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书楼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当前位置:天下书楼 > 普济方

卷一百三十九 伤寒门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伤寒蓄血(附论)

夫伤寒蓄血者。在下焦结聚而不行。蓄积而不散者是也。血菀于上而吐血者。谓之薄厥。

留于下而瘀者。谓之蓄血。此由太阳随经瘀热在里。血为热所搏。结而不行。蓄于下焦之所致。经曰。太阳病。六七日。表证仍在。脉微而沉。反不结胸。其人发狂者。以热在下焦。

少腹当硬满。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抵当汤主之者是也。大抵看伤寒。必先观两目。次看口舌。然自心下至少腹。以手摄按之。觉有满硬者。则当审而治之。如少腹觉有硬满。

问其小便。若小便不利者。则是津液留结。可利小便。若小便自利者。则是蓄血之证。可下瘀血。经曰。伤寒有热。少腹满。应小便不利。今反利者。为有血也。太阳病。身黄。脉沉结。少腹硬。小便不利者。为无血也。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血证谛也。皆须抵当丸之愈。

阳明病。其人喜忘。屎虽硬。大便反易。其色必黑。亦是蓄血之证。蓄血于下。所以如狂者。经谓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者是也。血瘀于下。所以喜忘者。内经曰。血并于下。乱而喜忘者是也。二者。若有其一。则为蓄血证明矣。蓄血之证又有轻重焉。如狂也。喜忘也。皆蓄血之甚者。须抵当汤丸以下之。如外已解。但少腹急结者。则为蓄血之轻者。须桃仁承气汤以利之。医妙者何也。在乎识形证。明脉息。晓虚实。知转变。其于形证之明者。众人所共识。又何以见其妙秘也。形证之参差。众人所未识。独先识之。乃所以为妙。且如病患无表里证。发热七八日。虽脉浮数者。可下之。假令以下。脉数不解。合热则消谷善饥。至六七日不大便者。此有瘀血。抵当汤主之。当不大便。六七日之际。又无喜忘如狂之证。亦无少腹硬满之候。当是之时。与承气汤下者多矣。独能处以抵当汤下之者。是为医之妙者也。若是者。何以知其有蓄血也。且脉浮而数者。浮则伤气。数则伤血。热客于气。则脉浮。热客于血。则脉数。因下之后。浮数俱去。则已。若下之后。数去。其脉但浮者。则荣血间热去。而卫气间热在矣。为邪气留心。则饥。邪热不杀谷。潮热发渴也。及下之后。浮脉去。而数不解者。则卫气间热去。而荣血间热在矣。热则气合覆。血乃下行。胃虚协热。热消谷。善饥。血至下焦。若下不止。则血得以出泄。必便脓血也。若不大便六七日。则血不得出泄。必蓄在下焦。为瘀血。是须抵当汤下之。又伤寒留蓄恶血。内外俱热。昏愦谵语。亦有耳聋虚鸣之证。与少阳经受病相似。如服小柴胡汤不效。当以黄连一分。赤茯苓半分。锉细。入灯心煎与之。男女通用。凡大小产。热入血室。小柴胡汤力所不及者。于内加五灵脂。

仍以黄连赤茯苓汤佐之。盖心主血。黄连、茯苓皆清心凉血之剂。所以收功。若夫疏利血毒。则活人书桃仁承气汤。有余勇矣。

大黄芍药汤

(出圣济总录)

治伤寒太阳病。随经入里。瘀热内积蓄血。喜忘如

狂。

大黄(锉炒五钱)芍药牡丹皮犀角(镑生用各一两)生干地黄(两半)上锉如麻豆大。每服五钱。用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滓。温服。

大黄汤

(出圣济总录)

治伤寒内有瘀血。大便不利。小便急痛。

大黄(锉炒一两)桃仁(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黄研半两)水蛭(米炒黄一两)木通(半两锉)上除桃仁外。粗捣筛。入桃仁同研令均。每服二钱。以水一盏。煎至七分。去滓。

温服

犀角地黄汤治伤寒及温病。应发汗而不汗。内蓄为瘀血。及鼻衄血也。吐血不

尽。余血停留。致面黄。大便黑。

犀角(一两)生地黄(六两)芍药(三两)牡丹皮(二两)上咀。水九升。

煮三升。

分三服。有热如狂者。加黄芩、大黄。腹不满。为无热。不可加。升麻与犀角。性味主治不同。何以升麻代之。以是知引入阳明也。兼治疮疹。

芍药地黄汤治伤寒发热疹出血。并有积。喜忘如狂。鼻衄面黄。大便黑者。

芍药生地黄黄芩牡丹皮(各五钱)上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日三。时行本有蓄血者。腹胁满如鼓。

卷一百三十九 伤寒门

伤寒舌肿(附论)

夫伤寒舌肿胀者。病在三阴也。太阴之脉。连舌本。散舌下。少阴之脉。循喉咙。侠舌本。厥阴之脉。循喉咙之后。又手少阴心之经。其气通于舌。凡此经络。为风热所乘。随脉至舌。热气留于血。血气壅。故令舌肿胀。诊其脉数急者。是其候也。

伤寒舌肿者。热毒伤于心脾也。心候于舌。主于血。血虚为热所乘。又脾之大络出于舌下。若心脾有热。则令舌肿也。

大黄散

(出圣惠方)

治伤寒心脾热。舌肿。

川大黄(锉碎微炒)黄连(去须各一两)黄芩川升麻黄药(各三钱)甘草(半两生锉)上为粗散。每服四钱。水一中盏。入黑豆三十粒。煎至五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

玄参散

(出圣惠方)

治伤寒上焦虚。毒热壅塞。喉咽连舌肿痛。

玄参射干黄药(各一两)上为粗散。每服五钱。水二大盏。煎至五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

治伤寒咽喉闭塞。舌根肿痛方。

(出圣惠方)苍耳根(两半锉)甘草(三钱生锉)上为粗散。每服五钱。水一大盏。煎至五分。

去滓。

不计时候。温服。

治伤寒心脾虚热。舌肿方。

(出圣惠方)黄药(一两)甘草(三钱生锉)上为粗散。每服二钱。水一中盏。煎至五分。去滓。

不计时候。温服。

治伤寒心脾热。口疮。舌肿。咽喉疼痛。宜服此方。

(出圣惠方)羚羊角屑黄柏(涂蜜炙微赤锉)甘草(生锉)川大黄(各半两锉碎微炒)玄参(三钱)上为细末。每服不计时候。煎竹叶热水调下一钱。

铅霜散治伤寒心脾壅热。舌肿。多吐痰涎。

铅霜(细研)牛黄(各一分细研)麦门冬(一两去心焙)白菊花甘草(各半两微赤锉)黄连(二分去须)上为细末。入牛黄、铅霜。同研令均。不计时候。以淡竹沥二合。调下二钱。如无竹沥。犀角温水调下亦得。

龙胆散治伤寒心脾热。多干舌肿。口内生疮。

龙胆(去芦头)麦门冬(去心焙)知母人参(去芦头)柴胡(去苗各半两)甘草(一分锉)上为细末。不计时候。磨犀角。温水调下二钱。

升麻散治伤寒喉中痛。舌根肿满。不能转动。此谓心脾热毒。宜先用针当舌中针

入五分川升麻车前子川大黄(锉碎微炒)甘草(生用各半两)生干地黄(三两)川朴硝(三分)上为粗散。每服五钱。以水一大盏。煎至五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

升麻汤治伤寒热病。咽喉壅塞。连舌根痛。及干呕头痛。不下食。

升麻麦门冬(去心焙)石膏(碎各一两)木通(锉)黄柏(去粗皮锉)青竹茹(各半两)玄参前胡(去芦头各三分)朴硝(三两)上粗捣筛。每服五钱。用水一盏。煎至八分。去滓。食后温服。日再。

干地黄汤治伤寒心脾虚热。喉中有疮。连舌根肿。涕唾。不下食。

生干地黄(焙三两)青竹茹鸡苏赤茯苓(去黑皮各一两)麦门冬(去心焙一两半)玄参(五分)上粗捣筛。每服五钱。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去滓。食后温服。日再。

犀角汤治伤寒脾肺虚热。毒瓦斯壅塞。咽喉连舌根。肿满疼痛。

犀角(镑屑)当归(切焙)白芷(各一两)升麻甘草(炙锉)射干杏仁(汤浸去皮尖双仁炒黄各半两)上粗捣筛。每服三钱。水一盏。煎至七分。去滓。食后温服。

马蔺根汤治伤寒咽喉闭塞。连舌肿疼。小便赤沥。

马蔺根升麻(各一两)瞿麦射干(各三分)犀角屑木通(锉各半两)玄参(一两)上

木通汤治伤寒热病。咽喉闭塞。连舌根肿疼。热毒瓦斯聚于心胸。

木通(锉)络石(碎)朴硝(各一两)升麻犀角屑山栀子仁青竹茹(各半两)射干(半分)桔梗(炒)芍药玄参(各三分)上粗捣。每服三钱。水一大盏。煎至七分。去滓

治伤寒上焦虚热。毒瓦斯壅塞。咽喉连舌肿痛方。

玄参射干当归(切培各一两)上捣罗为散。每服三钱。水一大盏。煎至半盏。不去滓。食后温服。日再服。

治伤寒舌肿。口内生疮。此是心脾积热。上冲所致。汤方。

大青升麻大黄(锉炒各半两)黄连(去须一分)上粗捣筛。每服三钱。水一大盏。

煎至

治伤寒舌出寸长。连日不收。名应手方。

上用梅花片脑为末。掺舌上。随手而收。用五钱重。

地黄煎治伤寒心脾有热。舌本肿痛。

卷一百三十九 伤寒门

伤寒咳嗽(附论)

夫伤寒咳者。盖咳。声咳之咳。俗谓之嗽者是也。肺主气。形寒饮冷则伤肺。使气上而不下。逆而不收。冲击膈咽。令喉中氵㸒氵㸒如痒。习习如梗。是令咳也。甚者续续不已。连连不止。坐卧不安。语言不竟。动引百骸。声闻四近矣。咳之由来。有肺寒而咳者。有停饮而咳者。有邪气在半表半里而咳者。虽同曰咳。而治各不同也。内经曰。肺之令人咳何也。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气。以从其合。则肺寒。饮入胃。从肺脉上至于肺。肺寒则内外合邪因而客之。则为咳嗽者。是肺寒而咳也。伤寒表而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小青龙汤主之。少阴病。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

其人或咳者。真武汤加五味子、细辛、干姜主之。二者。是停饮而咳者也。虽皆为水饮所作。

而小青龙汤所主。为水饮与表寒相合而咳者。真武汤所主。为水饮与里寒相合而咳者。不可不知也。伤寒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咳者。小柴胡汤。

去人参、大枣、生姜。加干姜、五味子主之。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者。四逆散。加干姜、五味子主之。二者。是邪气自表传里而咳者。虽皆为气传里。而小柴胡汤所主。为阳邪传里动肺而咳者。四逆散所主。为阴邪传里动肺而咳者。又不可不知也。表寒也。里寒也。kt水饮则必动肺。以形寒饮冷则伤肺故也。阳邪也。阴邪也。自表传里。则必动肺。以脏真高于肺故也。咳为肺疾。治之必发散而可矣。而又有不可发汗者。经曰。咳而小便利者。不可发汗。发汗。则四肢厥逆冷。又曰。咳而发汗。倦而苦满。腹中复坚。兹虽逆也。又脉散者。为心火刑于肺金。鬼贼相刑。必死。临病之侧。可察之。

歌曰。嗽家呕喘属膀胱。寒热毒坚值少阳。若是少阴数下利。四肢沉重更清凉。

肺主气。气逆而不下。则嗽。热邪乘之。气则燥郁。寒邪乘之。气则冷滞。水饮乘之。

又与气博。热寒水饮。皆生痰壅嗽之所从始乎。阴阳治法。有本条。其间水嗽三证。不可无辨。小青龙汤。太阳之表水也。十枣汤。太阳之里水也。真武汤。阴证之水气也。常须知之。

虽然。古人宜药。对一病所主安在哉。曰。水与表寒也。令而嗽。则小青龙汗之。水与表寒相合而嗽。则真武汤温之。里癖合水。动肺为嗽焉。十枣所以下也。太阳病。身热喘。心下怔忪。干呕。微利。此水气在里。小青龙。小便不利。小腹满者。去麻黄。加茯苓。发热恶寒。身体痛者。只根据本方。若身凉咳嗽。干呕。微利。心下痞满。引胁疼痛。为里有水。十枣汤。少阳病。寒热往来。胸胁硬满而痛嗽。小柴胡汤。或利。去人参生姜枣。加五味子干姜。少阴病。水气咳嗽。四肢痛重。腹。小便不利。下利。或呕。真武汤。加五味子干姜细辛。少阴咳而四逆。或腹痛。或泄利。或悸。四逆散。加五味子干姜。少阴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下利。猪苓汤。热嗽。金沸草散。或唾脓血。小柴胡汤。加黄芩生姜煎汤。咳嗽头痛。不恶寒。身大热。若脐腹亦有热而作痛者。须下之。大柴胡汤。张氏曰。发汗不解。腹满痛者。急下之。可大承气汤。又曰。腹中满痛。此为实。大柴胡下之。咳嗽中满而呕。用大半夏汤解利以后。胃寒不食。则理中汤。加橘皮半夏茯苓细辛五味子。痰多二陈汤。加细辛五味。治嗽通用大橘皮汤。下利六七日。咳呕渴。心烦不得眠。猪苓汤。表未解。心下有水。干呕发热而嗽。小青龙汤。小便不利。小腹满者。青龙汤。去麻黄。加茯苓也。

射干散治伤寒咳嗽气促。喉喘干嗽无痰。喉中如梗者。

射干麻黄(去根节)麦门冬(去心)赤茯苓枳壳(麸炒微黄去瓤各一两)杏仁(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贝母(煨令微黄各三分)百合(二分)甘草(半两炙微赤锉)上粗捣筛。每服四钱。水一中盏。入生姜半分。煎至六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

柴胡汤治伤寒咳嗽。烦热。四肢骨节头目疼痛。

柴胡(一两半去苗)贝母(煨微黄)葛根(锉)赤芍药黄芩栀子仁(各一两)石膏(二两)知母杏仁(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各三分)上粗捣筛。每服四钱。水一中盏。

陈橘皮散

(出活人书)

治春冬伤寒。秋夏冷温咳嗽。喉中鸣声。上气不得下。

头痛方。

陈橘皮(汤浸去白瓤焙)紫菀(去苗土)麻黄(去根节)杏仁(汤浸去皮尖双仁炒微黄)当归桂心甘草(炙微赤锉)黄芩(各半两)上八味切。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不瘥重合之。忌海藻、菘菜、生葱。一方。用姜半分同煎。

杏仁汤治伤寒肺壅。咳嗽上气。咽喉气逆。或恶寒。鼻中清水出者。

杏仁(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半两)紫菀(去苗土)黄芩(去黑心)当归(切焙)陈橘皮(汤浸去白焙各半两)木香(一分)大黄(炒一两半)甘草(炙锉)麻黄(去根节汤煮掠去沫)桂(去粗皮各半两)上粗捣筛。每服三钱。水一盏。煎至七分。去滓。温服。

又方

(出杨子建护命方)

治伤寒壮热。头及身痛。胸膈不利。咳嗽多痰。宜

服。

杏仁(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麻黄(去根节汤煮掠去沫焙)贝母(去心)射干紫苏叶柴胡(去苗)紫菀(去苗土)桔梗(炒各一分)独活(炒各一分)羌活(去芦头半两)防风(服。一方有黄芩。

款冬花散

(出圣惠方)

治伤寒咳嗽。喘息不得。

款冬花杏仁(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紫菀(去苗土)生干地黄百部赤茯苓甘草(炙微赤锉各三分)上捣筛为散。每服四钱。水一中盏。入生姜半分。煎至六分。去滓。

旋复花散

(出圣惠方)

治伤寒咳嗽涕出。唾腥气。心胸壅闷。

旋复花桑根白皮(锉)紫菀(去苗土)赤茯苓生干地黄上粗捣筛。每服四钱。

水一中盏。入生姜半分。煎至六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

赤芍药散

(出圣惠方)

治伤寒咳嗽。引心腹痛。

赤芍药桔梗(去芦头)陈橘皮(汤浸去瓤焙)白茯苓(各三分)桃仁(汤浸去皮尖双仁微炒微黄)肉桂(去粗皮)细辛(各半两)上粗捣筛。每服四钱。水一中盏。入生姜半分。煎至六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

前胡散

(出圣惠方)

治伤寒咳嗽。头目痛。痰滞胸膈不利。

前胡(去芦头)麻黄(去根节)桂心甘草(炙微赤锉)葛根百部贝母(煨令微黄以上各三分)柴胡(一两去芦头)石膏(二两)上粗捣筛。每服四钱。水一中盏。煎至六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

人参散

(出圣惠方)

治伤寒咳嗽。呕逆。不纳饮食。

人参(去芦头)赤茯苓陈橘皮(汤浸去白瓤焙)紫苏茎叶前胡(去芦头)白术紫菀(去苗土各半两)半夏(三分汤洗七次去滑)甘草(一分炙微赤锉)上锉捣筛。每服四钱。水一中盏。入生姜半分。煎至六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

生干地黄散

(出圣惠方)

治伤寒咳嗽唾血。

生干地黄车前子桑根白皮(锉)紫菀(去苗土)鹿角胶(捣碎炒令黄燥各半两)赤茯苓(三分)甘草(一分炙微赤锉)上粗捣筛。每服四钱。水一中盏。入生姜半分。去滓。

不计时候。温服。

百合散方(出圣惠方)治伤寒咳嗽。头目连背膊浮肿。喘促。大小便不利。

百合郁李仁(汤浸去皮尖微炒)大腹皮(锉)赤茯苓紫苏茎叶陈橘皮(汤浸去瓤焙各三分)甜葶苈(隔纸炒令紫色)桑根白皮(锉)汉防己(各半两)上捣筛。每服四钱。

天门冬散

(出圣惠方)

治伤寒咳嗽。连胸背痛。

天门冬(去心)赤茯苓生干地黄枳壳(麸炒微黄去瓤)细辛贝母(煨令微黄)前胡(半分。

煎六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

麻黄散

(出圣惠方)

治伤寒咳嗽。胸膈壅闷。心神烦躁。

麻黄(去根节)贝母(煨令微黄各三分)川升麻葛根(锉)知母甘草(炙微赤锉各一分)前胡(去芦头)猪苓(去黑皮)枳壳(麸炒微黄去瓤各半两)上粗捣筛。每服四钱。

水一

治伤寒咳嗽。鼻塞壅闷。大肠气滞。

细辛(三分)百合川大黄(锉碎微炒)枳壳(麸炒微黄去瓤一两)前胡(去芦头)生干地黄甘草(炙微赤锉)陈橘皮(汤浸去白瓤焙)杏仁(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各半两)上粗捣筛。每服四钱。水一中盏。入生姜半分。煎六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

桑根白皮散治伤寒肺热咳嗽。涕唾稠粘。背拘急。口干头痛。大小便秘涩。

桑根白皮(锉)白前麦门冬(去心各一两半)木通川大黄(锉碎微黄炒各一两)旋复花甘草(炙微赤锉各半两)川朴硝(三分)上粗捣筛。每服四钱。水一中盏。煎六分。

去滓。不计时候。温服。

治伤寒咳嗽。鼻有清涕。吃食减少。

细辛五味子人参(去芦头)肉桂(去粗皮)陈橘皮(汤浸去瓤焙)白术(各半两)甘草(一分炙微赤锉)上粗捣筛。每服四钱。水一中盏。入生姜半分。枣三枚。煎六分。

去滓。温服。不计时。

石膏散治伤寒头痛咳嗽。壮热。四肢酸痛。

石膏前胡(去芦头)葛根(锉)赤芍药柴胡(去苗各一两)子芩桑根白皮(锉)荆芥(各三分)川升麻(半两)上粗捣筛。每服四钱。水一中盏。入生姜半分。豉五十粒。

煎六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

细辛散治伤寒咳嗽。喘促鼻塞。

细辛人参(去芦头)麻黄(去根节)附子(炮裂去皮脐)赤茯苓杏仁(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前胡(去芦头)百合(各三分)肉桂(去粗皮)紫菀(洗去苗土)白术干姜(炮制锉)桔梗(去芦头)赤芍药甘草(炙微赤锉各半两)浓朴(一两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上粗捣筛。每服四钱。水一中盏。入生姜半分。枣三枚。煎六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

麻黄散治伤寒风冷入肺。咳嗽不止。

麻黄(一两去根节)桔梗(去芦头)五味子紫苏(微炒)知母(各半两)桂心甘草(炙微赤锉各一分)上为细末。每服一钱。如茶煎五七沸。不计时候。稍热服。

天门冬丸治伤寒心肺壅咳嗽。口苦气促。

天门冬(一两去心焙)汉防己甜葶苈(隔纸炒令紫色)桑根白皮(锉)杏仁(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枳壳(麸炒微黄去瓤)甘草(炙微赤锉各三分)上为细末。炼蜜和捣一二百杵。丸如桐子大。每服不计时候。生姜汤下二十丸。日三四服。

皂荚丸治伤寒气壅咳嗽。咽喉胸膈不利。喘息。

皂荚(半斤不者以童子小便三升浸三日汁去滓于银器中熬如膏)百合贝母(煨令微黄)杏仁(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甘草(炙微赤锉各一两)皂荚(五梃去黑皮涂酥炙令燥去子)上为细末。用皂荚膏和捣一二百杵。丸如桐子大。每服不计时候。以清粥饮下二十丸。

麻黄汤治伤寒咳嗽。日夜不止。

麻黄(去根节汤煮掠去沫焙)桑根白皮(锉)赤茯苓(去黑皮各一两)鸡苏茎叶葛根五味子甘草(炙锉各半两)紫菀(去苗土半两)石膏(一两半)葶苈(微炒一分)桂(去粗皮一两)上捣筛。每服五钱。水一中盏。入生姜半分。拍碎。枣三枚。擘破。同煎八分。

去滓。不计时候。温服。

五味子饮治伤寒咳嗽。

五味子(炒)麻黄(去根节汤煮掠去沫焙)陈橘皮(汤浸去白炒各一两)阿胶(炙燥一两)甘草(炙锉)杏仁(汤浸去皮尖双仁炒各半两)上粗捣筛。每服三钱。水一中盏。

入生姜三片。同煎六分。去滓。温服。不计时候。

紫苏汤治伤寒咳嗽。

紫苏叶(一两)麻黄(去根节汤煮掠去沫焙一两半)杏仁(汤浸去皮尖双仁炒二两)甘草(炙锉半两)上粗捣筛。每服三钱。水一中盏。煎至六分。去滓。温服。不计时候。

加减真武汤

(出圣济总录)

主少阴证。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

利。四肢沉白茯苓(去黑皮)芍药白术五味子(炒各三分)附子(一枚炮裂去皮脐)细辛(去苗叶)干姜(炮各一分)上锉如麻豆大。每服五钱。水一盏半。入生姜四片。煎八分。

去滓。温服。

前胡汤

(出圣济总录)

治伤寒咳嗽痰唾。胸膈不利。头目昏眩。

前胡(去芦头)大腹皮半夏(汤浸七次去滑焙)甘草(炙锉)陈橘皮(汤浸去白焙各一两)上粗捣筛。每服三钱。水一盏。生姜三片。煎至六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四逆散

(出活人书)

主少阴病四逆。其人或悸。或小便不利者。或腹中痛。或

泄利下重。

甘草(炙锉)枳实(麸炒去瓤)柴胡(去苗)芍药五味子(半两)干姜(炮半两)上捣罗为散。每服二钱。米饮调下。日三服。

马兜铃汤

(出圣济总录)

治伤寒热病发嗽。坐卧喘息不安。诊其脉。右手寸关

洪大浮数。宜马兜铃杏仁(去皮尖双仁炒黄)羌活(半两)柴胡(去苗)贝母(炒去心)桔梗(锉炒一分)麻黄(去根节汤煮掠去沫焙)麦门冬(去心焙)紫菀(去苗土)大腹皮(各一两)大吃。

赤茯苓散

(出圣惠方)

治伤寒咳嗽。心膈壅闷。肩背烦痛。四肢无力。

赤茯苓紫苏茎叶桔梗(去芦头各三分)半夏(汤浸七次去滑半两)槟榔麦门冬(去心)前胡(去芦头各三分)陈橘皮(汤浸去白瓤焙)甘草(炙微赤锉)桑根白皮〔锉各半分(两)〕上粗捣筛。每服四钱。水一中盏。生姜半分。煎至六分。去滓。不计时候。

温服。

石膏汤

(出圣济总录)

治伤寒咳嗽。肺热头痛。

石膏(二两)人参贝母(炮去心各半两)麦门冬(去心焙)赤茯苓(去黑皮各三分)上捣筛。每服五钱。水一盏半。入竹叶三七片。同煎八分。去滓。食后温服。

生地黄饮

(出圣济总录)

治伤寒毒瓦斯攻肺。咳嗽。喉中生疮。

生干地黄(焙三两)大黄(生锉)升麻贝母(去心炒黄)麦门冬甘草(炙锉各一两)上

款冬汤

(出圣济总录)

治伤寒邪热攻肺。咳嗽。心闷唾脓。

赤茯苓(去黑皮)前胡(去芦头各一两)杏仁(汤浸去皮尖双仁炒两半)甘草(炙锉三分)款冬花(三分)麻黄(去根节一两)天门冬(去心焙半两)上捣筛。每服五钱。

水一盏半。生姜半分。拍碎。同煎八分。去滓。温服。

半夏汤

(出圣济总录)

治伤寒咳嗽。头痛。

半夏(汤浸洗去滑焙)麻黄(去根节各一两)附子(炮裂去皮脐半两)款冬花(一两)干姜(炮一分)上锉如麻豆。每服三钱。水一盏。生姜半分。拍碎。同煎六分。去滓。食后温服。

射干汤

(出圣济总录)

治春冬伤寒。秋夏中冷。咳嗽。喉鸣声嗄。干哕。喉中

不利。

射干杏仁(汤浸去皮尖双仁炒各一两)半夏(汤洗去滑炒)甘草(炙锉)桔梗(炒各三分)桑根白皮麻黄(去根节汤煮掠去沫焙各用一两)紫菀(去苗土半两)陈橘皮(汤浸去白焙半两)上粗捣筛。每服五钱。水一盏半。生姜一分。拍碎。枣三枚。擘破。同煎八分。

去滓。食后温服。

治伤寒咳嗽。肢体疼痛。烦热。

柴胡(去苗土)桑根白皮天雄(炮裂去皮脐)芎赤石脂五味子(各两半)桂(去粗皮)黄连(去须)百合地榆浓朴(去粗皮生姜汁炙各一两)上锉如麻豆。

每服五钱。

前胡汤

(出圣济总录)

治肺脏感寒。发嗽不止。兼头痛不可忍。

前胡(去芦头)桂(去粗皮)玄参射干款冬花马兜铃杏仁(去皮尖双仁麸炒研)贝母甘草(炙锉各一两)麻黄(去根节)旋复花(各一两)上捣筛。每服五钱。水一中盏半。煎取八分。去滓。食后温服。

润肺汤治伤寒客邪在肺。咳嗽声重。身体微热。

杏仁(汤浸去皮尖双仁炒)甘草(炙锉各一两)干姜(炮)麻黄(去根节汤煮掠去沫焙)知母(焙)款冬花桑根白皮(锉各半两)陈橘皮(汤浸去白瓤焙一两半)上粗捣筛。

每服三钱。水一盏。煎七分。去滓。热呷。食后临卧服。

葛根汤治伤寒声不出。咳嗽头疼。

葛根(锉焙)麻黄(去根节各二两)桔梗(炒)杏仁(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黄)甘草(炙锉)葶苈(纸上炒)石膏(研各一两)上粗捣筛。每服三钱。水一盏。煎八分。

去滓。

温服。不拘时候。

杏仁煎治伤寒声重暴咳。语音不出。

桑白皮(蜜炙)木通贝母(各一两三钱)紫菀五味子(各一两)蜜(一两半)杏仁(去皮尖三两另研为末)上咀前五味。水三升。慢火熬。取一升。去滓。同连皮生姜研自然

无比散治伤寒胸中有痰。咽中作声。咳不已者。

上用碌一两。臼中杵为散。取半钱。痰多者一钱。用薄荷汤和服。痰积久者。加藜芦一两。

射干汤治伤寒冬春秋夏冷咳嗽。曲拘不得气息。喉哑失声。干嗽无唾。喉中如梗

者。宜服。

射干(二两)半夏(五两洗)杏仁(三两去皮尖双仁麸炒)干姜(炮)甘草(炙)紫菀肉桂吴茱萸当归橘皮麻黄(去节)独活(各二两)上切。以水一斗。煮取三升。

去滓。温分三服。如病一二日者。可服此汤。汗后重服。勿汗也。病久者。初服可用大黄二两。

初秋夏月豪雨冷。及天行暴寒热。喜伏于内。宜生姜四两代干姜。除茱萸。用枳实二两炙。

忌羊肉、海藻、菘菜、饧、生葱。

知母汤治伤寒骨节头痛。眼睛疼。咳嗽。

知母(二两)贝母干葛芍药黄芩栀子仁(擘各三两)石膏杏仁(一两去皮尖及双仁)上切。以水七升。煮取二升五合。去滓。分为三服。如人行八九里。再服。忌蒜、面

人参石膏汤治伤寒咳嗽不已。心烦。及风热头疼。精神不利。昏愦。宜服。

人参(钱半)半夏(去滑)大栀子黄芩(各三钱)芎白术茯苓知母(各半两)甘草(一两炙)石膏(三两)上为末。每服一钱。水一钟。生姜三片。煎六分。去滓。

温服。

细辛散治伤寒咳嗽。胸膈不利。四肢烦痛。壮热头痛。

细辛麻黄(去根节各一两)葛根紫菀(洗去土苗各三分)荆芥白术赤芍药桔梗(去芦头)桂心(各一两)甘草(炙微黄锉)五味子(各半两)上粗捣筛。每服五钱。水一

桔梗甘草汤治伤寒咳嗽。胸膈壅闷。心神烦躁。

桔梗(炒)甘草(炙锉)半夏(汤洗去滑焙)芍药(各三分)旋复花大腹皮(锉)枳壳(去瓤麸炒)赤茯苓(去皮各半两)前胡(去芦头一两)上粗捣筛。每服五钱。用水一盏半

本末丸治伤寒素有喘息咳嗽。发动不得卧。胸满短气者。本末丸主之。以病本在

肾。末在肺故也。

雄黄朱砂铅丹风化灰(各三钱)砒(一钱)上粗捣筛。以枣十枚。煮取肉。

丸如梧子大。各于丸上针一孔。日干。取二丸服。以针穿定药。灯上烧红。急投麻油中。取出。

冷汁下。便卧。禁热物。喘甚。加砒二钱。亦治疟。最良。

前胡饮治肺脏感寒。痰嗽不止。心膈烦满。饮食不得。常多呕逆。

前胡(去芦头)桔梗(锉炒)旋复花(炒)玄参人参桂(去粗皮)生干地黄(焙)甘草(炙锉各一两)浓朴(去粗皮生姜汁炙两半)半夏(汤浸去滑焙二两)上捣筛。

每服五钱。水一盏半。生姜一分。同煎取八分。去滓。食后顿服。

卷一百三十九 伤寒门

伤寒霍乱(附论)

夫阴阳不顺。清浊二气相干。脏腑不调。真邪交错。肠胃变乱。故令吐泻也。若夫伤寒脾气既虚。心膈烦热。腹胀头痛。身体恶寒。宿食不消。中焦壅滞。荣卫气逆。冷热相攻。

四肢厥冷。或吐或利。故名霍乱者。上吐下利。挥霍而撩乱是也。邪在上焦者。但吐而不利。

邪若有以异也。伤寒吐利者。邪气所伤。霍乱吐利者。饮食所伤也。其有兼伤寒之邪。内外不和者。谓之头痛发热而吐利也。经曰。发热。头痛身疼。恶寒吐利者。此属何病。答曰。此名霍乱。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

以其中焦之失治。阴阳乖隔。必有偏之者。偏阳则多热。偏阴则多寒。许仁则曰。病有干霍乱者。有湿霍乱者。干霍乱者。死多。湿霍乱者。死少。盖吐利所伤之物。得以出泄。虽霍乱甚。则上干胃中。水谷泄尽则止矣。所以死者少。及其干霍乱而死多者。以其上不得吐。

下不得利。则所伤之物。不得出泄。拥闭正气。乖隔阴阳。烦搅闷乱。疏无所安。喘胀霍乱而死。呜呼。食饮有节。起居有常者。岂得致霍乱耶。饮食自倍。肠胃乃伤。丧身之由。实自致尔。

夫呕吐而利。病名霍乱。皆邪气在中焦。使阴阳二气不能升降。则心腹鼓痛。而作吐利也。其候必先心痛则先吐。先腹痛。则先利。心腹俱痛。则吐利并作。古人以其病迅暴。挥霍之间。便致撩乱。故谓霍乱。伤寒霍乱。亦由中焦阴阳不和所致。故其有壮热而渴。有寒而渴者。有发热恶寒。汗出厥逆者。有病势已。而身体疼痛不休者。治之亦不可概以一法。

歌曰。四肢拘急仍兼厥。发热憎寒四逆汤。吐利止而身体痛。桂枝和解最为良。

吐利止。汗出而厥。四肢拘急。脉微欲绝者。通脉四逆加猪胆汤。汗后霍乱。身作痛。

桂枝汤。热多而渴者。五苓散。寒多不渴者。皆用理中汤。加石膏。

又歌曰。霍乱热多五苓散。寒多不水理中寻。憎寒厥热姜甘附。中暑焦烦腹痛侵。

张氏但称吐利者。非霍乱也。霍乱邪在中焦。以饮食无节。居处不常得之。夹食伤寒。

阴阳乖隔。上吐下利而躁搅腹痛。偏阳则多热。偏阴则多寒。卒然而走。危甚风烛。许仁则谓湿霍乱死者少。干霍乱死者多。盖以所伤之物。或因吐利而出泄。泄尽则止。其死少也。

夫上不得吐。下不得利。所伤之物。拥闭正气。关格阴阳。烦躁胁胀。其死多也。夫饮食起居。当以此为戒。霍乱吐利。热多则渴者。五苓散。寒多而不饮水者。理中汤丸。或有寒。

腹满而痛。四肢拘急。转筋下利者。锉理中汤。加生附子官桂。吐利汗出。发热憎寒。手足厥冷。拘急。其脉沉细。四逆汤。中暑霍乱烦躁。大肠心腹撮痛。四肢冷。冷汗出。脚转筋。

香苓散。千金云。转筋者。用理中汤。加石膏。汗后霍乱。虽吐利已止。而身痛不少休。

与桂枝汤。吐利已止。汗出。四肢厥而拘急。脉微欲绝。通用四逆加猪胆汤。霍乱通用藿香正气散。腹痛加桂。痛甚加茱萸藿香。小便不利加茯苓。泻而不止。除湿汤。去苍术。加桂丁香。干霍乱心腹作痛。欲吐不吐。欲下不下。先以盐汤一盏。顿服。候吐出令透。即以锉理中汤。倍加橘红与之。凡气痞于中。不吐不泻。害人甚急。可用苏合香丸。用枳壳散下。

或用藿香正气散。加官桂茯苓。倍加枳壳。大抵风雨寒湿。邪自外入藿香正气散。除湿汤为要。饮食居处。邪由内发。治中汤主之。其或吐泻不止。面青厥冷者。震灵丹。研开木香干姜煎汤下。大柴胡汤一证云。发热汗出不解。呕吐不利。而心中痞者。大柴胡主之。此别非霍乱故也。

人参散治伤寒霍乱吐利。心烦腹痛。

人参(去芦头)枳实(麸炒令黄色)附子(炮裂去皮脐)桂心甘草(炙微赤锉)干姜(炮上各半两)上捣筛细。每服四钱。水一中盏。入生姜半分。煎六分。去滓。不拘时。稍热服。

白术散

(出圣惠方)

治伤寒霍乱。胃气不和。心烦吐利。不下饮食。

白术(一两)浓朴(一两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人参(一两去芦头)陈橘皮(三分汤浸去白瓤焙)甘草(半两炙微赤锉)上捣筛为散。每服四钱。水一中盏。入生姜半分。

枣三枚。煎六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

治伤寒霍乱发热。身体疼痛。多欲饮水。宜服此方。妙。

(出圣惠方)猪苓(三分去黑皮)白术(三分)赤茯苓(三分)桂心(半两)甘草(半两炙微赤锉)上捣罗为散。每服四钱。水一中盏。煎六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

四逆散

(出圣惠方)

治伤寒霍乱吐利。发热恶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

甘草(炙微赤锉)附子(炮裂去皮脐)桂心(以上各一两)干姜(半两炮制锉)上捣罗为散。每服四钱。水一中盏。入枣三枚。煎六分。去滓。不计时。稍热顿服。

治伤寒霍乱吐泻。四肢逆冷。宜服此方。

(出圣惠方)浓朴(一两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桂心(一两)高良姜(一两锉)上咀。

每服三钱。水一中盏。煎至五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

治伤寒霍乱。吐泻腹痛。手足逆冷。宜服此方。

(出圣惠方)附子(一两炮裂去皮脐)甘草(半两炙微赤锉)人参(一两去芦头)干姜(一两炮制锉)白术(三分)浓朴(一两去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上咀。每服三钱。水一中盏。煎至六分。

去滓。不计时候。温服。

白术散

(出圣惠方)

治伤寒冷热气相乘。霍乱吐利。转筋不止。

白术人参(去芦头)白茯苓干木瓜陈橘皮(汤浸七次去白瓤焙以上各一两)甘草(一两炙微赤锉)上捣筛为散。每服四钱。水一中盏。入生姜半分。去滓。不计时。稍热服。

人参散

(出圣惠方)

治伤寒霍乱。吐泻不定。兼脾胃冷气攻心腹胀满。不下饮

食。宜服。

人参(一两去芦头)陈橘皮(汤浸去白瓤焙一两)白术(一两)浓朴(一两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枳壳(一两麸炒微黄去瓤)肉豆蔻(半两去壳)桂心(一两)甘草(半两炙微赤锉)上捣罗为散。每服三钱。以水一中盏。入生姜半分。煎六分。去滓。不计时。稍热顿服。

诃黎勒丸

(出圣惠方)

治伤寒霍乱。心腹痛。四肢不和。宜服。

诃黎勒(一两煨用皮)桂心(一两)青橘皮(半两汤浸去白焙瓤)高良姜(一两炮)人参(一两去芦头)白术(一两)浓朴(一两去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甘草(半两炙微赤锉)木香(半两)上捣罗为末。炼蜜和捣三二百杵。丸如桐子大。每服不计时候。以生姜汤下二十丸。

芦参汤

(出圣济总录)

治伤寒后霍乱。心烦干呕。

芦根(锉二两)人参麦门冬(去心焙各一两)赤茯苓(去黑皮一两)枇杷叶(拭去毛炙一分)上粗捣筛。每服五钱半。薤白三寸。煎至一盏。去滓服。日三。

朴姜汤

(出圣济总录)

治伤寒后霍乱。心膈不利。

浓朴(去粗皮生姜汁炙)高良姜(炒)陈橘皮(去白炒)人参(各三分)草豆蔻(去白半两)上粗捣筛。每服三钱。水一盏。生姜三片。枣一枚。擘破。煎至七分。去滓。温服。

日三

人参汤

(出圣济总录)

治伤寒后霍乱。吐利不止。吃食不消。心腹胀闷。

人参浓朴(去粗皮生姜汁炙)干木瓜(各一两)高良姜(炒)木香芍药白茯苓(去黑皮)白豆蔻(去粗皮)桂(去粗皮)白术陈橘皮(去白炒各半两)上粗捣筛。每服三钱

藿香汤

(出圣济总录)

治伤寒后。霍乱转筋。呕吐不止。闷绝。

藿香叶当归(切焙)附子(炮裂去皮脐)人参桂(去粗皮)木瓜(各一两)上锉如麻豆。每服三钱。水一盏。生姜三片。煎至七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豆蔻汤

(出圣济总录)

治伤寒后霍乱。吐泻不止。及脚转筋。

肉豆蔻高良姜(炒)枇杷叶(拭去毛各半两)桂(去粗皮一两)浓朴(去粗皮生姜汁炙二两)吴茱萸(汤浸焙干炒一分)上粗捣筛。每服三钱。水一盏。枣一枚。擘破。煎至七分。去滓。温服。日三。

浓朴汤

(出圣济总录)

治伤寒霍乱转筋。风寒客于胃府。吐利不止。心腹气

胀。不思饮食。

浓朴(去粗皮生姜汁炙锉)干木瓜(各一两)高良姜(炒)香薷叶陈橘皮(去白炒)紫苏茎叶(各半两)上粗捣筛。每服三钱。水一盏。生姜三片。盐少许。煎至七分。去滓。

温服。不拘时候。

吴茱萸汤

(出圣济总录)

治伤寒后。霍乱吐利。腹胀转筋。手足冷。饮食不

消。

吴茱萸(一分汤浸焙干炒)浓朴(去粗皮生姜汁炙锉一两)人参干木瓜藿香叶甘草(炙锉)桂(去粗皮)丁香(炒各半两)上粗捣筛。每服三钱。水一盏。入生姜三片。煎至

白术汤

(出圣济总录)

治伤寒后。霍乱吐利。脚转筋。

白术陈橘皮(汤浸去皮炒各一两)干木瓜(二两)上捣筛。每服三钱。入生姜三片。

煎至七分。去滓。温服。日三。

干姜(炮半两)附子(炮裂去皮脐各二两)浓朴(去粗皮生姜汁炙锉一两)上捣筛为末。醋煮面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食前。米饮送下。

丁香和脾饮子

(出广南摄生方)

治一切伤寒霍乱吐泻。

丁香木香(各一分)大腹子(三个)草豆蔻(十五个)人参(半两)白术(一两)甘草(半两)诃子(二个)上细锉。分作十五服。每服用水五合。煎二合。去滓。温服。

滓并煎

济生竹叶汤

(出永类钤方)

治伤寒大霍乱吐泻后。心虚烦闷。内热不解。

竹叶麦门冬(去心)人参茯苓小麦(炒)制半夏(各一两)甘草(炙半两)上咀。每服四钱。水一盏半。生姜五片。煎八分。温服。

香薷散

(出活人书)

治阴阳不顺。清浊相干。气射中焦。名霍乱。此皆由饱食

豚脍。啖乳酪海陆百品。无所不饔。多饮寒浆。卧冷席。风冷之气伤于脾胃。及诸食结

而不消。阴阳二气壅而不反。阳气欲降。阴气欲升。阴阳交错。变成吐利不已。百脉昏

乱。荣卫俱虚。冷搏于筋。令筋转。宜服此方。

香薷(穗一两半)浓朴(去皮三两)黄连(三两二味入生姜四两同杵炒令紫色)上为末。每服三钱。水一盏。酒半盏。同煎至七分。去滓。用新汲水频频浸换。令顿服之。药冷则效速也。仍煎时不得犯铁器。慢火煎之。兼治非时吐利。霍乱腹中撮痛。大渴烦躁。四肢逆冷。冷汗出。自两脚转筋疼痛。不可忍者。须井中沉令极冷。顿服之。乃有神效。

卷一百三十九 伤寒门

伤寒心腹痞满(附论)

夫伤寒太阳少阳并病。脉浮而下之。反入里。则作痞。痞者。心下满也。病发于阴者。

则不可下。下则心腹痞满。若按之自软。但气痞尔。不可复下也。若热毒瓦斯乘心。则心下痞满。面赤目黄。狂言恍惚者。此为内实。宜吐下之也。伤寒病发于阴。而医误下之。邪气入里。胃中虚。客气上逆。心下满不痛。按之不坚。此为痞也。法宜泻心。唯表未解者。未可攻之。当先解表。然后攻痞。若表解而里未和。或泻心而痞不解。其人口燥烦渴背急。随证处治。其眩冒而经脉动惕者。久则成痿。若表里俱虚之人。有气痞。阴阳气并竭。无阳则阴独。复加火针。因而致烦。面青黄。肤者。难治。其脉微浮。而气上冲咽喉。不能息者。

非痞。有寒在胸中故也。治属吐法。

活人书云。问心下满而不痛。此名痞也。伤寒本无痞。应其有身冷。医反下。遂成痞。

枳实理中丸最良。仲景治痞气诸汤中。有生姜泻心汤。半夏泻心汤。此方平和。宜常用。仲景云。满而不痛为痞。柴胡不中与也。半夏泻心汤主之。此汤药味。盖本理中人参黄芩汤方也。审知是痞。先用桔梗枳壳汤。尤妙。缘桔梗枳壳行气下膈。先用之。无论结胸与痞。关脉须皆沉。若关脉浮者。大黄黄连黄芩泻心汤主之。关浮则结热。三黄以验也。泻肝。若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病患心下痞。与泻心汤痞不解。发渴。口热烦。小便不利者。

五苓散主之。汗出表解。而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此以医下之也。

若复下之。其痞益甚。甘草泻心汤主之。盖此非结热。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硬也。下利而心下痞。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并主之。若下利不止者。当治其下焦。赤石脂禹余粮汤主之。盖生姜泻心。甘草泻心汤。皆治中焦。此利在下焦。若只治中焦。则利益甚耳。服赤石脂禹余粮汤。利复不止者。当利其小便。五苓散主之。凡痞胀泻心汤不愈。然后可与陷胸丸下之。不可用陷胸汤。盖太猛。只用陷胸丸。大抵结胸与痞皆应。不然。表未解者。不可攻也。仲景云。当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汤。攻痞。宜大黄黄连黄芩汤。

外证未解。心下妨闷者。非痞也。谓之支结。柴胡桂枝汤主之。胸胁满。微结。小柴胡加干姜牡蛎汤主之。若太阳证未除。而数下之。遂kt热而利。利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参汤主之。十枣汤。大柴胡汤。皆治心下痞。此方尤难用。须是表证罢。不恶寒。

身凉。其人热汗出。发作有时。头疼。心下痞硬满。引胁下疼。干呕短气者。乃可行十枣汤。

表未解者。甚不可用也。大柴胡汤。治伤寒发热。汗出不解。心中痞硬。呕吐而下利者。非大柴胡不可也。若发汗吐下后。心下痞硬。怒气不除者。旋复代赭汤主之。有旋复代赭汤证之人。其或咳逆气虚者。先服四逆汤。其胃寒者。先服理中丸。次服旋复代赭汤。为良。旋复代赭汤。是解心下痞硬证。宜详察之。

又云。伤寒心下满者。谓正当心下高起满硬者是也。不经下后而满者。则有吐下之殊。

若下后者。又有结胸痞气之别。经曰。病患手足厥冷。脉乍紧。邪结在胸中。心满而烦乱。

饥属腑者不令攻之。兹二者。为不经汗下。而心下满者。或吐之。看其邪气之高下。高者。

则因而越之。下者。则因而竭之。其要在泄其邪也。至如阳明病。虽心下硬满。又未可攻。

经曰。阳明病。心下硬满。不可攻之。攻之。利遂不止者死。利止者愈。是气自表传里。至于心下留结为实者。则不可下。乃吐之可也。若未全为实者。则不可下。故此戒也。又邪气在表。未应下而强下之。邪气乘虚结于心下。实者硬满而痛。为结胸。虚者满而不痛。为虚结。经曰。呕而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下之。心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但满而不痛者。此为虚痞。盖实邪留结。则为硬痛。虚邪留滞。则但满而不硬痛也。结胸热实。脉沉而紧。心下痛。按之若硬者。大陷胸汤主之。明其邪实可知矣。脉浮而紧。而反下之。紧反入里。则作痞。按之自濡。但气痞耳。明其邪虚可知矣。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

病发于阴。而发下之。因作痞。表邪未罢。医反下之。胃中空虚。客动于隔。阳气内陷。心中因硬。则为结胸。须陷胸汤丸攻之可也。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心下痞硬而满。医见心下痞。为病不尽而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以胃中空虚。客气上逆。故使硬也。须诸泻心汤散可也。二者。俱是心下满硬。一为虚。一为实。凡投汤者。大须详审。结胸虽为实邪。众皆共知。当用陷胸汤丸下之。或脉浮大者。则不可。下之则死。即是犹带表邪。未全结实。下之重虚其里。邪深结则死。设其结胸形证悉具。而加之烦躁者。又为不治之疾。药之所以能胜邪者。必待胃气施布。药力始能温汗吐下以逐之。其邪气胜。胃气绝者。汤药纵下。胃气不能施布。虽神丹难为效也。又云。伤寒腹满者。俗谓之肚胀是也。华佗曰。伤寒一日在皮。二日在肤。三日在肌。四日在胸。五日在腹。六日入胃。谓入腑也。是在腑也。

犹未全入里者。虽腹满为里证。故亦有浅深之别。经曰。表已解而内不消。非大满。犹生寒热。则病不除。是其未全入腑。若大满大实。坚有燥屎自可除下之。虽四五日不能为祸。谓之邪气已入腑也。伤寒邪入腑。是里证已深。故腹满。乃可下之。多矣。如经曰。其热不潮。未可与承气汤。若腹大满不通者。可与小承气汤。发汗不解。腹满痛者。急下之。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而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少阴病。腹胀不大便者。急下之。诸如此者。皆里证也。虽曰腹中满痛者。此为实也。

当下之。然腹满不减者。则为实也。若腹满时减者。又为虚也。则不可下。经曰。腹不减。

减不足言。当下之。金匮略曰。腹满时减。复如故。此虚寒从下上也。当以温药和之。盖虚留滞。亦为之胀。但比之实者。不至坚痛也。大抵腹属太阴证也。阳热为邪者。则腹满而咽干。阴寒为邪者。则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痛。自太阴者。属脾土也。治中央。故专主腹满之候。又发汗吐下之后。因而腹成满者。皆邪气乘虚内客而为之。而所生又各不同。经曰。发汗后。腹胀满者。浓朴生姜甘草半夏人参汤主之。伤寒吐后。腹胀者。调胃承气汤主之。伤寒下后。心烦腹胀满。卧起不安者。栀子浓朴汤主之。有当温者。有当下者。有当吐者何。邪气不一也。但发汗后腹满。当温之。邪气在表。因发散则邪去。胃为津液之主。发汗亡阳。则胃所虚而不能敷布。诸气壅滞而为胀满。是当温散可也。吐后腹满。可下之。邪气在胸者。则可吐之。则邪去人安。若吐后。邪气不去。加之腹胀者。是胸中之邪。

下传入胃。拥而实。故主胀满。当须下之可也。下后腹满可吐者。邪气在表。未传入腑。而妄下之也。自表乘虚而入。郁于胸中而为虚烦。气上下不得通利者。腹为之满。故当吐之可也。凡为医者。要识邪气所起所在。审其所起。知邪气之由来。观其所在。知邪气之虚实。

发汗吐下之不瘥。温补针艾之适。则十全之功。自可得也。

圣济总录论曰。伤寒心腹胀满者。以脏气不调。邪气入乘。正邪相搏。故令人心腹胀闷而满。然脏有虚实。邪有冷热。若吐下以后。病不除。内外有热。心腹胀闷而痛者。此为实也。若其素有冷癖。因病发热。服冷药。及饮水过度。水结心下动于痼滞。心腹胀满者。此为虚也。

活人歌括云。问君腹胀是如何。只谓阴阳气不和。若是曾经汗吐下。根据方调治莫蹉跎。

腹胀者。何也。阴阳不和也。桔梗半夏汤最良。仲景太阳证。发汗后。腹胀满者。浓朴半夏甘草人参汤。太阳证。下后。心烦腹胀满。卧起不安者。栀子浓朴汤。吐后。腹胀满者。

调又歌曰。胀满脾家及胃家。三阳合病心烦麻。入邪吐汗下之后。肾证便坚承气瘥。

如腹胀多属太阴。盖脾为中央土。所以主腹满之候。腹中常满者。里实而可下。时满时减者。里虚不可下。当以温和药和之。其有吐汗下后。因成腹满者。此则邪乘气虚而入。或疏利。或温散。或涌吐。条例又不同焉。审其邪气之所起。知其邪气之所在。可知矣。虽然。

太不可以无别。若大腹满而涸。难以有瘳。太阴腹满。吐食。不可下。枳实理中丸主之。误下太阳。因而腹满时痛。为太阴病。桂枝大黄汤。重者。桂枝加大黄汤。阳明发热。腹满微喘。口苦咽干。或不大便。言语太迫者。亦有此证并小柴胡汤。哕而小便难。加茯苓。又阳明复大满。不大便。小承气汤微下之。阳明脉迟。腹满时喘。潮热。亦用小承气汤。发黄证。

有本条。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谵言。口中不仁。少与白虎汤。吐后腹满胀不减者。胸中之邪。下传入胃。拥而为实也。少与调胃承气汤。汗后腹胀满者。胃气虚而不能敷布。诸气壅滞也。浓朴生姜半夏人参甘草汤。若满而痛。则小承气汤微下之。妄下后。腹胀满。心烦。而卧起不安者。表邪乘虚而入。郁于胸中也。栀子浓朴汤。少阴病。六七日。腹胀满。不大便。承气汤急下之。腹胀逆。用桔梗半夏汤。腹皮痛者。脾不胜水。故水与气博于皮肤之间。观其肠鸣漉漉可知矣。半夏茯苓汤加官桂。腹胀满而短气者。邪在里而为实也。腹濡满而短气者。邪在里而为虚也。见气短而腹满。用药皆去白术。以术温燥而闭气也。

前胡散

(出圣惠方)

治伤寒心腹痞满。头痛。四肢烦疼。

前胡(去芦头一两)赤茯苓赤芍药桂心白术(各三分)柴胡(去苗)枳壳(麸炒微黄去瓤)诃黎勒(煨用皮各一两)甘草(半两炙赤微锉)上粗捣为散。每服四钱。

水一中

旋复花散

(出圣惠方)

治伤寒头痛。心腹痞满。痰壅。不下饮食。

旋复花(半两)半夏(汤洗七次去滑)桂心(各三两)前胡(去芦头)石膏赤茯苓陈橘皮(汤浸去白瓤焙各一两)甘草(一分炙微赤锉)上粗捣筛为散。每服三钱。水一中盏。

诃黎勒散

(出圣惠方)

治伤寒心腹痞满。咽喉噎塞。四肢不和。背膊壅闷。不

欲饮食。

诃黎勒(煨用皮)大腹皮(锉)前胡(去芦头)陈橘皮(汤浸去白瓤焙)川大黄(锉碎微炒各一两)半夏(汤浸七次去滑)枳实(麸炒微黄)桂心(各三分)木香(半两)上粗捣筛为散。每服三钱。水一中盏。入生姜半分。煎六分。去滓。不计时候。稍热服。

附子泻心汤

(出圣惠方)

治伤寒心腹痞满。恶寒汗出者。宜服。

附子(炮裂去皮脐)黄连(去须)黄芩川大黄(锉碎微炒各一两)上粗捣筛为散。每服三钱。水一中盏。煎六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

陈橘皮散

(出圣惠方)

治伤寒心腹痞满。下之后。心腹转胀。宜服。

陈橘皮(汤浸去白瓤焙)诃黎勒皮赤茯苓人参(去芦头)白术(各一两)浓朴(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桂心(各三分)木香高良姜(各一两)上粗捣筛为散。每服四钱。水一中盏。入枣三枚。煎六分。去滓。稍热。不计时候服。

白术散

(出圣惠方)

治伤寒冷气结在心腹。痞满妨闷。宜服。

白术桂心赤芍药当归(锉微炒)半夏(汤洗七次去滑)干姜(炮)木香(各三分)陈橘皮(汤浸去白瓤焙)浓朴(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各二两)上粗捣筛为散。每服四钱。水一中盏。入生姜半分。枣三枚。煎六分。去滓。稍热。不计时候。

治伤寒头项急闷。心腹痞满。气逆。不思饮食。宜服。

(出圣惠方)附子(炮裂去皮脐)人参(去芦头)陈橘皮(汤浸去白瓤焙)白术紫苏茎叶(各一两)桂心木香大腹皮(锉)杏仁(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各半两)上粗捣筛为散。每服四钱。水一中盏。生姜半分。煎六分。去滓。稍热。不计时候服。

赤茯苓散

(出圣惠方)

治伤寒心腹痞满。两胁下急。不能饮食。宜服。

赤茯苓枳壳(麸炒微黄去瓤)白术陈橘皮(各一两汤浸去白瓤焙)泽泻桔梗(去芦头)人参(各三分去芦头)甘草(一分炙微赤锉)杏仁(三分汤浸去皮尖麸炒黄去双仁)上捣

治伤寒气逆。心腹痞满。不下饮食。宜服此方。

(出圣惠方)人参(去芦头)白术枳壳(麸炒微黄去瓤)赤茯苓(各一两)桔梗(三分去芦头)桂心(半两)上粗捣筛为散。每服四钱。水一中盏。入生姜半分。煎六分。去滓。稍热。不计时候服。

治伤寒发汗后。心腹气痞满烦闷。宜服此方。

(出圣惠方)赤茯苓桂心青橘皮(各一两汤浸去白瓤焙)上捣筛为散。每服三钱。水一中盏。

入枣三枚。煎至六分。去滓。稍热。不计时候服。

附子散

(出圣惠方)

治伤寒其脉沉微。或因下后。心腹痞满。宜服。

附子(炮裂去皮脐)人参(各一两去芦头)干姜(炮制锉)白茯苓陈橘皮(汤浸去白瓤焙)桂心诃黎勒(煨用皮各三分)甘草(半两炙微赤锉)上捣筛为散。每服三钱。

以水一中盏。枣三枚。煎至六分。去滓。稍热。不计时候服。

代赭散

(出圣惠方)

治伤寒发汗吐下后。心腹痞满。胸膈气不利。宜服。

陈橘皮(一两汤浸去白瓤焙)代赭(研)旋复花人参(去芦头)甘草(各半两炙微赤锉)半夏(三分汤浸七次去滑)上捣筛为散。每服三钱。以水一中盏。入生姜半分。枣三枚。煎至六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

前胡散

(出圣惠方)

治伤寒心腹痞满。不思饮食。宜服。

前胡(去芦头)枳壳(各一两麸炒微黄去瓤)半夏(汤浸七次去滑)甘草(炙微赤锉)木香人参(去芦头)桔梗(去芦头)枇杷叶(各半两拭去毛炙微黄)芎白术赤芍药(各三分)上捣筛为散。每服四钱。水一中盏。入生姜半分。煎六分。去滓。不计时候。

温服

治伤寒后心腹痞坚。兼气促。宜服此方。

(出圣惠方)萝卜子(一两微炒)阿魏(一钱麸裹煨麸热为度)上捣细罗为散。每服不计时候。

以热酒调下一钱。

治伤寒表热未除。数下之。遂夹热而利。利不止。心腹痞满。表里不解者。宜服此

方。

桂心甘草(各一两炙微赤锉)白术人参(去芦头)干姜(各三分炮)上捣筛为散。

每服四钱。以水一中盏。煎至六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

柴胡汤

(出圣惠方)

治伤寒发热汗出不解。心腹痞坚。痰逆不止。宜服。

柴胡(一两半去苗)枳实(半两麸炒微黄)黄芩(半两)赤芍药半夏(各三分汤浸七次去滑)上捣筛为散。每服四钱。水一中盏。入生姜半分。枣三枚。煎六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

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

(出金匮方)

治气分。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

盘。

桂枝生姜甘草麻黄细辛(各二两)大枣(十二枚)附子(一枚炒)上以水七升。煮麻黄。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二升。分温三服。当汗出如虫行皮中。即愈。

枳术汤

(出金匮方)

治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盘。水饮所作。名曰气分。

枳实(七枚)白术(二两)上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腹中。即当散也。

导饮丸治伤寒心下痞硬痛。噫气不转。腹与右胁满痛者。

木香茴香槟榔青皮橘皮(各一两)黑牵牛甘遂大戟(各二两)干姜(一两)上捣筛。炼蜜和桐子大。饮服三粒。或五粒。

桔梗半夏汤治伤寒冷热不和。心腹痞满。时发疼痛。下气消痞。

桔梗(锉炒一两)半夏(姜汁制切焙)陈橘皮(汤浸去白焙各一两)上粗捣筛。

每服四钱。盐水一中盏。生姜三片。同煎七分。去滓。热服之。一方有枳实半两。

半夏泻心汤治伤寒心下痞。但满不痛者。

(一名泻心汤)半夏(汤浸七次焙干一两)黄芩(去黑心三分)干姜(炮三分)黄连(去须炒半两)人参(三分)甘草(炙锉半两)上咀如麻豆大。每服五钱。水一盏半。入生姜五分。枣三枚。

擘破。同煎至八分。去滓。食后温服。或伤寒中风。医反下之。下利十数行。谷不化。腹中泻。心下痞硬。干呕心烦者。加甘草半两。人参一两。名甘草泻心汤。或汗出解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噎。食臭。胁下水泻不痢者。加生姜一两。或干姜半两。余如正方。名生姜泻心汤。一方治痰热。心胸烦痞。半夏丸。酒蒸黄连丸合和。每服三十五丸。米饮下。

甘草泻心汤治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

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卧。医见心下痞闷。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

甚。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硬也。

甘草(炙四两)黄芩(去黑心)干姜(炮各三分)半夏(汤浸七次二两半)黄连(去须一两半)上细锉如麻豆大。每服四钱。水一盏半。入大枣三枚擘。煎七分。去滓。温服。

日三。

大腹散治伤寒后。气结不散。胸中痞满。欲成结胸。

大腹皮(并子锉)前胡(去芦头)木通(锉各一两)赤茯苓(去黑皮一两)枳实(锉麸炒一两半)桂(去粗皮)半夏(汤浸七次炒三分)上咀如麻豆大。每服五钱。水一盏半。

苏橘汤治伤寒胸中痞满。心腹气滞。不思饮食。

紫苏茎(锉一两)陈橘皮(汤浸去白焙二两)赤茯苓(去黑皮一两半)大腹皮(锉)旋复花(各一两)半夏(汤浸七次焙半两)上咀如麻豆大。每服五钱。水一盏半。入生姜一分。拍碎。枣二枚。擘破。同煎七分。去滓。温服。

陈橘皮汤

(出圣济总录)

治伤寒胸中痞满。心腹冷痛。

陈橘皮(汤浸去白焙一两)桂(去粗皮半两)半夏(汤洗七次炒干三分)吴茱萸(汤洗焙炒一分)上咀如麻豆大。每服五钱。水一盏半。生姜一分。拍碎。同煎七分。去滓。

温服。

半夏汤

(出圣济总录)

治伤寒痞满。呕哕。心下悸。不能食。

半夏(汤浸七次焙令干)陈橘皮(汤浸去白瓤)白术(各三分)枳壳(去瓤麸炒半两)上粗捣筛。每服五钱。水一盏半。入生姜一分。拍碎。同煎至七分。去滓。温服。

茯苓汤

(出圣济总录)

治伤寒心下痞满。小便不利。

茯苓(去黑皮)白芍药瞿麦穗(各一两)白术(半两炒)上粗捣筛。每服五钱。

水一盏半。入葱白五寸。生姜一分。拍碎。同煎七分。去滓。食温服。

又方治伤寒痞满。滞气不散。似物噎塞。

赤茯苓(去黑皮)枳实(细锉麸炒)桂(去粗皮)人参桑根白皮(锉)大腹皮(并子各二分)陈橘皮(汤浸去白瓤)甘草(炙锉)木香(各半两)上粗捣筛。每服五钱。

水一盏半。生姜半分。拍碎。同煎至七分。去滓。温服。

消痞汤

(出圣济总录)

治伤寒痞满。心腹妨闷。不能食。

陈橘皮(汤浸去白焙)浓朴(去粗皮姜汁炙)白术槟榔(锉各二两)半夏(汤浸七次炒令干)人参(各一两)上粗捣筛。每服五钱。水一盏半。入生姜一分。拍碎。同煎至七分。去滓。温服。

茯苓前胡汤

(出圣济总录)

治伤寒心中痞满。结气不散。

赤茯苓(去黑皮一两)前胡(去芦头三分)枳实(锉麸炒)木香杏仁(汤浸去双仁炒各半两)甘草(炙一分)上粗捣筛。每服三钱。水一盏。入生姜半分。拍碎。同煎六分。

去滓。温服。

异效丸

(出圣济总录)

治伤寒四五日大下后。心中痞满。气息喘逆欲绝。

人参白术甘草(炙锉)枳壳(去瓤麸炒)赤茯苓(去黑皮)木香陈橘皮(汤浸去白焙各半两)干姜(炮三分)上粗捣罗为末。炼蜜和。更捣三五百杵。丸如梧桐子。每服空心米饮下二十丸。晚再服。加至三十丸。

沉香汤

(出圣济总录)

治伤寒虚痞。气逆呕吐。

沉香(锉一两)青橘皮(汤浸去白瓤)胡椒香子(炒)楝实(锉炒)荜澄茄(炒各半两)上粗捣。每服二钱。水半盏。酒半盏。葱白一握。同煎至半盏。去滓。温服。

豆蔻汤

(出圣济总录)

治伤寒发汗。胃气不和。心下结痞。噫气食臭。胁下气

满。虚鸣下利草豆蔻(去皮)陈橘皮(汤浸去白焙各一两重)枳壳(去瓤麸炒半两)半夏(汤浸七次炒)干姜(炮)甘草(炙锉)人参(各三分)上粗捣筛。每服五钱。水一盏半。入生姜半分。拍碎。枣三枚。擘破。同煎七分。去滓。温服。

一方

(出肘后方)

治胸胁痞满。心寒气急喘急。

人参白术(各一分)枳实(二两)干姜(一两)上捣蜜和丸。一服一枝。若嗽。

加栝蒌二两。吐加牡蛎一两。日夜五七丸服。不愈更服。

枳壳汤

(一名桔梗枳壳汤出活人书)

治伤寒痞气胸满欲死者。出东坡家藏方。

枳壳(一作枳实)桔梗(各一两)上咀。水一升半。煎一半。去滓。分作二服。

伤寒下早。则气上膨胸。谓之结胸。更多用巴豆、粉霜、腻粉。十死七八。此盖泻其下焦。下焦虚。则气愈见上攻胸膈。多致不救。凡胸膈病。可泻膈。若按之坚硬而痛。此是结胸。如胸有水。须用大黄甘遂辈下之。陷胸丸之类是也。若按之不甚硬。亦不甚痛。此名痞。

气上虚。气热膨胀。只可用黄芩、大黄、黄连之类化之。尝有患胸胀已危。因作结胸痞气。

治皆不瘥。史大夫以此汤饮之。下黄水一升许遂瘥。予得此法。用之如神。若是痞气。莫不应手而消。凡伤寒胸胀。勿问结胸痞气。但先服此药。若不瘥。然后别下药。录此汤。行气下膈耳。无他损。又西晋崔勋方。得伤寒或下或不下。心中结满。胸膈痞寒。气急厥逆欲绝。

心胸高起。手不得近。二三日辄死。用泻心大小陷胸汤。皆不瘥。当是下后虚逆气已不理。

而毒复上攻。气毒相搏。结于胸中。气毒相激。故到此病。若疗之。当用加减理中丸。先理其气。次疗诸疾。

加减理中丸

(出活人书)

治寒实结胸。及伤寒诸吐利后。胸痞欲绝。膈高起急

痛。手不得人参白术甘草(各二两)干姜(一两半)枳实(炮一两)茯苓(二两)上俱研末。蜜丸弹子大。一丸不效。再服。予时用此。神速。下喉。气即相接续。后与之不过五六弹丸。胸中豁然矣。用药之速。未尝见此。渴者。加栝蒌二两。下利者。加牡蛎二两。又炒。

此予屡试之效。其功神速。今以此丸与枳实汤兼服。无不验。所谓枳实。只是枳壳。古人谓之枳实。后人方别出枳壳。东坡先生以秘方广传。又每有论述。教人济活。存心仁矣。

浓朴汤

(出圣济总录)

治伤寒汗后。腹胁胀满。食少呕逆。

浓朴(去粗皮生姜汁炙令紫三分)桂(去粗皮)诃黎勒(炮去核)人参陈橘皮(汤浸去白焙)赤茯苓(去黑皮)丁香(各半两)甘草(炙锉一分)上捣筛。每服三钱。

水一盏。

入生姜半分。拍碎。枣三枚。擘破。同煎六分。去滓。食前温服。

附子汤

(出圣济总录)

治伤寒因下后。脾胃虚冷。腹胁胀满。

附子(一两炮裂去皮脐)赤茯苓赤芍药人参(去芦头)白术桂心(各半两)上捣筛为散。每服五钱。水一大盏。入生姜半分。枣三枚。煎五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

茯苓汤

(出圣济总录)

治伤寒后中冷疾。心腹胀满。不下食。

赤茯苓(去黑皮)桔梗(炒)陈橘皮(汤浸去白焙干各一两)人参(半两)上捣筛为散。每服三钱。用盐水一盏。入生姜半分。拍碎。同煎半盏。去滓。食前温服。

浓朴饮

(出圣济总录)

治伤寒后脾气未顺。腹胁胀满。

浓朴(去粗皮生姜汁炙一两令透)人参芍药枳壳(去瓤麸炒各一两)甘草(炙锉半两)槟榔(煨锉三分)上粗捣筛。每服三钱。盐水一中盏。入生姜半分。拍碎。同煎半盏。

去滓

浓朴汤

(出圣济总录)

治伤寒后腹痛。兼两胁胀满。

浓朴(去粗皮生姜汁炙一两)当归(切焙)木香枳壳(去瓤麸炒用)大腹皮(炒各半两)上为散。每服三钱。水一盏半。生姜半分。拍碎。煎半盏。去滓。食前温服。

茯苓汤

(出圣济总录)

治伤寒汗后。心腹及脐下满胀。

赤茯苓(去黑皮一两)木香桂(去粗皮)木通(锉各半两)甘草(炙锉一分)上粗捣筛。每服三钱。水一盏。煎至半盏。去滓。食前温服。

枳壳汤

(出圣济总录)

治伤寒后。心腹气滞胀满。不能下饮食。

枳壳(去瓤麸炒一两半)浓朴(去粗皮生姜汁炙)白术人参赤茯苓(去黑皮各一两)上粗捣筛。每服三钱。水一盏。入生姜半分。拍碎。同煎半盏。去滓。食前温服。

浓朴茯苓汤

(出圣济总录)

治伤寒后气未和。心腹胀满。不能饮食。

浓朴(去粗皮姜汁炙)赤茯苓(去黑皮各一两半)人参(一两)陈橘皮(汤浸去白焙干一两重)甘草(炙锉半两)上粗捣筛。每服三钱。水一盏。入生姜半分。拍碎。同煎取半盏。去滓。食前温服。

浓朴七物汤

(出金匮方)

治腹满发热。十日。脉浮而数。饮食尚如故者。此汤

主之。

浓朴(半斤)甘草大黄(各三两)大枣(十枚)枳实(五枚)桂枝(二两)生姜(五两)上以水一斗。煮取四升。温服八合。三日服。呕者加半夏五合。下利去大黄。寒多者。

加生姜至半斤。

附子粳米汤

(出金匮方)

治腹中寒气。雷鸣切痛。胸胁逆满呕吐者。此汤方主

之。

附子(一枚炮去皮脐)半夏(半升)甘草(一两)大枣(十枚)粳米(半升)上以水八升。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浓朴三物汤

(出金匮方)

治痛而闭者。此汤主之。

浓朴(八两)大黄(四两)枳实(五枚)上以水一斗二升。先煮二味。取五升。

纳大黄。

煮取三升。温服一升。以利为度。

益中丹治太阴病。食则吐。胃中痛。腹胀时噫者。

高良姜干姜(各二两)半夏橘皮(各四两)上捣筛。炼蜜和丸桐子大。白饮服三十丸。

黄芩汤

(出圣济总录)

治伤寒后烦热。大便不利。心腹胀满。

黄芩(去黑心一两)黄连(去须)大黄(锉炒)芒硝(研)甘草(炙锉)浓朴(去粗皮生姜汁炙各三分)枳壳(去瓤麸炒)土瓜根(各半两)赤茯苓(去黑皮一两)上粗捣筛。

每服三钱。水一盏。煎至半盏。去壳。食前温服。

槟榔散

(出宣明论)

治伤寒阴病。下后大早。成痞满而不痛。按之软虚也。

槟榔枳壳(各等分)上为末。每服三钱。煎黄连汤下。不计时候。温服。

益智散

(出和剂方)

治伤寒后阴盛。心腹痞满。呕吐泄利。手足厥冷。及一切

冷气冲心。胁川乌(炮黑去皮脐四两)益智(去皮二两)干姜(炮半两)青皮(去白一两)上为散。

每服三钱。水二盏。入一捻。生姜五片。枣二枚。擘破。同煎至八分。去滓。温服。食前。

一方无生姜、枣。煎服。

卷一百三十九 伤寒门

伤寒胸膈痰滞(附论)

夫伤寒心胸壅滞。痰饮留。不能消散。故令心腹痞满。少思饮食。风热相搏。目眩头痛。上焦不利。见食则呕。此由胃虚。不能宣行水谷。津液闭塞不通。水饮停于心胸。而成痰滞也。

前胡散

(出圣惠方)

治伤寒刺胸膈痰滞。除头目痰闷。

前胡(去芦头)人参(去芦头)赤茯苓枳壳(麸炒微黄去瓤)独活桔梗(去芦头各一两)旋复花甘草(炙微赤锉)半夏(汤浸七次去滑各半两)上咀。每服四钱。

水一中盏。入生姜半两。煎至六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

半夏散治伤寒头痛壮热。痰壅胸膈不利。食久不消。

半夏(汤浸七次去滑)人参(去芦头)赤茯苓泽泻(各一两)附子(炮裂去皮脐)干姜(炮制锉)甘草(炙微赤锉各半两)陈橘皮(汤浸去白瓤焙三分)上咀。每服三钱。水一

人参散治伤寒头痛。痰毒壮热。心膈滞闷。

人参(去芦头)赤茯苓旋复花细辛白芷赤芍药前胡(去芦头各一两)干姜(炮制锉)半夏(汤浸七次去滑各半两)上咀。每服三钱。水一中盏。入生姜半分。

煎至六分

枇杷叶散治伤寒已解。犹有风冷。痰滞胸膈噎塞。食饮妨闷。

枇杷叶(拭去毛炙微黄)木香甘草附子(炮裂去皮脐各半两)半夏(汤浸七次去滑)白术人参(去芦头)大腹皮(锉)浓朴(去粗皮涂生姜汁炙香熟)赤茯苓(各一两)枳壳(生姜半分。枣三枚。煎六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

前胡散治伤寒痰滞呕逆。肢体疼痛。心胸不利。

前胡(一两去芦头)人参(去芦头)泽泻赤茯苓(各一两)半夏(汤浸七次去滑)甘草(炙微赤锉各半两)上为粗捣筛。每服三钱。水一中盏。入生姜半分。煎六分。去滓。

不计

白术散治伤寒痰滞在胸膈间不散。身体壮热。头目昏沉。胃气不和。少思饮食。

白术甘菊花赤茯苓人参前胡(去芦头)半夏(汤浸七次去滑)旋复花(以上各三分)石膏(一两)附子(炮裂去皮脐)大腹皮(锉)甘草(炙微赤锉各半两)上捣筛为散。每服三钱。水一中盏。入生姜半分。枣三枚。煎六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

旋复花散治伤寒头痛。心膈痰滞壅闷。不欲饮食。

旋复花前胡(去芦头)白蒺藜(去刺微炒)柴胡(去苗)枳壳(麸炒微黄去瓤)桑根白皮(锉)赤茯苓(以上各半两)甘草(一分炙微赤锉)上粗捣筛为散。每服四钱。

水一中盏。入生姜半分。煎六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

枳实散

(出圣济总录)

治伤寒痰滞胸膈。烦热头痛。不思饮食。

枳实(麸炒微黄)柴胡(去苗)赤茯苓泽泻前胡(去芦头)半夏(汤浸七次去滑以上各三分)甘草(半两炙微赤锉)桑根白皮(锉)犀角屑(各半两)上粗捣筛为散。

每服三钱。水一中盏。入生姜半分。煎六分。去滓。不计时候。服。

七气丸治病患素有心下两胁结痛者。此久寒也。

大黄(酒洗)菖蒲人参肉桂柴胡干姜细辛当归半夏川椒(去目炒)茱萸浓朴附子(炮各等分)上捣筛。炼蜜和丸梧桐子大。酒或饮下五粒。

痰癖丸治少阳病。胁下痛。有停水者。

芫花(苦酒浸熬干)干姜(各一两色黑者)上为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饮服三粒至五粒。

五味子汤治病患伤中唾血。胁下痛。身热不解者。

五味子紫菀(各一两取茸)桔梗续断竹茹桑白皮人参知母熟地黄甘草(各一两)右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

橘皮汤

(出活人书)

治伤寒痰逆。恶寒。

甘草(一钱)人参(二钱)陈皮(半两)上用青季竹。刮上青茹一团。姜四片。

枣一枚。

水一盏。煎至六分。去滓。热服。

柴胡半夏汤

(出活人书)

治痰热头痛。利膈除烦闷。手足烦热。荣卫不调。肢

节拘倦。身体柴胡(八两)半夏(二两半洗)白术(二两)甘草(炙)人参黄芩麦门冬(去心各三两)上锉如麻豆大。每服炒五钱。盐水一盏半。生姜五片。枣一枚。煎八分。去滓。温服。

治伤寒后。卒胸膈闷痛。

(出本草)用枳实一味。锉。麸炒黄为末。服二钱。米饮调下。一日用二服。

卷一百三十九 伤寒门

伤寒胸膈痰滞(附论)

夫伤寒心胸壅滞。痰饮留。不能消散。故令心腹痞满。少思饮食。风热相搏。目眩头痛。上焦不利。见食则呕。此由胃虚。不能宣行水谷。津液闭塞不通。水饮停于心胸。而成痰滞也。

前胡散

(出圣惠方)

治伤寒刺胸膈痰滞。除头目痰闷。

前胡(去芦头)人参(去芦头)赤茯苓枳壳(麸炒微黄去瓤)独活桔梗(去芦头各一两)旋复花甘草(炙微赤锉)半夏(汤浸七次去滑各半两)上咀。每服四钱。

水一中盏。入生姜半两。煎至六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

半夏散治伤寒头痛壮热。痰壅胸膈不利。食久不消。

半夏(汤浸七次去滑)人参(去芦头)赤茯苓泽泻(各一两)附子(炮裂去皮脐)干姜(炮制锉)甘草(炙微赤锉各半两)陈橘皮(汤浸去白瓤焙三分)上咀。每服三钱。水一

人参散治伤寒头痛。痰毒壮热。心膈滞闷。

人参(去芦头)赤茯苓旋复花细辛白芷赤芍药前胡(去芦头各一两)干姜(炮制锉)半夏(汤浸七次去滑各半两)上咀。每服三钱。水一中盏。入生姜半分。

煎至六分

枇杷叶散治伤寒已解。犹有风冷。痰滞胸膈噎塞。食饮妨闷。

枇杷叶(拭去毛炙微黄)木香甘草附子(炮裂去皮脐各半两)半夏(汤浸七次去滑)白术人参(去芦头)大腹皮(锉)浓朴(去粗皮涂生姜汁炙香熟)赤茯苓(各一两)枳壳(生姜半分。枣三枚。煎六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

前胡散治伤寒痰滞呕逆。肢体疼痛。心胸不利。

前胡(一两去芦头)人参(去芦头)泽泻赤茯苓(各一两)半夏(汤浸七次去滑)甘草(炙微赤锉各半两)上为粗捣筛。每服三钱。水一中盏。入生姜半分。煎六分。去滓。

不计

白术散治伤寒痰滞在胸膈间不散。身体壮热。头目昏沉。胃气不和。少思饮食。

白术甘菊花赤茯苓人参前胡(去芦头)半夏(汤浸七次去滑)旋复花(以上各三分)石膏(一两)附子(炮裂去皮脐)大腹皮(锉)甘草(炙微赤锉各半两)上捣筛为散。每服三钱。水一中盏。入生姜半分。枣三枚。煎六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

旋复花散治伤寒头痛。心膈痰滞壅闷。不欲饮食。

旋复花前胡(去芦头)白蒺藜(去刺微炒)柴胡(去苗)枳壳(麸炒微黄去瓤)桑根白皮(锉)赤茯苓(以上各半两)甘草(一分炙微赤锉)上粗捣筛为散。每服四钱。

水一中盏。入生姜半分。煎六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

枳实散

(出圣济总录)

治伤寒痰滞胸膈。烦热头痛。不思饮食。

枳实(麸炒微黄)柴胡(去苗)赤茯苓泽泻前胡(去芦头)半夏(汤浸七次去滑以上各三分)甘草(半两炙微赤锉)桑根白皮(锉)犀角屑(各半两)上粗捣筛为散。

每服三钱。水一中盏。入生姜半分。煎六分。去滓。不计时候。服。

七气丸治病患素有心下两胁结痛者。此久寒也。

大黄(酒洗)菖蒲人参肉桂柴胡干姜细辛当归半夏川椒(去目炒)茱萸浓朴附子(炮各等分)上捣筛。炼蜜和丸梧桐子大。酒或饮下五粒。

痰癖丸治少阳病。胁下痛。有停水者。

芫花(苦酒浸熬干)干姜(各一两色黑者)上为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饮服三粒至五粒。

五味子汤治病患伤中唾血。胁下痛。身热不解者。

五味子紫菀(各一两取茸)桔梗续断竹茹桑白皮人参知母熟地黄甘草(各一两)右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

橘皮汤

(出活人书)

治伤寒痰逆。恶寒。

甘草(一钱)人参(二钱)陈皮(半两)上用青季竹。刮上青茹一团。姜四片。

枣一枚。

水一盏。煎至六分。去滓。热服。

柴胡半夏汤

(出活人书)

治痰热头痛。利膈除烦闷。手足烦热。荣卫不调。肢

节拘倦。身体柴胡(八两)半夏(二两半洗)白术(二两)甘草(炙)人参黄芩麦门冬(去心各三两)上锉如麻豆大。每服炒五钱。盐水一盏半。生姜五片。枣一枚。煎八分。去滓。温服。

治伤寒后。卒胸膈闷痛。

(出本草)用枳实一味。锉。麸炒黄为末。服二钱。米饮调下。一日用二服。

卷一百三十九 伤寒门

伤寒胸膈痰滞(附论)

夫伤寒心胸壅滞。痰饮留。不能消散。故令心腹痞满。少思饮食。风热相搏。目眩头痛。上焦不利。见食则呕。此由胃虚。不能宣行水谷。津液闭塞不通。水饮停于心胸。而成痰滞也。

前胡散

(出圣惠方)

治伤寒刺胸膈痰滞。除头目痰闷。

前胡(去芦头)人参(去芦头)赤茯苓枳壳(麸炒微黄去瓤)独活桔梗(去芦头各一两)旋复花甘草(炙微赤锉)半夏(汤浸七次去滑各半两)上咀。每服四钱。

水一中盏。入生姜半两。煎至六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

半夏散治伤寒头痛壮热。痰壅胸膈不利。食久不消。

半夏(汤浸七次去滑)人参(去芦头)赤茯苓泽泻(各一两)附子(炮裂去皮脐)干姜(炮制锉)甘草(炙微赤锉各半两)陈橘皮(汤浸去白瓤焙三分)上咀。每服三钱。水一

人参散治伤寒头痛。痰毒壮热。心膈滞闷。

人参(去芦头)赤茯苓旋复花细辛白芷赤芍药前胡(去芦头各一两)干姜(炮制锉)半夏(汤浸七次去滑各半两)上咀。每服三钱。水一中盏。入生姜半分。

煎至六分

枇杷叶散治伤寒已解。犹有风冷。痰滞胸膈噎塞。食饮妨闷。

枇杷叶(拭去毛炙微黄)木香甘草附子(炮裂去皮脐各半两)半夏(汤浸七次去滑)白术人参(去芦头)大腹皮(锉)浓朴(去粗皮涂生姜汁炙香熟)赤茯苓(各一两)枳壳(生姜半分。枣三枚。煎六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

前胡散治伤寒痰滞呕逆。肢体疼痛。心胸不利。

前胡(一两去芦头)人参(去芦头)泽泻赤茯苓(各一两)半夏(汤浸七次去滑)甘草(炙微赤锉各半两)上为粗捣筛。每服三钱。水一中盏。入生姜半分。煎六分。去滓。

不计

白术散治伤寒痰滞在胸膈间不散。身体壮热。头目昏沉。胃气不和。少思饮食。

白术甘菊花赤茯苓人参前胡(去芦头)半夏(汤浸七次去滑)旋复花(以上各三分)石膏(一两)附子(炮裂去皮脐)大腹皮(锉)甘草(炙微赤锉各半两)上捣筛为散。每服三钱。水一中盏。入生姜半分。枣三枚。煎六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

旋复花散治伤寒头痛。心膈痰滞壅闷。不欲饮食。

旋复花前胡(去芦头)白蒺藜(去刺微炒)柴胡(去苗)枳壳(麸炒微黄去瓤)桑根白皮(锉)赤茯苓(以上各半两)甘草(一分炙微赤锉)上粗捣筛为散。每服四钱。

水一中盏。入生姜半分。煎六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

枳实散

(出圣济总录)

治伤寒痰滞胸膈。烦热头痛。不思饮食。

枳实(麸炒微黄)柴胡(去苗)赤茯苓泽泻前胡(去芦头)半夏(汤浸七次去滑以上各三分)甘草(半两炙微赤锉)桑根白皮(锉)犀角屑(各半两)上粗捣筛为散。

每服三钱。水一中盏。入生姜半分。煎六分。去滓。不计时候。服。

七气丸治病患素有心下两胁结痛者。此久寒也。

大黄(酒洗)菖蒲人参肉桂柴胡干姜细辛当归半夏川椒(去目炒)茱萸浓朴附子(炮各等分)上捣筛。炼蜜和丸梧桐子大。酒或饮下五粒。

痰癖丸治少阳病。胁下痛。有停水者。

芫花(苦酒浸熬干)干姜(各一两色黑者)上为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饮服三粒至五粒。

五味子汤治病患伤中唾血。胁下痛。身热不解者。

五味子紫菀(各一两取茸)桔梗续断竹茹桑白皮人参知母熟地黄甘草(各一两)右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

橘皮汤

(出活人书)

治伤寒痰逆。恶寒。

甘草(一钱)人参(二钱)陈皮(半两)上用青季竹。刮上青茹一团。姜四片。

枣一枚。

水一盏。煎至六分。去滓。热服。

柴胡半夏汤

(出活人书)

治痰热头痛。利膈除烦闷。手足烦热。荣卫不调。肢

节拘倦。身体柴胡(八两)半夏(二两半洗)白术(二两)甘草(炙)人参黄芩麦门冬(去心各三两)上锉如麻豆大。每服炒五钱。盐水一盏半。生姜五片。枣一枚。煎八分。去滓。温服。

治伤寒后。卒胸膈闷痛。

(出本草)用枳实一味。锉。麸炒黄为末。服二钱。米饮调下。一日用二服。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