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战国策》
【题解】
战国中后期,秦国统一天下的形势已经日渐明朗。这篇文章说的是秦惠王与大臣商议统一天下的大计,张仪和司马错各自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张仪主张“诛周王之罪,侵楚魏之地”,这一方案四面树敌,过于霸道,实行起来阻力较大;司马错提倡先经略西蜀,等秦国资本足够的时候,再灭六国。秦惠王衡量两种方案的利弊,最终选择了司马错的策略。事实证明,秦惠王的选择是非常明智的。
【原文】
司马错与张仪争论于秦惠王前。司马错欲伐蜀,张仪曰:“不如伐韩。”王曰:“请闻其说。”
对曰:“亲魏善楚,下兵三川[1],塞辕、缑氏之口[2],当屯留之道[3],魏绝南阳,楚临南郑[4],秦攻新城、宜阳[5],以临二周之郊,诛周主之罪,侵楚、魏之地。周自知不救,九鼎宝器必出[6]。据九鼎,按图籍,挟天子以令天下,天下莫敢不听,此王业也。今夫蜀,西僻之国,而戎狄之长也。敝名劳众,不足以成名;得其地,不足以为利。臣闻:‘争名者于朝,争利者于市。’今三川、周室,天下之市朝也,而王不争焉,顾争于戎狄,去王业远矣。”
司马错曰:“不然。臣闻之,欲富国者,务广其地;欲强兵者,务富其民;欲王者,务博其德。三资者备,而王随之矣。今王之地小民贫,故臣愿从事于易。夫蜀,西僻之国也,而戎狄之长也,而有桀、纣之乱。以秦攻之,譬如使豺狼逐群羊也。取其地,足以广国也;得其财,足以富民缮兵。不伤众而彼已服矣。故拔一国而天下不以为暴,利尽西海,诸侯不以为贪,是我一举而名实两附,而又有禁暴止乱之名。今攻韩,劫天子;劫天子,恶名也,而未必利也,又有不义之名。而攻天下之所不欲,危!臣请谒其故:周,天下之宗室也;韩,周之与国也[7]。周自知失九鼎,韩自知亡三川,则必将二国并力合谋,以因乎齐、赵,而求解乎楚、魏。以鼎与楚,以地与魏,王不能禁。此臣所谓危。不如伐蜀之完也。”
惠王曰:“善,寡人听子。”卒起兵伐蜀。十月取之,遂定蜀。蜀主更号为侯,而使陈庄相蜀[8]。蜀既属,秦益强富厚,轻诸侯。
【注释】
[1]三川:在今河南洛阳一带。
[2](huán)辕:山名,在今河南登封西北。缑(gou)氏:山名,在今河南偃师东南。
[3]屯留:今山西屯留。
[4]南郑:在今河南新郑。
[5]新城:在今河南伊川西南。宜阳:今河南宜阳。
[6]九鼎:古代传说夏禹铸了九个鼎,是夏、商、周三代的传国宝物,象征国家政权。
[7]与国:盟国,友邦。
[8]陈庄:秦国官员,曾受命出任蜀相。
【翻译】
司马错与张仪在秦惠王面前争论。司马错主张攻打蜀国,张仪却说:“不如攻打韩国。”秦惠王说:“请让我听听你们的见解吧。”
张仪说:“应先亲近魏国,友善楚国,然后出兵三川,堵住辕、缑氏的出口,挡住屯留的山道,再让魏国出兵切断南阳的通路,让楚国逼近南郑,秦国军队则攻打新城和宜阳,兵临二周的郊外,声讨二周君主的罪行,然后再侵袭楚国和魏国的领土。周自知局势难以挽救,必然会交出九鼎宝器。秦国据有了九鼎,掌握了地图和户籍,挟天子以号令天下,天下就没有敢不听命的,这才是成就王业。而现今的蜀国,只是一个西部的偏僻小国,是戎、狄的首领。去打它,劳动军队民众而不足以成就威名,即使得到了那里的土地,也算不上是什么利益,我听说:‘争名者聚于朝堂之上,争利者聚于集市之中。’现在三川和周王室就是当今天下的集市和朝堂,大王不去那里争夺,反而要到戎狄之地去争夺,这离成就王业未免太远了吧。”
司马错说:“不是这样。我听说,要使国家富强,就必须扩大疆土;要使军力强盛,就必须使百姓富裕;要成就帝王之业,就必须广布恩德。如果这三个条件齐备了,那么帝王大业就会随之而实现。如今君王疆土狭小而人民贫穷,所以我愿从易处着手。蜀国确实只是个西部的偏僻小国,是戎、狄的首领,并且有像夏桀、殷纣一样的祸乱,以秦国的实力去攻打它,就像用豺狼去追逐羊群一样。取得了蜀国的土地,就足以扩大秦国的疆土;获得了蜀国的财富,就足以使人民富裕,使军备得到整治。不用有很多的人伤亡就可以使它降服了。所以秦国夺取了一个国家,天下却并不认为这是残暴;秦国虽然尽得了蜀国的财富,诸侯却并不认为这是贪婪。这样做,我国是一次行动而名利两收,而且还能赢得制止暴乱的美名。假使现在去攻打韩国、挟持天子,这挟持天子是恶名啊,而且也不一定就能从中得到利益,反倒落个不义的名声。而且去攻打天下人都不愿意进攻的地方,是很危险的。我请求向您陈明其中的缘故:周王室,现在还是天下的宗室;韩国,是周王室的友邦。周王室要是知道自己要失去九鼎,韩国要是知道自己要失去三川,那么周、韩两国必然戮力同心,共同谋划,借助齐、赵的力量,向楚、魏寻求解决办法,他们要是把九鼎送给楚国,把土地送给魏国,您也没有办法阻止他们。这就是我所说的危险。这样的话,还真不如攻打蜀国那样万无一失。”
秦惠王说:“说得不错,我听您的。”秦国最终发兵攻打蜀国,这年十月攻下了蜀国,接着又使蜀国安定了下来,蜀国的君主改称号为侯,秦国还派陈庄去做了蜀相。蜀国归附了秦国之后,秦国变得更加强大富裕,也就更不把各国诸侯放在眼里了。
【解读】
司马错的言辞徐缓敦厚,娓娓动人。他先以“务广其地”、“务富其民”、“务博其德”说明富国强兵之道,再提出西去蜀地的重要性,最后针锋相对地指出张仪之计的弊端,可谓迂回曲折,环环相扣。司马错以理服人,以情动人,句句驳倒张仪,所以秦惠王最终采纳了他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