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左传》
【题解】
公元前634年,齐孝公派兵征伐鲁国。此时,齐桓公虽已故去,但齐国国力依旧不容小觑。鲁国害怕齐国,就派大臣展喜作为使者去犒劳齐师,说退齐孝公。展喜不辱使命,成功解了鲁国之围。
【原文】
齐孝公伐我北鄙[1],公使展喜犒师[2],使受命于展禽[3]。齐侯未入竟,展喜从之,曰:“寡君闻君亲举玉趾,将辱于敝邑,使下臣犒执事[4]。”齐侯曰:“鲁人恐乎?”对曰:“小人恐矣,君子则否。”齐侯曰:“室如悬罄[5],野无青草,何恃而不恐?”对曰:“恃先王之命。昔周公、大公[6],股肱周室[7],夹辅成王。成王劳之,而赐之盟。曰:‘世世子孙,无相害也。’载在盟府[8],太师职之。桓公是以纠合诸侯,而谋其不协,弥缝其阙,而匡救其灾,昭旧职也。及君即位,诸侯之望曰:‘其率桓之功[9]。’我敝邑用不敢保聚,曰:‘岂其嗣世九年,而弃命废职?其若先君何?’君必不然。恃此以不恐。”齐侯乃还。
【注释】
[1]我:指鲁国。
[2]展喜:人名,鲁国大夫,展禽的弟弟。
[3]展禽:姓展,名获。
[4]执事:原指君主左右办事的人,实指齐孝公,这里是客气的说法。
[5]悬罄(qing):器中空。形容屋内空空,一无所有,贫穷之极。
[6]周公:周公旦。大公:姜太公。
[7]股肱(gong):帝王左右辅助得力的人。
[8]载:指盟约。盟府:古代掌管盟约的官府。
[9]率:遵行,遵循。
【翻译】
齐孝公领兵攻打我国北部边境,鲁僖公派展喜去犒劳齐军,让他先向展禽请教犒劳时的辞令。齐孝公还没有进入我国国境,展喜就出境迎上去,说:“我们的君王听说您亲自出动大驾,将要屈尊光临敝邑,于是派遣我来犒劳您的侍从。”齐孝公问:“鲁国人害怕吗?”展喜回答道:“小人害怕,君子就不怕。”齐孝公说:“房屋像悬挂的磬,四野空无青草,凭什么不害怕?”展喜回答说:“凭借先王的遗命。从前周公、齐太公均是周朝股肱之臣,两人协力辅佐成王。成王慰劳他们,赐他们结盟,说:‘世世代代的子孙都不要互相侵害。’这个盟约还保存在盟府里,由太师掌管着。桓公因此而集合诸侯,解决他们间的纠纷,弥补他们的过失,救助他们的灾难,这样做是为了显扬齐国君主过去的职责。到了您即位,诸侯们盼望说:‘他将会继承桓公的功业吧!’我们因此不敢聚众而加以防卫,说:‘难道他即位刚九年,就丢弃了先王的遗命,废弃了自己的职责吗?他把先君放到了什么位置啊?我想您必然不会这样。’我们是靠着这个才不害怕的。”齐孝公于是领兵回国了。
【解读】
在本篇中,展喜的言辞共有三处。第一处言辞为第二处言辞做铺垫,是下文的引言;第二处言辞中的“小人恐矣”对照齐侯“鲁人恐乎”的问题,展喜采取先扬后抑的方法,刚上来先放纵齐侯,使其骄傲自大。后面一句“君子则否”给齐侯泼了一盆冷水,这样既避免了针锋相对,又能化被动为主动,扭转所处的不利形势。同理,针对齐侯“何恃而不恐”的问题,展喜在第三处言辞中又以“君子则否”应答。展喜为何说“君子则否”呢?原因有两个,一个是鲁人“恃先王之命”,周公和姜太公也曾立下“世世子孙,无相害己”的誓言,这是借先祖的权威告诫齐侯不要僭越先人的规矩。第二个是各国诸侯钦佩齐侯的威望,希望齐侯能“昭旧职”,也就是成就霸业,这是为了用“霸主”的名分钳制住齐侯,使他不敢做出过分之举。透过这些话语,我们能清晰地看出展喜的机智与善于揣摩别人心理的个性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