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书楼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第二卷 时令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前民开物,莫先授时。夏、商、周、秦,正朔代易。汉高起沛,沿秦历而用夏时,以十月为岁首。

《汉书·高帝纪》:秦二年十月,沛公攻胡陵、方与,还守丰。

文颖曰:十月,秦正月。始皇即位,周火德,以五胜之法胜火者水,秦文公获黑龙,此水德之瑞,于是更名河为德水,十月为正月,谓建亥之月水得位,故以为岁首。

至武帝太初元年,始改从夏正,以寅为岁首。

《汉书·武帝纪》:太初元年夏五月,正历,以正月为岁首。

应劭曰:初用夏正月,以正月为岁首,故改年为太初也。颜师古曰:谓以建寅之月为正也。未正历之前,谓建亥之月为正,今此言以正月为岁首者,史追其月名。

相承二千十五年,岁首未之或改。清咸丰中,太平天国制新历,以三百六十六日为一年,有闰日无闰月,年干支诸字略有改易,惟尚以寅月为正月。

《平定粤匪纪略》:伪历日尤狂谬无稽。其书无凶吉宜忌,以二十八宿值配之而定岁,有闰日而无闰月,年以三百六十六日为额。伪进历表云:当今天日平匀圆满,无一些亏缺,某等造历以三百六十六日为一年,单月三十日,双月三十一日,立春、清明、芒种、立秋、寒露、大雪俱十六日,余俱十五日,乃是天父上主皇上帝遣我主降凡旨意也。从前历书,尽行删除。年、月、日、时皆天父排定,年年吉良,月月吉良,日日时时亦是吉良,何用选择?又所讳字最多,丑为好,卯为荣,亥为开。

《清朝全史》:咸丰元年,在永安州创建太平天国之国号,同时东王等五王造新历,奇数之月一、三、五、七、九、十一六个月,皆以三十一日计,偶数之月以三十日计。一年为三百六十六日,恰与太阳历之闰年相当,每四年差三日。后亦觉此历之不合用,由九年十月之诏加以改订。以戈登之文书证之,该历书以正月十三日为天兄升天节,二月二日为报爷节,二月二十一日为天兄天王登极节,三月三日为爷降节,七月二十七日为东王升天节,九月九日为哥降节,并日曜日同纪载焉。

太平天国新历 清 历

辛开元年正月元日庚寅 咸丰元年正月三日

壬子二年正月元日丙申 咸丰元年十二月十五日

癸好三年正月元日壬寅 咸丰二年十二月二十七日

甲寅四年正月元日戊申 咸丰四年正月八日

乙荣五年正月元日甲寅 咸丰四年十二月二十日

丙辰六年正月元日庚申 咸丰六年正月二日

丁巳七年正月元日丙寅 咸丰七年正月二十三日

戊午八年正月元日壬申 咸丰七年十二月二十五日

己末九年正月元日戊寅 咸丰九年正月七日

庚申十年正月元日甲申 咸丰十年正月十九日

辛酉十一年正月元日庚寅 咸丰十一年正月元日

壬戌十二年正月元日丙申 同治元年正月十三日

癸开十三年正月元日壬寅 同治元年十二月二十五日

甲子十四年正月元日戊申 同治三年正月六日。

民国肇造,改用西国通行之历,谓之阳历。

《中华民国史》:孙文当选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黎元洪副之,以中华民国国号,改用阳历,于一月一日宣统三年十一月十三日就职,以是日为元年元旦。

《中华民国革命建国史》:孙中山既就职,即发令改用阳历,以本日定为中华民国元年元月元日。盖先一日由各省代表团议决,至是乃奉大总统命令颁行。

《泗阳县志》:光复后改用阳历,以三百六十五日为一岁,无闰月,而有闰日。民间多沿旧习,守夏正。十六年,国民革命军再都南京,厉行国历,禁民间私印阴阳合历,俗尚亦渐变矣。

明初颁历,以九月若十一月朔。

《野获编》:正朔之颁,太祖定于九月之朔。其后改于十一月初一日,分赐百官颁行天下。

其历式与后世不同。

顾起元《客座赘语》:国初历民间有藏者,其式与今不同,有袭爵受封、祭祀祈福、求医治病、乘船渡水、登高履险、收敛货财等件,通者曰宜,不通者曰忌,有甲子而无年号。

清制,四月朔颁来岁之时宪书于各省,布政使司依式刊刷,颁行各府州县。

《清光绪会典·钦天监》:仲春之朔,以来岁时宪书式进于上,得旨乃制书,预颁式于各省。山东、山西、河南、江苏、安徽、江西等省,皆于四月初一日以汉字时宪书式,由兵部驿递各省布政使司,令照式刊刷,至期颁发各府州县。

顾禄《清嘉录》:吾乡新历,在阊、胥一带书坊悬卖,有官板私板之别。官板例由理问厅署刊行。所谓私板,民间依样梓印,印成,仍由理问厅署钤印,然后出售。岁杪,各图地保以新历逐户分送,人家必酬以钱文,如市价而倍之,号为送历本。闻诸父老云:里正送新历,始行于乡村,后沿于城中。

于是有受朔及朔望令节拜贺之仪,各省皆然。江苏方志亦间有著此礼者。

《光绪通州志》:受朔,凡岁孟冬,布政司以所刊时宪书转行州县。至日,设龙亭鼓吹,诣公署恭陈于案,朝服祗领,行九叩礼,乃颁布于民间。朝贺,凡元旦长至节、万寿圣节、皇太后圣寿节及恭遇国家庆典,先期设香案于万寿宫。泰兴、如皋择公所行礼。以学官一人纠仪,学弟子员二人通赞,二人引班。至日,文武官率所属至丹墀,东西序立,赞齐班,各官就拜位,赞跪叩兴,行九叩礼,毕,退班。前后三日成朝服。《泰兴志》同。

正朔既易,斯制亦沦。

坊本历书杂载各事,以便省览。或制日历,一日一纸,逝则摘之。或为月份牌,施以彩绘,取悦妇孺,以上海所制为最多。十八年冬,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印布周历,附载星象各图,专以学理牖民,占验宜忌,悉从荡涤矣。

前代职官多有旬假及节假,清制惟封印之期得休息,而齐民终岁勤动无所谓休沐也。中西交通,初以其七日一礼拜为异。

《沪游杂记》:七日一礼拜,为西人休息之期,即中历虚、房、星、昴四宿值日。是日也,工歇艺事,商停贸易。西人驾轻车,骑骏马,或携眷出游,或赴堂礼拜。华人之居停西商者,于先一日礼拜六夜,征歌命酒,问柳寻花,戏馆倡寮,愈觉宾朋满座云。

洎兴学校,延西师,不得不从其俗,于是学生率七日一假。

《广方言馆全案》:光绪七年,制造局禀定《广方言馆章程》:每年正月二十日启馆,十二月十五日散馆。端午、中秋两节给假五日。其归入一班,照西例礼拜日歇息。其从汉教习受教者,每月朔望、初七、二十三歇息一日。

间有主旬休者,卒易而从众。民国官署经年治事,惟日曜及例假休息。而学校师生,自日曜外,复有寒暑假,视官署尤多暇云。

《江苏省内务行政报告书·内务司暂行办事细则》:<第六条)本司办公时间,除日曜日及例假日外,每日上午八时三十分至十一时三十分止,下午一时三十分起至四时三十分止。但收发文件不在此例。<第七条> 各科于日曜日应轮推办事员或助理员一人入值,遇有紧要文牍,应随时招同本科人员拟办。

旧制,授时之典最重立春。司天之官以岁之干支定芒神土牛之式,陈于朝廷,颁之郡邑,有司先期率民迎春。至日,击土牛曰打春。民之观者,辨色察貌,以卜人岁。或傅会俗说,颇涉不经。

《清会典·钦天监》:立春,前期定芒神土牛之制。顺天府以六月移文钦天监,校次年岁建干支纳音,定芒神土牛形式服色绘图,立春日进呈。

《白下琐言》:迎春东郊,旧在通济门外鬼神坛,后移神木庵。是日,郡守以下咸往,迎至府署而止。打春,乡人击鼓鸣金,登堂唱歌,多冯家边人。谚 曰,冯家边人惯说吉利话,正谓此也。土牛送寒,古礼有之。俗谓隋炀帝后身,殊近荒诞。句萌神曰傲马,不知何本。又指为包孝肃之子,信如斯说,宋以前为谁耶?齐东野语也。

《金陵岁时记》:句萌神曰傲马,俗谓隋炀帝后身。又指为包孝肃之子,殊近荒唐。按:芒神即值年太岁神。其曰傲马者,例如岁值壬癸主水,涉水者应跣足,而神则加履;丙午主火畏热,应脱帽,而神则加冠,谓其与世人相拗耳。又《月令广义》:芒神身高三尺六寸。按:一年三百六十日,芒神服色以立春日支相克为衣色,相生为系腰色:亥、子日黄衣青系腰,寅、卯日白衣红系腰,巳、午日黑衣黄系腰,辰、戌、丑、未日青衣白系腰。手执鞭,用柳枝,长二尺四寸。按:二十四气,结子以立春。四孟用麻,四仲用苧,四季用丝,俱以五彩染色。其身有老少之分,寅、申、巳、亥年老像,子、午、卯、酉年壮像,辰、戊、丑、未孩童像。其立分左右六支,阳年在右边立,阴年在左边立。又俗说土牛之尾右搭者,是年多生女,左搭者,是年多生男云。按:月令出土牛,示农耕之早晚。古制于国城南立土牛以示民,如立春在十二月望,则策牛者近前,示农早也;立春在正月望,则策牛者近后,示农晚也。今立春日州县制一牛,取彩杖鞭而碎之,以讹传讹而非古者之制。

《至顺镇江志》:立春日,取春牛土书门。注:《本草》:春牛角上土,置户上,令人宜田。《岁时杂记》:立春鞭牛讫,庶民杂遝如堵,顷刻间分裂都尽。又相攘夺,以至伤毁身体者,岁岁有之。得牛角者,其家宜蚕,亦治病。故里谚云:好男勿鞭春,好女勿看灯。

《光绪丹徒县志》:迎春仪:立春,先期造春牛芒神于善禧寺。 今为报恩寺。 宋景祐中,颁土牛,以岁之干色为头角耳尾,支色为身为,纳音色为蹄。元至正中颁式,以立春日为法日,干为头色耳色,支为身色,纳音为蹄尾肚色。明初袭元制。正统中,复用岁之干支纳音如宋法。国朝因之。立春前一日,各官公服迎于东郊,舆牛至府前,位南向,句芒神在左,位西向。及期昧爽,陈设香烛酒果,各官朝服,行一跪三叩礼。班首官奠酒三,复行三叩礼。毕,各官执彩杖引土牛两旁,长官三击鼓。毕,偕各官环击土牛者三,遂碎之而退。其祭句芒神文曰:三阳肇泰,万国回春。盛德在木,斗柄建寅。惟神实司,斯民是戴。谨以酒果,用申奠献,尚享。

又:立春前一日,郡县官迎春牛芒神,人竞观之,辨色察貌,以卜人岁焉。

《光绪通州志》:迎春,凡岁立春,先期制芒神春牛,视岁建干支以辨形色。前一日,州县官率属朝服诣东郊,行三叩礼。隶役舁芒神土牛,鼓乐导至公署,陈于采棚。立春日,设香烛酒果。届时献爵读祝,复行三叩礼,乃出春牛,执彩杖环立其旁,乐工击鼓,各官环击春牛三币。

又:立春前一日,迎春东郊,士女聚观,过则撒麻米麦豆,以中牛为得岁。至日,鞭土牛而碎之,争取其土,以为宜禾麦。乐人制小春牛送士大夫家。是日延客,硙荞麦面糁椒桂作饼,盖古辛盘遗意。

自明以来,吴中郡县广饰妓乐,纵民游观,即《戴记》百日之蜡一日之泽之意也。

褚人 穫《坚瓠集》:立春前一日,迎芒神,出土牛,郡人竞观,以铺张美丽,为时和年丰之兆。而留心民事者,亦号召妓女、乐工、梨园、百戏声歌杂逐,结束鲜明,士女倾城往观,岁以为常。观袁中郎《迎春歌》可见其盛。 按袁宏道《迎春歌》云:东风吹暖娄江树,三衢九陌凝烟雾。白马如龙破雪飞,犊车碾冰穿香度。铙吹拍拍走烟尘,炫服靓妆十万人。罗额鲜明纷彩胜,社歌缭绕簇芒神。绯衣金带印如斗,前列长官后太守。乌纱新缕汉宫花,青奴跪进屠苏酒。采莲舟上玉作幢,歌童毛女白双双。梨园旧乐三干部,苏州新谱十三腔。假面胡头跳如虎,窄衫绣祷捶大鼓。金蟒缠身神鬼妆,白衣合掌观音舞。观者如山锦相属,杂沓谁分丝与肉。一路香风吹笑声,千里红纱遮醉玉。青莲衫子藕荷裳,透额垂髫淡淡妆。拾得春条夸姊妹,袖来瓜子掷儿郎。急管系弦又一时,十门杨柳破青枝。独有闭门袁太令,尘拥书床生网丝。国初亦然。自康熙己酉山西郭公四维守吴,躬行节俭,妓女优伶一切革除,惟府县各官往迎而已。沿至于今,益复寥寥。

《清嘉录》:行春之仪:附郭县官,督委坊甲,装扮社伙,如观音朝山、昭君出塞、学士登瀛、张仙打弹、西施采莲之类,名色种种。闻国初犹以优伶官妓为之,今皆乞儿只应故事。先立春一日,郡守率僚属迎春娄门外柳仙堂,鸣驺清路,盛设羽仪,前列社伙,殿以春牛,观者如市。男妇竞以手摸春牛,谓占新岁造化。谚云:摸摸春牛脚,赚钱赚得着。蔡云《吴歈》云:去去娄关有古坊,争看太守迓句芒。歌童毛女风流歇,端为迎春特地忙。

又:立春日,太守集府堂,鞭牛碎之,谓之打春。农民竞以麻麦米豆抛打春牛,里胥以春球相馈贻,预兆丰稔。百姓买芒神春牛亭子置堂中,云宜田事。蔡云《吴歈》云:春恰轮当六九头,新花巧样赠春球。芒神脚色牢牢记,共诣黄堂看打牛。

又:立春日为春朝,士庶交相庆贺,谓之拜春。捻粉为丸,祀神供先,其仪亚于岁朝,埒于冬至。

又:绅士诣玄妙观三清殿,望阙遥贺,一如祝厘之仪,谓之拜牌。礼毕,盛服往来衙门交庆。

《虞阳说苑》:邑侯于公政绩纪略: 按于宗克康熙七年任常熟知县。 公到任后,凡可以恤民省事者,用意极其周至。凡民间迎神赛会,搭台演戏,无不一切禁绝。至酗酒赌博,更不必言矣。独迎春一事,必极整齐,先晓示闾里小民,终岁勤苦,奉公守法,不可无一日之乐。且迎春乃国家大典,先当著意。凡诸典铺百工技艺之人,视其业之大小,酌其费之多寡,或装台阁,或扎香亭,或马队,或步行,皆演一故事,衣服鲜华,装扮奇巧。其余猎户梨园,随其本色。下至妓女,亦艳装骑马,作和番出塞之状。人无不趋跄恐后。盖所费无几,假如米铺钱铺,各任一台阁,所费不过三四金,而众擎易举,每家出钱百文,而其费已足。台阁如此,余可知矣。立春前三日,公至李王官演春,各舁所制来看,不当意,则使另改,亦甘之如饴。至迎春日,倾城妇女大小丛集,出观游玩。公乘轩遍行通衢,左右顾盼,人皆以风流大尹目之,盖亦百日之蜡一日之泽也。

《图书集成·职方典·松江府风俗考》:立春前一日,以彩杖迎春于东郊,倾城看春,茹春饼,以生菜作春盘宴会。立春之候,祭芒神,鞭土牛。

《常州府风俗考》:靖江县:迎春日,荐春盘,啖春饼,老稚竞出东郊观土牛,喧阗竟日。江阴县:迎春日,荐春盘,啖春饼,老幼竞出大道观土牛,肩摩踵接,喧阗竟日。

《民国丹阳县志》:立春前一日,官僚具仪杖迎春东郊,观者塞途。以小儿跨春牛背,谓之过春,出痘即稀。迎春牛置县署前。至日,僚属以鞭击之,谓之打春。 打春见《梦华录》晁冲之诗:不上樵楼看打春。 是日,食汤饼,曰长春面。

《乾隆金坛县志》:立春日,取春牛上置床,云宜田蚕。钉春盘。

《图书集成·苏州府风俗考》:嘉定县:立春日前期,县官督委坊甲整办杂物,如亭台彩仗之类。又选集优人妓女装扮社伙,教习两日,谓之演春。先一日,县令率僚属往迎于东郊,前列社伙,殿以春牛。士女纵观,阗塞市街,竞以麻麦豆抛打春牛。又有假以冠带,傅粉乘驴,隶卒围从,谓之春官,遇官府豪门各有赞扬致语,以献利市;遇褴褛猥汉冲其节级,则褫而杖之。亦有谑浪判语,不敢与较。至日,鞭牛碎之,随取另制小牛,侑以鼓吹分送乡达。而民间争取春牛土置床下,云宜田蚕。宴集以春饼为上供。

又:崇明县:迎春日,啖春饼、春糖,男妇竞看土牛,以手摸之,谓占新春。

《崇明县志》:县官迎春,路人聚观土牛,争以手扪,谓占新春造化。

《扬州画舫录》:吾乡佳丽,在唐为然。国初官伎谓之乐户。土风,立春前一日,太守迎春于城东蕃厘观,令官伎扮社火:春梦婆一、春姐二、春吏一、皂隶二、春官一。次日打春,官给身钱二十七文,另赏春官通书十本。是役观前里正司之。至康熙间裁乐户,遂无官伎,以灯节花鼓中色目替之。扬州花鼓扮昭君、渔婆之类,皆男子为之。故俗语有好女不看春、好男不看灯之训。

《真州风土记》:立春前一日迎春,县官坐虎皮椅、显轿,旗帜葆羽一新。十二库吏,金顶补褂跨马前导。三班头役,手执纸花呼前拥后。又有童子装戏文者四抬,前一红袍纱帽草鞋骑驴而导者,人噪呼 曰春龟,亦春归之意云尔。是日,各官集天宁寺而东,出东门,进南门。士民聚观,填街塞巷。春牛每过一家,竞抛米豆。有小孩未出痘者,以红线黄线挂其角。前有芒神,土人呼为拗马者,其句芒转音与?视其衣履,卜一岁之水旱,与人事之丰凶,罔不验。迨来日鞭春,则小春拗马,凡可给数十文赏钱者,即鼓吹送其家。县役学役于此沾润焉。

次则祭厉祀纛,亦为盛典。

《续纂江宁府志》:府城隍庙在府署路北。岁以清明、七月望、十月十日,舆神像诣北郊,主群厉祭焉。 在神策门外白土山,卤簿甚盛,民曰出巡。

《金陵岁时记》:吾乡清明、中元及十月朔,必奉城隍神出巡,鼓乐前导,仪仗盛备,龙舟、凤辇、羽盖、香舆、灯伞之属,络绎于道。

又:霜降之辰,军中振旅而出,鼓角呜鸣,旌旗耀日,以彩亭置金喜字于中,迎于南城外而至小营,行军礼焉,谓之迎霜降。

《同治上海县志》:清明日,登邑厉坛,县牒城隍诣坛,赈济义冢幽孤,名祭坛会。舆从骈集,亘四、五里。 亦名三巡会,以七月望、十月朔皆有此举也。

《光绪丹徒县志》:厉坛在定波门外,坛制高一丈五寸,方广二丈,前立告厉碑,岁以清明、中元、十月朔三次致祭。届期,迎城隍神位于坛南旁,无祀鬼神以祭。霜降日,武营排队诣演武场祀神。

《光绪泰兴县志》:凡岁季春清明节、孟秋望日、孟冬朔日,三举厉祭。先期具香烛诣神祗坛,以祭厉告城隍神,行三叩礼。至日,设尊酒楮帛,羊三、豕三、米饭三石,陈燎炉于坛南,迎城隍神位莅坛,旁列属位。公服诣神位前,上香读祝,行三叩礼,焚楮帛,诣燎炉前奠酒三爵,仍奉神位还神祗坛。凡岁季秋霜降节,祭旗纛神庙。庙在营署。是日,将弁陈弓矢甲胄,肃队伍,迎至南教场,植纛于正中,具牲醴,行六叩礼。乃举旗麾众合操,鸣角击鼓,试火器,振旅而还。吴民观之,号曰看会。

《清嘉录》:清明日,官府至虎丘郡厉坛,致祭无祀。游人骈集山塘,号为看会。会中之人,皆各署胥吏,平日侍奉香火者。至日各舁神像至坛。旧例除郡县城隍及十乡土谷诸神之外,如巡抚都土地诸神,有祭事之责者,皆得入坛,谓之督祭。凡土谷神,又成以手版谒城隍神。短簿祠道流以王珣为地主,袍笏端庄,降阶迎接。每会至坛,箫鼓悠扬,旌旗璀璨,卤簿台阁,斗丽争妍。民之病愈而许愿服役者,亦多与执事。或男女缧绁装重囚,随神至坛,撇枷去扭,以为神赦。选小儿女之端好者,结束鲜华,赤脚立人肩,或置马背,号为巡风会。过门之家,香蜡以迎。薄暮返神于庙,俗呼转坛会。蔡云《吴歈》云:纷纷神役与神囚,多事舁神到虎丘。却爱巡风小儿女,绣衣花帽骋骅骝。又郭麐《山塘竹枝词》云:灵旗社鼓说迎神,长吏同班露冕春。一例折腰手版内,那知张翰与王珣?又杨韫华《山塘棹歌》云:三驺排立厉坛匀,县长朝来监祭神。一样阴司重地主,阶前袍笏立王珣。

又:霜降日,天向明,官祭军牙六纛之神。祭神时,演放火枪阵,俗名信炮。先期张列军器,金鼓导之,赴教场之旗纛庙,护龙街南北。观者如云,谓之看旗纛,能祓除不祥。俗于是夜五更相戒醒睡,以听信炮,云免喉痛。或剥新栗置枕边,至时食之,令人有力。蔡云《吴歈》云:队伍森严号令明,铮金铁挟秋声。马腾士饱年年乐,信炮连珠报太平。祀旗纛与山川坛迎喜,同主祓除不祥。

又:大府择立春后丁日或壬日,喜神正南方,率标下弁卒,各陈队伍,张列兵器,迤逦至山川坛迎祀喜神,谓之迎喜。俗例趋观不迭,主一岁之不祥,故男女纷集,争先恐后。东方欲白,平安街南已于于而来,小小茶坊亦拂拭桌凳,专待观者憩息。土人置食物供买,过午便散,谓之迎喜市。蔡云《吴歈》云:南来喜气远迎将,夹道游人若堵墙。一阵香风笑声起,画楼何处不新妆?俗以春之迎喜为开兵,至霜降为收兵。

游民麇集,间以肇祸。

《图书集成·职方典·苏州府风俗考》:清明、中元、十月朔,太守奉祀典祭郡厉。其坛壝在虎丘,迎府城隍出郭主祀,后以两县城隍从。明末,好事者并以十乡土地陪祭,香花仪从之盛,络绎山塘,游人杂遝。康熙癸丑清明日,拥挤践踏,死者九人。抚院马祐出示禁约,嗣后土地不复出。他郡邑遵令甲举祀事,游观稍亚于苏焉。

又《松江府风俗考》:三月清明节:先节三日,郡牒城隍神。至期,厉坛仗卫整肃,郡民执香花拥导者甚众。至晚,复以华灯迎归。七月十五日、十月一日皆如之。

《真州风土记》:中元节与清明、十月朔,城隍神亲临厉坛拔孤,县官从之。向惟城隍出巡,近来有陪巡者日娄爷,亦踵事增华之意云尔。霜降祀旗纛神,游府率其属,顶盔贯铠,刀矛雪亮,旗帜鲜明,往来于道,谓之迎霜降。由南城墙上而东而北,下至教场,军容甚肃。

齐民度岁度节,不事事而娱乐,推其本原,适足为民族勤俭之征。盖合旧习度岁度节之日计之,终年休息嬉游不足一月,余皆力作不息。标举节物,隐以彰美德焉。郡邑志乘、稗官说部,载时令习俗孔夥。祷祠禁忌,皆涉迷信,别为篇约。其有关于礼教文化,及饮食宴乐,无伤于大雅者,则岁首各祀其祖。

《上海县志》:正月一日,正衣冠,拜天地家庙,燃烛炷香,陈茶果粉圆。

《图书集成·职方典·镇江府风俗考》:元日天腊节:夙兴,男妇各盛服,拜天神祖先。乾隆金坛县志同。

又《苏州府风俗考》:元日,家家长幼列拜神祗,谒祠堂祖宗像。

又《松江府风俗考》:正月一日,鸡初鸣悉起,肃衣冠,拜天地家庙。

又《扬州府风俗考》:士庶家各立天地纸牌,陈设跪拜。高邮州:元旦,男女夙兴,焚香拜天,次设先祖父遗像,率卑幼拜之。兴化县:元日晨起,拜内外神。庶民之家,诣庙烧香。泰州:元旦,从寅夜即起,诣各庙,拜送香纸,道路络绎。如皋县:元旦,五鼓起,拜天地,焚天官赐福牌。

又《淮安府风俗考》:元日,礼神祀祖。

《清嘉录》:元旦为岁朝,比户悬神轴于堂中,陈设几案,具香蜡,以祈一岁之安。……比户悬挂祖先画像,具香蜡、茶果、粉圆、糍糕,肃衣冠,率妻孥以次拜。或三日、五日、十日、上元夜始祭而收者。至戚相贺,或有展拜尊亲遗像者,谓之拜喜神。

《光绪通州志》:元日,燔桃柴,设糕果,祀天地宅神,谒先像。

《泰兴县志》:元日,悬遗像三日,或五日,或十八日,献茶果酒脯。撤像日,具馔飨之。

《沛县志》:元旦,户无大小,必着洁衣,具酒醴香蜡,祭天地祖先。

《瓜洲续志》:三日,朝夕敬神,酒菜祀祖。或五日,或十日,亦有至十八日落灯,视各家旧例。戚友交贺。

《同治上海县志》:邻里交贺,各投刺于门,曰贺岁。

《至顺镇江志》:元日,士庶相庆。

《清嘉录》:男女以次拜家长毕,主者率卑幼出谒邻族戚友,或只遣子弟代贺,谓之拜年。至有终岁不相接者,此时亦互相往拜于门。门首设籍,书姓氏,号为门簿。鲜衣炫路,飞轿生风,静巷幽坊,动成哄市。薄暮至人家者,谓之拜夜节。初十日外,谓之拜灯节。故俗有有心拜节、寒食未迟之谑。琳宫梵宇,亦交相贺岁。或粘红纸袋于门以接帖,署曰接福,或 曰代僮。范来宗《拜年》诗云:走贺粉阗岁籥更,素非识面也关情。添丁夸列怀中刺,过午飞留簿上名。羽士禅师同逐逐,东家西舍尽盈盈。春明旧梦还我记,驰遍轮蹄内外城。

又:有遣仆投红单刺至戚若友家者,多不亲往,答拜者亦如之,谓之飞帖。褚人穫《坚瓠集》云:拜年帖,国初用古简,有称呼。康熙中则易红单,书某人拜贺。素无往还道路不揖者,而单亦及之。《文待诏集》有《拜年》诗云: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

《金陵岁时记》:新年以红帖互相投递,多从门罅入者,俗称飞帖子。失礼殊甚。其贺柬曰某某恭贺阖第新禧,亦古宜春帖之遗意耳。贺客以红纸裹铜钱十枚,或八枚、六枚,给主人之仆,曰恭喜包。自制钱易为铜圆,无此包矣。凡尊长赐卑幼贺钱, 曰答贺。同、光间多用红纸小票,自一百文至二百文止,专供新年答贺之用。自裕宁官钱局成立,禁止私票,而无此票矣。新年,仆婢以叨取恭喜包为例,苟贺客囊中告罄,则过门不入,虑仆从之讥讪也。

《六合县志》:为酒食以待亲邻,交相拜贺。友朋则多以名刺相投。

《图书集成·职方典·苏州府风俗考》:嘉定县:民间率子弟遍谒宗亲邻里,曰拜节。

又《松江府风俗考》:以次拜邻里亲戚,舆服华焕,杂遝街市,各投刺于门,曰贺岁。

又《常州府风俗考》:无锡县:盛服贺年。江阴县:亲戚里党,肃衣冠交贺履新为酺聚。 靖江县同。宜兴县:士民交拜,谓贺节。

又《扬州府风俗考》:高邮州:男女序拜其尊长,命诲,且致祝语。其卑者亦以次相交拜。男子盛服诣亲属门行礼,称贺岁。各以酒食相款接。凡五日方毕。

《真州风土记》:拜父母尊长,望人下拜,故曰拜年。出门,神祠进香,遂诣亲戚家拜年。入室,主人肃客坐,献果子茶,九品攒于一盒, 曰桌盒。茶罢进酒,亦九品攒于一盒,曰酒桌盒。数巡后,进馔,陈杂肴于一俎,曰暖锅。馔毕,少坐,辞出。一再至一家,又如是。有不及者,命仆投刺,曰拜年帖,或就其家门簿书名。

《泗阳县志》:正月一日,戚友交贺。

《光绪通州志》:元日,男女团拜家长,出贺亲戚。市肆不张。

《图书集成·职方典·常州府风俗考》:宜兴县:市肆不张,凡三日。

《康熙常州府志》、《雍正宜兴县志》均同,盖通俗也。

家庭盛为食物。

《 金陵岁时记》:糯米舂白,蒸孵后晒干,和饴糖,用竹阁二搓成圆形,俗名欢喜团。按《清嘉录》:围炉中烧巨煤墼,曰欢喜团,凡岁朝届元宵而止。按厉静香《事物异名录》引范大成《雪中送炭与龚养正》诗:烦君笑领婆欢喜,探借新年五日春。谓今俗以巨煤墼为欢喜团也。吴谷人祭酒《新年杂咏》小序云:欢喜团,杵炭屑而范之,上下合成,圆而有匾势,炭墼之巨族也。除夕取以埋炉置寝室中,谓之欢喜过年。诗云:开炉重得彩,余喜复余欢。火色明通夕,春光聚一团。几人先附热,举室不知寒。笑指青红意,还将儿女看。注:俗指小儿女之称意者,亦曰欢喜团,吴人亦有此口号,此与金陵异。

《谐铎》载《江南好词》:江南好,最好是新年。福寿酥并鸡骨断,欢喜团泡马蹄糕,油炸大元宵。鸡骨断,以饴糖裹白糖为之,俗名寸金糖。马蹄糕俗名年糕,舂糯米成粉和糖蒸熟者。

又:盐制白芹芽,杂以松子仁、胡桃仁、荸荠点茶,谓之茶泡。客至,则与欢喜团及果盒同献。果盒以山楂糕镂成双喜字及福寿字式,最为精巧,余则随时备物而已。袁崧生《戢影琐记》:《新年竹枝词·咏欢喜团》云:贺年客至肃衣冠,茗瀹清泉荐果盘。更捧一瓯如雪白,为言欢喜又团。《咏茶泡》云:芹芽风味重江城,点入茶汤色更清。一嚼余香生齿颊,配将佳果祝长生。茶煮鸡子以当点心,名 曰元宝蛋。客至,必争献数枚,俗谓进元宝。高淳俗,主人出茶煮鸡子,俾贺客怀之而归。

《至顺镇江志》:饮屠苏自年小者起。

《光绪丹徒县志》:元旦,家家食米粉糍团,取岁元意。

《重修丹阳县志》:元旦多不食荤。《荆楚岁时记》:正旦食鸡子。梁有天下,不食荤,自此不食鸡子,然款客仍用鸡子,是仍荆俗也。是日,食水团,俗名圆子。

寺庙陈百戏,售玩具,盛于平时。

《清嘉录》:郡县城隍庙及本里土地诸神祠,男妇修行者,年初皆往烧香,必经历十庙而止,谓之烧十庙香。归必炷香于家堂司命诸神之前,曰回头香。

又:诸丛林各建岁醮,士女游玩琳宫梵宇,或烧香答愿。自此翩翩征逐,无论远近,随意所之。城中玄妙观,尤为游人所争集。卖画张者聚市于三清殿,乡人争买芒神春牛图。观内无市鬻之舍,支布幕为庐,晨集暮散。所鬻多糖果小吃、琐碎玩具,间及什物而已,而橄榄尤为聚处。杂耍诸戏,来自四方,各献所长,以娱游客之目。如立竿百仞,建帜于颠,一人盘空拔帜,如猱之升木,谓之高竿。索上长绳,系两头于梁,举其中央,两人各从一头上,交相度,谓之走索。小儿缘长竿倒立,寻复去手,久之,垂手翻身而下,谓之穿跟头。长剑直插入喉嗉,谓之吞剑。取所佩刀,令人尽力刺其腹,刀摧腹皤,谓之弄刀。置磁甏于拳,以手空中抓之,令盘旋腰腹及两腋两股,瞥起倏落,谓之弄甏。或以磁盆置竿首,两手交换,有时飞盆空际,仍落原竿之上,谓之舞盆。置丈许木于足下,可以超乘,谓之踏高跷。以球覆地,变化什物,谓之撮戏法。以大碗水覆毯,令隐去,谓之飞水。置五红豆于掌上,令其自去,谓之摘豆。以钱十枚,呼之成五色,谓之大变金钱。两人裸体相扑,谓之摆架子。凤阳人蓄猴,令其自为冠带,并豢犬为猴之乘,能为磨房、三战诸出,俗呼狨猴撮把戏。围布作房,支以一木,五指运三寸傀儡,金鼓喧阗,词白则用叫颡子,均一人为之,俗呼木头人戏。牵丝戏,仿佛傀儡,手足皆以丝牵运动,故名。穹幙于壁,一人在 幙中作数人问答语,谓之隔壁戏。以扇扑桌,状鸟之鼓翅,继作百鸟之声,皆出自口中,谓之百鸟像声。江宁人造方圆木匣,中缀花树禽鱼神怪秘戏之类,外开圆孔,蒙以五色玳瑁,一目窥之,障小为大,谓之西洋镜。又有洋画者,以显微镜倒影窥之,障浅为深,以图本法西洋故也。江阴人抟五色粉,状诸人物,曰粉人。截紫白竹尺余,上开六孔,吹之,谓之太平箫。以竹簧夹箬置舌间,可吹小曲。竹筒二三寸许,贯以椿械,以线裹之,就地盘旋,引风入窍,作汪汪声,谓之地铃。篾丝糊纸,为蝴蝶人物之形,风中飞扬,谓之丝鹞。瞽男盲女,击木鱼铜钹,答唱前朝故事,谓之说因果。摊簧,乃弋腔之变,以琵琶弦索胡琴檀板合动而歌。余如测字起课算命相面,大率江西人,赁居宇下,藉以觅食,男女之问灾福者,到处闻膻蚁聚。茶坊酒肆及小食店,门市如云。窭人装水烟为生者,逢人祗应,以些少钱会赠之。托盘供买食品者,亦所在成市。至城外西园,则掷馒首于放生池,引鼋浮水而食以为乐。妇女暗数罗汉,卜年庚之顺逆。至十六日,然后学子攻书,工人返肆,农人各执其业,谓之新年。

《金陵岁时记》:县学文庙,俗称夫子庙,四时游人毕集,正月尤盛。道旁陈列杂戏,有曰踹软索者,以索之两端牢系木桩,中间以竹为叉,架定如桥,女子飞走索上,尤称绝技。或以女子仰卧于桌,两足高举,置长梯一,命小儿转侧其上。又取水缸置女子足上,如蹴球然,均无坠落之患。或有所谓变戏法者。周必大《省斋稿》载报恩寺菩提叶灯最奇,有句云:古寺看红叶,蕃街试幻人。变戏法即幻术也。其百乌像声一法,最为悦耳。高跷会妆演优俳面目,双足系以木杆,行走如飞,杂于然灯会中。亦有售其术于贡院前者。

七月八日,以晴和为人寿年丰之兆,夕视参昴占水旱。

《光绪丹徒县志》:七日为人日,八日为谷日,此二日晴以卜人寿年丰。

《清嘉录》:俗以七日为人日,八日为谷日,九日为天日,十日为地日,人视此四日之阴晴,占终岁之灾祥。按:汉东方朔《占书》:岁后八日:一日鸡,二日犬,三日豕,四日羊,五日牛,六日马,七日人,八日谷。其日晴,所主之物育,阴则灾。晋议郎董勋《答问称俗》云:正月一日为鸡,二日为狗,三日为猪,四日为羊,五日为牛,六日为马,七日为人,八日为谷。缕金以相遗,改旧从新之意也。今人因占书有七人八谷之说,遂以九天十地附会之。 按镇江俗谓九豆十棉花,或十芝麻,与苏俗所称九天十地异。

又:八日昏时看参星,占岁中之水旱。按《卢志》:吴俗以正月八日为上八,以参星卜一岁之水旱,逮夜则老稚聚观,过月西则旱,否则多水。《昆新合志》并云:初八日夜,参星在月西北角上,则主大稔。

《泰州志》:正月初七日晚,占昴星附月向背,谓之看穿星。初八日为谷日,占云气阴晴,以定一岁之丰歉。

士夫戚友宴会酬酢,曰年酒,或曰春酒,自初旬迨元宵无虚日。

《清嘉录》:元旦后,戚若友递相邀饮,至十五日而止,俗称年节酒。

《金陵岁时记》:新年邀集宾朋宴饮,谓之请春酒,以正月半前为盛。谚云过了正月半,大家寻事干,言有节也。洪杨乱后,民风尚朴,多用烧酒白花。光绪之季,踵事增华,宴饮必以绍酒及汾酒矣。其灯市率盛于中旬,惟吴中腊后春前已卖灯。

《清嘉录》:范大成《石湖乐府序》:吴中风俗尤竞,上元前一月已卖灯,谓之灯市。价贵者数人聚博,胜则得之,喧盛不减灯夕。 吴台今古繁华地,偏爱元宵灯影戏。春前腊后天好晴,已向街头作灯市。叠玉千丝似鬼工,剪罗万眼人力穷。两品争新最先出,不待三五迎东风。儿郎种麦荷锄倦,偷闲也向城中看。酒垆博塞杂歌呼,夜夜长如正月半。灾伤不及什之三,岁寒民气如春酣。侬家亦幸荒田少,始觉城中灯市好。

又:《上元纪吴中节物俳谐体三十二韵》:斗野丰年屡,吴台乐事并。酒垆先叠鼓, 岁后即旗亭击鼓不已,以迎节意。 灯市蚤投琼。 腊月即有灯市,珍奇者数人醵买之,相与呼卢,采胜者得灯。 价喜膏油贱,祥占雨雪晴。筼筜仙子洞, 坊巷灯以连枝竹缚成洞门,多处数十重。菡萏花入城。莲花灯最多。 墙炬疑龙见, 舟人接竹桅樯之表,置一灯,望之如星。 桥星讶鹊成。 桥灯。 小家厖独踞, 犬灯。 高闬鹿双撑。 鹿灯。 屏展辉云母, 琉璃屏风。 帘垂晃水精。 琉璃帘。 万窗花眼密, 万眼灯,以碎罗红白相间砌成,工夫妙天下,多至万眼。 千隙玉虹明。 琉璃球灯,每一隙映成一花,亦妙天下。 檐卜丹房挂, 桅子灯。 葡萄绿蔓萦。 葡萄灯。 方缣史册, 生绢糊大方灯,图画史册故事,村人喜看。 圆魄缀门衡。 月灯。 掷烛腾空稳, 小球灯,时掷空中。 推球滚地轻。 大滚球灯。 映光鱼隐见, 琉璃瓶贮水养鱼,以灯映之。 转影骑纵横。 马骑灯。 轻薄行歌过,颠狂社舞呈。 民间鼓乐谓之社火,不可悉记,大抵以滑稽取笑。 村田蓑笠野, 村田乐。 街市管弦清。 街中细乐。 里巷分题句, 每里门作长灯,题好句其上。 官曹别扁门。 官府名额,多以绢或琉璃照映。 旱船遥似泛, 夹道陆行为竞渡之乐,谓之划旱船。 水儡坐如生。 水戏照以灯。钳赭装牢户, 狱灯。 嘲嗤绘乐棚。 山棚多画一时可嘲诮之人。堵观瑶席隘,喝道绮丛争。禁钥通三鼓,归鞭任五更。桑蚕春茧劝, 春茧自腊月即入食次,所以为蚕事之兆。 花蝶夜蛾迎。 大白蛾花,无贵贱悉戴之,亦以迎春物也。 凫子描丹笔, 红画鸭子相馈遗。 鹅毛剪雪英。 剪鹅毛为雪花,与夜蛾并戴。 宝糖珍粔敉, 拍,吴中谓之宝糖,特为脆美。 乌腻美饴饧。 乌腻糖即白饧,俗言能去乌腻。 撚粉团意, 团子。 熬桴腷膊声。炒糯谷以卜,俗名孛娄,北人号糯米花。 筳巫志怪,香火婢输诚。 俗谓正月百草灵,故帚苇针箕之属皆卜焉,多婢子为之。 帚卜拖裙验, 弊帚系裙以卜,名扫帚姑。 箕诗落笔惊。 即古紫姑,今谓之大仙,俗名筲箕姑。 微如针属尾, 针姑卜,伺其尾所属为兆,名针姑。 贱及苇分茎。 苇茎分合为卜,名苇姑。 末俗难诃止,佳辰且放行。此时粉仆马,有客静柴荆。幸甚归长铗,居然照短檠。生涯惟病骨,节物尚乡情。掎摭成俳体,咨询逮里 甿。谁修吴地志?聊以助讥评。

自宋、明迄清不替。

《清嘉录》:腊后春前,吴趋坊、申衙里、皋桥、中市一带,货郎出售各色花灯,精奇百出。如像生人物,则有老跎少、月明度妓、西施采莲、张生跳墙、刘海戏蟾、招财进宝之属;花果则有荷花、栀子、葡萄、瓜藕之属;百族则有鹤、凤、、鹊、猴、鹿、马、兔、鱼、虾、螃蟹之属;其奇巧则有琉璃灯、万眼罗、走马灯、梅里灯、夹纱灯、画舫、龙舟,品目殊难枚举。至十八日始歇,谓灯市。按周密《乾淳岁时记》:元夕张灯,以苏灯为最,圈片大者径三四尺,皆五色琉璃所成,山水人物、花竹、翎毛,种种奇妙,俨然着色便面也。王鏊《姑苏志》:吴灯往时最多。范成大诗注有琉璃球、万眼罗二灯,尤为奇绝。或生绡糊方灯,图画史册故事。他如荷花、栀子、葡萄、鹿、犬、走马之状,掷空小球灯,滚地大球灯,又有鱼鱿、铁丝、麦杆为之者。一种名栅子灯,在鱼行桥,盛氏造,今不传。或悬剪纸人马于旁,以火运动,曰走马灯。旧《府志》:彩笺镌细巧人物,出梅里,名梅里灯。剡纸刻花竹禽鱼,轻绡夹之,名夹纱灯。今俗市上所卖诸灯,未改古制,而乡镇别邑,又皆买自郡中。以是元宵前后,喧盛犹昔。闻最先元夕前后,各采松枝竹叶,结棚于通衢。昼则悬彩,杂引流苏,夜则燃灯,辉煌火树。朱门宴赏,衍鱼龙,列膏烛,金鼓达旦,名曰灯市。凡阊门以内,大街道路,灯彩遍张,不见天日。

综诸邑之俗,试灯、收灯期先后不一。

《金陵岁时记》:俗以正月八日、十三日、十五日为灯节。

《光绪丹徒志》:十一日为上灯节,祀先祖神佛,皆燃红灯。至二十日止,为落灯节。

《清嘉录》:十三日夜,点灶灯于厨下。凡五夜,至十八日夜止。按《昆新合志》:上元挂点灶灯,凡三夜。郡城始于十三夜,曰试灯;止于十八夜,曰收灯。徐崧、张大纯《百城烟水》云:吴俗十三日为试灯日,十八日为收灯日。

《图书集成·职方典·苏州府风俗考》:嘉定县:十三日试灯,十八日收灯。

又《常州府风俗考》:江阴县:十三夜试灯,十八日收灯。

又《扬州府风俗考》:兴化县:张灯十三日,至十六日止。泰州:自十三日夜至十八夜止。

《泰州志》:初八日张灯市,十三日上灯,十八日落灯。

十五日为上元,亦曰元夕、曰元宵、曰灯节。先期制灯,争华斗靡。

《郭天锡日记》:至大二年正月十四日,过千秋桥,有陈氏子剪纸灯悬于门首,纸带十六条,其间作走兽及人物花草,极其精妙,牵绾处只如丝发状,用工五月方得办此。

《至顺镇江志》:上元张灯。注:两浙大抵以琉璃灯为贵。京口多剪纸为之,以斗女工之纤巧。东坡《元日过丹阳明日立春寄鲁元瀚诗》:西湖弄水犹应早,北寺观灯欲及辰。赵尧注:北寺在润州,上元最盛,市鬻、家悬之为乐。

《金陵岁时记》:女子既嫁之初年,母家届灯节,则遗以灯及元宵诸食品,名曰灯节盒。与送重阳之旗同为玩具,不知何所取义,可供笑柄。洪杨未乱之前,凡庵庙皆上灯。同、光间,惟天青街之白衣庵最盛,评事街之江西会馆、门东之天喜长生祠、堂子巷之财帛司亦然。相传初八日为阎罗诞,故汉西门之都城隍庙、府治前之郡城隍庙,仓顶之萧公庙香火不绝。从前亦有上灯之事,今则罕见矣。洪杨乱后,上新河徽州木商灯会最盛。徽州灯,四月初旬赛都天会,亦出斯灯。迨光绪中年,湘军灯会翘然特出。及丁未年,仅有水西门木商灯会一枝矣。其中有纸扎戏台,安置相生人物,设机运动,最称特色。府学前、评事街皆灯市也。洪杨未乱以前,盛称料丝灯,予不及见。惟明角之制,有三星、八仙、聚宝盆、皮球、西瓜、草虫、金鱼之类,楼船则以碎玻璃条为之。他如绢制之灯,花鸟虫鱼,亦复惟妙惟肖。壁灯中有人物各种,惟走马灯最极灵巧。光绪间,财帛司供神以棉絮,制成元宵形,又以纸为方糕、馒首,盛以纸盎,几欲乱真。

《上海县志》:元夕灯市,鳌山走马外,有荷花、荠菜等,比户悬之。或环竹箔蒙纸作龙灯,绘麟甲,联以布,承以柄,使健儿旋舞。乡村编簏作火球,曰滚灯。与龙相遇必斗,曰龙抢珠。浦泊各船多点桅灯。寺院前揭竿如塔,曰塔灯。乡田曰望田灯,以照田蚕,灯火尤甚。

《图书集成·职方典·镇江府风俗考》:正月十五日,比屋张灯。

《淳祐玉峰志》:上元取灯于郡,所谓万眼罗、琉璃之类甲天下。灯影、月色照耀里陌,舞歌箫鼓连夕不绝。

《图书集成·职方典·苏州府风俗考》:嘉定县: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先数日卖灯,谓之灯市。有楮练罗帛之属,绘镂人物故事,或为花果虫鱼动植之象。其悬纸剪人马于旁,以火运之,曰走马灯。豪家富室,则有缭丝、琉璃、鱼鱿、彩珠、明角、羊皮、夹纱、麦丝、竹缕、流苏、宝带、鳌山诸品。至期则结彩棚于衢巷,悬灯争胜,白日游观,名曰看彩色竹,游五日而罢。在乡村,土人以迎土神,联百千灯笼,身辊球灯为珠,亘街穿巷,导以旌旄,夹以鼓吹,以迎神而祈水泽。

又《松江府风俗考》:元夕采竹柏,结棚于通衢作灯市,观者嬉游,或至达曙。

又《常州府风俗考》:无锡县:上元夜,断木为薪,如其日之数,架而燃之于门,佐以炮竹,名曰火炉。为龙鱼宝盖之属,鸣钲叠鼓,众舁之以行,于是少长夜游。崇安寺尤为群聚之地。江阴县:上元日竹灯市,往昔多异制,今惟剪生绢及五色纸为之。里少聚众擎龙灯夜游,钲鼓彻天,往往争道相殴讼。间有舞狮奴鬼判者。宜兴县:十五日上元,先二日架木为棚,悬灯赏玩,谓试灯。庙寺庵观街巷中,灯光照耀,谓之灯市。儿童戴鬼面屈脚振肩而跳,谓跳鬼。敲金鼓,谓闹元宵。用绳一条,两人引其两端,向地频掉,一人从中按掉而跃,谓跳百索。至十八日,灯市罢,人始归本业。

又《扬州府风俗考》:唐开元时,称天下元夕灯火广陵为胜。或预兆五谷丰登,或共庆太平有象,载酒歌吹,辉煌满路,所谓金吾不禁者也。高邮州:元宵前二日,官府弛禁,纵民偕乐。寺观庙宇,各垂彩带悬诸花灯。街市结松棚,悬华灯,放诸火药,箫鼓歌谣之声,喧闹彻旦。竟四夕,乃焚灯。兴化县:元夜张灯,少年朱衣鬼面,金鼓达旦,火龙蜿蜒如生,灯市之盛,甲于一郡。泰县:元夕张灯,架松棚,缀彩幔,悬灯其下,载酒相乐,花火炽焰。少年手持奇巧之灯,击鼓鸣铙,喧阗街市。

《真州风土记》:南门大街出售纸绢绸缎灯,不一状。又有荷花灯、供神手灯、娱童子麒麟灯,送女家,无论大家小户,皆所必需。十五日上元节前后,张灯五夜。盐船各帮水手,竞以龙灯为戏,或城里嬉游,或郊外跃舞。其有年年入城者,曰三楚黄龙,咻声盈耳,金鼓震天,声闻数里。本地则有埠代及各行工人,每制灯相夸耀。犹忆昔年张圣木、童实夫两埠行龙灯,十三四岁短童,一律金抹额,月白杭绸短袄,翩然戏舞,笙管随之,灯过后犹余音袅袅不绝也。龙灯外,俗尚花鼓灯。其前八人涂面扎抹额,手两短棒,曰大头和尚,与戴方巾穿红绿亵衣曰呆公子者,互相跳舞。厥后日连相,曰花鼓,曰侯大娘,曰王二娘,曰渔婆,曰缝穷,曰疯婆娘。凡女装者,曰包头。其男装者,曰瘸和尚,曰瞎道士,曰渔翁,曰补缸匠,曰花鼓老,相率串各戏文。于中择喉齿清脆者,唱滚灯,所操皆本地时调,名《翦翦花》。手执莲蓬灯,头顶小红凉篷,曰猴子头唱,惟其脚色最多。旁有弹丝弦佐唱者,曰后场。主人延之家,各出串毕,于是若干人者,皆在门内饮啖。独后一人高戴白毡帽,反穿白羊皮马褂,一手摇铃,一手持伞灯,曰王夸子卖膏药,主人以所卖者不祥,屏之门外。此即昔所谓社火也,世俗相沿由来旧矣。大比之年,学役制鳌鱼若干截,若龙灯然,但盘旋而不舞。状元魁星灯从其后,送绅士家,则捧魁星跃舞其门,以为登鳌之兆。人予之钱,耻曰受赏,曰收灯分子。卫市口掣署灯,尤大观。甫入门,灯光灿然,两旁高树,交柯接叶。挂连珠灯,或数盏,或数十盏,垂垂而下。堂上细十番与六房笙管相应。是时耳遇皆声,目遇皆色,应接不暇,无惑乎来观者之肩摩趾错也。

《泗阳县志》:上元日,灯火、春酒往来。

《光绪通州志》:元夕前后,灯火满城,笙歌达曙。

《沛县志》:元宵比户张灯烛,燃花炮,啖圆子、油。

《同治上海县志》:元夕,以珍珠圆为节食。

《至顺镇江志》:上元作圆子,炒糯花。

《光绪丹徒县志》:上灯,食糍团。落灯,食麦饭。 谚云:上灯团子落灯面。 元宵,早食糍团,夕庆家宴。

《清嘉录》:上元,市人簸米粉为丸,曰圆子;用粉下酵裹馅,制如饼式,油煎,曰油,为居民祀神享先节物。按江、震《志》:元夕会饮,以米粉作丸子、油之属食之。盖始于永乐十年,元夕以糖圆、油饼为节食,岁以为常。见《皇明通纪》。厉静香《事物异名录》引《表异录》载:宇文护置毒糖,谓今之元宵子。周必大有《元宵浮圆子》诗:时节三吴重,圆匀万里同。又范成大《上元记吴下节物》:捻粉团栾。意即今之圆子也。吴匏庵《粉丸》诗:既饱有人频咳唾,席间往往落珠玑。杭人谓之上灯圆子。

《图书集成·职方典·松江府风俗考》:是夕燕饮,以油、珍珠团为节食。

又《常州府风俗考》:江阴县:家食粉丸,曰团圆。

《常州府志》:家家作粉丸食之,名曰团圆。

《真州风土记》:元夕家宴,啖元宵以应节气。元宵者,搓糯米粉,包桂花卤于中而为团,所以象月圆也。十八日落灯,人家啖面。俗谓上灯圆子落灯面。

《泰州志》:十三日上灯,夕食汤团。十八日落灯,夕食汤面。

《光绪通州志》:制冰丸饷客,曰元宵。炙米糕供老人,曰接腰。

击金鼓。

《清嘉录》:元宵前后,比户以锣鼓铙钹敲击成文,谓之闹元宵。有《跑马》、《雨夹雪》、《七五三》、《跳财神》、《下西风》诸名。或三五成群,各执一器,儿童围绕以行,且行且击,满街鼎沸,俗呼走马锣鼓。按《昆新合志》:上元节,鸣金达旦,曰闹元宵。江、震《志》:元旦群呼聚类,鸣钲击鼓,以相娱乐,或二旬,或弥月。朱竹坨《鸳湖棹歌》有十棒元宵鼓。陈迦陵《春夜听邻闺击鼓》词:落灯风,几阵催人揎袂,琅然响钗应掉。

《图书集成·职方典·镇江府风俗考》:正月十五日打元宵鼓。

又《苏州府风俗考》:嘉定县:夜击锣鼓,曰闹元宵。

《常州府志》:儿童敲金鼓,名闹元宵。

《重修丹阳志》:喜事少年造作龙、虎、狮、麟诸色彩灯,击鼓鸣钲,喧阗街市,谓之闹元宵。

《乾隆金坛县志》:上元节,打元宵鼓。

放花火。

《图书集成·职方典·镇江府风俗考》:游人放各色花火以助欢。

《清嘉录》:各乡社庙,或放烟火,有集数十架于庭,次第传爇,媚神以为乐者。

《真州风土记》:元夕,家童放九条龙、双蝴蝶、线穿壮丹、金盏银台、飞鱼花子诸火药。小孩放滴滴金。卫市口掣署甬道,搭高架,放烟火。

射灯虎。

《金陵岁时记》:《西湖志余》:元宵前后,好事者为藏头诗句,任人商猜,曰猜灯。同、光间此风犹盛,谓之春灯,亦谓之灯虎。

《清嘉录》:好事者巧作隐语,粘诸灯,灯一面覆壁,三面贴题,任人商揣,谓之打灯谜。谜头皆经传、诗文、诸子百家、传奇小说及谚语什物、羽麟虫介、花草蔬药,随意出之。中者,以隃麋、陟厘、不律、端溪、巾扇、香囊、果品、食物为赠,谓之谜赠。城中有谜之处,远近辐辏,连肩挨背,夜夜汗漫,入夏乃已。王鏊《姑苏志》云:上元灯市,藏谜者 曰弹壁灯。江、震《志》云:好事者或为藏头诗句,任人商揣,谓之灯谜,亦曰弹壁。钱虞山《癸亥元夕诗》:猜残灯谜无人解。

《图书集成·职方典·苏州府风俗考》:嘉定县:好事者或为藏头诗句,悬杂物于几,任人商揣,曰灯谜,亦曰弹壁灯。揣着者,其物听其取去。

又《扬州府风俗考》:高邮州:好事者结灯社,出各体灯谜,人聚而测之,谚曰灯虎。

《重修丹阳县志》:元宵前后,好事者以藏头诗句写贴上,任人猜,猜中则响鼓。《西湖志余》谓之猜灯。

《瓜洲续志》:文人雅士,择地结社,出各体灯谜,名为灯虎,中者赠以彩物。

《光绪通州志》:好事者或为灯谜,任人商揣,中者得彩以为乐。

妇女则走三桥,迎厕姑。

《同治上海县志》:女子邀紫姑神,问休咎。

《至顺镇江志》:上元迎紫姑。

《清嘉录》:元夕,妇女相率宵行以却疾病,必历三桥而止,谓之走三桥。按长、元《志》皆载上元妇女走历三桥,谓可免百病。明陆伸《走三桥》词:细娘分付后庭鸡,不到天明莫浪啼;走遍三桥灯已落,却嫌罗袜污春泥。

�郑和τ瞎茫壮平涌尤媚铮手账曛菥獭0瓷虼嬷小睹蜗侍浮罚赫峦梗奚瘛!独バ潞现尽芬嘁允迦沼瞎梦市菥獭7吨驹蛞允率占啦薰茫凶硬坏弥痢=袼滓逊恰�

又:妇女又有召帚姑、针姑、勒姑,卜问一岁吉凶者,一名百草灵。 此本范石湖诗,已见前。

《图书集成·职方典·苏州府风俗考》:妇女走历三桥,云走三桥可免百病。嘉定县:俗谓正月百草俱灵,故于灯时备诸祠卜之戏。然多婢子为之,故于箕帚竹苇之类,皆能向卜。箕姑以筲箕插箸,蒙以巾帕,请之至,则两手托其胁,能写字,能击人。或但舂举以应卜者所叩。帚姑以敝帚系裙以下,至则能起卧以占事。

又《常州府风俗考》:妇女结队而出,名走三桥。宜兴县:妇女挈伴夜游,以过三桥为例,谓走三桥。 《常州府志》、《雍正宜兴志》同。

又《扬州府风俗考》:兴化县:儿童迎紫姑乞巧,妇人走三桥祈嗣。如皋县:女伴出行,拾云路桥砖归,为得子兆。今更讹至集贤桥,名曰走三桥。月内妇女于厕旁请紫姑卜休咎,以为嬉戏。

又《淮安府风俗考》:元夜,走桥度厄。 按:走三桥请紫姑之俗,或在十六日。

又《扬州府风俗考》:泰州:十六夜,更阑人静,女伴相携出行,曰走桥。有乞子者,取砖密藏以归。又请紫姑,卜女红巧拙。

《沛县志》:十六,亲友相约过桥,名走百病。旧志,妇女延厕姑神,以问岁之丰啬。又或不走桥而登城。

《金陵岁时记》:正月十六日,登城,谓之踏太平,亦云走百病。石城、三山、聚宝、通济四门之上,锣鼓炮竹之声相续。道旁有煮豆作红色,焙蜀黍成花,缀棘刺上,以肖梅枝,或吹饴作榴实、柿子缀之,游人必售一枝而归。光绪癸巳,刘岘庄制军因城新修禁之。

《光绪通州志》:妇女请紫姑神。

凡度岁之乐,至灯市毕乃已。其饮年酒至下旬者,余波也。

《真州风土记》:十八日落灯,十九日拜藏影像,洗除欢乐。欢乐俗名挂乐,谚曰:家家撕挂乐,人人寻下落。士人则攻书,工人则返肆,而年事以毕。

《瓜洲续志》:十八日为落灯节。自十三日至此夕后,撤神前灯彩,先代神像亦撤席收藏。俗谓元宵三日后,依旧作生涯也。月内互相邀饮,谓之午酒。内眷往来亦如之。

春季古俗重上巳,今俗重清明。上巳曲水禊饮,为南朝盛典。

《晋书·礼志》:汉仪,季春上巳,官及百姓皆禊于东流水上,洗濯祓除去宿垢。而自魏以后,但用三日,不以上巳也。晋中朝公卿以下至于庶人,皆禊洛水之侧。元帝诏罢三日弄具。海西于钟山立流杯曲水,延百僚。

《南齐书·礼志》:晋元帝诏罢三日弄具,今相承为百戏之具,雕弄技巧,增损无常。

《宋略》:文帝元嘉十一年三月丙申,禊饮于乐游苑,具祖道江夏王义恭、衡阳王义季,有诏会此咸作诗,诏颜延年作序。颜延年之《三月三日曲水诗序》:日躔胃维,月轨青陆,皇祗发生之始,后王布和之辰,思对上灵之心,以惠庶氓之愿。加以二王于迈,出饯戒告,有诏掌故,爰命司历,献洛饮之礼,具上巳之仪。华裔殷至,观听鹜集。扬袂风山,举神阴泽。靓装藻野,袨服缛川。

《南齐书·王融传》:永明九年,上幸芳林园,禊宴朝臣,使融为曲水诗序,文藻富丽,当世称之。王融《三月三日曲水诗序》:粤上斯已,惟暮之春,同律克和,树草自乐。禊饮之日在兹,风舞之情成荡。去肃表乎时训,行庆动于天瞩。载怀平圃,乃眷芳林。

梁简文帝《三日曲水诗序》:上巳属辰,余萌达壤,仓庚应律,女夷司候。尔乃分阶树羽,疏泉泛爵,兰觞浴沂,蕙肴来往。

晋室偏安江左,实基于是。

《晋书·王导传》:会三月上巳,帝亲观禊,乘肩舆,具威仪,敦、导及诸名胜皆骑从。吴人纪瞻、顾荣,皆江南之望,窃觇之,见其如此,咸惊惧,乃相率拜于道左。

唐时江南禊事亦盛,至元犹然。

《至顺镇江志》:上巳祓禊注:唐李德裕旧镇江口,后迁南燕,有《上巳日忆江南禊事》诗云:黄河西绕郡城流,上巳应无祓禊游。为忆绿江春水色,更随宵梦向吴州。

近世惟文人好事者,间举觞咏故事,妇女簪荠而已。

《图书集成·职方典·苏州府风俗考》:嘉定县:三月三日,男女皆戴荠花。谚云:三春戴荠花,桃李羞繁华。是日,禊祓故事今海内俱废,不知何故。

《清嘉录》:荠菜花,俗呼野菜花,因谚有三月三、蚂蚁上灶山之语,三日,人家皆以野菜花置灶陉上,以厌虫蚁。侵晨,村童叫卖不绝。或妇女簪髻上,以祈清目,俗号眼亮花。或以隔年糕油煎食之,云能明目,谓之眼亮糕。按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三月三日,男女皆戴荠菜花。谚云:三春戴荠花,桃李羞繁华。江、震《志》亦并载此俗。又《昆新合志》云:三月三日,各乡村舁神朝岳帝,曰野菜会,北乡更盛。儿女皆簪野菜花,或以野菜花抹灶,可驱虫蚁。

《图书集成·职方典·常州府风俗考》:宜兴县:三月三日,上巳修禊。

《常州府志》:三月三日,虽不修禊事,而骚人墨士每挟友携樽,择胜地为游乐,男女戴荠花,谓能已睡。

《雍正宜兴县志》:三月三,荠花天气换单衫,董大伦诗也。妇人折荠戴之,曰可驱睡。

《重修丹阳县志》:三月上巳,取荠花置灶陉上解蚁,妇女髻亦戴。 按《图经》:洛陌妇女以荠花点油,祝而洒之水中,成龙凤花卉之状,则吉,谓之油花卜。是荠花典故原始于此。家家皆炒豆,或爆索娄。 按《田家五行志》:雨水节烧干镬以糯稻爆之,谓之索娄花,占稻色。今名糯花,讹为上巳事。

《图书集成·职方典·扬州府风俗考》:如皋县:上巳,好事家仿古修禊事,为曲水流觞之宴,亦多为诗歌以纪其事。

《光绪通州志》:上巳,士大夫修禊事,以祓除不祥。

苏俗墓祭,自正月初至春社前,已多举之者。通例则以寒食、清明扫墓。

《金陵岁时记》:吾乡扫墓,多在清明。惟新葬者,必于社日,谓之赶社。以紫纸长条镌连缀钱式,插于墓顶,名 曰挑钱。

《上海县志》:清明节,扫墓,悬纸钱为标墓。

《至顺镇江志》:寒食,行墓祭。

《光绪丹徒县志》:社前扫墓。谚曰:新坟不过社。清明日,社祖扫墓。

《清嘉录》:携糖茶果盒展墓,谓之上年坟。杭俗上年坟多以肴馔楮镪,吴俗则糖茶果盒而已。

又:士庶并出祭祖先坟墓,谓之上坟。间有婿拜外父母墓者。以清明前一日至立夏日止。道远则泛舟具馔以往,近则提壶担盒而出。挑新土,烧楮钱,祭山神,奠坟邻,皆向来之旧俗也。凡新娶妇,必挈以同行,谓之上花坟。新葬者,又皆在社前祭扫。谚云:新坟不过社。按《常昭合志》:清明祭墓,谓之上陇。又江、震《志》皆载:清明士女并出祭墓,俗呼上坟。又云:今妇人并出祭墓,惟新寒食及新娶妇之家为然,余则否。《府志》及长、元、吴《志》皆云:寒食、清明扫墓。又褚人槿《坚瓠集》云:吴中于清明前,子女长幼,持牲醴楮钱祭扫坟墓。虽至贫乏,亦备壶醪豆豕。间有族人祭无祀孤冢,夫婿祭外父母者。纸灰满谷,哭声哀戚,有古纯朴之风。洞庭山又以馂余燕诸族人亲友,互相庀具,壶觞腾涌,欢呼鼓腹,祭先睦族之诚,又他乡之所不及。

《图书集成·职方典·松江府风俗考》:三月清明节,拜扫先茔,悬纸钱,谓之标墓。

又《常州府风俗考》:江阴县:清明扫墓,挂白纸钱松楸上。靖江县:清明扫墓,插柳冢上,标白纸钱,哭新鬼。

《常州府志》:清明,行祭扫礼,长幼毕赴。祭毕,以祭余就陇墓共享焉。

《雍正宜兴县志》:清明,上冢挂纸钱。

《重修丹阳县志》:清明日,家家上坟,纸钱满野。

《乾隆金坛县志》:寒食,祭墓。

《图书集成·职方典·扬州府风俗考》:墓祭以不过清明为度,郡城至十月朔复扫墓。泰兴以霜降,他州县或不尽尔。高邮州:各携男女,具时馐,于墓祭祀。兴化县:清明祀先,先后十日扫墓,洒麦饭,挂纸钱。泰州:清明祀先展墓,郊外嫠妇孤儿,悲啼遍野,其拜扫率一家长幼咸往焉。

《泰州志》:清明日,祀先展墓,新葬者不过社日。

《瓜洲续志》:清明日,祀祖。瓜地多族葬,挈酒诣茔次,陈设拜祭。祭毕,于管坟人家食祭余。亲族之无嗣者,则于门外野祭。

《图书集成·职方典·淮安府风俗考》:清明,祭墓。

《泗阳县志》:清明节,修墓祭先。

《沛县志》:清明,扫墓祭先,会食墓次。

清明日,食、馓、螺蛳。

《光绪丹徒县志》:清明日,因寒食后新火不举,早食、馓。 市肆以油面为之。形六角,名京江。馓形似油酢面条,锁之如扇。

《重修丹阳县志》:是日,食油馓。 即古寒食具。

《金陵岁时记》:馓子本寒食之品,见《古愚丛书》。吾乡不必寒食,亦有之。

《真州风土记》:是日,人家扫墓,此于古礼应尔。独有家家食螺,则不解何谓。

插柳戴麦。

《至顺镇江志》:寒食,插柳枝。

《图书集成·职方典·镇江府风俗考》:清明插柳枝,人谓解邪。

又《苏州府风俗考》:清明插柳。昆山县:寒食竞取麦叶插于门户,男女皆佩戴。崇明县:寒食戴麦。

《清嘉录》:清明日,满街叫卖杨柳,人家买之,插于门上。农人以插柳日晴雨占水旱,若雨,主水。谚云:檐前插青柳,农夫休望晴。按《五代·后周序》:江淮间寒食日家家柳插门。九县志皆载:清明插柳于檐。《昆新合志》又云:寒食日插麦叶于门户。并云:是日宜雨。谚云:雨打墓头田,高低好种田。妇女结杨柳球戴鬓畔,云红颜不老。按《吴县志》亦载:清明日,人带柳圈。又江、震《志》:清明,男女成戴杨柳。谚云:清明不戴杨柳,红颜成皓首。《昆新合志》则云:寒食日,男女须佩戴麦叶。此又一说。

《图书集成·职方典·苏州府风俗考》:清明,折柳插檐。

又《常州府风俗考》:江阴县:寒食日,百五节,人簪麦叶。 靖江县同。

《重修丹阳县志》:清明,折柳插门。 按《岁时记》:江淮间寒食日,家家折柳插门按上。 寒食故事,今皆改为清明。然刘克庄诗:寂寂柴门村落里,也教插柳记年华。则清明插柳,古已有焉。

《乾隆金坛县志》:清明插柳。

《图书集成·职方典·扬州府风俗考》:高邮州:清明节,人家插柳于门。兴化县:清明佩柳。

又《淮安府风俗考》:清明插柳。

《泗阳县志》:清明节,插柳枝于门。

《沛县志》:清明插柳枝于户。

士女踏青。

《至顺镇江志》:清明,游郊外。

《吴门补乘》:清明节踏青,儿童对鹊巢支灶煮饭,谓之野火米饭。

《陶庵梦忆》:扬州清明,城中男女毕出,家家展墓。虽家有数墓,日必展之,故轻车骏马,箫鼓画船,转折再三,不辞往复。监门小户,亦携殽核纸钱,走至墓所。祭毕,席地饮胙。自钞关、南门、古渡桥、天宁寺、平山堂一带,靓妆藻野,袨服缛川。随有货郎,路傍摆设骨董、古玩并小儿器具。博徒持小杌坐空地,左右铺袒衫,半臂纱裙、汗月,铜炉、锅注、瓮瓯、漆奁及肩彘、鲜鱼、秋梨、福橘之属,呼朋引类,以钱掷地,谓之跌成。或六,或八,或十,谓之六成、八成、十成焉。百十其处,人环观之。是日,四方流寓,及徽商西贾,曲中名妓,一切好事之徒,无不成集。长塘丰草,走马放鹰,高阜平冈,斗鸡蹴踘,茂林清樾,擘阮弹筝,浪子相扑,童子纸鸢,老僧因果,瞽者说书,立者林林,蹲者蛰蛰。日暮霞生,车马纷沓,官门淑秀,车幕尽开,婢媵倦归,山花斜插,臻臻簇簇,夺门而入。余所见者,惟西湖春、秦淮夏、虎丘秋,差足比拟。然彼皆团簇一块,如画字横披。此独鱼贯雁比,舒长且三十里焉,则画之手卷矣。

《图书集成·职方典·扬州府风俗考》:清明前后三五日,士女靓妆冶服,游集胜地,踏青泛湖。是日,郡人罢市,出西郊,蜀冈道上挈壶榼者,络绎不绝。高邮州:清明节,亦有盛声乐、移舟车、集胜地而饮者,陆 曰踏青,水日游湖。在清明前后数日乃已。如皋县:清明祀先展墓,与他处同。妇女藉为踏青之游,多插花柳鬓旁以归。

又《淮安府风俗考》:清明踏青。

《沛县志》:男女游郊外踏青。

《光绪通州志》:清明,士女踏青四郊。至暮,插柳以归。

儿童放纸鸢,为三春乐事。

《金陵岁时记》:吾乡每岁届清明节,放风筝者麇集南城外之雨花台。山半有永宁泉茶社,佐茗之具,盛称梅豆。其法,以黄豆和梅子拌糖煮之,最饶风味。亦有售善桥秋油干者,谓之茶干。风筝即纸鸢遗制,作于韩信,而史称萧梁时侯景之乱,羊侃教小儿作此戏,诏因西北风放,冀达援耳。详见《事物纪原》。今人巧制不一,有龙、蝶、鲢、蟹、蜈蚣、金鱼、蜻蜒、蝉、鹰、燕、七星、八角、花篮、美人、明月、灯龙、钟、板门、胡子老、双人诸名,翱翔空际,宛转如生。复加响弦其上,足以极视听之娱。

《清嘉录》:纸鸢,俗呼鹞子,春晴竞放,川原远近,摇曳百丝。晚或系灯于线之腰,连三接五,曰鹞灯。又以竹芦黏簧,缚鹞子之背,因风播响, 曰鹞鞭。清明后,东风谢令,乃止,谓之放断鹞。按唐高承《事物纪原》:纸鸢,其制不一,上可悬灯,又以竹为弦,吹之有声如筝,故曰风筝。明徐充《暖姝由笔》谓:纸鸢,鹞子也,一 曰风筝。褚人横《坚瓠集》云:吴中小儿好弄之,当其抟风而上,盖亦得时则驾者欤。张元长《笔谈》载,梁伯龙戏以彩缯作凤凰,吹入云端,有异鸟百千拱之,观者大骇。近作女人形,粉面黑鬓,红衣白裙,入于云霄,袅娜莫状。悬丝鞭于上,辄作悦耳之音。春日放之,以春之风自下而上,纸鸢因之而起,故有清明放断鹞之谚。《常昭合志》:儿童放纸鸢,以清明日止,曰放断鹞。今俗扎作人物故事、虫介诸式,皆加以鹞之名,且作鹰隼鸿雁之形,呼 曰老鹰鹞、雁鹅鹞,其昧鹞之义矣。陈迦陵《春城望纸鸢词》:急景难淹,又天半,夜灯初上,见火蛾旋绕,飞下雪梨十丈。注:风筝入夜必垣灯火,并于其上高放梨花雪炮。今吾乡下亦不乏此好事者。

《真州风土记》:清明节前,南门城墙大张风筝,报条上注天官、寿星、宝鼎、净瓶各名色,长若干,径若干,届节北山候趾云。是日,北郊游人如蚁。八蜡庙左右山头,坐者立者,层列而下,山平坦处,各呈其技。山下一起复一起,鸣锣振鼓而来,则南城所报风筝毕至。丈尺虽不尽符,而以一风筝十数人捧之,亦不可谓小矣。各排立庙门前,锣鼓俱有节奏,或此唱而彼和,或竞响而齐喧,迨逐起风筝下山,而游人亦渐散矣。

《泗阳县志》:清明节,儿童放风筝。

其二月二日、十二日,虽各有故事,非巨节。

《金陵岁时记》:俗以二月二日为龙抬头,始于《帝京景物略》。吾乡女子新嫁者,率于是日归宁。谚云:二月二,家家接女儿。途中香舆往来如织,随载朱漆提盒,以贮馈赠之品。

《同治上海县志》:二月十二日花朝,剪彩赏红,张花神灯。

《光绪丹徒县志》:初二日,谓之龙抬头,小儿于是日就傅入塾。

《真州风土记》:二月初二日,家家接女,留之过宿。

《瓜洲续志》:二月初二日,各家接已出嫁女午餐,即俗谓二月二,家家接女儿之谚语也。

《图书集成·职方典·淮安府风俗考》:二月二日,俗称龙抬头。稚子蓄发,贫者冠巾发。

《沛县志》:二月二日,撒灰作圈,中覆五谷,谓之围仓,以祝丰稔。炒豆加糖与小儿食,可免蝎螫,谓之吃蝎子瓜。

《图书集成·职方典·镇江府风俗考》:二月十二日为花朝,挂彩于花树。以是日晴煦无风,卜果之丰熟。

《光绪丹徒县志》:花朝,剪彩系百花枝上,以庆生日。

《清嘉录》:十二日,为百花生日。闺中女郎剪五色彩缯,黏花枝上,谓之赏红。虎丘花神庙,击牲献乐,以祝仙诞,谓之花朝。按:周处《风土记》以二月十五日为花朝,然《翰墨记》以二月十二日为花朝。《昆新合志》云:二月十二日为花朝,花神生日,各花卉俱赏红。《镇洋志》以十二日为崔元徽护百花避封姨之辰,故剪彩条系花树为 旛。

《图书集成·职方典·苏州,府风俗考》:二月十二日,剪彩条系花果树,云百花生日。 按:唐以二月十五为花朝,以八月十五为月夕。今俗以二月十二为花朝,不知何据。

又《松江府风俗考》:二月十二日花朝,群卉遍系红彩,以祝繁盛。

《重修丹阳县志》:十二日为花朝,是百花生日,剪彩挂花枝,花则繁盛。 花朝后一日为浪花生日。

《乾隆金坛县志》:花朝,挂彩于花树。

《图书集成·职方典·扬州府风俗考》、《如皋县志》:二月十二日,一日十五日。《天中记》名扑蝶会。好事者多置酒园亭,或嬉游郊外,常以是日阴晴,卜果实繁稀。

《真州风土记》:十二日花朝,闺中裁红系之卉木,风来招展,红绿参差,亦春光之小点缀者。

《瓜洲续志》:十二日为花朝,以红布条系诸花树。

《光绪通州志》:花朝剪碎彩挂百花上,闺中幼女以是日穿耳。

三月十九日,祀明怀宗,托词祀太阳,尤非令节也。

《通俗常言疏证》:太阳经皆鄙俚之语。如云:太阳三月十九日,家家门口点天灯。当是明之遗老故意为之,以为明怀宗崩驾之纪念日,恐触清之忌,故托言太阳星耳。

东南卑湿,夏令炎蒸,卫生防病,因之成俗,故立夏称人觇肥瘠。

《吴门补乘》:立夏日,家家以大秤权人轻重。

《清嘉录》:立夏日,家户以大秤权人轻重。至立秋日又称之,以验夏中之肥瘠。

广为饮食,厌疰夏。

《金陵岁时记》:立夏,使小儿骑坐门槛,啖豌豆糕,谓不疰夏。乡俗云,疰夏者,以夏令炎热,人多不思饮食,故先以此厌之。

《吴门补乘》:小儿饮七家茶,免疰夏。

《清嘉录》:俗以入夏眠食不服曰疰夏。凡以魇疰夏之疾者,则于立夏日,取隔岁撑门炭烹茶以饮,茶叶则索诸左右邻舍,谓之七家茶。或小儿嗜猫狗余食,俗名猫狗饭。是日虽寒,必着夏衣一袭,并戒坐户槛。俱令人夏中健旺。按卢《志》:夏至食李,以解疰夏之疾。王鏊《姑苏志》作端午。王《志》:夏至以束粽之草,系手足而祝之,名曰健粽,以解疰夏之疾。张寅《太仓州志》:立夏日,煮麦豆和糖食之,曰不疰夏。郭《志》则云:夏至用蚕豆、小麦煮饭,名夏至饭。戒坐户槛,云犯得疰夏之疾。江、震旧《志》:立夏,男女各试葛衣,云解疰夏之疾。《常昭合志》:立夏日,煮麦豆和糖食之,曰不疰夏。《西溪丛话》:南人不善乘船曰苦船,北人曰苦车。苦音库,吴下人语音如注。又谓:所厌恶之人亦曰注,皆苦之讹,患苦之也。今人谓入夏眠食不服曰疰夏,犹是意尔。

《光绪丹徒县志》:夏至日,炒蚕豆食之,谓可解蚤。恐小儿长夏困疾,使连坐七门槛 此俗与苏州各地正相反。 则无患。或以犬器盛物与食。

入霉入,涉伏经九,皆谨记之。

《清嘉录》:芒种后遇壬为入霉。俗有芒种逢壬便入霉之语。而人即以入霉日数,度霉头之高下。如:芒种一日遇壬,则霉高一尺,至第十日遇壬,则霉高一丈。庋物过夜便生霉点,谓之黄梅天。按施真卿《丛话》谓:淮浙以芒种节气后为梅雨。周处《风土记》云:夏至前名黄梅雨。《瘐溪诗话》:江南五月梅熟时,霖雨连旬,谓之黄梅雨。张蒙溪谓:梅当作霉,雨中暑气也。霉雨善污衣服,故又云霉涴,言其为梅所坏也。字典:霉,义与通。许慎《说文》:霉,物中久雨青黑也。

又:夏至日为交时,曰头时、二时、末时,谓之三时。居人慎起居,禁诅咒,戒薙头。按施真卿《丛话》谓淮浙以夏至中气后为时,而《农圃六书》谓夏至后半月为三时,上时七日,中时五日,末时三日。卢《志》又以芒种后十五日为入时。长、元、吴《志》又皆以夏至日为起时,分三节,共十五日,头时三日,中时五日,末时七日。《昆新合志》云:时之为言农时也。时有三,曰头时、中时、末时。交时后,人胥慎起居,禁诅咒,戒薙头,多所忌畏。长、元《志》又皆云:时雨,田所必资也,故曰时。周处《风土记》云:初雨为迎时雨,末雨为送时雨。郡人时又呼作。丁度《集韵》:,深黑色。殆因呼梅蒸为,有湿气着衣物生斑沫之义,连类及之,遂以时为欤?

《图书集成·职方典·松江府风俗考》:黄梅后三日为头, 音时。 又五日为中,又七日为末。三中忌问疾及土木浣濯之事。宋陆咏《吴下田家》志夏至后一说云:一九至二九,扇子弗离手;三九二十七,冰水甜如蜜;四九三十六,拭汗如出浴;五九四十五,树头秋叶舞;六九五十四,乘凉弗入寺;七九六十三,床头寻被单;八九七十二,思量盖夹被;九九八十一,家家打炭墼。

《吴门补乘》:石湖居士《戏用乡语》云:土俗以二至后九日为寒暖之候,故谚有夏至未来莫道热、冬至未来莫道寒之语。夏至后一说云:一九至二九,扇子弗离手;三九二十七,吃茶如蜜汁;四九三十六,争向路头宿;五九四十五,树头秋叶舞;六九五十四,乘凉不入寺;七九六十三,夜眠寻被单;八九七十二,被单思夹被;九九八十一,家家打炭墼。

《清嘉录》:三伏日,旧俗有夏九九,今已不传。但从夏至日起,第三庚为初伏,第四庚为中伏,立秋后初庚为末伏,谓之三伏天。

而五月朔及五日,饮食服饰皆有辟毒禳灾之意,与他节之徒事游赏、休息者异趣。

《金陵岁时记》:皇祐中,金陵上元县发一冢,有石志,乃宋征西将军宗悫母郑夫人墓。悫有妹名钟馗,后魏有季钟馗,隋将有乔钟馗、杨钟馗,然则钟馗之名从来远矣。

近时《钟馗图》,俗以安徽灵璧县所画为灵,与凤阳之凤、泰兴之猫齐名。

又,乡人于午节图塑天师之像,取以解恶。观《岁时杂记》所载,由来已久。

又,粽角,黍也,取箬叶裹糯米为三角形。或杂以腊肉名火骽粽,或以红豆实之,端午之新品也。相传屈子溺汨罗江,其后授梦于一土人云:所投米饭,辄为蛟龙争食,若以箬叶裹饭,系以丝,则蛟龙不敢相争,庶免馁而。此粽之制所由昉也。

端午,人家取银鱼、虾米、茭菜、韭菜、黑干杂炒,名曰炒五毒。是日,必啖苋菜,谓可免腹痛。又取蚕豆和雄黄炒之,曰雄黄豆。又《客座赘语》载:明时以彩帛通草制五毒虫形状,蟠大艾叶上以题于门。今则以五色纸折之使方,刻画五毒虫形,贴之门楣床檐,盖禳灾之义。五色绢布饰为天师骑虎形,系小儿背后,曰老虎被。结五色线成纹圈为臂钏,名之长命缕。

《同治上海县志》:五月朔日,贴门符。五日午时,缚艾人,采药物,食角黍,浮菖蒲雄黄酒,小儿以雄黄抹额,系百索于臂。妇人制彩为人形,插于髻,曰健人。

《至顺镇江志》:端午系百索,为角黍,饮蒲酒,斗百草,戴钗头符,画天师像。

《图书集成·职方典·镇江府风俗考》:端午天中节,又为地腊节,啗角黍,泛菖蒲雄黄酒,门悬艾虎,妇女簪健人彩,符绒虎,佩香囊,谓解邪。

《光绪丹徒县志》:五月五日,悬钟馗像,奉以角黍、蒲艾、榴花,女插髻,儿悬旌。午焚苍术香,蒲作剑,艾为人,悬于门上。室中挂贴五毒符,修制诸药,以雄黄浸酒,绕室喷之,云解毒虫。女人以蒲艾各草浸水一盂,午刻向门外泼之,谓之送磕睡。以纸编作虎形,饰以彩画,亲戚相馈遗。自午至暮,市闭不开。

《图书集成·职方典·苏州府风俗考》:端午,户贴朱符,食角黍、石首鱼,饮雄黄菖蒲酒,簪榴花、艾叶以解邪。太仓取蚕茧剪虎形簪于髻,名曰茧虎。

《清嘉录》:五月朔日,人家以道院所贻天师符贴厅事以镇恶,肃拜烧香。至六月朔,始焚而送之。有贻自梵氏者,亦多以红黄白纸,用朱墨画韦陀镇凶,则非天师符矣。而小户又多粘五色桃印彩符。堂中挂钟馗一月,以祛邪魅。按江、震《志》亦云:五日,道士折红黄色纸画天师像,为解恶灵符,分送檀越。又云:五日,堂悬挂钟馗画像。

又:五日俗称端午,瓶供石榴、蜀葵、蒲蓬等物,妇女簪艾叶、榴花,号为端午景。人家各有宴会,庆赏端阳。药市酒肆,馈遗主顾,则各以其所有雄黄、苍术、酒糟等品。百工亦各辍所业,群入酒肆哄饮,名曰白赏节。按长、元、吴《志》皆载:端午簪榴花、艾叶以解邪。《昆新合志》云:五月五日端阳节,瓶供蜀葵、石榴、蒲蓬等物,曰端阳景。簪艾叶、榴花于头以解邪。而江、震《志》皆云:儿女辈之长者,则簪艾紫、榴花。又云:医家亦以雄黄、衣香送于常所往来之家。家买葵、榴、蒲、艾贮之堂中。《常昭合志》亦载是俗。

又:市肆以菰叶裹黍米为粽,像称锤之形,谓之称锤粽。居人买以相馈贶,并以祀先。江、震《志》、《常昭志》皆云:五日食角黍。《昆新合志》:五日相饷以角黍,俗名粽子。范《志》亦云:以角黍、水团、彩索、艾花、画扇相饷。又研雄黄末屑、蒲根,和酒以饮,谓之雄黄酒。又以余酒染小儿额及手足心,随洒墙壁间,以祛毒虫。

又:截蒲为剑,割蓬作鞭,副以桃根蒜头,悬于床户,皆以却鬼。《昆新合志》云:五日,户悬蒲、蓬、桃、蒜等物以解邪。土人采百草之可疗疾者,留以供药饵,俗称草头方。市收癞虾蟆,刺取其沫,谓之蟾酥,为修合丹丸之用,率以万计。人家小儿女之未痘者,以水畜养癞虾蟆五个或七个,俟其吐沫,过午取水,煎汤浴之,令痘疮稀。市人以金银丝制为繁缨、钟、铃诸状,骑人于虎,极精细,缀小钗,贯为串,或有用铜丝、金箔为之者,供妇女插鬓,又互相献赉,名曰健人。

又:制绣囊绝小,类荷包之形,中盛雄黄,谓之雄黄荷包。彩绒袅铜钱为五色符,谓之袅绒铜钱。皆系襟带间以辟邪。编线为虎头形,系小儿胸前,以示服猛,谓之老虎头。

又:小儿系赤色裙,亦彩绣为虎形,谓之老虎肚兜。择蒜头之不分瓣者,结线网系之以为饰,谓之独囊网蒜。结五色丝为索,系小儿之臂,男左女右,谓之长寿线。尼庵剪五色彩笺,状蟾蜍、蜥蜴、蜘蛛、蛇蚿之形,分贻檀越,贴门楣寝次,能魇虫,谓之五毒符。男女佩带辟瘟丹,或焚于室中,益以苍术、白芷、大黄、芸香之属,皆以辟疫祛毒。又谓五日午时烧蚊烟,能令夏无蚊蚋之扰。

《图书集成·职方典·松江府风俗考》:五月朔日,贴门符。五日午时,缚艾人,采药物,食角黍、菖蒲雄黄酒。小儿以雄黄抹额,系百索于臂。皆云辟邪。妇人制彩缯为人形,插之于髻,名曰健人。

《常州府风俗考》:无锡县:五月五日,食角黍,屑蒲根、雄黄和酒而饮。又爇蓬艾之烟熏室中,以驱毒物;悬符堂户,以除不祥。妇女剪彩为人,大如豆,谓之健人。又刻茧虎,以细为能,杂符艾而簪之。江阴县:端午,采菰叶,裹糯米煮为角黍。饮酒,浮以雄黄、菖蒲。妇女簪艾虎灵符,云以辟邪。宜兴县:五月五日,插艾,饮菖蒲酒,烹鹜角黍,食 葅。妇人制绒符茧虎。靖江县:端午,采芦箬裹秫米为角黍,屑菖蒲、雄黄以饮酒。正午,采百草解毒。妇女簪艾虎,佩符辟邪。

《重修丹阳县志》:五月一日至五日,妇女妍饰,簪以榴花。端午节,天师像贴灵符, 按《抱朴子》:五日朱书赤灵符。 或挂钟馗像。是日,食粽,饮菖蒲酒,妇女戴绒虎。

《乾隆金坛县志》:端午天中节,又为地腊节,啗角黍,泛蒲酒,妇女簪艾人、彩符、茧虎。

《六合县志》:五月朔日,民家即互馈角黍。五日,饮雄黄酒,插蒲艾、榴花于瓶盎,小儿系彩线臂上。

《图书集成·职方典·扬州府风俗考》:端午节,解粽,儿女佩丹符,顶臂手足悬五色丝系之,即楚俗长命缕也。泛酒用菖蒲、丹砂、雄黄。妇女以葵、榴、艾叶杂花簪髻,午则弃之。高邮州:端阳日,以角黍相馈送,人家悬菖蒲、艾虎,闺中制绒符系彩线,主客相招饮雄黄酒。其日多禁忌,采药草者率以其期,少年人相率斗草赌胜负。兴化县:端午,悬菖蒲辟邪符,儿童系五色丝于手足,佩茧虎及符,角黍相饷赏,午饮雄黄蒲酒。泰州:端午,解粽,泛雄黄、菖蒲火酒,食腊味。男女佩丹符,系五色丝于臂,簪花插艾。如皋县:角黍、丹符之类,并与他处同。人家争采葵、榴,剪茧虎,衔以艾叶,名曰艾虎。是日,采泽兰煎汤沐浴。

《泰州志》:端午,解粽,饮雄黄菖蒲酒,食腊味。小儿女簪花插艾,佩丹符,系五色丝于臂。午后赴浴滔者,洗以百草汤。

《真州风土记》:初五日,楹上贴神符,中堂悬判官,瓶插蜀葵、石榴、菖蒲。小儿背老虎,头戴老虎兜,手腕系五彩绳。人家以腌腊包糯米于芦箬,谓之火腿粽,与鲥鱼、枇杷相馈遗。午时烧午香,爇苍术,点蚊烟,进蒲觞,家宴赏午。小户之家,亦多买黄鱼、雄黄、烧酒庆节。

《瓜洲续志》:五月初一日,俗称小端午,厅事悬钟馗画幅,贴天师符。五日为端午节,插蒲艾、榴花,以角黍敬神。妇女簪艾、榴花,儿童项及手足扎五色丝,彩纸作五毒形,佩带系红布五毒兜,以大蒜联缀,剪纸粘贴似虎形,悬挂房帐。先期分馈亲族盐蛋、绿豆糕、枇杷,佐以荤素角黍。采百草,杂以蒲艾,午时焚之,以辟蚊虫。赠小孩龙船、判官等物。幼辈于尊长前行贺节礼,家人团聚午餐。酒加雄黄,于小孩额上写王字以辟邪。用烧酒泡雄黄、大蒜,晒过午正收藏,暑夜蚊虫咬后,拭之极效。妇女所簪蒲艾,午刻送至通衢。商店午闭市,伙友聚饮,闲散出游。

《图书集成·职方典·淮安府风俗考》:端午,佩艾虎,饮菖蒲酒,食角黍,戴彩胜百索香囊。

《泗阳县志》:五月五日端午节,门插艾蒲,饮雄黄酒,食角黍。

《沛县志》:端午,插艾,食角黍,饮雄黄酒以禳毒。以五色线系小儿手足,谓可避蛇。于日未出时,采树头叶以为茗。

《光绪通州志》:端午,悬艾贴符,饮雄黄菖蒲酒,儿女佩彩缕,亲戚制角黍相馈,道多醉人。

《光绪泰兴县志》:端午,悬艾贴符,制角黍,饮雄黄菖蒲酒,儿女佩五色缕。

龙舟竞渡,则水国讲武之遗风。镇、扬郡治夹江而峙,自来竞渡最盛。

《隋书·地理志》:京江俗以五月五日为斗力之戏,各料强弱相敌,事类讲武。

《至顺镇江志》:端午竞渡斗力。

《陶庵梦忆》:看西湖竞渡十二三次,乙巳竞渡于秦淮,辛未竞渡于无锡,壬午竞渡于瓜洲、于金山寺。西湖竞渡,以看竞渡之人胜,无锡亦如之。秦淮有灯船,无龙船。龙船无瓜洲比,而看龙船亦无金山寺比。瓜洲龙船一二十只,刻画龙头尾,取其怒;旁坐二十人,持大楫,取其悍;中用彩篷,前后旌幢绣伞,取其徇;撞钲挝鼓,取其节;舫后列军器一架,取其锷;龙头上一人足倒竖,故敠其上,取其危;龙尾挂一小儿,取其险。自五月初一日至十五日,曰画地而出,五日出金山,镇江亦出。惊湍跳沫,群龙格斗,偶堕洄涡,则百蚨捷捽,蟠委出之。金山上人团簇,隔江望之,蚁附蜂屯,蠢蠢欲动。晚则万艘齐开,两岸沓沓然而沸。

《图书集成·职方典·镇江府风俗考》:端午,造龙舟竞渡。

又《扬州府风俗考》:自朔至午日,广陵涛龙舟竞渡,士女游人环聚而观,贸易者为之罢市。

何洯《江上观竞渡记》:丁未夏五前一日,龙舟集江上,何子往焉。舟尾各系彩帛,悬一童,衣锦衣,朱裤,演秋千盘舞。舟首演玄坛神,傅黑面骑虎者一,冠束发金冠,披红战服,束金带,执戟演吕温侯者三,乌纱巾黑袍持剑演钟馗神者一,金甲胄演大状者二,龙袍玉带演吴夫差,采莲划舟人皆演为内官状者一,又演南极老人乘鹿挥玉麈尾者亦有三。舟上立层楼飞阁,丹楹碧槛,掩映云霞。二童演善才参大士,演渔樵相对,传奇中荒唐不经故实,更番迭演。舟四旁围锦绣,金翠采绮,为奇花异卉、珍禽异鸟缀其中。舟凡十有七,穷极工巧,天下莫能加焉。诸仕宦达官豪室,张幕棹,纵鹅鸭落水,群舟相攫逐,惊涛怒立,山崩而雷吼。群舟出没飞棹,望之目炫。

《瓜洲续志》:五日,内河外江龙舟竞渡。舟以色布绘鳞甲,分五色,篾扎龙头尾,糊以色纸。按:龙身分五色,大纛高耸,旌旗伞盖分立,管弦鼓吹喧阗。龙首立武装壮士,龙尾扎板片,小孩于板作各种戏。居民以银钱装入猪泡,或以活鸭投水中。各船鼓桨争进,立龙首人奋身入水,争取得彩为荣,谓之夺标。士女环观,欢声雷动。余兴未阑,有接演三日者。

《真州风土记》:五月初一日,龙船下水,虽三两只,而其船荷花瓣底,比扬州平底轻捷,且龙身长大倍之。游人坐小舟,谓之游湖。小者曰草上飞,大者 曰双飞燕。间有秦淮藤棚来,曰南京艑,其价独昂。游客掼鸭,人立龙首,争下捉之,曰抢鸭。或猪脬掷水中,曰抢标。意即古水嬉也。有系短彩绳于龙尾,七八岁小童双丫髻,红衫绿裤,立短木上演其技,如童子拜观音、金鸡独立、倒挂鸟、鹞子翻身等名目,曰吊梢。观者骇然,演者晏若也。演罢,舟子招歌,自成一调。所谓水调歌头,其遗意欤?他郡邑亦侈此俗,形之歌咏。其普遍殆亚于元夜放灯焉。

程先甲《金陵赋》:矧夫南人善船,古之则也招湘累之忠魄;遂竞渡乎泽国,掉龙舟绩之而涂粉墨。倏而转舵以僄佼,勃兮如掉尾之乔峤;倏而打浆以旁划,歘兮如鳝爪之纷拿。往来石城之下,与夫朱雀之隈;踏浪蹴涛,起雪兴雷。

《金陵杂记》:龙舟竞渡,吊屈子之溺水,楚俗也。吾乡亦沿用之,秦淮一带,观者蚁集。光绪初,水西门外某茶寮临河一轩,因人众倒塌,溺死无算。乙巳端午节,文德桥亦因人众崩圮,有溺死者,后乃禁止。

《上海县志》:五日,浦中龙舟竞渡,观于丹凤楼。

《六合县志》:五月朔,龙津桥上下河内,群造龙舟竞渡。士民登舫画船,箫鼓竟夜。

《图书集成·职方典·苏州府风俗考》:端午,为龙舟竞渡。

《清嘉录》:龙船,阊胥两门、南北两濠及枫桥西路水滨皆有之,各占一色。四角枋柱,扬旌拽旗,中舱伏鼓吹手。两旁划桨十六,俗呼其人为划手。篙师执长钩立船头者, 曰挡头篙。头亭之上,选端好小儿装扮台阁故事,俗呼龙头太子。尾高丈许,牵彩绳,令小儿水嬉,有独占鳌头、童子拜观音、指日高升、杨妃春睡诸戏,谓之 《玉篇》:,丁了切,悬物貌。 梢。舵为刀式,执之者谓之挡舵。画舫游客,争买土罐掷诸河,视龙舟中人执戈竞斗入水相夺,以为娱乐,谓之督罐头。多者受上赏,号为做胜会。胜会之时,先有葛袍缨帽之人,鞠躬声喏于前舱,手执五色小旗,插画舫之楣,而后诸龙各认旗色回翔盘旋,谓之打招。一招,水如溅珠,金鼓之声与水声相激。出龙之前数日,祀神演试,曰下水。上岸送神,谓之拔龙头。当头之人,率皆里巷游手。隔岁先以带叶竹竿竖桥上,为来年出龙认色,其名曰钻。五月朔,互相往来,名曰拜客。余则日驻塘河,交午曼衍,粲如织锦。男女耆稚,倾城出游,高楼邃阁,罗绮如云,山塘七里,几无驻足之地。河中画楫栉比如鱼鳞,亦无行舟之路。欢呼笑语之声,遐迩振动。土人供买耍货食品,所在成市,凡十日而罢,俗呼划龙船市。入夜燃灯万盏,烛星吐丹,波月摇白,尤为奇观,俗称灯划龙船。郡中踏布坊人操小舟,亦鸣金伐鼓,划桨如飞,俗呼烟囱洞。按《旧唐书·杜亚传》:江南风俗,有竞渡之戏。方舟并进,以急趋疾进者为胜,亚乃令以漆涂船底,贵其速进。又为绮罗之服,涂之以油,令舟子衣之,入水而不濡。然在春中,不在端阳。宗懔引邯郸淳《曹娥碑》云:五月五日,迎伍君逆涛而上,为水所淹。谓是东吴之俗。《吴县志》:端午为龙舟竞渡,游船聚集,男女喧哗,管弦杂沓,投鸭于河,龙舟之人争入水相夺,以为娱乐。《昆新合志》亦云:五日有龙舟竞渡之戏。康熙间,城内外有舟五六,后已绝响,近复如旧。

《图书集成·职方典·松江府风俗考》:五日,观龙舟竞渡于白龙潭。上海则观于黄浦之丹凤楼。

《崇明县志》:端午,龙舟竞渡,士女夹岸观水嬉。

《图书集成·职方典·常州府风俗考》:无锡县:是月之初,即倾城出观竞渡。龙舟六七,平集迎潮馆下,或山风徐引,扇影歌声,顷刻聚散。

《靖江县志》:端午,画舫观龙舟。

《常州府志》:舟人绘画龙舟,竖旗帜、鸣金鼓为竞渡之戏。自朔日至午日而止,互相斗技。

《粟香随笔》:五月间,竞渡龙舟最盛。舟广一寻,长三寻。刻首尾以像龙,中腹结彩,为楼三重,列旗帜高五寻,下以习水者十六,操楫往来,金鼓喧震。夜悬灯数百,光耀如昼。一时游船花船,集于白云溪,夹岸楼榭,张灯命酒,宴其所亲,歌鼓箫管恒达旦,竟月乃罢。旧有《兰陵杂事诗》云:最好白云溪上望,云车才过又龙船。

邹祗谟《端午行》:绿阴槐午薰风起,少年掉臂入都市。繁弦急管效姑苏,雕旌画舻骄扬子。白云溪水东西流,三声鼍鼓青龙舟。平头奴子挟大扇,单髻双鬟上小楼。蛟子龙孙鸣桨怒,长年倏忽朱旗度。踏波不数弄潮儿,轻榜纷纷凌雨雾。

刘纶重《五唐湾竹枝词》:唐湾水向顾桥流,罗绮人多似白鸥。见说倾城来竞渡,一时争买牡丹头。 船名。 牙旗锦伞舵楼攒,故事翻成走马看。小队黄头红半臂,扣舷齐唱保平安。 曲名。

《重修丹阳县志》:竞渡戏自月初及望日止。每于十三日夺标于城霞阁下,游船蚁集,士女如云,亦胜会也。

《乾隆金坛县志》:端午,造龙舟竞渡。

《图书集成·职方典·扬州府风俗考》:兴化县:端午间,有龙舟竞渡。

《泰州志》:端午日,北门外竞渡。

《光绪通州志》:端午间,以龙舟竞渡。

六月六日、七月七日,各循故事,不为节。

《同治上海志》:六月六日,天贶节,晒书帙、衣裘。

《图书集成·职方典·镇江府风俗考》:六月六日作醋,谓之六月红。

《光绪丹徒县志》:六月六日,曝书画,晒裘服。

《吴门补乘》:六月六日,曝书画,吃馄饨,浴猫狗。

《清嘉录》:六日,故事,人家曝书籍图画于庭,云蠹鱼不生。是日,诸丛林各以藏经曝烈日中,僧人集村妪为翻经会。谚云:六月六,狗馈浴。谓六月六日牵猫犬浴于河,可避虱蛀。

《图书集成·职方典·苏州府风俗考》:嘉定县:六月六日,脍肉裹面作匾食食之,俗呼馄饨。是日,洗头发,涤梳具,及以猫狗浴之河中。

又《松江府风俗考》:六月六日,涤器于河,食馄饨,云解疰夏疾。

又《常州府风俗考》:宜兴县:六月伏日,士人晒书,以解朽蠹。 按:此盖不限于六日。

《重修丹阳县志》:六月六日,曝书及衣裳,妇女捣凤仙花染指甲。

《真州风土记》:六月初六日曝经,第丛林故事耳,晚间捣凤仙包红指甲,则闺房韵事也。

《瓜洲续志》:六月初六日,曝书画、裘服各物,造酱。

《泗阳县志》:六月六日,曝衣。

《光绪通州志》:六月六日,曝衣、曝书。

南朝以来,咏七夕故事者至夥。今俗亦祀牛女乞巧。

谢庄、谢惠连、陈后主均有《七夕咏牛女》诗,梁简文帝、柳恽、刘孝威等均有《七夕穿针》诗。

《金陵岁时记》:七夕前日,妇女取水一盂,曝烈日中,使水面起皮,截蟋蟀草如针泛之,勿令沉下,共观水中,如珠、如伞、如箭、如笔等状,以验吉凶。相传南唐后主生辰,适当七夕,宫人以其时当祝嘏,故先期而乞巧云。

《同治上海县志》:七夕,陈瓜果,作乞巧会。妇女以凤仙花汁染指甲,向月下穿针。

《至顺镇江志》:七夕,乞巧。

《图书集成·职方典·镇江府风俗考》:七夕,道德腊,女子设瓜果于堂中乞巧。

《光绪丹徒县志》:七夕,陈瓜果于庭,祀牛女。

又《苏州府风俗考》:七夕,乞巧穿针。

《清嘉录》:七夕前,市上已卖巧果。有以面和白糖绾作苎结之形,油氽令脆者,俗呼为苎结。至是,或偕花果,陈香蜡于庭或露台之上,礼拜双星以乞巧。按王鏊《姑苏志》:七夕,市上卖巧果。又九县《志》皆云:七夕,以面和糖油煎,令脆食之,名曰巧果。盖以吃巧果叶乞巧也。吴中旧俗,七夕陈瓜果,焚香中庭,僧尼各聚男女烧香为会。见《吴县志》。又《范志》亦有七夕乞巧,令儿女辈悉与,谓之女儿节。又《王志》:七夕,以青竹戴绿荷系于庭,作承露盘,男女罗拜月下,饤果皆日巧。又以线刺针孔,辨目力。明日视盘中蜘蛛含丝者,谓之得巧,余皆举露饮之。七日前夕,以杯盛鸳鸯水掬和露中庭,天明日出晒之,徐俟水膜生面,各拈小针投之使浮,因视水底针影之所似,以验智鲁,谓之磐巧。捣凤仙花汁,染无名指尖及小指尖,谓之红指甲。

《图书集成·职方典·松江府风俗考》:七月七日,陈瓜果,作乞巧会,小儿女罗拜月下。

又《常州府风俗考》:无锡县:七夕乞巧,女子以杂花清水露庭中,旦则取以碛面,谓能好颜色。江阴县:七月七日乞巧,月下穿针,市肆卖巧果为节。宜兴县:七月七日,其夜洒阶庭,施几筵,设酒脯时果散粉于河鼓织女,谓乞巧。又以丝缕向暗中穿针孔,过者谓得巧。

《常州府志》:七夕,妇女采凤仙花染指甲,设瓜果,织女星以水盆晒日中浮影以为乞巧之验。而士大夫家必以巧果相饷,果式不同,大约以面为之,人物花卉无定形。

《雍正宜兴县志》:七夕,陈瓜果,祀织女星。取蜘蛛贮盒,晓起视之,以布网为得巧。

《重修丹阳县志》:七月七日,以糖霜油面映花脱饼为巧果,亲戚相饷遗。水碗丢针乞巧,先以盎水夜露晒日中,向午膜生,以绣针投之水面,看水底针影,有如笔如锥如算珠者,谓之得巧。

《乾隆金坛县志》:七夕,道德腊,女子设瓜果于庭中乞巧。

《嘉定县志》:七月七夕,妇女捣凤仙花染指甲,用面和饧油煎之,曰巧果。

《图书集成·职方典·扬州府风俗考》:七夕,俗传天孙渡河,小儿女旦起看彩云,或为穿针乞巧。高邮州:七夕,宴集乞巧。兴化县:七夕乞巧。泰州:七夕穿针乞巧。

又《淮安府风俗考》:七夕,设瓜果乞巧会。

《泗阳县志》:七月七夕乞巧。

《光绪通州志》:七夕陈瓜果,儿女望彩云乞巧。 《泰兴县志》同。

中元祀先,亦不为节。

《金陵岁时记》:吾乡届中元节,人家祀先。取茄子切成丝,和面,用油煎之,曰茄饼,俗以此为祖先赴盂兰会之干,他省罕见。

《上海县志》:中元祀先以素馐。

《图书集成·职方典·镇江府风俗考》:七月十五日中元节,祀先,妆满池娇。

《光绪丹徒县志》:中元家各祀祖。

《清嘉录》:中元,俗称七月半,人无贫富,皆祭其先。新亡者之家,倩释氏羽流诵经超度,至亲亦往拜灵座,谓之新七月半。案《颜氏家训·终制篇》:有时斋供,及七月半盂兰会,望于汝也。是称中元为七月半,由来已久。江、震《志》皆载,中元日,多以五更素食享先,新亡者之家尤早。

《图书集成·职方典·松江府风俗考》:中元祀先。

又《常州府风俗考》:江阴县:中元炙茄饼荐先。宜兴县:中元祭先祖。靖江县:中元煠茄饼荐先灵。

《重修丹阳县志》:十五为中元节,供先多以素馔。

《图书集成·职方典·扬州府风俗考》:是月望日,祀先,荐新谷。 兴化县、泰州同。

《真州风土记》:十五日中元节,人家以此三日祀先。

《瓜洲续志》: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各家祀祖。

《图书集成·职方典·淮安府风俗考》:中元祭祖。

《泗阳县志》:中元祭先。

《沛县志》:七月十五日,祭先扫墓。

惟中秋为团圆节,食月饼。然塔灯斗香,置酒赏月,风尚特盛。

《金陵岁时记》:中秋祀月,陈列果实,如菱、藕、柿、栗之属。札香如宝塔式,上加纸斗,名曰斗香。月饼俗名团圆饼,祀月之余,阖家分啖,义取团聚,竞称中秋为团圆节。

《同治上海县志》:中秋赏月礼斗,烧斗香。 向以南园为盛。 食月饼、梨藕,亦以饷馈亲戚。

《图书集成·职方典·镇江府风俗考》:中秋,具酒肴赏月,啖月饼。

《光绪丹徒县志》:八月朔,家家祀神,谓之谢平安。中秋夕,贳月饼及菱、藕、萄、榴诸果。又以面作大饼,谓之团圆饼, 俗凡祀神均有团圆饼。 陈中庭拜月。是夕阴,则来年元夜亦阴。 谚曰:云暗中秋,雨打上元灯。

《陶庵梦忆》:虎丘八月半,土著、流寓士夫眷属,女乐声伎,曲中名妓戏婆,民间少妇好女,崽子娈童,及游冶恶少、清客帮闲、傒童走卒之辈,无不鳞集。自生公台、千人石、鹤涧、剑池、申文定祠,下至试剑石、一二山门,皆铺席地坐,登高望之,如雁落平沙。霞铺江上,天暝月上,鼓吹百十处,大吹大擂,十番铙钹,渔阳掺挝,动地翻天,雷轰鼎沸,呼叫不闻。更定,鼓铙渐歇,丝管繁兴,杂以歌唱,皆锦帆开澄湖万顷同场大曲,蹲踏和锣,丝竹肉声,不辨拍煞。更深,人渐散去,士夫眷属皆下船水嬉。席席征歌,人人献技,南北杂之,管弦迭奏,听者方辨字句,藻鉴随之。二鼓人静,悉屏管弦,洞箫一缕,哀涉清绵,与肉相引,尚存三四,迭更为之。三鼓,月孤气肃,人皆寂募,不杂蚊虻。一夫登场,高坐石上,不箫不拍,声出如丝裂石穿云。串度抑扬,一字一刻,听者寻入针芥,心思为枯,不敢击节,惟有点头。然此时雁比而坐者,犹存百十人焉。使非苏州,焉得识者?

《图书集成·职方典·苏州府风俗考》:中秋倾城游虎丘,笙歌彻夜。常熟县:八月望日,以月饼相馈遗。游人操舟,集湖桥望月。是夕睛雨,占次年元宵阴晴良验。

《吴门补乘》:中秋焚斗香,祀月宫。

《清嘉录》:中秋,俗呼八月半。是夕,人家各有宴会,以酬佳节。人又以此夜之晴雨,占次年元宵阴晴。谚云:八月十五云遮月,来岁元宵雨打灯。好事者供小财神,大不逾尺,而台阁几案盘匝衣冠卤簿乐器博弈戏具什物,亦缩至径寸,无不称之,俗呼小摆设。士女纵观,门阑如市。比户瓶花香蜡,望空顶礼。小儿女膜拜月下,嬉戏灯前,谓之斋月宫。香肆以线香作斗,纳香屑于中,僧俗咸买之,焚于月下,谓之烧斗香。妇女盛妆出游,互相往还,或随喜尼庵,鸡声喔喔,犹婆娑月下,谓之走月亮。 案《昆新合志》:中秋夕,游人踏月马鞍山前。《吴江志》:是夕群集自漾欢饮,丝竹并奏,往往彻晓而罢。震泽旧《志》;中秋夜携榼胜地,联袂踏歌。《昭文志》:八月望,游人操舟,集湖桥望月。 又《卢志》及长、元《志》皆云:中秋,倾城士女出游虎丘,笙歌彻夜。《吴县志》又云:作腹会,各据胜地,延名优清客,打十番,争胜负,十二三日始,十五止。邵长蘅《冶游》诗,有中秋千人石、听歌细如发之句。又沈朝初《忆江南》词云:苏州好,海涌玩中秋。歌板千群来石上,酒旗一片出楼头,夜半最清幽。今虎丘踏月听歌之俗,固不逮昔年,而画舫妖姬,征歌赌酒,前后半月,殆无虚夕。村民于旷野以瓦叠成七级浮屠,中供地藏王像,四围然灯,谓之塔灯。案昆、新风俗,是夕亦点塔灯。 或用芦粟及琉璃。 人家馈贻月饼,为中秋节物。十五夜,则偕瓜果以供,祭月筵前。案《吴县志》:中秋卖饼谓之月饼。又《常昭合志》:中秋以月饼相馈贻。

《图书集成·职方典·松江府风俗考》:中秋,食月饼,登楼台赏月观鹤。朱之纯《三山亭》诗注云:华亭每中秋夜有仙鹤下,不多见也。

又《常州府风俗考》:无锡县:八月中秋,以月饼相饷。夜结高台,置香盈斗而爇之,名烧斗香。江阴县:八月十五,市中屑麦为饼,状如圆月,卖之,名月饼。人家瓜果赏月。宜兴县:八月十五日,作月饼馈遗。其夜,置酒欢聚,俗谓赏中秋。靖江县:八月十五夜,设瓜果赏月。

《重修丹阳县志》:八月十五日团圆节,食月饼,亲戚转相馈遗。夕,家家置酒宴乐。夜深,设香案,陈果品,拜月宫。

《嘉定县志》:中秋节,亲串互馈月饼。

《图书集成·职方典·扬州府风俗考》:中秋夜,设瓜果饼饵祀月,儿女罗拜之。不问阴晴,作月饼相遗者甚众。近郡城多制灯船水嬉,自初一日至十五日,往往好事者为之。高邮州:中秋夜,竞设具招客饮,以观月华。先期造月饼,采菱、藕,相馈遗。兴化县:中秋,作月饼,陈瓜果,拜月会饮。泰州:中秋,作月饼相遗,设瓜果、豆角等物赏月。如皋县:中秋夜,饰灯船,设雅座,玉箫金管,清讴达旦,如白、下秦淮故事。

《泰州志》:中秋作月饼,陈瓜果,拜月会饮。

《真州风土记》:十五日中秋,人家以菱、藕、月饼相馈遗。月饼亦所以像月圆也。满街卖宝塔灯,制是灯者,各出新样以求售。晚间祀月。香肆买月公纸,范为牌位,供之案上,荐以芋苗、栗子、菱角、白果等品,中载大团圆月饼,旁置藕。藕节多芽,美其名曰子孙藕。家家如是,几于千首雷同。所不同者,小孩祀月于旁,谓之小月公公。有丰有俭,俭无论已,丰者则菱藕外如南瓜、天茄、葡萄、莲芡之类,凡秋来成实者,必悉罗致之,以夸多品,甚有留西瓜于此时作供者。供必有灯,围屏灯、月公牌位、小风灯、小香斗,或更有小仪仗、小銮驾、花厨、小花瓶、小插牌,亦移而陈设其间。他若戏台、走马诸灯,高下罗列,然后月下敲锣鼓,而乐事以备。又或制兔灯,下设四毂轮,牵之游街,锣鼓随之,亦足一粲。

《瓜洲续志》:八月初一日,以麦粉制饼,名团圆饼,敬神以一夏平安,藉答神庥。十五日为中秋节,贺节如端午。敬神供菱芋,馈亲族月饼、藕、菱各物,儿童宝塔灯、风灯,各式果碟玩具,及走马像生各灯。是夕,供月饼,敬太阴星君。

《光绪泰兴县志》:中秋,制月饼拜月。

《图书集成·职方典·淮安府风俗考》:中秋,玩月。

《泗阳县志》:八月中秋,设月饼瓜果于庭,拜月而玩赏之。

《沛县志》:中秋晚间,聚亲友拜月,食西瓜、月饼,饮酒尽欢,谓之圆月。

《光绪通州志》:中秋,陈瓜果祀月,馈月饼。

九日登高,宋、齐旧俗。

《南齐书·礼志》:宋武为宋公,在彭城,九日出项羽戏马台,至今相承以为旧俗。

又《武帝本纪》:永明五年九月己丑,诏曰:九日出商飙馆,登高宴群臣。辛卯,车驾幸商飙馆,馆,上所立,在孙陵冈,世呼为九日台者也。

近世士夫亦于是日买糕沽酒,择胜地作重九,百工以饮酒夜作之始,然未若中秋之重也。

《金陵岁时记》:九日登高,南则雨花台,北则北极阁,即明之钦天山也。后花农多以种菊为业,紫艳黄英,陇亩相望,游人载菊而归。俗云:山后看菊。重阳旗,以五色纸镂为花纹,中嵌令字,或插门楣,或为儿童玩具,竞称庆贺重阳。重九之夕,铺家治酒剥蟹以犒店伙,佐以咸鸭。自是夕酒后,工人始夜作,至清明而罢。

《同治上海县志》:九月九日,蒸重阳糕,供佛祀先,遨游寺阁,曰登高。多于丹凤楼上。

《至顺镇江志》:重九日,登高,饮菊酒,带萸囊,馈面糕,插彩旗。

《图书集成·职方典·镇江府风俗考》:重九,馈面糕,杂糖果珍羞为之,俗名重阳糕。

《光绪丹徒县志》:九月朔,俗名小重阳,贳糕及小馒首,上插五色纸小旗,谓之重阳旗,早以奉神供祖。九日,亦如之。九日百工停歇一日,晚各设宴,过此日短课夜工。谚曰:吃了重阳酒,夜作不离手。

《图书集成·职方典·苏州府风俗考》:重阳,吴山登高,游治平寺。寺中牵羊赌彩,为摊钱之戏。饮黄花酒,以面作骆驼蹄食之。昆山县:九月九日,登高饮菊酒,用面和脂蒸之,曰重阳糕。先是,小儿以五色纸,接为长条一二丈粘竿首,植于庭户间,曰放纸条。若登浮图山巅,有携至五十余丈者。嘉定县:重九日,人家以面裹肉,或间以红白色,插重阳柳其上,谓之重阳糕。其登高饮宴者,必簪菊泛萸,犹古人之遗俗也。

《清嘉录》:登高旧俗,在吴山治平寺中,牵羊赌彩,为摊钱之戏。今吴山顶机王殿,犹有鼓乐酬神喧阗日夕者。或借登高之名,遨游虎阜,箫鼓画船,更深乃返。居人食米粉五色糕,名重阳糕。自是以后,百工入夜操作,谓之做夜作。蔡云《吴歈》云:蒸出枣糕满店香,依然风雨古重阳。织工一饮登高酒,篝火鸣机夜作忙。 按《吴郡志》:九月九日食重阳糕。范《志》:重九以菊花茱萸尝新酒,食栗花糕。雅《志》:重阳日,蒸五色糕相饷,谓之重阳糕。《吴县志》:九日,卖糕作黄色,名重阳糕。《昆新合志》云:用面发丰糕,糁百果于其上。江、震《志》云:以面裹肉炊之。《常昭合志》云:用面和脂而蒸之。王《志》又谓之骆驼蹄,盖俗用面裹肉炊之,形如驼蹄,故名。长、元《志》又皆云:今以糕代,名重阳糕。

《图书集成·职方典·松江府风俗考》:九月九日,蒸重阳糕,标以红纸旗,供神佛。舂红糍荐先,对菊泛茱萸,尝新酒。或载酒于九峰泖塔等处,为登高会。

又《常州府风俗考》:无锡县:九月九日,则登高山中噉重阳九品羹。江阴县:重九,登高饮菊酿。杵米蒸熟为糕, 曰重阳糕。市卖者染以五色,剪纸为旗。宜兴县:九月九日,登高饮茱萸酒。以面为糕,俗谓重阳糕。靖江县:重九,登高饮菊酒,插茱萸。和枣脯为糕,曰重阳糕。常州府:九月九日,以糕相馈,名重阳糕,糕面错果如绣。邑人登高于塔。

《重修丹阳县志》:九月九日,重阳节,食糕。是日,相招登高,饮酒赏菊。

《乾隆金坛县志》:馈面糕,俗名重阳糕。

《六合县志》:九日,食糕,佩茱萸,竞载酒携螯,作登高会。

《图书集成·职方典·扬州府风俗考》:重阳旧事,有茱萸佩囊。今俗相馈用糕,则以糖粉杂糅为之。市鬻标以幡,供小儿嬉戏。惟有逸趣者,必登高把菊赋诗焉。高邮州:九日登高,饮茱萸酒,蒸米粉为糕。造土羊,剪彩旗,供小儿嬉戏。兴化县:重阳,市中先八日卖糕,以纸剪旗插之。是日啖糕,饮茱萸酒,持螯登高。泰州:重阳,市中作糖糕,插彩旗以售。好事者登高酌酒,犹有落帽遗意。

《真州风土记》:九月九日重阳,俗尚糕。昔年,萧美人糕名重一时,后人犹有世其业者。河西街蒸作店小菊花糕,其遗制也。糕上插红绿纸旗,谓之重阳旗。像生店制小亭沼,有数面捏小羊,卧立其间,谓之重阳台。是日,凡手艺店请伙计,谚云:吃了重阳酒,夜作不离手。教读者东家于是日订去留焉。午后登高。梓潼墩、奎光楼两处极高旷,游者于此遣兴。夕则饮茱萸酒,持螯赏菊。

《瓜洲续志》:九月初一日为小重阳。初九日为大重阳,制糕,插五色小旗敬神。是日登高,远则渡江登金山塔,近则至城东玉皇阁、南大观楼,游人极众。

《图书集成·职方典·淮安府风俗考》:九日登高,采茱萸菊,馈糕。

《泗阳县志》:九月九日重阳,登高,食糕及粉团。小儿捏面羊,持五色旗纸以相戏。

《沛县志》:重阳,旧志登吕母冢上饮酒。

《光绪通州志》:重阳,市中作糖糕,插五色幡售之。士人登高,饮菊花酒。

孟冬之朔,祀先之后,以冬至为令节。

《同治上海县志》:十月一日,祀先,俗呼十月朝。开炉为饼,献家祠,故亦称炉节。

《至顺镇江志》:十月一日,暖炉,出城飨坟。

《图书集成·职方典·镇江府风俗考》:十月一日,民岁腊节祀先,作汤餈。

《光绪丹徒县志》:十月朔,以红豆、糯米作饭,早食之,取温暖团聚意。午馔菜用菠薐。 俗谓菠菜生日。

是日,乡里祭宗祠,祀先祖。

《淳祐玉峰志》:十月朔,谒墓如寒食,不拜朔,谓之鬼节。

《图书集成·职方典·苏州府风俗考》:十月朔,下元,再谒墓。昆山县:十月朔,为烧衣节,人无贫富皆祭其先。嘉定县:十月朔日,名烧衣节,人家祭奠于祖考,持斋荐亡,至亲亦祭灵座。亦间有扫墓者。

《清嘉录》:十月朔,……间有墓祭如寒食者,人无贫富,皆祭其先,多烧冥衣之属,谓之烧衣节。或延僧道作功德,荐拔新亡,至亲亦往拜灵座,谓之新十月朝。

《图书集成·职方典·松江府风俗考》:十月朔日,祀先。上海人有拜扫先茔者。 按旧志:是日开炉,用面裹菠菜为饼,献祠堂。

又《常州府风俗考》:江阴县:十月朔,扫墓,略如清明。宜兴县:十月朔,展墓,如清明仪。

《常州府志》:十月初一日,行祭扫礼,如清明。

《乾隆金坛县志》:十月一日,民岁腊节,食汤餈。

《六合县志》:十月朔,祀先祭墓。

《图书集成·职方典·扬州府风俗考》:兴化县:十月朔,祀先,赤豆为饭。泰州:十月朝,举祀先礼,炊粘米合赤豆为饭,见西成事毕之征。

又《淮安府风俗考》:十月一日,拜墓。

《沛县志》:十月一日,祭先扫墓,焚冥金,剪纸为衣送墓上烧之,谓之送寒衣。

俗称冬至大如年,祭先贺节,食糍团,仿佛元旦。

《上海县志》:冬至,治花糕粉圆,祀先。冠带相贺,名分冬酒。谚云:肥冬瘦年。俗称冬至大于年。 年谓岁首也。

《至顺镇江志》:冬至,贺冬。

《图书集成·职方典·镇江府风俗考》:冬至,贺冬,合祀于宗祠,同族团拜。

《光绪丹徒县志》:冬至日,民族各祭宗祠。人家亦食糍团,如元旦相致贺。又各追远祀先。

《淳祐玉峰志》:俗重冬至,亲朋馈送,交驰于道。

《图书集成·职方典·苏州府风俗考》:冬至,尊长处贺节。

《清嘉录》:郡人最重冬至节。先日,亲朋各以食物相馈遗,提筐担盒,充斥道路,俗呼冬至盘。节前一夕,俗呼冬至夜。是夜,人家更速燕饮,谓之节酒。女嫁而归宁在室者,至是必归婿家。家无大小,必市食物以享先,间有悬挂祖先遗容者。诸凡仪文,加于常节,故有冬至大如年之谚。按周遵道《豹隐纪谈》:吴门风俗,多重冬至节,谓曰肥冬瘦年。又云:互送节物。颜侍郎度有诗云:至节家家讲物仪,迎来送去费心机。脚钱尽处浑闲事,原物多时却再归。又江、震《志》皆云:邑人最重冬至节,前夕,名节夜。又《昆新合志》云:冬至节,亲朋各相馈遗。比户磨粉为团,以糖、肉、果、菜、豇豆沙、芦菔丝等为馅,为祀先祭社之品,并以馈贻,名曰冬至团。 按《岁时通考》载:十月初二日,吴俗作糯米京团,列酒果祀先以告冬。今俗以冬至前一夜。 江、震《志》则云:冬至,舂糍糕以祀先祖,并以馈贻,家家祭灶。盖犹本崔实《四民月令》冬至荐黍糕于祖祢之意。蔡铁翁诗:大小团圆两番供,殷雷初听磨声隆。注:有馅而大者为粉圆,冬至朝供神品也。此后有年节糕、谢灶团、春朝、年朝粉圆,磨声不绝矣。

至日为冬至。朝,士大夫家拜贺尊长,又交相谒,细民男女亦必更鲜衣以相揖,谓之拜冬。

徐士《吴中竹枝词》云:相传冬至大如年,贺节纷纷衣帽鲜。毕竟句吴风俗美,家家幼小拜尊前。

《图书集成·职方典·松江府风俗考》:十一月冬至,治花糕,刲羊豕,祀先。冠盖者相贺,比正旦稍杀。相传明成、弘时,冬至前三日罢市,交贺如岁首,鼓吹喧阗,号豁听。更互结宴,名分冬酒。今废。

又《常州府风俗考》:无锡县:冬至,贺节,亚于岁首。江阴县:冬至日,贺履长,向比元旦,近亦多偷惰不行。宜兴县:十一月冬至,交拜如元旦仪。靖江县:冬至日,贺履长,略如元旦。

《常州府志》:冬至贺节,各邑俱不行,惟无锡行之,亚于岁首。

《雍正宜兴县志》:冬至,祭祖先。

《重修丹阳县志》:十一月冬至节,各姓宗祠祀祖。市肆五更,敬利市如年,炮竹声达旦。谚云:冬至大如年。

《乾隆金坛县志》:冬至,祀始祖祠,宗族团拜。

《六合县志》:冬至,民间祀祖,渔家拜贺燕饮如元旦。

《图书集成·职方典·扬州府风俗考》:冬至,官僚士夫长至称贺,民庶惟设牲醴祀先而已。先王闭关养微阳之意,识此者希矣。高邮州:冬至,用牲醴祀先祖,视常节最隆。旧亦罢市三日,今不罢市。兴化县:冬至,祀神及祖先,少长夜宴,略如除夕,谓之冬末夜。冬至贺拜如元旦,礼而稍杀。泰州:冬至前一日,各家俱祀神祀先。至正日,罢市相贺,今不复行。

《泰州志》:冬至前一日,曰小冬,祀神祭先。至日曰大冬,投刺相贺如元旦。今不得行,惟卑幼尚诣尊长庆拜。

《真州风土记》:十一月冬至节,丛火祀家堂福祠灶陉,拜父母尊长,设家宴,亲戚相庆贺,与元旦一例。谚云:大冬大似年。即吴中肥冬瘦年之说也。

《瓜洲续志》:至节,敬神祀祖,供米粉圆子。俗称大冬大似年。贺节如三节例。

《图书集成·职方典·淮安府风俗考》:冬至,贺冬节,民间祭祖。

《泗阳县志》:冬至日,祀土地祭先。

《光绪通州志》:冬至,拜贺如元旦。

自是数九消寒,至腊月而年事始矣。

《金陵岁时记》:吾乡当冬至节后,九人相约宴饮,自头九以至九九,各东道一次,名曰消寒会。文人墨客饮酒之余,兼及韵事。

《清嘉录》:俗从冬至日数起,至九九八十一而寒尽,名曰连冬起九,亦曰九里天。歌云:一九二九,相唤不出手。三九二十七,篱头吹觱栗。四九三十六,夜眠如露宿。五九四十五,穷汉街头舞;不要舞,不更舞,还有春寒四十五。六九五十四,苍蝇垛屋栨。七九六十三,布衲两头摊。八九七十二,猫狗躺渹地。九九八十一,穷汉受罪毕;刚要伸脚眠,蚊虫獦蚤出。又谓头九暖主寒。谚云:头九暖,九九寒。又谓四九时必多雨雪。谚云:雨雪连绵四九天。又云冬至前宜寒。谚云:冬前弗结冰,冬后冻杀人。时则朔风布寒,晚景萧疏,名胜旗亭,青望都收。居人有宴会,则皆入戏馆,为待客之便。裁云镂月人家,莫不暖阁新装,绣帷低拂,浅斟低唱,团坐围炉。貉裘之客,不惜倾囊买笑。至若花飞六出,则塑雪佛、雪狮,堆雪山,蓄雪水,间有放舟胜地,观看雪景。家宴又各烹羊炮雉,递为消寒之会。按陆咏《吴下田家志·冬至后九九歌》云:一九至二九,相叫不出手;三九二十七,篱头吹筚篥;四九三十六,夜眠如露宿;五九四十五,太阳开门户;六九五十四,贫儿争意气;七九六十三,布衲两肩摊;八九七十二,猫儿寻阴地;九九八十一,犁耙一齐出。一日脱膊,十日龌龊。《仙里麈谈》及褚人穫《坚瓠集》皆载冬至后九九之说,与今歌略异。

《瓜洲续志》:作《九九消寒图》,记阴晴雨雪。文人轮值作九九消寒会,饮酒赋诗。

《真州风土记》:冬至前后所腌成货,至是时指岁除也。煮之,曰煮年肴。庖人倩伙来帮忙,为帮年。祀灶后开发年事,曰年账。族戚寒素者,送以炭资,曰年敬。往来馈遗者,曰年礼。至神祠烧香,曰年香。正初须吉日开生,预于是时蒸饭,曰饭乾,又曰隔年陈饭乾。盛以斗,或方式,或元宝式,上插小旗竿,内嵌诸果品,曰年饭甑。虽柴米,亦曰年柴、年米,莫不冠一年字,以寓傍节之意。

岁时伏腊,自古所重。

《汉书·郊祀志》:高祖十年春,有司请令县常以春二月及腊祠稷以羊彘,民里社各自裁以祠。

汉腊以戌,刘宋腊以辰,无定日。

《说文》:冬至后三戌为腊,腊祭百神。

《南史·宋武帝本纪》:永初元年六月乙卯,改晋泰始历为永初历,社以子、腊以辰。

迨唐,以十二月为腊月,遂以八日为腊八,煮粥日腊八粥,盖度岁之先声。

《同治上海县志》:八日,各寺僧设豆糜,杂榛、菱、枣、栗于中,名腊八粥。

《至顺镇江志》:腊八日作粥。

《图书集成·职方典·镇江府风俗考》:腊月八日,为王侯腊,煮豆粥,杂以珍果花菜,为腊八粥,谓辟邪祛寒却疾毒。

《光绪丹徒县志》:腊月八日,人家效供佛例,以果菜作粥,名腊八粥。

《图书集成·职方典·苏州府风俗考》:十二月八日,以果菜入米煮粥,名腊八粥。

《清嘉录》:八日为腊八,居民以菜果入米煮粥,谓之腊八粥。或有馈自僧尼者,名曰佛粥。按九县志皆云:十二月八日,以菜果入米煮粥,名曰腊八粥。

《图书集成·职方典·松江府风俗考》:初八日,各寺僧设豆糜,杂置榛、菱、枣、栗之属,谓腊八粥。

又《常州府风俗考》:靖江县:腊月八日,杂菜蔬果物,曰腊八粥。

《雍正宜兴县志》:腊月八日作菜粥,杂果饵为之,名腊八粥。

《重修丹阳县志》:十二月初八日,为腊八,煮咸粥,杂以诸果,谓腊八粥。

《乾隆金坛县志》:腊月八日,为王侯腊,煮豆粥,俗名腊八粥。

《图书集成·职方典·扬州府风俗考》:泰州:腊月八日,俗食腊八粥,合诸果品肉脍为之。

又《淮安府风俗考》:十二月八日,作腊八粥。

《泗阳县志》:十二月八日,食腊八粥。

《沛县志》:十二月八日,杂米枣为粥,以食腊八粥。

《光绪通州志》:十二月八日,以杂果煮粥,曰腊八粥。

宋时吴中腊月习俗,见范石湖《腊月村田乐府》。其俗至今犹存者,曰冬舂米。

范成大《冬舂行》:腊中储蓄百事利,第一先舂年计米。群呼步碓满门庭,运杵成风雷动地。筛匀箕健无粞糠,百斛只费三日忙。齐头圆洁箭子长,隔篱耀目雪生光。土仓瓦龛分盖藏,不蠹不腐常新香。去年薄收饭不足,今年顿顿炊白玉。春耕有种夏有粮,接到明年秋刈熟。邻叟来观还叹嗟,贫人一饱不可赊。官租私债纷如麻,有米冬舂能几家?

《清嘉录》:入腊,计一岁之粮,舂白以蓄诸仓,名曰冬舂米。有四糙、发极黄诸名。按陆容《菽园杂记》:吴中民家,计一岁食米若干石,冬月舂白以蓄之,名冬舂米。闻之老农云:春气动,则米芽浮起,米粒亦不坚,是时舂者多碎而为粞,折耗颇多。冬月米坚,折耗少,故及冬舂之。《昆新合志》:云:入腊,聚乡村男妇并力舂米,藏之廪舍,经岁不蛀坏,谓之冬舂米。江、震《志》亦云:入腊,并力舂一岁之粮。谓以此时风气觱发,米坚不碎故也。又云:宋元间,岁藏之土瓦龛中,明乃多用藁 囷,并经久不蛀坏。今土瓦龛之制久废,藁困亦惟米少者用之,若多藏之家,则贮之于仓。长、元《志》亦皆云:旧藏诸藁囤,今用仓廒。其米之杵多而好者曰四糙,次米冬舂,间有七日即发黄者,此名发极。

《上海县志》:十二月舂米为冬舂,不耗蛀。

曰灯市,曰祭灶。

范成大《祭灶词》: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云车风马小留连,家有杯盘丰典祀。猪头烂熟双鱼鲜,豆沙甘松粉饵圆。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婢子斗争君莫闻,猫犬触秽君莫嗔。送君醉饱登天门,杓长杓短勿复云,乞取利市归来分。

《金陵岁时记》:明时,军家皆功臣之裔,声势赫然,与庶民异,故有只许军家放火、不许百姓点灯之谣。其祀灶以二十三夜,而庶民则以二十四夜。灶糖,惟吾乡始有,其式如元宝,以芝麻和糖焙焦之为金,以麦糖糅之为银,供祀灶神祝家富也。

《至顺镇江志》:二十四夜祀灶,飧豆粥。岁除,然灶灯。

《图书集成·职方典·镇江府风俗考》:二十四夜祭灶。

《光绪丹徒县志》:二十三日或二十四日祀灶。谚云:官三民四。祀必用饧,俗名灶糖。

《淳祐玉峰志》:腊月二十四日,祭灶。

《图书集成·职方典·苏州府风俗考》:二十四日祭灶。又:拂屋尘,祀灶。

《清嘉录》:俗呼腊月二十四夜为念四夜,是夜送灶,谓之送灶界。比户以胶牙饧祀之,俗称糖元宝。又以米粉裹豆沙馅为饵,名曰谢灶团。祭时,妇女不得预。先期,僧尼分贻檀越《灶经》。至是,填写姓氏,焚化禳灾。篝灯载灶马,穿竹箸作杠,为灶神之轿,舁神上天,焚送门外,火光如昼。拨灰中篝盘未烬者,纳还灶中,谓之接元宝。稻草寸断,和青豆为神马秣,具撒屋顶,俗呼马料豆。以其余食之,眼亮。按冯应京《月令广义》:燕俗镌灶神于木,以纸印之,曰灶马。吴俗呼为灶界,以红纸销金为之,一年一换。又云:以腊月二十四日焚之,为送灶上天,合家少长罗拜,祝曰:辛甘臭辣,灶君莫言。周处《风土记》:腊月二十四日夜,祀灶,谓灶神翌日上天,白一岁事,故先一日祀之。厨下灯檠,乡人削竹成之,俗名镫挂。买必以双,相传灯盘底之凹者为雌,凸者为雄。居人既买新者,则以旧糊红纸,供送灶之用,谓之善富。挂锭,锡纸糊成,间以纸牌方段,玲珑一串。先期买之,除夕接灶,悬于灶神龛之两角,为来年获利之兆。俗有一事无成,先买挂锭之谑。按杨辛父《送灶词》注:江、震风俗,以朱漆竹灯檠为灶神舆,名之曰善富。

《图书集成·职方典·苏州府风俗考》:嘉定县:二十四日,谓之交年。是夕,祀灶,品用荤及糕豆饧饼,以为灶神言人过于天帝,故祷之,并取胶牙之意。祭毕,则爇炉火于门外,杂楮钱焚之,谓之送灶。

又《松江府风俗考》:二十四日,以夜祀灶神,谓之送灶。妇女不得与。祀物用粉团、糖饼,谓灶神朝天言人过失。用糖者,取胶牙之意。是日,扫屋尘除残。

又《常州府风俗考》:无锡县:二十四,作玛瑙团以祀灶。江阴县:腊月二十四日,相传灶君朝天,祀以粉团饧饵。其饧名胶牙饧,曰胶灶君牙,使勿言人过失也。是日,扫屋尘,曰除残。除夜仍祀灶,曰接灶。靖江县:二十四,相传为灶君朝天,用糖饼以祀,糟团秣马。

《常州府志》:腊月二十四日,俗传灶君朝天,祀以玛瑙团,以粉杂糖为之,色如玛瑙也。是日,扫屋尘,曰除残。

《雍正宜兴县志》:二十四日,祀灶,曰送灶。作米团如盎,曰人口健,计家人长幼数倍为之。或杂糖粉为团,曰玛瑙团。

《重修丹阳县志》:二十四日,俗谓廿四夜,煮红豆饭,杯盂满盛,置箱笼各什物上,谓之安龙。扫屋尘。是日送灶,祀以米饧,红纸叠马,同楮锭焚之。以酒糟、红豆、猪肝、稻秆等撤空,云喂马。儿童唱送灶词。 俗有二十三送灶者。 除夕,接灶,贴灶马。

《乾隆金坛县志》:二十四夜,祭灶。

《图书集成·职方典·扬州府风俗考》:除夕,俗用马料、豆秫、饭糟、果糖祀灶。高邮州:二十四夜送灶,用糖饼、红豆饭。除夕迎灶。兴化县:二十四夜,设饴糖,烧炮竹祀灶而送之。先后扫屋宇。除夕迎灶。泰州:二十四日送灶神,除夕接灶。

《泰州志》:二十四日夜送灶。

《真州风土记》:人家择除日扫尘,二十三、四日送灶。卫籍与民籍分两日,俗所谓军三民四也。祀灶日煮糯米饭,曰灶饭。糖九层,如塔式,曰灶糖。糕亦如之,曰灶糕。又有灶馒头、灶果,摆列灶台,主人率子弟拜祀。纸马中夹灶疏,炮竹之声从是日始矣。

《瓜洲续志》:十二月二十三、四日,各户循向例,日期每不同。是夕,糯米炊饭,谓之灶饭。佐以糕果饴糖祀灶神。以芦片编灶马,剪草为料及豆。祀毕,焚灶马,豆草则掷诸灶屋,填写灶疏。俗说女不祀灶,主人外出,儿童代之。家人团聚吃红糖灶饭,外人不在宅度岁者不得食。除夕,迎接灶神。

《图书集成·职方典·淮安府风俗考》:二十四夕,祀灶、祭祖。是日,嫁娶无禁忌。

《泗阳县志》:二十四日祀灶。 有以二十三日者。

《沛县志》:二十三日,列酒果糖饼,祀灶神。

《光绪通州志》:二十四日,设饴豆送灶神。除夕后祀灶,曰接灶。

《上海县志》:二十四日送灶,用酒果粉圆。又谓灶神朝天,言人过失,用饴胶牙。 俗为元宝形,名二十四糖。 元夕祀灶神,曰接灶。

《图书集成·职方典·苏州府风俗考》:嘉定县:正月四日,设粉饵祀灶,曰接灶。

《黎里志》:十二月二十四日祀灶,谓之送灶,祀品用汤饼之类。相传灶神于是日登天,言人家过失,故祷之,且取胶牙之意。至接灶,有于除夕者,有于元旦者,有于正月三日者,亦各沿其旧。 按此三日,则接灶之俗与他处异,故附于后。

曰口数粥。

范成大《口数粥行》:家家腊月二十五,淅米如珠和豆煮。大杓铛分口数,疫鬼闻香走无处。锼姜屑桂浇蔗糖,滑甘无比胜黄梁。全家团栾罢晚饭,在远行人亦留分。褓中孩子强教尝,余波遍沾获与臧。新元叶气调玉烛,天行已过来万福。物无疵疠年谷熟,长向腊残分豆粥。

《淳祐玉峰志》:妇女于廿五日食赤豆粥,下至婢仆、猫犬皆有之,有出外者亦分及,名口数粥。

《图书集成·职方典·镇江府风俗考》:二十五日炊赤豆饭。 下引石湖诗以证之,盖易粥为饭矣。

《清嘉录》:二十五日,以赤豆杂米作粥,大小遍餐,有出外者亦覆贮待之,虽襁褓小儿、猫犬之属亦预,名曰口数粥,以避瘟气。或杂豆渣食之,能免罪过。按江、震《志》:二十五日食口数粥,今间有行之。又云:或有以饼代者,至新正三者乃食,及献异姓异居尊长,亦一家之意。陈藻《平江腊月二十五夜》诗云:今宵洗豆俗为糜。韩桂舱《万安舟中腊月二十四日作》云:不知豆粥家庖下,留得行人口分无?江、震《志》又皆载避瘟之俗,云:二十四夜,人家早寝,谓疫鬼行瘟,故安静以辟之。

《图书集成·职方典·松江府风俗考》:二十五日,举家食赤豆粥,云辟瘟者,出外者亦留以与之,名口数粥。并饷亲里之持丧者。

又《常州府风俗考》:无锡县:二十五作红饭以祀床,燃苍术以辟疫。 按:此盖由口数粥之俗蜕化,而加以祀床也。《清嘉录》:除夕,荐茶酒糕果于寝室,以祀床神,云祈终岁安寝。俗呼床神为床公、床婆。《光绪丹徒志》:元宵,以香烛安床。《瓜洲续志》:元宵,令小儿女敬床公、床母。皆一意,而为期不同。 江阴县:二十四日,杂赤豆炊米为饭食家人,曰辟瘟。

《乾隆金坛县志》:二十五日,炊红豆饭。

曰燃炮竹。

范成大《炮竹行》:岁朝炮竹传自昔,吴侬政用前五日。食残豆粥扫罢尘,截筒五尺煨以薪。节间汗流火力透,健仆取将仍疾走。儿童却立避其锋,当阶击地雷霆吼。一声两声百鬼惊,三声四声鬼巢倾,十声百声神道宁,八方上下皆和平。却拾焦头叠床底,犹自余威可驱厉。屏除药裹添酒杯,昼日嬉游夜浓睡。

《至顺镇江志》:岁除,炮竹。

《淳祐玉峰志》:二十五日,炮竹驱傩。

《图书集成·职方典·苏州府风俗考》:二十四日夕,炮竹。除夜,复炮竹。元旦,炮竹三声,然后启户。

《清嘉录》:择日悬神轴,供佛马,具牲体糕果之属,以祭百神。神前开炉炽炭,俗呼围炉炭。锣鼓敲动,街巷相闻。送神之时,多放炮竹。有单响、双响、一本万利等名,或有买编成百千小炮焯之连声不绝者,名曰报旺鞭。谓之过年,云答一岁之安,亦名谢年。长、元《志》皆云:炮仗声多者,名霸王鞭。

又:岁朝开门,放炮仗三声,云辟疫疠,谓之开门炮仗。

《图书集成·职方典·松江府风俗考》:除夕开门,则举炮竹三声。明旦开门亦如之。

《常州府志》:除夕,炮竹声达旦不绝。

《金陵岁时记》:炮竹,以纸卷紧,实火药其中,又以药线导之,复结为鞭。其制以汉口镇所制者为佳,故曰汉镇财鞭。凡庆贺事悉用之,不独元旦燃矣。

《图书集成·职方典·扬州府风俗考》:高邮州:除夕,放诸火戏,炮竹声如震雷。元旦,绕屋庐皆炮竹震荡。兴化县:除夕烧炮竹。

《真州风土记》:正月元旦,天未曙,炮竹声累如贯珠,日上三竿乃已。有炮竹表里一色,铺地如红云锦者,曰满堂红。人家开财门接天地以之,意以取吉兆,满堂尽瑞色耳。

《沛县志》:除夕,燃炮竹。

曰烧火盆。

范成大《烧火盆行》:春前五日初更后,排门燃火如晴昼。大家薪干胜豆䕸,小家带叶烧生柴。青烟满城天半白,栖鸟惊啼飞格磔。儿孙围坐犬鸡忙,邻曲欢笑遥相望。黄宫气应才两月,岁阴犹骄风栗烈。将迎艳阳作好春,正要火盆生暖热。

《至顺镇江志》:岁除,烧盆。

《图书集成·职方典·苏州府风俗考》:二十四日夕,各燃火炉于门外,焰高者喜,古谓之盆,今谓之松盆。

《清嘉录》:二十五夜,乡农人家各于门首架松柴,成井字形,齐屋,举火焚之,烟焰烛天,烂如霞布,谓之烧松盆。按:《王志》云:二十五夜,各燃火炉于门外,焰高者喜,古谓之盆,俗云相暖热。长、元《志》云:古谓之盆,今谓之松盆。郭伽《淮阴岁除咏火盆》云:多谢松明力,几忘客子寒。

《图书集成·职方典·松江府风俗考》:除夕,先期取松柴,斫方晒干。至是,叠架于庭,以麻秸、豆萁实而燎之,击锣鼓,烧帆盆、炮竹。 按:《韵会》注:,粉泽也,一曰粥凝。又《岁时杂记》:除夕,作烛以麻浓油如庭燎,律有元日油之文,今盆是也。又呼生盆,生阳气也。

又《常州府风俗考》:靖江县:二十四日暮,炽柏枝大门外,曰盆。

《重修丹阳县志》:除夕,烧榾柮满盆为旺盆, 乡间以松枝烧之,谓之亮堂 。送神,焚芝麻秸。

《图书集成·职方典·扬州府风俗考》:除夕,设松盆火。高邮州:除夕,家设火具于门首,曰生盆。兴化县:除夕,烧松盆。泰州:除夕,守岁,爇松盆。

又《淮安府风俗考》:岁除,燃松盆。

曰照田蚕。

范成大《照田蚕行》:乡村腊月二十五,长竿燃炬照南亩。近似云开森列星,远如风起飘流萤。今春雨雹茧丝少,秋日雷鸣稻堆小。侬家今夜火最明,的知新岁田蚕好。夜阑风焰西复东,此占最吉余难同。不惟桑贱谷芃芃,仍更苎麻无节菜无虫。

《淳祐玉峰志》:田家燃炬,名照田蚕。

《图书集成·职方典·苏州府风俗考》:田间烧长炬,名照田蚕。

《清嘉录》:村农以长竿燃灯,插田间,云祈有秋,高者稔,谓之照田财。按《吴江县志》云:乡村之人就田中立长竿,用藁条夹炮竹缚其上,四旁金鼓不绝,起自初更,至夜半,乃举火焚之,名日烧田财。黎里、庵村为盛,盖类昔照田蚕之俗云。但在正月二十夜。而《常昭合志》则云:腊月二十四日夜。方鹏《昆山志》则云:岁朝或次日,束薪于长竿为高炬,视火色赤白,以占水旱,争取余烬置床头,谓宜蚕,名照田蚕。长、元《志》亦皆载:田家烧长炬,名照田蚕。

曰分岁,沿袭缘饰虽不尽同,要皆行之八九百祀。

范成大《分岁词》:质明奉祠今古同,吴侬用昏盖古风。礼成废彻夜未艾,饮福之余即分岁。地炉火暖苍术香,钉盘果饵如蜂房。就中脆饧专节物,四座齿颊锵冰霜。小儿但喜新年至,头角长成添意气。老翁把杯心茫然,增年翻是减吾年。荆钗劝酒仍祝愿,但愿尊长且强健。君看今岁旧交亲,大有人无此杯分。老翁饮罢笑捻须,明朝重来醉屠苏。

《淳祜玉峰志》:除夜,焚苍术辟瘟丹,家人酌酒分岁。

《上海县志》:除夕,老幼团坐饮膳,为合家欢。 亦称吃年夜饭。

《至顺镇江志》:岁除,馈岁守岁。

《光绪丹徒县志》:除日祀祖,悬先人像奉之,以待来年。夕谢天地,祭五祀,燃烛守岁,家宴相贺。炮竹声中,新万象矣。

《图书集成·职方典·苏州府风俗考》:除夜,复炮竹,焚苍术及辟瘟丹,饮守岁酒。

《清嘉录》:除夜,家庭举宴,长幼成集,多作吉利语,名曰年夜饭,俗呼合家欢。分岁宴中,有名安乐菜者,以风干茄带杂果蔬为之,下箸必先此品。午夜祀先。分岁宴中皆用冰盆,或八、或十二、或十六,中央则置铜锡之锅,杂投食物于中,炉而烹之,谓之暖锅。卑幼行礼于尊长以别岁,俗称辞年。

家人围炉团坐,小儿嬉戏,通夕不眠,谓之守岁。燃双椽烛于寝室中,宵永烬长,生花报喜,红萤四照,直接晨光,谓之守岁烛。

《图书集成·职方典·松江府风俗考》:除夕,老幼聚饮,有围炉守岁达旦不寐者。

《常州府志》:除夕,祭祖先。晚烧焰炉,放纸炮,围炉饮守岁酒,悬先像于堂中拜之。

《雍正宜兴县志》:除夕,供祖先像.。饮椒酒,曰岁酒。

《重修丹阳县志》:除夕,悬祖先影像。 悬之飨堂,每食奉祀,至明年落灯始撤。 是夕,人家达旦不寐,谓之守岁。围坐饮酒,谓之守岁酒。

《乾隆金坛县志》;除夕,祭先祖,悬神像于堂,炮竹守岁,爇火香。

《图书集成·职方典·扬州府风俗考》:高邮州:除夕,阖门集少长欢饮,称分岁酒。兴化县:除夕,祀神及先祖。少长夜宴,酒行自幼者起,候迎新岁。泰州:祀神,祀先,合家围炉守岁。

《真州风土记》:除夕,内堂悬影像,中堂挂天官。案上左瓶右牌,瓶插天竹、腊梅,镶以蟠松。案前天香几,几上炉瓶烛台,俗谓五件头。案左右花架,分列碧桃、牡丹。堂内桌围、椅披垫皆红缎,或红呢,合窗下红毡帘为一色。门头欢乐,雕红刻翠。张之大门外者,纸色尤鲜。迨夕,重门洞开,灯光交错,子侄辈来辞岁,各兆以吉语。家人请供影像,主人盛服相率拜毕,排家宴,饮分岁酒。

《瓜洲续志》:除夕,敬神,祀祖,恭悬历代挂谱先世遗容,茶果酒菜供献,举室行礼。是夕,家人团聚行礼,谓之辞岁,吃守岁酒。

《图书集成·职方典·淮安府风俗考》:岁除,祀神,会饮守岁。

《泗阳县志》:除夕,祀祖先,夜坐达旦,谓之守岁。

《光绪通州志》:除夕,长幼成集,饮分岁酒。或达曙不寐,曰守岁。

至卖痴呆、打灰堆之俗,则已不传。

范成大《卖痴呆》词:除夕更阑人不睡,厌禳钝滞迎新岁。小儿呼叫走长街,云有痴呆召人买。二物于人谁独无,就中吴侬仍有余。巷南巷北卖不得,相逢大笑相揶揄。栎翁块坐重帘下,独要买添令问价。儿云翁买不须钱,奉赊痴呆千百年。

又《打灰堆》词:除夜将阑晓星烂,粪扫堆头打如愿。杖敲灰起飞扑篱,不嫌灰涴新节衣。老媪当前再三视,只要我家长富足。轻舟作商重船归,大牸引犊鸡哺儿。野茧可缫麦两歧,短衲换着长衫衣。当年婢子挽不住,有耳犹能闻我语。但如我愿不汝呼,一任汝归彭蠡湖。

《至顺镇江志》:岁除,卖懵。注:除夕之前,小儿相呼,谓之卖懵,莫有应者,应之则曰懵己售矣。

《图书集成·职方典·苏州府风俗考》:除夕,祝祠曰打灰堆,久废不复闻矣。

《清嘉录》:旧俗,鸡旦鸣,持杖击灰堆,致词以献利市,名曰打灰堆。又小儿绕街呼噭云:卖汝痴,卖汝呆。世传吴人多呆,故儿女辈戏欲卖之,今皆不传。 按《图书集成·职方典·苏州府风俗考》:嘉定县:除夕分岁罢,小儿绕街呼嗷云:卖汝痴,卖汝呆。世传吴人多呆,故儿辈戏欲卖之。似明季清初尚有此习,或沿旧说而载之欤?

他若迎傩。

《图书集成·职方典·苏州府风俗考》:十二月,观傩于市。常熟县:十二月初一日,乞人始偶男女傅粉墨妆为钟灶王,持竿剑望门歌舞以乞,亦傩之遗意云。嘉定县:二十四日谓之交年,丐者涂抹变装成男女鬼判,噭跳驱傩,索乞钱财,俗呼跳灶王。又有敲金瓶之祝。皆以逐疫鬼。

《坚瓠集》:今吴中以腊月一日行傩,至二十四日止,丐者为之,谓之跳灶王。

《清嘉录》:月朔,乞儿三五人为一队,扮灶公灶婆,各执竹枝,噪于门庭以乞钱,至二十四日止,谓之跳灶王。按长、元《志》载:十二月初一日,观傩于市,二十四日止。《吴县志》:十二月朔,给孤园中人扮灶王,二十四日止。而范《志》谓腊月二十五夜观傩,今非。惟江、震《志》并载:二十四日丐者涂抹变形,装成女鬼判,噭跳驱傩,索之利物,俗呼跳灶王。丐者衣坏甲胄,装钟馗,沿门跳舞以逐鬼,亦月朔始,届除夕而止,谓之跳钟馗。

《图书集成·职方典·松江府风俗考》:十二月朔日傩,于街市饰为鬼神,揭竹枝,鸣锣跃舞,至二十四日止。

又《常州府风俗考》:江阴县:丐者每二人戴鬼面,傩于市,曰傩公、傩母。宜兴县:二十四日作傩,俗名逐疫,或师巫或丐者为之。靖江县:二十四,丐者饰鬼面傩于市。

又《扬州府风俗考》:如皋县:除夕,大傩旁磔。

画垩。

《同治上海县志》:除夕,至暮,封井,画灰于地,像弓矢,云辟邪。

《图书集成·职方典·苏州府风俗考》:除夜,画石灰于道,像弓矢以射祟。

《清嘉录》:乡农人家,以石灰画米囤于场,或像戟矢、元宝之形,祈年禳灾,谓之画米囤。按《昆新合志》:除夕,以石灰画米囤,或戟矢于地,祈年禳灾。江、震旧《志》:除夕,更深人静,画灰于道,像弓矢,以射祟。《常昭合志》:除夕,画像弓矢射祟,像囤困祈年。长、元《志》皆云:今又有画米囤、飞钱之类于室中者。《吴县志》则云:像犀角、米囤、元宝之类。

《图书集成·职方典·松江府风俗考》:画石灰于地,像弓矢,云以辟邪。

又《常州府风俗考》:无锡县:定昏后扫除中庭,而以粉笔画弓矢于地,岁乃告毕焉。江阴县:画灰于地,像弓矢,沿古避山魈恶鬼意,渐而画城郭、画米囤,画内复书吉祥善语,如大有丰年、天下太平之类。宜兴县:元旦,堂中、门外俱以石灰画米囤及弓箭诸宝物。靖江县:除夜,画石灰于地,像弓矢、仓禀。

《常州府志》:除夕,以白垩画地,作弓矢、米囤于门首,亦于室中。弓矢以射祟,米囤以祈丰穰也。

《雍正宜兴县志》:除夕,以白垩画地,作方胜及弓箭之形。

《重修丹阳县志》:除夕,白垩画干戈、弓矢于门。 按:乡村有此俗,城市则无。

《泰州志》:家家于户外用小包贮石灰印地,俗谓之打囤子。旦人见之,呼曰元宝。 按《东台志》:元夕印石灰于地,像囤廪形,谓之打圈子,以兆秋成。泰州惟除夕为之。

近士族皆不行此。

插松柏,易桃符,亦远有所承。

《客座赘语》:岁除岁旦,秣陵人家门上插松柏枝、芝麻秸、冬青树叶,大门换新桃符,贵家房门左右贴画雄鸡,此亦自有所起。 按:魏晋制,每岁朝设苇茭、桃梗,磔鸡于宫及白寺之门,以辟邪气。自夏后氏以苇茭,商人以螺首,周人以桃为梗,汉兼用三代之仪,以苇茭、桃梗。

《至顺镇江志》:元旦,写桃符,绘门神。

《光绪丹徒县志》:剪纸作壶芦形贴于室,换桃符。

《图书集成·职方典·苏州府风俗考》:除夜,易门神,插松柏、芝麻秸于檐端。嘉定县:人家各换桃符、门神钟馗、福禄、虎头、和合诸图,粘贴门壁。

《清嘉录》:摘松柏之枝,副以石楠、冬青,乡人残年扎成小把,沿门叫卖,供居人插年饭中用,或借地送神马之需,呼为冬青柏枝,又名送灶柴。除夕,插冬青、柏枝、芝麻箕于檐端,名曰节节高。又夜分易门神,俗画秦叔宝、尉迟敬德之像,彩印于纸,小户贴之。或朱纸书神荼、郁垒以代门丞,安于左右扉。或书钟进士三字,斜贴后户以却鬼。门厅之楣,或贴欢乐图。图皆买自杭郡,以五纸为一堂,剪楮堆绢,为人物故事。皆取谶于欢乐,以迎祥祉。

《图书集成·职方典·松江府风俗考》:除日,易荼垒、桃符,檐间编插柏叶冬青。

又《常州府风俗考》:无锡县:俗本工为门神,至是,画易新者。宜兴县:除夕,易桃符,门贴神茶、郁垒像。靖江县:除夕,换桃符。

《重修丹阳县志》:门贴五色挂钱。

《乾隆金坛县志》:除夕,写桃符,绘门神。

《图书集成·职方典·扬州府风俗考》:高邮:除夕,换桃符,易门神,悬五色纸钱于闑旁。兴化县:改桃符春帖。泰州:除夕,换桃符。

《瓜洲续志》:除夕,换红纸欢乐吉语红条,插松柏枝。

《沛县志》:除夕,换门神桃符。

春联起于孟蜀,至明始盛。南宋时所谓门贴子,多为五七言绝,不尽书偶句。

范成大《代门生作立春书门贴子》诗:暖日黄金柳,光风白玉梅。门阑开寿域,人物满春台。《代儿童作立春门贴》诗:剪彩宜春胜,泥金祝寿幡。雪梅同雪鬓,相对两凌寒。《代儿童作端午门贴》诗:黍筒小费名田课,昌歇多浮乐圣怀。笑倩艾人看外户,北窗深处咏归来。 范诗或四首,或三首,各录其一为例。

自明太祖赐诸臣联,多脍炙人口。

《金陵琐事》:太祖尝御书春联,赐中山王徐达云:始余起兵于濠上,先崇捧日之心;逮兹定鼎于江南,遂作擎天之柱。 按:此二十六字乃初封信国公诰中语也。又一联云:破虏平蛮,功贯古今人第一;出将人相,才兼文武世无双。盖亦赐中山王作。

《列朝诗集》:太祖尝制门帖赐学士陶安日:国朝谟略无双士,翰苑文章第一家。

嗣是江南各地,高门巨室,茆檐蔀屋,逢岁首无不粘春联者,是故普及之文教也。

《金陵岁时记》:元旦,千门万户更易春联,以朱砂染笺,佳者谓之万年红,其制自明初始。

《清嘉录》:居人更换春帖,曰春联。先除夕一二十日,塾师与学书儿童写以卖,榜于门曰:春联处。多写千金百顺、宜春迪吉、一财二喜,及家声世泽等语为门联。或集葩经古语、唐宋人诗句为楹帖。

外此诸志所载度岁之俗多琐末,不具录云。

旧历年节之不易骤废也,以商肆结账之期,相沿未变。

《清嘉录》:土俗贸易场中,以端午、中秋、除夕为三节,按节索欠,谓之三节账。除夕一节,自昏达旦,虽东方既白,犹络绎道途,不嫌笼灯入索也。蔡云《吴歈》云:无地堪容避债台,一年积欠一宵催。店门关到质钱库,还点灯笼走一回。自注:除夕,铺户皆张灯为夜市,质库赎当者纷集,非天明不得闭门也。

故其后袁政府时,沿曩俗,定旧历元旦为春节,端午为夏节,中秋为秋节,冬至为冬节。民间度新、旧两岁,犹周代之有正岁、正月焉。

《泗阳县志》:参之习惯,犹存四季之名,曰春节, 即旧元旦。 曰夏节, 即旧端午。 曰秋节, 即旧中秋。 曰冬节。 即旧冬节。 又有植树节。 即旧清明节。

孔子诞日、 八月二十七日。 星期日,各机关皆奉行之。而普通人民,因习尚与种植上之关系,多用阴历。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