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气病脉证并治十四 (论七首 脉证五条 方八首)
师曰:病有风水、有皮水、有正水、有石水、有黄汗。风水,其脉自浮,外证骨节疼痛,恶风;皮水,其脉亦浮,外证胕肿(1),按之没指,不恶风,其腹如鼓,不渴,当发其汗;正水,其脉沉迟,外证自喘;石水,其脉自沉,外证腹满不喘;黄汗,其脉沉迟,身发热,胸满,四肢头面肿,久不愈,必致痈脓。
脉浮而洪,浮则为风,洪则为气。风气相搏,风强(2)则为隐疹,身体为痒,痒为泄风(3),久为痂癞(4),气强(5)则为水,难以俯仰。风气相击,身体洪肿,汗出乃愈,恶风则虚,此为风水;不恶风者,小便通利,上焦有寒,其口多诞,此为黄汗。
寸口脉沉滑者,中有水气,面目肿大,有热,名曰风水。视人之目窠上微拥(6),如蚕新卧起状,其颈脉(7)动,时时咳,按其手足上,陷而不起者,风水。
太阳病,脉浮而紧,法当骨节疼痛,反不疼,身体反重而酸,其人不渴,汗出即愈,此为风水。恶寒者,此为极虚,发汗得之。渴而不恶寒者,此为皮水。身肿而冷,状如周痹(8),胸中窒,不能食,反聚痛,暮躁不得眠,此为黄汗,痛在骨节。咳而喘,不渴者,此为脾胀,其状如肿,发汗即愈。然诸病此者,渴而下利,小便数者,皆不可发汗。里水者,一身面目黄肿,其脉沉,小便不利,故令病水。假如小便自利,此亡津液,故令渴也,越婢加术汤主之(方见下)。
趺阳脉当伏,今反紧,本自有寒,疝瘕,腹中痛,医反下之,下之即胸满短气;趺阳脉当伏,今反数,本自有热,消谷,小便数,今反不利,此欲作水。
寸口脉浮而迟,浮脉则热,迟脉则潜,热潜相搏(9),名目沉;趺阳脉浮而数,浮脉即热,数脉即止,热止相搏,名曰伏;沉伏相搏,名曰水;沉则脉络虚,伏则小便难,虚难相搏,水走皮肤,即为水矣。寸口脉弦而紧,弦则卫气不行,即恶寒,水不沾流(10),走于肠间。少阴脉紧而沉,紧则为痛,沉则为水,小便即难。脉得诸沉,当责有水,身体肿重。水病脉出(11)者死。
夫水病人,目下有卧蚕(12),面目鲜泽,脉伏,其人消渴。病水腹大,小便不利,其脉沉绝(13)者,有水,可下之。
问曰:病下利后,渴饮水,小便不利,腹满因肿者,何也?答曰:此法当病水,若小便自利及汗出者,自当愈。
心水者,其身重而少气,不得卧,烦而躁,其人阴肿;肝水者,其腹大,不能自转侧,胁下腹痛,时时津液微生,小便续通;肺水者,其身肿,小便难,时时鸭溏;脾水者,其腹大,四肢苦重,津液不生,但苦少气,小便难;肾水者,其腹大,脐肿腰痛,不得溺,阴下湿如牛鼻上汗,其足逆冷,面反瘦。
师曰: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
师曰:寸口脉沉而迟,沉则为水,迟则为寒,寒水相搏。趺阳脉伏,水谷不化,脾气衰则鹜清,胃气衰则身肿。少阳(14)脉卑(15),少阴脉细,男子则小便不利,妇人则经水不通,经为血,血不利则为水,名曰血分。问曰:病者苦水,面目身体四肢皆肿,小便不利,脉之不言水,反言胸中痛,气上冲咽,状如炙肉(16),当微咳喘。审如师言,其脉何类?师曰:寸口沉而紧,沉为水,紧为寒,沉紧相搏,结在关元(17),始时当微,年盛(18)不觉。阳衰(19)之后,营卫相干(20),阳损阴盛,结寒微动,肾气上冲,喉咽塞噎,胁下急痛,医以为留饮而大下之,气击不去,其病不除。后重吐之,胃家虚烦,咽燥欲饮水,小便不利,水谷不化,面目手足浮肿。又以葶苈丸下水,当时如小差,食饮过度,肿复如前,胸胁苦痛,象若奔豚,其水扬溢,则浮咳喘逆。当先攻击冲气令止,乃治咳,咳止,其喘自差。先治新病,病当在后。 风水,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已黄芪汤主之。腹痛者加芍药。
防已黄芪汤方
防己一两 黄芪一两一分 白术三分 甘草半两(炙)
右锉,每服五钱匕,生姜四片,枣一枚,水盏半,煎取八分,去滓,渴服,良久再服。
风水恶风,一身悉肿,脉浮不渴,续自汗出,无大热,越婢汤主之。
越婢汤方
麻黄六两 石膏半斤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五枚 甘草二两
右五味,以水六升,先煮麻黄,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分温三服。恶风者加附子一枚,炮。风水加术四两。(《古今录验》)
皮水为病,四肢肿,水气在皮肤中,四肢聂聂动(21)者,防已茯苓汤主之。
防已茯苓汤方
防己三两 黄芪三两 桂枝三两 茯苓六两 甘草二两
右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温三服。
里水(22),越婢加术汤主之,甘草麻黄汤亦主之。
赵婢加术汤方(方见上,于内加白术四两,又见脚气中)
甘草麻黄汤方
甘草二两 麻黄四两
右二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去上沫,内甘草,煮取三升,温服一升,重复(23)汗出,不汗,再服,慎风寒。
水之为病,其脉沉小,属少阴;浮者为风;无水虚胀者为气;水,发其汗即已。脉沉者宜麻黄附子汤;浮者宜杏子汤。
麻黄附子汤方
麻黄三两 甘草二两 附子一枚(炮)
右三昧,以水七升,先煮麻黄,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温服八分,日三服。
杏子汤方(未见.恐是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厥而皮水者,蒲灰散主之(方见消渴中)。
问曰:黄汗之为病,身体肿(一作重),发热汗出而渴,状如风水,汗沾衣,色正黄如药汁,脉自沉,何从得为之?师曰:以汗出入水中浴,水从汗孔入得之,宜芪芍桂酒汤主之。
黄芪芍桂苦酒汤方
黄芪五两 芍药三两 桂枝三两
右三味,以苦酒一升,水七升,相和,煮取三升,温服一升,当心烦,服至六七日乃解。若心烦不止者,以苦酒阻故也(一方用美酒额代苦酒)。
黄汗之病,两胫自冷;假令发热,此属历节。食已汗出,又身常暮盗汗出者,此劳气也,若汗出已,反发热者,久久其身必甲错。发热不止者,必生恶疮。若身重(24),汗出已辄轻者,久久必身目闰 。目闰 即胸中痛,又从腰以上必汗出,下无汗,腰髋弛痛(25),如有物在皮中状,剧者不能食,身疼重,烦躁,小便不利,此为黄汗,桂枝加黄芪汤主之。
桂枝加黄芪汤方
桂枝三两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 黄芪二两
右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须臾饮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服取微汗;若不汗,更取。
师曰:寸口脉迟而涩,迟则为寒,涩为血不足。趺阳脉微而迟,微则为气,迟则为寒。寒气不足(26),则手足逆冷;手足逆冷则营卫不利;营卫不利,则腹满肠鸣相逐,气转膀胱,荣卫俱劳;阳气不通即身冷,阴气不通即骨疼;阳前通则恶寒,阴前通(27)则痹不仁;阴阳相得,其气乃行,大气(28)一转,其气乃散;实则失气,虚则遗尿,名曰气分。
气分,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杯(29),水饮所作,桂枝去芍药加麻辛附子汤主之。
桂姜草枣黄辛附子汤方
桂枝三两 生姜三两 甘草二两 大枣十二枚 麻黄二两 细辛二两 附于一枚(炮)
右七味,以水七升,煮麻黄,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分温三服,当汗出,如虫行皮中,即愈。
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盘,水饮所作,枳术汤主之。
枳术汤方
枳实七枚 白术二两
右二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腹中软,即当散也。
附方《外台》
防已黄芪汤 治风水,脉浮为在表,其人或头汗出,表无他病,病者但下重,从腰以上为和,腰以下当肿及阴,难以屈伸(方见风湿中)。
注释:
(1)胕(fu肤)肿:指皮肤浮肿。
(2)风强:风邪盛。
(3)泄风:隐疹身痒,是风邪外泄的现象。
(4)痂癞:疥疮类的皮肤病,因搔抓化脓而结痂。
(5)气强:水气盛。
(6)目窠上微拥:两眼胞微肿。
(7)颈脉:足阳明人迎脉,在结喉两旁。
(8)周痹:病名。周身上下游走作痛。
(9)搏:相合之意。
(10)水不沾(tiān添)流:水液不能循常道流行。
(11)脉出:脉暴出而无根,上有而下绝无。
(12)目下有卧蚕:眼胞肿,象有蚕躺在上面一样。
(13)脉沉绝:脉沉之甚,并非真正欲绝。
(14)少阳:指和?部位之脉。和?为手少阳径脉,在上耳角根之前,鬓发之后,即耳门微前上方。
(15)脉卑:按之沉而弱,表示营血不足。
(16)状如炙肉:形容咽中阻塞,好象烤肉块一样。
(17)关元:任脉穴,在脐下三寸。
(18)年盛:年壮之时。
(19)阳衰:女子五七、男子六八之阳明脉衰之时。
(20)营卫相干:营卫不相和谐。
(21)聂聂动:形容其动而轻微。
(22)里水:即皮水。
(23)重复:盖厚被。
(24)身重:周身筋肉跳动。
(25)腰髋弛痛:髋(kuān宽),髀上的部位。腰髋弛痛,腰部和髀上的筋肉胀痛。
(26)寒气不足:有寒而又气血不足。
(27)前通:断绝流通之意。
(28)大气:膻中之宗气。
(29)旋杯:即复杯。
译文:
老师说:水气病有风水、皮水、正水、石水、黄汗等五种。风水病的脉象浮,其症状是周身骨节疼痛而怕风;皮水病的脉象亦浮,同时可见身体浮肿,用手按压皮肤凹陷不起,不怕风,腹部胀大如鼓,口不渴,应当用发汗的方法治疗;正水的脉象沉迟,外证表现为气喘;石水的脉象沉,外证为腹部胀满而不喘;黄汗病的脉象沉而迟,全身发热,胸部胀满,四肢皮肤及头面浮肿,日久不愈,一定会导致痈脓。脉象浮而洪,浮脉为有风,洪脉为水气盛,风与水气相搏击,风邪强于水气,就会发生瘾疹,而且身体发痒,痒是风邪外透的表现,称为泄风,日久不愈,成为痂癞;水气强于风邪,就会发生水气病,出现身体俯仰困难。风邪与水气互相搏击,就会出现全身浮肿,用发汗的方法治疗则愈,怕风是卫气虚,这是风水病;不怕风的,小便通利,这是上焦有寒,病人口中涎沫多,这是黄汗病。寸口部的脉象沉滑,为体内有水气,面目浮肿,发热,名叫风水;望诊可见病人两眼泡微肿,象睡眠后刚醒的一样,颈部的脉管跳动,时常咳嗽,用手按压病人的手脚皮肤凹陷不起的,这是风水病。患太阳病,脉象浮而兼紧,理应有骨节疼痛的症状,今反不疼,身体反而感到沉重而酸,病人口不渴,出汗以后病可以好,这是风水病。怕冷的,这是身体极度虚弱而又发汗损伤卫阳所引起的。口渴而不怕冷的,这是皮水病。全身浮肿而又怕冷的,症状象周痹病。胸中憋闷,不能进食,反觉骨节疼痛,傍晚时烦躁不安,不能入眠,这是黄汗病。咳嗽而又气喘,口不渴的,这是肺胀病。其症状象水肿病,用发汗的方法治疗病可以痊愈。然而这些患水气病的人,口渴而腹泻,小便次数较多的,都不可以用发汗的方法治疗。患皮水病的人,面目及全身其他部位都浮肿,脉象沉,小便不通利,导致水湿潴留,所以患水气病。 如果小便通利,这是水去而津液损伤,所以病人出现口渴的症状,用越婢加术汤治疗,方见中风篇中趺阳部位的脉象应当呈现伏,现今反见紧象,这是体内本来有寒的缘故。例如寒疝、瘕病、腹中痛等病,医生反用下法,攻下后即感胸部胀满,呼吸气短。趺阳部位的脉应当呈伏象,现反见数,这是体内本来有热的缘故,应当出现食物消化得快,小便频数;如果小便不通利,这是将要发生水气病。寸口的脉象浮而迟,浮脉为有邪热,迟脉为潜藏,热与潜相合,名叫沉;趺阳部位的脉象浮而数,浮脉是有热,数脉为水谷精微停滞于中,不能运化,热与止相合,名叫伏;沉与伏相合,名叫水;沉为络脉空虚,伏为小便困难,虚与难相合,水邪泛溢肌肤,就会形成水气病。寸口的脉象弦而紧,弦脉为卫气运行不畅,故而怕冷,水液不能循常道流行,而下注于肠间。少阴的脉象紧而沉,紧脉是痛证的表现,沉脉为有水,于是小便就困难。诊脉沉的,当有水气,身体肿胀而沉重,如果水病而脉象暴出无根的,这是死证。水气病人,眼泡浮肿,好象蚕卧在上面一样,颜面、眼部光亮润泽,脉象伏。如果病人出现口渴,饮水多,腹部膨隆肿大,小便不通利,脉象沉绝的,是里有水气,可用下法治疗。有人问道:患腹泻以后,口渴饮水,小便不通利,腹部胀满而阴部水肿的,这是什么道理呢?老师回答说:按道理要发生水气病;如果小便通畅,及有汗出的,病当自愈。心水病患者,可出现身体沉重而呼吸短促不畅,不能平卧,心烦而躁动不安,前阴部肿胀等症状。肝水病患者,可出现肚子肿大,身体不能自由转动,胁下、腹部疼痛,口中常常产生少许的津液,小便时通时不通等症状。肺水病人,可出现身体浮肿,小便困难,大便时常水粪混杂如鸭粪样等症状。脾水病人,可出现腹部胀大,四肢很沉重,口中没有津液,少气,小便困难等症状。肾水病人,可出现腹部肿大,肚脐肿,腰痛,小便不通畅,阴囊部潮湿如牛鼻上汗一样,两脚冷,面部反而消瘦等症状。老师说:治疗水肿病的原则是:腰以下浮肿的,应当用利小便的方法治疗;腰以上浮肿的,应当用发汗的方法治疗,病就会好。老师说:“寸口的脉象沉而迟,沉脉为有水,迟脉是有寒,寒与水相互搏结为害。趺阳部位的脉象伏,饮食不能消化,脾气虚衰大便就水粪杂下,如鸭溏。胃气虚衰出现身体浮肿;少阳脉卑(少阳脉指耳门微前上方部位之脉,脉卑指按之沉而弱,表示营血不足),少阴脉细,在男子就会有小便不通利,在妇人就会出现经水不通,月经来源是血,经血不通就形成为水气病,叫血分。
有人问道:患水气病人,面目、身体四肢都浮肿,小便不通畅,老师在按罢脉,诊病说不是水气病,反谈到胸中疼痛,气逆上冲到咽部,咽中好象有块烤肉梗塞一样,应当有轻微咳嗽,气喘。病情果真像老师说的那样,他的脉象属何类?老师回答说:寸口的脉象沉而紧,脉沉为有水,脉紧为有寒,沉紧相合,寒水交结,聚于下焦关元,起初病情轻微,青壮年时,阳气旺盛,不觉得怎么样,待年老体弱、身体渐衰时,荣卫不调,阳虚阴盛,阴寒闭塞,下焦的寒水随肾气上冲,咽喉部感到梗塞,胁下拘急疼痛。医生认为是留饮,而大量使用攻下药物泻下,结果气逆不降,寒水不除,后来医生再用吐法,损伤胃气,使胃气虚而烦闷,咽喉干燥想渴水,小便不通利,饮食不消化,水谷之精微不能运化,故面目、手脚浮肿;医生又用葶苈丸泻其水,当时水肿虽稍见消退,但如果稍有不慎,食饮过度,浮肿又和以前一样,胸胁部苦于疼痛,形如奔豚病发作一样,水气随冲气泛滥,上迫于肺,则见咳嗽、气喘。此时治疗,应当先降其冲逆之气,待冲气平以后,再治咳嗽,咳嗽停止,喘息自然痊愈。先治冲气、咳嗽、气喘等新病,然后再治水气旧病。风水病,脉象浮,身体沉重,汗出怕风的,用防己黄芪汤治疗。方见湿病篇中风水病,怕风,全身都浮肿,脉象浮,口不渴,不断地出汗,全身没有大热,用越婢汤治疗。
越婢汤
〔组成〕麻黄六两石膏半斤生姜三两甘草二两大枣十五枚〔用法〕以上五味药,用水六升,先煮麻黄,去上面浮沫,加入其余四味药,煮取三升,分三次温服。怕风的,加附子一枚(炮)风水病,可加术四两。《古今录验》皮水病人,四肢浮肿,水气在皮肤中,四肢肌肉轻微跳动的,用防己茯苓汤治疗。
防己茯苓汤
〔组成〕防己三两黄芪三两桂枝三两茯苓六两甘草二两〔用法〕以上五味药,用水六升,煮取二升,分三次温服。皮水病,用越婢加术汤治疗。亦可用甘草麻黄汤治疗。越婢加术汤:方见上,于内加白术四两。又见中风篇中。
甘草麻黄汤
〔组成〕甘草二两麻黄四两〔用法〕以上二味药,用水五升,先煮麻黄,去上面浮沫,加入甘草,煮取三升,每次温服一升,盖厚被,使其汗出,如果汗不出,再服一次。慎避风寒。水气病人,脉象沉小的属少阴。脉浮的为有风;没有水气、虚胀的为气病。水气病,发汗就能痊愈。脉象沉的,宜用麻黄附子汤;脉象浮的,宜用杏子汤。
麻黄附子汤
〔组成〕麻黄三两甘草二两附子一枚(炮)〔用法〕以上三味药,先煮麻黄,去上面浮沫,加入其余二味药,煮取二升半,每次温服八分,一日三次。杏子汤:方未见。恐是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患皮水病,而见四肢厥冷的,用蒲灰散主治。方见消渴篇中有人问道:黄汗这种病,身体浮肿,发热汗出而口渴,病状像风水,汗出沾衣,颜色正黄如黄柏汁一样,脉象沉,这种病是怎样得的呢?老师回答说:这是因为出汗以后,进入水中洗浴,水湿从汗孔渗入肌肤而得病,宜用芪芍桂酒汤治疗。
黄芪芍桂苦酒汤
〔组成〕黄芪五两芍药三两桂枝三两〔用法〕以上三味药,用苦酒一升,水七升,搀和后煮取三升,每次温服一升,当有心烦,服药到六七天以后,病就会好。如果心烦不停止的,是因为苦酒(即镇江醋)味酸收敛,用之太过服后阻湿于内,故烦。一方用美酒醯代苦酒。患黄汗病,其症状:两小腿寒冷,假如小腿发热,这属于历节病;进食后出汗,又常常在晚上睡觉时身体出汗较多(盗汗)的,这是虚劳病;如果汗出以后,反而发热的,日久身上肌肤干燥粗糙得象鳞甲般交错;长期发热不止的,一定会生恶疮;如果身体沉重,汗出以后,身体感到轻松的,日久必然出现肌肉掣动,而且胸中疼痛,又从腰以上必然出汗,腰以下没有汗,腰及髋部胀痛,好象有虫在皮肤里面爬行一样;严重的不能吃东西,身体疼痛、重滞,烦躁,小便不通畅,这是黄汗病,用桂枝加黄芪汤治疗。
桂枝加黄芪汤
〔组成〕桂枝芍药各二两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黄芪二两〔用法〕以上六味药,用水八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过一会儿,再喝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盖被使温暖微汗出,如果不出汗,再服一次。老师说:寸口的脉象迟而涩,脉迟为有寒,脉涩是血虚。趺阳部位的脉象微而迟,脉微主脾阳不足,脉迟为寒气内盛,寒盛阳虚,不暖四肢,故而手足逆冷,手足逆冷,则说明营卫运行不利,营卫运行不通利,就会出现腹部胀满、肠鸣;寒气转入膀胱,使营卫之气都很虚弱;阳气不通,不能温暖肌肤,则觉身冷,阴气不通,就觉骨痛;阳气先通而阴气不跟着流行,就怕冷,阴气先通而阳气不跟着流行,不能濡养肌肉,则觉麻木不仁,阴气和阳气相互协调,营卫之气才能正常运行,胸中宗气就会流转,寒气就能自然消散;实证的邪气,就会从后阴失气而排泄,虚证的邪气,就会从前阴由小便排出,这叫作气分病。气分病,心下胃脘坚硬,用手触摸如盘如杯,这是水饮寒邪停积心下胃脘所致,用桂枝去芍加麻辛附子汤治疗。
桂枝去芍加麻辛附子汤
〔组成〕桂枝三两生姜三两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麻黄细辛各二两附子一枚(炮)〔用法〕以上七味药,用水七升,先煮麻黄,去上面浮沫,加入其余各药,煮取二升,分三次温服。服药后当有汗出,有如小虫在皮中爬行的感觉,这是病愈的征兆。水饮痞结胃脘,心下坚硬,象盘那样大小,边缘象园盘那样坚硬,这是水饮寒邪停积而成,用枳术汤治疗。
枳术汤
〔组成〕枳实七枚白术二两〔用法〕以上二味药,用水五升,煮取三升,分三次温服。如果脘腹部变软,则水饮寒邪应当消散。
附方《外台》:防己黄芪汤
治疗风水,脉浮,说明病邪在表,病人头上出汗,肌表没有其他病变,病人只觉得下半身重滞,从腰以上不浮肿,腰以下水肿牵连到阴部,屈伸很困难。方见风湿篇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