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我所力图确立的结论就是:
1.如果在像我国这样的国家只流通金属通货,则我国与其他国家之间有时可能会转移大量贵金属(至少 达到5 000 000镑或6 000 000镑),但这不会影响转移出或转移进贵金属国家的通货的数量和价值,同时这也不是总物价变化的原因和结果。
2.因此,下述学说实质上就是不正确的,没有根据的。这种学说认为,在只流通金属货币的情况下,金块的每次输出或输入都必定会引起流通货币数量的相应减少或增加,从而导致总物价的下跌或上涨。
3.通货理论对银行券和其他形式的信用券所作的区分,并不是建立在本质的区别之上,只适用于最低面额的银行券,这种银行券才是在商人和消费者之间的交易活动中,即在零售业和工资的支付中所需要的。
4.如果没有印花税的干扰,在商人之间的买卖交易中,汇票可能广泛替代10镑和10镑以上的银行券。事实上,商人一直在广泛使用汇票,直到对小额汇票课征过重的税为止。
5.在大多数方面,支票像银行券一样方便,行使着货币的职能,在许多方面,甚至比银行券更为便利。
6.较大面额的银行券使用在一些特定方面,主要是在清算中,例如在票据交换所,在地产和不动产的出售中使用英格兰银行券结算;在粮食市场和家畜市场上,使用地方银行券结算;在这些方面,如果禁止使用银行券,则可以很容易地用汇票取而代之;至于银行间的清算,则可以用国库券以及最近称为经济手段的方法来进行。
7.公众手中银行券的数量取决于一些用途所需的银行券的数量。这些用途是,使资本流转以及在社会不同阶层之间分配以黄金计算的收入。
8.包括英格兰银行在内的发钞银行无法在其各自的地区内直接增加流通银行券的数量,不管它们多么有意这样做。发钞银行竞相抛出其银行券时,在一个大地区内某家发钞银行或某几家发钞银行的发行额可能扩大,但只有通过取代其他银行的银行券才能做到这一点。
9.发钞银行也无法直接 减少流通总量;个别银行可以停止贷款或贴现,可以拒绝再发行自己的银行券,但由此收回的银行券会被其他银行的银行券所取代,或者被能达到同样目的的其它手段所取代。
10.因此,若认为地方银行非常了解国际汇兑的状况,有意于按照国际汇兑的状况行事,能够依照所了解的情况管理其发行额,那就错了。同样,认为英格兰银行能通过控制发行额直接 影响汇兑,也是错误的。
11.地方银行和英格兰银行都没有能力扩大其纸币即银行券的发行额,以补充银行财力。当流通已经处于饱和状态时,发钞银行只能像非发钞银行那样,用自己的资本或储户的资本,通过放贷或贴现进行各种预付。
12.商品的价格不取决于由银行券的数量所表示的货币数量,也不取决于全部流通媒介的数量;与此相反,流通媒介的数量是物价的结果。
13.决定货币价格总水平的,仅仅是这样一种货币数量,该货币数量构成了不同阶层人民的各种收入,这些收入的名称是地租、利润、薪金和工资,它们均用于经常开支。只有这种货币价格可以正当地称为总物价。既然生产成本是决定供给的因素,用于消费支出的货币收入总额也就是决定和限制需求的因素。
14.利率的降低没有提高商品价格的必然趋势。相反,利率的降低是生产成本降低的原因,因而也是价格低廉的原因。 [1]
15.英格兰银行只有通过影响利率和信用状况,才能对国际汇兑施加直接的影响。
16.利率的较大或较小的变化倾向,在调节我国银行制度方面是最值得考虑的因素,其重要性仅次于维持纸币的可兑换性和银行的清偿能力。
17.发行业务同银行业务的完全分离,同当前把这两种业务合在一起的制度相比,很可能会使利率和信用状况发生更大、更急剧的变化。
* * *
[1] 因为涉及后面紧接着的一种自相矛盾的情况,有一种意见反对这一主张。这种意见认为,如果低利率是价格低廉的原因,那么依此类推,高利率就必定是价格昂贵的原因。因此,似乎会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英格兰银行为了调整汇率而提高利率必将提高商品的价格,由此会造成这样一种反常现象,即物价上涨与英格兰银行恢复金块流入的努力同时并存。对这种反对意见的回答是,我在论证低利率是物价低廉的原因这一结论时,已经明确假定,低利率延续的时间应该非常长,以致可以影响生产成本,反过来利率的上升也是如此。而英格兰银行提高利率以阻止金块外流的行动则不能看作是一种能影响生产成本的持久行动。英格兰银行强制出售其证券的活动导致利率提高的幅度越大,其可能持续的时间就越短。而且对这种反对意见还有一更进一步和更加明确的回答,即,虽然英格兰银行为这一目的所进行的直接活动是针对利率的,但它可能很少起作用,除非利率的上升幅度是如此之大,或者前一阶段的过度交易如此严重,以致影响到信用并导致企业破产。在商业信用遭到破坏,大批企业破产的情况下,会导致物价下跌,从而利率上升,制止金块外流并迫使金块 流入。因此,第 15个命题谈到英格兰银行操纵利率和信用状况的活动,认为英格兰银行 只能通过这种活动直接影响汇兑,这种能力同有些人认为它拥有的直接影响流通数量的能力截然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