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书楼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当前位置:天下书楼 > 众神自己

第一章

(快捷键←)[没有了]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事情发生在三十年前。弗里德里克·哈兰姆是一个放射化学家,当时刚刚博士毕业,没有任何迹象表明,有朝一日他将会震惊世界。

使他开始震惊世界的,是他桌上一个蒙着厚厚灰尘的标有“钨”字样的试剂瓶。那瓶子实际上不是他的,他也从来没有使用过。这东西是很久以前这个办公室的人留下的,具体为什么需要钨已经不得而知。放了这么长时间,瓶子里已经不是纯粹的钨了。现在它是一些覆盖着一层厚厚的灰色氧化物的小球。对任何人来说,这些东西都似乎毫无用处。

一天(确切地说是2070年10月3日),哈兰姆来到实验室工作。到了上午十点左右,他准备稍微休息一下。那个小瓶子映入他的眼帘,他盯着它看了一会,拿了起来。同往常一样,那上面满是灰尘,标签已经有些褪色了。但看到里面的东西之后,他不禁叫了出来:“见鬼,谁把里头的东西换了!”

至少狄尼森是这么描述这件事的。他无意间听到了哈兰姆这句话,并在二三十年以后告诉了拉蒙特。而在记述这个发现的官方书籍中,这句话则被略去了。在官方报道中,人们看到的是一位目光敏锐,遇到问题能迅速做出深层推演的化学家。

事实并不是这样的。那瓶钨对哈兰姆来说没有任何用处,他看不出它对自己有任何价值,甚至不存在任何潜在的重要性。不过,他不喜欢自己的桌子上有任何不相干的东西(桌子上这样的东西很多),而且他总是在怀疑别人,好像别人随时会出于完全的恶意,专门给他制造这种麻烦。

当时大家对这种物质全都一无所知。本杰明·阿兰·狄尼森,那个听到哈兰姆那句话的人,他的办公室正好隔着走廊与哈兰姆的房间相对。两个房间的门当时都开着。他抬起头,正看见哈兰姆责难的眼神。

狄尼森不是很喜欢哈兰姆(事实上没什么人喜欢他),前一天晚上又没睡好觉。据他回忆,事情发生时,他正想找人发一通脾气,而此时的哈兰姆无疑是最好的人选。

当哈兰姆在他面前举起那个瓶子时,狄尼森厌恶地往后仰了仰。“我为什么要对你那瓶该死的钨感兴趣!”他质问道,“谁会对这东西感兴趣!你看看那瓶子,至少二十年没打开过了。如果你不把自己那双脏爪子放上去,恐怕没人会碰它。”.哈兰姆有些生气,脸慢慢涨红了。他有些窘迫地说:“听着,狄尼森,肯定有人动了里面的东西。这里面已经不是钨了。”

狄尼森从鼻子里轻轻哼了一声,“你怎么知道?”

历史往往是由这些令人讨厌而且毫无目的的琐事构成的。

这句话怎么说都算不上正面评论。狄尼森虽然和哈兰姆一样是新人,但他在学校时给人留下的印象深刻得多,是系里出名的优等生。哈兰姆知道这个,不幸的是狄尼森也很清楚,并且毫不讳言这一点。所以狄尼森说“你怎么知道”的时候,很明显地把重音放在了“你”

上面。正是这句话诱发了此后所发生一切。没有这句话,哈兰姆就不可能成为历史上最伟大、最受尊敬的科学家,也就不可能在跟拉蒙特谈话时,使用当时狄尼森用过的那种语气。

按照官方的说法,哈兰姆在那个至关重要的上午走进办公室之后,发现瓶子里原来那些覆着一层尘土的灰色小球不见了,连瓶子内壁上的灰尘都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干净的铁灰色金属。然后,顺理成章地,他对它进行了一番研究。

但抛开官方的说法不谈。如果狄尼森当时仅仅给了哈兰姆一个简单的否定答复,哈兰姆很可能去询问其他人,最终对这个无法解释的情况感到厌烦,把瓶子置之一旁,任由之后或早或迟(取决于最终的发现推迟到什么时候)、但必将到来的悲剧决定人类的未来。不过如果那样,无论发生什么情况,站在风口浪尖的人物都不会是哈兰姆。

然而,正因为那句“你怎么知道”,哈兰姆感觉自尊心受了伤害,不得不作出强硬的反驳:“我会证明给你看,我确实知道。”

这句话一出口,他便没有了回头路。从这以后,对瓶子里金属的研究分析成了他最重要的工作。他最根本的目的就是要让狄尼森削瘦的脸上不再写满傲慢,让他苍白的嘴唇上不再挂着讥笑的痕迹。

狄尼森永远不会忘记那个时刻,因为正是他的话将哈兰姆推向了诺贝尔奖,他自己则被永远埋没。

他不会知道(或者说即使知道也不会在意),哈兰姆本质上是一个非常倔强的人,这个平庸之才会不顾一切地维护自己的尊严,这种倔强比狄尼森过人的智商可怕得多。

哈兰姆立即开始着手研究。他把他的金属拿到质谱分析部门。作为一名放射化学家,这样做是理所应当的。他认识那里的技术人员,他们曾经一起工作过。哈兰姆很着急,急于得到结果,于是这项测定就优先进行了,尽管它看上去毫无意义。

最后,质谱摄像师说:“这东西的确不是钨。”

哈兰姆那张宽宽的,毫无幽默感的脸笑开了花。

“好!我们这就去告诉那个聪明的狄尼森。我需要一份报告,还有……”

“等等,哈兰姆博士,我只能告诉你它不是钨。这并不代表我知道它到底是什么。”

“你不知道?什么意思?”

“我的意思是结果很奇怪。”技术员想了一会儿,“事实上,它太奇怪了,简直不可能——电荷质量比全都不对头。”

“怎么不对头?”

“太高了。不可能是这样子的。”

此时的哈兰姆已经不再过多考虑自己这些行动的最初动机是什么了,此后发生的一切都是自然而然,水到渠成。他的下一句话将他带进了诺贝尔奖的殿堂:“那么,现在就动手查出它的光谱特征,弄清楚它的电荷。

不要光坐着说什么不可能。”

几天以后,面带愁容的技术员走进哈兰姆的办公室。

哈兰姆没有注意到他脸上的愁容——他从来不是个敏感的人。“你有没有弄清楚……”他在椅子上看了一眼对面办公室的狄尼森,然后关上办公室的门,继续说,“你有没有弄清楚它所携带的电荷?”

“是的,先生,但结果是错误的。”

“那么,特雷西,重做一遍。”

“我已经做了十几遍了,结果都是错误的。”

“如果你的计算方法是正确的,那么结果就应该没错。我们应该尊重事实。”

特雷西揉了一下耳朵,“我就是这么做的,博士。

如果我的计算方法没错,那么你给我的物质就应该是钚-186。”

“钚-186?钚-186?”

“它所携带的电荷是+94,质量是186。”

“不可能!这种同位素是不存在的!不可能!”

“这正是我准备告诉你的。但试验得出的结论就是这样的。”

“但是,在这种情况下,原子核里面少了五十多个中子,钚-186是不可能存在的。一个原子核里面不可能有94个质子,却只有92个中子。这样的原子不可能稳定存在,连存在一万亿分之一秒都不可能。”

“这正是我想对你说的,博士。”特雷西耐心地说。

哈兰姆停下来想了想。那东西应该是钨,钨有一种稳定的同位素——钨-186。钨-186原子核内有74个质子和112个中子。有什么东西能把20个中子变成质子吗?显然是不可能的。

“有放射性现象吗?”哈兰姆问道,试图在迷雾中找到一条出路。

“我查过,”技术员说,“它们很稳定,绝对稳定。”

“那么它就不可能是钚-186。”

“我一直就是这么跟您说的,博士。”

哈兰姆显得有些绝望,“把那些东西给我。”

哈兰姆独自坐在办公室里,呆呆地看着那个瓶子。

与结果最相近的稳定的钚同位素是钚-240,在它的原子结构中需要146颗中子,以使94颗质子保持局部结构的稳定。

现在又能做什么呢?事情已经发展得超出了哈兰姆的能力所及。他开始后悔为什么要去做这件事了。毕竟他还有自己的本职工作,而这件事情,或者说这个谜,与他的工作一点关系都没有。也许是特雷西犯了什么愚蠢的错误,或者分光仪失灵了,或者……

见鬼!谁知道呢,干脆把这整件事情统统忘掉。

只可惜哈兰姆不能这么做。因为迟早有一天狄尼森会拦住他,脸上带着令人讨厌的微笑,打听那瓶钨怎么样了。那时候哈兰姆该怎么回答呢?绝对不能仅仅说:“肯定不是钨,我早就告诉过你了。”

狄尼森肯定会问:“哦,那么,它是什么?”如果回答说是钚-186的话,他能想像会招来多么无情的嘲笑。所以哈兰姆必须查明这到底是什么东西,而且必须由他自己亲自完成。很显然,哈兰姆无法信任其他人。

大约两周以后,他怒气冲冲地走进特雷西的实验室。

“嗨,你告诉我的那东西没有放射性!”

“什么东西?”特雷西一下子没反应过来哈兰姆指的是什么。

“就是你所谓的钚-186。”哈兰姆说道。

“噢,它确实是稳定的。”

“跟你的神经一样稳定!如果你硬要说这东西是稳定的,那你还是去当个水管工算了。”

特雷西皱了皱眉,“好吧,博士,我再试试看。”

过了一会儿,他说:“奇怪了,它有放射性!虽然很轻微,但确实有。我以前怎么没注意到?”

“这样说来,你那些关于钚-186的废话我又能相信多少呢?”

事情发展到现在,哈兰姆已经没有退路了。这个谜令他无比愤怒,甚至让他觉得受到了莫大的侮辱。不管原先是谁动了那瓶子,或者说瓶子里的东西,他一定又做过一次手脚,或者说他专门制造出了一种金属来愚弄哈兰姆。不管是哪种情形,只要有必要,哈兰姆会不惜把整个世界撕成碎片来解决这个问题——当然,前提是他有这个能力。

他是一个倔强的人,热情一旦燃起便不容易被扑灭。哈兰姆找到了g·c·坎特罗维奇,一位正处于自己辉煌事业晚期的人。要想获得坎特罗维奇的帮助并不容易,但一旦获得,作用便会立即体现出来。

果然,两天以后,他风风火火地来到哈兰姆的办公室,满脸兴奋:“你有没有用手接触过这东西?”

“没怎么接触过。”哈兰姆回答说。

“那就好,最好不要接触。如果你现在还有这东西,最好不要碰它。它正不停地向外辐射正电子。”

“是吗?”

“我所见过的能量最强的正电子……你提供的有关其放射性的数值太低了。”

“太低了?”

“对!有个问题让我很纳闷:不管采取什么测量方法,它的放射性都会比上一次测量高一点点。”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