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书楼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当前位置:天下书楼 > 本经疏证

《本经序疏要》 卷五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狸头骨】温。按《药性论》狸头骨烧末治噎病,不通食饮,不云治鲠,盖治野兽骨鲠,可以意会者也。

【獭骨】平。却鱼鲠。

【鹤鹚骨】微寒。

《千金》论曰:『凡疗病者,皆以其类,至如治鲠之法,岂宜以鸬鹚主鱼哽,狸虎治骨哽耶!至于竹篾、薤白,嚼筋绵蜜等事,乃可通为诸哽治耳。』明一物一制者,其用隘,非其所制则不能为力,由其天赋止于如此,兼制诸物者,其用广,虽非所制,亦能为力,由械智既周,物莫能遁,此为人巧,可夺天工。观《外台秘要》列诸哽才三十五首,误吞物方一十七首,其大意可剖析而论焉。大率有用其滑者(如多食半脂肥肉能引钉箭针铁之类),有用其黏者(如饴餹能出镮钗之类),有用其缚者(如薤叶、麦叶能裹镮钗之类),有用其引者(如磁石能吸铁针之类),有用其类者(如以所余烧灰末水服,及以发灰还治吞发绕喉之类),有用其拔者(如吞鹿筋、竹篾等,令至哽处,动其所哽之类),皆人巧也。其用其劫者(如鱼笱须、鱼网治鱼骨哽之类),有用其服者(如汞能?银之类),有用其制者(即鸬鹚治角,狸虎治骨之类),有用其魇者(如刀锯渍酒治竹木哽之类),皆天工也。夫物情局曲,病变多方,乍视之则参差不齐,一若终难相接者而不知,或迎其首,或随其尾,或凭其腰领,或截其行踪,总须使之相值,尤要在驯其暴,遂其欲而不激其怒。故一病也,而在甲则微,在乙则甚;一物也,施之于始不效,施之于终乃效,苟能得其机,寻其绪,遂无不可批之郄,不可导之窾矣。虽然物情能勿察乎,体气勿顾乎,譬如深师用蔷薇灰疗哽及刺不出,以蔷薇之刺不连根于梗也。《千金》以瞿麦疗哽及刺,以瞿麦子熟则奔迸自出也。《肘后》以布刀故锯烧清酒中,调妇人指甲灰,治误吞木竹钗,以钗惯熟妇人手拔也,此之谓察物情。《备急》以猪羊及肥肉治吞针箭镞金铁,假使不耐肥,人岂能服之,又以生艾蒿水酒煮服,治诸肉骨哽,假使津液竭者,岂能服之,此之谓顾体气,非特治哽宜然也,一切病能外是哉!

齿痛

【当归】〔温〕大温。治牙疼,痛不可忍,患人虚冷加而用之(《药性论》)。

【独活】〔平〕。主风毒,齿痛。

【细辛】〔温〕。除齿痛。

【蜀椒】〔温〕大热。坚齿发。

【芎藭】〔温〕。单用唅咀治口齿疾(《药性论》)。

【附子】〔温〕大热。

【莽草】〔温〕。浓煎汤,淋风?、牙痛(《日华》)。

【矾石】〔寒〕。坚骨齿,除固热在骨髓,久服伤人骨。

【蛇床子】〔平〕。疗齿痛(《药性论》)。

【生地黄】大寒。主齿痛(《食疗》)。

【茛菪子】〔寒〕。主齿痛,出虫。

【鸡舌香】微温。风毒,诸疮,齿疳?。

【车下李根】寒。掌氏曰:『都李根也。』主齿龂肿,龋齿,坚齿。

【马悬蹄】〔平〕。主龋齿。

【雄雀粪】温。疗齿龋痛有虫,绵裹塞齿孔(《外台秘要》)。

蜀本

【枫香脂】平。主浮肿,齿痛。

药对

【金钗】火烧针齿痛即止。

【乌头】大热(使)。治齿痛(《药性论》)。

【白头翁】温(使)。治齿痛(《药性论》)。

【酒渍枳根】微寒。

有齿痛,有龂痛,凡唇颊肿,龂烂赤,能啮能嚼者,龂痛也;不得啮且嚼,龂颊唇如常者,齿痛也,故治齿痛可温可补,龂痛宜清宜泄,盖以齿之体连于骨而主于肾,龂则手足阳明所萦络也。肾病有内因有外因,外因者,湿热生虫,从外而蚀,篇中凡用雄烈杀虫者是(莽草、鸡舌香、车下李根、马悬蹄、雄雀粪、茛菪子)。内因者,寒闭血液不能荣骨,篇中凡用升降水火者是(当归、芎藭、附子、蜀椒、乌头、白头翁)。阳明病有风有火,风则肌肉膹肿,开阖不利,篇中凡用开发行气者是(独活、细辛、蛇床子、枫脂香、枳根),火则糜烂气秽,致成脓血,则篇中所列寥寥,盖于血证、痈疽、恶疮、?者,均可彷佛其治,故不多载,而说者谓:『上齿属少阴,下齿属阳明。』非也。少阴之脉仅循喉咙,挟舌本,不能至齿,惟手阳明之脉,入下齿,足阳明之脉,入上齿,亦无当齿痛大义。然惟如是,益可见痛关阳明,在经脉肌肉,而无涉于骨,若《灵枢.杂病篇》所谓:『齿痛,不恶清饮,取足阳明。恶清饮,取手阳明则剧。』所当思矣。夫阳明为燥金之经,其发齿痛,非津液壅滞,即津液焦枯。焦枯者,欲饮未必欲清,壅滞则欲清饮矣,所以然者,焦枯是虚,壅滞是实,实者犹火之附薪,虚者犹物之失养,即是观之,则凡篇中之物燥烈者,止可治实;滋泽者,方堪治虚,而病涉少阴,则非特不欲清,并不欲饮,皆可见矣。

口疮

【黄连】〔寒〕微寒。疗口疮。

【檗木】〔寒〕。主口疮。

【龙胆】〔寒〕大寒。

【升麻】平、微寒。喉痛,口疮。

【大青】大寒。疗时气头痛,大热,口疮。

【苦竹叶】大寒。疗口疮。

【石蜜】〔平〕微温。主口疮。

【酪】寒。

【酥】寒。利大肠,主口疮。

【豉】寒。

药对

【干地黄】平。

题作口疮,于《千金.七窍门》,实该口舌唇三者,若《外台秘要》之紧唇、渖唇、疮烂、口疮、口吻疮、舌本缩、舌上疮皆应隶此,乃检其所主之方,所用之药,较是何啻倍蓰,而以此寥寥数味者,昭列于篇,毋乃不徧不该欤!而不知彼倍蓰之方之药,有不能不于此取裁者,盖心主舌,脾主口,心者外阳内阴,脾者体静用动,故口之与舌,其开阖转掉,咸在津唾之常承,则其为病,非患于津唾之不足承,必患于津唾中挟有热,是以两书中方法虽多,然每方中必有是篇一二味者十居七八,篇中所载仅十一味,分而言之,入水以清火者六,入阳以泽阴者五,观其命意所在,犹当以火因湿而出(黄连),火因湿而用(黄檗),火不羁于水中(龙胆),水抑遏于火上(升麻),火附水以外发,则充其水而使之毕发(大青),水迫火以上升,则解其火而使之开散(竹叶),而或泽其上(酪),或泽其中(蜜),或泽其下(酥),或解其?结而津自行(豉),或濡其矿顽而阴自复(地黄),莫不秩然有序,界划攸分,不特可为一病之规模,并可觇凡病之取裁矣。然其治水中之火,多注意于藏;治阴不承阳,反注意于府,一若府当补,藏当泄者,不几与凡病之藏病多虚,府病多实者,适相戾欤!夫藏者藏精气而不泻,府者转化物而不藏。惟其藏,故火得与津偕藏,其治非泄也,乃剔去津中火耳;惟其泻,故津背火而自泻,其治非补也,乃益津以配火耳。是故以津而言,则藏实而府虚;以火而言,则府实而藏虚,正与伤寒之少阴证、阳明证同一例也。独其火或搏于津,津或违于火,所以不为他重病而仅仅口疮,是当深研其义,得其所以然,则变换在手,万化生心矣。

吐唾血

【羚羊角】〔寒〕微寒。

【白胶】平、温。疗吐血,下血。

【戎盐】〔寒〕。吐血,齿舌血出。

【柏叶】微温。主吐血,衄血。

【艾叶】微温。止吐血。

【水苏】〔微温〕。主吐血。

【生地黄】大寒。吐血捣饮之。

【大小蓟】温。止吐血。

【蛴螬】〔微温〕微寒。疗吐血在胸腹不去。

【饴餹】微温。止渴,去血。

【伏龙肝】微温。主吐血。

【黄土】平。

蜀本

【铛墨】主吐血,研末以酒或水温服之。

药对

【马通】微温(使)。止渴及吐下血。

【小麦】微寒(使)。止漏血、唾血。

【麦句姜】寒(君)。天名精也。止血(《药性论》)。

证类

【牛膝】

【桑根白皮】主吐血、热渴。

吐唾血者,吐而唾间有血也。若但云吐血,则牙宣者、口舌裂者、欬嗽者、呕者皆有血可吐,不必杂在唾间矣。惟云吐唾血,则牙宣者当质之齿痛门,口舌裂者当质之口疮门,欬嗽者当质之欬嗽上气门,呕者当质之呕吐门,而无所混。然则吐唾血之由柰何?《千金》载廪邱之说云:『吐血有三种,有内衄,有肺疽(巢氏作胏疽),有伤胃。内衄者,出血如鼻衄,但不从鼻孔出,是近从心肺间津液出,还流入胃中,或如豆羹汁,或如切?血,凝停胃中,因满闷即便吐,或数斗至一石,得之于劳倦饮食过常也。肺疽者,或饮酒之后毒满闷,吐之时,血从吐后出,或一合、半升、一升是也。伤胃者,因饮食大饱之后,胃中冷不能消化,不能消化便烦闷,强呕吐使所食之物与气共上冲蹙,因伤裂胃口,吐血色鲜正赤,腹绞痛,汗出,其脉紧而数者为难治也。』《诸病源候论》曰:『吐血者,皆由大虚损及饮酒劳损所致也。』肺为五藏上盖,心肝又主于血,上焦有邪则伤诸藏,藏伤血则下于胃,胃得血则满闷气逆,气逆故吐血,以是知唾间之血,非缘火迫不由冲激,乃上焦自有所伤,血久已流于胃,胃满遂溢于上,故杂唾而出,其出也甚易,不假呕逆,无须欬嗽,则治之者竟不在平气、止逆、行痰、泄火,可直推其何以聚于中,而从其中以化之、导之、渗之、泄之矣。夫阳明多气多血者,非满盛气血于胃中也,以其受纳较他藏府为能容,其决泄较他藏府为难竭耳!即能容、难竭亦非所素有也,以其盛则必有所掣,衰则必有所曳耳。今者血潴于中,至随唾而吐,是其掣与曳,定有所窒而不灵,从篇中所列以窥其微,则不灵之故盖有在矣。血以荣肌肉,肌肉者土也,土之纳润,必以阳煦,阳不煦则水不入土矣,故须煦而纳之(艾叶、伏龙肝、黄土、水苏),若土顽矿则亦不受润矣,故须濡而纳之(地黄、饴餹),血以行经脉,漓则不入经脉矣,故须凝而入之(戎盐、白胶),经脉通始能受血,窒则血不能入矣,故须通而入之(牛膝、蛴螬、大小蓟),其余若血阻而生热,则清以通之(羚羊角),血停而化水,则渗使下之(桑根白皮),超超元箸,全从顺化,令流而不潴起,见洵与欬、呕,有血者异。

吐唾血由血聚胃中,致血聚胃中,由饮食醉饱,固已如上矣,欲验其果否血聚胃中,当征之于经。《脉要精微论》曰:『肺脉搏坚而长,当病吐血。』《邪气藏府病形篇》曰:『肺脉微急为肺寒热,怠惰,欬唾血。』谓之坚谓之急,而定其部分于肺,则是实非虚,在上不在下可见,然吐唾血者,讵能绝无虚证,即篇中地黄、饴餹、小麦、牛膝,谓其必因饮食醉饱而用可乎!则《邪气藏府病形篇》曰:『心脉微涩为血溢。』《经脉篇》曰:『足少阴是动则病饥不欲食,欬唾有血,喝喝而喘。』夫以主血之乡而见涩,沈静之处而见动,其为因虚无疑,则地黄等物,皆为是用欤!要其为血聚于中则一也。验之之道,凡欬血者必兼脓浊,呕血者必挟胃汁,此则稠而不散,醇而不厚,满而无形,热而不燥,皆可证矣。独其与瘀血颇似相涉,但瘀血凝而此不凝,此动而瘀血不动,要其归,则篇中之物亦可治瘀血,《瘀血篇》所载亦可治吐唾血,以意消息之可耳。

鼻衄血

【矾石】〔寒〕。疗鼻衄(《药性论》)。

【蒲黄】〔平〕。止鼻衄(《药性论》)。

【虾蟆蓝】〔寒〕。掌氏曰:『天名精,一名虾蟆蓝。』鼻衄不止。

【鸡苏】〔微温〕。掌氏曰:『水苏,一名鸡苏。』主衄血。

【大蓟】温。止衄鼻。

【艾叶】微温。治心痛,鼻洪(《日华》)。

【桑耳】平。捣熬塞鼻,治少小鼻衄,遇劳辄出(《肘后》)。

【竹茹】微寒。按《别录》第云:『皮茹,治温气,寒热,吐血。』不云治鼻衄。

【猬】平。皮烧末吹,主鼻衄(《药性论》)。

【溺垽】平。疗鼻衄。

【蓝】寒。主鼻洪,吐血(《日华》)。

【狗胆】平。

【烧乱发】微温。止血,鼻衄,烧之吹内立已。

药对

【热马通】微温。傅顶止衄(使)。主鼻衄。

证类

【生地黄】大寒。衄鼻,捣饮之。

详核是篇治血中之水(虾蟆蓝、溺垽、矾石、蒲黄),及自里达表如丝如缕者(竹筎、猬皮、乱发),十居七八,因悟《金匮要略》所谓“尺脉浮,目睛晕黄,衄未止。晕黄去,目晴慧了,知衄今止”者,为有合也。夫尺部为水所居,水之精微上出为目瞳子,水中沈浊酿火,随经而上焉。斯尺脉浮,瞳子不慧而黑转晕黄,知衄当未止矣,是治血中之水者,泄其本根之浊;自里达表,如丝如缕者,除治其所由之道,不使随地有所胁从耳!盖衄从清道,清道者必自阴及阳,如六阳之脉皆上于头,然其起咸在四末是矣,故不特阴中之火上冒清空能为衄也,即如寒薄于下,激阳不靖亦能致之,则曰:『病人面无色无寒热,脉沈弦者,衄。』非《金匮》之文欤!不过尺浮在当衄之际,沈弦在既衄已后,然张后必翕焉,知尺浮不转为沈弦;翕后更张,可见沈弦能再为尺浮,但就事论事,见景生情,则沈弦之治,端有异于尺浮,而篇中所载性温及开发者(鸡苏、大蓟、艾叶、马通),断注意在是矣。不然脉浮者何以计较其旨不止,设使不衄,不必论其止,沈弦何以言其面无色无寒热,假令纔衄,面岂遽无色耶!此衄皆自内发,其自外因成者,曰:『太阳病,脉浮紧,发热,身无汗,自衄者,愈。』『伤寒,脉浮紧,不发汗,因致衄者,麻黄汤主之。』『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麻黄汤主之。服药已微除,其人发烦、目瞑,剧者必衄,衄乃解。』『阳明病,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者,此必衄。』『脉浮,发热,口干,鼻燥,能食者则衄。』则凡衄不特内因有异,即外因且随经殊状焉。夫阴中非乏水不生火,阳中非气盛不成热,乏水故火能升而不能降,气盛故热欲外而不欲内,假使火而能降,原如环斯旋,决不别趋歧径,热而得外,已遂所向往,岂更妄作阻挠。是故内因之衄,由乎阴经干涸,火升而水不相济;外因之衄,由乎阳经盛满,血降而气不相随,此内外因之殊也。太阳之热充溢动荡,阳明之热蓄聚蒸腾,蓄聚则能碍降,充溢则能助升,故曰:『从春至夏,衄者太阳,正以其助升;从秋至冬,衄者阳明,正以其碍降。』此独外因之殊也。由此以推,则衄证可分六经论,何则?三阴在内,三阳在外,皆有开阖及枢,观乎阳应开而因不开为患,乃助之开,则阴应升而因碍升为患者,则当引之升矣(助开者,麻黄汤。引升者,自里达表诸味)。阴因阖而不化者,既导之使下,则阳之因阖不化者,亦导之使下,可见其在两枢(在阴治血中之水,则在阳当治血中之火),既有性温开发之治阳,则《虚劳篇》目暝悸衄之治为治阴,又不可泯矣。予尝谓仲景之书非疏,为有经方补苴斯不疏,而此篇者非不全,以补苴仲景书而遂全,此之谓也。

古有“吐行浊道,衄行清道”之说,而不言其理。今玩此两篇,其理遂可明,第吐唾血为血聚胃中,有唐人之说为据。衄血之所由来与据,实亦所当申明者,不然空演六经,无谓也。夫《灵枢.经脉篇》曰:『足太阳之脉,起目内眦,上额交巅,一支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一支从巅至耳上角。足阳明之脉,起鼻,交额中,旁纳太阳之脉,下循鼻外,上入齿。足少阳之脉,起目锐眦,上抵头角,下耳后,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锐眦。足太阴之脉,连舌本,散舌下。足少阴之脉,循喉咙,挟舌本。足厥阴之脉,上入颃颡,连目系,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其支从目系下颊。』而仲景云:『衄家,不可发汗,汗出必额上陷,脉急紧,直视不能眴,不得眠。』则衄所从出,皆额上鼻旁,与系于目之脉,从清空之道而出,谓之清道不亦可乎!然二道之治有相同焉者,何也?盖天名精主瘀与小便不利,大蓟主肿与热,水苏主下气杀谷,马通主止血及疼痛,生地黄主血上薄。夫停即为瘀,而所以停,则或以谷气之熏蒸,或以水热之上迫,阳不下通则小便不利,阴不相浃则为肿为痛,此病于清道者可有,病于浊道者亦可有也,故不害其为同,况吐与衄,皆血上薄之所致乎!此其同中仍有界限而非漫同,异中具有条理而非绝异处也。

鼻齆

【通草】〔平〕。除齆鼻。

【细辛】〔温〕。除齆鼻。

【桂心】大热。主鼻齆。

【蕤核】〔温〕微寒。主齆鼻。

【熏草】平。

【瓜蔕】〔寒〕。主脑寒,热齆。

鼻之病多矣,曰鼽(鼻寒塞也),曰?(今所谓鼻流清涕),曰渊(鼻液常流而有秽气也),曰干(鼻燥也)。齆特其一端耳,何以诸病咸不载而独裁是耶!夫鼽者、?者、干者皆乘六淫之激而成,故随外感为消长,外感愈则其病自瘳,无从别标治则。渊,则据险附岩,能为劳伤外感树帜矣,然终乍作乍辍,遇劳而发,劳复辄平,因感病来,感解亦去,兹固可治其劳与感,不必别分门类也。齆,乃有壅之义焉,较之于鼽,则通而非塞。?,则浊而不清。干,则润而不燥。渊,则常而不辍,虽通而气常不畅,有涕而长壅不流,甚则声如从室中出,而鼻且日肿大,色赤,此其根柢有风、有湿、有火、有寒,可以历年不瘳,可以毕生不愈,斯其独标一目,并立治法也固宜,然则何以不用香药宣通而用是?夫香药宣通,仍是治塞,不是治齆,盖在窍而言,塞是从外窒内,壅是从内障外,故篇中诸味,但玩蕤核之主心腹邪结气,及破心下结痰痞气,熏草之去臭恶气,细辛之温中下气,破痰,利水道,开胸中,即可见鼻气之齆,必系胸中臭恶邪气,结痰宿水,翳障气机之所为,而通草之逐水,桂之利肝肺气,瓜蔕之抽吮湿热,无不可一以贯之,为治齆之本,非治齆之标矣。

耳聋

【磁石】〔寒〕。除大热,烦满及耳聋。

【菖蒲】〔温〕平。主耳聋。

【葱涕】平。

【雀脑】主耳聋。

【白鹅膏】主耳卒聋,以灌之。

【鲤鱼胆】滴耳中,主耳聋(《拾遗》)。髓煮粥服,治暴聋(《日华》)。

【络石】〔温〕微寒。

【白颈蚯蚓】〔寒〕大寒。盐沾为汁,疗耳聋。

药对

【生麻油】微寒(君)。

【乌贼鱼骨】微温(臣)。治耳聋(《药性论》)。

【土瓜】寒。益气愈聋。

【乌鸡膏】寒。肪主耳聋。

证类

【龙脑】微寒。膏主耳聋。

耳目之似天地,《大戴记.曾子天圆篇》曰:『天道圆,地道方,方曰幽,圆曰明,明者吐气故外影,幽者含气故内影。』外影,火与日也。内影,金与水也,此似耳目之体,吐气者施,含气者化,故阳施而阴化。阳之精气曰神,阴之精气曰灵,神灵者,品物之本,此似耳目之用。目之说见后,以耳而言,则幽者其分,含气者其才,内影者其德,然体非用不见,用非体不立,则非化,无以见含气之无滓;非灵,无以见内影之有朕,惟其有朕而灵,故能为含气之归,致含气使化,纳含气于幽,而聋之内因、外因皆可于此验矣。夫灵之为言,空也(《广雅》灵,空也),昭也(《左传》“郑昭宋聋”,《庄子.天地》“大愚者,终身不灵”,释文引司马注“灵,昭也”),不空能令不昭,不昭亦能令不空,不空之聋为外因,以含气中有芜杂也;不昭之聋为内因,以朕兆中不光泽也。夫固曰金与水为内影也,请假金水两行,喻耳聋之内外因,按《考工记》“攻金分职,鉴燧所需,偏资下剂”郑注谓:『金多锡则刃白且明。』亦以多金则坚刚,多锡则白耐久而明耳。而金久炼不渝,锡乃久炼可毁,则锡似精而金似气,金锡参半,精气适匀,精藉气以为空,气藉精以为昭,设使精不给,斯为内因;气芜杂,斯为外因,理不可诬也。水为坎,坎之二阴外附,正取其空,一阳内藏,确似其朕,而水者浊则无影,虽清而深且窅则亦无影,求水之能照,正犹求金之能照,质欲其清,体欲其薄,不清则不昭,不薄则不空矣。篇中内因治则,滋膏以膏之飞走之腴,偏选其蔬食,或不害生类者,不求昭中有求空乎!外因治则,荄苏以薙之,辛苦之烈,偏选其味薄,或体含滋汁者,不求空中有求昭乎!而磁石之引金合水,尤为至元至妙,以是悟用药治病,参病抡药,昭昭然道也,进乎技矣。

鼻息肉

【藜芦】〔寒〕微寒。疗鼻中息肉。

【矾石】〔寒〕。去鼻中息肉。

【地胆】〔寒〕。蚀鼻中息肉,散结气。

【通草】〔平〕。疗息肉。

【白狗胆】平。主鼻齆,鼻中息肉(《药性论》)。

药对

【细辛】温(君)。

【桂心】大热。治鼻息肉(《药性论》)。

【瓜蔕】寒(臣)。去鼻中息肉。

证类

【雄黄】平、大温。疗鼻中息肉。

王太仆谓息为死肉(《病能篇》“夫痈,气之息者。”注),盖恶肉赘疣之类也。而息之诂可为生(《史纪.孔子世家》“自大贤之息”索隐“息者,生。”),又可为灭(《礼记.中庸》“则其政息”,注“息,犹灭也。”),则其物能不假拥肿而生,无藉溃脓而灭,潜滋暗长,如所谓息壤者(《山海经.海内经》“鲧窃帝之息壤以湮从水”注“息壤者,言土自长息无限。”),却又不碍起居,无妨饮食,随其所因以生,届其分遂,已有宁静休止之义焉(左昭八年“臣必致死礼以息楚”注“息,宁静也。”《礼记.乐记》着“不息者,天也”注“息,犹休止也。”)。所因奈何?巢氏云:『肺气通于鼻,肺藏为风冷所乘,则鼻气不和,津液壅塞而为鼻齆。冷搏于血气,停结鼻内,故变生息肉是也。』其分奈何?篇中罗列药物所该主治是也,盖惟其与鼻齆同源,故篇中所列九味,仅异其五,惟其鼻齆言风,故病及津液,此不言风而言血,故病及肌肉。夫均冷也,从风搧则散,被血摄则凝,散者宜随而逐之,凝者宜搜而剔之,以故劫痰(藜芦),劫火(雄黄),却湿(矾石),散结(地胆),去瘀(白狗胆),无一善类,较之与鼻齆同用之物,良劣殊不相侔,盖取其针孔相符于去恶肉、死肌,又取其帖切于横梗气道之恶肉、死肌,此古人治病专着意处,若今人则通肺、化痰、利湿、清火、开结、去瘀泛遴混使,以为隔膜之治,无怪获效之难也。虽然鼻息肉非要病也,非急病也,其全备此篇药治之乎!抑逐一徧试之乎!是又非矣。盖必尽其兼病应用之物,而引以此篇一二味,与病证偏重处逼真的对者,其庶乎如桴鼓云。

目赤热痛

【黄连】〔寒〕微寒。主热气,目痛,眦伤,泣出,明目。

【蕤核】〔温〕微寒。主明目,目赤痛伤,泪出。

【石胆】〔寒〕。主明目,目痛。

【空青】〔寒〕大寒。主青盲,明目,疗目赤痛,去肤?。

【曾青】〔小寒〕。主目痛,止泪出。

【决明子】〔平〕微寒。主青盲,目淫,肤赤,白膜,眼赤痛,泪出。

【檗木】〔寒〕。疗目热赤痛。

【栀子】〔寒〕大寒。疗目热赤痛。

【荠子】温。主明目,目痛。

【苦竹叶】大寒。主目痛,明目,利九窍。

【鸡子白】微寒。疗目热,赤痛。

【鲤鱼胆】〔寒〕。主目热,赤痛,青盲,明目。

【田中螺】大寒。主目热,赤痛,止渴。

【车前子】〔寒〕。明目,疗赤痛。

【菥蓂子】〔微寒〕。主明目,目痛,泪出。

药对

【细辛】温。明目(君),止眼风泪下。

【铜青】寒。主风烂泪出,明目,去肤赤。

【秦皮】微寒。主目赤,热泪出,去肝中久热,两目赤肿疼痛,风泪不止。

【石榴皮】温。主目赤痛,泪下(使)。取汁止目泪下。

【白薇】大寒。主目赤热。

据《大戴记.曾子天圆篇》之义以言目,则明者其分,吐气者其才,外影者其德,而目热赤痛为其外因,目肤?为其内因矣,惟内因故不痛,惟外因故无不痛,然就痛之中,仍有发于内袭于外者当析焉。发于内者,六淫已着于藏府,藏府气血不咸,蕴酿而及目;袭于外者,六淫先着于眦眶,眦眶被灼,溃腐而及目。就巢氏《病源》稽之,则凡伤烂肿胀,皆外袭者也;焮赤泪出,皆内发者也。然目固火也,六淫何以并能病火,六淫之中何以火复病火者居多,盖目以明为本,明以烛物为功,其不明固当属内因矣,若火自明,缘隔蔽不能及物,遂无明之用,则六淫何者不可为,且惟同气相投之火,尤足诪张,何则?烛物之火犹灯,灯惟藉膏,膏者木于土中浥水精所为也,尤贵其量轻重远近与火悉称,灯光乃清,光清矣。苟燔燎之火,熏炙之火,置于其旁,烟焰腾涌,最能隔蔽,至湿气之弥漫,风气之簸搧,均无异也。而惟寒气凭陵,能缩其威,不能蒙其照,理固如是,能不谓六淫所为哉!请析篇中肿胀为湿,伤烂为湿火,泪出为风,痛为火。言痛赤者为兼涉血分,言明目者为兼及内因,而核其物润燥之性,散泄之宜,升降之能,补泻之用,更汇而论之,遂昭昭然可知其目之病状,而无漫投徧试之弊矣。夫泻火本以救火,已甚难乎为继,况治寒须热,治湿须燥,治风须散,又欲其不助火之焰,致火之?,故必令柔巽而入,先与之帖切,近已周旋排解,然后从而诱掖之、化导之,俾各自顺从解释,明者复明,而无一味克制逆折之物于其间,观乎其用清者避滋,用滋者避腻,用开者以消散,用逐者以通顺,又妙在即中空之清汁,益中空之阴气,而解浮蕴就中贮之寒气,发中贮之阴气而除烦懊,要在使其吐气而已,世皆憎治目疾者善投寒凉,若用寒凉而措思及此,又何可憎哉!

目肤?

【秦皮】〔微寒〕大寒。除热,目中青?白膜。

【细辛】〔温〕。久服明目。

【真珠】〔寒〕。粉点目,主肤?障膜。

【贝子】〔平〕。主目?。

【石决明】平。主目障?痛,青盲。

【麝香】〔温〕。去目中肤?。

【马目毒公】〔温〕微温。去目中肤?。

【伏翼】〔平〕。主目瞑,痒痛,明目,夜视有精光。

【青羊胆】平。主赤障,白膜,风泪,点睛中。

【蛴螬】〔微温〕微寒。目中淫肤,青?白膜。

【兔丝子】〔平〕。久服明目。

蜀本

【石蟹】寒。主青盲,目淫肤?及丁?。

药对

【丹沙】微寒。益气明目。

目肤?视,目热赤痛,为病在内矣。然犹多由外邪,其纯属内因者,又非此篇药物所能治,凡《金匮.虚劳篇》所为“目瞑”,《千金》、《外台》肝肾虚寒所谓“目??无所见及失明、眼闇、青盲”盲者是也。而目肤?之支流,又有晕,有淫肤,有膜,有障,有丁,其大较在《病源》曰:『阴阳皆上注于目,若风邪痰气乘于腑脏,腑脏之气虚实不调,遂冲于目而不散,晴上有物如蝇翼,名曰肤?。若肝藏不足为风热所干,晴亦生?,?久不散,渐渐侵覆瞳子。若肝藏血气蕴积,冲发于眼,津液结聚,遂成珠管。若藏府虚风,随目系入脑,则令脑转目系急,目眴而眩。若肝虚受风,搏于精气,致精气聚于白睛,绕于黑睛,精采昏浊,黑白不分,谓之晕。若肝经虚为风热所乘,致血脉生于白睛,谓之飞血。』皆其类也。篇中亦既分析昭列每味下矣,然其旨趣,确诚注意在肝,肝即前篇所谓木浥土中,水精以为膏者,而此类病则皆膏中芜杂,致灯不明之候也。膏中芜杂不澄,泌其内而磨鑢其外,不澡雪其外,而清肃其中,则亦良以病虽根内,内犹散而外已着。若刈草然,根魁硕者劚,叶丰茂者薙,固宜如是耳。观其磨?之物,外虽矿而内则明(真珠、贝子、丹沙、石决明、石蟹),清肃之物,性虽寒而气则散(秦皮),委曲内脏者,飞触蠕动,以使其内出(伏翼、青羊胆、蛴螬汁),坚牢难拔者,割剥熏燎,以使其外揭(麝香、马目毒公),仍不忘招徕安奠之意,微逗其间(兔丝子),使人知举一反三,而精衰光散者,犹得有所遵循也。

声暗哑

【菖蒲】〔温〕平。出音声。

【石锺乳】〔温〕。能通声(《药性论》)。

【孔公孽】〔温〕。能使喉声圆亮(《药性论》)。

【皂荚】〔温〕。治中风口噤(《药性论》)。

【苦竹叶】大寒。沥,中风失音不语(《药性论》)。

【麻油】微寒。

药对

【通草】平。利九窍,出声(臣)。出音声。

声以诏聪,聪以纳声,是故暗哑与聋,源同而派别,第声主发,聪主受,故声者资乎水而发乎金,聪者因乎金而受乎水,以鉴喻聪,即可以钟喻声,乃其质则钟出上剂,鉴出下剂,此为异矣(金多于锡为上剂,六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钟鼎之剂,金锡半谓之鉴燧之剂)。铸金之状,黑浊之气竭,黄白次之;黄白之气竭,青白次之;青白之气竭,青气次之,然后可铸。夫锡易毁,金难销,功候既届纯青,恐无论上剂下剂,其锡皆已竭矣。而善化气者水,善范气者金,则音声者必使水尽化入金,然后从金而出,故曰资乎水而发乎金,正与聪之藉道于金,而并化于水者,适相对也。然病于声者不一,何以皆不列治,惟喑哑特着哉!盖彼焦杀亢厉者,湮郁不畅者,湫隘曲细者,急遽迫促者,此所谓薄厚之所震动,清浊之所由出,侈弇之所由兴(侈,微张貌),已厚则石,已薄则播,侈则柞(除草曰芟,除木曰柞),弇则郁,长甬则震,大而短则疾而短闻,小而长则舒而远闻,此犹钟,然由禀赋之不齐,非病也,非药之所能治也。若医经之声嘶、声嗢、声乱、咽嘶、舌痿、声不得前、声嗄,经方之因病失音不语,皆缘他患连累及声,非声独自为病,他患愈,声亦随之愈,故皆不得列治,而惟暗哑之不由他累者,得特着焉。然暗之与哑,又应分别,暗者无声,哑者有声,观篇中有并提声音者,有独标声,独标音者。大率声者音之概,音者声之成,声发于水,音成于金,是声为本,音为标,故治水者其力全,治金者其功偏也。至如误服毒药而失音,叫嚣竭力而声哑,是又在似病非病间,治之自别有道,即不治亦能自复,又不可与是并论矣。

面皯疱

【兔丝子】〔平〕。汁去面?。

【麝香】〔温〕。去面?。

【熊脂】〔微寒〕微温。去面皯疱,治面上??及治疮(《药性论》)。

【女萎】〔平〕。久服去面黑?,好颜色,润泽。去?疱(《药性论》)。去皮肤疵皯,酒?,粉刺(《日华》)。

【?本】〔温〕微寒。长肌肤,悦颜色,辟雾露,润泽。

【木兰】〔寒〕。去面热,赤疱,酒?。

【栀子】〔寒〕大寒。胃中热气,面赤,酒疱,?鼻。

【紫草】〔寒〕。以合膏,疗面?。

【白瓜子】〔平〕寒。令人悦泽好颜色,去皮肤风剥,黑?,润肌肤(《日华》)。

药对

【蜂子】微寒(君)。酒渍傅面,令面白悦。

【白敛】平。主光泽,治面上疱疮(《药性论》)。

【白朮】温(君)。主面光悦,驻颜,去?(《药性论》)。

【山茱萸】平(臣)。去面疱,除面上疮(《药性论》)。治酒?(《日华》)。

证类

【冬瓜子】平、寒。即白瓜子,不知何故重出。

【白殭蚕】平。灭黑?,令人颜色好。

【蜀葵花】平。

【白附子】平。面上百病,行药势。

巢氏云:『面疱者,谓面上有风,热气生疱,头如米大,亦如谷大。白色者是面皯。?者,由风邪客于皮肤,痰饮渍于府藏,故生于面皮,或如乌麻,或如雀卵上之色者是。面?者,由饮酒,热势冲面而遇风冷相搏,令面鼻生?赤疱,??然者是。』曰风热气,曰风邪客于皮肤,曰饮酒后热气在面遇风冷相搏,则均外感也。外感何以不发于徧身,而独生于面部哉?夫固有故矣。盖任御邪者惟阳气,头面固诸阳所共至,亦阳气停顿处也,何则?手三阳皆终于面,足三阳皆始于面,经脉所终始,分支必多,多则力分而行不迅,其迟留伏匿固宜,何况一身皆裹,面独不衣,是其受感自当较易,且其邪不流于荣卫为发热恶寒,不行于经脉为汗出惕?,不入于肌肉为身体烦重,不攒于筋骨为疼强牵掣,而独滞于皮肤。面皮本最厚(《灵枢.邪气藏府病形篇》“诸气之津液皆上熏于面而皮又厚。”),故尤能藏邪匿滞,是以不布于周身耳。然观篇中用药不重搜风,不重去滞,而惟取其色白及润者,居十八九,何也?考《玉篇》“皯,面黑气也。”“?,面黑也。”“?,黑也。”“皻,疱也,今作?。”“?,鼻上疱。”“疱,面皮生气也。”因是知《病源》所谓如米如谷者,皆言其大小,非言其高突,故又云:『或如乌麻,或如雀卵。』皆言其色,非言其形。就举篇中所列药味主治而言,则黑星、黑点,为斑、为晕,或疏或密,固已十得八九矣。色黑则治以白,气滞则治以润滑,谓非的对可乎!况但云疱?者寥寥,然亦为面皮生气,是亦不能逃滑润之治矣。即其本虽为风、为热、为痰、为滞,然既成是病,独着是形,却又不能舍去现在而专讨论已往,且散风清热,除痰疏滞之物,固自有在耶!

发秃落

【桑上寄生】〔平〕。坚发齿,长须眉。

【秦椒】〔温〕生温熟寒。坚发齿。

【桑根白皮】〔寒〕。椹,变白发为黑,又拔去白者,以堪汁点孔中,即生黑者。

【麻子】〔平〕。长发,益毛发(《日华》)。

【桐叶】〔寒〕。沐发,去头风,生发滋润(《药性论》)。

【猪膏】微寒。和生铁煮沸涂发(《千金翼》)。

【雁肪】〔平〕。长毛发,须眉。

【马髻膏】平。主生发。

【松叶】温。生毛发。

【枣根】

【鸡肪】掌氏曰:『《药对》云寒。』)

【荆子】〔微寒〕温。掌氏曰:『《本经》有蔓荆、牡刑,此只言荆子。据朱字合是蔓荆子,及据《唐本》云:「味苦辛。」故定知非牡荆子矣。』)蔓荆实能长须发(《药性论》)。

秃有两端,一者虚人发不向长,或病后发落不更生。一者因疮发堕,《说文》云:『秃,无发也。?,鬓秃也。』《释名》云:『秃,无发。沐,秃也。毼,头生创也。头有疮曰疡,毼亦然也。』是汉魏之间,犹有分别。巢氏云:『人血盛则荣于头,故须发美,若血气衰弱,经脉虚竭,不能荣润,故须发秃落。』又云:『蛲虫发动,最能生疮,乃成疸、癣、瘑、疥。白秃者,由此虫在头生疮,结白痂,甚痒,其上发并秃落不生,谓之白秃。若无白痂而有汁,皮赤而痒,则谓之赤秃。』是隋唐间虽有分别,然谓之秃则均矣。因虫之治,当求之《恶疮篇》,此篇则因虚因病之秃,而秃与落又当两途视之,盖秃者不长茂也,落者不更生也,然玩篇中所载诸物主治,又不止两途,曰坚则能使其不落,曰长则因其所有而长之,曰生则因其所无而生之。若地于草木然,欲其不雕须培,欲其长茂须灌,苟欲其生,则不直培之灌之而已,将必布之种焉。故篇中于生之一类,不特令人憬悟,且将解颐也。

沈存中谓:『发属心,禀火气,故上生。须属肾,禀水气,故下生。眉属肝,故侧生。』斯言似甚合理,孰知《灵枢.二十五人篇》言之尤详,曰:『足阳明之上,血气盛则髯美长(在颐曰须,在颊日髯),血少气多则髯短,气少血多则髯少,血气皆少则无髯。足阳明之下,血气盛则下毛美长至胸,血多气少则下毛美短至脐,血气皆少则无毛,有则枯悴。足少阳之上,气血盛则通髯美长,血多气少则通髯美短,血少气多则少须,血气皆少则无须。足少阳之下,血气盛则胫毛美矣,血多气少则胫毛美短,血少气多则胻毛少。足太阳之上,血气盛则美眉,眉有亳毛,血多气少则眉恶。手阳明之上,血气盛则髭美(髭,口上须也《说文》),血少气多则髭恶,血气皆少则无髭。手阳明之下,血气盛则腋下毛美。手少阳之上,血气盛则眉美以长。手太阳之上,血气盛则有多须。』皆与沈说不同,盖沈自据理,《灵枢》则指经脉所届而言,以愚意权之,则指经脉所届而言,乃有补于征验,据理而言,则眉恶而补肝,须少而补肾,恐终无益。但《灵枢》独不言发之美恶长短,则颇缺漏,倘欲例此而续之,在《素问》则六节藏象论曰:『肾者,精之处也,其华在发。』若据经脉所届言,则督脉也,足太阳也,足厥阴也,皆至于发之根。再据前说,血盛者美,气盛者长,又可推见,不生者血气皆少,生而不长者气少,长而不泽者血少,然此皆言其故,非言其治也。若据此而为之补血、补气,诚可谓针孔植须矣。总之,事补益,循经络,皆不可废,尤不可凿,要当于此篇之中,咀其味,摘其元,化而裁之,如以发为药物,则能利小便、止血,仍自还神化,则固小便、充血脉者,均可有济于发矣。扩而充之,例以马?膏,则凡多髯兽之膏,均可增须之美,例以松叶,则凡根繁之草木,类可益须之长,宗此意而读《千金方》《外台秘要》方,发人神智不少也。

或曰:『人本老则发堕,而眉反长,何也?』夫惟于此,尤可见《灵枢》《素问》之说为长矣。盖人之易尽者阴也、血也,而气则必不息,息则死矣。天癸之至与竭,以《上古天真论》而言,其主皆在肾,以《六节藏象论》而言,发为肾之华。是故肾气渐衰,则天癸日减于下,而发遂日耗于上,其致一也。眉则主于足太阳、手少阳,是二经根本,专司消息水火于下,自幼而壮,壮而老,同出一辙,不易衰也。况老人颐养如法者,既无嗜欲之火搅乱于中下,而火益顺,水益清,其反长也固宜。

灭瘢

【鹰屎白】平。主伤挞灭瘢。

【白殭蚕】平。灭诸疮瘢痕。

【衣鱼】温。涂疮灭瘢。

【白附子】平。主一切冷气,面皯,瘢疵。

证类

【蜜陀僧】平。治金创面上瘢皯,面膏药用之。

《圣济总录》谓:『风热诸毒留于府藏,发于肌肉而为疮疖,病已疮愈,余毒未殄,故疮痂落而瘢痕不灭。』治法既有涂泽膏润之剂,亦须赖荣卫平均,肌温气应,外宜慎风冷也,据此以核本篇,则所列之外调荣卫,温肌肉,尤为要着矣。若但据本篇而言鹰屎白主挞伤瘢,蜜陀僧主金疮瘢,白附子主冷疮瘢,则白殭蚕主风疮瘢,衣鱼主湿疮瘢矣。数疮之外遂无疮乎!他疮之愈能无瘢乎!说者谓:『白殭蚕纵死不浥烂变色,衣鱼随行皆有迹而拭之辄灭,鹰所食物其色皆浓厚而屎且白,均可为泯迹之用,而白附子之助药势,蜜陀僧之铲垒突,任诸疮奇幻均可已之是矣。』然诸物皆色白,倘本白而染他色用之固宜,设黄赭苍黧者,缘患疮而余白瘢,犹得以是灭之乎!且诸物者,其力皆行于面,今但曰灭瘢,则不特面瘢而已,一身之瘢皆可以是灭之乎!以是知犹系举一反三之旨,欲人循此自多读书而悟会焉耳。不然,獭髓灭瘢,白玉平痕,昭然在册,乃皆不可信耶!

金疮

【石胆】〔寒〕。治金疮。

【墙薇】〔温〕微寒。金疮伤挞,生肉复肌。

【地榆】〔微寒〕。疗金疮,止脓血。

【艾叶】微温。干者煎治金疮(《食疗》)。

【王不留行】〔平〕。主金疮,止血,逐痛。

【白头翁】〔温〕。逐血,止痛,疗金疮。

【钓樟根】温。皮主金疮,止血。

【石灰】〔温〕。止金疮血,和鸡子白、败船筎甚良(《药性论》)。

【狗头骨】平。主金疮、止血。

蜀本

【薤白】温。主金疮,止痛疮,中风水肿(臣)。

【车前子】寒。止血。叶及根,主金疮止血。

【当归】温(君)。主金疮。

【芦箨】寒。主金疮,生肉(使)。

【桑灰汤】平(臣)。按桑灰,孟诜云:『炼五金家用。』不云治金疮,惟桑白皮主缝金疮,桑叶治扑损瘀血耳。

【蛇衔】微寒(臣)。主金疮。

【葛根】平(臣)。疗金疮,止痛。

证类

【水杨花】寒。柳花,主金疮。

【突厥白】寒。主金疮生肉止血,补腰续筋。

《圣济总录》曰:『金刃所伤,疮有微甚,生死所系,要在原经络所在,观变动之形,察微妙之脉。』葛稚川曰:『天窗、眉角、脑户、臂里跳脉、髀内阴股、两乳上下、心、鸠尾、小腹及五藏六府俞,皆不可伤。』此所谓原经络所在也。『脑破出血,戴眼直视,不能语言,咽中伤,声嘶急,舌出,两手妄举,肌肉不生,按之干急,或青黄汁出,或疮边寒青,肉消殠败,或先出赤血后出黑血,或血出不止,白汁随出,皆不可疗。』此所谓观变动之形也。『胗其脉虚细小者生,微细迟者生,反此为难治。』此所谓察微妙之脉也。而《病源》载其分析,有血出不止,有内衄,有筋急相引痛,不得屈伸,有伤筋断骨,有中风发痉,有惊痉,有惊悸,有烦,有欬,有渴,有虫出,有着风,有着风肿,有痈肿,有风水,甚者有断肠,有肠出,有金刃不得出,有下血虚竭,有久不差,不可以一二端窥也。独奈何以不足二十物者,印定人眼目,为治金疮通用哉!且照证科分,指明某物治某证,犹之可矣,乃偏列药十有八味,而止血者居其八,生肉者居其三,止痛者居其四,混云治金疮者居其五,而于前所胪兼证,仅及中风、水肿及补腰续筋数端,谓为备,则疏漏已甚,谓为不备,偏又有一支一节存于其间,是果何说也哉!殊不知惊悸者,烦者,渴者,虫出者,痈者,水者,既有专门,皆曾列治,惟其血出不止,不可与吐衄并论,疼痛筋挛,不可仿湿痹为治,而断折而刃留,皆他病不能兼有者,至中风则与中于腠理者异,水入则与水停者不同,故微逗其义,略引其端,使人知循病本之绝殊,参病情之究异,俾求治法于他门,不至刻舟求剑,与泛常关于此,备于彼者,为迥不侔矣。虽然其中具寒温与平之性,行气行血之殊,散逐补苴之宜,去败生新之效,讵可任拈一物,浪治一证哉!亦自有针孔相符处,但观其一物兼列数效者,可差识其绪矣。再试思《金匮要略》王不留行散为治金疮第一经方,仅得是篇二味,其余寒如黄芩、芍药,热如蜀椒、干姜,并与金疮无涉,却故用之何也?又思《肘后》、《外台》每每单拈一味使治金疮,并非是篇所有,却又何故?譬如甘草,《本经》明明载主金疮尰而未列此篇,欲使人举一反三,从中会悟耳。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