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是孔子门人及其再传弟子集成的。书中辑录了孔子的言行和一些孔子弟子的言行,是一部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汉初所传的《论语》,有古论、齐论、鲁论之分。古论出自孔子壁中,用古文字写成,孔安国曾为之作训解,但已失传。齐论为齐人所学;鲁论为鲁人所传。东汉郑玄就鲁论篇章,参考齐古,为之作注,今亦残佚。魏时的何晏集汉儒以来各家之说,成《论语集解》,这就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最早的《论语》注本。后来,《论语》逐渐被人重视,研究的人也很多。至唐文宗时,被列入经书。宋朱熹又把它与《大学》、《中庸》(《礼记》中的两篇)、《孟子》合为《四书》,并为《论语》、《孟子》作了集注,成为官定的读本,《论语》从此更为一般人所重视了。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鲁国人,出身於没落奴隶主贵族。生於公元前551年,死於公元前479年。他曾在鲁国做过官,但主要是从事於学术和教育活动。他是我国古代一位大教育家、大思想家和大政治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论语》共二十篇,内容包括政治主张、教育原则、伦理观念、品德修养等方面。语言简而易晓,含蓄有致,为语录的典范。其中有很多总结社会生活经验的言论,后来逐步发展为格言和成语,对后代文学语言有很大的影响。
《论语》通行的注本有《论语注疏》(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和宋朱熹的《论语集注》,清刘宝楠的《论语正义》。今人杨伯峻的《论语译注》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一)学而[1]
(1)子曰[2]:"学而时习之[3],不亦说乎[4]?有朋自远方来[5],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6],不亦君子乎[7]?"
[1]"学而"是篇名。《论语》本来没有篇名,后人摘取每篇第一句的两个字作为篇名。
[2]子,男子的尊称。这里指孔子。
[3]时,以时,按时。时习,按时诵习(依王肃说)。
[4]说(yùu),喜悦,高兴,后来写作"悦"。
[5]上古朋和友是有区别的:同门(师)为朋,同志为友。
[6]人不知,指别人不了解自己。愠(yùn),怒。
[7]君子,旧指所谓道德高尚的人。
(2)曾子曰[1]:"吾日三省吾身[2]:为人谋而不忠乎[3]?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4]?"
[1]曾子,名参(shēn),字子舆,孔子的弟子。
[2]日,每天。省(xing),检查。
[3]为(wèi),介词。谋,策划,考虑,这里指考虑事情。
[4]传(chuán),传授,这里指老师传授的知识。习,复习,温习。
(3)子曰:"君子食无求饱[1],居无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2],就有道而正焉[3],可谓好学也已[4]。"
[1]无,通毋。
[2]敏於事,在办事情上敏捷。慎於言,在说话上谨慎。
[3]大意是:在学业上有弄不清楚的地方,向有道德的人请教,以正定其是非(依邢昺说)。就,走向,接近。
[4]好,读hào,去声。已,通"矣"。
(二)为 政
(1)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2)子曰:"学而不思则罔[1],思而不学则殆[2]。"
[1]罔,指罔然无所得。
[2]殆,疑惑(从王引之说,见《经义述闻·通说上》)。
(3)子曰:"由[1],诲女知之乎[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3]。"
[1]由,仲由,字子路,孔子的弟子。
[2]诲,教导。女,第二人称代词,后来写作"汝"。
[3]是,指示代词,指"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这几句大意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知"。
(4)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1]。大车无輗,小车无軏[2],其何以行之哉!"
[1]而,连词,这里含有假设的意思,等於说"如果"。可,可以,行。
[2]大车,指牛车。輗(ní),辕端横木,缚轭以驾牛者。小车,指马车。軏(yuè),辕端上曲,钩衡(衡,横木)以驾马者。
(三)里仁
(1)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2)子曰:"参乎[1]!吾道一以贯之[2]。"曾子曰:"唯[3]!"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4]。"
[1]参,曾参。
[2]一以贯之,指用一个道理把一切事物之理贯串起来。以,介词,有"用"或"拿"的意思。"一"是"以"的宾语,提到前面去了。
[3]唯,答应的声音。
[4]恕,就是孔子所说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道理。
(3)子曰:"君子喻於义[1],小人喻於利。"
[1]喻,明白,懂得。
(4)子曰:"见贤思齐焉[1],见不贤而内自省也[2]。"
[1]思齐,想要和他看齐。齐,用如动词。
[2]内,内心。自省(xing),自我检查。意思是说,看见不贤的人,就要自我反省,看有没有同他一样的毛病。
(四)公冶长[1]
(1)宰予昼寝[2],子曰:"朽木不可雕也[3],粪土之墙,不可朽也[4]。於予与何诛[5]!"子曰:"始吾於人也[6],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於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於予与改是[7]。"
[1]公冶长,孔子的弟子,公冶是复姓。
[2]宰予,字子我,孔子的弟子。画寝,白天睡觉。
[3]朽,腐烂。
[4]污(wu),同圬,涂墙,这里指粉刷。
[5]於,介词,有"对於"的意思。与(yú),语气词,下文的"与"同。诛,谴责。这句是说,对於宰予这样的人,责备什么呢(即"不值得责备"的意思)。
[6]始,等於说"先前","起初"。
[7]改是,改变了这个(听其言而信其行)。
(2)子贡问曰[1]:"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2]?"子曰:"敏而好学[3],不耻下问[4],是以谓之文也。"
[1]子贡,姓端木,名赐,子贡是他的字。孔子的弟子。
[2]孔文子,名圉(yu),卫国大夫。"文"是他的谥号。谓,叫做。
[3]敏,理解问题快。
[4]下问,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
(3)季文子三思而后行[1],子闻之曰:"再[2],斯可矣[3]。"
[1]季文子,名行父(fu),鲁国大夫。"文"也是谥号。三,古人说三的时候,往往不指确数的"三",而只表示次数很多。但这里和"再"相对,所以仍应看做确数。
[2]再,两次,和又、复等字不同。
[3]斯,就。
(4)颜渊季路侍[1]。子曰:"盍各言尔志[2]。"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3],与朋友共[4],敝之而无憾[5]。"颜渊曰:"愿无伐善[6],无施劳[7]。"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8]。"
[1]颜渊,名回,字子渊,孔子的弟子。季路,即子路。侍,卑者陪伴在尊者身旁叫侍。
[2]盍(hé),"何不"的合音。
[3]裘,皮衣。唐石经初刻本无轻字(见阮元《论语注疏校勘记》)。
[4]共,动词,指共同享用。
[5]把它用坏了也不怨恨。敝,破,坏,这里是使动用法。憾,恨。
[6]伐,夸耀。
[7]无施劳,指不把劳苦的事加在别人身上。
[8]对老年人,使他们安,对平辈的人(朋友),使他们能信任我,对少年人,使他们归依我。怀,归(依孔安国说)。
(五)雍也
(1)哀公问[1]:"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2],不迁怒,不贰过[3]。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4]!未闻好学者也。"
[1]哀公,鲁哀公。
[2]者,语气词。
[3]迁,移。不迁怒,不把怒气转移到与那件事无关的人身上。贰,重复一次。不贰过,不重犯同样的错误。
[4]亡,通无。
(2)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1],在陋巷,人不堪其忧[2],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1]饮,用如名词,饮料。
[2]不堪,忍受不了。
(3)冉求曰[1]:"非不说子之道[2],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3],今女画[4]。"
[1]冉(rǎn)求,字子有,孔子的弟子。
[2]说(yuè),后来写作"悦"。道,这里指孔子的学说。
[3]中道,半路。废,停止,这里指因疲乏而走不动了(参照《礼记·表记》"中道而废"郑玄注)。
[4]画,指给自己画定一个界限,不肯前进。
(六)述而
(1)子曰:"默而识之[1],学而不厌[2],诲人不倦,何有於我哉[3]?"
[1]识(zhì),记住。
[2]厌,满足。
[3]对我来说有什么呀?也就是说,这三件事对我来说都不难。
(2)子曰:"德之不修[1],学之不讲[2],闻义不能徙[3],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1]修,通修,培养。
[2]讲,讲习,研究。
[3]大意是:听到了应当做的事(义),却不能放下暂时可以不做的事,而改从应当做的事。
(3)子曰:"饭疏食[1],饮水,曲肱而枕之[2],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於我如浮云。"
[1]饭,旧读上声,动词,吃。疏食(sì),粗粮。
[2]曲,弯曲,使动用法。肱(gong),手臂自肘到腕的部分。枕(zhèn),动词,当枕头用。
(4)叶公问孔子於子路[1],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2]"
[1]叶(shè)公,名诸梁,楚国大夫。
[2]云尔,如此而已。
(5)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1]。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2]。"
[1]三人,等於说几个人,并非确指"三"。行,走路。焉,指示代词兼语气词,这里指代"三人"。
[2]这两句意思是:选择他们的优点加以学习,他们身上的缺点作为自己的借鉴,藉以改正自己身上与他们相同的缺点。
(6)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1],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2]。"公西华曰[3]:"正唯弟子不能学也[4]!"
[1]抑,转折连词,这里有"不过"的意思。为之,指学习"圣人之道"。
[2]云尔已矣,等於"云尔"。
[3]公西华,姓公西,名赤,字子华,孔子的弟子。
[4]唯,句中语气词,表示判断。
(七)泰伯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1],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2],不亦重乎?死而后已[3],不亦远乎?"
[1]弘,大,这里指心胸宽广。毅,刚强。
[2]仁以为己任,即"以仁为己任"。
[3]已,停止。
(八)子罕
(1)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1],不舍昼夜[2]!"
[1]逝者,消逝的事物。斯,指示代词,指川水。夫(fú),感叹语气词。
[2]不舍昼夜,是说川水日夜不停地流。舍,止。
(2)子曰:"三军可夺帅也[1],匹夫不可夺志也。"
[1]这句是说,三军人数虽多,如果军心不齐,它的主将也会被人夺走。三军,古代一万二千五百人为一军,诸侯大国有三军。
(3)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也[1]。"
[1]雕,通凋,凋谢,凋零。
(九)乡党
厩焚[1],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1]厩(jiù),马棚。
(十)先进
(1)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1]?"子曰:"师也过[2],商也不及[3]。"曰:"然则师愈与[4]?"子曰:"过犹不及[5]。"
[1]师,颛(zhuān)孙师,字子张。商,卜商,字子夏。两人都是孔子的弟子。
[2]过,超过。
[3]不及,没有达到。
[4]愈(yù),胜过。与(yú),疑问语气词。
[5]犹,像……一样。这句是说:超过或没有达到,都是不好。孔子以"中庸之道"作为行为的准则,所以认为"过"与"不及"同样不好。
(2)季氏富於周公[1],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2]。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3]!"
[1]季氏,季孙氏,鲁大夫,权威大於鲁侯。於,介词。富於周公,比周公富。
[2]求,冉求。聚敛(liǎn),指搜刮钱财。附益,增加。
[3]徒,徒党。小子,指门人。鸣,这里是使动用法。
(3)子路问:"闻斯行诸[1]?"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2]!"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3],故进之[4];由也兼人[5],故退之。"
[1]闻,听见,这里指听见了应当做的事,即"闻义"。斯,就,马上。行,实行,实践。诸,"之乎"的合音字。
[2]如之何,等於"如何"。
[3]退,指遇事畏缩不前。
[4]进,使动用法。下文"退"的用法同此。
[5]兼人,指胜人。这是说子路喜欢胜过别人。
(4)子路、曾晰、冉有、公西华侍坐[1]。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2]。居则曰[3]:'不吾知也[4]。'如或知尔[5],则何以哉[6]?"
子路率尔而对曰[7]:"千乘之国[8],摄乎大国之间[9],加之以师旅[10],因之以饥馑[11]。由也为之,比及三年[12],可使有勇,且知方也[13]。"
夫子哂之[14]。
"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15],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16]。如其礼乐,以俟君子[17]。"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18]。宗庙之事[19],如会同[20],端章甫[21],愿为小相焉[22]。"
"点,尔何如?"
鼓瑟希[23],铿尔,舍瑟而作[24],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25]。"
子曰:"何伤乎[26]?亦各言其志也[27]!"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28],冠者五六人[29],童子六七人[30],浴乎沂[31],风乎舞雩[32],咏而归[33]。"
夫子喟然叹曰[34]:"吾与点也[35]。"
[1]曾晰(xi),名点,曾参的父亲,孔子的弟子。
[2]这两句话历来有不同的解释,今依孔安国说,大意是:不要因为我的年纪比你们大,就不敢回答我的问题。乎,於。尔,你们。
[3]居,间呆着,指平日在家的时候。
[4]知,了解。
[5]或,有人,无定代词。
[6]等於说:你们打算做些什么事情呢?
[7]率尔,轻率急忙的样子。
[8]乘,兵车。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在当时只能算中等国家。
[9]摄,逼近。摄乎大国之间,意为处於大国中间不得伸展。
[10]加,加到……上。之,指千乘之国。师旅,指侵略军队。
[11]因之,等於说"继之"。饥,谷不熟。馑,菜不熟。饥馑,泛指荒年。
[12]比及,等到了。
[13]方,道义的方向。
[14]哂(shěn),笑。
[15]如,或者。下文"如会同"的"如"同。这两句是指周围六七十里和五六十里的小国家。
[16]足民,即使民富足。
[17]如,若,至於。俟,等待。
[18]我不敢说我能够做,但是,我愿在这方面学习。
[19]宗庙之事,指诸侯祭祀祖先的事。
[20]会,指诸侯会盟。同,指诸侯共同朝见天子。
[21]端,古人用整幅布做的礼服,又叫玄端。章甫,一种礼帽。端和章甫这里都用如动词,即穿着礼服,戴着礼帽。这里指小相所服(依刘宝楠说)。
[22]相(xiàng),在祭祀或会盟时,主持赞礼和司仪的人。按:宗庙会同,都是诸侯的事。公西华愿为小相,只是谦词。
[23]希,稀。这里是说瑟的声音已近尾声。
[24]铿,象声词。铿尔,等於说铿然,这里形容推瑟发出的声音。在古代汉语中,象声和绘景是用同一种构词法,所以加"尔"或"然"(比较:率尔、喟然)。舍,舍弃,这个意义后来写作"舍"。这里指放下。作,起,这里指站起来。
[25]撰,才具(才干),指从事政治工作的才能。
[26]伤害什么呢?意思是"有什么关系呢"。
[27]亦,副词,这里有"只是""不过是"的意思。
[28]莫(mù),后来写作"暮"。暮春,指三月。者,语气词。
[29]冠(guàn)者,成年人。古时,到了二十岁的男子,须行冠礼,此后,就算成年人了,所以用冠者称成年人。
[30]童子,未冠的少年。
[31]1)沂(yí),水名,在今山东曲阜县南。
[32]风,用如动词,吹风,乘凉。舞雩(yú),是古时求雨的坛,在曲阜县东面。
[33]咏,唱歌。
[34]喟(kuì)然,长叹的样子。
[35]与(yù),赞成,同意。孔子当时知道他的政治主张已经实行不了,所以这样说。
三子者出,曾晰后。曾晰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1]?"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2]!"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3],是故哂之[4]。唯求则非邦也与[5]?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6]?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7]?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8]?"
[1]夫(fú),指示代词。
[2]已矣,罢了。
[3]让,谦让。
[4]是故,等於说"因此"。
[5]这句大意是:[子路谈的固然是治理国家的大事,]难道冉有说的就不是治国大事吗?唯,句首语气词,帮助判断。邦,国家。
[6]安见,怎见得。者,语气词。
[7]不是诸侯的事情是什么?这是说,那也是国家大事啊!
[8]公西华只能给诸侯做小相,那末谁能给诸侯做大相呢?之,指诸侯。小,小相。为之小,是双宾语结构,下句同此。
(十一)颜渊
(1)司马牛问君子[1]。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2],夫何忧何惧?"
[1]司马牛,名耕,字子牛,孔子的弟子。问君子,问怎样才算是君子。
[2]内省(xing),内心反省。疚,病。这里指有愧於心。
(2)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1]。"子夏曰:"商闻之矣[2]:'死生有命,富贵在天'[3]。君子敬而无失[4],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5]--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1]亡,通无。
[2]闻之矣,听说过这样的话了。
[3]这两句反映了宿命论观点。
[4]敬,严肃。失,这里指放纵,随便。
[5]四海之内,古人认为中国四境有海环绕,所以称中国为四海之内或海内。
(3)子贡问政[1]。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2]。"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3],於斯三者何先[4]?"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5]。"
[1]问政,问怎样管理政事。
[2]民信之,人民信任国家。
[3]去,去掉。
[4]何先,先做哪一样,这里是说先去掉哪一样。
[5]人民对政府没有信任,国家就立不住。
(4)棘子成曰[1]:"君子质而已矣[2],何以文为[3]?"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4],驷不及舌[5]!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6]。"
[1]棘子成,卫国的大夫。
[2]质,朴质无华。
[3]何以,何用,为什么用。文,文采。为,句末语气词,经常与"何以"相应。
[4]夫子,指棘子成。这句意思是:夫子这样说明君子,真可惜呀!"夫子之说君子也"是主语,"惜乎"是谓语。
[5]四匹马拉的车也追不上已经说出了的话。舌,这里指说出的话。
[6]文犹质也,质犹文也,等於说文质不分。鞟(kuò),去掉了毛的皮。这几句是说:如果只要质不要文,那么君子与非君子就不能区别了,就像虎豹的鞟和犬羊的鞟不能区别一样。
(5)哀公问於有若曰[1]:"年饥,用不足[2],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3]?"曰:"二[4],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5]?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1]有若,即有子。
[2]国家的财用不足。
[3]盍,何不。彻,十分抽一的税率,这里用如动词。
[4]二,指十分抽二的税率。
[5]百姓富足了,您跟谁不富足呢?意思是,您也富足了。
(6)子曰:"听讼[1],吾犹人也。必也[2],使无讼乎!"
[1]讼,诉讼。听讼,断案。
[2]必,一定,必须。
(7)季康子患盗[1],问於孔子。孔子对曰:"苟子之不欲[2],虽赏之不窃[3]。"
[1]盗,偷东西的人。
[2]苟,如果。欲,指贪财。之,介词。
[3]赏,奖励。
(十二)子路
(1)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1]?"子曰:"必也,正名乎[2]?"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3]!奚其正[4]?"子曰:"野哉由也[5]!君子於其所不知,盖阙如也[6]。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7]。事不成,则礼乐不兴[8]。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9]。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10]。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於其言,无所苟而已矣[11]。"
[1]奚,何。奚先,先做什么?
[2]正,使动用法。名,名称,名分。正名,使名分正。儒家按照自己的标准,要求社会上的人各从其类,各守其位,行事都合乎他的名分。
[3]迂,远,这里指远离实践。后代凡脱离实际,而只知道搬书本,都叫做迂。这句大意是:你竟迂到了这种程度。"子之迂也"是主语,"有是哉"是谓语。
[4]为什么要"正"?意思是没有正名的必要。其,句中语气词,加强反问语气。
[5]野,鄙陋。
[6]盖,句首语气词,有"大概"的意思,实际上表示肯定。阙,通缺。如,词尾。阙如,指存疑,即阙而不论。
[7]事,指政事。
[8]礼乐,指教化。兴,盛。
[9]不中(zhòng),指不得当。
[10]措,放。今本"措"作"错"。无所措手足,没有放手脚的地方,意思是说,不知如何是好。
[11]苟,不严肃,跟"敬"相对。
(2)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1];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1]令,下命令。行,指教化得以推行。
(3)子适卫,冉有仆[1]。子曰:"庶矣哉[2]!"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3]?"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1]仆,驾车。
[2][卫国]人真多啊!庶,众,指人多。
[3]何加,增添些什么?意思是再办些什么。
(4)子夏为莒父宰[1],问政。子曰:"无欲速[2],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3],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1]莒父(jufu),鲁邑名。宰,相当於县长之类的官。
[2]办事不要企图很快成功。
[3]达,到达。不达,指达不到目的。
(5)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1],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1]好(hào),动词,喜欢,跟恶(wù)相对。
(十三)宪问
(1)子曰:"为命[1],裨谌草创之[2],世叔讨论之[3],行人子羽修饰之[4],东里子产润色之[5]。"
[1]命,辞令,指外交场合的言辞。
[2]裨谌(píchén),郑国大夫。草创,指起草。
[3]世叔,游吉,郑大夫。讨,研究。论,评论。注意"讨论"与今义的差别。
[4]行人,外交官。子羽,姓公孙,名挥,郑大夫。修饰,指对文章进行修改。
[5]东里,地名,子产所居。润色,指修辞方面的加工。
(2)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1]。"曰[2]:"未仁乎[3]?"子曰:"桓公九合诸侯[4],不以兵车[5],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6]!"
[1]齐襄公无道,鲍叔牙奉公子小白出奔莒国。后来襄公被杀,管仲和召忽奉公子纠出奔鲁国。鲁送公子纠回齐国,没有打进去,而公子小白先进入齐国,做了国君,就是齐桓公。桓公使鲁国杀了公子纠,把管召二人送回齐国。召忽自杀了,管仲请坐囚车至齐。由於鲍叔牙的推荐,管仲作了齐桓公的相。"召忽死之、管仲不死"就是指这件事。死之,等於说"殉难"。
[2]这个"曰"字和前一个"曰"字是同一人说话,这种重复的"曰"字常常表示另起一个头。这里表示叙事已毕,再用"曰"字提出问题。
[3]不算是仁吧?
[4]九合,指多次会合。
[5]不凭藉武力。
[6]如,等於说"乃"。如其仁,[这]就是他的仁(依王引之说,见《经传释词》)。
(3)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1]!"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2],民到于今受其赐[3]。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4]!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於沟渎而莫之知也[5]?"
[1]相,辅佐。
[2]匡,匡正。
[3]赐,恩惠,好处。
[4]微,[如果]没有。其,句中语气词,有"恐怕"的意思。被(pi),披。衽(rèn),衣襟。左衽,衣襟左掩。被发左衽,指当时所谓"夷狄"(四方外族)的风俗,意思是说中原被夷狄所占。
[5]匹夫匹妇,指庶人,百姓。谅,信用,这里指道义上的固执。经,上吊,吊死。渎(dú),小渠。
(4)子曰:"其言之不怍[1],则为之也难。"
[1]怍(zuò),惭愧。
(5)子曰:"君子道者三[1],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2]。"
[1]君子道,君子之道。
[2]自道,自己说自己。
(6)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1]。"
[1]其,指自己。
(7)子路宿於石门[1],晨门曰[2]:"奚自[3]?"子路曰:"自孔氏[4]。"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1]石门,地名,在今山东省平阴县北。
[2]晨门,掌管早晚开闭城门的人,即守门的人。
[3]奚,何。奚自,从哪里[来]。
[4]孔氏,指孔子。
(十四)卫灵公
(1)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1],有杀身以成仁。"
[1]害,损害。
(2)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1]。"
[1]远虑,长远的打算。近忧,迫身的忧患。
(3)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1],不以人废言[2]。"
[1]大意是:君子不因为这个人言论好就荐举他。言,言论。举,荐举,推举。
[2]大意是:不因为这个人不好就废弃他的好言论。
(4)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1]?"子曰:"其恕乎[2]。己所不欲,勿施於人[3]。"
[1]一言,这里指一个字。
[2]其,句首语气词,有"大概"的意思。
[3]"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这八个字说明什么是"恕"。
(5)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1]。"
[1]过,错误。第一个"过"用如动词,第二个"过"为名词。
(6)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7)子曰:"当仁[1],不让於师。"
[1]碰到要发挥仁的精神的时候。当,动词。当仁,按字面解释是"在仁的面前"。
(十五)季氏[1]
季氏将伐颛臾[2]。冉有季路见於孔子[3],曰:"季氏将有事於颛臾[4]。"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5]?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6],且在邦域之中矣[7]。是社稷之臣也[8],何以伐为[9]?"
冉有曰:"夫子欲之[10];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11]:'陈力就列[12],不能者止。'危而不持[13],颠而不扶[14],则将焉用彼相矣[15]?且尔言过矣。虎兕出於柙[16],龟玉毁於椟中[17],是谁之过与?"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於费[18],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19]。丘也闻有国有家者[20],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21]。盖均无贫[22],和无寡[23],安无倾[24]。夫如是[25],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26]。既来之,则安之[27]。今由与求也,相夫子[28],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29],而谋动干戈於邦内[30],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31]。"
[1]季氏,季孙氏,鲁国最有权势的贵族,这里指季康子,名肥。
[2]颛臾(zhuānyú),小国,是鲁国的属国,故城在今山东费县西北。
[3]冉有和季路当时都是季康子的家臣。见(xiàn),谒见。
[4]事,指军事。
[5]恐怕要责备你吧?无乃,这里有"恐怕要"的意思。是,代词,复指宾语"尔"。过,责备。
[6]先王,指周之先王。东蒙主,主祭东蒙山神的人。东蒙,即蒙山,在今山东蒙阴县南四十里,西南接费县界。主,主祭人。
[7]指在鲁国疆土里边。
[8]是,代词,指颛臾。社稷,代表"国家",这里指鲁国。
[9]为,语气词。
[10]夫子,指季康子。
[11]周任,古代的良史。
[12]陈,陈列,摆出来。陈力,这里有"量力"的意思。列,位次,职位。
[13]危,不稳,这里指站不稳。持,把着。
[14]颠,倒,跌。扶,搀着。
[15]相(xiàng),扶着瞎子走路的人。
[16]兕(sì),独角犀。柙(xiá),关猛兽的笼子。
[17]龟玉都是宝物。龟,龟版,用来占卜。玉,指玉瑞和玉器。玉瑞用来表示爵位,玉器用於祭祀。椟(dú),匣子。
[18]固,指城郭坚固。近,靠近。费(bì),季氏的私邑,即今山东费(fèi)县。
[19]君子厌恶那种态度:想这样,却撇开不谈,而一定要为它作些别的说辞。疾,痛恨。夫,代词,那种。舍,舍弃,撇开。后来写作"舍"。
[20]"国"是诸侯统治的政治区域。"家"是卿大夫统治的政治区域。
[21]这两句话应该是:"不患贫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这样上下文才讲得通。《春秋繁露·制度篇》和《魏书·张普惠传》引《论语》均作"不患贫而患不均"。寡,指人口少。
[22]大意是:财富分配公平合理,上下各得其分,就没有贫困。
[23]大意是:上下和睦,人民都愿归附,就没有人口少的现象。
[24]大意是:国家安定,就没有倾覆的危险。
[25]夫,句首语气词。
[26]文,文教,指礼乐。来,使……来[归附]。
[27]安,用如动词,使……安定。
[28]相(xiàng),辅佐。
[29]分崩离析,等於说四分五裂。
[30]干,盾牌。戈,古代用来刺杀的一种长柄兵器。干戈,指军事。
[31]萧墙,国君宫门内当门的小墙,又叫做屏。全句是说季氏见疑於哀公,将有内变(依方观旭说,见《论语正义》)。
(十六)阳货
(1)阳货欲见孔子[1],孔子不见。归孔子豚[2]。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3]。遇诸涂[4]。
谓孔子曰:"来!予与尔言。曰[5]:怀其宝而迷其邦[6],可谓仁乎?曰:不可。--好从事而亟失时,可谓知乎[7]?曰:不可。--日月逝矣,岁不我与[8]。"孔子曰:"诺!吾将仕矣。"
[1]阳货,名虎,季氏家臣中最有权势的人。欲见(xiàn)孔子,想让孔子谒见他。
[2]归,通馈,赠送。豚,小猪,这里是指做熟了的小猪。
[3]时,伺,窥探。亡,不在。阳货送孔子豚是打算让孔子回拜他,借此能见得着孔子,孔子不愿和阳货见面,趁他不在家的时候去回拜。
[4]涂,通途。
[5]这里的"曰"和下文的两个"曰不可"都是阳货自问自答(依毛奇龄说,见《论语稽求篇》)。
[6]怀,揣在怀里。怀宝,比喻怀藏着才能。迷,乱。这是说孔子有政见藏着不拿出来而使鲁国迷乱。
[7]好(hào)从事,指喜欢从事於政治。亟(qì),屡次。时,时机。知(zhì),有智慧,聪明。这个意义后来写作"智"。
[8]与,等於说等待。
(2)子曰:"乡原[1],德之贼也[2]。"
[1]原,通愿,忠厚。乡原,等於说好好先生。乡里的人多数认为他忠厚,实际上他是同流合污,以博取忠厚之名。
[2]德的败坏者。
(十七)微子
(1)齐人归女乐[1],季桓子受之[2],三日不朝。孔子行。
[1]归,见《阳货》章注。女乐(yuè),女子歌舞队。
[2]季桓子,季孙斯,鲁国的上卿。
(2)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1]:"凤兮[2]!凤兮!何德之衰[3]?往者不可谏[4],来者犹可追[5]。已而[6]!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7]!"
孔子下[8],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1]接舆,姓陆,名通,字接舆(依邢昺说),楚国的隐者,为了避世,假装疯狂,所以称为楚狂。歌而过孔子,一边唱着,一边走过孔子的旁边。
[2]凤,比喻孔子。兮,语气词,多见於诗歌韵文,用在句末和句中,大致和现代汉语的"啊"相近。
[3]为什么德行这样衰微呢?这是讥讽孔子不能隐退。
[4]谏,谏止。
[5]未来的事还可能来得及。暗指孔子现在隐退还来得及。
[6]算了吧!而,语气词。
[7]现在从事政治的人危险了!殆,危险。
[8]下,下车(从包咸注)。
(3)长沮桀溺耦而耕[1]。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2]。
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3]?"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矣[4]!"
问於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鲁孔丘之徒与[5]?"对曰:"然[6]。"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7],而谁以易之[8]?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9]?"耰而不辍[10]。
子路行以告[11]。夫子怃然[12],曰:"鸟兽不可与同群[13]。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14]?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15]。"
[1]长沮(ju)、桀溺,都是当时的隐士。长沮桀溺可能不是这两个人的真实姓名。耦,古代的一种耕作方法,即两人各执一耜(sì,犁),同耕一尺宽之地(两耜合耕,耕出之地的宽度,恰为一尺)。耦而耕,用耦耕的方法来耕。
[2]津,渡口。
[3]那个在车上拿着缰绳的人是谁?执,这里有执辔(缰绳)的意思。执舆,是执辔於车的意思(从邢昺疏)。
[4]三个"是"字都是代词,当"这个人"讲。是也,这里有"[是]这个人"的意思。
[5]徒,徒党。
[6]然,等於说"是的"。
[7]洪水弥漫,天下都是这样。比喻社会纷乱。因问渡口,故借水作比喻。滔滔,水弥漫的样子。
[8]你们和谁来改变它呢?以,与。易,改变(依朱熹说)。
[9]再说,你跟随"避人之士"(指孔子躲避坏人,不同他们合作),难道赶得上跟随"避世之士"(躲避乱世的人,桀溺自谓,吗?且,连词,这里有"再说"的意思。而,你,指子路。"与其"和"岂若"相呼应,等於现代"与其"和"不如"相呼应。
[10]耰(you),播种以后,用土盖上。辍(chuò),停。
[11]以告,把这话告诉了孔子,"以"后省略了宾语。
[12]怃(wu)然,发愣的样子。
[13]鸟兽[我们]不可以跟它们同群。即不能隐居山林,必须在社会中生活。
[14]我不是跟人群在一起而是跟谁在一起呢?这是说不能隐居。斯,这。徒,徒众。斯人之徒,等於说人群。两个"与"字都当"跟……在一起"讲。
[15]"与"字后面省略了宾语。
(4)子路从而后[1],遇丈人[2],以杖荷蓧[3]。
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
丈人曰:"四体不勤[4],五谷不分[5],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6]。
子路拱而立[7]。
止子路宿[8],杀鸡为黍而食之[9],见其二子焉[10]。
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11]。
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12]!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13]。"
[1]子路跟随孔子而落在后面。
[2]丈人,老人。
[3]荷(hè),扛。蓧(diào),古代除草用具。
[4]四体,四肢。勤,劳。
[5]五谷,稻、黍(黄米)、稷(与黍相似,不黏,即穈子)、麦、菽(豆)。分,辨别(依朱熹说)。
[6]植,倚(依孔安国说)。芸,通耘,除草。
[7]拱,拱手,表示敬意。
[8]止,留。
[9]为黍,作黄米饭。
[10]使二子拜见子路。见(xiàn),使见。
[11]到了丈人家里的时候,原来丈人已经走(出门)了。
[12]想使自己身子乾净,却乱了大伦。伦,人伦,古代社会所规定的人与人之间的正常关系。大伦,指君臣之义。
[13][自己的]学说行不通,[自己]早已知道了。
(十八)子张
(1)子夏之门人问交於子张[1]。子张曰:"子夏云何?"对曰:"子夏曰:'可者与之[2],其不可者拒之[3]。'"子张曰:"异乎吾所闻[4]。君子尊贤而容众[5],嘉善而矜不能[6]。我之大贤与,於人何所不容[7]?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
[1]交,指交友之道。
[2]可以交往的,就跟他在一起。与,见《微子·长沮桀溺》注。
[3]拒,拒绝。
[4]和我所听到的不同。乎,於。
[5]容,包容。众,普通人。
[6]嘉,赞美。矜,同情。不能,指无能的人。
[7]何所不容,即"所不容者为何",也就是"无所不容"的意思。
(2)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1]。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2]。"
[1]食,蚀。这个意义后来写作"蚀"。
[2]更(gēng),改变。仰,敬仰。
(3)卫公孙朝问於子贡[1],曰:"仲尼焉学[2]?"子贡曰:"文武之道[3],未坠於地,在人[4]。贤者识其大者[5],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6]?"
[1]公孙朝,卫大夫。公孙,复姓。
[2]焉学,从哪里学。
[3]文武,指周文王和周武王。
[4]在人,在於人们之中,是说人们还有能记得的(依朱熹说)。
[5]识(zhì),记住。其大者,其中之大者。其,指文武之道。下文"其小者"同。
[6]亦,又。何常师之有,等於说"有何常师"。之,代词,复指宾语"常师"。
礼记
《礼记》是一部资料汇编性质的书。是七十子后学者和汉代学者所记。其所记录的都是战国秦汉间儒家的言论,特别是关於礼制方面的言论,内容很复杂。其中有的是解释礼经(即《仪礼》),有的是考证和记载礼节制度,有的是记述某项礼节条文和某项政令,有的是谈关於礼制的理论。此外,还有些篇幅是专门记录孔子和七十子的言论以及孔门和时人的杂事的。其中有很多东西是封建性的糟粕,但这部书所收集的资料反映出古代社会伦理观念、宗法制度、阶级关系和儒家各派的思想等等,对研究这些问题还有不少参考价值。其中有些言论,是值得批判地继承的。
《礼记》有两种本子,都是汉人辑录的。载德辑录本叫《大戴礼记》,原有八十五篇,现存三十九篇。戴圣辑录的叫《小戴礼记》,共四十九篇,就是现在通行的《礼记》,东汉郑玄给它作了注,唐孔颖达作了疏。这就是所谓《礼记注疏》,是最通行的注本。此外较通行的还有元代陈澔的《礼记集说》和清代朱彬的《礼记训纂》、孙希旦的《礼记集解》。
有子之言似夫子(檀弓上)[1]
有子问於曾子曰[2]:"问丧於夫子乎[3]?"曰:"闻之矣。'丧欲速贫[4],死欲速朽'[5]。"有子曰:"是非君子之言也。"曾子曰:"参也闻诸夫子也。"有子又曰:"是非君子之言也。"曾子曰:"参也与子游闻之。"有子曰:"然。然则夫子有为言之也[6]。"
[1]《檀弓》是《礼记》的篇名。原篇没有小标题,以下各篇同。
[2]有子,即有若。
[3]在夫子那里听说过丢官罢职的事情吗?问,当作"闻"(依《经典释文》)。丧(sàng),失去,丢掉,这里作丢官罢职讲。夫子,指孔子,下同。
[4]丢了官,希望快点穷。
[5]死了,希望快点腐烂。
[6]有为(wèi),有所为(wèi),是"有目的"的意思。
曾子以斯言告於子游。子游曰:"甚哉,有子之言似夫子也[1]!昔者,夫子居於宋,见桓司马自为石椁[2],三年而不成。夫子曰:'若是其靡也[3],死不如速朽之愈也[4]。'死之欲速朽,为桓司马言之也[5]。南宫敬叔反[6],必载宝而朝[7]。夫子曰:'若是其货也[8],丧不如速贫之愈也。'丧之欲速贫,为敬叔言之也。"
[1]有子的话像夫子,[像得]可厉害啊!"有子之言似夫子"是主语,"甚"是谓语。
[2]桓司马,桓魋(tuí)。椁(guo),同槨,套在棺材外面的大棺材。
[3]"其靡若是"的倒装。靡,奢侈,浪费。是,代词,指"自为石椁,三年而不成"的情况。
[4]愈,比较好。
[5]为,介词,这里有"针对"的意思。
[6]南宫敬叔,即鲁孟僖子的儿子仲孙阅。反,回到鲁国。他曾失去鲁国官位而离开过鲁国。
[7]载,以车装载。宝,珍宝,宝物。南宫敬叔这样做,是想行贿以求复位。
[8]货,财物,这里用如动词,当以财物收买别人讲,就是贿赂。这一句和上文"若是其靡也"句法相同。
曾子以子游之言告於有子。有子曰:"然。吾固曰非夫子之言也。"曾子曰:"何以知之?"有子曰:"夫子制於中都,四寸之棺,五寸之椁[1],以斯知不欲速朽也[2]。昔者,夫子失鲁司寇[3],将之荆[4],盖先之以子夏,又申之以冉有[5],以斯知不欲速贫也。"
[1]实即"夫子制四寸之棺五寸之椁於中都"的意思,不过语序稍有不同。制,规定。中都,鲁国的都邑。故城在今山东汶上县西。孔子曾经作过中都宰,所以他能在中都制定些制度。四寸五寸都指厚度。
[2]以斯,等於说"因此"。
[3]失掉鲁司寇官位。
[4]荆,楚国。之荆,指到楚国应聘。
[5]用子夏先去表明孔子的意思,又用冉有去重申这个意思。盖,句首语气词,表示确定。
战于郎(檀弓下)[1]
战于郎。公叔禺人遇负杖入保者息[2]。曰[3]:"使之虽病也[4],任之虽重也[5],君子不能为谋也[6],士弗能死也[7],不可,我则既言矣[8]!"与其邻重汪踦往[9],皆死焉。鲁人欲勿殇重汪踦[10],问於仲尼。仲尼曰:"能执干戈[11],以卫社稷,虽欲勿殇也,不亦可乎?"
[1]春秋时鲁哀公十一年(公元前484年),齐国进攻鲁国,鲁国和齐国在郎那个地方作战。郎,鲁国地名,在今山东鱼台县。
[2]公叔禺(yú)人,鲁昭公的儿子。负杖,把杖(扁担之类)放在颈上,两手扶着,等於今天的横挑。保,城堡,这个意义后来写作"堡"。息,歇息。当时战事很紧,鲁军不利,人们逃避齐军,走累了,所以负杖入堡休息。
[3]公叔禺人说。
[4]使,指徭役。之,代词,指民,下句同。病,劳苦。
[5]任,负担,使动用法。任之,指使人民负担的赋税。
[6]君子,上层统治者。为(wéi),动词,筹划。谋,计谋,策略。
[7]士,统治阶级的下层分子。死,指为国牺牲。
[8]我既然是说出来了[我自己就该行动起来]。则,表示加强肯定。
[9]重,当作"童",下同。往,这里指奔向齐军。
[10]不把童子汪踦(qí)当殇(shāng)看待。也就是说鲁国对汪踦想不用儿童的丧礼,用成人的丧礼。殇,未成年(未满二十岁)而死叫殇。
[11]干戈,泛指武器。
苛政猛於虎(檀弓下)
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於墓者而哀[1]。夫子式而听之[2]。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3]?"而曰[4]:"然。昔者,吾舅死於虎[5],吾夫又死焉[6],今吾子又死焉。"夫子曰:"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7]。"夫子曰:"小子识之[8],苛政猛於虎也。"
[1]妇人哭於墓者,等於说在墓前哭的妇人。
[2]式,通轼。车前横木,这里用如动词,扶轼。古时乘车,遇有应表敬意的事,乘者即俯身扶轼。在这里,孔子扶轼是表示对妇人哭墓的注意和关怀。
[3]您这样哭,实在像连着有了几桩伤心事似的?壹,副词,表示肯定,有"实在"、"的确"等意思。重(chóng),重叠。
[4]而,等於"乃"。
[5]昔者,从前。舅,指丈夫的父亲。
[6]焉,代词兼语气词,等於说"於虎"。下句同。
[7]苛政,暴政。
[8]小子,老师叫学生可称小子。这里指子路。识(zhì),记住。
大同(礼运)[1]
昔者仲尼与於蜡宾[2],事毕,出游於观之上[3],喟然而叹。仲尼之叹,盖叹鲁也[4]。言偃在侧曰[5]:"君子何叹[6]?"孔子曰:"大道之行也[7],与三代之英[8],丘未之逮也[9],而有志焉[10]。
[1]同,和,平。大同,高度的和平,实际是指原始共产社会的那种局面。是当时知识分子由於对现实不满而产生的复古思想。
[2]与(yù)於蜡宾,参加到蜡祭陪祭者的行列里边。与,参加。蜡(zhà),古代国君年终祭祀叫蜡。宾,指陪祭者。
[3]观(guàn),宗庙门外两旁的高建筑物。又名阙。
[4]盖,大概。
[5]言偃,孔子的弟子,姓言名偃,字子游。
[6]君子,指孔子。
[7]大道,指原始共产社会的那些准则。行,实行。
[8]三代,指夏商周。英,杰出的人物,这里指英明的人主禹汤文武。
[9]逮(dài),赶上。之,代词,指"大道之行与三代之英"的时代,是"逮"的宾语。
[10]有志焉,指有志於此。孔子这句话是说:大道实行的时代和三代英明之主当政的时代,我都没有赶上,可是我心里向往。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1]。选贤与能[2],讲信修睦[3]。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4],使老有所终[5],壮有所用[6],幼有所长[7],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8],男有分[9],女有归[10]。货恶其弃於地也,不必藏於己[11];力恶其不出於身也,不必为己[12]。是故谋闭而不兴[13],盗窃乱贼而不作[14],故外户而不闭[15],是谓大同。
[1]天下成为公共的。
[2]与,通"举"(依王引之说,见《经义述闻》)。能,有才能的人。
[3]讲信,讲求信用。修睦,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使它达到和睦。
[4]第一个"亲"和第一个"子"都用如动词,是"以……为亲"和"以……为子"的意思。
[5]有所终,等於说有善终。所,代词。下面三个"所"字同。
[6]有所用,等於说有用处。
[7]有所长(zhǎng),等於说有使他们成长的各种措施。
[8]有所养,等於说有供养。矜,通鳏(guān)。
[9]分(fèn),职分,职务。
[10]归,出嫁,这里指夫家。
[11]财物,[人们]恨它被扔在地上[都想收起来],但不一定藏在自己家里。货,财物。弃,扔。
[12]力气,[人们]恨它不从自己身上使出来[都想使出来],但不一定为了自己。身,自身。
[13]谋,指奸诈之心。闭,闭塞。兴,起,生。
[14]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乱,指造反。贼,指害人。作,兴起。
[15]外,用如动词。外户,从外面把门扇合上。闭,用门闩插门。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1]。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2],城郭沟池以为固[3],礼义以为纪[4],以正君臣[5],以笃父子[6],以睦兄弟[7],以和夫妇[8,以设制度,以立田里[9],以贤勇知[10],以功为己[11]。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2]。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13]。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於礼者也。以著其义[14],以考其信[15],著有过[16],刑仁讲让[17],示民有常[18]。如有不由此者[19],在埶者去[20],众以为殃[21],是谓小康[22]。"
[1]隐,消逝不见。天下为家,天下成为私家的。
[2]大人,指天子诸侯。父子相传叫"世",兄弟相传叫"及"。"世及"是介词"以"的宾语,提前。下两句同。
[3]沟池,指护城河。固,这里指赖以防守的建筑及工事。
[4]纪,纲纪,准则。
[5]以,介词,后面省掉宾语"之"。下七句同。正,用如动词,使动用法,即"使……正常"。
[6]笃,用如动词,即"使……纯厚"。
[7]睦,用如动词,即"使……和睦"。
[8]]和,用如动词,即"使……和谐"。
[9]里,住处。这里指有关田里的制度。
[10]贤勇知,把有勇有谋的当作贤人。贤,用如动词,意动用法。知(zhì),后来写作"智"。当时盗贼并起,所以需要智勇的人(依孔颖达说)。
[11]立功作事,只是为了自己,不为他人(依孔颖达说)。
[12]用,由。"是"和下文"兵由此起"的"此"字,都代表上文"今大道既隐……以功为己"这段的情况。兵,指战乱。
[13]大意是:禹汤文武成王周公因此成为三代诸王中的杰出人物。选,指选拔出来的人物,也就是杰出的人物。
[14]用[礼]来表彰他们(民)做对了的事。"以"下省宾语"之"(指礼)。著,显露。这里是使动用法。其,指下文"示民有常"的"民"。
[15]用[礼]来成全他们(民)讲信用的事。考,成全。
[16]"以著其有过"之省。用[礼]来揭露[他们]有过错的事。著,彰明,这里是使动用法,有揭露的意思。
[17]刑,法则。刑仁,把合於仁的行为定为法则。讲,提倡。让,不争。
[18]"以示民有常"之省。用[礼]指示给人民要有常规。
[19]由,用。此,指礼。
[20]埶,势力,权力,后来写作"势"。这里指职位。去,罢免,黜(chù)退。这里有被罢免的意思。
[21]老百姓以此(指统治者不用礼)为祸害。
[22]小康,小安。小康对大同而言,含有不及"大同"的意思。
教学相长(学记)
虽有嘉肴[1],弗食,不知其旨也[2]。虽有至道[3],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4],教然后知困[5]。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6],知困然后能自强也[7]。故曰教学相长也[8]。兑命曰:"学学半[9]",其此之谓乎[10]?
[1]肴,本指成块的带骨头的熟肉,这里泛指鱼肉。
[2]旨,味美。
[3]至,好到极点的。
[4]是故,因此。知不足,知道自己有不够之处。
[5]知困,知道自己有搞不通之处。困,不通。
[6]自反,反求之於自己。
[7]自强(qiǎng),自己督促自己。
[8]教学相长,教和学是互相推进的。长(zhǎng),这里指推进。
[9]兑(yuè)命,即说(yuè)命,《尚书》的一个篇名。学学半,前一学字音xiào,指教人。后一学字音xué,指向人学。今《尚书》作"斅学半"。意思是说教占学的一半。
[10]参看《左传·郑伯克段于鄢》"其是之谓乎"注。
博学(中庸)
博学之[1],审问之[2],慎思之[3],明辨之[4],笃行之[5]。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6]。有弗问,问之弗知[7],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8],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9];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10],虽愚必明[11],虽柔必强[12]。
[1]博学,多方面地学。博,宽广。之,指学的对象。
[2]审问,详细地问。之,指问的对象。
[3]慎思,慎重地考虑。之,指思的对象。
[4]明辨,明确地分辨。之,指辨的对象。
[5]笃行,踏踏实实地实行。之,指行的对象。
[6]大意是:除非不学,学了就一定要学会,学不会,不罢休。"有弗学",按字面讲是"有不学的时候"或"有不学的东西",实际应了解为"不学则已"(依朱熹说)。措,放下。以下四句仿此。
[7]知,懂。
[8]弗得,指不得结果。
[9]别人学它一次就会,我却要学它一百次(多下功夫,精益求精)。下句仿此。
[10]果真能实行这个方法。道,方法。
[11]愚,糊涂。
[12]柔,脆弱,这里指意志脆弱。强,坚强,这里指意志坚强。
诚意(大学)
所谓诚其意者[1],毋自欺也,如恶恶臭[2],如好好色[3]。此之谓自谦[4]。故君子必慎其独也[5]。
小人闲居为不善[6],无所不至[7],见君子而后厌然揜其不善而著其善[8]。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9],则何益矣[10]?此谓诚於中,形於外[11]。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12]!"
富润屋[13],德润身,心广体胖[14]。故君子必诚其意。
[1]诚,用如动词,使动用法,"使……诚实"。意,意念,念头。
[2]恶(wù),动词,厌恶。臭,气味。恶(è)臭(xiù),不好闻的气味。
[3]好(hào),动词,爱好。好(hǎo)色,指美女。色,颜色,容貌,特指女子的颜色。
[4]大意是把这个叫作自己不亏心。此,代词,指"诚其意,毋自欺"。谦,同慊(qiè),满足。自谦,指"自我满足",不是为了别人才要求诚意(参用朱熹说)。
[5]所以君子对独居[这件事]必须谨慎。
[6]闲(xián)居,独居。
[7]没有什么达不到的。意思是说坏事做尽。
[8]厌然,掩藏的样子。揜,同掩。著其善,显示他的好的[德行]。
[9如……然,像……的样子。
[10]那么有什么好处呢?则,那么。何益,这里有"有什么好处"的意思。
[11]诚於中,里边有实在的东西。这里指心中藏着恶念。形,用如动词,露出原形。
[12]十目十手,甚言监视的人之多。严,严肃可畏。
[13]富足了就能使屋子光彩。润,用如动词,即"使……润"。这里指"使……光彩"。
[14]广,宽。胖(pán),安泰舒坦。注意:"胖"与现代汉语的"胖"音义都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