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佛陀-是巴利文buddha的音译,意译为“觉者”或“觉悟的人士”,是已故的印度圣人——乔达摩的尊称。他发现了解脱的真理,并向这个世间宣告这个真理;此真理就是西洋人所认识的佛教。
公元前六世纪,他出生在迦毗罗卫城(kapilavatthu),是一位统治释迦(sakya)王国国王的公子,这个侯国处于现今尼泊尔疆界一带。他的名字是悉达多(siddhattha),族姓是乔达摩(gotama)(梵文:gautama)。二十九岁那年,他舍弃了皇家公子的生活,成为一位出家的修行者,为他之前所领悟的世间之苦寻找解脱之道。在六年的探索里,他曾经拜见好几位宗教导师,并在一段时期里自我摧残,实践没有带来任何成果的苦行,最终他在伽耶(gayā)(现今的buddh-gayā)菩提树下圆满(sammā-sambodhi)了。接下来的四十五年,他孜孜不倦地说教及开导人们。这位为了世界的利益及快乐而出现的觉者,最终在八十岁时涅槃于拘尸那罗般(kusinārā)。
佛陀不是神,不是先知,也不是神的化身,而是人中的无上士。他是靠着自己的精进才证得最终的解脱及获得圆满的智慧,因此是天神及人类举世无双的导师。他是一位救世主,但他只指导人们怎样去拯救他们自己,即是实际的遵随他的足迹及他指示的道至其终。他所证得的智慧及慈悲的和谐是尽善尽美的,并表达了整个世间及人类完美无暇的典型。
2、佛法是整体解脱的教育,由佛陀所发现、领悟及宣布的。它是以古巴利文留传下来,并保存于‘三藏’(ti-pi?aka)里,即:1律藏(vinaya-pi?aka),或寺院的规律;2经藏(sutta-pi?aka),其中包含了教理、诗节、故事等,而有关其教理皆完完全全的总结在四圣谛里;3论藏(abhidhamma-pi?aka)则以较严谨的系统及哲学的形式表达经藏里的佛理。
佛法不是启示的教理,而是对事物真相的领悟,并掌握其解脱之道的教理。四圣谛的教义是关系到客观存在事物的本性,而解脱是可通过个人精进地自净其意及洞察内心中获得。佛法提供了一个崇高但实际的道德规范,是洞察生命本质的剖析,是渊博深奥的哲学,是实用的思维之训练方法。简略地说,它是朝向解脱之道,一个即完整又圆满的指南。它不但能够解答心和道理的需求,同时也指出一条引导人们超越所有无益及破坏性(恶)的思想和行为之中道——这全都包含在佛法里,并将永远拥有不受时间限制的号召力——只要那个地方有足够成熟的心智去珍惜其教义的要旨。
3、僧伽-意译:僧团或团体,即比丘或出家团体,由佛陀所创办,现仍存在于缅甸、泰国、斯里兰卡、柬埔寨、老挝及孟加拉国的吉大港市,且仍保持着本来的面貌。它与耆那教的出家团体为世界上最古老的出家团体。在佛陀的时代,最出名的徒弟有:舍利弗(sāriputta),除了佛陀,他就是最理解佛法的人士;目犍连(moggallāna),他是有最大神通的人士;阿难(ananda),他是忠实的弟子,亦是佛陀随身的同伴;大迦叶(mahā-kassapa),为佛陀般涅槃后不久,在王舍城(rājagaha)召开大集会的主席;阿那律(anuruddha),他有天眼通及精通正念;罗侯罗(rāhula)则是佛陀的亲生子。
僧团提供外在的体制,为所有想认真奉献自己的生命去领悟最高解脱的目标者提供不被世俗扰乱的有利条件。因此,当宗教发展到成熟的阶段时,僧团就有其世间和不受时间限制的重要性。
三皈依
佛、法、僧被称为‘三宝’,是在于它们无上的清净,对佛教徒来说是世上最珍贵的对象。‘三宝’(ti-ratana)也是佛教徒的‘三归依’(ti-sara?a),他通过语言来表示信奉,或重申那个信奉,为接受它们为他的生命及思想的导师。
目前的三归依巴利文套语乃跟佛陀时代所应用的一样:
buddha? sara?a? gacchāmi
dhamma? sara?a? gacchāmi
sa?gha? sara?a? gacchāmi
我皈依佛
我皈依法
我皈依僧
只要一个人重复朗诵这样简单的套语三次1,就等于宣布自己是个佛教徒了。
五戒
朗诵了三归依的套语之后,经常接下来持五戒。守持五戒是正命基本所需要的最低标准,并再进一步的朝向解脱之道去提升。
1 pā?ātipātā verama?i-sikkhāpada? samādiyāmi
我守持制止杀生的戒条。
2 adinnādāna verama?i-sikkhāpada? samādiyāmi
我守持制止偷盗的戒条。
3 kāmesumicchācārā verama?i-sikkhāpada? samādiyāmi
我守持制止邪淫的戒条。
4 musāvādā verama?i-sikkhāpada? samādiyāmi
我守持制止妄语的戒条。
5 surāmeraya-majja-pamāda??hā verama?i-sikkhāpada? samādiyāmi
我守持制止饮酒的戒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