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书楼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当前位置:天下书楼 > 饬终津梁

第二篇饬终言论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临终舟楫(印光法师校订)

佛制定亡僧的焚化,原本是让他远离分段生死的假形,而证悟真常的法身啊。所以自从佛建立制度以来,僧众奉为常规。无奈法道衰退,延续久了弊端生起。如今的佛教徒,都以焚化了事,不依制度。常有病人临断气时,就马上为他穿衣搬动,以及入龛一二天,就执行焚化的,可算是太违背佛制了。佛说人有八识,就是知识啊。前五识,名叫眼耳鼻舌身。第六是意识,第七是末那识,也名叫传送识。第八是阿赖耶识,也名叫含藏识。那么人的出生啊,只有这第八识,是最先来。七六五识,依次后来。到了死时啊,也是这八识,是最后去。其余的识依次先去。因为第八识,就是人的灵识,俗语说灵魂的就是啊。但是这个识既然有灵,所以人最初受母胎时,它就先来。所以儿在母胎中,就是活物。到了人死气断之后,它不马上离去,必定等到全身冷透,没有一点暖气,那识才离去。识离去后那么这个身体毫无知觉了,如果有一处稍暖,那识还没有离去,动著碰著,仍然知道痛苦。这时切忌穿衣盘腿搬动等事,如果稍有碰著,那痛苦最为难忍。不过口不能言,身不能动而已。《考经》说:“寿暖识,这三个方面常不相离。如人身有暖,就有识在,识在那么寿还没有终。”古来多有死去三五天而复活的,有详细记载,历历可以考查。儒教也有三天大殓的礼节,因为眷属的恩爱,还希望他万一复活罢了。至于我僧家,虽然不指望他复活,但也不能不体谅他的痛苦。突然搬动,以及迁移火化,那慈悲的心在哪里呢?古语说:“兔死狐悲,物伤其类。”动物尚且如此,何况同为人类?又何况同为佛子的呢?并且人的常情是痛苦到极点时,嗔心容易生起。因为嗔心,最容易堕落。如经上说:“阿耆达王,立佛塔寺,功德巍巍。临命终时,侍臣拿着扇子,不小心掉落在王的脸上,王痛起嗔心,死了堕落为蛇身。因为有功德,后来遇到沙门,为他说法,因为听法,就脱离蛇身,而能生天。”这样看来,可知亡者的识没有离去时,就穿衣搬动,以及很快焚化,使他因为痛生起嗔心,更加堕落,难道不是忍心害理,故意施用惨毒?应想一想我与亡者有什么仇什么恨,却以好心而作恶缘?如果说事属渺茫,无从考证,那经典记载的,岂可不信?近来种种流弊,总是因为活着的人不怜惜死者的苦,只图迅速了事,所以无暇细心体察,于是习以为常,纵然有说到这事的,反而笑他迂腐,结果使亡者有苦难伸,呜呼!世间最苦的莫过于生死。生如活龟脱壳,死如螃蟹落汤。八苦交煎,痛不可言。愿那照顾病人的人,细心谨慎,切莫与病人闲谈杂话,使病人的心散乱,也不要悲哀喧哗。应当劝病人,放下身心,一心念佛,以求往生。又当助念时,让病人随自己念佛的音声,心中系念。如果有钱财,应当请众僧分班念佛,使佛声昼夜不断,使病人耳中常听到佛声,心中常念佛号,那就决定可以依仗佛的慈力,往生西方。即使没有钱财,也应当大家发心助念,以结末后的缘。至于安置后事,切勿在病人跟前谈说。只应当敲击引磬高声念佛,必使句句佛号入病人的耳中,使他心中常不离佛。木鱼声浊,临终助念,绝不应该用。任他或坐或卧,切莫移动。大家专心念佛,等到全身冷透,那神识已去,再迟二时,才可以洗浴穿衣。如果身体变冷转硬,应当用热汤淋洗,将热布搭在臂肘膝弯处,过一会儿就可以回软,然后盘腿入龛。直到事情完毕,还须要长时间为他念佛。所有诵经拜忏,都不如念佛的利益广大。凡一切出家在家各眷属,都须要依照而行。那么生者与亡者,都得大益。再次,我佛涅槃,原本右胁而卧,所以入棺荼毗(火化)。今天的人如果随顺自然,坐亡的入龛,卧亡的入棺,尤为得当。但今天的人沿习成风,恐怕不这样认为,也只好听他自便。至于人死后的善恶境相,原本有实据。那生善道的,热气从下往上升;生恶道的,从上往下降。如果全身冷尽,热气归顶的,就是生圣道;到眼的生天道;到心的生人道;到腹部的堕饿鬼道;到膝盖的堕畜生道;到脚板的堕地狱道。所以偈说:“顶圣眼天生,人心饿鬼腹,畜生膝盖离,地狱脚板出。”要知生死事大,人人不能免。唯有这一著,最应当慎重。那照应病人的人,应当以同体的悲心,助成往生的大事。古人说:“我见他人死,我心热如火,不是热他人,看看轮到我。”因缘果报,感应没有差错。要求自利,必先利他。这些话遍告同袍,恳请人们各自注意。

念佛饬终津梁(炊萸馆主)

第一章、略说净土法门之当机

马鸣的《起信论》说:“末法的众生,如果对修行正法,产生胆怯退步的想法,应当知道如来有殊胜的方便,就是以信愿称念阿弥陀佛名号,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永无退转。”因为这个净土法门,有三经专门宣传,有众多的经典宏扬。是如来兼为末法多有胆怯退步的众生所开示,广施大无畏,以期普摄众生。为什么?因为众生在末法时期见如来的法藏,繁多深奥难懂,于是多有怖畏而胆怯退步的。如来的净土法门,只要能信愿持名,无须普遍浏览经典(志愿宏法的,不属于这个论)。或者末法众生听说菩萨须要经历三大阿僧祇劫的苦行,才能成佛道,就会由于怖畏长劫而产生胆怯退步的想法,如来却说一生成办,不经历阿僧祇劫。众生又听说三障(见惑 、思惑,无明惑)相续,生死难离,初信位断见惑,七信位断思惑,才离分段生死。因此怖畏无量,而产生胆怯退步,如来的净土法门却说不专断惑,带业往生。又末法众生,寿命短促,转世有隔阴一迷,前功尽弃。因此怖畏胆怯退步,如来却说净土众生寿命无量,一生补处,继承佛位,永无退转。又或者众生忧虑末法时期佛菩萨善友很难遇到,没有人提携引导,不免怖畏,产生胆怯退步的想法,如来的净土法门,却说将来要往生的诸佛护念,现在往生的弥陀接引,已经往生的与上等善人共会。众生于是能远离怖畏,信顺修持。这是由于如来的妙观察智,鉴察没有遗漏。善巧方便智,大悲普摄众生。所以《要解》说:“当知执持名号,既简易直截,又至顿至圆。因为念念就是佛,不劳观想,不必参究,当下圆明,没有多余没有欠缺。上上根不能超出这个范围,下下根也可以达到这个领域。”所以《华严》一经,开示菩萨无量的行门,善根成熟的众生,也都摄尽。末后一著,又以普贤的行愿,导归极乐,使末法时期善根未定的众生,因为这个方便,而能与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同登莲池海会。可算是摄化没有遗漏,畅达佛的本怀。众生与佛的心性,原本是平等的。佛是究竟圆证,众生是迷惑背离有浅有深,所以根器有利有钝。凡是学佛的,应当自己审量。须要选择契理契机的法去修,这样不至于长在轮回中啊。处在今天的时代,如果是宏经大士,具有法眼的宗师,固然应当博览群籍,各宗都宣扬,鉴机接引,不应当偏废。如果论收取根机广,下手容易而成就多的,当推净宗。真的是阿伽陀药,本来一味药性而兼有众多的药性。如果对于教里不能通达,或不能这一生断尽见惑思惑,那不如服这一味药,作为主行,就决定没有差错。希望有志求菩提道的,知道取舍吧。

第二章、论净土法门念佛正行以外,当求饬终缘助,免收获失时。

凡是修行不论哪一种法门,总须因缘具备,正行助行都有资粮,才能成办。如果论净宗,自然是以念佛为正行。而持戒修观,实在是最重要的助行。此外有缘相助的道不止一个,而以临终召集净侣,为亡人念佛饬终,是最切要的。前者念佛持戒等,是发起坚固的善根不失时;后者念佛饬终,是成熟收获的善根不失时。什么是不失时?就是念佛行人,如果平日修持精勤,善根坚固成熟,自己的力量可以有把握;再在临终时,得到善友的助念。那收获一定能增上,品位必然升高。如果没有达到成熟,或戒德未全,还须要广征善缘,兼借善友的念佛回向,提起警觉,而尽快成熟,尽快收获。使念佛往生没有白费的过失,这叫做成熟收获,不失于时。论起娑婆世界的火宅众生,不靠念佛,要了脱生死,或有二三四五众生,以及无量的众生而不能出离的,都是因为三昧未成,业障境缘可畏。三障阻碍,断惑很难。所以具缚凡夫,处在种种业障重围之中,只靠自己的戒定慧力,奋勇突出,不是勇猛丈夫不能达到这一地步。如果一念把持不牢,便随业漂流转移,须要经历再生,重新计划修进。须知临终一念,正是后有转生的因。我们的阿赖耶识,主宰难控,无非是随业境转变。所以死后生起因,实在是一种炽盛的境界,升降都是由于这个。因为临终的时候,我们无始以来所造的九法界中的善恶不动等业力境界,同时在识上聚集显现。在这无量的差别业中,必有一法界的业,较为偏重。又因为无明爱润,成熟炽盛,就成为这个法界生有的开导依。八识跟随执持,而这个界的依报正报,就成立了。所以临终的行人,得到莲友念佛饬终,使行人眼睹圣像,耳听洪名,威仪整肃,心口相应,念念相续,声声不断。正所谓三业(身口意)纯和,六根(眼耳鼻舌身意)都摄,就是造就佛法界炽盛的境界。随着开导而往生,管教华开见佛,忍悟无生,这就是唯识所现。因为识心度生死大海,只靠一句佛名作为护身的浮囊。而种种业力境浪,排山汹涌而来,浮囊一失去,漂溺很可忧。如果那生死岸畔的善友,能以念佛作为缘助的,犹如无量的浮囊,系在脖子上。那凭借既然很多,就永离怖畏,最终到达无生的彼岸。又如重船搁浅,橹楫难以施展,正需要前拉后推,才能救渡。众生业障重修行浅,不是自己的心力能够出离的,所以滞留生死中。如果净众在后面推,弥陀在前面接引,固然是从哪里不往生西方呢?念佛饬终的方便利益,那切要就是如此。所以有往生的是张钟辈屠夫之流,也能莲登九品。没往生的是苏东坡积行之士,也是空带着公据。所以东林有同生的誓愿,百丈定立化亡僧的规矩。结社念佛,除研究宏化外,对于净友自身的善利,哪个有比这个殊胜呢?况且行人既然借净友助念而往生西方,那他日净友缘熟时至,已往生的也必随佛来迎接,如刘遗民迎接远公的事例啊。那么在娑婆世界作同行净侣,在安养净土作莲胞兄弟。度人就是自度,自利就是利他。感应道交,理所当然。佛会同仁,为什么不兴起来?

第三章、论念佛人应励行家庭佛化,为宏法起点,以求将来饬终便利。

念佛修行人,既然持名念佛殊胜的修行,信愿求生安养国(极乐世界)。其次应当发大菩提心,抱着善与人同的宏誓,庄严自己。不堕入二乘偏狭自利的障碍,所谓尽法界众生界,尽未来际,都化导摄受,普遍使众生念佛,同生西方。这样的净土资粮,才称为圆满具备。但是登高从低处开始,行远从近处开始。利他修行的起点,就是从修行人的家庭开始。所以对于家中亲族长幼,应当常用佛法灌输诱导。讲演只求能醒悟,不要太高深。为家人说善恶因果报应没有差错,为家人说苦空等道理,为家人说生死烦恼种种过患,念佛往生种种善利。只要能蓄意熏习,恳切开导,自然会成熟。当家人信顺后,那欣喜与厌恶的情绪生起,自然能起行。于是进一步组织佛化式家庭,率领全家,共修净法。如果善根增长,就再进一步同受归戒,成为优婆塞优婆夷。能这样的话,就是修身齐家,也包含佛化了。慈和平易,共同往生莲邦。世人不了解,常以为佛法只是为了超度幽冥鬼魂而设,觉得不吉利。庸愚的盲见,大错特错!《华严经》中佛升诸天说:“如果这个修行人临命终时,自己家属为他念佛饬终,那么得到这个援助,决定生西。再有净友帮助,上品是可以期望的。”这是求饬终利益的根本办法。阻碍既然没有,成效自然显著,愿净修的人加以留意吧。如果念佛人对于家庭佛化没有成熟,就应当专求同行净侣,在临终时念佛缘助。而叮咛家属,应当协助。如下述各项,应当知道禁忌的,也应当先行恳切嘱咐,不要耽误大事。

一、临时请净众念佛助生。关于饬终各项,切记嘱咐家属听受指挥,加意依行。

二、行人没有昏迷前有二个禁忌。一是,忌家属的软爱语(家事应处分完)。用世情牵缠,徒增恩爱悲伤,因为有妨碍往生西方。二是,忌临床哭泣喧哗,扰乱正念,使行人不能往生。这是爱他反而害他。要避免这二个过失,就要让家属一致念佛,回向往生,这是最妙。行人已经昏迷,到暖觉没有舍弃之前,这时阿赖耶主识还在,最忌讳触动身体。无论什么人,不要用手指器物去稍微触动他的身体皮肤,增加他的苦痛,因而产生怨毒。如佛经说阿耆达王,福德巍巍,应生天界,只因为临终,侍者挥扇触到他的脸面,产生怨毒,竟堕落蟒身。蒙僧人说戒救度,才得生天。可知沐浴换衣等事,应在暖觉完全消失后举行。

三、既然请净众饬终助念,切记嘱咐家属,不要同时邀请外道神像符箓,以及师巫道流,混杂其间。不但有妨正念,而且损害佛法威严(如家属有如此举动,净侣劝导不服,可以停止助念,免招俗人指责为是)。

四、切记嘱咐家属,往生西方以后。

1每天用念佛代替灵前哭泣。

2祭祀用素斋代替荤菜。

3节省种种虚妄的费用(如冥器排场等),买物放生,或作其他功德。以上三项,因为往生西方的人受用清净,不同凡俗(即使不是念佛人,死后也应当如此。如果杀生作祭,怨报重重,徒增亡人的罪业。至于冥器,虽然不完全是虚,但要知道不是有福德的,也不能受用。所以不如节省,用来作功德事)。

父母恩重,不是祭祀能报答的。如果使父母脱离尘垢,然后子女的孝道才完全。这是出世的大孝,不可与俗人谈论啊。所以念佛人如果上有父母祖父母等尊长辈,自然应当用我佛的归元至道婉转劝进。如果父母正信难生,就须要累积时日,渐渐薰习。又须要用自己的念佛功德回向给父母,求佛加被启发,务使父母真诚净修,灭除烦恼,活着就优乐余年,死后就往生净土。临终就邀请净侣,率领眷属,为父母念佛饬终,助生西方。这样事奉父母,人天钦佩赞叹。至于下辈人,往往被学业事业羁绊,不能专志净修,那也没关系,只要教他晨朝十念法则,持久也能证胜果(晨间在空旷处实行,能束心舒气,并使身体壮实)。每逢节日佛诞,父母忌辰,节省瓜果庆贺部分的费用,拿去放生,而使儿女辈襄助这样的事,这种举措实在是有无边的利益。常见儿童天性活泼,所以乖顺的常爱好豢养动物,而顽劣的常糟蹋虫豸,如果使他襄助放生,那残忍顽劣的恶习,自然清除无余。生来慈悲的天性,油然显露而增长。这就是所谓以功德的妙行,代无谓的嬉戏。这个方法先让他把仪规诵习,讲解明晰,督察实行就可以了。从上面两事总起来看,那念佛行人,对于自己家庭的佛化,明显具有上求下化的绩效。推广到法界众生,就是无上大菩提心,哪里只是对临终的往生而已呢?

第四章、念佛行人,应为临终伴侣,饬终念佛助生,以符度生宏誓。

念佛莲社,古德提倡,不遗余力。因为这个法门,自修固然重要,而化导从生尤其殷切。如果隐居寺院,独处山林,专求自利,无心利人的,就是心志狭劣,沉空滞寂的声闻独觉乘,大失莲宗普摄群机,无上大乘的宗旨。菩萨度众生,四摄六度,统统包括了。我前面已说过对于莲友彼此互助,利益切实显著的一端,就是念佛饬终助生极乐是已。净土行人彼此结合,志道相投,既然不是为了利养声誉,是因为厌离秽土欣求净土,共同探究出离大道,在最后一著,自然应当竭力相助。所以念佛人如果听到善友世寿濒危,应当立即快速惠临,不能留恋世务,如听到邻里的火警,虽然披头散发赶去,也不为过。到达后安慰劝勉,布施无畏应说:“我来为你念佛,求佛加被,让你业障消除,善根增长。你只要万缘放下,一心念佛,自然感应道交,蒙佛接引,往生西方。一旦往生,就超凡入圣,了生脱死,胜过生天为天帝天王百千万亿无量无边的倍数。应当生起厌离这五浊恶世的心,发起欣求那九品莲邦的想,依靠众友助念的力量,必能满足你的愿望。切不可有一毫贪生怕死的心,如果有这样的心,就仍然被宿世现生恶业所缚,便是堕落有分,解脱没办法了。切记我的话,随众念佛。”如果这里本有莲社饬终团体,稍等会集就举行。如果没有其他友人来集,或那人病很急,就一人率领家属实行,不要蹉跎耽误时间。应当以至诚悲悯的心,为他念佛。用我平日的善根,为他回向。劝他同念,正心趋向,专求接引。看那行人当作自身想,作我的先导想,为他防护善根,扶植正念,心无厌疲,不生劳倦。能这样行,就是大慈大悲度众生的菩萨。至于平日间莲友相处,应当谦和诚敬,远离我慢贡高嗔恚嫉妒,这是净行人应当取法的态度。反之就是临终也足使净友裹足不前,失却饬终大利啊。

为同行净友念佛,缘助求生,获有四种利益。

一、我为人念佛饬终,我的善根功德都得增长。

二、我为人念佛饬终,因此获得无边的阅历,可以作为自己的法戒。

三、我为人念佛饬终,那他日人也为我念佛饬终,获得相助的实益。

四、那人因我的助念,得生西方。他日因为这个善因缘的力量,那人当从西方侍佛来迎,助我往生。

第五章、念佛饬终之施行及规约。

(甲)组织念佛饬终团

凡城乡市镇,已设有佛学会莲社等,都可以结合同志,组织成团。如果没有以上诸会,就由念佛人彼此相约,临终念佛互助。不限人数,公推理事二人(人多适当增加),负责报告记录,以及指挥一切。入团各员,须填具誓愿书,详载自己年岁职业详细住址,以及家中尊长名号年岁,曾否念佛,交理事保存。团内应请接引三圣佛像(香木金装最适合,否则绘像也可以),此外引磬二把,以备换班。木鱼声浊,不适用助念。

(乙)饬终施行手续

净行人生病并且危急,愿受饬终的,应如下述。

一、饬家属报告理事,理事快去察核准行,立即开单,飞速请团友,同时使其家属到会,迎请接引佛像,净办供具,以及团众必要的供应。

二、团员全到后,开始总念一期(如果是病重的,可由先到的先念,无须等候。由理事根据缓急决定)。

三、总念完毕,由理事将全团分定数班,指定钟点,日夜轮念,务使佛声相续不断,直到行人完全舍弃暖觉才停止(未轮著的,可回去休息,但应当在轮期前早到,以便代替。如果人数少,可劝家属加入)。

四、理事员对于净行人临终往生西方的瑞相,及其测验所得,以及他平日的行止,入道因缘,采访记录,以便撰述行述,颁发给同志,作为楷模,而昭示激劝他人。

(丙)念佛饬终团之规约

一、凡是莲社净侣,不论男女居士,只要发愿度众生,专志净修的,都能入团,不收团费(团中开办费,可由募集补充,因为团员纯属义务)。

二、不论全体个人,不受病家任何酬报,以及拒受丰厚供养。理事应先期嘱咐,一切从简。因为如果接受钱物,有什么特别的赴应?既蒙世人讥诮,又招僧忌。

三、团员没有告假,如果确实有事,接报后,应速请代表到场。如果团员有远行,应先期在理事处声明,指派某人为期内的代表,表示重视守信(其代表资格,也以禅门僧人以及念佛人为宜,以防杂乱)。

四、团员之外或有为祖父母父母等尊亲,以及佛学法团份子,临期要求本团念佛饬终,须经团员介绍,以及理事的考核允许。如果有下列情况的,当详细考虑。

(一)平素不信佛法,或另奉其他外道,到临终还不能反邪归正的。

(二)犯逆罪,以及诽谤三宝,到临终还不知忏悔的。

(三)患急性剧烈传染病,以及疯癫等病,认为因缘未熟,只教授方法,让那家属实行。

(丁)饬终念诵仪规

饬终时,应以一句阿弥陀佛继续念诵,以及首尾回向为最紧要。其余经咒偈赞,都是枝蔓,只可在缓时开头念,现今姑且保留,愿根据缓急而行可以啊(经咒偈不录,全文须阅禅门日诵)。佛像面东,行人西卧,坐卧不限,合掌跟念。全众排坐佛案两旁,家属代行人拈香行礼。举行总念一期(约二小时)。勉力嘱咐行人悉心听念,自念出声默声都可以不限。

香赞(炉香乍爇云云)

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三称)

南无莲池海会佛菩萨(三称)

佛说阿弥陀经(一遍)、往生咒(三遍)、西方赞(接引西方云云)

以上只是病缓时总念一用。

赞佛偈(阿弥陀佛身金色云云)

南无西方极乐世界大慈大悲接引导师阿弥陀佛(问讯)

南无阿弥陀佛(数千遍)

南无观世音菩萨(三遍)

南无大势至菩萨(三遍)

南无清净大海众菩萨(三遍)

大慈菩萨回向偈(或用愿生西方净土中四句,或慈云忏主及莲池大师回向文,也是嘉妙可用)

这是总念已完毕。然后分班接念如下:

赞佛偈

南无阿弥陀佛……

以后换班接念,只是南无阿弥陀佛一句,直到行人舍报后末班,在场人都应加入圆满,称佛号后,念三菩萨名号,以及大慈回向偈。偈完毕,加念下面的偈:

饬终功德殊胜行,无边胜福皆回向,普愿沉溺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刹。

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萨摩诃萨,摩诃般若波罗密。

偈完毕,念三皈依圆满。

附测验生西偈如下:

暖舍降升凭测验,足板地狱膝畜道,人天胸额腹饿鬼,顶舍成圣归正教。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