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书楼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当前位置:天下书楼 > 自然史

第五章 蕨类植物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蕨类植物是指根、茎、叶等营养器官出现分化,并以孢子进行繁殖,在植物体内进化出微管组织的陆生植物。这些器官的出现对于蕨类植物的生长而言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同时让蕨类植物更容易适应地球的环境。尽管蕨类植物不是完全的陆生植物,但它是高等植物中比较原始的一大类群,也是最早的陆生植物,有着顽强而旺盛的生命力。

第一节 蕨类植物的特征和结构

蕨类植物是比藻类植物更高级的植物,因为它拥有根、茎、叶等营养器官,并以产生孢子的方式进行繁殖。最重要的一点是,蕨类植物的内部进化出了微管组织,它只比种子植物低一级,也被称为“羊齿植物”。

过去,我们习惯将蕨类植物作为一个单独门类,其下包含了五个纲目:松叶蕨纲、石松纲、水韭纲、木贼纲(即楔叶纲)、真蕨纲。蕨类植物分化出现的根、茎、叶等营养器官,为植物进化史增添了重要的价值。由于根的出现,植物体也因此更加稳定,并深入到土壤的深层以吸收更多的水分和矿物质;茎部一方面使植物体直立起来,另一方面,茎内部微管结构的形成,为植物体创建了比较完善的疏导系统,方便营养物质输送到植物体的各个部分,有利于植物的生长;叶片对于光合作用的进行起到了巨大作用,相比藻类植物,蕨类植物的叶片表面增大了许多,使植物体能够更多地吸收太阳光中的能量,得以更好地生长。但是,蕨类植物的受精作用依旧离不开水,因此,尽管它分化出了许多器官,但仍然不属于完全的陆生植物。此外,蕨类植物和苔藓植物一样,也存在明显的世代交替现象。

蕨类植物的生殖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直接产生孢子的无性生殖,另一种是有性生殖,其生殖器官是精子器和颈卵器。由于蕨类植物分化出了根、茎、叶等营养器官,内部还出现了维管组织,因此远比配子体发达,这也是蕨类植物区别于苔藓植物的最显著特征。不过,尽管蕨类植物能够形成高等孢子,却无法形成种子,而且它的孢子体和配子体都能独立存活,这就是蕨类植物与种子植物的不同之处。

地球上目前已知的蕨类植物大约有12000种,其中大部分是草本植物。蕨类植物与许多植物一样,适合在潮湿温暖的环境中生长,不过多为土生、石生或者附生,少数是水生或者亚水生。蕨类植物广泛分布于除了海洋和沙漠之外的平原、森林、草地、岩缝、溪沟以及沼泽、高山、水域等地方,但主要还是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蕨类植物的叶片尽管十分复杂,但类型上只有两类:小型叶和大型叶。小型叶是单叶,叶片很小,几乎看不见叶柄,叶片内也没有叶隙,只有单一的一枝叶脉,如石松纲类植物。大型叶顾名思义是指叶子较大,叶片中含有叶柄,叶内有叶隙,同时维管束大部分有分枝。除了石松和卷柏之外的蕨类植物,基本都是大型叶。不过,也有一些特殊蕨类植物,部分叶片完全着生于孢子囊群,人们将之称为孢子叶或可育叶;而另一部分不能生成孢子囊群的叶片,则被称为营养叶或者不育叶。蕨类植物的根一般都是不定根,为须根状;大多数是根状茎,匍匐生长,少部分长有地上茎,逐渐呈乔木状,如桫椤。蕨类植物的茎上常常长着鳞片或者毛茸,鳞片是膜质,上面布满了或粗或细的筛孔;毛茸也有许多种类,如单细胞毛、腺毛、结状毛、星状毛等。

蕨类植物的叶子非常漂亮,因此常被当作观赏植物栽种,如巢蕨、卷柏、桫椤和槲蕨等。此外,一些蕨类植物还被广泛应用到医药业,如杉蔓石松能祛风湿、舒筋活血;节节草能够治疗化脓性骨髓炎;乌蕨能够治疗菌痢、急性肠炎等。蕨类植物对生长环境非常敏感,不同的属类或种类对于生态环境条件的要求也各不相同,因此它也是地质学家寻找矿物的明显标志,如石蕨、肿足蕨、粉背蕨、石韦、瓦韦等植物,生长在石灰岩或者钙含量丰富的土壤中;鳞毛蕨、复叶耳蕨、线蕨等植物,则生长在酸性土壤中;还有一些种类适宜生长在中性土壤或者碱性土壤中。

第二节 桫椤和铁线蕨

最常见的蕨类植物多是草本植物,但也有一些长得像树的,被称为树蕨,桫椤就是其中的代表。桫椤一般生长在湿度大、温度高的树林中或者凉阴地上,主要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在1.8亿万年前的地球中生代,如果说动物界的霸主是恐龙,那植物界的霸主就是桫椤。它们的足迹在那个世代遍布全球,同属“爬行动物”的时代标志。

由于种子植物的出现,树蕨开始逐渐衰落,到现在仅仅剩下少数珍贵的种类,而桫椤就是其中之一。桫椤的存在对于研究古植物学、植物系统学有着重大意义。桫椤株高在1至6米之间,胸径的长度是10至20厘米,树干上有残留的叶柄,上面覆盖着暗褐色的鳞片和鳞毛。桫椤茎直而没有分枝,茎的顶端有数枚巨大的叶子,它们是三回羽状复叶,长1至2米,宽约0.5米,远远望去,桫椤就好像一把巨大的绿伞。

铁线蕨也被称为铁丝草、铁线草,多年生草本植物,高度为20至45厘米,在温暖湿润、半阴暗的环境中生长,主要分布在温带、亚热带、热带的某些地区。铁线蕨根状茎呈黄褐色,横向生长,覆盖着条形或者披针形的淡褐色鳞片,上面长着质地较薄的叶,叶柄细弱,呈紫黑色,并有一定光泽,看起来很像铁线,因而得名“铁线蕨”。铁线蕨的根茎中部以下是二回羽状复叶,羽片呈互生关系,小羽片呈斜扇形,边缘从浅裂一直到深裂,基本呈阔楔形。

铁线蕨株形很小,形态优美,又容易培育,因此是蕨类植物中被栽培最普遍的种类之一,出现在许多花园和植物园中。

第三节 鳞木和鹿角蕨

鳞木是已经灭绝的鳞木目中最具代表性的植物,它是石炭纪时期常见的大型蕨类植物,呈乔木状。鳞木在二叠纪时期慢慢消失,灭绝之后被埋在深深的地下,经过数亿年的时间演变为煤炭。

现代人多是通过对化石的研究来了解鳞木。通过分析得知,鳞木是高大的木本植物,主干粗,树皮厚,高度在30至50米不等,茎部的直径大约是2米,二叉分枝形成树冠,叶子呈针形,螺旋状排列;老树叶凋落之后,茎枝的表面会留下菱形或纺锤形的叶基,这也是“鳞木”这个名字的由来。鳞木树茎内部有维管层和木栓层,茎干基部的器官与根相似,所以被称为根座,根座也是二叉分枝,根自根座四周长出。鳞木属的孢子叶聚集形成孢子叶球,位于小枝的顶端。每个孢子叶的表面都长着一个孢子囊,孢子囊分大小两种,小孢子囊中包含着许多小孢子,而大孢子囊中含有4、8或16个大孢子。

鹿角蕨在全球共有15种,主要分布在热带雨林,属于附生性多年生蕨类草本植物。鹿角蕨生长在阴湿的地方,有特别强的抗阴性,多数附生在高大树木的茎秆开裂处或分枝处,也能在浅薄的泥炭土、腐叶土或者潮湿的岩石上生存。鹿角蕨的根状茎肉质,横向生长的叶丛生、下垂,叶片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能进行光合作用,可以制造植物生长所需养分的正常叶片,这种叶片的幼叶呈灰绿色,而成熟叶呈深绿色;另一种是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但可以帮助植物体吸收枯枝败叶、雨水、尘土等的腐殖叶,这种叶片在一些细菌和微生物的帮助下,可以将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以便植物能够更好地吸收。鹿角蕨的植株形态奇特,姿态优美,是非常好的室内悬挂观叶植物,因此常常被作为观赏植物引种和栽培,还有人将它贴在枯木或者树干上,作为墙壁的装饰物。鹿角蕨也有一定的药用价值,被应用于制药业。人工种植鹿角蕨通常使用分株繁殖的方式,分株的最佳时间是每年的二三月份或者六七月份。分株时,首先从鹿角蕨的母体上选择长势比较好的植株,再用刀片顺着底部慢慢切开,最后移植到花盆中培育。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