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书楼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卷十六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史部,地理类,总志之属,元和郡县志>

钦定四库全书

元和郡县志卷十六

唐 李吉甫 撰

河南道【三】

太原府【并州】

【开元户十二万六千八百四十 乡二百四十五元和户十二万四千     乡二百四十九】今为河东节度使理所【管太原府汾州沁州仪州岚州石州忻州代州蔚州朔州云州 管县四十七 都管户十五万一千六百八十三】

禹贡冀州之域禹贡曰既修太原注曰髙平曰原今以为郡名舜典曰肇十有二州王肃注曰舜为冀州之北太广分置并州至夏复为九州省并州合于冀州周之九州复置并州职方曰正北曰并州其山镇曰恒山薮曰昭余祁川曰滹沱沤夷浸曰涞易释名曰并兼也言其州或并或设因以为名春秋晋荀吴败狄于大卤即太原晋阳县也中国曰太原夷狄曰大卤按晋太原大卤大夏夏墟平阳晋阳六名其实一也太康地记曰并州不以衞水为号又不以恒山为名而言并者盖以其在两谷之间乎按今州本髙辛氏之子实沈又金天氏之子台骀之所居也左传曰昔髙辛氏有二子伯曰阏伯季曰实沈居于大林不相能也日寻干戈后帝不臧迁实沈于大夏主参金天氏有裔子曰昧为冥师生允格台骀以处太原晋阳县也太原台骀之所居按今州又为唐国帝尧为唐侯所封又为夏禹之所都也帝王世纪曰帝尧始封于唐又徙晋阳及为天子都平阳平阳即今晋州晋阳即今太原也又曰禹自安邑都晋阳至桀徙都安邑至周成王以封弟叔虞是为晋侯史记曰成王与叔虞戏削桐叶为圭曰以是封汝周公请封之于唐成王曰吾戏耳周公曰天子无戏言遂以封之今州春秋时为晋国战国时为赵地左传曰晋赵鞅入晋阳以叛颍容曰【案颍容着春秋左氏条例见后汉书儒林传旧讹写颍客今改正】赵简子居晋阳至成公居邯郸史记曰智伯率韩魏攻赵襄子奔保晋阳晋为韩魏赵所灭故其地属赵地理志曰赵西有太原秦本纪曰庄襄王二年防骜攻赵定太原四年初置太原郡始皇置三十六郡仍为太原郡汉二年魏豹反为楚尽有太原上党之地九月韩信虏魏豹定魏地置河东上党太原郡六年以太原二十一县为韩国徙封韩王信都太原七年信反走入匈奴十一年封皇子为代王都晋阳文帝元年立皇子参为太原王都晋阳地理志云太原郡领二十一县属并州后汉末省并州入冀州魏文帝黄初元年复置并州改太原郡为太原国初曹公围袁尚于邺时袁绍外甥髙干为并州刺史沮授説干曰并州左有恒山之险右有大河之固北有强胡宜速迎尚并力观变干不能用故败晋惠帝时并州之地尽为刘元海所有其后刘曜徙都长安自平阳以东尽入石勒至苻坚姚兴赫连勃勃并于河东郡置并州后苻丕为慕容垂所迫奔于晋阳称帝一年为慕容永所灭后魏复为太原郡周武帝建徳六年平齐置六府于并州后省六府置并州总管隋开皇二年废总管置河北道行台尚书省今州理是也九年废行台复置并州总管大业元年废总管三年罢州为太原郡隋季陵迟寇盗充斥炀帝以髙祖为山西河东道抚慰大使太原郡留守仍遣武贲郎将王威髙君雅为副时贼帅厯山飞众号十万来寇郡境刘武周又杀太守王仁恭举兵马邑俄又攻破汾阳宫监裴寂晋阳令刘文静劝髙祖举兵旬日间众至数万威君雅有疑心髙祖斩之以徇时大业十三年也其年入闗克定京邑髙祖辅政义寜元年太原郡仍旧不改武徳元年罢郡为并州总管三年废总管四年又置其年又改为上总管五年又改为大总管七年又改为大都督天授元年罢都督府置北都神龙元年依旧为并州大都督府开元十一年宗行幸至此州以王业所兴又建北都改并州为太原府立起义堂碑以纪其事二十一年分天下州郡为十五道置采访使以检察非法太原为河东道又于边境置节度使以式遏四夷河东最为天下雄镇【河东节度理太原府管兵五万五千人马一万四千匹衣赐一百二十六万匹段军粮五十万石】掎角朔方天兵军【太原府城内圣厯二年置管兵二万人马九千五百匹】云中郡守捉【东南去单于府二百七十里调露中裴行俭破突厥置管兵七千七百人马一千二百匹东南去理所八百余里】大同军【雁门郡北三百里调露中突厥南侵裴行俭开置管兵九千五百人马五千五百匹东南去理所八百余里雁门今代州也】横野军【安边郡东北百四十里开元中河东公张嘉贞移置管兵七千八百人马千八百匹西南去理所九百余里安边郡今蔚州】定襄郡【去理所百八十里管兵三千人定襄郡今忻州】雁门郡【去理所五百里管兵四千人】楼烦郡【东南去理所二百五十里管兵三千人楼烦郡今岚州】岢岚军【楼烦郡北百里长安中李迥秀置管兵千人东南去理所三百五十里岢音哿】天宝元年改北都为北京今太原有三城府及晋阳县在西城太原县在东城汾水贯中城南流

府境【案府境里数写缺】

八到【西南至上都一千二百六十里南至东都八百九十里】

【东至赵州五百六十里东南至仪州三百四十五里】

【正南微东至潞州四百五十里西南至沁州三百四十里】

【北至忻州一百八十里东北至恒州五百里】

贡赋【开元贡 甘草 龙骨 特生草 铜镜黄石 人参 柏子仁 蒲萄

赋 布 麻】

管县十三

太原 晋阳 榆次 清源 夀阳 太谷祁  文水 交城 广阳 阳曲 盂

乐平

太原县【赤郭下】

【开元户二万一千六百五十六 乡四十案前各府州有户乡数而各县皆无自此以下各县有开元户乡而不及元和后仍有并开元不载者决非斯志原本参差盖皆由写遗缺】

本汉晋阳县地髙齐河清四年自今州城中移晋阳县于汾水东隋文帝开皇十年移晋阳县于州城中仍于其处置太原县属并州大业三年罢州置太原郡县仍属焉隋末移入州城贞观十二年还迁于旧理在州东二里百六十步

牢山一名看山在县东北四十五里后魏书曰刘聪遣子粲袭晋阳猗卢救之遂猎牢山陈阅皮肉山为之赤其山出金

潜丘在县南三里尔雅曰晋有潜丘隋开皇二年于其上置大兴国观

洞过水东自榆次县界流入西去县三十里入晋阳县界

阳曲故城在县东北四十五里

阳直故城在县东北二十里隋开皇十六年改阳曲县理此

晋渠在县西一里西自晋阳县界流入汾东地多盐卤井不堪食贞观十三年长史英国公李勣乃于汾河之上引决晋渠厯县经鄽又西流入汾水

晋阳县【赤郭下】

【开元户一万二千八百八十一 乡二十五】

本汉旧县也属太原郡至后魏并不改按此前晋阳县理州城中髙齐武成帝河清四年移晋阳县于汾水东今太原县理是也武平六年于今理置龙山县属太原郡因县西龙山以为名也隋开皇三年罢郡置并州十年废龙山县移晋阳县理之十六年又置清源县大业三年省入罢州为太原郡县仍属焉皇朝因之在州南二里悬瓮山一名龙山在县西南十二里山海经曰悬瓮之山晋水出焉其上多玉其下多铜

防山在县西北十里十六国春秋曰前赵刘聪征刘琨不克略晋阳之人逾防山而归即谓此也今山上有杨忠碑为周将讨齐战胜隋开皇二年追纪功烈始建此碑忠即文帝之考諡曰武元皇帝

汾水北自阳曲县界流入经县东二里又西南入清源县界

晋水源出县西南悬瓮山水经注曰晋水出悬瓮山东过其县南昔智伯遏晋水灌晋阳城不没者三版后人踵其遗迹蓄以为沼沼水分为二派其北渎即智氏故渠也其渎乗髙东北注入晋阳城以周灌溉东南出城注于汾水其南渎于石塘下伏流东南出晋阳城南又东南入于汾今按晋水初泉出处砌石为塘自塘东分为三派其北一派名智伯渠东北流入州城中出城入汾水其次派东流经晋泽南又东流入汾水此二派即郦道元所言分为二派者也其南派隋开皇四年开东南流入汾水

洞过水东自太原县界流入西入于汾晋水下口也水经注曰刘琨之为并州也刘元海引兵邀击之合战于洞过即是水也今按此水出沾县北山沾即今乐平县也水经县西南二十五里入汾水

晋泽在县西南六里隋开皇六年引晋水溉稻田周回四十一里

府城故老传晋并州刺史刘琨筑今按城髙四丈周回二十七里城中又有三城其一曰大明城即古晋阳城也左传言董安于所筑史记云智伯攻襄子于晋阳引汾水灌其城城不浸者三版春秋后语云智伯攻晋阳决晋水灌之城中悬釜而炊今按城东有汾水南流城西又有晋水入城而史记云引汾水后语云决晋水二家不同未详孰是【案史记赵世家作引汾水韩世家亦作决晋水】髙齐后帝于此置大明宫因名大明城姚最序行记曰晋阳宫西南有小城内有殿号大明宫即此也城髙四丈周回四里又一城南面因大明城西面连仓城北面因州城东魏孝静帝于此置晋阳宫隋文帝更名新城炀帝更置晋阳宫城髙四丈周回七里又一城东面连新城西面北面因州城开皇十六年筑今名仓城髙四丈周回八里故唐城在县北二里尧所筑唐叔虞之子燮父徙都之所也

三角城在县西北十九里一名徒人城

捍胡城一名看胡城在县北二十三里

受瑞坛在州理仓城中义旗初髙祖神尧皇帝受瑞石于此坛文曰李理万吉

晋阳故宫一名大明宫在州城内今名大明城是也昔智伯攻赵襄子襄子谓张孟谈曰无箭奈何对曰臣闻董安于简主之才臣也理晋阳公宫之垣皆以艺蒿楛墙之蒿至于丈于是发而试之其坚则菌簵之劲不能过也公曰矢足矣吾铜少对曰臣闻董安于之理晋阳公宫之室皆以链铜为柱质请发而用之则有余铜矣髙齐文宣帝又于城中置大明宫

竹马府在州城中

汾桥架汾水在县东一里即豫让欲刺赵襄子伏于桥下襄子解衣之处桥长七十五歩广六丈四尺

晋祠一名王祠周唐叔虞祠也在县西南十二里水经注曰昔智伯遏晋水以灌晋阳其川上防后人蓄以为沼沼西际山枕水有唐叔虞祠水侧有凉堂结飞梁于水上晋川之中最为胜处序行记曰髙洋天保中大起楼观穿筑池塘自洋以下皆游集焉至今为北都之胜介之推祠在县东五十里

唐叔虞墓在县西南十六里

髙齐相国咸阳王斛律金墓在县西南十七里

晋祠碑在干阳门街贞观二十二年太宗幸并州所置御制并书

起义堂碑在干阳门街开元十一年宗幸太原所立御制并书

讲武台在县西北十五里显庆五年置

榆次县【畿西去府五十六里】

【开元户一万五千四百三十七 乡三十】

本汉旧县即春秋时晋魏榆地左传曰石言于晋魏榆注曰魏晋邑榆即州理名也史记曰庄襄王二年使防骜攻赵魏榆汉以为县属太原郡后魏太武帝并入晋阳县宣武帝复置榆次县髙齐文宣帝省自今县东十里移中都县理之属太原郡十年改中都县又为榆次县三年罢州为郡县仍属焉皇朝因之

麓台山俗名凿台山在县东南三十五里

洞过水东自夀阳县界流入经县南四里又西南入太原县界

中都故城县东十里髙齐移于废榆次城即今县理是也

凿台在县南四里水经注曰洞过水西过榆次县南水侧有凿台智伯瑶刳腹絶肠折颈折颐之处史记曰智氏信韩魏从而伐赵攻晋阳韩魏杀之于凿台之下説苑曰智氏见伐赵之利不知榆次之祸皆谓此也今按其台为洞过水所侵无复遗迹

原过祠俗名原公祠在县东九里史记曰智伯率韩魏攻赵赵襄子惧乃奔保晋阳原过从后至于王泽见三人自带以上可见自带以下不可见与原过竹三节莫通曰为我遗赵毋卹原过既至以告襄子襄子斋三日亲自剖竹有朱书曰赵毋卹余霍泰山山阳侯天使也三月丙戌余将使汝反灭智氏汝亦立我百邑襄子再拜受三神之令既灭智氏遂祠三神于百邑使原过主之

麓台山祠俗名智伯祠在麓台山上

清源县【畿东北至府三十九里】

【开元户八千五百四十一 乡十七】

本汉榆次县地理志曰榆次有梗阳乡魏戊邑按梗阳在今县南百二十步梗阳故城是也自汉晋皆为榆次县地后魏省榆次县地属晋阳隋开皇十六年于梗阳故城置清源县属并州因县西清源水为名大业二年省又为晋阳县地武徳元年重置

汾水经县东去县九里又东南入汾水县界

梗阳故县城春秋晋大夫祁氏邑也在县南百二十步左传曰晋杀祁盈遂灭祁氏分为七县魏戊为梗阳大夫是也隋开皇十六年于其城内置清源县

鹅城在县东南二十二里晋阳春秋曰永嘉元年洛阳步广里地陷有二鹅色黄苍者飞冲天白者不能飞苍杂色故夷之象刘曜以为已瑞筑此城以应之

阎没墓在县西南三里左传曰梗阳人有狱魏戊不能断以狱上其大宗赂以女乐魏子将受之魏戊谓阎没必谏许诺退朝待于庭馈入召之比置三叹魏子问之对曰或赐小人酒不夕食馈始至恐不足中置自咎曰岂将军食之而有不足及馈之毕愿以小人之腹为君子之心属餍而已魏子辞梗阳人

夀阳县【畿西南至府一百五十里】

【开元户五千一百六十七 乡十】

本汉榆次县地西晋于此置受阳县属乐平郡永嘉后省晋末山戎内侵后魏太武帝迁戎外出徙受阳之户于太陵城南置受阳县属太原郡受阳县即今文水县是也隋开皇十年改受阳为文水县又于受阳故城别置受阳县属并州即今县是也大业三年罢州为太原郡县仍属焉武徳三年置受州县改属焉贞观八年废受州县属并州十一年更名夀阳

方山在县北四十里

洞过水东自乐平县界流入在县南五十里又西南入榆次县界

马首故城在县东南十五里左传曰晋分祁氏之田为七县韩固为马首大夫即其地也

神武故城后魏神武郡也在县北三十里周废

太谷县【畿西北至府七十五里】

【开元户一万五百九十 乡二十】

本汉阳邑县地属太原郡今县东十五里阳邑故城是也后汉明帝以冯鲂为阳邑侯后魏太武帝省景明二年复置阳邑县属太原郡即今县是也髙齐及周同隋开皇三年罢郡属幷州十八年改阳邑为太谷县因县西太谷为名大业三年罢州为太原郡县仍属焉武徳三年分并州之太谷祁二县于此置泰州六年省泰州复以太谷祁县属并州

白壁岭在县北七十五里

蒋谷水今名象谷水源出县东南象谷经县北四里北入清源县界

阳邑故城在县东南十五里

咸阳故城在县西南十里秦伐赵筑之以咸阳兵戍之因名

萝藦亭俗名落漠城在县西北十九里

祁县【畿北至府一百里】

【开元户一万五千七百八十二 乡三十】

本汉旧县即春秋时晋大夫祁奚之邑也左传曰晋杀祁盈遂灭祁氏分为七县以贾辛为祁大夫注曰太原祁县也按汉祁县在东南五里故祁城是也后汉迄后魏并不改髙齐天保七年省隋开皇十年重置属并州武徳二年改属泰州六年省泰州还属并州

帻山在县东南六十里

胡甲水一名太谷水东南自潞州武乡县界流入又南入汾州平遥县界

故祁城汉祁县城也在县东南五里晋大夫贾辛邑水经注曰贾辛以貎丑妻不为言与之如臯射雉中之妻乃笑按左传魏献子谓贾辛曰昔贾大夫恶取妻而美三年不言御以如臯射雉获之其妻始笑而言注曰贾国之大夫以此而言则辛非射雉者郦道元所引为谬赵襄子城在县西六里

云州故城后魏云州城也在县西二十里孝武帝永熙中寄理并州界谓此也

祁奚墓在县东南七里

后汉温序墓在县西北十四里序本祁人死洛阳其子梦序云久客思故乡乃反葬焉

后汉周党墓在县东南十四里党广武人世祖引见伏而不谒

髙齐唐邕墓在县东南七十里碑云齐尚书令晋昌王文水县【畿东北至府一百一十里】

【开元户一万二千六百六 乡二十三】

本汉大陵县地属太原郡今县东北十三里大陵故城是也后魏省仍于今理置受阳县属太原郡隋开皇十年改受阳县为文水县因县西文谷水为名皇朝因之天授元年改为武兴县神龙元年复为文水县城甚寛大约三十里百姓于城中种水田

汾水东北自清凉县界流入经县东十五里又西南入汾州隰城县界

文水西北自交城县界流入经县西又南入隰城县界大陵城汉大陵县也在县东北十里史记曰赵武灵王游大陵梦处女鼓琴而歌异日数言所梦想见其状吴广闻之因进孟姚焉

平陶城汉平陶县城也在县西南二十五里属太原郡后魏改为平遥县后西胡内侵迁居京陵塞在今汾州界

大于城在县西南十一里本刘元海筑令兄延年镇之胡语长兄为大于因以为名

交城县【畿东北至府八十里】

【开元户五千四百十三 乡十二】

本汉晋阳县地隋开皇十六年分晋阳县置交城县取古交城为名属并州皇朝因之天授二年长史王及善自山北故交城县移就却波村置

少阳山在县西南九十五里其上多玉其下多赤银髙二百丈周回二十里

羊肠山在县东南五十三里石磴萦委若羊肠后魏于此立仓今岭上有故石墟俗云太武帝避暑之所地理志上党壶闗亦有羊肠陂在今潞州界不谓此也狐突山县西南五十里出铁

汾水西北自岚州静乐县界流入

文谷水出县西南文谷水经曰文水出大陵县西山文谷按大陵县在今文水县北十三里大陵故城是也文水发源此城西北东南流入文水县行八十里

广阳县【畿西至府二百六十里】

【开元户二千六百七十三 乡五】

本汉上艾县也属太原郡后汉属常山国晋属乐平郡后魏改石艾县属乐平郡不改隋开皇三年罢郡改属辽州大业三年省辽州后属并州武徳三年又属辽州辽州今太原府乐平县理是也六年改属受州贞观八年废受州后属并州天宝元年改为广阳县因县西南八十里广阳故城为名也

浮山在县东南三十五里

泽发水一名阜浆水亦名妬女泉源出县东北董卓垒东今其泉初出大如车轮水色青碧泉傍有祠土人祀之妇人袨服靓妆必兴雷电故曰妬女故老传此泉中有神似鼈昼伏夜游神出水随神而涌其水东北流入井陉县界

废受州城在县西北三十里旧名塞鱼城武徳八年因故迹筑移受州理此贞观八年废

井陉故闗在县东八十里史记曰汉二年韩信与张耳欲东下井陉击赵王成安君陈余聚兵井陉口二十万广武君李左车説成安君曰井陉道狭车不得方轨骑不得成列假臣奇兵三万从间道絶其辎重不至十日两将之头可致戏下余不从故败今按井陉亦名土门盘石故关在县东北七十里

苇泽故闗在县东北八十里

董卓垒在县东北八十里水经注曰泽发水出董卓垒东

妒女祠在县东北九十里泽发水源

阳曲县【畿南至府七十里】

【开元户八千一百二十二 乡十六】

本汉旧县也属太原郡黄河千里一曲曲当其阳故曰阳曲按此前阳曲县今忻州定襄县是也后汉末移太原县北四十五里阳曲故城是也后魏又移于今县南四里阳直故城隋开皇三年改为阳直县十年又移于今县东北四十里汾阳故县十六年改阳直县为汾阳县因汉旧名也炀帝又改为阳直县移理木井城即今县理是也武徳三年又移于今县西十五里分置汾阳县属幷州七年省阳直县改汾阳为阳曲县因汉旧县也

方山在县东六十里

汾水西自交城县流入经县西南去县三十里又东南入太原县界

县城故木井城也东魏孝静帝筑城中有井以木为甃因名之

狼孟故城在县东北三十六里史记曰始皇十五年大兴兵至太原取狼孟是也汉以为县属太原郡晋末省按城左右狭涧幽深南面大壑谓之狼马涧旧断涧为城今余壁犹存

故盂城汉盂县也本春秋时晋大夫祁氏邑在县东北十里左传曰晋杀祁盈遂灭祁氏分为七县以盂景为盂大夫汉以为县

石岭镇在县东北七十里

盂县【畿西南至府二百二十里】

【开元户五千二百七十六 乡十】

本汉旧县属太原郡后汉及晋不改按此前盂县在今县西南阳曲县东北八十里故盂县城是也后魏省地属石艾县隋开皇十六年分石艾县置原仇县属辽州因原仇故城为名即今县是也大业二年改原仇为盂县因汉旧名属并州皇朝因之武徳三年割并州之盂夀阳二县于此置受州贞观八年省受州盂县复属并州

白马山在县东北六十里山海经曰白马之山其阳多玉石其隂多铁及赤铜木马之水出焉山上有白马闗后魏所置

原仇山在县北三十里出人参铁县取此山为名滹沱水西自代州五台县界流入南去县百里

县城本名原仇城亦名仇由城按韩子曰智伯欲伐仇由国道难不通铸大钟遗之仇由大悦除涂将内之赤章曼支谏不听断毂而驰仇由以亡盖其地也

乐平县【畿西南至府三百里】

【开元户二千六百八十九 乡五】

本汉沾县属上党郡【沾音丁念反】晋于此置乐平郡沾县属焉又别置乐平县后魏太武帝省乐平郡及县孝明帝于今仪州和顺县重置乐平郡及县髙齐移理沾城即今县是也隋开皇十六年于此置辽州县属焉大业二年省辽州以乐平属并州皇朝因之武徳六年属受州贞观八年省受州县改属并州

少山一名河逢山在县西南三十里福地记曰河逢山在乐平沾县髙八百丈可避兵水此即恒山之佐命也沾岭在县西三十里

清漳水出县西南少山山海经曰少山清漳水出焉今按清漳出乐平浊漳出潞州长子县界

县城即汉沾县城也隋文帝更加修筑

昔阳故城一名夕阳城在县东五十里左传曰晋荀吴假道于鲜虞遂入昔阳灭肥子绵臯归七国时赵戍于此

元和郡县志卷十六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