简公神道碑》)。自学士文人"至武夫悍卒,遐方裔士,莫不传诵其书,乐道其姓氏,争愿识面,虽北庭亦因是知中国之不可轻"(同上)!它是南宋初年广大人民痛恨统治集团的屈膝投降,要求报仇雪耻、挽救民族危亡情绪的集中反映。由于这一篇封事,胡铨被贬官到许多地方,最后到海南岛,直至绍兴二十五年冬秦桧死后,始得内移衡州。"朱崖万里海为乡,百炼不屈刚为肠"(王庭圭《胡邦衡移衡州,......》),胡铨和南宋投降派的英勇斗争是百折不挠、坚持到底的。孝宗即位后,他有《上孝宗论兵书》,建议统治者"坚持前日和不可成之诏,力修政事,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如越之图吴"。又有《上孝宗封事》,指出"自靖康始,迄今四十一年,三遭大变,皆在和议";而"肉食鄙夫,万口一谈,牢不可破,非不知和议之害,而争言为和者",只是由于偷懦、苟安和附会。胡铨的这些上书,议论慷慨正大,语言明达条畅,表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作为政论家,陈亮(1143-1193)更有名。亮字同甫,浙江永康人。他十八九岁时,即有抗金救国、奔走四方之志,好言"霸王大略,兵机利害";"尝考古人用兵成败之迹,著《酌古论》",名闻朝廷。淳熙五年(1178),他接连"上孝宗皇帝"三书;十五年,又上第四书。最著名的是第一书。他根据"一日之苟安,数百年之大患"的历史教训,指出南宋小朝廷绝不可能"安坐而久系";建议统治者应"痛自克责,誓必复仇,以励群臣,以振天下之气,以动中原之心";并运用兵机"奇变",建立攻守据点,"开今日大有为之略","决今日大有为之机",以图报仇雪耻,恢复中原。他愤慨地说:"今世之儒士,自以为得正心诚意之学者,皆风痹不知痛痒之人也!举一世而安于君父之仇,而方低头拱手以谈性命,不知何者谓之性命乎?"又说:"今世之才臣,自以为得富国强兵之术者,皆狂惑以肆叫呼之人也!不以暇时讲究立国之本末,而方扬眉伸气以论富强,不知何者谓之富强乎?"这对当时那些空谈无用、醉生梦死的士大夫,真是当头一棒。但陈亮的反复陈词,由于当权的投降派的阻挠,不仅没有发生任何实际效果,而且"诋讪交起,竟用空言罗织成罪,再入大理狱,几死"(叶适《龙川集序》)。光宗绍熙四年始登进士第,得任建康府佥判,未至官而卒。"复仇自是平生志,勿谓儒臣鬓发苍"(《及第谢恩......》),他终身只是以"布衣"而纵论天下事。在长期的政论文的写作中,他的体会是:"大凡论不必作好语言,意与理胜则文字自然超众"(《书作论法后》)。所谓"意与理",也就是他对历史兴废和现实斗争的认识和主张,根本和当时理学家一套空谈性命的学说不同。他的政论文,确能以"意与理"为基础,体不诡异,词不险怪,宏富典丽,表现了"堂堂之阵,正正之旗"的文风。

叶适(1150-1223),字正则,浙江永嘉人。他出身于"贫匮三世"的家庭,自称"少曾读书,颇涉治乱","独有忧世之心"(《上西府书》)。淳熙五年中进士,历任朝廷和地方的许多官职,但未得重用。开禧三年,被劾归乡里后,"研玩群书",经十六年,乃成《习学记言》一部有系统的、以经史百家为条目的哲学著作。他继承并发展了永嘉学派进步的思想传统,对唯心主义的理学和心学进行了尖锐的斗争,成为独立一派的唯物主义思想家。这就是全祖望所说"乾淳诸老既殁,学术之会,总为朱陆二派,而水心齿齿其间,遂称鼎足"(《宋元学案·水心学案上》)的实际。他也是一个比陈亮更为实际的爱国者和政治家。从二十五岁"上西府书"到五十八岁罢官归乡里的三十四年间,他和陈亮一样,曾不断地向统治者上书。淳熙十五年,他的《上孝宗皇帝札子》最有代表意义的一篇。在这里,他首先肯定"二陵之仇未报,故疆之半未复"是统治者"一大事",是"天下之公愤,臣子之深责"。然后根据敌我情况的分析,指出敌人并不是真正强大难攻和不可攻,根本问题在于"我自有所谓难,我自有所谓不可耳"。具体地说,"盖其难有四,其不可有五":"国是难变,议论难变,人才难变,法度难变;加以兵多而弱不可动,财多而乏不可动,不信官而任吏不可动,不任人而任法不可动,不用贤能而用资格不可动"。因此,上下背谬,习以成风,"期之以功名而志愈惰,激之以气节而俗愈偷。......公卿大夫私窃告语,咸以今之事势举无可为者,姑以美衣甘食,老身长子自足而已:岂非今之实患深害一大事之残贼者欤"!最后他认为这些难和不可,并不是真难真不可,关键在统治者是否决心伸张"大义",即报仇复国,力图振作。他说如果"不义既立",则一切所谓难和不可,"期年必变,三年必立,五年必成,二陵之仇必报,故疆之半必复,不越此矣"!这篇上书,表现了作者坚强的爱国主义的感情和意志,也表现了作者指陈弊政、建议改革、进行备战的实际精神。后来他的《上光宗皇帝札子》(绍熙元年)和《上宁宗皇帝札子》(开禧二年)等,也都是同一精神的表现。叶适的散文,"在南宋卓然为一大宗"(《四库提要》)。他的政论文就是最重要的一部分。它们大抵以经史之学为基础,并能从实际出发,提出政见,分析细密而有条理,语言简朴而厚重有力。此外,他还写了许多"记"和"碑版之作",特别是后者,"能脱化町畦,独运杼轴"(同上)。他认为"为文不能关教事,虽工无益也"(《赠薛子长》);又以为"出奇吐颖,何地无材?近宗欧曾,远揖秦汉,未脱模拟之习,徒为陵肆之资"(《题陈寿老文集后》):这种重视文章的社会作用,要求取材于现实生活,反对模拟古人的主张,显然有进步意义。

南宋时代还出现了大量的笔记杂文。北宋古文家如欧苏等都在长篇大论之外,写过一些笔记小文。古文运动的成功,使散文更切合实用。到了南宋,许多作者写笔记,已经不再是丛残琐记,而是一种著作形式。凡读书心得,生活琐事,世情风习,风景名胜,朝政掌故,历史传说,名人轶事等等,无所不包,一笔再笔。著名的如洪迈的《容斋随笔》、王明清的《挥麈录》等。特别是罗大经的《鹤林玉露》。它评论艺文,褒贬人物,指责弊政,往往别具识见,言简意赅,发人深思。如《论菜》云:"真西山论菜云:'百姓不可一日有此色,士大夫不可一日不知此味。'余谓百姓之有此色,正缘士大夫不知此味。若自一命以上至于公卿,皆得咬菜根之人,则必知职分之所在矣。百姓何愁无饭吃?"着墨不多,语重心长,反映了南宋时代尖锐的阶级矛盾。又康与之《昨梦录》,多记奇异事物或故事,其一记北宋末年杨氏兄弟在西京山中遇出世老人引入洞穴,别见一个"计口授地,以耕以蚕,不可取衣食于他人"的理想世界,极似《桃花源记》,这是南渡前后在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极端尖锐的现实条件下,一部分远离现实的士大夫看不见国家民族的光明前途而幻想出来的农业社会主义。这种幻想虽然和当时广大阶层的抗金救国以及农民的起义反抗背道而驰;但它也是尖锐的阶级矛盾以及广大人民在乱离之际一种善良的愿望的反映。方勺《泊宅编》多记北宋朝野人物旧闻,其中关于方腊起义的记载,虽不免有所歪曲和诬蔑,但它记录见闻,首尾具在,方腊揭露统治阶级残酷剥削人民、媚敌求和的一段,尤其淋漓尽致:

腊涕泣曰:"今赋役繁重,官吏侵渔,农桑不足以供应。吾侪所赖为命者,漆楮竹木耳,又悉科取无锱铢遗。夫天生丞民,树之司牧,本以养民也,乃暴虐如是,天人之心能无愠乎?且声色狗马土木祷祠甲兵花石糜费之外,岁赂西北二虏银绢以百万计,皆我东南赤子膏血也。二虏得此,益轻中国,岁岁侵扰不已。朝廷奉之不敢废,宰相以为安边之长策也。独吾民终岁勤动,妻子冻馁,求一日饱食不可得。诸君以为如何?"皆愤愤曰:"唯命!"

这些故事或见闻,有助于我们理解当时士大夫的面貌和人民的反抗斗争。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