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书楼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止观辅行搜要记卷第十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没有了](快捷键→)

天台沙门释湛然於佛垄述

先总。次开章。言非一者。不出一百四十种见。又解知下。重释见字。於百四十各生一解。

夫听下。次辨非见。听学者自谓有凭如生。斥修观者无据如死。

夫习禅去。偏观者自谓妙悟。斥学问者名为守株。以情理为情。不指妄谓。言守株者。宋有耕者。有菟触株而死。后常守之。冀更有菟。二人本是信法根性。不晓大体。互相是非。今乃评之。虽复俱失亦未成见。

若见解去。略示见发。初是问无穷。

若解释下。答无穷。故以曲射喻问。无穷如养。由基善射。猿见之。抱树长啼。见解是禅所发。见名字是文所发。见故二不。同学问坐禅之辈。故发见谙名之人。能破习禅无见之人。如令飞者失路。能破学问无见之人。如令走者失路。一百四十无不皆然。绰者。郭璞云。宽裕也。此则辨异无见之人。

此见下。辨所因异。例如下。引例。信如因闻。法如因禅。闻思准知。有妙达者。有所破会。如达妙理。此二属见。不关辨悟。

南方等者。旧陈齐地隔。指陈为南。真道是因禅发见者。滥陀罗尼者是。因闻发见者。滥暗於等者。无识之徒。判发见者。以着高位或复不信。判为鬼狂。故今正判俱非二也。

夫鬼着下。释非二种。见属慧性。故云见慧。通论下。正明来意。言两义则多者。禅已发者及俱发者。见若发已不复得禅。况未得禅复不名见。故云少也。

例如下。例释禅见前后。诸禅通发等者。通举欲色无色。六地九地发者。如前两义。未到亦有发无漏义。不及依禅故云少也。六谓四禅中间欲定。九谓六加三空。能自裁[((〦/米)*力)/止]等者。遇教近人皆能自[((〦/米)*力)/止]。执见之过得禅尚少。因禅发见复自裁[((〦/米)*力)/止]。其实为难。真法等者。证难得人及难得教。真法教也。说者人也。听众即是能裁[((〦/米)*力)/止]人。正亡研心是故难得。稠林等者。拽。牵也。邪见曲木在生死稠林。岂着见者能拽。

次开章中三宗计者。诸外所计不出二天及以三仙。二天者。摩酰首罗天及毗纽天。毗纽此云遍胜亦遍净。俱舍云。第三禅顶。大论广释摩酰首罗。此云大自在。色界顶天。三目八臂。举世尊之以为化主。三仙者。一迦毗罗。此翻黄头。头如金色。恐身死往自在天问。天令往频陀山食余甘子可延寿。食已於林中化为大石。二优楼僧佉。此休留仙。昼藏山谷以造经书。夜则游行说法教化。三勒沙婆。此云苦行。以笇数为圣法。次明入大乘论四宗作与作者。一者大论云。身手等名作。以神我为作者。计身神一色即是我。相与相者。一者相。谓生等四。相者亦神我。分与有分。一者分。谓头等身之少分。有分谓身。计身即手足等一。虽复更於色上计一。兼前只是计身神一。若优楼计异者。非但於前身神计异。又於诸法莫不皆计。如泥与瓶。三四两计。准说可见。又有破四宗论破於四计。僧佉计一。毗世计异。尼乾计一异。若提计非一非异。

言六师者。元祖只是迦毗罗等。支派成六。三同三异者。将什公所译以望大经。六人名同。计则三异。言三异者。谓二四五。二谓末伽梨。什云计众生罪福无有因缘。经云。一切众生身有七分。地水火风苦乐寿命。如是七法不毁害。此则无因是计断。不毁是计常。四谓阿耆多翅舍钦婆罗。什云。以苦行为道。经云。煞一切人及以布施。无罪无福。苦行与无罪亦是有无不同。五谓迦罗鸠驮。什云。应总起见。随有无答。经云。无惭无愧不堕地狱。随问故顺。无惭故违。违顺不同。言三同者。初与同。初即富兰那。什云。计一切法犹如虚空。经云。说无有业及以业报。故是同也。

次三与六同什公。三云删阇夜。要经生死如缕丸极。经中第六尼乾亦计缕丸极也。三六与三同。什公云。六之尼乾。计罪福必偿。经第三云。删阇夜以现持戒遮未来恶。同似因果是故也。

次附佛法外道。乃因佛经。为计之由。二人并在大论文中。二宗通云。龟毛菟角。无常无我。方广更加诸法空。则犊子所计我在第五藏者。谓出四句外。问。何故今文四句与论不同。答。今文所列即是二十身见四句。先列四句。次引证。故知文异义同。

论释犊子中云。如犊子毗昙四句者。五众不离。人人不离。五众不可说。五众是人。不可说人是五众。人是第五不可说藏中所摄。故前二句即摄身见二十句也。后之二但明我在四句之外。故不可说。今犊子下。辨异。外道则有四异。一外外在四句内。犊子在外。外从本四人开成二十。犊子但是人。三外外计我为真我。或常或断。今犊子计仍为俗谛。四外外计神我。犊子但是人我。故云附佛法异。六师以二十身见。亦是犊子所破。又云三世及无为者。如虚空无为。外外亦计以之为常。今犊子必不以数缘为第四句及不可说藏。犊子亦用数缘破惑。

次方广者。出计十喻者。前犊子附小。今方广附大。得幻等名而失真实。故成外道。应知方广亦具四义。非大乘门。一不识真理。二不识所起惑相。三不识能计生使。四相不破惑。故附佛法。犹名外道。是故龙树引来斥之。

大论不得般若方便等者。论文意云。学小乘者则堕有无。学大乘者邪火所烧。故此二人名失方便。门本通理。失理非门。菟角幻化亦复如是。

中论云下。引大喻小。执大双非尚成愚痴。小执第四宁非邪见。

故百论等者。此斥论师。破小为外。有执则大小俱非。无执乃四门俱是。如何顿破同外外邪。初明百论正意。大乘谬破。炎即傍也。立大破小为正破。小为外是傍。有云论师名炎。作如是破。破二论师。计心同外。可尔。若直破二论为有无外道。此则有过。故下救云。不可雷同等。若大破小乃是巧拙相形。一往贬挫。岂判同外。故成谬。

然论下。引论文救。实是空义不同外道。言似无者。无名似同。其如显理何。

又同百家等者。次评论师与百论宗破立同异。二家并以论宗为是。所破为非。同宗大乘。故同百家之是。论师破小论破外。故云异百家。非捉义等者。二家俱应破外破小。今各存一边。名互出没。

又似等者。此责论师双破二论。何殊勒沙计亦有无。知不全同。故但云似。又昆勒者。与而言之。不殊昆勒。同两亦故。

当时下。正斥。论师以救二论仍纵之。云此应纵。容有执则非无执。何过等者。指优楼等。若以大破小等者。通伏难。难云。若非外道。净名何故斥须菩提云。彼外道是汝之师。故今通云。斥其无中。挫同外道。

次明邪人得法不同。初引关中疏云。一师有三计者。如今所列一切智。神通如前三仙中说。神通中云变城等者。卤。咸土也。扪。手摸也。如释签第二。韦陀者。外人典籍。具如摩橙伽经广说。根本唯四。一赞诵。二祭祀。三歌咏。四攘灾。后时弟子展转开成一千二百一十六。星医等者。星谓他歧伯等。西方耆婆流水等。兵如黄石公太公六韬等。所明三种念处。文在大论。共谓事理俱得。事谓得灭尽定。理谓无漏真谛。缘谓当教四门文字教法。教法皆以所诠为境。境是所念之处。毗昙云烦恼障等者。烦恼是能障。解脱所障。禅定障解脱者。禅定即解脱。解脱是所障。一切法亦如是。障破得禅及一切法。是故云也。此且约三藏分别。

次若执下。衍门三种。准四念处。四教各三。当教各有事理教法。问。前何故云千大罗汉皆得无疑。答。皆得但推於佛。

次明见发中有譬有合。初譬两因。决却譬两缘。暗障去。合不合。因但合缘。浚者深也。骏者马之美称。

次通教中。正门既有利根见中。今此亦谓障中幻化。从障中无明眠起而生见着。别教如文。

次圆教中。未到尚谓是无生忍。况圆门见。实语等者。本是实语。起见故虚。涅盘亦尔。生死之法全是涅盘。由生着故反成生死。甘露亦尔。佛教如甘露起。越见如多服。失理如夭命。

夫四见为诸见本等者。加单成复。加复故成具。避三成绝。自他复为等者。一者自等。与有等义同故。两文互用。若从计说。於一有见具有自等。皆用三假四句破之。故共无因只是双计。双非自他。故三四句初二为本。有等亦然。因中有果等四亦尔。

次引龙树者。破自他竟。但云共有二过。无因不可。本倾枝折。即此意也。

今大小乘下。以佛法例释。内外虽殊。枝本义一。破亦如之。

若三藏下。约教释相。先藏通。次别圆。初中先明两教。次判自他界内外别。通论教教。各具四句。别如第三。即以四句各对一教。今俱异通别分於四教。对於内外自他而已。此三不同。各随义势。

次释别圆中。先正释。次判君臣者。可以理天下。亦尊也。教主亦尔。各理万机。臣者助君理民。今互有强弱者。藏别两教。方便道中。主未有功。故云君弱。功归於臣。故曰臣强。通圆并云由於法性。法性是主。故云君强。不专方便。故云臣弱。此中且判别圆两教。前指别教。故云臣强。今指圆教。故云臣弱。余二藏通比说可知。

夫因闻下。略明多少。行者下。正明发见。虽云因闻。非全散心。因禅不发。尔后薄闻。故云因闻。以散心中无发见义。

初外外中云余三者。若但三祖。只应云一。依入大乘。故得云三。附佛法中文但列一。等取方广。

次明佛法。先小。次[衔-金+工]。[衔-金+工]中云虽发等者。判见体性。虽依大门。若发见已不能通入。故所依[衔-金+工]非大方便。复不成小。故所起见还成生死。震旦二福者。一无罗剎。二无外道。傥此土中有於神通一切智等。谁不归之。如姚秦时有外道来。为融公破。反还天竺。次寄此土以辨於彼。既无三外。泛以庄老用例韦陀。

次结数者。依入大乘应二十八。通慧自在者。通即神通。慧谓一切智下。韦陀等者。迦毗罗见尚私读小[衔-金+工]。信人引经谓为有凭。应未为可。

次别明不同中。初一切智中云论力者。自谓最大。故云论力。受梨昌募。撰五百难来至佛所。因见鹿头已被佛化。自然入道。

神通中云所因处等者。诸外唯依根本诸禅。於中上下自有优劣。对佛弟子特胜已上。所因处胜。乃至佛法准说可知。

韦陀中云治家等者。亦如此土。孝以治家。忠以治国。辅国利民。故云济也。

验之等者。问。一切智等依何而得察之等者。观其所计从何宗来。观其所引为证何等。复以新旧起惑勘之。菽。豆也。则清浊自分。如菽麦异。邪正既已等者。尚不辨邪正。安能判大小。

周弘正释三玄者。玄谓幽奥。世以此三为极幽故。易既不出阴阳之道。故属有也。老既守雌保弱。皆云有归於无。故属幻无。庄如内篇云无物无不物等。岂非有无。广如其教。

周孔制下。明破果不破因。许有卫身等。是不破因。但立下。释不破因。不云招报。即是破果。或云庆流移世。即是有有。即是存果义也。

妙此诸欲者。唯妙无欲。是欲皆妙。妙不可得。故云皆无。妙谓涅盘。欲即界系。故证真者欲妙皆无。未得彰言等者。教犹权故。世人常云孔子是儒童菩萨。三教殊途而同归。释教开权方有是说。经史子集何处言之。跛者崄也。

庄斥仁义等者。庄谓孔子为仁义贼。虽防小盗。不意大盗。盗者汝揭仁以谋其国。揭字(去列反)。高举貌也。如负建鼓而求亡子。岂可得乎。斥他孔子以揭仁义。不知揭自然之恶。

次西方为三。破因不破果者。不许往因而存现果。立现因名不破因。亡当果名为破果。第二俱破不破一切法者。如前因果并破云无。故云俱破。而不能破三无为法。外人亦计虚空为常。虽无二灭。亦不敢破。以三无为摄法遍故。故云一切法。若复破者。不计空常无惑可破。惑无缘可阙。是故俱破。

第三与佛法何别者。恐滥比佛法。亦示破世间因果。不许计空为常。二灭不名真理。又滥大乘。破小因果及三无为。故为问起。与彼第三外道何别。

大论下。引论答。佛法自以邪正大小分之。破各有已曾混和。

亦体下。重难外道。邪因不同。重答。有人出他难云。外人亦破。破即是拆。是则外难无体有拆。

今明下。答。破语虽通。邪正自别。亦如中论品皆云破故。佛法中通云拆体。俱得名破。故知以破俱非大小。

真观等者。修真空人。尚不作於有漏诸善。况三途恶。

人不知等者。见不解空者。慢之如土。有惭愧等者。此指迦罗鸠驮。具如前说。

背鲙等者。以木像背为砧。将佛经充故纸。闻天雷时反更尿井。佛法隔世而有因果。岂现未报为无碍耶。

次是人下。次明神通。空见既盛但成於见。非通等三。

又广寻下。明韦陀也。执见为啀喍。破他为嗥吠。

次明化他亦四。皆以自行者为实。化他者为权。

金铁二锁者。二锁系同。铁锁如着外。金锁如着内。贵贱虽殊。被缚义等。

玉鼠二璞者。璞。玉也。郑人以真玉为璞。周以死鼠为璞。璞名虽同。净秽天别。无着如郑。起见如周。佛法诸门如郑。起爱如周。

牛驴二乳者。色同体异。皆同抨练。有成不成。内外同有不煞慈悲等名。於外推捡。尽归虚妄。

迦罗镇头等者。出大经四依品中。今借用之。二果相似。迦罗害人。内外名同。外归邪妄。

根本变化者。若依根本禅。有十四变化。初禅二。二禅三。三禅四。四禅五。以上能作下故也。初禅兼欲故二。余皆兼下故皆增一。若十八变化者。并属身通。左右上下更互出水火故有八。地水互相如故二。空地互现没二空中。四仪故四。空中现大小故二。合前成十八。佛为迦叶现十八变。数同事别。

所读等者。既是韦陀。尚非三藏。岂是圆教法界总持。虽断等者。既计非想断下地思。非想寿尽。随道受报。举无情华[芸/木]以况发见。

然支佛下。比所依法邪正不同。虽复不同皆令悟理。

妙胜定经等者。明佛灭后。年月渐远。得道渐少。起着渐多。佛法尚着。况外法耶。

久住城门等者。虽四门相望互有精粗。莫不皆能通至王所。略举两非。意达四门。着心习门安能契理。修习时过。真道难期。媒者和合之主。衒者行卖其身。宣媒衒言。故云打鼓。不能下物。故云自大。身仪处众。故曰慢幢。

方等问桥者。彼经佛自说往因行时我贫穷。欲赴大会受种种施。於路值经桥。乃问他人。是桥何木。何人所造等。次第设於七千八百问。问已。答者呵之。方至会所。至会已散。都无所得。

老无三昧者。大经云。譬如甘蔗。既被押已。滓无复用。既被老押。则无出家读诵坐禅三昧。

天门直华等者。曲直华陋。隔字为对。应以界内界外各一体拆。各一直华。各一曲陋。天门者。皇家正门。余门者。偏门也。见真见中。各一体柝。今虽不分。意必具二。

以此而观下。具足辨之。言清浊者。只是诸教诸门有着无着展转相形。

五番者。总以外二及附佛法。合为一耶。四教为四。广论无量者。因禅因闻。各百四十。

通修止观者。观阴入也。通修虽一。发必别依。故见是慧性。发必依观。禅是定性。发必依止。如人等者。名如智。智则难忘。面如通。通则易失。

先世有儿弟者。发心若僻。即名鬼禅。所在生处。鬼即加之。圣缘准此。

复次下。明见境意。恐不识者依之造行。或恐卒断失於方便。如[盉-木+(中/一)]等者。因食入腹而能害人。若有着[盉-木+(中/一)]复患寸白。则莫治寸白。养令啖蛊。钝使如[盉-木+(中/一)]。见如寸白。合喻可知。干珠者。薏苡子也。虽无见病。钝不闻法。

若入下。明养见意。大乘体之。何须卒断。但钝断已。体之不迟。见为侍者。入出随人。养见如出。体观如入。外外尚然。况正。

大论三慧等者。论释天人师中问云。佛亦生余道。何独天人。答。少故不说。然三恶得道。由宿见慧。福虽生天。不悟道者良由无慧。

[豸*瓜]獠等者。通指边鄙无礼教处。尚不解世语。焉知妙教。世总如此。亦佛未出。

分形等者。故先令大权教其见已。后示受破。俱入正道。次法华证先同后异。

若先下。约见断不断以判言同。三外者。斥所起见。非斥所依。先世已断者。或见尽思存。或思除见在。或思未尽。若全尽者则不生此。故起见人不同诸下。外外尚尔恐复余耶。

净名等者。挫同诸见。为进依本。二乘为退。不知中理。暂斥为见。外外尚养。况二乘耶。抑扬之言。不可一向。

若作宗等者。将分别见以比诸论。今内外合成则一百四十宗且。依佛法亦有一百一十二宗。岂比诸论一门而已。中论观法虽即烦广。及至论门门亦不足邪正等者。故知今家与彼玄殊。

夫佛法下。更明见意。佛化不出折两门。摄谓养见研心。折谓不留遗芥。分故。引二经意以证折摄。大经等者。广如经中觉德比丘。有德国王为护佛法执持刀箭等。如四悉檀摄一切教。世界为人摄受意也。对治即是折伏意也。药珠二身摄一切身。破法立法收一切教。大旨悉然故以为例。

约一一见等者。一百四十各作十乘。皆可经夏束为一境。共作十乘亦不可尽。

今此空见等者。似破二论。通是不善。义同成论。别论亦得名为因等。起心善恶因起能生。十界义同。毗昙因空造恶。即三途界。义同成论。

阐提等者。阐提尚有怜爱之善。不同空见逆父慢母。尚自不及极恶阐提。况复通论信不具等。悭贪等者。因无净命。果时啖秽。因时破斋。果常饥饿。

次声闻界中。初总斥云不识等者。先举不识以显於识。若随见流转。则四谛俱三。

所以者何下。释四谛相。初具五阴。故名为若。初文是色。纳受是受。取空是想。起行是行。分别是识。

次空见下。集谛。五钝阙痴。应云空见不了因果。非鸡狗等者。取空为道故异啖粪。

道谛文云受第二句者。受於不受。

勤破去。即小乘中相生摄。

单复等者。例破诸见。言毕故者。由不造新。

中论云等者。述论问答。以申小观。论中初文问观因缘。答中乃引毗昙广破六十二见。一往观之似不相应。故为问出令知不别。故云只此是。答如净名云深入缘起断诸邪见。

又观剎那者。正明起观。有支中云有含果者。且寄迦毗罗。应须遍约附佛法起。及十六门随所计者。皆属有支。

鼻隔等者。但止心鼻隔。而无理观。尚无小观。岂观空见成妙境耶。止心尚尔况文字者。者暗证者。凡龟无决疑之能。故比暗证。虽不能自决。决他犹胜盲犬[狂-王+鲁]吠。然此二人无发见义。发亦何能辨之。

既识下。牒二乘境。为令誓由。亦以此由而为誓境。

如一等者。正约空见起誓。此中四弘义兼内外。即剎那五阴众生。一一众生即是约外。以内况外。一人尚多况复多人下。三弘誓准之可知。烦恼为因。众生为果。因果多故。法门无量。皆开佛知见。成无上道。问。因果一念。如何分於二弘誓别。答。还约内心取空五阴以成众生。空见具足九十八使以为烦恼。一人既尔。多人亦然。不别而别。其相自分。

若执下。空见起於六度行也。言魔施者。见本属外。施顺生死。义复同魔。此中总明三藏三乘。方明通教者。总别随便不可一准。

观空见者。通教二乘界也。无明标缘觉。生苦标声闻。谛缘只开。是合异耳。

二乘知空下。通教菩萨。先与小辨异。虽度下。正释。如前如后者。前谓前前境。后谓续后不思议境。

复次下。因辨四教治见不同。见一治异。故有作意.任运不同。次云任运者。且约见断。不入三恶。成论下。斥但用空。忽从空起见。空何能治。举水生火可以比知。今知去。则知成论论十六门中之一门耳。藏通去。明破见先后。若尔。教虽有四。初心治惑。义唯二别。一者三教初心。皆先除见。二者圆教初心。观见法界。除坚牢去。结斥。成论云下。释疑。

如患冷下。释。一理如身力。空见如冷病。姜桂如无常。见真如复力。五石如即空见空如养色。五石谓白瑛紫瑛膏乳脂。重娄如观法。加寿如假智。能飞如入假。重娄者黄精也。金丹。圆法也。从初发心名佛大仙。治见等者。以余惑例。且举界内思及尘沙。界外之惑不开前二。

此四下。举佛遗嘱。明治法具四。

所以者何下。释遗嘱意。四人有见。不出六道。故举见果名为苦具。见之结业以譬鬼神。

三车下。历教以释。以释三车同异。此四教中总成九种念处。三藏三乘为三。通教三乘为一。同观无生故。别教地前为三空。分拆体假。但无量八地已去名为真实。圆人始终唯有一种。故三车之言有总有别。别在三藏。总摄七种。除前入地及以圆教。是所会故。名大车故。别教入地虽带教道。谓证同故。故下文中从释迦者。约化仪释一代教门。只是先与三车。后与一大。

言略说等者。广则七科。略唯念处。具说能所。即是四谛。故望道品。名为处中。

次更序化仪。从渐至顿虽七种不同。各有其意。鹿苑正用藏。方等傍用藏。复以三斥藏。般若傍用通。正用於别圆。法华会七种。同归一真实。

约此空见去。不思议治摄一切。治不违教。从一开诸。如思议中亦不违诸教。故以尘喻一空见。尘摄大经卷。从净名去。证空见心。十界五阴名为众生。众生即解脱。解脱不出见。故三法相即。

一切众生下。释上解脱中求佛解脱。释上诸佛解脱。又观下。又释心行中求。求谓用观。观唯法性。无复见心。能一色下。结成妙境。即五阴.众生两世间也。唯阙国土。准例可知。不纵不横。结成三谛。乃至三譬。

此境下。发心。从极境说。且云无明即是法性。观此下。安心。空寂总止。虚空总观。

善巧下。六十四番。

见阴下。破遍。

单复下。通塞。唯出别相。故云句句。

若不入下。正助。昔以空见而行六蔽。今修事度蔽去见阴。故一一文皆举空见及以一蔽。如桥地海等者。大论云。屈如桥梁。人马践之。地海例说。

序中云。才至见境。法轮停转。后三前文。略比说竟。既云将送行者至彼萨云。后三大章并无生忍后。故略不论。大品法施品云。化恒沙众生令得六通。不如书般若令他读诵。又令他读诵之福。不如正忆念般若波罗蜜。又正忆念福。不如为他说令易解。云何易解。谓不二相观。不入不出。直说不共功德尚多。况说法华开权妙教。教本令行。此文即是法华妙观。故随喜品云。施四百万亿阿僧祇世界六趣四生。皆与四事。便令皆得阿罗汉。与。不如初随喜人百千万倍。令他得闻随喜功大。又第五十人何必即是五品之初。随喜位人况大品文。说犹胜於自正忆念。况复能说兼修行之。以如说行起於多闻。说法得解脱。听法得解脱。斯言不欺。况一切教流通分中。劝诸菩萨二乘凡夫皆令转说。敬愿后哲勤说勤行。以为一乘信法种子。虽欲好广不获而书。常一辈好略机缘。终日游游取遂难克。却旋佛垄扫拭坟堂。礼侍之余承闲删采。年去识暗。渐觉疎遗。赖有广文犹可寻捡。皆搜宗要以备修行。傥一句沾神。永为法卷。皆诸退省。万事息机。

止观辅行搜要记卷第十(终)

大唐大中八年四月二十三日於台州天台山国清寺西院元璋座主房写取。当寺天台物外座主本愿。期佛慧共传 大师止观大教。自他兼利。日本国延历寺巡礼求教供奉。

沙门珍记。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