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城
罗城
夹城
外城
城途
子城坊巷
罗、夹城坊巷
内外城壕
○子城
闽越王故城,今府治北二百五步。
晋太康三年,既诏置郡,命严高治故城,招抚昔民子孙。高顾视险隘不足以聚众,将移白田渡,嫌非南向,乃图以咨郭璞。璞指其小山阜曰:“是宜城。后五百年大盛。”于是迁焉。
唐中和中,观察使郑镒始修广其东南隅。【先是,开城南河。有人得石,记云:“五百年,城移东南。本地合出连帅。”自太康至是,适五百年。《闽川名士传》以为:“陈岩,闽人,为廉帅之应。”《旧记》作“七百年”。】文德元年,陈岩复修。【《岩传》云:“恢其形势,甃之砖石。”旧有观察支使林嵩为《重修子城记》,在“作院”内。(底本作“观察支使林嵩”,库本同,崇抄作“观察使”,误。时观察使为陈岩。)】
王氏国闽,壁垒翳山,楼橹庇马,【(底本作“接橹庇马”,崇抄同,据库本改。)】城益坚緻矣。【乾宁四年,王潮筑永平城;梁乾化二年,审知筑内城,恐即此城。】后归吴越。
皇朝太平兴国三年,钱氏入朝,诏堕其城不用。四海混同,人无外虞。断垣荒堑,往往父老徒指故迹以悲。【旧子城二百三十三步。有小墙,周围在焉。(底本作“周围在□”,缺一字,库本同,据崇抄补。)】皇祐之后,始有建请修筑外城者。寻亦寝议。熙宁元年,章大卿岷奏:“窃见州城四十余里,自属天朝,官吏因循,岁岁毁圮,茅墙数尺,霖雨连澍,遄至倾颓,亦有民居冒盖屋宇者。今来相度,欲只就旧基,修筑子城便,愿委本路转运使同共计度。若允所请,乞降度牒三、二百道,添助支费。”有旨:“令转运、提点刑狱,各具相度以闻。”寻复奏:“交趾蛮人,闻自廉、雷将趋广州。本州边海,万一乘风奔冲,何以御捍?乞检寻前状,许令修筑子城。”从之,仍给度牒一百五十道,【每道许卖一百贯足。】是岁六月也。会岷移海州,议者犹以子城故狭,而表犹六七里,费与役广,恐不能成。程大卿师孟谓转运使曰:“第得钱二千万,半岁可就。”乃以二年四月始事,益以西南隅。周九百五十丈,【旧子城西至宜兴门,今又广至丰乐门。】厚五寻而閷其半,崇得五之四,表里累以甓石。上设女墙,其下覆以椽瓦为台,【(底本作“攘瓦”,崇抄作“椽瓦”,下文亦有“椽瓦”之说,据改。)名威武。】以抗其隅。创九楼城上,【时师孟奏:女墙用灰饰,开箭窗,结流道、水沟井、敌楼、角楼。《记》言:创楼九。见《府治》。】下负墙为亭三,一曰雅歌,二曰吏隐,三曰春风。浚其隍,为桥十二。【见内、外城壕、门。】拒以一锸,疏以二门。费缗钱一万九百七十四,用工十一万七千。三百八十九日卒功。【时于后圃草中得仆石,乃陈岩《修城记》,岁适三历己酉矣。九年,许门下将为《记》。】三年敕“知、通、都监,常务点检、修葺俾勿坏,转运、提点刑狱遇巡历,检察之。八年,元郎中积中以女垣喜坏,乃悉撤其覆。【本欲为屋并覆女墙,会交趾叛,曰:(底本作“白”,库本同,据崇抄改。)“御暴不待屋也。”乃并撤其旧所覆城面椽瓦。(底本作“椽尾”,据崇抄、库本改。)】甃以重甓,密置候楼,皆得瞰临之势。绍兴元年,范汝为据建州。程待制迈乃发巷石,累虎节、定安、丰乐、康泰为四瓮门,设敌楼,阅月乃成。三年八月,张参政守毁虎节瓮门,复旧门。明年正月,复定安。十五年四月,莫尚书将复二门。其敌楼,各从门毁之。今门七:
南虎节门
双门。祥符九年,严侍御辟疆新而名之。嘉祐四年,元给事绛重作。熙宁二年修。政和六年,黄尚书裳重修。
门外还珠门
双门。旧龟头门。伪闽龙启元年作,严侍御辟疆改今名。宝元二年,范都官亢修。政和六年,黄尚书裳修。绍兴七年,居民火,拆榜以禳之,寻重立。
东南定安门
闽王审知作,严侍御辟疆更名。今梁间有“八月庚戌树立”六字,乃闽王时题,至是修。政和六年,黄尚书裳重修。
东康泰门
梁乾化二年八月十九日,闽王作,名东康。治平元年,元给事绛重作,更今名。上有楼,名东山。
西丰乐门
旧罗城门。初,严侍御辟疆更名“乐输”,以近都仓也。至是拓子城,遂为子城门。建炎间,建寇攻城,恶“输”字,更今名。淳熙改元,郑提刑良嗣重修。
门内宜兴门
旧子城门也。嘉祐八年,元给事绛作。至是拓子城,不撤。今仍存。
西南清泰门
○罗城
唐天复元年,王审知创筑罗城四十里。【《旧记》云:五十二里。(“四十里”、“五十二里”,底本、库本、崇抄皆同。今以民国初旧地图对照,罗城周长不过6公里,合十二市里,颇疑“四十里”为周十里之抄误。崇抄于注文作“旧记云十二里”,似是。参考下文“外城”,蔡襄奏状云,外城周围才“约二十里”,可知。今仍其旧。)】设大门及便门十有六,水门三。【旧有观察判官刘潞作《修罗城碑》,在利涉门外。】熙宁二年,既增筑子城西南,罗城西门缺不复作。【丰乐门已为子城西门。】政和五年,利涉门灾,罗城南门复废不治。二方雉堞,湮没断绝,遂与夹城通矣。门今存者六:
南利涉门
双门。上有重楼挟阁,前安泰桥。政和五年灾。
东南通津门
严侍御辟疆名兼济。康定二年,沈都官邈更今名。
东海晏门
严侍御辟疆名。熙宁六年,丁竦修。(海晏门,位于今东街五四路口,旧澳桥所在。又按“秩官”:熙宁六年,丁竦再任郡守,各本作“丁耸”。鼓山绝顶之《屴崱铭》署名“丁竦”。耸与竦音义同,仍应统一作“竦”。)淳熙五年,沈枢密复修。今俗呼鸡鸭门。
东北延远门(崇抄作“通远门”。)
崇宁二年,王秘监祖道重作。门外桥栏石刻“通远”,必旧名也。
北永安门
熙宁三年,程大卿师孟重作。门外,细柳桥。西,千骑桥。
西北安善门
闽王王审知作,上有楼。熙宁三年修。绍兴七年复修废楼。内有鹿项门,(底本此处作“鹿项门”但于别处又杂作“鹿顶”,取其多见者,统作“鹿项”,不另注。)今西湖旁。熙宁废其外城。距子城数步,正伪闽为复道处。
西南清远门
今俗称鸭门。崇宁三年修。旧以丰乐为罗城,与清远城接,故中间又有金斗门。熙宁拓子城,遂自金墉桥以南皆无城,门亦废。
○夹城
梁开平元年,【伪《闽录》云二年。】王审知初筑南、北夹城,【南夹城,今宁越门东、西一带;北夹城,今严胜门、遗爱门一带。】谓之南月城、北月城。【黄滔《万岁记》:“新城似月圆”。】南城,大门累砖甓、设悬门外,楼橹七十间,便门六,水门二,浚壕以通潮汐。北城,大门二,便门五。【“南城大濠百五十步,北城决壕通西湖”,黄滔《记》。后渐湮塞。今多豪右租占。】李仁达时,唐兵攻之不下。初,王氏筑城,令陶者印砖,悉为钱文。及兵退,仁达果归钱氏。今门六。
南宁越门
双门。梁开平二年,闽王审知作,名“登庸”,以协郭璞迁城之谶。长兴二年,延钧改为闽光。严侍御辟疆更今名。
东南美化门
门内水步门水步门内,西通登瀛坊,有横门,俗呼上门。有土墙南走至美化门西,遂逾九仙之麓抵宁越门。宣和四年摄州事俞提刑向修旧临河务、美化门。
东北井楼门
北严胜门
崇宁四年叶吏部棣修。
西北遗爱门
旧名升山。治平元年元给事绛作。明年移尹南京,父老请于府,愿以公之政绩名之,遂更今名。
西迎仙门
门外通怡山。
○外城
皇朝开宝七年,钱昱筑东、南夹城。【东夹城,今行春门南北;南夹城,今合沙门东西。即今外城也。按:钱昱自作记,题作“重筑”,云“晋开运三年丙午,江南举兵大侵疆境,当矢石之地,最甚东南二城。周显德六年己未,始增土补其缺坏,累石立其欹斜。既欲速成,堕颓低下。至是,始经度修筑。”则是自王氏以来有此城矣。】南自光顺门而西,【即合沙门。】城三百二十九丈。其门楼六间,敌楼三十间。【《记》不言光顺门以东,恐是时不曾筑。今东边城具存。】东自东武门而北,【即行春门。】安边、临江门楼皆五间,便门二,【一汤井,一船场。】敌楼九间,城二百七十四丈,开沿城河二千九百尺。自东武门而南,门楼三间,敌楼二十四间,城三百一十丈,开沿城河三千六百尺。凡城高丈有六尺,而厚半之。石其基,累甓而覆以屋。二年乃毕,【《记》云:“凸则为基,坳则为洫”。今两城东、南皆遇水而止。又云:“东临大江,西接平陆。”见当时沙洲未合,城犹近江也。】三年而堕之,因其址,茨小垣以周焉。王氏自忠懿在位既久,遭五季兵革,为其国深虑,重壁累堑至于三四,周回缭绕。外城西、北遂与罗、夹楼堞相属,益完固矣。一经毁废,迄未能复。
皇祐四年,诏曹侍制颖叔以渐开修。乃自严胜门始甓百五十丈。【时,蔡襄作《颖叔知福州诰词》有“尔其缮除兵械,补完城堞”之语。今所甓尚存。】嘉祐元年,蔡密学襄奏:“本路建、剑、汀、邵,地连两浙。江南乘舟下水至州城,不过三二日。东南边海,温、莆、泉、漳诸郡,船皆可至,今城墙高止数尺。顷,侬贼之变,【(“侬贼之变”,指交趾侬智高之叛。)】尝诏本路修葺城垒。近曹颖叔复只筑数十丈。愿计度卒城之。”时重惜民力,有旨:“沿海分界,有盗贼可窥伺之处,令擘划防备【(底本“壁画防备”,据库本改。)。”见《端明文集》,有《知福州自乞相度开修城池奏状》云:"福州外城周围约二十里,工料极大。若行修筑,须至科点丁夫,配约物料,收拾备足,一两月间便要了当。若候兵士功役,空延岁月。乞降旨挥检计。如重惜民力,亦系朝旨。】“熙宁九年,交趾叛。提刑司奏:”福州以土垣为罗城,缓急无以守御。“乃下本路相度,仍令兵马都监郝永德提举修之。转运使徐亿奏:”本司岁入所积,支用殆尽。【时诏沿海州、军修筑城壁,令转运、钤辖司,同共检计人工物料已有、见缺以闻。亿奏:“泉州添修外城已约八万余贯外,福、漳州、兴化军,并系创新开筑。细计须五十余万贯。本司逐年所收杂纳等钱只及八十万贯,粗了年计。惟常平苗役,岁宽剩十五万贯,已应副安南军兴支遣。”】修城之役,本为保民。今城三千四百余丈,用物料二十万二千九百余缗,【十九万九千二百余贯,砖、石、灰、竹、木价钱;三千七百余贯,系楼橹用锯木匠雇工钱。】兵夫三百三十七万三千四百余工,【十一万三千四十工,本州军工自备;三百二十六万三百七十一工,缺。每工日支米二升,计六万五千二百七石四斗二升;盐菜钱十文,计三万二千六百三贯七百十文足。】愿借民力以成之。"寻以岁未丰稔,遂罢。
宣化三年,方腊反,州乡老李全等复以外城为请。廉访司奏:“本路有封桩钞旁定贴钱十五万缗,望行取拨与。居民愿出备钱物,并力完筑。”有旨:“令壮城厢军以渐开修。”时,余太宰深复奏:“乞依元丰法制,建创外城”。乃下转运、提点刑狱、钤辖司审度。【诸司以元丰法,边城高二丈,广加四之一,閷其半为上之广。濠三重。又有瓮城、羊马城、钓桥之属。今打量,外城长三千三百七丈,高二丈,底阔二丈五尺,上收一丈。共用人匠八十一万三千一百余工,物料十五万三千四百余贯。】既而,以贼平复罢。建炎二年诏:“诸路城壁,令守令劝诱官民户助修,不足,申省给降钱物。“本州计度,当用缗钱二十万。民贫产薄,助者实鲜。乞给度牒一千三百道,寻降五十道,遂止。绍兴二年十一月,臣寮建言:”闽在今日,实作屏翰。泉、福皆号巨镇,泉城稍固。望特诏福唐,度修城池,仰宽南顾之忧。“有旨:“令帅臣相度。”张参政守奏:”城周六千八百余步,颓基废址,占佃者众。重以地多沙砾,所费不赀。略行细计,缗钱约七十万,米六万斛。军兴以来,公私困竭,夏、秋大旱,米斗千钱。乞候丰岁为之。"乃寝。今隍濠湮塞,半为民田矣。外城门六:
南合沙门
嘉祐八年元给事绛作,名远南。政和二年张殿撰劢修,更今名。宣和三年摄郡事俞提刑向修。自南台渡江十里合沙门,次宁越门,次利涉门,次还珠门,次虎节门,次威武军门,次都督府门,丽谯凡七。程大卿诗:“七重楼向青霄动”。王尚书诗:“七楼遥直钓龙台”。政和五年利涉灾。今六谯矣。
东南通仙门
美化门之南。严侍御辟疆名乐郊,后更今名。
东行春门
严侍御辟疆更名。景祐二年,梁比部逸修。
东北汤井门
外汤路,即安边楼门也。
船场门
恐即临江楼门也。
西怡山门
治平元年,元给事绛作。
○城途
(底本“城涂”,以下文中,或作“涂”,或作“塗”,其他各本同。今尽改作"途"。)
州城,九轨之途四,【州至宁越门,凤池坊至行春门,依仁坊至开元寺,(底本作“开元”下无“寺”字,库本同,据崇抄补。)遵义坊至丰乐门。】六轨之途三,【行春门至天庆观,宁越门至合沙门,(底本作“合沙江”,据库本、崇抄改。)兴贤坊至罗山寺东。】四轨之途八,【清泰门至儒宗坊,拱星坊至罗山寺西,侯官坊至延祥前,丰乐门至迎仙门,筹帅坊至旌隐坊,(底本作“寿帅坊”,库本同,崇抄作“筹帅坊”。参阅本志罗、夹城、坊巷名,改为“筹”字。)登瀛坊至水步门,庆成寺前至乾元寺前。(底本、库本凡述及庆成寺处,皆作“成”字,崇抄则多于“成”字旁改书“城”字。疑“庆成寺”为原名,今之地名皆作“庆城寺”矣。)】三轨之途七,【美政坊至通仙门,聚英坊至登俊坊,忠顺坊至闽县棣华坊,安善门至鹿项门。】其他率增减于二轨之间,虽穷僻,侧足皆石也。伪闽以来,途多凹敝,石亦未遍。康定元年,乡民黄浩然等砌东渎。熙宁以后,道士颜象环劝募,周更营干,凡三十一年,至夷康山、铁塔二岭。道左刻施者姓名与其岁月。【东门刻:“元丰八年陈奕砌”。东路刻“熙宁十年众砌。”河西刻!“蔡宗与众砌。“南门刻:”何日华、男亮成砌。”陈植《赠象环》诗:“销整新阶绕郡城,知师才智善经营。为怜世路多倾侧,故使行人尽坦平。一府轮蹄还往便,千门箕帚扫除清。乐游桥上红尘接,未免区区事送迎。”】政和二年,林瑶与众砌永安门。
州产榕木,河堤、官廨多植之。【陈绎《赠元给事》诗:“榕叶堂前坐昼阴。”】治平四年,张郎中伯玉令通衢编户浚沟六尺,外植榕为樾,岁莫不凋。熙宁以来,绿阴满城,行者自不张盖。【程大卿诗:“苍烟巷陌青榕木。”】政和中黄尚书裳莳补其缺。今定安、宜兴、新河尚无恙,东南数里仅存数株矣。
○子城坊巷
由仪门而东,入东康门,抵康泰门。【州便门路也。】
由仪门而西,入西园门,折出威武营。【宜兴门内。】
由仪门而南,威武军门;又南,虎节门。】旧街东民居于沟外设店铺,中为廊,以便行者往来。乾道四年灾。吴宪龟年摄郡,以街南北与谯门相望,不宜褊狭,令拆入近里架造。廊路遂塞。】
东,依仁坊。【子城厢。《治平记》:“东,定安坊;西,宜兴坊。各以其方之门名之。”】
西,遵义坊。【后更今名。仁、义,表东、西也。庆历中,苏提刑舜元开井,号苏公井,锓之石栏,子城九,外城五。今随方具之:由丰乐至定安,其井三;由台门至虎节门,其井六。台门第一井,以铜为底。(底本作“砥”,库本作“■〈石底〉”,据崇抄改。)水用之漏壶,轻重适平,岁久多湮。建炎四年,程待制迈悉浚之。】
由依仁抵定安,循城出虎节之东,曰“东衙”。【旧官廨所在也。其南有东总门,今皆为民居。小巷经纬二。】
由遵义抵宜兴,循城出虎节之西,曰“西衙”。【旧有西总门,出其南,小巷经纬三。蔡公襄于西总门之东创医学,东总门之西揭示《圣惠方》。见《治平图》。】
由宜兴抵丰乐,即都仓前。熙宁二年,筑子城,环城下内外,甃甓为途。【《登新城》诗云:“白昼兔探汤。”(底本作“白昼兔探汤”,库本同,崇抄作“日画兔探汤”,皆不可解。疑“兔”为“免”之误。)】宜兴坊南,并渠抵清泰门。西大中寺。【(底本注文“西□中□”,库本只有“西中”二字,据崇抄补。)】
○罗、夹城坊巷
(底本脱此题目,库本、崇抄有之,目录亦有,据补。)
由虎节门南至合沙门,又南至江。
东凤池坊地名十字街头,旧号左通街。(底本、库本及崇抄等本皆作“左通街”。按,下文“西登俊坊,地名杨桥,旧曰右通衢”,此或是“左通衢”之误。)许公将迁右丞,郡守叶吏部棣易今名以期之。凤池,亦乡名也。
大隐坊旧号都市,韩通直召之祖居。崇宁间,举“八行”。黄尚书裳易今名。
使旌坊地名大石井,李大夫浼尝任漳守,(底本于“使旌坊”注下作“李大夫浼”,又于“嘉荣坊”注下作“李大夫俯”。崇抄、库本亦同。“浼”疑为“俛”之误书“俛”即“俯”字之别体。今仍其旧,待考。)乡人因名云。
嘉荣坊地名南营,政和间,李大夫俯知婺州,后其子提举衙东,乡人荣之,故名。内“苏公井”一。
旌隐坊地名馆前。湛郎中俞五十致政还乡,(底本作“沈郎中舍”,库本同,崇抄作“湛郎中俞”。按:本志“科名”有景祐五年进士“湛俞,于治平中召以屯田郎中为本路转运判官,后遂休致,隐居宿猿洞”。湛俞隐居宿猿洞事,本志多处有记述。知底本、库本误“湛俞”为“沈舍”,正之。)隐于城南宿猿洞。三召不起,以为转运判官。元给事因名其坊。
内北发政坊旧内有居养院、安济坊,元符元年置,以处不能自存者。月以丐者之半给之。
骁骑坊驻泊营名。
涟漪坊临河。
朱紫坊地名新河,旧号“三桥”,朱通奉敏功之居。昆仲四人皆登仕版,通奉享年九十余,子孙繁盛,朱紫盈门。乡人因以为名。
内南乡行坊陈祖武,政和二年特恩,转运使欲举其行实,力辞之。乃名其坊为乡行,仍手札以旌之。
兴贤坊内州学,旧名进德。政和行舍法,改今名。学之东有闽时太妃宅,今犹呼。“苏公井”一。?西登俊坊地名杨桥,旧曰右通衢,宣和间改名。春风楼前有“苏公井”一。
郎官坊以刘涛子、孙皆为郎,故名。陈先生烈之居。
兴文坊(底本作“兴交坊”,据崇抄改。)地名塔巷,旧曰修文。其中举人数不利,陈知县肃改“修”为“兴”。其年登科。
新美坊(底本脱“美”字,据崇抄补。)旧黄巷。永嘉南渡,黄氏已居此。乾符六年,黄巢儳路围福州,观察使韦岫败而遁,遂爇城中。(底本作“遂暑爇城中”,库本同,“暑”字疑衍,或为 “著”字。据崇抄删。)至崇文馆校书郎黄璞之居,曰:“此儒者,(底本作“此儒者”,崇抄同,库本“者”作“也”。)灭炬弗焚。”惟此一巷以璞免。黄巷名因此益著。崔大夫及第,因改今名。
元台育德坊旧安民巷。刘中奉藻以孝闻,郡上其事。诏赐粟帛以旌之,因号其坊曰锡类。余太宰深登庸,以其旧居,改今名。
聚英坊内紫极宫,故名仙居。后崔、李二姓咸显贵,因改名。
利涉坊利涉门之旁。
桂枝坊以乡名。安泰桥下,“苏公井”一,万寿寺前一。
侯官坊内侯官县。近,里人以候缺日久,改为“官贤”。(底本作“宫贤”,库本同,据崇抄改。)将官衙前“苏公井”一。
内南道山坊以道山亭名之。内有道士井。初,晋时,林氏入闽,有华阳道士谓之曰:“可凿井于南山下,遇磐石则止。”乃如其言。俄有白豕跃入其中,泉遂涌,至今旱不涸。
西儒宗坊地名山兜,郑司业南所居。旧名延平。
由凤池东抵行春门外。
北介福坊内元明王祠,乡人祈祷之所。
振名坊并地名后河。陈太丞以方医名京师,既而彭文嗣登第。因名。
太平公辅坊地名坊门,旧以通太平寺名坊。绍兴末,朱公倬拜右相,王尚书师心加公辅二字以名之。坊尾旧有开元坊,今无。开元寺前“苏公井”一。
高行坊地名乡习营,以“骁勇”名坊,盖内有驻泊营也。后赵伯尚举“八行”,改今名。
秀实坊旧曰升秀,士人有累举不第者。后有登科,故名。
内寿宁坊通井楼门。
忠顺坊旧名延庆,以庆城寺寺前延庆桥名。陈奉议景参,三世登科,郡守欲号“显裔”,以其私讳,乃询其字。或曰“字子孝”。守曰:“以孝事君则忠,以敬事长则顺”,故名之。庆成寺东,旧有南禅坊,今无。寺前“苏公井”一。
闽都坊旧曰闽会,县治在焉。
海晏坊海晏门之旁。
喜寿坊卓推官之居。其母,陆侍郎藻之姐也,侍郎治郡日,年八十余尚宁健。因以为名。
棣华坊地名汤巷。郑氏兄弟三人中武举,杜廷试为第一。(底本作“杜廷试为第一”,库本同,崇抄作“社廷试为第一”。按:本志绍兴二十四年,武举第一人为“郑矼”。其弟“郑磁”于二十一年中武举。“杜”、“社”疑为“矼”之误。“兄弟三人”者疑为“二人”之误。)因为名。
温泉坊地名内汤。
南思义坊旧曰阜财,交易所也,通大隐坊。地名厂下。
连桂坊地名梳行,黄给事唐传之居。兄弟相继登科,刘延康名之。(底本作“兄弟继登科,□延康名之”脱一字,缺一字,库本同,按:宣和五年,刘鞈以延康殿学士知福州,据崇抄补“相”字、“刘”字。)
清泰坊地名石井。大观中罗殿撰畸立,(底本作“学殿撰畸”,库本作“李殿撰畸”,崇抄作“罗殿撰畸”。本志“郡守”有“大观中,罗畸以集英殿修撰知福州”之记载。据崇抄改。)识时也。
朝士坊地名小石井。以朱大夫敏元之居名。
仁庆坊旧曰捉生,伪闽营。黄尚书裳以其非雅,改之。
拱星坊闽王时,号新路口。
华萼坊闽王时,号新市。
美政坊旧名施政。地名河西。
出通仙门外。
冠贤坊黄国录伦两优释褐。故立。
罾浦坊地名河东。天圣中李屯田正登第,子述继之。叶吏部名其坊曰世显。初,郡人有诗云:“疑是分开浑沌初,奔奇走秀两相於。等闲开圃多栽竹,到处人家尽读书。宴饮直尝千户酒,盘飨惟候两潮鱼。九华峰顶真仙宅,罾浦坊中出辅车。”乡人以久无第进士者,乃剽诗以更其名。今又为罾浦。
状元坊旧曰团练坊。嘉祐八年,因许将状元,改。
尊儒坊蔡伯俙之居,(底本作“蔡伯稀之□”,库本作“蔡伯稀字景蕃”,崇抄作“蔡伯俙之居”,按本志“科名”是“俙”字,据崇抄改。)祥符九年应童子科。真宗赐诗:“八闽山水多奇峻,(底本作“八闽”,库本、崇抄皆作“七闽”。)四岁儿童出盛时。(底本、库本皆作“四岁”,本志“科名”亦作“四岁”,崇抄作“三岁”。)家世旧传清白训,(底本“清白”下缺“训”字,据崇抄补。)婴孩自得老成姿。才方学步来朝谒,未及能言便赋诗。更励孜孜图进益,青云千里有前期。”授东宫伴读。(底本作“□读”,库本作“侍讲”。按:本志“科名”记作“除东宫伴读”,当以“伴读”为是,据补。)暇日画村民以嬉。鬚而蒿,且有菜色。(底本作“暇日画□□以嬉鬚而□且有菜色”,库本作“暇日画村民以嬉目而蒿且有菜色”,崇抄同。据补“村民”、“蒿”三字,“鬚”改为“目”字。)帝适见而询焉。对曰:“臣所居州,盖瘴乡也。故其人皆然”。帝叹久之。
东岳行宫坊行春门外,地名舶塔头,通天庆观。
继韦坊高县尉介卿与子安世同年登科,故立。
南入拱星坊,直抵通津门,至罗山寺角,西出兴贤坊。
东举廉坊地名黄兼仓,黄、郑初入闽所居。后陈尹举“八行”,改名。
润泽坊闽“横冲营”,内义井二,叶吏部棣名。(底本作“叶吏部□”缺一字,崇抄作“叶吏部棣”,叶棣见本志“郡守”条。据补。)
高节坊旧名严师,因林提学徽之名。后杨通判幹引年致仕,更其名。
至喜坊胡氏兄弟文炳、文炜同时登科,因名。
濯缨坊通使君闸。(底本皆只有“通使君”三字,库本同,崇抄作“通使君闸”。按:本志“内外城壕”条所记,当是“使君闸”。据补。)
化成坊旧铁冶坊,冶铸之所。
登瀛坊旧九仙坊,地名仙迹,水步门大路。
仙迹坊亦通九仙山。
西积货坊近市,黄尚书裳名,内过捉生营。
连荣坊通小石井。旧曰既富,以樊氏兄弟仁达、仁远登科,改名。
岳临坊内嵩岳行宫,丁戊山之巅,南旧有安福寺、崇庆塔,号新塔。
筹帅坊王端明祖道之居。端明两知乡郡,(底本“乡□”缺一字,据崇抄、库本补。)移知桂府,故名。西通旌隐坊,地名馆前,盖闽时五州诸侯馆所,至今犹呼云。
兼济坊通津门之旁门,旧名兼济。
坦履坊西通朱紫坊沿河一带,地名新河。
中状元坊绍兴十二年因陈状元诚之立。
全胜坊地名罗山寺角,今法海寺也,以旧营名。
由丰乐门至迎仙门。
中亮功坊余太宰深府第。政和中,赐“贤弼亮功”问名,因□以名坊。(底本作“赐贤弼亮功问名因□以名坊”,库本作“赐贤弼亮功扁郡人因以名坊”,崇抄作“赐贤弼亮功问名因以名坊”。疑“问名”为“闾名”之误。)
南永和坊地名小排营。
北西湖坊旧有赞城坊,以城里为名。今无。
由丰乐城而北,西逾宜秋桥。
宜秋坊通西湖坊。
不逾桥而北,出安善抵遗爱。
拱辰坊州北。
熙然坊政和中,黄尚书裳再任日立,亦志时也。
由清泰门出清远门外地名后街,东通大街。
中丰盈坊旧杨桥坊。
西大水流坑
小水流坑并通浦尾。
棣锦坊旧通潮巷,以二陆皆知乡郡,改今名。
文儒坊旧山阴巷,后改儒林。以郑祭酒穆之居,改为文儒。
甘液坊地名方井,即苏公井也。
中光禄坊旧曰闽山。光禄卿程公师孟游法祥寺,置光禄吟台,因以名之。
西风宪坊清远门外。余太宰之兄待制清之居,擢为御史,俄改今名。(崇抄先作“俄”,复旁改为“遂”字。)
由康泰门东行,折而南,出井楼之西。
北丽景坊地名东渎。
由丽景坊北行,出延远门,抵严胜门。
昭利坊
祐正坊俱以昭利王祠故名。(底本作“故□”,缺一字,库本同,据崇抄补。)
○内外城壕
桥梁附
《旧记》:“州,东带沧溟,百川丛会,控清引浊,随潮去来。”《吴都赋》所谓“潮汐为池”,【(底本作“朝夕池”,崇抄作“朝夕为他”,库本作“潮汐为池”。按:左思《吴都赋》原是“潮汐为池”,据改。)】几是也。今城东南地势卑平,潮上,大江自南台城南有越王钓龙台,故名。东北入河口津,经通仙门、【旧乐郊门,后以土人嫌“乐”、“落”音同,改。】美化门之东,至临河务,入南锁港,【水门。】北过德政桥,【古渡也。绍兴十四年,僧觉渐作。阔九丈,为三门,号曰新桥。曩时大义、白田诸渡至河津,及城南有东适者,皆出澳桥。欲径者,此渡焉。或曰:自桥立,东走者免百步之迂。然北山七十里之水,会于澳桥之北,驻而后进行,未百步,复逡巡于是桥之下,时潦暴至,尾泄不逮,东湖数十里田亩莽为水病,由此故也。今考《旧记》则不然。东湖,自晋开凿,正欲受北山之水,民自湮塞而为田。岂桥之罪哉?乾道二年,创亭。】至去思桥为罗城大壕。【即澳桥也。南从江岸开河口通潮,(崇抄作“至河口通潮”。)北流至澳桥浦,遂通东湖,直如沟渎,号直渎浦。相传:无诸时,四面皆江水,此如屋奥,舟楫所赴。北会山原,东达行路。其时已有桥,惟木性喜腐,更革莫得详。闽王时,始以“澳”名桥。皇朝开宝中,钱昱修。景德元年,谢郎中泌, 谋易以石。州民陈祐等奔走营集。泌去三年而桥始成。后泌死,州民相与缟素。严侍御辟疆问之曰:“皇朝刺史十四人,而尔犹拳拳于兹何?”于是,严尚严。(底本、崇抄及库本皆作“于是严尚严”,疑“于是”为“于时”之误。)故祐等皆曰:“侯于吾民,天地也。不张权,不恃威。兄弟而争者,训之;顽梗者,责之。讼几乎息矣。”严闻其言,刑亦为宽。祥符七年,改曰通津。崔轲《记》:“熙宁八年,元郎中积中慕谢之政。于是举何武故事,改曰去思,大书于桥左。后五十年,陆侍郎藻守乡郡,始措民居而亭之。朱欄雁齿,缥碧凌空,亦一时壮观也。俞提刑向《记》,(底本作“俞提刑句记”,崇抄作“俞提刑有记”,据库本改。)植于桥右。】过桥,北出锁港,【非水路,但设水门。】散入东湖。【《旧记》:“在州东北,周回二十三里。晋严高筑城日,与西湖同时开凿。今渐堙塞为民田。”庆历中作《记》只曰“渐湮塞”,是犹有湖也。】其西,分为三:一自通仙门之南入通仙桥,【乾通三年始创亭。】西行经洗马桥,【合沙门外。时洗省马于此桥之东,别分一支,南横通韭菜桥,又东西分为两支而南,名曰“玉筋水”。】而西会于夹城壕之西南隅;一自美化门之西,入教场南,过宁越门外九仙桥,【有景德四年林洪范为《闽光门合沙新石桥记》,大略言:"南城之濠,实要津焉。先是,濠梁造以官籍之木,(底本作“官籍之□”,缺一字,库本作“官籍之数”,据崇抄改。)岁理日葺。军什即役,相顾共咨。(底本作“相顾其咨”,库本同,据崇抄改。)虞部袁公召缁流、士人好善者,(底本作“缁流亡人”,库本作“缁流地民”,据崇抄改。)示以石梁之议。人乐其便,逾时告成。“或曰:”梁开平二年,闽王作,名合沙。“按开平四年,翁承赞册闽王,(底本作“门闽王”,库本作“同闽王”,据崇抄改。)有《登水阁诗》:“轧轧朱轮下九霄,登庸门内驻星轺。他时若问今时事,只有南边是旧桥。注:桥名合沙。”然则,二年,盖修之也。皇朝元符二年,颜象环亭其上,更今名。桥东有湖,(查对旧地图,参照下文《旧记》"南莲池"方位,南湖当在南门外之西。又“桥东有湖”,疑为“桥西有湖”之误。)闽王筑南月城,因设大壕百五十步,后为莲池。宣和五年,榜曰“南湖”,今多湮为田矣。旁薰风亭、禊游亭、秉兰堂。】西逾宿猿洞趾,过西门迎仙桥,乃北通西湖,至遗爱门池桥;【《旧记》:“西湖在州西三里,蓄水成湖可荫民田。伪闽又益广之。迤逦南流,接城西大濠,直通南莲池。”父老相传:闽时湖周回十数里,筑室其上,号“水晶宫”,时携后庭游,不出庄陌,乃由子城复道跨罗城而下,不数十步,至其所。今宫迹犹存,民田其上,而湖尽为民田及菱池矣。异时,太守出西湖观竞渡,则知与南湖通也。《旧记》云:“无诸时,湖中山一夕飞往临海。”其说诞。】一自德政桥之西,南至河西桥以西,【大中祥符二年作。绍兴二十六年,乡人更名“使君”,以闸名之也。】置闸,【旧名清水堰,今名“使君闸”。(河西桥又名使君桥,水闸名使君闸,即今之古仙桥闸。)】吸大河水贯城而西,经通津门桥,【旧名“兼济”。《旧记》:“从清水堰开河通澳桥浦。拔潮贯城,横度兼济门。”盖伪闽筑罗城时所凿也。咸平中,陈象舆重浚之,并门改名。俗号“新河”。通大船往来。】次安泰桥,【利涉门外。旧有《重修津渠记》在利涉门下,掌书记陶岳文。宣和七年,陆侯藻创亭。】次清远门桥,次板桥,次金斗门桥,直抵浦尾,【罗城壕在金斗门东,桥近之,故名。若横出金斗门以西,乃是外城壕,壕通迎仙门外桥,至西湖。观《治平图》:水从外濠入城,(底本作“水后外濠入城”,崇抄同,据库本改。)至金斗门,西入至浦尾,通澳桥潮水。相传:自晋时有堰,今湮塞。】折而东,经金墉桥,【五云楼下,保一营门南。】与甘棠闸潮相遇。其东,别为一自通仙门之东,北行至临河务水门分支壕,绕外城而北,过行春门外乐游桥,【元祐中,颜象环作。】又绕而西,至汤井门,接去思桥、河尾,其北又分为二;一自去思桥北,西入甘棠闸。【《旧记》:“晋严高筑城日,从今迎仙馆前开水口,通澳桥浦。”观《治平图》:馆在甘棠闸侧,今转运东行衙是也。闸旧有之。政和中,黄裳修。绍兴二年夏旱。程迈命知闽县王陔重修。(底本作“知闸县”,据库本、崇抄改。)陔曰:“凡闸,必设二,以迭为启闭。今但修其一,其泄必利;或遇启放,驰驶易涸。宜增一,以节其势,启前闭后,于水无损。此真法也。”乃从之。“使君闸”,六月二十四日兴,十有八日成。“甘棠”,八月十三日兴,十日成。今法海、庆成二寺管之,以潮大小为启闭之节。淳熙元年,史丞相浩复修。】又西行过延庆桥,【庆成寺前。】次师桥,【寿宁坊前。】次经院前桥,次长利桥,【由三山楼下,(底本作“由三山楼下”,库本同,崇抄作“旧泰山楼下”。)桥之北又有一桥,旁有闸基犹存。前通仁爱桥。】通阛桥,【(底本作“癏楼”,库本、崇抄皆作“阛桥”,据改。)左院后、后河,新瓦路。】次虎节门大桥,【《旧记》云:“前大桥河,晋严高开,舟楫往来,因名大航。相承,去航字,直曰大桥。后五百年,当唐元和中,观察使薛謇再开,(底本、库本及崇抄皆作“薛蹇”。本志“秩官”,元和中郡守“薛謇”。不应前后异名,改作“謇”。)以油杉作堤限。熙宁三年程大卿师孟改为“乐土”。】次清泰门雅俗桥。【清泰门外。门东,迫子城有小桥,名众乐。下有水门。】至子城西南隅发苗桥,【髢也。俗呼“苗”为 “尧”。昔有妪于此卖发髢,因名。今普明庵旁旧桥侧有水库,基石犹存。(底本作“基石犹有”,库本同,据崇抄改。)后又创为桥。】与清水堰潮相遇,北行至丰乐门义和桥,【(底本作“北行主丰乐门”,库本同,据崇抄改。)今俗呼定远桥,恐旧名。】次宜秋桥,至鹿项门墙止;【相传:伪闽时,凿渠引西湖清水贯城而入,沿丰乐门城隅与浦尾潮接,为浴马之所,且以涤滓秽。今无清水,潮尾或时至。(底本作"潮尾或时至",库本同,崇抄作“潮水时至”。)先时尚容小舟,今不复有。犹名西湖。】一自去思桥北北行,稍不附城,至严胜门,并石泉而北,乃东折至安国之左。【《旧记》云:“旧渠一支,自严胜门通潮。西至遗爱门,四面设壕堑通潮。凭高望之,如小蓬瀛。”是亦言其大概耳,未必实抵遗爱门也。伪闽时,尝穿龙腰。术家以为主山蜂腰之脉,竟不敢而罢。所谓至遗爱门者,谅第抵龙腰而止。今自石泉西折至龙腰之东,皆为民田。】若其子城之东南,自长利桥北走,经定安门仁爱桥,并开元而北,逾康泰门乐游桥,趋将军山之南。【自长利桥至定安门渠旁,民多侵为浮舍。熙宁二年,程大卿筑城,始撤之,寻其源而复浚焉,乃北趋将军山之麓。】西南,自清泰门东众乐桥水门入子城,【旧以宜兴为子城,是渠沿城而北。熙宁拓子城,遂为水闸。】经开通桥,【与众乐桥隔墙。】次便民桥,】大中寺东。】次宜兴门桥,【桥东,退木场西,(退木场,疑即“官廨”中所称“抽木场”。“退”、“抽”,于方言亦一音之转耳。)旧宜惠坊磨务,治平犹有之。今为安抚司客邸。】沿都仓至威武堂西澄澜阁,【阁临水,今废。】通西园池,【园在府治之西,左高而右庳。(底本作“左高而右庳”,崇抄作“左高而右卑”,库本作“左亭而右库”。)忠义堂前池,旧通潮。凡府右诸窦之水皆归焉。已上,嘉祐二年,蔡密学襄开河,有《记》立于左院之碑亭:“自清水堰口至兼济门桥,南岸百五丈九尺五寸,北岸百五丈七尺,泥面三丈六尺,底二丈四尺,深三尺。兼济至利涉门桥,南岸百七十六丈,北岸加一丈八尺。泥面三丈三尺,底二丈二尺,深四尺。利涉至清远门桥,南岸百四丈一尺,北岸加八尺,泥面三丈三尺,底二丈二尺,深三尺;清远门至发苗桥,南岸四百八十一丈六尺,北岸四百六十八丈二尺,泥面三丈,底二丈,深六尺。发苗桥至清泰门桥,南岸四十八丈五尺五寸,北岸四十二丈六尺,泥面二丈,底一丈四尺,深六尺。清泰门至后河口开元寺前小石桥,南岸九十二丈九尺五寸,北岸百八十九丈二尺,泥面二丈,底减六尺,深五尺。小石桥至经院前桥,十八丈八尺,泥面三丈,底二丈,深五尺。经院桥至南禅寺斗门,南岸百七十六丈二尺五寸,北岸百八十七丈七尺,泥面三丈,深四尺。发苗桥至乐输门桥,百六丈五尺五寸,泥面二丈,底丈有四尺,深六尺。乐输门至鹿项门墙,九十八丈四尺,泥面二丈,底丈有四尺。深六尺。清泰门至宜兴门桥,东岸九十五丈八尺,西岸加五寸,泥面丈有五尺,底丈,深六尺。宜兴门至州衙墙,七十八丈。泥面丈有五尺,底丈,深六尺。小石桥至定安门,六十三丈六尺,泥面八尺,底六尺,深六尺。定安门至东康门桥,百九丈六尺,泥面丈有五尺,底减三尺,深六尺。”】又自西北绕郡城之后,东入瓯冶池。【今将军山之北,昔冶山之麓也。亦名“东冶”及俗呼“瓯冶”,皆以东越故耳。程大卿师孟创瓯冶亭作诗,又为后序云:“予至州之明年,新子城。城之东北隅,灌木阴翳。因为开通,始问此水。或对曰:瓯冶池。予窃喜其迹最古,且爱其平阔清泚。又池之南陇阜盘迂,乔林古木,沧洲野色,郁然城堞之下。于是亭阁其上,而浮以画舫。可燕可游。亭之北跨濠而梁,以通新道。既而,州人士女,朝夕不绝。遂为胜概。”程以为“迹最古”者,谓瓯冶子善为剑者,事载《越绝书》颇详。此池乃瓯冶子铸剑之地。然无所稽考。(底本作“然元所稽者”,库本、崇抄皆作“然无所稽考”,据改。)州虽有剑池寺,唐元和中,僧惟干浚之,得铜刀、剑环数枚,犹有冶灶在竹林间,又隔在将军山之南,南去尚数百余步。非此池也。或恐铸剑者因此以自号,则有之矣。然池非以铸剑者得名。伪闽时,州北无渠,从州西北西湖庙南十五步,罗城开渠,外吸西湖水源东入,沿子城以通此池,长三百步。上立木桥四:西湖楼下悦济桥直通安善门,次玉垒桥,次永安桥,(正北天王堂下,盖主山之经脉,初开遇石,恐伤其气,故不甚深。)次龙泉桥,入瓯冶池。政和中,廉访以其地植花修贡。宣和五年,俞提刑向摄郡事,移瓯冶亭木植于禊游堂之东,为秉兰堂。绍兴四年,复亭于故址,又有喜雨堂、城阴馆。】
西湖【(西湖一章,记淳熙十年赵汝愚知福州重浚西湖,事在《三山志》成书之次年。或为陈傅良所足成者。)】《旧记》:“在州西三里,伪闽时,湖周回十数里,筑室其上,号'水晶宫'。其后,尽为民田。”淳熙十年,待制赵公汝愚奏请兴复开浚,朝廷从之。今尽复旧制。【公奏曰:“契勘本州元有西湖,在城西三里。迤逦并城南流,接大濠,通南湖。潴滀水泽,灌溉民田。事载《闽中记》甚详。父老相传:旧时湖周回十数里。天时旱暵,则发其所聚,高田无干涸之忧;时雨泛涨,则泄而归浦,卑田无淹浸之患。(底本作“渰”。崇抄及库本作“弇”。“渰”即“淹”字,径改之。)民不知旱涝,而享丰年之利。后来,人户夤缘请射,岁纳些小课利,谓之池户。官中但见其丝毫之入,而不知其为民户永远之害。岁月浸久,填淤殆尽。各立封畛,以为己物。或塞为鱼塘,或筑成园囿,甚至于违法立券相售,如祖业然。(底本作“租业”,崇抄同,据库本改。)西湖、南湖不复相通,而古人积水利民之地,尽为豪民猾户所有。虽潮水不住往来,而上下阻隔,无由通济。臣照得本州地狭民贫,全仰岁事丰登,田畴广殖,小有荒歉,难以枝梧。况田并湖,弥望尽是负郭良田,自从水源障塞之后,稍遇旱干,则西北一带高田,凡数万亩皆无从得水。至春夏之交,积雨霖淫,则东南一带低田,发泄迟滞,皆成巨浸。致使一方人户白纳税租,而所谓池户者,公然坐享重利。第以圭撮稍入。(底本作“圭撮□□”缺二字,库本作“圭撮之入”,崇抄作“圭撮稍入”,据补。)其为利害,大不相侔矣。今来,若不申明,则诚恐向后转见湮废,(底本作“申明□□□诚恐”,缺三字,库本同,崇抄于“申明”下仅加“则”字,据补。)难以兴复。”】
并湖三闸,(底本作“并湖三□□尺”,缺二字,库本、崇抄作“并湖三闸高六尺”,据补。)高六尺,长二丈四尺。板二重,各五片,高五尺,长一丈一尺五寸。开元寺看管。
第四闸,高六尺,长二丈三尺,板二重,各五片,高四尺五寸,长九尺。安国寺看管。
第五闸,高六尺五寸,长三丈五尺。板二重,各四片,高四尺,长一丈七尺。东禅寺看管。
右五闸,各以板数为准。滀水灌溉,常宜扃锁,不可妄启。惟大潮候日,初三、十八,遇有小舟乘载往来,听启闸一次。
一、凤池桥堰一座。高五尺,长二丈四尺。遇上斗池涸竭,听民户从便车湖水入池,以助灌溉。
一、西湖巡铺屋三所:凤池桥、鼋潭、三桥。每所差延祥寨兵士四人守宿。十日一替。近湖居民以农为业,并不许置捕鱼网具。
一、《西湖新买官地、砧基簿》十本,内四本藏之本州及三县架阁库;六本藏之雪峰、鼓山、南禅、西禅、支提寺、紫极宫常住,永远照用。
一、三县承食水利民田,总计一万四千四百五亩。
西湖:闽县三千五百九十八亩;
侯官县一千六百八十三亩;
怀安县二千三十亩;
东湖:怀安县七千九十四亩。
一、浦三道:
凤池桥浦:阔一丈五尺;
道士洋官亭下浦:阔五尺;
道士洋房廊屋后浦:阔一丈七尺。
右系引水灌田之处,各有水窗,禁鱼出入。
《三山志》卷第四终