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书楼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第七章 明中叶后其他长篇小说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明代的小说创作,在《三国演义》和《水浒传》出现之后,曾经沉寂了一百多年。到明中叶后,由于商业和手工业生产的迅速发展,市民阶层更加壮大。为广泛适应他们文化生活的需要,各种通俗文学又趋繁荣。李贽、钟惺等文人把小说与正统文学并列,肯定小说的作用和地位,并从事通俗小说的评点、改编等活动,对当时和以后的长篇小说的创作,起了推动作用。加上这时印刷术发达,书坊众多,为书籍的广泛刊行提供了方便条件,于是小说创作进入了一个兴盛的阶段。《西游记》首先出现,闪耀着浪漫主义的异彩。接着其他长篇小说相继产生,一百多年间,留传下来的就有五六十部。它们的成就一般虽不高,但在我国古典小说发展中,却有相当地位。它们不仅直接或间接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人民的思想感情;而且在小说创作上提供很多题材,积累了不少经验,为清代长篇小说的进一步繁荣,准备了条件。

第一节 历史演义和英雄传奇小说

明中叶后长篇小说,数量最多的是历史演义和英雄传奇。它们都属于历史小说的范围,不过前者主要是以描写历史事件的演变为主;而后者是以历史上的英雄人物为描写重点。历史演义的大量产生是和当时的社会背景分不开的。中叶后,阶级矛盾和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厂卫的特务统治日益残暴,文人们感到直接表示自己的思想感情有困难。因此借用历史题材来托古讽今、寄托理想。其次,我国历史悠久,史籍浩繁,在客观上为这类小说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宋元以后,"讲史"小说的发展,特别是《三国演义》的杰出成就,为它们树立了光辉的典范。但是也由于这些小说的作者都远离人民,缺乏生活经验,他们企图以史书为创作源泉,走轻便道路。因此它们的成就都不能和《三国演义》相比。

明中叶后产生的历史演义,共有二十馀部,从远古至明代,几乎每朝历史都有通俗的演绎。吴门可观道人在《新列国志序》中,概要地叙述了当时的情况:

自罗贯中《三国演义》一书,以国史演为通俗演义百馀回,为世所尚,嗣是效颦日众,因而有《夏书》、《商书》、《列国》、《残唐》、《南北宋》诸刻,其浩翰与正史分签并架......

这些历史演义在不同程度上,曲折地反映了人民的思想感情,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对广泛传布历史知识,起了一定的影响。袁宏道的《东西汉通俗演义序》云:

今天下自衣冠以至村哥里妇,自七十老翁以至三尺童子,读及刘季起丰沛、项羽不渡乌江,王莽篡位、光武中兴等事,无不能悉数颠末,详其姓氏里居,自朝至暮,自昏彻旦,几忘食忘寝。

可见其流传之盛。但是,这类小说具有一定文学价值的并不多。它们的编者者虽然有意识地问《三国演义》学习,但限于他们本身的生活经验和艺术修养,大多不过是正史的材料的联缀和演绎,缺少对人物性格的刻划,同时还普遍地存在着浓厚的封建意识。其中较好的、有代表性的作品是列国题材的小说。

《列国志传》,余劭鱼作,共八卷,二十六节,刊于明嘉靖、隆庆间。作品起于妲己驿堂被魅,终于秦一统天下,比较全面地记载了列国故事。其中若干章节,把流传在民间的神话故事穿插进去,如"苏妲己驿堂被魅"、"穆王西游昆仑山"等,但并未改变历史演义的简朴面貌。

在《列国志传》的基础上,明末冯梦龙"本诸左史,旁及诸书"(注:吴门可观道人:《新列国志序》)编著了《新列国志》。三百年来,这是一部除《三国演义》之外流传最广、影响较大的通俗历史演义。清乾隆年间以蔡元放名义印行的《东周列国志》,实即冯梦龙《新列国志》的评点本。作品叙事起于周宣王,讫于秦始皇,删去《列国志传》中某些虚构情节,改正了谬误,更符合于史实,同时"敷衍不无增添,形容不无润色",小说的文字朴实生动,明白晓畅,部分情节描写有声有色。如第102回对朱亥义勇行为的描写:

秦王欲封朱亥官职,朱亥坚辞不受,秦王益怒,令左右引朱亥置虎圈中。圈有斑斓大虎,见人来即欲前攫。朱亥大喝一声:"畜牲何敢无礼!"迸开双睛,如两个血盏,目眦尽裂,迸血溅虎。虎蹲伏股栗,良久不敢动。左右乃复引出。秦王......愈欲迫降之,亥不从。命拘于驿舍,绝其饮食。朱亥曰:"吾受信陵君知遇,当以死报之!"乃以头触屋柱,柱折而头不破。于是以手自探其喉,绝咽而死。

在这样夸张的描写里,成功地塑造了一个粗豪义勇的人物形象。其他如"弦高假命犒秦军"、"围下宫程婴匿孤"、"西门豹乔送河伯妇"等故事,表现了我国人民传统的美好品质,都具有积极意义。但是作者原意要将它写成一部令人"引为法诫"的历史演义,对它的文学性总的说来注意不够,所以作品的主要成就还在于对普及这个英雄辈出时代的历史知识。

这时期较好的历史演义,尚有甄伟的《西汉演义》。《西汉演义》中有些描写是很有意义的,如写刘邦在伐秦过程中,由于招贤纳士、修明政治、严肃军纪,因此深得民心,终于取得胜利;而项羽狂妄自大,恣意杀掠人民,大失民心,只能以失败告终。

在英雄传奇小说方面,这时期产生的作品很多是通过隋末农民起义、唐末五代的分裂、宋代抗辽抗金的战争等,塑造了系列的英雄形象。这些英雄人物原来就在民间广泛流传,受到人民的热爱和尊敬。成书后,大都保存了民间传说的精彩部分,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人民的思想感情和愿望。其中影响较大的《北宋志传》。

《北宋志传》的作者熊大木,嘉靖时书坊主人,是英雄传奇小说较早的作者,在《北宋志传》以外还编有《西汉志传》、《东汉志传》、《唐书志传》、《大宋演义中兴英烈传》等,对英雄传奇小说的发展,起过重要作用。《北宋志传》把自南宋到来流传的杨家将故事定型化了,为故事的再创造保存了丰富的材料。小说通过北宋杨业一家世代抵抗契丹的忠勇事迹,赞扬了历史上的民族英雄;谴责破坏抗敌事业的叛卖行为。小说包括幽州大战,杨业撞死李陵碑,杨六郎把守三关口,十二寡妇征西等故事,描写了众多的英雄形象。如老英雄杨业,骁勇善战,威震四方,连契丹的萧太后也称赞他:"久闻此老号杨无敌,名不虚传。"后因奸臣潘仁美的陷害,身困重围,头撞李陵碑壮烈殉国。但杨氏一门却更坚强乐观,不问男妇老幼,前仆后继地跨上卫国杀敌的最前线。作品中不仅着力渲染了杨六郎的英雄事迹,而且比较突出地描纷了杨门女将的群像,这在我国古典小说中是个可贵的创造,特别杨令婆、穆桂英的赤胆忠心、智勇双全,闪耀着爱国主义的思想光辉。书中绿林豪杰出身的孟良、焦赞也是人们所喜爱的草莽英雄的形象。

但是,《北宋志传》里所表现的爱国思想和忠君思想是紧紧纠缠在一起的。这些王公大将、诰命夫人,他们为国效劳是以忠君观念为基础的,这和人民大众所表现的爱国主义思想还是有所不同的。全书艺术上比较粗糙:人物性格不够鲜明、生动,情节缺少提炼,甚至有前后不一致的地方,以及某些迷信、荒诞的描写,这些都影响到它的文学价值。

此外,较好的英雄传奇小说还有吉衣主人的《隋史遗文》和无名氏的《英烈传》等。《隋史遗文》属于"说唐"小说系统,作品以乱世英雄秦琼为中心人物,把隋炀帝、唐太宗等皇帝放在次要地位,标志着说唐故事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英烈传》在演说朱元璋发迹变泰的故事中,写了他和开国臣僚在发迹之前的一些豪侠行为,也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第二节 封神演义和其他神魔小说

明末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特别尖锐。统治阶级内部的分化,也更厉害。以"娄东二张"(张溥、张采)为首的"复社",是和阉党斗争的东林党的继续。在抗清斗争中,复社人物大都壮烈殉国,或退隐山林不与清廷合作,表现了崇高的民族气节。复社在文学上主张复古,推崇"七子",但现实的斗争使许多作家改变了作风,写下了慷慨激昂、光辉灿烂的爱国主义作品。

张溥(1601-1640)是"复社"的创始人和领袖。字天如,太仓人,崇祯四年进士。明末有许多文社;复社"大约本于应社",集合许多小社而成。它以复兴古学、务为有用相号召,大约成立于熹宗天启末。它的规模很大,"春秋之集,衣冠盈路"。"社集之日,胥闾之间,维舟六七里,平广可渡,一城出观,无不知有复社者"(《七录斋集·国表序》)。参加复社的人物,自认为是东林党的继起者,很有威信。"声气通朝右,所品题甲乙,颇能为荣辱",而"执政大僚,由此恶之"。因此不断地有人借故迫害,加以"乱天下"的罪名。复社是文社,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又与政治斗争结合,在历史上是少有的现象。张溥在文学上,维持前后七子的主张。实际他的复古,是要使古学为现实服务,与前后七子的拟古主义,在精神上是大不相同的。他的《五人墓碑记》歌颂英勇的苏州市民与阉党的伟大斗争,强调匹夫之死"有重于社稷",远非"缙绅"所能及,是一篇政治性很强烈的散文。

陈子龙(1608-1647)字卧子,松江华亭人。他"自幼读书,不好章句,喜论当世之故"(《经世编序》)。曾和夏允彝、徐孚远、王光承等结"几社",与"复社"呼应。"几者,绝学有再兴之几,而得知几其神之义也"(杜春登《社事始末》)。他同样是以复兴古学相号召,企图挽救明王朝的危机。崇祯十一年(1638),他和徐孚远、宋徵璧选辑《皇明经世文编》五百馀卷,多载"议兵食,论形势",有关"国之大计"之作,可见其用世之志。明亡后,在抗清斗争中,壮烈殉国。陈子龙也赞同"七子",反对"公安"、"意陵"。但与"七子"的盲目尊古不同,他是站在现实政治的观点上来尊古的。他的时代已不允许他脱离现实,完全去模拟古人。他的早期作品中就有反映人民生活痛苦的诗篇,如《辽事杂诗》、《小车行》、《卖儿行》等。明亡后,他在吴中作的十首《秋日杂感》,表达了他的怀念故国、哀悼殉国烈士的沉痛感情,兹举二首如下:

满目山川极望哀,周原禾黍重徘徊。丹枫锦树三秋丽,白雁黄云万里来。夜雨荆榛连茂苑,夕阳麋鹿下胥台。振衣独上要离墓,痛哭新亭一举杯。

行吟坐啸独悲秋,海雾江云引暮愁。不信有天常似醉,最怜无地可埋忧。荒荒葵井多新鬼,寂寂瓜田识故侯。见说五湖供饮马,沧浪保处着渔舟。

直抒孤愤,豪放悲壮,是他的后期诗风的特点。

夏完淳(1631-1647),字存古,松江华亭人。父允彝,与陈子龙有师友之谊,完淳又以子龙为师。他生而早慧,七八岁即能赋诗,十一二岁"抵掌谈烽警及九边情形,娓娓可听"。明亡后,"揭竿报国,束发从军",热烈地参加了抗清斗争。事败被执,英勇就义,年仅十七。夏完淳是一个少年爱国英雄,也是一个杰出的作家。他有一部分作品,受拟古主义的影响,内容比较单薄;明亡后,所作诗赋散文,抒写国破家亡的悲痛,一洗模拟面貌,具有饱含血泪,悲壮淋漓的独特风格。《大哀赋》指斥统治者的腐朽,惓念故国的沦亡,抒发"既有志于免胄,岂无心于丧元"的抗清救国抱负,慷慨悲歌,凄楚激昂,表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诗多怀人感事之作,如《六哀》、《六君咏》等,歌颂了许多抗清爱国烈士。又如《舟中忆邵景说寄张子退》:

登临泽国半荆榛,战伐年年鬼哭新。一水晴波青翰舫,孤灯暮雨白纶巾。何时壮志酬明主,几日浮生哭故人。万里飞腾仍有路,莫愁四海正风尘。

凭吊故国,悼念死者,更表现了乐观的积极战斗精神。《细林夜哭》,是哀悼他的老师和战友陈子龙的:

......却忆当年细林客,孟公四海文章伯。昔日曾来访白云,落叶满山寻不得。始知孟公湖海人,荒台古月水粼粼。相逢对哭天下事,酒酣睥睨意气亲。去岁平陵鼓声死,与公同渡吴江水。今年梦断九峰云,旌旗犹映暮山紫。潇洒秦庭泪已挥,仿佛聊城矢更飞。黄鹄欲举六翮折,茫茫四海将安归。......我欲归来振羽翼,谁知一举入罗弋。家世堪怜赵氏孤,到今竟作田横客。呜呼抚膺一声江云开,身在罗网且莫哀。公乎公乎为我筑室傍夜台,霜寒月苦行当来。

叙述他们互相敬爱,情投意合的战斗友谊,以及抗清失败共同为国牺牲的壮烈情景,声泪俱下,哀感动人。散文如《土室馀论》、《狱中上母书》等,临难陈词,"恨不灭此朝食",而"吞声归冥,含笑入地";犹复不忘"中兴再造","为北塞之举",都是千古不磨的爱国主义杰作。

明末的爱国作家还有瞿式耜(1590-1650)和张煌言(1620-1664)等。式耜字起田,江苏常熟人;煌言字玄著,号苍水,浙江勤县人。明亡后,他们都坚持抗清斗争,特别是张煌言,以舟以为根据地,组织抗清义军,出入沿海长江,不断地给清军以威胁和打击,先后达十九年。他们的许多诗篇,也都表现了至死不屈的爱国主义精神。

小结

明代文学发展的轮廓是很清楚的。以中叶弘治、正德年间为界限,可划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的文学,除在元明之际出现的优秀的长篇小说《三国演义》、《水浒传》外,成就是不大的。中叶后,文坛上开始出现了繁荣的局面。这是与当时社会经济和文化思想上的种种变化分不开的,是和城市工商业的繁盛,资本主义的萌芽,市民群众的增加以及先进的哲学思潮及其对思想界的巨大影响紧密相关的。

明代各种文学体裁所达到的成就是相当不平衡的。概括地说,散文、诗词比起以往的各个时期来说是处在一种衰退的状态,而适应当时社会经济和文化思想而兴起的小说、戏曲和民间文学则有着巨大的成就,产生了很多优秀的作品,成为明代文学的主流。

明代长篇小说《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浒传》和《西游记》等著名作品,是在人民群众集体创作的基础上经过作家加工再创造而成的。在思想和艺术上都达到了很高的成就,在我国文学史上都有其重要的地位。在这些小说中塑造的一系列英雄形象,具有强大的艺术魅力,他们有力地鼓舞、教育着当时和后代的劳动人民,并给后来文学以多方面的影响。《金瓶梅》是我国第一部文人独创的长篇小说,又是第一部以家庭为题材的长篇小说,虽然在思想内容上有严重的缺点,但它开辟了小说创作方面的一个新的领域,对后来小说特别是《醒世姻缘传》、《红楼梦》等起了一定的借鉴作用。明代的其他长篇小说,成就虽不大,但在艺术创作上,也积累了不少经验和教训,为清代小说所达到的新的成就准备了一定条件。短篇小说方面,"三言"和"二拍"的出现,是宋元话本的继承和发展,它们是明代小说创作领域内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它们的思想内容要比宋元话本复杂,体现着时代的特色;艺术上也更趋成熟,在题材、故事情节和艺术手法上对以的小说、戏曲都有一定的影响。

戏曲方面,明前期无论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上都比较差,非但没有新的创造,而且连元杂剧和宋元南戏的优秀传统也没有继承下去。特别就思想内容来说,大部分是消极、落后的。但到了后期,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发生新的变化。杂剧方面出现了优秀的作家徐渭。传奇方面成就更为辉煌。明传奇在戏曲史上是继元杂剧之后又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汤显祖就是那时期杰出的作家。他的代表作《牡丹亭》,是我国戏曲史上最优秀的作品之一,它的强烈的反封建精神,使它在人民群众中有着深远的影响。

散曲和民间文学方面,也取得了不少成就,而且在这些作品中都反映着鲜明的时代特色。

诗文比之小说、戏剧等成就来说,大有逊色。它们是在拟古派和反拟古派的反复斗争中曲折地前进的,没有出现杰出的作家作品。但是晚明公安派的进步的文学主张,对当时和以后的文学创作都发生很大的影响。

明代文学的思想内容很复杂,而且它的特点也很鲜明。表现民主思想,追求婚姻自由,诅咒世态炎凉,反对虚伪、庸俗思想的作品,在小说、戏曲、散曲及民间文学中占有很大的比重,而且其中有不少还达到了很高的成就。这是和明中叶后的社会特征分不开的,特别是和中叶后市民意识的成长分不开的。同时封建说教、色情描写和消极颓废的倾向,也比较普遍,甚至在少数作品中表现得非常严重。这首先是由于封建统治阶级的日趋没落,是当时皇帝、贵族、官僚、地主阶级荒淫生活的反映;同时也是与市民阶层思想中庸俗、落后的一面有关,因此即使在民间文学中也大量的存在。

在创作方法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在明代都有很大的发展,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在明代也取得了新的成就,特别在小说中表现比较明显。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