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书楼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流沙坠简》序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光绪戊申,英人斯坦因博士访古于我新疆、甘肃,得汉、晋木简千余以归,法国沙畹博士为之考释。越五年,癸丑岁暮,乃印行于伦敦。未出版,沙氏即以手校之本寄上虞罗叔言参事,参事复与余重行考订。握椠逾月,粗具条理,乃略考简牍出土之地,弁诸篇首,以谂读是书者。案古简所出,厥地凡三:一为敦煌迤北之长城,二为罗布淖尔北之古城,其三则和阗东北之尼雅城及马咱托拉、拔拉滑史德三地也。敦煌所出,皆两汉之物。出罗布淖尔北者,其物大抵出自魏末,讫于前凉。其出和阗旁三地者,都不过二十余简,又皆无年代可考,然其最古者犹当为后汉遗物,其近者亦当在隋唐之际也。今略考诸地古代之情状,而阙其不可知者,世之君子以览观焉。

汉代简牍出于敦煌之北,其地当北纬四十度,自东经(据英国固林威治经度)九十三度十分至九十五度二十分之间。出土之地,东西绵亘一度有余,斯氏以此为汉之长城,其说是也。案秦之长城,西迄临洮。及汉武帝时,匈奴浑邪王降汉,以其地为武威、酒泉郡(元狩三年),后又分置张掖、敦煌郡(元鼎六年),始筑令居,以西列四郡,据两关焉。此汉代筑城事之见于史者!不言其讫于何地也。其见于后人纪载者,则法显《佛国记》云敦煌有塞,东西可八十里,南北四十里。”《晋书·凉武昭王传)云玄盛乃修敦煌旧塞东西二围(东西,疑东北之讹),以防北虏之患;筑敦煌旧塞西南二围,以威南虏。”

案唐《沙州图经》,则沙州有古塞城、古长城二址:“塞城周迴州境,东在城东四十五里,西在城西十五里,南在州城南七里,北在州城北五里”;“古长城则在州北六十(六)里,东至阶亭烽一百八十里,入瓜州常乐县界,西至曲泽烽二百一十二里,正西入碛,接石城界”云云。李翯所修,有东、西、南、北四围,当即《图经》之古塞城。法显所见仅有纵横二围,其东西行者,或即《图经》之古长城,而里数颇短,盖城在晋末当已颓废,而《图经》所纪东西三百里者,则穷其废址者也。此城遗址,《图经》谓在州北六十三里。今木简出土之地,正直其所,实唐《沙州图经》所谓古长城也。前汉时,敦煌郡所置三都尉,皆治其所。都尉之下,又各置候官。由西而东,则首玉门都尉下之大煎都候官、玉门候官(皆在汉龙勒县境),次则中部都尉所属平望候官、步广候官(汉敦煌县境)又东则宜禾都尉所属各候官(汉效谷、广至二县境。以上说均见本书《屯戍丛残》“缝燧类考释”中及附录《缝燧图表》)。又东入酒泉郡,则有酒泉西部都尉所治之西部障、北部都尉所治之偃泉障;又东北入张掖郡,则有张掖都尉所治之遮虏障,疑皆沿长城置之。今日酒泉、张掖以北,长城遗址之有无虽不可知,然以当日之建置言之,固宜如是也。今斯氏所探得者,敦煌迤北之长城,当《汉志》敦煌、龙勒二县之北境,尚未东及广至界,汉时简牍即出于此,实汉时屯戍之所,又由中原通西域之孔道也。长城之说既定,玉门关之方位亦可由此决。玉门一关,《汉志》系于敦煌郡龙勒县境下。

嗣是《续汉书·郡国志》、《括地志》、《元和郡县志》、两《唐书·地理志》、《太平寰宇记》、《舆地广记》,以至近代官私著述,亦皆谓汉之玉门关在今敦煌西北。惟《史记·大宛列传》云:太初二年,威师将军李广利伐大宛,还至敦煌,请罢兵,益发而复往。天子闻之,大怒,而使使遮玉门,曰:“军有敢入者,辄斩之。贰师恐,因留敦煌。”沙畹博士据此以为,太初二年前之玉门关尚在敦煌之东,其徙敦煌西北则为后日之事。其说是也。案《汉志》酒泉郡有玉门县,颜师古注引阚姻《十三州志》,谓“汉罢玉门关屯,徙其人于此”。余疑玉门一县正当酒泉出敦煌之孔道,太初以前之玉门关当置于此,阚姻“徙屯”之说未必确也。嗣后关城虽徙,而县名尚仍其故,虽中更废置,讫于今日,尚名“玉门”,故古人有误以玉门县为玉门关者。后晋高居海《使于阗记》云:“至肃州后渡金河,西百里出天门关,又西百里出玉门关。”高氏所谓玉门关,实即自汉讫今之玉门县也(唐之玉门军亦置于此,而玉门关则移于瓜州境。

《元和郡县志》云玉门关在瓜州晋昌县西二里,而以在寿昌县西北者为玉门故关,则唐之玉门关复徙而东矣)。汉时西徙之关,则《括地志》始记其距龙勒之方向道里曰“玉门关在县(汉之龙勒,在唐为寿昌县)西北一百十八里”(《史记·大宛传》正义引),《旧唐书·地理志》、《元和志》、《寰宇记》、《舆地广记》均袭其文。近秀水陶氏《辛卯侍行记》记汉玉门、阳关道路,谓“自敦煌西北行六十里之大方盘城,为汉玉门关故地”,又谓“西七十里有地名西湖,有边墙遗址及烽墩数十所”。斯氏亦于此发见关城二所:一在东经九十四度以西小盐湖,一在东经九十三度三十分,相距二十余分,与大方盘城及西湖相去七十里之说相近。然则当九十四度稍西者,殆即陶《记》之大方盘城;当九十三度三十分者,殆即陶氏所谓西湖耶?沙畹博士疑九十四度稍西之废址为太初以前之玉门关,而在其西者,乃其后徙之处。

余谓大初以前玉门关,当在酒泉郡玉门县。如在东经九十四度、北纬四十度间,则仍在敦煌西北,与《史记·大宛传》文不合。而太初以后之玉门关,以《括地志》所记方位道里言之,则在唐寿昌县西北百一十八里。今自敦煌西南行一百四十里,有巴彦布喇泛,陶氏以为唐寿昌县故址。自此西北百一十八里,讫于故塞,则适在东经九十四度、北纬四十度之交。则当九十四度稍西之废址,实为太初以后之玉门关,而当九十三度三十分者,当为玉门以西之他障塞。盖汉武伐大宛后,西至盐泽,往往起亭。又据《沙州图经》,则古长城遗址且西入大碛中,则玉门以西亦当为汉时屯戍之所,未足据以为关城之证也。故博士二说之中,余取其一,但其地为《汉志》龙勒县之玉门关,而非《史记·大宛传》之玉门,则可信也。其西徙之年,史书不纪。今据斯氏所得木简,则有武帝大始三年玉门都尉护众文书(《屯戍丛残》第一页),其时关城当已西徙于此,上距太初二年不过十载,是其西徙必在李广利克大宛之后(太初四年),西起亭至盐泽之时也。又汉及新莽时玉门都尉所有版籍皆出于此,可为《汉志》玉门关之铁证,不独与古书所记一一吻合而已。

至魏晋木简残纸,则出于罗布淖尔涸泽北之古城稍西,于东经九十度当北纬四十度,当北纬四十度三十一分之地。光绪庚子,俄人希亭始至此地,颇获古书。后德人喀尔亨利及孔拉第二氏据其所得遗书,定此城为古楼兰之虚。沙畹博士考证斯坦因博士所得遗物,亦从此说。余由斯氏所得简牍,及日本橘瑞超氏于此所得之西域长史李柏二书,知此地决非古楼兰。其地当前凉之世,实名“海头”,而《汉书·西域传》及《魏略·西戎传》之“居庐仓”、《水经·河水注》之“龙城”,皆是地也。何以知其非古楼兰也?曰:斯氏所得简牍中,其中言楼兰者凡三:一曰:“帐下督薛明言,谨按文书,前至楼兰□还守堤兵,本书《屯戍丛残》第三叶),此为本地部将奉使至楼兰后所上之文书,盖不待言;其二曰“八月廿八日,楼兰白疏,恽惶恐白”(本书《简牍遗文》第四叶)。其三曰“楼兰口白”(同上)。而细观他书疏之例,则或云“十月四日具书焉耆元顿首,同上),或云“敦煌具书,畔毗再拜”(同上第五叶),皆于姓名前著具书之地。以此推之,则所云“楼兰白疏,恽惶恐白”者,必为自楼兰所致之疏。其书既自楼兰来,则所抵之地不得为楼兰矣。此遗物中之一确证也。更求之地理上之证据,亦正不乏。

《水经·河水注》云:“河水东径墨山国南,又东径注宾城南,又东径楼兰城而东注,河水又东径于拗泽,即《经》所谓蒲昌海也”云云。案“河水”者,今之宽车河或塔里木河;“拗泽”与“蒲昌海”者,今之罗布淖尔也。则楼兰一城,当在塔里木河入罗布淖尔处之西北,亦即在淖尔西北隅。此城则在淖尔东北隅。此其不合者一也。古楼兰国自昭帝元凤四年徙居罗布淖尔西南之鄯善后,国号虽改,而城名尚存。《后汉书·班勇传》议遣西域长史将五百人屯楼兰,西当焉耆、龟兹径路,南强鄯善、于阗心胆,北扞匈奴,东近敦煌。,杨终传》亦言“远屯伊吾、楼兰、车师、戊己”,《魏略》言“过龙堆到故楼兰”,皆谓罗布淖尔西北之楼兰城。故东方人之呼淖尔也,曰“拗泽”、曰“盐泽”、曰“蒲昌海”,而自西方来者,则呼曰“牢兰海”。

《水经·河水注》引释氏《西域记》南河自于阗于东北三千里,至鄯善入牢兰海”是也。古牢、楼同音,《士丧礼》“牢中”郑注:“牢,读为楼。”盖自西方来,必先经楼兰城而后至罗布淖尔,故名此淖尔曰“牢兰海”(《史记正义》引《括地志》作“穿兰海”,字之误也)。此又楼兰在淖尔西北之一证。此其不合二也。故曰希、斯二氏所发见淖尔东北之古城,决非古楼兰也。然则其名可得而言之欤?曰:由橘氏所得李柏二书观之,此地当前凉之世实名“海头”。李书二纸,其中所言之事同,所署之月日同,所遣之使者同,实一书之二草稿,可决其为此城中所书,而非来自他处者也。其一书曰“今奉台使来西,月二日到此”,“此”字旁注“海头”二字;其二曰“诏家见遣使来慰劳诸国,月二日来到海头”。或云“此”,或云“海头”,则此地在前凉时固名“海头”。海头之名,诸史未见,当以居蒲昌海东头得名,未必古有此称也。求古籍中与此城相当之地,惟《水经》之“龙城”足当之。

《水经·河水注》蒲昌海,水积鄯善之西北,龙城之东南。龙城,故姜赖之墟,胡之大国也。蒲昌海溢,荡覆其国。城基尚存而至大,晨发西门,莫达东门”云云,其言颇夸大难信,然其所记龙城方位,正与此城相合。又据其所云“姜赖之墟,(郦注此事,本《凉州异物志》。《太平御览》八百六十五引《异物志》云:“姜赖之虚,今称龙城。恒溪无道,以感天廷,上帝震怒,溢海荡倾,纲齒千里,蒺藜之形,其下有盐,累棋而生。”原注姜赖,胡国名也。”郦注藥括其事),可以知此城汉时之名焉。案各史《西域传》绝不闻有姜赖国,惟汉魏时,由玉门出蒲昌海孔道以达楼兰、龟兹,中间有“居庐仓”一地。姜、居,赖、庐,皆一声之转。准以地望,亦无不合。何以言之?《汉书·西域传》“乌孙乌就屠袭杀狂王,自立为昆弥。汉遣破羌将军辛武贤将兵万五千人至敦煌,遣使者按行表,穿卑鞮侯井以西,欲通渠转谷,积居庐仓以讨之。”孟康曰:“卑鞮侯井,大井六通渠也,下流涌出,在白龙堆东土山下。”夫井之下流在白龙堆东,而居庐仓则在井西,其地望正与此城合。《魏略·西戎传》(《魏志·乌丸传》注引)云从玉门关西出,发都护井,回三陇沙北头,经居庐仓,从沙西井转西北,过龙堆,到故楼兰,转西诣龟兹,为西域中道。”

案今敦煌塞外大沙碛,古人或总称之曰“白龙堆”(《汉书·地理志)敦煌郡”下云“正西关外有白龙堆沙”,《西域传》云“楼兰当白龙堆”,孟康言“卑鞋侯井,在白龙堆东土山下”,是敦煌以西、楼兰以东之沙碛,皆谓之“白龙堆”也),或总名之曰“三陇沙”(《广志》:“流沙在玉门关外,东西二千里,南北数百里,有断石,曰三陇。”则似以“三陇沙”为沙碛总名也),而《魏略》之文殊为分晓,其在东南者,谓之曰“三陇沙”,而在西北者,则专有“白龙堆”之名。今此城适在大沙碛之中间,又当玉门、楼兰间之孔道,与《魏略》之“居庐仓”地望正合,则其为汉之居庐仓无疑。又观《魏略》、《水经注》所纪,蒲昌海北岸之地仅有二城,其在西者,二书均谓之“楼兰,则在东者,舍“居庐”、“姜赖”奚属矣?然则此城之称,曰“居庐”、曰“姜赖”,乃汉时之旧名。曰“海头”,则魏晋以后之新名;而“龙城”,则又西域人所呼之异名也(《水经注》所纪,出《凉州异物志》,疑亦用释氏《西域记》。观“晨发西门,莫达东门”二语,可知为西方人所记。即令为《异物志》语,恐亦本之西域贾胡也)。此地自魏晋以后为西域长史治所,亦有数证。橘氏所得李柏二书,既明示此事;斯氏于此所得简牍中,有书函之检署,曰:“因王督致西域长史张君坐前,元言疏。”(《简牍遗文》第一叶)又有出纳薄书,上署□西域长史文书事,□中阚□(《屯戍丛残》第十一叶)。一为抵长史之书,一则著长史之属,则西域长史曾驻此地,盖无可疑。此二简皆无年月,不能定其为魏晋及前凉之物,然参伍考之,则魏晋间已置西域长史于此,不自前凉始矣。

案《后汉书·西域传》,西域长史实屯柳中,以行都护之事(后汉之初,亦放西京之制,以都护统西域,未几而罢。后班超以将兵长史平定西域,遂为都护,未几复罢。嗣是索班以行敦煌长史出屯伊吾。索班没后,班勇建议遣西域长史屯楼兰。延光三年,卒以勇为西域长史,出屯柳中,不复置都护,自是长史遂摄行都护事矣),故《汉书》纪西域诸国道里,以都护治所乌皇城为据;而《后汉书》所纪,则以长史所治柳中为据。逮汉末,中原多事,不遑远略,敦煌旷无太守且二十载(《魏志·仓慈传》),则柳中之屯与长史之官,必废于是时矣。魏皇初元年,始置凉州刺史(《张既传》),并以尹奉为敦煌太守(《阎温传》)。

三年,鄯善、龟兹、于阗各遣使贡献,西域遂通,置戊己校尉(《文帝纪》),以行敦煌长史张恭为之(《阎温传》)。而西域长史之置,不见于纪传,惟《仓慈传》言:“慈太和中迁敦煌太守,数年卒官。西域诸胡闻慈死,其会聚于戊己校尉及长吏治下发哀。”“长吏”二字,语颇含混。后汉以来,西域除西域长史、戊己校尉外,别无他长吏,魏当仍之,则“长吏”二字必“长史”之讹也。又据斯氏所得一简,云西域长史承移:今初除,月甘三日当上道,从上却至天水。”以简中所记地名考之,实为自魏至晋太康七年间之物(见《屯戍丛残考释》)。恐西域长史一官,自黄初以来即与戊己校尉同置,惟其所治之地,不远屯柳中,而近据海头,盖魏晋间中国威力已不如两汉盛时,故近治海头,与边郡相倚,此又时势所必然者矣。

至前凉时,西域长史之官始见于史(《晋书·张骏传》),而《魏书·张骏传》则又称为“西域都护”。《传》言:骏分敦煌、晋昌、高昌三郡,西域都护、戊己校尉、玉门大护军三营为沙州,以西胡校尉杨宣为刺史。,《晋书·地理志》亦引此文,错乱不可读)案张骏时,西域有长史无都护,“都护”二字必“长史”之误,或以其职掌相同而互称之。斯氏于此地所得一简,云“今遣大侯究犁与牛诣营下受试,《屯戍丛残》第三叶),称长史所居为“营下”,又斯氏于尼雅北古城所得木简,有“西域长史营写鸿胪书”语(本书《补遗》)。此又《魏书·张骏传》之三营,其一当为西域长史之证也。

此三营者,戊己校尉屯高昌(《晋书·张骏(书)[传]》:“初,戊己校尉赵贞不附于骏,至是,骏击禽之,以其地为高昌郡”),玉门大护军屯玉门,而西域长史则屯海头,以成鼎足之势。则自魏晋讫凉,海头为西域重地,盖不待言。张氏以后,吕光、李翯及沮渠蒙逊父子迭有其地。后魏真君之际,沮渠无讳兄弟南并鄯善,北取高昌,此城居二国之间,犹当为一重镇。逮魏灭鄯善、蠕蠕,据高昌,沮渠氏亡,此城当由是荒废。作《凉州异物志》者,乃有“海水荡覆”之说,而郦氏注《水经》用之。顾周隋以前,碛道未闭,往来西域者尚取道于此,故郦氏犹能言其大略。然非希、斯诸氏之探索,殆不能知为古代西域之重地矣。

其余木简,出于和阗所属尼雅城北及马咱托拉、拔拉滑史德三地者,其数颇少。尼雅废墟,斯氏以为古之精绝国。案今官书,尼雅距和阗七百十里,与《汉书·西域传》、《水经·河水注》所纪精绝去于阗道里数合,而与所纪他国去于阗之方向、道里皆不合,则斯氏说是也。《后汉书·西域传》言光武时,莎车王贤诛灭诸国,贤死(明帝永平四年)之后,遂更相攻伐。小宛、精绝、戎卢、且末为鄯善所并”,故范《书》无精绝国传。今尼雅所出木简十余,隶书精妙,似汉末人书迹,必在永平以后。所署之人,曰“王”、曰“大王”、曰“且末夫人,盖且末王女为精绝土夫人者),盖后汉中叶以后,且未、精绝仍离鄯善而自立也。考释既竟,爰序其出土之地,并其关于史事之荦荦大者如右,其戍役情状与言制度名物者,并具考释中,兹不赘云。

甲寅正月。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