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书楼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当前位置:天下书楼 > 古文观止

乐毅报燕王书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出自:《战国策》

【题解】

乐毅本来是魏国的大臣,他出使燕国的时候,燕昭王对他礼遇有加。乐毅深受感动,就留下来事燕。乐毅在燕国受到重用,曾率诸侯联军大破齐国,攻陷齐国七十多座城池,使一度强盛的齐国几近亡国,乐毅的威名也因此达于极致。后来,燕昭王病死,其子即位,就是燕惠王。燕惠王当政后,排挤乐毅,乐毅被迫流亡赵国。惠王怕乐毅帮助赵国对付燕国,就写信劝他回来。乐毅深知回去后前途难卜,于是回信拒绝了惠王。

【原文】

昌国君乐毅[1],为燕昭王合五国之兵而攻齐,下七十余城,尽郡县之以属燕。三城未下,而燕昭王死。惠王即位,用齐人反间,疑乐毅,而使骑劫代之将[2]。乐毅奔赵,赵封以为望诸君。齐田单诈骑劫[3],卒败燕军,复收七十城以复齐。

燕王悔,惧赵用乐毅乘燕之敝以伐燕。燕王乃使人让乐毅,且谢之曰:“先王举国而委将军,将军为燕破齐,报先王之仇,天下莫不振动,寡人岂敢一日而忘将军之功哉!会先王弃群臣,寡人新即位,左右误寡人。寡人之使骑劫代将军,为将军久暴露于外,故召将军,且休计事。将军过听,以与寡人有隙,遂捐燕而归赵。将军自为计则可矣,而亦何以报先王之所以遇将军之意乎!”

望诸君乃使人献书报燕王曰:“臣不佞,不能奉承先王之教,以顺左右之心,恐抵斧质之罪[4],以伤先王之明,而又害于足下之义,故遁逃奔赵。自负以不肖之罪,故不敢为辞说。今王使使者数之罪,臣恐侍御者之不察先王之所以畜幸臣之理[5],而又不白于臣之所以事先王之心,故敢以书对。”

“臣闻贤圣之君,不以禄私其亲,功多者授之;不以官随其爱,能当者处之。故察能而授官者,成功之君也;论行而结交者,立名之士也。臣以所学者观之,先王之举错,有高世之心,故假节于魏王[6],而以身得察于燕。先王过举,擢之乎宾客之中[7],而立之乎群臣之上,不谋于父兄,而使臣为亚卿[8]。臣自以为奉令承教,可以幸无罪矣,故受命而不辞。”

“先王命之曰:‘我有积怨深怒于齐,不量轻弱,而欲以齐为事。’臣对曰:‘夫齐,霸国之余教而骤胜之遗事也。闲于甲兵[9],习于战攻。王若欲伐之,则必举天下而图之。举天下而图之,莫径于结赵矣。且又淮北、宋地,楚、魏之所同愿也,赵若许约,楚、赵、宋尽力,四国攻之,齐可大破也。’先王曰:‘善!’臣乃口受令,具符节,南使臣于赵。顾反命,起兵随而攻齐。以天之道,先王之灵,河北之地,随先王举而有之于济上。济上之军奉令击齐,大胜之。轻卒锐兵,长驱至国。齐王逃遁走莒[10],仅以身免。珠玉财宝、车甲珍器,尽收入燕。大吕陈于元英,故鼎反乎历室[11],齐器设于宁台。蓟丘之植[12],植于汶篁[13]。自五伯以来,功未有及先王者也。先王以为顺于其志,以臣为不顿命,故裂地而封之,使之得比乎小国诸侯。臣不佞,自以为奉令承教,可以幸无罪矣,故受命而弗辞。”

“臣闻贤明之君,功立而不废,故著于春秋;蚤知之士[14],名成而不毁,故称于后世。若先王之报怨雪耻,夷万乘之强国,收八百岁之蓄积,及至弃群臣之日,遗令诏后嗣之余义,执政任事之臣,所以能循法令,顺庶孽者[15],施及萌隶[16],皆可以教于后世。”

“臣闻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终。昔者伍子胥说听乎阖闾[17],故吴王远迹至于郢。夫差弗是也,赐之鸱夷而浮之江[18]。故吴王夫差不悟先论之可以立功,故沉子胥而弗悔。子胥不蚤见主之不同量,故入江而不改。”

“夫免身全功,以明先王之迹者,臣之上计也。离毁辱之非[19],堕先王之名者[20],臣之所大恐也。临不测之罪,以幸为利者,义之所不敢出也。”

“臣闻古之君子,交绝不出恶声;忠臣之去也,不洁其名。臣虽不佞,数奉教于君子矣。恐侍御者之亲左右之说,而不察疏远之行也。故敢以书报,唯君之留意焉。”

【注释】

[1]乐(yuè)毅:战国时燕国将领。

[2]骑劫:燕国将领。

[3]田单:齐国人,他用反间计使乐毅奔赵,又用火牛阵击败骑劫,因功被齐襄王任命为相国。

[4]斧质:二者都是古时斩人用的刑具。

[5]侍御者:左右侍奉的人。

[6]假节:凭借符节,指乐毅凭着魏王的符节出使到燕国一事。

[7]擢(zhuo):提拔。[8]亚卿:官名。[9]闲:通“娴”,熟练。

[10]齐王:指齐湣王。

[11]故鼎:指齐军杀燕王哙时掠夺去的燕鼎。

[12]蓟丘:燕国都城,在今北京西南。

[13]汶(wèn)篁(huáng):齐国汶水边的竹田。

[14]蚤:通“早”。

[15]庶孽:妾生的儿子。

[16]萌隶:百姓。

[17]伍子胥:春秋时吴国的大夫,因劝阻吴王夫差与越国讲和被赐死,尸体被装在皮口袋里投入江中。

[18]鸱(chi)夷:皮制的口袋。

[19]离:通“罹”,遭遇。

[20]堕:毁坏。

【翻译】

昌国君乐毅,为燕昭王联合五国的军队攻打齐国,攻下七十多座城邑,并把这些地方全部作为郡县划归燕国。还有三座城没攻下,燕昭王就死了。燕惠王即位,中了齐人的反间计,因而怀疑乐毅,便派骑劫代替乐毅统兵。乐毅逃亡到赵国,赵王封他为望诸君。齐国大将田单设计欺骗了骑劫,最终打败了燕国,收复了七十多座城邑,恢复了齐国的领土。

燕惠王深感后悔,又害怕赵国起用乐毅,趁燕国疲惫之时来攻打燕国。于是燕惠王派人去责备乐毅,并向乐毅道歉说:“先王把整个燕国托付给将军,将军为燕国攻破了齐国,替先王报了仇,天下人无不为之震动,我怎么敢有一天忘记将军的功劳呢!适逢先王去世,我又刚刚即位,左右之人蒙蔽了我。但我之所以让骑劫代替将军的职位,是因为将军长期在外奔波辛劳,我想把您调回暂时休整一下,并且共议国家大事。然而将军误信流言,因而和我有了隔阂,就丢下燕国归附了赵国。将军为自己打算是可以的,可您又拿什么来报答先王对将军您的知遇之恩呢?”

乐毅于是派人送来书信回答燕惠王说:“臣不才,不能遵行先王的教导,来顺从您左右之人的心意,又恐怕回到燕国遭受杀身之祸,以致损害了先王用人的英明,又使大王蒙受不义的名声,所以才逃到赵国。自己甘愿承担不贤的罪名,所以不敢为此辩解。如今大王派使者来历数我的罪过,我担心侍奉大王的人不能明察先王重视我、任用我的理由,并且也不能明白我之所以侍奉先王的心情,所以才斗胆写这封信来回答您。”

“我听说贤明的君主,不把爵禄私自送给和自己亲近的人,而是对功劳多的人才给予;不把官职随便授给自己喜爱的人,而是对能胜任的人才安排在相应的位置上。所以,考察才能再授以相应官职的,才是能够成就功业的君主;根据德行结交朋友的,才是能树立名声的贤士。我用所学的知识观察,先王的行动举措,无处不表现着超越当代君主的胸怀,所以我才借着为魏王出使的机会来到燕国,而被先王看重。先王过高地抬举我,将我从宾客之中选拔出来,将官职安排在群臣之上,不与宗室大臣商议,就任命我为亚卿。我自以为奉行命令,秉承教导,就可以侥幸逃脱罪罚,所以就接受了任命而没有推辞。”

“先王命令我说:‘我和齐国有深仇大恨,顾不得国力弱小,打算把攻打齐国作为自己的任务。’我回答说:‘齐国,保持着霸主之国的遗教,而且有多次战胜的经验。他们精于用兵,熟悉战斗进攻,大王如果想攻打齐国,就一定要发动天下的力量来对付它。要发动天下的力量来对付齐国,没有比先和赵国结交更快捷有效的了。再说,齐国占有的淮北和宋国故地,是楚国和魏国都想要得到的。赵国如果答应结约,再有楚、魏和(被齐占领的)宋国的协力出击,四国联合攻齐,就一定可以大破齐国。’先王说:‘好!’于是我接受先王口授的命令,准备好符节,南行出使赵国。我回国复命以后,各国随即起兵攻齐。靠着上天的保佑和先王的威望,黄河以北的土地随着军队的到达而全数为先王所占有。济水边上的军队奉命进击齐军,大获全胜。轻装的步兵手持锐利的武器,长驱直入到齐国国都。齐王仓惶逃到莒地,仅仅免于一死。齐国的珠玉财宝、车马铠甲、珍贵器物,全部收归燕国。他们的大吕钟被拿来挂放在元英殿里,被齐国掠去的燕国大鼎又回到了历室宫,齐国的各种宝物摆设在燕国的宁台里。燕都蓟丘的植物,移种在齐国汶水的竹田里。从春秋五霸以来,功业没有能赶得上先王的。先王认为这个结果符合他的心意,也认为我没有辜负使命,因此划分一块土地来封赏我,使我的地位能够比得上小国诸侯。我虽然没什么才能,但自认为奉行命令,秉承教导,就可以侥幸免于罪罚了,所以接受了封赏而不敢推辞。”

“我听说贤明的君王,建立功业而不使它废弃,因而才被载于史册;有先见之明的贤士,功成名就后而不使它败坏,因而才能被后人称颂。像先王立志报仇雪恨,征服了拥有万辆兵车的强国,收取了它八百年的积蓄,直到去世的那一天,还留下告诫继承者的遗训,执政管事的大臣因此而能遵循法令,处理好嫡庶关系(而使政权得以平安过渡),施恩惠于平民百姓。先王的这些遗训,都是可以教育后世的。”

“我听说善于开创的不一定善于完成,有好的开端的人未必就有好的结局。从前,伍子胥的主张被吴王阖闾采纳,所以吴王的足迹能远至楚国郢都。吴王夫差却不是这样,反而给伍子胥一只皮口袋,将他投入江中。可见吴王夫差不懂得伍子胥生前的主张是可以建功立业的,所以把伍子胥沉入江中也不后悔。伍子胥不能及早预见前后两位君主的度量不同,所以被投入江中也不改变初衷。”

“使自己能免遭杀戮,保全功名,以此来彰明先王的业绩,这是我的上策。自身遭受诋毁侮辱,毁坏先王的名声,这是我最害怕的事情。面对不可预测的大罪,还侥幸想助赵伐燕以求取私利,从道义上讲,这是我不敢做的。”

“我听说古代的君子,即使交情断绝,也不说对方的坏话;忠臣即使含冤离开本国,也不为自己的名节辩白。我虽不才,也曾多次受教于君子。我担心大王听信左右亲近的话,而不体察我这个被疏远之人的行为。所以才斗胆以书信作答,请大王对此事好好考虑一下。”

【解读】

乐毅的回信旨在拒绝惠王,不过里面却无一字直接写拒绝,而是以委婉曲折的言辞表达对惠王的不满。这封信通篇只称赞燕昭王的好处,这实际是反衬惠王的坏处。乐毅说昭王对他有知遇之恩,这也是表达对惠王猜疑自己的愤慨;写昭王为了奖赏乐毅的伐齐功劳,不惜“裂地而封”,这是从反面说惠王夺了他的兵权;说昭王“功立而不废”,这是讽刺惠王让齐国光复了丢失的城池。这段话虽是褒扬昭王,却暗中贬斥惠王,作者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不用一个“恶”字,惠王的“恶”行已经昭著于天下了。

【文史知识】

乐毅伐齐

战国后期,齐国趁燕国发生子之之乱的机会派兵偷袭燕国,燕国险些亡国。燕昭王怨恨齐国,就广招名士以图复仇,乐毅此时正为魏国出使燕国,燕昭王用客礼厚待乐毅。乐毅谦辞退让,最后终于为昭王诚意所动,答应委身为臣。乐毅认为齐国强大,燕国须联合诸侯伐齐才能成功。燕王派乐毅与赵惠文王立约结盟,又派其他人去联合楚国和魏国,游说秦国,陈说讨伐齐国的好处。后来,乐毅率领诸侯联军半年内连下齐国七十余座城池,仅剩聊城、莒城、即墨(在今山东平度东南)三城仍顽强抵抗,久攻不下,其余全部并入燕的版图。但是,乐毅认为单靠武力只能破其城而不能服其心;而民心不服,就是全部占领了齐国,也无法巩固,所以他对莒城、即墨采取了围而不攻的方针,对已攻占的地区实行减赋税、废苛政的政策,尊重当地风俗习惯,保护齐国的固有文化,优待地方名流,取得了一些成效。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