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书楼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第一卷 历代军制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中军将军:十行;下大夫:一行;上士即官师。

左军将军

右军将军

考证:《吴语》:吴王昏,乃戒秣马,令食士,夜中乃令服兵擐甲,陈士卒。百人以为彻行,行头皆官师。十行一嬖大夫,建旌提鼓,十旌一将军。王亲秉钺,载白旗,以中陈而立,此中军。左军、右军亦如之。注:官师士、嬖大夫、下大夫、将军、命卿百人一行,千人十行,十旌万人。

中军

左军

右军

考证:《吴语》:越王军行于江南,乃中分其师,以为左右军,以其私卒君子六千人为中军。

《吴语》:吴晋争长未成,边遽乃至,以越乱告,王惧,乃合大夫而谋。王孙雒曰:今夕必挑战以广民心,请王励士以奋其朋势。吴王昏,乃戒令秣马食士,夜中乃令服兵擐甲,系马舌,出火灶,陈士卒,百以为彻行,百行。行头皆官师,权铎拱稽,建肥胡,奉文犀之渠。十行一嬖大夫,旌提鼓。十旌一将军,将军命卿载常建鼓,挟经秉枹。万人以为方陈。皆白裳、白旗、素甲、白羽之矰,望之如荼。王亲秉钺,载白旗,以中陈而立。左军亦如之,皆赤裳、赤 、丹甲、朱羽之矰,望之如火。右军亦如之,皆玄裳、玄旗、黑甲、乌羽之矰,望之如墨。为带甲三万以势攻,鸡鸣乃定。按:此黄池之会,吴有军三万,夫差衣水犀之甲者,忆有三千。《国语》注:若今备卫士。

楚相 琅邪  太守、都尉

吴相东海太守、都尉考证:后汉改东海国,曰东海相,无都尉。

徐州刺史楚相考证:后汉初为楚郡,后改彭城国,曰彭城相,无都尉。

楚中尉

广陵相

广陵中尉考证:后汉为广陵郡,曰太守,无中尉。

临淮太守考证:后汉为下邳国、曰下邳相。

临淮都尉

泗水相

泗水中尉

会稽太守考证:分会稽曰吴郡。按前汉未分,如会稽之吴等县皆今苏境。

会稽都尉

丹阳太守

丹阳都尉

吴郡太守

郡国有材官、轻车、骑士、楼船。考证:《汉官仪》曰:民年二十三为正,一岁为卫士,二岁为材官、骑士,习射御骑驰战陈。常以八月,太守、都尉、令长丞尉会都考试课殿,水处习船。《赵充国传》:上发沛郡材官。《朱买臣传》:拜会稽太守,诏到郡治楼船,备粮食、战具,居岁余,受诏将兵与韩说等俱击破东越有功。《南粤传》:天子曰:吕嘉违德,自立晏如,令江淮以南楼船十万师讨之,主爵都尉为楼船将军。按:沛郡、会稽有今江苏境。

二世元年九月,项梁举吴中兵,使人收下县,得精兵八千人。东阳少年杀其令,相聚数千人,欲立长,乃请陈婴强立之。县中从之者得二万。婴以兵属梁。梁渡,英布蒲将军亦以其兵属焉,六七万人。

秦二世二年四月,沛公收兵聚留,二月攻砀拔之,收砀兵得六千人,与故合九千人。四月,项梁止薛,沛公往见之。项梁益沛公卒五千人。(《高祖纪》)。

按:刘项初起,所用之兵,所起之地,皆在今江苏。以项羽及高帝纪合参,高帝至薛,始有兵万四千人;项梁在下邳始六七万人,以收砀兵六千人。考之,则秦薛、会稽县等郡,每一县可得兵六千。项梁起吴县,合下县兵,得精兵八千人。则所谓精兵,非砀县之兵所能拟。至项籍屯鸿门,有兵四十万。高帝在坝上,有兵十万,则後来所收者,皆并合,非苏境之兵。

《前汉书·朱买臣传》:拜买臣为会稽太守,诏买臣到郡治楼船,备粮食、水战具。须诏书到,与军俱进。居岁余,买臣受诏,将兵与横海将军韩说等俱击,破东越有功,征人为主爵都尉。

《吴王濞传》:七国之发也,吴王下令国中曰:寡人年六十二,身自将,少子年十四亦为士卒先,诸年上与寡人同,下与少子等皆发。二十余万人南使闽东,越闽东,越亦发兵从。孝景三年正月甲子,初起兵于广陵。发使遗诸侯书曰:敝国虽狭,地方三千里,人民虽少,精兵可得五十万。吴少将桓将军曰:吴多步兵,步兵利险。汉多车骑,车骑利平地。《楚王戊传》:削书到,其相张尚、太傅赵夷吾谏,不听,遂杀尚、夷吾。起兵,兵会吴,西攻梁,破棘壁,至昌邑南。

《汉官仪》:高祖命天下郡国选能引关蹶张材力武猛者,以为轻车材官,骑士撰飞,以立秋後讲肄课试。

《南粤传》:吕嘉等反,令江淮以南楼船十万师往讨之。《后汉纪》永和元年,侍御史贾昌与州郡并力讨区怜,不克,召公卿百官及四府掾属问方略。皆议遣大将发荆兖豫四万往讨之。

按:据此,则扬州须发兵万人。

永嘉元年。太后以徐扬盗贼益炽,博求将帅。三公举涿令滕抚有文武才,诏拜抚九江都尉与中郎将赵序助冯绲合州郡兵数万人往讨之。

按:后汉郡国不试材官骑士,则所谓发兵者,即征发平民为兵。

《孙坚传》:贼许昌称黄帝,坚以郡司马募召精勇,得千余人,与州郡合讨破之。中平元年,张角起,汉遣车骑将军皇甫嵩、中郎将朱隽将兵讨击之。隽表请坚为佐军司马,乡里少年随在下邳者,皆愿从。坚又募诸商旅及淮泗精兵,合千许人。

按:据此则后汉之季,募兵之制已盛。坚,吴郡人,富春则浙境,淮邳苏境,此苏境募兵之可徵者。

宫下镇

都下督《滕胤传》:受遣诏辅政,孙亮即位,加卫将军。诸葛恪伐魏,以胤为都下督,掌统留事。

京下督《张承传》:芍陂之役,拜奋威将军,出领京下督。《孙韶传》:子越嗣,至右将军,越兄楷式武卫大将军,京下督。

牛渚督考证:《孙桓传》:刘备败走,封丹徒侯,下督牛渚,作横江坞。

解烦督

《周瑜传》注:《江表传》,瑜请见曰:“操象数虽多,甚未足畏,得精兵五万,自足制之。”权曰:“五万兵难卒合,已选三万人,船粮战具俱办,卿与子敬、程公便在前发,孤当继往。”

按:此三万人,似多出自苏境。

《先主传》:曹公征徐州,陶谦遣使告急于田楷,楷与先主俱救之。既到,谦以丹阳兵四千人益先主。谦死,糜竺率州人迎先主,先主未敢当。下邳陈登谓先主曰:“今欲为使君合步骑十万,上可以匡主济民,下可以割地守境。”

按:陈登本言徐州户口百万,云合步骑十万。

《陆逊传》:拜定威校尉,屯利浦,为帐下右部督。会丹阳贼帅费栈受曹公印绶,煽动山越,为作内应。权遣讨栈。栈支党多而主兵少,逊乃益施牙幢,分布鼓角,夜潜山谷,间鼓噪而前,应时破散。遂部伍东三郡丹阳、吴郡、会稽强者为兵,弱者补户,得精卒数万人。宿恶荡除,所过肃清。

《诸葛恪传》恪以丹阳山险,民多果劲,虽前发兵,徒得外县平民而已,其余深远莫能擒尽。屡自求乞为官出之,三年可得甲士四万。众议咸以丹阳地势险阻,与吴郡、会稽、新都、鄱阳四郡邻接,周旋数千里,山谷万重。其幽邃民人未尝入城邑,对长史,皆仗兵野逸白首于林莽,逋亡宿恶,咸共逃窜。山出铜铁,自铸甲兵。俗好武习战,高尚气力,其升山赴险,抵突丛棘,若鱼之走渊,猿狖之腾木也。时观间隙,出为寇盗。每致兵征伐,寻其窟藏,其战则蜂至,败则鸟窜。自前世以来,不能羁也,皆以为难。恪盛陈其必捷,权拜恪抚越将军,领丹阳太守,授棨戟武骑三百。恪到府,乃移书四部属城长吏,令各保其疆界,明立部伍。其从化平民,悉令屯居。乃分内诸将罗兵幽阻,但缮藩篱不与交锋。候其谷稼将熟,辄纵兵芟刈,使无遗种。旧谷既尽,新田不收,平民屯居,略无所入。於是山民饥穷,渐出降首。恪乃复敕下曰,山民去恶从化,皆当抚慰,徙出外县,不得嫌疑,有所执拘。臼阳长胡伉得降民周遗,遗旧恶民,困迫暂出,内图叛逆,伉缚送言府。恪以伉违教,遂斩以徇,以状表上。民闻伉坐执人被戮,知官惟欲出之而已,老幼相携而出,岁期人数皆如本规。恪自领万人,余分给诸将。权嘉其功,拜威北将军,封都乡侯。

按:吴兵制沿后汉之旧,不出发兵、募兵二种。而化莠民为兵,则又出于二者之外,贺齐等传化山越为兵,已迭见。兹录在苏境者。

《孙韶传》妫览等杀韶伯父河。河故将军,屯京城京口。韶年十七,收河余众,缮治京城以御敌。权定丹阳,夜至京城,明日见韶,甚器之。即拜承烈校尉,统河部曲、食曲阿、丹徒二县。自置长吏,后为广陵太守,权称尊号为镇北将军。淮南滨江屯候皆撤兵远徙,徐泗江淮之地不居者各数百里。权还建业朝觐,加领幽州牧,赤乌四年卒。

魏都督青徐诸军事考证:《三国志》。注:《魏略·桓范传》:明帝时,为东中郎将,督青徐州诸军,治下邳。

徐州刺史考证:按:《三国志》吕虔、胡质皆以徐州刺史讨贼御寇,是刺史有军权。又按:魏及晋初皆有扬州都督刺史,实则其时扬州无今苏境,今不录。

都督扬州诸军事考证:《王浑传》。按:晋末平吴以前,扬州都督及刺史皆治寿春,在今安徽境。太康元年以后,始得丹阳、吴郡等郡,始有今江苏地。

都督扬州江南诸军事(《元帝纪》)。

扬州刺史

都督徐州诸军事

监徐州诸军事

徐州刺史

扬州刺史监江南诸军事考证:王导首为扬州刺史,监江南诸军事。

都督扬州江西诸军事考证:《王敦传》:王含为征东将军,都督扬州江西诸军事。

都督诸军事领扬州刺史考证:《王导传》:明帝伐敦,假导节,都督诸军,领扬州刺史。石勒侵阜陵,诏加导大司马,假黄钺出讨之。俄而贼退,解大司马。石季龙掠骑至历阳,导请出讨之,加大司马,假黄钺,贼退,解大司马,复转中外大都督。

扬州刺史都督扬、豫、兖三州诸军事征虏将军假节(《庾冰传》)。

扬州刺史都督扬豫州之琅邪诸军事骠骑将军假节(《何兖传》)。

扬州刺史中军将军都督扬豫徐兖青五州诸军事(《殷浩传》)。

扬州刺史征虏将军都督扬州徐州之琅邪诸军事(《王迹传》)。

扬豫二州刺史、中军将军都督(《桓冲传》)。

扬州刺史都督豫徐兖青五州诸军事、卫将军征大诸督进扬江荆十五州诸军事(《谢安传》)。

车骑将军都督青徐兖三州诸军事,镇广陵。

镇北将军都督青徐幽并等四州诸军事,镇淮阴。考证:《刘隗传》。按:青、徐、幽、并,皆非苏境,而淮阴则在苏境,故录之。

徐州刺史刘遐,镇淮阴。考证:王邃与刘隗同。

车骑将军都督青徐兖二州诸军事假节,镇广陵,后移镇京口加都督扬州之晋陵吴郡诸军事考证:《郗鉴传》。按:郗鉴于苏峻掠京口以东,移镇京口,又于后赵刘征浮海抄东南诸县城京口。

徐州刺史、征北将军都督徐兖青三州、扬州之晋陵、豫州之沛郡诸军事考证:《蔡谟传》:时谟所统七千余人,所戍东至土山,西至江乘,镇守八所,城垒凡十一处。烽火楼望三十余处,随宜所防备,甚有算略。

北中郎将徐州刺史监徐兖二州、扬州之晋陵诸军事,假节,北镇加监青州诸军事,又领兖州刺史,镇下邳考证:《荀羡传》:传羡征慕容兰,自光水引汶通渠,至于东阿,则亲之兖境。按:郗昙代羡,惟加督幽州,仍镇下邳。

安北将军都督徐兖青冀四州扬州之晋陵诸军事、徐兖二州刺史、假节考证:《范汪传》:郗愔领徐兖二州刺史,都督州郡与郗昙同,仍镇京口。

徐州刺史都督扬徐兖豫青冀幽并八州诸军事、加督荆司七州、又加交广二州考证:《宋书·武帝纪》:元兴三年三月,众推高祖为使,持节都督扬徐八州。四月,加都督江州。十月,加领青州刺史。义熙元年三月,改授都督,改授荆、司、梁、益、宁、雍、凉七州,并前十六州,解青州,加领兖州。

《蔡谟传》:拜征北将军,都督徐、兖、青三州、扬州之晋陵、豫州之沛郡诸军事。石季龙于青州造船数百,掠缘海诸县,所在杀戮,朝廷以为忧,谟遣龙骧将军徐玄等守中州。时谟所统七千余人,所戍东至土山,西至江乘,镇守八所,城垒凡十一处,烽火楼望三十余处,随宜防备,甚有算略。

《谢玄传》:加领徐州刺史,还于广陵。及苻坚自率兵次于项城,诏以玄为前锋,都督徐兖青三州、扬州之晋陵、幽州之燕国诸军事,与叔父征虏将军石等拒之,众凡八万。

《谢玄传》兖州既平,玄患水道险涩,粮运艰难,用督护闻人奭谋,堰吕梁水,树栅立七埭为派。推二岸之流,以通运漕,自此公私利便。

《毛璩传》:补镇北将军谯王恬司马。海陵县界地名青蒲,四面湖泽,皆是菰葑,逃亡所聚,威令不能及,璩建议率千人讨之。时大旱,璩因放火,菰葑尽燃,亡户窘迫,悉出诣璩自首,近有万户,皆以补兵,朝廷嘉之。

《范宁传》:方镇去官,皆割精兵器仗以为送故,米布之属不可胜计。监司相容,初无弹纠。送兵多者,至於千余家,少者数十户。既力入私门,复资官廪布,兵役既竭,枉服良人,牵引无端,以相充补。若是功勋之臣,则已享裂土之祚,岂应封外复置吏兵乎?谓送故之格,宜为节制,以三年为断。宫制谪兵不相袭代,顷者小事便以补役。一愆之违,辱及累世,亲戚旁支,惧其祸毒,户口减耗,亦由于此。

《刘牢之传》:太元初,谢玄北镇广陵,时苻坚方盛,玄多募劲勇,牢之与东海何谦、琅邪诸葛侃、乐安高衡、东平刘轨、西河田洛及晋陵孙无终等,以骁勇应选。玄以牢之为参军,领精锐为前锋,百战百胜。号北府兵,敌人畏之。

晋太和四年四月庚戌,桓温帅步骑五万发姑孰。六月辛丑,至金乡。温使冠军将军毛虎生凿钜野三百里,引汶汇于清水。温引舟师自清水入河,舳舻数百里。八月初,温使袁真开石门以通粮运,真克谯梁而不能向,石门水运路塞。

扬州刺史都督扬、南徐、兖三州诸军事 考证:《彭城王义康传》。按:宋诸州刺史皆知军事,庐陵王义真为扬刺,镇石头。徐羡之为扬刺,传不言所督。王弘为扬刺,受督於彭城王义康。始兴王浚为扬刺,亦不言所督,庐陵王绍谓即受督于义恭。

徐兖二州刺史都督徐兖青三州诸军事,镇京口。

南徐州刺史都督南徐州诸军事(《衡阳王义季传》)。

《宋书·本纪》武帝义熙十二年,姚兴死,兄弟相杀,关中扰乱。公乃戒严北讨,加领征西将军司豫二州刺史,以世子为徐兖二州刺史。下书曰:吾倡大义,首自本州,克复皇祚,遂建勋烈,外夷劲敌,内清奸宄,皆邦人州党谒诚尽力之效也。情若风霜,义贯金石,今当奉辞西施

斾,有事关河,弱嗣叨蒙,复忝今授,情事缠绵,可谓深矣。顷军国务殷,刑辟未息,眷言怀之,能不多叹。其犯罪,系五岁以还,可一原遣,文武劳满未蒙荣转者,便随班序报。《武帝下》:永初元年八月戊辰诏曰:彭、沛、下邳三郡,首事所基,情义缱绻,事由情奖,古今所同。彭城桑梓本乡,加隆攸在,优复之制,宜同丰沛。其沛郡下邳可复租布三十年。

按:宋武帝刘裕本北府旧将,所用兵士,亦多北府之旧,以书与诏考之,是宋武所用,皆南徐州之兵。而一州之中,尤资彭城沛邳三郡之众,皆今镇江之境也。

《宋书·谢晦传》:尚书符荆州曰:使持节散骑常侍、都督南徐兖之江北、淮南、青州,徐州之淮阳、下邳、琅邪、东莞七郡诸军事,征北将军南兖州刺史檀道济统劲锐武卒三万,戈船蔽江,星夜继发,千帆俱举,万棹遄征,散骑常侍骁骑将军段宏铁马二千,风驱电击。

宋齐

石头《宋书·南郡王义宣传》:元嘉元年,封竟陵王,拜右将军,镇石头。七年,迁徐州刺史。按:自是多以宗亲镇石头,元嘉二十七年,魏主焘南侵临江,以太子劭镇石头,地位之重以见。

京口南徐州治所。《州郡志》:南徐州镇京口,望海临江,缘江为境,内镇优重。

广陵南兖州治所。《南齐书·州郡志》:南兖州镇广陵,魏文帝曰:天所以限南北。

彭城徐州治所(齐无)。《宋书·王玄谟传》:上表以彭城要兼水陆,请以皇子临州事,乃以孝武出镇。按:衡阳王义季元嘉二十二年七月已以徐州刺史都督徐、兖、南、青、冀六州诸军事,是徐州为重镇。

淮阴北兖州治所。《宋书·州郡志》、《南齐书·州郡志》:北兖州镇淮阴。宋泰始二年失淮北,于此立州镇。《刘善明传》:建元元年出为假节都督兖州、徐州、东海朐山军事,宁朔将军兖州刺史表移东海郡,治连口,又于石鳖立易平郡,皆见纳。

郁州青、冀州治所。《南齐书·州郡志》:青州,泰始初淮北没虏,始治郁州。上郁州在海中,周围数百里,岛出白鹿,有田畴鱼盐之利。刘善明为刺史,以海中易固,不峻城雉,乃累石为之,高可八九尺。冀州,泰始初,遇虏寇没,更置立二州共一刺史。

元嘉二十七年三月,魏主遣永昌王仁将步骑万余,驱所掠六郡生口屯汝阳。时徐州刺史武陵王骏镇彭城,帝遣问使命骏发骑赍三日粮袭之。骏发百里内马,得千五百匹,分为五军,遣参军刘泰之帅安北骑兵,行参军垣谦之、田曹,行参军臧肇之,集曹行参军尹定,武陵左常侍杜幼文,殿中将军程天祚等将之,直趋汝阳。魏人惟虏救兵自寿阳来,不备彭城。丁酉泰之等独进击之,杀三千余人,烧其辎重,魏人失散诸生口悉得东走。十二月庚午,魏主至瓜步,建康震惧,民皆荷担而立。壬千,内外戒严,丹阳统内尽户发丁,王公以下子弟皆从役。

《宋书·索虏传》:元嘉二十七年军旅大起,以兵力不足,发南兖州三五民丁,征符到十日装束,缘江五郡集广陵。又募天下弩手,不问所从,若有民步众艺武力之士应科者,皆加厚赏。

按:据此则刘宋以后,仍不出发兵、募兵二格。

《传》又曰:十二月,自率大众南向,於滁口造菓筏,声欲渡江。太祖大具水军,为防御之备,领军将军刘遵考与左军将军尹弘守横江,少府刘兴祖守白下。

《索虏传》:元嘉七年三月,诏曰:河南中国多湮没虏所,遗黎荼炭,每用矜怀。今民和年丰,方隅无事,宜时经理,以固疆场。可简甲率五万,给右将军刘彦之,统安北将军王仲德、兖州刺史竺灵秀舟师入河,骠骑将军段宏精兵八千,直指虎牢;豫州刺史刘德武劲勇一万,以相犄角;后将军长沙王义欣可权假节,率见力三万,监征讨诸军事。

按:此役之兵亦近十万。

《索虏传》:元嘉二十七年大举北伐,诏曰:可遣宁朔将军王玄谟戈船一万,前驱入河。使持节都督青冀二州刺史萧斌、使持节都督徐兖青冀幽五州徐兖二州刺史武陵王水陆并驱,步骑十万,迳造许洛。

按:元嘉用兵,以此役为多。

元嘉三年西讨,舟师三万。《谢晦传》:尚书符荆州曰:南兖州刺史檀道济统劲锐武士卒三万,戈船三万蔽江,星夜继发,千帆俱举,万棹遄征。

元嘉七年三月北伐,舟师五万。诏简甲率五万,命右将军到彦之等统舟师入河。

元徽五年西讨,舟师三万。《沈攸之传》:尚书符征西府曰:今遣湘州刺史军主吕安国、辅国将军任侯伯、骁骑将军萧顺之舳舻二万。骆驿继路,后将军军主荀元宾、宁朔将军主郭文孝轻艓一万,截其津要。

又泰始二年南讨寻阳,舟师七千。

元嘉二十七年北伐。诏遣宁朔将军王玄谟等水军入河。

元嘉三十年,诏遣褚湛之等击义军。孝建元年,嘉遣柳元景等讨义宁,皆有水军。

建康扬州刺史治

石头

京口南徐州

广陵南兖州

归政武州

尉民泰州

淮阴

《梁书·本纪》:大同十年三月,上幸京口,城北鼓楼更名北顾。又《本纪》:义师之逼,东昏遣军主左僧庆镇京口,至是遣使晓谕率众降,乃遣弟辅国将军秀镇京口。《本纪》:东昏遣军主左僧景镇广陵,率众降,遣从景宁朔将军景镇广陵。太清二年,南兖州刺史南康王会理等合众三万,至于马卬洲。大宝二年,侯景以郭元建为南兖州刺史,三月降齐,齐行台辛术据广陵。太清元年,北兖州刺史胡贵孙独率众与东魏战。三年,北兖州刺史湘潭侯退还本镇。四月,北兖州刺史定襄侯祗奔东魏,并据淮阴。

宿豫《本纪》:天监八年正月,魏镇东将军成景俊以宿豫来属。

归政武州《隋书·地理志》:下邳郡下邳县梁曰归政,置武州。太清元年七月,武州刺史萧弄璋攻东魏碛泉吕梁二戊拔之。

郁州《梁书》:郁州与魏接境,其民多私与魏交市。青冀二州刺史张稷政令实弛,僚吏颇多侵渔。郁州民徐道角等夜袭州城,杀稷,送首于魏。兖州刺史康绚遣司马奉伯讨平之。

《昌义之传》:天监二年为北徐州刺史,镇钟离。五年,魏中山王元英率众数十万寇钟离,昼夜苦攻。六年四月,高祖遣曹景宗、韦睿率众二十万救焉。

按:梁武用兵,以此役为是。

建康扬州刺史治。《陈书·本纪》:天康元年三月己卯,以扬州刺史司空安成王顼为尚书令。五月庚寅,进位司徒都督中外诸军事。太建十一年十一月,以扬州刺史始兴王叔陵为大都督,总督水陆军。

京口南徐州刺史治。按;南徐州刺史皆带都督南徐州诸军事,见《侯安都传》。

吴县吴州刺史治。《陈书·本纪》:祯明元年十月,割吴郡置吴州,以荆州刺史萧 为安东将军、吴州刺史。

《陈宝应传》:尚书下符曰:陈宝应连结留异,表里周迪。今遣沙州刺史俞文冏等率羽林二万、艨艟盖海,乘跨沧波,扫荡巢窟,使持节都督征讨诸军事、后军将军章昭达率缇骑五千,组甲二万,直渡邵武。

宋齐梁陈军职

都督 诸军事

监诸军事

督诸军事

军主《二凶传》:冶渚军主原穉孙是世祖故史。《邓琬传》:殷孝祖死,军主朱辅之、申谦之皆败。

副军主《邓琬传》:朱辅之副正员将军,皇甫仲远、申谦之副虎贲中郎将徐稚宾并没。

队主《二凶传》:东掖门队主吴道兴是臧质门人。《沈庆之传》:领队防东掖,又曰夜半唤队主不?《沈攸之传》:尚书符征西府曰:今遣南临淮太守军主王敬则、南高平太守军主陈承叔、南汉阳太守军主彭文之,骠骑行参军军主召宰甲二万、前锋云腾。

戍主

军主《周盘龙传》:建元二年,虏寇寿春,以盘龙为军主,假节转太子左军,授持节军主如故。《曹虎传》:建武二年,为雍州刺史,虏寇沔北,围樊城,虎固守,虏临沔水,虎遣军主田安之等十余军出逐之。《萧颖胄传》:东昏侯遣军主彭盆、刘希祖三千人南讨。

副军主刘山阳入门斩之,副军主李元履以余众归附。《陈书·周文育传》:司州刺史陈庆之启周荟为前军军主。《留异传》:临城公大连板为司马,异督责大连军主,众并患之。

北魏

下邳东徐州刺史驻。《地理志》:孝昌元年置东徐州。皇兴元年宋王玄载弃下邳,魏以辛绍先为下邳太守,高闾为东徐州刺史。

彭城徐州刺史及彭城镇将驻。《魏书·显祖纪》:天安元年九月,刘彧、徐州刺史薛安都以彭城内属。《魏书·尉元传》表曰:若贼向彭城,必由清泗过宿豫,历下邳,趋青州路入,行水经东安,即为贼用师之路。今若先定下邳,平宿豫,镇淮扬,戍东安,则青冀诸镇可不攻而克。

宿豫镇将治武定。一置东楚州。

角城

北齐

彭城徐州治(赵彦深等传)。《通典》:后魏置东南道行台。

下邳东徐州。《陈书·本纪》:大建七年二月,樊毅克齐下邳城(元景安等传)。

宿豫东楚州。

广陵东广州。《陈书·本纪》:大建五年九月,樊毅克广陵楚子城。六年正月,广陵金城降。

淮阴楚州

堂邑泰州

龙且海州

《秦王俊传》:陈将周罗 相率而降,授扬州总管四十四州诸军事。

徐州总管

《地理志》:彭城郡后周立总管,大业府废。

唐初总管府

扬州武德三年,于润州江宁县置扬州。九年,省江宁县之扬州,改邗州为扬州,置大都督,督楚七州。贞观十年,改大都督为都督,都督常润七州。龙朔二年,升为大都督府。天宝元年,改为广陵郡,依旧大都督府。乾元元年,复为扬州。

苏州武德七年,置苏州都督,督苏湖四州。武德九年,罢都督。

徐州武德四年,置徐州总管府,督徐邳泗琅仁沂六州。贞观二年,省鄫邳二州。武德九年,改都督。贞观二年,省鄯邳二州。贞观十七年,罢都督。

海州武德四年,置总管府,领涟环东楚四州。七年,以沂州属海州都督。贞观元年,罢都督。

唐方镇

武宁军节度徐、泗、濠观察等使

《新唐书·方镇表》:建中三年,置徐海沂密都团练观察使,治徐州,兴元元年废。贞元四年,置徐、泗、濠三州节度使,治徐州,十六年废。未几,复置泗、濠二州观察使,隶淮南,徐州领本州留后。元和二年废泗濠二州观察使,置武宁军节度使,治徐州,领徐泗濠三州。四年增领宿州。长庆元年,宿州隶淮南节度。大中七年,宿州复隶武宁节度。咸通三年,罢武宁军节度,置徐州团练防御使,隶兖海节度,罢徐州防御使。五年,置徐泗团练观察处置使,治徐州。十年,置徐泗节度使。是年,复置都团练防御使,增领濠宿二州。十一年,置徐泗观察使,寻赐号感化军节度使。乾符二年,罢领泗州。光化元年,复为武宁军节度使。

兵数自三万至十万。

《金石萃编》唐徐州使院新石幢记:岐公,辛卯岁,自夏台帅奉诏朝于京师,天子诏公於明庭曰:今之徐方控临东极淮海闽越,千里遥赖,地产兼金,俗风用刚,河山郁盘,我武宜扬,故有铁钺印绶之赐。予之戎柄,期于光大,郡邑之长,司我风教,蒸人寿元,系厥二吏,备以寮属。予之耳目,期于观听,大野东原,既猪且平,纤缟草木,咸在征赋,故皆命使,期于营度,城一十六,户一十万,兵六十旅,矛盾戈戟,戎马铁马,泊飞潜动植,宜咸领焉。按:《旧唐书·宪宗纪》:元和元年六月,李愿为武宁节度使,愿李晟之子,袭歧国公。

曰六十旅者,一旅五百人,实三万。《樊南集诗》:“彭门十万貔貅勇,首戴公恩若山重”,是多至十万之证。

淮南节度使管内观察处置等使扬州大都督府长史

《新唐书·方镇表》:至德元载,置淮南节度使,领扬楚十三州,治扬州。元和二年,升寿州团练使为都团练使,领寿泗楚三州,寻废,复为寿州都团练使,以楚州隶淮南节度。

按:方镇表,淮南节度领扬、楚、和、滁、寿、庐、舒、元、蕲、安、黄、申、沔十三州,惟扬楚二州在今江苏境,余州皆不在,今于不在者略之。

兵数多者七万。

《新唐书·杜佑传》:为淮南节度使,列营三十区,四邻畏之。《高骈传》:徙淮南节度使,骈善完城垒,募军及主客,得锐七万。

镇海军节度使浙江西道都团练观察处置等使润州刺史

《新唐书·方镇表》:乾元元年,置浙江西道节度使,兼江宁军使,领昇、润、苏、常十州,治昇州。寻徙治苏州,未几治杭州。二年,废浙江西道节度使,置观察处置都团练观察守捉及本道营田使,更领丹阳军使,治苏州。上元二年,徙治宣州,罢领昇州。大历十二年,罢领丹阳军使。十四年,合浙江东西道,置都团练观察使。建中元年,分为二道。二年,合浙江东西二道观察,置节度使,赐号镇海军节度。《旧唐书·德宗纪》:建中二年五月庚寅,以浙江西道为镇海军,加苏州刺史韩

滉检校礼部尚书润州刺史,充镇海军节度浙江东西道观察使。

又《方镇表》:贞元三年,分浙江东西为二道,复置浙江西道观察,领润、常、苏七州。元和二年,升浙江西道都团练观察使为镇海军节度使。四年废,复置观察使,领镇海军使。六年,罢镇海军使。大和九年,复置镇海军节度使,数日废,既而复置,逾月又废。大中十二年,复置镇海军节度使,十三年废,置都团练观察使。咸通三年,置镇海军节度使。

按:新表于浙西节度使观察使颇有舛漏,于大历二年罢领宣歙二州下应加“仍治苏州”四字,建中二年,赐号镇海军节度使,应加“治润州”三字。以《旧唐书·本纪》考之,自除浙西观察使白志贞後,留领润州刺史。

兵数三万。

《新唐书·韩滉传》:迁浙江东西观察使,寻检校礼部尚书,为镇海节度使。帝在奉天,淮汴震骚,请以镇兵三万助讨贼,有诏嘉劳。

《旧唐书·韩滉传》:造楼船战舰三十余艘,以舟师五千人由海门扬威武至,由浦而还。

按:镇海节度属之苏、常二州兵数,苏州见白居易诗:“五千子弟守封疆”,则兵数为五千。

乾道之末,各州有都统司领兵,建康五万,镇江四万七千,楚州武锋军一万一千。其後分屯列戍,增损靡常。所可考者,统制、统领、正将、副将、准备将之目,禁军建隆以来之制,宣毅庆历中,京东、京西、河北、河东、淮南、江南、江西、两浙荆湖、福建九路募健勇,或选厢军为之,指挥二百八十八。至治平中,管一百七十四,京东路徐二,淮南路扬二,楚、真、海、泰、通、高邮、涟水各一,江南路江宁一,两浙路苏、润、常各一,忠节总六十,江宁、扬、楚、真、泰、徐各一。

淮南东路

扬州淮南节度使领淮南马步军都总管或兵马都钤辖,南渡为淮南东路安抚使,或兼江淮及两淮安抚制置大使。

楚州团练使

海州团练使

(南渡无)

泰州刺史军事

真州刺史军事

通州刺史军事

两浙西路

常州刺史军事

苏州平江军节度

润州镇江军节度

(以上《元丰九域志》。)

江南东路

江宁府建康军节度领江南东路马步军总管,或都钤辖,南渡为江南东路安抚使行营留守沿江制置使,或江淮安抚制置大使。(《景定建康志》)

金徐州武宁军节度使(《地理志》)

邳州刺史

北宋

武卫军二指挥。

武卫徐州二指挥。

忠节江宁一指挥、扬州一、楚州一、真州一、泰州一。

宣毅徐州一、扬州二、楚州一、真州一、海州一、泰州一、通州一、高邮一、涟水一。

马军骑射徐州。

威边徐州。

□军骑射扬州、真州、海州、涟水、高邮。

开远扬州、楚州。

六奇楚州。

静海徐州、扬州、通州。

水军扬州、楚州、涟水、高邮、江宁。

壮武楚州、扬州、通州、高邮、泰州。

静胜扬州。

熙宁以後

宣毅徐州二、扬州二、楚州一、真州一、海州一、通州一、高邮一、涟水一。

威果江宁三、扬州三、苏州一、润州一。

忠节江宁一、扬州一、楚州一、真州一、泰州一。

南宋

建康府

御前都统制司:原名神武右军,绍兴初,张俊带所部神武右军前来建康府驻扎,後改充行营中营中护军,起发泗州。绍兴七年,复回建康。十一年四月,奉圣旨改充御前军之名为都统制司。

游奕军:选锋、前军、右军、中军、左军、後军六军。每军统制官一,统领官二,正将五,副五。军数五万人。马数五千八十七匹。军饷钱粮系淮西统领所帮给。

侍卫马军:乾道七年三月,太尉威武军节度使主管马司公事。按:当作主管侍卫马军都指挥司公事,李显忠奉旨移屯建康府。

中军正将副将准备将各六。左军後军正将、副将、准备将各五。

选锋军、前军、右军、中军、左军、後军,每军统制官一,统领官二。选锋军正将、副将、准备将各二,前军正将、副将、准备将各三,右军正将、副将、准备将共十七。军数:选锋军三千五百人,前军三千人,右军五千五百人。马数:选锋军马八百匹,前军马六百匹,右中左後军马各八百匹。

沿江制置司:乾道三年八月,以知建康府史正志兼沿江制置使,自盐官至鄂州沿南北及沿海千五百人,马军三百人,充次等效用。

防江军:嘉定十七年,奉圣旨,令沿江制司招刺充三色军兵胜捷五百人,吐浑一千人,雄威一千五百。本军统制官一,统领官一,正将、副将、准备将各四。

效用军:绍定元年十二月,因李全为乱,赵大使善湘由朝廷招募效用军一千四百五十五人,理填骑两司缺额。

破敌军:嘉熙元年四月,陈制使 由请于朝,取发福建、两浙、江西、湖南诸郡土牢,拣选强壮,赴本司面刺双旗借理诸军缺额,请立名破敌军。自後逐时又将所部去处曾经作过及犯盗充军之人,一律刺旗,发下破敌军收,请置立将队选差制将领佐训练官,合千人部辖。统制官一,统领官一,正将一,副将二,准备将二。军数一千四百四人(《景定建康志》)。

精锐军:淳祐七年,都督赵公蔡给旗榜于两江等处,招募农业强壮,创立军将。统制官一,统领官一,正将四,副将三,准备将四。军数二千五百三十一人。

策胜:中右两军。淳祐五年八月,密札勘会:朝廷近以行下淮东西制司、沿江正司、沿江副司、京湖制置大使司、湖南安抚大使司、淮西招抚司、浙西兵船司、太平州节制司,共招募游击三万人,今来陆续将已招到人数,分解屯扎之所。八月十二日,奉圣旨,以御前策胜为名,三万人分为前右中左後先锋六军,右军中军屯驻建康。中军五千人,统制官一,同统制官一,正将二,副将三,准备将三。右军五千人,统制官一,统领官二,正将五,副将五,准备将五。

制效两军:统制官一,统领官一,正将四,副将四,准备将二。第一军一千二百人。第二军一千二百一十六人。考证:《景定建康志》:制效两军,原系两淮土著税户,因鞑兵连年侵扰,避地诸沙。端平三年间,制置司差官抚恤,招募捏刺,充民兵制效军,理骑戎两司缺额,帮放次等效用二百食钱,请给分为十部,差置制领管干趁应差调。续于淳祐十年内,本司以诸部零细不成军,分具由朝廷并作两军,每军立为将给降制领将佐付身帮行供给。

靖安唐湾水军:统制一,统领一。五千七百二人。《景定建康志》:靖安水军于淳熙十三年三月内,移拨采石水军一将二千五百人前来靖安镇屯驻,并理建康府都统司缺额。嘉定八年七月,创置唐湾水军二千五百人,并理马司缺额。

龙湾游击水军:二千九人。嘉定十四年正月内,准密札备奉圣旨,唐湾靖安两水军合并一军。

金山团窝制效军:六百五十九人。

御前游击军:都统制一。前军、右军、中军、左军、後军五军。每军制统官一,统领官一,右军增统领官一。每军正将副将准备将各一。考证:《景定建康志》:宝祐四年,制使马公光祖奉朝旨创招游击军四千人。宝祐六年,制使赵公与筹续招三千余人。开庆元年,马公再至,又增招五千四百余人,通前共招万二千四百余人。

雄武军:统制官一,正将二,副将二,准备将一,五百七十八人。《景定建康志》:景定元年正月,江东宣抚大使司创招北军寄泊精锐军。

义士军:一千八百七十三人。《景定建康志》:开庆元年十月内,马大使光祖创招强壮胆勇之人,立名义士军,节次调遣上流。景定元年五月,抽泊游击中左後上军。

水军宁江前军:统制兼总制一,统领二,正将二,副将二,准备将六。建康屯派拨九百二十人。太平七屯拨派二千三百六十人。马数宁江前军六百二十八匹。第一将沙河寨一百单四匹。第二将韩桥寨三十六匹,下山寨三十六匹,第四将乌石港寨八十三匹,第五将上三山寨一百八十匹,第六将板子矶寨一百匹,第七将周家庄寨九十匹。考证:《景定建康志》:创宁江新军,景定四年,制使姚公希得任内,准朝廷行下沿江建屯,招军防捍,务使声势连属,其分屯建寨招军置将优待犒给,拨付军器衣甲,各有条划。买宁江军战马,景定五年九月,马公光祖准省札行下,每宁江军一千人为骑军,前後两军共合办马一千二百六十五匹。

镇江府

御前都统制司:前军七千人,右军七千人,中军七千人,左军七千人,後军七千人,水军五千人,游奕军七千人。每军统制官二,统领官二。水军统领官一,正将、副将、准备将各三。余军正将、副将、准备将各五。前军寨范公桥一,普照寺下一,石头巷一,天庆巷北一。右军寨西门里一,湾门桥一,西门外牛家坡一,经家湾一,施水坊铺二。中军寨仁和门里一,门外二,鹤林门一,通吴门外东河村一,左军寨鹤林门里一,塘塠山下一,门外二。後军寨长桥门一,东海门一。游奕军寨光孝观一,八角楼前一,鹤林门里外各一,西花园前一,丹徒县前一,仁和门里一,双望子後一。水军寨洗马桥一,西津西仓门一,金鸡岭一。考证:《嘉定镇江志》:乾道六年,镇江都统成闵奏:制军之额,贵得其当。窃见镇江军马,往年系游奕、选锋、前、右、中、左、後、水八军,後来浸废,游奕选锋并作六军,本路屯驻额管四万七千人,除招填外□□□□□千人,其余五军,或多至九千或少至七千人,每将或多至三千人,或少止一千人,非特多寡不同,而亦队伍不齐。臣今欲将水军以五千人为率,分作三将,余每军以七千人为率,分作五将,每将各据所隶军分,均拨队伍,将现隶诸军亲随使臣衙兵,合并作一处,乞添置游奕一军。如此,则军伍整齐,亲督教练,第其能否,以别勤怠,自然上下相维,小大咸励,军政修明,可责成效。兼镇江诸军兵将所部军伍,多寡不同,所定员数参差不一,皆是前後帅臣一时差补,即无正授付身,苟且因循,何以激劝。臣欲乞每军差统制官一员,统领官二员,每将差正将一员,副将一员,其各用准备将二,缘本司路当要冲每岁护送。国信人使,分遣淮东诸州防托及沿淮巡检扬州牧放差使之类,皆要有心力将官部辖,每将欲差准备将二员。上件兵将官,乞从本司铨量保明申朝廷正行给降付身。日後有所补差,并依此例。五月二十四日奉旨,镇江府驻扎御前诸军,以前、右、中、左、後、水、游奕七军称呼,水军以三将,余军以五将,共三十三将。统制官以七员,统领以一十三员,水军止差统领一员。正副准备将各以三十三员,为额内受朝廷付身及本军差权二年以上,并特与正差,未及二年,且与权差,俟年限及取旨与差,仍令成闵开具合差人数、职位、姓名,申枢密院。

禁军:威果二十八指挥、威果四十一指挥、威果六十五指挥、雄节第九指挥、全捷二十一指挥、厢军崇节第九指挥、崇节第六指挥、□□第十一指挥、□□第十二指挥、壮城指挥、中军鼓角指挥、横江指挥、宁节第三指挥、城下开江指挥、作院指挥。

平江府

御前许浦水军都统制司:四军八将六十二队,一万二千人。考证:绍定《吴郡志》:御前许浦水军,八将六十二队。乾道七年十月,奉圣旨,御前水军以七千为额。淳熙三年二月,冯湛奏请再招收一千人,奉圣旨增额五百人。五年八月,于友奏乞增额五百人。绍熙元年四月,奉圣旨发到福州寄招梢可帅水手三百二十人,并续发到二百八十人。付司收刺支破浑请给嘉泰四年七月枢密院扎子措置招募情愿充应贩倭人一千人。开禧三年,冯拱申海船百只,水手分布不敷,乞招收三色军兵五百人,奉圣旨并依嘉定十五年吴英申乞例,增招梢朾水手八百四十人,刺充胜捷吐浑与元管军兵总以万人为额。顾迳水军省扎平江府许浦水军都统制吴英申证对本司,本司驻扎许浦水军,分屯列戍,管认江海界渺阔,责任匪轻,所管隘口,惟顾迳最是紧要。盖缘扬子大江末流,去海甚近,北通沙窖,密迩敌境。本司差拨官兵二千人,著隘防捍。比年以来,虏寇侵扰两淮州郡,累蒙调遣,本司兵船前去建康,直至江池鄂渚,应受防护江面,本司兵额虽曰万人,除分屯顾迳、黄鱼垛、江阴寨、楚州、管下、淮海等处捍御,出江下海巡捕盗贼,在寨人数无几。今欲措置增招二千人,添置左军,内拨新旧人相半,同老小专一驻扎顾迳,防托海道。

常州

禁军:威果六十六指挥四百人,雄节十二指挥五百人。

厢军:崇节十九指挥、崇节二十一指挥、崇节三十六指挥。壮城指挥百人。作院指挥奔牛镇闸兵百人。

扬州

淮东制置安抚司:武锋军八千人。《重修扬州志》录宋设兵名目颇嫌踳驳,今不具录。精锐军千四百人。强勇军五千人。强勇军:《重修扬州志》:强勇之属,有曰使效,曰归正,曰楚州强勇,曰神勇,曰敢死,曰镇淮,曰马效,曰楚州雄边。武锋之属,雄胜军、武定军、效勇军(八千人)、神劲军(千四百人)、游击水军、护圣马军、雄边军。《宋史·崔与之传》:扬州兵久不练,分强勇、镇淮两军,月以三人日习马射,令所部兵皆仿行之。《赵葵传》:宝庆元年,赵范知扬州,乞调葵以强勇、雄边军五千屯宝应备贼。二年,范刻日约葵,葵帅雄胜、宁淮、武定、强勇步骑万四千,命王鉴、扈斌、胡显等将之。

楚州:嘉定十三年,移淮东制置司于楚州。宝庆三年六月,还淮东制置司于扬州。有楚州屯骑、楚州武锋、楚州左右军、安东宣威。

泰州:曰雄胜、安淮、青平、小雄自□诸军及神劲军。

真州:《重修扬州志》:淮南万弩营。王应麟《玉海》云:始于绍兴季年,乾道五年复置,命御前後军统领教阅,置寨于仪真,募万弩手,以本军忠勇使效为名,淮东之籍千四百。六年二月,真州置神劲营,收万弩手一千五百九十七人。

高邮军:武锋军设统制、副统制、统领、正将、准备将。

元制各路立万户府,各县立千户所(《兵志》)。

上万户管军七千以上,中万户五千以上,下万户三千以上。千户所亦分上、中、下,以七百、五百、三百为差。

至元十五年三月,分扬州行省兵于隆兴府。六月,命江南诸路戍卒放归各所属万户屯戍。十一月,定军民异属之制。

先是以李壇叛,分军民为二,而异其属,後因平江南,军官始兼民职,遂因之。凡以千户守郡,则率其麾下从之,百户亦然,至是令军民各异属如初。

十七年三月,同知浙东道宣慰司事请更易江南镇戍军官。

十九年二月,命唐兀 于沿江州郡置军镇戍及谕扬州省用义兵戍列城,徙浙东宣慰使于温州,分军戍守江南,自归州以及江阴至三口,凡二十八所。七月,命蒙古军守江南者更番还家。二十年八月,留蒙古军千人守扬州,余悉纵还。

扬州所有蒙古军士九千人,行省请以三分为率,留一分镇戍。史塔尔珲曰:留千人足矣。从之。

二十二年正月,立行枢密于江南三省,其各省见管军马,悉以付焉。二月,命议江淮、江西元帅招讨司为上、中、下三万户府,蒙古汉人新附诸军相参,作二十七翼。

上万户高邮,中万户邳州、真州,下万户常州、镇江、江阴。水军淮安、扬州、泰州。弩手保甲松江、镇江。水军建康。

二十七年十一月,以宁国徽州初用土兵,皆与贼通,迁之江北,更调高邮、泰州两万户汉军戍之。扬州、建康、镇江三城跨据大江,人民繁会,置上万户府。

成宗元贞二年十一月,遣枢密院官整饬江南戍军。大德元年十二月,议增江南戍兵。

中书省臣言,世祖抚定江南,沿江上下置戍兵三十一翼,今无一二。

五年九月,拘刷江南在逃驱丁。

文宗至顺二年十一月,以淮东宣慰司所部兵复隶河南行省。

顺帝至正十五年二月,立淮东宣慰司统义兵。听富民愿出丁壮五千名者为万户,五百名者为千户,一百名者为百户。

《董搏霄传》曰:至正十六年,搏霄建议曰,淮南为襟喉,应于黄河上下并濒淮海之地布连珠营,每三十里设一总砦,就中又设一小砦,使斥堠相望,遇贼则并力野战,无事则屯种而食。

又:江淮流民并安东、海宁、沐阳、赣榆等州县,壮者既为军,老弱无所依归,宜设军民防御司,籍其民以屯故地,练民积谷,且耕且战,而後恢复可图也。

镇守建康上万户府考证:《至大金陵志》:大德元年,益都新军万户府,自宁国路移镇建康,於前宋游击军营内置府。达鲁花赤万户、副万户而下,军官千户百户弹压通设一百余员。所管蒙古汉军新附军,按月于有司支请盐粮。其汉军本户元佥免粮田四顷,以所出为封装钱,给当役者。所在正军专一守把城池仓库局院坊郭要害去处,军官不得多余占使,非奉省院明文,诸衙门不许差调。集庆亲隶行台按治,岁时教习,纪律严明。按:行台谓南台。

龙湾教习水军万户府《至大金陵志》:系行枢密院于江北、河南行省管下蕲、黄、邓、扬、高邮、真、滁、杭州等翼万户府拨军二千余名前来屯戍,专以教习,隶万户府提调。凡军之新旧名籍船舰、军装、器备及军器局逐年成造器械,悉有额定工程名件。

镇守高邮沿海上万户府《兵志》:至元二十二年,诏改江淮江西元帅招讨司为上、中、下三万户府,蒙古汉人新附诸军相参,作三十七翼。上万户高邮沿海,中万户邳州、真州,下万户常州、镇江、江阴,水军淮安、扬州、泰州,弩手保甲松江、镇江,水军建康诸翼。

镇守邳州中万户府

镇守真州中万户府

镇守镇江上万户府、万户、副万户

真定翼上千户所、千户、副千户、上百户、下百户

濮州翼上千户所、千户、副千户、上百户、下百户

卫辉翼上千户所、千户、副千户、上百户、下百户

怀庆翼上千户所、千户、副千户、上百户、下百户

高唐翼上千户所、千户、副千户、上百户、下百户

彰德翼上千户所、千户、副千户、上百户、下百户

济南翼上千户所、千户、副千户、上百户、下百户

顺德翼上千户所、千户、副千户、上百户、下百户

广平翼上千户所、千户、副千户、上百户、下百户

盐军翼上千户所、千户、副千户、上百户、下百户

凡万户府万户之上,千户所千户之上,皆有达鲁花赤。万户府之达鲁花赤及万户,皆三珠虎符,副万户虎符;千户所之达鲁花赤,千户金牌,副千户银牌。(《至顺镇江志》。)

南京五军都督府

南京总兵官

南京副总兵官

《南畿志》:南都有守备大监,公侯充总兵官,侯伯充副总兵官。

南京兵部尚书参赞机务兵部尚书参赞机务军于城内者,三十七卫,锦衣卫至潘阳卫随卫营房三十七处,军储仓三十六处。

锦衣卫:指挥使司指挥使一人,指挥同知二人,指挥佥事二人,兵五千六百人,余卫同。

旗手卫

府军卫

府军左卫:《南京户部分志》:府军左卫官吏旗军,岁用米二万二千八百石,料豆二千二百九十六石。

府军後卫

金吾左卫

金吾右卫

金吾前卫

金吾後卫

羽林左卫

羽林右卫

羽林前卫

虎贲左卫

虎贲右卫

留守中卫

留守左卫

留守右卫:《南畿志》:简练场所六处。大教场在都城二里,操练官旗军一万九千三十四,实在一万三千九百一十二。小教场在城内覆舟之南,操练官旗军五千二百八十一,实在三千七百六十二。新江口在东门外三里濒江,操备官旗军一万一千四百八,实在七千八百二十八。

留守前卫

留守後卫

水军左卫

水军左卫

龙江左卫

龙江右卫

豹韬卫

豹韬左卫

龙虎左卫

天策卫

神策卫

龙骧卫

鹰扬卫

骁骑卫

广洋卫

兴武卫

江阴卫

镇南卫

孝陵卫:《南畿志》:军于城外者,孝陵卫、济川卫。

济川卫

江淮卫:《南畿志》:军于江北者十卫,江淮卫至沈阳右卫,军储仓在浦子口城内。浦子口在大江之北。

鹰天卫

龙虎卫

飞熊卫

广武卫:操备官旗军二千一百六十七,实在二千一百二十五。

英武卫

武德卫

和阳卫

横海卫

沈阳右卫

苏州卫(在苏州府)

太仓卫

镇海卫

吴淞千户所

崇明千户所

金山卫(在松江府):《会典》:战船沿海每卫五十只。新江口一百三十一只。

松江千户所

南汇嘴千户所

镇江卫(在镇江府)

扬州卫(在扬州府)

仪真卫

高邮卫

兴化千户所

泰州千户所

通州千户所

淮安卫(在淮安府)

大河卫

邳州卫

海州千户所

东海千户所

盐城千户所

徐州卫(在徐州府)

徐州左卫

南直隶狼山提督副总兵(驻通州):《明会典》:嘉靖三十七年,自瓜、仪周家桥、掘港直抵庙梯关,陆路自通、泰、淮、扬,通泰各参将均归节制。

镇守江南副总兵(驻吴淞):旧系总兵官,驻扎福山港,复移驻镇江,後复驻镇江、仪真两处。嘉靖八年岁革,十九年仍设,二十九年复革,三十三年仍设,为副总兵官,驻金山卫,四十三年改驻吴淞,专管江南水路兵马。

分守徐州参将(驻徐州):隆庆四年,自睢陈参将改,所辖徐州、武平、曹濮、睢陈等处地方,分兵驻守运粮,驻徐州以保运道。

金山参将(驻金山):旧系苏州参将驻金山,防御沿海柘林、青村、南汇、川沙一带,後改游击。万历二年改设,以刘家河参将移驻。

刘家河参将(驻崇明):旧设参将,驻金山。万历二年改设,以金山游击移驻崇明。

仪真守备(驻仪真江口):专备江北捕盗事务。

盐城守备(驻邳州):旧设参将,嘉靖四十三年改设,无事驻扎邳州,有事防守盐城。

掘港守备(驻掘港):旧设把总,嘉靖三十六年改设。

杨舍守备(驻杨舍):旧设革,万历十三年复设,守海口。

川沙堡把总:嘉靖三十九年,改拨金山卫干户一员防守。

刘家河把总:嘉靖三十二年设。

京口把总:嘉靖三十年设。

福山港把总:嘉靖三十三年设。

周家桥把总:同上。

东海把总:同上。

大河口把总:嘉靖三十七年设,以盐城把总移驻於此。

狼山水兵把总:嘉靖三十九年设。

游兵把总:嘉靖三十年设,驻扎上新河,自狼山至圌山,与通泰兵合哨。

中平镇把总:万历七年设。

提督漕运镇守淮安总兵官(驻淮安):《明会典》:凡江南额设官军十一万二千一百六十七员名。

总督漕运兼提督军务巡抚凤阳等处兼管河道(驻淮安):总理粮储提督军务兼巡抚应天等府地方。招募军兵七千一百四十九名,战船额设沿海每卫。

苏松兵备道(驻太仓):整饬苏州、松江二府兵备,兼理粮储水利农务。

常镇兵备道(驻江阴)

淮扬海防道(驻泰州):整饬淮阳海防江洋,仍分管扬州、仪真、高邮等卫,泰州、盐城、通州等所京操官军。

徐州兵备道(驻徐州):整饬徐州兵备,兼管淮安府、徐州及淮安、徐州大河、邳州各卫、东海、西海等所京操官军。

明初定鼎金陵,倚长江为天险,然江洋巨盗,时有出没,始设操江巡江等官,其沿海州县,洪武间时有倭警,常遣兵戍守。至嘉靖中,倭寇猖獗,于是增将增兵,畿甸之间,若备边矣。江南北所属额设官军一十万二千一百六十七员,各召募军兵七千一百四十九名。嘉靖三十八年,题准苏松常镇四府所属州县二百里以上者,编主兵三百名,二百里以下者二百名,每名给银十二两,或均徭编派,或各里朋出,送海道兵备管束团练。又令添设游兵一千五百名,令南京都督统领,驾沙快船往来浙西、松江、京口,护卫粮船。隆庆二年,题准中军都司把总部下留兵七百二十,而以游巡军兵相兼分布。

圌山把总自高资至安港一百五十里,领水兵民壮八百名而以镇江一卫属之。仪真守备自黄天荡至新港一百四十里领水兵三百名,而以仪真一卫属之。瓜洲镇巡江卫总操江水兵亦属焉,仍与扬州府江防同知协同防守。本镇民事则同知理之,守备不与。三江会口把总自新港至庙港一百五十里,领水兵八百名。游兵把总驻扎上新河,仪真守备驻扎仪真江口,圌山、三江会口把总各驻扎本处,不许仍前住居城市。又题准备倭所辖地方,自应天龙潭起,至镇江、苏州、太仓、镇海、金山等卫,嘉兴、松江、吴淞江、崇明、南汇、青村止,千有余里,枕临大海,给关防以便调度。三十六年,议准将沈阳右卫官军照旧隶属南京兵部,如遇江北地方有警,许凤阳抚按官督调防御。四十四年,题准江南江北各有信地。三沙止当会哨,难以会剿,褚家一沙,沙南沙北,照旧分防。崇明一带,或春或秋,照旧会哨。如果贼势重大,逼近留都,江南江北巡抚并操江都御史交相应援,其余小警,不必会剿,各守信地,永为遵守。隆庆四年,题准徐州参将将兵分为三营,徐州一营,宿州一营,归德一营。每营选中军官一员,常川操练。其参将遇粮运盛行,驻於徐州以保运道。河水已合,则驻宿州以防陆路。春间青黄不接,则驻归德以防窃发。万历三年,题准南直隶自吴淞以至金山,其中宝山、川沙、南汇、青村、柘林皆临大海,倭寇随处可登,青南二所尤当其冲。清查各卫所军舍,选一千名,委指挥二员分领,於青南二处与川柘二总分作四枝,汛时听参将操练於南汇。其各军行月二粮,亦量加厚,遇警对敌,许照北边事例,但以血战为功,不以损军为罪。又令应天治中移驻新江口,境内州县巡司官兵,尽属统率查点。又令每年防汛毕日,准照防边事例,将各镇将官及海防同知、沿海州县正官分别举劾。四年题准宝山界於川沙、吴淞之间,为全吴南北中路,地形突出海岛,倭舡必经,要害当守,改筑城堡,而以协守所官军守之,每年汛期,副总兵统兵移驻。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